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 地图 >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2024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相关栏目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热门栏目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推荐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共 2763 篇)

  • 1、 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导演时隔三年的新作,女主角是范冰冰,这也是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在《手机》之后,时隔12年再次合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不是潘金莲的观后感内容,欢迎阅读!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一

    冯小刚的新片《我不是潘金莲》,是他与刘震云的第四次合作。我们太久没有在中国银幕上看到活生生的中国人了,没有切实去领略这块土地的日新月异和亘古不变。有什么样的规矩,就有什么样的方圆。《我不是潘金莲》必将是2016年,还可往前追溯的十余年里,最重要的电影之一。

    一些人畜无害的文艺工作者,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后,给自己下了不忘初心的强大心理暗示后,决定曲线救国。把稻粱谋足之后,再进行可持续发展。他们把这称之为理想主义,而自己仍是败絮其外、金玉其中的追梦人。无数美丽的现实告诉我们,他们的一切冀盼,只是从一个物质转换成另一个物质。

    冯小刚和他们不同,一开始,他的口号是为老百姓做足底按摩。等老百姓舒坦,他自己又不自在了。他曾说过,他之前所有影片所积累的财富、声名和信誉,都只为一部电影做准备,那就是根据刘震云纪实小说改编的《一九四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冯小刚是一个还算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与陈凯歌、张艺谋先阳春白雪、后下里巴人的创作轨迹不同,冯小刚走向了他们的背面,他越来越严肃(也可以说冯小刚每一部影片的内部肌理都不是那么嬉皮笑脸),现在轮到了《我不是潘金莲》。

    从冯小刚的电视剧时代开始,冯小刚最重要的文学给养,来自王朔和刘震云。私以为,冯小刚其实更容易与刘震云互通款曲。虽然这两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都能极尽讽喻之能事,但就在王朔早期作品中,他所描述的生活再怎么热气腾腾,都有一种欲驱尽烟火的浑不吝和一种巨大的怅然。刘震云则善于在鸡零狗碎间,道尽历史与现实对人的双重捆绑,且有着极强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叙事野心。

    也可以说,刘震云更在地,而王朔则更虚缈(不仅是他的《我的千岁寒》)。王朔会写到政治,但总体而言是去政治化的,是换汤不换药的周而复始,也更空荡和灰色些。而刘震云则一直秉持人是历史的人质这一创作原则。仔细端详王朔和刘震云,若进行粗暴判断的话,刘震云是写实的,而王朔则是写意的。冯小刚一旦真要投入心力和心血的影视剧,则都是现实主义的,都是见了棺材才落的泪光点点,撞了南墙后的头破血流,这在《北京人在纽约》、《一地鸡毛》、《手机》、《一九四二》等影视剧中都暴露无遗。

    冯小刚的新片《

  • 2、 《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01

    这部电影值得回味。很少有电影这样引人思考,我们身边围绕着太多消费性的影视作品,白白占用观众的时间和精力。这部电影不同,讲述了现实发生着的事,节奏简洁,主线清晰,人物性格鲜明。也许你会觉得这样一个偏执的人为了出自己的一口气浪费人生,太不真实、不值得,现实中的上访户上访原因各不相同,本质上和女主的经历却是何其相似。我不打算就此聊官场,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官场生态圈之外,我们现实着的生活。

    02

    影片末尾,张嘉译饰演的马市长跟身边人聊起,这件事情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一个妇女小小的事情竟然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李雪莲跟丈夫协议假离婚,最后成了真离婚。李雪莲咽不下丈夫欺骗她的这口气,让法院来判她和丈夫的离婚是假的,然后再真离婚一次。真真假假,快要把人搞糊涂。法院糊涂不了,判断真假需要有证据。法院为她开了庭,证人是为她办离婚手续的人。那人说,他们离婚肯定是真的啊,不然我怎么出的手续?李雪莲就这样败诉,可她不服气,她对丈夫的那口气还未出。满肚子的委屈,她一路从县里告到市里,最后到北京,拦下某位首长的车子。这一举动直接导致法院院长、县长、市长被撤职,而李雪莲在菩萨面前许愿,漏网之鱼秦玉河还没有受到惩罚。

    事情到了这里,10年过去了,换了院长、县长和市长,李雪莲的事情却还没有解决。北京又要开会,李雪莲再次被关注。想了很多办法,动用了很多力量,李雪莲甚至准备回家结婚了,最后在北京得知秦玉河意外身亡的消息,她彻底不告了。

    身边的朋友对这部电影不感兴趣,觉得一个女人的告状有啥好看的?当我在朋友圈发布这个电影让人回味无穷的信息时,很多人问我,好看不。看来大家心里,励志一生对这部电影好奇多过好感。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电影里刻画了常把这不是我们的事放在嘴边的院长,还有见到上访群众逃跑的县长,发话处理李雪莲事情而被误解执行的市长,以及到李雪莲家里上门拜访的马市长。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法院院长没有错判这件小事情,县长的逃跑也是当时被群众围观下的选择,市长发话为李雪莲解决事情,马市长为解决李雪莲问题亲自来到她的家里。大家都在解决一件事情,不让李雪莲上访。这是群众的事情,也关系他们的乌纱帽。层层执行,层层解决,到了李雪莲这里,问题却是越来越大。直到影片的结尾,多年后,李雪莲与县长重逢,才得知李雪莲并不是为了房子假离婚,而是为了肚子里的孩子,这是她心不平、气不

  • 3、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范文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由范冰冰、郭涛和大鹏等主演的喜剧电影,影片剧情丰富,耐人寻味,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我没有看过《我不是潘金莲》,据介绍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李雪莲的农村妇女,因不满前夫称她为潘金莲和法院对她的离婚判决,坚持上访,想要法院和政府给她一个公道。影片通过各级官员对李雪莲上访处置的表现,勾勒出现实社会中官场生态的现状。李雪莲执拗地从县里到市里,又从市里到北京,直至上访至两会。导致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等一批地方官丢了官帽。李雪莲成了当地官员心目中的上访钉子户。

    上访告状,其实意味着民众心里还存留着一片青天,相信还有可以说理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上访不见得就是坏事。如果民众觉得这个社已经没有可以说理的地方,而不再上访时,那么我们的社会还有希望吗!说起上访,自古就有。戏文里的拦轿告状,乃至阻挡銮驾告御状,其实就是上访。虽然戏说当不得真,但也不全是虚构。被列为大清四大冤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真的。这个冤狱就是通过一层一层的上访,才得以水落石出。涉案人员多达300余名,包括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等100余位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受牵连的官员无论是职位还是数量,比《我不是潘金莲》剧中多多了。但历朝历代的官员都认为上访会影响社会稳定,因而设置了诸多限制,阻挠上访。这部电影能够通过审查,是国家自信的表现,是我们的党相信上访乱不了天下。聂树斌案,一直被认为是铁案难翻,但经过了21年的坚持申诉,现在不也被翻过来了吗。

    导演冯小刚说,《我不是潘金莲》不是关于一个妇女个人冤屈的电影,甚至也不只是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中遇到的困顿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关于干部要不要有担当的故事。他认为这是一则社会寓言,而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便是,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冯小刚解释说:电影里的这些官员,哪怕有一个能认真对待李雪莲,就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一旦出了事,每个官员首先想的是先堵一下。实在堵不住时,便想到是自己会不会受到牵连,乌纱帽能不能保得住。冯小刚认为这就是我们说的胆小怕事,其实说到底这种干部就是没担当。他还说:()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干部为了求自保就宁左勿右、宁严勿松,而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腐败,比贪污还厉害。最大的腐败就是不负责任,而且是用负责任的面目出现的,它的本质是只对自己负责,对党和国家

  • 4、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4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昨天去观摩了这部电影。网上褒贬不一。

    显然这不是冯导擅长的电影类型,但谁敢说擅长呢?

    我还是觉得挺有意思的。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官场的高度临摹,让我们也见识了领导们的思维方式、说话方式、行为方式,大开眼界呐。我想,原作者刘震云也不可能描绘的这么生动极致。冯导不愧是人民代表和经常见高层的人物,这里点个赞,冯导用心了。

    其实案子这事,法院没有判错,各级政府除了一开始的推诿,后来原则上也没办错啥事。除了秦玉河是个畜生,其他人都不是坏人。马市长也一直想不明白,咋就成这样了呢?马市长一直以为是政府没有把工作做到位,做到细做到小,但他工作再怎么细致,李雪莲还是跑了去告状。

    李雪莲无疑是个法盲,但讽刺的是,我们难道是法制社会吗?官员们对于一个明显不用担心的案子又在担心什么呢?

    冯导自己评论说,官员宁左勿右,用负责任的面目出现的不负责任和只对自己付责任。

    这里我想引出几句连冯导都不敢说的话,就是:各级政府只对领导付责任。而就李雪莲这件事,不是政府对待群众的方式出了问题,而是官员对待领导的方式出了问题。

    所有的工作,就是为了领导高兴和防止领导不高兴,真是悲哀。

    如果不是怕领导不高兴,怕什么李雪莲瞎告状呢?最后官员们把一件小事搞这么大也是奇葩了。可悲的是我们都理解。

  • 5、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12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以前一直自诩为文艺青年,时不时的会发个风花雪月、伤春悲秋的朋友圈,以为那就是文艺了,后来才知道我这样的充其量就是个青年。因为文艺青年应该具备的素养,我都不具备,比如对于电影的欣赏能力。暂且不上升到欣赏的层次吧,可就连兴趣我都没有,电影似乎对我而言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会紧赶着去看每一部新上映的电影,不会特别对哪一类电影偏爱,知道的名导也就是大众都知道的那么几个。所以每次想要看电影时只会去网上搜索评分高的、评价好的,而往往这样筛选出来的电影都是有可看之处的,也确实能够冲击我的心灵,唤醒我的灵魂,引发我的思考。 昨天断断续续看完的《我不是潘金莲》是冯小刚于2016年导演的片子,影片与我过去所看的电影在形式上就存在一个大不同。除了中间和末梢的一点故事外,其余的故事内容都被限定在圆框里展现。起初,还有点不太适应,因为整个屏幕只有那么一小块地方有音色,其余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一片漆黑,视觉感受性不是很好。但一旦适应过后,便会发现其中的构图比例堪称完美,随便截一张图都是极富意境的画。而且相较于全屏的展现形式,圆框对于摄影的要求会更高,摄影比例的分割也会更难。也不禁想冯导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展示?翻阅评论,有许多人不喜,认为妨碍了他们的观影,也有人为其辩护,说用圆框正是想象征望远镜和显微镜。我以为,冯导用这种方式是在追求画面的极致。 影片的女主人公名叫李雪莲,我在观影之初对于她所抱有的情感是厌恶的,只觉得她就是一个蛮不讲理的农村妇女。因为从法律层面来说,她与其丈夫的离婚确实为真,而她固执地认为那是假,只是她与其丈夫的口头协定罢了。虽然被其丈夫所骗值得人同情,我也确实起了一点同情之心,但看到她一味地认为自己有冤,法院不公而层层向县长、市长、直至最后到北京告状,市长、县长、法院院长因此被免职后,我初泛起的一点同情之心立即完全被厌恶所代替,甚至转而同情被革职的市长、县长和法院院长。因为法院没有徇私枉法,也没有贪赃受贿,他们依法办事最后却闹得这样一个下场,而县长和市长虽然对其置之不理,但也无可厚非,可恰恰就是因为这样的态度最后使他们丢了自己的乌纱帽。一切只因李雪莲是一个人民群众。 而此后十年,李雪莲依然执着地在每年人大召开之时前往北京告状。就因十年前的一告没有将真离婚告变假离婚,就因她的丈夫秦玉河没有因他骗她,也没有因他说她为潘金莲而受到任何惩罚。不禁问:
  • 6、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10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是今年最受关注的国产电影之一。 这部由冯小刚执导、改编自刘震云同名小说的电影,从一个农村妇女的离婚案讲起,又讲到她执拗地一级一级往上告状,最后却只成就了一个荒唐的故事。 在当前高度反腐的背景下,这个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让人感叹。这当然不是关于一个妇女个人冤屈的电影,甚至也不只是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中遇到的困顿那么简单。用冯小刚的话说,这是一则社会寓言,而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便是,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 这才是真正的现实故事,这才是冯小刚电影的功德无量,这才是观后感。整个影院里随着剧情发展,观众从会心一笑,到唏嘘不已、波澜起伏、痛恨现实、同情李雪莲,惋惜层层干部队伍的作为不当,指示精神歪曲执行的因果报应。观众实在是把冯小刚佩服的了不得! 《我不是潘金莲》这个电影,我看小说的时候就觉得拍摄的难度挺大的。一般人都会知道这是个挺敏感的题材, 想拍成电影,需要勇气。这个勇气必须是艺术的勇气,正义的勇气,敢于揭发批判的勇气。而绝不是宋正德那种只争锋犀利,无循循善诱的勇气,只揭发批判,无由表及里的控诉。 这部电影则在世人敏感的问题上艺术性很高的突出表现了导演的作用,导演的思想,导演的目的。怎么来解读这个故事?导演紧扣依法治国这个理念,干部要不要有担当这个现实围绕李雪莲开始演绎着这个故事。 《我不是潘金莲》这个题材无疑是和我们的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这符合文艺怎么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对于任何一部作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读,最后得出的结论,甚至形成的舆论走向都不一样。整个全剧始终围绕故事情节发展特别生动、准确,抛出了以往电影故事的正反两个角色,贯穿告状,电影里没有任何一个坏人,却在旁白中几次提示说:各级官员没有任何一个人想刁难李雪莲,但为什么这事越办越糟?李雪莲走了还有王雪莲、刘雪莲我觉得这里头的东西特别有意思。中国几千年的人情社会,从人情社会的逻辑出发,李雪莲觉得法院像个骗子。她为什么要找领导呢?这也是人情社会的产物,她认为中国的官管着法院呢。影片对中国社会、中国人的观察以他特别独到的角度,用幽默的方式叙述整部电影的人生轨迹,反差使故事情节变得不同寻常。人物言行举止使人处处会心,画卷般的艺术拍摄给观众耳目一新的美感享受,人物方言结合江南水乡这部电影拍得妙趣横生。 冯小刚电影导演的功底的的确确是深厚扎实,才敢不凡,有胆有识。
  • 7、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3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和最近热番的《人民的名义》其实有异曲同工之点,都在反映现实社会中政府的病症。 从乡镇一个小法官赵大头,到马文彬市长,怕担责任,一推一托,没人愿意给李雪莲一个明确的说法(尽管李要莲有些执扭的荒唐)。李雪莲作为一个不懂法的农村妇女,她只认死理儿,却不认法,所以她一再上访,从乡里到县里,再从市里到中央。最后,以她一直状告的前夫死为终结,不是哪个法院裁判也不是哪个部门判决。 从这里可以看出冯小刚导演想要表达的对现在社会官府不作为的讽刺。 按理来说,这样一部作品,应该是像《人民币的名义》一样受到各界的共鸣和呼应的,为什么却没有大暴? 我觉得应该是有以下原因: 首先, 是女主范冰冰,虽然很红,虽然在这部剧里演技精湛,却也受她的黑粉太多,有些人根本看都不看先黑一片再说。这样难免影响一些路人对这部片子的兴趣。 其次,冯导手撕王公子事件。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虽然现在仍然搞不清楚究竟是谁有理。但难免又被人贴以炒作的标签。 如果人们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地品味一下这部片子,其实里面还是很多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的。
  • 8、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一】

    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直逼现实,书写民苦,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

    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告状路。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至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二十年。

    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他的写作立场使他成为当代文坛少有的可以与时代、人民和国家对话的现实主义作家。

    读《我不是潘金莲》有感【二】

    一口气读完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

    兴奋之余,有些震撼!

    初次接触刘震云的作品,是上大学的时候。读了他的《一地鸡毛》,感到河南还有这样才华横溢的作家,从此便与他的作品结缘。

    从《手机》到《我是刘跃进》,从《一句顶一万句》到《我不是潘金莲》,刘震云的作品愈加老道成熟。其语言简洁而又老辣,欢快而又尖刻。他总是用那反反复复的句式,轻轻地撩拨人物内心深处的隐私,逼迫其抖露出来,让所有人都处于尴尬之中,感叹这尴尬的人,尴尬的事,尴尬的生活,尴尬的社会!蕴含着仁慈的真性情,散发着刻骨的冷幽默!

    有人打一个形象的比喻:上访是政府的蛋,只要一捏,各级官员就会疼得钻心。《我不是潘金莲》就是以农村妇女李雪莲的上访为主线,刻画了各级政府官员害怕上访,仇视上访,千方百计地阻止上访,而不去深入民情,了解民意,解决问题的官场现形记。

    李雪莲以二十年的青春年华为代价,四处上访告状,目的就是要为自己讨个清白。然而却适得其反,愈加不清白,逐渐成为各级官员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沦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这根本不是虚构,这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就像莫言先生的《蛙》一样,描写介绍那个年代血雨腥风的计划生育,就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事情。

    真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历史未必是真的,而小说未必就是假的!可见,我们的作家时刻以悲天悯人的大爱情怀,在关注着我们的社会,在敲打着我们的灵魂。

    好在我们的社会还能容许这些作品

  • 9、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一)

    今日刚刚读了刘震云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内心有很多的感触。

    文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李雪莲,因为种种的矛盾,为了一个说法,一直上诉了二十年直到由头(她的前夫)死后,无法上诉最后自杀的事情。在她打官司的二十年中,主要讲述了她第一年和第二十年上诉的两件事。

    第一年在上诉的过程中是一级又一级的官员而其中因为各种原因都没把她当回事,最后她又直接向人大进发,而又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导致从市长到法院院长被撤职的这一令人感到惊异的结果。而在第二十年后,她最终因为她的前夫死亡无缘上诉最后自杀。而这些都是序言的部分。

    真正的正文是以玩呢为题目只是讲了一个被李雪莲给告下来的县长因为回家买不到票所以头举上诉的牌子结果不到一分钟就被逮捕遣送原籍,以圆打麻将的事。

    正文只有几十页,而序言则达到了二百多页,使得文章安排的很是怪异,而每篇序言拿出来则又是一篇小说,作者的安排真是巧妙。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为了自己的名誉竟然不顾一切坚持了二十年,而为了一个所谓的面子问题,竟然敢冒死到京城告御状而到最后反倒以告状为生,这不仅让我们有些人深思是否自己就是为了面子活着,为了别人活着。

    但我们也要像她学习,能够做到如此的坚持,能够不畏高官利禄。也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才能使那些贪官污吏放弃其所作为。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为了面子问题而活,我们不断的去探索,去发现,坚持不懈不断的磨练自己这样才能使人生更加辉煌。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二)

    第一次了解到这本书是在新浪网,强力推荐这本书。口号是:探索荒诞底线。就是这一条理由吸引了我。我本来不爱看书。昨天下午拿到书以后熬夜看,今天下午全部看完。17万字2020啊。对于我老说创了个记录。

    总结以下几点:

    第一:号称荒诞,其实是以荒诞为入手,反映了更多的真实。官场的真实,底层平民的真实,虽说小说里的故事那个巧劲儿一环套一环,那么有娱乐性,但它应该是从芸芸众生中众多的现实的荒诞提炼出来的,汇聚在一本小说里。所以虽知道这样的故事发生几率是零,但谁也不会说:太假了,没意思,大部分人宁愿诱使自己相信这是真实的。荒诞与真实如此巧妙的缠绕在一起,使人感叹:生活太丰富了。

    第二:刘震云的收放自如。放就是故事里很多情节让人感觉太直白太大胆了,很多忌讳的事都大摇大摆拿到明面上说来。收就是说每次荒诞到一定程度,就会有某个人物某件事从正面来中和一下,是荒诞的发展不

  • 10、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8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2016年11月26日晚,第53届电影金马奖颁奖典礼在台北举行,冯小刚凭借新片《我不是潘金莲》获最佳导演奖。我没有看过《我不是潘金莲》,据介绍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李雪莲的农村妇女,因不满前夫称她为潘金莲和法院对她的离婚判决,坚持上访,想要法院和政府给她一个公道。影片通过各级官员对李雪莲上访处置的表现,勾勒出现实社会中官场生态的现状。李雪莲执拗地从县里到市里,又从市里到北京,直至上访至两会。导致法院院长、县长、市长等一批地方官丢了官帽。李雪莲成了当地官员心目中的上访钉子户。上访告状,其实意味着民众心里还存留着一片青天,相信还有可以说理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人上访不见得就是坏事。如果民众觉得这个社已经没有可以说理的地方,而不再上访时,那么我们的社会还有希望吗!说起上访,自古就有。戏文里的拦轿告状,乃至阻挡銮驾告御状,其实就是上访。虽然戏说当不得真,但也不全是虚构。被列为大清四大冤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就是真的。这个冤狱就是通过一层一层的上访,才得以水落石出。涉案人员多达300余名,包括浙江巡抚杨昌浚、浙江学政胡瑞澜,杭州知府陈鲁等100余位官员,被革除顶戴花翎,永不续用。受牵连的官员无论是职位还是数量,比《我不是潘金莲》剧中多多了。但历朝历代的官员都认为上访会影响社会稳定,因而设置了诸多限制,阻挠上访。这部电影能够通过审查,是国家自信的表现,是我们的党相信上访乱不了天下。聂树斌案,一直被认为是铁案难翻,但经过了21年的坚持申诉,现在不也被翻过来了吗。导演冯小刚说,《我不是潘金莲》不是关于一个妇女个人冤屈的电影,甚至也不只是人情社会走向法治社会中遇到的困顿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关于干部要不要有担当的故事。他认为这是一则社会寓言,而这则寓言想说的道理便是,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冯小刚解释说:电影里的这些官员,哪怕有一个能认真对待李雪莲,就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一旦出了事,每个官员首先想的是先堵一下。实在堵不住时,便想到是自己会不会受到牵连,乌纱帽能不能保得住。冯小刚认为这就是我们说的胆小怕事,其实说到底这种干部就是没担当。他还说: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干部为了求自保就宁左勿右、宁严勿松,而我认为这是最大的腐败,比贪污还厉害。最大的腐败就是不负责任,而且是用负责任的面目出现的,它的本质是只对自己负责,对党和国

  • 2019-11-04

  • 2019-11-03

  • 2019-10-20

  • 2019-10-11

  • 2023-01-12

  • 2019-11-02

  • 2019-11-02

  • 2023-01-17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20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2-09-15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1-07-27

  • 2019-11-02

  • 2019-10-28

  • 2023-06-03

  • 2019-11-06

  • 2023-04-20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4

  • 2019-11-03

  • 2019-11-03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2024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