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小达子读后感100字 > 地图 > 小达子读后感100字

小达子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悉达多》读后感_1500字。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悉达多》读后感_1500字,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悉达多》读后感1500字

这本书是有魔力的。
睡前翻开看了五十页,悉达多在沙门生活中刚听说了佛陀,于是很困了关灯睡觉。然半睡中,悉达多的名字像闪电一样,不断流窜在神经元里,时不时还令心脏惊惧一把。知道不能睡了,开灯仔细读完这本书。
看完困意丧失,这本书让人思考的太多,千头万绪却又被一个“唵”字轰隆隆的,席卷了脑中所有的想法。读后感几乎也写不出。
悉达多的旅程太真切,完全不像一部小说。他的旅程百转千回,给人的思考却是深刻而凝重的。每一回,以为他达到了心中所想的时候,实际上却是令自己的一部分死亡。
在他出生于印度最高种姓阶级,受到最好的教育而出类拔萃,却坚定的要追随沙门的时候。我以为,这个抛弃掉荣华的贵族,度过三年清苦禁欲的流浪生活,定是要悟了。结果他不满足,佛陀的圣光只震撼了他,没能笼罩他。佛陀的仁慈和教义,只让他心中的困惑更清晰。
在悉达多衣衫褴褛的沙门生活中,为抛弃自我,在斋戒中摈弃吃的欲望,在动物濒死的躯体中投入的灵魂,在克己的修炼中磨练意志,当这些行为完成后,悉达多发现他还是他,他的自我还在,仍在轮回的痛苦里。佛陀的教义能使他臣服,却不能改变他的发心。悉达多研读了无数经典,履行了常人不能承受的修行,却不能了解自己。于是在和佛陀的谈话中领悟到他要追求的空无,要放弃自己“我”,其实是千方百计的逃避“自我”。这是他的第一次死亡。
追随佛教义的悉达多消失了。
这促使他开始探寻内心深处的愿望。开始正视以往害怕的,逃的远远的东西。悉达多遇到了爱情和财富。
在他真切的追随内心,积极的入世发挥所能,却丝毫不在乎钱财,只是把它当作获得爱情的必要条件来运作时。我以为他这种“活在世间又不属于它的态度”定是要悟了。结果他迷失了。他沉在欲望的深处,颓废落败痛恨自己,投河寻死的时候被隐约传来的“唵”声警醒,我又以为他要悟了。
结果是一个残败腐朽的“悉达多”死去了。
此时的悉达多是迷茫的,即使知道佛不能拯救他,罪恶又是自己成佛的必经之路,但前路仍是漫漫长夜。
当悉达多遇到摆渡人,了解了河水的沉默和宽容,铅华洗尽戾气尽除,我以为他终于了悟了。然他遇到了最大的难关,亲情一他的儿子。
不肖的儿子勾起了他最深沉浓郁的感情,甚至从来不会真正爱别人的悉达多,彻底妥协了自己。他无法放弃。儿子逃走,给悉达多的心灵造成难以磨灭的伤痕。多次偷偷接近儿子曾生活的地方,想把儿子带回自己身边。在经历漫长的痛苦,河水无言的映照,还有好友摆渡人真挚的倾听后,终于最后一个“悉达多”死掉了。
这时的悉达多,没有了清规戒律,没有了自我的骄傲,没有了自我的厌弃,没有了爱情的困着,没有了亲情的执念,甚至也没有了成佛的心,他一个个的死去,他才成就了自己。
结局写的美好的让人心悸。揭露生命真谛,一切原本都发生在生活中。生活给什么,就接受什么,生命展现什么,就爱什么。没有好坏之分。一切存在着的物体,有形的与我们有同样的性质,无形的又产生在有形之上。没有你我之分。生命的长河,七情六欲都是美,因为它们都处在源源不绝的循环之中。所以无生无死,存在着的就是最好的时候。我们只需追寻着“觉知”,便可以拓展生命到无穷尽的广度。我们只需秉持“爱”,便可以理解大地上生发的一切情感。像文中多次提到沉默的河水,教会了悉达多倾听和宽容的水,它可承载一切事物,它可摆渡所有人,可化作汗水滴落,可盛在金杯畅饮。可肮脏污秽,可清澈明晰。可汹涌澎湃,可静水流深。它把万物的吵杂化作一声“唵”字梵语响彻天际却又大希无声。贫乏的语言无法传达智慧,但令人看到最终,它是生生息息永无止境。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黑塞小说《悉达多》读后感1500字


近日阅读了德国作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的小说《悉达多》,真是一部寓意深刻的著作。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在黑塞的书中,乔达摩和悉达多却变成了两个人,乔达摩成了历史上的释迦牟尼,而悉达多却成了一个独自探寻真理的浪子。他经历了出家苦行的沙门生活,后来和同行的朋友果文达遇见了乔达摩佛陀,果文达皈依了佛陀,而悉达多却选择继续独行。为了探索真理,他又抛弃了沙门身份,还俗成了一名商人,最后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享尽了世间的荣华富贵。

醉生梦死的生活了二十年后,他忽然感到了自己的衰老,感到了绝望。心灵深处的召唤让他再次出走,穿过森林,在一条河边他遇见了一个船夫,他也成为了船夫,成了清贫的摆渡人。在日复一日的摆渡中,他以河为师,终于悟道成佛。此时乔达摩佛陀已经入灭,追随佛陀一生的果文达依然没有悟道,他在彷徨中再次在河边与悉达多相遇,一番交谈之后,感慨良多,我一生都在追随佛陀,可佛陀已经入灭我还是没能解脱。你与佛陀只有一面之缘,便特立独行,走上了一条与佛陀的教诲完全不同的道路,最后却获得了与佛陀同等的觉悟。

解脱的境界只有一个,但达到这个境界的途径却不止一个。有人说禅宗不是印度的佛教,跟释迦牟尼的说法完全不同。这是真的,即使今天东南亚的高僧也会对中国禅宗的教法感到很陌生。禅宗就是另一个途径。何止禅宗,中国的道家同样达到了解脱的境界。只是道家不但不喜欢宣传,而且还特别低调,藏着掖着,表述隐秘,所以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性情都不一样,每个人的喜好也不一样,没找到适合自己的鞋子,走起路来就很别扭。我们要到的地方是同一个地方,但我们的鞋子可能是不一样的。跟着圣人后面走,你未必就能成为圣人,邯郸学步的故事你明白。对于我来说,没有比禅宗更好的选择,在我眼里禅宗就是天下第一。也就是说,这双鞋特别适合我。那么我的文章同样只对与禅宗有缘分的人有效。

在我看来禅宗实在是太好了,立刻就能超越生死,立刻就能获得大自在。禅宗的作用全靠一个悟来发动,没有悟那就没有任何效果。我要自己悟那是特别容易的事情,我要别人悟那就是特别难的事情。我不需要给自己讲任何理由,这不生不灭的悟境就在眼前,我还要告诉自己什么?大热天的走在外面,太阳照得你眼睛都睁不开,你还要不断说服自己,天上有个太阳吗?我要给一个一辈子活在地洞里,从来没见过光的人说天上有个太阳,那就得写一本哲学论著进行论证,那就太麻烦了。喜欢禅宗的人大部分都不喜欢这样做,那应该是佛学家的事情。我说过禅宗就是非常实用的,你得了好处就行了,你得了好处自然就明白了。被太阳晒得汗流浃背,那不是让你相信天上有太阳的问题,而是该找个阴凉处躲太阳了。所以自己悟容易,让人悟难。这长生不死的要诀就在这一悟里面,不是印在纸上的,所以再富贵的人不自己悟也没办法得到,这就叫做大道为公。

不要被这个世界上的道理给套住了,你的悟能让你超越这个世界,能让你在无数的世界存在。悟是不在任何道理里面的,这里面不存在什么有我无我的说法,那些老僧常谈的东西,都是在庙里面念了一辈子的经,变成了他们的顺口溜。我这里就没有这些,我就是个爽快人,我就说,你不沾染生死,你就没有生死。看懂的给我个鲜花,不懂的扔我个鸡蛋,如此而已,呵呵。

《悉达多》读后感_2100字


《悉达多》读后感2100字

【悉达多,你是谁?】
无论我再怎么想回避,都无法做到熟视无睹:Siddhartha,悉达多,就是佛,是菩萨,是一个符号,是一种虔诚,是一种宗教,是即使你不认识耶稣不认识阿拉,也还是会听过见过的那尊,佛。如果不信的话,你可以四处走走,这个地球上没有教堂没有清真寺的地方很多,但是完全没有寺庙没有供奉菩萨的地方,我看,应该没有......
宗教是什么?按我的想法,跟政治一样,最好把它当成哲学的一部分,不然走火入魔起来,很是辛苦的。好在几天前看到培根他老人家在《论人生》里也这么说:“我们要心平气和,仅把属于信仰的东西归之给信仰,这样才是适宜的。 ”—— 换句话说,各路大神,敬而远之,善哉善哉.....
然而,《悉达多》,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 Hermann Hesse,郝尔曼·黑塞的重要作品之一。既然热爱文字的你,看看有何妨呢?
只是,接下来,当悉达多开始出现时,出乎意料地事情接踵而至……
平时,我有几本书同时看的习惯。但是他来了,不行了。其它书打开,都又放下了。按理说,悉达多,那么短,那么正经的一本书,看看就能分分钟睡着的书,它,竟然有一种魔力,让你见过他,就再也不会忘记了。
很简单,从第一页起,每看一页两页,我就会举着这本书,睡着。本来对要抓紧时间看书的人来说,这是最糟糕的一种现象了,但是,我发现,我没有觉得这种入睡有什么不妥,相反,每次忽然醒来时,异常平静与安宁。这种感觉很奇妙,像是沐浴在阳光灿烂空气清澈无比的状态下,中文里的一个“沁”字可以解释。这种可以说是单纯肉体上的感应,让我觉得很好奇,我想知道为什么,这种感觉是从哪里来的,我,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的反应。
难道就是因为这是难得的一本书,里面说的我都同意吗?难道就是因为这是一本终于说可以特么地不用没事感这个天动那个地的书吗?难道我仅仅就是被悉达多,他做出了离开亲情、师训、友情、佛教(教,第一声那个教)、情欲和财富这种选择来拯救自己而感动了吗?
当然,书里,悉达多的美貌与思想是迷人的;他有一个Govinda那样忠诚与信赖的朋友是令人羡慕的;他能够见到Gautama,佛陀的微笑与光辉并且不卑不亢地回拒对方之路也是痴颠醉人的;当然,书里,悉达多,就是那个“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的那个僧......
你挖过土吗?比较深的那种?以前地理课上有关地质分布层的内容,我总是看不懂:为什么可以如此确定地认为土地的结构就是一层一层的呢?为什么如此确定会是这样的顺序?不会颠倒吗?直到有一天,终于我亲自去挖了一次“肥”—— 原来答案很简单,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就是这个样子的,去年割下来的草,一定是在今年割的下面,前年的草,也一定在去年的下面,以此类推,最下面一层被覆盖着在那里时间最久,自然变化最大,可想而知,一年一层,每层一种颜色...... 思想也是,我一直认为人是有阶级的,我说这个阶级跟资产跟地位无关,仅仅是思想上的层次区分,换句话说,我认为无论从横向还是纵向,人,是有格局之分的,但是格局这个词,我又觉得3D感太强了,还是阶级比较好,可以一层一层的来看,并无贵贱好坏之分,却是有高低之分,总之横向纵向看起来都只能升不能降,这倒是让这个话题变得轻松一点。《悉达多》的作者是怎么来表达这个的呢?
跟微信读书上的苏念秋版的不同,在我看的法语译文版里,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包括四篇内容。仔细多看几遍,你会发现,这就是悉达多的一生:
- 年少的悉达多:是生在婆罗门的儿子,是沙门的弟子,修炼途中遇到活佛,觉悟。
- 成年的悉达多:因为觉悟而看清人间本物,为其色所染,续而进之,再悟,离开。
- 年老的悉达多:命由子继,返璞归真,一声Om,唵,尽过去现在未来于一位。
所谓思想的层次,就字论字的想法是很愚蠢的,没有知识就去谈智慧更是愚昧的,就像年少的你,用年老的他的话来标榜自己——
年少时用想象在看:花非花,雾非雾,雾里看花;
成年时用眼睛在看:花即花,雾即雾,视雾睹花;
年老时用心灵在看:花本雾,雾本花,花雾一体。
到此为止,不难想象,这是一篇很难下手的书评,作者用诗人的语言寥寥数语竟已写尽佛陀的一生,你我这种无名小卒还有什么可以写的呢。所谓写书评,一不小心一定会变成“全文摘要”了吧。书中值得大写特写扩张重合的主题实在太多太多了。就在我自己跟自己转圈思考的时候,我翻了翻这些日子以来写过的书评,意外发现自己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 其中,有一本巨大号边长约为50厘米的,法汉字典!一眼望去,工工整整的手写小楷,精神抖擞,似乎时间从未出现过”—— oh!时间,这个我一直纠结的问题,原来我也已经提过同样的问题,因为这本书里,毕竟这才是最让我震惊的一个概念,它就是:“如果,时间并不存在呢?!”
觉(觉,第四声的觉),得自已醒过来才好。醒来时发现你还在,更好。
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接下来无论再读什么书,再去哪里,无处不在的悉达多一直都会在吧!
悉达多,他是你吗?
另:不得不提的一个细节,书里的“孩子”、“孩童”都是贬义词,是只长了年纪却没有长脑子的像是宫崎骏那部《千与千寻》里的“大人们”......

《悉达多》700字读后感


第一次读哲学小说。听到“哲学”二字是有且抗拒和不情愿的,但接着看后且很想了解悉达多的一切行为和行为动因和背后的想法。

我觉得悉达多一路在追求的自我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他行走在时间河流中,却忘记珍惜当下,享受当下。

很久前听过一句话--顺其自然是看破红尘挣扎无果后的自我安慰。而悉达多的顺其自然是更多是对当前生活的一种坦然和释手。当悉达多和乔文达决定去见佛陀时,他说了句非常安详的话“让我们享用这一果实,并继续期待吧,乔文达。我们已经受了乔达摩的恩惠。这一恩惠就是他已呼唤我们离开沙门。至于是否还有其它更多的果实,让我们静心等待吧。”其实我有点难以理一个人能如此安详仍然执着于远方的自我,更何况处于冉冉社会的我们呢。

“我曾经常想到:是否有一天乔文达能跟随自己的内心,没有我而独立走出一步?现在,你已经是一个男子汉,你选择了自己的路。愿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的朋友,愿你得到救赎!”这是悉达多在准备离开乔文达时讲的一句话。想起初中的英语老师曾说过人都是非常孤独之类的话。老师对我讲的这些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人生而孤独,缘始而聚,缘止而散,不管如何每一段都会是人生独一无二的体验和回忆,体验过程,珍惜过程。

“我也希望能有如他一样的仪态,能如他一样的微笑、跌坐和行走如此潇洒、如此尊严、如此谨饬(chì)、如此坦诚,如此单纯又如此神秘。一个人只有探入了自己最深处才能有他一样的神态和举止。我也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这段是悉达多对佛陀微笑的描写。从文字和脑海中对佛像的面容,瞬间感觉佛陀的微笑深不可测、别有蕴意。好像很小时看电视之类的对佛祖的容貌就有点印象,但从未好好洞悉过佛陀的微笑里包含着些什么,被作者这样一描述,感觉从前忽略的些什么。按照这番话的描述,我在想佛陀会不会也有他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应该有吧,人所知道的一切都是片面的。

我觉得悉达多这一生是幸运而多彩的,他虽然没能寻到他很明确想要的一切,但此生中他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一切,途中尝过了其中的甘甜、辛酸等,也算没有白白来人间一趟吧。

小说故事后面的末尾让我感觉有点进展过快。我觉得乔达文在最后吻了一下悉达多前额后瞬间参透和领悟这么多事情有点奇怪,我不太理解。

《悉达多》读后感_800字


《悉达多》读后感800字

一个从少年时期开始就通过不断的反思进而成长故事,悉达多的经历影射着一代困惑的青年人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是一本人生之书,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读它应该会有不同的感受。好像每个阶段遇到的问题在里面都能得到解答。
整个小说就像是在一个随意搭建简易的活动板房里放置了一些必要道具的情景剧,语言简练几乎没有任何环境渲染,然而内心的描写却细腻深刻,需要细细品味。故事以印度为背景,佛教思想为主要基调。可能是受尼采的影响,文章第一部分会穿插一些类似虚无主义及悲观主义的哲学思想。
“孩提时代,我笃信众神,一天到晚忙着敬神献祭;少年时候,我专心于苦修,沉浸于玄思冥想,求索梵天,敬拜阿特曼中的永恒;长大成人,我被吸引住去赎罪,住在森林中,忍受严寒酷暑,学过斋戒,学过征服肉体。
“之后,我发现了伟大的佛的教义,他令我惊叹,令我佩服。我感到世界归一的见解在我胸中激荡,如同我自己的血液。但是我又感觉到有一种力量逼迫我离开佛和那不凡的见解。
“我继续前行,遇到了甘玛拉,从她那里学会了享受爱情的欢乐。我又在卡玛士瓦密那里学会了做生意。我积蓄金钱,又浪费金钱,养成了贪食珍馐美馔的习惯,学会了如何激起自己的欲望。我不得不这样地去消磨多年的光阴,为了失掉自己的才智,失掉思考的能力,忘记掉世上万物的统一。
“难道我不是在历经了许多歧途之后慢慢从大人变成了孩子?难道我不是从思想者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了吗?
“现在看起来,我走过的这条路倒是好的,我胸中的那只鸟也并没有死。这是一条多么奇怪的路!仅仅是为了要再变成一个孩子,为了再重新开始人生,以前我就不得不去历经那么多的愚蠢,做下那么多的罪孽,犯下那么多的错误,感到那么多的厌恶、幻灭和悲哀。
“然而这条路是对的,这条路就该这样走,现在我的眼睛和心都为这条路喝彩。”

《悉达多》读后感_500字


《悉达多》读后感500字

读完这本书我最想问的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吗?

奈何我比较愚昧,虽有想法却不敢乱说, 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选择去看看前人怎么说的。我又找来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读了读,比起上学那会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之又联想到前段时间读黑塞的《生命之歌》,我觉得年轻人,起码是年轻人,不应该问这个问题,也没资格问。意义这种东西应该产生在你的行为之后,而不是之前。在行为之前的应该有的是希望,就是那种给人感觉很“假”而你却信以为真的东西,虽然事实也许会证明你最初的希望的确很假,但你肯定不会徒劳无获,内心仍会有一种满足,填满你内心空虚的就是你行为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应该留给晚年去思考,年轻人该做的就是不要害怕,去经历你想经历的,去爱你想爱的,去做你该做的。

我这个人吧,也说不清楚是偏感性多一点还是理性多一点,上面写的自我感觉挺感性的,读完又有了理性的思考。如果说意义产生在行为之后,那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收获自己的意义了呗,(毕竟人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干呢,又不是植物人)那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觉得没有意义呢?

我不乱说,或许我再经历一些事情,再读一些书才会有肯定的答案吧。

相信《《悉达多》读后感_15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达子读后感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