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金我的家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读巴金的家有感。
读巴金的家有感

院墙是那么的高,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四周是一样的石墙,堵得很结实,完全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有些人似乎对这样的设计很满意。仰头看着天空,仿佛是一团黑漆漆,理不清,拨不开的乱布,笼罩在头顶上。只有几颗星星苍白地点缀着,闪烁出幽暗的光,像贼子的眼睛,灰溜溜地转着。时不时地有一阵寒风,虽是轻悄悄的,但仍冻得人不住地发抖。正中央有几棵残树,干枯干枯的,只剩下了树干,被风吹得压弯了身子。有几根树枝不服气的昂起了头,似乎要与风对抗似的,但很快就垂下去了。
这便是看完巴金的《家》给我的感觉。读这本书是需要一些耐心和毅力的,因为巴金笔下的“家”自始至终充斥着冰冷,残酷,压抑和黑暗。表面的丰实下却透露出无尽的悲伤,但这悲伤只是藏在人们的心里,任凭它侵蚀自己的内心却无法张口诉说。平日里人们只是和和气气笑着,本分地忙碌着,夜晚才会想各自的事情,但这一切只是美好的幻想,谁也无法预定自己的未来。表面上,殷实的家境,至高无上的老太爷,悠闲自得的叔叔,温婉本分的太太,毕恭毕敬的子孙和细声细气且怯弱的仆人们,这许是当时大家庭最好的组合。满屋子融着一种和谐,欢乐,安宁的的气息,各房的人说笑着,闹着,还有什么比这更美满吗?人们会想。但少有人注意到,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在欢乐之下游荡着,凝聚着,似乎要冲破这堵脆弱的墙。北风呼号着,不断地冲击这个濒临破灭的家,但屋里的人们没有意识到,他们只是说笑着,嬉闹着……
可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啊。院外炮声隆隆,人心惶惶;院内死气沉沉,貌合神离。空气中弥漫的是腐朽和死亡的味道,几乎让所有人疯狂。有的人感到了压抑,却只是流泪,认命,唏嘘,在愤懑中凄惨地死去,如梅表姐;有的人感到了压抑,却无力挣脱命运的枷锁,只能以死抗争,沉潭而去,把自己对爱、对新生活的追求一并沉没,如婢女鸣凤;有的人感到了压抑,也曾想热血地追求新的生活,却在封建礼教的蹂躏下变得麻木、懦弱、暮气沉沉,纵使两个心爱女人的死都不足以激发誓死反抗的斗志,如大少爷觉新;有的人感到了压抑,也勇敢地抗争着封建礼教的羁绊,用逃婚的方式呐喊,却始终没有勇气走出高墙大院,命运在矛盾中摇摆,如二少爷觉民;而有的人也感到了压抑,却在苦恼、彷徨和受到打压之后越挫越勇,在新思想的指引下愈加热烈、奔放,要打破、要逃离这“家”的牢笼,只为一句“应当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而抗争,成功的挣脱了枷锁,在追求“连接不断地绿水”中走向新生,如三少爷觉慧。
巴金笔下的高家公馆就是20世纪初中国人民共同的家园。四周是冷冰冰的墙,似已与黑夜融为一体,透露出不怀好意的目光,虎视眈眈的盯着人们。在独裁的家长管制下,人们被禁锢在囚笼里,思想和手脚被牢牢束缚住,人们在其中挣扎、呼号,受尽折磨。但是,正如小说中描写的专制暴戾的高老太爷一样,虽然几近变态和疯狂,腐朽的封建专制已经在病榻上病入膏肓。当觉民第一个违抗命令逃婚的时候,高老太爷就想到:“这个家庭如今走着下坡的路了。最后的结局是完全可以预料的。”而在这令人压抑的窒息中,以觉民、觉慧兄弟为代表的青春的力量开始滋长、迸发,革命的洪流冲倒封建家庭的高墙已经无法阻挡。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只有循着微弱的光亮撕破黑幕,家才会成为每个人爱恋、思念和向往的地方。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家有感
读家有感(一)
这些天我怀着极为沉重的心情读完了巴金先生写的【家】。这本小说反应了当时封建社会人们互相倾扎,斗争,用礼节来压制青年自一由的故事。这是一个旧家庭的历史,一个大家庭的悲欢离合。
作者巴金先生恨的并不是社会的某一位人或某一件事,而是恨家庭中吃人的礼节和制度!巴金先生不忍心挖开他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事件回忆起来还依然那样的鲜明,因此他发出呼吁,一定要为无数名为礼教而死去的人含冤。要从黑暗的魔爪下抢回他们失去的东西,巴金一位伟大的作者,他不想看到一个个青年被推到悬崖边从山上坠于谷底,跌入深渊。
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麻醉了一大批青年人的头脑,这些捆束住了他们的一切,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却永远得不到他们应得的东西,从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一个旧社会大家庭中那些青年完完全全是长辈的玩一偶,傀儡。觉新便是一位这样的青年,他在这种吃人礼教的压抑下,变的懦弱无能。他茫然的接受了家庭为他安排的一切,最终毁灭了自己的一生。但和他相之下的高觉民与高觉慧却是另外两个新青年,他们接受的是新思想,有着自己的志愿和梦想,他们冲破旧家庭的礼教,从而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去寻找自己的新生活。
又如书中的珏,梅,鸣凤等这些女子都有着悲惨的结局。特别是鸣风她是高家的一个婢女,她即聪明又漂亮,年龄十七岁。冯乐山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他与高家是至交,高家老太爷便把鸣凤当礼物一样送给冯家去做姨太太。虽然鸣风是一个婢女,但她是一位有自尊的人,在一望无际的湖水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这就是一个婢女的下场,难到女人就当是玩物被送来送去吗?
当我看完这本【家】后,合上书的那一刻,在我脑海里中浮现出巴金说的一句话青春是美丽的东西那就让它作为我鼓励的源泉吧!
读家有感(二)
玖完巴金的【家】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比在严冬里往身上浇了一盆热水,好比在炎夏中赤脚逛街,心中一直有股劲头在不停的上升。书中形成鲜明对比的两个人物,同时也是兄弟两觉新和觉慧,他们虽然出生在同一家庭,但是两人的思想完全不同。觉新的作辑主义和不反抗主义使我义愤填膺;觉慧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追求自己的理想,使人感到一点欣慰。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一性一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一爱一。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许多人在谴责与犹豫中一直没有正确的选择。可你要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不要管别人是如何指责,相信自己,向胜利之门冲啊!
读家有感(三)
玖过着名作家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吗?了解这部着作吗?作为当代年青人,是否会为那个时代的高家年轻人的压迫命运感到不公?假如你是他们中的其中一位,你又是如何反抗命运的?让我们来探讨下这个旧社会在封建制度下的只是青年时如何抗争,反对封建,挣脱腐朽的旧家庭的枷锁的吧。
高家中高老头是典型的封建贵族主,他在高家是中心,他可以包庇子代的腐朽、堕一落、虚伪、荒一一婬一一,但是却打压孙代的新思想,他专制,愚昧,顽固。正是他的存在,使得新思想难以扩展,激起觉醒的年轻人反抗。进一步来说高老头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代表,是一方旧思想的代表,时吃人专制统治的代表。正是因为一个家庭中两种截然不同不思想在交锋,才会使得五四运动更加激烈。
在年轻人中,我觉得觉慧的命运是可悲的,他是屈服命运,接受家庭安排却毫无反抗的。他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在高家的地位决定他要牺牲他思想,婚姻,家庭。他与其弟弟不一样,因为他的骨子里是软弱的,但是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又是迈出了一部的,他代表着众多在封建思想和信思想夹缝中艰难成长的迷茫的年轻人们。至于觉新,他比觉慧进步了,他开始有了反抗,认为自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追求自己的个一性一和幸福,但是在这个反抗过程中他牺牲了两个心一爱一的人。而觉民又是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之一,他终于在压抑中爆发了,坚决与高家抗争到底,在接受新思想熏陶之下毅然逃离到上海参加革命。他是新时期青年的代表,是五四运动中的主力军。但是他的牺牲也是很大了,鸣凤的离世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天大的打击,但是历史的潮流让他选择了坚强,在斗争中注定他会成功了。在【秋】的最后,觉民说: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或者就要过去了。他说的这一句话足以见这个热血青年的叛逆一精一神,他对封建礼教吃人制度深恶痛绝。其中除了这几个抗争之外,高家的其他女一性一在这场战争中是弱者,在接受者命运不公的安排,她们怨天尤人,却没有力量想觉民那样勇敢。包括丫鬟在内的所有女一性一成为了封建的牺牲品。不过,正好也激起了更多他人的觉醒,一团一结起来反抗。
玖【家】让我想了很多,究竟是什么塑造了这些不同人物的一性一格?他们在五四思潮这个历史转折点各有命运,可是整个这个对历史真善美或假丑恶的揭露让我们更加了解到旧社会的残酷。同时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也需要反思,同时要珍惜当今的和谐民主社会,敢于批判,勇于创新,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这是我从这部小说中得到了。
读《家有妙招》有感
智慧的力量读《家有妙招》有感
生活如同打死结的绳,难解又伤脑,经常是头痛啊!
琐事多,烦恼也就多了。
但是,在我读完《家有妙招》之后,让我掌握了许多小妙招。在我眼中的那些大困难的事,就因此一招致胜了。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这本书就给我们诠释了这个成语的最佳意义,也增长了许多知识,更让我认识到更难的事情,不要或死板走有经验之路,也要有创新精神,学会改变,学会让智慧永远在我身边陪伴。我觉得这些小小的智慧,却有大大的收获呀。这不仅给我,而且是所有人可以看到的效果,感受到的神奇,领略到非凡的魅力,是智慧的魅力。
《家有妙招》就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让我深深感受到智慧所涌发出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是智慧去做一件事,还是蛮干,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来看,一日三餐是难免的。有的人干脆二餐,弄得手忙脚乱,烟熏火燎的,而有的人毫无惧怕之意,有条不紊地制作出满满一桌美味的食物。其内在的原因就是态度问题,其差距就是智慧。
虽然生活琐事给我们增添了许多烦恼,但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智慧来解除。我相信智慧的生活,才是最完美的。
读《家有小丑》有感
小丑,是马戏团演员的一个称号,为什么家里会有小丑呢?难道家里有一个大人的工作是小丑?这是我拿到书后的疑问。但在我看了书以后,这些疑问就马上解开来了。原来,小丑是一个男孩的名字,他在叫兰馨的女孩家里发生的一件件有趣、悲伤、害怕的事。在这些故事中,让我体会到了小丑是一个捣蛋、爱使坏、淘气的男孩子,也是个可怜的男孩子。他让兰馨有了个哥哥,他让爸爸多了个小机灵,你说小丑该不该来?
在生活中,我也有和小丑一样淘气的时候,有时会在星期六星期天多看一会儿书再睡,有时会把爸爸妈妈的重要文件给剪掉,让爸爸妈妈没有头绪。有一次,我作业没有做完,但又想看电视。于是,我只能偷偷去看电视。我轻手轻脚地走进爸爸妈妈的房间,打开电视,声音非常大,只能把声音关小。看了15分钟,我不看了,因为知道那样太淘气了。爸爸回来了,我的心紧张得在跳个不停。当爸爸一打开电视,就向我走来,问我:有没有看电视?我只好承认说:有,我是看电视了。我的心里在疑问,爸爸怎么知道我看了电视,爸爸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便告诉我:我一开电视就没有声音,就肯定是你偷看电视!我想:爸爸真厉害!一下就看透了我!从这次以后,我就不敢偷看电视了。
你们看,我是不是和小丑一样淘气!
读巴金的《秋》有感
最近接着阅读巴金老人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秋》时,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秋天本该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季节。可是说心里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总感觉心里很憋闷,有几次不得不放下书,走到外面透口气。读完后,有很多话是不吐不快。
高家大少爷觉新的窝囊、懦弱、作辑主义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他以为抱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这样的愚蠢念头,别人就会谅解他,感激他;他以为他的唯唯诺诺可以讨好身边所有人,可是他真的大错特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一次又一次的充当老好人,不仅没有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相反换来的是别人的鄙视和愤懑。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又怎么能把你当回事呢?面对别人的故意刁难不是去反驳而是默默承受,时间长了,别人不自觉中就把你当成软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堂堂高家大少爷,在整个公馆人的眼里也许连一个丫环都不如。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固然与那个陈旧的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有关,还有他遭遇的太多灾难共同造成他那个样子。可是同样一母所生,又在一个公馆里长大的其他兄弟姐妹为什么遇事态度和他截然相反呢?二弟高觉民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有时过于偏激,但总比逆来顺受强百倍。三妹淑华敢说敢作,天不怕地不怕,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虽然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为难,可也没见到她少一根毫毛。所以高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罪魁祸首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没有个性和自己的原则。每次面对那些所谓的长辈们的羞辱选择忍气吞声,以为像鸵鸟那样遇到危险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就可以躲过这一劫。结果呢?“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不是说善良不好,但是无原则的善良就是对坏人的姑奸养息,对恶势力的推波助澜。退一步也许会海阔天空,可是一味的退避就是自寻死路。人就是这样,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必在沉默中灭亡。
那些陈旧制度和吃人礼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吗?那些道貌岸然的长辈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吗?鲁迅笔下的“旧礼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现了。丫环倩儿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请大夫来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最后活活病死。倩儿死后连入土为安的待遇都没能得到,只落下一个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场。四小姐淑贞最为可怜,她善良、敏感而又懦弱可怜。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不可避免地充当她们的出气筒,无辜被辱骂和殴打。身边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对她孤独的求救,他们只是礼节性的安慰她,许下的诺言却一直没有人去兑现。指望那些兄弟姐妹们来搭救的希望破灭了,无奈之下,她选择了跳井来结束她年轻的生命。觉新有善良、觉民有信仰、淑华有胆量、琴有细心,但是都有什么用。他们都没有真正的伸手去拉他们的妹妹一把,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冷漠。每个人都只关心他们自己的事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头,让人作呕。
我在阅读时真的好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倩儿、淑贞还有很多人的宝贵生命就这样被那可恶的旧礼教吞噬了。看起来,吃人礼教还真的满吓人的。难怪每次别人规劝觉新不要害怕,要起来反抗时,他总是念念叨叨:你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苦,我的处境有多可怕,想以此来搪塞和逃避。其实那些旧的制度和礼教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们就像毛主席当年的豪言“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你一打它就倒”。可惜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觉新还没有那样的觉悟。他遭遇的苦难太多了,一次一次眼睁睁看见自己心爱的人被剥夺生命,而自己却无法救助她们。也许是对自己太失望了,他变的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哀莫过于心死”。他如僵尸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变的悲观厌世。他带着有色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难怪在他眼里,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到处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萧瑟凄凉。可在有信仰和追求的觉民眼里秋天却是另番景象,而且他坚信: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看来环境一样,心境如果不同,那他所看的世界也必定迥然不同。
合上书本后,我脑海里总是拂不去对高觉新这个大少爷的厌恶和愤怒。他的唯唯诺诺和老好人面目不仅害苦了周围人,更重要的是害了他自己。他天真得自以为自己多吃点苦,多遭点罪,就可以换来别人的谅解和同情,就可以挽救那个已经摇摇欲坠的高家大梁。他以为别人会明白的良苦用心,他打碎牙齿吞在自己肚里,就可以换来所有人的满意。也许他到死都不不明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悲。你可以在某一时刻让所有得人满意,你也可以在所有时刻让某一些人满意,但是你永远不能在所有时刻让所有的人满意。你如果太在意别人,必然就会迷失自己。
幸好巴金老人在结尾让觉新也反抗了一回,顶天立地的当了一次男子汉。也总算让我们松了一口气,不然非得被这个高家大少爷憋死不可。原来人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反抗的,正验证了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觉新的爆发警告了所有不把他当一回事的人们:不要欺人太甚,逼急了我也不是好惹的。觉新的反抗不仅让自己心情舒畅了一番,也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在《秋》序言里,巴金告诉我们,本来他安排的结局是:高觉新自杀,高觉民被捕入狱,那样太悲剧了。所以他善意的修改成:觉新和翠环走到了一起,觉民和琴也有情人终成眷属,算是迎合了中国人的大团圆结局。《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做人不能没有个性和原则,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外在的阻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最重要一点是,你只有先自救,别人才可能救你。就像《国际歌》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读巴金的《春》有感
读巴金的《春》有感—何晗
最近,我接着巴金的《家》,继续读着《春》;巴金在《春》中所写的是这样一股生活的激流:一方面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垂死的封建统治力量疯狂地吞噬着年轻的生命:另一方面深为革命潮流所吸引的青年一代开始了觉醒,挣扎与斗争的悲壮历程。作者极其感情之全部来描述了曾经有这么一代人,隐藏在深宅大院之中的她们的悲哀,无奈以及这大宅中的苍凉。每每看见她们如此的懦弱的表现,就仿佛耳边能听到回荡在这深宅中的惨白而又无力的呼唤。 《春》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激流三部曲不仅是巴金描述早年的自己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是他发自内心的表达对于封建制度的反抗,作为新一代的,具有新思想的年轻人的反抗。他曾经在《家》中这样写道:“我所憎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制度,”“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这些令人震撼的话语无不道出了他对于封建社会的痛苦的回忆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顽强的反抗的决心。 《春》是巴金对于《家》的延续,可以说是另一部对于与现实生活的呐喊! 《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惠的悲剧事件。《春》不是表现为对美好婚姻的追求以及这一追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矛盾,而是表现为不合理的,丑陋的婚姻制度对于妇女的摧残和对封建专制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和批评。淑英和惠一样,要和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男人结婚,这之间更是没有甚么感情基础和相互理解为基础的。可以说这种婚姻就是一次安排,一种结合,并且是被动的,注定失败的,带给双方都无限痛苦的结合。但是淑英最后对于这种婚姻制度进行了反抗,她逃出了那个家庭的束缚。然后,小说却让惠死去了。事实上,作者之所以这样将截然不同的命运赋予了她们,其实也是一种反衬,一种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惠,以及更多这样的女子的悲惨命运的结局以及被封建制度所迫害的心灵。惠的死亡就是一声再嘹亮不过的呐喊。然而,作者仍然让我看见了希望。那就是淑英。她的挣扎,她的重生,她的反抗,她的声音无不展现了无限的战斗的信心。
看完《春》之后,我总是感慨很多,我觉得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和这个崇尚自主婚姻,自主意志的社会中是相当幸运的;我们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求学,可以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汲取知识,寻求更好的发展;并且,也能够在恋爱和婚姻中选择自由,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承担应当的责任。但是,读完《春》之后,我才领悟的更深,这些许的快乐,可以说都埋葬了很多不幸的人生。那是许多泪水和血水所交融的日日夜夜。虽然我不能更真切的感受到《春》中淑英的那种挣扎,也不能很深刻的体味这中间的辛酸、痛楚、无奈,甚至是悲哀,但我却被她们的愤怒和面对愤怒的姿态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