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金陵十三钗观看心得 > 地图 > 金陵十三钗观看心得
金陵十三钗观看心得相关栏目
金陵十三钗观看心得热门栏目
金陵十三钗观看心得推荐
金陵十三钗观看心得

(共 2452 篇)

  • 1、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二)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句诗中不仅透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还表达了自己对妓女的无奈与悲愤她们只知道挣钱,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连亡国的痛楚都荡然无存妓女们往往给人以卑贱的感觉,看着那些高贵的人物,我们经常会将他顶礼膜拜,认为他是无所不能的,面对这些渺小的人物,我们往往会无视他们一切,认为他们一文不值,《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不仅透着别样的爱国色彩,还是一部颠覆以上传统观念的电影。

    这部电影很多场景令人深思。虽然神父本来只是个会处处要钱的挖墓人,面对着日军无恶不作,连女孩子都不放过的罪行,毅然铤而走险,以神父的名义和日本对西方人的敬重,保护了学生们;原本冷酷无情,贪图富贵的十二妓女,为了不让学生们被日本人折磨,大人扮小孩,慷慨赴义,勇敢地参加了日本人的庆功宴;一个官职极低的士兵,为了吸引入侵教堂滥杀无辜的日军士兵,与敌人同归于尽,他虽是一个国民党军人,却是一个保家卫国,誓死护卫人民的好士兵,令人敬佩不已;一个汉奸为了让教堂里的学生们安全撤离,冒着生命危险偷来修车的工具和护照,自己却被狡诈多端的日本人枪毙身亡他们大多都是被人唾弃嘲笑的,却能在关键时刻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义举,他们并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的面对并挑战邪恶,即使是手无博鸡之力,获得了不好的下场,也比那些所在墙角大谈英雄主义的政治家要好得多。这些人其实什么也得不到,连名字也不会被人记住,可是他们知道,没有付出一滴汗水,怎么能得到清爽的泉水?没有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勇敢抗争的人,怎么可能会有浪潮一般的起义大军?事实上,如果没有每一个士兵拼死作战,再厉害的军事家也打不赢任何一场仗;如果没有一个工人昼夜劳动,脑子再灵的工程师也建不成摩天大楼人要学会铤而走险,要会为了别人迈出第一步,要会为了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了别人的成功而努力,这种人就是英雄。

    一个英雄必定爱国,爱人民,爱国不是国破山河在的华丽诗篇,也不是街上的示威游行,也不是挥向别人的拳头,而是真实的行动和艰辛的努力。由于钓鱼岛的激烈争端,不少人简直到了发狂边缘,在街上怒吼滋事,打杂日式汽车,这不是爱国,因为他们砸的是国家的车,破坏的是国家的物品,打的是国家的人,打的是国家的形象、素质,爱国人士不是要肆无忌惮的破坏,而是要为了祖国努力学习,努力拼搏,明确自己的立场,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出一份力,只有无能的人,才会找弱小无辜的人

  • 2、 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影片《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李安的《卧虎藏龙》给中国的导演们挖了个坑,都以为以西方的视角去展现中国故事更容易得到认同,更容易得奖,争先恐后往里跳,其结果是中国外国都不买账,一个个死得好惨。

    一部好的电影绝不只是让人哭了笑了那么简单,还要有比情绪宣泄更深刻的内涵,能唤起观众的价值判断,运用自己的经验与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反思和对比。广义地讲,观众们的每一次观影体验,所得到的结果其实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人物无关,只是进行了一次形而上的价值判断,任何人在观后都会很直观简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坏。

    当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民族信仰也许会影响某一个人对某一部电影的具体评判,但并不会影响到总体,因为全人类有着一个共同的标准,即普世价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维国王之后,伊朗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但即便是这样,伊朗的导演们也还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认同的电影来,比如说《白气球》《小鞋子》之类,原因无它,就是展示了人性,用电影讲述了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我曾说过,自《秋菊打官司》之后,张导演似乎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当时有几个张的同学在场,都说他要是不会讲故事,中国谁还会讲故事?张、陈是导演中的老大,而他们的同学在影视界也是个个如日中天,自然听不进这样的批评。

    我所说的讲故事,其实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舍和切入的角度,在技术上与剪辑相关,在创作上与主观意识相关。张导演在画面营造上堪称大师,但是讲故事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弱项。在这方面,日本的黑泽明是个高手,他能把一个事件的台前幕后用镜头交待得条理分明。

    观看《金陵十三钗》,张氏风格一以贯之,营造画面不惜工本,战争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会。尤其是十三钗们身上那曲线毕露精致华美的旗袍,对男性观众是一种暧昧的暗示,跳脱于残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说是气氛渲染的败笔。再对比斯皮尔伯格对《辛德勒名单》的黑白处理,以及那个小女孩红衣的出现对观众感官与心灵的冲击,高下立判。

    对于贝尔这个演员,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他所饰演的那个人物,比起小说,因电影的形式所限被压缩了不少,显得不够丰满。他的表演,总体上中规中矩,但给我的感觉还有些游离于中国演员之外,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相比于《三枪》那样的庸俗电影,张导演的这部《金陵十三钗》有了明显的变化,有评论称是回归了水准。但是在艺术上,至少在艺术

  • 3、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00字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400字

    我们中国人民是爱国的,我们伟大的祖国孕育了我们,但是一场危机,促使我们美丽的家园受到了敌人的践踏!淳朴善良的中国人民拿起了我们的武器,和他们进行战斗!可是,那些自以为自己做的很对但是愚昧无知的高官却一味退缩,才造成南京的悲剧!如果我们当时中国人名每个人都拿起自己的武器去对抗我们的敌人,那么中国也不会被我们的敌人践踏成这般摸样。在南京的教堂,那个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为了肩上的一份责任,为了保护那些教堂的女孩子们,能安全离开那个可怕的南京,不惜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修好了卡车,把她们带出了南京!那些妓女可谓是给本片印象最深的一抹红装,她们为了那些女孩能有足够的时间离开南京,她们和陈乔治去了敌人的庆功宴,本片的结局虽然没讲她们最后的结局,但是我想每一个看了本片的人都应该明白她们最后的结局死亡。最有这个结局才能说明当时战争的残酷!本片开头的国民党士兵,本来他们可以不救那些女学生马上出城,可是他们是士兵,他们穿着军装,为了学生的安全,和敌人奋战到最后一分钟!李教官,本来它可以在夜间换上便装逃走,可以为了学生的安全,他和敌人血拼到了最后一分钟,和敌人同归于尽!

  • 4、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

    金陵十三钗影评范文(一)

    纪伯伦的《先知》里面有段话:“生活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有了渴望,所有渴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识,一切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有了工作,所有工作都是空虚的,除非有了爱;当你们带着爱工作时,你们就与自己、与他人、与上帝会为一体。”最近看了《金陵十三钗》,收获很大,我也慢慢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

    一部电影,一段时光,就是一段人生经历,里面有很多元素,战争,爱情,亲情,友情,仇恨,委屈等等,但这里面最重要、最感人的是有爱。

    先说电影里面的父亲,被女儿冤枉是汉奸,但是血缘关系的爱,就是这样,即使牺牲自己,也要让子女能活的更好,父爱,母爱,永远是最无私的。

    关于弹钢琴的日本军官,从他的眼神和音乐里面可以看到他有多么的厌倦战争,希望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找到童年的那种幸福快乐。但是自己却又身不由己,因为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扮演了很多个角色,他是一个军人,只能服从,即使是错误的,除非他能为了真理抛弃尊严甚至生命。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有多少人被生活绑架了,有多少人能做你自己?

    关于陈乔治,我认为他是演的最好的,从他身上,我们能学习到的最多,可以说他是真正神父的化身。他没有逃离教堂,他一直在保护女学生,他一直在尽忠职守,他一直很听神父的话,他是为了信仰而活的。他用“youcan!youcan!”的期待,让一个贪财贪酒贪色的人,变成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智慧光芒的新人。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对我们的亲人,朋友,都是这样的期待,这样的无私,我想世界一定会变的更美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精彩。

    关于李教官,我觉得他做了所有他能做到的事,保护自己的下属,保护女学生,他选择了后者,因为可能觉得后者更弱小,后者更有希望。战争的残酷在他身上也体现出来了,死也要一起死。

    关于玉墨,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从小经历波折,职业被人看不起,但是往往这部分人在关键时候最能挺身而出,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而价值只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体现。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女性的妩媚、温柔、善良和勇敢。尊重你身边的每个人,即使他的职业你感觉很卑微,但是也许有一天,是他用牺牲来换取了你的性命。

    关于约翰,我想起了以前一个学哲学的领导说的,不是好人先装好人,装久了你就是好人了。不成功先装成功,装久了你就成功了。

    其实还有很多有爱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更加努力的去爱这

  • 5、 读《金陵十三钗》随想

    《金陵十三钗》,不是红楼梦的续集、戏说、评论,是严歌苓的小说,沉重得连那里面的风花雪月都那么的血腥。

    很短的一部小说,不到60页。讲的是13个逃避日军侵略的战火的风尘女子,却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教堂里不谙世事的富家千金的生命。

    几次不忍猝读,实在受不了对那残忍画面的想象。读罢,只有一个念想:感谢严歌苓,她以一个旅美作家的准客观身份,向中国以外的世界描述了那场侵略的史实。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西方人、日本人,看到这本书;我希望,它被翻译成每一种文字,让所有的人知道:曾经这世界上有个民族是多么的不成之为人类!我希望,每一个越来越不清晰那段历史的中国年轻人,重新认识那个在他们眼中爱干净、精于技巧、懂得礼貌的民族。

    日本男人有着病态的恋童癖,对女童和少女之间的女性怀有不可告人的慕恋,精准的判断;玉墨对日本兵那一笑,得多大胆量多少智谋。就在那一刻,书娟想到一个词,假如这个词能剥去自古以来的贬义该多好:笑里藏刀,这句话,我狠狠地读了三遍,解气!

    严歌苓的文字,非一般人可比,精准得让你挑不出比那更确切的字眼,但不是锋利的刀刃或者锐利的针尖一样,也不是绵里藏针,她的文字外表不是那种柔软,而是另一种:像柔润钢透的玉,看起来多么美好呀,可是却坚硬、坚贞、坚明。

  • 6、 观电影《金陵十三钗》有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文/杨矗

    旅美女作家严歌苓当年写《金陵十三钗》时我想一定是想到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了,也一定想到了杜牧《泊秦淮》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而且,脑子里也少不了秦淮河上著名的秦淮八艳。而具体的历史背景则是当年的南京大屠杀。金陵、女性,这些共同的历史聚合点很自然会把这些不同的历史材料缀合在一起,而南京大屠杀中最令人悬心者当然还是女性,尤其是那些艳丽妖冶的钗们,因为她们面临的将是奸淫和恶杀的双重残害。而这又更会揪紧那些一贯怜香惜玉的众男人们的侠肠柔心。悬念是很自然的,为艺术所钟爱的矛盾张力也就自在其中。而据说的确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根据当年金陵女子学院教务长魏特琳日记所记,当时日本侵占者提出要从其学院带走100名女生来建立一个新妓院,当魏特琳呼吁谁是干这一行的,能否替换学生时,的确有20多位风尘女子乐意前往。严歌苓的灵感正缘于此。这又可成就一部反弹琵琶的翻牌好戏。而中国古代历史中、文学故事中的柳如是、李香君们也早是这类刚烈、正义的风尘女们的榜样,当然也是严歌苓此时提笔挥毫的法式、前驱。

    无法否认,严歌苓是犹如天启般地巧遇了一个很好的文学故事,她的联想、生发也堪称神妙,用后现代的写作策略定位叫互文。即十三位妓女与红楼女儿、秦淮八艳,还包括杜牧眼中、耳中的商女们相互比照、相互解释、相互丰富、相互成就,或简单地说就是:相生、相补、相成。文本的空间一下子就变大了。而性、暴力或战争、美女、人性历来也是电影经久不变的刻写对象。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也是顺着这个多重叠合尤其是为那些近于侠义的风尘女翻案的反弹琵琶的妙思而来的。他的选择也堪称明智,独到。因为南京大屠杀作为新的电影选项实已很难翻新。

    我的意图是明显的,开头先说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是为说张艺谋同名电影做铺垫的。忘了说了,严歌苓的同名小说很出色,她很擅长塑造人物,小说的篇幅虽不算大,但多数人物都已刻画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特别是她的笔墨主要是集中在赵玉墨等妓女身上的,虽借用了一个故事中人书娟的内侄女的叙述视角,但主要刻写的对象却一直没有跑偏,而且是在写了妓女们亲眼目睹了五个中国伤兵、陈乔治等被日本兵残杀,还有已闻知豆蔻被极其残忍地轮奸、恶杀之后才选择代人赴死的方式来复仇的,因此她们的举动就不再简单是代人受过、代人赴死,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拼死复仇之举了。她们的选择不独不牵强,毋宁说实在

  • 7、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xx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 8、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一: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一部非常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对比”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对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责任有担当的对比;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对比;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对比;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后来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人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责任,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后来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对比,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对比,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对比。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特别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特别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翻墙进来,后来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因为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后来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
  • 9、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一)

    昨天终于抽空去看了《金陵十三钗》,继《南京,南京》之后,又一次给了我震撼。电影讲述了十三位秦淮风尘女子在南京大屠杀中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而挺身而出的故事。里面许多镜头和场景让我泪流不止,本来教堂是不受侵略的净土,可是宁静还是被打破了,当日本 士兵冲进教堂发现女学生的那一刻,看到孩子们躲在桌子下那惊恐样子,听到她们被抓后拼命逃脱的尖叫声,那一刻民族的仇恨,油然而生。还有豆蔻为了给浦生弹首曲子冒死拿琴弦,但在途中被日本军人抓捕,被凌辱,到最后被刺刀杀害。她那撕心裂肺的呐喊,让我只恨自己不在战场,不然对着侵略者乱枪扫射。更有故事里约翰的一句话:女人和女孩怎么选?这是我对电影感触最深的台词。人对于生命的权利不是同等的吗?妓女救纯洁女孩,才是正确的选择?思前想后,也只有弱小救助更弱小才能让我心里得到安慰。

    十三钗里有许多心底柔软处的碰触。轻轻的可让你那样彷徨,想大声宣泄可是张开嘴却寂静无声。那种闷真的是让人无法忽略。虽是一抹淡淡的倩影却留在了心底。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二)

    张艺谋的电影逻辑的本性情色+暴力+苦难+爱国主义,已经被十三钗们的动人台词所证实。在即将代替小女生去赴日军晚会的前夜,她们发出了自古以来都说商女不知亡国恨,如今这种说法要改一改了!(大意如此),这的确是情色爱国主义主题的点睛之笔,它戏剧性证实了我此前表述的基本观点。

    但我还是小看了张艺谋自我进化的能力。这部影片无疑比以往那些烂片有很大改观。这首先要归功于小说原着的重要贡献,它提供的叙事逻辑,解决了张艺谋此前所长期面对的最大困境。此外,演员的演技(如神父、教官、墨玉和书娟)、战争场面调度、光影和音效的处理、音乐的表达,如此等等,都有长足的进步。

    张艺谋终于找到了情色、暴力和人性的比较正确的表述方式,并为情色叙事找到了坚硬的道德支点。我们不妨把情色爱国主义分为高级的和低劣的两种。而张艺谋终于为这条看起来毫无希望的路线,画上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句号。我希望这是一个最终放弃色情+暴力+苦难+爱国主义公式的转机。如若这样,我要为此向张艺谋致谢:中国电影和观众都将有福了,(panying parent or adult guardian.),也即限制级,它要求17岁以下观众,必须由父母或者监护陪伴才能观看,属于该级别的影片,通常包含成人内容,其间有较多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及其脏话。从好莱坞网站上出

  • 10、 《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

    《金陵十三钗》,不是红楼梦的续集、戏说、评论,是严歌苓的小说,沉重得连那里面的风花雪月都那么的血腥。 很短的一部小说,不到60页。讲的是13个逃避日军侵略的战火的风尘女子,却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教堂里不谙世事的富家千金的生命。 几次不忍猝读,实在受不了对那残忍画面的想象。读罢,只有一个念想:感谢严歌苓,她以一个旅美作家的准客观身份,向中国以外的世界描述了那场侵略的史实。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西方人、日本人,看到这本书;我希望,它被翻译成每一种文字,让所有的人知道:曾经这世界上有个民族是多么的不成之为人类!我希望,每一个越来越不清晰那段历史的中国年轻人,重新认识那个在他们眼中爱干净、精于技巧、懂得礼貌的民族。 日本男人有着病态的恋童癖,对女童和少女之间的女性怀有不可告人的慕恋,精准的判断;玉墨对日本兵那一笑,得多大胆量多少智谋。就在那一刻,书娟想到一个词,假如这个词能剥去自古以来的贬义该多好:笑里藏刀,这句话,我狠狠地读了三遍,解气! 严歌苓的文字,非一般人可比,精准得让你挑不出比那更确切的字眼,但不是锋利的刀刃或者锐利的针尖一样,也不是绵里藏针,她的文字外表不是那种柔软,而是另一种:像柔润钢透的玉,看起来多么美好呀,可是却坚硬、坚贞、坚明。

  • 2019-11-12

  • 2019-10-29

  • 2019-10-24

  • 2023-05-11

  • 2023-02-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12-15

  • 2019-10-29

  • 2021-08-2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3-02-06

  • 2019-09-20

  • 2021-08-17

  • 2023-01-07

  • 2023-06-19

  • 2023-06-11

  • 2019-09-25

  • 2023-03-25

  • 2022-12-22

  • 2021-08-05

  • 2019-11-12

  • 2022-03-15

  • 2022-03-15

  • 2022-03-31

  • 2019-11-06

  • 2019-11-16

  • 2023-01-16

  • 2023-02-07

  • 2022-12-12

  • 2023-01-17

  • 2022-09-09

  • 2021-08-21

  • 2019-10-29

  • 2022-02-17

金陵十三钗观看心得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金陵十三钗观看心得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金陵十三钗观看心得、2024金陵十三钗观看心得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