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先生》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先生》读后感800字

《先生》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2 来源:互联网

先生当年读后感。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先生当年读后感”,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先生当年读后感

《先生当年》一书由王木春所著,本书讲述了近现代著名教育人物的陈年旧事,让我们看到民国时期丰富的教育,同时也是复杂的,这本书是对民国时期先生的致敬,更是对那个时代的致敬。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先生当年读后感范文精选。

今天读了《先生当年》中的《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严正的一课》、《父亲的教育》和《了不起的祖母》这五个小故事。我觉得这五个小故事中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了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

学校教育形式的影响

《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有人可能会疑惑,什么样的教育很有用呢?这一章节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很难再找到一个那么自由自在的学校,以及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老师。”辅仁中学的理念就是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切磋学业。其实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师负责点拨、指导,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学习的执行者。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师父领进门,成佛靠个人。

书籍的影响

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一定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书目齐全,质量上乘,足见当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是提升社会文明至关紧要的大事。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永远不晚,而且永不过时。在当今这个社会,读书应该算是比较廉价的提升自己的方式。学习、读书这样的事情重在积累,阅读的书目应该是多样化的的,不应该是单一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通过多读书,多看报,来提升自己是永远不会变的硬道理。

家人的影响

一个人受到的教育有的可以从书本上获得,有的则是身边人的言传身教。

《严正的一课》中提到张秀亚和吴祖先两位先生小时候都有过类似于“偷钱”的经历,对待这样的错误,家人的态度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罚,也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采用比较温和,朴素的方式给孩子上了严正的一课。孩子们印象深刻,记忆深刻,在以后的日子里懂得了如何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其实这样的过程实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即教人如何做人的一门学问。而且这种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成长和成熟都是有时间节点的,就像小树苗如果长歪了,很容易就可以矫正过来,如果已经长成大树了,再想纠正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见得好。所以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对于过去的事情,曾经犯的错误,不要总提及。关于这一点我做的就很不好,对于孩子的丑事,总是提及,总是揭孩子的伤疤,生怕他好了伤疤忘了疼。其实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能一棍子将人打死。总提及孩子的丑事,会对孩子形成二次伤害。所以我告诉自己以后不能一有事就开始将陈年旧事一起提及,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走向新的自我。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父亲的角色真的很重要,虽说女人要相夫教子,但是来自父亲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孩子性格的培养方面,规矩的养成方面。钱穆老先生和梁漱溟老先生都有一个特别好的父亲,两位老先生后来的成就肯定和他们父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眼观现实,在有的家庭中,真正体现出了“父爱如山”,父亲常常靠边站,矗立在一边,对孩子不管不问。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从别人那汲取更多营养,争取成为一个好父亲。钱穆的父亲仅仅用了两个字“桥”和“骄”,就不动声色地教育了自己的孩子,真是大智慧,明智的家长。

教育一定不可以放任自流,当然也不一定非得正言厉色。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里人需要言行上的一致性。大家都知道爱子可以但是绝对不能溺爱和宠爱。《了不起的祖母》一节中提到了两个了不起的女人,顾颉刚的祖母张氏和沈昌文先生的祖母。既有语言上的教导又有身体上的处罚。

隔代教育是个问题,而现在的年轻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将孩子完全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的比比皆是。现在的老人主要负责的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如何做个睿智的隔辈人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孩子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自己带比较好一些,孩子小时候家长欠下的帐,早晚都要还的。你缺席了他的成长过程,将来在他的生活中可能没有你的容身之处,立足之地。还有就是顾颉刚祖母,平时省吃俭用,但是老人家在给孩子买书方面极为慷慨,对于孩子在吃穿方面要求也很严格,不盲目攀比,足见老人的明智。

这样的家庭,这样的老人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错不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先生当年》读后感——讲原则,塑形象


《先生当年》读后感讲原则,塑形象

文/郭立平

《硬汉教师》说的是邹韬奋先生的故事。邹韬奋先生当家庭教师的时候,对学生要求异常严格,也是极其较真,不讲情面的代表。敢于强硬源于自信,这种自信是非我不可而不是有没有我均可。这份自信给了老先生底气,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练就一身硬功夫,真本事,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受欢迎的,被尊重的。书中还提到邹老先生兼任中华职业学校英文教员和教务主任期间,坚决不让一个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升级的事情。不管这个学生的背景如何的非同寻常,先生一切按照规矩办事,在权势面前决不低头,真是佩服老先生的硬气 。称邹老先生是硬汉老师一点都不过分,而且是硬到了骨子里。

其实想想自己,习惯了随大流,习惯了差不多就行了,习惯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什么事都不想太较真。 有时候也想把事情做到既精致又有原则,但是更多的时候我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敷衍,最后就只剩一声叹息。其实一个出类拔萃的人,应该是该较真的时候就较较真的。对于自己的责任,我们要较真;对于自己的业务,我们要较真;对于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也要较真。

胸怀与姿态_《先生当年》读后感1500字


胸怀与姿态_《先生当年》读后感1500字:

《不争的柳诒徽》一文中提到柳老先生的外祖父,老人家酒量极好,常常边饮边和儿女们谈古论今,尤其不忘叙述历代先辈的诗文道德。年幼的柳诒徵就坐在外祖父旁边听,真是既增长知识又励志。老人家和孩子们讲先辈们的诗文道德,这是个非常好的做法,使得家风非常棒,也使得家族精神得以传承,无形中也帮助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孩子们就会去效仿那些先辈,努力做出更大的成绩。也因为此,柳诒徽从小就养成了克制、平和的作风,以至于他批评人的时候也是一个有温度的人。受了批评的人如沐春风,必然能欣然接受他的批评。

柳老先生的不争,似乎也是一种争,是平心静气地争,是不争之争。柳老先生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凡是他所教的学生表现优秀的,都是学生本人天资高,志趣好,自己能深造有成,不是他教的好;至于许多表现平庸的,也各与他们的习气和环境有关系,但他作为老师也应负一定的责任。何等的谦虚,这样的虚怀若谷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周予同老先生说过,世上绝无完全无用之人。真正的大师,真正的学者,都是很谦虚的,反而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晃的人,才容易沾沾自喜,取得一点成绩就喜不自胜。后来提到胡适先生上课的时候,教室里黑压压的都是人,甚至走廊里也挤满了人。就是这么多人的课堂,大家仍能做到鸦雀无声,聚精会神地听这位大师娓娓而谈。苏雪林曾评价说,这不但是心灵莫大的享受,也是耳朵莫大的享受。可见胡适老师的课是多么的精彩。

学生享受你的课,那应该算是教学达到的极高境界了。不由得想到高考改革以后可能会走班制,如果没有学生选自己的课,那将会是多么尴尬的事情啊,所以现在就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个人魅力。

《胡博士题字》其实讲的是黄赏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过河卒子》的杂文,对胡适先生进行了抨击。当然胡适先生知道这件事,后来,潘静远先生在采访胡适的时候,以黄赏先生的名义请胡适先生题字,胡博士写下:“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用九个字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表达了坚定的态度,却又表达得如此委婉,很有绅士风度,做得很漂亮。这种涵养功夫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修炼得到的。胡博士在《四十自述》一书中提到了自己的母亲。文中说到,如果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_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足见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深远的。身为一个母亲,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一定要规矩自己的言行。

《不居功》这篇小文章主要说的是叶圣陶老先生。叶老认为开明书店之所以有今天的成绩,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他自己的付出只是一小份,只是一小份而已,真是谦虚之至,这种不居功的精神非常值得学习。这篇文章还提到了宗白华老先生,话说他当编辑时发现郭沫若先生的诗中充满激情,又以一种不拘一格的形式呈现出来,深深地震撼到了宗老先生。结果整整一个月的新诗栏目刊登的都是郭沫若先生的诗歌。给了郭沫若先生一个机会,燃起了他创作的火花,引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从此中国文坛升起了一颗巨星。宗老却认为,作为编辑,自己只是尽了职业范围内应尽的职责,对于郭沫若取得的成就,丝毫没有自己的功劳,都是郭沫若先生不懈努力的结果。读到这里我想到了被誉为中国物理学之父的吴大猷老先生,他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的代表人物杨振宁、李政道,甚至摘取了诺贝尔奖的桂冠。对此,老先生淡然写道,他们譬如两颗钻石,不管你把它们放在哪里,他们还是钻石。没有只言片语提及自己对这两个学生的付出。老先生博学却又不居功,如此胸怀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作者:郭立平

成长与影响_《先生当年》读后感心得体会


成长与影响_《先生当年》读后感心得体会:

今天读了《先生当年》中的《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严正的一课》、《父亲的教育》和《了不起的祖母》这五个小故事。我觉得这五个小故事中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了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因素。

学校教育形式的影响:

《这样的教育十分有用》:有人可能会疑惑,什么样的教育很有用呢?这一章节中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很难再找到一个那么自由自在的学校,以及让学生随心所欲的老师。”辅仁中学的理念就是倡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合作学习,自由结组,切磋学业。其实真正的教育就应该是这样的,老师负责点拨、指导,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才是学习的执行者。学习终究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师父领进门,成佛靠个人。

书籍的影响:

在一个人成长,成才的道路上,一定离不开书籍的滋养。民国的学校图书馆,书目齐全,质量上乘,足见当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是提升社会文明至关紧要的大事。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永远不晚,而且永不过时。在当今这个社会,读书应该算是比较廉价的提升自己的方式。学习、读书这样的事情重在积累,阅读的书目应该是多样化的的,不应该是单一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通过多读书,多看报,来提升自己是永远不会变的硬道理。

家人的影响:

一个人受到的教育有的可以从书本上获得,有的则是身边人的言传身教。

《严正的一课》中提到张秀亚和吴祖先两位先生小时候都有过类似于“偷钱”的经历,对待这样的错误,家人的态度不是简单粗暴的体罚,也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采用比较温和,朴素的方式给孩子上了严正的一课。孩子们印象深刻,记忆深刻,在以后的日子里懂得了如何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其实这样的过程实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教育即教人如何做人的一门学问。而且这种教育,越早越好,因为孩子的成长和成熟都是有时间节点的,就像小树苗如果长歪了,很容易就可以矫正过来,如果已经长成大树了,再想纠正则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见得好。所以当孩子有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对于过去的事情,曾经犯的错误,不要总提及。关于这一点我做的就很不好,对于孩子的丑事,总是提及,总是揭孩子的伤疤,生怕他好了伤疤忘了疼。其实这样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能一棍子将人打死。总提及孩子的丑事,会对孩子形成二次伤害。所以我告诉自己以后不能一有事就开始将陈年旧事一起提及,而是要善于引导孩子走向新的自我。

在教育孩子方面,其实父亲的角色真的很重要,虽说女人要相夫教子,但是来自父亲的教育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孩子性格的培养方面,规矩的养成方面。钱穆老先生和梁漱溟老先生都有一个特别好的父亲,两位老先生后来的成就肯定和他们父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眼观现实,在有的家庭中,

真正体现出了“父爱如山”,父亲常常靠边站,矗立在一边,对孩子不管不问。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从别人那汲取更多营养,争取成为一个好父亲。钱穆的父亲仅仅用了两个字“桥”和“骄”,就不动声色地教育了自己的孩子,真是大智慧,明智的家长。

教育一定不可以放任自流,当然也不一定非得正言厉色。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里人需要言行上的一致性。大家都知道爱子可以但是绝对不能溺爱和宠爱。《了不起的祖母》一节中提到了两个了不起的女人,顾颉刚的祖母张氏和沈昌文先生的祖母。既有语言上的教导又有身体上的处罚。隔代教育是个问题,而现在的年轻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将孩子完全寄养在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的比比皆是。现在的老人主要负责的是孩子的生活起居,如何做个睿智的隔辈人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孩子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自己带比较好一些,孩子小时候家长欠下的帐,早晚都要还的。你缺席了他的成长过程,将来在他的生活中可能没有你的容身之处,立足之地。还有就是顾颉刚祖母,平时省吃俭用,但是老人家在给孩子买书方面极为慷慨,对于孩子在吃穿方面要求也很严格,不盲目攀比,足见老人的明智。这样的家庭,这样的老人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错不了。作者:郭立平

《当年游侠人》读后感


《当年游侠人》读后感:这本书所涉学人众多,但只要略提一二,便可点出文章立论的真意。比如提起自由学术,中国的学人往往都能忆起一个名字――蔡元培。

《当年游侠人》是陈平原先生所著的一本评论近现代中国文人学者的随笔集,被收录在三联书店所编之学苑话题丛书中。陈先生作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对于晚清以来中国的文人血脉有着独到的见解与论述。

我初见此书在北方图书城,与钱理群先生《生命的沉湖》并列一辑中,先被其不同凡响的书名吸引,从书名看此书题旨在人,且是游侠人,这游侠二字竟殊为难解。我原以为定然指的是《史记游侠列传》中人,展卷方读,便是一惊:辜鸿铭、康有为、章太炎、陈寅恪、成舍我,这些名字迎面而来,个个竟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巨匠。

读过作者自序,我方才了然,《当年游侠人》这一书名出自国学大师黄侃的《效庾子山咏怀》一诗,作者取此句为书名,乃是仰慕前辈学人常可不拘一格著文论道,严谨之中且从容,广有古之游侠之风。

陈先生同时又有感于今日中国学界专业主义盛行一时,学科分野愈见精细、操作规则近于严苛、学术语言晦涩高古脱离大众,已经渐渐地将学术研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血肉关联割裂开来。陈先生担忧的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套路化、公式化、模式化,快餐式的各种课题研究是否还能出现真正代表中国千年文化积淀的大文章。

陈先生因此特著此书,不为宣扬各位大师术业上的功绩,而是剑走偏锋,从这些前辈学人那天马行空的思路、亦庄亦谐的言谈,似癫似正的气质入手,带领读者通过自由之表逐渐深入到自由之里,使之理解自由二字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纵观全书,尽管分为上中下三辑,每辑又分为若干的人物纪事,但都没有脱离上述宗旨。

这本书所涉学人众多,但只要略提一二,便可点出文章立论的真意。比如提起自由学术,中国的学人往往都能忆起一个名字――蔡元培。漫长的百年岁月,中国学术名人甚多,陈先生苦心琢磨,立求在晚清、五四、改革开放等几个阶段提炼出真金白银,却还是一不小心为这位北大的老校长一个人单开了两章,读过那被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所填满的目录,你便会明白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做出如此的安排是多么不容易,同时也就可以想见蔡元培对于陈先生所要提出的观点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是的,在蔡元培之前,坚持自由学术的人不知凡几,然而若论在近代中国将自由学术之风发扬光大,使之惠及国民者,无人可超越蔡元培。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我才能够想见,陈先生在对《当年游侠人》这本书做修订时,是怎样一咬牙删掉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为这位北大的老校长又腾出了一章的位置。

书中对于蔡元培当年出长北大给予了毫不吝啬的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才情与时代的要求竟如此配合默契,千载难求,不可复得。而陈先生之所以如此认可蔡元培,当然是因为那著名的兼容并包思想。蔡元培对于个体选择的尊重以及独立思考的推崇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无人能及,即使是后来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程度。而素来心高气傲的北大人,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对蔡元培心服口服,也正是因为蔡元培以春风化雨般的人格推行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从而一手打造了老北大的光荣传统。

如果一味将像蔡元培这样几乎没有争议的人物作为论据,作者的著文自然会安全很多,却无法引出自由学术的精髓。所以在书中我们也可以见到如惊世骇俗的辜鸿铭、特立独行的章太炎、几次失节的刘师培,还有晋人风韵的黄侃、幽默立言的林语堂等诸多怪才,陈先生介绍过他们的学术思想,便不动声色地切入主题,一一指出正是因为自由研究方才成就了他们在学术上的功业,同时也引申开去,将自由二字化开,散入诸位学者的学术积累中,在点滴小事间印证着如要学术求真无伪,必要坚持自由学术的思想。

尽管是一篇散文随笔集,但陈先生在行文间依然尝试了富有创意的写作方法,以引文为例,且看作者所引章太炎之《黄季刚墓志铭》:民国四年秋,仪征刘师培以筹安会招学者称说帝制。季刚雅与师培善,阳应之,语及半,即瞋目曰: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遽引退,诸学士皆随之退。是时微季刚,众几不得脱。一席引文,将陈先生对刘师培的鄙薄、对黄侃(季刚)的赞誉,以及撰写墓志铭的章太炎的态度交待得一清二楚,却不费自家半点笔墨,真可谓臧否人物于不动声色间,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书中所提到的当年游侠人如今皆已逝去,轻掩书卷,任心头哀愁掠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却不知几分前辈风采。我索性也引陈先生一段文字,或许能略解其意: 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畔肯定会寂寞多了。

置心于外,潇洒一生,亦不能不说是一种境界!

《话当年》读后感500字


前些日子我和妈妈共同读了《话当年》这本漫画书。讲述的是乌龟与蜗牛比赛爬山顶,结果曾在龟兔赛跑中获胜的乌龟,以骄傲自大,轻视对手,看不起对方的能力。结果呢?蜗牛取得了本次比赛的冠军。

曾在龟兔赛跑中,乌龟是持之以恒,一步不停地爬行取得最后的胜利。兔子快,但它骄傲的心理,看不起乌龟,所以到最后兔子只有失败。而这次比赛中,乌龟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轻视蜗牛,骄傲自大。乌龟以前取得的冠军是以前的事情,不是代表每场比赛它都能得到冠军,只有坚持不懈,勇敢直前地思想才是最后的冠军。

正如我们学生学习一样,不能拿过去的成绩当作是今天的结果。若是你停留在原地不动,别的同学就会超越你的。那你就会落下来,就像乌龟与蜗牛比赛中的乌龟了。到了最后冠军是不属于乌龟而是蜗牛的。通过这本书是我找出了自己的错误与缺点,好在以后的学习中把错误改正。学习就应像蜗牛爬行的那种精神,始终不行的爬行,虽然很慢,但有信心和上进心,到最后取得胜利。

通过这次的阅读,让我对课外书籍更加感兴趣。伴随着我们这一代少年快乐地成长。因为她有五彩缤纷的世界,有节奏鲜明的诗歌,有多彩趣味和惊心动魄的故事等着我们阅读。不管我们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受益匪浅的,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的。不辜负老师对我们学生殷勤的付出和一片期望。

《当年游侠人》的读后感1500字


《当年游侠人》是陈平原先生所著的一本评论近现代中国文人学者的随笔集,被收录在三联书店所编之学苑话题丛书中。陈先生作为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对于晚清以来中国的文人血脉有着独到的见解与论述。

我初见此书在北方图书城,与钱理群先生《生命的沉湖》并列一辑中,先被其不同凡响的书名吸引,从书名看此书题旨在人,且是游侠人,这游侠二字竟殊为难解。我原以为定然指的是《史记游侠列传》中人,展卷方读,便是一惊:辜鸿铭、康有为、章太炎、陈寅恪、成舍我,这些名字迎面而来,个个竟都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巨匠。

读过作者自序,我方才了然,《当年游侠人》这一书名出自国学大师黄侃的《效庾子山咏怀》一诗,作者取此句为书名,乃是仰慕前辈学人常可不拘一格著文论道,严谨之中且从容,广有古之游侠之风。

陈先生同时又有感于今日中国学界专业主义盛行一时,学科分野愈见精细、操作规则近于严苛、学术语言晦涩高古脱离大众,已经渐渐地将学术研究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血肉关联割裂开来。陈先生担忧的是,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套路化、公式化、模式化,快餐式的各种课题研究是否还能出现真正代表中国千年文化积淀的大文章。

陈先生因此特著此书,不为宣扬各位大师术业上的功绩,而是剑走偏锋,从这些前辈学人那天马行空的思路、亦庄亦谐的言谈,似癫似正的气质入手,带领读者通过自由之表逐渐深入到自由之里,使之理解自由二字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纵观全书,尽管分为上中下三辑,每辑又分为若干的人物纪事,但都没有脱离上述宗旨。

这本书所涉学人众多,但只要略提一二,便可点出文章立论的真意。比如提起自由学术,中国的学人往往都能忆起一个名字――蔡元培。漫长的百年岁月,中国学术名人甚多,陈先生苦心琢磨,立求在晚清、五四、改革开放等几个阶段提炼出真金白银,却还是一不小心为这位北大的老校长一个人单开了两章,读过那被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所填满的目录,你便会明白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做出如此的安排是多么不容易,同时也就可以想见蔡元培对于陈先生所要提出的观点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是的,在蔡元培之前,坚持自由学术的人不知凡几,然而若论在近代中国将自由学术之风发扬光大,使之惠及国民者,无人可超越蔡元培。正因为明白这一点,我才能够想见,陈先生在对《当年游侠人》这本书做修订时,是怎样一咬牙删掉了某个重要人物,而为这位北大的老校长又腾出了一章的位置。

书中对于蔡元培当年出长北大给予了毫不吝啬的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才情与时代的要求竟如此配合默契,千载难求,不可复得。而陈先生之所以如此认可蔡元培,当然是因为那著名的兼容并包思想。蔡元培对于个体选择的尊重以及独立思考的推崇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无人能及,即使是后来也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程度。而素来心高气傲的北大人,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对蔡元培心服口服,也正是因为蔡元培以春风化雨般的人格推行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从而一手打造了老北大的光荣传统。

如果一味将像蔡元培这样几乎没有争议的人物作为论据,作者的著文自然会安全很多,却无法引出自由学术的精髓。所以在书中我们也可以见到如惊世骇俗的辜鸿铭、特立独行的章太炎、几次失节的刘师培,还有晋人风韵的黄侃、幽默立言的林语堂等诸多怪才,陈先生介绍过他们的学术思想,便不动声色地切入主题,一一指出正是因为自由研究方才成就了他们在学术上的功业,同时也引申开去,将自由二字化开,散入诸位学者的学术积累中,在点滴小事间印证着如要学术求真无伪,必要坚持自由学术的思想。

尽管是一篇散文随笔集,但陈先生在行文间依然尝试了富有创意的写作方法,以引文为例,且看作者所引章太炎之《黄季刚墓志铭》:民国四年秋,仪征刘师培以筹安会招学者称说帝制。季刚雅与师培善,阳应之,语及半,即瞋目曰:如是,请刘先生一身任之!遽引退,诸学士皆随之退。是时微季刚,众几不得脱。一席引文,将陈先生对刘师培的鄙薄、对黄侃(季刚)的赞誉,以及撰写墓志铭的章太炎的态度交待得一清二楚,却不费自家半点笔墨,真可谓臧否人物于不动声色间,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书中所提到的当年游侠人如今皆已逝去,轻掩书卷,任心头哀愁掠过,江山代有才人出,却不知几分前辈风采。我索性也引陈先生一段文字,或许能略解其意: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畔肯定会寂寞多了。

《当年华未曾老去》读后感800字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00字:

历史可以很精彩,历史可以写的很好看。

就让“心灵历史开创者”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带你领略1344到1644年,王公权贵和小人物命运的悲喜交响曲。对于正直、帝王心术、战争的着墨,对于制度、道德的思考十分引人深思。小说的笔法,幽默的笔风,巧妙的说理,扣人心弦的叙事更是将自朱元璋出生开始,到李自成攻破北京而结束的一段历史刻画得淋漓尽致,跟随作者见证大明王朝的建国、兴盛、衰落直到灭亡,从人心出发解读那些隐藏于历史背后的真相,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定会让你在感慨之余有所学习和收获。

依然记得描写杨涟受刑之时,坚强不屈的铁汉跃然纸上;王阳明悟道之日,读者仿佛也是柳暗花明;张居正改革前路未卜,但他“以天下为己任,岂计个人荣辱”;于谦虽蒙冤而死,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画面都赚走了读者无数的眼泪,也仿佛让历史活了起来。

尽管《明朝那些事儿》在讲述历史,但是其角度和着眼点都在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作者用独特的思维方式发掘出了每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将雄才大略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伯温、优柔寡断的朱允炆、清正廉明的海瑞、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自甘沉沦的唐伯虎、玩世不恭的朱厚照等等人物形象刻画得有血有肉,丝毫没有传统历史书籍的老旧与死板气息,让历史真正变成了“人”的历史,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故事。作者:徐翔宇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先生当年读后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先生》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