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600字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我的阿勒泰》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新疆最北段的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一个以哈萨克为主要人口的小县城里度过的一段童年。

作者李娟是一个普通的从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汉族女孩,她的文字非常自然、朴实、真切而不乏动人之处,于浮躁的生活是一缕清新的风。

我是第一次接触作者的文字,一读就有一种回归到小时候的感觉。因为她的描述就是小时候的感觉,对周围的每一个细节都这么触感强烈。

这本书里没有变味的心灵鸡汤,也没有如何赚钱的窍门,这里有的是真实。看似平淡无奇,却是真正的淳朴的一种味道。

我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看一本书,这本书让我很惊讶。真想不到现在这样充满pM2.5的社会里还有人在写、能写那么清澈、纯净的文字。如果让我编教科书,一定把李娟的文字选入语文教材,从小学到高中都适用。心灵鸡汤太假了,佛经圣经太飘渺了,李娟的文字那种自由自在、悠悠荡荡、返璞归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下来,太舒服了。

我喜欢文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有一说一的书,对故弄玄虚、卖弄技巧、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书敬而远之。看李娟的书,看这本《我的阿勒泰》,尤其是看完的时候,会让你感觉长舒一口气。像是懵懵懂懂从一个遥远的故事,一个遥远的另一个自己中醒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优秀读后感(6篇)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在阅读作者写的《阿勒泰的角落》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阿勒泰的角落》的理解。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阿勒泰的角落》的读书笔记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优秀读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优秀读后感(篇1)

新疆在我的旅行计划中一直排在第一位,可因为种种原因,每次出游都被迫放弃这个地方。也许正因为不可得,才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新疆的向往: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美丽多姿的天山、瓜果飘香的吐鲁番、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总之,那是种遥不可及的美。但自从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一系列书后,新疆的形象在头脑中一点点鲜活起来,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会觉得是自己亲身走在清凉的河边或站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或徜徉在茂密的丛林中,时而会为沉重的生活而叹息,时而又会为人们的乐观而鼓舞。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孩,跟着妈妈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她们跟随着牧民的步伐进山、转场,在草原、戈壁、废弃的矿场聚居地艰难地经营着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在那里,自然给予人类的是繁重的劳动、匮乏的物资和严酷的环境,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他们寂寞而卑微,隐忍、坚毅又乐观,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

作者的妈妈是一个能创造一切的“巨人”,凭着一双手在废墟中搭起一个家,并不断改造修缮,即便那只是个临时住所,也要用住一辈子的态度“折腾”它。她在零下二三十度靠着胸口的体温把从来没有在阿勒泰见过且毫无用处的金鱼带到戈壁滩上,只是因为“金鱼在水里游,像是这世上没有的一种花朵。”她的努力也许并没有给家里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大的改观,但正是她饱满的热情才支撑着这一家汉人在天遥地远的阿勒泰扎根生存。

有时艰苦的生活也会让人需要一些能够慰藉心灵的东西,比如酒。作者的杂货店里来过各式各样的喝酒的人,有买一杯散酒一饮而尽就满意离去的,有买一瓶二两装的二锅头慢慢啜饮无比享受的,还有一类酗酒的人,“这类人则总是以一种非常可怕的,简直可称之为‘精神’的态度酗酒。”年轻的作者开始并不能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喝酒,酒那么辣还要花钱,后来才渐渐明白“艰苦的生活太需要像就这样猛烈的,能把人一下子带向另一种极端状态的事物了。”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能够从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抽身出来去感受一下与天地为伍的艰辛与豪迈。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优秀读后感(篇2)

《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是新疆的散文作家李娟写的。李娟高中毕业后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阿勒泰的角落》就详细描写了作者李娟在阿勒泰的生活和所见所感。

李娟的语言富有特色,没有多少华丽的修饰,只是用简朴的语言细腻地描绘自己身边的细节,也颇有幽默感。在《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这一章节中,作者李娟描写了自己用模模糊糊的哈萨克语言与顾客做生意时遇到的障碍麻烦,形容“卖出去一样东西真是难于爬蜀道”,随后又连续写了好几个“是这个吗?”来显示寻找顾客要的东西十分烦琐。作者李娟最后还风趣地点评“折腾到最后,对方要买的也许只是一毛钱一匣的火柴。”

李娟也善于观察生活,尤其是一些微小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作者李娟写有关叶尔保拉提一家的事时,细致描写了叶尔保拉提妈妈的力大无穷,通过揉面和劈柴火两件事来表现。两件事都先由作者的无能与笨拙引入,作者李娟“双手捏成拳头使足了劲擂下去,也只能在面团上陷两个三公分深的拳头印子”。读后感·而叶尔保拉提妈妈就“一拧,轻轻巧巧地揉开了,一揉到底,极利索畅快,好像揉的是棉花,面团在她手中驯服得不可思议”。

劈柴火时,作者李娟“高高地抡起斧头,深呼吸,大吼,重重地、狠命砸了下去!结果只砸出了一道白印儿……”而叶尔保拉提妈妈磕完瓜子,轻轻拎着斧头,身轻如燕,但落斧如神。柴火几下子就散成一堆渣子了。

李娟生活的新疆阿勒泰地区,物质条件不是很好,但是在她的描写下,边疆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幸福。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优秀读后感(篇3)

作为一个生活在新疆农村的人,似乎更能理解书中的各种想法。

小的时候,闺蜜家是放羊的,经常陪着她在戈壁滩上看羊群慢慢地散开去找各种各样的草吃,看太阳一点一点地落下,天边绚丽的彩霞。还曾一起去过水库边,看到一大片湿湿的草地,更远处的野鸭,天边叫不出名字的美丽的鸟。还有戈壁滩偶然发现的一个水井和一小谭沁凉沁凉的水。戈壁滩上,虽然植物很少但一点也不荒芜,虽然色彩单调但一点也不孤单,极目望去,很远很远的天际线,让人心情开阔。现在回想起来竟然都觉得不可思议,就在那么广阔的天地里,我们都在谈些什么,想些什么了呢?

只是谈些家里学校的琐事罢了,只是脑洞大开地想些莫名其妙的事情罢了,会像作者一样想一想诸如“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会在这”“我如果是别人会是什么样的”“是否会有一个神一样的存在注视着我”之类的很傻又很深奥的问题,有时候又什么都好像没有想,就和戈壁滩上的土,沙子,红柳,芨芨草,大风融为一体,等回过神来已经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

看到书中作者的想法时,忍不住会笑着想自己以前也是如此,然后突然发现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再这样的放任脑子乱想了。不论在哪里,身边总是有着各种各样解决无聊的东西,一有空闲就忙着刷手机,即使没有网也要看会小说,好像这样才能证明自己不是无所事事的。看到美好的风景,第一时间就想着拍照发空间,朋友圈,眼睛没空的时候,也要戴上耳机,听朋友推荐的歌,听电台……我是想说,很久很久都没有让自己只和自然在一起了。

离家越远,似乎就越喜欢只呆在教室,宿舍,各种建筑物里了,那些小小的花园,操场,草坪对于我来说真是太小了,各种科技的进步,也是让我越来越孤独着证明自己的不孤独。

既然发现了错误,这个寒假,一个人去和久别的自然好好聊聊天吧。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优秀读后感(篇4)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

我从没有读过这样的书,书里没有什么逻辑,平平淡淡的叙事,却在我的眼前为我展开了一幅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美丽的地方的生动、自然的画卷。没有什么悲悯的话语,却总能带给我感动。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书荒的季节,图书馆看到阿勒泰直接拿着去借了。后来翻开的时候,读了两页便被其中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李娟所描写的每一件事都能找到画面感。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无论是可爱的孩子,还是来来往往的陌生人,都显得那么纯净。在那种厚重,贫瘠的生活中。透过作者的文字、作者的眼睛,我看到了那个纯净、干净明亮的阿勒泰,看到了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牧林,优美而明亮。我能感受到那别样的温暖、丰盈和喜悦。

正是因为很久没有读到这么优秀的书籍,所以才会激动。看书的好处就是在作者的叙事中结合自己的想象形成自己脑海中那独一无二的那个胶片集。读了几遍,每次都能带给我新的感动。每当我想写下一些感想时,总是在想下一次我是否又能从书中感受到新的世界。我现在写是不是还是太早了些。最终,我写出来的仍然只能是我在读这本书的一些小小感受,对于这本书,任何的评价可能都是多余的。不敢写,也写不来。只能读书的人自己去体会。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享受过写作这件事,因为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不管是我的心还是我的语句都处于一种束缚当中。这种束缚来自于我所接受的教育、我读的书、我的见闻阅历、我所处的环境……我无法越过它们。而我想说的,想表达的都似曾相识。好像这世界的所有的见解、情感都已被人抒发到极致。而我的那些像风一样的细微感受,总是难以捉摸。

最后,节选一些段落,我希望未来自己无论是处于人间的角落还是都市的中心,我的心都一样游牧在广袤而孤寂的荒野上,能够去享受那清辉月光落在身上的美丽,能够抓住那些难以捉摸的细微感受。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优秀读后感(篇5)

生活的本意是生存、活着。有人说,生活是为了生存而活着;有人说,生活是在世上舒舒服服地活着。我认为生活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物质生活而活着,更是要有意义、有价值的活着。虽然人生苦短,但是这样也不枉到世上走一遭了。

热爱生活的事例倒不少,只是我们缺少了一双心灵的眼睛。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一岁多时因患病而失聪、失明。她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在老师的帮助和教导下,她克服种种困难学会了识字,学会了说话,并逐步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她利用自己所学,写了《我的人生故事》、《走出黑暗》等一系列名著,到世界各地演讲做报告。她建立了慈善机构,帮助和她一样的残疾人士。她的爱心行动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和赞同,当时的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她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还获得了“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海伦凯勒从小就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没有享受到一个正常孩子的童年生活。她这一生从来没有想过如何舒服安逸的生活,虽然身残,但志不残,她一心想着如何帮助更多的人,如何为贫穷的人做更多的贡献,这样的生活,才是有价值的活着。

李娟写的《我的阿勒泰》一文,是作者热爱故土的真实写照,是用她在新疆一点一滴的生活故事编写了这本书。李娟从小在新疆长大,那时候的新疆非常落后,人烟稀少,没有什么公路,出去乘车不方便,用的电话也只有卫星电话,这种电话不但贵,而且语音效果差,一到阴雨刮风天就卡壳。新疆的气候变化无常,不下雨时闹旱灾,雨下得多时就闹洪灾。夏天有冰雹,冬天天冷时闹雪灾,还时常闹蝗灾。可尽管这样,李娟仍然选择生活在这儿,主要是她热爱这里的土地,热爱这里的生活吧!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塞涅卡曾说:“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活,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时间来衡量生活”。

生活如水,淡然朴实,淡名利,淡世绘,淡荣辱,淡诱惑,内心宁静,清澈透明;人生如茶,半盏清茶,观浮沉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你既想真正热爱生活,就得参悟出这生活的滋味。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优秀读后感(篇6)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

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骚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

作家李娟有关新疆的美丽文字《阿勒泰的角落》读后随笔


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在读了作者写的《阿勒泰的角落》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作家李娟有关新疆的美丽文字《阿勒泰的角落》读后随笔”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家李娟有关新疆的美丽文字《阿勒泰的角落》读后随笔【篇一】

读完《阿勒泰的角落》,满满的都是感动,像吃了一颗甜而不腻的糖,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小时候的情景。也忽然觉得我把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叫做“故乡”多少有些生疏了,叫“老家”才更亲切。

老家不大,站在不高的小山坡上就能看到全村。村里连个像李娟家那样的杂货铺都没有,买东西要到好远的地方去。村路不好走,卖东西的车也是百年来一回,来一回就在村里激起不小的动静,像是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男女老少,不管买不买东西,都出来凑个热闹,看看车上会藏着些什么稀世珍宝。其实,车上也无非是几样水果蔬菜,或是洗衣粉之类的日用百货。在卖东西的车边,老太太们拄着拐杖站在一起聊天,中年妇女们坐在大石块上谈天说地,小孩子们则蹲到地上玩沙子,堆砌着他们心中的城堡。

每年的腊月是村里的杀猪月,这个月就算不做饭也不会饿着。今天你家杀猪,明天他家杀猪。村里有个风俗,无论谁家杀猪,都会叫全村的人去尝尝鲜,杀猪的那家人会在提前一天晚上就找好帮手,谁是第一把刀,谁是灌血肠的,谁是抓猪的,分红明确。第二天一大早,被找到帮忙的人就自动来到了这户人家,天气冷,呼出的气都是白雾,大伙进屋抽根烟喝杯水,暖和暖和说会儿话,等人都差不多到齐了,就准备动手。有时赶上雪天,干活的人的眉毛上,睫毛上都是亮晶晶的雪花,进进出出会踩到屋里一地的雪,化了以后就被踩成一个个大脚印,稍不留神还会被冰滑倒,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们一般都忙得顾不上管孩子。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被满屋的猪肉被吓哭了。

杀完猪,男人们去屋里谈天说地,女人们在厨房帮忙做饭,煮杀猪菜。杀猪菜,其实就是把干白菜和鞋厂猪肉一块煮了,味道却出奇得好。饭好了就去邻居家借桌子借凳子借碗借盘子借筷子。小孩子这时候会被派去请村里的人来吃饭,有推脱不来的,爸爸妈妈还要去请第二遍第三遍,那是真心实意的请,而不是假装客套。村里有的老人牙都掉光了,也要请来,实在不来的,饭后也会送点猪血肠和杀猪菜过来。

有时村里同一天有好几家杀猪,这个时候被请吃饭的人家就会很为难,去这家那家会很遗憾,于是乎一家三口就分三家去吃饭。有的人有时候从这家吃完出来,经过另一家门口也会被叫进屋喝几杯。有时喝完了,还会一起打打麻将。天晚了就乘着月色回家,我始终都觉得老家的月亮确实比别处的亮,老家的星星也比别处更密更闪,别处的星星总是稀稀疏疏像是秃了的头顶。村里总是静得让人心安,尽管没有一盏路灯,却比走在亮处更让人觉得安全。

串门是村里人的一个习惯,闲暇时,人们爱去邻居家坐坐。来串门的大多也算不上客,自然也没有那么多招待客人的礼节,倒杯水,拿点瓜子,嗑着瓜子也能聊一个晚上,他们的话题无非就是上上下下几个村子里的新鲜事:谁家的女儿又生了个大胖小子,前院的三婶的远房侄女家又添了一对小羊羔,后院的大娘明天就去城里接送小孙女上下学了。

记忆里的村子没怎么变过,除了新修的水泥路和大桥,以前的小土路一下雨全是坑,混合着路边的粪堆汇成一滩散发着特殊气味的水坑,在被小鸡小鸭踩上几脚斑斑点点,确实不咋讨人喜欢。村头的桥连接起小村与外面的世界,没有这座桥,修这座宽敞的水泥桥之前,留在我记忆里的是座大铁桥,听妈妈说以前还有木头桥搭在岸两边颤颤的窄窄的一条,人踩上去摇摇晃晃。到了春天,天气回暖,小孩子们就时常去捉那些藏在石缝里的小鱼,裤子弄湿了,就爬到河边的大石头上晒会太阳,把裤子晒干了,再下水去玩儿。胆大的男孩子还会下水游泳,我是不敢去的。

村子里很少有什么新鲜人物来,村里的人也很少有出去的,他们带了一瓶水和干活的工具出去劳动,晚上回家喂鸡喂猪,料理家庭中大大小小的事务,他们也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吵过架后依然会互相串门,农忙时互相帮着干活,家里种的什么菜也会送一点给对方,他们很简单很开心很淳朴,那是我的老家,那些人是我的家人。

作家李娟有关新疆的美丽文字《阿勒泰的角落》读后随笔【篇二】

我通常,看到一本好书,就像饿汉遇到了美食,拿起便要大块朵颐一翻才过瘾,甚至是乐于牺牲睡眠时间的。但这次却不同,看着《阿勒泰的角落》,竟不想一气看完,确切点应该是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觉得看了一点便少一点了。看书很少会有这种感觉的。作为书的上宾,请上床头,每天睡前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章节,如此下来,也看了两个多月。看完后,想回忆一下书中的细节,竟是感觉一片混沌,努力去想,也只能忆起其中的一切影像。才发现,这真是一本无用之用的书。

看完了正本书后,翻到最前边看作者李娟的自序,她说写这书只为了在努力地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在一点一滴地逐渐成长中记录着一种真实的平衡感,寻找着一种踏实。我想,这也正是我看这本书所能体会到读者最纯真的用意,至于书中写了什么,李娟她的经历,随着一个个故事读完了,自己也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里面的故事就淡忘了,但那种真实的平衡感,却占据着心中的感觉,同时也唤醒了自身对这种感觉的更为强烈的渴望。

在更前的一段时间,也是在睡前看的书,看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在他的书中也描绘了他的平淡生活,他是刻意地把自己独居在一个小岛上,独自建房子,在岛上独自生活了两年时间,他用两年来感受一种孤独平淡的生活,同时也用严谨的文字与文明社会作了对比。

这本书,对于哲理性来说,有很好的阅读性,但作为单纯的人生感悟,作者的举动,总是过于刻意了。相比较而言,李娟的生活,她也随着她的裁缝店,商店,也随着阿勒泰深山牧民的迁徙而不断搬迁,在当地,人口是稀少的,物质也缺乏,但在这种贫乏的生活状态中,她不刻意地,甚至是怀着对俗世生活的无限兴趣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去,在其中,能清晰地发掘生活的乐趣,也体会着生活的烦恼,也絮叨了当地牧民的率真。

看完书后,很多描写的细节虽是不记得了,但一些影像,如李娟洗衣服的乐趣,只感觉当时的凉水与阳光都是她独有的;还有她眼睛对雪地的反应,这感觉即使是没见过雪的人也能深深体会到一样;还有晚上睡觉野猫的骚扰,抗争,与妥协;以及牧民还钱的举动,都纯朴得让人感动。这种纯然的心态,或是梭罗所缺少的吧。故此,《瓦尔登湖》给人的是一种哲思,《阿勒泰的角落》反是能以更为简单的文字就能触碰到人的心灵深处。

当然,这在也无意于贬低梭罗,之所以有以上的感觉,我想东方的文章不像西方那样追求一种逻辑的严谨,东方文章的审美追求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意淡而高远的文风。这种把意境融进了文章里面,也是东方所擅长的诗意的文风。试想《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依人,在水一方就含有了芦苇、霜、河流,人以及气候等所组成的景象,也像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都能用平淡的文字勾起所阅读者的无限联想。再更深一点的,有意境的同时,也最求着一种淡。在描写阿勒泰生活的平淡文字中,也在作者的那种平淡生活中,正是一种用心地体会,从而文字勾勒出了丰富的景像,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原来,诗意的生活来源于一种对踏实生活的感悟。这也正应合了印度哲学家奥修所倡导的:真正的心灵到处,荒原即花园。

心灵真正到达生活处处,可通过有为达成无为。这是《阿勒泰的角落》带给我无用之用的感触。

作家李娟有关新疆的美丽文字《阿勒泰的角落》读后随笔【篇三】

最近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和我的阿勒泰,真是很喜欢,她用淳朴、清新、自然的文字记录了她生活中的点滴生活,在她的文字里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她享受着贫穷和艰苦。

李娟陪着母亲迁徙于新疆阿勒泰偏僻而辽阔的游牧地区,和妈妈、外婆、叔叔、妹妹生活在一起,以开杂货店和裁缝为生活,在阿勒泰长达半年的冬季牧场里,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艰苦却充满温馨,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幽默、能干、聪明,对生活充满信心,永不服输的妈妈;老实能干的叔叔;朴实、憨厚的妹妹;一个个人物都像在眼前一样,历历在目。

李娟的文章里更多地记录了牧区普通人,牧民们的淳朴善良、孩子们的单纯与寂寞的童年。李娟不仅对牧区的牧民有着深深的热爱,更是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在她的眼中,阿勒泰的宁静、它的河滩、河边的林子、各种的携物、甚至一望无垠的荒滩戈壁都是美好的,生活的艰苦不但没有让她失去信心,反而让人对她那种闲散、安静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作家李娟有关新疆的美丽文字《阿勒泰的角落》读后随笔【篇四】

用了长达十四个小时读完《阿勒泰的角落》,也在作者的笔下访遍了阿勒泰的角角落落。

初读李娟的书是从《冬牧场》开始的,那是一个飘雪的季节,我半躺在充气沙发上读这本书的。说真的,很惭愧。我们的经济条件早已达到了温饱的水平线,可她们还在温饱线上做垂死挣扎。在《冬牧场》一书中,人们要去很远的地方背雪,做为生活用水,捡牛粪羊粪做燃料。居无定所,经常要随着季节而迁移。零下四十度的温度下,没有取暖设施……但是寒冷没有将人们生存的意志打垮,人们还是沉浸在小而琐碎的幸福里。文字朴实,但毫不枯燥,反而被她们这朴实平凡的生活所感染。没有比较,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有多美好;没有比较永远也不知道我们都是生在福中不知福。

再读《阿勒泰的角落》感受又不同。似乎一家人的生活好起来了,有自己半流动的裁缝铺,小杂货店,还可以修鞋。作者一家人在阿尔泰深山牧区过着游牧生活。喀吾图、巴拉尔茨、沙依横布拉克、桥头,书中描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几个地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喀吾图:看他拉面的男人、因为语言不通,把雪兔当成黄羊买回家、家里的裁缝店怎样去应对不同身材的人……在巴拉尔茨:五岁好动的叶尔保拉提一家、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巴拉尔茨的一些夜晚……虽然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通过作者的笔,摇身一变成为童话故事。在沙依横布拉克: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和喀甫娜做朋友,因为给喀甫娜做的马甲又肥又没有样子,而且门襟还熨糊了,就这样她们成了朋友;最逗的一段就是到外婆出去玩。谁都因为外婆年龄大的问题不想带她出去,可外婆很机灵,提前做好出发的准备,甩都甩不掉……读到这段都能笑出声来。虽然整本书都是描写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没有起伏的情节,平平淡淡的。但是,平平淡淡中透着对自由的向往,对宁静的追求。

作家李娟有关新疆的美丽文字《阿勒泰的角落》读后随笔【篇五】

李娟的作品语言质朴,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很多专家所说的文采,但是却饱含着人性之美,这是她的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开篇的《一个普通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仅仅缚住一个人。

《外婆的早饭》中写道:于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里添一块柴。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出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

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时光啊……但是,正在最感动着的时候:"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

真是窝火!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三个瘸子》中母亲责怪李娟:老人给的东西怎么能拒绝?哪怕是五毛钱也应该收下。

读了李娟的文章,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人与人之间到底应该是一种怎么样的关系?是暖暖地关心么?是美好的祝福么?是真诚的'相处么?

作家李娟有关新疆的美丽文字《阿勒泰的角落》读后随笔【篇六】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两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热门精选:李娟《阿勒泰的角落》通用版(9篇)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在阅读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会有一些独到见解。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读后感是记录人们对于一本书的阅读见解和心得。怎么才能防止将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热门精选:李娟《阿勒泰的角落》通用版(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篇一】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

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

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篇二】

新疆在我的旅行计划中一直排在第一位,可因为种种原因,每次出游都被迫放弃这个地方。也许正因为不可得,才在脑海中不断加深对新疆的向往:广袤无垠的大草原、美丽多姿的天山、瓜果飘香的吐鲁番、能歌善舞的新疆人……总之,那是种遥不可及的美。但自从读了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冬牧场》等一系列书后,新疆的形象在头脑中一点点鲜活起来,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仿佛就在身边、触手可及,会觉得是自己亲身走在清凉的河边或站在尘土飞扬的小路上或徜徉在茂密的丛林中,时而会为沉重的生活而叹息,时而又会为人们的乐观而鼓舞。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还是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女孩,跟着妈妈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经营一家杂货店和裁缝铺,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她们跟随着牧民的步伐进山、转场,在草原、戈壁、废弃的矿场聚居地艰难地经营着他们的事业和生活。在那里,自然给予人类的是繁重的劳动、匮乏的物资和严酷的环境,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只是自然的一小部分他们寂寞而卑微,隐忍、坚毅又乐观,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

作者的妈妈是一个能创造一切的“巨人”,凭着一双手在废墟中搭起一个家,并不断改造修缮,即便那只是个临时住所,也要用住一辈子的态度“折腾”它。她在零下二三十度靠着胸口的体温把从来没有在阿勒泰见过且毫无用处的金鱼带到戈壁滩上,只是因为“金鱼在水里游,像是这世上没有的一种花朵。”她的努力也许并没有给家里的物质生活带来多大的改观,但正是她饱满的热情才支撑着这一家汉人在天遥地远的阿勒泰扎根生存。

有时艰苦的生活也会让人需要一些能够慰藉心灵的东西,比如酒。作者的杂货店里来过各式各样的喝酒的人,有买一杯散酒一饮而尽就满意离去的,有买一瓶二两装的二锅头慢慢啜饮无比享受的,还有一类酗酒的人,“这类人则总是以一种非常可怕的,简直可称之为‘精神’的态度酗酒。”年轻的作者开始并不能理解这些人为什么要喝酒,酒那么辣还要花钱,后来才渐渐明白“艰苦的生活太需要像就这样猛烈的,能把人一下子带向另一种极端状态的事物了。”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能够从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抽身出来去感受一下与天地为伍的艰辛与豪迈。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篇三】

总以为这样的一本书一定写了很久吧,写得快些,那些角落里繁琐的小事怕是要被落下,任何一点仓促都是对它的亵渎。她像个絮絮叨叨的女孩子,有一搭没一搭地在你耳边说着什么。细碎时恨不得把什么都念叨一遍,可若是开朗起来,又似乎什么都算不得重要了。她把光阴拆散了讲给你听,她笑,哭着笑,恨不得把她的全世界都搬过来,真实得仿佛在眼前发生,但又总是隔着什么似的。当你终于习惯了他的磨人,准备好好听听她的或想想你的人生时,她却俏皮地转身离开,像书中一样对你说“一辈子,还早着呢!”

她的日子没有过完,我们的也还早着。

书里的光阴是稀释了的,仿佛是被人催促着。作者很善于抓住那么一两件事展开,或者说她只是信手拈来,把从记忆里浮现出来的,哪怕给她一点触动的东西都写下,却不经意间感化了许多人。她写着关于普通人的文章,可细细品味,却似乎很遥远,她的生活总让人觉得干净得有些飘渺。可一字一句的人间烟火又无比真切。

它的缓慢惊艳了多少人?我以为阿勒泰的角落,毋宁说角落中的阿勒泰。它仿佛是坐落在世界角落某种孤独的具象,可却又不自知般的以为,或许世界就这么大吧。一份从容轻易抹去了孤独中忧伤的成分,还剩平和与那绵柔的亘久,流连文字的长河后,缓缓地浸润着每一颗从它身畔掠过的心灵,一点点溶解着他们的躁动。

生命终究只是一种形式,生活也不过是个过程。有人轰轰烈烈,最后也只是暗淡在夜空中烟火的灰烬;有些人平平庸庸,但时间也泯灭不了他们曾经在这世上激起过涟漪的事实。当一切趋于虚无与平淡,抑或我们的所有都成了到达高潮的前奏,最重要的是此刻,此刻我们存在着。

时间会对懂得生活的人手下留情,这或许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篇四】

《阿勒泰的角落》是由作者李娟在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的多篇关于新疆的短篇散文集结而成,被誉为现代版的《呼兰河传》。花地文学榜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李娟的文字“透过私人的感触呈现了新疆的历史脉动,在那自然素净的文字背后,是新疆广袤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寂寥,时间很绵长,而人变得很小很小。”“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的女孩,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她笔下的贫穷、死亡、疾病、灾难,呈现出一种文字的高贵。”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给李娟的推荐语中这样写道。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虐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

大雁南飞时的情景她看得动弹不得,仰着脖子想要流泪:“一行大雁从北向南整齐地横过天空,是这大风中唯一无动于衷的事物。看着它们如此寂静地飞翔,像是通过天空的屏幕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情景。”

五月初面朝黄土背朝天忙着点花芸豆时,干燥的大地、坚硬的种子、简单的劳作,让她不禁感慨:“劳动的力量真是巨大啊,还有大地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种子像是这个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迹中最最不可思议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娇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变成很多很多。”

“当地的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很白,很精致,目光和小嗓门水汪汪的,头发细柔明亮。可是稍微长大一些后,就很快粗糙了,轮廓模糊,眉眼黯淡。”透过喀吾图当地小孩容貌上的巨大变化,折射出当地生活的艰辛,正如她所说“恶劣的气候和沉重的生活过滤了柔软的,留下了坚硬的。”

“在红土地,生活已经坚固了许多。但坏天气仍然动摇着我们的心。春天里,风沙中的红土地,从天到地全是极不耐烦的咆哮,远处田野边的树木被剧烈地来回撼动。风一阵,雨一阵,冰雹一阵。天空昏暗,虽然是正午时分,但房间里暗得不得不点起了蜡烛。我们早早地做饭、吃饭,然后上床躺着。由我们的房屋替我们承受整个世界。”

虽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她的笔下分明藏着许多柔软和希望。可爱的兔子、热闹的酢浆草、美丽的金鱼……

“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我们还种了好几盆花。我妈只喜欢好养活的,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而且花还要开得又多又热闹的那些,比如酢浆草。分明就是草嘛,怎么养都养不死,乱蓬蓬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闹闹挤了一窗台。”

“鱼缸里水面平静,这水面如同皮肤一样敏锐地感知着疼痛,并且不可触动。鱼在透明中静止,是透明中静止的一团色彩,似乎快要渗开了去,却一直没有。鱼又缓缓游动,透明中全是寂静的歌声……金鱼清洁纯粹的、灿烂鲜艳的身子,在那束光线中平稳地来去,如同这混沌世界中一颗静穆明澈的宝石。面对那样的宝石,即使是一颗已经开始老去的、粗糙的心,也能看出奇迹来。”

……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作者将平淡生活中的美好述之笔端,贫瘠的土地里也藏着生命的希望,琐碎的生活因为人性的美好、善良以及生命的韧性而变得极富张力、妙不可言。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而明亮。

大自然真是神奇,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去阿勒泰走走呀~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篇五】

碧蓝如洗的天空之下,孤独也成了近似于幸福美好的东西。

重读李娟,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庆幸,如果不是被连篇的考题折磨得不愿动笔,如果不是手边正好放着一本《阿勒泰的角落》,我可能就要再一次错过一个细致如初雪的灵魂,一段与远方的邂逅。

手捧《阿勒泰的角落》仿佛置身于那湛蓝的天空之下,眼前绵延着辽阔的草原、无尽的山峦。李娟于阿勒泰的生活是质朴的,而她也不加矫饰地尽数向我们娓娓道来。在瑰丽的自然之中所发生的渺小的事,却有着难以比拟的赤诚的美。

就像在书中反复提及的阿勒泰那蓝到极致的苍穹,一览无余,就连一丝白云的遮蔽也不存在。那样的蓝是即使在阿勒泰正午灼热的太阳炙烤下也无动于衷的蓝,是骑马行千里却恍若静止的蓝,是纵使阿勒泰经历沧海桑田的变化也岿然不动的蓝。那份蓝与李娟,甚至整个人世都无关,却给予了李娟行文中孤独到静美的力量。

这份孤独不是城市中华灯初上时的寂寥,不是知音难觅的苦涩,而是行走千里全无人迹,四面八方唯独只有自己的渺小。这份孤独自人类诞生伊始便横亘在了人与世界之间,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麻痹自我极力否认,而李娟就那样自然地举起手掌,看着在湛蓝天幕下苍白到透明的指尖发出世界与我们无关的喟叹。

是溪流旁独自盛放的花所给的启示吗?还是那个一直存在却从未靠近的深处?生活给予了我们很多暗示,关于自己,关于世界,细腻如李娟代替我们一一拾起并细细告知。

但提到最多的还是蓝天,无论发生了什么一抬头便能看到的天幕。它自顾自地蓝着,李娟却给它点缀了更温柔的色彩。在爱情萌芽的那个月夜,它蓝得暧昧朦胧;在即将离别的正午,它又蓝得凉薄淡漠;在宁静的午后,它又在李娟清澈的瞳孔里映下纯净美好的色彩

突然想到了一句话美好的并不是这个世界,而是凝望着这个世界的你。如果说世界与我们无关,那么李娟你与我们密切相关,你将我们重新拉近了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你是纽带,也是救赎。

阿勒泰有那么美吗?阿勒泰的天空真的蓝得那样惊心动魄吗?我不敢断言,但我确信,倒映在你的瞳孔中的阿勒泰美得让人心驰神往,抱膝坐在阿勒泰天幕之下凝望着整个世界的你,是我所知的最美好的存在。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篇六】

初中的时候唐老师推荐过这本书,一晃近十年过去,看到熟悉的篇章里有些熟悉而陌生的生活,那些我似乎见证过的人,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感慨和温暖。前几天我因为做错一件事十分懊恼,心里很难受,心里静不下来,情绪无法排解,逼不得已我拿起电子书看起了这本书,我深深的陷入作者所赋予的这个美丽,纯朴,善良的世界,也让我想起我的故乡—我也是出生在阿勒泰内地人,我也看到过富蕴满天的鹅毛大雪,我也被那些哈萨克族同胞的热情所感染,我也经历着或者看着别人经历着这样简单,朴素,自然,奋斗着的生活。我很长时间没有认认真真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用些许时间来感受自己的内心,感受生活的细节,记录自己的生活。便捷化的电子设备,功利主义的环境氛围,常常剥夺着我的时间,精力,我不知不觉丧失着对生活的耐心,急功近利。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本书让我看到小小世界大大的精彩,或许我该审视一下自己,究竟什么是你想要的东西,究竟如何做才能让自己不负自己的时间,不负自己的心。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篇七】

去书店,看到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翻看,发觉不错。购买一本,25元,时逢西博会期间,曰:85折,格算。

回家后,翻看,断断续续的翻看。这,又是一本不用记页码的书,也是一本不用一气看光的书。闲暇时打开来,读几节。读着,便会将心绪平静下来,便会想,那些遥远地方的风景和生活里的情趣。这一切,来源于作者的文字,干净、明亮、可爱、温暖。与安妮的蔚然不同,但也是够好的。

如她是这样描写男人喝酒的:

我家的柜台下的角落里至今还堆着一些无法处理的宝贝,包括五件皮夹克、几顶皮帽子、几根马鞭、一副皮手套、两三个手电筒,还有一个摩托车头盔、一大堆匕首、一叠身份证、一个户口簿、数不清的手表(有一半都不能走了)。更可笑的是,还有一双皮鞋……全是赊帐的酒鬼随手抵在这里的,估计酒醒后就忘掉了。

更可气的是晚上,那些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毅力,冰天雪地里能连续敲几个小时的门。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是不给开;我们越是不给开,他们越是要坚持到底,不烦不躁,一直叮叮咚咚敲到天亮,就回家睡觉去了,一觉睡到晚上,吃饱了饭,再来接着敲。

经常是干活干到半夜,一出门,就给门口堵着的东西绊一跤。低头一看,又是一个醉趴下的,不知在冰天雪地里倒了多久了,于是赶紧把他拖进房子,扔到火炉边搁着,让他自己醒过来好回家。可气的是,这种人醒了以后,往往第一件事就是要酒喝,根本不为自己刚刚俭回一条命来而稍有害怕。

奇怪,为什么要喝酒呢?酒到有什么好喝,那么辣,而且还得花钱。

一个做裁缝的家庭,常年在那片土地上流动着,做着裁缝,所以对钱自有一点单纯的意识,写来也可爱。

来这里做衣服裙子的女人们,一个比一个可爱,可爱的简直都不忍心收他们钱了。哪怕是五六十岁的老妇人,撒起娇来,也跟小姑娘一样动人。她们会像念诗一样哀叹自己的青春,满脸难过,眼睛却狡猾地笑。

年龄小的就更难对付了,她干脆紧紧搂住我妈的脖子,拼命亲她,让她气都透不过来,再口口声声地喊她“妈妈”、“亲爱的妈妈”。

到了后来,我们的价格降的和“小上海”家的一个档次——实在是没有办法呀……

价格一降,我们的生意就更好了,也更忙了。冬天的是候,经常是深夜过去天亮了的时候才开始休息。

爱情会在任何地方发生,她写妹妹的恋爱亦是可爱的。

十七岁、十八岁,虽然只相差一年,但差别太大了。去年还是一个倔强敏感的少女,今年一下就开窍了似的。虽然这件事上我们都瞒得很紧,但她自己肯定感觉出了什么,并且还有所回应呢!第二天,赶在卢家小伙子过来接她之前,我们看到她把各破三个洞的球鞋脱了,换成压箱底的新皮鞋,还欲盖弥彰地解释:“噢,昨天汗出多了……那双打湿了,……湿透了”

到了第三天,又把灰蒙蒙的运动服换成了天蓝色的新外套——干活去穿什么新衣服啊?但我闭了嘴什么也没说。她自己都舍得我还多什么嘴。

一拍篷土的头发也细细地洗净了,从此做饭和倒煤灰时,头上会小心地包着头巾,下地干活也不忘包着。

不写了。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篇八】

这是一本李娟的书,李娟这个作家,说她很伟大,倒也不见得;说她文章写得特别好,倒也没有。总之,我不清楚我能不能用“优雅而不失风趣”来形容她的作品。而她的作品都是散文,没有连续性的,好像就是一天记一点,一天记一点下来的。这时我脑海蹦出一句话“写作就是记录真实、真情,要是没有真情实感,凭着脑海里生硬的想像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这样的作文也是没意义的。”

李娟记录了她和家人在阿勒泰生活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句子都被她写得那么漂亮。而且,她记载事情是有时间推移的,比如第二篇,她从一个人手里买了一只兔子,然后写和兔子如何生活,过了多久……兔子又怎样怎样,再加上她惟妙惟肖的语言,简直能把人带入其中。

还一个就是她描写人物的语言了,我看了那《我们的裁缝店》里的李娟和她的助手哈迪娜,哈迪娜的外貌、为人处事、性格特点都描摹得淋漓尽致。

要说我对这本书的感受吧,就只能用“感动”来形容。阿勒泰那里生活得多艰辛啊!李娟是从所有作家中脱颖而出的一个作家,她的经历更为特殊。读后感。她将她不平凡的事迹分享给平凡的人。(应该不能算是不平凡……)印象最深的镜头就是外婆对着兔子说:“兔子兔子,你一个人好可怜啊!”仅仅只是看到这句话,我的内心就感慨万千。

外婆很孤独,她是一人;兔子也很孤独,它是一只兔子。关于外婆说兔子好可怜啊,应该是自己感同身受吧,只是将自身的处境讲给兔子听罢了,孤独久的人,才会有体会吧……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篇九】

这本书是微博上喜爱的几个写手大力推荐的,看了下内容也是比较偏爱的,可没想到买回来后竟成了厕所读物,半天也没个结束。倒是这次中秋回成都,因为出租房里只有一台电视,所以大部分时间我就用来啃书,上次这样啃完的是《rework》,挺有意思的一本小书,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小书,一章就是一页纸的内容配上一个有趣的插图,虽然会有浪费纸的感觉,但插图真的很有心思,而且内容也言简意赅,直扣中心,不浪费字。而《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当然不是说有浪费字的意思,只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描写,除了让我佩服文字描述能力之外,我好像沾惹不到一点浪漫情怀,全书让我最喜欢的是作者的母亲,在字里行间慢慢显现出的这位母亲,时而有孩子的稚气,时而有商人小小的奸诈,时而有一家之长的风范,总而言之,在书里是个什么都会的人,敬佩得不得了。

阿勒泰,地处北疆,去过新疆的人都知道,南边比北边富裕,而阿勒泰应当属于北疆中比较贫乏的地区。然而在这个地方,作者的一家跟随牧人的行走、居住,体验着千百年流转下来的游牧生活,看着千百年来形成的草原、戈壁滩的景色。这里,物资是匮乏的,但在作者的笔下的生活却是蓬勃旺盛的,虽然天气恶劣、环境恶劣,有无边的空旷和寂寞,但都能让人感受到美,生活的美。我总是想把这一切归功到作者的母亲身上,不知是否偏颇。作者其实应该也算是个任性多情而敏感的小姑娘吧,不然如何能感受这大自然的美妙和生活在大自然之中的人儿的美妙,然后写出来和和大家分享呢?

“还有一个两岁的小孩一直坐在我对面,绯红的脸蛋,蔚蓝色的大眼睛,静静的瞅着我。一连坐了两三个小时都保持着同一个姿势,动都不动一下,更别说哭闹了。

我大声说:谁的孩子?

没人回答。车厢里一篇鼾声。

我又问那孩子:爸爸是谁呢?

他的蓝眼睛一眨都不眨的望着我。

我想摸摸他的手凉不凉,谁知刚伸出手,他便连忙展开双臂向我倾身过来,要让我抱。真让人心疼。这孩子身子小小软软的,刚一抱在怀里,小脑袋一歪,就靠着我的臂弯睡着了。一路上我动都不敢动弹一下,怕惊扰了怀中小人安静而孤独的梦境。”

这是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话,读完我发现我的嘴角上翘而不自知,是了,我想到曾今也有一个小人儿靠着我的臂弯。他一直哭,要找妈妈,我便抱着他找妈妈,我一直记着那小小软软孩子,温暖极了。结尾的这一刹,我想,我和作者的心是那么的贴近。

最后,当然我不免俗的很想去阿勒泰走走,看一看作者笔下的那些人事物,只是不知道能否受得住恶劣的环境,对此虽有些汗颜却也无能为力。

最近想去的地方很多,特别是想去我所爱所崇敬的那些历史人物的墓地上走走,想去宣帝杜陵去看看那“故剑情深”“南园遗爱”的深情,还有文天祥还有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很多人。可是我这脑袋似乎也记不住那么多名字,那些名字我还能去追忆,这就是为什么我赶着趟的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记下来吧:

西安是一定要去的,且不说我喜爱的唐王朝,还有很多很多的那些人,那些故事。“功名竟在长安道”,长安长安,念着念着全身上下就不自已的荡漾出一种情怀,这个地方怎能错过。当然,还想去敦煌,看一看那些壁画,为的是当年离家去国在这里一刀一笔刻下美丽佛像的壁画师,当年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到这里,完成这些美丽的让后人敬仰的佛像壁画呢?还有洛阳、开封,数不完呢。

作家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随笔感悟收藏五篇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假期时我们观看了《阿勒泰的角落》,相信您对于《阿勒泰的角落》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写关于《阿勒泰的角落》的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本书籍。怎么才能防止将《阿勒泰的角落》读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作家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随笔感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作家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随笔感悟【篇一】

好久没有读到过如此清新自然的文字了,都说她是当代的萧红。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萧红的文字在纯真的视角背后总是藏着一股浓浓的苦,深深的悲,而李娟给人更多的是治愈,是温暖,是希望。

这里是地球上最偏远的地方,也是离海洋最遥远的腹地,在如此物质贫瘠、自然条件恶略的环境下,生活着不止一个人。他们努力着,而又孤独着,好像世界以外的一切与他们无关~不止一次的有这种疑惑,既然这里的冬天那么冷,生活的那么苦,为什么还要在这里苦苦的坚持,长久的生活……。苦吗,从来不都是这样吗。北京有啥好,离我们这里那么远。

原来,我们始终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去定义着评判着他人的生活。

见过冬日的戈壁吗,见过夏日的牧场吗,见过乌伦古河边那破旧的村庄吗,虽然没有,但我却深深地喜爱上了那片未曾亲眼见过的土地。

这蔚蓝的天,这广袤的地,漫山遍野的葱茏,夜晚无人知晓的月色,被世界遗忘的孤独寂寞,以及无论怎样对这生活的热爱,只有在这里,她才是最自由的。

 

作家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随笔感悟【篇二】

这时,敲门声响起,有人立刻起身去开门。进来的人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地方拴缰绳。我们房子外面光秃秃的,没有可栓马的地方。那人站屋里,手里扯着长长的缰绳,环视一圈后,把绳子系在门边的一只小板凳上,这才转过脸让我们看清她的模样。

马就在外面拖着缰绳静静站着,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被系在什么东西上,因此永远也不会尝试跑掉。好几次我都想拾起这个小板凳出去给它看看。

这个人向我们一一问好,然后买了一包方块糖,一块钱的碎饼干和两只苹果。他把方块糖和饼干分别放进外套左右两边的口袋,又把苹果细心地揣进怀里,这才俯身凑近蜡烛和我们说话:“巴拉尔茨没有几个人嘛,你们来这里干什么?你们为什么来这里呢?”

他是一个风趣而和气的人,我们聊了好一会儿,才知道原来他是个阿訇呢。真让人好奇,原来阿訇也要吃饼干呀,原来阿訇也得到商店买东西,原来阿訇的时间也有一部分需要打发才过得去。

这个上了年纪的阿訇实在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他给我们讲了许多巴拉尔茨过去的事情。我们都很喜欢他,希望他下次还来。他走时,我们抓了几粒球形泡泡糖让他捎给他的小女儿——他说他小女儿六岁了。

 

作家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随笔感悟【篇三】

 沐浴阳光,读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书香氤氲,感悟颇深。

这是一片淳朴的世界。

自然而淳朴的笔触,描绘出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民族的日常生活:做裁缝、经营一家杂货店、河边洗衣服的时光,门口的土路……尽管文字中会饱含生活的艰辛,在作者李娟的眼中,那又何尝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永远乐观地面对生活,永远对生活充满热爱,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我欣赏的,还有那种真实的气息。简单、不造作得语言,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和作者自己一家人的生活。《外婆的早饭》这篇可谓"经典"。好玩的老顽童外婆充满了童趣和爱心,淳朴自然的语言中又不失幽默,读者阅读时有时也能乐一乐,那会心一笑,真是一点也不乏味。

读这本书,还能领悟到独特的新疆风情,新疆的牧民们,在荒凉的草原上赶着瘦弱的羊群。也许,他们的一生中只有这么一次美好的相遇,也许,多少年后他们又在某地相遇,或下着暴风雪,即使天寒地冻又算得了什么?素昧平生的人们围在一团,温暖彼此的心。读到此刻,我的心也被人世间最美好的温情所感动。面对困难,大家都能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不管人们是否相识,险境面前人心是一致的,克服困难也就不难了。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学校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我们班能歌善舞的同学较多。比赛前大家都以为准能拿第一名,谁知道结果却相反。合唱节目演砸了,全班一片哗然,同学责怪班长组织得不好,负责领唱又抢了节拍……这个简单的故事也同样说明了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团结起来力量大?只是落实到行动中就不容易了。而新疆牧民们做到了,这与文化程度无关,从中可以知道:在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细节,否则也将会酿成大祸。

作家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随笔感悟【篇四】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

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当然,他们之中也不乏一些对生活充满热望而对现实无比绝望的的人。他对认识世界、改变人生是有主动意识的,对过上富足、文明、温暖的生活是有愿望的,但却没有改变这种贫穷的能力。于是就形成了独特的一群——酒鬼。

作者对这些人的描述总是奇妙而且诙谐,使他们的人性在固执、可爱中透出巨大的悲凉。我们笑过之后,实在不能不承认,他们除了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孤独的灵魂,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

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

作家李娟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随笔感悟【篇五】

《阿勒泰的角落》是由作者李娟在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发表的多篇关于新疆的短篇散文集结而成,被誉为现代版的《呼兰河传》。花地文学榜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李娟的文字“透过私人的感触呈现了新疆的历史脉动,在那自然素净的文字背后,是新疆广袤土地上世世代代不息的精魂。在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寂寥,时间很绵长,而人变得很小很小。”“文学就这样一百年一百年地,与真实背道而驰。只有像李娟这样的女孩,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她笔下的贫穷、死亡、疾病、灾难,呈现出一种文字的高贵。”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在给李娟的推荐语中这样写道。

在《阿勒泰的角落》一书中,作者以天然而纯真的笔调描述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日常生活点滴趣事,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虐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

大雁南飞时的情景她看得动弹不得,仰着脖子想要流泪:“一行大雁从北向南整齐地横过天空,是这大风中唯一无动于衷的事物。看着它们如此寂静地飞翔,像是通过天空的屏幕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的情景。”

五月初面朝黄土背朝天忙着点花芸豆时,干燥的大地、坚硬的种子、简单的劳作,让她不禁感慨:“劳动的力量真是巨大啊,还有大地的力量,种子的力量。种子像是这个世上所能有的一切奇迹中最最不可思议的。想想看:它居然能在最最粗砾的大地上萌生出最娇嫩的芽,居然能由一粒变成很多很多。”

“当地的孩子们小的时候都很白,很精致,目光和小嗓门水汪汪的,头发细柔明亮。可是稍微长大一些后,就很快粗糙了,轮廓模糊,眉眼黯淡。”透过喀吾图当地小孩容貌上的巨大变化,折射出当地生活的艰辛,正如她所说“恶劣的气候和沉重的生活过滤了柔软的,留下了坚硬的。”

“在红土地,生活已经坚固了许多。但坏天气仍然动摇着我们的心。春天里,风沙中的红土地,从天到地全是极不耐烦的咆哮,远处田野边的树木被剧烈地来回撼动。风一阵,雨一阵,冰雹一阵。天空昏暗,虽然是正午时分,但房间里暗得不得不点起了蜡烛。我们早早地做饭、吃饭,然后上床躺着。由我们的房屋替我们承受整个世界。”

虽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可她的笔下分明藏着许多柔软和希望。可爱的兔子、热闹的酢浆草、美丽的金鱼……

“当兔子满院子跑着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所以总是比我们更多地感受着生命的喜悦。”

“我们还种了好几盆花。我妈只喜欢好养活的,一年四季花开不断的,而且花还要开得又多又热闹的那些,比如酢浆草。分明就是草嘛,怎么养都养不死,乱蓬蓬一盆子。花碎碎小小,吵吵闹闹挤了一窗台。”

“鱼缸里水面平静,这水面如同皮肤一样敏锐地感知着疼痛,并且不可触动。鱼在透明中静止,是透明中静止的一团色彩,似乎快要渗开了去,却一直没有。鱼又缓缓游动,透明中全是寂静的歌声……金鱼清洁纯粹的、灿烂鲜艳的身子,在那束光线中平稳地来去,如同这混沌世界中一颗静穆明澈的宝石。面对那样的宝石,即使是一颗已经开始老去的、粗糙的心,也能看出奇迹来。”

……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作者将平淡生活中的美好述之笔端,贫瘠的土地里也藏着生命的希望,琐碎的生活因为人性的美好、善良以及生命的韧性而变得极富张力、妙不可言。她刻画的不是一组有关新疆的异域风情,她刻画的是我们内心的牧歌:白雪和阳光,青草和白桦林,优美而明亮。

大自然真是神奇,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去阿勒泰走走呀~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一:《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读完《我的阿勒泰》和《阿勒泰的角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思来想去,决定写一写自己的感想,算是对这2本书的一个感悟吧。

其实我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是挺担心遭到李娟的嘲笑的。但我想最后她还是能接受的,因为我太可怜了,整天活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生存经验和谋生法则里,活在被世俗的枷锁套牢,身不由己、无法挣脱的世界里。

阿勒泰没啥,李娟罗罗唆唆地叨咕她那里的那些破事,但我看着看着就乐,把乐都乐没了,心理有哭不出来的酸痛。在哪个很容易让人绝望的生存环境里,她的笔绕开大苦大悲式的苦难控诉文学,直追戈壁滩上的欢声、夏牧场上的笑语。

那片土地赋予了她天才般的灵性,戈壁荒原上的肌肤在泛着莹莹蓝光的滋养下,大众速腾迸发出一个天才般的信笔为之的书写者,她让我们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而且无人认领的一个清新、快乐的世界。

而我们失败就失败在当我们被群体性的过度索求的欲望和惯性纠结缠绕得疲惫不堪时,我们为了配合心理那念无止境的贪婪成性而无暇审视和欣赏本该属于我们的美,无法收获那本该属于我们的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们在拿到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同时,也遗弃了另一个美好、温馨的世界。

她穿越了苦难、绝望、沮丧、寂寞、孤独、的那强硬的阴暗层面的阻力,言语出了另一个世界的美。

荒原上的风、戈壁上的云、河岸边的毡房、峡谷里的牛羊,冷得过分的寒冬、另人绝望的山野,该咋样还咋样,该不咋样还不咋样,没人把她们咋样,她们也没把谁咋样,大不了吐一吐舌头,还不就是无所为吗。

【篇二:《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阿勒泰,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边缘。阿勒泰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幅员辽阔。是新疆畜牧业生产主要基地之一,也是阿勒泰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李娟一个戴眼镜的女孩,还有她的妈妈,外婆一家三口住在新疆阿勒泰牧区以开商店为生活。而她用她那细腻的文笔,写下了她在阿勒泰一天一天的生活《我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美在哪里?就美在她明亮的而非阴暗的底色上寂寞的诗多矣,明亮爽朗下的无边的寂寞似乎还没有人写,这就是独创的境界。舒芜

在《我的阿勒泰》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辑《阿勒泰的文字》中的《想起外婆吐舌头的样子》:吐舌头的外婆,飞快地把舌头吐一下,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休想让她为最错的事情多愧疚一丝一毫。外婆已经九十多岁了,可她对自己做错了事情之后就像一个小孩一样,吐吐自己的舌头,然后笑眯眯地坦白。

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的,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收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是啊,不要娇气软弱,也不要心胸狭窄,更不要在困难面前放弃,才能成功!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是啊,人只有经过了安静与孤独的考验,才能懂得一切。而如果失败了,吐吐舌头而已

千万要记得,当你做错了事情,或是收到了挫折,就会想起这句话: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篇三:《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作文】

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童年的歌声依旧在耳边回荡,但那一闪一闪的小星星却很少见到了。

星空清澈每一颗星子都尖锐地清晰着。满天的繁星更是寂静地、异样的灿烂着繁华明亮的星空应该是喧哗着的呀,应该是辉煌的,满是交响乐的星空上的星星,在天空上兀自狂欢,兀自寂静,欢歌笑语又沉寂不语。星星这么小,又这么大,忍不住又看一眼天空这个世界这么大!但星星上可能有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有可能比我们的世界更大,更少辽阔,更繁华一想到这些忍不住落泪。

星空好大,大得让人浮想联翩那一颗星星上是不是有一只迷途的羔羊,它四处寻找它的主人,却怎么也找不到,只能望着星星发呆?那一颗星星上,是不是黄金和钻石被太阳照得熠熠生辉,所以它才这么亮?那颗星星上,是不是终日下着雪,白茫茫的一片,在黑暗的宇宙里兀自寂寞,天空好黑,一颗颗星星为我们讲着故事,让寂静的夜空不再寂寞。

你在看星星吗?

【篇四:《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接的书是:《我的阿勒泰》,这本书一共有三辑,其中我最喜欢的时第一辑中的《属于我的马》,这篇文章讲的是:有一个人欠了作者家很多钱,但这个人却死了,只能由此人的亲人来替他还钱,但他的家人实在在拿不出钱来偿还,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马牵来见作者的妈妈,要求抵债。然后作者的妈妈打电话给作者告诉了作者这件事,这让作者想起了两年前自己家里还想买一匹马,因为那时候作者的家里还没有挖井,用水得要去两公里外的乌伦古河边挑回家。夏天还好,到了冬天,河面冻成了厚厚的坚冰,去挑水出了扛扁担,还得扛斧头。每天去挑水,每天都要破冰,头一天破开的冰窟窿一夜之间重新冻得结结实实。作者的妈妈想,如果没有马,有一只小毛驴也好啊。

那一年夏天倒是赞了不少干草,打碎后装了好几麻袋。可是马最终却没有养成。我们便在院子里挖了一口井。作者想象自己有一匹马首先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盖房子,并圈起一个大大的院落。还得在院子四周开垦出一大片土地,种上深浓茂密的草料。还得嫁一个也愿意养马的人,最好他已经有许多养马的经验了。将来的孩子也得喜欢马。这样,我就得为了马永远留下来,永远地。也就是说,除非我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决心永远生活在阿勒泰,否则我就永远不能拥有一匹马。

读了这一片文章之后我又很多感想:我觉得我们生在福中不知福,因为作者家里想买一匹马都那么难,而我们现在呢,要车买车,要房子买房子,我们还不知道珍惜,作者在想到自已有马之前还会计划好有了马之后要干嘛干嘛,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一下作者的这种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计划的习惯。

我推荐大家去看一下这本书。

【篇五:《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终于看完了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它让我的心更清澈透明!

很多人早已不看这类散文似的书籍了。各类关乎生存的实用书堆满了他们的书架,什么管理,什么技巧,什么投资,什么金融彰显的其实全是欲望!

看《我的阿勒泰》,你便明白你若觉得不幸福,其实是你缺少一颗美好的心灵。困苦如李娟、李娟的母亲、外婆的人怕是不多的,拥有她们那样的坚韧、乐观、善良的人似乎更稀有!我要开始放弃获得技巧,而选择寻找美好的心境。

【篇六:《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我的阿勒泰》的书,它带给了我一个新的、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朴实而不失幽默,有时看着看着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眼前能浮现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捧腹大笑。就像《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人家也是出远门,要是也出了点事油不够了怎么办?最后,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像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在一系列枯燥的名书阅读中,这本书的文字亮眼清新,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当然,仅仅是文字的功底还不足以使我如此喜爱。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背后总仿佛蕴含着点什么,一些平常我们不甚注意,却在这里被提及的细节。如《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中: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虽然只是对一些话语,一些场景的回忆,却透露出了家人对她的思念与深切的亲情,有时候回家看看家人要的不是你的礼物,而是你回来。

有时候,《我的阿勒泰》中还透露着些许悲伤。她会怀念她去世的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会想起从未见过的老家、会为被新道路、新房屋替代的城市而感伤。而此时,我也会沉浸入作者的思绪中去,感受着那新鲜的、从未遇见过的生活。我仿佛看到了那春天的荒野、森林中的木耳、汉族和哈萨克族的孩子、乡村舞会和弹唱会;我仿佛听到了滴水泉的传奇故事、人们生活的嬉笑怒骂声、荒野上呼呼的风声;我仿佛闻到了泥土青草的芳香、森林中浓厚的生命气息这是一片广袤辽阔的土地,日常的、当代的新疆正在我眼前发生。

《我的阿勒泰》为何如此鲜活?因为它是真实的,作者依靠着这片深厚的大地,从自然中汲取精神,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在人性与人情之外别开了一片天地。我能从中看到人与天地、自然、周围的人的关系,使我贴近了那个深厚、自然、清新的地方。

总有一天,我会亲自去向那个远方,去那荒野、那河边、那森林、那玛瑙地、那滴水泉,去感受、领悟这个曾让我心动的故事。

【篇七:《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去年陪儿子上课,老师推荐孩子们看李娟的散文《我的阿勒泰》。这位老师说,你们会喜欢她的说话方式。她用了说话两字,而不是文章,也不是写作。我便明白这是个温暖系的散文写手。

一直没去翻看这本书,直到最近看了好几本外国小说散文,觉得那个译本,哪怕是最权威最受欢迎的译本,读起来依然让我觉得不够优美动人。总觉得我和文字隔着一层薄薄的纱,或者说译本的文字让我觉得是眼前弥漫着淡淡的雾,虽能看清你的脸,却无法看懂你的表情和神韵。亦或许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等,语序语感的不同,让我觉得译本的语言不够行云流水,不够明亮透彻,不能touch到你的心。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最近迫切需要看点纯本土人士写的文章。于是想到了李娟,想到了她的阿勒泰。

书里你看不到太多华丽的词句,你可以感觉到这个人肯定不是所谓的什么名校中文系毕业,没有太多的卖弄文学,更没有晦涩难懂的词语或者思想。你看不到孔乙己问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的酸腐之气,也看不到冯友兰式的用词造句,当然也没梁文道的评论多方位,更没有张爱玲式的文学功底。你仿佛就是看到一个很普通的人,娓娓道来她的生活环境,她的生活记录,她的心情变幻。可是如果说你纯粹是在看一个人的博客日记,那么又觉得不仅仅是如此这般,你会被带进她描述的世界里,你会想象着那片戈壁的狂沙风暴,你会跟着她的思绪想象着她的生活,你会很想去看看那片离我好遥远的城市到底是怎样风情。

她写得真好,我不由自主被带进她的生活。我会深深记得那个叫做阿勒泰的城市。并且我有着很想去阿勒泰的想法。

至此,我想她是一个成功的散文作家。

她所写的大多都是她对生活小事的感悟,那匹人家抵债还给她家的马儿,那辆她坐了一整天的摩托车,那年她养鸡,她去森林采木耳等等,以及她描写的在她家商店打电话回家的有趣的哈萨克的小人物,这些都非常的吸引人并且朴实。她的故事非常朴实,很一般的小故事,但是你读起来却感到那么的有意思和温暖。她和叔叔在半路,摩托车没油了,但是却有过路人慷慨的倒油给他们,倒油的皮卡车主不见得有多富裕,那辆车极其年代久远且破烂,但是他们善心好心。我反复看到,在那遥远的地方,那个肯定我不如上海这般文明的城市,那里形形色色的人是善心的,温暖的。在那个天那么蓝,风那么急的地方但却有着最朴实最可爱的人民。用句很俗的形容词,正能量。是,让我的内心深深被温暖被感动。

从作者的笔下,我惊喜的看到一片还没有被外界文明所侵扰的极荒僻壤。那里的人有本能的笑泪爱痛,完全展现出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正如她所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这应当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才是宇宙间平衡有序的生命形态。那里的自然狂野直率,没有被城市文明所加工,生长在这样的天地间,或许她理所当然就被浸润出一副与天地浑然一体的性灵和情怀吧。他们不一定懂得文化是什么,但是他们对美和对美的表达却有着先天的自觉,而且这种自然而发的美比之经过文明浸染和艺术加工的美更具震撼力。即使你没有与他们共通的语言,也能产生文化的共鸣,而心生感动。如果不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我无法想象在茫茫天地之间还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落,一群寂寞而卑微的人,艰苦却欣欣向荣的生活着。我不能不赞美他们的隐忍、坚毅、乐观。但他们自己不这样认为,他们把上天降临自身的一切悲喜哀愁都看作理所应当,看作一切生命出现、存在、消忘过程中的常态,平静而无怨的接受。

那些居住在她的四周,常常与她打交道的贫穷的原住民、孤独的游牧者也都有着形形色色、性格迥异的生活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会因为十分荒诞的思维、怪异的僻好而做出令她无法忍受的举动。假设我们有一个或数个这样的邻居,肯定会天下大乱。而作者的眼晴却能透过她宽容的人格,去看待这些人,而且走进这些人的内心世界去认识、体谅他们。因为她自己也是这样寂寞无望。她把他们描述的滑稽有趣又可爱可亲,使你笑中带泪,为他们如此真实的活着,又活得那样寂寞、那样苦辛而感叹。

李娟让我感受到有种作家是浑然天成的,他们的写作能力是上帝赐予与生俱来的能力。正如我后来无意之间看到王安忆对她的评价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

作者用乐观向上的姿态诠释了世界,实在值得我们去感受她那独特的见解。干净纯粹质朴的文字,越发显得世界是那般美好。

【篇八:《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读李娟的《我的阿勒泰》,仿佛被带进了那个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世界:天是无边的,地是广袤的,天和地是连在一块儿的,天地间一群纯朴而善良的人,欣欣向荣地生活着。作者的语言真实、自然、简单、清晰,自然天成,明快中带着悲伤、热闹中带着寂寞、清朗中带着沧桑种种情绪糅合在一起,让我欲罢不能,只能由衷地慨叹,李娟真是个天才。

书中所描述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普通的小事,非常朴实,但是你读起来却感觉那么的有意思。《要是在喀吾图生病了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胖医生给人家看病的过程以及他令人发笑的举止,真让人替病人着急;《小鸟牌香烟》讲的是我妈用她特有的方式卖百货,简单易懂,幽默有趣;《阿玛克家的小儿子》中阿玛克家的坏小孩爱搞恶作剧,在我做生意的时候一遍一遍地学舌,影响我做生意,可谓坏到极点,可是当我去他家交房租的时候,他却一本正经地招待我们,真令人哭笑不得;《有关酒鬼》描写了酒鬼们喝酒的场面以及他们酒后滑稽可笑的表现这是多么朴实的生活啊。在那风急天高的穷乡僻壤,人们是那样的淳朴善良,我和叔叔在半路,摩托车没油了,但是却有过路人慷慨的倒油给他们。有人去我家杂货店买东西,偏遇到我漫山遍野玩去了,那个人就在我家耐心等待顺便还替我守店,牧民们诚实善良,又有信仰,酒鬼们的酒喝多了也不会赖账,即使陌生的人我们也允许赊账我的内心被深深地温暖着、感动着。

李娟的文字是简单的、朴实的。让人一读就明白,绝不会费猜。她描写骆驼吃树叶的情景:先用嘴衔住树枝的根端,然后顺着枝子一路撸到枝梢上-于是,这条树枝上的全部树叶一片不剩地全进了嘴里,又利索又优美。胖医生拿钥匙开锁以一种令人无法理解的速度将钥匙插向写字台中间那个抽屉上的锁孔,他蒲扇似的一双大手,捏着那么小的一枚钥匙,开那么小的锁。由于总是瞄不准锁孔,喘息越来越急促我真想冲上去,一把抢过钥匙,三下五除二替他打开算了。她的语言又是极其精准和细腻的,草原上空的月亮静静地浮在天空的另一边,边缘薄而锋利。班车上实在太冷了,冷得人一动不敢动,觉得动弹一下都会瞬间漏出破绽,让四面围攻的寒冷逮着个空子,猛地掏空掩藏在身体最深处的温暖。她的语言又是幽默有趣的,稀饭太稀了,姥姥惊叹老天爷,清汤寡水的,老子要挽起裤脚跳下去才能捞到几颗米。喀吾图的胖医生怎么可以胖成这样他裤子的一条裤腿,就够我宽宽松松地改一条连衣裙穿了。她的语言又是充满诗意的,她笔下的新疆泥土还不熟悉粮食,道路还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她眼中淋浴中的女子身子颀长柔弱,每一处起伏,都是水波静止后,唯一不肯停息的一道涟漪。

李娟的内心却又是强大的。在这清澈透明的文字里,是她坚强乐观的心态。在那样偏僻的角落,李娟、母亲,88岁的外婆,跟着牧民转场,自己打桩扎帐篷,零下42度的冷,狂风,暴雨,冰雹,黑暗,睡梦中被雨水淋醒,在狂风中追赶被卷走的房顶生活的底蕴是厚重的苍凉与寂寞,却因为拥有孩子般纯粹透明的心境,她们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抱怨、不消沉,淡然的接受,热情的生活。寂寞了,我们就带上猫和狗到荒野中去散步,过年了,就买来鞭炮,自娱自乐,在深深的深深的一处角落里欣赏着烟花的虚渺美好;在跟随牧民转场的艰苦日子里,我们更是苦中作乐,笑中有泪,半夜里,我们全家人跑出去追被狂风掀掉的屋顶,下大雨了,帐篷到处漏水,我们就发明了塑料袋接水器,帐篷内上面挂满了明晃晃、胀鼓鼓的塑料袋子,下面摆满了接水的盆盆罐罐,只要一不小心踢翻一只,那些罐儿就像骨牌一样全军覆没,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可是,这日子还是别有趣味的,因为,没了房顶,还有温暖的牢固的被窝啊,没有洗衣机,还有清澈美妙的河流啊,只要肯吃苦,采木耳、补鞋子都可以挣钱啊,即便是补鞋子我们也能补出生活的乐趣

我便明白,幸福原来是一种心态,一种如李娟般纯洁透明的心境。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的阿勒泰》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我的阿勒泰》的书,它带给了我一个新的、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朴实而不失幽默,有时看着看着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眼前能浮现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捧腹大笑。就像《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人家也是出远门,要是也出了点事油不够了怎么办?最后,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像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在一系列枯燥的名书阅读中,这本书的文字亮眼清新,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当然,仅仅是文字的功底还不足以使我如此喜爱。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背后总仿佛蕴含着点什么,一些平常我们不甚注意,却在这里被提及的细节。如《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中:“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虽然只是对一些话语,一些场景的回忆,却透露出了家人对她的思念与深切的亲情,有时候回家看看家人要的不是你的礼物,而是你回来。

有时候,《我的阿勒泰》中还透露着些许悲伤。她会怀念她去世的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会想起从未见过的老家、会为被新道路、新房屋替代的城市而感伤。而此时,我也会沉浸入作者的思绪中去,感受着那新鲜的、从未遇见过的生活。我仿佛看到了那春天的荒野、森林中的木耳、汉族和哈萨克族的孩子、乡村舞会和弹唱会;我仿佛听到了滴水泉的传奇故事、人们生活的嬉笑怒骂声、荒野上呼呼的风声;我仿佛闻到了泥土青草的芳香、森林中浓厚的生命气息……这是一片广袤辽阔的土地,日常的、当代的新疆正在我眼前发生。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通用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

“《我的阿勒泰》你看过吗?”一位朋友问我。我立马高兴地回答:“看过啊!我十分喜欢这本书,我想把它推荐给你。”

《我的阿勒泰》这本书记录了李娟一家人在阿勒泰的故事。她在书中描绘了新疆的风景,讲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赞美了新疆人的友善。

新疆的生活时不时给李娟带来一些小惊喜。“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擦干净后发现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我看到这里时不禁想起在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上,一片红色闯入眼帘。低头仔细一瞧,那是玛瑙!阳光照在玛瑙上,它们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分外迷人。李娟在一个大雪天和家人、小狗一起去散步。雪地上没有一个脚印,白的那样纯洁。她们踩在雪地上,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在她们身后是一排排错杂的脚印,这成了雪地上的一道风景。一望无际的雪地上,三只小狗正欢快地玩耍,时不时发出一声叫唤,多么有趣。

新疆的人大多十分友善。一个女人有一次在悬崖边用一个木桩救下了自己的丈夫,后来她就把这个木桩留在了悬崖边,想着它也许能帮到更多的人。在弹唱会上或舞会上,一群不认识的人也会在一起喝酒、说话、玩耍、论家常……李娟大年三十在村里放烟花,阿勒泰的人是不过这个节日的,可是她们一点儿也不抱怨她吵,遇见她时还说:“你们昨天屋子那里好漂亮!”他们是淳朴善良的!

李娟写作时也不忘用家乡方言。《有关外婆》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晓得啥子哟,不干不净不得病”,“老天爷!清汤寡水的,老子要挽起裤脚跳下去才能捞到几颗米。”作者写得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她在雪中散步,三只小狗中的阿黄不听话,她说:“哼,现在再听话再摇尾巴也没有用了!不理你!”我看到这里时乐不可支。李娟竟然对一直顽皮的小狗生气。我觉得读她十分亲切,像孩童一般。戈壁滩上,风沙相交,这让作者十分不舒服。可她却拿起笔,在纸上“唰唰”几下,又记录下她在茫茫沙漠上的痛苦及一路发生的趣事儿,让人身临其境。

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的中间位置,常常拿出来翻阅,爱不释手。我也要把《我的阿勒泰》这本书推荐给你,希望你也能感受一下有趣的新疆生活。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2

中国西陲,新疆的阿勒泰地区,是作者李娟的故乡。那里好似一片未经世俗沾染的净土,以宽广的姿态,拥抱着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宁静祥和的走过千年。

那里有泛着蓝色荧光的天空,有洁白深厚的云朵。那里有无边无际的苜蓿花海,朵朵紫色小花在深山幽谷里盛开。那里有绿色的旷野,棕色花纹的小牛甩着尾巴吃草。那里有双峰的骆驼,背上有绣着古朴花纹的坐垫,被夕阳勾勒出孤独的身影。那里有纯朴的牧人、豪爽的酒鬼,有弹奏冬不拉的姑娘,头戴高高裘帽的贵妇人。小羊在围栏外咩咩地叫,男女在荒野上骑着马互相追逐,穿着大号棉袄的小孩子走上好远来杂货店里买糖。那里,就是书中的世界。书里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都带我走进了遥远的阿勒泰。

这本书是作者李娟年少在阿勒泰生活时写下的一本散文集。她按照时间顺序,将《我的阿勒泰》分成三辑:阿勒泰文字、角落和九篇雪,每一辑都有十几篇散文。这三辑中,阿勒泰文字最近,九篇雪最远。所以,这本书越读,越觉得故事单纯、活泼、鲜明。

故事里的人物,也个个都可敬可爱:年老的外婆,犯了错误时会飞快的吐一下舌头,虽然年轻时摊上了嗜毒成瘾的丈夫,却没有改变她对生活的乐观和身上的顽皮;爽朗的妈妈,喜欢造词,用简单的话生动描述店里的商品,还会在大街上追打欠了债的酒鬼,就算没追着,也会哈哈大笑着回家。还有可爱的小孩努尔楠,温和的青年麦西拉,乡医院严肃的胖大夫,都让人记忆深刻。

书的背面有这样一句话:她的文字机灵、活泼、天真、朴实、明亮、爽朗。她不卑不亢,不倒卖她的生活和情绪在她的书里可以发现人与天地、自然、周围的人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如何生活在一起。没错,这本书的语言的确特别朴实,但又有一种特别的味道。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什么在澡堂子洗澡啊,参加乡村舞会啊,给孩子糖啊,在旧马甲上绣花啊,都让人感觉温暖又新奇有趣。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李娟纯真的心。

身处北京,活在钢筋水泥、车水马龙里,我也从未体验过书中描绘的生活。在阿勒泰,走上几公里路可能都看见不了一个人,而在我现在所处的大楼就生活着百十来户人家。在阿勒泰,热情的陌生人会请你到他家坐坐,但我甚至没和邻居家的老奶奶说过几句话。我从没见过围着篝火喝酒的酒鬼,也没见过赛马大会的盛况,甚至都没摸过一只小羊。但当我读这本《我的阿勒泰》时,却可以依稀在脑海里“看见”阿勒泰,“神游”一番,仿佛真的到了那里一样。也许这就是书的魅力,让你从文字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3

让人麻爪,平日里可以絮絮叨叨地说不尽对它的喜欢,现下认真、正经地推荐却又不知说些啥。想起啥说啥吧。

初中时很迷散文(当然现在也是),除了无止境地补课外,唯一的乐子就是放学去报摊买杂志看,那时候,我一度把龙应台视为最仰慕的作者,她的人生三书不知道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直到一次偶然,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李娟的《我家过去年代的一只猫》,看的我是泪流满面,怎么会有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写的这么好!呜呜呜……我把那篇文章剪了下来,挂到墙上,每晚临睡都要欣赏一遍

虽然整本书都是朴素的文字,但作者对于新疆阿勒泰地区民风的勾勒可谓是恰到好处,粗糙又充满真心,有时,那三言两语带过的,是苦闷,是迷茫,是不解,是热爱,是无所畏的坚定……书简简单单,文字简简单单,作者人也简简单单,我被这简简单单的一切迷住了,再难走出,或许这就是,最干净最简单的东西越讨人喜欢吧。然而生活中总是充满着各种瘴气,有的会使你迷惘,有的会带你误入歧途……很多时候,我们越走越长大,蓦然回首,其实已经离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越走越偏,初心不见了……我读李娟,读《我的阿勒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自己的一种期望吧,小朋友,希望你简简单单地长大,简简单单地收获你的快乐,希望你的未来简简单单,你也简简单单。

再后来高中时,《航拍中国》来了,我永远记得在新疆那期,我看到了阿勒泰!!!我高兴地要蹦圈子,给每一位朋友发了录屏的阿勒泰,分享我的喜悦,这是一个除了我的家乡外,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多爱它,它不知,我知。

终于,这也成了我的,阿勒泰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4

读了很久,不是因为它,是因为我。

在这一段时间里,表面平静内心波澜,这也许就是成年人的生活和常态,而我应该高兴自己终于在成年的路上了吗?

如果可以选择,自然是不的。然而生活并不常给我们选择的权力,因而,在可以选择的地方千万不要随意放弃,真正的选择是出自内心,而非被外力胁迫,不论何种形式何种程度。

然而,多数人并不知,也不以为然。对于无关的他们自然没什么,但若这里有对自己重要的人,苦的可能是自己。

那又能怎样,当你授予对方影响力,你便交出了部分的自己。近期常推“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的话题,我们为什么需要亲密关系?哪怕会因此受伤,常常因此受伤,一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没有的话,伤害更大,且只有伤害吧。

这是一篇无关于书的读后,记下的是与这本书相连的日子里的一点心情。很久很久以后,当一切都过去,不知自己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再来看这些记录。总是勇敢,常怀希望~这是最大的任性,更是内心骄傲使然。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5

偶尔翻了翻孩子读的书,一篇文章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

《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看似平平淡淡的语调,写出了一个出门在外的孩子对家人深深的眷恋。想起了那些年,我也是初离家乡,数着指头计算回家的日子,每到快要回家时,也是转遍大街小巷去采购,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要买上礼物。都买了些什么呢?几乎不记得了,但是,那种心情却永远忘不了。城市里商品琳琅满目,一路看去恨不得把它们都搬回家,可是财力有限,于是总想给每个人挑一个最适合的礼物,于是总会从天亮逛到天黑,逛到两条腿实在走不动了,最后可能是给弟弟妹妹每人买件衣裳,给爸爸买点茶叶。给娘的礼物最难买,因为给她买的吃的最后都会落进我们的口里,娘总是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要。我给娘买的衣裳也总是不合适,拿回去换是不可能的了,幸好我娘手巧,不合适的地方就自己动手改改再穿。于是每次买衣裳我都是往大了买,因为大改小总比小改大要容易的多。

我们这些从农村进城的孩子,在家时总是想着脱离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一旦离开了家乡,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心里却又充满着矛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心总是无处安放。一方面想家,想回到家人身边安闲自在;一方面又恨家乡的落后,恨不得把家人全都带离那片土地。就是这种感觉凝结成浓浓的乡愁吧?每逢秋风一凉,不管身在何处,心总会不由自主的飞回那个久违的家乡。

现在在城市安了家,爸妈妹弟也都进了城,家乡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房子,这回不用再牵挂那个老家了吧?却不是。夏天的午后,一声蝉鸣,一个场景忽然就跃入脑海:太阳热烈地炙烤着大地,风吹过来,像把人脸上嘴里的水分全部抽走了一样,大人在麦场上轧麦子,我坐在场边,盼着下点儿雨凉快凉快,又怕下雨会淋了麦子,就这么忍着,支楞着耳朵等一个声音——“冰棍儿——”或者冬天,外面大风呜呜吹着,我们一家人围在炉子边上,爸爸洗了山芋削好皮递给我们说:“尝尝吧!咱家的新山芋比苹果都好吃。”

很多很多的回忆,这一下子竟然都涌了出来,原来家乡是深深地刻在骨头里的,不管离开多远,离开多久,她其实一直在心里呀。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精选


我们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书籍可以让我们静心,让我们平静的看待各种事物,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让人不禁茅塞顿开。这时我们就有必要亲笔写一篇读后感了。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1

读李娟的文字总是会生出许多矛盾的想法,比如我向往她笔下的蓝天白云,又拒绝她描写的大风与寒冷;我向往着她的闲淡与自由,却又拒绝那些蓝天白云下的空旷与孤独。戈壁与草原,李娟总是可以找到那些令人向往的地方,有时候读着读着就想去阿勒泰找她,因为总觉得我们似乎在文字中就已经成为了朋友,倒不是说亲切,只是那种朴实让文字中的她似乎离我很近,又似乎认识了很久,又或者从不认识但可以一个眼神就彼此熟悉。

李娟的作品中少有男人,有了也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更多的是她的母亲与外婆,整个故事里,那么多的文章,断断续续的都像是记录着一个母系社会的生活状态,一切困难都是这三个女人撑着(虽然更多的时候是两个)。李娟更像是一头无拘无束的哈士奇?有着跳脱出来的上帝视角,周边的一切似乎都只是芸芸众生,她只是那个大字形躺在山坡上,迎着风,看着云,睡了醒,醒了睡的恬淡人。近在身侧却又远在天边。因为明知道那种生活方式触不可及,哪怕感觉只是一步之遥。

记得三毛好像回复过给读者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劝读者不要冲动,不要看着《沙哈拉的故事》就去沙哈拉,那里没有他们的追寻也没有他们的荷西。我觉得这句话也同样适合看李娟书的读者。

不知道为什么,第一眼看到李娟的书就想到了三毛,大概是因为两个人的文字都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又都是那种特立独行有别于芸芸众生的人,三毛的好奇心旺盛,李娟则胜在一个“欠”字,两个人的文字都会让人读来会心一笑,也许就是这偶尔的会心一笑,让我对她们的书上了瘾,在阴雨的上午,在明媚的午后,翻开书本,窃窃一笑,不论怎样,那一刻我也应该算是特立独行的吧。

曾经看一个节目里有评价李娟,说她已经把她的前半生的生活,亲人与邻居都写遍了,也许以后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了。但是当看了李娟的书后我就不担心这种说法了,这样的她能有什么写不了的,等着看就好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2

到不了的,都叫远方,没有去过阿勒泰,没有去过新疆,带着对北疆的兴趣,那里一年四季,那里牧人们的生活方式,读了《我的阿勒泰》。一个混住于哈萨克牧民中间,家里开杂货铺兼裁缝铺的汉族姑娘,售货生意随牧民活动而迁徙,叙述她的生活,没有卖弄风土人情,用她本真的天性和真诚,带给我一个陌生新奇的世界。

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一起颠簸起伏在风沙肆虐中穿过人烟稀少的戈壁滩,整个世界,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这里有个咧着嘴笑,被风沙刮黑了的两颗门牙,好像缺掉的牙齿

通往滴水泉的路,从富蕴县到乌鲁木齐,中途路过的滴水泉,一对年轻情侣如同避世般开了饭店,这对于行走在荒漠的来说是天堂,一年中总有那么一段时间滴水泉喧腾无比,人们挤进窄窄的帐篷,黑压压一屋子人。然而不久,滴水泉就恢复往日的沉寂。就这样,年复一年。那些孤独地停留在空旷雪白的盐碱滩上的破破烂烂的土墙房子旅店,还有旅店上空辉煌灿烂的星空。

几乎秋天的每个晚上,夜夜都有爱情,电子琴和手风琴的旋律彻夜飘荡,盛大的乡村舞会,宴席(拖依)上浓郁的肉香葡萄干儿、杏干儿奶酪条、包尔沙克堆满了长条桌。。。,院落里熊熊的篝火,翻飞的衣裙,夹杂着欢声笑语。人们跳起了黑走马。。。简单带过的爱情,出于年轻爱上了麦西拉,我想我是真的爱着麦西拉,我能够确信这样的爱情,我的确在思念着他

零下42度的寒冷,穿着厚厚的棉皮鞋,也跟光脚走在冰上一样,冻疼的眼珠子,闭上眼靠短暂的一个个瞬间辨别道路。趴在冰上流下的泪,这泪水一滴滴落下,瞬间冻结在冰面上。

这本散文集收录的阿勒泰,无垠戈壁、无边草原、成群的牛羊、森林、毡房、高远的天空、千变万化的云……过年放烟花,和一大群人泡澡堂,外婆吐舌头,和村里的小孩嬉闹,幕天席地的在大草原睡觉,和母亲去森林里采木耳,到她家裁缝店里做衣服的男男女女,那些在她家小商店里买东西的乡村孩子、库尔图的酒鬼…

有些人,存在本身就象奇迹。

有些人,让我觉得,他们身上的所体现的那种生命的光辉,跟身份、学识、气质、年龄,甚至智慧,几乎一丁点都没关系。即使更多或者更少都不能增添或者损害他们的光芒。任何所谓的经验在他们那里毫无用武之地,好象世间无处不在的生存规则都突然失去了效力。如果有什么是和那光亮有关,那就只和心灵和情趣而已。

最安静和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

“世界这么大,但有时又会想到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便忍不住落泪。”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也有远方的苟且,大不了,冲生活吐吐舌头。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3

感受爱的温度——《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000字:

《我的阿勒泰》是作者李娟十一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真实记录了作者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滴,同时也包括人与事的真情回忆。在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一个个活生生真实的人物,感受到的是平凡普通的人们爱的炽热。

作者的母亲是一个十分富有创造力的女人,在《“小鸟”牌香烟》里,母亲创造出来的那些不规律的汉字劫被市民们用得不亦乐乎,既使是市民不能运用的一些词,也要让他们明白这些词的意义。作者母亲的创造力,来源于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当地风土人情的领悟,还有对那些拙嘴笨舌的土著居民的爱,无论是对这片土地还是作者心中都留下了爱的温度。

第二个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的外婆。在《过年三记》的“烟花”这一节中,有关于外婆的描写“外婆走得太慢,等拄着拐杖一步一步挪出门,都已经结束了”同上一回一样,外婆好不容易走到大门外,又只看到了点尾巴,说明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外婆已经十分年迈了,腿脚行走极不方便了。而紧接着的一小段中,外婆显得尖酸刻薄,似乎变成一个没事找事的小人形象,与之共同表现出来的,是外婆的一种让人气不起来的可爱形象。即使是在这样的一位活泼开朗的外婆内心深处也还是有悲伤的,正因为如此,外婆对作者的那份爱的温度与重量,对作者来说如此独一无二。

不但是人物,在李娟的笔下,平常普通的事也变得十分生动有趣,比如《蝗灾》一篇,蝗虫来临的时,黑压压的一片,作者由此想到了童年的美好童话,再例如《要是在喀吾图生病了的话》,医生们可怕的开药方式,和“胖医生”拿药时的滑稽模样,种种平常事,变得生动好玩起来。

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前面叙述描写的内容十分朴实,讲诉了作者给家人带来的一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看来也没给家里带来帮助,反而好像还给家人们多增加了一些负担,可是作者是愿意留在乌鲁木齐的,乌鲁木齐总有无数可能性出现,我是没能给家里人带来些什么,而就在一通电话中,我谈起晚上有点冷,母亲就立刻扛着一床厚到把人压到呼吸不畅的驼毛被子来了,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啊!读后感·不知何时,又回想起了揣着“袖珍兔”笼子回家的情景,在如此漫长的归途中,不知身在何处,都已感受到了有家才有的温度,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只有这么多而已,而你们却总能在关键的时候给予我最需要的东西,有了你们,有才了家的温暖。

读完整本书,我心中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开阔和温暖。也许只有像李娟这样的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怀着对生命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山野草原,才能写出如些与众不同的鲜活文字。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4

《我的阿勒泰》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在新疆最北段的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一个以哈萨克为主要人口的小县城里度过的一段童年。

作者李娟是一个普通的从未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汉族女孩,她的文字非常自然、朴实、真切而不乏动人之处,于浮躁的生活是一缕清新的.风。

我是第一次接触作者的文字,一读就有一种回归到小时候的感觉。因为她的描述就是小时候的感觉,对周围的每一个细节都这么触感强烈。

这本书里没有变味的心灵鸡汤,也没有如何赚钱的窍门,这里有的是真实。看似平淡无奇,却是真正的淳朴的一种味道。

我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安安静静的看一本书,这本书让我很惊讶。真想不到现在这样充满PM2.5的社会里还有人在写、能写那么清澈、纯净的文字。如果让我编教科书,一定把李娟的文字选入语文教材,从小学到高中都适用。心灵鸡汤太假了,佛经圣经太飘渺了,李娟的文字那种自由自在、悠悠荡荡、返璞归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下来,太舒服了。

我喜欢文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有一说一的书,对故弄玄虚、卖弄技巧、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书敬而远之。看李娟的书,看这本《我的阿勒泰》,尤其是看完的时候,会让你感觉长舒一口气。像是懵懵懂懂从一个遥远的故事,一个遥远的另一个自己中醒来。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 篇5

在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北部有一个地方叫做阿勒泰,它除了拥有让人沉醉的冰雪美景还有一本属于它自己的书——《我的阿勒泰》。

她在一个被规则缠绕的地方中浇灌出了属于大西北的戈壁和草原。

她说“在那样的地方,人不是主宰,只是自然界的一小部分。”虽然她用微暖的笔触只是描绘了一个渺小的人在阿勒泰的生活,但是这却引起了人们不需要共通的语言的共鸣。

在她的笔下,哪怕是一棵在草原上的无名野草也会拥有人的视觉与感受。她通过它来叙述了一个茫茫天地间被藏起来的“角落”,一群寂寞却温暖的人,一个在慢慢同融于自然的自己。而他们正在生根,发芽,就如春雨般逐渐的为冰冷的世界注入丝丝暖意,孕育出一个城市中的“大西北的美景”。

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李娟。

她在一座座冰冷的城市中建造了一个个有“它”的村落。

它匿藏在阿勒泰的牧场、牛羊、河岸和阳光中,它游荡在宴席、舞会和村民的笑声中。它无处不在。

“它”就是“温暖”。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想,这种“温暖”到底是什么?

“温暖”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在散文里新疆这片土地散发出沉静安然的美,既有大西北的广袤粗野又有细腻缱绻的乡愁滋味。大自然以它缕缕的芳香氤氲出了狂野的戈壁与缄默的草原,它用它的全部来陪伴着人类一生的日升日落。这难道不是大自然对人类最温暖的眷顾吗?

“温暖”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与交流,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李娟很懂得如何把单调的生活写得趣味无比。在她居住的村落中都是形形色色的人,那些人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一样会有荒诞的思想,一样会有匪夷所思的举动,一样存在着善意与恶念。但是在文中她却是以宽容的态度去看待生活,用转换视角来解读他人眼中的生活,用最真实的文笔透过表面看到人心灵处的美好,从而集聚出人与人之间最平凡却又难以让人难以忽视的温情。这不禁让人感叹,人存活于世界上不是只有寂寞与孤独,还有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这能够让人笑中带泪,心生温暖。

“温暖”是李娟对于阿勒泰这块土地深沉的爱意。她笔下的生灵,无论是刚出生不久的雏鸟还是翱翔于天际的雄鹰,无论是调皮捣蛋的孩子还是年近花甲的老人都具有他们自身的光彩。她把他们身上的亮点糅合了自己的情感排布在夜空,连成了一条漂浮在阿勒泰大地上空的星河。待我们细细地聆听,都能听到每一寸土地,每一颗星星都有着它们的心跳。

听到了吗?这就是阿勒泰!

我止不住的好奇着李娟是如何写出这般具有影响力的文章的?她是本着怎样的心态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她是如何跳跃空间把阿勒泰的魅力撒在各地?她又是如何在这个被规则和冰冷包裹的城市中用文字为其注入温暖?

它是大自然的阿勒泰,它是温暖的阿勒泰,它更是李娟笔下的阿勒泰。

在她的《自序》中有那么一句话:多么好啊,我正是这样慢慢地写啊写啊,才成为此刻的自己。

读《我的阿勒泰》有感


读《我的阿勒泰》有感

王磊/研究所

原始

Алтай

阿勒泰记忆

尽管一直心心念念要去新疆,但至今,我仍然未踏入过新疆一步,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从各种途径获知有关新疆的印象——那里山河壮美,瓜果丰饶,人民淳朴热情——至少,电视里的宣传片是这么描绘的。直到读过李娟的《我的阿勒泰》,我才从中看到了另一个别样的新疆,一个少女眼中的漠北荒野,一个完完全全只属于一个人的地方。

这个新疆,与宏大的背景无关,只存在于李娟一家三口辗转漂泊的生活中。而这样的生活,和你我生活的本质其实并无不同,一样是油盐柴米的琐碎,一样是悲欢离合的起伏。但通过一双似乎从未沾染尘埃的眼睛看见,一只好像从肺腑中孕育而出的铅笔写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鲜活如同婴儿的文字,描绘出的却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图画。有时,我甚至都要忘记,其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

白云

=green

她写云:"真的,没有一种白能够像云的白那样白,耀眼的,炫目的白。看过云的白之后,目光再停留在其他事物上,眼前仍会晃动着那样的白。云的白不是简单的颜色的白,而是魂魄的白。"她写绿:"我爱绿色。为什么我就不能是绿色的呢?我有浅色的皮肤和黑色的头发,我穿着鲜艳的衣服。当我呈现在世界上时,为什么却不能像绿那样……不能像绿那样绿呢?我会跑,会跳,会唱出歌来,会流出眼泪,可我就是不能比绿更自由一些,不能去向比绿所能去向的更远的地方。"

她对这自然的一切熟悉又好奇,夏天放牧,冬日储粮,一切都顺应着自然。她凝视这一切,反过来又看见自己。在这漠北广阔无垠的土地上,她生活,并且孤独;她感到哀伤,如同哀伤已融入这片土地,但她依然怀有对生活的热忱,对明天的期待,甚至爱情,也会在这如此荒凉的地方生长。于是,自然,有了脉搏;人,也被赋予了某种永恒。

净土

=Soul

她不掩饰自己的软弱,因为外婆短暂而易逝的快乐而感到悲伤;她不回避自己的坦诚,从未喝过酒,但见识过许多嗜酒如命的人后,也会对那种熏熏然的感觉向往;她敢于直面自己遭受的困苦,暴雨来临的夜晚,无人可依的娘仨只能在到处漏雨的帐篷里度过一夜,却依然为有一处藏身之地而宽慰;她珍视自己的喜悦,尽管因为没有礼物而不好意思参加维族人家的婚礼,但夜半歌舞喧闹的时刻,她还是要偷偷溜去,尽情地狂欢。

在这个游牧民族即将消亡的时代,她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去观察,去体会,去感悟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命运。尽管这样的观察或许只是通过针眼,通过窗棂,通过森林里经年不散的雾气看去,但那份悲悯苍凉的心情,那份自然纯真的感动,却浸透在每一行文字里,沁人心脾。

也许我该庆幸,在时代的洪流中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纯净的文字,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纯净的人。我想,李娟的文字可能适合推荐给每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块未曾污染的净土……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我的阿勒泰读后感”,欢迎阅读。

阅读抚慰人浮躁的心灵,如同夏日的凉风,阅读作品的时候,很多人被他的细腻故事情节所感动。写一篇读后感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的文笔也会得到锻炼。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篇1】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我的阿勒泰》的书,它带给了我一个新的、我从未接触过的世界。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朴实而不失幽默,有时看着看着就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眼前能浮现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捧腹大笑。就像《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中:“人家也是出远门,要是也出了点事油不够了怎么办?最后,为了表示感谢,我想给他点钱,于是……他们两个站在风中,看着我追着那张纸币越跑越远。像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在一系列枯燥的名书阅读中,这本书的文字亮眼清新,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当然,仅仅是文字的功底还不足以使我如此喜爱。

《我的阿勒泰》中的文字背后总仿佛蕴含着点什么,一些平常我们不甚注意,却在这里被提及的细节。如《我所能带给你们的事物》中:“兔子死了的时候,我妈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了,你能回来,我们就很高兴了。’我外婆对我说:‘以后再也别买这些东西回来了,死了可怜得很……你回来了就好了,我很想你。’又记得在夏牧场上,下午的阳光浓稠沉重。两只没尾巴的小耗子在草丛里试探着拱一株草茎,世界那么大。外婆拄杖站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那暂时的欢乐,因为这‘暂时’而显得那样悲伤。”虽然只是对一些话语,一些场景的回忆,却透露出了家人对她的思念与深切的亲情,有时候回家看看家人要的不是你的礼物,而是你回来。

有时候,《我的阿勒泰》中还透露着些许悲伤。她会怀念她去世的外婆吐舌头的样子、会想起从未见过的老家、会为被新道路、新房屋替代的城市而感伤。而此时,我也会沉浸入作者的思绪中去,感受着那新鲜的、从未遇见过的生活。我仿佛看到了那春天的荒野、森林中的木耳、汉族和哈萨克族的孩子、乡村舞会和弹唱会;我仿佛听到了滴水泉的传奇故事、人们生活的嬉笑怒骂声、荒野上呼呼的风声;我仿佛闻到了泥土青草的芳香、森林中浓厚的生命气息……这是一片广袤辽阔的土地,日常的、当代的新疆正在我眼前发生。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篇2】

李娟的文字真的很棒,朴实无华,没有生僻字,寥寥几笔就把她在城里和乡下的两种生活描写得妙趣横生。那些生活的艰辛和温暖,不着痕迹地跃然纸上。

虽然福建那些繁茂的丘陵和阿勒泰的茫茫草原(也有原始森林)大相径庭,但我的很多童年经历和李娟极为相似,所以短短数篇已经唤起了我的许多回忆,一幕幕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逐一浮现,这实在是非常有趣的阅读体验。

譬如开篇《我所能带给你的事物》提到从乌鲁木齐带了两只兔子回家,卖家说这两只兔子是袖珍兔,吃得少,也永远长不大,没想到回家喂了不到两个月,兔子就蹭蹭地长到了好几公斤。想到这有趣的画面,在咖啡馆差点就笑出声来了,同时也想到童年的一件趣事。

我家一直养鸡养鸭,鸡还好,满山跑,左边抓抓,右边刨刨,能吃到不少虫子,补充了蛋白质。当然也吃野草,荤素搭配身体好,鸡蛋产量还挺高。天一黑它们还会自己跑到鸡圈睡觉,就差给自己关门了。我们除了要防着天空偶尔盘旋的老鹰,还有间或出没的老鼠狼和狐狸以外,基本就不用怎么操心。

鸭子就不一样了,每天一打开鸭圈,就会兴奋地扑打着翅膀奔跑到水缸下方的小水洼里洗漱,接着就浩浩荡荡地往我家(我家在半山腰,山脚就是绵延的稻田)下方的水稻田奔去,天黑也乐不思蜀,唤是唤不回来的。那时最怕的就是母亲让我去赶鸭子回家。那么一整片绵延的稻田,要定位它们真不是易事,特别是当水稻繁茂的时候,鸭子已隐没得毫无踪影了。只能一路呼喊,边仔细看水稻的晃动,边结合它们欢快的嘎嘎声来定位,然后用长长的竹杆扫动水稻的末梢,把它们赶到田埂上,一只连着一只摇摇摆摆排着队回家。万一领头的鸭子忽然受了惊吓,扑通地滑落到稻田里,整个鸭子军团就会尽数跟着落水,瞬间消失在稻田中。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重新耐着性子把它们引回田埂。常常天还亮着出门,等把它们带回家已经是一片漆黑了。

等到水稻开始抽穗,麻烦事就来了,鸭子最爱啄食这时候的稻穗。父亲需要在稻田边缘用竹子扎实地围上篱笆,否则鸭子会把稻穗蹂躏地体无完肤,自然影响收成。只有等稻子收割完以后,才能让鸭子重新下水。失去了稻田的鸭子是忧郁的,每天只能在小水洼里扑腾。不能下水田的这段时间它们变得很烦躁,有时居然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破坏某些位置的竹篱笆冲入稻田,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就会造成一些破坏。虽然稻田的主人就是本村乡亲,还是很不好意思的。

某天来了一个挑着一担鸭子的人,说这些鸭子是新品种,虽然是鸭子,却长着鸡脚,叫做“鸡脚鸭”,不需要下水,长得很快。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可是解决用户痛点的新产品,父母很开心,买了一批,价格比一般的鸭子高不少。养着养着,呃,这些鸭子和平常的鸭子并没有区别,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这些鸭子在小的时候被剪去了蹼。

有农村生活经验的读者,想必会被这本书唤起许多回忆;城里长大的读者,或许也能体会到不一样的乐趣吧。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篇3】

读李娟的文字总是会生出许多矛盾的想法,比如我向往她笔下的蓝天白云,又拒绝她描写的大风与寒冷;我向往着她的闲淡与自由,却又拒绝那些蓝天白云下的空旷与孤独。戈壁与草原,李娟总是可以找到那些令人向往的地方,有时候读着读着就想去阿勒泰找她,因为总觉得我们似乎在文字中就已经成为了朋友,倒不是说亲切,只是那种朴实让文字中的她似乎离我很近,又似乎认识了很久,又或者从不认识但可以一个眼神就彼此熟悉。

李娟的作品中少有男人,有了也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更多的是她的母亲与外婆,整个故事里,那么多的文章,断断续续的都像是记录着一个母系社会的生活状态,一切困难都是这三个女人撑着(虽然更多的时候是两个)。李娟更像是一头无拘无束的哈士奇?有着跳脱出来的上帝视角,周边的一切似乎都只是芸芸众生,她只是那个大字形躺在山坡上,迎着风,看着云,睡了醒,醒了睡的恬淡人。近在身侧却又远在天边。因为明知道那种生活方式触不可及,哪怕感觉只是一步之遥。

记得三毛好像回复过给读者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劝读者不要冲动,不要看着《沙哈拉的故事》就去沙哈拉,那里没有他们的追寻也没有他们的荷西。我觉得这句话也同样适合看李娟书的读者。

不知道为什么,第一眼看到李娟的书就想到了三毛,大概是因为两个人的文字都有着强烈的画面感,又都是那种特立独行有别于芸芸众生的人,三毛的好奇心旺盛,李娟则胜在一个“欠”字,两个人的文字都会让人读来会心一笑,也许就是这偶尔的会心一笑,让我对她们的书上了瘾,在阴雨的上午,在明媚的午后,翻开书本,窃窃一笑,不论怎样,那一刻我也应该算是特立独行的吧。

曾经看一个节目里有评价李娟,说她已经把她的前半生的生活,亲人与邻居都写遍了,也许以后没有什么可以写的了。但是当看了李娟的书后我就不担心这种说法了,这样的她能有什么写不了的,等着看就好了。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篇4】

作为一个新疆长大的的人儿来说,读完李娟的《我的阿勒泰》,合上书,就仿佛有风沙细细密密的拂脸来,耳畔尽是沙石被风裹挟着滚动的声音,凉风刺骨,尤其是在这个阴冷的南方的冬天。

我于一年前携全家老小搬迁来南方生活,也打算长远的居住下去,颠沛但尚有去处,一半也是因为这极端的气候。历经一年多的交道,饶是觉得南方人心思细密,含蓄内敛,不如我们大西北的人爽气,什么都是摆在台面上论的,哪怕是敌我两立,也要论个二三的,却不耽误生产、影响工作效率,直来直往。这仅仅是我的偏颇之见,如有介意,那就介意吧。

想必是和大家打小生存的环境相关吧。南方城市的街道,物尽其用,两旁都是挤挤挨挨的店铺,像是一个迷宫,看不到地平线,也看不到天际线,走在里面的人,被困住躯体,也被囿住灵魂。说话的分贝大一点也会招致异样的目光和评论的,更遑论扯着嗓子大吼一通了。小心得体,变得很重要。

过往的所有时日都被刻在了骨头里,我从来不惮于说自己是个新疆人,那是我来的地方,也是灵魂的归处。我爱那片土地,爱它的风沙,也爱在那块大地上畅快的呼吸。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篇5】

《我的阿勒泰》——李娟和她那远在天边的事

这是偶尔翻开的一本书!作者的名字平凡得都不屑说出,大街上喊一声“李娟”,大概得有好几个人回头看;主题呢?俗气到柴米油盐茶,阿猫阿狗兔子耗子和蜘蛛;还有小标题,听着都没兴趣——我们家这,我们家那,我妈我叔我外婆……离当下的“高大上”,能差她家门前的整个戈壁滩!但是。但是一开读,却发觉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滑滑的、嫩嫩的,不是醇香,有余味,是回甘,耐思量。

作者一定是把自己几十年储蓄的记忆库,像大扫除一样翻腾个遍,不忍心丝毫的断舍离,一股脑儿地用文字记录下来,细嚼慢咽,唯恐其失色或被遗忘。屋内屋外,心上心下,天地四季,无不聚拢在她的笔端,心甘情愿地听候调遣。

作者的心里,似乎装着永远也写不完的情和景,花样多得如同天上的星星,她随便盯上一个、随便那么一看,就能掉下个有趣的故事来。蓝天白云,日月星辰,雪山森林,沼泽,冰河,风雨雷电,遮雨棚,塑料袋,马庄子,老林老鹰老鼠老头和老太……小鸡小羊小猪小狗小兔子,还有邻家“该死的”酒鬼和小孩,“深藏在远远近近的河谷里一个比一个孤单的毡房”……真想知道:她是借此扩充时间的空间还是拔伸空间里的时间?反正她不太长的过去,涵盖了整个南北东西!

大多时候,大多数的平凡小事,只是在她心里随便一捉摸,就有了你无法否定的真谛。比如“造成野生动物的濒临灭亡,并不是仅仅因为猎人的缘故吧?还有这人世间的欲望,……且更为狂妄”;比如她淡然谈论生死,绝不像冷心肠的哲学家那样,恨不能剥开人的肉体,告诉你生命的脆弱;比如“这荒野会让你觉得自己曾努力去明白的那些道理也许才是真正没道理的”;比如她朦胧的单相思被解释为“年轻,或是因世界的种种美丽”!比如“海洋的广阔不是让人去畅游的。而是让人去挣扎”,比如……

她的阿勒泰,斑斓着各式各样的色彩,能新鲜出声音,活泼成狂欢:白桦林的黄叶,绿茸茸的山坡上翠绿、碧绿的草,高处森林“蓝一样的绿”,黄橙橙、金灿灿的朝霞夕阳,深蓝的夜色,粉蓝、湛蓝的天空,雪白的毡房,“魂魄样白的云”,“山谷里艳艳地开着红色和粉红色的花”,森林边清澈得像空气一样的水,“从下方幽幽向上渗着蓝色的寒气”……而她,或行或跑或跳或躺在其中,活成花的模样!

身处世界尽头,她总在不安分地走啊走,于是她遗留在山间,河畔,草丛,沙漠,森林边,戈壁滩的脚印里,储蓄着她各式各样的孤寂,就像那栋“只剩窗洞门洞的楼一样”,等着回应远方世界的呼唤。但必须承认,她的孤独是美丽的,可爱的,通俗的,也是深刻的……

生活在这样的孤寂里,她用想象和思想制造喧哗:跟着一字型的雁阵去远方,看着城里来的女人想她的过往,弹唱会上“观察观众们整齐一致的表情”,凝视“吻在天空、一定有更为深情内容的云朵”?还有思索为什么世界那么大?为什么自己“能看能唱能想能笑却成不了绿”?

…………

读完最后一个句点,最想说的是感谢!感谢作者的一双慧眼,感谢她那敏感细腻的心,感谢她马行空的狂想和清朗的思想!感谢有她!否则!否则天边那样一个地方,云卷云舒,草长莺飞,天遥地远,民俗民风和民情,美给谁看?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范文【篇6】

“《我的阿勒泰》你看过吗?”一位朋友问我。我立马高兴地回答:“看过啊!我十分喜欢这本书,我想把它推荐给你。”

《我的阿勒泰》这本书记录了李娟一家人在阿勒泰的故事。她在书中描绘了新疆的风景,讲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赞美了新疆人的友善。

新疆的生活时不时给李娟带来一些小惊喜。“我弯腰从脚边土壳中抠出一枚小石子,擦干净后发现是一块淡黄色渗着微红血丝的透明玛瑙。”我看到这里时不禁想起在一片荒无人烟的沙漠上,一片红色闯入眼帘。低头仔细一瞧,那是玛瑙!阳光照在玛瑙上,它们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分外迷人。李娟在一个大雪天和家人、小狗一起去散步。雪地上没有一个脚印,白的那样纯洁。她们踩在雪地上,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在她们身后是一排排错杂的脚印,这成了雪地上的一道风景。一望无际的雪地上,三只小狗正欢快地玩耍,时不时发出一声叫唤,多么有趣。

新疆的人大多十分友善。一个女人有一次在悬崖边用一个木桩救下了自己的丈夫,后来她就把这个木桩留在了悬崖边,想着它也许能帮到更多的人。在弹唱会上或舞会上,一群不认识的人也会在一起喝酒、说话、玩耍、论家常……李娟大年三十在村里放烟花,阿勒泰的人是不过这个节日的,可是她们一点儿也不抱怨她吵,遇见她时还说:“你们昨天屋子那里好漂亮!”他们是淳朴善良的!

李娟写作时也不忘用家乡方言。《有关外婆》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晓得啥子哟,不干不净不得病”,“老天爷!清汤寡水的,老子要挽起裤脚跳下去才能捞到几颗米。”作者写得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她在雪中散步,三只小狗中的阿黄不听话,她说:“哼,现在再听话再摇尾巴也没有用了!不理你!”我看到这里时乐不可支。李娟竟然对一直顽皮的小狗生气。我觉得读她十分亲切,像孩童一般。戈壁滩上,风沙相交,这让作者十分不舒服。可她却拿起笔,在纸上“唰唰”几下,又记录下她在茫茫沙漠上的痛苦及一路发生的趣事儿,让人身临其境。

我把这本书放在书架的中间位置,常常拿出来翻阅,爱不释手。我也要把《我的阿勒泰》这本书推荐给你,希望你也能感受一下有趣的新疆生活。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600字(3)篇


李娟的书太好看了,我打算把她的书全部看完。难怪之前书友们隆重推荐。

她的文字活泼有趣,纯朴无华,充满灵性。不管是简单的事情还是复杂的事情,都能写得丰富美好,在平凡中充满感动,时而让人开怀大笑,时而让人热泪盈眶,在简单的文字中不乏深刻的思考。

她对人对物的描写特别细致,充满想象力,只有亲身经历,有敏锐的观察力,有丰富的情感,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才能写得如此精彩,让人如临其境。

夏天去过阿勒泰,跟着李娟又回味了一次,跟着她说的每个地方去查地图,然而我们的经历太贫乏太贫乏,我们只看到了美丽的风景,没有看到书中写得那么多有趣的事。旅行真的还是要慢下来,最好独自一人,静静思考,慢慢体会,才会有更多收获。

总有一些最质朴的语言和情感,在那样不经意间撩拨人的心弦,让人热泪盈眶

其它房子更为坚固,但是也许你感受不到,唯有帐篷抵挡的狂风暴雨让人刻骨铭心。

这样的帐篷又叫毡房,去年夏天我们有幸感受过一次,在赛里木湖边,那还是八月,一入夜真的特别特别冷,毡房内有生炭火,前半夜还可以,后半夜火渐渐灭了,越来越冷,而且半夜真是冻得没法出去上厕所。

然而,当你能够战胜黑夜、战胜自己走出毡房,你会看到满天的星星特别美;若你能一大早冒着寒冷去到赛里木湖边,你会收获让你今生难忘的美丽日出。

再贫瘠的地方也可以有欢乐和美好,再繁华的地方也可以有失落和寂寞。

书读到这里,真是佩服李娟的描写力,描写事物特别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画面感极强。当一本书读完,甚至过了很久之后,你依然对书中的某个细节、某个画面记忆深刻,或在生活中某一时刻触碰到类似经历时突然想起,就说明这是一本对你有影响力或感染力的书。

李娟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真诚质朴而画面感十足,絮絮叨叨的对话似的讲述着生活中的琐事,虽琐碎却妙趣横生,每每读来忍俊不禁。所有艰苦至极的日子在她的笔下皆有美妙之处。阿勒泰位于新疆的最北边,冬季漫长寒冷,物资匮乏,一片荒漠,她笔下的阿勒泰却每一寸都有着心跳,给人的感觉如同木心的诗:“不知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卡夫卡说:“什么是写作?写作就是把心中的一切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绝对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李娟就特别善于“敞开”。真诚对别人来说也许多少有点难,对她来讲却再自然不过了。小清新们可能把阿勒泰解读为一个风雪晶莹,百姓淳朴的世外桃源。李娟的阿勒泰,有让人惊叹的蓝天白云,也有狂风大雪、滴水成冰,恶劣得不适合生存的时候。哈萨克族人们善良热诚,也有狡黠、笨拙、或其他各式各样的毛病。生活就在现实中和她的笔下共存着。

总有人拿李娟的阿勒泰和萧红的呼兰河做对比,两人文风颇近,同样的细腻,清明,自由。

然而,萧红因为一生颠沛,太多磨难,文字的底色常是悲的。李娟是个乐天派,在寂寥的世界里,也透着一点活泼,有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

李娟的书里不管是外婆还是妈妈,她们对待生活不苦情、不煽情的态度,特别具有感染力。

她和她的书让我感觉到人世的美好。

《我的的阿勒泰》每篇篇幅都不长,看上去简短,清淡,和未经pS处理过的照片一样不多加矫饰。通篇读下来发现划线处颇多,却依然觉得遗憾,似乎每处皆可划线记录,未能尽兴,留待下次再细细读过吧!

很赞同别人对李娟作品的评价:李娟的文字,读的时候过瘾,读完了上瘾。

是因为阎连科来看这本书,对于我来说一个陌生的作者,但是李娟没让我失望。她的风格多么像萧红,又像三毛。在阿勒泰边境生活,那么艰难,而她的思维就像是一只蝴蝶总是飞到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她的有时候莫名的感觉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奇妙而深邃的湖水一样的思想。

而她的母亲永远有各种各样的办法,对生活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天真而不脆弱的品质让生活很美好,每每读到关于她母亲总是想笑又感动。

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去脚步走不到的地方吧,那里的独特美丽的风景在她笔下呈现,狂奔的牛,蝴蝶铺成的路,清澈见底的泉水,美丽的图案的布,最最重要的是简单纯朴的民风,一言不合就弹的冬不拉,简单却很欢乐。坚苦的生活条件被这些美好有所缓解。

文学真是好东西,能让作者在艰苦的生活中发现小确幸,能让读者在几平米的小房子里感受到千里之外的风景。

《熙娟叙语》读后感


《熙娟叙语》读后感

买这本书的时候还有点犹豫,虽然当当网上好评不少,可我总觉得这本书有点太过个人化,太个人化的书往往不偏重雷同的技巧,我是想学点叙事技巧的。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可能接不上篇。

现实又给我一个惊喜,这本书真是好看,恰恰是她非常个人化的学习经历领我这个门外汉看了一圈大观园,通过她30几年的学习和经历,对如何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有了初步的认识。原来,专家的个人成长故事相比技巧的书更适合初学者来读,它可以给你一个大轮廓,让你更明白的走在前进的路上,好像一棵大树,这就是主干,那些技术是装点的枝叶,枝叶你可以慢慢去丰富,但大脉络不能错,错了路就走偏了。

感谢老天冥冥之中的安排。我越来越相信,世间的万事万物上天自有它的节奏和安排,而我要做的是把自己调整到最好的频率,喜悦地接受这丰富的赐予。用《冥想》里的语言就是“此事,或更好之事,以全然圆满与和谐的方式,为着所有相关人群的最高利益,此刻为我一一呈现。”

就如同“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出色的咨询师也有一些大致相同的性格特点,比如都执着的认定自己的选择,有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力,良好的沟通能力等等。在吴老师身上,这些特质也表现突出。因为想和老公在一起,她选择了一个少有华人攻读心理学的城市,主动访问了两个学院的教授,却都因为母语不是英语被拒之门外。也难怪,心理咨询是跟人对话的工作,人家从来没有招过讲外语的。可她不放弃,终于找到一个可以选读硕士的机会,虽然要迂回才能读到博士,可毕竟是一条出路。实习时又遇到麻烦,没有机构愿意聘请这个老外做实习生,当地从来没有华人的心理咨询师。她又一次迂回救国,终于找到一家医院愿意她来试一试。我相信别人一定感觉到她心里坚定的信念,积极工作,有效沟通,她做什么都能成功。

吴老师在书里反复强调做个案的重要。“通常要做5-7年,而且持续大量做个案,一年做1000小时的个案时间,逐年积累,做到5000-7000小时的个案时间,咨询师才较有可能对各式各样的个案议题接触过,而且每种类型接触过一些次数。”

这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目前,内地培训机构的心理咨询师没有这么多的机会接触个案。不过,办法总比困难多,吴老师在国外都能大展拳脚,起码我们都说一样的中国话,一定可以有一些机会和变通的形式。

吴老师对倾听的一步步深入认识和反思,还有自我照顾的理论,以及自我整合的观点都给我很多启示,特别是对挫折苦难的认识更让人耳目一新。不是通过挫折看到受挫难过的那个“我”,而是看到在困难里挣扎不放弃的那个“我”。是啊,力是相互作用的。正因为你有挣扎的能量才能和困难对抗。若没有这种力,困难根本就形不成的。这种后现代的结构让人把注意力聚焦在挫折的正能量上,让你看到被忽视,渴求需要的那个“我”,真的好神奇。

一个人选择一种技术绝非偶然。吴老师博士毕业后,做了几年咨询,然后遇到叙事疗法,她觉得贴心舒适。前几天看的同样来自台湾的周志建也自称叙事让自己更舒服的做自己。我发现,他们俩的确有很多不似常人的地方。比如吴老师和她老公的关系,没有孩子,多年不一起生活,但又很亲密。而周老师则是孤家寡人。这些生活方式下,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关系的认识,对伴侣对家庭对孩子的认识一定和常人不一样。用吴老师的话来说,不要只关心那些技术,语言的表达,一定要把更多的注意放在背后的哲学层面上。我想,一门技术之所以适合某人,不是技术好用,而是哲学层面的臭味相投。所以,充分解构自我,彰显每个人独特的后现代理论更对他们的路子。

那么我呢?我的路子在哪里?

是不是心理从业者一定要做大量的个案,成为咨询师?如果我不想做个案,成不了咨询师,那么心理从业者还有什么路子?

为什么身心灵的修炼适合张德芬?她没有做个案,只是写故事,不是个案故事,而是小说。

还有《正能量》、《对生命说是》的作者,他们的路子在哪里?他们是怎么做的?有没有大量的个案,或者依托什么机构,还是个人成长团体?

这些事情背后的哲学联系是什么?

读后感《李娟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的阿勒泰读后感6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