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戈尔曼情商读后感 > 地图 > 戈尔曼情商读后感,2024戈尔曼情商读后感范文
戈尔曼情商读后感相关栏目
戈尔曼情商读后感热门栏目
戈尔曼情商读后感推荐
戈尔曼情商读后感

(共 7247 篇)

  • 1、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余泽宏

    作者简介

    谈到《日瓦戈医生》,必然要对它的作者有一些了解。鲍里斯·列昂尼德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生于莫斯科,父亲是著名画家,母亲是出色的钢琴家,浓厚的家庭艺术氛围为帕斯捷尔纳克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帕斯捷尔纳克是以诗人身份步入俄罗斯文坛的,1914年作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在云雾中的双子星座》。马雅可夫斯基称他为"诗人中的诗人".与此同时,帕斯捷尔纳克也有诸多的散文和小说问世,他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写于1948年,在1955年至1956年冬完成。1957年至1958年小说用十几种文字在国外出版。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这样写道"在当代抒情诗和俄国的史诗传统上,他都获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然而,由于帕斯捷尔纳克在创作中表现的思想与苏联当局的要求不符,或者可称之为"不合时宜的思想",因此帕斯捷尔纳克未得到苏联社会的青睐,甚至遭到批判。

    作品概述

    《日瓦戈医生》是以日瓦戈的人生经历为主要线索而展开的。日瓦戈的小名叫尤拉,年幼时父母双亡,经历了痛苦的童年。小尤拉是在舅舅尼古拉的照看下长大的,尤拉长大后的思想也深受舅舅的影响。尤拉接受了高等教育,学习医学,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在他事业和家庭都蒸蒸日上的时候,一战爆发,日瓦戈被迫去做军医。在他九死一生找到妻儿时,俄罗斯正在经历暴雨般的革命。革命中的莫斯科正受到饥饿和寒冷的折磨,日瓦戈和他的妻子天天都在为生计犯愁,万般无奈之下只好举家迁往乌拉尔地区的小城市尤梁津,在那里日瓦戈一家过了一段与世无争的日子。好景不长,由于游击队缺乏军医,日瓦戈再次被强制编入军队之中,他与家人的联系又一次断绝了。一年多之后,当他逃离游击队,寻找家人时,获知妻儿已和岳父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日瓦戈在心灰意冷之际,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莫斯科,希望重新找回自己的家庭,但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下孤独无助的日瓦戈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在好友和同父异母弟弟的帮助下暂且度过了难关,当他精神焕发,打算重整旗鼓时,上了年纪的日瓦戈医生在上班的路上心脏病发作,死在了莫斯科街头。在小说的中后篇幅,还有一个线索,就是日瓦戈和拉莉萨的关系,日瓦戈医生在家庭之外,爱上了拉莉萨,在他从游击队逃回来之后,小说基本以日瓦戈和拉莉萨的生活为主线而展开。至于日瓦戈回到莫斯科之后穷困潦倒,又和年轻的玛丽娜结婚生子,那时的

  • 2、 戈雅之灵影评

    戈雅之灵影评(一)

    从艺术家的际遇与蜕变去勾画一个时代的沧桑变迁,是捷克大导演milos forman擅长的手法,《莫扎特传》、《性书大亨》、《月亮上的男人》,再到《戈雅之魂》,他延续着自己冷静敏锐的观察力、对人性与艺术相互纠结美丑善恶的思辨风格,他没有把影片焦点放在主角本身的际遇和逸闻上,而是通过这个载体把风云变幻的历史重现在观众眼前。

    宫廷斗争与宗教的思想荼毒一向不是我偏爱的类型,然而milos forman、natalie portman加javier bardem的组合还是彻底征服了我。影片开局流畅脉络清晰,寥寥数笔便把复杂的历史背景、依斯(natalie portman)身上少女独有的纯真、主教洛佐伦(javier bardem)的阴沉虚伪, 宫廷画师戈雅(stellan skarsg?rd)懦弱又充满灵气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轻快的节奏迅速消失,milos forman无意描绘一个美好的艺术世界,它像是一架脱轨的列车,高速坠落无穷的黑暗深渊,natalie portman因为在一次聚会上没有吃猪肉,结果被宗教法庭裁定为信奉伊斯兰的异教徒,所谓的审判只不过是残酷的肉体摧残与折磨,依斯年轻的脸庞与亮丽的笑容被定格在戈雅的画里,青春与灵魂被扼杀,余下的岁月中只有恐惧压抑和无处宣泄的痛苦。

    艺术上的天分与敏锐的触觉并未让戈雅称为目空一切、藐视权贵的画家,相反他对于动荡的局势有着极其明哲保身的妥协性,他是西班牙国王的御用画师,也与教会关系密切;他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依然可以为法国国王继续作画,即使在英国军队入侵、红衣主教重掌政权的时候依然能随波逐流,他并非手段圆滑的小人,只是在内心懦弱与冷漠的驱使下无助的蚁民,他的叛逆性则表现在他为宫廷与教会服务以外创作的作品,他选择了另一种方式默默抗争,对爱,对信仰,对内心的挣扎,戈雅没有期望人们能看到他内心的复杂与痛苦,他只是想告诉我们历史巨浪吞噬下命运的单薄。

    其实洛佐伦才是整部电影真正的主角,他被依斯父亲用与宗教法庭同样暴力的手段胁迫,在写满我是黑猩猩杂种的自我宣言上签字,这是milos forman本片中最尖锐最直白的把矛头直指宗教的虚伪,连充满信仰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父在暴力面前都不堪一击,更别说被施以十倍酷刑的花季少女;而随后当洛佐伦被依斯的美貌所倾倒,又无齿的在监狱中强奸了她,我深深相信这不是milos forman虚构的

  • 3、 被解救的姜戈影评

    被解救的姜戈影评(一)

    《被解救的姜戈》前半段讲述了一个非常老套的故事,直到进去糖果庄园开始,影片才好像进入了主题。无法否认的是这是一部好的影片,带有复仇式的。舒尔茨医生死的有点突然,这么一个传奇式的赏金猎人就这样死去了,原因仅仅是因为看不惯、不想握手这样令人荒唐的原因。这就是人生的奇妙之处,我们有些事明明可以忍受,

    《被解救的姜戈》前半段讲述了一个非常老套的故事,直到进去糖果庄园开始,影片才好像进入了主题。无法否认的是这是一部好的影片,带有复仇式的。

    舒尔茨医生死的有点突然,这么一个传奇式的赏金猎人就这样死去了,原因仅仅是因为看不惯、不想握手这样令人荒唐的原因。这就是人生的奇妙之处,我们有些事明明可以忍受,可是违背了本心之后,只想疯狂的毁灭,于是医生开枪了。

    影片探讨了黑人这个族群为什么习惯于顺从和臣服,是呀为什么?一个在庄园里当侍从56年的奴隶,在给主人刮胡子时完全有无数次机会杀死主人,他为什么不这样做?难道仅仅是怕死吗?我认为是他们向命运臣服了,生不起一点反抗之心,像这样的人现在到处可见。我们明明可以改变,哪怕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为什么不敢呢?这是我问自己的问题,也是问大家的。

    一个枪法奇快、奇准的django,他有能力复仇,像这个种族主义制度进行最暴力的反抗。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无法复制。在我们身边,你我都可能无数次梦想过这样的复仇,对象可能是前女友、欺负我们的人、坏蛋、看不起我们的人。django的复仇是暴力式的,是令人向往的,有时候每个人心中都藏着这种欲望。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勇气,坚韧,还有浪漫。

    《被解救的姜戈》影评里喝彩与嘘声参半,声源几乎全部来自昆汀个人的粉丝群。面对这样的回馈与奥斯卡上的结果,他对自己的“禀赋”应是了然于胸的。他血液里自然流淌的邪典,取之不竭,是潘多拉盒子里收服着的“希望”,借此可登上荷里活奥斯卡山尖;不过,温情与喜剧同他无缘,还是忍痛割爱吧。

    毫无疑问,《被解救的姜戈》兑现了“致敬”的支票,单单电影长度,再费点镜头,多循环播放luis bacalov的django,就能剪出两部前作《姜戈》了。主要是对主题曲《django》的偏爱,细致临摹开场白,让听歌的人把歌听完,向老版如此献殷勤,太合我心意了,这是心里话。

    当然,分析电影故事及人物,看完后,都不需做表格,就能合并同类项。反对种族歧视的主题,英雄救美的明线,神枪手传奇的传记塑造技法

  • 4、 《大卫·戈尔的一生》观后感
    《大卫·戈尔的一生》观后感 之所以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在网上看到了一个“不要因为名字太烂而错过了好电影”的帖子,看完这部电影,觉得《大卫·戈尔的一生》这个名字确实不怎么样,翻译更不怎么样,它的原名是thelifeofdavidgale,把life翻译成“生命”应该更贴切些,毕竟故事讲述的是大卫·戈尔怎样为了自己的信仰和主张而付出了生命。 尽管我非常佩服和赞赏那些有自己坚定地信念,并且为之坚持的人,但是电影中所呈现的方式还是不足以令我感动,也许是因为我并不赞同废除死刑的缘故,正如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这不符合我的政治观点”。死刑的存在既是一个威慑,也是在我们无法用普通的方法惩罚一个恶劣的犯罪分子的时候的一个办法,反正我是这样认为。 看完电影,最令我疑惑的一点在于,大卫·戈尔为什么要让记者贝茜介入自己案件的调查?如果说,正如电影的前大半部分所呈现的,他是由于两个反对死刑的狂热分子——康斯坦丝和达斯帝一起设计的,大卫并不知情,那他在自己生命即将终了的时候找来记者调查真情、寻找证据,那是合理的,就算他已经打算接受死刑,但至少在他死后可以“挽救儿子对他的记忆”。但事实上呢,大卫从头到尾都知道怎么回事,亲自参与了康斯坦丝的自杀、伪装他杀以及之后的消极抗诉和隐藏证据,记者的介入毫无价值:一、大卫根本不需要谁来调查案情;二、至于故事的结局,记者的调查一点都没有影响,即使贝茜没有推断出案情真相,没有找到那盘录像带,最后达斯帝也会按照计划将录像寄给媒体,宣告真相;三、大卫的生命并没有因为录像带提前被找到而得救。换句话说,没有贝茜和她的搭档介入,大卫同样知道来龙去脉,大卫照样被执行死刑,那盘录像带同样会被公布于世,就连大卫对贝茜提的唯一要求:挽救他在儿子心中的记忆,最后也是在他死后由律师贝刘和达斯帝完成的。 如此一来,这部电影的逻辑就面临着严重的漏洞。我苦苦思索,为了让电影的故事稍有逻辑,最终在心中赋予了贝茜和搭档两个价值:一、让他们介入调查是为了让他们更相信真相,大卫死后,录像公布更加顺利;二、是为了钱,就是最后达斯帝送给大卫前妻和儿子的那一箱子钱,这些钱是贝茜和搭档从公司领来的,交给律师贝刘打点大卫的缓刑事项(按照计划,贝刘没有去做这件事),最后贝刘把这些钱给了达斯帝,在转交给大卫的妻儿。 但愿我想的是正确的,不然,这样一部好电影的真的是
  • 5、 《巾帼英雄赵一曼》读后感
    读《巾帼英雄赵一曼》有感 □五(11)班 刘纹羽 《巾帼英雄赵一曼》讲述了赵一曼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用自己非凡的胆识与勇气走上抗日最前线。面对敌人在她身上用尽的各种酷刑,赵一曼没有说出任何情报,更没有屈服,临死前,给儿子写下了遗书,留下了遗言。 《巾帼英雄赵一曼》里的主人公赵一曼为民族解放献出自已宝贵的生命,她坚强不屈,用自己的生命去抗日,为老百姓换来和平的生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当我读到“敌人把赵一曼的双手用细钢丝捆上,将她吊起来,疯狂地用皮鞭抽打她,打手还用竹签戳她的伤口,赵一曼浑身血淋淋,可她咬紧牙关,一声不吭,最后疼晕了过去。敌人又用凉水把她泼醒,再把她吊上去,然后,把竹签扎进她的指甲——敌人用尽了各种酷刑,却得不到任何口供”时,我不禁感叹,赵一曼真是宁死也不屈服,哪怕献出自己珍贵的生命也不愿说出任何情报呀!这让我想起前一年发生的事。 那一天,我正学骑自行车,忽然,一个不小心撞在木杆上,自行车倒了,我的腿也摔了个两三厘米长的口子,疼的我半天没有爬起来。一气之下,推着自行车一瘸一拐地回了家,以后再也没有骑过,看见那自行车也一肚子怨气。而现在想想赵一曼的精神,再想想我自己,真是太可笑了。 读了《巾帼英雄赵一曼》之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要坚强,不要一遇到困难就退缩。

  • 6、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日瓦戈医生读后感(一)

    昨晚,突然想起买了1年多的光盘都还没有看,找出一张《日瓦戈医生》,慢慢欣赏。

    特意买的原版碟,画面清晰,配音效果也跟在影院差不多,把音响调大,主题曲如行云流水般在房间回荡,听的我如醉如痴,前苏联音乐真是好听,那抒情而悠扬的曲调像春风佛面,很自然的把人带到那个时代,让我虚无的心顷刻间充满了温柔。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沙皇被处死,新政府建立的时代,应该就是《列宁在1918》那个年代吧。日瓦戈在很小时,有音乐天赋的母亲就去世了,电影很细致的把他母亲下葬的全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还有个镜头是在棺材里他死去母亲的脸部侧面特写,令人震撼,幼小的日瓦戈那稚气漂亮的面庞和无助的神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他母亲的生前好友收养了他,随同这一家人来到了莫斯科。

    青年时代的日瓦戈研读医科,但他在诗歌方面的造诣非同寻常,已经蜚名于莫斯科的上流社会。写诗的天赋带给他浪漫多情的性格,却也为他坎坷的一生埋下了不幸的种子。

    由于社会的变革,很快他那些往日读起来让人如痴如醉的诗歌,却成了个人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代名词。连年战火,颠沛流离,作为军医他一直奔波在前线救治了大量伤员,返回莫斯科自己漂亮的私人住宅楼却成了革命委员会的驻扎地,一个小楼住了13户人家,他一家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就是这样,大家还要闹着重新分配住房,由于他的诗歌流露的不健康的思想,他在政治上饱受迫害,无奈他带着妻儿来到乌拉尔山的乡间农舍,只为安心的过小日子。

    影片着重描写人性,在历史沉浮中一个有才华的小人物的坎坷命运。对爱情的描写,也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在前线做为护士的拉拉,是日瓦戈的助手,当时两人就互有好感。命运让两人在荒凉的、气候恶劣的乌拉尔地区再次相遇,一边是相濡以沫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一边是爱得刻骨铭心的情人,日瓦戈在温柔的漩涡里挣扎、徘徊,他那诗人的情怀在爱情的炙烤下,化为一首首杰出的爱情诗篇,令世人敬佩和惊叹。

    影片着重渲染的是人性和爱情。在我们这个社会所受舆论谴责的、有悖道德的婚外恋和情人现象,被演化成一种人性的需要,日瓦戈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妻子的深沉的爱,好像和他对情人的火热的爱不相冲突,觉得他在哪边都那样顺理成章,这些都没有损害他在观众中的带有诗人气质的专业医生形象。

    看着影片,我对男人有了新的认识,再优秀的男人都会有那样复杂的情感,对妻子再深爱着,也不妨碍他去爱其他的女人,男人的心真的可

  • 7、 《路曼曼的灵丹妙药》读后感300字

    今天我读的是《淘气包马小跳》(同桌冤家)里的第三章《路曼曼的灵丹妙药》。

    老师让马小跳去看望路曼曼,谁知道马小跳一去,就像一颗神药把路曼曼治好了。路曼曼的奶奶想请马小跳吃晚饭,让他等一会,于是马小跳就在房间准备找漫画等等。于是路曼曼看见了,不让他动,那马小跳只好坐在床上不动,路曼曼也不让他坐。结果马小跳起身就要走,可是路曼曼的奶奶看见了,从厨房里跑了出来:“你不可以走,还要吃晚饭呢”。这才没走成。吃饭的时候,一直给他夹菜。

    看了这篇文章,我认为啊,别人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应该尊重别人。更不应该做一个小气的人,要学会宽容。

  • 8、 等待戈多的读后感

    篇一:等待戈多读后感

    一个永不停歇的循环

    ---《等待戈多》读后感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过《等待戈多》这部戏剧,其作者萨缪尔·贝克特凭着这部作品

    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但一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看完了这部剧。 这部戏剧分为两幕。第一幕中,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基米尔来到了一条空荡荡

    的村中小路上,周围只有一棵光秃秃的树,他们自称要在树的附近等待戈多的到来。但是戈

    多是谁、什么时候来、为何要等待戈多,两个人都无法说明缘由,但是他们又执意要等下去。

    在等待的过程中,两个流浪汉各自做着无聊的动作,并且进行着杂乱无序、逻辑不通的对话,

    一会聊到《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一会说自己做了个梦。这时候来了一对主仆---

    波卓和幸运儿,主人波卓用绳子牵着幸运儿,幸运儿拿着沉重的行李、唯唯诺诺。两个流浪

    汉一开始把波卓错认为戈多,随后与波卓发生了一系列无聊的对话,最后他们等来了戈多的

    使者---一个男孩,男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 第二幕中,场景几乎相同,只是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依旧在等待戈多,为

    了打发寂寞的时光,他们一起说些无聊的话、做些荒唐可笑的动作,这时,波卓和幸运儿再

    次出现了。仅仅过了一晚,波卓的眼睛瞎了,幸运儿变成了聋子。最后,昨天出现的那个小

    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两个流浪汉戈多今晚不能来了,明晚准来。至此,两个流浪汉十分的绝

    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最后却都站着不动。 整部剧没有明确的主旨和情节,不论从戏剧的结构、人物的语言还是情节的发展来看,

    都十分地荒诞可笑。戏剧只有两幕,而事实上第二幕几乎是重复第一幕的情节,两者只在细

    微处有些许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该剧有第三幕、第四幕的话,那也应该是对第一、

    第二幕的重复。

    在剧中,戈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他却并未出现,作为读者,我们永远不知道戈多

    到底是什么,而该剧作者贝克特也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在这部剧中能看到的是两个流浪汉,

    他们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麻木地生活着,他们不停地絮絮叨叨,想以此来感受自己的存在,

    支撑着他们的是戈多,他们希望戈多的到来能拯救自己。戈多最后并没有来,也没有人知道

    戈多到底会不会来,但是流浪汉 最终还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似乎还是想继续等下去。另外,我们在剧中还能看到那几

    乎不变的场景,包括波卓和幸运儿。虽然在第二幕中,树上长出了四五片叶子、波卓瞎了、

    幸运儿聋了,但是从

  • 9、 等待戈多读后感800字

    偶然间,在八卦看到经年前感动过自己的那篇《记那对住在我隔壁储藏室的大学刚毕业的小夫妻》,鼓起勇气想重新再看一遍,无奈看了一半,便难过的难以复加,心情好沉重,眼泪都要出来了。

    读书时,看这个故事,想自己若是沦落到此,是否会似文中那对夫妻一样的坚强乐观地笑对人生,在工作还未有着落时,很害怕自己的将来一片渺茫。广州我去过,我记得那夜自己在天河公园对面马路上的徘徊,二面被刷的沮丧让我一下子老了好多岁。我心里一直都是做好毕业后从社会底层做起的准备的,缘于我的家世虽然清白,却也并不是什么大权大贵之家,我的父母并没有安排我进我家乡任何一家单位的能力,我不想他们把辛辛苦苦积攒一生的积蓄都消耗在那些噬血的当权者身上,所以早在本科毕业时我就明确告知家中我铁定不回故里,我想凭着自己,只要有单位能正正经经的录用我,哪怕会客死异乡,再艰难我也有活下去的理由。

    现在说这些,也许有人会以为我是矫情,似乎我的人生之路是如此风顺,但我确是体味过临毕业前那段茫然的痛苦的,我是生源扩招的第二届,“毕业就等于失业”在我大学二年级时就成为系主任开年级大会时每次的必谈,有时候觉得生活真是残酷,19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就被灌输如此绝望的理念。那时候的我们躺在宿舍的床上,讨论着25岁的我们一定是意气风发的,有一个温婉的妻,而我们也该事业小成。

    如今,我25了,年少时遥想25岁,该是个多么成熟的年纪,却发现自己依然害怕长大。在这个城市里漂浮,不知道还要漂多久,也不知道哪里是终点。眼睁睁的看着房价一天天攀升却无能为力,这次回老家在家乡那个小城的马路上,看到川流而过的人群,忽然羡慕起他们来,可以过称心如意的生活。而我,在这个所谓的霓虹都市里,在这个看一张电影票80元,在饭店吃顿最普通的饭120元,出租车10元起步价、晚上11点以后涨成13元……的都市里小心翼翼的吝啬生活,又好到哪里去?

    有时候觉得世事就是弄人,老子想回家,但却无人接受,愿意接收的单位领导无一不贪婪。最后阴差阳错的来到这千里之外的北国,八号回来那天恰是凌晨,我看到空无一人的马路上,清洁工人在清扫落叶,向她们问路,很热心的指路,那份热忱让我很温暖,其实有很多人都在城市的底层生活着,无奈着,却也在奋斗着。

    想起那幕著名的话剧《等待戈多》,我忽然觉到了一点幸福。虽然目前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想明天不就像那个传说中的戈多,在被我无限的等待吗?无论它是否会到

  • 10、 读后感大全:《日瓦戈医生》读后感

    人得骨子里总有一种向往未来的精神,即使在狂热的年代,在颠簸的岁月里,它依然花满枝桠,尽管不在春天。我想,它应该叫日瓦戈精神,因为它所具有的坚强,执着正是日瓦戈---这位苏联医生最好的诠释。

    公尤里日瓦戈是出于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

    他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地医生,却将遵循医德,救死扶伤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战争面前,人的存在感很弱,生命就像草芥,在狂潮中沉浮。但在日瓦戈眼里,在渺小的生命也必须要维护,曾经上过战场的他,面对白军的冲锋,却一直瞄准一棵枯树射击,博爱之心不言而喻。

    诚然,命运不会因生命的渺小而放弃指引它前行,但挫折与失败仍会不安分的掐丝,直至聚合与离散。日瓦戈的命运也亦如此。日瓦戈丧失双亲,寄居在舅舅好友家中,同托尼娅生活在一起。医学专业毕业有同托尼娅结婚,只惜此时祖国已处于巨变之时,沙皇俄国被推翻,苏维埃成立,谁能料想,随之而来的不是和平与希望,而是战乱与饥荒。日瓦戈一家被迫迁往西伯利亚瓦雷金诺,在那里他又被错误得抓去做奴隶,囚禁在游击队中。一年半以后他回到住处却发现家人已流亡国外,家也没有了。生活在动乱时期的他并没有因生活的窘困而放弃所有的期盼。书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日瓦戈在逃到孤僻的瓦雷金诺的日子里,他每天坚持愉快地写作。即使他一无处可逃,但每望到远方茫茫的雪海,他就相信会有光明的未来。就这样,他为自己赢得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他反对政党的斗争,反对狂热的革命,谋求安稳的生活与永恒的和平。

    《双城记》开篇有句话那是一个最美好的时代,那是一个最糟糕的年代。糟糕在每个人有必须在夹缝中徘徊,挣扎,美好在善与爱总在那一瞬间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日瓦戈的一生虽然坎坷,迷茫,但百年之后重新擦拭那一颗心,它依然热忱与鲜活。日瓦戈精神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不御铅华自生音。又想到另一位苏联作家笔下的保尔,在战争面前,保尔与日瓦戈一样,想战士一般秉持人性,肩负重任,为祖国的和平奋斗不息。

    人是渺小的,但也是伟大的。有一种追寻未来的精神叫日瓦戈精神,有一种生命,即使脆弱,也会掷地有声。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28

  • 2019-10-17

  • 2023-02-10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10-11

  • 2019-10-29

  • 2022-12-14

  • 2023-01-06

  • 2021-08-07

  • 2019-09-21

  • 2023-01-11

  • 2019-09-25

  • 2021-07-26

  • 2021-08-07

  • 2023-01-06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2-12-22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11-08

  • 2022-12-06

  • 2019-10-19

  • 2021-08-25

戈尔曼情商读后感
戈尔曼情商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戈尔曼情商读后感,2024戈尔曼情商读后感,教您怎么写戈尔曼情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