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鬼子来了有感 > 地图 > 观鬼子来了有感,2024观鬼子来了有感
观鬼子来了有感

(共 8357 篇)

  • 1、 观《鬼子来了》有感

    《鬼子来了》观后感

    首先感受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翻版,姜文饰演的主角活活一个阿q的形象再现;愚昧,无知,善良,真诚;唯一不同的是没有了脑后的辫子,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并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沉重,从另一个侧面深刻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真理。与今天相比,也反衬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生在今天的人们与生活在过去的爷爷,父母亲相比,难道不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吗?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深深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别的不说,汶川地震要是发生在过去,惨象不知道有多大呢!影片采用黑白胶片,突显了30年代老电影怀旧风格,地方语言对话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影片结尾姜文饰演的主角,头在地上,凝视上方,沉思,给人以多方想想,被一个自己救过并给予第二次生命的人亲手杀害,心里是什么滋味?大家心里是什么味道?这是影片要告诉观众的主旨,这一部影片比《让子弹飞》好些,最起码名导们耗巨资拍一部电影,除了让人们娱乐和注重收益外,也应该有一点教育意义和启迪,沉思的目的,而不能光让观众记住了名演员并成为其粉丝;这是当下的潮流,却是一股流行性感冒潮流,不值得道也,不足取也。

  • 2、 观小品《“儿子”来了》有感 500字
    小品《“儿子”来了》有感——顾鑫淼 今年的除夕晚会歌美舞美多姿多彩,但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小品《“儿子”来了》。主演葛优、蔡明和潘长江等。小品中潘长江和蔡明饰演一对老年夫妻,葛优饰演的骗子用花言巧语欺骗了蔡明,快递小乔竭力阻拦也没能劝阻蔡明买床垫的决心,床垫买完后又骗他们买太空舱,并用房照抵押。幸亏小品中蔡明的亲儿子及时赶回,识破葛优的骗局,将其抓获。直到此时,蔡潘二人仍未觉悟。 看完这个小品,让我想到了身边也总有这样的事。姥姥就总会在不经意间地上当受骗。有一次电视上广告促销一款棉裤,称其有特殊功能:轻薄、保暖、随身便于行动,一条棉裤即可抵御零下40°的严寒,原价398元,现促销只卖118元。姥姥立即拨打了电话,买了两条。话说买裤子容易退裤子难,棉裤邮来了,和外面几十块钱的棉裤一模一样,而且穿上就掉绒。姥姥立即联系卖家想退货,结果电话一打通,听说是退货就立马挂断了,再打就打不通了。为此,姥姥非常愤怒,却也无可奈何。过了半个月左右,电话总算打通了却告知已经过了保质期,不给退了,后来这事只好不了了之。 看了这个小品,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平时增加防范意识,不能轻易买便宜货,更不能轻易相信陌生人,不要让骗子有可乘之机。还要告诉身边的爷爷奶奶们注意防范,不可再上当受骗。
  • 3、 鬼子来了观后感

    篇一:鬼子来了观后感

    当我从让子弹飞被姜文感染之后,我不禁对他曾经拍过的三部电一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像这样一个特立独行,才华横溢的人他所拍摄的电一影到底是什么样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在听到李萍老师及室友的强烈推荐之后,我观看了《鬼子来了》,继而在姜文的让子弹飞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之后,我又一次被打动、被折服。虽然它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一影,尽管影片中不乏令人发笑的情节,但是它所留给我们品尝的苦涩,留给我们体味的悲伤,留给我们痛定思痛的空间,是每个看过的人都不得不深思的。虽然它遭到封禁,但是它带给人的深思考和姜文所追求的真史实、真情感无疑对我们的教育意义是无比巨大的。正是因为有了这部电一影,才使我明白了战争与人的残酷,才使我对人一性一有了更深的了解。

    剧情(简介):抗日战争期间,北方偏僻乡村挂甲台的村民马大三(姜文)某日遇上了一个平生未遇的难题。一个陌生的我将两个黄麻袋放在他家,并声明年三十会取走,麻袋里装着一个日本鬼子和一个汉一奸一翻译,厚道的马大三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两个敌人。6个月过去了,我没来取人,如何一精一心看管这两个俘虏,又防止鬼子查觉的问题难坏了大家。村民们要求马大三解决掉这两个鬼子,但马大三却下不了手。一番波折,长期受到一精一心照顾的鬼子,渐渐消除了敌意,鬼子表示愿意以几车粮食来换取自一由,这样既可以救济正陷于饥荒中的村民,又可以免去大家的苦恼。大家相信了这个在他家住了多时的鬼子,同意了交换,但出乎意料的是,在为欢庆举办的宴会上,日本兵对村民展开了残忍的大屠一杀并放火烧毁村庄,只有马大三和鱼儿幸免于难,当他们摇船回来的时候,冲天的火光映在马大三的眼中只剩下了空洞。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国民一党一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一党一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村民们曾经朝夕相处的鬼子花屋小三郎,当花屋手起刀落的时候恻隐之心无法压抑,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刀下得利索一些。马大三的脑袋就这么滚落了,在地上转了九圈半,眼珠子冲花屋眨了眨,嘴角子上一翘如刘爷形容自己杀人一样--含笑九泉了。从总体上来说,鬼子来了的叙事既复杂荒诞出人意料又不失紧凑流畅与真实,在故事的每一处发展与转折中都隐匿着极为丰厚而繁杂的人一性一内容,正是因为他对人一性一的深刻剖析,才使我由衷的喜一爱一拜服这部电一

  • 4、 鬼子来了观后感600字

    《鬼子来了》观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是屈辱的一段历史,但在同时期的人民,确是最有气魄和力量的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关于那段时间的记录,我们可以在文字里、在资料中读到很多。近期我又把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找出来重温了一遍,有了第一次的深刻印象,第二次观看更多了一些新的看法,不免又一次被打动、被折服。 与其他抗战片不同,这不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影片还经常有一些黑色幽默的情节令人发笑,但是它所留给我们品尝的苦涩,留给我们体味的悲伤,留给我们痛定思痛的空间,是每个看过的人都不得不深思的。虽然它遭到封禁,但是它带给人的深思考和姜文所追求的真史实、真情感无疑对我们的教育意义是无比巨大的。正是因为有了这部电影,才使我明白了战争与人的残酷,才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片中的马大三在有人说他懦弱,还有人怀疑他是不是做了鬼子的汉奸,可这就是中国农民阿,一辈子勤勤恳恳,想要的东西无非就是安宁的生活,纯朴简单,甚至可以说他身上有种奴性。可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他却为此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他精心照顾两个俘虏,给他们吃自己都舍不得吃的白面饺子,就算差点被鬼子暗害,也不会主动去害别人。可这一切都在鬼子答应换粮食的那一晚发生了变化,老实的、怕事的农民也最有力量,当他只身一人拿着刀冲进敌人的营地时,他什么都不怕了。这就是决心奋起反抗的中国人,坚韧勇猛。 影片中对于日本人的刻画达到了同时期作品无可超越的高度。在答应了农民送粮食的交换条件后,日本人的确装好了粮食送与农民,因为约定是不可悖逆的,却在那个狂欢夜里,大开杀戒,露出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两个样子。有人说,日本人是露出来自己的真实样子。可我认为,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并不冲突,日本人就是一只手里握菊,一只手里拿刀的这样一个特殊的名族。 《鬼子来了》犹如一个关于我们民族性格与命运的寓言,它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性与普遍性,并由此引发出我们对中日民族性格冷峻的剖析与思考,当我们认识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弱点,深刻的了解了人性,更深的体会了对恐惧、对爱、对死亡的感受,我们才真正看懂了它。 中国由一个极度贫穷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中国,这中间经历了失败和挫折,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此抛头颅、洒热血。这段经历是惨痛的,也是沉重的。 我们应该细细研读这段历史,体会当中的精神,以史为鉴。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不再重蹈覆辙。最后,希望世界和平!
  • 5、 鬼子来了观后感500字

    《鬼子来了》观后感 鬼子来了,其实鬼子早就来了。而本剧中更多的是说麻烦来了,地点在日军长达八年统治下的挂甲台。当地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日军统治的生活,其中普通老百姓的真实写照,吃饱,穿暖,结婚,养活孩子,八卦,这就是生活,还可以过得有滋有味,哪怕抗日战争时期,他们仍然会服从本性而照常生活。中国人是出了名的以忍耐而著称,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生活最高准则是麻木。被封建统治的麻木培养的奴性,面对侵略者点头哈腰、逆来顺受。 这就是真实,这里没有八路军,没有武工队,并不是我们经常看到抗日剧里的老少爷们打鬼子。在八年里日统区人民并没有多少反抗,或者说反抗的人并不多。 其中人物很有意思:朴实善良,怕死的马大三;有血性,嫉恶如仇的鱼儿爹;胆小怕事,老实巴交,满口古书道理的舅姥爷;私藏白面的八嫂子;嘴不严实的二脖子都被封建气息围绕着,愚昧,对日本人心慈手软,对自己村的马大三却以死相逼。这些人物并不可爱,虽然十分夸张,但我们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真实。为了生存他们养着鬼子,为了生存他们放了鬼子,为了生存他们活着,为了生存他们死了。 马大三要回来六车粮食,鬼子和中国村民联欢的时候,我的情绪上是真的接受不了了,暗想原来姜文还有严重的政治问题。看着舅姥爷,八嫂挤眉弄眼的唱小曲,村民们开心的样子,觉得愚昧的村民真是管他谁来,有粮就行,实在可耻。而心理这些不满立刻就被鬼子翻脸后的屠杀给淹没了,他们残忍的杀死老头和孩子,那些虽然愚昧但是善良的同胞。之前对日本人的一点好感顿时给了我一个响亮的嘴巴。 国民党的到来,瘸了一条腿的吴大为和他身后嘴里一直嚼着东西、一脸看戏相的美国人也有种道不明的讽刺的感觉。抗日胜利了,我却没有感觉到胜利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日本人最后的疯狂, 结局派花屋三郎,砍三儿的头的时候,时间被夸张的拉长,花屋三郎对着马大三的脖子量了又量,还弹走一只碍事的蚂蚁。这个过程我对他是充满期待的,以为他会以特别的方式报恩。结果是马大三的头在地下滚了9圈,眼睛眨了三眨,嘴角上翘含笑而死,一脸讽刺的嘲笑,嘲笑花屋三郎,嘲笑自己,嘲笑国民党。
  • 6、 《鬼子来了》观后感500字

     今看姜文鬼子来了,开始看是愤怒.居然把中国的人性弱点暴露出来:贪生怕死,打小算盘等.还是忍住看下去.然后,慢慢看出了点意思.我逐渐觉得我同姜文同学一体了,他的恐怖同时也是我的恐怖.如果真有人拿刀比着我的脖子,要我做啥我就做啥.也许比他还孬种.中国农民在强权面前,在生死面前,都是先给强权让路,像血酬定律的作者说的,人的行为受制于外界的最大权力,谁的权力最大,就有话语权.然后,有了生存,就开始计较利益.好的都想要得更多,坏的要得更少.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国人的劣根性,只要自己还活着.所有其他人的生死可以不管,不关心谁.基本上变成了鲁迅文章翻拍的作品.然后听了几遍我是谁,似乎又觉得姜文意还不在此.他就像一个禅师,像在给我们参话头,我是谁啊.谁是我啊.为什么我会恐惧啊.在威胁面前,我可以低下头去,一直低到草堆里.我究竟有什么恐惧的?怕别人伤害我?为什么怕,因为别人杀我,我就怕,他打我,我也怕.为什么我怕.因为怕他摧残我的身体.我怕痛,怕死.总之,恐惧,在有害的时候,我一直恐惧,我想选择更少的恐惧.在利益面前,我选择最大的利益,我处于贪婪的心,一直不停歇.要吗处于恐惧,要么处于贪婪,从来就没消停过.说到这里,觉得应该姜文的原意可能还更深一些,我可能还不够理解.就先理解到第三层次吧. 电影里的姜文,最后终于放下了恐惧,可是电影外的人们,还是被恐惧所侵蚀着.一部分人不想看,一部分人看了骂,一部分人看了无话可说,一部分人点了赞.不想看的,觉得这部电影让我恐惧了,点出了我的内心,让我内心暴露无遗,没有安全感,宁愿逃避.看了骂的,我就恨日本人,可以砸日系车,砸日系货.虽然是别人的东西,但是是同胞的东西,伤害的是同胞的利益,他从未想过,也不愿去想,中国人真正被侵略的原因是自身的原因,是中国鬼子.看了无话可说的,意识到些许东西,五味杂陈,在反思,或者被其中的一点东西砸晕了头,还在思索中.点赞的,并不见得他就真正领会了姜文的意思,而只是说,姜文先生给我们说的,某个层次他懂了,或者说懂了一点.我在自说自话,自作聪明,我正是刚才我说的人之中.
  • 7、 《鬼子来了》观后感600字

    《鬼子来了》观后感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四面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这个简短的过程中,送人和接人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着。沟通他们的只有一把上了膛的手枪,顶在马大三的脑门上。合上眼!记着,把人给我看好了。死了或者让日本鬼子发现了,就杀了你。顺便你给我审审,三十我来拿人。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天真的村民以为日本人是朋友,从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国的敌人。 日人花屋小三郎,去年腊月来吾乡。挟风带雪,神色惊惶,衣容不整,兼有枪伤,何人送之,我等不详。六月有余,寒来暑往,我等村民,仁义心肠,鼎力相帮,节衣缩食,悲苦难当,着急上火,没齿不忘。花屋感恩,允我口粮,两大车整,报答有方。我等笑纳,各得所偿。花屋汉臣,归还日方,自此之后,两不相伤。立下此约,中日两方。当听到这段契约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哭泣的冲动。我感觉自己的血管里,留着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软弱和愚昧。中国的老百姓,向来不惮于反抗的。只要你给他们地种,让他们活,他们就像陷入沼泽的人,只要鼻子还露在外面,能喘气,就不愿意动一动。中国人,只要做稳了奴隶,就知足了。真是万劫不复。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说的正是。遇事推诿、善良软弱、愚昧无知。我相信,这就是在乱世当中另一种真实的生存姿态。中国的农民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最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度不敢动手杀鬼子的马大三为村民报仇被擒,在接收大员的命令下,居然死在已经投降的日本人自己救过的军曹花屋手里。而围观者的拥闹和应和形同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可悲、可怜、可叹! 虚伪的国民党高官,身后嚼着口香糖的美国大兵,四面起哄欢笑如同过年一样的民众和跪地等待解脱的马大三形成了一幅鲜明的黑白画面。我忽然想起了电影中两次出现的大鼓唱段:日本人还在的时候,大鼓先生唱着:八百年前本是一家。打是亲,骂是爱,皇军骂八嘎我们不在意,咪吸咪吸皇军
  • 8、 观《死神来了》有感

    《死神来了》观后感

    与其说电影《死神来了》系列是恐怖、惊悚片,倒不如说他是一部警示片更为恰当。桥梁坍塌、机械故障、交通事故、漏电失火在身处现代文明之中,死神无处不在,生命脆弱不堪。

    在导演为每个角色设计的死亡之局中,虽然他们逃脱了群体性伤亡的灾难性事故而幸存了下来,但死神却从来没有离开他们。表面上似乎表现的是一个个体的命运无法自我控制和改变,但当我们把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在不同场合的意外遭遇串联起来时,事实上成了现代人的共同命运,无论性别、无论老少、无论你在快乐中、无论你在惊恐中他提醒着每一个观众,在工作生活娱乐各个场所我们不经意间便与意外擦肩而过,但最坏结果总会在前面耐心的等待着你。一把枪、一辆车、一颗螺钉、一架仪器、一个插座、一根绳索都可能成为杀手。这便是导演对文明社会充满自信的担忧和坚定的控诉。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阻止现代文明而倡导一种原始的生活状态呢?导演并有在影片中表现出一丝的怀旧情结。我想他应该和多数现代人一样,徘徊在文明的便捷和文明的罪恶之间,带着迷茫和无奈,唯有小心翼翼地等待。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看到影片传达了人与机械的关系是不够的。机械成了把朋友、同事、陌生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的介质。人被这些机械编织的网网住,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某个人想安于现状,这张网上任何其他个体一个小动作也会把震动传递过来。片中的意外,很少是受害者独自造成的,更多的是在没有征兆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由第二、第三个人的一个失误引发。更为可怕的是,当某人意识到:大家都有共同的命运,而命运却与他人有关的时候。人际危机便也随之产生了。这就是片中所谓的死亡顺序的设计。怎么样让自己后死呢?那就得让另一个人替代自己先死去。《死神来了5》中,a、b、c三人从朋友到相互残杀的情绪演变,刻划的就是这点。当然,影片的结尾仍然冷冷的告诉观众:顺序是假的,死亡才是真的。

  • 9、 新狮子来了--新《狮子王》观后感
    新狮子来了--《狮子王》观后感 原创: 王文涛wilton 《狮子王》重新制作上映了,比起25年前的真正的“动画片”来说,这部重新制作的电影,简直可以称作是角色配音版的纪录片,如果把配音去掉,浓缩一下剧情,几乎可以收录到bbc的《王朝》里面。可是优画质,重细节的新作也许永远也达不到原作神作的地位。 熟悉的陌生片 毫无疑问,《狮子王》是我无比熟悉的一部电影,但是现在仔细回想起来,我必须承认我真的是一遍也没有看过。但是,没看过不代表不熟悉,恰恰相反,我对这部电影真的是无比熟悉。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室友在书店买了很多英语学习类的书,其中有一本《狮子王》,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一本书和两盘磁带,磁带里面是几乎完整复刻的台词对白独唱对唱,书没有太看很多遍,但是磁带我不知道听了多少遍,所以,尽管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确实已经几乎一秒不差的听过无数遍。之后,我觉得这个电影故事是如此之棒,用来学习英语也相当不错,我又“花大价钱”买了同样的两套书分别邮递给两个再战高考的表妹。回忆起这部电影,总能产生相当大的感情漩涡。 封神的原作 无需赘言,原作《狮子王》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动画电影,甚至可以排在盛产神作动画片的迪士尼作品榜的前五位,它的优秀并不只是限于动画、故事的范畴,最加分的当然是配乐和歌曲,几乎首首都脍炙人口,经久不衰。所以,新作明知不可能超越,也不打算浪费如此“金山”,将原作中的成名歌曲全部保留,有些换新人演唱,水平见仁见智。 还有必须要说的,原作中的配音演员真的是非常棒,回忆起这部电影,脑子里除了非洲土著语的开头吟唱、elton john的《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hakuna matata》之外,就是刀疤那连续三个”mufasa,mufasa,mufasa“的台词,当年听起来,就像他说话喷出的气都到了我耳边上一样阴森可怖。 新作只复刻,不创作 对比原作,新作生怕创新失误,距原作上映已经25年过去了,情节还是一模一样的,尤其是辛巴由一直逃避到敢于直面的转变还是发生的那么短暂和突然,缺少铺垫和情结推进,多少说不过去。 更说不过去的,是配音演员的选择尤其是辛巴的配音演员的选择。别误会,donald glover足够优秀,如果生活中真的有让你觉着即使再努力差距是难以企及的人的话,donald glover(childish gambino)肯定
  • 10、 观《碟4》有感:伊森回来了

    《碟4》观后感:伊森回来了

    首先感谢博胜院线公司,让钦州能够和全国各大城市一同贯彻落实关于《碟4》公映的批文。

    那个熟悉的旋律又回来了。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这个旋律(第二部导火索点燃的旋律)作为我的手机铃声,电影里伊森帅气眼神,还有白衬衫若隐若现的肌肉,不可思议的动作,炫目的高科技及效果,让人无法呼吸的剧情,一切又是那么熟悉。

    汤姆克鲁斯这次回到了特工伊森的角色。从第二部就不断尝试的动作戏,《碟4》中显得更加自然,这与最近两部的007返璞归真赢得卖点类似。在剧情设置上,《碟4》更加趋向于回归第一部,间谍作业被别的间谍陷害间谍反间谍。

    续集必须面对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在前面的基础上突破。旧瓶子也可以这么玩。一些特定的环节总会出现,但又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比如接收任务的环节,记得第一部最后,伊森接到任务后,任务的载体就会自动毁灭。《碟4》中,伊森接受任务挂掉电话,而观众必然预期电话机会冒出青烟自我销毁,影院里碟迷们早早就似乎控制剧情一下,从各个角落口拟着电话机的销毁声,而伊森背对着电话,似乎也在等电话冒烟。最后电话还是爆了,而这迟了三秒的情节设定,玩出了新意。还有迪拜塔那一段,不断制造惊险,玩的就是观众的心跳。快速的高空运动带来的反地心引力,只有做梦、玩过山车,和碟中谍才能找到。

    名车、高级会所、高科技特工装备,这一些在007系列中必须有的器物,出现在《碟4》中,让我想起了一个词:低调的奢华。bmw跑车不是用来跑的,整部车毁掉了,只是利用了一下车前方向盘的气囊,满足了各位的破坏欲。苹果公司产品作为街机,能够出现在片子里,很大程度会讨好得到果粉们。

    除了伊森,特工团队里面的几个角色也设置得不错,有血有肉,虽然这些人只是临时工(绝不会再出现在《碟5》)。出入克里姆林宫那一段,伊森的搭档不断地插科打诨、抖出包袱,不仅不会抢到男主角的戏,缓和了一下紧张的情节,(这叫欲擒故纵),也丰富了配角的印象。这与尖峰时刻成龙与黑人搭戏类似。大量的动作戏也让特工女成了打女,与之前的特工(文员类型的)比,这个一看就知道是外勤的(皮肤黑黝黝的,不失性感啊)。

    最让我鸡冻万分的,出了影院,开车电驴穿街过市,似乎这就是伊森开宝马的感觉,把看完电影去建设路吃一碗螺丝粉当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就是伊森,我回来啦!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09-20

  • 2021-08-19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1-11

  • 2019-10-24

  • 2021-04-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1-02

  • 2021-06-30

  • 2021-09-06

  • 2019-09-21

  • 2019-10-24

  • 2019-11-08

  • 2022-03-15

  • 2019-10-29

  • 2019-11-04

  • 2019-09-19

  • 2023-05-18

  • 2019-09-20

  • 2022-03-18

  • 2019-10-28

观鬼子来了有感
观鬼子来了有感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观鬼子来了有感、观鬼子来了有感大全等,希望丰富的观鬼子来了有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