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发票自述读后感 > 地图 > 发票自述读后感,2024发票自述读后感
发票自述读后感相关栏目
发票自述读后感热门栏目
发票自述读后感推荐
发票自述读后感

(共 9402 篇)

  • 1、 读《发票自述》有感范文300字

    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要和发票打交道,见得最多的是每天爸爸停车都要交钱取回停车发票。

    今天,我读了《发票自述》,它让我知道了发票是商品交换的凭证,商家喜欢发票,因为是收款凭证;财务部门喜欢发票,因为是财务收支的凭证;审计部门喜欢发票,因为是执法检查的依据;顾客喜欢发票,因为是即使买到假的产品,还可以去退货,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

    但是,近来发票遭受了种种不白之冤,和腐败牵连在一起,被冒名顶替、弄虚作假、巧立名目, 使 发票的名声大大受损。我现在知道了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公务开支中根本没有公款消费这一项,现在国家将采取措施立法取消公款报销中的发票凭证制度。

    还 发票一个清白的名声,让发票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起到商品交换的凭证作用,远离腐败!

  • 2、 《发票自述》读后感300字

    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要和发票打交道,见得最多的是每天爸爸停车都要交钱取回停车发票。

    今天,我读了《发票自述》,它让我知道了发票是商品交换的凭证,商家喜欢发票,因为是收款凭证;财务部门喜欢发票,因为是财务收支的凭证;审计部门喜欢发票,因为是执法检查的依据;顾客喜欢发票,因为是即使买到假的产品,还可以去退货,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

    但是,近来发票遭受了种种不白之冤,和腐败牵连在一起,被冒名顶替、弄虚作假、巧立名目, 使 发票的名声大大受损。我现在知道了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公务开支中根本没有公款消费这一项,现在国家将采取措施立法取消公款报销中的发票凭证制度。

    还 发票一个清白的名声,让发票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正起到商品交换的凭证作用,远离腐败!

  • 3、 冰心自述读后感

    【篇一:冰心自述读后感】

    因为急着要借书,所以忙赶着把积压的、没怎么翻过的、舍得还掉的书匆匆过一遍。有些书就是这样的鸡肋,只有到将还的时候才生出读它的紧迫感。

    上次听老六念冰心老家宅中的对联,海阔天空气象,风光霁月襟怀,便把读老人家史的热情蔓延到了冰心的身上。不过翻了李辉编的《冰心自述》,发现韩寒以前有过的批语冰心的文采很差确实有一定道理,和那些让我惊叹的现代的语言高手相比,她的回忆文字有些直白,感情抒发有时又过于单调,更不要说思想问题,到了建国后的文字,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的结果就是,文章写得像申论!

    但毕竟是关于往日生活的回首,因而融进了太多时代的背影和亲情的墨迹,还是有很多细节引人下泪。

    关上最后一页,首先从脑海里跳出来的是这个场景:冰心的舅舅随冰心一家从福建搬至北京铁狮子一带生活,一日生了疾病不治而死。从小冰心和几个弟弟就受小舅舅的影响看书识字,情同一家人,伤痛可想而知。父亲远在外地,靠几个孩子打理舅舅的身后事。找来棺木找人布置,弟弟跟冰心说了一句,把棺材开一个口,这样舅舅就不会觉得里边憋闷了,他不知道人死之后呼吸也没有了,还一心惦记着舅舅在里边躺着的感受。这样幼稚的语言不明所以地揉着心肠,在生命离去的悲哀无力中,它的真实和质朴胜过任何煽情。

    冰心写回忆文字是受一个美国朋友的启发才动笔的,这位朋友说,写下你的生活,可以让我们对产生这种生活的时代有更清晰的了解。冰心也说,很多旧事,刻在心版上;今天干脆写下来,便不用从心版上去搜索。关于儿时记忆,家乡的点滴,对大海的情怀,传奇的学生经历,以及父母的面孔,在几十年后的梳理描写中,有淡淡的时光的味道。而手拿纸笔写就他们时,只剩下我自己一个了,冰心晚年极其长寿,百岁老人与猫做伴,看报、听广播、接待访客,心底一定有很大的孤独感吧。然而这就是生命的无奈。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家长》,封面是非常非常老的冰心照片,长久以来,她都作为一个符号被定在官方的文学正史上,如今我才知道她的《寄小读者》是在美国卫斯理女校读书时一封一封写的,而她在五四期间声名鹊起的源头是因为向《晨报》投了篇控诉家长制的虚构小小说,之后因为落了很多医学的课才转入了从未梦想过但更擅长的文学系。很多日后所谓声名的造就,其实和偶然很大的关联。

    【篇二:冰心自述读后感】

    冰心,是我年幼时心仪的作家,也是我们中国促进会的老领导,对她的身世,我一直存有一种好奇,近

  • 4、 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读后感

    最近,忽然想起毛泽东曾对斯诺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特别喜欢胡适陈独秀的文章。于是,就拿起胡适的《四十自述》一读。

    初识胡适大名,是从教科书里,在鲁迅文章的痛骂中得知的。后来,读工科,没有语文课,就远离文了。当年盛行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信条,而胡适去在台湾,被人淡忘是理所当然的。除非是拿来作反面教材,才有人提及他的名字2020、文章和书。

    岁月递嬗,斗转星移。十年文革过后,学界对思想、文化领域及中国新文化运动,作了较为客观、科学的评价。尽管对胡的是非功过尚有争议,但对其贡献,依然作出了肯定。十多年前,偶见《四十自述》一书,有点儿兴奋,便买下一观。由于当时仍须日日点卯撞钟、像愚公一样:每天挖山不止,书。也只当睡前催眠罢了。

    自从赋闲以来,为了打发时光和远离痴呆症,常以书为伴。看完《四十自述》,有些感慨,不妨闲叙一下。

    胡适,原名洪骍,安徽绩溪人。父亲是晚清一小官员,在台中任职。母亲原是不识字2020的农村姑娘,虚龄17岁时嫁给他47岁的父亲做续弦,胡适的大哥大姐比其母还大,其他哥哥的年龄也都比胡适大得多。

    胡适出生不久,随母往台湾父亲住所。他父亲在百忙中,用红纸方字2020教母亲认字2020和读书,同时,母亲转教胡适,也当复习。他未满2岁,已认得700多字2020。他父亲还为他编两本四言韵文,作为教材,称原学。内中充满哲理,教他日后如何做人。

    儿童早教、早慧,沿袭诵读经史的教育方法,在周恩来、胡适等等,诸多名人身上,得到了成功的印证。此方法是否可取、值得推而广之?让教育界仁者去考量是了。

    在将近一个世纪前,一名不识字2020农村妇女,能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艰苦地支持孩子读书,(.org)并毅然让少年的胡适离开她,到远方的上海去,实在难能可贵。

    12岁的胡适,能用得体的方式,指出老师的错误,除了学识广博,说明他已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做人。这种素质,是当今的少年人所极度缺乏的!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教育方法,是传统教育的精髓之一。可惜,目前被大多数家庭和学校所忽略,太遗憾了!

    18岁、还算是中学生的胡适,喝醉酒打了巡捕(警察)。他能自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不玷辱供职学校的名誉,猛然自省,痛改前非,发奋图强,令人赞叹!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有的要父母千里迢迢,前往学校附近租屋陪读,有的要吃妈妈乘飞机送去的饺子如此反差,真是天壤之别了!

    胡适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天

  • 5、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记得我第一次讲到“白话”诗歌,对胡适这个大人物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只是凭借自己对于现代诗歌的偏爱自我性的解读了那首《两只蝴蝶》,殊不知,这首看似简单易懂的诗歌对于中国母语的进步与发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这本传记仅仅记录了胡适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但第六章“逼上梁山--文学革命的开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个想要改变国人语言现状的伟大设想是多么需要充足的勇气和非凡的实力,外加坚定的信念和不屈服的意志啊,而胡适,他做到了!

    这首先源于他扎实敦厚的文学底蕴,从他的童年时代我们就不难看出,读万卷书对于一个人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必须要提起他的母亲,虽然是一个农村妇女,不仅恪守着丈夫胡铁花对于胡适的最终“遗愿”,但更多的成为了胡适教育方面的引导者,而胡适,也正是目睹了母亲坎坷的一生,承载着母亲的无限期待,才激励着他在人生轨迹上不断的走向巅峰,不断的突破自我,并且走向了世界的舞台,当然我认为这也离不开他父亲文学造诣的“遗传”,还有他不同常人的天资禀赋!

    我不想过多涉及胡适在政治方面的作为,历史自有它判断的标尺,谁对谁错可能再过一百年才会有相应的印证。

    在我看来,胡适虽然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中汲取营养,但他的眼界是开阔的,思想是非凡的,他没有局限于眼前的这些经典书籍,而是把文学领域拓宽到社会甚至国家层面,他所思考的是不仅仅是老庄的哲思,诗歌的韵脚,小说的通俗,他所关注的是更广阔的生命群体,是当下国人语言文化的退缩与改革的问题,这样深刻的远见性,相信不是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他能够从深远的经典文化中抽身,在别人看来根本没有可能改变的情况下,却毅然决然的提出了“文言”已经不适合当下历史发展的浪潮,并且大胆有力的指出“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歌,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诵之村妪妇孺皆可懂。不如此者,非活的语言也,决不能成为吾国之国语也,决不能产生第一流的文学也”的深刻言论,可见,他的文学改革的思想是极具超越性又与时俱进的!

    当然,胡适应该感谢和他一起留学的朋友,正是他们的不解和批判,才成就了孤立的伟人,才让他更加坚定的走上了文学改革的道路,写了《尝试集》,并且在众多友人极力反驳的情况下,踽踽独行,用“白话”创作诗歌,也正是因为他对“白话”的坚守,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母语现状,不然,我们可能依

  • 6、 《四十自述》读后感:变

    欣赏着书本里一条条灵动的白话文,胡适这个名字悄然浮出脑海,带来一味清香

    胡适的父亲早逝。不幸中的他,在父亲的遗嘱下饱览全书,在母亲的教育下努力学习。这从小的磨难成就了他。

    之后,他只身一人外出求学。在学校,他奠下的扎实基础倍受老师青睐。由此,他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有了更好的学习平台。在漫漫求学路上,他疯狂地汲取知识,升华精神,接触政治。他第一次变,变成了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青年。

    但他家道的衰败和母亲的衰老渐渐脱去他知识青年的外衣,他又变,变得颓废,变得茫然。他成天和不良青年喝酒作乐。终于有一次,他因为喝酒闯了大祸。事后的他幡然悔悟,毅然决定出国求学。他经受住了挫折的剥削,又牢牢地加上了有志青年的大衣。

    他继续在国外上下求索,却忽然意识到中国文学的不足。中国文学如同是中国这个破烂的襁褓中的婴儿,急需一种成长、蜕变。于是像胡适这样的先进文化青年便利用自己一肚子的墨水,狂妄地想开展文学革命。

    胡适先从最表面文字的死活来谈。他认为,古文已是枯死了的朽木,而白话则是刚冒芽的新苗。初步确立了白话的大方向后,胡适与留学好友探讨进行书信大战。

    他与朋友们唇枪舌战、据理力争,终于是他们认可了白话散文和小说。但毕竟散文小说都在当时不登大雅之堂,诗才是真正雅致的文学。但白话诗基本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朋友的反对,瓶颈的顽固,创新的困难这种种不顺都让胡适感到孤立与无助。于是,第一首白话诗《蝴蝶》便应运而生。

    尽管白话还是很稚嫩,但《蝴蝶》至少证明了白话可入诗。于是这成为了胡适与白话的转折点。

    胡适将之前散乱的思想汇聚起来,发给了国内更有执行力的人,此时的形势,正如胡适所说:由一群国外留学生的业余探讨,到国内的革新大事。胡适的作为使他携着文学这婴儿一起变。他俨然成为一个父亲,辛勤抚育着文学。

    清香消散后,白话依旧跳跃在纸张上,让我们再也无法忘怀,胡适的变。

  • 7、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夜晨1981

    《四十自述》是一本近200页的小书,有点现今领导干部自传的味道。自序里胡适先生介绍了写作的由起,他感到中国最缺乏传记文学,为此到处劝身边的老辈朋友写自传,大家也都应允,可终不肯下笔。其中,林长民先生答应五十岁生日写一部,不想生日过半年就死在战乱里;梁启超也允许过,可一向健朗的他不料只活了五十五岁。岁月无情,命运多舛,人来之匆匆,去之忽忽。胡适先生怀着抛中年之砖、引老年之玉的心,着手写《四十自述》,以开启自传风气,其最根本的考虑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四十自述》原本想写留学前、留学时、归国后三个阶段,时间是1891年到1931年,共40年,很遗憾只写到前两个阶段。书中介绍了其父胡铁花,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两任妻子亡故后续贤冯顺弟;其母冯顺弟,17岁嫁与胡铁花,23岁守寡,46岁病故。对于胡适这个阶段的经历,概括一下就是:

    幼年丧父,家道崩殂;与母相伴,度日辛苦;

    自幼孱弱,勤学好悟;三岁识文,得入私塾;

    勤诵五经,通晓四书;痴迷小说,埋头苦读。

    十四离家,求学于沪;辗转三校,经历学潮;

    十七任教,十八编报;理想受挫,也曾堕落;

    思母懊悔,重新振作;改名胡适,应考留美。

    游学海外,思虑国学;字应怎写,文该怎做;

    书信争论,激烈辩驳;贯通古今,揭密文学;

    一脉相承,首倡白话;身体力行,改革先锋。

    胡适故居安徽绩溪

    《四十自述》全书浸透着一种真实感,有时娓娓道来,有时平铺直叙,有时夹叙夹议,匆匆读完后,细细得品咂,有几个启示:

    1.卓荦也得父母争

    胡适回忆,自己三岁已经认识一千多字,三岁几个月就进入学堂。可以说自小就卓荦不群,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父母的努力所致。书中有3个情节:一个讲父亲教母亲和他习字,母亲学会了再教给他,3岁就认识千字,而且胡适念的前2部书,是父亲编的《学为人诗》《原学》,说明父母十分重视读书教育、功夫也下得深;再一个讲母亲给老师送重金,别的同学都是2元,他上学第一年就给6元,最后一年加到12元,这样老师在讲书的时候,对2元学生只教念死书、死背书,小孩子们开始厌学弃学,对他则读一句、解一句,学得就用心加开心。哎,看来贿赂老师早已有之,好处也是多多的,怪不得现在幼儿园就开始送礼,可怜天下父母心。第三个是父亲去世后,母亲每天天刚亮叫醒他,说昨天犯的过错,要他认错,用功读书,对他说“你总要踏

  • 8、 四十自述读后感1000字

    用书香熏染生命,读经典塑造灵魂。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让人不禁茅塞顿开我们需要保持着我们当时阅读作品时的感觉,写出一篇读后感。我们该如何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下面的“四十自述读后感”正合你意!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四十自述读后感【篇1】

    最近读了《四十自述》这本书。胡适这个人还挺谦虚,或者说,比较谨慎。他27岁留美回国爆得大名,四十岁早已经享誉中外,但这本书只是平铺的叙述了少年、青年的过往。文笔很简单,点滴地填些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究竟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学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的抛弃了小说的体裁,回到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所以文章写得跟流水账似的`也不奇怪,能从内心了解他本人也就够了。

    胡适成长于动乱年代,清末民初的动荡与以往还不同,国门终于被打开了,有进来的,有出去的,在这样一种新旧思潮的碰撞中,新生长于世界的少年人就难免产生新想法,产生叛逆,思想总想跟着未见的思潮走。胡适这前四十年的“叛逆”,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上:无神论与白话革命。胡老先生一生儒雅,对这两件事,算得上是主动上擂秀了一下肌肉。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他儿时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

    胡适的母亲了不得。她自幼生在农家,17岁出嫁就嫁给了比她大三十岁的胡铁花。这一段忘年之恋放在如今看来也得非议不断。更何况胡铁花后曾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作为最小儿子的胡适,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能看出胡适幼年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虽然后来父亲去世给整个家庭蒙上了阴影,但胡适幼年的生活条件比一般家庭是要好的。历史上许多名人俊秀都并非出自寒门,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蒋介石、张学良,又如梁启超、陈寅恪、傅斯年、李大钊、陈独秀,家境虽然不至于都是高官巨贾,但至少也都是农夫山泉有点田,安分日子富富有余。富足的物质、良好的教育也为他们日后成名创造了条件。或许是少年丧父母亲便更加疼爱,胡适一生受母亲影响尤为深远。四岁便缺失父爱的胡适一生温顺,将中庸之道发挥得淋漓尽致,能看出跟幼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李敖说:别看他笑得那么好,我总觉得胡适之是一个寂寞的人。也许这颗寂寞的种子,在胡适孩童时代就已经种下了。他的寂寞,是强权时代期待民主的落寞,是硝烟战场渴望和平的孤独。他后来的呼声,给了人们一厢情愿的温暖,却改变不了螳臂当车的命运和步伐。历史

  • 9、 灰尘的自述读后感作文

    大家好,我是灰尘。日常生活中,我总是遭到人们无情地唾弃,仿佛我是什么洪水猛兽,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几千年来,我一直过着这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日子,以致连我都对自己的存在感到惭愧。其实,我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一无是处,在人类的生活中,我同样默默地做着贡献。今天,我就借这个机会向大家做一下自我介绍,希望大家能对我有一个全面、客观、公正的认识。

    但是,我也有我的好处,对人类的生存我也功不可没。假如大气中没有我,太阳光就不能得到吸收、反射、散射和折射,天空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假如没有我,宇宙中的有害射线就得不到阻挡和吸收,它们长驱直入会直接危胁到人类的生存。由于我具有吸湿性能,没有我,空中的水汽就无法凝结,云雨就无法形成。失去了云层的覆盖,大地就会受到无情的暴晒;失去了雨水的滋润,土地就会变得干旱贫瘠。我还能使地球温和地获取太阳能量,调节大气温度,使天气不至于骤冷骤热,适合于生命的生存和繁衍。另外,适量的我存在,使人类不至于成为温室里的花草,生活得更健康。 朋友们,听了我的自述,你是不是对我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呢?

  • 10、 四十自述读后感600字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写的一本传记。它记录了胡适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在这本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思想的逐渐成熟。

    胡适先生的童年是十分幸福的。他与别的小孩不一样,在童年时期胡适便跟着母亲接触教育。母亲为人处世十分令人敬佩,这也使得胡适养成了温文儒雅的性格。这可以从书上的一句话体现出来。“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这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正因为如此,胡适先生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是颇有成就。但他却没有沉浸于此,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旧时代,胡适先生仍热情地追求新鲜事物,敢于突破旧思想的束缚,这也可以从他的“有神论”到“无神论”可以看出。

    在书中,与胡适先生一起在上海留学的朋友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正是因为他朋友不合理的批判,才会使得胡适先生更加坚定文学的改革。

    在上学期的历史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胡适也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伟人。他倡导白话文,推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也有许许多多像胡适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在现代人民早已习惯的生活里,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用品,尽管他们知道这可能会受到别人的质疑和误解。

    但是在这不断创新的世界中,我们得需要学会“辨别”。不能盲目地相信新生活、新方式,得学会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灵活应变。

    好友之间的行程安排、班级里的纪律规章都是一种“新的改革”,也都需要我们参与,提出质疑,这才能是一个正常的规则。

    总而言之,每一种新的创造或发现或出现时,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该感谢胡适先生的正确观点和发现。这才让我们从拗口的文言文中解脱。不得不说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伟大的。(连泽羽)

  • 2021-12-11

  • 2023-06-07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1-04-01

  • 2019-09-21

  • 2019-09-28

  • 2023-06-09

  • 2023-04-12

  • 2023-07-04

  • 2019-10-29

  • 2022-10-14

  • 2021-11-04

  • 2023-05-19

  • 2023-01-22

  • 2019-09-28

  • 2023-05-07

  • 2023-06-07

  • 2019-10-24

  • 2019-09-21

  • 2023-07-04

  • 2019-09-20

  • 2021-07-07

  • 2023-05-21

  • 2023-06-05

  • 2023-04-29

  • 2021-08-30

  • 2019-09-25

  • 2019-10-29

  • 2021-07-15

  • 2022-05-04

  • 2023-05-18

  • 2023-04-18

  • 2019-10-19

  • 2019-09-23

  • 2019-09-23

  • 2023-06-16

  • 2023-05-26

发票自述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发票自述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发票自述读后感、2024发票自述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