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微读书笔记 > 地图 > 微读书笔记

微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2-01-04 来源:互联网

微人格与微心理读后感(精选范文)。

常言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有人热爱读书如同热爱生命,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会给学生们布置一篇作文,用来记录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微人格与微心理读后感(精选范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这本书叫做《微人格与微心理》,是李棕编著。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m.dhb100.com

所谓微人格,是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而微心理,指的是人们心里活动的外在反应,这一本能反应是人们无法隐藏的。生活中,读懂微人格和微心理,就能帮助我们轻松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就能辨明人际关系、轻松驾驭人心的准确线索。这本书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并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予了深度的剖析,内容涉及社交、职场关系等多方面,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引导读者学会洞察周围的人和事,进而轻松掌握人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做人际博弈的大赢家。这本书就是一本实用的心理学教程。翻开这本书,就会发现,它是一本非常详尽的读心术指导手册,它会教你如何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以及如何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一双眼睛洞察周围的事物和周围人的想法,从而用一种正确的方式来应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到达成功的彼岸,赢得幸福的人生。

有人说,人生就如同一部戏,我们每个人都带着面具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的确,对于任何人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是认识自己,一件是认识他人。

所谓认识自己,就是不断完善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各不相同的人格面具,这些人格面具随着生活情境的不同,也在随时改变。不但人与人的人格面具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人格面具。有些人格面具经过外界强化之后会变得更加鲜明。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明显的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人格,帮助人们完善自身,主宰生活。如果各种人格都占据上风,也就形成了人格分裂。因而,我们应该形神合一,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存在。

所谓认识他人,就是要找到与他人相处的最佳方式,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以真面目示人,而正确认识和判断一个人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学会细心观察他的表情、说话的语气和它的举止,就能够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起的“微人格和微动作心理学”。

一些微动作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秘密,如对方的服饰打扮乃至一个细小的装饰品都会透露他的性格、品味;当然,他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吃相醉态、消费方式、口头禅等等都是他们的性格和行为状态的外显........除此之外,在具体的环境下,我们最好学会实施一些心理小计策,无论是职场、社交场合还是恋爱中,掌握他人的心理动态,然后对症下药,重新认识自我,都能让我们说对的话、做对的事,然后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提升我们做人做事成功的指数。

可见,在这个社会上,只有识人,你才能在交际中左右逢源;只有识人,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朋友;只有识人,你才会占领博弈的制高点,赢得与对手的对决。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圆满幸福的人生。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www.dhb100.com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延伸阅读

[最新]微习惯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里面情节总是扣人心弦。我们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的方式,用文字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经过整理,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呈上微习惯的读后感,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微习惯的读后感【篇1】

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需要每天强迫自己完成它。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还会帮助你改变自己的生活。每天至少看两页,记一句话笔记,持续的习惯就养成了。

一个好的习惯替代一个不好的习惯,也只是在大脑里的一个念头,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要有实际行动,做不到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本书由七章组成,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你在生活中永久建立健康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前三章将探讨习惯建立过程、大脑、意志力、动力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达到最佳效果呢?接下来的两个章节将探讨合理、科学的途径。最后三章教你如何具体应用。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很想试着去分享,应该怎么来讲,可我会习惯地把一本书概括成一句话,微习惯的养成就是要靠我们自觉去遵守一些规则,日积月累就会养成一个习惯。

但具体的应该怎么来做呢?书写的那么详细,怎么来介绍呢?感觉无从下口,要么就照书的读一遍吧。这样就有什么效果呢?就会觉得还不如让大家自己看啊,自己看的感悟更深一点。

这样的话,我又在分享什么呢?都没有表达出那个让人有想看的冲动和欲望,其实这是一个失败的分享。

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吧,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框架嘛,我是不是应该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呢?

通常情况下,我看过一遍就算了,好像是读懂了,实际是非懂似懂,根本没有真正读透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也没有真正去思考文章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虽然我记了一句话笔记,但记的只是表层。

《微习惯》写的很贴合我们的实际的情况,让我感受到一个微小动作的养成,是可以的,在日后也会是变成宏大的效果。也让我很受益,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我们的耐心,日复一日的重复。

试着静下心来,修改以前写的文章,会不会有另一种新的感悟,这可能是我将要养成的一个习惯吧。

微习惯的读后感【篇2】

《微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他教会了我怎样朝着目标更进一步。如果你想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建议大家可以读一下这本书。微习惯体系的基础在于微步骤,那些小的不可思议的一小步,比如每天做一个俯卧撑、每天早上摸一下自己鼻子。想象一下,如果你想养成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的习惯,坚持下来得靠多大的意志力和自律性,可能几天之后你就会觉得太累,或者没有时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果把习惯变成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几秒钟就能完成,有时候状态好可以做几十个,就非常有成就感,然后你的大脑会给你反馈不会再排斥做俯卧撑,甚至不做就浑身不舒服。总的来说,微习惯就是强迫自己每天做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

我的一点亲身体会分享给大家:步入社会到现在,身边有两个人让我感受到微习惯的重要性。

一位是热爱音乐的退休阿姨,从认识到如今两年半的时间,每天七点半到八点间给我发一句“早上好”或者一个早安图片,两年多来我早已习惯了阿姨的习惯,我知道这有可能是群发,但我打内心觉得这不是一个常人能坚持下来的事情。看《微习惯》这本书之前,我会两三天回复一次阿姨的信息,看完这本书到现在两个月了,我也坚持每天回复阿姨的微信,有时我会提早先跟她说“早上好,阿姨”。我知道这样不会有太多意义,但我已习惯,这不仅是尊重,也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如果这么小的事情我坚持不下来,那我还能坚持什么?

另一位是大学教师,有几次见面之缘让我认识了他。他的微习惯来自朋友圈,每天晚上一定转发五篇优秀文章,大部分是哲学和艺术。我在他的习惯中收获很多,也转发了很多,这样的微习惯不仅让自己受益还能传递给别人,这应该就是微习惯的力量吧!人的大脑最抗拒的就是一下子做出巨大的改变,而细小轻微的量变是符合人性、符合大脑的运作规律的。长此以往,在正确的方向前提下,量变导致质变,好的质变强化加深人的兴趣和能力,这就是复利效应。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复利效应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好的习惯养成加上好的策略,你才能走得更稳,更远。(白梦雨)

微习惯的读后感【篇3】

一、什么是微习惯

微习惯,就是把我们想要养成的习惯锐减到不可能完不成的程度,比如说把一天做50个俯卧撑变成每天做一个、把每天看一小时的书变成每天看一页,把每天写一张字帖改成每天写一个字。把每天写500字的读书笔记,改成每天写50个字。

二、习惯养成过程中的阻力

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阻力,我们大致分类来看,下面两个方面的阻力很大。

(一)无法开始行动

比如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到家吃了饭翘起二郎腿刷刷手机,然后这个时候突然要把手机从你的手上拿开,让你去拿起书。会让你觉得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有时候我们会想:我看完这个小视频就去看书,我再刷10分钟朋友圈,我就去看书。最后当你放下手机的时候,你发现已经过去一两个小时了。到了睡觉的点,算了算了,今天已经这么晚了,明天再开始看书吧。明日复明日,结果一星期下来一个月下来一年下来。都没怎么拿起书来读过。

其实很多时候阻碍我们都是没有勇气开始。因为每天阅读一个小时的书,就会让我们觉得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在内心里是会有抗拒情绪的。

还有很多的时候呢,终于鼓足勇气去运动了,但是却很难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个阻力。

(二)难以坚持行动

比如说你好不容易说服自己了,换好了运动服、换好了运动鞋准备下楼跑步,然后你开始跑了十几分钟的时候你就开始上气不接下气。觉得时间过得好慢啊,好像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跟你抗议,你不想跑步,不想跑步,不想运跑步。

到了第2天,你计划跑步的时间点。大脑会马上提醒你回忆起昨天你跑了十几分钟时候气喘吁吁的痛苦感受。所以现在你连换衣服,换鞋子的动力也没有了。另外还要为自己的不能坚持而感到懊恼。

三、为什么微习惯会起作用

简单一句话就是这个习惯太简单了,简单到不可能做不到的程度。比如说给自己制定一个每天三秒钟的平板。然后你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你都能够超额完成任务。但是一个人每天的精力以及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一天你感到非常的疲惫,或者说你在外地出差,可能躺到床上已经11点多了,而且非常的疲惫。

其实在这个时候你只要一个翻身在床上,就能很轻易的完成这个三秒钟的平板支撑。

而每天坚持完成,这个三秒钟的平板支撑就会让你有非常好的心理感受,对,我是一个能够坚持的人。而这样的心理暗示是非常重要的。也就不会因为自己没有完成目标而感到愧疚或者有说挫败感。

一定有很多人会顾虑了,每天只做三秒钟的平板、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看一页书、每天只练一个字真的有意义吗?有!

其实啊,对于培养习惯来说,一开始一定要微小到每天都能够坚持,因为成功的感觉带来的正向反馈是最重要的。让这样子的微习惯变成一种惯性。直到后来觉得不去做,感觉今天少了点什么,让他在潜移默化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四、怎么样应用微习惯

(一)选择微习惯

为自己选择一个合适的微习惯,制定好每天的计划。比如我给自己设定的微目标:

每天读一页书

每天写50字读书笔记

每天一分钟压腿

微习惯一次性不能太多,两三个还是比较合适的。

(二)挖掘内在价值

自己需要清楚的是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坚持做这件事,比如每天读书,想一想为什么我要每天读书?每天运动,想一想为什么我要每天运动?

(三)纳入日常生活

微习惯不用规定必须要在什么时间完成,更加灵活一些,一天中的任意时间完成都是可以的。

(四)建立回报机制

可以给自己设置奖励,比如说坚持7天、坚持21天、坚持100天都可以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奖励。

(五)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建议可以使用一款手机App来进行打卡,做日常的记录和追踪。

(六)服从计划

比如说,其实我每天可以看几十页的书,但是不改变每天的目标,还是每天一页书。

(七)允许超额完成

我是比较爱看书的,有时候看一页远远不够,这个是时候我们就要允许自己超额完成。

(八)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首先你不会排斥做这件事,并且觉得做起来其实很容易,;也不用很多的顾虑,就跟吃饭一样可以在家吃在单位吃也可以出去吃。最后,在习惯没有最终养成之前,不要急着停止微习惯的训练计划。

微习惯的读后感【篇4】

我们喜欢从成功人士身上寻找可借鉴之处,力图找出方法,能够实现成功的复制。这么多年过去了,成功学、方法学的书架上已经堆满了成功的方法、经验、传记,可是成功的人依然凤毛麟角,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这些优秀的品质无法复制?还是这些书籍诓骗世人?我很好奇,读了大量类似书籍后发现这些书中所言,皆为成功之基石,都是无可辩驳的优秀品质,都是操作性很强,普适性很高的方法,可是,为什么没有真的让很多人就此走上人生巅峰呢?长久以来,我深感不解,甚至一度怀疑所谓的成功学,根本没什么价值。直到幸福俱乐部提供了《微习惯》这本书,让我觉得以往所知所学并非没有价值,而是缺少了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行动。

最难的,便是知行合一,很多人感慨: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处境吧。很多道理在心里形成认同,却无法付诸行动,终究道理成了感慨的台词,人,依旧还是老样子。

《微习惯》我是被其狂妄的宣传所吸引: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作者是斯蒂芬·盖斯,鉴于外国人写作的风格,我预判书中不会长篇大论的道理论证,不会有太多的引经据典,我可以从中掌握确确实实的方法或行动守则,果然,没让我失望。

具体的方法,读者若有兴趣,可以买来读读,我不会剧透太多,关于核心的思想,我却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从无到有,从想要开始,到做,其中的价值。

你一定会有这样的经历:这件事情应该这样去做,恩,可是似乎并不好实现,因为其中有些困难,该怎么解决呢?这似乎不容易,好吧,暂且这样吧,我回头再处理。于是,这件事情就被搁置了,这可能是一个项目,可能是你的健身减肥计划,可能是一个整理办公桌的小事,可是,这份搁置,事实上违背了你心里认同的正确处理方式,偏离了所谓成功的路线,而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你没有开始行动,这也就是你和成功者分道扬镳的岔路口,而成功者选择执行内心认同的行为准则,而你,选择了更为舒适且明显不正确的路线,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原因。

那么,从无到有,从0到1的过程,确实不简单,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并不认为这是困难的,所以他们展现出很强的执行力,自制力,这些人往往比其他人要强,那么作为天生不具备这样能力的人来说,掌握一个方法,实现自我控制,让自己利用这些方法,走向正轨,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便不言而喻了。

入股你也认同这个观点,那么,支持下作者,买本书,坐下来读读,然后,去做,你会发现,你越来越能够认同自己,越来越有勇气,去面对你的生活!

最后,感谢幸福俱乐部,感谢你带给我新的转折!

微习惯的读后感【篇5】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由微入大。

优秀是一种习惯,学着变优秀,再学着养成习惯。

自然而然才是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习惯,如果不自然那就不是习惯,当想做某事内心是不想做的但是大脑强迫着你去做。比如锻炼身体,那就不是自然,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由强迫达到自然,由自然演变为习惯。

培养成能够持久而恒远的好习惯才有意义。

定目标的高低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定高目标违背了此书微习惯的理念,把目标定高了,开始兴致勃勃。中途发现这么高的目标,执行的过程有点累,于是悄然退缩。结果伤了士气。然后放弃,就演变成了我们所说的,三分钟热度。

把目标定得极低。轻轻松松就能完成。

一来执行着不累。二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于是还会给自己额外奖励,超额完成目标。心理上一舒服,就会长且久,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好的习惯能够轻微的改变人生。

这就是微习惯的核心理论。由小入大,由强迫到自然。

微习惯的读后感【篇6】

有时候取胜要靠以柔克刚

太极拳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的思维方式“强大才能不败”不一样,它主张“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借力发力”。这样的思想不仅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也符合心理需求,因此它让人们可以学会与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天人合一,处于不败之地。

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管我们年初给自己定了多么美丽的习惯养成计划,不出几天我们就会被坚持不下来的心理挫败感打的落花流水,于是我们的计划还没满月就已经夭折。

美国的斯蒂芬.盖斯也不例外,20xx年以前为了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他做过无数的计划接着无数次失败,面对一次次失败的计划他很苦恼但依旧不知道如何突围。但是,有一次迈克尔.米哈尔科在他的著作《米哈尔科商业创意全攻略》中提到的“假面具”思维提醒了他,顺着这个思维他想到了一个与平时定大目标不一样的做法“微目标”,慢慢的他靠微目标养成了微习惯,也因此他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

为了让微习惯帮助更多的人,斯蒂芬盖斯写了《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单看书名就已经跃跃欲试了吧?在《微习惯》中作者用幽默的语言、浅显易懂的事例向我们阐述了微习惯如何巧妙利用大脑、微习惯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如何操作等内容。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看似弱小实则强大的习惯养成策略。

一. 巧妙利用大脑

引发我们行动的有两大因素:一个是动力,一个是意志力。

大脑兴奋我们就是有动力了,我们很容易去执行大脑发送的指令。但是可以想一下,我们大脑大部分情况下是情绪稳定的,执行着我们习惯性的行为。可以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做大脑发出的重复指令。

微习惯策略就是抓住大脑喜欢重复、不易改变的这一特点,借力发力利用用意志力来培养习惯。

二.微习惯的特点和优势

1.微步骤,在不知不觉中让大脑适应改变。

简单来说,如果有大尺度改变发生大脑习惯排斥,抵触情绪一旦发生接着动力弱化我们的行动就很难坚持,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我们运用动力培养习惯却一直失败的原因。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说,如果想避免孩子上幼儿园时候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可以提前每天带孩子去幼儿园周围转转,带她熟悉环境。时间一长她就接受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孩子就不会再有强烈的哭闹情绪。这个环境上的慢慢适应改变情况也是让大脑慢慢适应的过程。

2. 目标很小,能量巨大

我们将每天要完成目标订的很小,一旦完成我们就会有完成后的满足感,这样更容易让我们坚持下来,这也是习惯养成的必要因素。目标完成后如果我们还有多余力量完全可以超额完成目标。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没有人认为小小的蚂蚁会对任何事物造成危害,可是他们拼的不是力量是时间,经年累月,水滴也可以穿石。所以不怕我们完成的目标小,就怕我们坚持不下来。只要坚持下来,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3.可以同时培养多个微习惯

微习惯策略的特点就是它只消耗微量的意志力就可以完成每天设定的微小目标,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微习惯的培养。(作者斯蒂芬.盖斯认为2-3个为宜)

这就像我们上学时候的课程安排,学校不会安排一天7节课的时间都上同一门课,如果真那样同学们会直接学吐了。相反,课程表都会穿插安排不同的课程交替进行,既可以丰富学习生活又能丰富我们的大脑,两不耽误。

三. 培养微习惯只需要八个步骤和规则。

八大步骤是:选择自己的微习惯计划、挖掘每个习惯的内在价值、明确依据,纳入日程、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微量开始,超额完成、服从计划,摆脱高期待值、留意习惯养成标志

与八大步一起书中还提到了八大规则:不自欺欺人、满意每一步、经常回报自己,尤其在完成微习惯之后、保持头脑清醒、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提醒自己很轻松、不小看为步骤、用多余的精力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指定更大的目标。

看到这八大步骤和规则,可以说作者斯蒂芬盖斯已经在《微习惯》中为我们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也为我们尽可能多的总结了经验避免我们走弯路,但是习惯养成最重要的是行动,否则再完美的计划、再可行的策略在没有任何的行动面前都无能为力的。所以,想好了就开始行动。

有时候就是这样,我们明明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却总是不见成效,我们会懊恼、怀疑自己的能力,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像斯蒂芬.盖斯一样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或许就会转角遇到爱了。并不是所有的胜利都依靠“强大”,有时候以柔才能克刚。

微习惯的读后感【篇7】

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18至254天的时间不是所有类型的习惯都能在21内养成。

我们不能养成习惯的原因在于我们把目标制定的过于宏大比如每天坚持跑一个小时的步或者每天去健身房锻炼之类的我们的大脑思维对于这种突发性大改变是极度抗拒的如果我们不具备极强的自制力这些制定的计划最终都会付诸于流水。

微习惯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习惯养成模式它一开始就将目标制定的及其微小致使我们的大脑悄无声息的接受这个过程它不会消耗我们太多的时间和意志力可以轻松完成比如想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只需要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想阅读的话我们可以每天只读两页如果还是遭到内心的抵触我们还可以无效缩小自身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哪怕再微小的目标它都能够提高我们的成就感只有不断坚持完成便可以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养成习惯。

就好似以前做平板支撑我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15秒但几乎每次都是超额完成哪怕只是达到目标内心依然有一种完成的成就感促使着我每天能够坚持下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习惯的养成最注重的便是能够坚持下去。

[热门]微习惯读后感1000字集锦


读后感大全专题“微习惯读后感”为你推荐以下内容。

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优秀的书籍通常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读后感能让自己多回忆书中的内容。你是否想要写出一篇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读后感吗?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习惯读后感”,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微习惯读后感 篇1

微习惯操作手册

天下大事必起于易,事情都是可以分解的,像拿筷子的动作--拿 夹 送 放,所以只要由每件事情的最细微最简单之处入手当你去行动之时事情比你想象的简单的多。

微习惯用作者的话说:微习惯小到不可能失败;用我的大白话:自身行为的一次重复,如渴了喝水饿了吃饭

这是人自身的天性行为,而微习惯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我们的天性去培养我们所追求的习惯。

我们的大脑可以控制我们得大脑,而重复就是(潜意识)大脑是使用的语言,引申到现实生活:广泛传播的谣言 三人成虎 甚至是广告--“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重复的力量;于此同时潜意识大脑喜欢效率,而习惯是符合自己的最高效行为,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人自身拥有不断储存能量和减少能量消耗的倾向,简单的说使你感到痛苦的行为都是反人类的反人性的;微习惯在时间里不断实践串联起来看就是简单的重复,由重复到最后形成大脑的某一方面的高效心理表征这是最高效的习惯,也是习惯的最高效养成方法: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也可以说微习惯帮助养成习惯,但是习惯经过比较后的所定义的有效程度又是另一个方向的问题,同时微习惯是一种“随时可以针对一件事情去行动的能力”的培养方式,例如每天写五十字 每天一个俯卧撑 每天看书两分钟

只要每天去完成直到某一天你会发现每天的最后的完成都会远远超越最初目标且随时能去做。

微习惯的培养过程:一个得不到执行的念头只会消亡。

1选择适合自己的微习惯和计划:要适合自己同时数量要尽可能少——符合自己的实际;人的精力有限;

2挖掘每一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给自己一种使命感,对于自己的付出赋予价值

如何去做:不断追问自己:

我想每天写作。为什么?

因为我热爱写作。为什么?

因为这种表达想法、讲故事的方式是我最喜欢的。我能通过写作和人们建立起联系并帮助他们,更何况我很享受这个过程。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呢?

因为这些事情让我感觉特别有活力、特别幸福。为什么?

因为写作是生活中我认为有价值并极为重视的事情。

3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能随着自己生活作息不断的重复,方式不重要,不断地重复才是最重要的。

培养习惯的常见依据有两种,时间和行为方式。如果你打算根据时间来选择习惯

微习惯读后感 篇2

微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需要每天强迫自己完成它。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还会帮助你改变自己的生活。每天至少看两页,记一句话笔记,持续的习惯就养成了。

一个好的习惯替代一个不好的习惯,也只是在大脑里的一个念头,开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就要有实际行动,做不到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本书由七章组成,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你在生活中永久建立健康的习惯性行为方式。前三章将探讨习惯建立过程、大脑、意志力、动力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达到最佳效果呢?接下来的两个章节将探讨合理、科学的途径。最后三章教你如何具体应用。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很想试着去分享,应该怎么来讲,可我会习惯地把一本书概括成一句话,微习惯的养成就是要靠我们自觉去遵守一些规则,日积月累就会养成一个习惯。

但具体的应该怎么来做呢?书写的那么详细,怎么来介绍呢?感觉无从下口,要么就照书的读一遍吧。这样就有什么效果呢?就会觉得还不如让大家自己看啊,自己看的感悟更深一点。

这样的话,我又在分享什么呢?都没有表达出那个让人有想看的冲动和欲望,其实这是一个失败的分享。

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吧,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框架嘛,我是不是应该去思考这方面的问题呢?

通常情况下,我看过一遍就算了,好像是读懂了,实际是非懂似懂,根本没有真正读透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也没有真正去思考文章带给我的感受是什么。虽然我记了一句话笔记,但记的只是表层。

《微习惯》写的很贴合我们的实际的情况,让我感受到一个微小动作的养成,是可以的,在日后也会是变成宏大的效果。也让我很受益,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我们的耐心,日复一日的重复。

试着静下心来,修改以前写的文章,会不会有另一种新的感悟,这可能是我将要养成的一个习惯吧。

微习惯读后感 篇3

一、习惯是什么?

习惯是一种不断重复的行为,是每天都在重复的行为。这种每天重复的行为叠加起来,会让你有脱胎换骨的改变。

习惯每天锻炼20分钟就可能锻炼出腹肌。

习惯吃更健康的食物就可能让你的寿命延长。

习惯每天早上早起1小时,每年就会多阅读365小时。

习惯每天写1000字,每年就可以写36.5万字。

二、习惯如何在大脑中工作?

一旦某个习惯指定的神经通路被一个想法触发,脑中就会有一个电荷沿着这条神经通路放电,然后你就会有一股想进行这项习惯行为的强烈欲望。随着习惯根深蒂固,与之关联的神经通路会变得更粗、更牢固。

三、动力策略和意志力策略:

将行为变成习惯有两个策略,分别是动力策略和意志力策略。

1.动力和意志力之间的关系:

动力和意志力不是非此即彼的,二者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

当动力处于峰值时,意志力消耗量为0或可忽略不计,你无须强迫自己做你本来就愿意做的事。

但是当动力降为0时,强烈的内心抵触意味着意志力消耗量会变得很高。

2.动力策略的缺点:

a.动力是以人的感受为基础,而人类的感受容易改变,容易受到各种事情的影响而变化。

b.由于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因,发生重复行为时,行为每重复发生一次,带来的愉悦感就会降低一次,做这件事的热情和动力就会降低一点。当边际效应越来越低时,坚持的难度就越来越大。

3.为何意志力策略优于动力策略?

原因有三个:

a.意志力很可靠;

b.意志力可以被强化;

c.意志力可以通过计划来执行。

4.意志力策略的缺点:

因为意志力也是有限的,意志力也不容易坚持,长时间也会被消耗殆尽。

那么解决意志力策略缺点的办法就是:运用微习惯策略。

四、什么是微习惯策略?

微习惯策略就是强迫你自己每天实施1到4个“小到不可思议”的计划好的行动。这些行动小到不会失败,小到不会因为特殊情况就被你轻易放弃。它们有双重作用——激励你继续做下去,并会成为(微)习惯。

微习惯策略的精髓就是摆脱外在条件的限制和自己的心理压力,让自己一身轻松地行动起来。

五、微习惯的八个步骤:

第一步,选择一个微习惯,制定每天的计划。

第二步,挖掘微习惯的内在价值,即带来的好处。

*这个微习惯是我内在价值的真实体现,即使全世界都不同意,我也不会动摇。

第三步,明确微习惯的时间安排。

*每天完成一次非具体微习惯行为。

*根据时间进行的微习惯行为可在下午3:00或晚上9:45等时间完成。

*根据行为方式进行的微习惯行为可在吃完午饭以后、开始工作之前、睡觉前等时间完成。

第四步,建立回报机制,微习惯达成以后用奖励来提升自己坚持的动力。

第五步,记录和追踪完成的情况。

一开始就手写写下你的微习惯,然后随着计划进展检查进度。

第六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第七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我们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到坚持目标上,而不要对任务量抱有较高的期待。

第八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不要在一个行为真正成为习惯之前就停止。

代表行为已成为习惯的信号有:

没有抵触情绪;对自己的行为认同;行动时无须考虑;不再担心;行为常态化。

六、微习惯八大策略:

1.请一定不要调高期待值。期待值低一些,你就会渴望多完成一些。

2.满意每一个进步。

3.经常回报自己,尤其在完成微习惯之后。

4.保持头脑清醒,冷静的头脑是建立习惯的最佳思维模式。

5.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

6.提醒自己这件事很轻松。

7.绝不要小看微步骤。如果你意志力较弱,微步骤有时是你前进的唯一途径,学会爱上它们。

8.用多余精力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制定更多目标。

微习惯读后感 篇4

你有没有拥有过大大的梦想,却从未实现过?你有没有曾经给自己设立过许多目标,比如我今天一定要阅读一个小时,却从未实施过?比如我每天要背一百个单词,却被自己吓得腿软,怎么记也记不住?再比如我每天要跑步一个小时,却连一分钟都没跑过?

很多时候都会被患有“懒癌”的自己气个半死!很多时候都羡慕那些每天像打满了鸡血的别人!很多时候告诉自己一定要从今天开始,好好努力,好好去行动,可是,臣妾就是做不到啊!你有本事你来啊!

这几天我阅读了斯蒂芬.盖斯《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感触颇深。微习惯中的微就是小小的,微不足道的意思。微习惯就是一种微小的积极行为,你需要每天强迫自己去完成它。微习惯太小,小到不可能失败。正是因为这个特性,它不会给你造成任何负担,而且具有超强的“欺骗性”,它也因此成了极具优势的习惯养成策略。

刚注册简书的时候,我的积极性很大,每天要求自己写一篇超过一千五以上的文章。坚持了几天,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一千五百个字对一个刚写文字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每天都有各种理由,比如太忙了,出差了,没灵感了,一千五百个字太多了。这样一搁浅,从来都不写了。自从阅读了微习惯后,我就给自己每天定目标,写一百个字。新的目标制定后,我往往都会超额完成,很多时候都甚至达到了一两千个字。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假如你有一个大梦想,能不能把它拆分成许多个小梦想?当完成一个小目标那么再来一个。

假如你给自己制定目标是每天阅读一个小时,那么能不能缩短成十分钟?不要小看每天十分钟的阅读,如果每天阅读5分钟,一本书平均7万字,一年至少可以读完32本书。32本书似乎看起来不多,但要知道,中国人平均每年的阅读数量不超过4本。也就是说,每天阅读5分钟就已经超过了90%以上的人。

假如你计划每天背一百个单词,那么能不能缩成每天背五个单词?每天背五个单词不难吧?每天背五个单词,每年就是1825个单词,如果坚持十年呢,就是18250个单词!假设我们从初中就开始坚持,那么等到大学毕业就能够拥有一万多个词汇量。

假如你计划每天跑步一个小时,那么能不能缩成每天跑步十分钟呢?当你每天坚持了十分钟后,你可能会觉得跑步让我呼吸更舒畅了,你可能会觉得出汗的感觉真好,这个时候你会情不自禁的多跑几分钟,而你却从未感知过。

当你完成一次次微小的目标后,当你看着Todolist上的一项项事项被你划掉后,你的自信心会逐渐增强,继而你会给自己设立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

安东尼罗宾说:塑造你生活的不是你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你一贯坚持做的事。

微习惯读后感 篇5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

往往很多时候,当我们决定做某件事的时候,都会存在三分钟热度,一旦兴奋期过了,需要靠强大的意志力来支撑的时候,就很难坚持了。我有尝试早起跑步,早起学英语,早睡早起等很多好习惯的养成,最终都没能一直坚持下来。读到《微习惯》这本书,突然就豁然开朗,明白了自己之所以没能养成好习惯的罪魁祸首就是把目标值定的太高太满,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去支撑。而恰恰人的意志力不可能一直处于旺盛状态,它也会疲惫。所以《微习惯》这个概念很好,因为微小,因为简单到不至于失败,你不需要花强大的意志力去强迫你去做去坚持。你只需要每天花一点时间把微目标完成,你就不会有挫败感和负罪感,会得到满足感,然后每天去做了,慢慢就成了习惯。其实《微习惯》是带有欺骗的感觉,因为它骗你去完成一点点小目标,骗你踏出那第一步。而实际只要你踏出了第一步,很多时候你可以超额完成目标的。比如你给自己定每天看2页书的微习惯,这很容易完成,一方面当你踏出第一步去做了,你可能远远不至于看2页;另一方面,就算你真的只看了2页,你任务完成也不会有内疚感负罪感,但是这对你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却不会有丝毫影响,因为你至少每天都去看了2页书。我想《微习惯》起码是非常适合我这种意志力薄弱不够强大的人,那就试试呗,不试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微习惯读后感 篇6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由微入大。

优秀是一种习惯,学着变优秀,再学着养成习惯。

自然而然才是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习惯,如果不自然那就不是习惯,当想做某事内心是不想做的但是大脑强迫着你去做。比如锻炼身体,那就不是自然,修炼的目的就是为了由强迫达到自然,由自然演变为习惯。

培养成能够持久而恒远的好习惯才有意义。

定目标的高低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定高目标违背了此书微习惯的理念,把目标定高了,开始兴致勃勃。中途发现这么高的目标,执行的过程有点累,于是悄然退缩。结果伤了士气。然后放弃,就演变成了我们所说的,三分钟热度。

把目标定得极低。轻轻松松就能完成。

一来执行着不累。二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于是还会给自己额外奖励,超额完成目标。心理上一舒服,就会长且久,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好的习惯能够轻微的改变人生。

这就是微习惯的核心理论。由小入大,由强迫到自然。

微习惯读后感 篇7

这本书读完,讲真的,在实操方面并没有让我有新的认识,在理论层面,让我更加明白了微信微习惯叫微习惯。

为什么把目标设置的非常非常低,低到你抬抬手就可以完成?

因为每个人的意志力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有心的话,你会发现,每天早起后,上午的时候,人的精力是最好的,下午特别是晚上就会不太好。

这是因为你的意志力在一天的工作中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这里就要讲到一本书,名字叫《自控力》,我之前也写过这本书的读后感。里面重点阐述了关于自控力(意志力)的问题,还给出了怎么提高自控力的总量和怎么回复自控力。

如果你平时打游戏的话,你可以把自控力看做是【蓝】,有蓝才可以释放技能。

回到微习惯的话题,为什么目标要小到唾手可完成呢?

因为你可以用非常低的成本去完成目标,这样就可以大幅减少你在完成目标上所需要消耗的自控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圈,如果让你走出舒适圈,是不是很困难,需要很强大的自控力才可以。为什么人们都非常崇拜那些自律能力特别强的人,就是因为他们自控力强大,可以让自己跳出舒适圈。

但是如果不让你走出舒适圈,而是在舒适圈的边缘,伸出去一只脚,你可以马上收回来,但是只要你每天伸出去一下就可以了。

这样日积月累下来,你再伸出一只脚的时候,就会很轻松,慢慢的你的舒适圈就会扩大。

这,就是微习惯的妙处所在。

赶紧来试一下吧,让我们在舒适圈的边缘,疯狂的试探!

微习惯读后感 篇8

一个朋友每次给他介绍书看,他看完后就会给发两千字左右的读后感,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看书从来没有写过读后感,可是他每次看都会写出他的感想和收获。这样的执行力,这样的习惯,真是让我汗颜。我以前看书从来没有写过读后感,虽然从读书的时候开始就有人说这件事,但却没有行动过,究其原因有可能是因为觉得太麻烦,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必要,觉得看过了已经懂了……当然这些都是理由,真正需要做的只是行动而已。《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说过,只有看过之后能把一本书的内容复述出来,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看过了是浮于表面的理解,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得到。我决定要向他学习,也来写一写《微习惯》的读后感。

《微习惯》这本书讲述了如何把一件事情细分到极致去执行。这样简单是事情常常让人做了之后意犹未尽,并让自己超额完成,这跟老大上课说的理念是一模一样的,很符合俞敏洪说过的没完成一个任务就享受一次成就感。正如俞敏洪所说很多时候做事情半途而废不是目标太大,而是目标离得太远。

相信很多人都曾设立过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是信心满满的,但是三五天之后就慢慢把目标忘在脑后了,同时一边责怪自己意志力太弱,一边无奈的放弃。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如果有切实可行的办法,相信每个人都会成功。

而所谓切实可行的办法并不是一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大绝招,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小小的微习惯。《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从每天一个俯卧撑做起,最后练出来肌肉,然而前面的十年他一直为了不能坚持健身计划而苦恼。

能得到这些,正是因为习惯,在养成习惯之前人们习惯说坚持,什么是坚持?以前我总认为只有意志力十分坚强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固定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但什么是意志力?意志力只是一个结果而已,真正起作用的是方法。人们寻寻觅觅的也都是方法,或者说是捷径。

可是没有捷径!

所有现在能看到的辉煌成就都是在时光中一点一滴的累积。

然而做这样的累积首先必须是能每天去做某事,能把自己的计划真正执行出来,这是许多人没有办法做到的。以为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

微习惯就是应对这样困境的指导。

我自己在执行的过程中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为自己设定了每天写十张问题的任务,可是知道临睡觉前都还没有动笔,一想到要写十张问题心里就打了退堂鼓,想着:明天再写吧,明天有那么多时间,到时候早点动笔说不定能把今天的量给不上来。后来想了想,用微习惯来分解问题是否可行呢?只写纸张问题怎么样?就当是完成任务,给自己一个心安……

于是,我拿起了笔和纸,开始写一个问题,没想到正如作者所说的,一个任务太小,一旦进入到事物的惯性里面,就会顺着惯性往前走,于是顺着第一个问题延伸出了好几个问题,最后想出来了一个问题的结论,心情变好了,成就感蹭蹭往上飙升,感觉自己坐上了云霄飞车!

当做一个任务内心有抗拒感时可以想想是否可以将这个任务切分、切分、在切分呢?在切分的过程中怎么样才是最小的、不能再细分下去的状态

?遇到最小的状态去执行还会有抗拒感吗?

不管有没有抗拒感都先去执行吧,因为做事情是有惯性的,一旦进入状态就会一直顺着惯性做下去了。

以前看过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故事:是记载在“庄子”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在他家养了一大批的猴子,大家都叫他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了解他的话,因此,他更加的疼爱这些能通人语的小动物,经常缩减家中的口粮,来满足猴子的食欲。有一年,村子里闹了饥荒,狙公不得不缩减猴子的食粮,但他怕猴子们不高兴,就先和猴子们商量,他说:“从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果子,晚上再给你们四颗,好吗?”猴子们听说他们的食粮减少,都咧嘴露牙的站了起来,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样子。狙公看了,马上就改口说:“这样好了,我每天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够吃了吧!”猴子们听说早上己经从三颗变成了四颗,以为食粮已经增加了,都高兴的一起趴在地上,不再闹了。以后的人就从这则的寓言就狙公所说的话加以引申,凡是见到有人反复不定,刚才说过的话不算数;或是做事的时候常变更,刚决定的事情,不一会儿又改变了。

但这个故事本身所讲的事情与执行计划的时候类似,如果所定的计划是做30分钟的俯卧撑,最后只做了一个,那会非常难受,内心充满了愧疚感;但是如果本来的计划就是做一个俯卧撑,最后一连做了十几个,那么简直成就感爆棚!在下一次在做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压力。

然而说起来容易,设定任务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定出高目标,有时候甚至是手里写着,嘴里说着是做一个,但是心里偷偷定下了至少做十个才合格,多多益善的目标,这当然是人之常情,但是正如作者强调的那样,这样做只是会破坏微习惯而已。

微习惯的养成重要的是去做,做了才会有成果,不做就只是一个口号,一个计划……

在写这边读后感之前我感觉到写这个会很困难,但是真正动起手来也完成了,感谢我的朋友每次的读后感都会说:“希望能帮到你”,你的行动就是对我最大的感染。!

动机与人格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详细阐释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行为背后的需求、需求背后的动机,对于理解我们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旦从动机和需求出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迷惑就能拨云见日,而曾经视之为问题的结就自然而然就松开了。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本书对于了解人类动机理论及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者、需求层次论都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他人的介绍或引用往往有误解、误读或者断章取义的成分,比如对于需求层次论就有一些机械或片面的解读或理解,而且被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所接受所误解、误传。另外,阅读此书对于观察与认识自我也是一面较好的镜子,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进一步洞察自我的人性,就像作者从自己研究对象——自我实现者身上所学到的。

该书提出了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人类动机的需求层次论,即需求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一般对大多数人说这五个层次是由低到高需要予以满足的顺序,但是也有例外,也就是说满足需要的顺序不一定是这五个层次呈现出来的固定的顺序,优势需求并不一定是在低一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转移到更高一级,在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之时,高层次需求也可以成为优势需求。“某种需要一旦满足,就不再起积极的决定作用或者组织作用”,一个新的需要在优势需要满足后出现,是指新的需要成为又一个优势需要,由次要需求转为主要需求,这个出现是逐渐的而非突发的,是此消彼长的过程。而且作者所说的一般情况下这五个层次是,一个需要得到满足则另一个层次的需要相继产生,但这并不是说,一个需求必须百分之百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产生。事实上,社会上的大多数正常人其全部基本需求都部分得到了满足,同时又都在某种程度上未得到满足。称为基本需要的东西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且需要本身具有文化差异性,但是“基本需要比表面的欲望或行为更为人类所共有”。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级基本需要经过长期的满足后,可能变得既独立于它们的更强有力的先决条件,又独立于它们本身的满足,正是那些坚强、健康、自主的人最能经受住爱和声望的损失。是的,小时候缺爱的人,长大后往往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经常觉得孤独、无依无靠,很难从内心自主产生积极情绪,对他人的接近与离开很敏感,遇到不顺容易崩溃钻牛角尖。因此,在充满爱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如何接受别人的爱,也知道如何爱自己、爱别人,这样的人即使遇到打击,会把它看作挫折而不是灭顶之灾。(侯哲)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

心理健康枕边书读后感(精选范文)


近来,我阅读了《心理健康枕边书》一书,读后受益很大,让我理解了最深的人生哲理。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生活中,要面对许多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学习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环境的压力等。是的,压力永远都不会自己消失,这就要看你怎么样对待压力,怎么样调适压力,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它既能促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又不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本书告诉大家这样一句话:适当的压力才是美好生活的秘诀。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又如何面对压力呢?今天,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大学生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学习、生活、工作、精神上等许多的困惑接踵而来,不仅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压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会直接受到威胁。如何保持一个健康身心、健康的心态,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压力就像呼吸一样,如影随形的伴随着,如果我们置之不理,那么压力会越来越大的。现代医学证明:压力与疾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长期的压力会造成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假如人的生活中去掉困难、挫折的话,人就会取得荣誉,他们会变得不可一世,骄傲自大,甚至不可羁绊到疯狂的地步。就像轮船载重一样,以镇其平衡。

所以,这本书里告诉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加拿大教授塞勒博士说:“压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我们应该转换认识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作是必须的,伴随而来的工作的压力、烦恼也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压力我们还是应该要承受的,关键是学会调整压力;你可能经历过挫折、不幸、别人的说三道四,但是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土渣、垃圾,统统的走开吧!其实,让我们仔细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得到了多少,而是因为他计较的较少。

从此书中,我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正视自己的不足,正确评价自己,我的优点,也许别人就没有,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允许自己不如别人。放下架子,虚心学习;热爱自己的学习,大胆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迎接挑战。学会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处理问题时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肯定自己和接受挑战的能力。

平时的我们,要学会自我放松,书中说的,“给自己放个假,让身体得到解放;给自己放个假,让精神得到放松;给自己放个假,让活力得到恢复;”正如专家所说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想说便说,可以找自己信得过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做到劳逸结合;想娱乐便娱乐可以自我发泄……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并非追求完美。俗话说得好,记住你该记住的,忘记你该忘记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让我们永远具有积极的良好的阳光心态。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当你遇到认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及时进行换位思考。

最后,让我们始终以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去化解一个个压力,恢复我们内心神圣的自由与平静,将压力变为动力,快乐生活、快乐学习、迎接挑战吧。(李福彬)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000字精选


常言道:“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人的一生,看过许多书,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通常会被要求去写一篇文章,将我们读完书以后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自己的读后感有一定的深度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000字精选”,欢迎你的品鉴!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1)

《心理学》是一本心理学的专集,它是一门对心理学知识的专业研究。

心理学是一篇科学研究的著作,它对现实生活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研究的学科。这个学科的内部研究从理论研究的过程来看,它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能够对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对其他个体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它对每个人而言,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研究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人际关系的学科,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它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一门研究我们心理世界的课程。它不仅仅仅使我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好地了解社会,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为我们的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它也让我们认识到,心理学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是一个知识的输权,它是一门学问,它可以在我们人身上传递很多的正能量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心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把一个人引入一个自我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给予每个人的东西都是极其宝贵的,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才会为自己所用,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它还给予每个人无穷的勇气,使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坚强地活下去。它还给我们指明了自己前进的方向,使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并为之不懈地奋斗。它还让我们了解到,人不能总是被自己评价的那样去评价,去怀疑自我。它还教会我们如何去判断是非,做事要有持久力和创造力。它还告诉我们要学会自我激励,要学会容忍挫折,要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式,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它还教会我们,要学习怎样做人,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有价值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活,生活中有许多选择,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小小的风风雨雨。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以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向阳光中微笑,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希望自己能早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2)

《心理学》这本书中有许多心理学和生活的知识,这些知识给了我极大的启迪。

心理学中的知识是人类学习的基础,心理学的知识就是人们对生活、对社会的态度。

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心理学家。他是一个不太喜欢心理学的人。这个心理学家就是一个不会用心理学的人,因为一直都是一个被认为是个“心理学的人”。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心理学,不会用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主的科学和实践为主的学科。它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和技术,它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的需要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它不仅仅使一个人对心理学产生兴趣,而且使人们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心理学中也是不可取的。它是一个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的理论和技术,它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不愿意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或一些与心理有关的事情。他们认为这些事或许是不起眼的小事,只是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和自己的感受。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解决一些问题。只有他们自己去做了,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有一些人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做的都是平凡的事。而这些人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或者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从而使人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能正确地区分自己。他们认为心理学的一些规律或许可以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数,就是他们缺少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所以,有些人认为心理学可能不会被认为“心理学”,但是,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例如对于个人的认识问题,他们认为自己的心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它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和它与学科的差别。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心理学学,它对我们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极具发展性的学科,它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注的学科之一。它是我们在教育、引导下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运用的心理学教育。

它的应用,是在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生活过程中,由各种心理因素构成的综合的系统,其内容包括:人的认识问题、情绪、情感、性格等;人的行为问题和环境问题;人的适应问题、社会生活问题等;人际关系问题等。它的应用,是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极具研究性和创造性的学科,它不仅具有理论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艺术性,它是一门应用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认为自己的心理学没有学好,就连实践也学不会。而有一些人,他在研究自己心理学方面,总是把心理学与自己的实践结合得非常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应用到实践中去,把自己的观点毫不保留地应用到实践和工作中去,使他们的认识和理解更加统一、深入、一致,使他们认为自己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3)

刚刚阅读完了《心理学与生活》中的相关内容:关于世界的感觉知识。

作者指出,早期的关于感觉的心理学研究是考察外界环境中的事件和经历这些事件的人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的中心任务是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的关系。心理物理学是心理科学中最古老的领域。心理测量曲线通常是S型曲线,表示从无觉察到部分觉察到完全觉察的过渡。

因为刺激不能在任何强度下都能被清楚地觉察到,所以绝对阀限的操作定义是,有一半次数能够觉察到感觉信号的刺激水平。不同感觉通道的阀限可以通过变化刺激强度的相同程序来测量。

环境中通常是充满了感觉刺激的无限变化的,适应机制使你更加快速地对新信息源挑战产生注意和做出反应。信号检测论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信号检测论并不严格地关注感觉过程,而是强调刺激事件出现与否的决策判断过程。SDT提供了同时评价感觉过程和决策过程的方法。这种测量程序是侦察测试思想的延伸。

通过对感觉过程和反应偏差的区分,实验者可以确定和区分感觉刺激的作用和个体做出最后反应的标准水平。SDT提供的决策模型也可以应用到其他研究领域。日常的决策涉及每一次击中和正确否定的不同奖励,以及对每一个漏报和虚报的惩罚。

感觉生理学研究物理事件到中枢事件的转换机制。我们把从一种物理能量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称为换能。因为所有的感觉信息都要转换成一定形式的神经冲动。大脑的不同皮层区域负责不同的感觉,因此大脑能够区分不同的感觉。信号传入感觉系统的程度越深,信息就被整合为更加复杂的编码,并上传到大脑特定的感觉区和联合皮质。

心理物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主要研究环境中的物理事件和观察者对这些事件的心理体验之间的关系。韦伯定律为我们揭示了物理刺激变化和观察者知觉之间的关系。感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物理事件转换成能够被大脑接受的事件的途径。感觉生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物理事件转换成能够被大脑接受的事件的途径。研究者提出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区域信息的典型传递过程。

本小节间接的告诉了我们感觉过程的重要性,感觉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重要的主题,所有的感觉信息也都会转化成大脑不同皮层区域的感觉。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者同样对观察者能够觉察到差异时刺激强度的增加和减少程度关系感兴趣。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4)

已过不惑之年,读过几年书,也教过几年书,可是回想起来,竟然想不起来自己到底读过什么书,连一本书名也想不起来,自然不敢以“读书人”自居了,也对自己教书的职业感到恐慌起来。

今年下半年,终于第一次认真的开始读一本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是一本美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普通心理学的教材,我国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也采用它。这是一本通俗的、贴近生活的心理专业的入门教材,被称为“心理学入门前的一道大餐”,就是非专业的人也能读懂。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眼前一亮,读了一部分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可以说是爱不释手!决定静下心来,好好读读。时至今日,已经读了大半,期间有好多感受都写在了书的扉页上。但是有一种感觉在内心里有着强烈的冲动,直觉的不说不快。

自己在以前有过很多的思考,有的形成自己的看法,有的想到了却想不明白。当读到《认知》一章时,里面好多的实例、理论,使我对以前的看法又了新的认识,有的为自己的想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有的修正了自己肤浅甚至错误的想法,有的解答了自己的困惑和不解。边读边划边写,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获珍宝,有时间就读,直至本章结束时,深感身心愉悦,兴奋不已,血液流通舒畅,脸部微热。有一种要释放、宣泄、一吐为快的感觉,恨不得马上有人来分享这份快乐的体验。对自己来说,读书能读到兴奋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正当我快乐的将要手舞足蹈之时,书上接着有一段文字“我们希望已经花了一些时间来思考这些能力所带来的兴奋”。一下子所有的情绪都静止下来,有一种万籁俱寂的空旷和安静,随即哑然失笑,引来同事诧异的侧目,以为我在犯傻。刚才那种兴奋、发热的情绪瞬间在一个渠道里消失,那是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因兴奋积聚起来的肾上腺激素一下子给冲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吗啡肽唤醒了神经的愉悦和快乐。

作者此时的句子,写到了我的心里,像一个亲切、睿智的兄长,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传递着知识的温暖。让我对作者写书的用心良苦和专业素养钦佩,好像今后自己的职业中也该多做点什么。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5)

一提到心理学,我的第一反应是神秘难懂,然后是之后想到心理咨询师这种职业,甚至有会闪现“变态”这样贬义的词汇,总之就是觉得深奥但又很好奇。读了《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后我发觉,原先心理学也能够这么幽默趣味且生活化,容易被非专业学生理解和理解。我想就其中的“恋爱心理学”阐述自我的一些观点。

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事物,它从我们出生就紧密相随直到我们逝世。亲人的疼爱,友人的友爱,情人的相爱都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完美感情。而对于感情,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看法和体会。不管正确或科学与否,这都是个人的感受和追求的方式。

感情的成分有三种:活力、亲密和承诺。事实证明,活力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减少,而亲密和承诺却恰好相反,它们随时间的增加而越来越高。但在学生时期的学校恋情,我觉得会存在以下一些误区。一、把友情误认为感情。有些同学不能真正区分感情和与异性之间友情两种不一样性质的情感,然后会相互揣度彼此的心思,平白增加彼此的烦恼。二、把感情置于最高地位。有些同学完全沉溺于恋爱的甜蜜,时刻都想和对方在一齐,甚至点点滴滴都为对方着想导致忽略了学习,这是不可取的。因为在大学时期,学生还是得以学习为主。如果彼此能在这个关键时期努力奋斗,那么毕业后走到一齐的机率就会更大,未来也会更有保障。三、跟风式的恋爱。有些同学看到周围的人都恋爱了,然后认为自我也不能落后,所以就随便找个人满足自我寂寞的心理,同时也维护了自我的面子。但这种恋情不会长久,因为没有投入自我真正的情感。四、片面化的恋情。有些人会因为对方出色的外貌或者优越的家庭条件而产生恋情。这种恋情也会很短暂,因为他们看到更好的人后移情别恋的可能性极大。相比较之下,我认为学校恋情都比较单纯,期望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

两个陌生人为什么会相爱在心理学上把相爱的原因分为三种:有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和有原因的爱。在我看来,无条件的爱才是最高境界。众所周知,建筑界才子梁思成和才女林徽因之间的感情一向被传为佳话,让我印象深刻。梁思成以往问过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一次,以后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淡淡回答:“这个答案很长,我需要用一生去回答你。”这简短的对话却感人至深,让人感受到彼此的深情和长情。而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身边一向不乏追求者,和英年早逝的诗人徐志摩为她写诗对她炽热的爱相比,我更欣赏哲学家金岳霖对她默默温存一生的爱。他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在他心中无可代替的地位,最终金岳霖先生也终身未娶。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我的感情,显出一种超脱凡俗的襟怀与品格。这使我想起了柏拉图的那句话:“理性是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正因为金岳霖先生对林徽因这份一生无条件的爱让膝下无子无女的他在晚年得到了林徽因子女周全的照顾。

感情除了年少时的活力、爱慕和沟通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平淡的流年。著名女作家三毛以往说过:“感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三毛和荷西的感情也让人唏嘘不已。虽然婚后他们在撒哈拉沙漠只生活了六年因为荷西出海捕鱼不幸逝世,但这六年却是三毛生命中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光。因为他们彼此珍爱着对方,也喜欢在沙漠那样朴素简陋但却温馨完美的生活,恰如他们的感情——虽然短暂坎坷却足以刻骨铭心一生。

每个人都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有人说:“白头偕老这件事其实和感情无关,只可是是忍耐……但忍耐却是一种爱。所以,真正爱你的人,其实就是愿意一向忍耐你的人。”我同意这个说法,其实在很多事情中爱和包容是关键。这道理很多人都懂,但在关键时刻却很少能做到。因为很多人都会说“我的忍耐也是有限的”,所以从古至今这句“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生活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多懂点心理学,可能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让相处变得更简单。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6)

已过不惑之年,读过几年书,也教过几年书,可是回想起来,竟然想不起来自我到底读过什么书,连一本书名也想不起来,自然不敢以“读书人”自居了,也对自我教书的职业感到恐慌起来。

今年下半年,最终第一次认真的开始读一本书――《心理学与生活》。这是一本美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普通心理学的教材,我国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也采用它。这是一本通俗的、贴近生活的心理专业的入门教材,被称为“心理学入门前的一道大餐”,就是非专业的人也能读懂。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眼前一亮,读了一部分就被它深深吸引了,能够说是爱不释手!决定静下心来,好好读读。时至今日,已经读了大半,期间有好多感受都写在了书的扉页上。可是有一种感觉在内心里有着强烈的冲动,直觉的不说不快。

自我在以前有过很多的思考,有的构成自我的看法,有的想到了却想不明白。当读到《认知》一章时,里面好多的实例、理论,使我对以前的看法又了新的认识,有的为自我的想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有的修正了自我肤浅甚至错误的想法,有的解答了自我的困惑和不解。边读边划边写,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获珍宝,有时间就读,直至本章结束时,深感身心愉悦,兴奋不已,血液流通舒畅,脸部微热。有一种要释放、宣泄、一吐为快的感觉,恨不得立刻有人来分享这份欢乐的体验。对自我来说,读书能读到兴奋也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正当我欢乐的将要手舞足蹈之时,书上之后有一段文字“我们期望已经花了一些时间来思考这些本事所带来的兴奋”。一下子所有的情绪都静止下来,有一种万籁俱寂的空旷和安静,随即哑然失笑,引来同事诧异的侧目,以为我在犯傻。刚才那种兴奋、发热的情绪瞬间在一个渠道里消失,那是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因兴奋积聚起来的肾上腺激素一下子给冲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吗啡肽唤醒了神经的愉悦和欢乐。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7)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假如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收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糊口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先容了糊口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收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授教养、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好比“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先容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道的理解。

还有“糊口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间隔拉近了良多。看看这些标题问题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天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先容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爱好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发挥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目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随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试探着走,看看命运运限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舆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目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舆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爱好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糊口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糊口中一些习认为常但又从没留意过的糊口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爱好,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索,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8)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我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十分适宜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取。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资料。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潜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先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资料。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个性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明白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好处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够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能够自我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取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透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帮忙他人的潜力。期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状况下,如何让自我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我,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9)

我读了一本书是作家罗杰斯(《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它讲述了他在学校的学习中的困惑,他在学校的生活中的不愉快,他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了很多,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懂得了很多道理。这本书是由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心理学与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那位女主角——钟南山先生和他的女生,她对待女生时总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训斥,她们总是站在女生面前,不敢说话。而且因为钟南山先生在她的女生面前不敢低头,不敢说话,她就在老师面前露出了笑容和信任,并且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她的行为是非常可爱的,而且她对待女生的那种诚实,这种善良。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的心理学知识还不够,有些知识还是没有掌握,所以今后要多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我就能很好的去完成一件事情,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10)

《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国外的译本,是国外心理学的入门教程,写得非常通俗易懂,书中用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看过这本书的人对心理学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曾经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一定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子,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可以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应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同样,希望已经看过这本书的同学和打算看的同学,我们可以多交流一下心得体会。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11)

老师上课的时候有问到,你觉得给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一本书,大概是这么问的,不能是教科书,不能是小说。我第一本想到的是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那时候看这本书差点没看疯掉。不能否认佛洛依德果真是一个天才,他大胆的想象与逻辑推断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梦的解析》对于我这个非心理学专业,又刚开始接触心理学的人来说是很难懂的,几乎是一本天书,但是我还是坚持读了下来。还记得那时候整整一个月的时光我都用《梦的解析》中写的方法为自我解梦,还拉这周围的同学为他们解梦,呵呵,很疯狂。这是一本十分搞笑的书,最近打算重读等重读完再介绍吧。或许有同学也在看这本书我们能够互相研究一下,因为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宿舍的人都被我研究怕了。记得当时每一天早上,我第一句问他们的话就是“你们昨晚做了什么梦”。

而这次介绍的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书,是《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国外的译本,是国外心理学的入门教程,写得十分通俗易懂,书中用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看过这本书的人对心理学都有大概的了解,而且会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我以前向很多同学和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我认为,如果是心理学的初学者,就必须要看这本书,而如果是一个已经对心理学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觉得这本书同样很值得去看。我自我也已经读过几遍,有时候闲下来的时候,也会偶尔翻开某些章节看看,里面写得很多东西都很有意思,对生活似乎很有启发的样貌,让你不由的从心理学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周围的人和事。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介绍教育技术学基础的书也完全能够仿照这本书的写法。国内的学科基础的教材,总是很喜欢介绍很多学科的概念性的东西,介绍很多有关学科历史的东西,介绍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与方法,让刚刚学习这个学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产生厌倦。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觉得就应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运用一些实际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对这个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又能让初学者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结构,从而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道路。

最新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篇1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它是我们从事各项工作的准则,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是我们搞好工作的基础,是我们搞好工作的保障。我们只要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就能把事情做好,把任务做好,这样才能保障我们的正常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注重身边人,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关心同事,注意保护自己。只有我们把自己的心思用在工作上,才能更好地提高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惑。心理活动是指在帮助人们解决心理困惑和问题的过程中,使自己保持健康心态,使心理价值得以充分体现。心理辅导内容有很多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我们的成长和进步。我们应当把这些观念付诸实践,不断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人生价值。

心理辅导课的学习,使我们对心理学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心理辅导的基本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它还让我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我们日常的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学会用积极的行动去关注和思考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个不愉快的事。要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知识、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这是我们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得上现代社会对我们的要求。

读后感《微人格与微心理读后感(精选范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微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