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甲骨文学校黄加佳读后感 > 地图 > 甲骨文学校黄加佳读后感

甲骨文学校黄加佳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甲骨文》有感。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阅读这程中,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读《甲骨文》有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读《甲骨文》有感

——2015.10.6下午

白晓丽

在天津,这样的下午并不是一个让人很舒心的时段。外面是有些雾霾的气息的,不过却让我异常地喜欢。窗外,白蒙蒙的一片,有种梦幻的感觉。如果认真地看天空,会隐隐看到些许淡淡的蓝,但竟是有些怀疑自己的视力,也许那些蓝是幻想的结果,索性便不再寻找了,天空恢复其全白的状态。太阳只剩下柔柔的黄,有着暖暖的余温,看不清它的轮廓,然而感觉似乎恰到好处。

树的叶子随着风力的大小,不断地变换着摆动幅度,有几棵树的叶子是已经变黄了的,在风的吹拂下三三两两的飘落下来,轻轻地落在还很绿的草坪上,不觉中就产生了想捡起来的念头。熟悉的小路上,行人不断的出现,消失……偶然间看到相识的面容,心中会不禁欢喜一番。

回到教室里,窗边,小小的人儿,一张书桌,一本薄书。翻开扉页,思绪不由的飞离了这个时空……

刚刚读完何伟的《甲骨文》中"四合院"这章。坦诚的说,时至今日,只在视频中看到过四合院的身影。虽不陌生,但在这之前,对它的印象只停留在"是一种中国典型的建筑形式"上,并没有多少情愫在里面。但读完之后,猛然认识到这种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传承。

就随着作者来到这样的地点,这这样的时空吧:

初秋的北京,气温已有所下降。路上行人匆匆,跟着小贩的脚步,进入道道难以辨认的胡同小巷,随后便听到一声声极富音调的叫卖声。小巷热闹了起来,一扇门开了,又一扇开了……静谧的巷子有了期待的生机,不管是邻人,还是小贩,都在有说有笑地讨价还价着。看得出这种交谈并没有不和谐,反而有种浓浓的感情在里面,而这种感情就像是从一幢幢小小的院子里酝酿出来的。院子平时的隔离似乎是为了更好的孕育的感情,只留下一扇小小的门,时时传递着这种友好……

不久,小贩走了,那一扇扇小小的门关上了。胡同里的一切恢复了正常,只是小贩的脸上多了一丝笑容,渐渐的消失在某个拐角处……

一条条胡同,一幢幢合院,一代又一代的人儿,只是在过着各自平淡的生活,却创造出了一种文化,一种有关家的文化。这种传承也便成了一种历史,一种有关于建筑感情的历史。只是,不知道,现在的我们还有多少"四合院"感情……

思绪继续肆意的回旋着,耳边又响起了小贩的叫卖声,悠长,悠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甲骨文学校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


书是阳光,能照耀万物之灵。一篇故事一篇心得,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写读后感能让阅读变得更有意义。有没有哪些优秀的读后感可以作参考?为此,小编花时间整理了甲骨文学校读后感范文800字通用,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甲骨文学校读后感范文(篇1)

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到的中国,却比很多中国人更深刻。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大概要不就是过于愤青批判,要不就是选择无视隐藏的规则。这是个优秀的作者,很多生活化环境描写会让人有时光穿越的感觉,大概这是每个在那个时候生活过的人都能感知到的。有一处写的“这是春天里一个温暖的晚上...,读完真的会觉得自己离那个温暖躁动的时刻那么的近。

真正好看的小说,或者说纪实文字,故事从来都讲得很好。或许这也是作者为什么选择从一个个人物出发,去描述中国的过去,现在以及可能的未来,社会,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而且每个人物都有一定的阶级,所以不同阶级的读者都可以产生共鸣。比如他笔下描写的emily,那个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当下,却有自己独特想法,愿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女生,就会让我这个即将踏入社会的女生心生敬意。

其实作为一个外国人,作者是懂得中国的,他其实已经融入了——菊儿胡同,是他在喧嚣都市中里的绿洲。他懂得很多中国人的从众,中庸,他也试图去理解中国发展路上必定会产生的一些不平等,不完善的因素。他愿意去倾听人们的故事,去理解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文化的人,哪怕他们的行为在他看来并不是正确。倾听人们的故事,收集好多人的人生,是一件多有趣的事情。

哦对了,其实他很会用讽刺。不过对中国的一些讽刺手法,在我这个中国人看来,却也并不过分。本身,当代中国就是这么矛盾,也有很多人,仍旧矛盾地生活在矛盾之中。

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做一个有趣的人,收集好多个有趣的故事。

甲骨文学校读后感范文(篇2)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甲骨文学校》。它讲述的是悠悠、小布丁、田田他们在现代遇到的各种问题,无法得到答案,于是他们穿越回古代,想一探究竟。他们跟着古人,经历了重重困难,终于解答了心中的疑惑。古代发生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无比新奇:蜻蜓眼演变为现代的玻璃珠,蹴鞠演变为现代的球类活动不过,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象形字,比如说:甲骨文弃这个字,像是用双手把孩子扔出去的样子;甲骨文赤这个字,像一个人站在火上烤;这些文字十分形象,从中我能深刻感受到古人伟大的智慧。

看到这,我就想,古人为什么要创造文字?原来他们也想沟通,也要记录,就将这些事物画出来、写出来。比如说日,在古代是一个太阳的图案,慢慢演化成了一个圆中间一个点,最后成了我们现在的日。通过我的查阅,发现中国文字的演变也经历了很长的历程,甲骨文之后演变为了金文,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年;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就是小篆;隶书,盛于汉朝,书写速度快;之后又有楷书、草书、行书等,最后到现代简体文字。

不仅是文字,与文字相关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就如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蔡伦造纸术。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用龟甲、兽骨、竹片来记录文字,后来人们用蚕丝织成的帛来替代。可是帛还是太贵了,不能够普及,于是人们继续研究记录文字的替代品。到了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可以造出麻纸了,可是麻纸还是太粗糙,也不太适合写字。于是又有人将造纸术改进了,那个人就是蔡伦!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经过反复试验,他把破衣服、破麻布、树皮、稻草等剪碎或切断后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捞出来晒干,就形成了纸张。这种纸张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一直沿用至今。

纸张发展至今虽然好用,但不太环保,因为它需要的原材料是树木和竹子,而大量砍伐绿色植物会破坏生态环境。而比尔盖茨发明的微软office软件,通过office办公软件人们可以电子化记录文字、编辑文字,并且可以更好的保存,能一定程度替代纸张,让人们可以无纸化办公,创建一个绿色环保的家园!

我看完这本书,决定通过努力学习,做一名科学家,为什么呢?因为我也希望能有所创新,也能发明前所未有的东西,在历史上留下浓重墨彩的一笔,留下可供后人参考的甲骨文!

甲骨文学校读后感范文(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甲骨文学校》的书。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悠悠、田田与小布丁穿越回了商朝,在殷城与与一位名叫弃儿的小朋友一起探险的故事。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的就是悠悠了。他有勇有谋。有一次,成立的一部分小孩要被献祭,小布丁也在其中。为了不让这些小孩被伤害,悠悠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举行祭祀仪式时,让田田假扮成为神灵的样子,把举行仪式的人吓住,救下了这些孩子。在实施计划时,悠悠虽有一丝害怕与犹豫,但为了小布丁和这群无辜的孩子,他还是挺身而出,确保了计划的成功。

我不禁想:我像悠悠吗?悠悠是个小英雄,在危险情况下,悠悠总是能够沉着冷静下来,想出好办法来帮助小布丁和田田脱离危险。而我,在紧急情况下总会惊慌失措,乱了阵脚,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同时,他的内心是无私的,总是先关心田田和小布丁。而我却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悠悠是我的好榜样,我需要好好的向他学习。

这就是《甲骨文学校》,一本含有深刻意义的书。

甲骨文学校读后感范文(篇4)

《甲骨文学校》……看着甲骨文三个字,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觉得它像历史书一样枯燥乏味。在还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也有同感,但出于好奇,我还是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

看着看着,我就被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它不是历史书,而是关于描写了一个现代人穿越古代的精彩故事。现在,就让我带你走进这本书看一看吧。

故事的主人公悠悠、田田和小布丁赧然发现,陕西汉中出土的汉代彩馆上刻着他们三的画像。为了查明原因,三人凭借一颗神秘的“蜻蜓眼”玻璃球,来到了汉朝。他们在草原上结识了新的朋友张绵,竟没想到他的父亲居然是被汉武帝派去出使西域的大名鼎鼎的张骞!此时,张骞被困匈奴多年,于是他们决定和张骞一起完成连通各国的使,悠悠等三人协助他踏上了征途!途中,他们一起经历控制人快乐的哈哈大王、似真似幻的西王母和九尾狐、失误坠落地球的“外星人”、会说话的骆驼和汗血宝马……。更是遭遇在沙漠中被人追杀、被忘忧水控制的极端危险境地,他的人生真可谓是可以用“绝处逢生”来描述出使西域的艰辛。最终他们凭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到达了目的地。

就像屈原的《离骚》中所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的学习之路也即使如此。读着读着,我深深的被打动着,陷入了沉思。

我被张骞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着,为了寻找大月氏,他经历千辛万苦,到了大月氏还被滞留了一年多时间,但是他仍不放弃;悠悠、田田和小布丁也是小小年纪在穿越古代的历程中也是经历种种苦难,他们团结一致,一起和张骞克服了种种困难。

此时,我突然感到汗颜!我想起了自己学习中碰到一些困难就烦躁不安、难以克服、难以坚持到底。比起张骞他们的风餐露宿、危机重重的出使之难。作文我们一点点的学习困难,又算到了什么。还有,遇到困难,张骞的沉着冷静,思考着解决问题的办法,独立坚持、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更值得我学习。而回想我碰到难题不是逃避就是寻求妈妈和同学的帮助,形成了依赖的习惯,真觉得有点无地自容了。

《甲骨文学校》真的是一所好学校,它一个个故事教会了我很多的道理。从张骞这篇故事我就学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遇到困难不退缩,寻求帮助固然重要但也更要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今后,我一定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排除万难、阔步前进!“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甲骨文学校读后感范文(篇5)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暑假里,我提前对博大精深的甲骨文进行了了解,并认真地阅读了《甲骨文学校》这本书,我被它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悠悠、田田和小布丁。悠悠和爸爸去鬼市淘来的甲骨文残片,通过家里的帐篷,竟然穿越到了3000年前的殷商。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小王子弃儿、人身鱼尾的鲛人,会飞的耳鼠、双头的并封、巨大的饕餮、大耳垂的聂耳国人、浑身长满毛的毛民国人,并与他们成为了互帮互助的好朋友。

故事的背景是商朝的武定盛世。那在商之前是否还有其他国家呢,当然有,那就是夏朝,它使中国从部落制走向国家制。夏灭国后,紧接着的便是商朝,它的功劳就更大了,商朝的建立,开始了文字的使用和农耕的文明。当时使用的文字便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甲骨是什么意思呢?莫非是当时的字都像甲骨一样。这就大错特错了,甲骨文的名字来源其实是因为它的文字都刻在了乌龟壳上,故名甲骨文。据说这种文字目前还有几千个字没有破译出来呢!

商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朝代,也是中国人从迷茫走向文明的一个朝代,是值得我们深究的。

甲骨文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我们要多读与此有关的书,从而爱上诗词,它使我受益匪浅!

读《增广贤文》有感


读《增广贤文》有感

 放寒假的时候,学校号召大家买《增广贤文》,开始我觉得很反感,不屑于看,但在老师的要求和父母的监督之下不得不读,所以我只能硬着头皮看,不料,这本书里的好多谚语或佳句,不但读起来琅琅上口,久而久之,读《增广贤文》渐渐成了我的乐趣。  
《增广贤文》第一篇是勤学惜时篇,教育我们要珍惜学习时间,第二篇是良师益友篇,教育我们要做正人君子,第三篇是修身处世篇,教育我们处处为别人着想,第四篇是谦虚谨慎篇,教育我们为人要谦虚好学,不能骄傲自满,第五篇是节俭知足篇,告诉我们为人要低调,不能太过奢施,第六篇是人生哲理篇,教给我们一些人生的哲理。  
我最喜欢的是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意思是说忠诚的言语听起来好像不那么好听,但是对我们的言行有好处,能治好病的药,喝起来虽然很苦,但是对病有好处。  
这句话的潜在意思是教育我们不能只听一些顺耳的话,只有真正有用的话才是好话,药只有真正能治病的药才是好药。  
读完了《增广贤文》我才明白了什么是真的孝敬父母、关爱伙伴、什么是坚定的信念等等

读《写景文》有感


夜深了,灯光像远飞的萤火虫,忽闪忽闪地,越来越昏暗,我的家也仿佛已笼罩在这梦幻之中。只有树上的“知了”才趁机在这夜深人静中不停地叫着。我一边欣赏着这像童话世界般的情景,一边拿起了《写景文》书,看了《秋天》这一篇小名作。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秋天里的一番美景,给我们各位的读者们描绘出了一番令人陶醉的秋景。本书作者在文里主要重点的是赞美了栩栩如生的秋,歌颂了秋天的景色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的、景色宜人的……读完了整的一篇文章之后,我又不禁想起了在我早几天里,也看过了不少名人的眼中的秋都是各有差异的:之前我常看的《红楼梦》中,在里面的林黛玉眼里,秋天永远都是一个凄惨的秋;在书中,元代马致远的心目中,每一个秋天都是那么的悲壮;可是在我们熟悉伟人的毛泽东主席眼中,秋天却是“一年一度的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郭江天万里霜”——所以这却是一个豪迈的秋啊!没错,在每一个的秋天中,在我们每个男女老少的心目中。秋天却是那样的多彩缤纷,但有时秋天则是一个凄凉悲痛的季节。但我认为秋天永永远远都是一个很具有收获的季节,同时也都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秋天。世界万物,在一年的三百多天里,我们总会是遇到过秋风与秋雨的来临,这也会常常给人们带来愁思……面临着21世纪的生活,我们也应该从一个更崭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过一个欣欣向荣、灿烂绚丽的秋天,让它给予我们一个幸福的日子吧!简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用独特的视野感受不同的秋天,这也是可贵的体验。

读增广贤文有感


像书虫一样爱书

--读《增广贤文》有感

我家有一个书虫,那就是我的表哥。他家境富裕,区区几本书根本不算什么,可他,照例把书当成宝贝一样。有一回,我去他家玩,拿着果汁到他房间里,见他正在专心致志的看书,就随手把饮料放在桌上。他不仅没发现我的到来,还冷不丁一挪手,只听“啪嗒”一声,果汁四溅,落到了他心爱的书页上!“你陪我果汁!”我朝他撒起娇来,可这回,一向疼爱我的表哥却怒气冲冲地对我发起火来:“你个小鬼,再敢弄湿我的书,我让你一辈子也喝不到果汁!”吓得我大哭起来。又有一次,我偷偷溜进他的书房,对着正在看书的他大喊一声:“啊--!”他摸摸耳朵,冲我笑笑,又沉迷到书中去了。我不罢休,一直不停的喊,直到他回国神来,他烦我不过,就把我带到了地下室“扔”了,我已经不管他又回到书桌前了,这里的风景让我大吃一惊,里面整整齐齐放着的都是书,从拼音读本到四大名著,几乎成“藏书洞”了。

我以为再也找不到像表哥这样的“书虫”了,没想到,今天我又在老师推荐我们的书目《增广贤文》中,看到了一个比我表哥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书虫--汪阶。汪阶自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经过数年积累,收集了数千卷书,可因为家中失火数千卷书被烧成了灰烬,第二次又被乱兵抢掠一空。可他始终没有放弃读书,即使家里一贫如洗,但只要有书,他就可以以书为乐。他对书的热爱和为理想勇敢前进的精神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

让我们都像这些“书虫”一样去爱书吧!

读《徐文长传》有感


读《徐文长传》有感

徐渭的人生悲剧在于:一个从容祥和的人,他的内心应该是通畅无碍、自在一如的,没有矛盾,而于徐渭,他的身上却有好几个矛盾。

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他既有入世之心也有出世之态。但他既没有入世成功也没有出世彻底,没能入得自在,出得解脱。其实,入世出世并不在于外在,而在于自心是否能脱离现象的执缚。

二、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徐渭因疑杀妻,这反应了他性格中偏激的一面。他晚年以斧击面、用竹穿耳,映射出他内心的不平和忿怨。就像西方的某些艺术家,因情与理不能圆融,就陷入痛苦的深渊,自残甚至自杀。

三、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徐渭是一个内心很狂傲的人,不愿随顺众人,随顺世态。他踽踽独行于尘世,一颗心得不到归顿,孤苦无依。他的自我属性太强,容不下众人。自然,众人也就容不下他。

从境界上来说,他还没有达到飘飘然超然物外之境,他期翼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认可,在世间施展发挥,但他又瞧不起俗流之辈,不愿与之相交,不能融入大众。

总之,他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自我属性无处归顿的人物。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与现象层面相脱离却又未达本质。其实,本质并不存在于现象之外,而就存在于现象之中。

徐渭有才,却对道的体悟不够,他不能以道调心、以道安心,总是有"上天负我"的心态,不能反观自己。一个有道之人,他的才华是自然从他的心田里流露出来的。

一个有道之人,他的才华不仅体现在诗词文章上,更体现在其见行觉止、行住坐卧上。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大道应用于万物的显现,都是绝美的画卷和诗篇。

如果一个人很有才华,却不能驾驭自己的才华,那就会被才华所累。所以,一个人的道行应与其才华相匹配,这样才能万般才华皆为我所用,顺境也从容、逆境也从容。

▎2014.3月

【原文】

徐文长传

作者:袁宏道

余一夕坐陶太史楼②,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③,恶楮毛书④,烟煤败黑⑤,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⑥,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⑦,略为次第⑧,为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⑨,声名藉甚⑩。薛公蕙校越时(11),奇其才,有国士之目(12)。然数奇(13),屡试辄蹶(14)。中丞胡公宗宪闻之(15),客诸幕(16)。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17),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18),威振东南,介胄之士(19),膝语蛇行(20),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21)。会得白鹿(22),属文长作表(23)。表上,永陵喜(24)。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25),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26)。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27),遂乃放浪曲蘖(28),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29)。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30),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31);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32),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33)。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34)。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35),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36),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馀态"者也(37)。间以其馀(38),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39),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40),乃得出。晚年愤益深(41),佯狂益甚(42),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43)。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馀,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文益奇(44),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官越者(45),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46):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47)。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48),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49),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50):"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读《笑》一文有感



读《笑》一文有感
笑,是心情愉快的表现,对于健康是有益的。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作用,当外界的一种笑料变成信号,通过感官传入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接到信号,就会立刻指挥肌肉或一部分肌肉动作起来。
笑在全身,全身肌肉都动作起来,兴奋之余,使人睡眠充足,精神饱满。
笑有笑的哲学。笑的本质,是精神愉快。笑的现象,是让笑容、笑声伴随你的生活。笑的形象,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无时不有,无处不有。笑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人的一生。笑话、笑料的题材,比比皆是,可以汇编成专集。笑有笑的教育学。孔子说的好: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笑有笑的诗歌。记得在去年春节期间,报纸上发表了有笑的诗。上面的内容我记不太清了,大概的意思是:当你撕下2002年的第一张日历,你笑了,笑了,笑的这样甜蜜,是坚信……
笑是一个大好事,笑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方面。
啊!我是多么希望: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

读文言文《大学》有感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亲民“后达到的一种效果,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是这似乎太理想化了,不管从古代社会还是现今社会来讲都有点脱离了实际。然而,我们首先要”知其所止“然后才能谈论”止于至善“。书中所描述的”止“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讲的止于仁、敬、孝、慈、信。不可否认,这对于现在来讲仍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理解的”知其所止“更强调了自己应该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然后才能为之奋斗。

经篇勾勒出”三纲八目“的要义,然后传篇对其展开阐释。其中”八目“又包含着”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在内修方面,先是格物致知,然后是诚其意,正其心。”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由于我还不太懂朱熹这番话,于是我通过查找一些资料来加深对格物致知的了解。”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所以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人的知识在认真研究外界事物中获取,日积月累就能达到”知之至“的境界。这里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对于教师,该怎么样帮助学生”格物致知“呢?过去的教师”填鸭子“的形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现今教育的要求了。再联系”格物“,我认为它更强调了是自己对事物的思考,而不仅仅是借用别人的知识,从而达到”致知“。从知识储备方面,内修要求”格物致知“,那么从精神修养方面呢,就要求”诚其意,正其心“了。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我觉得无需哆嗦这两者,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自我改善中达到的。

在外修方面,”齐家,治国,平天下“着眼于处理人际关系。这让我想起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这也让我想起了自身,自问我没有这么大的抱负要平天下,或改变世界,但我希望以后受过我教育的学生都能成为能”平天下“,能改变世界的人,那么我也算是成功的老师了!

总的来说,《大学》言简义丰,让我领略到中华经典的强大。

-------------------华丽丽的分割线------------------

读过《大学》,印象最深的是《大学》中经一章里面的一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就是说《大学》的根本,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彰显,使天下的人革旧图新,使人们达到最好的理想境界。这是它的宗旨,也就是《大学》的宗旨,但更深一步来讲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美好的纯洁的心灵,以及光明正大的德行,以身作则,树立能够带领大家从善的榜样,启发人们的自觉性,去除人本身对外界事物的占有欲,历经各种困苦,最后才达到”至善“的完美境界。

其实只要看过简介,就知道《大学》其实是《四书五经》之中最短的一篇,不过2000字左右,可是正是这么短的一篇文章,却揭示了人生的真理,一个人由凡人转为圣人的必要途径,要是我们能按照《大学》中所说的去做的话,一定能有所作为,受益无穷。只觉得惭愧的是,《四书五经》买回来这么久,碰都没有碰,要是早些看的话,就可以早些领悟其中的意义了。

我想说,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善恶之分的,只是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所以受到的教育也不同,造成每个人的文化程度也不同,再加上走进社会时受到的熏染,才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人。如今的学校已经不实行教《四书五经》的教育了,所以现在的人们也接触不到这种叫人修身养性,意义深刻的书了。一个人要是不会做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没有用,因为他心胸狭窄。教育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年轻一辈拥有良好的品德、悲天悯人的情怀。教育不只是教我们知识,更是为了叫我们做一个合格的人。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甲骨文》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甲骨文学校黄加佳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