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 地图 >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8 来源:互联网

读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请阅读由小编为你编辑的读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有感,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读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有感

记得英国的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读了《童年的秘密》,我就深深的体会到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这本书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所著,她被誉为“我们期待和世界和平的伟大象征”,也是“20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的和进步的教育家之一”。而这本《童年的秘密》是蒙台梭利最为著名和流传较广的一部教育名著。上大学的时候曾经浏览过这本书,但是因为个人的原因搁置了,而这次正好通过全区共读书的活动,让我又燃起了细读这位伟大教育著作的热情。而这次在细读的时候,我已经从稚嫩的大学生身份变成了一名走上工作岗位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并且也已经是一位妈妈了。随着身份的转变,我对这本书又有了不一样的心得体会……

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童年的秘密。儿童是生命之源,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她让我们得以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儿童,在尊重和理解儿童的基础上,为儿童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超自然”环境,使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获得正常化的发展,并在帮助儿童正常化发展的过程中,开展儿童教育。就像刚刚出生的新生儿,在没有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家人们就给他准备了各式各样的,不同材质的衣服。一出生的时候就被仅仅的包裹在襁褓里,就好像是打上了石膏一样,可怜的小生命,僵直地躺在母亲的怀里,不能活动。实际上,婴儿需要温暖的外界环境,而不是衣服。这也让我回想起我儿子在出生时大家为了给他保暖,身上穿上了厚厚的衣服,而他却用还没有什么力量的小手挣脱着,仿佛在抵抗成人强加给他的,自以为的“超自然”环境。同时也让我想起在工作时候,我们三位老师在幼儿还没有入园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班级新环境带来的喜悦。在没有幼儿参与和讨论的情况下,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自以为非常梦幻、温馨的“娃娃家”,将一些陈旧的,坏掉的玩具,不美观的家居装饰都收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我们认为孩子们会喜欢的玩具。然而进行活动的时候,却听到孩子们一直在找之前的玩具。这让我们恍然大悟,我们这次“好心办了坏事”。

在爱悟这一章的时候,读到最后我鼻子酸酸的,书中列举了很多我们生活中觉得孩子们是在“无理取闹的行为”。有时候我会听到身边的家长朋友们说,想和三五朋友去吃饭唱歌,但是孩子却也想一起去,因此还会哭啼吵闹,烦死了。对于这样的儿童行为,蒙台梭利告诉我们并不是孩子们想吃,而是为了看着我们,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并没有注意到和理解这种神秘的爱。但是请注意,那个爱着我们的小生命将长大和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谁还会向他一样爱我们?谁会在上床睡觉时叫你们,热情地说一声“晚安”?同样,我们在吃饭的时候,谁还会如此渴望与我们在一起,只是为了看着我们?我们再阻止那种爱,将永远找不到同样的爱了!我们不耐烦的说:“我没有时间,不行,我有事要做。”其实我们的心里想着:“需要改变孩子,否则就会成为他们的奴隶”。我们总是想着如何摆脱儿童做自己喜欢的事,任由我们自己方便。现在的我们需要改变陈旧、固有的理念,向蒙台梭利学习,细微的观察幼儿的一些行为。

本学期我们班级来了一位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有些感统失调,在体能特色拍球活动时,她总是不协调,不会拍。这天孩子们还在进行活动,搭班老师说某某小朋友你去那个小朋友旁边拍球,你的球总是会碰到别人。听了老师的话,她很不情愿的过去了,并且在偷偷的抹眼泪。这时候我发现这位老师无心一句话,触及了蒙台梭利说的在儿童小小世界里有关社会关系中敏感的一面,就是儿童一种耻辱感,一种因为始终鄙视而产生的失落感。我们成人总是以自己为中心,认为孩子们的内心什么也不会想,什么也不会思考。只是单纯的受我们成人的支配。其实孩子们他们有自己的尊严,他们有想成功的愿望,有想被别人尊重的权利。看着这个孩子不开心的样子,我模仿书中蒙台梭利的话,上前告诉他“过几天有篮球展示活动,请让大家看到你拍球最棒的样子”。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家长总是对我们老师说“我们家孩子回家就开始练球,楼下都来投诉我们了,哈哈哈……”这件事让我理解蒙台梭利说的一句话:儿童有强烈的个人尊严感,他们的心灵容易受到伤害,导致痛苦和压抑,成人是无法想象的。

通过细读这本书,总而言之我们要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保护和扶植儿童,帮助儿童成长。教师要做好精神准备,教师要发自内心的摈弃发怒和傲慢的心理,应该知道谦卑和心怀仁爱……但是这些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应该放纵儿童所作所为,完全摒弃对儿童的评判,并且忽视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发展。相反,我们应该始终牢记自己是教师,我们的使命是教育。儿童代表着未来,对于社会、文明和人类的进步都是至关重要的。蒙台梭利发现了儿童时期的秘密,并且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我们。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应不断地总结经验,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蒙台梭利的教育》读后感500字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蒙台梭利的著作。这本书的内容从孩子胎教开始,一直到幼儿小学时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有家长及老师对孩子所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让做等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的有效解决办法。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对本书中第二章节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它主要讲孩子各种技能的培养,其中包括幼儿的语言能力,意志力,注意力,想象力,等一些内容的培养。它采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并着力于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具,让幼儿自主探索,学习,而不是听老师讲述。我们现在使用的魔术赛恩斯科学教具就是采用了蒙台梭利的这个教学理念来实施的。

同时,我还要向在座的各位老师推荐这本书。这本书第四章节童年的秘密,讲了很多孩子们这个时期所出现的问题及其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还有因如何做。

这本书吸取了蒙台梭利的教育法精髓,从各个方面向读者阐述了如何去呵护孩子,爱孩子,并让孩子顺利的长大成人。读完我有一种长大的感觉一,还有一种当家长的感觉。它让我更加的了解幼儿,同时感觉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学前教育的工作者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些!

大声对自己说:加油,你可以做得更好!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读后感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读后感 儿子已经快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便对幼儿教育格外的关注,尤其对近几年幼儿园兴起的蒙式教育方式更感到好奇。前年,身边一个朋友的孩子上幼儿园了,跟她一起交流时得知她的孩子上的幼儿园里的蒙式班,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新式的教育名词,蒙式班是个什么样的班呢?蒙式班的教育方式和别的普通班的教育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吗?我上网查找了很多关于蒙式教育的资料,才弄明白何为蒙式教育?原来,“蒙”指的就是蒙台梭利,她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近百年来,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一直对世界幼儿教育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蒙台梭利教育法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一种优秀教育模式。随着对蒙式教育的了解,我对这种新产生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感兴趣了,也逐渐明白了为什么蒙式班会这样受到家长们的青睐。一日,在书店闲逛,正好发现了一本关于蒙台梭利早教类的书籍,便不假思索地买下它,回到家中细细品读。

在书中的作者简介里得知,玛丽亚.蒙特梭利是意大利现代教育的先驱,她因蒙特梭利教学法而声名远播流传至今。她是第一个获得罗马大学医学位的女性。毕业后她开始从事心智障碍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在那段期间研究出她的教学法。她的教学法在于让孩童透过感官教育来发展智力,并强调让孩童选择自己的学习工具。她相信儿童透过学习成就并获得自主学习的快乐后,便能产生学习兴趣。她的著作被译成了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读完全书,有这样两点感受:

一、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

蒙台梭利把她办的学校称之为“儿童之家”,她认为儿童有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头;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自由是儿童不受任何人约束,不接受任何自上而下的命令或强制与压抑的情况,可以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爱的活动,生命力的自发受到压抑的孩子决不会展现他们原来的本性,就像被大头针钉住了翅膀的蝴蝶标本,已失去了生命的本质。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总会再三强调学生们要守纪律,在课堂上不许随便乱动,或像哑巴一样不作声,也许孩子们会这样去做,但是这只是一种高压政策下的不容辩驳的“不许动”,此时的孩子们只是一个失去自我的人,而不是一个守纪律的人。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究竟怎么样才能在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教会他们守纪律呢?蒙台梭利指出:只有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但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蒙台梭利说:“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在儿童之家的教室里,我们会看到所有的孩子在教室里自由地走来走去,但都在做一些有益的、充满智力的自觉活动,没有任何的粗鲁行为,这些孩子才是真正遵守纪律的。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没有独立就没有自由,因此,我们必须指导孩子的个性得到自由、积极的表现,使之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独立。蒙台梭利指出:有效训练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必须帮助孩子们在独立的道路上前进。我们必须帮助他们学会走路,学会跑,学会上下楼梯,学会捡起掉落的东西,学会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饭,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都是独立教育的一部分。可往往在现实生活中,作父母的总是习惯性的侍候孩子。就像我吧,儿子已经二岁八个月了,好多他本应该自己做的事情却都是我帮助做的。实际上很多时候,儿子都特别想独立,好多事情都一直要求自己做,但是作母亲的我总是担心他这做不好,那样不安全,所以好多事情总是拒绝他独立完成。而这种做法是极端错误的,这不是在爱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就是在奴化他们,这样还很危险,因为这将抑制他们有益的、自发的活动。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倾向于孩子就像木偶,为此我们像对待洋娃娃一样给他洗澡,喂他吃饭。我们从来不会停下来想一想这些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的感受。孩子必须自己做这些事情。大自然赋予了他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身体条件和学会如何去做的智力因素。作为家长的责任应该是,在任何时候帮助他们征服大自然所赋予他们的有益活动。

《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这本书,是蒙台梭利博士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她独特的教育观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无论是在儿子今后的成长道路上,还是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要做到的是: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让他们自自由地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我想这是我能做到的,也是我应该做到的。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


导语:在《发现孩子》一书中,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发现孩子》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1】

儿童之幸福,教育之幸福。书本内容属于随笔类的记录,然而在一篇篇中,不难发现高峰校长真的是一个善于思考和为孩子着想的有教育情怀的校长。

童心未泯,是一个教育者的需要。唯有走进儿童心里的教育才是真教育。高峰校长无疑就是一位如此的校长。书从几个部分来写叙事: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一个教育者唯有站在真正的儿童的视角才能做好教育,才能做真教育。这是这本书所带给我的触动。

用心来做教育,课程建设,也许在此书的阅读中才真正的理解了课程建设一词,才真正了然了何为课程建设。高峰校长的十大好玩课程,高峰校长的巴学园建设,走在幸福教育之路上。课程建设中的数学引桥课程是我目前正好思考到,并践行的内容,欣欣然向往之!

也许与我来说,以一个教师角度来说,不尽然能做到很多,仅需做到心中有学生,用孩子视角来看待一切,给他们放松,自由,自在的方式。诸如白雪节,曾经也和孩子们一起玩过,闹过;诸如远足节,也有过一起共患难的经历,不是站到什么位置上才能去做和考虑,而是有一颗童心,立足于儿童的视角,服务于儿童,理解和尊重儿童,给予他们适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成绩,作业,课堂而已。我们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的一个幸福人。

高峰校长言:何谓幸福教育?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幸福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原生态,以儿童为本位,以课程为核心,通过教师幸福地教和孩子们幸福地学,将教育目的和本质回归到人的自身,让每一所学校洋溢幸福的笑脸和笑声,让每一位老师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

幸福是什么?拥有一个梦想,拥有一份期待,行走在梦想之路上,就是幸福和快乐的!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2】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 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平等的方式,像引导成人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3】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发现孩子》,封面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刚好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这句话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和做幼儿教师的人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书中还说到,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而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大人又总是天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活。

细想一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是的,我们大人在无形之中理直气壮的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我们总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用一堆严格而又专制的规定限制着他们。

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什么时间必须上床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是教他们日后怎样生活,我们振振有词,我们能讲上一大堆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变的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的不爱惜自己。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说他们越来越不听话了,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想想我打女儿的那一幕吧,面对全家人的严厉表情,两岁半的小女儿泪流满面,竟然转身开门离家出走了。在全家人惊的目瞪口呆之时,女儿已经哭着跑出楼洞,我跑到阳台上看着她向院子大门跑去,当时真的是又惊又气,两岁半就这么厉害。

宠爱她的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就已下楼追她了。当父亲追上去抱起哭闹不止的女儿时,我看到女儿竟然自己打自己的脸,我惊呆了,心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好痛,眼泪夺眶而出。。。。。。

现在想来,孩子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而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是多么的粗暴与无礼。其实在我们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中类似于这样的冲突太多太多了。

当我看完了《发现孩子》之后,真正发觉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来对孩子的态度是那么的粗暴与无礼,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他们。让我们成人们一起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请相信,我们会努力改变的,会试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你们!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环境与教师

邝婉华

"为儿童提供利于发展、成长的环境,把阻碍发展的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这样的环境能够让儿童积聚力量,为它提供开展活动必不可缺的手段。"可见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中,环境不仅仅是课室的准备,还有教师的准备。

"某些整洁明亮的教室、低矮的窗户、窗台上摆满盆花、袖珍型的现代家庭家具(小桌、安乐椅、学童小手可及的低矮橱柜、放置在橱柜内学童可以随意取出的物品),这一切似乎在儿童生活方面做出实际意义的真正的改善。"这可以看出课室环境需要适合孩子的身体比例,创设属于孩子的小社会环境,使之更独立、更自信。

就好像我们萤火虫班,之前我们班的环境是为3-6岁的孩子准备的,从上学期开始我们班变为小班——1.5-3岁的孩子就读。因为有1岁多的孩子,身高也相对矮小,我们发现孩子和环境产生不了连接,对教具也不怎么感兴趣。因而我们及时调整,重新布置了课室,把四层的教具柜全部换成三层柜子,在生活区和感官区都摆放了矮桌子,在洗手台下边放置垫脚凳。改变之后,孩子不仅工作时有状态,还更独立了。就好像我们班的源宝,刚入园才一岁三个月,多多刚入园才一岁五个月,年龄都比较小,个子相对教具架来说有点矮,洗手时都够不着水龙头,之前都需要老师协助才能洗手,放置垫脚凳后,可以独立地洗手,以致更适应儿童之家的生活。

除了课室的大环境,课室的教具也要符合他们年龄,还要符合他们的个体需求。而且教具的摆放都是有递进的顺序的。"儿童在不断地成长,所有利于发展的手段,都令他们着迷,他们对懒散的活动不感兴趣。"从简单到难地摆放教具,以致孩子能实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因而在选择教具的时候需要根据班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选择,还有摆放教具有固定位置且要递进的方式摆放。我们班是根据班里现有年龄层来选择教具,在感官过渡区会摆放吸引1岁多孩子的工作,同样摆放与2岁多孩子相符的工作。有一次,工作时间,乐乐在课室来回走动,偶尔会取一些投掷石头、大勺子舀等对于他来说简单的工作,还时不时打扰别的孩子做工作,老师观察后做出引导,最后他与开锁的工作产生连接,不断地在探索开锁的工作,好像找到自己心灵的需要一样。

如果说环境的准备是基础,那教师的准备就是必需品。"首先要求教师确定正确的道德立场",最重要的还是心,对孩子有心,用职业道德标准提醒自己,爱孩子。特别是蒙特梭利教师,对孩子没有爱是很痛苦的。虽然我是教育专业出身的,但是真正接触蒙特梭利教育,还是加入从化自然树儿童之家之后。而对于孩子,由于自己没有做过妈妈,只是觉得孩子都好可爱,很好玩,但是在这里工作后,觉得孩子很神奇,他感受到了你对他的爱之后,往往给到你出乎意外的结果。就像凯凯,有一段时间,每天中午睡觉都会说:"邝妈妈,邝妈妈,我要邝妈妈陪我睡觉,听着心里真是温暖啊,布布每天睡醒午觉,都会精气十足地来一句"邝老师,布布睡醒了。"是吧,孩子就是那么单纯,那么简单,你真心地爱着他,他心里就想着你。

看着他们长大,自己也慢慢地长大,心也不是简单的爱,而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慢慢学习从他们的角度想问题和方法。即使累看到孩子们就自然快乐起来。还有"教师应当做好精神上的准备,持之以恒地研究自身,以便清除自己根深蒂固的缺陷,认识构成自己和儿童之间关系的障碍的东西。为了发现隐藏在自己意识中的缺陷,我们需要外在的帮助、某种指示;不可或缺的是,有人指出我们应当在自身发现东西。"是的作为一名蒙特梭利教师,就应该是一张白纸,或者把自己尽可能漂白,重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庆幸我毕业就来到这里,也庆幸在我没有孩子就接触蒙特梭利教育。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才会去掉儿童眼中的刺".只有教师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且改正,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而在这一点上我不断地改正中。一位有准备的教师必须具备观察能力,而这里所说的观察,不是普通的观察,而是从事情的表象看到本质的东西。从孩子的行为挖掘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这常常是我们忽视的,很多时候,大人就喜欢看到行为表象立马下结论,给孩子乱贴标签。

只有我们的课室准备好,教师准备好,孩子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重复的练习,从而更专注更自信,同时也能独立自律。这样孩子逐渐趋向正常化。前面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孩子们在不断的成长,仍需继续努力。

《童年的秘密》读书有感


《童年的秘密》读书有感

2015年7月4日参加辰辰幼儿园的家长培训学校时,幼儿园向各位家长推荐了五本关于蒙台梭利的著作,建议各位家长仔细阅读一下。这五本书分别是:《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和《发现孩子》。这几本书对于理解蒙氏教育理念和基本教育方法,有很大的益处,希望可以通过阅读使得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孩子方面取得互相理解和信任,并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取得大方向上的一致,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这5本书在介绍蒙氏教育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我着重阅读了《童年的秘密》这一本书。这本书主要是从理论层面上介绍了蒙氏教育具有革命性的理念。书中不乏有很多经典之语,其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要让我们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1、为什么儿童和成年人无法互相理解?

成人眼中的世界,是经过心理整合过的世界。在成人的眼中,事物之间往往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所以成人往往容易忽视一些微小细节的东西;

儿童眼中的世界,是不懂心理整合的。所以他们不会被"逻辑"和"联系"所干扰,儿童往往更容易观察到一些容易被大人忽视的细节,也通常会被这些细节而吸引。

所以在儿童的视角看,成人描述的世界是他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区别的,因为我们各自的思考方式对彼此而说,都是陌生的。

2、我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是第二位的角色

成人习惯用自己的逻辑来要求孩子,殊不知,这其实是孩子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种阻碍。还美其名约"有责任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整个互动当中,地位是处于劣势的,如果儿童的行为不被成人理解,与成人的环境不协调,就会被阻止,有的时候还是非常"粗暴"的阻止,而这个阻止过程中,成人却还会认为自己是在对孩子"负责任".

所以最近才会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有一种冷,叫做妈妈觉得你冷",除此之外,类似的实际还有很多,比如"有一种饿,叫做妈妈觉得你饿","有一种困,叫做妈妈觉得你困".成人总是不肯承认孩子有自己的身体机能,吃饭、穿衣、睡觉,都必须按照成人的标准来执行。如果不吃,不穿,不睡,轻则各种哄劝,重则拳脚相加。

书中也提到"成年人很容易说:‘孩子不应该到处乱走,不应该去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该大声说话或叫喊。他应该多躺着,应该吃了就睡,他应该到屋子外面去玩。’即使这个人不是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对孩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他也会这样说。父母们完全出于惰性为自己选择了最轻松的道路,就是让孩子去睡觉。"

如果把孩子换成一个成人,另一个成人出于"爱"强烈要求不困的你去睡觉,那么是何种感受呢?怕是不会舒服吧。更何况是时时刻刻在各个方面都这样要求你应该去做什么了,并且丝毫不考虑你真是的感受,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

所以,真的能把孩子当作一个"正常的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我们应该停止把孩子看作一个宠物,或者一件物品,一件除了服从大人什么也不能做的东西。

反过来说,我们应该努力站在孩子们的视角看这个世界,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通过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满足孩子的真正的需求。同时要做好自己的定位,成年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是第二位的角色。

3、放慢脚步,跟随孩子

孩子远比成年人弱小,如果他要发展自己的个性,我们家长应该控制自己而跟随孩子的引导,把理解和跟随孩子当做一件有趣而又荣幸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叫做《牵一只蜗牛去散步》,里面的主人公,一开始嫌弃蜗牛走的太慢,越来越气氛\愤,甚至想去踢它,后来他索性放手了,任由蜗牛自己爬,在放慢了速度之后,主人公闻到了花香,享受到了花园的美景,最后发出了感叹"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

里面的蜗牛就很像我们的孩子,牵着蜗牛在散步,就好像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光和青春岁月。有的时候会被气疯,会失去耐心,甚至忍不住"踢它",但是,孩子们却不知不觉间,把父母带进了花园,只要家长们放慢脚步,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就会发现,孩子的视角是那么的独特,孩子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美丽。陪着孩子一起静静体味生活的味道,偶尔做一下小孩子又何妨?

文章的第13章节奏,也是阐述了类似的思想,

二、敏感期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很多敏感期,有语言敏感期,行走和手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每一个敏感期都有孩子独特的需求,面对这种需求,家长们只有知道了其所以然,才能够正确的引导孩子。

1、语言的敏感期

在芊卉园的培训课中,家长们见到的第一次老师展示,就是在线上活动时的分享故事环节,当时大家都觉得老师的声音"太温柔了",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听不清。读完此书,我才发现内有乾坤。

语言的能力实际上是孩子们最难学会的技能之一,但孩子语言的敏感期往往比人们忽略,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大家不知不觉中就给孩子创造了必要的元素。能够捕捉到孩子对语言的反应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孩子们的微笑。"当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发音清晰的短语上时,他会表现出快乐。他能够分辨不同的声音,比如可以分辨出教学塔楼的钟声。"

孩子会在温柔的言语中得到快乐,因此而平静下来,这"就是我们要用温柔的言语对孩子讲话的原因,我们希望看到他们充满活力的微笑回应,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父母夜晚要陪伴在孩子身边,满足他们听歌谣或听故事的渴望的原因。"

2、秩序的敏感期

可能处于秩序的敏感期的孩子,是通常最让家长们头痛的了。孩子们脑子里总会有在家长眼里非常奇特的"秩序",一旦秩序被破坏,而家长又没有深刻理解到孩子的用意,"任性"、"不懂事"之名就会被强加到孩子的身上。

通常的观念里面,孩子天生就是捣蛋鬼,是"不守秩序"的,这一点也是在家长培训课之前,大部分家长的观点。所以在老师用很温柔的声音展示"讲故事"环节的时候,家长们都担心孩子们会因为吵吵闹闹而听不清老师的话,所以在老师向家长展示"走线"活动的时候,家长们会担心孩子们不会那么"听话"的按照固定的路线向前走。而另我比较惊讶的是,当我参加观摩的那天时,孩子们的行为却证实了,这种担心是毫无必要的。孩子们整个过程非常安静,大部分孩子都会按照"秩序"行动,只有刚刚入园的小朋友还没有弄明白"秩序",所以会"溜号",不过在被纠正了之后,就加入"秩序"的队伍了。

事实上,孩子们的秩序感,远远超出了成人的认识。

秩序感,还表现在孩子们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上面。比如家里的东西的摆放位置,父母抱孩子的时候穿的衣服等等,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都不喜欢这些设置被随意改动,一旦被改动,就会表现出不安,甚至哭闹。只要家长们找到了结症所在,就可以立刻缓解这种情况。相反的,如果盲目的把孩子的这种哭闹认为是"无理取闹",甚至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解决哭闹的问题,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三、幼儿园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教育方法的进一步感悟

在阅读整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在很多地方都发现了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里面,关于孩子的生活用具、教具以及一些教育方法的描述。让我知道,其实幼儿园的很多东西,都不是平白无故这样设置的,都是有一定的道理和用意的。

1、孩子们的床。

书中是这样说的"能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的最大帮助之一,就是给他一张适合他需要的床,不要再让他的睡眠超过必需的时间。成年人应该允许孩子在困倦的时候去睡觉,在他休息好的时候醒来,并且在他想起床的时候就起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建议传统的儿童床应该被淘汰的原因。现在已经有许多家庭在这样做了,取而代之的是给儿童一张低矮的、几乎贴近地面的小床,这样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躺下或是起来。一张低矮的床是很经济合算的。儿童需要简单的东西,复杂的东西对孩子的成长更多是一种妨碍,而不是帮助。许多家庭已经通过在地板上放置一个小床垫,并覆盖一张大毯子,实现了儿童睡眠习惯的变革。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晚上快乐地上床睡觉,早上不需要打扰任何人就可以起床。"

在我第一次看到芊卉园的床的时候,也有一丝疑惑,因为我记得我小时候幼儿园的床是有栅栏的,但我当时并没有多想,现在看到文章中这么描述,方才恍然大悟。

2、感观区的圆柱体

在培训学校的时候,园长和老师向我们展示的那个圆柱体,我至今还有印象。那是一种深浅不同,或者粗细不同的几组圆柱体,每个圆柱体对应的放在木板上相应的圆孔里面。

这种教具,在书中第12章也有提到。里面主要是讲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着迷于一些"基本"工作,比如拔出瓶塞子,在把它塞回去,"拔出瓶塞再塞回瓶塞的工作似乎是他们最喜爱的消遣之一".

但有的时候,家长经常会因为某件东西,认为东西本身很危险,或者担心孩子碰坏,或者拿东西是妈妈或者爸爸的东西,而不让孩子碰。但是,实际上孩子并不是真的想要那个生活中真正的东西,而是他需要从事同样的活动就可以了,至于具体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但最好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家长就不会干预了。

"类似这样一些没有外在最终目标的基本活动,都可以看作人类劳动者最初的微薄努力。"

在芊卉园,我就看到了这种圆柱。到现在为止我才明白这种教具设计的另一层含义,是为了满足了儿童这个时期的特殊需要。

从文章的这一段,也揭示了一件很无奈的事情,那就是"允许儿童自己活动的想法很容易理解,但是在成年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使得这个理想难以实现。年长者即使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允许他自由地接触和移动物品,也会发现自己无法抗拒那种说不清的要去控制孩子的冲动。"

3、科学区老师的展示过程

还记得在家长培训课程科学区展示的时候,老师当时展示的是花的解剖。其中有个细节我一直记得,就是当老师去取解剖过程需要用到的各种工具的时候,是一件一件去取的,而不是"顺路"一并取回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第13章《节奏》为这件事情做了一定的描述,让我的体会有更深了一层。

书中说"成年人做事有一种很自然的原则,即‘付出最少的努力’,这一原则促使他采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这就是我们成年人去取工具的过程中可能会采取的方法,我们会一次性把"顺路"的所有工具都取回来,因为这样"付出最少的努力".而孩子们却不是这样的。孩子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完成事情本身而去做的,孩子们更多的是想体验能让他们感觉到成功喜悦的行动。

这里就提到了孩子们做事的"节奏".成年人和孩子做事的节奏是不同的,成年人如果没有体会到孩子的"节奏",而是专注于事情的结果,或者成人本身给事情定义的标准是否达到这个问题,那么就很容易去打断孩子,孩子们的尝试会被打断。这其实是一件非常残酷的事情。

书中举了一个和偏瘫的人一起走路的例子,因为大家的做事的节奏不同,我们会觉得很痛苦,假设我们帮助了他,那么就要力求用自己的节奏代替他的节奏,才能让我们从内在冲突中解脱。但是这种对孩子的帮助,实际上是在无形间压制了儿童的行动自由。而这种压制将在儿童今后的生活中产生严重的后果。

"童年时期,儿童开始产生自我意识,他的心智处于富有创造性的状态,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段时间里,成年人能够潜入孩子意识之中,用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激发和促进孩子。"

就花的解剖过程中,一件一件取工具这件事情,还有另外一层引申的含义。孩子对于成人的行为是如饥似渴的观察者,并渴望模仿成人,所以在这一点上,成人有一种责任,要成为儿童的激励着,成为以身作则的"身教者",孩子可以从中学到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和举止。所以成年人要担负正确指导的责任,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心态平静,动作缓慢,这样孩子才能看清楚他动作的每一个细节。

相反的,如果成年人不是这么做,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做事,那就不能很好的激励和指导孩子,而是会用强有力的暗示把自己的快节奏传递给孩子,从而代替孩子内心的节奏。

当孩子的节奏变得突然加快,而没有仔细观察和思考其中的细节,就会慢慢丧失自己的理性思考,就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运动器官,只是不管不顾的任意游荡。

"三思而后行"这是书中提到的一个词,所以说如果一个孩子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先是很平静的观察和思考,然后再采取行动,这才是正常的。如果节奏被破坏,他的内在约束力就会被破坏,他的行为就会挣脱自我控制,被另一个人的意志只配,成为外接影响的牺牲品。

四、结语

这本书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一些感觉好的地方,做了标注,当看完了全书以后,又反过头来仔细阅读了一下自己做标注的地方。发现有些地方真的是字字珠玑。让人反复回味。

从阅读过程中,我反思了很多,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耐烦,行使大人的权利去抑制孩子的活动等等。实际上都是我没有真正的从孩子的视角去看世界,没用用心去体会孩子当时的心情。

难怪有人会说,养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也是大人自我修行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心态的平和,学会观察,学会等待,学会引导。前面是心态调整,中间是情绪控制,后面是方法使用。这些无论是运用到教育孩子身上,还是大人自己的生活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的路还长,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可逆的,作为父亲,我希望能够通过自我的修行,完善自己的人格,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静待花开!

此博文内容由贾李辰爸爸提供

读《装台》有感


读《装台》有感(一)

最近阅读陈彦写的《装台》这本书,读的过程中我自始至终都被顺子艰辛悲凉的生活折磨着,真没想到装台的活虽然和艺术是那样的接近,接近到你不明就里地认为他就是那些导演总监干的活,但是读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这两类人的命运相差尽然如此之大。

初次听说这本书是在2016年4月23日央视中国好书颁奖典礼上听到的,当时就说这本书抽时间一定要把它读完,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搁置了将近一年才把他读完,刚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此书和《白鹿原》的开头是如此的相似,主人公刁顺子不得已取进第三房媳妇,那白鹿原中的白佳轩取进第七房媳妇消停,而且书中的人物和语言环境竟也如此相似,但深读之后才发现两本书里的人物命运却相差如此之大。

小说中的顺子是装台的头,它虽然来自西京城里可是他和来自农村的一伙装台人一样,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的挣扎着。整片小说围绕着他身上的亲情、友情、爱情、离情、悲情、豪情方面错中复杂的展开,把装台人工作时的艰辛、危险、疲惫、焦灼以及完成工作后讨要工钱时的忍气吞声、低声下气的心里和言行详尽的呈现给读者,压得你心里沉甸甸的喘不过气来。

作品中还有两个最可恶的角色是刁菊花和寇铁,连顺子都难以想象出自己为什么能教育出这样的女儿,她变态的性格是在觉察出自己因丑陋嫁不出去开始的,加之妹妹的优秀和容貌,以及大她不多,模样姣好的素芬,这些因素成为顺子家庭战争爆发的导火索,顺子的身份和懦弱让自己的女儿都瞧不起,所以在一次次家庭战争中,菊花的野蛮和撒野最终把家庭弄得四分五裂,顺子妻离子散,顺子最终成为了孤家寡人。

寇铁是这个时代较为典型的所谓掮客代表。他奸诈滑头、欺下瞒上,对顺子从未正眼瞧过,每次从他手里拦来的活,工钱就没有顺利付过,雁过拔毛、克扣拖欠,没有一点同情心,那种对待底层人的冷漠让人不含而立。

作者其实也在通过文章故事反应当下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揭露当代社会的一些病态现象。(北朋公司:温晓合)

读《装台》有感(二)

一个逆来顺受者的博大胸怀

辛峰

在读陈彦的《装台》之前,我对陈彦和他在戏剧领域的创作成就几乎一无所知。但《装台》无疑深深地打动了我,这部小说的主人公顺子身上所拥有的典型性格实则是中国底层民众身上千百年来从未磨灭的善良与朴实。这种善良与朴实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逆来顺受,从不反抗也从不逃避的一种近似悲哀的承受。

我被深深打动的正是这种面对任何苦难都甘愿咬牙坚持下去的承受力量,我甚至感觉到,顺子身上的这种无怨无悔的承受精神才是我们这个民族上下五千年永不磨灭的真正脊梁。

这样说,在别人看来也许有夸大的嫌疑,但我认为并不离谱。装台,实际上就是搭建戏剧舞台,为他人作嫁妆衣裳。做最苦的活,流最多的汗,获取最低的报酬,承受最大的压力,甚至包括无底线地接受别人的侮辱。顺子作为西安皇城根的城里人,本可以像别人一样整天遛鸟、喝茶,依靠地理优势获取房租和村庄在经济开放中所得的红利,过优哉游哉的清闲日子。可他偏偏蹬起了破三轮,带着一帮从农村来的民工干起了在别人面前点头哈腰的装台营生。为此他甚至把自己累得肠子都从肛门掉了出来,但应承下来的差事就是跪着也要给人家做完,做好。

顺子这个人物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在任何人面前都服服帖帖,就连女儿都看不起他。这个凶神恶煞式的女儿完全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凶狠歹毒之人。她为了赶走养母的女儿,虐狗的残暴行为几乎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可是顺子一点反抗精神都没有,就连他所深爱的女人他也无法保护,最终让她在女儿的淫威下只能悄悄地远走。坦白地说,在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实在让人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沉悲哀,有一种想揭竿而起、挥刀相向的愤慨,有一种无可奈何又深沉哀婉的悲怜。然而细细想来,这又何曾不是作者对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洞若观火、体察至深而又用心良苦的表达呢?

在社会物质层面上,顺子要承担起一个在兴旺时期多则几百少则数十人的装台团队的糊口营生,要对上至剧团台长、剧务、导演下至一般工作人员讨好、卖乖,以保证工程款顺利到手。同时他还要及时处理团队里人员的受伤、赔偿,甚至帮助讨薪。从家庭层面上,他要面对一个顽劣、凶狠的女儿,协调女儿和养女以及自己喜欢的女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他还有一个依靠赌博为生,风光时一掷千金、落魄时衣食无着的大哥,要时时准备着为他收拾可能到来的烂摊子。

逆来顺受的顺子,实在是一个在一切人事面前都战战兢兢的人物。他爱不敢放手去爱,恨不敢放胆去恨。在他的身上惟一的闪光之处就是善良和毫无原则的承受能力。他把养女养到大学毕业却没有落下一点好处,他无怨无悔还自觉有愧;亲生女儿待他如孙子般恶劣,他依然觉得是自己能力不够,羞愧难当;作为一个团队的管理者,他从不计较得失,干最多的活,拿最基本的所得,员工有困难只要张口他从不拒绝。

就是这样一个逆来顺受的顺子,其结局却依然是孤家寡人,在埋葬了大哥,丢失了爱人,迎回了恶煞女儿之后继续蹬着他的破三轮在年届五十之际奔波在风雨之中。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作者的笔触有点残酷无情,但本质上又对作者这种极度现实的处理手法打心眼里敬服。这样的故事里充满了闹剧,甚至无所谓高潮,也无所谓结局。但字字读来,却令人痛心至极,悲哀心冷之际又深深地感觉到就在我们身边正奔走着一个又一个逆来顺受的顺子。也正是他们的逆来顺受的善良,在无形中孕育了这个民族博大深沉的胸怀!

2017.02.23

读《蒙氏早教全书》有感


读《蒙氏早教全书》有感

海伦堡住户张开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以下简称早教。在众多的早教学派中,以玛利亚。蒙台梭利创办的蒙氏教育最受欢迎。本人遂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拜读了这本《蒙氏早教全书》,不得不说此书令我受益匪浅,联想到中国家长们的教育习惯,蒙氏早教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蒙氏一书告诉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家长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在这里我主要指的是教育知识上的准备。哲人苏格拉底说过"人类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愚昧无知",无独有偶,中国的某位专家也说过"一想到人类不用通过任何考试就可以为人父母,就让我不寒而栗".蒙特梭利女士是一位医学博士,她对儿童的发展阶段有着非常科学的认识,并提出了儿童发育敏感期的概念。如果孩子在敏感期没有及时得开发自身潜能,那么错过敏感期之后的教育会事倍功半。所以对任何想要教育好孩子的家长来说,首先必须要掌握基本的教育知识,了解孩子的生长规律,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才能在最恰当的时间给予孩子最需要的帮助。然而不幸的是,真正掌握早教理论的中国家长仍不占多数,大部分的中国父母要么继续沿用传统的打骂教育,要么通过不断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形成溺爱式的教育。这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举足无措、不明所以,要么打骂,要么妥协,却无法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而当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之后才追悔莫及。综上所述,任何父母在生养孩子之前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管做父母的学历高低,都要有心去学习早教的基本知识,为孩子将来的美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蒙氏教育强调环境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对于0-6岁的儿童来说,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其实并不友好,周围的一切事物对他们来说都太大了,太高了,就算这些儿童尝试想与环境互动,旁边往往还跟着一个烦人的大人,提防着孩子这个也不让碰,那个也不让摸。蒙氏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孩子需要通过与现实环境的互动才能实现自身心灵和智力的发展,孩子本身有着工作的需求和学习的渴望,所以家长们应该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真实、自由的成长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自然会平静下来并专注于与周边事物的互动。令人欣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给自己的孩子买小桌子、小椅子、小抽屉等适合孩子身高的物件,让他们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无用的人而专注于自己能力的开发,而且一旦当孩子适应了这样的环境,他便会很少哭闹,成人对孩子的行为也不用过多干预,省心省力,对家长对孩子的生活都是有利无弊的。

蒙氏教育之所以强调营造环境的重要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自由发展并培养其独立意识与能力。蒙特梭利认为,儿童本身具有占有欲和支配欲(支配家长),但他同时也具有独立自主成长的需求。所以如何降低孩子的支配欲望和占有欲望,减少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增强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成为了很多中国家长的头痛问题。随着我国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老百姓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家长们有能力去满足孩子一个又一个的物质需求,有些家长为了满足孩子不遗余力,甚至连天上的星星都想给孩子摘下来。然而,物质再多终归有限,而人的贪欲是永无止境的,一味满足而不加以限制往往换来的是不知感恩、无理取闹和事事都要依赖我们的小寄生虫。但这又能怪谁呢?还是要怪我们自己。是谁在孩子想跑的时候把他抱起来;是谁在孩子想帮忙做家务的时候说:"你不要碰,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事不用你管";又有多少父母因为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而心中有愧,于是乎匆匆丢下几百块钱让孩子与钱为伴。殊不知你再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内心作何感想,他会自以为是个无能的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只能求助于家长,自己不被允许去切菜做饭、去户外活动、去为自己做决策,一旦越雷池半步就会被家长粗暴的打断。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依赖大人而且丝毫不会心存感激,因为大人们剥夺了他们心灵胚胎发展的权利,而这人非常令孩子痛苦的。所以,只有让孩子独立发展,勇敢尝试,他才能健康的成长。让孩子自己通过实践争取成果而非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孩子反而更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而心存感恩,在这一点上,蒙氏教育对中国的家长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蒙氏教育提倡所有父母要用爱与尊重去对待孩子。写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难道还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情况吗?所有人肯定都会很爱自己的孩子。但事实上蒙氏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记得曾经看过一期情感节目,一个年轻的妈妈哭诉到:"我很爱我的孩子,我要给他吃最好的奶粉,上最贵的学校,买最棒的玩具,为了孩子我付出了一切,甚至经常跟老公吵架,即使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我也要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她说完之后一位专家点评:"你可能真的想爱自己的孩子,但在我看来你没有做到。如果你真爱孩子的话你就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如果你真懂教育孩子的话你会知道用钱能买到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根本没那么重要,不上贵族学校的孩子依然可以成才。如果你真的不想伤害孩子的话就请好好理解孩子的爸爸,不要老是吵架,否则你今天所抱怨的话只能让我以为你是一个拿孩子作为借口来逃避现实问题的懦夫".

这位专家的话令人深思,每个家长心中都应该反问自己:我真的爱孩子吗,我做的是爱孩子的事吗,我有好好尊重孩子的想法吗?爱与尊重的对立面即是自私与压抑,很多时候两者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爱不是说在嘴里好听的,而是体现在父母的行为之中。陪伴孩子这是爱,给孩子塞人民币是自私的救赎行为;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由发展这是爱,强制孩子上不喜欢的"兴趣班"是虚荣心的体现;让孩子勇敢得尝试自己想做的事、耐心鼓励孩子是爱,因为害怕打碎玻璃杯而不让孩子碰任何物品的家长视个人秩序与财产高于孩子的成长,更是一种自私与吝啬的体现。在蒙特梭利看来,家长们要爱孩子绝不能仅仅是一句空话,更不能成为大人推卸责任的借口,爱孩子就要从实际行动出发,从尊重孩子做起,父母要深信孩子也是爱我们的,我们千万不能辜负这份纯真的爱。

此次看《蒙氏早教全书》的感想大致就这么多,希望各位家长交流指正,谢谢!

读王蒙先生《天下归仁》有感


斯文济世 天下归仁

--读王蒙先生《天下归仁》有感

伊汶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很小的时候就能背诵《论语》里的学而篇,但是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确是在成年后。给我带来最大安慰的便是这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你,别人由于无知而做了伤害你的事情,荒谬的事情,你却不生气不上火,这不是很有君子的风范吗?——(翻译自《天下归仁》)

因为生活的阅历真正理解了这一句的意义之后,从此便豁然开朗。

这是读《论语》带给我的益处。

后来,对于《论语》,乃至传统文化,一直怀着敬仰的态度去努力的学习。

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孔子的身世际遇。他3岁丧父,17岁丧母…周游列国14年,屡次被拒,除了吃闭门羹,还有嘲笑。自然最后也没做成什么官。他周游列国十四年,乃至要求出仕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弘扬自己的主张与思想来治理这个世界,是为了兼济天下。晚年时丧子,所有的得意门生都先他而去…遭受生活如此的重击,该是多么的郁闷,但他却在人均寿命为37岁的那个时代活到了73岁。

这是何等的豁达。乐观。自信。坚强。知天命。

2

《论语?宪问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别人做了祸害我的事,我却报以恩德,这样如何?”孔子说:“那别人要是做了给你以恩德的事呢?(你回报给人家什么呢?)我觉得,最好是以光明正大回报心怀鬼胎(暗地使坏、造你的谣、给你打小报告之类),同时以恩德回报恩德,以善待回报善待。”——(翻译自《天下归仁》)

读到这里,一个可爱的堪称性情中人的老者形象浮现出来。这是一个爱歌唱,擅鼓瑟,音乐素养极高的活泼生动的老者。关于歌唱,鼓瑟,评论音乐《论语》里多有出现。

比如: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听人唱歌唱得好,一定要求他再唱一遍,同时在后一遍与他合唱或自己应和一遍。——(翻译自《天下归仁》)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讲起《韶》乐来,说那是极善良也极美,既善良敦厚又赏心悦耳目的音乐。讲起《武》乐来,他说那是很美好却不够善良的,是赏心志而悦耳目却不能感化教育人的。——(翻译自《天下归仁》)

直率、活泼、天真。这样的人儿多么惹人爱。

3

《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王读《论语》,针对学而篇、为政篇…到子张篇、尧曰篇共二十篇进行解读。王蒙先生的解读厚重而绵柔,所谓温文尔雅,大概就是形容这样的大家。第二部分为《论语》的义理,分别为孝悌而仁、君子之德、为政之道、礼的秩序、好学、担当与使命、知人论世等反映出《论语》义理的7个篇章。第三部分是关于孔子的十九个问答。一问一答,问的犀利,答的彻底。更加客观的解读孔子几千年以来带给我们的影响。第四部分是价值认同的关键在与人心,这个部分分为3个篇章,从民族文化基因中寻找价值认知、从人心中寻找美好、积极的共识、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精神资源。用书中的四句话归纳总结为“人心可用,世道可兴,传统可取,开拓可新。”

在《天下归仁》这本书里,我个人特别喜欢的几段话如下: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说“能够(正当地、有把握地)达到富贵发达的事由,就是当催巴儿我也可以干。如果没有这样的机缘,我就干点我自身感兴趣的事情吧——(翻译自《天下归仁》)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点粗粮淡饭白水,枕着胳臂歇息,(这简单的生活)已经使我满足而且快乐了。不符合正道而取得的财富地位,对于我来说,不过是天边的浮云(不着边际,转瞬即逝的幻象)罢了。——(翻译自《天下归仁》)

所谓粗菜淡饭,但求心安。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有时要讲“雅言”,即文雅的书面语言或标准的官话(普通话)、读《诗经》、《尚书》,还有主持礼仪活动时,都用雅言。——(翻译自《天下归仁》)

所谓文明礼仪,当用雅言。

常读《论语》,读《天下归仁》,实在是原篇好,解读的也好。

一点清雅,几分敬仰。开拓创新,不忘传统。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童年的秘密读书心得

《童年的秘密》全书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儿童生理、心理各阶段的发展,儿童的教育,爱的智慧,成人与儿童的冲突等等。蒙台梭利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示了童年的秘密,让我们得以更深刻地了解和理解儿童。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露珠,需要教师和家长加倍呵护。这种保护就是一种教育。

以上就是我读《童年的秘密》一书的主要感受。我想每个童年秘密的发现、教育方法的实施、孩子的点滴进步都将成为我今后不断努力、不断前进的动力!

读《羿教逢蒙学射》有感


读《羿教逢蒙学射》有感

山京畜牧场学校六(1)班:陈浩燃指导教师:陈宇

今天我读了一本图书叫《上古西周》,里面有则故事很让人感动。

羿在嫦娥离开人间,飞往月亮以后就遇到了自己的徒弟逢蒙,他把射箭的技巧一一传给了逢蒙。

逢蒙想学好射箭必须掌握一个方法:眼睛盯在一个地方不动。后来他果然成功了,用针插他的眼睛也不会动。但羿说:这还不够,你应当把一个很小的东西看大起来。最终他把一只小虱子看得比一个轮胎还大呢!

但是,逢蒙的射箭技术在羿之下,他一边哄羿开心,一边找机会干掉羿。第一次,逢蒙用箭射羿,不但没射中,箭还被羿咬在嘴上,羿不计较往事,依旧把技巧传给逢蒙,可逢蒙还是不死心。第二次,他趁羿打猎时,用矛从后脑勺向羿射去。从此,大英雄羿就这样死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逢蒙看见弓箭和木棒时就会头晕,我想这大概是老天对他的惩罚吧!他完全成了废人。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只要有恒心,没有做不成的事。但也告诉我们一件事:虽然你心胸宽广、心地仁慈,也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一言一举,有可能这一言一举就是一个欺骗的开始。

读《耐利的保护者》有感


今天,我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其中《耐利的保护者》者这篇文章深深的吸引了我。文中的耐利是个学习很好的孩子但是耐利不仅驼背而且身体还小而弱,连呼吸似乎都很空难。他的母亲是个矮小面白的妇人,每天放学都去接儿子。别的同学都嘲笑他逗弄他,可耐利不反抗,并且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别人弄他,他只是在座位上哭泣。

但是情况变了,有人开始保护耐利,从此没有人敢捉弄耐利了,两个人很要好,互相帮助,听见老师表扬卡隆,接着拿了一个十字架链子送给了卡隆。

这是一件很普通的小故事,但这故事是是我受益匪浅,我被卡隆的助人为乐所感动,卡隆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学习他的好品质让同学间的友情更加深厚。

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用学习回报老师和父母对我们的爱,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美好的心。

友谊大街小学六年级 汪卓清

读圣母玛利亚领养的女孩有感作文500字


至今为止,我已经读了许多童话故事了,例如:丑小鸭、海的女儿、睡美人但令我最难忘的是格林兄弟写的圣女玛利亚领养的女孩。
故事的大意是:有一对夫妇因为太穷了,而养不起他们3岁的女儿,圣母就答应把女孩领到天国去抚养,女孩十四岁时,圣母要去旅行,临行前,她把天国十三道门的钥匙交给了女孩,并告诉女孩绝对不要打开第十三道门,但女孩的好奇心很强,最终还是打开了第十三道门,一打开门,女孩的手指就被门里熊熊燃烧的烈火给烫金了,圣母回来后,再三问女孩有没有打开过第十三道门,女孩撒谎了,圣母就把她囚禁在荒野里了,女孩喊不出声。过了好几年,国王偶然发现了她,立了她为王后,圣母又来询问,王后还是没有承认,圣母就抱走了她的孩子,最后,王后终于认错了。
王后为什么总是受到惩罚就是因为她总是撒谎而造成的,撒谎是不好的。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你如果做错了什么事,就应该去勇于承认错误,或许别人还会原谅你,但千万不要去撒谎,会有大报应的。
如果我将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的话,我一定会发明一种能检测别人有没有撒谎的仪器,谁撒谎了,测谎仪就会先教育别人:撒谎是不好的再督促他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了,这样,大家就会信任彼此,友谊也会加深。
就如一句名言所说:大愚蠢大报复,小愚蠢小报复。大家可不要撒谎哦,不然可是会有报复的。

读吕蒙军旅读书


三国时期有个叫吕蒙。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念不起书,十五六岁就从了军。他英勇善战,是东吴的著名将领。可是由于他没什么文化,别人是都只当他是个武夫,大都督鲁肃就很轻视他。

三国时期有个叫吕蒙。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念不起书,十五六岁就从了军。他英勇善战,是东吴的著名将领。可是由于他没什么文化,别人是都只当他是个武夫,大都督鲁肃就很轻视他。

有一次,吕蒙向主公孙权汇报工作。孙权趁机劝他多读点书,增长一些学问。吕蒙不好意思的抓抓脑袋,无奈的说:军务这么繁忙,哪里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务难道比我还多吗?我从小就读了很多书,现在治理国家之余,仍然广泛涉猎史书、兵法,从中获益匪浅。魏国的曹操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吗?你为什么不能勉励自己学习呢?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下决心开始学习。他利用闲暇时间彻夜攻读,行军打仗也要随身带上几本书。渐渐地,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书也越读越多,连有些专门做学问的人都赶不上他呢。

吕蒙的变化孙权都看在了眼里,他感叹的对别人说:吕蒙已经当了将军,还肯像小孩子一样从头学起,真是难能可贵啊!

一天,鲁肃到吕蒙营中商议军情。吕蒙侃侃而谈连为鲁肃谋划了五条方针大略。鲁肃又惊讶又佩服,说道:原先我以为你只懂领兵打仗,没想到你的学问也这样渊博。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有感”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读童年的秘密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