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

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爱和自由读后感书评欣赏。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在观赏的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想法,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和自由读后感书评欣赏”,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爱和自由》是一部由孙瑞雪著作的书籍,被誉为是育儿圣经,书中对儿童的行为等内容进行了具体分析,对我们教育孩子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很凶网友都或多或少的看过这本书了,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延伸读

爱的艺术读后感书评欣赏


《爱的艺术》是一部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网友对这本书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弗洛姆把爱看成一种艺术,展现了完满形态的爱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标准。在本书中他还探讨了爱情的起源,描述了爱的能力及实现途径。

一、爱情的本质和完满形态

首先从概念化的角度讲,他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从另一段话中更能看出爱情的本质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以下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从第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弗洛姆要求人应该有一种基于整体人格的创造性的爱。这种整体人格不是指一个人各部分之和,整体不是多个元素之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亚里士多德),无论是整体主义心理学,还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还是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还是格式塔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强调人的整体性。弗洛姆认为如果一个人只爱他的对象,而对其他的人无动于衷,他的爱就不是爱。人的任何有意识行为都是整体人格作出的行为。正如他多次强调圣经里的爱你的邻人他把爱情的产生放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和整体人格之下,因此接下来他讨论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具备了这些层面的爱才有能力去爱某个具体的人,爱某个具体的人是个体爱的能力的集中和体现。

弗洛姆所说的创造性是爱的一种表现,除了给之外,还包括关心、尊敬、责任感和了解。这里的创造性我更愿意理解为成长性,爱情及水到渠成的婚姻直到人的生命尽头,都必须有成长的不断更新的属性。成长型的爱体现了一种梯度,创造性是这个梯度中不同阶段的共同特质,它为爱情提供了新鲜度和稳固性基础。

第二段话阐释了完满爱情的形态,能否实现还有很多限定条件。

二、爱情的起源

弗洛姆认为爱情是克服人的孤寂和实现人与人的结合,除了这种普遍性的、关系到人类生存的要求外,还有一个具有生物性的要求,那就是阴性和阳性的结合。

爱情的原动力我始终认为首先是基于生物性需求,比如以男性视角看到一个合乎个人审美的女孩出现,马上就会被吸引,想接近她、了解她、征服她并脑补恋爱婚姻的全部经过或部分经过。性萌动期,即青春期青年期或称为有性欲期这种欲望的强烈远远超过性欲弱化的中年期(性欲弱化的中年期甚至对漂亮女孩无动于衷)。弗洛伊德初期思想认为性驱力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弗洛姆认为是避免孤独,我以为避免孤独显然是出于一种功能性的目的,而且两个人的结合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孤独而不能清除孤独,人的孤独是注定的。爱情只会让孤独的力量暂时消退或让个人孤独由两个人分担从而在感觉上孤独减缓了。爱情的产生基于性、人类的繁衍,其次才是人格层面的互融,前者已经内化到无意识当中,成为一种自觉的本能。而作为人类幸福的最重要象征,完满爱情是基于人类的生物学本能,进而融入人类文化的一种富有建设性的感情。

三、爱情的误解、限定及实现途径

弗洛姆认为人们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前者正如前面所述,爱情产生于人类整体的创造性,爱情首先应该是具备爱的能力,其次才是爱某个具体的人。后者弗洛姆表达得很准确。强烈而炽热的爱只具有短暂性。激情的短暂性是公认的事实,他认为如痴如醉的入迷只是证明了过去是多么的寂寞。当然完满形态的爱情也有激情,与前一种昙花一现的激情有质的区别。

弗洛姆还区别了假爱情:偶像化的爱情,把对爱情的渴望寄托在神化的对象身上失去了个人力量的觉悟失去了自我;还有一种是多愁善感的爱情,他认为这就是一种想象中的爱情,就是一种替代品,这也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情况,那就是消费爱情电影、爱情小说和爱情歌曲。通过消费这些东西可以使一切没有实现的对爱情、人与人结合的亲近的向往得到满足。

关于完满的爱情在当今社会消亡衰败弗洛姆作了深刻的分析,每一个在一个特定社会生活的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社会对这个人的性格的影响。弗洛姆笔下的社会生活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何苦相似,情况可能还要严重。首先在工业化的社会中精细化的分工使普通人的始发创造性变成机械式的劳动,人类的精神需求和精神方向不断萎缩,当然艺术家除外,还有极具创造性的个人。而在社会环境下,人类的爱情首当其冲变成一()种和经济活动等质的具备交易价值的行为。古时尚有郎才女貌,尚有穷书生勤读书考取功名,俏娘子痴痴等爱人。今天的爱情婚姻直接物欲化,房、车和彩礼一直是婚姻方面的热点。虽然进化心理学证明了男性和女性的择偶要求有其心理发展史,但像这种直接交易化的爱情婚姻是走向了极端。好在弗洛姆认识到但我们也还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就本身来说具有一个充满如此矛盾和不断变化的结构,从而使得人有一定的可能性保持个性不被同化,及个人活动的余地(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弗洛姆提出爱情的实现途径是:在一生中要自律;要有集中的能力;要有耐心;还要对所爱对象的极大的兴趣。

四、理想爱情的理想性

具备上述特征的个体首先是人类社会中的精英,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并有继续成长的可能。最好出生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有一对健全的父母,有民主的成长氛围,成人之后要意志自由,经济自由,要有个人独创性而不是循规蹈矩的生活,而这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权。就他的观点来看,爱情仍然是一种奢侈品,爱情的发生和维持依赖了太多的条件。目前社会的爱情婚姻仍然是男高女低的态势而不是基于平等,基于相互的倾慕。这里只就女性的低发表几句看法。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及就业率,家庭地位的提高造成了一个假象,女性已经提高了社会地位。女权主义早在上个世纪就吹起了争取女性地位的号角,实质上当今社会仍然是男权社会。女性的就业行业的狭窄,社会对女性的偏见根深蒂固,除了物欲化倾向(进化的选择以及由于社会地位和就业面的狭窄导致的安全感的缺乏),女性的低自尊和崇拜的情结(由家庭教养方式,成长环境中对性别角色的认同而促成)造成了低人一等的感觉并将社会的定型化认识内化,从而造成男女在爱情婚姻起点上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使真正爱情的实现步履维艰。

其次,弗洛姆的乐观主义假设还受制于社会对于幸福可实现的限度,弗洛伊德认为现代文明压抑人的原始本能。而作为原始本能的核心性本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作为爱情原动力的性欲的压制必然导致双方的深层交流障碍而不能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幸福,因此幸福只能是过程中的幸福,受限制的幸福。当然纯粹的性不能作为人类爱情幸福与否的唯一指标,我们讨论的性也不是性放纵,而是指性和谐,是指摆脱某些文化禁忌的一种自如的性欲望的充分释放。本书以文化的视角探索人类的爱情而置生物性不顾,而且两个不同的个体不会因为性的结合就能将性高潮的融合延续到日常当中,融合-分离,难以达到真正的灵与肉的同一,基于性的爱情并没有想象得那样美好而持久,所以必须要重新诠释性的内涵,这里借用马尔库塞的话,性欲不等于爱欲,爱欲包括性欲、食欲、休息等所有生物欲望,爱欲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生命本能,爱欲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人的解放才能正向地促使社会的进步,人创造着社会,社会也创造着人,真正的爱情才有可能,而不是个体被动地适应社会的各种规则。用爱欲来取代单纯的性的满足,双方的爱以一种交互的作用呈螺旋式上升,在不失去自我的情况下才有一线可能维持爱情的持续存在。

我没看过弗洛伊德的著作,只知道他是一个心理学家,这本书中的某些观点明明白白地否定了弗洛伊德的观点,对于这一类论文式的书籍,作者常常提出一个他所倡导的理念,并为之论证。阅读的过程中,得谨防掉进非黑即白简单判断的误区里。但值得欣慰的是,它又提供了一个瞭望塔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待问题,这些经验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取,因为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我们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走遍世界。

对于爱是一种能力,是一门艺术这一论点,在没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没这样想过。我也像书中提到的那样把爱的产生依附在特定的对象上,认为不是我们缺乏爱的能力,而是没遇到合适的对象。作者提出:爱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此处提到的爱没有那么狭隘,包括了诸如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多重含义。

在其中,我们发现:母亲这一角色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或者是积极的热爱情绪,或者是消极的恐惧情绪,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弗洛姆否定了弗洛伊德认为爱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现或升华,是体内化学反应引起的一种压力的结果这一观点,认为性要求是人渴望爱情和与人结合的一种表现,列示了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等观点;与利己主义不同,爱自己并不排斥爱他人,两者可以平行存在;对于神爱部分的解释,则涉及了许多哲学概念和故事。

这本书不会在短时间内教你如何学会爱人,或者如何找到爱人,但又给你一些类似警示的东西,比如,不要把获得爱这一行为寄托在他人身上,以为结婚就可以缓解孤独只是个误解,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练习去爱的能力并为之付出努力,不要以为使用技巧就可以蒙骗过关,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有纪律地爱他人,当然也爱自己。

人生在世,我们体验到的最大的欢愉来自于爱,经历过的最深的伤害同样来自于爱。总有人在爱里付出,受伤,逃离,成长或绝望。我起初认为,爱应该是一种本能,每个人都有爱的能力。后来才发现,爱是一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

直到我看见佛洛姆的这本《爱的艺术》,更加确定了后来的想法。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佛洛姆把爱情放在了一个特别的高度,他认为如果人们不能以某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觉得孤独,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来源。我们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是同一组人保持一致。买流行的衣服,看流行的电影,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常规让我们觉得安全。

每一天我们在做好自己的时候,都在等待灵魂的另一半,没有爱情,我们会始终觉得自己是残缺的,再坚强的人也是如此。

成熟的爱情该有的样子

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成熟的爱情双方都具有完整和独立的人格。

成熟的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比得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愉快,同别人分享自己的兴趣、思想、知识、快乐等有生命力的东西也丰富了别人。

成熟爱情的形式:关心、责任心、尊重、认识。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

责任心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回答。

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并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

德尔斐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了我们要求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这也是所有心理学的渊源。爱情中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而不是满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对自己的兴趣退居第二,我才能了解对方。

爱的实践

学会爱的首要条件是个体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这种集中的能力表现在一个人能不能单独待着,不做任何事。你可以尝试用冥想的方式锻炼自己的这种能力,比如每晚用十几分钟的时间轻松坐着,闭上眼睛,努力使自己眼前出现一片白色,排除一切干扰画面和念头,观察自己的呼吸。这是认识自己和保持自身独立性的途径之一。

学会爱的第二点是克服自恋。自恋的人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自己的身上,只关注自己内心的活动,认为只有对他们有利或者威胁他们的事物才有意义。自恋的人是没有爱别人的能力的,要学会爱,就要先放下自恋,学会关注对方、学会付出。

学会爱的最后一点是要实现客观性。客观性指的是对人和事抱开放的态度,实事求是看待事物,与外部世界有强烈联系。心理学上常说的精神病的所有形式就是没有客观性的极端形式。他们对客观事物没有开放的能力,现实只存在于他们的内心,就是他们的恐惧和欲望。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就是谦恭。这也是爱的先决条件之一。

我们都在追寻爱,然而爱没有那么容易,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学习,通过自我的完善,通过实践去发展这门技能。也许爱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认识、探索和学习,我也愿意通过爱成为更好的自己。

觉知的爱读后感书评欣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朋友喜欢观看心理类的书籍,不知道大家看完都有怎样的感受呢?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对《觉知的爱》的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亲子方面的心理书看了很多,感觉特别好的书,自己会认真看,并做读书笔记,以备复查,这些习惯,源于对孩子的爱,生怕自己会漏掉什么。

这本书,是我选择认真看的其中之一。挑选部分书摘和阅读感受如下:

1、逐渐填补成人的坑洞。从为人父母开始,我就有意识去回看自己的童年,来寻找自己性格的内因。发现自己因为有了哥哥、姐姐,且他们因为经常不听话而挨打在先,我就自然学会了听话、乖巧、学习好,再加上因此而接受的很多表扬(类似你很听话、很懂事、很文静、学习好等),又正向强化了我这方面的特点:安静、内向、懂事、不会对抗等。包括到今天已经为人父母,我也不会跟任何人发生冲突,不会说任何脏话、骂人(有心理障碍)。我从没感受到童年应该有的快乐和自在,灵魂从未感到由内而外的自由。所以一直到现在为止,都感觉自己从未真正放松过,一直处于非常拘谨的状态,一直都被条条框框紧紧包裹着。现在学了很多心理学,逐渐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对于一双儿女,我都尽量给他们自由,让他们快乐自由绽放,自然地释放自我。

2、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特别重要。对女儿的断奶,做得很不好,一是做得很仓促,没有完全准备好。结果在没有隔离的情况下断奶,没断成功,后来又让奶奶把女儿带到乡下隔离,奶确实断掉了,但女儿却像留下了后遗症,特别没有安全感。到二宝出生后,一直照顾她的奶奶有事儿要回乡下,而我还要抱二宝,女儿再次感受到了分离焦虑,不安全感又再次加剧。这些事情,都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内疚感。现在已经通过精心呵护和陪伴,逐渐让女儿恢复了正常状态,有了更多安全感,但她早晨起床,还会时不时地通过哭闹来透露她的内心不安。有时候阅读中,看到小孩子不能跟妈妈在一起,她就会恐惧到失控大哭。

3、允许孩子哭。这一点特别认同。在孩子刚满2岁时,她经常哭闹,且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经常一哭很长时间。家人担心她哭闹太久不好(哭时脸上会出很多红点),就经常采取恐吓的方式,让她停止哭泣。现在我们对这种做法特别后悔。现在了解到,哭只是她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她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情绪时,通常只能用哭来代替,她更不会用压抑这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自然,哭就成了一种情绪释放的主要通道。我们大人要无条件接纳她的各种情绪,而不是只喜欢她的快乐,她的笑脸。到孩子表达自如的时候,再教孩子学会表达情绪。学会了表达情绪,才能进一步观察和转化情绪,以此让情绪得到发展和成熟。

4、放弃做完美父母的执拗。有时候,总是想去管教孩子,想用父()母的经验来调教孩子。殊不知,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并不需要去过父母的二手人生。所以,后面要学会接纳孩子的天性,接纳她自身生命带来的天然秩序感和天然的自由自在。同时,也要经常做一些能够让孩子大笑的游戏(感觉自己的童年,从没放声大笑过,所以整体上在对外关系中,就始终处于拘谨、不自然的状态)。

5、经常表达对家人的爱和欣赏。这一点是对孩子最好的接纳。很赞同这句话。联想自己小时候,父亲常年不在身边,母亲从来都是孤立存在,要独立面对所有的家庭事务,从未接到过父亲的正面评价。从小就感受到的,都是母亲的忙乱、焦虑和恐惧。这些感觉无一例外都传给了自己,以至于很多年之后,对自我价值的认知都处于偏低状态,且心理健康一度失调,正常浮现出自我怀疑和轻生念头。

6、建立孩子身体的界限。之前孩子爸爸经常咯吱孩子,在孩子很不乐意的时候,不懂适可而止,且很喜欢逗弄孩子。通过读了很多心理学书,以及这本书之后,感觉这种做法非常欠妥。不管是父母,还是别人,不允许随便触摸自己的孩子。当需要亲密接触时,也要和孩子提前沟通,要允许孩子说不。

7、不代替孩子能做的事情。孩子3岁之前基本都是奶奶带着,所以,奶奶出于爱,总是想为孩子做更多。包括吃饭、穿衣。现在自己每天带孩子,会主动让孩子自己选择,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允许她选择,允许她说不,放飞她的个性。

债务和魔鬼读后感书评范文欣赏


《债务和魔鬼》是一部由英国经济学家阿代尔特纳勋爵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讲述了作者对经济学的看法,对当前经济学界和公共政策界的流行观点进行了挑战。该书在网上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当我我读完《债务与魔鬼》这本书后,将书中内容归纳了三个主要问题:为什么债务积压会危及经济发展?如何修复金融体系,防止过量债务的出现?现有的高债务积压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并分写了三篇读后感。这篇文章是对全书作出总结。

首先,过量的债务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大量的债务流入了存量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无法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二是吸收了过量债务的金融体系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产生的顺周期效应不但放大了经济上行期的繁荣,还在经济下行期造成了更长期的衰退。

其次,为了控制债务增长,未来需要从债务需求、债务供给和债务结构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控制债务需求,要从基本面上管控房地产市场、减少贫富差距和全球贸易失衡问题;控制债务供给,可以采取提高准备金要求、以及鼓励稳定性金融创新等措施;而调整债务结构,则要在严格控制房地产和金融信贷的同时,为实体经济提供政策倾斜。

最后,针对现阶段高债务积压的难题,需要请出政府货币创造这种被长期视为禁忌的魔鬼政策。直升机撒钱作为其中一种具体操作方式,比依靠信贷进行的量化宽松更加公平、能更好地刺激消费,而且不会带来长期的债务问题。为了保证政策效果,直升机撒钱必须与准备金政策配合使用,不允许商业银行用这笔钱扩大信贷创造。作者认为,只要保证央行的独立型、并通过监管措施防止政府印钱印上瘾,魔鬼并没有那么可怕。

不过,由于政府印钞等建议过于大胆,经济学界不少专家提出了针锋相对的不同意见。比如有经济学家认为债务和魔鬼可能会相互加强,魔鬼印出的钞票会通过信贷体系进一步放大债务规模,还担心存在无法约束政府超发货币的道德风险。在实践中,日本首相安倍曾在2016年慎重考虑过直升机撒钱政策,但这种政策意向被市场解读为经济已经非常不景气的信号,日元开始连续贬值,并一举创下了年度单周最大跌幅,因此直升机撒钱至今也未能在日本真正实施。所以说,这场辩论谁对谁错,也许我们只能等到某个国家真正通过开动印钞机来提振经济之后,才能见分晓。

爱捣蛋的所罗门读后感书评欣赏


《爱捣蛋的所罗门》是一部由英国作家凯瑟琳雷纳著作的小说,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书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一条名叫所罗门的鳄鱼于周围动物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形象。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好的图画书值得人一看再看,每看一遍都让人有新发现,个人觉得《爱捣蛋的所罗门》就是一本既值得孩子反复阅读,又可以供大人一再玩味的图画书。这本书由二十一出版社出版,英国雷纳作,范晓星译。全书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主要讲述了一条鳄鱼所罗门调皮捣蛋的事:它把青蛙气得蹦上天,把蜻蜓气得团团转,把鹳鸟吓得使劲儿拍打翅膀。做完这些,所罗门还打算去吓唬河马,河马怒吼一声,反倒把所罗门吓得泄了气。这时,啪的一声,又来了一条鳄鱼,哇,一个捣蛋鬼变成了一对捣蛋鬼!作者叙述至此,我们合上书页,仍然能够想象后面发生的故事。

闲话少絮,言归正传,下面说说我是如何阅读这本书的。

01、读封面

读书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也要有程序,有仪式感。读一本新书就像拜访一位新朋友。封面就是新朋友家的院门,进门之前,你总要打量打量,从院门的风格上猜想一下新朋友的样貌,所以读一本书千万不能错过封面。《爱捣蛋的所罗门》的封面上画了一条绿色带彩点的鳄鱼,半张着嘴巴,小眼睛乱转,仿佛在打着什么坏主意。平摊开书,封底是鳄鱼的身体,前高后低。在这里,作者虽然没有画水,但仍然能让人感觉到水的存在。至此,封面表达出的信息有:

3.整本书感情基调是轻松幽默的,作者仿佛正以慈父般的目光凝视着封面上的捣蛋鬼,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捣蛋在这里已经脱离它本身的贬义色彩,蕴含着大人对孩子满满的爱,以及对他们天性的温柔以待。

02、读环衬

打开来,我()们会看到两面大红色的空白页,出版术语叫环衬。绿色的鳄鱼,大红色的环衬,色彩对比强烈,让人暗暗佩服作者的用色以及对儿童的了解鲜艳的颜色更能吸引儿童。大红色的环衬不着一字,仿佛一场精彩电影前的序幕,让人对故事充满期待。

读儿童书籍《爱和自由》随想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读儿童书籍《爱和自由》随想

正如题目所言,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描写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不过,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记得曾经有位姐姐带着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女儿来玩,小女孩活泼可爱,新奇地望着周围的一切。年轻的妈妈告诉女儿:这位阿姨是老师!老师。。。。。。听到这两个字,小女孩顿时害怕地躲到了妈妈身后。姐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而我却笑不出来:小女孩的老师到底对她做了什么,以至她竟然如此害怕老师?

这件事也许是个案,但确实让我在一段时间之内对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了担忧。《爱和自由》就有一个老师粗暴对待学生的案例: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

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就会更加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纷乱的世界呢?


恶意读后感书评欣赏


《恶意》是一部由东野圭吾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加贺恭一郎对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被杀事件的调查以及一步步对真相的探索。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东野圭吾的书,陆陆续续也看了几本,每一本都很喜欢。《嫌疑人x的献身》让我惊艳了很久,没想到,同是悬疑推理类的《恶意》的精彩程度却完全不亚于它。

《恶意》的篇幅不长,围绕一桩命案展开。日本颇具人气的作家日高邦彦被发现死于家中,经侦定是熟人作案,然而几个嫌疑的对象均有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案件侦破得很快,凶手是日高邦彦多年的友人野野口修,他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始终不肯表明作案动机,自白书已经写好,案件本可以到此结束,但刑警加贺恭一郎却始终在挖掘野野口修的作案动机,随着他的调查进展,原貌开始被一点点掀开,扑面而来的恶意让人感到心惊而压抑。

看到50%时,我在思考后续发展。

看到75%时,心想,果然和我想的结果一样。

再往后看,才发现,事实远没有那么简单。我以为的结束,是才刚刚开始。

事情的真相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

不看到最后,是无法真正理解恶意这个标题的,而看完后,就会惊叹于它是多么地恰当。

日高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有原则,有正义感,敢直面欺凌。小时候,野野口在学校受到霸凌不愿意去上学,他每天在野野口家楼下等待野野口一起去学校。哪怕野野口懦弱地成为实施校园暴力中的一员并且参与了欺负他的活动后,他依然原谅了野野口。长大后,在野野口想当作家想发表文章时,他也不遗余力地帮忙。但就这么一个好人,恐怕日高邦彦也没有想到,他会被()和自己有着几十年的友情的好友用纸镇砸晕,用电话线勒至死吧。并且在他死后,还被野野口修成功塑造成一个毒死宠物、谋杀妻子、抄袭他人的卑劣至极的形象。

我就是看他不爽,野野口修儿时最直接的恶意,在他的心里不断滋长。很难想象,日高邦彦尽心尽力提供帮助的这个好友,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开始精心布下杀害他的大局。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日高在他的《禁猎地》中这样写道。他不知道,他的名气,他的妻子,他的财富,他所拥有的一切都让好友野野口疯狂嫉妒着,最后他死在了好友黑暗可怖的心理之下。

比这冬日温度更凉的,是这人心的恶意。

无疑,《恶意》是一场人性的盛宴--美与丑--日高的善良与野野口的阴毒、参与霸凌的人们的冷漠、想要快速结案的上司。人性这种东西,是不能去捉摸的,像是春风,和煦是它,料峭也是它。

相信《爱和自由读后感书评欣赏》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和自由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