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800字

金陵十三钗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严歌苓作品之《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想要在书籍中学习到新的知识,经典作品书籍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而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这些共鸣是难能可贵的,需要我们把它记下来。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也许以下内容“严歌苓作品之《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合你胃口!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金陵失守,万千哀魂化古痕;

后人悲恸,血海国仇安能雪。

看完《金陵十三钗》这部小说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回荡不绝的,是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华民国首都南京后,所实施的一系列令人发指的兽行。

失陷后的南京城,对于放弃抵抗、手无寸铁的俘兵、难民,就如同修罗地狱般无处不存在着杀戮、恐惧与绝望。被遗弃在南京城内的人们,除一小部分为了保全性命而投靠日军外,其余的三十多万同胞,均成为日军无情杀戮的对象;尤其是南京内的妇女,更是在肉体和精神上受到日军士兵的双重施虐,之后又被残杀。此等惨象绝非任何一个爱国人士所容目睹。

然而我想知道的是,南京大屠杀就是一个历史必然吗?早在日军攻陷上海,准备进军南京之前;蒋介石和KMT的大多数高级将领就认为南京不可守,毕竟当时日军在上海首战告捷,士气如虹;而驻守在南京的部队更多的是没经过多少训练的新兵,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守战必败。

不过由于南京是为民国首都,而且又是国父孙中山的陵墓所在之处,为了不失民族气节,最后蒋介石在会议中决定,由唐生智担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带领十万士兵坚守南京。在会议结束之后,国民政府撤出南京,迁往重庆。

这样的决策在当时来说或许是为无奈之举,然而唐生智在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后,为表示破釜沉舟、死守南京的决心,竟下令将下关到浦口的渡轮撤走;而正是这一决策,最终导致了军民在南京保卫战败局已定之时,无船可渡,使得原本有希望获救的部分军民失去了最终逃离的希望。而唐生智在得到蒋的撤离命令撤离南京后,由于撤离命令下达不到位,导致驻守部队在撤离的过程中遭到友军狙击则是另一重大失误。

总之当时的国民政府在意识到南京不可守的情况下,应该果断通知或者协助当地居民撤至别处,只留下一小部分精锐部队作狙击之用,以免将一座肥城留给日军。

南京保卫战仅仅持续了几天的时间,正是唐生智的撤离,象征着三十多万留困南京城内的难民,成为日军任意把玩的玩物。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中,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日军令人发指的野兽行径,同时也应看到手无寸铁的难民降兵,在失去了本国军队的保护后,要被继续当做人类对待,还是被当做动物作践,则全凭入侵者的喜好。

然而遗憾的是,军国主义下的日本,以着残忍狭隘之心面对这些落入魔爪的人们;于是大批的男性居民被无情地屠杀,女性居民则成为日本士兵泄欲的工具

残忍而疯狂的屠杀最终成为了现实,反观这一切,除了日军惨无人道的因素以外;当时中国军力衰颓,军方高层战略失误以及国民政府不顾民众生死的因素,也在其中起着重要原因。

任何一国想要本国国民不受敌国的欺辱,不应祈盼敌军将领的仁慈和部队军纪严明,而应全力动用本国之军,抗击敌国军队的侵略;即使是再万不得已之时,也应在战火燃起之前,帮助当地居民逃离战地,以防止将手无寸铁的难民奉之于敌军之手。

南京失陷之后,来到《金陵十三钗》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南京城中的威尔逊教堂;就在南京失去军事保护后,作为威尔逊教堂管理人员的英格曼神父出于各种原因,秘密保护那些可能会被战火危及的十三名女中学生;而在此期间,作为弱智群体的秦淮河窑姐们,看准了美国教堂在战火中保有的中立地位,顶着教堂管理人员的责骂和侮辱,硬着头皮哀求神父给予她们一片栖身之地。

然而,那些平日里鲜衣亮彩的秦淮河女,却得不到社会大众的公平对待;即使是来自于西方自由社会的英格曼神父,也对她们存有偏见。再加上她们避难的请求得到准许之后,很快的原形毕露变回窑中真面,放浪形骸及粗鄙之态立马显现出来,这点更是引来了教堂众人的反感。

不过由于这些窑姐对付男人有着自己的一套,所以很快的,她们拉拢到教堂内除英格曼神父外的其他男人,并且通过此途得到不少额外的好处;然而她们在运用这些伎俩取得教堂内本已贫乏的物质,或许更能显露出她们的卑鄙之态。

随着故事的发展,教堂里出现了避难伤兵,也正是因为这些士兵的出现,使得作为避难之所的教堂散溢出男女之爱不仅是头牌窑姐张墨玉与年轻少校戴涛暗结情愫,就连一向破罐破摔的少女豆蔻,也与负伤新兵王浦生私定终生。而从故事后面的情节可以看出,这些连己身性命都无法掌握的窑姐,对两名军人的婊子之情却是纯真如玉,情深似海。

后来由于汉奸的出卖,这片位于南京城内的美国国土,也失去了它依托于道义的保护效用;日军以搜捕藏兵的理由进入教堂,并在其中滥杀无辜;藏身于教堂的三名伤兵最终被识破身份,最具英雄形象的年轻少校连抵抗都未能作出,就被日军处决,而龅牙的跛脚老兵李全友,还差点玉石俱焚地掐死那名日军少佐。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而悲哀,日军毫无损伤地处决掉藏身教堂中的三名中国伤兵,而且还顺带带走了教堂伙夫无辜的生命。

事后,侵入教堂的日军在察觉出教堂内藏有女学生,再度侵入教堂,想让英格曼神父交出受他庇护的女学生;到了此时此刻,万般无奈的神父为了保护受他庇护的女学生,想出了以窑姐代替女学生的办法来应对日军。然而就在他提出这一请求被其他窑姐冷眼嘲讽的同时,头牌窑姐李墨玉却于他请求之前想好此策,并且自告奋勇地扮演这起策略中的女学生,最后其他窑姐也纷纷妥协,加入到牺牲自己,保全女学生的行列当中。

最终,那些假学生以自己的性命和节操,为女学生们争取到逃脱的时间,安全逃离南京。

那段梦魇般的日子已过去六十多年了,然而那段梦魇般的回忆却时时活在中国人的心中,无论有没有经历过那场惨绝人寰的屠杀。

而那十三名秦淮河边的金钗,也早已消失世间。其实作为娼妓,并未就是些只为钱财而出卖肉体的女性,很多沦为娼妓的女性都是由于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是迫于生存,就是被家庭或人贩变卖窑中,并在与众多男士的性交易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人性的丑恶面,并在这样的生活中丧失接受教育的机会。

于是这类人群愈发地变得势力、拜金和粗鄙,也学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应对这种丑恶的人生;然而,当真正的灾难来临之际,她们却有可能牺牲自己,而去成全那些更应该活下来的人。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严歌苓作品之《少女小渔》读书笔记


在新移民作家群中,严歌苓被北美文学评论人陈瑞琳认为是一个异数。严歌苓的创作具有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力度,她善于用女性的视点,从日常生活中去探悉人性的隐秘,常常把风云气寓于儿女情,很能以小见大。她的作品在内容上比较纯正,又比较有味道,而在文字表述上又十分讲究,可以说是相当地纯净而优雅。

最能体现严歌苓一贯的艺术特点的是她立足于弱势群体的文化视角,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描摹。在这个地球上,经济、历史、文化、意识形态、肤色、年龄、性别等,从大到小、从深到浅,是凡有差异的方面都有强势的一方和弱势的一方,而决定权利的因素和表现形式,常常是人为的非自然的。严歌苓塑造出的一种弱势强者的形象,可说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短篇小说《少女小渔》中的主人公小渔就是严歌苓笔下一系列的弱者形象的典型代表,是弱势中的强者。

这是严歌苓出国后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围绕当时伴随出国热引发的一系列华人颇受争议的事件展开。她撷取了一个点,就是如何取得长期居住权的绿卡这个问题。严歌苓的这个小说当时很应景,自然要被心明眼亮、走商业化道路的导演拿来大做文章张艾嘉凭借同名电影获得1995年亚太地区电影展最佳故事片奖,也使刚出道的台湾女星刘若英一炮而红。

这部小说讲述了少女小渔跟随男朋友出国,为取得绿卡,与一个孤独老人假结婚,但在她与老人相处期间,男友的自私、冷漠与老人的孤独、善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单纯的小渔感受到了内心情感的波动。反映了海外新移民生活,笔墨集中地刻画了中西文化撞击的特殊情境,它的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异域生活中最敏感﹑也是最具文化冲突尖锐性的身份及情感认同问题,揭示出处于弱势文化地位上的海外华人,在面对强大的西方文明时所感受到的错综复杂的情感,及在这种境遇中获得跨越文化障碍的内心沟通的艰难性与可能性。

作者写于1992年,是她到美的第三年,在这种情况下的作品总带有着中西文化差异的烙印,总困扰着作者的生活,作者也想通过小渔这样一个角色来说明世界上高尚的人格是相通的,人性的闪光点总能将误会消除,总能达到和的层面。少女,表示了一种美好的本性,是纯真善良的一个代名词。小渔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经历,表面上看似已过了少女阶段,但实质上,小渔的思想精神层面却是停留在少女阶段的。她笑起来是那样没有思想,她破处子之身完全是出于对于一个弱者,一个即将离开世界的人的同情。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写道救救孩子的呐喊,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社会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作家也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身上。然而严歌苓从她女性特有的观点来阐释少女就是新生代的希望,在以后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有小渔这样的少女来充当润滑剂的作用,中西间的差异终将在人性面前而消除。

很显然,作者十分偏爱小渔这个人物,几乎在她身上赋予了所有东方女性的优点。当命运的拳头向她袭来时,这个弱势女子既不逃避也不迎接,而是把那通狂轰乱炸溶解在圆润悠缓的太极推手中,她像是大地之母,以自己的身体和温暖养育这躁动的生命,使其在宽忍的环境中静静地汲取营养生根发芽,完成个体的生长成熟。她相信总有一天生活会开出花的。

作品中的江伟也是一个很明显的角色。江伟是一个典型的大男子主义的人物。他对待小渔的行为来看,作为一个中国男子,他的占有欲是很强的。似乎在他看来,小渔就是他的私人物品,其他人免碰。从江伟的种种行为来看,他活的并不怎么现代,相反,以往的那种大男子主义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那样的大都市,一个中国人只身来美,心灵的空虚感以及孤独感时常会压迫着你,使你窒息,这就使得江伟不得不放弃前嫌,继续与小渔一起相处。

小说虽然故事简单,可是处处充满着戏剧性。一是对比强烈:老、少的对比,更突显两者面临的不同状态,前者是死亡,而后者却是全新生活的开始。对于老人来说,去日无多,更期望的是与人相处的快乐,也期望能在对方鲜活的人生里找回似曾相识的记忆或感受。二是两种感情的对比:林伟的爱自私而蛮横,更多时候只是将小渔当作性欲的发泄工具,他对老人的态度又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关系,除了金钱与交易之外,毫无友谊可言。而小渔因为年轻,因为性格,从不会拒绝,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的好。

而小说的最后,我们没有看到她最后的选择是立即离开将死的老人,亦或者留下来?至少书的部分是戛然而止。相比之下,老人与她之间的感情却不像是林伟想象的那样龌龊,他更多的是把小渔当作是他的女儿,想以一种父亲的身份来关爱他。而小说也正是通过老头对小渔的情感变化来凸显小渔性格的起伏。

严歌苓抓住的正是人物的现在状态,而不去强调他们的过去、将来。这就使这份真实的场景颇有韵味,这有意识的留白,是为了成全它的短篇性,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因此,她的笔触大多时候侧重于细节与对话的描写,还有人物心理,有时会蹿出她自己的体会、见解,一闪即逝

尽管这出老夫少妻的闹剧有着世俗的主题,却被严歌苓用不俗的笔法成功升华,形成与同类作品迥异的情调,成为其中的翘楚之作。在此,我感觉她所使用的不俗笔法主要表现为对小说中这对恋人和洋老头三人形象与性格的成功塑造和刻画,换言之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归功于其中跃然纸面的这三个游走在异域边缘的形象,如劳伦斯所言,就是那些处于人类相互理解边缘的人。

是的,只有生命对生命出自真诚的理解和尊重才能打破语言、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心灵隔阂。从而使不同境遇中的人心都能够得到相互间真正的沟通。这也是严歌苓所有作品的真正涵义。

严歌苓作品之《小姨多鹤》读书笔记


《小姨多鹤》生动地记叙了一个普通家庭三四十年颠沛流离、生老病死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

作品再次出现了躲藏的情节。这种躲藏情节,既是传奇故事、诡谲生活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作家惯于运用吸引读者的一种手段。一个日本女人,改名换姓,变更身份,移居外地,三缄其口,其躲藏隐蔽得不能说不深,但在***中,还是终于暴露,使全家遭受苦难。这躲藏中的一波三折,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小说动人之处,还在于通过这六口之家里的亲情、爱情、友情,把人世间的伟大人性开掘得淋漓尽致、深刻辟透。小说集中写了两个女人:多鹤和小环。

多鹤这个日本女人,在日本战败后,从满洲垦荒开拓团死里逃生跑出来,又被卖去给人家做生育工具。她无尽地劳动、干活,默默地受羞辱、折磨。可她无怨无悔地整日只知弯腰、鞠躬,低头、擦地板。她靠什么支撑着?凭什么能如此茹苦含辛、忍辱负重?那就是她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求生的本能。这是一种真实的人性,一种超越了一切国家、民族、宗教界限的人性。多鹤凭借着这真挚的人性,终于赢得张家每一个人的信任和关爱。

朱小环,这个张家的大管家,三个孩子名义上的生母。她可说是底层社会最可怜的一名家庭妇女,但是她个性开朗、乐观,无忧无虑,为人泼辣、野性,抽烟、嗑瓜子、骂人、吵架,吵得人家哈哈大笑。她对多鹤,作为日本人,作为情敌,是仇视的,可当得知多鹤的悲惨身世后,又见到多鹤刻苦勤奋的劳动,真诚善良的品性,大气的她,毅然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与多鹤成为相濡以沫的亲姐妹。她勇于承担抚养、呵护三个孩子的责任,还处处关照多鹤,甚至为她担待罪责,避祸消灾。在她身上,有着中国农村妇女那种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和平常心,有着几乎接近原始的美德,是没有受到现代文明侵蚀的美德。最后,她让多鹤把丈夫接到日本去,又让多鹤接走了丫头和大儿子,张家只剩下她一人孤守空房,与年迈眼瞎的家狗黑子相依为命。她还对黑子说说笑笑:张家的情意咱心领了。这口无遮拦、大大咧咧的小环,心地却是多么宽广善良。

喜欢《严歌苓作品之《金陵十三钗》读书笔记》一文吗?“读后感大全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读书笔记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金陵十三钗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