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 > 地图 >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5-05-06 来源:互联网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锦集五篇)。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 篇1




54.动物行为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共同协调下形成的。


55.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56.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57.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58.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59.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60.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61.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2.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63.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64.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65.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66.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67.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DNA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68.现代科学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DNA以外还有RNA.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9.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70.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


71.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72.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73.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74.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


75.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76.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


78.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79.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80.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8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2.在育种工作中,人们用杂交的方法,有目的地使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对人类有益的新品种。


83.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XY型,另一种是ZW型。


84.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85.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7.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88.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知识点总结:生物与环境


89.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91.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2.在一定区域内的生物,同种的个体形成种群,不同的种群形成群落。种群的各种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物群落的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93.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类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但是,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统一的整体。


9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阳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是沿着食物链(网)逐级流动的。


95.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9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无机环境一起,构成了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97.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环境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98.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产物,是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99.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生物的稳态。


100.从能量角度来看,源源不断的太阳能是生物圈维持正常运转的动力。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能量基础。


101.从物质方面来看,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物质。生物圈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极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生物圈可以说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是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102.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103.大气中二氧化硫主要有三个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04.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特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105.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一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二是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三是环境污染,四是由于外来特种的入侵或引种到到缺少天敌的地区,往往使这些地区原有特种的生丰受到威胁。


  附:22个特例知识点





1.真核生物的细胞一般都有细胞核,但高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如人的红细胞。


2.动物细胞一般含线粒体,而蛔虫细胞没有线粒体。


3.植物细胞一般有叶绿体,但根尖细胞没有。


4.根尖成熟区细胞含大液泡,而分生区细胞没有。


5.细菌等原核生物有细胞壁,但支原体没有;既有中心体又有叶绿体的是低等植物细胞,如团藻细胞。


6.生物在异化作用方式上有需氧和厌氧两种类型,酵母菌是一种兼性厌氧型微生物。


7.酶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pH多为中性,但胃蛋白酶的最适pH为1.8,胰蛋白酶的最适pH为8.0。


8.只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才能观察到染色体的出现,进行无丝分裂的细胞与原核生物观察不到。


9.特殊的自养型生物:蓝藻无叶绿体结构,但能进行光合作用;硝化细胞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10.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11.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只含RNA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2.一般生物细胞中结合水的比例越高,新陈代谢越不活跃,但心肌细胞中结合水比例约占70%,新陈代谢依然很活跃。


13.生物体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但好氧型细菌无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它们的有氧呼吸在细胞膜上进行。


14.高等植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一般是酒精,但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


15.动物细胞一般都能进行有氧呼吸,但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16.一般营养物质被消化后,大多数物质被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吸收后主要是进入血液;但是吸收甘油与脂肪酸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且主要被吸收进入淋巴液中。


17.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般是成对存在的,但在XY这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些基因是单独存在的,如红绿色盲基因、血友病基因只存在X染色体上,能够控制形成睾丸的性别决定基因(SRY)只存在于Y染色体上。


18.分解者主要是微生物,但以枯木、粪便等腐败食物为食的白蚁、粪金龟子、蚯蚓、蜣螂等动物也是分解者。


19.寄生者的同化作用类型通常是异养型的,但菟丝子、槲寄生也可同时进行光合作用而自养。


20.沿着食物链,能量金字塔无倒置的情况,但数量金字塔有时也有倒置,如树—虫—鸟。


21.体温升高会使生物体内酶的活性下降而影响代谢,但发热本身即是物质代谢增强的结果。


22.细胞分化一般不可逆,但是植物细胞很容易重新脱分化,然后再分化形成新的植物。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具备全能性,但卵细胞是特例。细胞的分裂次数一般都是很有限,但癌细胞是一个特例。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 篇2

1.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和基因工程中。(三倍体、病毒、细菌等不能基因重组)


2.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就是DNA,有DNA就有RNA,有5种碱基,8种核苷酸。


3.双缩脲试剂不能检测蛋白酶活性,因为蛋白酶本身也是蛋白质。


4.高血糖症≠糖尿病。高血糖症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只能验血,不能用本尼迪特试剂检验。因血液是红色。


5.洋葱表皮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必须是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


6.细胞克隆就是细胞培养,利用细胞增殖的原理。


7.细胞板≠赤道板。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后期由高尔基体形成,赤道板不是细胞结构。


8.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部分。CO2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属于体液调节。


9.注射血清治疗患者不属于二次免疫(抗原+记忆细胞才是),血清中的抗体是多种抗体的混合物。


10.刺激肌肉会收缩,不属于反射,反射必须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判断兴奋传导方向有突触或神经节。


11.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能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电位变化,但电性不变,所以不会引起效应器反应。


1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主要”如何理解?


每种生物只有一种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就是DNA,RNA也不是次要的遗传物质,而是针对“整个”生物界而言的。只有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3.隐性基因在哪些情况下性状能表达?


①单倍体,②纯合子(如bb或XbY),③位于Y染色体上。


14.染色体组≠染色体组型≠基因组三者概念的区别。染色体组是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如人类为2个染色体组,为二倍体生物。基因组为22+X+Y,而染色体组型为44+XX或XY。


15.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无独立新陈代谢,只能过寄生生活,用普通培养基无法培养,只能用活细胞培养,如活鸡胚。


16.病毒在生物学中的应用举例:


①基因工程中作载体


②细胞工程中作诱融合剂


③在免疫学上可作疫苗用于免疫预防。


17.遗传中注意事项:


(1)基因型频率≠基因型概率。


(2)显性突变、隐性突变。


(3)重新化整的思路(Aa自交→1AA:2Aa:1aa,其中aa致死,则1/3AA+2/3Aa=1)


(4)自交≠自由交配,自由交配用基因频率去解,特别提示:豌豆的自由交配就是自交。


(5)基因型的书写格式要正确,如常染色体上基因写前面XY一定要大写。要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6)一次杂交实验,通常选同型用隐性,异型用显性。


(7)遗传图解的书写一定要写基因型,表现型,×,↓,P,F等符号,遗传图解区别遗传系谱图,需文字说明的一定要写,特别注意括号中的说明。


(8)F2出现3:1(Aa自交)出现1:1(测交Aa×aa),出现9:3:3:1(AaBb自交)出现1:1:1:1(AaBb×aabb测交或Aabb×aaBb杂交)。


(9)验证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分离定律(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满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方法可以用自交或测交。(植物一般用自交,动物一般用测交)


(10)子代中雌雄比例不同,则基因通常位于X染色体上;出现2:1或6:3:2:1则通常考虑纯合致死效应;子代中雌雄性状比例相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11)F2出现1:2:1不完全显性),9:7、15:1、12:3:1、9:6;1(总和为16)都是9:3:3:1的变形(AaBb的自交或互交)。


(12)育种方法:快速繁殖(单倍体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最简单育种方法(自交)。


(13)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未作用的部位,如根部仍为二倍体);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有丝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秋水仙素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对动物细胞无效。秋水仙素是生物碱,不是植物激素。


(14)遗传病不一定含有致病基因,如21-三体综合症。


18.平常考试用常见错别字归纳(括号内为错误):


液(叶)泡、神经(精)、类(内)囊体、必需(须)、测(侧)定、纯合(和)子、抑(仰)制、拟(似)核、拮(佶)抗、蒸腾(滕)、异养(氧)型。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 篇3

细胞核

(1)组成:核膜、核仁、染色质

(2)核膜:双层膜,有核孔(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通道,RNA、蛋白质等大分子进出必须通过核孔。)

(3)核仁:在细胞有丝XX中周期性的消失(前期)和重建(末期)

(4)染色质: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表现形态

(5)功能:是遗传物质DNA的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6)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否具有核膜)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 篇4

脂质

1、元素组成:主要由C、H、O组成(C/H比例高于糖类),有些还含N、P

2、分类:脂肪、类脂(如磷脂)、固醇(如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

3.功能:

脂肪:细胞代谢所需能量的主要储存形式。

类脂中的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

固醇:在细胞的营养、调节、和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4、脂肪的鉴定: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在实验中用50%酒精洗去浮色→显微镜观察→橘黄色脂肪颗粒)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 篇5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