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莫娣读后感 > 地图 > 莫娣读后感,2024莫娣读后感
莫娣读后感相关栏目
莫娣读后感热门栏目
莫娣读后感推荐
莫娣读后感

(共 6334 篇)

  • 1、 《莫娣》读书笔记

    窗外的风景怎么样?天上的白云像什么?是平淡无奇,还是风光无限?这要看观察者的眼光:你能看到什么。

    同样,人生的命运与生俱来,或顺利,或坎坷,一辈子能否有所成就,要看你做了些什么。

    爱尔兰/加拿大电影《莫娣》,以加拿大一个残疾人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影片描述了一个名叫莫娣的人,从寄养在姑妈家的无用之人,经过自己的艰辛努力,成为了一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

    在我们的生命中,有些东西是自己不能把握的,比如我们的出生,我们身体的某些构成,这些东西由不得我们。就像影片中的莫娣从小患了严重的关节炎,让她骨骼变形,走路都是一颠一颠的。

    这样的人生,怎样才能够有所改变呢?

    抓住机会,走出既有的人生画框。

    莫娣寄养在姑妈家,还是要做一些事情,但她关节不灵活,做事笨手笨脚,常常受到姑妈的指责。

    她唯一的弟弟忙于做生意,欠了不少债,便自作主张将母亲留下来的房子卖了抵账。这么大的事,压根儿就没有与莫娣商量。

    莫娣面对这些,当然有些愤慨,但又感到无奈。在她的眼神里可以看到,那是相当的不甘。

    有一次,她到附近超市买东西时,正好遇到一个做贩鱼生意的男人想雇佣女人,她便跳起来将招聘纸条揭了下来。

    她义无反顾地告别了姑妈,一步一颠地走了好远去应聘。

    就是这一去,她跳出了原来生活的小圈子,迎来了她生命中的转折点。

    忍辱负重,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莫娣的到来,让雇主埃弗雷特大失所望。他本想找个能帮他处理家务杂事的女人,却没想到来了一个手脚都不灵便的人。

    他让她回去,她却不走。他让她试着做事,一件也看不上。后来勉强留了下来,仍然是处处不满意,有一次甚至动手打了她。

    面对雇主的粗暴,莫娣也非常生气,但她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忍了下来,默默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雇主对她的印象。她做出可口的饭菜,整理杂乱的房间,好言好语劝慰雇主,通过自己的持续努力,终于站稳了脚根。

    也许她反复想过,如果回去,又能怎么样?自己选择走出来,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不管怎样,这是自己养活自己,不是全靠别人。

    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

    一旦安定下来,莫娣也有了一些闲暇。有一天,她发现了一点剩下的油漆,便用它在房间里和窗户上画了几株花草,让简陋的房子里有了一丝生机。

    继而,她又找了几块小木板作画。当有人经过表示很喜欢窗户上的花草时,她将木板画拿出来给别人欣赏,当别人愿意出钱购买时,她得到了第一笔画作的收入。

    这之后,莫娣的创作进入高峰期,一朵

  • 2、 电影莫娣观后感

    《莫娣》是一部由爱尔兰和加拿大共同制作的爱情传记电影,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主要讲述了患有关节炎的民间艺术家莫娣刘易斯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总会有一部电影或者一部书适合在这个时候慢慢被观赏,因为那些电影或者书籍总会让人有一种父母活了几世的感觉,而《莫迪》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机缘巧合下,我用券买了这部电影。刚开始看的时候,喜欢上女主的原因是因为她是《帕丁顿熊》里面的妈妈和《水形物语》里的女主,在那两部电影里,她都是善良美好的,所以在这部电影里,我相信她仍是善良如初。影片里的她,是一个自出生便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女性,然后她的哥哥因为自己无暇照顾她,所以将她寄养在姨妈家,雇姨妈来照顾女主,而且还偷偷将属于他们的房子偷偷卖掉了。因而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位寄人篱下的可怜女子,不仅需要忍受自身生理的痛苦,还需要忍受心理上的孤寂和无助。因为和哥哥、姨妈赌气,所以她就出去找了一份家佣的工作。但是,虽然她从很远的地方跛足走到了男主的家去应聘,但是第一次男主却拒绝了她,因为看着瘦弱和残疾的她,男主觉得她干不了这份工作。而女主是一位情商和智商很高的女人,利用暴躁但内心细腻善良的男主的同情心,最后还是被他录用了。

    与自尊心强、大男子主义、不善言辞的男主相处,一开始是不顺利的,所以女主一开始有被欺负,也有被驱赶甚至被打过一次,但女主情商和智商都极()高,所以在后期相处过程中,他们找到了一种最舒适的相处模式,而女主也开始发挥自己的女性特有的理家能力和绘画天赋了,将那座房子和男主收拾得干净温馨,而墙上的一幅幅干净美丽的画将家衬得更加美丽。那男主虽然嘴硬,总是在嫌弃她,但又却在行动上默默支持着她,为她买颜料,为她找画板,帮她售画,开始做起了饭菜,甚至帮她找到了女儿,就这样在嫌弃和爱护中,两个人相伴走到了白头。万物复苏之初,男主在屋外干活,女主在家将窗外的美景和男主框在了画里;大雪纷飞之时,两个人守在小木屋,聊着天,画着画,窗外的雪景化作女主画中最纯净的色彩。女主的伯乐曾问过女主为什么她没去过多少地方,但她画中的景色却那么美丽。我觉得原因应该是女主的内心里无太多的欲和善良美好,所以能去感知世界、自然的美丽。而最令人感动的是,在男主和女主闹矛盾时,男主去找她并且第一次说出了内心的真情实感,而

  • 3、 电影莫娣观后感1000字范文

    《莫娣》是一部由爱尔兰和加拿大共同制作的传记电影,影片根据加拿大著名的民间艺术家莫娣刘易斯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莫娣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以及她的一系列励志故事。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加拿大电影《莫娣》是由艾斯林沃尔什在2017年执导,莎莉霍金斯主演的爱情电影。

    适合一切日子观看,当然更适合情人节。

    《莫娣》是一个因为严重关节炎而不能正常行走甚至生活的女人。她给一个在孤儿院长大性格孤僻的渔夫当女佣。两个人在现实世界里都不合群,都不被大多数人喜欢,像两只落了单的袜子,但恰恰是这么两个人以色彩为媒相爱了,结了婚。莫娣成了一位儿童画画家,吸引众多人甚至总统来购买她的画,用美和创造活出了生命的价值。

    我们先来说画。很多人喜欢画画也喜欢收藏画作,但世界上最珍贵的其实是自己画的画。如同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一样,我们如何看世界就如何画。我曾经在2012年到北京拜访老舍先生的长子舒乙。那年他已经七十多岁了,精神很矍铄。在他的客厅里挂着几幅画,尺寸都不小,色彩很艳丽。其中一副画蓝色的海,浪花像火苗一样翻腾、燃烧,海鸥在用力飞翔。这幅画色彩浓烈,有旺盛的生命力。不仅画的内容,连观赏后的心情都激情澎湃。我请教舒乙先生这是谁的作品,他说是自己画的。他并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只是想到什么就画什么,这个说法和影片中莫娣说的一致:只要想画,随时都能画出来,浮生都框在一幅画里。

    浮生都框在一幅画里,还兼有宿命的成分。莫娣是残疾人,她的亲人要么离世,要么嫌弃她。渔夫虽然没什么好脾气,可是他默许她在自己的木头房子墙上、楼梯上、玻璃上画画,只要不把自己外出的衣服弄上颜料就可以。这个默许对莫娣太重要了,最终成全了她。从此她获得了进入色彩世界的权力。运用上苍弥补给她的赏赐,挥舞着画笔,用温柔的心把她眼中的世界万物都描绘出来。而她笔下的世界春华秋实鲜艳热烈,没有嘈杂芜乱,只有干净与美。莫娣收到上至总统下到平民的订单,获得巨大的成功。

    谁能想到,莫娣这个画家最终是被一个粗鲁的渔夫挖掘出来的。这让人想到潘素、潘玉良、萧红有时候成全艺术家的人不一定是那个最了解艺术的人,只要能往后退退,让出空间和时间,就有可能解放艺术家的头脑、眼睛、手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成全,这就是世间最好的爱,这就是浮生最好的画框。

    有了画框,木板里的颜色就不再没有意义,上下左右的线条就不再没有关系。头脑

  • 4、 《走吧,莫》读后感

    这本书讲了大象莫克多和男孩布拉姆的真实故事。跨越了七十个年头和三个大洲,他们的故事绝对是最令人惊叹的真实动物故事。1896年一个宁静的早晨,一个男孩和一头大象同时降生在德国的一个小镇的马戏团里。他们从出生之日就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贯穿了他们的整个生命,并且备受考验——遭遇马戏团被卖,一同经历可怕的海难,一同在柚木林里学习成长,一同从火灾死里逃生……

    这个故事十分感人,布拉姆——一个热爱动物、理解动物的训象师;莫克多——一个经历无数次灾难的独眼象。他们让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地去思考大象们那些真实却不可思议的感受。他们历尽艰险,只为永远在一起,却还是被人们一次又一次无情的分开。他们心怀希望,执著的寻找对方,终于在无数的惊喜中重逢。他们伴随对方七十多年,不离不弃,最后相约一同前往另一个世界。

    故事中莫克多与布拉姆不离不弃的感情,值得我们任何人学习。他们的感情更多的是相互的理解与行动,而不是语言。在生活中,我们也要重视友情与亲情: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鼎力相助,在亲人遭遇挫折的时候陪在左右,和他们一起同甘共苦。

    我一开始读这个故事,就爱上了它。朴素的文字,一点也不花哨,却感动了无数人的心,刻画出生动的情景,写出世上最美好的感情。《走吧,莫》是一部动物的史诗,一部爱的史诗 ,值得所有热爱动物的人收藏,更值得所有热爱生活的人学习。

  • 5、 走吧莫读后感

    走吧莫读后感(一)

    《走吧,莫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是一部跨越了七十个年头和三个大洲、绝对令人惊叹的真实动物故事。它讲述的是:1896年一个宁静的早晨,一个男孩和一头小象同时降生在一个德国的小镇;男孩名叫布拉姆,小象叫莫多克。他们从出生之日起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一同经历了可怕的海难,一同在橡木林里学习成长,一同从马戏团的火灾中死里逃生他们历尽艰险,只为了永远在一起,却还是被人无情地分离;他们心怀希望,执着地寻找,终于得以在惊喜中重逢;他们相知相伴了七十多年,不离不弃,最后相约着一同去往另一个世界。

    走吧莫读后感(二)

    前些天我看完成了《走吧,莫》这本书,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大象的故事,我喜欢动物,这大象的名字2020叫莫。莫和书中的小男孩布拉姆是同一天出生的,也算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他们从小就一起生活,感情很好。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分开了,但他们心怀希望,相互执着地寻找,终于重逢了。动物和人类也是能成为很好的朋友的,请我们都爱身边的动物们。

    走吧莫读后感(三)

    前些天我看完成了《走吧,莫》这本书,我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大象的故事,我喜欢动物,这大象的名字2020叫莫。莫和书中的小男孩布拉姆是同一天出生的,也算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他们从小就一起生活,感情很好。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分开了,但他们心怀希望,相互执着地寻找,终于重逢了。动物和人类也是能成为很好的朋友的,请我们都爱身边的动物们。

    《走吧,莫》描写了人与动物之间的爱。马戏团驯象师的儿子布拉姆、大象的女儿莫多克,同时降生在德国某小镇,他们相知相伴,78年不离不弃。

    书中,整个马戏团都对动物温柔爱护,把训练建立在爱之上,从不鞭打恐吓,因此动物们总是心甘情愿地表演。这种以情感与欢乐训练动物的方法,无法让每个爱动物的人不感动。

    跨越了七十个年头和三个大洲,莫多克的故事绝对是最令人惊叹的真实的动物故事。1896年一个宁静的早晨,一个男孩和一头小象同时降生在一个德国的小镇。男孩名叫布拉姆,小象叫莫多克。他们的从出生之日起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贯穿了他们的整个生命,并且备受考验他们一同经历了可怕的海难,一同在橡木林里学习成长,一同从马戏团的火灾中死里逃生他们历经艰险,只为了永远在一起,却还是被人无情地分离;他们心怀希望,执着的寻找,终于得以在惊喜中重逢;他们相知相伴了七十多年,不离不弃,最后

  • 6、 莫言《娃》读后感

    听说中国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迫不及待地找了来看,毕竟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所谓中国人早已只能称为华人了。 刚看《蛙》第一部分的序,就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是质疑莫老的文笔,而是这部作品竟然是蝌蚪写给日本作家的书信体小说。在这当口,写给哪国人不好,偏偏是日本人?特别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 姑姑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在平度城里住了三个月,有吃有喝,没受罪。姑姑说那杉谷司令是个白脸青年,戴一副白边眼镜,留着小八字胡,文质彬彬,讲一口流利中文。他称老奶奶为伯母,称大奶奶为嫂夫人,称姑姑为贤侄。姑姑说她对杉谷没有坏印象。当然这是姑姑私下里对我们自家人说的,对外她不这样说。对外她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受尽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坚决不动摇。 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不舒服的感觉更甚了,甚至开始怀疑这部作品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否涉及政治因素。 小说写到了中国闹饥荒时全公社没出生一个孩子,写生活变好之后为实行计划生育残害了不少生命,写文革时对人性的迫害,写中国人重男轻女,为生儿子不计后果。写台湾对内地人的吸引力,主人公的未婚夫叛逃台湾。当官的如何腐败,一个小小的乡卫生院院长只会向上级送礼和诱奸下属;大款如何奢靡,包了二奶再包三奶四奶 看小说的过程中,我确实产生了我们中国人家丑不外扬的想法,产生了自家孩子怎么打都行,别人不能碰人民内部矛盾没必要向全世界宣扬的想法。我知道这种想法很肤浅很幼稚,但它确实产生了。不产生这样的想法也不太正常,毕竟我受了党的教育二十多年,对自己的党和国家怀着极深的感情。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的文学素养应该不只是到这一步,既然是现实主义作品,就要把现实刺裸裸的揭示出来给人看,就要触及人心灵的最深处。虽然80后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但我知道它确实存在过。所以,就算心里再不舒服,我也不得不承认,《蛙》的的确确反映了中国发展史上一些许多人都知道却没有说出来的事实。

  • 7、 莫莉梦想读后感

    莫莉梦想读后感范文一

    前几天,妈妈带我去书店。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住了:一个小女孩站在几个玩具熊和三只小狗中间,我决定买这本书。

    回到家我就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本文讲述了:莫莉在信箱里发现了一张名叫凯凯寄给小娴的明信片,由于雨天信封上面的姓名和地址看不清,茉莉只好找到这个叫小娴的人。最后才发现小娴竟然是自己的妈妈。

    故事中还写了莫莉喜欢比她年长的超哥哥,并在自己学校装修的时候,怀着兴奋的心情搬到了超哥哥学校上课,还很钦佩高年级的大姐姐,还希望自己快点长大也能像哥哥姐姐一样出色。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了莫莉的梦想是去那个最浪漫的岛屿。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每个人的梦想都各不相同,但是我们都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所以,大家不妨来读一读这本书吧!

    莫莉梦想读后感范文二

    懵懵懂懂的成长历程,跌跌撞撞地走过 ,只为在时光中等待最美丽的绽放。没有烦恼的成长那是到不了彼岸的

    成长需要勇敢地挑战。只有超越自我,才能达到新的高度。莫莉对冒险的渴求,是向平平淡淡的生活作出宣战。她想证明自己却依旧不了了之。是的,挑战也有失败,也有成功。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不善于利用这场失败,就没有成功的诞生。在一次次自己的较量中,去寻找真正的原因所在。同时,珍惜每一次挑战的激动与快乐。记住,成长绝没有不可战胜的挑战!没有风雨的磨练,就没有靓丽的彩虹。没有成长的疼痛,就没有丰收的硕果。这个假期,莫莉也有过各种烦恼与失落。她也曾逃避它们,但最终坚强面对。成长需要困难的磨砺。是能让我们更加镇定的面对今后的挫折。只有走出低谷,才能站上高峰。回头一看,才知道那时的困难多么的渺小。有了面对困难的经历,今后的路途将会更加的平坦。 同时,别忘了多彩的生活。生活就像个万花筒 ,集合了人生的欢乐与烦恼。你为世间的美好而感动吗?你因不公平的事件而愤怒吗?如果有,你就做到了感悟生活这个词的真正意思。成长需要生活的感悟。它们让心灵纯洁,它们在角落里留下了生活的积淀。现在,就去寻找生活中的美丽,感悟它们的高尚与纯洁。一朵花,一束草,一个朋友,一群陌生人都值得你去感悟。去吧,去感悟生活的点点滴滴。

    莫莉的假期,总是洋溢着快乐的时光。抛开一页又一页的试卷,困难重重的习题,享受阳光的眷顾,风雨的清凉,绿色的拥抱,蝉儿的歌唱,暑假的快乐

    去寻找阅读之门,打开智慧的宝藏;去感受人生百味,饱尝社会的暖凉。就是这样的一个

  • 8、 涅莫夫读后感

    涅莫夫读后感(一)

    涅莫夫,一位俄罗斯的体育名将,在2004年8月23日雅典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中,他的一套高难度动作征服了全场观众,但在落地时,却因一小小失误只得了9.725分,观众们为此不服,持久而响亮的嘘声使得比赛被迫中断。涅莫夫起身向观众们挥手致意,可这更加深了观众的不满,一部分观众甚至做出拇指朝下的不文雅动作,面对压力,裁判改了分,可观众们似乎还不买帐。这时,涅莫夫重新回到赛场,深深鞠了一躬,并伸出右手食指做出噤声的手势,请求观众保持冷静。给下一个选手有一个安静的比赛环境。正是因为涅莫夫的宽容,使得比赛得以进行。而他在这次比赛中虽没拿到金牌,却仍以自己的宽容征服了观众。 涅莫夫的宽容值得称道。 他告诉我们宽容是金,只有宽容才能赢得更多人的赞扬此刻,在生活中,出现摩擦,不快和委屈是常有的事,我们不能以针尖对麦芒,面对怨恨。生活需要宽容。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每个人都会有失败,当我们的面前遇到了竭尽全力仍难以逾越的屏障时,要记得:宽容是一片宽广而浩瀚的海,包容了一切,也能化解了一切,会带着我们跟随着他一起浩浩荡荡向前奔涌。 学会宽容,世界将会一绚烂的微笑面对你。

    涅莫夫读后感(二)

    雅典奥运会男子单杠决赛正在进行。俄罗斯名将涅莫夫出场了他以高难度的动作征服了全场观众,但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向前移动了一步,裁判只给了9.725分。奥运史上少有的情况出现了:全场观众不停地喊着涅莫夫涅莫夫,用持久而响亮的嘘声,表达他们对裁判的愤怒。比赛被-迫中断,下一个出场的选手只能尴尬地站在原地,面对这样的情景,涅莫夫站起来,向观众深深地鞠躬,他很大度。但观众们更加不满,嘘声更大了。裁判被-迫重新打了9.762分,但这个分数仍不能平息观众地的不满,嘘声又响起了。这时,涅莫夫显示出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宽广胸襟,他重新回到赛场,举起右臂向观众致意,并深深地鞠了一躬,接着,伸出右手食指作出噤声的手势,然后想双手下压,请求和劝慰观众保持冷静。

    在我们的生活中相互之间难免会有一些矛盾、摩擦。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学会宽容,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自己先包容别人,理解别人,矛盾就会迎刃而解了。可能带来美好的结局。如果我们发生了矛盾只想着报复,那冤冤相报何时了?

    我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英国着名解剖学家约翰。麦克劳德小时候特淘气,他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的,就把校长的宠物一只可爱的小哈巴狗给

  • 9、 莫言《蛙》读后感

    莫言《蛙》读后感

    《蛙》是一代文学巨匠莫言的代表作,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他的颁奖词为“用梦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蛙》这部作品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总体上故事是由笔名为“蝌蚪”的剧作家写给日本文学家杉谷义人书信展开,整本书一气呵成,分成了五部分,前四部分是书信与故事叙述,最后一部分是剧本。莫言用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再现那个时代的中国生育史。 初始,作者介绍了很多人物,俗话说:贱名好养活,在那时候的古老风气生下的孩子常常以身体部位和人物器官命名,如陈鼻、王肝等,这些人物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了铺垫。我刚开始看的时候还很疑惑迷茫,人物之多让导致整个故事很乱,没想到到后面每个人物的形象都很鲜明,为故事发展添砖加瓦。 说起“姑姑”这一人物,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分外传奇。她是一个忠实的中国共产党追随者,面对党下达的任务坚决执行,绝不心慈手软。即使在“文革”时期被奸人举报批斗,她对党还是忠心耿耿。在前期国家鼓励生育时,姑姑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帮村民接生是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这时候的她是自信的,朝气的,带着一种永不服输的信念。但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达后,她也亲手结束了很多还在腹中的鲜活生命,变成无数人唾弃的“杀人恶魔”。她,是当时中国无数个乡镇计划生育工作者的缩影。 姑姑对党实行“计划生育”的忠诚使她在对待土匪地痞也绝不低头,张拳是一个家庭出身好且村子里无人敢惹的强汉。张拳的老婆耿秀莲没结扎没“放环”偷偷坏了孕,姑姑便冒着大雨架船愣是决心要把耿秀莲动员去进行人工流产。即使张拳凶神恶煞地拿着带刺的槐木棍子守在门口,他的三个女儿在尽心尽力地述说仿佛已早已准备好的台词来笼络人心,姑姑还是义无反顾。在遭受到张拳与他的女儿的暴力对待,姑姑还是没有认输。在一系列的争论后,耿秀莲同意跟姑姑离开。没想到,耿秀莲却留了一手,在他们航行在河中时,奋力跳入河中挺着五个月大的肚子与姑姑他们实行迂回战术,姑姑他们也陪着她幽幽地开船耗着,终于耿秀莲体力不支被姑姑他们打捞上船,可最后耿秀莲大出血姑姑尽全力也没能救回。 姑姑在对待自己侄媳妇王仁美怀孕的事情时,也可以看出即使是姑姑自己至亲的家人,为了落实党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大义灭亲,铁面无私。王仁美在偷偷找袁腮“取环”后怀上孕躲到了娘家,在多次劝说无果后,姑姑便指挥民兵邻居家的房子拉倒,再将王仁美娘家的房子拉倒
  • 10、 莫言小说读后感
    莫言小说读后感 莫言总是把高密东北乡作为自己灵魂震颤的源泉,总是将独特奇异的主观体验浇注在高密东北乡的沃土上,建立起鲜活生动异彩纷呈的生活影像。业界将莫言定位为“先锋”作家,“寻根文学”作家。当是对莫言风格的高度认可与赞誉。莫言也当之无愧为当代优秀的作家。 优秀的作家必定具备掌控语言的本领。 不可否认的是,莫言的语言确实比较粗粝,但不管接受与否,这种粗粝的语言风格仿佛更能体现作品中生活的原味,让读者能听到能闻到能触摸到那最原始的生活。高密东北乡就这样出现在了炮火纷飞中,在血肉模糊中,在哭号与欢庆中…… 莫言也有很强大的语言驾驭能力,他善于把握较大的时空跨度,并在不同的时空维度里铺排故事与场景。比如,《生死疲劳》用五次轮回、超越时空的对话这种魔幻主义的手法,展现了土改、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这些特殊的时代特点。 优秀的作家必定有深沉的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发掘人性的觉悟。 莫言是个能够发现苦难与丑恶的作家,也是一个善于描绘苦难与丑恶的作家,更是一个敢于再现和揭露这一切的作家。《红高粱》、《蛙》以及早期的《檀香刑》都是把苦难与罪恶赤裸呈现的典型,但是也都流露出对生命本体的珍惜和尊重。 读莫言的作品,常常有种发自心底的抗拒甚至窒息的感觉。他喜欢把痛苦反复咀嚼,把伤口反复揭开,给人撕裂般的锐痛体验,并用这样的方式展示生活的残酷、生命的顽强。比如,《丰乳肥臀》就以独特的角度把柔弱的生命反复碾压,将痛苦的印象层层加深。这一点倒是与同时代作家余华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像《活着》所带来的生命的挣扎。 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了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最受关注的作家,但他更是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杰出的作家必定有一颗敏感的心。 莫言对痛苦的描述太形象了,那么真切,仿佛听得到皮肉分离的声音。这种对痛苦的敏感,是难言的经历,更是沉甸甸的想象。优秀的作家不是经历了一切,而是有在想象中经历一切的能力,有敏感的触觉,有对人世变迁的强大感悟能力,能洞悉眼神中的深邃。所以他们可以将别人的只言片语汇成汪洋恣肆的故事之海,可以把单独的一个个点迅速结成网。 杰出的作家必定善于突破和创新,无论是语言还是视角。 莫言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三十多岁才进了解放军文学艺术系,算是圆了自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11-04

  • 2019-09-23

  • 2019-10-1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09-21

  • 2019-09-28

  • 2019-10-19

  • 2021-05-07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5

  • 2019-11-04

  • 2019-11-02

  • 2019-09-21

  • 2019-10-09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21-09-17

  • 2019-10-17

  • 2019-10-24

  • 2019-10-29

  • 2022-03-24

  • 2019-10-22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8

  • 2021-12-04

  • 2019-10-19

  • 2021-09-16

  • 2019-09-28

莫娣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莫娣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莫娣读后感、2024莫娣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