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优秀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优秀读后感800字

优秀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台北闹饥荒》读后感_优秀读后感800字。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台北闹饥荒》读后感_优秀读后感800字》,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早上,我打开电脑打算看一下今天的新闻,不小心点开了林清玄先生的散文,详看了林清玄老先生写的《台北闹饥荒》这一篇散文,被深深地震撼了,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深爱儿子的老母亲在拼命地往儿子行李箱塞满东西的情景,我不由得感慨万千。

林清玄,中国台湾高雄人,当代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他是台湾地区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提起林清玄先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就连小学生都要认识他的,他的作品《和时间赛跑》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另一篇课文《桃花心木》被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林清玄先生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他是求仁得仁,最后成为家户喻晓的大文豪、大作家。

《台北闹饥荒》一文写的地方是台北,你看了也许会问,台北经济发达,市场繁荣,怎么会闹饥荒呢?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作者要出远门,母亲生怕自己的宝贝儿子在外面吃亏受罪,于是不停地往作者的行李箱拼命塞满东西。其实母亲塞满的何止是东西,她塞满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作者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在文中的结尾呼唤: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作者告诉了我们:母爱,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千万不要嫌弃母亲唠叨,不要嫌弃母亲罗嗦,而要把装满母爱的那只行囊时刻提在手中,永远放在心上。这是作者对母亲的真情告白,也是对天下为人子女者的真诚告诫。

其实天下母亲都一样,儿女要出远门,拼命往自己孩子行李箱塞东西的何止林清玄先生的老母亲一人,记得前不久春节过后,在新闻上看到的不少父母亲就是在车站送别自己孩子的时候还往行李箱塞东西呢。这种事情屡见不怪,在父母眼里不管你是多大了,就算你也已经成家立业了,但是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一个孩子,是一个需要关心爱护的孩子。但是作为父母眼里的孩子的我们,一定要像《台北闹饥荒》里面的作者林清玄先生一样,深感母爱,懂得报恩母爱、孝敬父母,才是我们为人子女者应该做的!

《台北闹饥荒》一文使我想了很多,它的文字虽然不长,可是足以表达作者深知母亲爱儿子的心意,以及作者感恩母亲的心情。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贫困与饥荒》读后感


《贫困与饥荒》读后感

饥荒是怎么产生的?或许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粮食不够!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阿马蒂亚.森的论点个人很赞同!他提出了权利分析理论!一般饥荒发生的地方,当年的粮食产量并不低,甚至饥荒地的粮食还会出口!这是为什么呢?很奇妙吧!下面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假设某年内蒙古地区遭遇旱灾或者洪灾,农民的收成肯定不好,这样肯定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农民收成不好,那么农民用于交换的能力下降,农民对于其他的非生活必需品需求肯定降低,那么企业的生产肯定会受到影响,那些以工资为收入的群体,自然也会逐渐失业,收入降低!并且逐渐失去生活来源!这样的话,即使当地的粮食是足够的,那么,这些没有购买能力的人如何合法的获得粮食呢?问题就出在这儿,并不是没有没有粮食,而是那些群体没有交换粮食的能力!在自然灾害中,粮食一定会被投机倒把,遭到哄抬价格,那么那些群体(农民,工人等)更加没有能力购买到粮食!即使当年中国的粮食产量是增加的,即使内蒙古当年的粮食产量是增加的,但是饥荒还是会发生的!除非政府救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饥荒发生的重要原因,不是粮食不够,而是粮食如何获得的问题,以及谁能获得问题!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埃塞俄比亚的饥荒!那次饥荒受灾最严重的是牧民,其次是工人!现在再以内蒙古为例,试分析如下!

原来正常年份,当地的农民与牧民是可以交换彼此的产品的!现在首先,农民的粮食产量受到了影响,那么农民用于出售的粮食就会急剧下降!于此同时,农民对于牧民的东西的需求也会急剧下降!由于自然灾害,牧民的牲畜肯定会有死亡,这个时候,农民又不购买牧民的东西了,那么牧民生活将受到极大打击!为了生存,牧民肯定会出售牲畜,按照供求关系,自然灾害造成了牲畜的大量死亡,牲畜的价格在此时应该贵才对!但是并不是这样的,遭受了自然灾害,牲畜一方面会变瘦,另一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出售牲畜,就会竞争!所以,价格肯定低!故这个时候,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牧民是最先陷入绝境的!收入变少,粮食变贵!其次是工人,工人会失业,而且工人主要是以出卖劳动力获得报酬,这个时候,很多都失去了生活来源,当然了,粮食价格也更高!稍微好一点的反而是农民,因为农民自己生产粮食,虽然粮食减产,粮食价格上涨,但是农民手中掌握的是粮食,短期内它不要去市场上去购买高价的粮食了!

饥荒地的粮食还会出现出口的问题,那是因为当地的人们没有购买能力,按照市场的逻辑,自然要销往其他的地方!

所以饥荒问题不是粮食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如何分配粮食的问题!即使丰年,也会发生饥荒!粮食就在那里,关键是咋样合法的获得的问题,有粮食,而你没有权利获得,照样会饥荒!所以,谁的粮,如何获得粮,谁不能获得粮,谁可以获得粮,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关于《台北人》读后感


这几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读2篇《台北人》,书中一共涵14个短篇,作者白先勇。书里讲的全部都是身在台北的大陆人,估计也是经常在综艺节目里听到明星口中的那个“眷村”里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直都挺喜欢看湾湾作家写的东西,文笔总是觉得更加细腻、柔软一些,比如三毛、比如亦舒、比如白先勇。读完总是有一股意犹未尽的感觉,并伴随着淡淡的忧伤和优雅。 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是闹市中一个纯净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正的精神贵族。

我发现在睡前读《台北人》实在是很不明智的,14个短篇里的14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身处大时代背景下的破落窘态。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永远的尹雪艳》,清高冷漠,貌似永远不老,脑海中立刻浮现手拿一把羽毛扇子,烈焰红唇摇曳在上海百乐门微微一笑的尹雪艳;桂林迁去台北的卢先生,明明心有所属,明哲保身,念念不忘大陆的梦中情人,却落得晚节不保、一生凄凉;《游园惊梦》中钱夫人身处闹热的筵席,却心在前尘往事的回忆当中,时代的冲击令人不禁唏嘘过去的旧时光,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是世间最无可奈何的悲凉。

某人跟我说白先勇是男同性恋(这本书也是他介绍我看的),我说怪不得呢,哪有一个直男的能如此细腻地描绘一座城市的满腹心事,哪有一个直男的能将各种女性描写得更胜几分、粗细有致呢。总觉得他是喜欢清瘦、孱弱的女子的,对那些美好的女性形象加以了很多怜惜,但是却无一例外,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十全十美的幸福。

我是个怀旧的人,从这本书里看到了白先勇对旧时光的念念不忘,左手现实,右手回忆,就这样在觥筹交错的光线表面下,沉湎于过去而不可自拔。

《台北人》读后感_700字


《台北人》读后感700字

要说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大概是用寥寥几笔的14个短篇,撑起了一个历史感极强的时代。书名虽为《台北人》,但实际描写的却尽是当时因颠沛流离漂泊来台的大陆人,他们对台北没有归属感,他们一生都在思念海峡彼岸,对岸的一切已深深融入他们的骨血里,他们在台北的生活也全部建立在与大陆的对比效仿之上。
最触动人心的是,你会看到这一个个恢弘的历史事件是如何深刻地影响那一代小人物的命运。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民战争,它们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文字记录,它们改变了读书人,军人,军眷,戏子,歌女,以及千万万和他们一样的人的一生。海的对岸是他们无法摆脱的羁绊,是他们不能放下的过去。这样的“过去”是完美的,是高尚的,是纯洁的,它承载了“台北人”们的爱情,理想,家国梦,向往的生活。而现实却是悲凉的,丑陋的,冷酷的,令人绝望的。所以书中许多小人物,在理想的“过去”坍塌之后,在意识到梦幻灭之后,他们的精神世界会瞬间崩溃,生活的意义忽然消失,就像一艘在茫茫大海上迷失了方向的孤舟。因而死亡成为了唯一的解脱。
白先勇是极擅长写女人的。印象最深的是《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上海滩的纸醉金迷,当年金大班的倾国倾城,对爱情的痴心守候,以及如今被现实打磨得棱角全无,看尽世间悲凉的冷漠在她的神态和追忆过往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有评论说白先勇对世界的态度过于悲观,但你看,金大班在听说小妹怀孕劝其打胎未果之后,恍惚间想起了当年也曾爱过月如的自己,然后给小妹留下了一笔让她和腹中孩子可以安度一年的钱。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传达出的人生观吧。即使过去无可回头,现实令人绝望,但我们内心深处,也还是有那么些美善的东西在。

《台北人》读后感


台北人读后感

这几天晚上睡觉前都会读2篇《台北人》,书中一共涵14个短篇,作者白先勇。书里讲的全部都是身在台北的大陆人,估计也是经常在综艺节目里听到明星口中的那个“眷村”里的小人物的故事。

一直都挺喜欢看湾湾作家写的东西,文笔总是觉得更加细腻、柔软一些,比如三毛、比如亦舒、比如白先勇。读完总是有一股意犹未尽的感觉,并伴随着淡淡的忧伤和优雅。 可以看出作者真的是闹市中一个纯净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真正的精神贵族。

我发现在睡前读《台北人》实在是很不明智的,14个短篇里的14组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点,身处大时代背景下的破落窘态。印象最深的不外乎《永远的尹雪艳》,清高冷漠,貌似永远不老,脑海中立刻浮现手拿一把羽毛扇子,烈焰红唇摇曳在上海百乐门微微一笑的尹雪艳;桂林迁去台北的卢先生,明明心有所属,明哲保身,念念不忘大陆的梦中情人,却落得晚节不保、一生凄凉;《游园惊梦》中钱夫人身处闹热的筵席,却心在前尘往事的回忆当中,时代的冲击令人不禁唏嘘过去的旧时光,英雄末路,美人迟暮是世间最无可奈何的悲凉。

某人跟我说白先勇是男同性恋(这本书也是他介绍我看的),我说怪不得呢,哪有一个直男的能如此细腻地描绘一座城市的满腹心事,哪有一个直男的能将各种女性描写得更胜几分、粗细有致呢。总觉得他是喜欢清瘦、孱弱的女子的,对那些美好的女性形象加以了很多怜惜,但是却无一例外,每一个人都没有得到十全十美的幸福。

我是个怀旧的人,从这本书里看到了白先勇对旧时光的念念不忘,左手现实,右手回忆,就这样在觥筹交错的光线表面下,沉湎于过去而不可自拔。

关于台北人读后感通用


读后感大全相关专题:“台北人读后感”。

如何动笔写好作品的读后感?我们在阅读作者的作品的时候,就能在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智慧,是时候把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所思所想写出来了。读后感大全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台北人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台北人读后感 篇1

要读台北人了。

这书名,真不够吸引人!白先勇?这作家倒是耳闻过,他写的《孽子》还曾红上电视节目呢。

翻开国文老师下达的阅读命令,头个见的诗句并不陌生刘禹锡的乌衣巷。中国文学真够神奇够伟大的了,几个字,如此美丽,如此悽凉,让我略微猜中整本书的底细。书的头篇「永远的伊雪艳」挺吸引人,但直到结束,我还有些不解其中含意,甚至为其倏然划下休止符而感错愕,只觉内文似乎暗暗隐藏些许讽刺和悲伤。白先勇锁住一个主题人物,从其周围脉络而下的铺陈,像是他在本书中大略不变的笔法,而这些文章之宝,或许只需览过一遍,也或许得多加品尝玩味才得了解其中含意吧。看到后来我渐渐懂了,塬来这整本,真的全繫着「台北人」,经过华丽的、沧桑的、波折的、热血奔腾的,而或,从哪来、从哪走的,一本书,道尽了各个走向台北、归回台北、留驻台北、离开台北的台北人,与各个平凡中又不平凡的故事。

这座牵引着一系列故事的台北之都,或许,更可称其为一把时间之钥,因为,它联繫着「今」与「昔」,环绕着多少过去,令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及歷经多少波动转折,而「再度」或者「崭新」呈现的千万面貌,又管它是优美,或者悲楚的呢?

或许,我还不够明白,不能全然懂得,白先勇反覆使用这些手法,所要表达他内心中真正所想传送的讯息及情感,因为我总认为,没有真正遇过,怎可能理解。也或许,在读过之后,我的所学所想根本不是那回事!可能与书中塬文毫无关联,但是,仍深加感谢「台北人」给予我的那份「获得感」

台北人读后感 篇2

《台北人》中的主人公,几乎没有一个是正宗台北人。这十四个短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大陆出生长大,1949年前曾经在大陆有着辉煌或美好的过去——无论是将军、飞行员还是个体户、风月场,撤退到台湾后只剩下平庸、琐碎、落寞的现实,往昔都成了回忆中的云烟。这种今昔之感也是十四篇的共同主题。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无疑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观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人和事。他的叙述从容、准确而又味道十足。从上海百乐门的风月场到阔太太们的客厅,那个时代的你来我往、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陈设器物无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回避与这些当代作家常常会投机取巧一带而过的难点进行正面交锋,《红楼梦》的传统仿佛在这些小说中又复活过来,而另一方面偶尔又会令人联想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关于绅士和淑女的故事。

虽然功力十足,两三篇看完以后却觉得并不够厚味。所有往昔风光不再的感叹,追根溯源不过是人的虚荣心和失落感,把这种虚荣心和失落感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动容;而白先勇在对这种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怀之外,并没能真正挖掘出什么对于人生、世界的新发现。只有看到《花桥荣记》这篇时才眼前一亮——老板娘拿起那张合影相框的时候,我们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无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强调小说的“力量”,《台北人》教科书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却并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岁》(这篇很容易让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虽然技法比较质朴,给我的印象却更为深刻。

台北人读后感 篇3

《台北人》读后感1000字!

一曲民国余韵——那些人的后半生!

其实想读《台北人》这本书很久了。从15年看了电视剧《一把青》,继而看了白先勇先生一万多字的原著以后,就很想看了。还有一个原因,《台北人》被誉为短篇小说的《红楼梦》,我就更想看了。

整部作品由14个短篇小说构成,有大人物,中人物,小人物,当然,无一例外都是“台北人”。他们真的是台北人吗?不,他们都是曾经来自五湖四海的大陆人,他们都是失了家园的异乡人。白先勇先生自述,“《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是的,看着这些故事,我竟然有种熟悉感。其实这些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从很多的民国故事里都读到过,但我们读过的大多是他们的前半生。《台北人》里面告诉了我们他们故事的后半部。那是一种“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苍凉,是“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是“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苍凉,是久违了而又陌生的民国余韵。

其中有一篇是讲的是台湾的一个落魄的教授。在台湾过着清贫落魄的生活,不得不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求人。可是,谁也不曾料到原来他是曾经五四运动的领头人之一,是第一个叠罗汉爬进曹汝霖家里的学生。年轻时的意气风发,沸腾热血和理想主义,早已随风飘逝。过去的光荣,那么多的“想当年”,时过境迁,只能融化于老友相聚的几句谈笑,业已再难提起。回首在看,才发现年轻的自己在人生的长河中早已面目全非。故事淡淡的结束。这是对往昔岁月的一种无声的追悼。让我感到震撼的是,曾经那些在历史书里读到过的1911年到1949年之间的民国故事,在离开大陆后,很多时候竟然是这样的结局。虽然是小说,但是凝结了无数“台北人”的真实。虽然不是历史,但遍布了历史的沧桑感。

不得不说,《台北人》与《红楼梦》的文化内核是相似的。余秋雨在《世纪性的文化乡愁》里引用白先勇先生的表述:“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中所表现出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的,这是纪念,是追悼,是著书立传,就好像每一个新王朝给上一个逝去的旧王朝修史一样。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传承记忆的民族独有的大观。读这样的作品总是让人伤怀,这种伤怀,初始清淡,却深入骨髓,后劲十足。

我想,这样的苍凉感,这样的乡愁,今天的我们,也同样拥有。对于白先勇来说,对于书中那么多的“台北人”来说,这个故乡并不仅仅是指大陆这个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而更多是文化的故乡,内心的归属。那个曾经,那个远方,已经随风飘散了。那不仅仅是回到北京,回到四川,回到桂林,就能够回来的东西。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那个金碧辉煌、泱泱大国、开门宴客的时代,那个两千年前就秦皇统一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文化,那个在近现代被鞭笞的体无完肤的民族,所有的一切,都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作为中国人,我们好像注定要承受民族和文化的深刻印记,不住地会乡愁般的回望我们的曾经。

台北人读后感 篇4

我喜欢他写人的方式。他总能把一个平凡无奇的的人写的很特别,光是形容一个人的外貌,就可以写满整整一页呢!他的比喻总是用的惊艷,其中我最佩服得一段就是娟娟怒杀柯老雄的那一幕骇人的画面。

「娟娟一头的长髮都飞张了起来,它的嘴巴张的老大,像一头发了狂的野猫在尖叫着。柯老雄的天灵盖给敲开了,豆腐渣似灰白的脑浆洒得一地,那片裂开的天灵盖上还黏着他那一撮猪鬃似的硬髮他那两根次黑的的出膀子,犹自伸张在空中打着颤,娟娟那两隻青白的奶子,七上八下的甩动着,溅满了斑斑点点的鲜血」这一段惊悚的叙诉,写得紧凑,写得入股,彷彿我就再犯案现场亲眼看到一般。

白先勇用非常灵活的「镜头极转」之技巧,混淆今昔,使娟娟与五宝的意向合而为一。五宝即是总司令在上海万春楼当酒家时的同事,娟娟其实就是五宝的再是,柯老雄也就是

害死五宝的华叁。五宝在死前口口声声说:「我要变成鬼去找寻他!」十五年后,酷似五宝的捐捐便杀死了柯老雄。她杀死柯老雄后就完全疯掉了,但他已经报前世的冤孽了,也好像没什么遗憾了。

白先勇常写「冤」、「孽」等字眼,以及「八字一定犯了冲」等句子。像〈孤恋花〉裡头,娟娟唱歌像「诉冤一样」,总司令拿她的「生辰八字去批过几次都说是犯了大凶」我们确切感受的出作者对「蘗」之浓厚兴趣,或迷惑。白先勇相信,人之「孽」主要是祖先遗传下来,出生就已注定。其实我也相信人门所谓的「再世」或者「灵魂轮迴」,我们为什么会遇到很多事?为什么要这么活着?都跟前是有一定的关係,你说是不是呢?

台北人读后感 篇5

『《台北人》充满含义,充满意象,这里一闪,那里一烁,像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遗下遍处“印象”,却仿佛不能让人用文字捉捕。』根据欧阳子女士的分析,她将《台北人》的主题命意分三节来讨论,即“今昔之比”、“灵肉之争”与“生死之谜”。

过去(青春纯洁敏锐秩序传统精神爱情美理想……)vs现在(年衰腐朽麻木混乱西化物质肉欲绝望)——他们无法摆脱过去,也无法放弃过去。对他们而言,那些过去是他们全部的生命意义。——对人类生命之“有限”,对人类永远无法常葆青春、停止时间激流的万古怅恨。人,要活下去,要不败亡,最多只能这样——偶然回顾。

灵肉之争,其实也就是今昔之争,因为在《台北人》世界中,“灵”与“昔”互相印证,“肉”与“今”互相认同。灵是爱情,理想,精神。肉是性欲,现实,肉体。而在白先勇的小说世界中,灵与肉之间的张力与扯力,极端强烈,两方彼此厮斗,全然没有妥协的余地。

但在白先勇视界中,“昔”象征生命,“今”象征死亡。这一特殊看法之根结,在于白先勇将“精神”,或“灵”,与生命认同,而将“肉体”与死亡印证。如此,当王雄自杀,毁了自己肉身,他就真正又活起来,摆脱了肉体的桎梏,回到丽儿花园里浇杜鹃花。至于白先勇对人类命数的看法:『我觉得他是个相当消极的宿命论者。也就是说,他显然不相信一个人的命运,操在自己手中。读《台北人》,我们常碰到“冤”、“孽”等字眼,以及“八字冲犯”等论调。』

台北人读后感 篇6

特别想写下《花桥荣记》,桂林米粉看描写是很好吃了。书中主人公卢先生初见瘦条个子,高高的,背有点佝,一杆葱的鼻子,青白的脸皮,轮廓都还在那里。

卢先生和罗家姑娘的合影。卢先生还穿着一身学生装,清清秀秀,干干净净的,戴着一顶学生鸭嘴帽。那位罗家姑娘,那一身的水秀,一双灵透灵透的凤眼,看着实在叫人疼怜。

白月光是继续前行的动力,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强,也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弱。在等待了15年,花完所有积蓄得知被骗,未婚妻根本来不了。

卢先生就开始自暴自弃与洗衣婆在一起了。那个洗衣婆两只冬瓜奶,七上八下,鼓槌一般,见了男人,又歪嘴,又斜眼。

最后是哪晓得他竟把一头花白的头发染得漆黑,染得又不好,硬邦邦地张着;脸上大概还涂了雪花膏,那么粉白粉白的,他那一双眼睛却坑了下去,眼塘子发乌,一张惨白的脸上就剩下两个大黑洞。也不用续写结局了,书中最后卢先生捏着笔管子批作业中死去。

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话,放在这里也合适。

“别人都以为你死于一场绝望。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是被不断闪现的希望及紧随其后到来的巨大失望,之间的往复交替给消耗而死。”

任何时候,自暴自弃作践自己要不得。在经历非常人的绝望,有的人会顿悟、茅塞顿开,继而走上一条新路。而有的人可能会放弃自我彻底沉沦。

最后希望另一位主人公,罗家姑娘能嫁得一良人。

台北人读后感 篇7

从去年还是前年,在图书馆偶遇白先勇的书,惊讶于他文字的火候——看似平淡却能有看电影的感觉。可能是他写剧本和改编戏剧的功力,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都非常鲜活。这部《台北人》有十四个中短篇,看的时候犹如进入一个台北六七十年代的照相馆,里面不仅有相片,还有场景、温度、湿度,而人物的酸楚、痛苦、挣扎也历历在目。

《永远的尹雪艳》讲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时隔半个世纪,看李敖上节目,说形容顶级的美女最恰当的词也是这个词。她一出来,旁边的都成了背景。尹雪艳也是这样的女子——“尹雪艳着实迷人。但谁也没能道出她真正迷人的地方。尹雪艳从来不爱擦胭抹粉,有时最多在嘴唇上点着些似有似无的蜜丝佛陀;尹雪艳也不爱穿红戴绿,天时炎热,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的了不得……”她来台北建立自己的尹公馆,维系着上海百乐门的标准,而且她待人接物有春风化雨的本事——鸿儒白丁都要来。尹雪艳的故事也充满曲折,但不要紧——她会把那些挫折抛在身后,继续往前。这也是绝代风华所必要的气度。

《一把青》讲述一个伤痛愈合的故事,朱青在第一任飞行员恋人坠机之后,死去活来——然而十几年后,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一次,她已经很平淡地看过去了。即使曾经把爱情当做一切而又失去的人,岁月也能照看好ta。

《岁除》和《冬夜》勾画了三个有“理想”的失意中年男子。一个在新年夜的醉酒豪言。他牛饮着,挥舞着,倒下了。但有人情味的是一圈老战友对他的体谅和关怀。一个想要抓住最后的腾达机会,一个虽然腾达却失去了理想,这两个人放在一起的对话,更是人生百般滋味叹着品。

《金大班的醉后一夜》是本书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金大班曾经叱咤风云,而在二十年后,也要赶紧嫁人了。在离开夜总会的前夜却遇到了一些故事——精心栽培的小妹栽在了爱情的幻想中,搞大了肚子——不像自己二十年前狠心断绝,她拿一枚钻石戒指给小妹去生养。虽然骂得很凶,但金大班却让小妹不要受自己一样的伤,失去对爱情的希望。小说终止在她遇到一位和当年自己坠入爱情时很像的年轻男子跳舞的画面,她痛苦过,迷茫过,潇洒过,而现在就让这一切在一支舞中飘散吧。

《思旧赋》《梁父吟》《秋思》《国葬》刻画了四个怀旧的人,有的已迟暮,但对过去的缅怀和执着令人敬佩或唏嘘;有的不得不停下脚步,接受岁月的凋零。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孤恋花》《花桥荣记》《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讲了四个被岁月摧残的可怜人。读到他们的故事,会叹息或者哽咽——不好多说,因为每个故事背后都是鲜活的面容,你看到这些文字,那些人就会浮现。

《游园惊梦》是最长的一篇,而将钱夫人的人生和戏交织在一起的一段最为精彩。如果说语言的终点是音乐,而戏剧则是这终点站的辉煌建筑。这段的妙处在于,把钱夫人在戏曲和人生中的醉生梦死描写得入木三分,你以为在看一部小说,但却是在看一台戏;而当你觉得这是一台戏的时候,这却是在描写真实的人生。在这六页的戏曲描写中,钱夫人的戏与人生已经没有了边界。

这本小说看完之后,回味久久。我觉得不仅是这些精彩绝伦的描写,把台湾六七十年代的众生相刻画得十分生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他并没有要宣传什么正能量,也没有要拉人入地狱闲逛的黑暗——充分尊重每个人物的人生,却能在看到失望时的不悲叹,在绝望时也能留有的一丝从容。这份气度正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台北人读后感 篇8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书中十四篇堪称一流的短篇小说串联成一体,使我们看到了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是,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

今昔之感

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把人类心灵中无言的痛楚转换成文字。——白先勇

白先勇《台北人》是由一出出悲剧连缀而成的,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他们都出生中国大陆,随着国民党撤退来台湾这一小岛。也许当初他们还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然而现在却已是暮霭沉沉的年龄,。不论你是叱咤风云的将军,或是未受教育的男工,不论你是风华绝代的仕女,或是下流社会的女娼,到头来都是一样,任时间将青春腐蚀,终于化成一堆骨灰。一句话,荣光属于既往,衰朽属于当下。时移势易,色衰爱弛,怎不产生世过境迁、人情巨变的今昔之感!白先勇在书前引录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是点出《台北人》的这一主题,传达出作者不胜今昔之怆然感。

台北人读后感 篇9

白先勇的官二代身份无疑给了他一个绝佳的机会去观察撤退前后那些最富于戏剧性变化的人和事。他的叙述从容、准确而又味道十足。从上海百乐门的风月场到阔太太们的客厅,那个时代的你来我往、言谈举止、衣着打扮、陈设器物无一不入木三分如在目前。白先勇毫不回避与这些当代作家常常会投机取巧一带而过的难点进行正面交锋,《红楼梦》的传统仿佛在这些小说中又复活过来,而另一方面偶尔又会令人联想到维多利亚时代那些关于绅士和淑女的故事。

虽然功力十足,两三篇看完以后却觉得并不够厚味。所有往昔风光不再的感叹,追根溯源不过是人的虚荣心和失落感,把这种虚荣心和失落感展示给我们大家看,并不会引起太多的同情和动容;而白先勇在对这种普遍的失落人群寄予同情和感怀之外,并没能真正挖掘出什么对于人生、世界的新发现。只有看到《花桥荣记》这篇时才眼前一亮——老板娘拿起那张合影相框的时候,我们真正被推到了人生中那些无奈和痛楚的面前。我一直强调小说的“力量”,《台北人》教科书般的功力固然深厚,却并没有产生预期中的力量。,反倒是白先勇较早的短篇《寂寞的十七岁》(这篇很容易让人想起《都柏林人》中的《阿拉比》),虽然技法比较质朴,给我的印象却更为深刻。

台北人读后感 篇10

台北,常常觉得像海市蜃楼一样的存在的城市。常常觉得熟悉,却并没有真正的接近过。

中学的时候,很流行刘墉、吴淡如之类的台湾作家,着实也看了一段时间的心灵鸡汤。慢慢长大后,就觉得似乎台湾作家的路线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台北人》这部小说,最初是蔡康永一再的提起。不过,对于蔡康永的文学选择,我此时已是不太信任的了。后来,在一次网络购书的过程中,为了凑金额,就把在购书单中存了很久的这本书加了进去。

看了第一个小故事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短、小、精、悍。每篇的篇幅都不大。但是寥寥几笔,却常常让人有“进入”的感觉。从国共,抗日的战争时期,到七八十年代的眷村时代。有像蔡康永那样的富家子弟,也有类似于王伟忠那样的眷村孩子。那两三代飘零的人儿。我,并无法品出其中况味。只是常常,从书中,读出那么一丝丝的怅然,一丝丝的忧愁,一丝丝的凄凉。。。

不了解白先勇,亦不了解台北人,更不了解那一段没有经历和感受过的历史。但是,白先勇的这本《台北人》,就光从文学的方向来看,在近现代中国也是非常合我胃口的。不评不论,不褒不贬,一切都只是陈述,功过是非自有公论。在这个所谓世界末日的前段,遇到《台北人》,真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也。

推荐给在努力生活着的人们。

活着,真好。

台北人读后感 篇11

台北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一时半会儿是割舍不了的,所以就融入了生活中。

永远的尹雪艳:是一剂让人上瘾的毒品,让失意的人做梦,得意的人迷失,都不想再回到现实。尹雪艳不老,因为人们永远需要可以逃避的地方。

一把青:在这里,专一的似乎是男人了。其实不然。男人只活了一次,而女人活了很多次。是伤口新痂复旧痂,壁虎断尾再长,还是蝴蝶褪皮新生?都是坚韧。

岁除:除夕的团圆饭,一桌人陪着一个人吃,那些旧事,光耀的失意的都只是谈资了,一年年新的总是慢慢替代掉旧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一个历经风霜的女人被一个男人洗涤,读来也很让人感动,尽管这个男人可能懦弱无力,但她永远不会恨他。生活是眼前的苟且,也可以想念诗和远方。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到最后才明白他为什么会死在海里。对一个颠沛流离的人来说,家是寄托和思念,而家的方向在对岸。

花桥荣记:适应环境是一种妥协,但不是投降,也不是抛弃过去。人呀,总是多些韧性才好,脆易碎。

台北人读后感 篇12

白先勇,一个出身国民党高级将领家庭的现代派作家,在特殊的历史时代,辗转于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美国之间,以他特殊的视角和特别敏感和执着,审视着最根本依赖的人性,审视着最热爱的传统文化。而在审视的过程中,白先勇的心情是复杂和沉重的,因为他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衰亡。他想努力挽留,于是他通过他的创作,在作品中对逝去前的美好和逝去后的衰微作对比,给读者留下一个强烈的反差,让读者自己从内心萌发一种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从而达到“不衰亡”的目的。于是白先勇这个“敏感的伤心人”写了一部《台北人》的短篇小说集。

1965年4月,登上文坛已8年的台湾现代派作家白先勇在台北的《现代文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与以往风格截然不同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一炮而红。从此之后,又引出了其他13篇短篇小说,并合订为《台北人》一书。书名之所以定为“台北人”,是因为在此集中,故事的主人公都是一群特殊的人物:他们是1949年那一场巨大的历史变动后,毫无心理准备仓皇渡海,困居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家眷以及随潮东渡的人们。他们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产物,他们虽然是生活的失意者,却是文学界的“幸运儿”,因为他们有资格在中国现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有人说《台北人》很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正如白先勇先生自己说的那样:“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对历代兴亡感时伤物的追悼,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秋兴八首》,其所表现的人世沧桑的一种苍凉感。正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三国演义》中‘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历史感。以及《红楼梦》的‘好了歌’中‘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无常感”所以,在白先勇的《台北人》中,我们也能感

受到作者一种痛,一种对正在逝去的美的哀叹,一种对“已经不再,已经不能再从头”的哀悼。

白先勇也说过:“美到极致便难免衰微”,所以他要为“逝去的美照像”。正是出于这种情结,于是他完成了《台北人》的创作。即表现了一种逝去的人的美。人的美,除了主人公外表美的丧失,更重要的是指人性深处那份可贵的情感的沦丧。而《台北人》集子里主要是通过对各类知识分子的追求理想和信念的不再,以及纯真女孩转变为风尘女子的堕落这两个角度来诠释。除此之外,文章里又表现了一种逐渐衰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这种美是通过作者以海外华人这个特殊的身份和角度出发,抓住《台北人》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刻意描写,感受作者心里那种见不得它衰微,极力试图挽留的心情。“爱之深则痛之切”,正因为作者对人性中闪耀光辉部分的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才能用如此炙热的情感,去表达一种近乎切肤的痛苦。

我们都知道,“台北人”是一群特殊的人,在军事冲突和政治冲突中处于僵持对峙的时期,文化冲突却由于这些特殊的文化主体的心理失衡而被激发。这是作品中的人物,包括作者本人,都有一种情绪化了的文化心理体现:狭窄的生存空间、尴尬的国际地位、咫尺天涯的故土亲人,这些都成了他们的心理困境。而帮他们走出精神饥荒的,只有他们血肉相连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山水风土所孕育的文化情结。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是民族的象征和根结。于是,那批流离在外的“台北人”有着更敏感更执着的文化意识,和比大陆的中国人更自觉更强烈更根深柢固的文化情感。所以他们更容易察觉到文化的衰弱和流逝,于是也更痛苦和焦虑。他们不能眼睁睁看着这唯一联系民族情结的文化传统衰亡,于是以白先勇为代表的海外华人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把握住渐衰亡的文化。白先勇选择了写小说,想在小说里提醒人们这种传统文化日趋衰微的现状而引起警戒。也想通过在小说中再现那些传统文化的氛围,再度勾起人们对那些美的热爱和执着。白先勇写下的《台北人》,也正体现了他自己说过的那句话:“《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台北闹饥荒》读后感_优秀读后感8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优秀读后感8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