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观看之道读后感 > 地图 > 观看之道读后感,2024观看之道读后感范文大全
观看之道读后感相关栏目
观看之道读后感热门栏目
观看之道读后感推荐
观看之道读后感

(共 2434 篇)

  • 1、 观看之道读后感(读后感)

    书中提到,“广告总是针对未来买主,向买主提供依靠商品或机会造就的富有魅力的自我形象。这种形象使他对即将转化的自己,也起了羡慕之心。这种心态的萌发来自别人的羡慕眼光。”也就是受众在观看广告时,看的不是商品的物质实体本身,关注的也不是商品的功能和使用价值,看的是广告所描绘景象中的欲望幻影。广告通过镜像他者制造每个人对其认同的物化社会的欲望,这种镜像他者并不是对个人的言说,而是在暗示性的地位和等级区划中让所有想成功的人怦然心动,就像文中提到的获得他人的羡慕眼光,获得独有的魅力。鲍德利亚认为广告的本质就是象征和幻象,它通过制造认同,把广告中的伪事件变成日常的真实事件,通过反复的叙述和言说,取代了真实世界,而人们即使意识到了这一点,同样无法抗拒,同样还是想要获得那种他人观看自己时的羡慕眼光。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https://m.dhb100.com/

    因此,受众最终受到敦促去购买商品也并非全是为了获得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商品所带来的精神体验,比如刚刚提到的那种他人观看自己时的羡慕眼光,或是以炫耀性消费的方式,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维护自己的社会资本。而事实上,受众的这种欲望是被资本所建构的符号幻境所激发的。鲍德利亚曾说,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消费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是由符号话语制造出来的暗示性的结构性意义和符号价值,人们的消费也变成符号的消费。然而在这种符号消费的过程中,受众陷入了一种不断被盘剥和宰制的循环之中。资本权力通过全景分类对每个个体进行深度监控,然后对其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造梦”,迎合消费者的特定生活条件而解码和重新编码。资本权力介入了商品的意义建构过程,为商品注入特定的意义,通过贩卖意义获取超额利润,所获得的利润早已超越物品本身的价值,然后再把积累的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比如进一步的细分受众群体,不断加深对个体的控制,资本进入一个不断积累和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循环,而受众进入一个不断被宰制和剥削的过程。

    正如文中所言,“资本主义迫使受它剥削的广大群众将自身的利益规定得狭隘无比,以维系它的生存,今天,它使用的手段是把判断事物吸引人与否的虚假标准强加于人。”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m.dhb100.com

  • 2、 《卡耐基成功之道》读后感2024范文

    已经开始实习的我,可以说逐渐的开始要适应这个社会。最近感触最多的是职场上为人处事的道理。所以闲暇之余,从书柜里翻出卡耐基成功之道这本书,粗略的看了看。

    因为我在生活剧场实习,免不了与各种各样的顾客打交道,我有个疑问,就是如何让顾客可以喜欢我,接受我。这本书的第二章人性的弱点中,详细的降到了这点。我着重看了两个,给人良好印象的简单方法与如何使别人即刻喜欢你。前者提到了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比穿着更重要。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象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们温暖。”记得中百给我们培训时,说的最多的一点就是,当我们为顾客服务的时候,应该时刻保持笑容。还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一个高超的客服专员为一位顾客服务后,遭到了该顾客的投诉,顾客说:“他不对我笑!”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这个理由很牵强,甚至荒唐,但是当你真正坐到这个行业时,你会明白服务的同时保持笑容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在如何使别人即刻喜欢你一章节里,书中说到“你遇到的每个人,都认为他在某些方面比你优秀;而一个绝对可以赢得他欢心的方法是,以不着痕迹的方法让他明白,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这句话我琢磨了很久,那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对顾客进行赞扬。太刺骨,会让顾客觉得虚伪;太含蓄,顾客可能根本不懂你在说什么,所以掌握最好的火候,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这本书我还会慢慢研究,我觉得它对我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 3、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套装共2册) 读后感(3)篇

    说话是一件我们靠自己用点心,就可以不断进步的事儿,把话说好,收获最大的,当然也是我们自己。”n当年,综艺节目《康熙来了》最火之日,正是我发奋学习之时,从未观看过,但蔡康永的大名早已如雷贯耳。直到去年,无聊时看了几期《奇葩说》,便被蔡康永的说话方式所吸引,娓娓道来,有理有据,不温不火。也是源于此,我好奇的购置一本关于他的书《说话之道2》,书中内容简单明了,阅读中带着轻松的快感,我摘取部分内容与大家共勉。1.对镜说话n我一直认为自己不会说话,即便某句话说错了,也不以为意,并请对方甚至心里认为对方不会放在心上。因为我不是坏人,只是个不会说话的人。当然,也会遇到比我更不会说话的人,往往直戳我心,让人喘不过气来,我却满心的抱怨,不会说话的人如此伤害别人。看到这本书的第一个内容,我略有一种痛定思痛的感觉,原来自己一直奉行双重标准,对己宽容,对他严格。人还是要对自己说话负起责任来,这样才能与他人好好相处,人生才会更好。其实好好说话是可以练习的,这个练习再简单不过,就如同你要上台参加演讲一样,对着镜子观察自己说话的语气、态度、神情,或者录下你所说的话,放给自己听,体会听者的感受。当然,如果你可以寻求密友对你说话的反馈意见,也许更真实,或者角度会不同。总之,说话是可以练习的,就如同女生护肤一样,需要不断的保养,才会更加美丽。2.话多就是失效n单位每周开例会时都头痛无比,会议时间冗长,还解决不了实质问题,领导说自己是个话唠,作为员工表示无奈,会议结束后,我们已然不记得会议的重点内容。老妈的唠叨也是这样,我们向来受不了老妈凡事儿都叮咛n遍的做法,原因就是话多,重复,失效。如果领导或者老妈的话想要掷地有声,建议定下一个最高等级的约定。真正严重的事情,领导要简明扼要的用邮件等白纸黑字的证据交代清楚,邮件可标识最高级图标,并确认员工收到;老妈可以写下字条放在孩子的书桌台上,表示这样的形式出现的叮咛严重程度最高,但次数不要多,一个季度不要超过一次。这就像电影里狄仁杰拿着先皇御赐的铁锏去规劝武则天这种事,千万只能偶一为之,多做无效。3.当嫌弃别人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自己的问题n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个小例子。有位爷爷发现奶奶最近越来越少跟自己聊天,他心理嘀咕担心奶奶年纪大了,耳朵聋了。爷爷于是决定测试一下奶奶的听力,他用钥匙打开门,用力关上,看见奶奶再厨房煮饭的背影,爷爷心中一凉,认为果然奶奶连自己关门

  • 4、 当尼采哭泣读后感: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

    《当尼采哭泣》这一本书,或许你们没有看过,但是里面有很多你耳熟能详的名言佳句。书中为我们讲诉了两位天才之间相互疗愈心理的故事,有时候我们很需要真正的了解自己。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当尼采哭泣读后感: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

    《当尼采哭泣》讲的是天才尼采和天才医生之间互相疗愈的故事。布雷尔医生,19世界欧洲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医生,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佛洛依德的导师。而尼采,19世纪的天才哲学家、诗人。

    尼采在中年的时候陷入了很大的精神疾病的折磨,头痛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触发,折磨的尼采生不如死,几乎自杀。但是他却从不承认自己生病,也拒绝接受治疗。

    布雷尔虽然是著名的心理医生,但是医者往往不能自医,布雷尔也不例外。他在四十岁的时候,突然陷入了深深的中年危机,对一成不变的生活充满绝望,对死亡又充满恐惧,他迫切的想要逃离。

    对于尼采这样的病人,布雷尔医生是有征服欲望的,尼采越不配合,他就越想治愈尼采。

    于是他想出了互相治疗的方案,他负责治疗尼采的头痛,尼采负责治疗他的绝望。

    这种角色互换对尼采来说是新奇的,他接受了布雷尔的建议,书本的结尾,两个人最终都得到了治愈,互相治愈。

    书很精彩,到处都是哲理和金句,毕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的博弈,精彩自不必说。但是书中最触动我的几句话还是一个人要学会从远处观看自己。

    是的,我们自出生以来,基本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身在庐山,但是却并不真正的了解自己。

    小时候,我们听父母的安排,上什么学,穿什么衣服;长大后,上学了,听老师的安排,什么书可以看,什么书不可以看;后来毕业了,以为终于可以做自己了,却发现世界是圆的,棱角太尖锐容易伤到别人,同时也会磕疼自己。

    于是,我们慢慢地收起了自己的棱角,努力的把自己缩成一个满足社会需要、满足家人需要、满足朋友需要的圆,不敢亮出自己的棱角,怕与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时间久了,我们都快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也都快忘了自己来到这个时间是干什么的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有意无意的按着别人的期望在走,逐渐忘记了自己最开始的梦想。日复一日的重复着昨天,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去年,等生命耗尽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真正的做自己,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从远处观看自己,并不是说不顾一切的横冲直撞,而是在忙碌的间隙,站在远处,看一下那个碌碌无为的自()己,真的是曾经梦想的那个样子吗?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 5、 课文《自然之道》读后感
    课文《自然之道》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习了《自然之道》,文章的大意是这样的,当嘲鸫要用嘴把幼龟侦察兵从巢中拉到海滩时,作者和同伴让向导救起幼龟,放入大海。这一举动使巢穴中的幼龟误以为外面很安全,它们鱼贯而出,结果导致众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文中向导的这句话及若无其事、坦然面对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使我想起了发生在一年前的一件事:那是在我和妈妈游览云台山的途中,我坐在路旁休息时,透过茂密的草丛,看见不远处挂着一张蜘蛛网,上面有一只黑蚊子在拼命挣扎企图逃跑,我急忙拿起一块小石头想把它砍死,却遭到了妈妈的制止:“你一旦砍不准,不仅会把蜘蛛网破坏,还会让蚊子逃跑。你放心,蜘蛛是不会放过它的。”于是,我拿着石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蚊子,时刻准备着。果然不出妈妈所料,只见蚊子被网越缠越紧,马上就要奄奄一息了。蜘蛛眼见时机已到,慢悠悠地爬到蚊子身边,先用嘴里的丝把蚊子又缠了几圈,然后把嘴扎进蚊子的身体里,贪婪地吸起来,等到心满意足后才大摇大摆地走回草丛,继续等待猎物。

    原来自然界真是奥秘啊!它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愿望截然相反的结果,同时我也想向大家呼吁,不仅仅是我们小学生,也包括全体公民,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去爱护环境,保护动物!

  • 6、 《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

    《当历史可以观看》读后感

    周英耀

    虽然作者在字里行间援引了不少摄影理论,诸如桑塔格的《论摄影》以及罗兰?巴特的《明室》,但冯先生无意于(也无力于?)探究哲理,仅点到为止,文字以记述为主,以《老照片》杂志编辑工作为始,亦以其为终,跳不出这个框框。

    或许是因为我看过一些摄影批评理论的书籍,形成了我对该书的偏见。我总期许作者能够深入讨论一下,在中国历史洪流下摄影如何嬗变,又或者反过来,在摄影发展下中国历史记述如何嬗变。这到底不是书籍的主旨,不可苛求。在阅读时得到了时间上的消遣、收获了一点感动、增加了一点谈资,其实已足矣。但不得不说,如果缺少了理论和思辨的升华,引不起读者的思考,那么,能让读者记忆深刻的内容就不会多,看过了也就只是看过了,水过鸭背。

    可以说,本书的文字是朴素平白的。这带出了我想说的另一个问题,书中引用的黑白照片大多也是朴素平白的,不是摄影史上的名作。但是,在中国的语境下,这些普通人的普通老照片竟也有了不一样的“味道”,“弥足珍贵”一词或可表达一二。

    是否中外所有老照片都具有同样的特性?我看未必。中国老照片的珍贵性尤为特出,原因如下:

    其一,中国近现代变化太快。每时每刻中国都在变化,仅仅几十年的变化,已可匹敌他国数百年,“采样”焉能不频?不用说城市和人文,就连自然景观,都说不准明天是何模样。

    初生婴孩的情况类似。卡尔维诺在小说《摄影师的冒险》中,有如下论述:“当父母把小孩带到世界上来之后,他们的最初本能之一就是将孩子拍摄下来。考虑到成长速度之快,经常拍摄小孩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因为没有其它事物能够比一个六月大的婴孩流逝得更快、更难记住,他很快就会被一个八月大、然后是一岁大的婴孩所删除和代替;还有,在父母眼中,一个三岁大的小孩所拥有的全部完美都会被一个四岁大的小孩摧毁,根本无从避免。摄影相册是唯一的地方,所有飞逝的完美都得以在此保存和并置,各自追求着自身无可匹敌的绝对性。新的父母会热情地拍摄儿女,想要将他们转化为黑白或者全彩幻灯片的静止状态……”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摄影的干扰太大。国人传统文化的劣根性,大师们已多有阐发,例如爱好形式、面子,不求真实,专制严重,等等,这里就不多说了。因而,大多数照片(尤其是旧照片,当时拍摄的话语权仅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拍摄目的不纯粹,拍摄内容是粉饰过的,拍摄形式是指定的,甚至造假也在所不惜。所以,偶尔有一两幅照片反映实情,贴近生

  • 7、 《治校之道》读后感
    《治校之道》读后感 荆家镇里仁中学 荆常新 读完陶继新先生的《治校之道——20位名校长的智慧档案》,面对陶继新先生展现的每位校长的风采,书中流淌着各位校长的智慧,令我抚案沉思,思绪万千。感受20位名校长的治校之道,有以下几点收获与思考。 一、用思想引领学校的发展 20位校长各有所长,但共同之处就是都是有思想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而办学思想首先是一种信仰,一种理念,一种境界。从胡美山校长的人本思想到李升勇校长的从小处着手铸民族之魂的理念,到赵福庆的创新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念,它不是一个技术、形式的东西,它是校长的教育理念、信仰、价值观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校长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展示,办学思想体现了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思路、计谋、策略和韬略,就是说,它不完全是一个根据文件怎么说就怎么做的问题,而是在实践上级文件中体现他的计谋、策略和韬略;它是校长向自我的智力和体力极限挑战的过程。 二、教师的发展成就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也必将带动学校的发展。胡美山校长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强校,重视教师资源的投入、开发和有效利用,周奎齐校长维护和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让教师拥有职业幸福感,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教师树学校品牌。侯溪萍校长关注教师的心理和谐与生命成长,学校只有为教师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才能长期保持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教研业绩,增加学校的竞争力,才能提高学校在发展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联想到当前我县农村学生到县城借读不断升温的现象,家长选择的是“学校”还是“老师”呢?我想,与其说学生家长在择“校”,还不如说是在择“师”来得更准确。从这个意义上讲,成就教师就是是成就学校,只有教师发展了,学校才能发展。 三、用文化浸润学校 文化来自于读书,思想也来自于读书,20位校长都是爱读书的校长,不但自己爱读,也号召老师读。一位语文高级教师曾说过:“只读两本书(教材、教参)的教师无论如何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备课上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每个教师所教的学科领域内,学校课本中的那些科学基础知识,只是自己知识海
  • 8、 《药物考:发明之道》读后感
    《药物考:发明之道》读后感 本周读了一本书,名字是《药物考:发明之道》,是由国外的药物学家写的一本关于药物发明故事的书,整体本的安排是按照药物的作用类型,例如抗癌药,抗菌药,心血管类型药物这样的顺序来安排的。这本书读起来比较有意思,可以让人大概了解一下现代药物的发明史,另外还可以顺便把相关的知识给回忆起来。不过书的不足就是,翻译的质量一般,有几个药物的翻译以及大学的名字不太到位,翻译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开阔眼界,了解外界世界,因此通俗易懂应该是一个主要的考虑因素,在我翻译外文文章或者书籍的时候,翻译的中文最好就是与百度百科或者维基中文的中文名词相对应,这样方便读者查找,补充相关知识。 药物的发明史给我的总体感觉就是:(1)药物的发明充满了偶然性,随着科技的进步,这种偶然性在逐渐地降低;(2)药物的发明由最初的单个科学家单枪匹马作战逐步发明成了团队作战;(3)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4)科学家们也是人。 书中提到的不少药物的发现都是由其偶然间获得的,不过这种偶然性从更大的范围之内来看,其实是必然的。药物的发展虽然有其特殊性,但是也会遵循一定的规律,随着人类认识的加深,一个药物迟早会被发现或者发明,只是偶然只是它出现的形式之一,它会出来,只是时间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思维的加深,药物的开发会越来越完善,涉及的学科会越来越多,这种偶然性会降低,人类会更科学地寻找一个药物,是有意地寻找这种"偶然",而不是靠中彩票一样的寻找药物。药物的偶然性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最初药物发明,虽然是偶然的,但是在那些受过严格科学训练的科学家眼中,却代表着某种新事物,如果没有相应的科学训练与知识储备,这样的偶然即使出现,也没有多大意义。就像苹果砸的是牛顿,而不是一个家庭主妇一样。 最后,就是人性了,药物的发明伴随着的就是名誉,金钱。科学家们也不能免俗,有着卓越才华的同时,也不能避免人性的局限,以前我认为科学家们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与世无争的态度,其实不然。在真正了解之后,这些印象只不过是自己心中所生的幻相,是不真实的。青霉素,医学专用剂,胰岛素等药物的发明是人类的福音,却是当事人的悲哀。在我看来,其实工作无贵贱,科学家们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科学探索也是工作,没有什么神秘高尚的,真正涉及到利益之争,或许有那种淡泊名利的人,但是很少。
  • 9、 《日照重庆》观看感

    《日照重庆》观看感 《日照重庆》是部绝对应该推荐的好电影。 故事很单纯,父亲(王学圻饰演)从海上轮船的工作中回到阔别已久的重庆,寻找13年未曾谋面的儿子死亡真相,他接触了一个个目睹或可能知道儿子在超市挟持人质被警察击毙的人:老友,前妻,超市售货员,保安,警察,儿子朋友,儿子女友.....父亲慢慢开始从别人口中了解了自己的儿子,了解了一个儿子的世界,生活的状态,情感的世界。因为离异,最后一次见到儿子已经是13年前的事,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代沟很大,他试图进入死去儿子的内心世界,每进一层就被强烈的震撼一次,这个角色是戏中的灵魂。 王学圻不愧是个好演员,把握这样一个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游刃有余,表演上不夸张,不浮躁,可信,印象最深的是他把儿子的画像轻轻的卷起,准备塞进背包中那场戏,没有太多的脸部特写,光是用手就把内心的纠结诠释的淋漓尽致,太多可圈可点之处了。看完后思考了一个问题:跟王学圻这样的演员搭戏应该是有难度的,因为你必须放下自己的原有的创作习惯和节奏,去配合他的表演风格走向,否则在画面中很难搭调,这点上,丁嘉丽和李菲儿的表演让我很赞赏,丁嘉丽也是老戏骨了,她的表现在我意料之内,菲儿确实是匹黑马,她饰演的雯雯是主演里面最后一个出场的人,在王学圻的多方打听下这个人物还没出场已经被众人描述一番,有点含糊而多面:一个在校女大学生,和儿子相处时间很短,网上认识的,儿子为了她能做出半夜爬进动物园偷鸟的事儿,儿子在超市失控挟持人质多次拨打电话给她,她没出现,她害死了儿子.......这样的铺垫下演员的表演多了很多条条框框,李菲儿一出场居然就拿下了观众心目中的雯雯,而且是轻描淡写般的拿下,几行眼泪,几句话就做到了,有点不可思议!王学圻的气场没有给她带来丝毫的压力,反而是她聪明的顺势而为接招,漂亮。那句:我很害怕他!然后是回忆,瞬间就从她的闪回中认识了一个最准确的儿子。

    感谢穆小勇的包场观看,王小帅--令人期待合作的导演,《日照重庆》,可看,值得看!

  • 10、 医务工作者观看南平红荔心得
    医务工作者观看南平红荔心得 2014年3月28日,我观看了十八大献礼影片《南平红荔》,作为一个临床医师,感触颇深。 电影《南平红荔》是一部法院题材的主旋律作品。根据福建南平市延平区法院少年法庭庭长詹红荔先进事迹改编而成。该片全面塑造詹红荔法官倾心帮扶挽救失足少年等生动感人的事迹,展现新时期法官的精神风貌。影片主人公詹红荔(邬君梅 饰),从事法院工作27年,在少年审判庭工作10多年间,所审结的500多个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无一发回重审、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齤访,成功感化帮教了1100多名少年犯走向新生,挽救了70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少年审判庭有它的特殊性,审判和惩罚并不是目的。”詹红荔认为,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法官要“多一点爱心,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恒心,多一点责任心,多一点包容心”。 带着爱心和责任,在实践中,詹红荔与同事们总结出一套颇具特色的“三三九不工作法” 审判前“三个不开庭”:阅卷后对关键问题没有梳理清楚的,不开庭;被告人成长经历没调查清楚的,不开庭;没有与被告人见面,进行一次心理疏导的,不开庭。 庭审中“三个不轻易”:被告人没有真诚悔过的,不轻易下判;有被害人的案件,没有和解的,不轻易下判;可以判非监禁刑但没有落实帮教措施的,不轻易下判。庭审后“三个不松手”:入监后延伸帮教没有到位的,不松手;回归社会后思想出现反复或问题没有解决的,不松手;发出的司法建议没有得到落实的,不松手。对领刑后回归社会的未成年人,詹红荔不称他们“少年犯”,而是称“新生少年”。为此,她从2004年起成立了新生少年服务队,成员均为有过犯罪过失的“问题少年”,至今队员已有166人。作为这些新生少年的“妈妈”,詹红荔不离不弃地守护、帮扶他们。至今,詹红荔已帮助315名失足少年重返课堂或顺利升学。她还开通了延平区青少年维齤权热线,在全市20多所学校主讲法制教育课。 从电影《南平红荔》联想到我们的医师岗位,这一份责任,爱从心生。敬业之心在于对使命的忠诚,更在于对服务对象的负责和那份朴素真挚的热爱。医者,仁术也。只有心怀一颗对患者的关心关爱之心,心怀一颗对社会高度负责之心,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每当我看到患者受疾病痛苦煎熬,每当我看到患者通过医师的努力,病痛得到解除,对我说:“谢谢医生”时,在我内心深
  • 2019-10-28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9

  • 2019-10-17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观看之道读后感
观看之道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2024观看之道读后感,观看之道读后感大全,观看之道读后感2024,更多观看之道读后感在本栏目,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