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巴金春读后感3000字 > 地图 > 巴金春读后感3000字

巴金春读后感3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巴金《家.春.秋》读后感12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巴金《家.春.秋》读后感12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在众多关于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新兴的民生力量的作品中,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家、春、秋》以五四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描写了高家这个封建家庭的情况,人物命运的变化,控诉了旧家庭的罪恶,揭示了它木叶黄落的穷途陌路的必然命运,展现了作者自己的社会理想。总之,如巴金所言: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
《家、春、秋》中有很多人物,如奉行作揖主义、性格懦弱的觉新;美丽忠贞刚强的鸣凤;温婉却命运悲惨的瑞钰,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过激派觉慧,他让我又爱又恨。
爱他的叛逆,在高老太爷生重病的时候,他坚决不允许在自己房间里捉鬼,痛骂觉新和克明,大呼说:哪个敢进我的房间,我就要给他一个嘴巴!我不怕你们!
爱他的豪情壮志和自信,他说: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爱他的奋发向上,他积极地交朋友,编辑刊物,投身于五四运动,将自由平等的种子播撒,迎接黑暗之后的曙光!
爱他的单纯,他始终相信春天是我们的,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无所顾忌地离家远走,融入到上海的新运动浪潮中去。
爱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用行动驱逐社会黑暗,迎来光明!
但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觉慧也是如此!
虽然他蔑视封建,摈弃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和女佣鸣凤恋爱,但是当他满心热情地投入办报刊等活动的时候,他却几乎忘了鸣凤,甚至鸣凤想见他一面都很难,在鸣凤投湖的那一晚,鸣凤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见他可想而知,可他却全然不知,一心忙着自己的工作,这样对一个可以为他死的女人,不仅让我们为鸣凤感到悲哀,更让鸣凤带着忧愁,悲哀地走向了生命的终点,觉慧就这样抛弃了鸣凤,泛起了一段用鲜血浸透的爱情而且尽管他极力反对封建观念,可他竟然曾希望和鸣凤门当户对。我认为这并不是他深爱鸣凤,太渴望和她在一起才有的想法,而是他对鸣凤的爱还不够深,还比不上他反对封建观念的强度,这让我对为保护爱情而死的鸣凤感到悲哀,让我恨这个抛弃了鸣凤的觉慧。但我知道在那样一个封建思想仍然盛行的时代,觉慧能够接受女佣鸣凤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超越,要跨越这道阶级鸿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又是何等的艰难啊!
觉慧是《家春秋》的一个主角,他叛逆,他热情,他奋发,他大胆,他单纯,他幼稚,他是那个封建家族甚至那个时代的新生力量,他奋力和封建势力不断斗争,探索通向新时代的阳光大道,他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并坚持信念,风雨兼程!
而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是选择人云亦云还是独立思考?是选择默不作声还是勇敢地站起来抨击社会的问题?遇见困难时是选择半途而废还是坚持不懈?读完《家春秋》之后对觉慧有了一定的了解,我想我找到了答案: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自己争取幸福,相信春天是我们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家》《春》《秋》有感1000字


读《家》《春》《秋》有感1000字

胡荼

高公馆是一个传统的官宦家族,《家》《春》《秋》以大时代背景,描述新青年对抗传统礼教。有时候感觉书就像一面镜子,拿起来看的时候,好像和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的差异。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对抗一直存在,思想的碰撞和传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现在80后、90后与60后、70后的生活观、职业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似乎每一次的对抗都会有觉新、觉民、觉慧的影子。

觉新代表新思想、旧的行动,他认同新思想也对新思想感兴趣,然而却驱从于老一辈的思想之下,依旧用符合老一辈的行为做事。或许他就像一把伞,撑起了那些判逆者,以至于不会在那些新思想还未成熟时就夭折。像觉新这一类人,往往极度受困于新旧的更替,也是最大的受害者;旧派用他来挡,新派指责他的拖泥带水,而自己往往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忍辱精神。对比今天的职场,似乎也有典型的特征80后的中层,似乎也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对于90后的自由与任性,对于70后的严谨与职业道德;80后似乎也成为了这样的一个角色。或许当某天也可以像《秋》最后那样,分崩离析;脱离职场的束弱缚,却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业。

觉民代表着在旧力量下的抗争者,生活在大环境下,但是仍旧我行我素,为了新思想而坚持对抗。像他一样,心中无惧,不惧怕老一辈人的所谓家法,有自己的作为。虽然在高公馆里孕育成长,但是却是新思想下的新青年。对亲情、爱情、梦想都有自己的追求。或许就像90后在职业里,专注价值而不乎人情人言等等,似乎更加的洒脱。他们不在束缚于行政、加班等各种符加的条件及行为,不用在乎职场的微妙关系。或许专注于技能、工作时,不需要太在意别人的反馈,恰恰也因为这样,技能的成长似乎更快。当许多人还在谈职场竞争的时候,专注于能力提升的他们,早就有了她们新的选择,新的追求。

觉慧代表着完全反抗旧力量的一代人,这类人完完全全走出老一辈的圈子,他们独立成长于属于他们的世界。就像可以不用再考虑人情事故,不用受缚于上辈人所拥有的资源基础。新的追求,新的形式,新的向往,新的思想,一切都是新的。用自己青春的激情浇灌,成为新的一代人。如同现代的万众创新,莘莘向荣,当老一辈还在考虑威信、判断力的时候,新人早就快小步快跑的干掉了他们。

一部小说就如同一面镜子,看得自己胆颤心惊,似乎它己经权释了自己的命运一般。似乎自己也可以感受到觉新的压力,可以想象是自己还是不得己的陷入这种纠结。日复一日的绞心,或许像这样的大好人,从来不会有报复之心,可以安于所有不公平的对待。忽然发现觉新挺可悲的,他虽然无法选择像觉慧一样一走了之,但他却可以选择放弃所谓大家族的责任,守着自己一房的未来。

巴金《家》读后感1200字


读《家》《春》《秋》有感_优秀读后感1000字


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是尤其值得一看的。他通过对一个家族兴衰的叙述,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点儿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

那是一个临于破晓的时代,是一个薄近黎明的社会,传统封建与创新进步进行着抗争。正是新旧过渡的时候,这就如同画作中白向黑过渡时产生的灰,它不如黑白般显明,但却不可缺少。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家大少爷高觉新。我认为他象征了新旧交替时代的半个牺牲品。为什么是半个呢?因为在《秋》的末尾并未说明觉新的最终命运,仅说我请读者记住他自己的那句话我的上进之心并未死去或许他会向封建屈服,又或许他能追赶上新时代,不论如何,他的上进心是熠熠生辉的,没有让他沦为封建的阶下囚。

看到觉新的一段人生,我不禁忆起鲁迅先生对于孔乙己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对于觉新,我对他更多的是同情。处在那样一个特殊时期,我不知当时的人们是否会偶觉恍惚,是否会有人念及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情?前方是黑暗的未知,背后是光明的深渊,有多少人克服恐惧走向前方,又有多少人向恐惧称臣,只能待于原地或坠落身后的无底渊?觉新就是在这新与旧、白与黑、生与死之间挣扎。他身为长子,就注定要放弃自己的梦想,去继承家业,处理人情世故。他的老一辈都已被封建制度腐朽,同辈与年轻一辈的命运只因了那特殊的气氛环境,觉慧、觉民、琴以及淑华、报社的同志都跻身黑暗,终究走上了新路见了光明;也有梅、大少奶、鸣凤、淑贞、蕙被迫走向了看似光明,实则落后复古的路,面对的确是永远的黑暗。那是一段艰难困苦的岁月,让人想不明白,究竟过了多少个那样的日子,一个社会才有了全新的面貌?

我敬佩觉民觉慧的勇敢上进,另一方面,觉新的忍耐与生活对他的压迫更令我感怀。是我太感情用事,还不能够明辨世事吧?在很多人眼中,觉新该是改革中的怯懦者的形象,可在我心中,除开那的确有的怯懦与固执外,我对觉新还怀着同情与悲悯。我见了他的几个叔叔阿姨(文中为其阿爸阿妈)对他的恭维与为维护自己利益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见了他的作揖主义;也见了他几次在弟弟的激励下决心进步,却又被尘间繁杂拖入泥潭;还有他为了维系家族、照顾家人所受的委屈;他无数次被命运捉弄,痛失至亲后在深夜失声哽咽;他甚至连唯一的儿子海臣也失去了世间苦难千千万,但如觉新般接二连三地遭受厄运,人们不免为之唏嘘。觉新,无数次捧起进步书籍阅览,在刚蓄集一丝力量后,却无奈被打回原形。在时间的长河中,总有惊涛拍浪打在觉新的天空,但正如诗人普希金所讲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觉新的世界终将雨过天晴。最后,高家散了,各自的新生活也就此开启。选择新路的人解锁了新的社会。

觉新的泪水、那一代人的泪水都会在新社会的春天里化作汩汩溪水推动发展、孕育新生。还有那发自心底的声音我的上进心并未死!

巴金春读后感


巴金春读后感范文一

《春》是巴金的小说三步曲中继《家》之后,《秋》之前的中部小说,它介绍的是:在一个旧社会封建体制下生活的大家庭里,一个少女如何背叛婚姻、家庭,获得了人身自由的故事。

这是一本表面看起来轻松、喜悦,脱离当代现实社会思想禁锢的故事,但实际上,当你在读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时,心里却总是伤感、郁闷、愤怒的。

特别是当你看到高家四小姐和二小姐的那股软弱劲儿,真想走进去,一把掐死她们,然后再扔到粪坑里。或许只有看到三小姐的大胆、活泼、天真,琴小姐的善良、好学、乐观时,紧蹙的双眉才会稍稍展开一些。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妈告诉我,小姑年轻时剪了一个齐肩的短发,而被隔壁老太太骂男不男,女不女的闲话,算来,小姑至今也有40多岁了吧。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女人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包了小脚便有炫耀资本的封建年代,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条件,让我们这一代人被父母纵容得少了很多对生活的辛酸体会。偶尔听老人们或者CCTV科教频道里的探索。发现讲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历程时,是多么让人值得敬佩啊!

后话:巴金的小说嵌入了很多四川方言语的成份,比如揩汗水(擦汗)、冲壳子(吹牛)、太晏了(太晚)、惯使人(纵容)、好丧得(丢人)等等,使人在文字的阅读上特别轻松和诙谐。但是,这里面偶尔也会出来一些通假字,让人琢磨半天。当然纵使再好的作家,也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完美。

巴金《春》读后感范文二

我控诉旧社会,宣判旧制度的死刑,作为作家我有这个权利,也有责任。我恨那个制度,蔑视那个制度。我只有一个坚定的思想:它一定要灭亡。巴金。

《春》是巴金的小说三步曲中继《家》之后,《秋》之前的中部小说,它介绍的是:在一个旧社会封建体制下生活的大家庭里,一个少女如何背叛婚姻、家庭,获得了人身自由的故事。

这是一本表面看起来轻松、喜悦,脱离当代现实社会思想禁锢的故事,但实际上,当你在读故事的每一个情节时,心里却总是伤感、郁闷、愤怒的。

特别是当你看到高家四小姐和二小姐的那股软弱劲儿,真想走进去,一把掐死她们,然后再扔到粪坑里。或许只有看到三小姐的大胆、活泼、天真,琴小姐的善良、好学、乐观时,紧蹙的双眉才会稍稍展开一些。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老妈告诉我,小姑年轻时剪了一个齐肩的短发,而被隔壁老太太骂男不男,女不女的闲话,算来,小姑至今也有40多岁了吧。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女人必须遵循三从四德、包了小脚便有炫耀资本的封建年代,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条件,让我们这一代人被父母纵容得少了很多对生活的辛酸体会。偶尔听老人们或者CCTV科教频道里的探索。发现讲着他们那一代人的生活历程时,是多么让人值得敬佩啊!

巴金《春》读后感


巴金《春》读后感

作为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二部,《春》延续了第一部《家》的风格,依旧是通过描写高家这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来表现年轻人在老一辈人的陈旧思想和愚昧安排下的苦苦挣扎。这一部的重点在于高家的女孩子们,还引入了另外一个家族周家。以高家的淑英和周家的蕙的不同命运再一次告诉我们要勇于冲破旧社会旧思想的牢笼来追求自己的幸福。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淑英、琴、蕙、淑华、芸和淑贞几个主要的女孩子。淑英在知道自己的需要嫁给一个名誉很坏的人之后,她除了听从父亲的意思却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无可奈何地熬着日子,逐渐变得沉静和忧郁起来。好在她还有善解人意的琴表姐、鼓舞和激励她的表哥觉慧和觉民。她一步步地看到了希望,在他们三人的帮助下也逃出了高家这个大牢笼,到了觉慧所在的上海,去追寻自己的希望。最后她给琴回信说:春天是我们的。她终于做到了原先杂志里看到的能够支配自己命运,自由地去生活去爱的女子那样,她大概那个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美好人生真正开始了吧。她也是我在这本书里最大的欣慰。

向来不喜欢多愁善感的女子,可是我也懂得淑英的无奈,满心忧愁的女子是无法看起来欢愉的,好在她一点点地愿意在改变了。从她坚持着学英语就可以看出,她想沉淀自己去寻找外面的世界。后来在觉慧觉民的明示暗示下看到了出逃的这条希望,她终于渐渐开朗起来。因为有希望所以会振作。这不也是我们应该要有的么?就算对未来自己要干的事情充满了迷茫,也不能因为迷茫而得过且过,要努力地去寻找希望。自己的力量不够,那就寻找他人的指导和帮助,希望总会一点点地出现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其实我早就在看的时候心里暗暗急道:怎么还不快想办法帮她逃走啊?!不过后来也渐渐明白,淑英身为女子,跟觉慧肯定还是不一样的,女子从来都是封建制度的最大牺牲品,她们的反抗相对男子来说更加微不足道。更何况她还是三老爷克明这个封建家庭大家长里最有道学气的人的女儿,想必更加难以挣脱这个牢笼。

淑英的英文教师是远房亲戚陈剑云,是一个身体不好家道中落的落魄男子。在大家眼里他是悲观怯弱的,在淑英看来他也无法给自己真正的实质性的帮助。可是他把淑英当成了自己生命里的第二颗星星,他靠着这亮光寻觅前进的路。他因着淑英的开心而开心,因她的难过而难过,他总是在她难过的时候叫她要对自己有期望,他总是先察觉到淑英的心态变化。虽然总是愧疚地感觉自己不能真的给她帮一点忙,却还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安慰和鼓舞她。想想我们自己的朋友遇到了悲哀的事情却无能为力,也是这样的感觉。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别无其他,只能期望当事人自己可以想明白、挺过去。我们在面对他人的悲伤时,必须要学会倾听,就算自己不能真的帮到对方,但是我们的支持和理解也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有逃跑之前身边人的精神抚慰,淑英恐怕也是会郁郁而终的吧。他十分坚决地对淑英说道:倘使有一天你需要人帮忙,有一个人愿意为你的缘故牺牲一切。最后他果真做到了,他主动提出护送淑英到上海,便一路照顾淑英,直到他在上海因肺病去世。能尽力帮忙到如此,淑英很幸运。我深深地为《春》里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而感动,愿意倾听和全力帮忙,以积极的思想相互鼓舞。亲友如斯,还有何求?

淑英是陈剑云生命里的第二颗星星,那第一颗呢?是琴。但是琴早就与二表哥觉民互相喜欢,并且在第一部里也冲破了家庭阻碍,未来是十分美好的。琴在觉民和一帮朋友的引领下,越来越向新女性的方向发展,还在朋友们发起的《利群周报》里担任了编辑一职。她逐渐在接触一个更加广大的世界,姐妹们都羡慕她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追随新的思想。她这颗星星,升到了陈剑云差不多不能看见的高度了,照耀在了另一个与她更相匹配的觉民的世界里。如果环境允许,高家的女孩子们也是能够逐渐地成长为这样的新女性吧。在不断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同时,鼓舞身边的人跟自己一样去探寻一个新的世界,这才是真正值得深交的朋友。

人和人的境遇总是不同,别人的生活也许有值得羡慕的地方,但是如果只是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怨自艾不求改变或者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那就是自己有些自作自受了。在第一部《家》中妻子死了,现在在这一部里面两个孩子也死了。就连他同情和爱恋的蕙表妹,也因为自己的怯懦眼睁睁让她一步步变成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我还总想着如果觉新坚持用西医给海臣和蕙看病,他们是不是就不会死。觉新的坚持总是断断续续,啊,那也不能称之为坚持吧,他一面安慰着蕙说会好起来,自己会尽力想办法。可是结果呢?他依然是唯唯诺诺地屈服于旧礼教。书中觉新一直说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为什么当别人真诚地帮助你的时候,你却忍心丢开,固执地走向灭亡?不是没人不理解你,而是你根本不敢面对现实。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痛痛快快的活一次呢?

让我最觉得可笑和悲哀的是觉新故意说了激怒淑华的话,想把自己的愤怒传染给别人,激起别人来说一些他自己想说却又不敢说的攻击那个制度的话。真是悲哀至极,他知道自己哪里不对,可是还是继续错下去。长房长孙的压力真的很重吧,可是我还是瞧不起和想指责他,自己的痛苦无限循环,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保护不了,全都是因为他的怯懦,封建礼教在长辈眼里或许真的比活人重要,可是他还要为着自己以为的大家庭的和谐而牺牲自己的亲人吗?他总是会让我想起一句话: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如果这些道理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又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得以开启美好的转变呢?

最喜欢的是淑华的性格,心直口快、爱说爱笑,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本来姐姐淑英和她的性格差不多,可是因为婚事的到来而渐渐改变。我很怕淑华也会步淑英的后尘,而且她们的四妹淑贞也早已经因为礼教的压迫缠了足而倍感自卑。蕙已经成了第二个梅,因为父母之命嫁出去的生活总是苦闷的,有病也坚持没有那么大效用的中医疗法。不想再看到第三个、第四个梅。一个家庭的新一辈是否以后真的得靠出逃来寻求出路?最起码女子是这样。不过就算不是女子,但谁又能说一定不会成为觉新那样矛盾而怯懦的男子呢?

看时真的是满满的悲哀与无奈,却也因最后的春天是我们的再次点亮了希望。是啊,春天是我们年轻一辈的。是需要我们勇敢去争取的。春天带来的是生命,是希望,是温暖,是欢乐。这样的春天是关在封建礼教牢笼里的人所感知不到的。敢于反抗旧制度旧思想的我们,积极寻求新出路的我们,渴望看到新天地新世纪的我们,怎么不能迎来属于我们的春天呢?

读巴金的《秋》有感


最近接着阅读巴金老人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秋》时,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秋天本该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季节。可是说心里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总感觉心里很憋闷,有几次不得不放下书,走到外面透口气。读完后,有很多话是不吐不快。
高家大少爷觉新的窝囊、懦弱、作辑主义让人气不打一处来。他以为抱着“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这样的愚蠢念头,别人就会谅解他,感激他;他以为他的唯唯诺诺可以讨好身边所有人,可是他真的大错特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退缩,一次又一次的充当老好人,不仅没有得到别人应有的尊重和感恩,相反换来的是别人的鄙视和愤懑。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别人又怎么能把你当回事呢?面对别人的故意刁难不是去反驳而是默默承受,时间长了,别人不自觉中就把你当成软的柿子,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堂堂高家大少爷,在整个公馆人的眼里也许连一个丫环都不如。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固然与那个陈旧的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有关,还有他遭遇的太多灾难共同造成他那个样子。可是同样一母所生,又在一个公馆里长大的其他兄弟姐妹为什么遇事态度和他截然相反呢?二弟高觉民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对未来充满希望,虽然有时过于偏激,但总比逆来顺受强百倍。三妹淑华敢说敢作,天不怕地不怕,按自己的想法活着,虽然也因此遭到不少人的为难,可也没见到她少一根毫毛。所以高新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罪魁祸首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是他自己做人没有个性和自己的原则。每次面对那些所谓的长辈们的羞辱选择忍气吞声,以为像鸵鸟那样遇到危险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就可以躲过这一劫。结果呢?“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不是说善良不好,但是无原则的善良就是对坏人的姑奸养息,对恶势力的推波助澜。退一步也许会海阔天空,可是一味的退避就是自寻死路。人就是这样,你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必在沉默中灭亡。
那些陈旧制度和吃人礼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吗?那些道貌岸然的长辈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吗?鲁迅笔下的“旧礼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现了。丫环倩儿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请大夫来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最后活活病死。倩儿死后连入土为安的待遇都没能得到,只落下一个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场。四小姐淑贞最为可怜,她善良、敏感而又懦弱可怜。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不可避免地充当她们的出气筒,无辜被辱骂和殴打。身边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对她孤独的求救,他们只是礼节性的安慰她,许下的诺言却一直没有人去兑现。指望那些兄弟姐妹们来搭救的希望破灭了,无奈之下,她选择了跳井来结束她年轻的生命。觉新有善良、觉民有信仰、淑华有胆量、琴有细心,但是都有什么用。他们都没有真正的伸手去拉他们的妹妹一把,我感觉他们是那么的冷漠。每个人都只关心他们自己的事情,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派头,让人作呕。
我在阅读时真的好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也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崭新的时代。倩儿、淑贞还有很多人的宝贵生命就这样被那可恶的旧礼教吞噬了。看起来,吃人礼教还真的满吓人的。难怪每次别人规劝觉新不要害怕,要起来反抗时,他总是念念叨叨:你们不知道我心里有多苦,我的处境有多可怕,想以此来搪塞和逃避。其实那些旧的制度和礼教并没有那么可怕,它们就像毛主席当年的豪言“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你一打它就倒”。可惜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觉新还没有那样的觉悟。他遭遇的苦难太多了,一次一次眼睁睁看见自己心爱的人被剥夺生命,而自己却无法救助她们。也许是对自己太失望了,他变的心灰意冷,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哀莫过于心死”。他如僵尸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变的悲观厌世。他带着有色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难怪在他眼里,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到处是秋风扫落叶般的萧瑟凄凉。可在有信仰和追求的觉民眼里秋天却是另番景象,而且他坚信:秋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看来环境一样,心境如果不同,那他所看的世界也必定迥然不同。
合上书本后,我脑海里总是拂不去对高觉新这个大少爷的厌恶和愤怒。他的唯唯诺诺和老好人面目不仅害苦了周围人,更重要的是害了他自己。他天真得自以为自己多吃点苦,多遭点罪,就可以换来别人的谅解和同情,就可以挽救那个已经摇摇欲坠的高家大梁。他以为别人会明白的良苦用心,他打碎牙齿吞在自己肚里,就可以换来所有人的满意。也许他到死都不不明白,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是多么的可悲。你可以在某一时刻让所有得人满意,你也可以在所有时刻让某一些人满意,但是你永远不能在所有时刻让所有的人满意。你如果太在意别人,必然就会迷失自己。
幸好巴金老人在结尾让觉新也反抗了一回,顶天立地的当了一次男子汉。也总算让我们松了一口气,不然非得被这个高家大少爷憋死不可。原来人被逼到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反抗的,正验证了那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觉新的爆发警告了所有不把他当一回事的人们:不要欺人太甚,逼急了我也不是好惹的。觉新的反抗不仅让自己心情舒畅了一番,也让我们这些读者看到了他可爱的一面。在《秋》序言里,巴金告诉我们,本来他安排的结局是:高觉新自杀,高觉民被捕入狱,那样太悲剧了。所以他善意的修改成:觉新和翠环走到了一起,觉民和琴也有情人终成眷属,算是迎合了中国人的大团圆结局。《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做人不能没有个性和原则,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外在的阻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最重要一点是,你只有先自救,别人才可能救你。就像《国际歌》里所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巴金春的读后感


巴金春的读后感范文一

巴金是我很喜爱的以为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好评如潮,最近我又读了巴金的《春》。《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续,当我读完这本书心情变得沉重,三个主人公也在我的脑海挥也挥不去。

觉新:高家的长房子孙,是高家上上下下的希望,但是双重性格使他既在幻想改变摧残人生的旧势力,又在旧礼教面前唯唯诺诺,对立的矛盾让他生活得苦不堪言。的确,他很需要别人的同情,但是社会同情他吗?没有。相反更多的是嘲笑,指责,正因为他的懦弱,不,是胆小,宁可让自己尊严被别人踩在脚下,也没有勇气说点正义的话。所以,他无形中已经站在旧礼教那边,就算是心里是多么的憎恨,没有行动一样也拯救不了自己。书中觉新一直说到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为什么当别人真诚地帮助你的时候,你却忍心丢开,固执地走向黑暗?不是没人不理解你,而是你根本不敢面对现实。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痛痛快快的活一次呢?

觉民:觉新的二弟,他一面踏在二千年历史的封建旧土地上,一面踏在五四的新土地上。曾经的他也一样的迷茫过,但他最终选择了抵抗,他是一个有着新思想的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他积极参加社团工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天说地。他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当他三妹觉英遇到困难时,不顾一切地帮助她,挽回了一个在悬崖边徘徊不知所措的青年,让她接受新的生命,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在那个社会里,做到这些都需要勇气的,但他做到了。这让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佩服许久,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我们要的不是服从,而是挑战。

觉慧:觉新、觉民的三弟,他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让觉民重新树立了信心,更是许多人学习的榜样。他是高家三兄弟中最早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他实现了在当时社会很难实现的愿望,是巴金先生笔下的英雄,更是新思想的捍卫者。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高家三兄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中有一句话很妙,春天是我们的。

的确,春天是我们的。

巴金《春》的读后感范文二

对于巴金这个名字很早就已经知道了,但是真正读他的作品还是从《激流三部曲》,最近读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春》,《春》是《家》的延续。《春》给了我很多的感悟,我先说说我自己的读后感,然后我要继续看我的《秋》啦。

巴金的《家》、《春》、《秋》是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在上一部《家》中,主人公高觉慧在封建礼教的一步步逼迫下,一气离家出走。他的这一出走,给高淑英树立了榜样。然而,在高公馆发生的一些事情,让她的心忽起忽落。

父亲高克明的主意,淑英该嫁给那个放荡不羁的陈克家的儿子。可十七岁的她不愿如此早的出嫁,她羡慕觉慧的大胆,与他通过自己的来的自由;琴是她当时唯一精神上可以依靠的人,琴的乐观,使淑英从阴暗的心理中稍稍解脱;婉儿,那个从高公馆代替鸣凤嫁给了冯乐山的丫头,婉儿在冯家所受的不公的待遇,令人心酸;蕙,又是一个被逼破的可怜人儿,没有主见的母亲,软弱的祖母,拗不过固执的父亲,一手包办的婚姻,何来的幸福?因为这些事情使天性软弱的淑英更加绝望,甚至想过去追随鸣凤,做一个烈女子,依身于那一片粼粼的湖面上。

海儿的离世,家庭的纠纷,初次出游,蕙的出嫁,觉民的表演,蕙的难产一次次打击,一次次的鼓励,都在淑英的心上刻下一道道印痕,更加坚定了淑英的决心。经历了这些磨难,是淑英更加坚强,更加乐观,开始学习新派的知识,不再动寻死的念头。但是在父亲的再一次威逼下,淑英下定决心:出逃,离开金陵,到上海去,去找堂哥哥觉慧。

淑英的顺利出逃,似乎告诉家人,无论是具有抗争精神的哥哥,还是自己这个以前的大小姐,都可以凭着自己,与别人的的帮助逃离那个监牢般的家。

海儿因封建思想,误吃药,耽误病情,而使公馆丧失了一个可爱的身影;叔父叔母之间,仆人之间,孩子们之间,一切杂事使淑英头昏脑胀;为了新鲜事物,偷偷到公园,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因被亲人遇见,处于封建的思想,被狠狠地批评;见证那蕙的不幸的婚姻,无法反驳,去葬送自己的幸福;觉民报社在戏院的表演,触动了淑英的心,又燃起了她的希望之火;蕙因父母、丈夫的固执,没有送去医院,后来因去医院太迟,又使两条人命葬送在封建思想的深渊里。

无法想像淑英,那个在开头柔弱的娇小姐,居然可以成为与之前反差极大的新青年。琴,觉民,觉慧的帮助;蕙,婉儿,鸣凤的刺激,促成了这一皆大欢喜的结局。

觉新这个人,是个可怜却又十分重要的配角,作为高家的长孙,他肩膀上的担子十分沉重。却因性情的软弱,无法起身反抗,自己的所作所为,葬送了自己的前程,成为一名无辜的牺牲者。

上海在《春》中,就是幸福,就是美好,它代表着新一代的青年们的追求。

在尾声中的一句话春天是我们的给我的感触良多:春天是光明的,美丽的,它象征着一切美好事物,但在它的背后,又有多少无辜的人牺牲。淑英追求到了春天,春天也使她无比的欢心。春天是属于那些懂得进取,能够冲破一切阻碍,能争得自己自由幸福的人们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为了自己的春天,抗争已有的不公正生活,不要害怕那些艰难险阻,那不会将你拦下,也许,它还会成为你通向春天的铺路石,使自己进一步成为春天的主人。

相信《巴金《家.春.秋》读后感12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巴金春读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