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曼德拉读后感 > 地图 > 曼德拉读后感,2024曼德拉读后感
曼德拉读后感

(共 3773 篇)

  • 1、 曼德拉读后感通用

    好消息栏目小编已为大家准备了关于“曼德拉读后感”的深度剖析,请继续阅读以下内容,希望对你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是盲目地接受作者的观点,而是要学会加入自己的思考。每个人在阅读一本书之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写读后感时,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只有认真细致地阅读,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曼德拉读后感【篇1】

    在我陆续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与其说是一位伟人的自传,倒不如说是他一生的坎坷经历。曼德拉无疑是十二世纪最伟大的领导人之一,他不仅解决了困扰黑人兄弟三百多年的种族隔离问题,而且让南非的经济得到长期持续发展,尽管和如今相比还是逊色了些。在曼德拉执政的五年间,他给南非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和经济上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让每个人,不论黑人还是白人,都为自己的国度而骄傲。

    我对曼德拉的了解其实并不多,以前常常听到他的名字,但也只是因为他的头衔——南非总统而已,后来,有人给我讲他在牢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也不以为意,我以为对后来所得到的权力而言,之前所受的那点苦不算什么。但今天,当我读了这本《自由与宽恕》后,以前所有的不屑与无谓都一扫而光。对他,除了崇敬,还是崇敬。这样一个人,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打击后,还能对南非的未来充满希望,并致力于建设与改进南非,实属难得。

    对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也许不能切身体会曼德拉所身处的环境以及他当年的所作所为,但历史就是这样,它总能让我们从中学到些什么。曼德拉在自己的黄金年华里为南非的种族和解付出了如此大的心血,他自己曾说,他愿意为了他的人民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不是一句夸大的言辞,而是他内心所想,他已经用行动说明了一切。可以说,如果没有曼德拉,就不会有南非的今天。曼德拉被赋予“南非国父”的美名,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28年的牢狱生活,会给一个人带来什么,可想而知。对大多数来说,早已心死,而曼德拉始终相信,他能活着走出狱门。在曼德拉的回忆录里,有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曼德拉的气度让我钦佩,在他最后当选为总统后,他对那些曾经的敌人实行了最大限度的宽容,用一颗包容的心俘获了全南非人民的心。

    他的一生,是一部励志的传奇史。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我们明白,追求和平是一个人心底的声音,为此不懈努力

  • 2、 曼德拉传读后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曼德拉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曼德拉有着人性的喜怒哀乐,会彷徨、会孤独,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自由的渴望和信念的支持。他在监狱中可以忍辱27年,27年的时间不但没有磨灭曼德拉的志向,反而使他的意志更加坚韧,思想更加成熟。苦难净化了心灵,悲剧使人崇高,毫无疑问,曼德拉属于这一类人。

    曼德拉曾经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无法想到这样的文字。没有宽容、仁爱之心的人说不出这么美丽的语言。曼德拉,这么一个拥有着传奇色彩的总统,这么一个慈祥的老者,在社会黑暗的年代里,成为所有黑人的精神领袖,引领黑人为自由而战,是一颗在黑暗中闪耀着希望的星辰。

    读曼德拉同时感悟自我人生。我为什么而活着,为此我感到深深的迷茫。生活没有曼德拉的艰辛和苦难,但常被情绪所左右,难道疫情限制了我的行动,还控制了我的心里。常和老公和儿子发脾气,多次提及陈谷子乱芝麻的事情,使整个家庭陷入情绪的阴霾中,不能将怨恨留在身后。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还能控制什么?要铭记母亲的情绪决定着一个家的温度。我应该为有一个爱我的老公和儿子自豪,为有一个幸福的家而骄傲,在这里发自肺腑的说一句,老公儿子我对不起你们,我爱你们!

  • 3、 曼德拉自传《漫漫自由路》读后感

    长期以来,或者确切地说是在新的南非诞生以前,在我的意识中,南非乃至整个非洲大陆乃是一片不毛之地,荒漠、丛林、长矛、毒箭、驼鸟、大象、半裸的妇女、饥饿的儿童,充斥着杀戮、战乱、死亡与血腥……

    但是,随着一个史诗般人物的出现及其随之创造的奇迹,这幅完整的画面完全虚化了,继而凝聚为一幅质地厚重、色彩鲜明的油画。

    这个人就是纳尔逊·曼德拉。

    在20世纪,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和新南非的诞生无疑是现代国际社会最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事件之一,标志着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实施种族统治的根除。广大的中文读者对于曼德拉近乎传奇的经历也并不陌生,但是,作为一个凡人特别是一个黑人,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传奇经历和政治辉煌的背后,是一个平凡的、孤独的、疲惫的行者,一个顽皮的孩童、追梦的少年、激昂的学生、忧虑的家长和繁忙的领袖。书中的曼德拉就是这样一个真正的凡人。

    从一个黑人孩子成长为一个自由战士,曼德拉经历了一个普通人的所有感情和思想变化。他是平凡的,但正是这种平凡铸造了一种真正的伟大。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就是机遇面前的普通人。对于曼德拉来说,只有到了大城市特别是进了大学之后,竞争的舞台才锻炼了他那种不服输的性格,知识的积累才使他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正义的力量才把他推到了斗争的第一线。对于全世界来说,曼德拉的真正奇特之处在于,他是在监狱的烈火中熔炼出来的真金,新南非的诞生可以说是一部由一系列悲剧情节演化出来的喜剧。曼德拉又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一位坚持和谈、推进和解的非暴力主义者,一位热爱人民、热爱土地的自然主义者。西方把新南非称为“和平的新生”,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改变一个国家的制度,的确是现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曼德拉是奇特的,而这本书就更为奇特——它是在监狱里写成的,并且因此而演绎出更为不凡的书写与保护的故事。

    一般说来,除非是背叛自己信仰的“自白书”,“政治犯”所写的传记在他被剥夺自由时很少有发表的机会。这一方面是因为传记本身是一种表白,更是一种揭露,同时也因为其内容多数都代表着反对党的“攻击性”言论,本身就是狱中又一种“文字狱”的口实。也正因为这一点,“秘密”自然成为这种传记的特征。曼德拉的自传当然也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但写作的环境还是较为正常的。对于曼德拉来说,这是一项组织交给的任务,意在为非洲人国民大会乃至整个南非树立一个自由战士

  • 4、 《曼德拉》观后感
    篇一:《曼德拉》观后感 郭苏一 震撼人心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好望角,辽阔的野生动物园,南非是一个多彩缤纷的国度;早期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让南非也成为了一个黑白分明的国度。 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南非白人小说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max)而串联起他这一生的除了“自由”的伟大愿景,更有令人唏嘘感叹的爱情。枪炮和玫瑰,热血和爱情,都是让“伟人”更具人性化的元素。 现实生活中,曼德拉的生命中留下了三个女人的痕迹。她们分别是:初恋情人伊夫琳、“黑人母亲”温妮和“晚年知己”格拉萨。影片尽管未涉及到格拉萨,但并不避讳曼德拉前两段爱情婚姻的坎坷和变化,被劈腿或不得不无奈选择分手,都一一呈现,让人有更真实的理解和记忆。 50年的艰苦斗争,风雨中抱紧的自由,当生命消逝,传奇却永远留存。
  • 5、 《曼德拉传》读后感800字

    《曼德拉传》读后感800字:

    读《曼德拉传》。带领人民通过斗争取得民主胜利的独立国家之领袖很多都是律师,如曼德拉,如李光耀,如圣雄甘地。这些人还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抗争,说明所在国尚存基本的法律秩序和基本的宪政框架。大英帝国毕竟是立宪国家,即使在殖民地,也为其建构了宪政模式。所以,甘地和曼德拉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才能在这两个国家大规模的兴起。当然,宗教信仰的作用不能忽视。印度有印度教,南非有基督教,有信徒甘愿为之献身。

    而在缺乏宪政构架的国家,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行得通么?中国广州律师唐荆陵先生从2007年开始发动了一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笔者以为勇气可嘉,但很难成功,因为没有先例。没有实践的成功,任何理论都显苍白。但笔者仍深深佩服唐荆陵先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其实,曼德拉的成功单纯的因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吗?当然不是。只要是政治斗争,就一定是血腥而残酷。曼德拉最后也开始了武装斗争(尽管规模不大,以破坏为主),建立了“民族之矛”,所以曼德拉是因为领导武装骚乱被判终身监禁。

    曼德拉的最终胜利也有偶然因素。一是国际组织的支持。二是南非执政党领导人的转化(毕竟在白人中还是宪政架构,有选举)。

    笔者对曼德拉唯一的微辞是:曼德拉为了最后的胜利,呼吁国际组织对南非实施经济制裁。实际上这一手段除了给南非政府制造困难之外,更大程度上加剧了南非普通人的生活困难,读书笔记于是造成更多的罢工、游行、冲突和无辜伤亡。而且,制裁之所以有效还是由于南非毕竟是宪政国家。制裁使南非的有选举权的白人深受其害。而像朝鲜,国际社会几十年来制裁不断,有用么?

    唐荆陵先生被以颠覆国家政权罪判处五年徒刑,法庭上的唐先生面带微笑,神色安然。唐先生是基督徒,他以耶稣受难的精神来支撑自己。

    唐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话:人的审判只是一时,上帝的审判是在永恒中。作者:胡为乎来哉

  • 6、 曼德拉的铅笔读后感

    曼德拉的铅笔读后感(一)

    《曼德拉的铅笔》讲述了女友自南非旅游归来,为我带来了两件礼物。第一件是野生非洲大象的粪便。由于大象洁白长牙之精美与昂贵,它们被人们无穷无尽地猎杀,陷于灭顶之灾,因此大象的粪便便成为了奇特的纪念品。第二件是一枝曼德拉的铅笔。前半段很普通,后半截是装满南非岩石碎渣的中空管。它既有纪念意义,更能充分利用铅笔,不会造成浪费。

    这个故事令我震撼。大地是我们的慈母,给予了我们生产的条件,从来不求回报。但是人类并不领情,甚至恩将仇报。人类无休止地砍伐树林,杀戮动物,滥用资源,导致生活环境每况愈下。自然是人类的依靠,人们应有预见。我们往往只观赏自然,却很少考虑与自然共生存。没有了自然,也就没有了人类。人类是可悲的,也许到了下一个世纪,我们的后代会对着大象的粪便说,哈,这是什么?不可能!哪种动物会有如此粗大的排泄物?必是外星人遗下的无疑。而曼德拉铅笔最大的价值,在于保护树木。没有人能百分之百地使用铅笔,大量木材就被短小的铅笔头吞噬掉了,曼德拉铅笔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对于环境这个问题,置若罔闻了几个世纪,如今资源越来越少,今后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要保护自然,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绿色,多一点清新

    我的思绪被一阵嘈杂的汽车喇叭声所惊醒。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让我们手牵着手,心连着心,共创美好家园!

    曼德拉的铅笔读后感(二)

    在非洲的草原上生活着数以万计的动物。它们悠然地觅食、繁衍,一派自然之景。它们在这儿生活几千万年,却被阵阵枪声打破了宁静,残暴的人们如同猛兽般撕开动物的皮毛,剥下它们的皮当作衣服,扯下它们的肉作为食物随着声声惨叫,动物的数量在锐减。

    动物们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残暴世界。动物在哀嚎,人们在狂笑。

    面对此景,人们该觉醒了,也应考虑一下动物的处境了。可是又有多少国家能够这样做呢?虽然少数国家的人们感到事态的眼中,他们或是呼吁人们保护地球,或发明绿色环保的物品。而这是远远不够的。殊不知,在他们的背后,仍有偷猎者在肆意猎杀,为的就是那暴利。

    但读了毕淑敏笔下的《曼德拉的铅笔》,我们会沉思,会感慨,因为她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动物至上的世界,没有贵贱之分,有的只是动物与人之间的平等。

    文中最后一则小故事更让人心头为之震颤。文中的南非竟有如此的决定:如果你在非洲被野兽捕获,人们开枪打死的不是动物而是人,为的是减轻人死亡前的痛苦。因为你是触犯

  • 7、 《曼德拉》观后感(一)

    《曼德拉》观后感:自由之神的传奇一生

    文/张建雄

    在电影领域,拍一部人物自传是一门非常讲究的学问,因为它不同于常规电影那般简单,而需要对人物、历史把握之精准,包括一些制度的限制,都极大影响着人物传记叙述的原本性和真实性,也使得导演们在拍摄时面临种种阻碍,不能给予观众更直接的表述。然而,电影《曼德拉》作为一部人物传记,在征得本人同意后,根据南非首位黑人总统曼德拉的自传改编,真实还原了曼德拉的孩提时代到他的总统就职演说的整个过程,故事内容饱满且充满戏剧性,再现其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而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

    要说曼德拉的这一生,想必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甚至像8090年代生的人,对这位传奇总统并不熟悉,除了在历史课本上稍有了解外,不乏大多数朋友跟我一样,是因为香港乐坛摇滚教父黄家驹的歌曲《光辉岁月》得以了解。他不仅表达出一位中国音乐人对当时南非的状况所流露出的真实情感,还通过这首歌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南非的真实社会现状是何等不堪,留给我们很多当年的历史信息,就连曼德拉在听完这首歌曲时都忍不住泪流满面,因为这首歌就是以南非当时的社会现状带来的创作灵感,非常贴近现实和接地气。

    在这部电影中,影片前半部分不仅让我们得知曼德拉孩提时代是如此萌的可爱,还让我们了解到这位伟人也曾是位追妞高手,懂得和女孩甜言蜜语;他酷爱拳击、会舞蹈;会和所有南非人在一起,为抵制公车涨价和解放黑种人自由游行;展现出一个冲动、热血、充满愤怒的年轻时期的曼德拉。而影片后半部分讲述曼德拉经过二十多年监狱历练,逐渐成长为冷静、理性和包容的一代伟人,尤其是他在狱中通过个人魅力和坚毅的个性影响狱卒,让他们渐渐懂得尊重黑人,使整个故事发生了巨大转折。

    如果说青年时期的曼德拉吃尽了不少苦头,让他为年轻付出了巨大代价,而监狱时期的生活则给曼德拉的人生算是一笔重要财富,以至于出狱后的曼德拉在处理事务上显得冷静和成熟,理性和包容的一面。在我看来。要不是这二十多年的监狱历练,历史上可能不会有曼德拉这样传奇的人物,而这样的成长也验证着这样一个真理:上帝在你面前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

    且抛开电影的制作手法不说,其实这部电影除了融入曼德拉的个人成长生活轨迹外,还有一部分在讲他的政治生涯,最令人震撼的是他如何谈判要求出狱和出狱之后对几近瓦解的南非拯救的片段,直到他出狱和成功组建南非政府,并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登上就

  • 8、 电影《曼德拉》观后感

    《曼德拉》观后感:一位伟大政客留给世界的内心独白

    文/铁任

    以一位政客的身份获得全世界的尊崇,曼德拉是古往今来人类政治史上最大的特例之一,谈不上空前绝后,但在体系和格局已经定型的现代社会,相信很难再有来者。

    因为卓然于世的地位和成就,巨大的影响力,曼德拉的一生引发了各界学术人士和爱好者的关注,特别是在他辞世之后,怀念与感叹之声如风徐来,其中就有这部以曼德拉自传为蓝本的传记电影《曼德拉》(又名漫漫自由路),把一段掀翻南非种族主义制度的自由之路,以及其中的点点滴滴于7月28日南非曼德拉日搬上大银幕,质朴无华的史诗影像,辅以结尾处u2的动情演歌,不由让人联想起曼老雄心万丈又情肝义胆的一生,在历在目,声声入耳,怎能不肃然起敬。

    其实这几年来关于曼德拉的电影很多,不乏《点球成金》这样精彩至极的侧面致敬,也有以真实史料为素材的纪录片,《漫漫人生路》的区别在于由本尊的自传改编,影片的第一人称视角就像自选集或自画像一样,描绘的都是本人比较认可的事件和情景,有助观众了解曼德拉在人生旅程中的真实状态与内心世界,蕴含着旁观者视角所无法知悉的思想奥秘,供观者解读。

    也因为这一特点,影片的气质更倾向于文本性和报告性,有报告文学的色彩,然而这并不意味本片缺少戏剧性,就曼德拉波澜壮阔的一生,随便截取一段支流都会风起云涌,又怎么会单调呢,看完影片就会知道,无论是早期做为律师的正义与觉醒,还是27年牢狱的信念坚守,他既是与种族主义的一生作战的自由斗士,也是在爱情来临时的浪漫多情种,曼德拉在影片中卸下伟大的光环,退回到平凡人时代,把自己影响世界的一生讲述得娓娓道来。

    如果说推翻种族主义让曼德拉永远闪耀于世界政坛,自由是他的信仰,那么支撑这个信仰的可以说是爱。他的爱是不只是对恋人妻子和亲人,更大的爱是对南非这片土地,对黑皮肤的在土地上跳着原始的舞蹈却带着文明的铁拷的同胞们的爱,还有对自由与梦想的爱,因为有了这份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曼德拉奋起一生的勇气,坚持到乌云散尽的那一刻。

    从某个角度,虽然是借助于电影明星的形象塑造,但《曼德拉》仍然不失是一份曼德拉留给世人的内心独白,故事并不华丽,而是非常朴素与诚恳,电影中的他没有发出太多豪言壮语的修辞,没有提升逼格的面具,只有不懈的奋斗,永不停歇的抗争,甚至让人经常置身其中,忘记了这是一部伟人的传记,而把他视为一位有血肉有梦想,未被政治污染的黑人。

    这是《漫

  • 9、 曼德拉传读后感600字

    在20世纪,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终结和新南非的诞生无疑是现代国际社会最富传奇色彩的政治事件之一,标志着以国家制度的形式实施种族统治的根除。广大的中文读者对于曼德拉近乎传奇的经历也并不陌生,但是,作为一个凡人特别是一个黑人,曼德拉的童年生活、家庭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却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曼德拉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曼德拉传读后感篇【一】

    “南非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曼德拉就是那金山上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明亮,把翻身黑奴的心儿照亮……”这首小改的歌用在电影《曼德拉》中再贴切不过,电影《曼德拉》就是一部如实记载了曼德拉从年轻时代一直到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的传奇一生的电影。电影在今天(7月18日)上映,其实是有深意的,7月18日是南非国父曼德拉的诞辰,在南非共和国被称之为“曼德拉日”。

    《曼德拉》说是传奇,其实并没有我们所谓天生异象、如有神助等等神话了的传说,就其一生,都是为了让黑人获得公平权利的斗争过程,无论是街头抗议、暴力示 威,还是奔走呼号、运筹帷幄,曼德拉虽然不是一位超能英雄,但他无论是性格,还是毅力,都堪称一位勇猛的斗士,所以蜘蛛侠一句“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用在这里毫不违和,他确实也在一路践行着有多大力量,出多大力量的全身心全情的投入,即使牺牲了家庭,牺牲了战友,牺牲了自由,也从未退缩。

    当然,本片改编自曼德拉在1994年出版的同名自传,所以全片角度,基本都以主人公主观视觉为主要方向,这也令整个故事更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一些生活细节的还原,无论是面对军警的枪声,还是狱警的呵斥,都足够细节化和真实化。毕竟,曼德拉最长的一次在监狱,呆了整整27年,27年一定让他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无论是对人生,还是对为止不懈奋斗的解放事业。

    《曼德拉》不是一部高大上的人物纪录片,貌似国外还不太时兴给伟人进行去恶存善的树碑立传,所以,我们能看到曼德拉一路的成长,是在跌跌撞撞中渐渐变得沉稳,虽然从影片开始,他就以一个律师的身份,出现在一起庭审中,当然,那个场景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有种族隔离政策的旧南非,白种人对黑种人的强烈蔑视,而曼德拉的革命起源,或许也是从这个时候默默滋生,令他成为一个走上街头,同黑人同胞们紧密在一起高呼自由万岁的热血青年。

    其实曼德拉的斗争过程,有着很具对抗性的变化,前期的他目睹种族隔离政策所带来的无边压迫,怒发冲冠,成为反政府武装

  • 10、 《曼德拉》观后感(三)

    《曼德拉》观后感:一位平凡黑人的磐石之光

    文/郭蘇一

    震撼人心的自然风光,神秘的好望角,辽阔的野生动物园,南非是一个多彩缤纷的国度;早期的种族隔离政策、以及一直存在的种族歧视,让南非也成为了一个黑白分明的国度。

    第一位两度获得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的南非白人小说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johnmaxwellcoetzee),也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直用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南非漫长的种族隔离史所遗留下来的创伤记忆。他将殖民、反殖民的历史主题与后现代的自由言说精神有机链接,将其融入到文字中,谱写出了一系列镶嵌在历史与当下创伤和悲剧的故事。

    同为南非人(现已入籍加拿大)的导演尼尔布洛姆坎普(neillblomkamp),其作品《第九区》的内容构思源自他年幼时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经历,故事也影射了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依然存在的强制拆迁与种族驱逐等问题。

    无论是生活在南非的何种人群,都无法避免地在这片璀璨的土地上,随着历史的车轮与种族斗争的主题抗争着,而随着很多人一起的、长期的努力,这片地域已不再是黑白分明,开始趋于融和。在这其中,自由斗士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nelsonrolihlahlamandela),这位最著名的南非之子,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抗争。

    影片《曼德拉》根据1995年发表的曼德拉同名自传改编,影片回忆了他的成长历程,记录了曼德拉由一名革命战士变成了一名和平斗士,把一个严重种族分裂的国家变成平等和谐国度的全过程。我们也可以通过影片清楚地看到偏见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变、扩大为仇恨乃至杀戮,而人类至今仍未根除的人种歧视。

    影片所呈现的曼德拉首先是个平凡的黑人。对于他的政绩没有拔高地赞美,对于他的牢狱之苦也没有过度煽情。作为公认的世界上具有杰出政治与民族调解才能的标志性人物,曼德拉因由长期不懈地与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政府进行斗争而闻名,但他并非一个好战者。实际上,生性温良、优雅坚定的他和他所做的战斗,都是首先被当时政治环境逼迫极致所产生的反应。与此同时,为了民主事业的成功他同样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如家人的生活少了他作为丈夫和儿子需要承担的责任,孩子的成长缺失了他作为父亲的陪伴,当然还包括27年的自由。

    试图在一部长约一百五十分钟的电影里来展现曼德拉这个人、他的遭遇和他如何看待世界和仇敌,完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电影运用了犹如意识流

  • 2019-10-29

  • 2019-11-04

  • 2021-12-31

  • 2021-04-17

  • 2019-10-12

  • 2019-10-29

  • 2019-11-04

  • 2019-11-16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10-22

  • 2019-09-20

  • 2021-12-31

  • 2022-03-12

  • 2019-09-20

  • 2019-10-09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曼德拉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曼德拉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曼德拉读后感、2024曼德拉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