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亲子共读读后感 > 地图 > 亲子共读读后感

亲子共读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论语今读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有关作品的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论语今读读后感”,欢迎你的品鉴!

论语今读读后感(一)

拜读过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后,内心激动,觉得此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观察【论语】的角度以及其提出的很多有关【论语】的观点都是十分独特新颖而实用的,让我对【论语】有了一番新的体会。总的来说,【论语今读】主要通过以下这两方面来解构【论语】,即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学的半宗教一性一质与半哲学一性一质。说它是半宗教,主要缘于其雅俗共赏的普遍一性一、对其他宗教的包容一性一及终极关怀的宗教品格,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更是称,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倒有些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它是没有人格神、没有魔法奇迹的半宗教;而说它是半哲学,则因为虽然儒学不重思辨体系和逻辑构造,但其中孔子对其学生问题的回答中处处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理一性一思索,是对理一性一和理一性一范畴的探求、论证和发现。正因为是靠理一性一、哲学而不靠奇迹、信仰来指引人们,所以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并非【圣经】。也正因为不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而要求并已经在广大人们生活中直接起现实作用,所以孔子不是柏拉图,【论语】也不是【理想国】。李泽厚先生的这句话也许正是其所试图阐述的观点所在。

然而,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一性一与客观一性一。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一性一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一性一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学习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而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感一性一无知一性一则盲,知一性一无感一性一则空,的确如此。

驹于交友,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论语今读】里的解释是,晏平仲很善于与人交朋友,虽然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交往很久,仍然保持恭敬,这里说的该是如何拿捏与朋友之间的距离的问题。其实只要细看,可以发现,我们在保持与朋友间的关系时所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似乎都总是距离的问题,太亲近反而刹那间反目成仇,太疏远又逐渐关系全失。难怪在香港著名作词人林夕也在他【原来你非不快乐】一书的【一件睡衣的污垢】这篇文章中写道:拿捏与人之间的距离,比炒股更接近艺术。

驹于生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道生又谈何死,细想这一句话,觉得似乎看到孔子在对他的弟子说,与其一味掏空脑袋去研究死,还不如不把眼光放在生着的现世上,想想该如何去生不是比去想什么是死更有意义得多?还活在花季雨季当中,却把时间花在去思考死的问题上,是不是有点杞人忧天兼且一浪一费光一陰一了?毕竟,生是实在的、处于眼前的,而死却虚无飘渺遥远得很,至少对于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祖国的花朵而言是这样。因此在孔子的这一句话中,我所看到的是儒学思想所强调的现世意义,它鼓励人们活在当下,做好每一刻的自己,而不要沉迷于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当中。从这个方面理解的话,孔子的这句话是积极的、正面的,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死真的仅仅是假大空的无意义的猜想吗?仔细思量,恐怕不是。放眼尘世,有多少人临终闭眼的一刻是完全不带一丝遗憾的?他们或许心愿未了,或许心结未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死来得太突然,生命的意外终结使人来不及去了却心头的孽就不得不含恨而终,二是在死这个终结点前的长长的生命坐标上,人们不愿意花一分一秒来思考死这个问题,而等到白发苍苍,再也动不了的时候,才惊觉自己还有余愿未了,余结未解,才怨恨时间太匆匆,而这些愿啊、结啊,又有多少是简单到可以完满终结于人生舞台上布幕落下的短短一瞬间?因着这,大部分人撤手人寰的时候,心里头还是不踏实、不平静的。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活得好好的时候是不是有必要去想想死的问题从而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未知生焉知死,倒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似乎更加正确。以上是自己对【论语今读】一点粗浅的体会和见解。

论语今读读后感(二)

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一性一与客观一性一。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一性一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一性一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光学习而不思考,则相当于盲目地接受知识。不经过自己的一番考量,别人说它对,你就认为它对,别人说它错,你就认为它错,这样所学习回来的知识,是不会在脑海里停留多久或是对人造成多大影响的,因为它来自于表面的记忆而非深刻的理解,换句话说,学了就是白学,所以即使学习了,人还是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好像在一片茫茫大海中航行,由于缺乏方向,思考这艘大船是会迷路的,它有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前进,却对前方的风暴暗礁毫不知情,所以是十分危险的,要趋吉避凶,踏上正途,只能靠学习来当这艘大船指南针。

绝在【论语今读】中,李泽厚先生引用了康德的一句话来阐述这种有关学习和思考的求知观:感一性一无知一性一则盲,知一性一无感一性一则空,的确如此。

论语今读读后感(三)

我们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都学过【论语】,但当时也只是应付考试,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今年寒假,我收到学校的礼物是李泽厚的【论语今读】,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我心里一阵窃喜,因为这正是我想读的书!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平凡的我虽然从不需要考虑治天下的大事,但是对【论语】的魅力却十分向往,而且书中讲自身的修养的名言警句比比皆是,所以闲暇之余,我总一爱一背几则论语,慢慢咀嚼其中蕴涵的道理。李泽厚先生的这本【论语今读】视点独特,是自已心中所理解的孔子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凯开书,第一章学而第一熟悉的句子映入了我的眼帘。但是李泽厚先生的解读远远比我的理解深刻的多。对我熟悉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者谈到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相比较,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一精一神是乐感文化。乐感文化的关键在于它的一个世界(即此世间)的设定,即不谈论、不构想超越此世间的形上世界(哲学)或天堂地狱(宗教)。它具体呈现为实用理一性一(思维方式或理论习惯)和情感本体(以此为生活真谛或人生归宿,或日天地境界,即道德之上的准宗教体验)。乐感文化实用理一性一乃华夏传统的一精一神核心。为讲明这乐,李先生还引申了陶渊明思念朋友的诗,以体现真正友谊情感的快乐。

玖【论语今读】对于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很大的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刺激便不能启发,不疑虑便没有发现。指出桌子一个角,不知道还有另外三个角,我也就不再说了。)

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度;二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要求、触类旁通。

愤是学生经过思考理解了教学内容中的部分意思,但又未能彻底弄明白而产生着急的心情;悱则是学生经过思考想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时,却又找不到恰当的言语来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因而十分着急的情形。以前我们在教学时往往在学生愤与悱的时候,不是点拨,让学生去悟。而是着急于学生吞吞吐吐的话语,替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如果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解课文和点拨学生表达。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一性一和积极一性一,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

就这样由自己喜欢的孔子及弟子的言论到李泽厚先生解读,通过先生的指引,我深入论语的一精一髓和意境之中,连带着发掘自己意识深处的文化皈依与人生目标。,感觉【论语今读】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读它的过程,也就是同先生交心谈心的过程,先生以其敏锐的视角、渊博的知识与沉重的人生经历,给我们阅读论语,审视自我,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因此,这本书我读得很慢,边读边思考边学习,感觉对论语的理解越来越多了。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论语导读读后感


导语:《论语》的真谛,就是让所有人明白,怎样才能得到我们心灵深处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论语导读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论语》读后感【一】

众所周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它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而论语导读则是针对你在论语中不明白的,注意说明背景、说明用意,并对原义作适当的发挥和展开,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论语,并学会运用其。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那么在孔子眼里何为君子呢?

论语导读中有很多话都体现了孔子对君子的看法并作了解释。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儒家认为家世国的基础,治国之前必须先齐家,家齐而后国治。为什么呢?因为家就是人的调教之所,在家里把人调教好了,知道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了,到社会上去自然会服从领导,尊君爱上。知道服从与尊敬,也就自然能与社会和谐,恪尽职守。

孝顺父母、善事兄长,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所以作为君子首先必须具备的基础就是“孝顺父母、善事兄长”。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说明了仁在孔子眼里是十分重要的。

论语导读中还有更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论语》是君子的一堂必修课。

《论语》读后感【二】

《论语》的真谛,就是让所有人明白,怎样才能得到我们心灵深处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几棵挺立在岩石缝间的古树千年不倒,即使经历了暴风骤雨;几座绵延的大山不断延伸,即使脚下的激流不停地拍打;几座散落在山间的小屋在等待,即使已被高大的岩石遮蔽。《论语》正如它们,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的力量,它从未被人们忘记过。

《论语》的精髓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到人们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让人们有着一种无比强大的力量。从而使人们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每个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迷惑,才能始终保持内心的那份恬淡与安宁。

如同老师这份职业一样,她选择了奉献,她会从学生们的点滴进步,或是学生们每天的问好中感到生活的美好。她用心感受这一切,虽然每天辛苦但内心舒畅,同学们也会对她多一份敬畏。从另一个角度去想,如果老师只用眼睛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只会看到自己的付出,会有很多怨言,甚至会影响到同学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使同学们失去学习的兴趣。由此看出,心灵的感受是何等的重要啊!

拿起这本书,重新领悟古老理论的精华,心中产生了很多共鸣:把握自我,不为外界事物所迷惑;忠孝礼仪是基础;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

《论语》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思想的境界。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出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

《论语》读后感【三】

最近的几节语文课上,我们都是在讨论《论语》。看了视频后发现,《论语》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提到了君子。我想,君子这一词,应该是孔子毕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他教导学生要奋斗的目标。

在孔子的理念当中,君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像一张白纸一样洁白,同时又带有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贵。虽然他不一定是大富大贵的富家子弟,但却散发着高贵,令人敬重的气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然这一切都是孔子的理想,世界上根本不会有这样十全十美的人存在,就连提出这一理论的孔子,自身也有做不到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是要向着这样一个目标去发展。虽然不能成为完美,但至少做到接近完美。

要成为君子,就要学会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像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要坚持下去的时候。我们现在身处中学,因此同学之间都应该是没有猜疑,大家赤诚相待的。但是当我们身处社会中时,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身份,地位的差异,使得人们不得不一步一个脚印地脚踏实地。曾经读过一本书,在里面贯穿其中的一句话是“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因此,即使是我们自身怀着赤诚之心,秉承君子之道与人交往,还是得处处小心。不过我也相信,若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秉承君子之道,在人们的相互感染下,整一个社会的氛围也会有所改变。

论语选读读后感


论语选读读后感(一)

仔细读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

《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李泽厚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它不是简单地对经典做出字2020面上的训估与注解,而是在半宗教半哲学的对话体里分离出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前者成为个体的生活意义和人生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创化性成为现代政体的形式,由此培育人性情感、重视和把握个体命运之偶然的文化重建。

由此,我第一次了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心灵幸福才是真正实在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所以我要放下多些烦恼,努力去接近幸福。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幸福不光靠行动争取,还需要正确的心理。

论语选读读后感(二)

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org)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论语选读读后感(三)

最近看了《论语今读》一书,刚读了几页,发现这本书读起来也不是那么费力,因为作者对二十篇《论语》逐一注解,分为原文、译文、历代注释、同时加上作者自己的解读,或讲文本,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明白透彻,文体活泼。

虽然我对孔圣人的话语不能理解得那么透彻,但也一些收获。我觉得孔子的儒家思想特别重视人性情感的培养,其中仁谈得最多。孔子一次次的对我们谈仁,而每一次的角度都不同,在其众多谈仁的话语中,我最欣赏的一句是仁者人也,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人格之完善即为仁,在孔子看来,这种人格完善也是人的一种本性,当人的人格接近于完善的时候,这个人就是仁者,这个仁者也就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孔子还说仁者爱人,仁就是泛爱众,这种爱又是由亲朋之爱逐渐拓展到对他人的博爱的爱,因此,仁者,即爱人。虽然我对这位圣人讲得道理我还不能很好的理解,但作为教师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做重要的,即对对学生要充满仁爱。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当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们不大声呵斥,而是温和地说一句:相信你会努力完成的。这就是仁爱;当生病的学生呕吐后,我们不去指使学生打扫,而亲身清理污物,照顾学生,这就是仁爱;当学生考试了较低的分数,其他学生讥笑时,我们能及时制止、批评嘲笑的同学,这也是仁爱。仁爱就是对学生的微笑,仁爱就是对学生温柔的眼神,仁爱就是对学生亲切的抚摸只要我们心中对学生有大爱,孩子也会学会如何爱别人。薪火相传,爱才会传遍人间。

《论语今读》读后感:半是儒学半哲学


半是儒学半哲学

——《论语今读》读后感

商南花

十几年前,在一次外出学习活动中听到一位讲课专家教授说想要用两年的时间研读《论语》,内心就有着一种说不清的感慨。疑惑她要用两年这么长的时间研读这么短的《论语》,需要那么长时间吗?因为好奇,带着疑惑,从那时起我也开始真正意义上去接触《论语》,走近《论语》。各种版本的和《论语》相关的著作我见到就买。这些年下来,也读了一些,如《孔子传》、《论语全书》、《孔子的智慧》、《亲爱的孔子老师》、《孔子如来》、《孔子家语》、《孔子传》等。越读就越觉得用两年读《论语》太短了,根本就不够。因为,《论语》值得所有的人读一辈子。

《论语今读》,这是我第三遍读这本书了。作者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此书逐章翻译《论语》,以原文、译文、注解和评论、札记和解说的形式出现,引证近人著述。注释精简,非常易于理解原文,因为李老是当代人,有了马哲这个利器,将仁、孝等玄之又玄的概念从人类发展和心理角度进行分析,有理有据。但此书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写的,半是儒学半哲学,书又特别厚, 读起来觉得有点深奥有点枯燥,这也是我读了几遍的原因之一。

给《论语》作注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各家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为了有一个学习《论语》的更高起点,也为了寻找研读《论语》的方便法门,当初我在书店恰好看到了李泽厚先生的这本书《论语今读》,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来读,是因为大学读书的时候了解李泽厚先生是国内对美学深有研究的大家。因此推断他应该对《论语》另有领悟。读罢,感觉确实是别有一番见解。觉得李老和孔子都是可爱的老头。,但不知道是自己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地方又感觉李老先生对《论语》的理解有些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不过李老的见地无疑深深地启发了我,他引领我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学习传统的文化,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了解。

长期以来我感受到情感是人生的重要部分,很多人生的问题和困惑皆源自于感情。我曾试图在这部《论语今读》中找到孔子对情感、对爱情、对婚姻的看法。遗憾的是阅读过那么多和《论语》有关的作品,孔子与学生的交流尽管涉及的范围很广,《论语》的思想涵盖了做人、处世、读书、学习、为政、实践等方方面面,唯独不见孔子在这些方面留下那怕是片言只语。想必关于爱情的教育也是孔子的一个难题?或是当时教育不敢深入的一个问题?但是,阅读本书的过程,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作为老师的孔子,是那么的活灵活现,他重情重义、知书达理、和蔼可亲,甚至也有牢骚、愤懑,还有些孩子气。他的学生也是个性鲜明,各怀才艺。真的感动于这种师生的关系,感动于先人传给我们的儒家精髓。未曾读《论语》时,不知道古代文化对我们今人生活的影响。原来我们的骨子里、血肉里早已渗入了先人的精神,先人的神韵。

我认为研读《论语》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寻根,在找寻我们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再读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的感受。我准备用一辈子而不是两年来研读《论语》,并能运用一二,我要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我坚信:读《论语》,贵亲从人生事实上体会,不贵多与其他书籍上牵说。

【本书中我感兴趣的观点或内容】

1.当情为和,过情为密。

2.读《论语》,贵亲从人生事实上体会,不贵多与其他书籍上牵说。

3.只要有好的制度,何愁不出人才。

4.盖德与力,自古分疆,而有力者终不如有德。

5.家庭价值:非止于爱,而且有恩,彼此长年帮助提携,宽容谅解,尊老扶幼,亦大难矣。

【孔子的经典话语】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1.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转队;虽多,亦奚以为?

13.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5.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6.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17.当仁,不让于师。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19.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高二论语选读读后感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高二论语选读读后感,供参考阅读!

高二论语选读读后感篇1

悠悠华夏五千载,璀璨文化的源头是《论语》。

于历史的今天,瞻仰《论语》的演说者——孔子。

这一位文化的传承者,这一位永远无法被岁月所磨灭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为时光所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射进,温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语铺展起了一条充满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孙孙踏响了成功的凯歌;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成了一把坚韧的利斧,于是广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读《论语》,是一种享受。仿佛静心独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烟熏缭绕间,细细品茗。《论语》的字字精华便沉淀在绿叶清茶之中,咀一口,它们就顺着舌尖流入体内,纯化了身心,顿觉一阵清香涤荡胸怀。

读《论语》,是一次旅行———漫长却不苦闷。弥留在充满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间,感受着儒学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踏实与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为人”的仁爱与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愠”的包容与豁达,是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明达与诚恳……道不尽,言不穷,《论语》所充盈的儒家气息是如此的浓厚,如此的庄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处风景,都足以令我为之心神向往,难以忘怀。

读《论语》,是一种学习。在品读间,学习为人处事之道,在“仁”的思维熏陶下,感悟人心之伟岸,让“自爱”与“爱人”这两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开在每一位贤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则的地位,统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刚、毅,作为一位贤士,难道不该以“仁”为终身所追求的目标么?于感悟中,学习修身治学之法,那是“温故而知新“,是”学而时习之“,那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 “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

读《论语》,是一场洗礼。让原本枯槁的心灵得儒学的甘霖以滋养,让原本疲乏的思维得精妙的哲语以启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语,那一则则平实却韵味深远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养的心,浇湿了你我被快步骤的生活烤干的内涵的世界。

读《论语》,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点滴精华,领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内涵。

读《论语》,于心灵间,荡漾起一片纯净。

高二论语选读读后感篇2

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把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但实际上又可大致可分为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圣人很难做到,谁也不敢说自己能做得到,大家都是众人,甚至是小人。小人不是我们所推崇的,我们所推崇的是君子。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所以在《论语》里提到君子的就有80余处。那么,《论语》里崇尚的“君子”是怎样一种人呢?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

君子的美德之一就是要宽容。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坦”即平;“荡荡”即宽广的样子;“长”指常;“戚戚”是忧愁、悲伤的样子。意思是说:“君子总是心胸宽广,小人常是忧愁悲伤。”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

君子的美德之三就是讲仁义。君子明白的是大义,小人懂得的是私利。正因为如此,君子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诽谤地位在他以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得礼节的人,厌恶固执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种能力高强的人

《论语·为政》记录了孔子的话“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行。“文质彬彬”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论语·里仁》记录孔子的话:“君子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无适:没有专门的规定一定要这样。无莫:没有专门的规定不能这样。义:宜,适合。比:挨着、靠近。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这里所说的情理,实际上表现了作为君子的一种智慧,一种分辨是非的能力。

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君子的自我修养正如《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还得磨。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


《老子今注今译》读后感

文/方俊科

一次偶然的阅读接触到了《道德经》的思想,一句很喜欢的话语更加增强想要去阅读的兴趣。《道德经》第七章讲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说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远,是因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滋润万物,所以天长地久。也许真正无私的时候,才是得到最多的时候。

假期参加逐梦成长营时曾做过一个七巧板拼接的游戏,当时五支队伍中四支队伍都顺利拿到满分,教练说这是他培训生涯中第二次经历将这个游戏的成功率超过20%的,第一次是在一个大学校园里,游戏的对象仍是大学生,而在企业中的培训从没有看到过。

其实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只要你愿意倾听领导者的指引、愿意将自己的自愿的贡献给大家就可以完成。结束后教练说我们只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只是我们愿意牺牲和奉献,而在企业中的培训听到最多的话语便是我要、我要、我要,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这时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为他人方能成就自我的内涵。

当然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困惑不解的时候,老聃先生极力倡导生而不有、为而不争的思想,可是长久付出而不得,长久奉献而无欲会让人丧失精神寄托,如此崇高境界又能几人拥有?万物当顺其自然,可顺其自然又是不是会阻碍发展?在这种理想国中,人的精神活动又会剩下多少?

《三国演义》读后感: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


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

——《三国演义》读后感

绣山中学 徐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是一本大书,更是一个瑰丽的传奇。一个始于诗,终于词的千古巨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少豪情壮志相见其中,多少生死离愁湮没其间。更有无数英雄豪杰灿若星辰,不论是武功盖世者,还是滔滔谋略者,亦或文武双全者,皆在三国史上留下丹青赤笔,浓墨重彩。

今兮,那个风起云涌、波澜叠起的年代早已成千古往事,然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却回荡着几多鎏金故事。隔着时空的浩渺,犹有兵戈铁甲铿锵在耳,舌战群儒辩声在耳,谈笑风生余音在耳,丝竹酒器伶仃在耳……

今惜,在历史的沉淀之下,唇齿流转之间,光阴恍惚飞漱其间。岁月如斯,我们又该如何笃定的坚守自己?莫须有的愁苦仿佛是触手可及的实体般的存在,泪也罢、血也罢。少年英雄,凌风巍巍于绝巘之上。究竟又该如何萃取这时光的凝华所在?

于是,读《三国演义》,即怀古,又寻觅今朝。《三国演义》一书,怎离得了一个“酒”字?惜三国英雄,又如品味三国的酒时苦时甜,有润有涩,似厚似薄。忧苦时啜之,狂喜时饮之,悲壮时喝之。长歌当酒,风雨入袖,饮一樽还酹江月。今兮,笔者斗胆与君共饮三樽美酒佳酿,聊惜三国的传奇人物。

第一樽 雅香轻渺 桂花酒——杨修

桂花酒优雅柔和,清香缥缈。婉如一叶扁舟,风流无数,却无根无萍。若以桂花酒比拟一人,莫过于杨德祖,杨修了。提起杨修,恐怕最出名的要数“杨修之死”了。

杨修之死,实在令人扼腕。宛若这秋风瑟瑟、桂香幽幽,本无他意,却独令人心生悲情。人说杨修之死,死于杨修自身的不识时务,屡犯曹操大忌。然,笔者看来,杨修确因恃才放旷遭致被杀,但客观上,死于曹操之手,却与曹操的品性必不可分。曹操,其实暗藏一颗帝王之心。何为帝王之心?乃不可测。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王侯将相总自称一“孤”字,“孤”,乃“孤家寡人”之意,可以理解为对于一位出色的政治家、权谋家而言,能够比邻共谈、真心而论的朋友一定是凤毛麟角的。臣子看不透,谋士揣不成,方才得以成就帝王之心。以《三国》而论,能称上帝王之心的人,不过刘备、孙权、曹操等寥寥数人方称得上佼佼者。可是,以孔明、奉孝、公瑾等人之才智,当真无法揣摩帝王之心吗?非也。他们皆有大智若愚之胸襟,但重在看破不道破。然杨修却未能到达这一境界。因而,同为魏国一大谋臣,郭奉孝一死,曹操以泪洗面;而聪慧过人的杨德祖仅几句皮毛之言,却惹来杀人之祸。又,同为天下奇才,云长屡不受操之好意,甚至冒犯曹操,却能全身而退;而杨德祖仅几句冲撞之言,却使得曹操杀心决意。皆因曹操的帝王之心在权衡利弊,宁可舍杨修而震其帝王之威。

看此杨修,有何不令人心生痛惜,只叹天妒英才。杨修与我们又何尝不相似呢?同样的年轻气盛,同样的朝气蓬勃,甚至同样的口无遮拦。杨修本没有错,更不至于以死抵罪。他只不过以一种高调姿态去点破曹操设下的难题,格尽职守的去为曹植排忧解难罢了。非他负曹操,是曹操负他。然,命运就是如此,他甚至往往以一种啼笑皆非的方式掐住你的喉咙。与其纠结于此,与其为了眼前的考试、学习、生活失利便颓废于原地,还不如更放下过去,展望未来。反观前者,才是真正的死于命运的脚下。杨修虽然惨然归天,但却名声犹存,时隔千年,仍然有人记得那往事一一

杨修死后,曹操亦有悔意,甚至命人“厚葬之”。综观魏国的谋士,忤逆曹操而死的亦有荀彧,诋辱曹操而死者亦有迩正平。但其二者即死,曹操痛虽痛矣,未有悔意。唯有杨修死后,反而令曹操心生悔意。《三国》著名评论家毛论曾讲过“迩衡,孔融、杨修三人,才同而其品则有不同。杨修,事操者也;孔融不事操,而犹与操周旋者也。迩衡则不事操,而不屑与操周旋者也”。将此三人放在一起对比,是突出曹操的奸猾。曹操奸虽奸,但毕竟识人了然于胸,自知杨修其实无大罪,只是作为铺垫其帝王之途的一枚棋子,况且价值还不低,因而心有悔意,更有惜憾之情。

也正是曹操的悔意,更增添了杨修之死的悲怆。一抔黄土一樽黄酒祭故人,杨修,恰如这一杯不甚浓郁却遗有清幽雅香的桂花酒,人去了,却似乎又能使人淡淡的怀想,怀想他的锋芒毕露的睿智和恃才放旷的风流。

第二樽 悲壮浓烈 青梅酒——姜维

青梅酒味道酸甜,醇厚之中却又有丝丝苦楚。仿佛豪迈之气荡然于心,宛若这青梅煮酒时分的英雄涛涛之气,苦与愁又浓情壮烈的溶于酒中。何人欢喜,何人幽幽?论这青梅酒,不由联想到那位曾以一人之功力,挽尽狂澜的蜀将姜维了。

怕是生不逢时吧,姜维真正开始他辉煌的黄金时代时,却亦是蜀国由盛而衰之时,随即而来便是各路耳熟能详的将领谋臣悠悠长辞。托孤之志留恋在先主的执念之中;忠坚尽瘁最终亦然定格在了武侯泪眼蹒跚的眼眸之中;惜哉,桃园之义气,今兮俱往矣。蜀国再无强将,汉道终临末途。重担仿佛从天而降,突然就压在了尚且青丝犹存的姜维的身上。

学界有一种普遍的言论,指责姜维在蜀国后期如此大动兵戈的伐魏空耗了蜀国的国力,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笔者认为不然,姜维身上恰恰又尽显人性光芒、大将风范。三国中,文能安国、武能定邦的奇才将士辈出,陆逊、邓艾等大将皆是,但他们哪一个不是身边人才济济,集智集力博采众长。而姜维的身边,能拿得出手的实在寥寥,能在这样困乏的境况下却屡建奇功,足见其智;蜀降,却又能说服钟会欲东山再起,又见其忠。

人言姜维如蚕死丝尽、炬灰泪干。看此姜伯约,不由心生一种酸涩之感,仿佛壮志豪情难言一尽,荡然于怀、恢廓一场。人说走投无路怕就是形容这样的情景吧,就如这酸苦的青梅一般。其实,生活亦如此,虽不及生死殊杀的地步。但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窥,处处的困难背后仍是磨难。何尝不如姜维所面临的场景,血战剑阁,不过是一场洋洋洒洒的期中考;挥泪戎场,亦不过是学业、生活上的一粒绊脚石耳耳。然而相比之下,我们亦未及万念俱灰之地。想千古纵横,哪怕背水一战,仍然有人不断抗争于困境;哪怕英雄折腰,也要重于泰山。相比之下,我们所挑战的实在是轻如“鴻毛”。即使所谓的“绝境”,也不过是成绩单上的一丝悔恨罢了。

又有何人可知,姜维在最后被困于众军之中又有所想呢?也许是天命吧,《三国》一书,虚虚实实,分分合合,皆天命也。惜庞统死于乱箭,天命也;卧龙逝于病榻,天命也;云长兵败麦城,天命也。然姜维之死,真切的使人感受到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无助、愤慨、凄惶。悲哉,姜维仿佛螳螂挡車一般,在最后的关头他所拼搏的并非是一望无际的大魏兵马,而是滚滚驶来的历史车辙。明知早已江郎才尽,却仍凭借这一腔热血无怨无悔的投身于大蜀之中。他才是真正的身虽死而名犹存之人,他才是真正的历史赢家。

今兮,今惜。大将姜维到头不过一捋亡魂幽幽,留下一樽青梅酒,余香绕梁。亦不知在追悼,还是仍旧在无休无止论着英雄旧事。更应了那句荡气回肠之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所以,伯约之后,汉道末也。嗟夫,反观今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如一抹烟尘,于耳耳间便消散的无影无踪。哪能比得上姜维为之奋斗40余年的尽瘁执念,我们又有什么道理不去为着青春咬牙搏杀一把?

第三樽 醇厚绵长 黍米酒——司马懿

人说三国全书不过“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句话了了。此话不错,三国以汉而始、以晋为终。谈晋朝,先想三人:司马懿、司马师与司马昭,此三者为父子矣。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三国,以惊涛骇浪来形容恐怕绰绰有余。他的这一辈子实在太过波澜,有着默默无闻,亦有风云迭起。到头来,值耄耋苍苍之年,却不过撒手一去,反而自在。

如这杯黍米酒般,看似清清如水,实则浓郁飘香。这细腻与绵长交织于唇齿之间,恍然间,似乎又有那兵戈之声、丝竹冉冉重韵耳畔。如这缥缈的一生般,忽而是苦尽甘来、忽而是丝丝沁香,然了又是一爿的黑色与虚无。仿若黄粱一梦,浸湿的衣衫,方才品得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三国是一场大戏,烦愁零落的梦幻。司马懿无疑是成了最后的“渔翁”,但是这其中的愁苦与酣畅又有几人能懂。

或许,仲达并非是三国中那一个最风云的人物,但他绝对是一个最懂人情世故所在、最为坚韧的角色。他的权谋可能稍逊孔明、智慧可能也略不及杨德祖,所受的信任在曹操的猜忌下也大打折扣。但是,司马懿是一个“大智”之人,他不同于杨修的持才放旷,反而是一个极为内敛与隐忍之人。说司马懿之“智”,其实也可作为一“忍”字、一“知”字、一“志”字。

说其“忍”字,其实是最为明显与最表面的。司马懿与曹家倒是有着极深的渊源,不但侍奉三代曹家人,而且都身居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即使如此,打曹操以来,曹家对这个“好友”的怀疑就一刻没有停过。甚至在曹操死时,还吩咐其子曹丕说,司马懿乃睥睨之人,可利用,但万不可重任。无论是曹操的暗夜刺杀,还是曹睿的贬其重权,亦是诸葛亮的巾帼、女衣之辱,在司马懿看来,都不过耳耳。仍然安然自若,以一种极为平和与平静的姿态去坦然面对。至于最著名的一次“忍”,莫过于曹爽的叩门暗察了。司马懿以高超的演技,成功让曹爽认为自己已经半步于黄泉,从而大大放松警惕,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去赢得这场兵权之争。仲达之“忍”,非苟且、非忍气吞声,而是一种谋略与胸怀。也正是由于他这样一种不逞一时之快的性格,和沉稳的处世之态,才使司马懿能步步为营的走到三国最后,成为成就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其次司马懿更有一“知”字,这个“知”表示知己知彼、表示知人知心,更表示一种眼界、格局。在三国这场大戏中,他知道自己身处何方,知道自己的价值与意义,更知人心的险恶。不同于杨修的放荡不羁,司马懿甚至能完全藏匿自己的才华。他亦知人心,也能一眼就看透曹操的内心。但同时又能以忍持戒,一次次化险为夷。以至于成了曹操身边唯一一个心存杀心,却无可下手的重臣。曹操也是个知人之人,他知道司马懿与自己身边的其他心腹并不一样,所以也从未有一日将他当做自己的腹地之人相待。可能这也是种悲哀吧,君臣隔阂便在互相的猜忌中得以呈现。司马懿亦知政治千秋,从不争夺功绩。可以这么讲,“知”字给予了司马懿得以立足于曹家的根本。

但是,空有外表。司马懿最为核心的便是其“志”。曹操煮酒以论英雄,以刘备和自己为天下英雄。但是曹操在这里,恐怕还落一个英雄,便是司马懿。何为英雄?心有天下,胸有涛涛,不挂红尘繁事之唇舌间者,英雄也。难道司马懿当真只是一谋臣、一忠臣吗?非也,忠臣为国,不为私心。如姜维、夏侯惇之辈,一心向国,心无旁骛。然,司马懿是个有私心的人,他一直在侍奉魏国的同时不断增强司马氏的实力,直至能与魏国不分伯仲。在这一点上,曹操可能还要略逊司马懿。司马懿的眼界极为宽广,想到自己的儿子、孙子甚至后世。

他在博弈,而巧妙之处在于谋篇布局有自己操手。又何不说司马仲达所博的是天下的沉浮。看此司马懿,又何不为之感叹。能将智慧与言行如此巧妙的配合的人实在不多。说司马懿处事圆滑,其实也不犹为过,但他更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反而是他的一种内在品质。试看当今社会,其节奏之快即令人欣慰,又令人担忧。观司马懿之智慧,注重一种格局和积淀。《三国》一书便是最好的佐证,为何三大国家纷争多年,却被这么一个“晋”字所取代?大智,看似轻易,实则不简单。司马懿之所以有作为,恐怕还得胜在一种无论何时何地都泰然自若的心境了吧。而这样的心境却反而是身处现代文明社会的我们,所最最缺少的。以身边的校园生活为例,人与人之间的忍耐与宽容仿佛始终保持在最低的位置。常常见同学之间哪怕一点的摩擦与纷争,就必定瑕疵必报。轻则不过谩骂数语,重则甚至拳脚相持。

曾几何时,我们仿佛早已迷失在了遥遥的长征之路上,最初的本心早已变了质。彳亍之间,是否还能想起自己的初衷所在;彷徨之间,是否还能听见当年的呐喊余音。司马懿自始至终却人坚守着那一份本心,他质疑过、迷茫过,却从未放弃过。试问,在这漫漫长路之间,你我又将何去何从?

尾 声

饮罢三樽酒,樯橹灰飞烟灭,一切如幻光般消散于滚滚红尘中。然无论是杨修的才华,姜维的忠诚,还是司马懿的智慧,却留给我们无数的念想与思索。或许,司马懿篡魏并非本意所在,或许也是他早已预谋好的;或许刘备根本从未踏入荆襄蜀地;再或许,这一切的一切仅仅是罗贯中与世人的朝夕梦络,连这甚么刘关张、曹孟德都不过是幻想中存在的。

三杯酒罢,恍惚间桂花沁香、青梅瑟瑟、黍米轻柔又交织于心。那昙花一现的绽放令我们叹惋,那冗长悠扬的醇厚令我们又不禁一阵唏嘘。比起《水浒》那义气相投、折箭盟誓刚烈之酒,《三国》之酒反而显得轻描淡写;比这《红楼》梦幻一场,饮酒作诗、挑弄轻影风骚之酒,《三国》之酒却更显豪情。人说三国之酒,不卑不亢却恰到好处。惆怅也罢、壮志也罢,其实同骨肉相连般,早已融于这酒了。哪怕是浊酒一盏,也堪比千金。

但这都不重要了,我们所知道的,就是连晋朝都已经成了地上的一捋黄土。人说历史的车轮是可以摧残万物的,此言恐怕断章取义。历史确实能磨灭太多,但真正令人可贵的品质却依旧留存于世。凡事离不开命数,古今中外皆如是。历史亦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亦有不可阻碍的发展定理,而我们所能做的,更多是坚守自己的信念、禀赋与底线,不拘于凡俗,不畏于命运,不惧于艰险。那些一切的一切已经幻灭,往事终成历史。但历史所积淀的正是我们处事的精华信条。如那繁星般,即使无法企及,但我们却依旧能感受到缕缕星芒闪耀。

同时,我们真正的少年“本色”,亦将何去何从?看姜维,足智多谋、忍辱负重,于乱军之中而浑然不改色,是少年本色;杨修持才放旷、不拘一格,这种恰合时宜的傲气凌然之态亦是少年本色。司马懿的品质浩瀚,又何尝不是我们修身养息、所真正要求去领悟与感受,甚至成为信奉所在的呢?

末了,再摘《三国》结笔词中的一句奋发感慨: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道茫茫不可论。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空惜英雄。

今兮,今惜,一樽还酹江月。

《大长今》观后感 (550字)


秋高气爽的秋天,我观看了大长今这部戏剧。长今那坚强不屈。不怕困难的品格让我敬佩。

这部戏剧呈现了一个十分不寻常的一个女子的故事:长今从小父母就去世了,她一个人在外面受到了种种困难。种种艰险,但她没有气馁。她用她的智慧和才智走向了她人生的第一步,那就是皇宫。她进皇宫后经常受到其它宫女的欺负,但唯有一为上宫十分疼惜她,那就是韩上宫。长今在韩上宫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而且长今的料理也做得很好。但是好景不长,崔上宫为了争权夺位,将韩上宫害死了,长今痛不欲生。长今不得不走向了学医路,最终并为韩上宫报了含冤之仇。而且她还当上了正三品的官职,并被皇上封为韩国最高医官。命称大长今。并且长今还开创了举世闻名的开肚术。长今的一生是那地伟大,是那样的雄伟。长今在没有亲人的人生路上不断努力,不怕困难的精神让我感动。长今的一生都是为了人们,长今的灵魂一直活在我的心里,她是多么地伟大,多么地勇敢。

而在我们生活中,有人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像长今一样不怕困难,坚强不屈地去争取,最终那个人成功了成为了一个胜利者,而有人也为了一个目标去奋斗,但他经历不起困难,经历不起打击,最终成了一个失败者我们做任何一件事都得自己不懈地努力去和困难作战斗,那样的你才真正是一个胜利者,永远的胜利者,难道不是吗?

《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读后感范文推荐


我们常说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可以获得进步,在阅读吕不韦写的刻舟求剑后可以学到很多,扩充自己的知识库,通过写一篇作品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刻舟求剑的读后感呢?下面的内容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读后感范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读后感范文 篇1

从前,有个楚国人坐船去办事。船行到江心时,一个大浪打来,楚国人不小心随身携带的宝剑掉进了江里。船夫一看,停下船,帮他把宝剑捞上来。没想到,这个楚国人却拦住了船夫,说:“不用着急”。说着,他拿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就催促船夫赶紧开船。船夫无奈,只好照着他的意思办了。船靠岸后,楚国人立刻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江里,搜寻起来。岸上的人都觉得非常奇怪,问他在干什么。这个人把事的进过向大家说了一遍。人们大笑起来:“你的宝剑是在江心丢的,在这儿怎么能找到呢?可是,我明明在船舷上做了记号啊?楚国人不解的说。

听了这话,人们笑得更厉害了。其中一个人对他说:“船一直在前行,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只在船舷上做了记号,可船在水里的`位置早就变了,用这种办法你怎么能找到你的宝剑呢?”说完,众人都笑着离开了。只剩下那个楚国人呆呆的站在那里。

《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读后感范文 篇2

今天我没事干就看起了《智慧故事》。可当我看到《刻舟求剑》这一篇小有名气的寓言时,停住了。

很久以前,有个楚国人。他要道江对面的小镇去,就找了一个船。当船滑到中间时,这位楚国人看到了几条可爱的小鱼就去捞鱼(捞鱼时可要小心自己身上的东西呀。),当身子探出水面时,在腰间的宝剑”普通“一声掉进了水里(这就是粗心大意的后果。)。船上的人都叫他赶快捞宝剑,他却拿出小刀在船边掉宝剑的地方刻了一下,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等船靠了岸,楚国人从船边有刻记的地方跳了下去摸了半天没有就上了岸。其他人”哈哈“大笑起来(要是我在旁边的话,那我也会哈哈大笑的。),有一个人说”你连这么简单的道理你都不懂,宝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但船一直在走宝剑却没有动(这我也知道。)。“

看来做事要先仔细想想再走决定、也不能太匆忙啦!

《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读后感范文 篇3

今天我们学了《刻舟求剑》这篇课文,看了真让人哭笑不得。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件往事。

那是发生在我小时侯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那天我做完作业,打开电视机一看,有妈妈最喜欢看的《同一首歌》。于是我马上把电视关掉,预备等妈妈回来一起看。

可是等妈妈回来,我把电视打开时,却没有了。我拿着遥控器左按按,右按按,就是没有刚才的节目。

妈妈见我很焦虑的样子,就问:“紫薇,你怎么了?”我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妈妈。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以为这是书,躺着不动等你看啊?电视节目可不会因为你关掉它而停止不动。”

今天我学习了这篇课文才恍然大悟,原来当初我在“刻舟求剑”呢!

《吕氏春秋·察今》刻舟求剑读后感范文 篇4

今天我和爸爸共同阅读了《刻舟求剑》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故事中说的是从前有个人在坐船时,他把宝剑放在船边,一不小心把宝剑弄到大海里了,船上的好心人都忙着帮他捞剑,而他却不慌不忙地说:“你们这群人也太笨了吧!用这样的办法永远也捞不上来。”帮他捞剑的人听了都生气的说:“难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个人不以为然的说:“用刀子在掉剑的地方刻一个记号不就行了。”说着他就拿出刀子在掉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船到岸了,他就顺着记号去捞剑,可是他忙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剑。

爸爸说:“你感觉故事中的人怎么样?我说他的想法太愚蠢了,还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爸爸夸我讲的好。

《论语》读后感:邂逅《论语》


《论语》读后感:邂逅《论语》

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在博大精深、百花齐放的中国文化中,在历经沧桑摒弃与珍视后,一部在当今射界享誉全球的经典着作《论语》如珍珠般闪耀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小时候,只知道似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捋着长长的胡须之、乎、者、也。到了初中,在课本中读到了《论语》中的名句,才知道那位老爷爷正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上了高中之后,拿起《论语》便不自觉的有一种厚重的情感涌上了心头。翻开一看,我,被这位只会的老人深深吸引了。终于明白为什么《论语》这部书会流传到现在,而且经久不衰反而越加珍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为我找到了学与思的最佳契合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由此一目了然;过而不改,谓之过矣,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对待过错的态度。品德高尚的人用于面对过错,鄙陋肤浅的人掩饰自己的过失。所以君子日进,而小人日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富贵与贫贱,孔子的态度很明确,外在的事物不应扰乱内心的宁静,在义与利的选择中,义应为之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集前瞻性与人生哲理于一身的为人,竟然没有得到众诸侯的重用,以至于使圣人沦为丧家犬,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但是值得情形的使,孔子伟大的思想保存了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深植于地下。

邂逅《论语》我是幸运的,因为它赐予了我无尽的人生智慧。对于这部着作,即便将书页翻得发黄,我也无法将其读得透彻,无法将全部的只会汲取出来,只能祈祷在处于人生困境的时候,能够领悟一些道理,知道我走出人生的低谷。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论语读后感:读《论语》有感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应该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看古识今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看古识今_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近期趁着娃睡熟后的自由时间,追了前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剧中三番五次地提及《万历十五年》,带着好奇的心理来围观一下明史。实际上个人对明史比较模糊,碎片化的记忆也是从小时候零零散散的历史电视剧和曾经读过的课本熟知海瑞、戚继光这些名字,对官场的认知更是比较浅薄。

《万历十五年》整本书用六个关键人物的故事来讲述万历执政时期的正直制度和文化,万历以天子之尊,张居正以独裁者之能,申时行以和事老之练达,海瑞以原教旨主义者之偏执,戚继光以战神之功伟,李贽以哲学家之叛逆最终,都成为固若金汤的文官集团的手下败将,从历史的长河来看结局都是悲惨落幕。作者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的角度不偏不倚的描述人性的本质,矛盾的双面性格,脑海中似乎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正在眼前演绎所有的一幕,这些事情正在上演

一、不能自主的万历

十岁登上皇帝的宝座,放在现在十岁的年龄也是一个带着玩性的小屁孩,可身在朝中人的命运不能由自己决定。虽然高高在上,但事事不能自以,被群臣牵制,被制度所管束,所以世人都认为他昏庸无能。当爱上书法后却被要求终止练习,不能深入精华;自己最喜欢的女人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册封立妃;最喜欢的儿子不能如愿立储;下下之策,他索性懒政和怠政,开始了无声的抗议,开始了三十二年的罢工,美其名曰无为而治成为了一个活着的祖宗。万历虽然贵为天子,万人之上,表面看来具有传统赋予的权威,他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个性无法发挥,长处无法施展,成宪不可更改,能决定国家的大小事务、文武百官们的升迁奖罚,却不能掌控自己的私欲和想法。

事实上他只是一个家族文化活下来的机器,权力和限制都来自祖宗,祖宗死了,可仿佛仍然活着控制着一切,年轻皇帝的雄才大略,励志图新也被消磨殆尽。即使在临终前仍然不能给自己最爱的女人一个皇后的名号,抱憾而终。

二、出色的改革家张居正

张居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前风光无限,死后萧索凄凉。他除了是一个改革家、正直家,放在企业中还是一个运筹帷幄的管理实干家。从空空的国库到张居正死后北京粮仓有足够的存量以满足此后九年的需要。除非在紧急时刻不能支取的太仓库储藏室里的存款增加到600多万两银子。太仆寺保存到400万两,南京库房增加到250万两,广西、浙江、四川省库平均存款在15万至80万两之间,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张居正的才干和力挽狂澜的能力,在不能为的局面下力挽狂澜凭借个人的能力做出这些业绩,不得不令人叹服。

三、深谙为臣之道的申时行

处事圆滑的首辅申时行,有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申时行懂得进与退,没有过硬的能力,只懂为官之道。官场的老油条,审时度势,无过便是功,没有越雷池,亦无明显功绩,靠着上、下打太极左右逢源在官场顺风顺水。一直扮演着和事佬的角色,申时行在文渊阁八年,被人批判是一张白纸的功绩。

四、古怪的模范海瑞

从电视剧中我们所熟知的海瑞是一个清廉官员的化身和代表。他是一个基层的官员,靠着过硬的人品亦步亦趋。也有为人不知的一面,一贫如洗,身先示范海瑞就是一个例子,在精英阶级集体腐败的时候他却能勇敢的坚守自己的内心,值得敬佩。由于性格和时代的局限性他也许会犯一些错误但是都不是一个人和一代人能够去左右的。

五、孤独的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能认清正直局势,也明白体制是不可能因为他戚继光或者某些人而去改变。在明朝军制如此落后的情况下,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在体制内以人治的方式去做事,尽量去维护官僚阶级,同时得到当权者的支持。牺牲一些东西,换取他的权利。只有有了权利才能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当然可以是富国强兵,也可以是追名逐利,这得看为官者的个人意愿。中华历来被外地入侵都是内部不团结的时候。戚继光却能抗倭成功,使北方防务强于其他,这些都源于戚继光创造条件去做不能做的。

六、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李贽是明朝的一个底层,其人本身是一个矛盾体,不像那些卫道士他言语上和行动上都是桀骜不驯的风格,但是他又不同于那些不流于俗世者们对自身品格的严格要求,让人感觉他是哗众以取宠。他对学术的要求也是较随意,目的只是为了让别人追随自己而写东西,一个十足的自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家伙,需要依靠别人敬仰的眼光来满足自己。

无疑他们每个人都是那个朝代和体制的悲哀,即便性格特点各有千秋,不论是官场如鱼得水还是刚正不阿,不管怠政懒政还是圆滑世故,结局都不是太美好,不禁让人唏嘘。看着不能遂愿的万历,叱咤官场的张居正,太极高手的申时行,清廉模范的海瑞,军事才干的戚继光,矛盾的李贽,百家笔记网()我首先会有种代入感,会把自己和生活中遇到的人、事进行联想替代,我们在职场和生活中都会遇到这些类型的人,有的时候他们做的其中某件事我们也会经历,放在现代,我们又会是谁呢?遇到这样的时势又会如何处理?当然同样的时机和同样的位置上不同的人处理的事情可能会不一样,假如康熙皇帝在万历皇帝的位置上呢?结果会不会大不同?明朝兴许没有那么早走向衰败和没落,群臣们也不会左右朝政的主线。历史终究是历史,这些都是大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页,文字可以随着事情的发展翻篇,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更多的触动和感悟。

万历十五年,六个人六种为官处事之道,结局却是相同的。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年,却决定明朝的兴衰。(书角是被小宝啃掉的,家有小书虫,立此证据)

启示一:核心观念

作者用一叶而知全秋的写法,通过一年可墈明朝的正直、经济、社会、文化中,将整个中国历史映耀脑海。明朝是一个儒家学说的统治,重文抑武。立国以伦理道德为根本,以文官集团为支柱,一切行政技术完全在平衡的状态里维持现状而产生。文官阶级代表了统治阶级,通过读书考取仕途,进而形成文官阶级,依靠统一的价值观约束统治,以道德宗法约束阶级,主要方式为对士大夫阶级的模仿和绝对服从。因为缺乏灵活有效地法律规则,社会运作完全依靠所谓的道德掌控。整个国家从上到下的运作从只是被操作,个人的意志被彻底的压制,失去了高效的机会,更难做到摒旧革新,完全通过惯性去维护和治理。不禁让我想到了目前一些传统型企业的模式,虽然有法律和道德双准绳制约,同样是靠人的惯性思维模式去工作,改革突围的每个步伐就显得特别艰难。在这样的局势和大环境下,不得不说张居正是个改革高手,突破层层阻力,种种弊病之下还能延续近五十年,其一条鞭法可谓是功不可没。

启示二:人性的理解

虽然重文,但是文官薪水很低,前后矛盾。中层官员依靠薪水都很艰难生存过活,更何况生活在底级阶层。而在当时明代的文人文化讲究强调的是无私奉献精神,这其中就有一方面是自身物质的需求与微薄薪水,另一方面是个人想要享受生活的欲望的冲突。我们试想这样的制度和文化会造成什么样的官员阶级,而官员阶级是大众文化的引导者,从而社会会形成什么样的畸形,人的内心深处会有什么样的阴暗。黄仁宇先生把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描述的淋漓尽致,所以万历在张居正事件过后明白了阴、阳两面的重要性,而所有人都和他一样都有双重性格。看上去很美,撕开皮里面竟是污浊,犹如绣花枕头。

《谈古,亦论今》读书笔记


《谈古,亦论今》读书笔记

最近不知为什么,忽然就对国学有了兴趣,可能是最近的新闻媒体很多都在报道着和国学有关的事情吧,有的学校大力推行国学,于是很快就引发了对于国学精华和糟粕的讨论和研究等等。很自然的,就联想到少年宫中,其余培训班报名热火朝天而国学班门庭冷落的现状。是的,我们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该让孩子们传承的,孩子们接触得太少了,在语文课本中,也只是在园地中的日积月累中才出现一些经典的语句。

相对于我自己,其实也是这样。以往接触《论语》只是零零散散,所背的除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或者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诸如此类,所以,在我的印象里,孔子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大教育家。

于是,在阅读了《论语别传》一书后,我又再一次阅读了《论语》。再读《论语》的时候,我很惊奇的意识到,孔子首先是个通才。孔子教授六艺(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显然他自己是会的。我们看下面几章: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

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八佾》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

从上面几章可以看出,孔子不仅精通乐、射和御,而且似乎生活也是很丰富的。夫子整理了他那个时代的典籍,礼乐制度,行了万里路,而绝不是死读书之辈。依现代之用语,孔子有很高的艺术素养,运动才能也应该不错的。(其实古代的思想家身体状态大都比现在的学者好的,比如柏拉图)。

依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一个人综合素质好,发展全面对于其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后世之儒鲜有孔子之全面素质者,后世培养儒者大多从读经开始,而忽略了其它领域的学习和训练。这样的结果是无法培养健全的人格,和中正平和的心态,做事情,看问题就难免失之偏颇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然而,有着一根高考指挥棒在引领,我总觉得现在的素质教育显得有点儿苍白。小学还好,到了中学,高中,很多时候,作为家长,作为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只能无奈,无奈地把素质教育搁置一边,而专攻应试教育,成绩高了,升学率高了,这是教育之幸,亦或是不幸?我觉得中国的教育很悲哀,但也许我们无力改变,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亦或是因为

学习不能做书呆子,既要会学习又要会思考。关于学与思,孔子又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是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迷惑,只是思考而不学习也很危险。这说明学习与思考应该充分紧密的结合,才能既学到知识,又能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自己要做到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而且应该教会学生,学与思统一起来。学习不仅要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做,才能学懂、学通、学活。

学习并不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在生活中学习。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做为学习者,我们应该有谦虚、向人学习的态度,应该有不耻下问的精神,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的学习,我们就能真正做到学到老、活到老。

本着这样的教育思想,我真希望我们的素质教育能真正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能做到学思结合,寓学于生活。我期盼着

窃读读后感


窃读读后感(一)

《窃读记》我们五年级语文书的第一课,是台湾籍作家林海音所写的一篇文章。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的感触很深很深。

这篇课文写的又朴实而又感人,以窃读为线索,以作者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的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地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书的渴望。

因为当我读到课文中主人公放学后匆匆地从学校离开赶到书店,小心翼翼而又急切地跨进店门,渴望读书的场景时,我被他感动了。所以我也想每天也是急匆匆地离开学校,赶到书店读书。可是心里想的是写完作业,好好地玩一场电脑游戏该多好呀!

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我是多么不知道珍惜时间。尤其是当我读到主人公在人群中读书的恐惧和在借雨天读书的快乐时,这时我很想和作者相比我是多么幸福的呀!我们现在的书店宽敞明亮,各种书籍应有尽有。而且所有书店都向我们敞开着大门,我们在那里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畅游在书的世界里、书的知识的海洋里。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呢?

因此,我要向冰心奶奶所说的: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好书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因为谁拥有知识,谁就是学习上的富翁,所以我愿意成为学习上的亿万富翁!


窃读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窃读记》,使我感受颇深。

《窃读记》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小女孩去书店窃读,从书中得到了很大乐趣的事,她常常光顾书店,却从不购买书,所以她想方设法地把自己隐藏起来。藏在人群中或者贴在一个大人身旁。直到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书店的日光灯也亮起来的时候,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有时还会为了看完一本书而跑几家书店。她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真令人感动。

文章里令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仔细想想,这句话有着很深的含义。老师告诉我们,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对我们来说,书籍和粮食同样重要,因为书籍就是我们的精神粮食,它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见,读书是多么重要啊!

现在,虽然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读书,但是却有些同学不爱读书。想一想从前,作者要读一本书有多困难啊,我们应该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窃读读后感(三)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随父母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读书的生活:由于贫困买不起自己喜欢的书,只能偷偷地到书店里看书。她藏身在大人中间,想尽一切办法读书的经历中,体会到了读书的百般滋味。文中,字2020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她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每读到这里,我脑海里便浮现出来一个小女孩手捧着书,站在书店一角,压着心中的不安,如饥似渴读书的样子。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借书来读的时候,那心情也是:自己没有书,好不容易向人借到一本,心里十分高兴,可又夹杂着几分担忧。高兴的是终于借来了自己喜欢的书,担忧的是怕时间太紧,唯恐到了还书的时间还没有读完。因为心中担忧着那本书今日存,明日去,于是趁着书还在自己手中,便抓紧时间,快读,细读,专心读。与此相反,家中的书,反到是倒是久置于书架,不曾多翻。总想着,这是自己的书,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取来读。心中不急,时间自然也就放松了。今天想:今日事多,明日再读。明日又想:晚读一天也不打紧,后天再读吧。就这样日复一日,书仍在书架上睡大觉。

想来,不管是窃读也好,借读也罢,都是提醒我们,要时时带着受人督催的心理读书。在读书时,要有一种唯恐时间不多,时不再来,唯恐失去读书机会的紧迫感,这样才更能体会到读书的不易,拿到书后就舍不得让它离开,而能够专心读,认真读,快读,多记,收到更好的读书效果了。

经典诵读读后感400字:经典诵读读后感


读完了《经典诵读》,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如何修身做人,如何为人处事;让我明白了要珍惜时光,让我明白了要努力学习《经典诵读》中,每一句话都蕴藏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细细地去品味,总能从其中悟出一个道理来。

螳螂捕蝉,岂知黄雀在后?让我明白了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一切;世上无难事,只怕不专心,让我懂得了只要专心致志,朝目标奋发,就不会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乞丐无粮,懒惰而成,告诫了人们要勤劳,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不能懒惰;积钱不如积德,闲坐不如看书,让我明白了不要虚度时光,要多干些有好处的事,让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好处;勤奋读,苦发奋,走遍天下如游刃告诉了我,只有多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在社会中立足;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险让我明白了有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与艰险;人心齐,泰山移,告诉了我要与朋友团结一心,共同进取,任何困难都拦不了我们;欲知天下事,须读古今书,令我明白了书能给予人知识,要多去阅读;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令我明白了只有多学习才能够取得进步;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告诉我,当别人犯下错误时,要懂得宽容、理解

《读读写写》读后感


归东西时,偶然发现角落里有一本《读读写写》。我翻开了这本书,第一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我。

文章的名字叫《还有一个苹果》,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一场沙暴是一位旅行者迷失了方向,就连仅有的装食物和水的背包也不见了。翻遍全身,只是找到一个泛青的苹果。旅者并没有就这样放弃了,他双手握着泛青的苹果继续往前走,当饥饿万分想吃掉苹果时,总会告诉自己,我还有一个苹果。就这样,三天后,旅者靠着这一个泛青的苹果,走出了大沙漠。作者阿健在故事中得到启示: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苹果,竟有这么大的力量。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的挫折和失败,会深陷某些人之外的困境。这时,不要轻易的说自己什么都没了。其实只要心头不熄灭一个坚定的信念,努力地去找,总会找到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那“一个苹果”,握紧它,就没有穿不过的风雨、涉不过的险途。

但跟旅者那滴水穿石的精神相比,我却有些黯然。一次数学测验,对数学了如指掌的我没有放弃这一次的数学测验。拿到考试卷后我就一题一题仔细地做起来。还好,算是简单的。做到最后,我看到有一题思考题,再看看后面墙壁上的钟,还有25分钟才收卷。我想:反正时间还早,题目也不难,不如就做一下吧。于是,我埋头做起来。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着,我的笔也在飞快的动着。在最后的5分钟里,我终于做了出来,喜滋滋的等待着可爱的铃声响起。那时候我也没有检查前面的内容,只顾验算最后一道题。铃声响起,我急忙上去交卷,生怕谁抢了我的“第一”。中午,杨老师以最快的速度把试卷批完了,走进教室,对我们说:“最高分是99+10。”并叫我去办公室一趟,走的路上,我心里七上八下的,才想起自己的笔试部分没有检查。不会错了很多吧?我这么想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办公室门口,我推门而进。杨老师似乎已经等了很久,刚进门,老师就对我说:“林丹丹,你看看你呀。这么粗心。”说着,还把我的试卷翻给我看,我看了一下分数:99+10,我心中一喜:哈哈,原来99分最高分是我啊!我那高兴的心情没有掩饰住,“噗”的一声笑出了声来。杨老师看到后,火中又带点温柔,对我说:“你知道吗?如果你细心点,100+10拿下不是问题的。你看看你,多粗心。当然,从只有你一个+10和你的思考题的空白处有许多擦过的痕迹可以看出你下了很深的功夫,但思考题做出来后你不觉得自己还应该检查一下笔试部分吗?看,一分白扣了吧。真是气死我了。”顿时,我眼泪夺眶而出。仔细看过题目后,才发现错的仅是一道口算题。杨老师看了看我,说:“好了,你先回去吧!”回教室的路上,我下定决心,要每一次都考在98和98分左右。为此,爸爸带我逛书店,买了许多辅导书。刚开始,我还很认真,每天晚上都要看,但一个星期下来就泄气了,从每天晚上都看改成了一个星期只看2.3次了。两个星期后,我又开始想“偷懒”了,从一个星期看2.3次变成想看就看,不想看就不看了。最后,那一大叠辅导书放在角落里,再也不去碰它了。它们被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灰色外套,每次看到那个角落,我的惭愧与内疚之情油然而生......

因为我没有坚持,所以每次考试都有粗心的地方。当然,生活不会一直如你愿,但也不会一直不如愿!没有谁的前进道路会一帆风顺的,总会有无法预见的大风大浪,但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

今天,是世界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生日,国际儿童读物联盟将这一天定为“国际儿童图书节”。2007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中国儿童读物促进会将“国际儿童图书节”引入中国,并将4月2日定为“中国儿童阅读日”。在今天这个特殊日子里,我不禁想起了儿时的那本《读读写写》。

上小学时,我总是害牙痛病,猛疼一阵儿就会好,但隔几天又会旧病复发。开始,家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发现,我上牙床边的正对口腔处长了一颗多余的呈弯钩状的“燎齿”,我们安集老家人管它叫“方头牙”。本地诊所多次尝试后无法拨出,父亲只好带我去武镇医院解决,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出远门逛大镇。完事后,父亲问我想到哪儿玩,家庭贫寒,我鼓足劲儿,忍了好一会儿,才说出口:“想去书店!”

经过好一阵儿,多方打听后,我们终于找对了地方。人未进门,书香已经扑鼻而来。新书全部放在柜台里与货架上,我试试躲躲地让售货员,拿这本,换那本,约半小时后,一本新颖别致的《读读写写》吸引了我。这是一种边讲古代名人小故事,同时边在旁边留下空白行以做笔记的少儿书籍,目的是让少儿读者边读边写。各页字体颜色不一,格调素雅,清新入心。

回家的路上,我小心翼翼地紧握手里,生怕丢失。到了家里,便迫不急待地读起来。当读到第五个小故事时,里面的故事点评,让我面红耳赤。我看到了编者这样的话:“我知道你是一个上进的小孩,已经开始学习写日记和读后感了……”因为我还没有开始写,只是当成了连环画在赏玩而已。从这天开始,我便写起日记来了,虽然当时还不知道日记是什么,现在翻开来看,记的是“流水帐”,大都属一些日常琐事记录,有些记载现在看来,非常可笑。不过,就从这天开始,因为自己想做个“了不起的人”,我强制自己每天一记,近一年时间,这本200多页的《读读写写》便被我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要知道,那时的教学,包括老师在内也没有这样要求过学生记日记。也许这是我小学期间最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辉煌”。这种习惯伴随我由小学读初中,进高中,升省城就读,直至参加工作的前几年,现在回想起来,受益良多,终身难忘!

因为这种良好习惯的养成,读书期间,我就崭露出了所谓的写作“天分”来,经常有语文老师把我的文章贴在墙上展示,或在课堂上公开宣读,那种满足感与欣喜心情,对于好表现的青少年而言,自不必说。工作了,开始二、三年的时间里,我的这种习惯仍然一直保持着,这方面的“特长”也逐步显现出来,先后几进几出业务科室与局办公室,在领导与同志们的指点与帮助下,公文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小范围内成了小有名气的“笔杆子”。十多年来,先后有30多篇经济调研论文见诸中央级权威专业大刊,为南漳与所在单位树立了应有形象与声誉。之后没写日记的日子,社会给了我许多书本上接触不到的见识,我有感而发,充分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不自觉地涂抹了不少随笔体千字文,不断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上。日积月累,竟也有两、三百篇之多。并于2004年结集出版了《玉溪山人语》一书。虽未因此赚钱,但保本赚取快乐,我心已足。

细细想来,如果说目前我在创作方面有所小成的话,究根溯源,还是父亲之功,是他把我带进了那本《读读写写》的世界,让我不知不觉地养成了主动读书,勤于思索,不怕写作的良好习惯。在此,我要向长眠于另一世界的父亲真心致敬,愿您老安息,在你与母亲的教诲下,你的儿子一直都没有放弃过努力!

觉得很遗憾的是,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这种《读读写写》。及至前年,我家因寻找新门面做生意,接手“南漳县诸葛亮书社”后的两年里,我除了翻查了现存的上千册儿童图书外,还相继有意识地去过不少家图书市场查找,均没有寻觅到她的踪影。

“中国儿童阅读日”里说儿书,我私下想告诉大家的是,少儿是一张白纸,父母是引路人。倘若从小就有意识地引导自己的小孩读书,读好书,读适合他们的书,并且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引导他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一定会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健康成长。原因很简单,读书是见识,写作是思索,只有爱思索的人,才会深刻见里;只有善思索的人,才会最终成功!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论语今读读后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共读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