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互联网

《21克拉》观后感400字。

记忆中难忘的事,经常是观看一些经典的影响记忆,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很多思维的火花在欣赏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观后感的素材。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优秀的观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21克拉》观后感4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21克拉》观后感

有钱谁不会花啊,没钱还能享受到生活那才叫本事。花有限的钱享受无限的人生,这是一门科学。钱要用在刀刃上,花钱也是一门学问。就像结尾处王继伟没有给21克拉的钻戒给刘佳音,而是0.21拉克的钻戒,表达的意思到了就行。
有自己的房子住就行,也可以租一间给别人,省点钱,弄个合租,有自己的房子住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要懂得感激,每天起床都要感激,佳音刚开始也有自己的房子,豪华的房子,非常漂亮,开放式的厨房,宽敞舒适的大厅,但后来由于跟富豪男友分手还不起月供破产了,房子被法院没收了,很可惜,然后露宿街头,有自己的房子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心存感激。
好朋友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哪怕分开很久都能记住彼此曾经说过的话,比如佳音在跟王继伟分开很久后仍然记得王继伟说过的关于花有限的钱享受无限的生命的话。这样会让人感动。人际交往在古时候人的总结中就是己所欲,施于人,按照现代心理科学的总结就是同理心,认知同理心,情绪同理心,关怀同理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说话做事令人愉悦。
人跟人之间的博弈就看谁有底气,穷人的底气就是我不要命,富人的底气就是我他妈找人弄死你,不穷不富的人的底气就是我即不要命又可以找人弄死你,人不能怕事,什么事都不要怕,胆要大。在王继伟与富豪的对抗中,大家都很淡定,大家都互相理解对方,没有那么极端,高手间的较量就是这样,大家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苟且于眼下的小问题。王继伟见到富豪带佳音走,没有要死要活的,富豪见到王继伟来了也是大度地让佳音去跟他道个别。暴力威胁恐吓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只会带来以暴制暴,自信一点去解决问题。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21克》观后感200字


《21克》观后感

21克是指人死时身体将失去的重量,21克也就是生命的重力,也代表着灵魂的分离。这部影片回归人类受难与新生的根源,表现人们是如何战胜苦难,是关于悲伤,失落,悔恨,救赎,牺牲,以及上帝的无限之爱。

影片通过戏剧性情节、情绪气氛的剧烈震动以及人物间的纠缠关系把三个本不相关的人连缀在一起。叙述的时空结构也相当复杂,利用闪前、闪回与现在进行时相混合巧妙暗示最终结局。对于观众来说,去寻找把这三个人联系起来的线索和原因也成为解谜般的游戏。剪辑和摄影风格与这种精细结构十分和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像爵士音乐一般。

不管你是否恐惧,他都会最终降临,在那一时刻,你的身体轻了21克

黎明前的拉达克观后感大全


《黎明前的拉达克》是一部来自印度的战争电影,影片首播于2017年的6月份,剧情精彩,耐人寻味,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偶遇一部印度抗中电影叫做《黎明前的拉达克》,怀着嘲讽的心态我下载了这部电影,结果却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先说我为什么会怀着嘲讽的心态,自从1962年印度被中国惨虐之后,印度凡是抗中的电影都充满着深深地YY,比如印度兵手撕解放军、把解放军黑化成无恶不作的坏蛋等(1964年印度拍的《严峻的现实》可以说是抗中神剧的开山鼻祖,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再说下为啥会如此感动,想了想,我决定从去年中印边境对峙事件说起。

年夏天中印对峙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在中国人的眼中,印度人就是一帮不知天高地厚啥都想跟中国比却啥都搞不成的、对美俄日等大佬唯唯诺诺的红头阿三。虽然这种称呼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但阿三的一系列错误行径和激怒国人的做法,不得不令人对其另眼相看,我们在自家修个路,人家嫌恶心了,派了兵,越了境,扣了我们的设备,要不是我天朝秉承以和为贵的理念,早都上演了一部再揙阿三的现实剧。但让我想不到的是,这部片子竟然是一部以1962年中印战争为背景的反战题材电影,看清楚是反战!!!这着实让我吃了一大鲸。要知道,在印度电影里,只要出现解放军,那一定就是印度神兵狂揙我军的镜头。

片中完全没有了抗中神剧的尿性,而是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表达了印度大部分人民讨厌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具体来说,影片讲述了一对亲兄弟之间的故事,他们出生在美丽的山巅之城拉达克。哥哥可能天生沾点痴呆傻,经常遭人欺负嘲弄,但心灵很好;弟弟很聪明,胆子也挺大,经常替哥哥打抱不平,兄弟间的感情在印度电影一贯的歌舞升平画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一度让我怀疑这两会不会发展成一对基佬,咳咳,邪恶了。他们的父亲喜欢消费酒,最后也被酒消费了,母亲伤心过度也跟着去了。兄弟俩从小由心地善良的叔叔抚养大。

世事无常,说是这么说,其实就是尼赫鲁开始膨胀了,圣雄甘地去世后,他所倡导的非暴力学说被尼赫鲁政府搁置一旁,他们肆意发动战争,为的就是配合苏联遏制中国,还有自己的一些不可告人的野心。影片中的弟弟应征入伍,很快就被送去了前线。印度人民可不跟印度政府一样,大家仍旧心怀圣雄甘地的教诲,并不希望发生冲突,哥哥的那句中印两国其实是很好的朋友就是证明。

然而,那段历史大家也都知道,印度政客的不负责任,结果就是让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用生命承担了战争的后果。弟弟被解放军俘虏了,在逃跑的过程中阴差阳错地被错认为阵亡,消息传回拉达克,哥哥悲痛欲绝,抱着弟弟所谓的骨灰,其实是弟弟生前的衣服等烧成了灰烬,哥哥将他们撒向了河流与山川。哥哥抱着骨灰行走在山巅的画面让我突然想起来了《天空之城》里的一个画面,在希达和巴鲁离开天空之城拉普达的时候,那个仅存的机器人和小松鼠一起行走在墓地里的画面。战争带给人的凄凉和无助感,在这孤独的背影中是最能引起共鸣的,我也是在这块儿落下了热泪。这就是战争。

影片中着重强调了甘地的训诫,只要你坚信,它就一定会成功,还有面对强大的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唯一斗争武器就是坚持真理与非暴力。甘地为印度民族独立与解放提出了非暴力抵抗学说,这部影片在剧情的安排上也是对印度政府的一种批判。甘地活着的时候,他们运用非暴力抵抗的精神赶走了英国人,甘地死后,尼赫鲁以及后来的各届政府都将甘地的训诫抛之脑后,并且刚愎自用发动了战争,让人民蒙受了苦难。

不知道是上帝还是印度政府,给中国人开了这么大一个玩笑,这部反战电影刚刚上映三天后,印度出兵越境作为平民老百姓的我们看不懂世界正直,只希望一切安好,和平的日子难道不好吗?还有一部分无良媒体,动不动煽动国民情绪,隔段时间就要上演狼来了的现实闹剧,万一哪天狼真的来了呢?

我们还是好好看片,好好过日子吧。诚心向大家推荐《黎明前的拉达克》。

文以言志。电影这种文艺作品,除了用来赚钱以外,有思想有良心的电影人,用他来表达更深刻的价值观。TUBELIGHT就是一部诠释制片方对战争和国家主义的认识的电影。

电影情节如一副简笔画,呈现出战争时期边境小镇的众生相。最有代表意义的,莫过于嚷嚷的比谁都凶,口头比谁都爱国,却没有参军的小镇愤青。看到镇上来了一个长着华人面孔的女子,带着一个小孩,就要为国除奸,去烧孤儿寡母的房子,甚至根本不管这家孤儿寡母其实也是印度人。

看到这种印度愤青,让人想起砸日本车,暴打日本车车主的中国勇士。这种盲目的所谓爱国主义,不是印度独有的,也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人类的通病。他让国与国的关系更加紧张,用所谓民意,影响甚至劫持政府妥善处理国家争端的政策和步骤。这种愤青思想和行为,看似爱国,实际则是害国。因为这类愤青人数众多,而且颇网络有话语权,无论中国还是印度,没有什么文艺作品敢于揭这些愤青的龙鳞。所以,必须为制片方的勇敢和深邃叫好,这是真正的有良知的电影人。

电影没有对领土争端对错的争论,没有印度军队开挂痛击,从客观的视角,通过一个弱智残疾人的喜怒哀乐,反射着人们在战争中的情绪和生活。战争场面,没有丝毫偏向和立场,仿佛是只是第三国拍摄的战场纪录片。

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印度传统,也没有开挂的印度式打斗。整部电影,就像一杯清茶,如果牛饮,会觉得很无味,需要慢慢喝,沉下心,细细品味。唯一突兀的,就是男主的表演。一眼看来,表演仿佛用力过度,显得过于夸张,很不自然。但是,作为智力缺欠儿童的亲属,我作证,某些智障人群的表现,就是像电影里那么夸张。别忘了男主的人物设定,是个货真价实的智障残疾人。如果您说,男主演的真傻真呆真弱智,这说明男主演的真好。

总之,这是一部题材新颖大胆的良心之作,传递着和平和理智的价值观。导演和演员们都非常用心,摄影很美,道具很有年代感。特别是男主萨尔曼汗,一反又帅又酷的超级英雄形象,扮成一个虚胖蠢笨的智障,敬业精神值得称赞。编导卡比尔汉对细节的研磨和一丝不苟,也值得同业学习。

说到今年的国产电影,不得不提《战狼2》,在长达90天的上映期内,其票房累积达到惊人的56.8亿人民币,打破了上半年低靡的电影市场,也直接催热了下半年的行情。

《战狼2》当时的火爆,堪称是彗星撞地球级别的,举国上下都在谈论它。

讲真,单纯从质量上来讲,这部影片是有很多问题的,最显著的就是过多的打戏和单薄的文戏,让整个故事显得空洞且节奏凌乱。然而,在近代屈辱史的长期发酵下以及近二三十年国家快速发展与逐日强大的催化下,影片所释放出的火热般的民族主义,几乎没有任何悬念的点燃了整个中国,这种时候,故事拍的如何已经不重要,观众看得本来就是一种感觉。

中印之间在这方面是有共鸣的,摆脱殖民后的欣欣向荣到跻身金砖五国,让大多印度人觉得自己可以直起腰板了,民族主义情绪在印度民间相较于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想想看去年那部号称要打败中国,并侵占中国1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吧!

于是,当这部以1962年中印战争为背景的《信念》摆在面前时,我不自觉的预设了主题,所谓信念,大约就是民族主义吧!?

然而,并非如此。

故事发生在中印边境上的一个印度小城镇,主角叫拉什曼,由于性格软弱、天资愚钝,一直都是众人嘲笑的对象,他最好的朋友,就是弟弟巴拉特,中印战争爆发后,身强体壮的弟弟被征召入伍,拉什曼倍感焦虑,这时,一对华裔姐弟来到了小镇上......

当时,前方战事吃紧,印军处于下风,伤亡惨重面,小镇居民对这对华裔姐弟的态度可想而知,蠢萌如拉什曼,也都一惊一乍的,甚至一度加入了恶整姐弟俩的活动中,直到一位拉什曼敬重的长者告诉他,真正的敌人是自己对他人的敌意,并劝诫他善待那对华裔姐弟。

看到这里,影片的主题已经非常明了了,它宣扬的不是民族主义,而是超越民族的大爱精神。当自己的亲人正在遭受着来自敌人的袭击时,你依旧应当保持仁慈,而不被仇恨蒙蔽,你不会因为那个人和敌人有着相同的血脉与面孔,就失去爱的能力。

印度人居然拍了一部这样的电影!要知道,印度政府一直对民众强化宣传1962年的中印战争,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而且前段时间,中印边界上还闹过事,对峙了许久呢!

随后的剧情,对我这个具有民族主义精神的中国人来说,只有四个字:全程高能!

傻乎乎的拉什曼根本不知道那对姐弟是印度华裔,只当他们是中国人,为了遵从长者授予的信念,他竟然一次次高呼着:印度人和中国人是兄弟。他千方百计的和姐弟俩做朋友,当姐弟俩遭受小镇居民围攻时,一向胆小的他居然勇敢出面维护。

拉什曼坚持住了信念,在大爱精神的鼓舞下,不经意间超越了自我,再也不是那个需要弟弟保护的傻哥哥了。

然而,弟弟巴拉特并没有因为这种大爱,回到故乡,并且处境危险。

单纯的拉什曼没有动摇信念,他向驻守当地的军官询问如何能让弟弟回家,军官告诉他,只有阻止战争,弟弟巴拉特才能回来,不但如此,中国的士兵也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随后,拉什曼又以自己的那股执着的傻劲,开始了所谓阻止战争的行动,谁都知道,他的方法并没法阻止战争,但他所信仰的大爱精神绝对值得尊敬与赞赏,它不仅超越了民族,更超越了敌我。

这一系列剧情,让人倍感震撼,我在一种深深的感动中,也最终明白了,什么是反战?反战最终的目的,是反对战争本身,而不是反对战争中的某一方。印度人在这部电影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批判过中国人,而仅仅对战争表达了否决。

回想以前,很多涉及日本的反战片,比如《硫磺岛的来信》,我都很难认同,因为身为民族主义者的我,执拗的认为,如果不在影片中强烈的抨击日本人,如果不在影片中让日本人认罪,那就不算反战片,如今想来,是我狭隘了。

《硫磺岛的来信》

这部影片在很多方面都有缺陷,如人设不协调、剧情分散等等,但它的立意和境界,还是非常值得尊重。

然而,正如我之前所说,印度社会的民族主义的氛围比中国还要浓烈,并对中国充满仇视,怎么可能接受这样的影片?

不但如此,影片为了表达鲜明的反战精神,甚至安排了一段这样的剧情:中印边境情势紧张,但印度并不想打仗,弟弟巴拉特去参军,是因为他觉得不会开战,没有危险,回来以后还有补贴可以拿......如果说,大爱精神代表一种宽容,印度人勉强也就忍了,可这段内容对印度人来说简直如同侮辱,它似乎在暗示印度人不勇敢,印度人不爱国。

于是乎,这部电影的票房可想而知,据称由于票房过于惨淡,主演萨尔曼汗已经公开表示,将自掏腰包,弥补投资方的损失。IMDb上,影片则只获得了可怜的4.1分。(印度影迷知道,这分数基本都是印度观众上去打的。)

熟悉印度电影的朋友都知道,萨尔曼汗是个特别真性情的人,这种人小心思少,所以当听说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后,他也立即愉快的表示,希望《信念》能够被中国引进。

但这部电影没有可能被引进,因为中印双方都指责对方是挑起这场战争的凶手,尽管《信念》中对中国人表达了充分的善意和友爱,但中国还是被设定为了战争的发起方,如此,怎么可能被引进?

但是,不管影片票房如何,印度人选择拍出这样的电影,我觉得就很了不起,如果《战狼2》体现出的国家实力的进步值得喝彩,那么《信念》中表达出的思想境界的提升,更值得赞美。

注:后来得知影片翻拍自2015年的《小男孩》,背景是二战,这样()就合理了,目前确实也只有西方国家才拍的好这样境界的影片。

《信念》是梵镜论坛的译名,在豆瓣和时光网,片名被定为《黎明前的达拉克》。

那年我们21观后感范文欣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视频《那年我们21》呢?你还记得你的21岁吗?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关于《那年我们21》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我二十一,正在初尝艰辛与挫折,今年我二十一,正在迷茫中追寻。我很庆幸,看完这个视频,我不是在回忆历史,我正在书写我的二十一。二十一是一个人青春最为飞扬的时候,是王亚平第一次执行人工增雨任务,是第一次参加科研比赛,第一次进火场,是各地演出追梦,是下乡当知青二十一岁,是奋斗和追寻,跌倒和挥汗,热血和闯荡。

我在百度搜索那年我们二十一时,出现了这样一篇文章,叫做《我二十一岁那年》,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讲述作者在二十一岁那年厄运突降,住进了医院,陷入抑郁的同时,也开始对命运人生的探索。我分享他文章最后的一句话:二十一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是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精神的描述和引导。我想这是对我们二十一岁最好的解读。二十一岁可能还处在混沌之中,可能还没有找到自己一生所求,但是我们不能停止寻找的脚步。

不管是谁的二十一岁,都应该追寻自己的精神,中途可能会有波折有反复有不确定。正像微视频中说的:二十一岁,也有可能改变历史。青年人要有这样的自信和冲劲,这是一个追梦的时代,奋斗的时代。最近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潸然泪下,北大一等奖作文《卖米》,张培祥在她的21岁,白天打工,晚上学习,同时开始她的创作和翻译生涯,24岁的她患上了白血病,才女早逝,但是她短短的一生中迸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大三的我正在摸索自己的道路,寻找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努力,未来的魅力在于未知,在于探索,现在的魅力在于把握。不管你是不是21岁,或许11岁,或者31岁,奋斗永远在路上。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编者按:看过《南京!南京!》,很有必要再看看《拉贝日记》。

今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可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输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那就是――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轻,擒贼一定要擒王,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立场,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场(固然我们应用纳粹的影响救命了战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谢纳粹),导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同的场景展现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性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戏。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观看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可是看拉贝自己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另外对于屠杀的镜头并未几,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来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角色,基础就能够没这个角色;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将镜头离开,每一个片断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很奇特,历史的质感强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铭心,仅仅是影像;一个一个的镜头语言,就是他们历经四年将粒粒顽石磨制成的宝物,只等着用红线穿起,只是切实是功力不够,穿乱了套;那日本处男纯挚善良的眼线就是一根稻草,处处都可断裂。至于我们的圣母玛利亚高圆圆,坚定不演被强横的戏,现在看来很对,陆川说如果演了影片会很不同,我也没看出有什么不同,“南京南京”里强暴的戏份儿太多了,足够了。只是对高玛丽亚塑造的单薄了些,印象不足。对网上很有争议的那一段日军祭奠的十多少分钟,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国家的人被杀,国都被占,还要在你们的国都里祭祀杀人者的亡灵,是什么样的羞辱吗!况且日本人的团结纪律和睦势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们好好想想,那么大的国家为什么被杀的那么惨?重要还是男人们尖勤谗滑,奴颜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个国家假如男人们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毁灭,国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陆川虽然本作品不算胜利,但这样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国家的盼望。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一:拉贝日记观后感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篇二:拉贝日记观后感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 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篇三:拉贝日记观后感

这部影片与《南京,南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通过血腥恐怖的死亡场面与日本人近乎变态的行为,对观众的视觉产生冲击,使观众身仿佛身临其境,最大限度地感受到了那真实历史的残酷。而后者则用相对平缓的手段,没有过多地去打造那个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而是通过对人物多方面的描绘,使观众切身感受到日本军人的残暴。

南京大屠杀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最血淋淋的一段历史,当时由于中国军队的弱小与国民政府的懦弱,日军的铁蹄很快就横扫中国,并步步逼近原本作为全国首都的南京。蒋介石的政治集团早在日军兵临城下之前就闻风而逃,只留下一些部队驻守南京。但是,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显然无法跟日本的现代化部队相提并论,日军兵临城下后,虽然那些血性军人誓死守卫南京城,但终归还是不敌日军,坚守数日后便被日军攻城而入。日军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公然无视国际法的规定,没有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而是残忍地将这些战俘尽数杀害。而且杀人还很讲究,不是单一的砍头,而是采取一种叫“鹤立”的杀人手法,将一个中国人从头到脚劈成两半,还拿烈士的心脏当下酒菜,其残忍变态令人发指。攻城之后,他们的屠刀又指向了无辜的老百姓,每天都有无数的中国公民被日军用各种各样的奇异而残忍的手段杀害,下至七八岁的小女孩,上至古稀的老妇人,都被兽性大发的日本军人奸污,甚至有不少怀孕已久的妇女,被日本人剖开腹部,将婴儿从子宫里用刺刀挑出来,摇着刺刀上的婴儿大笑。由于许多宝贵资料 都被日方销毁,所以现在据粗略统计,南京大屠杀的军民死伤人数大概有三十万之多。现在的南京城,只所以没有多少本地南京人,都是因为在南京大屠杀当中被杀光了。

就在这黑太阳照耀的古城废墟上,拉贝这个德国人勇敢地担起了庇护中国百姓的重任,他与其它几位德国好友共同创立了南京城内的安全区,收容了为数二十万的难民,利用自己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与日方多次交涉,终于为安全区争取到了日方的承认。但是虚伪的日本人依然多次骚扰安全区,甚至还枪杀了安全区医院内的两名医生与三名护士,将战俘杀害后尸体堆在安全门口,对拉贝等人实行的人道主义救援百般阻扰,运大米进入安全区都要交一万元的关税。但是以拉贝为首的德国人民面对日方的淫威却毫不屈服,多次与日方斗智斗勇,最终终于坚持 到了国际官方的到来,为安全区争取了国际公认的合法权利。

拉贝先生一直是中国公民的大恩人,但是,这位曾经拯救了二十万中国难民的伟大人物。回到德国后要求开除纳粹党党籍却遭到拒绝,还因为与中国勾结而遭到惩罚,还被勒令不得讲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日记等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几十年后才被得以公开,拉贝先生晚年穷困潦倒,最终在1950年,孤独而贫穷地在柏林死去。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间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现在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己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通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缅怀拉贝先生,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的杰出代表。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400字欣赏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讲述了男主人被人指控枪杀了妻子和情人,后被关进牢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400字欣赏。

很多人向我推荐过这部电影,但是一直没有看,直到前几天才在网上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有种很治愈的感觉。

在一个四面高墙的地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体力活,看不到尽头,又似乎一眼就能看到尽头。

安迪看起来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虽然他背了一个不属于他的锅,但是他没有反抗,平静的接受了这个结果。

但其实从一开始他就做好最坏的打算。

因为低调,所以不会引人注意。

他是一个聪明又缜密的人。

他做的事情和他的计划,连他最好的朋友都猜不到。

Get busy livingor get busy dying.他说: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而他就这样做的。

在一个毫无希望的地方,他依旧有自己的梦想,发挥自己的专长,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改变了很多在别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在做着一件只坚持一年三年会显得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而是需要坚持五年,十年,二十年。

他用最平静的心态做着一件冒险的事情。他的耐心、坚持和不放弃,让他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如果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有想要改变的事情,有想要坚持的事情,那就去做吧,也许现在不会带来任何的收益任何的成绩感。

但总有一天,会成为生命中的闪光点,让人生轨迹更加的美好。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一)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时代背景,以自治区正在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活动为主线,讲述了一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实现舞蹈梦想的动人故事。影片弘扬了各族群众拒绝极端思想,创造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时代主旋律,是一部关注现实、弘扬正气、艺术感染力极强的电影。

这部影片拍得太好了!非常感人! 我是流着泪看完整部影片的影片还原了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知道驻村工作给全疆老百姓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新疆南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南端,有一个依偎在昆仑山脚下的小山村——努尔鲁克村。16岁的少女阿依古丽在河畔忧郁地叹息着,原来,受宗教极端思想蒙蔽的父亲不允许她跳舞,并且急着让她嫁人。而村里压抑多年的生活氛围,让纳格拉鼓传人、曾经的村长托乎提大爷再不敢打鼓。

在驻村工作组的努力下,村民们恢复了对鼓和舞的原始热爱,这事实上是对维吾尔民族自身文化的重新认同与再度发掘。而工作组带来的新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让维吾尔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整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一段是阿依古丽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大舞台上勇敢、自信地舞蹈。"她代表了典型的南疆农村女孩的形象,前些年,这些热爱美丽、热爱文艺的少女们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不再唱歌、跳舞,也不再露出自己秀美的脸庞、不再穿艳丽的艾德莱斯绸服饰,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近几年,随着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深入推进,这种现象得到很大改善,电影中的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联想到现实生活里更多的农村女性同样获得了自由,开始把握自己的命运,这让我非常感动。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集中反映了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驻村工作的重要作用,高度概括了民族团结是各族群众的生命线的深刻内涵。我要结合当前开展的"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工作,始终紧紧围绕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增强党性修养,旗帜鲜明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与宗教极端思想做斗争、与暴力恐怖活动做斗争、与反分裂活动做斗争,身先士卒地争当维护民族团结的先行者,全力以赴做好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实践者。

作为一名党员,我愿意用自己的行动,为建设美好家园添砖加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讯员:夏甫开提)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二)

"这部影片拍得太好了!非常感人!影片还原了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知道驻村工作给全疆老百姓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米沙?木拉提在观看了《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影片后激动地对记者说。

4月22日下午,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在新疆首映,新疆人民剧场座无虚席,在简短的首映仪式之后,电影在大家期待的目光中正式放映。

观影中,全场观众都沉浸在朴实而又饱含深情的剧情中,被主人公的精神深深感染和折服,很多观众随着剧情的起伏欢笑、落泪……影片结束时,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观众对影片由衷的肯定和赞赏。

观众米沙?木拉提感触颇多,她曾在新疆艺术学院上学,如今在乌鲁木齐市的一家公司上班。她说,整部电影让她最感动的一段是阿依古丽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大舞台上勇敢、自信地舞蹈。"她代表了典型的南疆农村女孩的形象,前些年,这些热爱美丽、热爱文艺的少女们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不再唱歌、跳舞,也不再露出自己秀美的脸庞、不再穿艳丽的艾德莱斯绸服饰,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近几年,随着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深入推进,这种现象得到很大改善,电影中的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联想到现实生活里更多的南疆农村女性同样获得了自由,开始把握自己的命运,这让我非常感动。"米沙说。

观众伊斯拉木江?艾尔肯说:"演员演得太好了,电影催人泪下,这部影片整体效果非常亲民、朴实无华,也很接地气,是一部集观赏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它把驻村干部们那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感情都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几十面鼓同时敲响的时候,那种激越的声音直抵心灵。"

乌鲁木齐市第十六中学的语文老师迪丽努尔?托合提是流着泪看完整部影片的。她用"非常震撼人心!"表达自己观看影片后的心情。她说,驻村工作队改变了村容村貌,更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没有驻村工作队队员这些默默奉献的人们,就不会有很多人今天美好的生活。回去后,我要给学生们多讲驻村工作队队员的故事,好好宣传这部电影,让更多学生知道驻村工作的重要意义。相信随着驻村工作的深入开展,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迪丽努尔说。

20岁的靳正阳是新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在看了影片之后,他对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给南疆许多村庄办了很多民生实事,这些民生实事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从精神上拯救了一些人,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影片还以全新视角展示了新疆人文、新疆情怀,相信影片能让更多观众了解一个真实的新疆。"

《哥吉拉》观后感650字


《哥吉拉》观后感

看电影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娱乐之一,电影的种类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片;紧张刺激的动作片;让人身历其境的记录片;感人肺腑、赚人热泪的 亲情片;甚至是刻苦铭心的文艺爱情片......等。而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一部充满想象,超越现实的科幻片-哥吉拉,在日本又译为酷斯拉。故事发生 在一个看似荒废以久的核能厂,它在爆炸之前竟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天大秘密。

电影讲述发电厂员工乔,他和她妻子同在核能发电厂工作,这一天他们一如往常的去上班,却遭遇到了核爆,他的妻子来不及逃离危险区,在关上安全们那一瞬间, 在现场的乔眼睁睁看着妻子和十几个员工被隔离在禁区,他的心犹如刀割,两人无奈的对望,直到乔被驱离。逃过一劫的乔不但不忍心接受将与妻子天人永隔的事实,更不相信这次核爆单纯只是因为地震,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灾区现场调查,一查就是十五年,连他的儿子都无法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直到科学家证实他所说的话是真的。这次的核灾是一种长年守护核电的巨无霸虫穆斯害的。因为人类发现了一种非常强大的能量,为了得到能量惊动穆斯,它们破地而出,四处破坏,造成海啸,最后乔也因此丧命,这时,幸亏哥吉拉忽然从海底上来,吃掉两只穆斯,再回到海底,这才终止这可怕灾难。

依我的观点看来,人类为了取得更大量的核能惊动穆斯,穆斯因此引发地震,造成核电厂爆炸,最后因为哥吉拉的出现才终止这一连串的悲剧,哥吉拉这部影片想表达的不外乎是一物克一物等自然的法则,如同人类绝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法则,尊敬万物。另外在每个片段都有它的寓意,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强震使核能辐射物质外泄,核电厂即将隔离,乔与来不及撤退的妻子隔着一道生死永隔的玻璃,妻子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眼前这一幕让我感受到的是面对亲人即将死去却又无能为力的憾恨与痛苦。最后,乔为了找出真相花了十五年的岁月调查核爆真相,私闯隔离区,为了他至爱的妻子,不理会旁人的眼光,也许在别人眼中他只是个疯子,但在我的眼中却看到了珍贵的至爱。

这部电影讲述核电厂爆炸、怪兽打斗,实质上让观众看到了人类的贪心,终究会造成大自然的反扑!看了这部影片,我想人们别为了自己利益去夺取、侵占、破坏万物共享的大自然,反观现今人类贪婪的与山、与海争地,核电厂林立,危机四伏,巨大灾难都可能随时 引爆。如果我们再漠视大地的怒号,一旦毁灭性的灾难发生,可别妄想电影中饰演地球救星的哥吉拉会挺生解危!这部影片真的非常值得观赏,剧情扣人心弦,寓意 深远,我想把这部电影推荐给所有人,它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好电影!

《拉贝日记》观后感500字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飞机在拉贝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了他的工厂并炸毁了很多的建筑,中国人民很慌张,于是中国人民特别的想进入拉贝的工厂避难,因为工厂下有一个防空洞。他们全部在工厂的门口大声的呼喊着,示意拉贝把他们放进去。但是拉贝身边的朋友却不支持拉贝这样做,因为这将会伤害更多的中国人。可是拉贝不在意,最终把中国人放进了工厂。结果果真和拉贝的朋友预想的一样,中国人一窝蜂的全部跑进了工厂。拉贝在不顾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他的车厢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国军旗,正在他要去拿军旗时,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这样会使德国与日本发起战争,但是拉贝并没有想那么多,说:现在重要的是救人。在这期间,日本的轰炸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车厢下拿出了那面德国军旗。在他身边的中国人立马把它撑开,一边撑开一边说快点进来!快点进来!许多中国人听到了他的叫声,跑到了避难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国的军旗,慢慢的停止了轰炸并飞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质太恶劣,经过德国人领导的商量,他们和日本签订了许多的条约,日本人都妥协了。而且德国人建立了一个中国保护区,不许日本人以及各国士兵入内,是专门用来保护中国人的。德国人还派专人往保护区里送食物,就这样,拉贝被中国人名称为中国的英雄。但是过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违反了条约并且提出了无理的条件,德国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强制进入保护区并且杀害了许多束手无策的南京居民和战士,之后拉贝来到日本皇军的办公室和他调解,但是日本皇军一点都不理会他,受尽了白眼。。。。。。
其实拉贝完全可以回德国,但是他不肯,冒着生命危险都要留下来保护我们中国人,这点令我很感动,不仅会令我很感动也会令我们大家很感动,因为它不仅救了我们中国人很多次还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我们,我们一定记得你的,中国的英雄--拉贝。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一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

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结合历史时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当时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统治中心。蒋介石在日军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离至成都。

《拉贝日记》观后感二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观后感三

影片以时间正序的方式展开,这符合日记形式的故事逻辑,本来无可厚非,可导演偏偏在2个小时的影片之内揉捏太多的人物,结果对拉贝的人物表现有所欠缺,或许导演是想通过其他角色人物性格的不同,来烘托拉贝的高大形象,可其他人物的角色实在是在性格张力与矛盾冲突性上缺乏一种绞力,平淡无奇,因此即没有刻画出拉贝伟大救赎者的形象,还使得整部影片沦为一部变相的历史记录片。拜托,我们看历史题材的电影,除了历史真相之外,还需要看到鲜活的人物性格以及戏剧张力。

一个好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的心理斗争极其变化,二是外部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而想要很好的打造一个东方辛德勒这样的救赎者,就应该深度刻画战争事件的残酷性,受难民族遭受屠杀的恐惧性,以及敌人心理情感的变化,这样才能立体的勾勒出救赎者的艰难和不易,从而拔高整体形象。也会让观众更加的感动和理解人的本性。然而,在影片里所有的桥段都如蜻蜓点水式的一笔带过,根本么有让我感到战争带来的一丝丝恐惧,因此拉贝的做法也么有深深的打动我。

而且我觉得整部影片充满了白痴的桥段,让人苦笑不得,有好几次让我快进的冲动。首先是拉贝用德国纳粹党党旗拯救厂区工人的那一幕,当飞机飞走后,所有人群的欢呼雀跃,突然间让我怀疑我是不是在看日本侵略中国的电影,怎么那些人都感觉不到一丝战争的阴影?还有在安全区内的女子学校,学生竟然还在正常上课,并且下课的时候还有说有笑,谈笑风生,真不知道这些人当时他们的其他民族同胞正遭受着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中途还跑出个叫琅书的女子,我看就是编辑安排的花瓶一个,除了养眼之外,真是一败涂地,难不成导演想搞一出战争期间的旷世悲凉的跨国爱情故事不可?看到这里真不明白导演你想要烘托什么?还有更傻的在后面,我一直不明白琅书既然在安全区内,为什么不能够安排她弟弟进来?非得每天冒着生命危险跑出安全区去送吃的?难道就是为了后面那一出更傻帽的?竟然乔装成日本军官一本正经的在最危险的时刻从最危险的人身边经过,起先我还以为会有智取日本人的一幕,结果没有任何防备和办法的冲过日本人把守的关卡,还把危险带进了女子宿舍,真不知道那个叫琅书的女子怎么会有如此傻帽的做法?怎么好意思把自己的危害带给同寝室的同伴?其实明明可以选择躲避或者等其他好的时候再进安全区的。真是啼笑皆非。

另外,影片对战争的残酷性实在缺乏描绘,其实导演你大可不必担心中国人民的观赏承受度,反而让我觉得即没有展现拉贝这个救赎者的形象,还让我觉得这里面有种讨好政治边缘的嫌疑。有一个司机张被砍头的桥段,其实也很傻。张与一个日本军官发生口角之后就被砍头了,没有详细的铺垫与陈述,缺乏对日本军人对待普通中国老百姓生不如死的残酷性,而只是让观众接收了一个结果,完全不过瘾。还有就是这之后拉贝挑选20个战俘当作补偿的那一段,那个假装自己会懂德语的青年出列之后,竟然没有被日本人枪毙或者砍头,真是让我觉得这对日本人是一种虚伪,本来完全可以把这为青年拉出去,然后大刀砍下,这不人家日本人刚好在进行看人头竞赛么?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反而表现出一种仁慈了?真是操他妈的虚伪。

还有就是反派的角色越复杂,越体现人性的扭曲,就越能让观众感受到正邪的差别以及角色的力度,于是导演也安排了类似《辛德勒名单》里阿蒙·戈特角色的日本军官少佐。可惜少佐的心理挣扎不够强烈,表现的不够丰富,应该再加入一些日本军队内部对少佐的猜疑和惩罚,这样,人性才会得以共鸣和张扬。

这电影纯粹就是一部商业娱乐片,还打着以国际眼光来看南京大屠杀事件,其实,我就觉得你很扯,拍不出好电影还偏用“国际眼光”来糊弄中国人民的情感,愚弄中国人的智商,你Y就是在扯淡。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四

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读书籍版的《拉贝日记》,而选择了观看影片。拉贝是一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辛德勒”的伟大人物。他与其它国际友人一起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百姓。

在拉贝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日军入侵南京,本可以带着妻子回德国平安度日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起共患难,可见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之深!其实,像他那样在危难之际向中国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国友人还有很多,例如威尔逊医生、杜普蕾女士、罗森博士等等,他们都是像白求恩那样的拥有国际人道情怀的伟大人物!无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商人、医生、教师……出于对战争的谴责,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他们团结在一起,不畏艰难困苦,尽最大的能力保护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没有任何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的只是一颗勇敢而无私的爱心!对比日本军官的残酷无情,更衬托出他们人格的高尚!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能够成为英雄的必定是机智、善良、勇敢、仁慈、无私的人,拉贝和他的外国朋友就是这一类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尽管日本军官冷血到竟然用杀人作为比赛项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军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知道日本发动的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他试图说服同僚,他违背命令不忍心屠杀战俘,他向罗森博士通风报信日军对安全区的行动。这让人对日本人的愤怒有所缓解,即使是发动战争的一方,也会有厌战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这样的人群不能与另外一部分好战的人群相抗衡,他们身不由己,无力阻止,只能从命。这让我想起了《钢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兰著名犹太人钢琴家的纳粹德军官,如果没有他的庇护,也许那位钢琴家就不能幸存,也就不能继续发挥他的才华了!

但是,仅仅依靠外国人的帮助和庇护,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生命呢?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灾难,还有反思。为什么日本能够拥有飞机大炮这么先进的武装设备,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自信短期之内就能完全占领中国?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很强大,不正是因为中国的落后吗?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受挨打,我们必须自强,只有自强才能自救!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抗战,为挽救中国的不断努力!

另外,对于日本军官强奸妇女的恶性,影片当中也有体现。杜普蕾女士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学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为借口,把每个女生都剪成平头,爱美的女孩伤心地落泪。不仅是中国的妇女受到伤害,日本的妇女也是,被抓去当慰安妇,以满足日本军官的生理需求!却给千千万万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无尽的伤痛!我觉得身为女性,在动乱的年代,比小孩更处于弱势的地位。男人怎么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对女人做出这么禽兽的行为呢?有时候真的觉得做女人很可怜,如果有来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样就不怕吃亏受欺负了!尽管身处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视为衣服!女人该有自己的尊严,该被社会所尊重!

战争是万恶的,然而却依然存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互相残杀的历史。在当今,美国为了保存自己世界超级强国的地位,违反国际和平条约侵犯这个那个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为的是抢夺这些国家唯一能够赖以生存的石油!为了自己的强大而给他国发动无理的战争,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于心何忍啊?同样身为人类,凭什么剥夺他人的生命呢?还说什么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类不但自相残杀,还要自我毁灭。天灾不能避免,还要制造人祸。战争是人祸,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同样是人祸。日本发生9级地震,面对天灾,已是难以应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这次的核泄漏受影响和伤害的不只是日本,还有周边国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长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都会反思,可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我们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教训了吗?人类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灾难无情人有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相信在当今这个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贝那样的仁人志士!

面对无情的绝杀,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面对战争与天灾,各国友人都会伸出援手,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帮助受灾的人们。他们都像拉贝先生一样,济难扶危,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

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从历史中,我们看到,灾难面前无国界,世界各国人民是可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的!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国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应对灾难,互帮互助!应该说全世界的和平是可以实现的,让我们都向拉贝先生学习,以自己的方式,为实现世界和平,消除战争而努力吧!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五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杀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杀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杀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最后再次向拉贝先生以及那些真实出现的历史人物:约翰逊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像琅书一样勇敢的中国同胞们致敬!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六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拉贝日记》英文观后感


《拉贝日记》英文观后感


Wir knnen uns nur ndern, wenn wir uns selbst, was wir wollen, nicht ndern knnen, und wir knnen uns nur ndern, wenn wir uns selbst, was wir wollen, nicht ndern knnen. Ich habe zwei mal gesehen, dass der film ber den film zwei mal so gro war, dass ich 25 millionen menschen gerettet habe, und sie haben keine schuldgefhle, es sei denn, ihr seid kein mensch. Ich kann nicht, dass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in die zukunft bringen kann, wie sie in der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fr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fr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beitragen kann. Wir sollten mehr sehen, wie der film, der sehr dankbar ist (der historische film der mittleren zusammenarbeit).Am Ende ist nur ein starkes Land die Wahrheit.

相信《《21克拉》观后感4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