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 > 地图 > 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2024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范文
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相关栏目
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热门栏目
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推荐
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

(共 7360 篇)

  • 1、 铜雀台影评

    铜雀台影评(一)

    之所以写这篇影评,是实在气不过那么多烂评。明明是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却被人说得一无是处。许多评价,一看就知道根本就没去看过这部电影,或者看了也没看懂。只是按照从小被洗脑后对曹操的印象来瞎说一通。还有甚者,估计是冲着yy中的激情戏去的。充了血却没得到发泄,阳萎之余便骂此片不爽,实在是混蛋得不行。

    先从技术层面上来看,这部片子无论从色彩、音乐、服饰,甚至是道具,都堪称绝对的上乘。对于一个刚出道的导演,能够驾驭这么多优秀的元素,使整部片子几近完美地呈现,不得不欣喜中国电影的未来希望。

    再说剧本。这是一部让人拍案叫绝的剧本。众所周知,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称曹操是一奸雄。在此之前,绝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将曹操的奸险一面表达的淋漓尽至。哪怕是央视所拍的三国连续剧,大家公认的曹操扮演者演技高超,但仍然没有脱离原着的描述,即曹操本质上是一个坏蛋,只是这个坏蛋水平太高了,所谓的好人们拿不住他。

    但是,这是历史真实的情况吗?事实上,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之后,大量的戏剧作品都按照这个路子来对曹操进行描绘。久而久知,我们所得到的对曹操的印象,实际上是来源于一部小说(演义)。

    但是,如果我们关注几个要点,或者说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在那个蛮荒时代想一想,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即使是三国演义,作者也没有忽略了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刺杀董卓。要知道,曹操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连个屁都不算。一个太监的养子,其社会地位是非常低下的。而权倾一时的董卓却是高不可攀的人物。如果曹操依附董,则荣华富贵不成问题。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独自挺身而出刺杀之。成功说白了也没他什么事儿,不成功就得亡命天涯。这个时候的曹操,可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用电影里的话讲,是有着天真情怀的不懂事的正直年轻人。希望通过刺杀一个人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结果可想而知,平日里天天喊着维护皇权的士大夫们,关键时刻全没了影。亡命天涯的经历才使得曹操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他应该意识到,这些整天想着刺谁的大臣们,根本不是真正为了皇上的安危。他们要的,只是希望皇上成功后,能够争着当功臣,争着能更加富贵。这样的人物关系,在这部电影里同样展现了出来。当曹操成为了大臣们口中的“董卓”时,这些大臣们又在干什么?

    其实,电影在这里就揭示了中国官场上一个非常邪恶的逻辑。这些当权者们在位子上并没有为统一国家或治

  • 2、 白雀读后感

    白雀读后感(一)

    今天,我读完了《草房子》的第三章白雀。

    它讲的是:一个叫白雀的姑娘,在一次排练《红菱船》节目时,和教师蒋一轮相爱了。可白雀的爸爸为了阻止她与蒋一轮的交往,在正式演出《红菱船》时,坚决不让白雀参加演出,使演出无法进行,随后也不让白雀出门。这使得蒋一轮十分伤心,他天天在河边朝着白雀家吹笛子,可是仍然不见白雀的身影。但是,桑桑却在密秘地传递着他们俩人之间的信,成为了蒋一轮的信使。可是,在一次送信中,桑桑想看信上写着什么,却在慌乱中将信弄坏了,桑桑并不知道这封信十分重要,可就是因为没有了这封信毁了一件重要的事,让白雀与蒋一轮疏远了

    读了这一章,我感到了一对青年如果爱上,是无法抗拒的,他们会不断地努力,虽然成败不定。当我读到因为一封信而毁掉一件重要的事情时,我想到了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的航天员科马洛夫一人驾驶的联盟一号,本来可以平安无事地落地,但由于一个小数点的疏忽,科马洛夫成为了第一位航天殉难的宇航员。老师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也就是这样的,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可以毁掉一件大事。

    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要从重视一个算式符号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论它是大或小,并记住:细节决定成败。

    白雀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老师介绍的《草房子》里的一个小故事,名字2020就叫《白雀》,我打开了书,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油麻地这个村里,有一座很出色的小学,名叫:油麻地小学,这个学校的校长是桑乔。桑乔的儿子桑桑也在这座学校上学,桑桑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可是身上总是脏兮兮的,手上也不干净。

    读到6、7小节的时候,我总想笑,笑是因为我想起了白三走独木桥时,固执地坚持自己走过去,白三走不过去了,他竟然将那独木扔下河,然后抱着它游过了河,着实让人觉得好笑。还有,就是他被淘气的桑桑给骗了的情景。

    桑桑的爸爸桑乔不光是个好校长,而且还是个好导演。这不,今年夏天,他就排出了一部戏:红菱船,是由蒋一轮和白雀演的,蒋一轮吹笛子,白雀唱歌,搭配的非常巧妙。因为快演出了,所以蒋一轮和白雀就在每天晚上到小河边练习,时间一长,蒋一轮就喜欢上了白雀,而白雀也喜欢上了蒋一轮。就这样,演出那天到了,而白三却不让白雀来演出了,白雀虽然想来演,但必须听父亲的。从此以后,桑桑就当了送信人,天天给蒋一轮和白雀送信。但白三依然是个绊脚石,使用逼的方法让蒋一轮和白雀分开了。

  • 3、 白雀的读后感作文

    白雀的读后感作文一

    今天,我读完了《草房子》的第三章白雀。

    它讲的是:一个叫白雀的姑娘,在一次排练《红菱船》节目时,和教师蒋一轮相爱了。可白雀的爸爸为了阻止她与蒋一轮的交往,在正式演出《红菱船》时,坚决不让白雀参加演出,使演出无法进行,随后也不让白雀出门。这使得蒋一轮十分伤心,他天天在河边朝着白雀家吹笛子,可是仍然不见白雀的身影。但是,桑桑却在密秘地传递着他们俩人之间的信,成为了蒋一轮的信使。可是,在一次送信中,桑桑想看信上写着什么,却在慌乱中将信弄坏了,桑桑并不知道这封信十分重要,可就是因为没有了这封信毁了一件重要的事,让白雀与蒋一轮疏远了

    读了这一章,我感到了一对青年如果爱上,是无法抗拒的,他们会不断地努力,虽然成败不定。当我读到因为一封信而毁掉一件重要的事情时,我想到了1967年8月23日,前苏联的航天员科马洛夫一人驾驶的联盟一号,本来可以平安无事地落地,但由于一个小数点的疏忽,科马洛夫成为了第一位航天殉难的宇航员。老师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也就是这样的,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可以毁掉一件大事。

    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要从重视一个算式符号起,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论它是大或小,并记住:细节决定成败。

    白雀的读后感作文二

    《草房子》里面的第七章就是《白雀》。读了好几遍,还是和上一章《白雀》一样没有读懂,我问妈妈,妈妈说我长大了就懂了。

    蒋一轮老师在和白雀分手时,蒋一轮老师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早上爱发脾气,对学生越来越没有耐心。从这里我想对蒋一轮老师说:不要再想白雀了,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免得同学对你的信任减少了,不再喜欢你。戚小罐的爸爸明明知道戚小罐因为去年摔倒而留下了特殊的癫痫病,还确定是蒋一轮把它儿子弄成这样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戚小罐的爸爸很坏,很讨厌蒋一轮,很想让他赔钱。

    蒋一轮被冤枉的时候,学生、(.)和老师还有桑乔校长都在暗暗地帮助蒋一轮,还有白雀帮他,白雀跑了那么远的路找人都是为救蒋一轮。从这里可以看出大家都很关心蒋一轮,不想让蒋一轮有麻烦。

    谷苇虽然长得非常帅,但也为人斤斤计较,很小气,所以白雀不愿意嫁给他。从这里告诉我们不要光看表面,也要看到内心的美。

    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悠长的笛声,像光滑的绸子一样,还在春天的田野上飘拂虽然白雀离开了油麻地,但是蒋一轮却还在吹着他的笛子,仿佛要永远的吹下去。

    《草房子》的真、善、美都需要我们慢慢地体会体会,所以我非

  • 4、 《灰雀》读后感

    灰雀读后感

    《灰雀》讲的是列宁曾经经历过的一件事情。

    列宁在郊外养病的时候,常去公园里散步。他看见了三只美丽的小灰雀。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少了一只小灰雀,列宁就询问在场的一个小男孩有没有看见一只小灰雀。列宁在小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中知道,小灰雀被他捉走了。列宁不想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没有揭穿他,而是巧妙的说服了他。小男孩也知道了错误。第二天,小男孩悄悄地把小灰雀送了回去。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我知道:认识到错误能及时改正,就是好孩子,而对待知错能改的人,要以宽容的爱来包容他们。

    灰雀读后感

    今天,在课上我们读了《灰雀》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文中讲的是列宁和小男孩的故事。那个小男孩的诚实,真心的打动了我。我也有一个类似的小故事,要不要听一听?

    以前,我和妈妈一起爬花山,去的时候,我怕我怕不上去,就说我肚子疼。妈妈看穿了,就说:孩子,你要有信心,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然后,

    我就和妈妈一起去爬花山了。

    爬着爬着,我很累了。我和妈妈就在旁边坐了一会,我觉着我不累了,我们就继续出发了。我们爬呀爬,爬呀爬,终于到山顶了。到山顶的时候,我们累得不得了。妈妈一边喘气一边说:孩子,看见没有,你自己已经爬上来了,你很厉害!我说:那多亏有妈妈的鼓励啊!妈妈说:你很有勇气,很勇敢,真是个好孩子!

    灰雀读后感

    我们今天学了灰雀这篇课文,学习了小男孩知错就改的故事。爸爸妈妈说小孩子都会犯错,但是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曾经我也犯过错误,那是在暑假的时候,奶奶把买菜剩下的20元钱放在桌子上,当时我看见奶奶去忙别的了,就趁她没注意自己装起来了。第二天,奶奶问我见没见那20元钱,我当时有点紧张,就连忙说没看见,不过我的脸接着就红了,这个时候爸爸和妈妈也问我,小孩子拿钱可以,但是一定要跟大人说一声,而且要经过允许才可以的,看到爸爸妈妈很生气,我哭了。我跟妈妈说:对不起,妈妈,钱是我拿了,我再也不敢了,我错了。爸爸让我写了检讨书,而且我把它贴在墙上,让它提醒我再也不要犯这种错误。

  • 5、 迟子建作品读后感

    迟子建作品读后感(一)

    我想迟子健应该是一位游者吧,从杭州西子湖,再到鲁镇,沈阳胡宫,大兴安岭,巴黎等等,他的足迹不仅留在了他所踏过的所有的土地上,更留在他地文字2020上。

    有时,她见过的地方多了,感触也会有不同,在《光明于低头的一瞬》中,她在俄罗斯的教学里,看到大师的壁画,可这不是主内容,她的注意力在一个打扫烛油的老妇人。无论神刻画得有多么庄严,平凡的美总会被注意,她的文字2020能让我看到一个围着头巾,满脸皱纹,平静的妇人,在小心地用铁铲在刮烛油,每次只刮去一层,没敢一下子用力,背景的教堂上壁面,是模糊的,再精美的艺术品在这最朴素,最诚恳的信徒面前,都暗然失色。

    有时经常抱怨没有事物可以写,这个城市那么普通、朴素,没有它的特殊。可城市的美,不就是由那些最底层的工人所搭建起来的,有人会记住那些战役,那些将军,可是那些为了保卫家园的士兵是最应该留在笔下的。

    在《鲁镇的黑夜与白天》中,她能从鲁迅故居的门槛,看到这里的多少次变故,经历了多少次沧桑,更能从点歌的小孩子身上看到成年润土的悲伤。还有那狭窄地老街,透入出旧时代的气息。《故乡》正是鲁镇的黑夜,没有希望,没有路,需要人们踏出路的黑夜,或许是那个点歌的小孩子具有的出人意料,用粗俗的歌去换生计,当然也有白天的美食,白天的建筑,在迟子健眼中,一个地方能有他的美,也有他的污,我们去游玩,可能只是为了玩,放松,走进任何一个博物馆,只会去寻找那个名气最大的,也只知拍照。

    我们如今,太过于注意最重要的,却无心去口味一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正如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却无多少人知道第二高的是谁,更不知它为何有这么高,能傲视群雄。

    小学有篇文章叫作《杨桃》,由画杨桃教导人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如此之大,战争的未来是否是和平,各平的背后是否有危害?曾经的我也以为学鲁迅的文章有何用?可现在想来,仅仅是不让玩风筝,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后,有着那是人们思想的问题,而现在社会的种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也会对应着我们的社会缺乏诚信。也正如那刮油烛的老妇人,从她不敢用力去刮的油蜡的动作中,能够看到她的诚恳。

    而我们也应该这样,也应该去看待一下我们所有事物背后的东西。我们玩干嘛?为了开心。我们学习干嘛?为了更快乐、轻松的未来。正因为我们了解这些事的背后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努力地做好它们。

    迟子建作品读后感(二)

    迟子健,男作家,又

  • 6、 迟子建散文集读后感

    迟子建散文集读后感(一)

    初拿到《迟子建散文集》这本书,翻开来看。扉页上印有迟子建的照片及简介。迟子建一个温文尔雅的女作家,她深邃的眸子,上扬的嘴角,浅浅的微笑,微陷的酒窝都深深吸引着我。

    迟子建,着名女作家,乳名迎灯,1964年2月27日(阴历元宵节)出生于北极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香港大学驻校作家,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以小说为主的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2020,出版四十余部单行本。

    迟子建的文章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忆,有对现实生活的写照。这本书收录了迟子建几十篇散文,很多是旅行游记。每一篇都有独立的内容,每读一篇文章,你能感受到不同的风格,唯一相同的是那朴实无华的言语、一颗宁静柔婉的心。

    众多旅行散文中,一篇名为西栅的梆声的文章是最吸引我的,刚看到题目,我就感到眼前一亮,这包含了我对乌镇西栅的怀恋之情。去年夏天,我曾去过那里旅行,因此我饶有兴趣的读了下去。这是一篇追忆性的小散文,纯纯地写景,描绘了乌镇特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美丽景色及作者内心的独特感受。迟子建的这篇文章是对旅行生活的追忆。透过文字2020,我深深地感受到她敏锐的才思和灵动的气息,让我感到记忆里的醇香温暖。书中写道乌镇是一枝莲,东栅、西栅、南栅、北栅是它张开的花瓣。西栅,它被不绝的流水环绕着,那层层叠叠的楼台水阁,迷宫似的灰街长巷,也就有了舟楫的气象,似乎你轻轻一推,它们就会启航。这片轻灵的花瓣;在我眼里就是烛白色的了。烛白色不像银白那么耀眼奢华,也不像乳白那么温柔平淡。烛白色,它高贵朴素,充满激情而又深沉内敛。因为烛白色里,掺杂着天堂的色彩。这段描写西栅的简短文字2020,深深引起我内心的共鸣,西栅神秘深沉,真的仿佛像一片灵动的花瓣,既高贵又朴素。它是需要你用心去感受的只有体验过才可以感受到的优雅气息。正如盛开的莲花一样,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结尾几句作者的感悟,是触动我最深的:这寂寥而空灵的梆声,与教堂的钟声一样,让我身心顿时为之一爽。是啊,这禅意深厚的梆声让我明白,所有的盛典和荣耀,不过是一季的盛花,会转瞬间化为流水。那些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包括我自己,不过是这世界的过客而已。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在脱离了灯火璀璨、人语喧嚣的环境后,惧怕一个人走夜路。这复古的梆声,让西栅的夜,白了。梆声打动了作者,也触动了我的心

  • 7、 《迟子建散文集》读后感

    【篇一:《迟子建散文集》读后感】

    我想迟子健应该是一位游者吧,从杭州西子湖,再到鲁镇,沈阳胡宫,大兴安岭,巴黎等等,他的足迹不仅留在了他所踏过的所有的土地上,更留在他地文字上。

    有时,她见过的地方多了,感触也会有不同,在《光明于低头的一瞬》中,她在俄罗斯的教学里,看到大师的壁画,可这不是主内容,她的注意力在一个打扫烛油的老妇人。无论神刻画得有多么庄严,平凡的美总会被注意,她的文字能让我看到一个围着头巾,满脸皱纹,平静的妇人,在小心地用铁铲在刮烛油,每次只刮去一层,没敢一下子用力,背景的教堂上壁面,是模糊的,再精美的艺术品在这最朴素,最诚恳的信徒面前,都暗然失色。

    有时经常抱怨没有事物可以写,这个城市那么普通、朴素,没有它的特殊。可城市的美,不就是由那些最底层的工人所搭建起来的,有人会记住那些战役,那些将军,可是那些为了保卫家园的士兵是最应该留在笔下的。

    在《鲁镇的黑夜与白天》中,她能从鲁迅故居的门槛,看到这里的多少次变故,经历了多少次沧桑,更能从点歌的小孩子身上看到成年润土的悲伤。还有那狭窄地老街,透入出旧时代的气息。《故乡》正是鲁镇的黑夜,没有希望,没有路,需要人们踏出路的黑夜,或许是那个点歌的小孩子具有的出人意料,用粗俗的歌去换生计,当然也有白天的美食,白天的建筑,在迟子健眼中,一个地方能有他的美,也有他的污,我们去游玩,可能只是为了玩,放松,走进任何一个博物馆,只会去寻找那个名气最大的,也只知拍照。

    我们如今,太过于注意最重要的,却无心去口味一下那些不重要的事物,正如世上所有的人都知道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但却无多少人知道第二高的是谁,更不知它为何有这么高,能傲视群雄。

    小学有篇文章叫作《杨桃》,由画杨桃教导人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世界如此之大,战争的未来是否是和平,各平的背后是否有危害?曾经的我也以为学鲁迅的文章有何用?可现在想来,仅仅是不让玩风筝,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后,有着那是人们思想的问题,而现在社会的种种自我保护的行为,也会对应着我们的社会缺乏诚信。也正如那刮油烛的老妇人,从她不敢用力去刮的油蜡的动作中,能够看到她的诚恳。

    而我们也应该这样,也应该去看待一下我们所有事物背后的东西。我们玩干嘛?为了开心。我们学习干嘛?为了更快乐、轻松的未来。正因为我们了解这些事的背后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努力地做好它们。

    【篇二:《迟子建散文集》读后感】

    迟子健,男作家,

  • 8、 读迟子建《群山之巅》有感

    读迟子建《群山之巅》有感

    文/西禹高速柿子红服务平台

    这是一部宁静柔婉、细腻婉转的中篇小说,描述了雪域北疆三个家庭的悲欢离合,17个故事章节的设置,既弹拨着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的响声,又洋溢着无声胜有声的浓郁的农民式的善良力量。迟子建笔下的人物是日常的:有做屠夫的,当劳工的,刻石碑的,干理容师每个人物都朴素简洁有感染力,又饱含故事。自然以辛开溜为最,作为书中首位出现的角儿,有相当惊艳的亮相:辛七杂用凸透镜调取太阳火,点燃了他的烟书中各式人物就在桦树皮的烟熏火燎的气息就此弥漫开来。

    迟子建如同一位柔情诗意的插花匠,来描绘三代人的恩怨情仇。每个人物如同一朵小花,用心培育,笔端出落的花朵,带着人间的晨露和人性的微光。她喜欢通过富有质感的生动细节来营造人物的特写,以小人物的悲欢哀乐,来透视出最深沉的东西。比如她写王秀满,相当生动细腻:这姑娘又高又瘦,梳两条麻花辫,长瓜脸,眉毛疏淡,眼角下垂,大鼻孔,肥厚的紫嘴唇,尘灰满面,只有眼睛是清澈的,身上散发着一股咸腥气。她写烟婆,也是如此着墨:这女子是矿工的遗孀,个子矮矮的,脸黑黑的,言语不多,跟辛七杂一样,喜欢叼杆烟袋,牙齿焦黄,整个人就像一截黑烟囱,媒婆叫她烟婆。每个人物,看似起笔落墨,无关悲情。作者用极淡的笔墨来描写出场的第一位女性王秀满,一个家境贫寒,长相丑陋的大姑娘,为了坚决不生养的丈夫做了结扎手术,恪守本分,维护家庭,但最终却被她尤为娇惯的养子身首异处了。烟婆,略自私,有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长相虽如茅坑的石头,却是三好(身材好,厨艺好,家务好)妻子,且疼丈夫。

    重新观照这些卑微的人物,怀揣着各自不同的伤残的心,却要努力活出人的样子,多么不易。这些小细节的描写,展现出迟子建沉静细腻、一点也不生猛的文风,就像一阵风拂过脸颊,很舒服,很惬意。其他人物也悉数登场,每个人的人性都在特定的体制内,身上都有着传统文化的精魂和劣根,努力寻找出路。柔软的心里,裹着的是凄苦的人生。用小人物堆砌群山之巅,又将巍峨镶嵌于小人物身上。高明而有效。

    其实提起东北,首先想到的是21世纪以萧军、萧红、端木蕻良等自发创作的最具代表的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事变中那些铁蹄下不屈的东北人民、游击健儿,以及那浓郁的爱国情怀。同样来自东北籍的迟子建,在《群山之巅》中始终保持对社会现状的关注和省察,小说中不乏对当下社会的批判和反思,将底层人物的心理活动映射在自己的心

  • 9、 读迟子建《日落碗窑》有感1500字

    也许是这本书的封面奇怪还是因为它的题目的原因,自打从姑姑那儿拿到这本书起,它就被打入了“冷宫”,与我无缘了。我未曾想到在暑假时,在书柜里藏了这么久的它,又重见天日了。

    我第一次翻出来看看并非是因为完成暑假作业,只是无聊而已,没想却深深陷入了它的故事中,无法自拔。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乡下小男核-关小明因为一场马戏下定决心和自己的狗-冰溜儿学顶碗,但中途发生了许多意外:例如冰溜儿的右眼瞎了;关老爷子为自己的孙子做碗,但却一个也没成……那质朴又不繁琐的语言,简洁明了地写出了乡下人最好的品质,那不是诚实,那就是不畏风雪。

    这本书给了我的知识是源源不尽的,因为这样东西,无论在你少年时代,还是中年时代,或是老年时代,都是一样最好的物品-做人的根本。如果用迟子建的几句话来说,那就是:“这里有永难消泯的童心,有像樟子松一样经冬不凋的爱。但必须承认,这里也有阴影,充满了我对那冻土伤残的记忆。我想少年读者能够感受到温暖以外的东西不是坏事。一个人在成长中刻意地避寒,就会成为温室的花朵,能够在暴风雪中勇往直前,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我最崇拜的科学家英国的霍金,是一个能够在暴风雪中勇往直前的人,他1942年出生,1963年,年仅21岁的他,被医生告知其患有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只有两年可以活,但,霍金不愿向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这是因为他喜欢被视为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更重要的是,被视为正常人。医生说他只能活到23岁,但他却活了76岁。他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那是因为他的不畏,他的一颗坚强的心灵,使他活了那么久。他虽然不再能讲课,也不能写字,但是,在如此恶劣情况下的他却修得了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霍金的才干是谁也没有的,物理学者维尔纳·以色列表示,霍金的思考过程,有如莫扎特只凭想像就写出了一整首极具特色的交响乐!

    其实,迟子建也经历过一段风雨如晦的日子-2002年,她的丈夫黄世君因一场意外车祸去世,虽已距现在有16年了,但迟子建依然在失去亲人痛苦的阴影中徘徊。她说过:“只有你经历了才知道不幸有多么不幸,就像你在蜜罐里才知道幸福有多么幸福一样。”5·12大地震后,有很多志愿者去做心理疏导工作。但是心里疏导工作只是暂时的,而亲人离世的痛则无比漫长,痛苦怎么能被遗忘?痛苦就像是一道伤口,它终究是有疤的,也许就在于你能否笑对人生。对于“笑对人生”,迟子建有自己的

  • 10、 迟子建的《伪满洲国》读后感2000字

    初识迟子建,大约是在2007年的初冬,因一本题名为我的冬天下雪了的散文集。身在清华的我,想着北国故乡此时也该初雪飘飞,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淡淡哀愁,不禁让我喜欢上了故乡作家在故乡特别的季节和氛围中描写故乡土地上心情的文章。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洒,独自站在白茫茫的场景中,远近的一切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树是白的,地是白的,房屋也是白的,此时的天地融为一体,密云不断播撒的雪花就是密缝这天地融合的丝线。沉沉的氛围,沉沉的笔触,沉沉的感情,却被一位女作家用一支纤细的笔记在了如雪一般洁白的纸上,散发出了感情的真挚,对生活的珍视。文字和感情都如雪一样晶莹纯洁。

    从此,知道了迟子建这个名字。

    以后,对这个名字的印象逐渐加深,并且与茅盾文学奖联系在了一起。希望这个辉煌的荣誉不是这位黑土作家创作的巅峰,希望她的心灵和文笔都继续恬淡纯净地流淌,直到远方。

    捧着《伪满洲国》这本厚厚的小说,作为一位东北人,自己的故乡就曾经历了这十四年的浩劫,自己的祖辈就曾经历这段身边的历史,一种苍凉感伴着好奇由我心底生出。关于历史是英雄还是群众创造的这样的讨论已经争鸣良久,且在哲学上按照各自的观点也都有了更易空间不大的确认。群众在书面历史的背后默默推动着历史,而英雄却是踩在无数群众的肩膀上、在至关重要的转折点顺流一推、立于时代潮头而名垂青史的幸运儿,英雄与群众互为表里,辅车相依。可是,随意翻开身边的史书,历历在目的仿佛只有大人物的名讳,老百姓的身形被隐藏在了巨人的背影之后。

    很庆幸,这部以史为背景也以史为内容的长篇小说,就是以小见大以一个个普普通通小人物的寻常生活反映大时代大事件的,至少绝大部分内容是远离英雄只有群众的。不知道史诗的定义为何,但我认为这的确是一部百姓所经历史的长诗。诚然,再重大的历史事件,尽管可能彻底改变今后几千年的人民生活,但是对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它的影响也是渐渐显现的,生活还要继续,只不过是在悄悄偏离原来的轨道。这可能就是传统的惯性,也是生活的力量。

    故事从新京罗锅弹棉花匠王金堂老人家的事开始。新京是东北的中心地带,这一家人也是故事辐射的中心,所有人物都与王罗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为亲戚里道,或为邻里邻居,远的如下山胡匪胡二、鬼子军官羽田也都与王老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老人有联系的关联者,就算康德皇帝也是老人妻子的族亲。世界真小,这是广义上王老汉的大的家事纪年。

    大人物和小人物本没有什么实

  • 2019-11-06

  • 2019-09-23

  • 2019-10-23

  • 2022-04-23

  • 2019-10-19

  • 2023-02-19

  • 2023-02-15

  • 2019-09-25

  • 2022-12-27

  • 2022-12-24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3-01-09

  • 2023-01-15

  • 2023-02-04

  • 2019-10-23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1-19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10-09

  • 2019-10-16

  • 2019-10-16

  • 2019-11-02

  • 2019-10-16

  • 2023-01-18

  • 2019-09-20

  • 2019-10-16

  • 2021-07-02

  • 2022-01-26

  • 2019-09-28

  • 2019-10-29

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
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2024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教您怎么写百雀林的读后感迟子建,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