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山高路远读后感 > 地图 > 山高路远读后感,2024山高路远读后感范文大全
山高路远读后感

(共 8931 篇)

  • 1、 《“皮大王”夏远》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许多书。其中对我教育最深的是《我们小队的故事》一书中《皮大王夏远》这篇故事。

    夏远本来是五二班的学生,是全校闻名的皮大王。他上课总是捣蛋,一直戴不上红领巾。后来,夏远转到五四班。班主任秦老师爱护他,尊重他,五四班的同学热烈地欢迎他,不管什么活动都让他参加,小队长刘芳还发起伸出友谊的手的活动。在大家的帮助下,夏远终于戴上了红领巾。

    我呀,也叫刘芳,当班长四年了。老师夸我是好助手,同学夸我是小老师。在班上,我的威信可高啦,老师不在时,我能管得象老师在一个样。我们班上没有皮大王,但也有令人不喜欢张红笑。说起张红笑来,听老师说,她很小就没有妈妈,七个月就由奶奶带着。上二年级时,她奶奶死了。她爸爸要上班,就将她转到唐山姑姑那儿去了。三年级时,她又转回来了。刚转来时,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同学们十分喜欢她。谁知她的胆子大得可怕。有一次早自习,她不读书,我批评了她,她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我。她和同学们玩,动不动就发脾气,还老不完成作业,她爸爸都拿她没办法,经常跑到学校来找老师求援。这号人,我才看不惯呢。渐渐地,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她了。不骗你,前些日子,为了她,她后妈都赌气离开了家里。

    皮大王的转变,使我不由得想到,这么调皮的夏远都能转变,张红笑还不能变好吗?书中的小队长刘芳满腔热情、想方设法帮助夏远进步,我这个班长刘芳就不能帮助张红笑进步吗?

    该怎样帮助张红笑进步呢?我认真地思索起来。张红笑很小就没有妈妈,家庭环境促使她养成了古怪的脾气。那么,我们首先得让她感到集体的温暖,要让大家亲近她。该怎样使同学们转变态度呢?峨,书中的刘芳不是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讨论怎样帮助夏远进步吗?我为什么不去找老师商量一下呢?

    第二天,我就向班主任老师提出建议,召开一个班会,讨论怎样伸出热情的手帮助张红笑进步。班主任老师同意了。会后,同学们果然转变了对张红笑的态度。下课和她一起玩,放学和她一起回家。还有的同学督促她完成作业。张红笑感到了集体的温暖,学习越来越用功,脾气也越来越好了。

    张红笑在进步,我打心眼里高兴,亏得书中的刘芳,我才学会了做后进同学的工作呀。

  • 2、 那么远这么近读后感2500字

    《那么远,这么近》是一部由陈思进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自己在美加生活30对年的经验总结了中西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还没见到这本书,先听说了书名,初听《那么远,这么近》,以为是本诗集,且想起了一句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那么远这么近,读起来带着些忧郁的气质。

    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翻开了目录,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本讲有钱人生活的书美酒咖啡、法国大餐、贵族城堡,还有奢侈品。单单看每一章节的标题,便是打开眼界。带着猎奇的心态,打开了书卷。

    本书作者陈思进,是一位在美国生活了近30年的金融家。这本书是他的西方文化探索之旅,十分精彩。既是文化探索之旅,那么前面所说的美酒咖啡之类,便不再只是一个物质符号,而是饱含了文化内涵。

    同中国文化,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载体一样,酒也是美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不同的是,中国的酒多是粮食酿造的,绿蚁新醅酒浊酒清酒,而美国的酒多是葡萄发酵制作的。

    葡萄酒分为很多种。干红葡萄酒是男孩喝的,产自葡萄牙的甜而烈性的葡萄酒是男人的饮料,而渴望成为英雄的男人必须喝白兰地。如果想成为英雄的男人们都去喝白兰地了,那么女人们则会喝闪耀着钻石般光芒的冰酒。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大致可见葡萄酒的分类,干红葡萄酒的度数不好,白兰地是烈性酒且品质很高,冰酒是甜酒也具有极高的品质。

    除了葡萄酒,常见的还有两种十分有名的酒,谷物发酵蒸馏的酒威士忌,可以自由调配的有趣的酒鸡尾酒。另外,我觉得上等的酒也是奢侈品,比如,一瓶1787年份的拉菲,曾被拍到156000美元的高价,像上等的冰酒、白兰地、威士忌也都可以收藏拍卖,价格还不菲。

    葡萄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葡萄酒被用于宗教祭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各大派对的主角。为了适应公司的文化,就必须学会喝红酒。在喝酒之前先晃动酒杯观看酒色,查看杯中红酒是否挂杯,再煞有介事地闻一闻酒香,尔后才喝一口喝酒,对于男人来说,是胆量,是气魄;对于女人来说,是浪漫,是情调。

    中国的饮品是茶,有十分丰富的茶文化;美国的饮品是咖啡,亦有丰富的咖啡文化。咖啡及咖啡馆文化形成于16世纪的土耳其,是艺术与知性的集散地,也是传统社交场所。咖啡文化的流行于传播主要归功于美国的电视节目,比如《老友记》中一

  • 3、 《樱桃之远》读后感

    看了《樱桃之远》,我是那么幸福又那么难过。面对着一面镜子,我看到我迷惘的瞳人里那些翻涌着的惶恐。因为在这个离奇又无比真实的故事里,我清晰地感觉那之中有我的影子。确切地说是我们吧——成长于这个年代可怜的孩子们。

    感触最深的是段小沐对小杰子的爱与杜宛宛和纪言的诀别。为什么,为什么一味地付出换不来同样的爱甚至换不来一点点的同情?开始只是觉得罪恶的根源在于小杰子,是他那颗被毒汁浸透的心使他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可是仔细想过之后才明白,我们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小杰子”呢?对于别人的付出视而不见冷眼相待,非但见死不救反而落井下石。我们才是真正的恶魔。

    为什么,为什么在深爱的人面前却没有勇气去宽恕,去原谅?只是心痛一点点的被抽空,同时也带走了爱。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这不是谁策划的阴谋,而是一个上帝编织的圈套,一个永劫不复的误会。我们只能在无奈之中苦命挣扎,最终找不到出口。最终心痛到无以复加。是我们太过倔强,而倔强的背后藏着一个不堪一击的躯壳,一碰就会碎。谁知道灿烂的笑脸背后是否有深深的忧伤?

    如果我们不那么倔强,也许就不会深深地彼此刺痛对方,那么,骄傲的杜宛宛公主是不是就会与英俊的纪言王子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了?

    可惜,他的话那么坚硬那么冰冷,而她,走得头也不回。

    郭敬明的小说不断地出现许多新的人物,最终一个一个的消亡;而张悦然小说中的人物全部鲜活地存在,包括那个已故的亡灵段小沐。即便是在故事的结尾。

    也许这就是生活,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过,那些轰轰烈烈爱过恨过的人,也平静地生活下去。只是我们的记忆,早已散落在别处。

  • 4、 虚空-《樱桃之远》读后感

    疯狂地怜爱杜宛宛,段小沐是魔鬼,善良的魔鬼,温柔的魔鬼。无论在魔鬼前加上怎样精美华丽的措辞,魔鬼,终究是魔鬼。

    段小沐的心绞痛,腿痛,都毫无增减地在杜宛宛身上肆虐,即使是她祈福的祷告,也化作无边无际的耳语,折磨着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杜宛宛。那是咒语,至少对杜宛宛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咒语。

    杜宛宛的童年,在水深火热中灭亡。

    纪言很像《情深深雨朦朦》中的何书桓,一次次的许诺,一次次的背弃。“除非死亡”,这样坚定的四个字,足以惊天动地的四个字,小小的猜疑,就将它击得粉碎,玻璃般的诺言。

    唐晓,本以为她是百毒不侵的女孩,无论她姐姐怎样暴戾,都影响不了她的纯净。直到纪言的出现,这个鼓手敲开了她的心扉,鼓声回旋震荡,唐晓无力抵抗,也不想抵抗,不愿抵抗。爱情如此强悍,把这样一个百毒不侵的女孩击得千疮百孔,鼓声更加锐不可当地穿梭于女孩的身体。这种声音渐渐成为唐晓身体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杜宛宛原谅了段小沐,或者说段小沐原谅了杜宛宛,她们是双生花,段小沐死了,生命重合,天上人间,一切平静。这是小说的原意。可我认为一直是段小沐依附在杜宛宛身上生存,直到死,灵魂和意志还是纠缠着杜宛宛,永无安宁。

    段小沐,这个善良可怜的魔鬼,宛宛只能接纳,无可逃遁,也无法毁灭。

    如果张悦然让小说在第37章结束,这无疑是个圆满的结局。失忆可以让杜宛宛回到她的轨道,做个像樱桃一样单纯美好的小丫头,没有与纪言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与唐晓爱恨交加的疼痛,没有与段小沐无可奈何的纠缠,没有与小杰子不堪回首的一夜。

    为什么要让杜宛宛去看那一场电影,去捕那一缕风?而且还让她捕到了。风里悬着她的记忆,她的苦难。

    万念惧灰?万劫不复?用什么词能覆盖住宛宛呢?真的只剩下“虚空”。

    那一片樱桃林,在一场暴风雨后,唯有虚空。

    读到最后,终于明白了书名的含义,樱桃之远,樱桃之远。那个距离就是虚空,挫骨扬灰之后的虚空,比永远还要远的距离——虚空。

  • 5、 《勤奋的价值远远超过金子》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勤奋的价值远远超过金子》,这个故事讲得是:

    国王去拜访一位有名的画家,要求他画一幅孔雀图,画家说需要一年的时间和昂贵的酬金,国王同意了。一年后,国王再次来到画家,问那幅的情况,画家说,画马上就要完成了,只见他拿出纸,哗哗的几笔一只五彩缤纷,栩栩如生,展翅预飞的孔雀跃然纸上。国王很满意,但突然意识到画家这么一会儿功夫就轻而意举的画成了孔雀,还要这么高的酬劳,觉得画家欺骗了他,很生气。问画家为什么,画家什么都没有说,领着国王转了他的房子,每一个房间里都堆着一垒垒画着孔雀的画纸。原来这一年来,画家都在锲而不舍的练习画孔雀,所以画家说这个价钱是非常公道的。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勤奋刻苦是成功的基石,这个画家练了一年的画,在最后一次发挥到极致。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就像我学跳绳的过程,在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好多同学都会跳绳了,每次跳作文绳比赛的时候看到他们飞快的上蹦下跳,我都羡慕人不得了。可是我一下都跳不了,反而多次都被绳子绊倒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心想我已不会跳,也不想跳,后来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跳绳能锻炼身体,促进大脑发育等等,只要你肯努力,一定能学会。听了妈妈的话,我觉得有道理。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跳绳。在四年级的时候,在老师,同学和妈妈的帮助下,我每天都练习,从一开始跳一个,到跳几个,到现在能一下子跳100多个,我终于学会了跳绳,正是说明的这个道理。

    《千手观音》好看吧,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感动了全中国。表演者都是聋哑人,她们听不到音乐,但要随着音乐的节奏用优美的手语表现给观众,成功的演出背后,付出了他们多少汗水和泪水,真可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我们做了一名学生,一定要勤奋刻苦的学习,即使遇到困难也要战胜它们,我们都是最棒的!

  • 6、 《养正行远攀越高峰》观後感
    《养正行远 攀越高峰》观後感 2月10号正式加入养正,到现在为止,也快2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感觉非常幸福,受益良多,我认识到了很多良师,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很多技能,觉悟到了很多智慧。 曾经,我抱着一腔对国学的爱好,努力寻找实现理想的方向。 今天,我有幸来到养正,给我的人生树立明确导航。明天,我坚定我终将通过养正的培养,通过养正家人这样的良师益友的帮助,实现我的理想。 养正有着非常崇高的企业文化,这些目标不仅仅是口号而已,每一次念诵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正能量的补充,对自己理想的坚定。 人往往会因为客观现实的因素,使自己慢慢地对人生“认命”。觉得现实的残酷,觉得社会的黑暗。其实,都是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至於心态与人格每况愈下。当然啦,人往往都是心随境转的,极少数是境随心转的。那怎麽办呢?充满正能量的企业文化就是最好的正能量补充。每次学习,每次开会,每天早上都用心的,大声地念诵这些正能量,就像给自己施了咒语一样,不管风吹雨打,依然勇往直前。 我们天天都在带着学生喊“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友,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念这些格言不是为别人而念,而是为自己的而念,就会知道“养正一个孩子,兴旺一个家族,养正千万个孩子,振兴一个民族”是多麽的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依然仁以为己任,并且要不亦乐乎。 修心借住修行,修行就在生活工作当中。一念转,你就是工作的主人,一念不转,你的主人就是工作,你就疲於奔命。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很好:有两个园艺工,问甲,你在做什麽?甲说我在修建花园,问乙,乙说我在设计园林。於是,过了若干年,甲还是一个普通的园艺工,乙则成为了园林设计师。同样的工作,同样的起点,不同的心态,不同的人生观,就会有不同的人生。就像廖复阳董事长曾经说的一句话:你在养正的程度是完全由你自己决定的。 是的,我把这句话深深地记载了心里,用在了行动里。并且把这句话的本质抽取出来,就是:你的人生价值是完全由你自己决定的。 有人说,这是涉世未深,思想单纯的表现。其实,细想单纯有何不好?思想复杂不也是活得很累。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来就像一个在厨房发亮的灯泡,社会就像是一个住房,各种社会丑陋现象就像是厨房里煮饭菜的油烟,随着时间的流逝,灯泡慢
  • 7、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路漫漫其修远兮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路漫漫其修远兮

    高耸入云的峭崖便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选择波涌浪滚的大海便需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选择寒风劲厉的荒漠便需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博大胸怀

    人生便是一道选择题,是选择屈服还是选择坚持都在自己的意念之中。是选择坚持到底还是半途而废更是我们所需要把握的。而历史也必不可免的选择了。他选择了什么、他选择了中国!一个包含风霜却从未被人打败、多次从屈辱的境界中挣脱出来的国家。一次次的挫折并没有让中国屈服而是愈战愈勇!因为中国有他们。

    荣获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的杨根思!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奉命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守在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小高岭,这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地。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全排先后连续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与两名伤员,并且弹药用尽。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危急关头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

    有忍受烈火焚烧的邱少云!在1950年11月29日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奉命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坚守在长津湖地区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小高岭,这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地。战斗打响后,他率领全排先后连续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此时,阵地上只剩下他与两名伤员,并且弹药用尽。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危急关头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

    有舍身炸碉堡的黄继光。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再次反击597.9高地。当连续攻下敌人数处阵地后,部队在零号阵地半山腰被敌机枪火力点压制,前进受阻。危急中,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爆破任务。他勇敢地冲向敌地堡,用手雷炸毁敌几个火力点后,敌一残存的火力点还在顽抗,部队前进依然困难。此时,黄继光身上已经7处负伤,手雷也已全部用光。为了完成任务,减少战友的伤亡,他忍住巨痛英勇地扑向敌人的火力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敌机枪射孔,为反击部队扫清了前进的道路。

    有宁死不屈的江竹筠。特务头子命令手下猛夹江竹筠的手指,逼她交出组织的名单,虽然江竹筠疼得满头大

  • 8、 有爱不觉天涯远读后感

    有爱不觉天涯远读后感(一)

    她十五岁时父亲死于一场车祸,她的母亲强装笑脸,而到了晚上自己却躲到一个无人的角落偷偷的哭泣,从此她便立下一个志愿,长大后要好好服侍自己的母亲,让她过上好日子。

    从这篇当中我读出这个女儿对母亲的孝心,而我们不正要长大之后好好报答自己的母亲吗?但是现在有一些人却娶了老婆忘了娘,不给自己的娘东西吃也就算了,大不了这个母亲自己生活,权当没养你这个儿子,但是居然还对自己的母亲拳打脚踢,这还是个人吗?不,他是畜生,是一个丧心病狂的畜生,《有爱不觉天涯远》而这个人呢?是无爱不知何处寻,最后那个人的母亲在临死之前说了一句话:在我临死之前我只想听我的儿子喊我一声妈。可这个母亲最后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当儿子大彻大悟之后,母亲已远去了,他哭天喊地却得不到别人的一片怜爱了,最终这个人被送上法庭判有期徒刑十年。同学们珍惜这个生你养你的人吧!请记住:你是以为爱母亲的好孩子。有爱不觉天涯远。反之无爱不知何处寻。

    她10岁那年,爷爷死与一场大玻家里塌了半个天,她的心却完全塌了。从小她就是爷爷最宠爱的宝贝,可是幸福到此噶然而止。那个寒冷的冬天,她封闭了自己,几乎不和任何是说话。她看这母亲也然衣着光鲜地上班下班,和别人谈笑自如,难道爷爷的离去,对母亲,竟然没留下痕迹?

    爷爷去世的第一个生日,整是圣诞节,世界的空气充满这童话的味道。但她不快乐,童话般的的现实不属于她。晚上,她独自回来,看到家里流光异彩,人声喧闹,桌子上摆着蓝莓的生日蛋糕。这样热闹的场面,让她不可抑制地想起爷爷,突然悲从中来。她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没有爷爷,我不懂得快乐!她把桌上爷爷最爱的蓝莓蛋糕摔得粉碎,留下不知所措的母亲和一屋子人的尴尬,头也不回地跑进自己的房间,把门重重的锁上。

    那天晚上,她忽然听到一阵压抑的哭声和父亲的喊声。我不是不还你钱,真的!我现在真的没钱,我真的会还你的,合同的期限不是到下个月吗?我在下个月之前一定会还清的!她顿时明白,为了给爷爷治病,父母已经欠下了一笔债。她第一次发现,母亲的肩膀是那么的瘦弱,父亲是那么的无助,她默默地站了半晌,轻轻地揽住母亲的肩膀,她哭了。

    第二天,她起床后,发现床头放着一张纸条:孩子,爷爷在天上看着我们呢,我们要快乐地活着,不管生活多么痛苦,我们都要微笑着过每一天。有爱不觉天涯远,哪怕是隔着两重世界。

    有爱不觉天涯远,她反复地读着,她哭了,跪在爷爷的遗像前,泪

  • 9、 冯志远读后感

    冯志远读后感(一)

    我要上学呢,每当我想起影片中那个八岁小男孩张建华的这句话,电影《冯志远》中的画面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难忘沙海中年轻英俊满腔热诚的冯志远邂逅小男孩的情景,难忘冯志远晓之以理走访学生家长的情景,更难忘冯老师离开鸣沙中学时学生手捧蜡烛与他依依惜别的情景。

    我在上中学时也曾听老师分析讲解并熟背过《岳阳楼记》这篇散文,但给我震撼最大令我终身难忘的却是影片中双目失明的冯老师饱含激情的那场朗诵,那是怎样的意境又是怎样的情怀,那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好的诠释,我会以别样的情怀再读《岳阳楼记》,感受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当张建华在病床前双手紧握冯老师的手说出老师,学生不孝时,我的眼睛潮湿了,这句话饱含着学生对老师怎样的热爱和不忍啊!如果没有冯老师,也许张建华的命运将会改写,许多人的命运将会改写。冯老师虽然离开了三尺讲台,但他热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将永远鼓舞激励我们所有的从教者!

    电影观后所感,以期与诸位同仁共勉之!

    冯志远读后感(二)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org)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

  • 10、 《山高路远》读后感400字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是无声的召唤。不论机遇还是宁静,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这首诗的作者是现代诗人汪国真,他写这首诗是献给中国第一位登山女运动员,这首诗在不久之后将献给另一位登山运动员。

    这位老人名叫夏伯渝,他的一生就描绘了这首诗的大意。

    他一生的目标就是登穆郎玛峰。1975年第一次登山。让他失去了双脚。第二次登山遇到雪崩。第三次登山,遇到地震。第四次登山,在距离峰顶94米时下起暴风雪。为了队友的生命安全决定离开。在43年后,2018年已经69岁高龄的他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他的事迹让我知道什么叫坚强,让我理解了什么叫乐于助人。他能不理会无脚的痛苦,毅然前行,这让我很震撼。我觉得我以后要心有梦想。虽然不能像夏老那样登珠穆朗玛峰,但是要坚强、乐观、执着做好每一件事,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奋斗。

  • 2019-09-28

  • 2019-09-2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8-26

  • 2019-11-16

  • 2021-04-25

  • 2021-07-26

  • 2019-10-28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12-19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0-29

  • 2023-01-25

  • 2019-09-22

  • 2019-10-24

  • 2022-10-25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1-12

  • 2023-06-20

  • 2019-09-20

  • 2023-01-14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3-06-04

山高路远读后感
山高路远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山高路远读后感,山高路远读后感大全,山高路远读后感2024,更多山高路远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