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废墟的辉煌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废墟不“虚”——读《文化苦旅·废墟》有感。
提到“废墟”这个词,会想到什么样的景象?残垣断壁,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凄惨?空荡
而在《文化苦旅·废墟》中,作者余秋雨提出了他独特的观点|:珍视废墟。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述,这个观点不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因为中国人不太想回忆国家的惨痛历史了。
坐落在北京郊区的圆明园,如今只是一片废墟。破损的大理石柱在述说着往日的辉煌与惨痛,当年与他做伴的宝物全都不见了,只剩下一片废墟。在这片废墟中,又有多少中国人在回忆过去的往事,惨痛的战争,不忘国耻?
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欧洲时被天主教排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到德国法西斯的残忍屠杀,流亡到西亚又受到阿拉伯人的打击,可是他们仍然在地平线上高高站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犹太人们知道回忆历史,不忘国耻。在耶路撒冷犹太圣殿的废墟中,有一座用石头垒起的石墙。传说罗马人统治耶路撒冷时,每逢星期五,犹太人就会在墙下哭泣,追忆故国。因此,这座石墙成了犹太民族最重要的崇拜物。犹太人崇拜,怀念废墟,因此他们强大不可战胜。相反,我们中国人恰恰缺乏了这一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人的思想不应只有金碧辉煌的名胜古迹,也要有废墟。废墟见证的不仅仅是昔日的悲剧,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强大起来时,它所照应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崛起的前夜。废墟不会使人失去自信,它只会使人痛定思痛,使人发愤图强,使国家不再重蹈覆辙,不受外辱,自立于地球之上。
让我们挟着废墟走向明天,未来。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永远的废墟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余秋雨
虽败犹荣。我是在读完余秋雨的《废墟》后,想到这个词的。盛景固然美丽,但那毕竟转瞬即逝,只有那一份悲壮,才可以刻骨铭心。于是,在完美与残缺面前,我毅然选择了残缺。就如同我深深地眷恋着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与莫高窟的沉寂优雅,因为它们昭示着那些朝代的兴盛与衰落。
1860年,英法联军悍然闯进闭关自封的大清帝国,圆明园惨遭蹂躏,几代的辉煌,付之一炬得胜的侵略者满载而归,他们的欢呼声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古老民族沉重的叹息――清帝和他的子民们,早已无力负担巨大的费用重建这座
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只好任由这艺术瑰宝的残骸暴露荒野,遗留到了今日――等待着后世,为它再造一世威名
不久前,听说国内一位很着名的导演拍摄了一部关于圆明园的影片,我很想看看,但却害怕去看。记忆中,圆明园留给后世的,是在残风中摇摇欲坠的断柱,和荒原上莽苍苍的野草,当然,还有那一份独属于废墟的闲静;我担心着,现代人高科技的制作会将这原始的残缺之美,化为乌有,会让这原本沉寂的废墟变成喧阗的街市,失掉它原有的独特魅力。既是这样,不如让遗存存与眼中,再为自己的心灵,留下一片空地,建造那昔日的辉煌。
在大多数人心里,废墟总代表着衰亡,废墟表现出固执,活像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废墟昭示着沧桑,让人偷窥到民族步履的蹒跚。然而,大地却不能缺少废墟,就像老者不能没有白发,那就失去了岁月的留痕
王圆录,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为了一己私利,这个无知的出家人把成千上万的宝藏以低价卖给了洋人;为了建造一个三清观,他用刷子和铁锤毁掉了前人
心血凝铸的瑰宝!他没有受到制裁。也许,愚昧腐朽的清王朝永远也领悟不了敦煌国宝的真正价值,于是只好任由历史的年轮把这废墟碾碎,碾碎,留与后人评说
圆明园的雕栏砌柱虽被两个强盗付之一炬,但他们烧不去康乾盛世书写的壮丽篇章;莫高窟的精美壁画虽被王圆录毁于一旦,但他抹不去敦煌佛都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底蕴。废墟是伟大的。于后世来说,废墟是最好的老师,它讲述着历史,影射曾经的成就与残败;它讲述着历史,让人们学会忘记与铭记。
一片废墟,一个民族的浮沉,一种文化的沉积――废墟不应遭到唾弃与掩盖,它是历史的见证,是文明的象征。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尊重历史,尊重废墟,因为废墟也是一种美。
《废墟》读后感
不知何时起,竟喜欢上了小说散文。今天,恰巧读了余秋雨的散文《废墟》。
这篇文章本就是无意翻过,然而开头那句“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却引起我的注意,让我情不自禁地去探索作者为什么诅咒,却又寄情于废墟。
原来废墟让企盼被吞没,让幻想陨灭,所以废墟被诅咒,我也认为废墟理应被诅咒!但是“废墟是进化的长链”,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起点,废墟是新与旧的分界点,是现代与古代,是今天与昨天的交汇点!
可是,中国人以废墟为耻,我们都太擅长掩遮废墟。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那人间仙境般的圆明园就在一场大火中毁一旦,留下的只有……废墟。偌大的园林就这样成为毁于一旦,人们自是惋惜,于是,人们要求修缮,重建圆明园。这个要求自然没有得到同意,圆明园固然美,但它所遭遇的摧残,并非是重建便会恢复的,那是华夏的耻辱!它让我们不忘历史,让我们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纵然重建圆明园,一切,也都回不去了,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所以,作者说,“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升为寓言。”
废墟是一种伟大的存在,它让人不得不正视过去,改变未来,“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永恒不逝的 文化之旅 ——读《文化苦旅》有感
李雨晴
千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然余秋雨却将在历史长河中早已陨落的点点文化一一拾起,这段艰难的文化之旅,在人们心中永不消逝。
余秋雨为世界了解中国建了新的桥梁,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在《文化苦旅》一书中,不仅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升华了中华各地域文化的精髓,也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充分的解释。中华文化的美好风光让读者们一览无余,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价值和已逝文化的悲凉。
《文化苦旅》中,介绍了几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其中让人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西域文化的叙述。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漠之中却是存在着两个文明交织而成的撼人心魄的文化,最具代表的便是莫高窟了。从佛教进入中国开始,一代代的佛像都在石窟中深刻、升华、诠释,这一切都与中华历史接通了血脉,甚至成了一部由坚石雕刻的历史,就如书中所说:“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长很长,几乎环绕了整个地球。那么,我们的心情也被拉长了,随着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个世界。”最不能忘的就是王圆箓这个道士了,敦煌的壁画便是由他毁之一炬,却又可以认为是他及时救助。若是他没有将经书,壁画与斯坦因换走,其必将被战火毁之,可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在西域中还有“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矿以明丽”的月牙泉。还有千余年天天被虔诚的仪式滋润着的喀什,被我们一直视为蛮夷之地的西域却是蕴含着如此巨大的文化,实在是文化之旅最不可磨灭的收获啊。
不仅如此,《文化苦旅》也同样对中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文豪也具有独特的见解。在黄州突围一篇,便十分详尽地从内因外因中讲解苏东坡被贬的原因,余秋雨还十分幽默地写道:“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部成了罪孽的化身。”深刻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现象。
在这一书中,我领略到了独特的大漠文化,体会到了生态美的杭州文化,倾听到了走西口时依依不舍的山西歌声,和看到一只看倦千余年的废井冷眼。这场文化之旅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带来的是内心深深的震撼之情,让人不禁流泪,不禁放声悲鸣。天下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幻想自己长生不灭,正因如此,才需要这些文化的旅者去叙述去记录这些消逝的文明,期间之辛苦不言而喻,《文化苦旅》正完美的体现了文化灭亡后深沉的格调。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让我们一起谈《文化苦旅》,感受这永恒不变的文化之旅,感受这个天地。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范文一

初读余秋雨的《废墟》,扑面而来的即是清新淡雅又不失磅礴大气的笔触。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这对废墟复杂的感慨便是作者留给我的第一个疑问,而当文中提到废墟文化时,我就更加疑惑,这里的废墟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废墟令他既恨又爱呢?废墟是文化的结束。废墟是历史留下的印记。秦始皇陵的废墟告诉我们一代君主的沉浮与霸气,黄鹤楼的废墟告诉我们建筑史上的辉煌与曾经,圆明园的废墟告诉我们旧时中国的腐朽与无能这一切的废墟终结了一个时代、一个王朝曾经鼎盛的文化。废墟象征着毁灭,象征着没落,它是残忍的将我们心中最美好的事物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留下的只是世人的嗟叹与哀惜。然而这种废墟何尝不是美的?人们的雕琢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废墟的悲怆与破败,历尽沧桑的残垣断壁讲述着过往。历史是公平的,它用废墟警告人们,谁再重蹈它的覆辙废墟是文化的开始。历史的车轮轮回,弹指一挥间,千百年转眼即逝。当废墟还带着曾经的文化,还带着世人的叹息的时候,新的文化开始了,它在废墟上重建。黄鹤楼重建了,却不失古朴与简洁;雷峰塔装潢了,却不失苍劲与典雅;万里长城整修了,却不失庄重与大气这一切都是人们对历史的追忆,在新的文化开始的时候又不忘,不忘那层金的烟尘所埋没的废墟。然而,这重建的废墟又怎么能说是定然美丽,定然璀璨的呢?冥冥之中,那废墟中却透露着一种完美的遗憾。正如作者玩笑般的话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不错,修复的废墟失去了原有的风韵,充斥着现代的气息。黄鹤楼用钢筋连接,用砖瓦垒砌;雷峰塔用现代涂料和电脑技术上漆;万里长城竟用混凝土和黄砖修补丢失了的废墟让自诩文化的我们放弃了发觉,而觉醒的人们开始在废墟外发现唯美的文化。于是新与旧,笑与泪,苦与乐在废墟这个交点上汇聚。
如若说前两个主题是引子,那么辉煌的交响现在才开始。古往今来无数的故事、传奇总是以大团圆的结局而告终,然而面对这似乎美好的愿望与憧憬的往往又是残酷的现实。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们,现实并不是会和想象一样,现实并不会完美无缺,更不会尽善尽美。近千年来,脆弱的中国人往往都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者,这也揭示了这个柔弱的民族面对残破的废墟时的懦弱与畏缩。而废墟中隐含的文化正是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只有悲剧和废墟能让人的灵魂得到升华,只有悲剧和废墟能让举世之人坚强,只有悲剧和废墟能让时代进步与辉煌!
我们其实不必去掩盖悲剧,去掩盖废墟,历史的轨迹总会有一天帮它们解脱枷锁。欲盖弥彰的侥幸心理,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一段败笔。既然如此,何苦去追寻远在天涯的完美,何不坦坦荡荡地行走于荒寂的废墟?当有一天,你的眼前尽是古人留下的遗迹,尽是沧桑的废墟时,不要退缩,更不要闭上你的双眼。收起那颗怜悯的心,当手触到那粗糙的岩壁时,请用心去感受废墟的心跳。把心头的忧虑与苦行撒手在废墟,让时间将它们掩埋。它仿佛是开启时光隧道的钥匙,又仿佛是一面识透人间百象的词典。
恍然间我彻悟了,废墟的文化是对自我和他人自省自律的美德,更是直面生命历程的勇气。蕴涵的是未来和过去,辉煌与沉沦的宿命,更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发现的明镜。
我们,挟着废墟走向现代。
我们,更挟着废墟走向文明。
余秋雨废墟读后感范文二
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文章有着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有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他的作品以人、历史、自然浑沌地交融在一起;他的作品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他的作品在山水历史间跋涉的时候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并用这种回忆渗入了笔墨之中;他的作品不但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
从他的作品我们看到:一切真切的人生回忆会给历史增添声色和情敌,也终究以漫长来比照出人生的短促,以自己的粗线条来勾勒出人生的局限。
余秋雨作品《废墟》写得很大气。文章从诅咒废墟,又寄情废墟说起,感悟出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感悟出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是的,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因此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我曾经到过欧洲的几个国家,我赞叹欧洲人的聪明,他们懂得保护自己值得骄傲的名胜和古迹。从德国到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国家,我们都看到这些国家对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特别爱护,一般对那些文物只做维修,不会轻易拆建,不会因丑陋而去掩盖它,也不会因不光彩感到羞愧。
可是多年前广州市政领导,盲目追求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结果拆掉了许多值得保留下来的东西,就广州百年历史以上很有岭南特点的西关古屋,被整片整片地拆掉。我家附近,有一个文革时期很有代表性,建的很好的毛主席语录纪念碑,到后来却是在极右思想指导下,政府把它给拆掉了。看到值得保留下来的建筑被拆掉,这让我们觉得十分可惜,这种掩盖曾经沧桑历史的做法,其实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对资源的浪费,可惜,实在是可惜啊!
如余秋雨文章说到的:中国历史缺少废墟文化。应该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视着古代。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掩盖,因为我们太擅长掩盖了。废墟的留存,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废墟辉映现代人的自信。中国人为了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一个城市的建设,就像欧洲那样,可以向城市外发展,尽量能够保留原来的好东西,在保留的同时再进一步发展新的。如果广州城市目前还像十多年前那样规划和建设,那么城市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又能拿出什么东西来给后人看呢?又能拿出什么东西来走向世界呢?因此我们对值得保留的东西没有理由要拆掉它。但是,相当可惜,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我们买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的愚昧使我们尝试到愚昧的苦果,难道我们还要继续尝试下去吗?当然不能够。
让一个外国人来广州,看我们那些建得土不土洋不洋的东西,真叫我这个广州人感到惭愧。试想,如果意大利比萨斜塔是正的,那么想看的人一定不会多;如果罗马斗兽场不是废墟一片,也不会吸引那么多好奇心理的人们;如果故宫、颐和园、兵马俑没有了,那么北京、西安能有那么多人喜欢吗?若老外来中国看他们都有的高楼大厦,没有必要花那么多精力,财力跑来中国看吧。
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让人清醒又令人沮丧的一点。
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特点,不能忽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就广州的建设,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市政府决策层,已经意识到这种危机,采取亡羊补牢的办法,去保护原来的东西,利用这些资源造福于民众。目前,在城市里面有多处古迹进行了必要的维修,并且抓紧做到宣传和推出自己的文化品牌。
余秋雨文章说到,是现代的历史哲学点化了废墟,而历史哲学也需要寻找素材。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废墟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废墟才能上升为寓言。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吧,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才是人类的大明智。
余秋雨作品《废墟》我仅仅是站在城市的建设和保护文物古迹角度谈了点感想,而实际上他这篇文章其它的内涵和感悟更为深刻,这是一篇很值得阅读和深思的优秀作品。
读《文化苦旅》有感
蝴蝶的美丽源自黑暗束缚中无数次的蠕动,挣扎,破茧而出的是令人惊艳的新生命;流星的美丽源自相互间剧烈的碰撞,划过天际的是生命华美的绽放。

辉煌的胜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却浸透着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决胜,在看不见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执着,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们勇敢前行的每个脚印里。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而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历史的长度成正比。几经波折,不断改变,改进,创新,变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的,而文人们要在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艰难。他们中,有不少人沉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从此销声匿迹。但也有一些人,凭借着自身的坚忍与顽强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传千年。正如书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着历史的长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独中化悲痛为力量,与低徊婉转中吟唱出了绿肥红瘦的绝妙辞章;东坡居士乐观旷达,屡遭贬谪,以乐观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旷远中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千古绝唱;远离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东风又起的小楼上吟唱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歌,万千愁怨在坚强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词帝的盛名。
他们,有着我们不曾深切体味的孤独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坚忍和承受让他们积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终,生命如烟花般催然绽放!
塞外飞沙,冷风拂面,苏武北海牧羊,饮雪吞毡,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载,一颗赤胆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却。远离故国山河,却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个大丈夫顶天立地的脊梁担当起人间大义,铸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让他坚守;是责任,让他担当。苏武仿若空谷幽兰,志洁行芳,一股幽香永驻人间。
每当我们羡慕别人的非凡成就时,是否清楚,在这胜利的背后,有着我们看不到的无法想像的艰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努力付出,泪水,汗水,甚至是我们鲜红的血液,都是取得辉煌胜利的滋养剂。
其实,那些隐藏在背后的坚持、忍耐中的执着才是决定胜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