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200字 > 地图 >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200字

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2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读回忆鲁迅有感。

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为自己所看的书籍写一份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读回忆鲁迅有感”,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鲁迅先生去世后,萧红用了一篇"回忆鲁迅先生"来回忆、纪念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萧红虽写的是鲁迅生活中的小事,却反映了鲁迅的良好品德和精神.

鲁迅是一个明朗、幽默而又做事严谨,注重细节的人,在他对作者萧红的衣着打扮的评价中,就看得出来.

"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 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

而当萧红问起鲁迅为什么对女人的穿着如此"有研究",为什么爱看美学的书时,从许先生那里得到的答案却是"周先生什么书都看的."

鲁迅关爱身边的人.客人、佣人、朋友 尤其是青年: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 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经常带着给青年的信,到老靶子路书店去,又常常带着许许多多青年的信和请他看的稿子回来.

鲁迅工作得很卖力,他用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可却不怎么休息,"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他的作息时间也是和大家不一样的,人们都起来了,鲁迅才睡下.

鲁迅做人端正,每一件小事都要做到最好,这或许也是鲁迅受到人们尊重的原因之一吧.

"从福建菜馆叫的菜,有一碗鱼做的丸子.海婴一吃就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别的人也都不信.因为那丸子有的新鲜,有的不新鲜,别人吃到嘴里的恰好都是没有改味的.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以后我想起这件事来,私下和许先生谈过,许先生说:"周先生的做人,真是我们学不了的.哪怕一点点小事."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到整整齐齐,常常把要寄出的书,鲁迅先生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 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起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文章后来说,鲁迅后来得了气喘,病得很重,然而鲁迅却不但没有休息,反而却做得跟多了,原因只有一个:"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

在鲁迅死后,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人都来对鲁迅进行哀悼.鲁迅的作品中,透露着鲁迅的严肃、正直,甚至有对社会的不满和冷漠.然而通过这篇文章,我发现,生活中的鲁迅却是很随和、幽默的,没有高高在上,只有平易近人.鲁迅在生活中处事的严谨让我对鲁迅更加敬佩,也对鲁迅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鲁迅的伟大不只体现在他的作品,也体现在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重读鲁迅有感


重读鲁迅有感

永娟闲话

所谓经典常读常新,假期重读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此感触颇深。

一直以来,我们重视的都是鲁迅作品的思想: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啦,他对国民性的揭示啦等等,也就是他"思想家、革命家"的一面,而似乎没有特别关注他"文学家"的一面。即使有对他的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分析,但最终还是要上升到"主题思想".又或者当年老师是讲过的,我没甚留意?等我做了老师,主要讲的是鲁迅的几篇杂文,对于他的小说、散文这些纯文学的作品就没有接触过了,遑论分析。

可能因为近来喜欢摆弄一些文字,又常常感到自己写的东西只是文字的堆积,虽多少有一些情感的浸润,却始终轻飘飘的,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厚度。于是我想到了以思想深刻著称的鲁迅,决心重读鲁迅的作品,从中汲取思想的甘霖,希望对肤浅、幼稚、感性的我有所裨益。

放假前从学校图书馆借来了三卷本的《鲁迅全集》,假期在吃喝玩乐之外也惦记着翻一翻、读一读。

出乎意料的,当我重读《呐喊》、《彷徨》中的一些作品的时候,我被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了。读到精彩处,甚至忍不住拍案叫绝!一面不住地感叹鲁迅真是写小说的圣手,一面奇怪自己以前怎么没有发现?

《明天》写寡居又丧子的单四嫂子的不幸和遭受的欺辱。单四嫂子抱着奄奄一息的儿子去看病,蓝皮阿五主动提出帮她抱孩子,"单四嫂子在这时候,虽然很希望降下一员天将,助他一臂之力,却不愿是阿五。"但推让不过,终于许可了。

"他便伸开臂膊,从单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之间,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单四嫂子便觉乳房上发了一条热,刹时间直热到脸上和耳根。"

简单的一句描写,写出了蓝皮阿五的无耻:表面上是要帮助单四嫂子,实际上却是乘人之危,占她便宜。占了便宜,"走了不多时候,阿五又将孩子还给他,说是昨天与朋友约定的吃饭时候到了",就扭屁股走人了。真是可恨、可恶!也写出了一个守寡的女人的生理、心理反应。

小说中对于周围人对单四嫂子的冷漠、无情的描写,也是这样淡淡的笔墨,却让人觉得冷入骨髓。单子嫂子绝对是中国文学作品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形象的典型。

《药》中给华老栓提供了"人血馒头"的康大叔来他的店里,边喝茶边夸耀自己的能耐:"……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这里有一个细节: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

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一动,我想每一个做了母亲的人都会对华大妈的表现了然于心。别说是"痨病",就是别人说自己孩子一点点的不好,作为母亲,心里总会多多少少不舒服一下吧。"痨病"这两个字戳中了华大妈的痛处,但她是不会接受儿子得了痨病这个事实的,更不能接受别人说她儿子得的是痨病。所以会变了脸色,会不高兴。但是,说这话的又是她儿子的"救命恩人",她得罪不起,所以又"堆上笑",但又不愿再听,就"搭讪着走开了".

小说最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给儿子上坟时看到夏瑜的坟顶有一个花圈,

"华大妈忙去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清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

后来夏四奶奶想让乌鸦飞上她儿子得坟顶,以此表明这是她儿子在显灵。等了许多的功夫,那乌鸦也没有动。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

这两处细节描写写出了华大妈对另一个同样失去了儿子的母亲有同情(小说前面写到怕夏四奶奶伤心得发狂,就劝她回去),又有对"她儿子坟上有花,我儿子没有"的嫉妒,又有发现"她儿子不会显灵"后的轻松的复杂心理,真是惟妙惟肖。

如果不是做了母亲,我也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由此我深感读者的生活经验对于理解作家作品的重要性。反过来讲,鲁迅作为一个男性作家,却能如此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女性、母亲的心理,真是了不得!

如果说这两部作品让我佩服鲁迅对女性心理的刻画,那么《狂人日记》完全从一个"精神病"的视角去写,就更让我惊叹了。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写出精神病的感受呢?且看鲁迅的妙笔: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就这一句"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一个"妄想症"、"迫害狂"的心理就被活脱脱的揭示出来了。

以前读《狂人日记》只记住了翻开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记住了"救救孩子",现在从"叙事角度"的角度去看这篇小说也很有意思。

还有《故乡》。再读《故乡》,引起我更强的共鸣,这是初读时绝对没有的体验:"我"的故乡和我的故乡慢慢地叠加起来,"我"对故乡的感受也和我不久前回老家的感受重叠起来。

"啊,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读着这些文字,心里真是无尽的伤感啊!我回老家没有见到儿时的伙伴,怕是见了,也如"我"和闰土那般物是人非,相见两无言吧!

还有《社戏》里弥散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晚,也是那么动人!谁说鲁迅只看到丑,只看到恶?在他的心里也藏着这样纯净的美好啊!

……

哎呀,读着读着,突然意识到读了一通鲁迅,注意的还是这些"细枝末节",忘了希望通过阅读,能让自己的思想变深刻一点的"初心".

但是我又想,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有那样深刻的思想性、批判性,正是因为他抓住了这些最富表现力的细节,并用最精妙的艺术形式将它们组织起来。如果把鲁迅的小说比作精致的艺术殿堂,那么它的思想性就是从这些细致处闪现出来的,而不是用一块块名叫思想的砖头胡乱的堆砌起来的。惟其如此,他的小说才更撼动人心,不是吗?

拓展阅读:重读鲁迅读些什么?

鲁迅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以往思考这个问题,往往罗列鲁迅的一系列观点,不妨换一个角度,鲁迅在精神特质和思想方法上留给我们什么启示。观点是具体的,容易随着历史的行进而增光或褪色;精神特质或思想方法,则具有潜在的普适性,运用之妙,可以进入新的精神过程。

严峻深邃的眼光

鲁迅有33篇小说,有16篇写到"眼光".《奔月》写羿"身子是岩石一般挺立着,眼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像黑色火".《拿来主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绛洞花主·小引》谓对于《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可见眼光是认知世界关键。如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卷六说:"读书须眼光透过纸背,勿在纸面浮去。"

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有感作文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鲁迅》名作。  

看完《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剧中主人公从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激励半梦半醒的国人,用还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国人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做为一名中学生,我应学习他做事一丝不苟,他的每字每句时刻在启示我:大千世界有着深刻的道理,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在现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我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学习总结虚心向同学请教,从一点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难,敢于面对一切挑战,早日挑起大梁。,  

他写作的目的是唤醒我们封建社会里的那些知识分子。,

思考在秋夜—读鲁迅的《秋夜》有感作文


夜,宁静而又祥和。

风,一阵一阵的,微带着少许的凉意。我尽情享受着秋夜的平静。可脑海中,却始终荡漾着那幅画,挥之不去。“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它仿佛要离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这是鲁迅笔下的秋夜,这是一个和我感受到的全然不同的秋夜。

我不愿意看到,却不由自主的想象“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人间而去,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了。”那是一个怎样的秋夜?

为什么鲁迅笔下的秋夜如此黑暗?那一年,鲁迅住在北京,他说:“那时北京也黑暗的可以。”于是,他把孤独追求的感受写进了《秋夜》。

我清楚,鲁迅即使身处黑暗,却执著地寻求光明,寻求着希望。

“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虽然鲁迅的希望像濒临着死亡的小花。但一无所有的花干却仍然默默地直刺那黑暗的天空。

革命与战争终究要进行,胜利也必将来到。

鲁迅有过彷徨,有过失落,但即使在他看不到未来曙光时,他依旧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夜深了,月光更加皎洁。

先生,您感受到了今夜的明月了吗?

鲁迅的B面——《鲁迅全集》读书笔记3000字


鲁迅的B面——《鲁迅全集》读书笔记3000字:

36岁寄居北京的鲁迅。每两个月理一次发,每一个月洗一次脚。隔三差五去琉璃厂买旧书。隔三差五给绍兴老家寄钱,而且很有可能在兴业银行有个户头。朋友来访多是在晚上,不是带着书,就是带着火腿,偶尔会带着鱼和肉。那个时候兄弟关系大概还很好,二弟悄没声儿地从绍兴跑到帝都,当哥的那是上顿馆子、下顿馆子的招待,待没两天病了,还不厌其烦地,跑前跑后地给找医生。最常去的两家小餐馆,一家叫广和居,一家叫青云阁。最常去的两家书店,一家叫丸善书店,一家叫东京堂。最爱买的零食是观音寺街的饼干和王府井街的饼饵。社会上有什么灾患,都很主动地捐钱,捐了一次又一次,最少的一次2块,最多的一次11块,而那个时候红白包的市场价是2块,拔一颗龋齿3块,买一套秋衣秋裤5块。绍兴家里也会寄来东西,多数时候是茶叶,少数时候是笋干、蜜枣和芥末。哦对了,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应蔡元培之邀,设计完成了阳文美术体的北大校徽。

37岁寄居北京的鲁迅。不知道什么原因,反正寄钱、存钱的业务都换到了中国银行。绍兴家里还是会寄来好吃的,无外乎糟鸡和霉干菜,当然还有茶叶。螃蟹上市的时候,想起来就吃,不分下午和晚上。但常吃饭的地方,换到了西单绒线胡同一家叫做和记的牛肉铺,据说兼卖面条。或许是生活的压力太大,人到中年开始频频失眠生病,今天头疼,明天胃痛,还好有池田医院,只是大部分工资要拿去买药了。没事的时候喜欢逛小市和厂甸,多数时候还是和朋友一起,但有时候自己一个人也很嗨。

38岁寄居北京的鲁迅。花了半年的时间,终于找到一处可心的房子。房屋总价3100,中介费175,税费180,水电木工等装修花了480。月薪300的他,没有按揭,只是找朋友借了500,后来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还清了。并且在这一年年底,趁热打铁,取道杭州、上海、南京、天津,把绍兴老家上上下下一大家子人都迁居到了北京,临走还不忘给祖父、祖母、父亲、四弟和小妹扫个墓、挪个坟。作为一个公务员,公益心还是爆棚:湖北水灾要捐钱,孔德学校要捐钱,孤儿院也要捐钱。最可爱的是,有一个叫张协和的朋友,去年送礼送板鸭,今年送礼还送板鸭,是有多爱吃板鸭。

39岁寄居北京的鲁迅。常去的地方是历史博物馆。自己身上的老毛病是背痛以及腹泻。或许是从南至北水土不服,侄儿沛和母亲瑞也是折腾个没完,这个病了那个病,作为伯父和孝子的他,两只脚就没有离开过医院,严重的时候甚至夜以继日熬更守候。不仅身体消耗巨大,本来经济上尚能自给自足的他,也开始向朋友们借钱,最少一次借5块,最多一次借200,全年累计借了883,虽然最后都用工资和稿费还清了。所以纵观这一年的日记,常常是一天只有四个字,要么是“甚疲,请假”,要么是“小疾,休息”,要么是“疲劳,休息”,看来教育部的考勤还是抓得不太紧。

40岁寄居北京的鲁迅。开始到北京大学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师范大学)上课。不知道为啥掉了一颗门牙,那后来的牙难道是烤瓷的?二弟、母亲和侄儿仍旧轮番生病,医院住了不算,还要去香山租房养病。由此可见,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一成不变的工资收入,和日益增长的钞票需求之间的矛盾,找朋友借钱已经不是万全之策,义兴局和大同号也不知道是不是地下钱庄,反正全年负债高达1090。也正是在这一年,那个过去常常请他到家里吃饭,又常常送他鱼和肉的铭伯先生走了。以后又去哪里蹭饭好呢,这是个问题。

42岁寄居北京的鲁迅。流年不利,光牙齿就摔掉了两颗,拔了五颗,还不说痔疮。兄弟失和,恢复独食的同时,老母亲的忐忑和牵挂,从她每天打卡般的探视和时不时送一包花生的动作中可见一斑。这一年,除夕失眠,盛夏不寐,借酒却不能消愁,西牌楼的冷咖啡更是无济于事。但生活仍旧要继续,就像世界语学校的课还是要上,只是“往图书阅览室查书,无所得,买馒头二十枚而归,晚风定”。

43岁寄居北京的鲁迅。因为母亲大人也想搬出首套房,所以又花了800买了二套房,但是装修改建就去了1207,税费、手续费加起来也将近100。没了家庭内部大食堂好吃了,就开始自己一趟趟买茶叶,买糖,买包子。糖包子一买就是14个,火腿包子一买就是30个,读书笔记像我这么爱吃包子的人都惆怅:他一次买这么多要放哪里?还是说都是喉口包子?单身汉的日子过得渐渐有些不着四六,也许上午还在喝茶、吃馒头,下午就在喝威士忌、吃葡萄干。会为断炊而懊恼,也会花一张竹床的价钱去买彩票。或许正因为北京的生活太枯燥乏味,这一年他和朋友去了西安旅行,参观了华清池、大慈恩寺,还有碑林博物馆,然后花1块钱买了10斤酱莴苣当做此行的收获。

44岁寄居北京的鲁迅。喜欢上了和三五好友一起去中天电影院看个电影。喜欢上了和谈得来的伙计们去滨来香或者随便什么路边小店,一起喝杯牛奶聊聊天。结交的朋友越来越年轻化,送上门的礼物变成了瓯柑、黄香果、汤圆、干果还有鲫鱼和罐头。送薄荷酒的那个人大概不知道,鲁迅其实喜欢喝汾酒。为了生活,在黎明中学、大中公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打了好几份工。也正是因为工作的关系,开始和许小姐频繁通信,有时候当晚接信、当晚复信,革命友谊呈迅速升温之势。

45岁从北京到厦门的鲁迅。参与了北京大学教职工讨薪会、中国大学浙江同乡会以及刘和珍杨德群追悼会。参观了林风眠、司徒乔个人作品展。受林语堂之邀,前往厦门大学任职。在厦门,发现了一家福州小饭店做的东西甚是好吃。大概命里有此桃花劫,那个时而叫广平、时而叫景宋、时而叫女士、时而叫小姐的女人,鸿雁传书,封封催命,毛线背心,丝丝缠情。

46岁游走在厦门、广州、上海的鲁迅。离开厦门的时候,散伙饭吃了一顿又一顿,说明朋友还是很多的。在广州的8个月,吃过的餐馆有14家,其中去的最多的是国民餐店和福来居,吃过的茶室和冰店有8家,其中去的最多的是陆园和美利权。同理,在上海,3个月下来,吃过的餐馆有10家,重复率不分伯仲,大概都很好吃。就是本人酒量可能不大好,与朋友在一起喝醉了没什么,自己一个人宵夜吃螃蟹还能喝醉就不应该了。广雅书局和内山书店是这一年的精神支撑,毕竟文化人。爱情的小船开的稳稳当当,看电影,吃大餐,逛沙面,买土鲮鱼,时间有的是,恩爱秀不停。只是我有些好奇,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愿意从旁提醒,这欢欢喜喜的背后,还有一双落寞怨念的眼睛。

47岁寄居上海的鲁迅。看起来许小姐也不是什么贤妻,两口子差不多顿顿在外面吃,不是他们请人家,就是人家请他们,吃完了还去看电影,日子真是过得浪里个浪。夏天的时候两个人还和朋友一起去了一趟杭州度假,吃的是楼外楼和功德林,玩的是西泠印社和虎跑。作为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学习仍旧是生活的主题,这一时期的他比较关心美术史和民间文学,相关书籍收集了不少,有的是买的,有的是朋友送的。

48岁寄居上海的鲁迅。收入来源包括版税、稿费和编译费,一年下来能有13833,数字相当惊人。9月27日,海婴出生,而在此之前的6月8日,两口子和一众朋友还在看夜场电影,散场时“呼摩托车回”,拽得屁股流油。老年得子的大先生,心情甚是愉悦,逢亲友来贺,该喝酒喝酒,该吃螃蟹吃螃蟹,一点都不含糊。

49岁寄居上海的鲁迅。爱吃刨冰、啤酒、咖啡、冰淇淋的老头儿是不是会童心未泯?自打有了孩子,便不可能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了,你得买米、买煤、买药、买杀虫剂,还有陪孩子打疫苗,给他过百天和周岁。远在北京的母亲也因此来信渐频,果脯、小米、斑豆啥的,也想着寄过来。阴历八月初三,大先生虚岁五十大寿,许小姐亲手做了一碗寿面,第二天一家三口去阳春堂拍了全家福,那是一张传之后世的全家福。

55岁寿终的鲁迅。日子还是和平常一样,看不出一丝将死的痕迹,除了长时间的反复的发烧。6月份的时候日记中断了很久,但后来又奇迹般地续上了。10月初的体重不到80斤,但精神好的时候,还是会去看电影。他没有准备去死,也没有想过就这样会死。10月11日他还在到处看房子,打算搬家,然而。日记永久停留在了1936年10月18日,他甚至来不及写这一天是晴是雨。1936年10月19日,灯已熄,火已灭,人间再无周树人。作者:由妈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回忆鲁迅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回忆鲁迅先生有感2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