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道路与选择读后感 > 地图 > 道路与选择读后感,2024道路与选择读后感范文
道路与选择读后感相关栏目
道路与选择读后感热门栏目
道路与选择读后感推荐
道路与选择读后感

(共 5332 篇)

  • 1、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作文800字

    海子说: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是的,漫漫人生中路,看似一条路的终点亦是另一条路的起点,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我们要抛开所得的名利和荣誉,沿着前方道路继续行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身上有各种各样的荣誉,但他却从不为荣誉和财富所累。70多岁的他本该颐养天年,但他依然坚守水稻线忘我地工作,风雨无阻,为了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科学理想而奋斗。他曾说过: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你。是啊,就像人生之路一样,走完了这一条道路,又有新的道路在等着你。我们只有抛开荣誉、名利这些包袱,在新的旅途里才会走得更轻松更远。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我们要不断开拓进取,创新探索,寻求更大的成功。牛顿是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的科学贡献已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的里程碑。牛顿非常谦虚,永远保持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他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经过不懈努力,建立起一座宏伟壮丽的力学大厦。牛顿在临终遗言中说: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牛顿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没有尽头,沿路的美好风景永远也欣赏不完,我们要继续探索前方道路,去发现去欣赏更瑰丽的景观。

    道路前面还是道路,我们要踩着现在所取得的胜利,登上成功的最巅峰。在我们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取得胜利时,我们不要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不思进取。我们的道路还没有走完,现在所取得的成功不足挂齿,道路的前方有更大的成功在等着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未知道的路在等着我们去探索。山重水复又一村,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

    或许道路上会充满坎坷与艰辛,布满荆棘;或许道路上会充满荣誉和鲜花,掌声不息。但不管是什么,我们都不能停留。无论是惧怕困难还是留恋美好的都将成为我们的羁绊,我们要克服艰难险阻,抛开荣誉鲜花大步向前迈,因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路前面还是道路,人生没有永远的成功,只有把一次次成功当作一个个奋斗的起点,不断进取,才能走向更大的辉煌。

  • 2、 态度与选择作文800字

    清晨,我走出窗子,看外面阳光明媚,鸟鸣馥香《窗子》

    这首诗来自奥斯维辛监狱,是用血写在一件囚衣上。诗中尽是描写窗子外面美好的,愉悦的事物,表达舒适娴静的心情。你要问,可憎的法西斯怎么会建筑一间环境如此悠美的囚室?二战后整理囚物的专家揭开了这个谜。

    诗人来自监狱中的b区囚室,一间黑暗、被严加监控的地方。然而这里,专家们找到了那扇窗子,一扇用血画上去,与真正窗户一般大的血窗。原来囚犯们就坐在这扇窗子前,忽视外面的炮声,轰鸣声,心中充满无限希冀地望着窗子,想象世界的美好。即使同在囚室,b区的囚犯们的心情却格外好,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应追求什么,他们尽其所需来达到这个目标而不是一味等待,忧愁地死去。

    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是什么,而不是按照别人的吩咐和既定的路线傻傻地走下去。很明显,前者才是通往成功的路,是靠向幸福的彼岸。

    刘墉要搬家了,他的儿子刘轩则负责杂物间。良久,刘墉不见刘轩搬东西出来,彼岸进去询问他。刘轩说:这么多东西,要搬什么呢?这些旧书要搬吗?刘墉甩下一句话你自己决定吧!便扬长而去。后来刘轩把东西整理得尽然有序,带去了新家。

    很多时候,我们总埋怨父母管得太多,可我们不知不觉中总需要他们的决定和管理,因为我们优柔寡断,浑浑噩噩,做了这一步,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刘墉则主张你自己决定!你自己选择,不仅锻炼处事的心智成熟度,还能坚定自己心中最初的梦想,实现自我,实现理想。

    新生儿长得几乎一样。他们的起跑线是相同的,但父母的教育,家庭背景的贫与富却会让他们走上不同的路。但是他们仍有选择的,是做个开心平凡的穷人,还是变成无恶不作,怨天尤人的穷人。

    路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幸福可以像b区囚犯望着窗子享受自然的美好,成功可以像刘轩一样由自己决定着迈向哈佛。其实决定权在我们的手中,要看我们如何选择,如何对待。

  • 3、 《算法与认知》读后感

    《算法与认知》读后感

    文/申同学

    算法定义: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统的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也就是说,能够对一定规范的输入,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所要求的输出。

    算法特性:简单粗暴,底层中立,六亲不认,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

    算法分类:计算类,判断类。

    判断类算法:典型代表进化论,就适者生存这一个判断原则。就像上学考试,考线升学,不过线靠边。

    计算类算法:典型代表加工工艺,必须有先后有方法。学校每天排课,晚自习,按部就班的学习。

    认知精进的过程,不仅是学习各种已有算法的过程,也是利用各种判断类算法去循环筛选出正确的计算类算法的过程。

    算法本身是简单粗暴的,但是寻找算法的过程确实坎坷无限。进化论出现以前,人类经过了漫长的探索,物理书上那么多公式,也不是物理学家随便拍脑门就写下来的。现在想想,我们真是幸运啊,我们生下来就有这么多现成的算法,让我们活的明朗了好多。回看古人,简直是活在黑暗里。正如:只有当我们真正懂得一件事情后,才知道自己当初有多么不懂。

    一个人的智商,应该就是他清楚的知道的所有算法的总和吧?因为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都有一个对应的解决算法。算法越多,能快速解决的问题就越多。

    最后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知道算法前后的差距:你想在1个月之内买房子,相对于有限的时间,房子是无限多的,你永远不可能把所有的房子都看一遍再去做出选择,因为在你看房子的同时,你看过的房子有可能被别人买走。当然你看房子的时间越长,数据就越多,你越可能选出最好的房子。这里产生的这一对矛盾如何解决。在没有得到对应算法之前,那你就蒙吧,慢慢碰运气。但如果你认知里面有这个算法,那就不一样了很多。下面抄袭一段。

    关于如何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指导生活的算法》的作者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斯,提供了另一个方法:分两段就行,第一段的37%用于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第二段的63%,选择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的第一个方案。

    比如,你想在1个月之内买房子。那你可以先用37%的时间,也就是11天看房,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然后从第12天开始,遇见第一个好于这个标准的,就毫不犹豫地下手。

    精进的过程就是找到一个个算法的过程。加油吧。

  • 4、 《美女与野兽》读后感

    《美女与野兽》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美女与野兽》这篇童话,很受感动。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位王子,他既不善良又缺乏同情心。他不能善待每一个过路的老人,还用棍棒驱赶他们。一天,一个魔法师跳到他面前,说:你是个没人心的人!我要把你变成一只野兽。这有五朵玫瑰花,是你五年的生命,五年中,你必须学会善良,尤其要有爱心。

    一天,一位珠宝商迷了路,来到宫殿,他摘了一朵漂亮的玫瑰花打算送给他的女儿。野兽看见了,生气地说:这是我一年的生命,我要杀死你,除非你把你的女儿带给我。于是,美女来到了野兽身边,野兽关心她,爱护她,给她温暖,让她像呆在自己的家里一样。

    日子一天天过去,美女很想去看父亲,野兽告诉她要快点回来。美女回到家中,忘了时间,魔镜提醒美女要尽快回到野兽身边。当美女回到野兽身边时,第五朵玫瑰花最后一片花瓣还没落下,野兽又变回了英俊的王子。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要多多关心别人。

  • 5、 成才与就业读后感

    成才与就业读后感

    经过阅读了《成才与就业》一书后,才懂得了伟大与平凡的不同之处是:一个平凡的人,每天过着琐屑的生活,但是他把琐屑堆砌出来,还是一堆琐屑的生命。所谓伟大的人,是把一堆琐屑的事情,通过一个伟大的目标每天累积起来以后,变成一个伟大的事业。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一份思想,自己学会了先确立好目标,并通过不断追求来达到预期目的。

    翻开书中首页,映入眼帘的便是 从学校到学校是人生小考,从学校到职场是真正意义的人生大考这句话,令人不禁深思。曾有过疑虑:难道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那身为中专生的自己就意味着前途无望吗?但事实却不竟然,书中详细介绍了许多中职学生在实习过程的成功例子,还列举了求职技巧、生涯规划、才市风向等。从中,我发现了一个共通之处,职业生涯规划的确立尤为重要。首先要树立好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和择己所利的原则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人的专业、性格、气质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在理清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后,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对此,我也试着制定我的职业生涯规划:(1)人生目标:当一名会计人员。(2)一年级(短期目标):主要是要使自己加深对所读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学习专业的主动性,培养自身的专业学习能力并初步了解将来所能选择的就业方向。多看书,多认识朋友,过一个精彩的学校生活。(3)二年级与三年级(中期目标):通过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比赛锻炼自己的能力。能在课余时间后尝试多接触与自己未来工作相关的事情,如去单位实习、兼职等等。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同时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根据兴趣和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加强专业课学习,寻找好的实习单位,全心投入工作准备,多联系已经在社会上工作的师兄师姐,向他们学习经验,全力拼搏。(4)四年级以及走上岗位(长期目标):把握已有的机会,多吸取经验,培养自己的能力,参加职业培训课程,硬件和软件监管不误。

    我们都拥有如火一般的意气,想要在这浑浊的世界中一展拳脚,人生规划是一种目标的制定,有了一个稳定的目标,我们的生命就不会摇晃。曾经有个年轻人问苏格拉底,如果他想要爬上阿尔比斯山,他应该怎样做。苏格拉底只回答了他一句话:只要确保你脚下走的每一步都是向着阿尔比斯山的方向就可以了。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在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成就

  • 6、 贫穷与富有读后感

    贫穷与富有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贫穷与富有》,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深受教育。

    这篇文章主要讲: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去夜校学习。邻居富有的马叔叔到我家来让我替他给父母写信,一开门我还没请他进来他就大步流星地走进房间,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还嫌我家的烟不高级。我写完信后,他就给了我一张十元的钞票,我执意不要,他便收起钱走了。

    读完文章后,我觉得马叔叔虽然有钱,单素质很低,作者家虽然没钱,旦一家人素质很高。我不由得想起爸爸的一个同事,他的收入很高,每个月有好几千元。但他都用来打牌、喝酒,要用的时候就没钱,向别人借。我觉得他很贫穷,再看看我家,家里只能靠父亲一个人工作,但一家人过得和和睦睦,我觉得我家很富有。

    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精神上的财富笔金钱上的财富更重要。

    贫穷与富有读后感(二)

    读了《贫穷与富有》这本书,我很有感想!

    这本书讲述了4个小故事,第一个是一位有一位记者去贫困区送温暖,发现这里有一户女工有自己微薄的工资带着三个孩子生活,但这个女工非常乐观,总是把家整理的井井有条,孩子们一写完作业就帮妈妈打扫卫生,他脸上总是充满喜悦。第二个是有一个老人每天傍晚都会去垃圾桶边拣垃圾,每当他拣完了,他就像打了场胜仗似的,它不会顾及别人脸上瞧不起的神色,看着手中的战利品,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他显得额外高兴。三是一位企业家去贫困区考察,发现有一个人家里连双筷子都没有,便想马上资助他,可他出门后改变了想法,他发现他家门后有一种非常适合做筷子的竹子,这完全可以使他致富,四是一个年轻人,他天天在路边乞讨,有人看中了他的力气,想让他去干活赚钱,他却说;干活那么累,还不如做乞丐好!

    这四个故事讲述了两种人,妇女和老人虽然不富裕,但他们有一种人格,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他们明白只有靠自己努力的果实才是最甜的。而那两个人是一中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就和坐以待毙没什么两样。我们鄙视那些像他们一样的人,他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贫穷,还是精神上的贫穷!

    我们要想富有,必须要充实一下精神上的意识,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敢于去努力,相信努力一定就会有收获,这样你就一定会变得富有起来。有位名人说到;同样是贫穷,有的人永远被贫困潦倒,而有的人则能在贫困中获得新生。

    物质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贫穷和思想上的僵化!

    贫穷与富有读后感(三)

    今天,我完成了一篇短文阅读,名叫《贫穷与富有》。短文大概的意

  • 7、 兴盛与危机读后感

    兴盛与危机读后感

    初读《兴盛与危机》,虽然整体印象模糊,但是感觉到一股新气息,然后细读了三遍,当文章脉络慢慢清晰时,不免有些不安:结论有些说服力,但是论证过程却稍显牵强。是我没有领会作者的逻辑?于是进一步查找关于资本主义的资料,又重新温习了文化比较的经典《菊与刀》,最后确信:《兴盛与危机》确实是一个概念上的游戏,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

    作者从一个经典问题开始探讨: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在两千年之间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之后一一批驳了几种流行的观点,在破之后,重新发问:是不是问题本身就不正确?通过分析何为封建社会,作者重新界定了问题: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能保持自己的结构达两千年之久?借用控制论的观点,将社会看做系统,结构不变即系统稳定,于是问题转化成了中国的封建社会系统为什么能保持结构稳定?

    既然用结构的方法来讨论社会系统,首先当明确社会的结构是什么;作者将社会的结构定义为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即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结构的耦合,三者分别表现为中央集权,地主经济,儒家学说,然后指出封建社会具有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结构一体化的基因。一体化既是国家兴盛的力量,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异化出导致国家衰亡的力量,即作者说的无组织力量。国家的兴盛和危机,衰亡,就是一体化力量和无组织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国家初建,一体化力量使得国家慢慢强盛,与此同时,无组织力量也潜在滋生,统治者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进行改革,成功则推动国家继续发展强盛,失败则使给无组织力量继续发展的空间,直到国民动乱,国家濒临灭亡,系统启动自我修复,革命者推翻旧统治者,建立新王朝。

    显然,自我修复是社会结构演化的转折点,因为欧洲也是经历发展,动乱,推翻旧结构,但是却建立了新系统,即资本主义,而我们为什么建立的还是原来的系统?作者提出了两点:一,我们借助家国同构保留了一体化的基因,二,儒生阶层为该基因提供了复生的环境。简言之,新王朝初创,统治阶层的指导思想还是源自上一朝,所建立的系统自然也是原来的结构。打个比方来说,作者的问题是,为什么人自猿猴转化成直立人之后就一直保持现在的样子,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人有生殖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这些系统的耦合使得人一方面成长,另一方面也异化出衰老的力量,但是由于人的基因完整保存了自己的信息,在合适的环境中可以重生,即使自己已经死亡,后代也是人本身的结构而不会变成其他物种。

    作者将这

  • 8、 妙极了与糟透了读后感

    妙极了与糟透了读后感(一)

    前些天,我们学了一篇名叫《妙极了与糟透了》的课文。在老师没讲之前,我就被它那奇怪而又有趣的题目深深吸引,我带着一种高兴地心情读了起来。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德在8岁时写了平生第一首诗。妈妈高兴地不得了,说:妙极了只有天才才会写出如此美妙的诗。而巴德更想听到,在好莱坞工作的爸爸的赞美,可是爸爸对巴德的诗评价的确实一句话:依我看,诗写的糟透了。妙极了与糟透了这两种声音一直陪伴着巴德,它们像两堵墙,把巴德夹在中间,使巴德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骄傲,不自卑,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名作家。

    学完后,我对这篇课文有了深厚的理解。我觉得巴德是一个十分幸运的孩子,因为妙极了的夸奖是慈祥的母亲,期盼儿子成功的热情鼓励,糟透了的批评是严厉的父亲防止儿子骄傲自满的警告,提醒和鞭策是严厉要求,两种声音虽然截然相反但出发点却都是希望儿子努力上进不断进取,都是爱的表现形式,父母将为了巴德能正确对待批评与赞扬,在面对批评时勇往直前,收到赞美时不能骄傲自满。

    所以,巴德父母教育孩子的做法确实是非常明智的。巴德父母那样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会不优秀,出色呢?在当今社会里,我们又何尝不希望所有的家长都像巴德父母那样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妙极了与糟透了读后感(二)

    我感到庆幸在我成长的长程中,既有不吝赞扬、精心呵护我自信心的母亲,又有直言不讳,严格要求我的父亲。是他们教会我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肯定与否定。首先,我得不惧怕批评,不管这些否定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些宣判多么令人心碎,我绝不能因为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我得在一片赞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

    初读此文,我真替作者抱不平,认为他父亲太苛刻,但是,当我理解课文后,我又从心里羡慕作者有这样的父母。母亲的妙极了是作者灵感创作的源泉,成为了作者心灵的慰藉是作者一直坚持写作。这一点,我也有同感,每当得到老师表扬时,我就信心倍增。但靠表扬与鼓励是不够的,它可能会使人容易满足。所以还需要有警策的力量来平衡,来鞭策。而父亲的糟透了正是这种警策的力量,他时常提醒作者: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也弥补了母爱的不足,使作者从另一个方面获取力量,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

    生活中,我们需要妙极了的慈爱,也需要糟透了的严爱。慈爱好比芳香四溢的蜂蜜,让我们精神焕发,严爱则像一碗苦味浓浓的良药,使我们警醒。我们应该从这两种爱中

  • 9、 真美与真糟读后感

    真美与真糟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语文课上的《真美与真糟 》这篇文章后身有体会。

    看着题目,我不禁疑惑起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联系呢?于是,我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起来。在这篇文章里写到一个叫巴迪的孩子八岁时写下了第一首诗,母亲看了这首诗后说:只有神童才能写出如此美妙的诗篇,而专搞文学创作的父亲看后却说糟糕透了。两种不同评判也令巴迪深深疑惑。

    巴迪带着这种疑惑不断创作并逐渐成长,多年来这两种评判声音一直在巴迪的脑海中浮现,它们就像两面镜子照亮了巴迪成功的道路,使巴迪最终成长为一名着名作家。 我感到巴迪是幸运的,在成长的路上既有深爱着他、鼓励他的妈妈;又有深爱着他、批评他的爸爸。让他在灰心时拥有信心,在取得成绩高兴时不要得意忘形。是他们教会了巴迪如何对待形形色色的肯定与否定。一个人要想成功,有所作为,首现就得不惧怕批评,不管这批评否定的意见来自何方,也不管这样的宣判多么令人心碎,他决不能因别人的否定而丧失勇往直前的勇气;而另一方面,他也得在赞扬声中克服内心深处的自我陶醉和骄傲自满。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如果当初巴迪的父母都说真美或都说真糟,那有可能巴迪就受不到鞭策启发,就不能很好的成长为一名着名作家。可见,一个人的成长中既需要有不断的鼓励,也需要有善意的批评和指责。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才能让自己茁壮成长。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希望所有的父母都像巴迪的父母那样,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不断给以正确的引导,使孩子们都能够不断进步最终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 10、 龙眼与伞读后感

    龙眼与伞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一篇文章《迟子建散文》中的《龙眼与伞》。看完后,我很受感动。

    这篇文章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在家里写小说,正值春雪,妈妈来给我送伞,让我回家吃饭。被我粗暴无礼的打断后,落寞的离去。我后悔极了,向母亲道歉,母亲最后原谅了我。第二件事是我听朋友刘世文老师说的:当时她并不知道她的儿子意外身亡,在回沈阳的火车上,一个南方旅客因为她黯然神伤的样子,给了她几个在当时很珍贵的龙眼。刘老师一个也没吃,全都留给了她的儿子

    看完这篇文章,我的鼻子有点酸酸的,不知因感动而哭,还是为了愧疚和悔恨而哭。母亲就像一把伞,为孩子遮风挡雨,却毫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也毫无怨言;母亲也像那每一颗龙眼,总把甘甜的汁液和果肉留给孩子!我愧疚极了。因为在写这篇读后感前,我还极不礼貌地冲撞了妈妈,我现在感到十分悔恨,当初为什么那么不尊重妈妈?!

    以后,我要多看书,因为它们不仅教会了我人生的哲理,还让我明白了如何做人!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09-25

  • 2019-10-29

  • 2019-10-24

  • 2023-03-18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1

  • 2021-09-16

  • 2023-04-19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2

  • 2019-11-08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2-12-13

  • 2023-06-19

  • 2019-10-20

道路与选择读后感
道路与选择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道路与选择读后感,2024道路与选择读后感,教您怎么写道路与选择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