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变成什么好一年级的读后感 > 地图 > 变成什么好一年级的读后感

变成什么好一年级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0 来源:互联网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关于《中国教师缺什么》的再思考。

一本好书就像一艘帆船,可以帮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关于《中国教师缺什么》的再思考,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关于《中国教师缺什么》的再思考

xxxx年10月31日,我国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在去世之前,钱老曾多次对向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并且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钱学森之问,着实触碰到了中国教育工作者的痛处。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在进行自我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到底缺什么?这本《中国教师缺什么》就是这种思考的集中体现。

黄燕老师的这本书封面设计用上了热情的红与凝重的黑两个色调,书名则用了一热一冷互相衬托,这一切似乎都体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黄老师试图从新课程改革的视角来对教育进行反思,并试图从中找寻到出路。

在书中,她选取了一些能引起读者共鸣,深思并有借鉴意义的教育教学案例,分为六部分,分别是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篇末链接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精选文章。

书中的前言,很有特色,富有诗意并能引人思考。第一部分缺乏尊重的前言是这样的正如我们很难区分丘吉尔、莫扎特、爱因斯坦、乔丹、柏拉图谁更聪明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其实并不存在差生。学生之间的区别不是聪明与不聪明,而是存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区别。仔细想想,我们的学生虽然众多,但每个都有不同的特点。他们有的乖巧,有的顽皮,有的软弱,有的叛逆,有的内敛,有的活泼每个人都不与他人相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面孔不就是年轻时的我们吗?如果我们却用相同的标准要求孩子们,要求他们在行动上思想上整齐划一,并给他们立一个标杆:向某某同学学习。这合理吗?显然不符合孩子的天性。

作者还用了一些有趣而生动的教育故事,引发我们对教师角色的再思考,在缺少平等这部分内容中举出了这样一个案例美国着名主持人,林柯莱特采访一位小朋友,问他,你长大后最大的理想是什么?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当一名飞行员!林柯莱特又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没有燃料了,机上仅有一个降落伞,此时飞机上的人都很紧张,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说:我首先会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请大家保持安静,并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抓紧系上那一个降落伞跳出机舱。现场的观众听后笑得东倒西歪,唏嘘声一片。只有林柯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林柯莱特继续问他:告诉叔叔,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认真地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大家愣了片刻,现场便响起了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故事的结尾使我们感到意外,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却又是情理之中。我还要回来这就是孩子的思维方式。这个真实的教育故事令我意识到:作为成人的教师在情感、思维、语言等方面经常享用成人的霸权,而这种霸权往往禁锢着儿童的思想。

正像作者谈到的那样教师和儿童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放弃自己成人的情感、思维和语言霸权,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心灵置换,便一定会触摸到孩子情绪的温度,发现荒唐中蕴含的新奇,幼稚中寄予的真情,也一定会听到孩子思想抽穗、情感裂变、知识拔节的声音。

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对于大人来说,可能称得上是孩子的天堂。但听听孩子的真实的看法: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只能称之为地狱罢了。大人想把孩子们打造成自己,适应于这残酷的社会,可谁来为孩子们的激情负责?谁来为孩子们的青春买单?如果青春只有所谓的成绩好那是和年龄不吻合的。只有激情、叛逆、个性、奋发,都存在的生命才成其为生命,校园才成其为校园!

再比如,作者在教师缺少宽容部分,这样规劝被儿童反反复复犯错误一次次气得歪了鼻子的老师们年轻人犯错误,上帝都会原谅的,更何况是孩子们,教师没有必要刻意追求教育对象的相同与完美,课堂和学校就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儿童正是在一次次错误中长大,教师应以教育者的睿智去理解、宽容并接纳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

作者还用这样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小溪,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错误,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尊重,平等,宽容,这些温暖的词汇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名叫《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片中的基廷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打破了原有的僵化的教学模式,鼓励孩子们释放激情,追求真理,抓住时间做最好的自己。他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青春经历传给了他的学生,包容学生的错误,尊重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宽容学生略显幼稚的错误。虽然后来因为种种压力他不得不离开他挚爱的学生们,但他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却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延续传承。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者分析了中国教师的生存现状,并在书中道出了中国广大教师的心声:新课改让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的潜能,而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家长的期待又让教师面对很大的分数压力,并长期背负造成学生课业负担繁重的罪魁祸首的骂名。班级人数严重超员,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工作量严重超负荷。中国广大教师面临的是长期的多方面的评价和考核压力,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一)

在暑假读书活动中,我选了黄燕编着的《中国教师缺什么》和我县自编的《且行且思》来读。当把这本书放在桌子上同仁们,看着标题发表议论:中国教师缺什么?最缺的是钱,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钱不值钱,教师那点工资的确显得有些羞涩,致使心态不好进取心差的教师出现了消极情况,缺乏了当年的激情、缺乏了工作动力,缺乏了创造,当和尚就要撞撞钟。大家听到这里可能觉得有些俗,就知道钱,我这里提到读书前的调侃,的确当今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我们姑且先放下这一话题,我的理解是教师这一舒适群体不要再被人弱势,解决此问题是根本改变知道,究竟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大家探讨,希望上级关怀。

仔细想,什么原因导致教师成为弱势群体呢?我们静心带着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我看完了全书。真如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本书以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毕竟很多同仁已经等了十几个年头,哎人生灿烂的时光又有几个十几年)、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几部分进行叙说,在打动人的心灵的同时,唤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从而由感悟直到有所行动。曾经我们一大帮子人极其认真地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我觉得书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在当前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众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我觉得我们老师大多具有爱心、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只不过很多时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学,我觉得我们老师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别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等待。平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课堂浪费的等待,有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先要在课堂中学会等待。

首先,等待给思考以时间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的课,应该是 不温不火的课,整个课堂里思维暗暗涌动。思维的引发者是教师,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活动与评价可让思维活跃。正因为如此,课堂中需要 等待,这种等待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有时我们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由于问题本身或学生的学力水平等原因,学生在没有作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答非所问或哑口无言。这样的问题再精彩、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对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 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其次,等待给监督以方式

在课堂上,当我们发现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走到该生身边,并且停止讲解。此时,教师等待的作用甚至比语言的监督更有效,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等待中醒悟过来,从而迅速地调整学习状态。

最后,等待给尊重以桥梁

当一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还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这时,我们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给该生以适当的压力,使他知道教师在等待他快速准备好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该生一种无形的尊重,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容许有一个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致使该生有掉队的可能。

让我们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根据教学实际以及书中提到的案例,我有几点体会:一、教师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态度决定命运。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缺乏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校,今年出一个特级教师,过几年又出两个特级教师。同样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能力、素质都差不多,但因为工作的学校不同,他们的成长及成才速度各不相同。我觉得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哪怕是不同学科的,名师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创造意识,也会深深打动和影响周围的老师。

长此以往,名师名校现象愈演愈烈,让人欢喜让人忧!三、缺乏领导的肯定与赏识

曾看到有一位教育博士曾在学校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新学期开始时,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一百五十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挑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因为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能够积极地工作并对工作产生兴趣,是靠领导的智慧。

在现实工作中,领导经常从横向比较和考察教师的能力、水平,很少从纵向比较,使许多暂时处于落后的教师始终找不到信心和动力。

我觉得领导对每位教师的肯定和赏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缺乏被理解

当然对于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等观点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如何被别人所接受和理解,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做到家校的良好沟通才能更好的作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当然教育生活世界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本书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关注所热爱的教育界,思考着她所看到、所听到的现象,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与追问。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二)

最近有幸拜读了黄燕编写的《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书中并不是以大深理论来阐述教师伟大,也没有夸大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对于其中的观点: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回头思考一下,真的感触颇深。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上就可以读完;说在嘴上的爱,一转身就能忘记;而唯有老师和母亲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的。世人给了我们教师天大的厚爱,但我们对学生的尊重程度优势如何呢?在现如今的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特别是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升学而进行的,由于对基础教育实践中的认识存在狭隘性和短期化,学校开设的的科目,往往是那些要考、知识性强的如语文、数学、外语等或是当前社会重视的计算机等,而渐渐丢失了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和长远任务,从而引起了儿童厌学逃学等现象,使得教师不尊重、不爱护儿童的现象不断发生。但是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理性知识的传递过程,而应更多的是师生的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乃至影响到它的一生,就是这一句话我们应该如何去说出,如何表达会让学生乐意接受,还顺便给学生精神上一定的安慰和鼓励呢?看似非常简单和不起多大的作用,但是其中的重要性每位教师应该都明白,但又有多少老师能够时刻记住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呢?因此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到:别让自己一句随意的批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再者是我们对待学生是否宽容和平等。由于人的发展速度的差异,同一生理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不小的跨度,但是学校要通过统一课程、统一教学、统一标准来使大多数学生获得和掌握各种技能,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我们教师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学生的差异往往被我们忽视,反映在学习效果上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不同等次的学生,在教学上我们教师对待所谓的不同等次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待遇,结局就是等次高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而等次低的学生则越来越差。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最终后果于我们的最初目标和目的就出现了很大的反差,最初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目标就得不到实现,这也是社会和家长不愿也是不想看到的结局。因此我们老师在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清新的文化氛围,少一些强制的纪律和苛刻的规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因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独特的存在,而不是半成品,更不是次品,人人都想被欣赏,而不是被雕塑、被打压。因此,对待学生,有时候给他一份宽容,也许会给他一片蔚蓝的天空,他们才会在这片天空下愉快的学习生活。

在平等对待学生方面,我们每位教师都很有发言权,对待每位所谓的差生时,有多少老师能够像对待我们的得意弟子那样和蔼呢?当然,老师的精力不可能非常平均的分布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但是我们很多老师对待差生的待遇差距太大了,有些过于悬殊:尖子生们每天被各科老师多次提问,而那些差生们呢却每日无人问津,更有甚者,为了提高升学率或是为了提高成绩,对于那些差生采取各种措施,例如考试时不叫参加,或者干脆叫他们回家待命等等,而造成的后果就是有更多的学生走上了不该去的道路,在这其中我们老师应付有多大的责任,相信每位老师都是不言而知了。

每位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的关爱,它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珍视,对学生的关怀,它应蕴含着对弱者、落后者的同情,对过错与错误的宽容,只要我们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与他们交流,我们一定会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的。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三)

看了《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也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我认为中国的教师绝不缺乏爱,只不过各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教师深信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在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十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绝不姑息。只不过在批评的细节方面不太注意。如:对于少数极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批评教育,不太注意场合,当着许多学生的面来指责,没有丝毫考虑到该生的感受: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但反过来想想,这些学生平时都是些极调皮捣蛋者,老师不想因为该生而影响到其他一大片学生的行为举止。从某方面讲,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也属无难奈之举。有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想采用理论上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但实际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对于学生的一些环的行为习惯过于宽容,只是采用耐心说服的方式,而不是严厉制止。表面上看尊重学生,但教师的威信正在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变得无法无天,课堂就会乱作一团。对于这样的爱,我把它称为溺爱。我以前采用过这种爱的教育方式,但流下了太多的遗憾。这种爱的危害极大,它打乱了平时的教学秩序,没有以铁的纪律、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是一种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

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应重视与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展教师心理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时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师消极心理的辅导,让教师对工作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持久的胜任工作的愉悦心理,让教师能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进入课堂。

新课程改革中,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中考、高考制度没变。这一指挥棒依然悬在空中,给许多老师以窒息的感觉。不管你进行何种教学改革,最终还是以升学率来衡量你的教学质量。这无形中给教师加大了压力。不可避免,教师的教学重点最终还是在分数上。对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只能流于形式。只要成绩不行,你这个学生就什么都不行。

当然教育生活世界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本书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关注所热爱的教育界,思考着她所看到、所听到的现象,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与追问。 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在塑造别人的灵魂前,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的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的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这是摘自《中国教师缺什么》书里面的一句话。本意是想对照着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在批判教育如何失败。中国教师缺什么,难道真的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等待意识?缺乏激情与理想?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我不愿意承认这是真的,而且这根本就不是真的,谁敢说中国的教师缺这些呢?有也只是极个别人,而我敢说我们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很优秀的!

《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读后感(读后感)


《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是黄燕编著的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她将自己近几年来所看到的,听到的种种关于教师品质的故事、情景、现象记录下来,从自我和他人的角度反思这些事件或现象背后所隐含的问题。所以这本书非常适合我们读,她注视着她所爱的教育世界,把思想的触角透过她所看到的、听到的关于教师品质的“故事”,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追问和思考。这本书中讲到,我们教育缺乏爱,缺乏尊重、宽容、平等,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创造等等。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https://m.dhb100.com/

为了推动新课程的发展,要求教师作出角色的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管理者变成研究者、促进者。而新课程实施近几年来,老师们在实施过程中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了吗?是什么阻碍了教师角色转变的进程呢?每个老师几乎都已经形成一套自己风格的教学风格,也培养了一些学生。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在老师们的身上依然闪烁着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教师需要有更多的爱心。很多老师认为,我们教师只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人,何必为学生付出那么多的爱,何必服务于我们的学生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人是独特的生命体。因此,作为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体,我们有责任让他们懂得生命的宝贵。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正如一位哲人说过“大爱无言”。第二,教师需要多多的学习。教师要有学习、钻研教材的能力,要有整合知识的能力,更要有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能力。学生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茁壮成长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有等待意识,要懂得个体发展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及生理特点,不能超越学生的年龄。当然,在等待学生长大的同时,教师要作适时的引导。

教育,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大工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教师去关注,去思考。我们要做这样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喜爱的好教师。

读后感大全中有很多优质读后感范文为您提供!m.dhb100.com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2000字通用


请你阅读编辑辑为你编辑整理的《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通过读书,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在阅读了由{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后,我们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不妨将自己的心中所想当作读后感的素材,去记录下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篇1

最近有幸拜读了黄燕编写的《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书中并不是以大深理论来阐述教师伟大,也没有夸大教师角色的优越性,而是以一些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反思教师身上所缺少的品质和外界给予的不足,对于其中的观点: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回头思考一下,真的感触颇深。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写在纸上的爱,一个早上就可以读完;说在嘴上的爱,一转身就能忘记;而唯有老师和母亲的爱是写在大地和天空,永远和永藏在心底的。世人给了我们教师天大的厚爱,但我们对学生的尊重程度优势如何呢?在现如今的教育改革的大形势下,特别是在我们义务教育阶段,我们的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升学而进行的,由于对基础教育实践中的认识存在狭隘性和短期化,学校开设的的科目,往往是那些要考、知识性强的如语文、数学、外语等或是当前社会重视的计算机等,而渐渐丢失了中小学生教育的根本和长远任务,从而引起了儿童厌学逃学等现象,使得教师不尊重、不爱护儿童的现象不断发生。但是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理性知识的传递过程,而应更多的是师生的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学生因为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乃至影响到它的一生,就是这一句话我们应该如何去说出,如何表达会让学生乐意接受,还顺便给学生精神上一定的安慰和鼓励呢?看似非常简单和不起多大的作用,但是其中的重要性每位教师应该都明白,但又有多少老师能够时刻记住学生的感受,尊重学生呢?因此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做到:别让自己一句随意的批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再者是我们对待学生是否宽容和平等。由于人的发展速度的差异,同一生理年龄阶段的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不小的跨度,但是学校要通过统一课程、统一教学、统一标准来使大多数学生获得和掌握各种技能,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我们教师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学生的差异往往被我们忽视,反映在学习效果上就出现了我们常说的不同等次的学生,在教学上我们教师对待所谓的不同等次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待遇,结局就是等次高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好,而等次低的学生则越来越差。这样的教学效果和最终后果于我们的最初目标和目的就出现了很大的反差,最初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目标就得不到实现,这也是社会和家长不愿也是不想看到的结局。因此我们老师在学校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清新的文化氛围,少一些强制的纪律和苛刻的规训,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因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独特的存在,而不是半成品,更不是次品,人人都想被欣赏,而不是被雕塑、被打压。因此,对待学生,有时候给他一份宽容,也许会给他一片蔚蓝的天空,他们才会在这片天空下愉快的学习生活。

在平等对待学生方面,我们每位教师都很有发言权,对待每位所谓的差生时,有多少老师能够像对待我们的得意弟子那样和蔼呢?当然,老师的精力不可能非常平均的分布到每一个学生身上,但是我们很多老师对待差生的待遇差距太大了,有些过于悬殊:尖子生们每天被各科老师多次提问,而那些差生们呢却每日无人问津,更有甚者,为了提高升学率或是为了提高成绩,对于那些差生采取各种措施,例如考试时不叫参加,或者干脆叫他们回家待命等等,而造成的后果就是有更多的学生走上了不该去的道路,在这其中我们老师应付有多大的责任,相信每位老师都是不言而知了。

每位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的关爱,它是对学生的尊重,对学生的珍视,对学生的关怀,它应蕴含着对弱者、落后者的同情,对过错与错误的宽容,只要我们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与他们交流,我们一定会创造出美好的未来的。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篇2

在暑假读书活动中,我选了黄燕编着的《中国教师缺什么》和我县自编的《且行且思》来读。当把这本书放在桌子上同仁们,看着标题发表议论:中国教师缺什么?最缺的是钱,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钱不值钱,教师那点工资的确显得有些羞涩,致使心态不好进取心差的教师出现了消极情况,缺乏了当年的激情、缺乏了工作动力,缺乏了创造,当和尚就要撞撞钟。大家听到这里可能觉得有些俗,就知道钱,我这里提到读书前的调侃,的确当今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我们姑且先放下这一话题,我的理解是教师这一舒适群体不要再被人弱势,解决此问题是根本改变知道,究竟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大家探讨,希望上级关怀。

仔细想,什么原因导致教师成为弱势群体呢?我们静心带着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我看完了全书。真如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这还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本书以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与等待意识(毕竟很多同仁已经等了十几个年头,哎人生灿烂的时光又有几个十几年)、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几部分进行叙说,在打动人的心灵的同时,唤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思考,从而由感悟直到有所行动。曾经我们一大帮子人极其认真地围在一起讨论: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我觉得书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在当前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众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我觉得我们老师大多具有爱心、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只不过很多时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学,我觉得我们老师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别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等待。平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课堂浪费的等待,有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先要在课堂中学会等待。

首先,等待给思考以时间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的课,应该是 不温不火的课,整个课堂里思维暗暗涌动。思维的引发者是教师,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活动与评价可让思维活跃。正因为如此,课堂中需要 等待,这种等待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有时我们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由于问题本身或学生的学力水平等原因,学生在没有作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答非所问或哑口无言。这样的问题再精彩、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对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 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其次,等待给监督以方式

在课堂上,当我们发现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走到该生身边,并且停止讲解。此时,教师等待的作用甚至比语言的监督更有效,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等待中醒悟过来,从而迅速地调整学习状态。

最后,等待给尊重以桥梁

当一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还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这时,我们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给该生以适当的压力,使他知道教师在等待他快速准备好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该生一种无形的尊重,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容许有一个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致使该生有掉队的可能。

让我们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根据教学实际以及书中提到的案例,我有几点体会:一、教师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态度决定命运。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缺乏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校,今年出一个特级教师,过几年又出两个特级教师。同样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能力、素质都差不多,但因为工作的学校不同,他们的成长及成才速度各不相同。我觉得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哪怕是不同学科的,名师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创造意识,也会深深打动和影响周围的老师。

长此以往,名师名校现象愈演愈烈,让人欢喜让人忧!三、缺乏领导的肯定与赏识

曾看到有一位教育博士曾在学校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新学期开始时,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一百五十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挑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因为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能够积极地工作并对工作产生兴趣,是靠领导的智慧。

在现实工作中,领导经常从横向比较和考察教师的能力、水平,很少从纵向比较,使许多暂时处于落后的教师始终找不到信心和动力。

我觉得领导对每位教师的肯定和赏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缺乏被理解

当然对于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等观点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如何被别人所接受和理解,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做到家校的良好沟通才能更好的作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当然教育生活世界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本书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关注所热爱的教育界,思考着她所看到、所听到的现象,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与追问。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篇3

看了《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也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中国教师最缺什么?中国教师缺乏的东西也许有很多:做人缺信心,教学缺幽默,知识缺更新,对学生缺爱心,对未来缺希望,对现状缺热情,被社会缺尊重,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

我认为中国的教师绝不缺乏爱,只不过各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教师深信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在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十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绝不姑息。只不过在批评的细节方面不太注意。如:对于少数极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批评教育,不太注意场合,当着许多学生的面来指责,没有丝毫考虑到该生的感受: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但反过来想想,这些学生平时都是些极调皮捣蛋者,老师不想因为该生而影响到其他一大片学生的行为举止。从某方面讲,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也属无难奈之举。有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想采用理论上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但实际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对于学生的一些环的行为习惯过于宽容,只是采用耐心说服的方式,而不是严厉制止。表面上看尊重学生,但教师的威信正在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变得无法无天,课堂就会乱作一团。对于这样的爱,我把它称为溺爱。我以前采用过这种爱的教育方式,但流下了太多的遗憾。这种爱的危害极大,它打乱了平时的教学秩序,没有以铁的纪律、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是一种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

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应重视与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展教师心理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时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师消极心理的辅导,让教师对工作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持久的胜任工作的愉悦心理,让教师能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进入课堂。

新课程改革中,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中考、高考制度没变。这一指挥棒依然悬在空中,给许多老师以窒息的感觉。不管你进行何种教学改革,最终还是以升学率来衡量你的教学质量。这无形中给教师加大了压力。不可避免,教师的教学重点最终还是在分数上。对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只能流于形式。只要成绩不行,你这个学生就什么都不行。

当然教育生活世界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本书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关注所热爱的教育界,思考着她所看到、所听到的现象,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与追问。 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在塑造别人的灵魂前,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的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的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这是摘自《中国教师缺什么》书里面的一句话。本意是想对照着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在批判教育如何失败。中国教师缺什么,难道真的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等待意识?缺乏激情与理想?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我不愿意承认这是真的,而且这根本就不是真的,谁敢说中国的教师缺这些呢?有也只是极个别人,而我敢说我们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很优秀的!

一年级语文读后感


一年级语文读后感范文一

《刘胡兰》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刘胡兰为了保守党的机密、保护党的地下组织和地下党员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经受了严刑拷打和物质引诱,在生与死的抉择下,她毅然选择了死,那年她年仅十五岁。

拿我跟刘胡兰比起来我是多么渺小。最让我感动的好似刘胡兰面对残酷的敌人的铡刀毫无畏惧,她为了我们新中国、为了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最后一滴鲜血,毛主席为她亲自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刘胡兰的一生作了崇高评价。今后我要向刘胡兰一样努力学习,有一个有责任心、上进心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那样我们才无愧于那些为了新中国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

一年级语文读后感飞范文二

今天下午放学后,我在妈妈的陪同下,一起阅读《365夜故事》,其中有一篇小猴子下山的文章看了之后,让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故事的大概情节是:小猴子下山去采集食物,在摘到玉米后经过桃子园就把玉米丢了去摘桃子;来到西瓜田又把桃子丢了去摘西瓜;最后在路上看到小兔子后把西瓜也丢了就去追小兔子。结果可想而知,到后来小猴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平时是不是也像小猴子一样呢?一件事没做好,就丢下去做另外一件事,结果是每一件事情都没做好。做事不专心,害处可不小啊!我千万不能学小猴子这样来对待学习和困难,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遇到困难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不断地用知识来充实自己,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从《中国教育缺什么》说起


从《中国教育缺什么》说起

借着学校布置任务的东风,我认真阅读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6大焦点问题》,使自己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难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其中对书中朱永新老师的《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印象尤为深刻。朱老师认为中国教育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缺服务意识、缺人文意识、缺特色、缺理想,所有这些我都非常赞同,但如果我们能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我们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骄纵、任性,自私自利的现象已愈来愈普遍,一些未成人年盗窃、行凶的犯罪率也越来越高,所以我要说,我们中国的教育还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德育。虽然,我们各级各类学样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德育的实效性不高。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应该说,长期以来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德充内容:即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

二、德育方法简单化、理想化传统的学校德育方式不外乎思想政治课、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空洞的说教成了最有效的手段,而对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中所起的作用却认识不足,这是直接通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此我想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未来青少年一代应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高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是合格的未来一代的重要标志。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教育肩负的使命除了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外,还应有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其次,必须推进德育的创新。德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1)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2)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具体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升,使其形成内在的道德认识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柴玉飞

动态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

数学思维训练课中有这样一块内容:奇妙的算式与答数,它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几个算式特点,找出其规律,然后写出符合其规律的算式。在教学了例1之后,书中安排了这样一组题:

用发现的规律,写出( )里的数

33-22=5

55-44=9

1313-1212=25

1717-1616=( )

5555-5454=( )

课中学生计算这些题后,通过观察、交流、验证顺利地归纳出规律:

(1)相乘的两个数是相同的。

(2)都是奇数减偶数。

(3)是相邻的两个数。

(4)结果只要把这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了。

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这样的规律,再应用这样的规律做出了相应的填空,我已觉得满意,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智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

●道德教育要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是生活的智慧。--杜威

●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巨大。

--托马斯?里考纳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关于《中国教师缺什么》的再思考”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变成什么好一年级的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