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 > 地图 > 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2024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范文
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相关栏目
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热门栏目
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推荐
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

(共 6544 篇)

  • 1、 [精华]屠呦呦传读后感模板集合

    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能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精华]屠呦呦传读后感模板集合”,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屠呦呦传读后感【篇1】

    一岁一枯荣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死,就死出价值。——题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每每想起这句诗,就不由得想起你——屠呦呦。眼前似是你在埋头写着报告、似是你在泥地里采集着样本、似是你在不停地摇动烧杯……时间随着它缓缓流过。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试到自己身上,大家都愿意试毒。”

    你好,屠呦呦,敬业、无私奉献的呦呦。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危险现象,你的老伴至今仍记得你每天回家时的一身酒精味;你亲自服药试验,导致肝中毒,老伴不知有多心疼。在你接到“523”项目的时候,为了不影响研究,与丈夫咬牙把两个女儿送到别人家去。有人说你很自私,有人说你很伟大。的确,用生命去试毒,用舍去照顾孩子的时间去研究医学的你,一个敬业的科学工作者何不让人敬佩?何不让人震撼?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满身都是酒精味。”

    你好,屠呦呦,坚持不懈的呦呦。难以想象,在设施简陋的条件下你是如何做到的?难以想象,在信息渠道极封闭时你是如何寻找?难以想象,在技术全然没有达到下你是如何做到?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常常“一头汗两腿泥”;一次又一次提炼,常常在实验室内摇瓶子;你与同事不气馁、不放弃,反而屡败屡战、愈战愈勇。你翻阅大量的书籍,寻访民间医生,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终于如愿以偿,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成功。

    “190”这是多大的概念?提炼青蒿素,这多复杂的程序?可正是因为这种“韧劲儿”,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医学史上的这片空白留下了辉煌的一章,挽救了上千万人的生命!

    “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

    你好,屠呦呦,谦逊为人,淡泊名利的呦呦。在青蒿素研究工作中,你是科研组长,是领军人物,青蒿素的成功提取,你功不可没。然而面对采访,你总是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就,是多年来研究集体共同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集体的荣誉。”这样豁达的胸襟、谦逊的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操守,令人肃然起敬;强烈的团队

  • 2、 实用精选:屠呦呦观后感七篇

    观后感是写欣赏作品后感受最深的一点,它不是普通的评价。观赏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可以说好的作品将我们和角色联系起来了,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观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观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实用精选:屠呦呦观后感七篇”,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屠呦呦观后感(篇一)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苹,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屠呦呦还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陈效中回忆道。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由于当时长期做实验,过劳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看来,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

    屠呦呦观
  • 3、 [推荐]屠呦呦传读后感(6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阅读了一本书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本书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读过之后的所思所悟。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和心得体会。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推荐]屠呦呦传读后感(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屠呦呦传读后感【篇一】

    初闻屠呦呦的人,都会被她的名字所吸引。

    屠呦呦的名字缘起《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意为鹿鸣之声。而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呦呦鹿鸣的后半句食野之苹,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

    1930年年底,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作为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一个女孩,屠呦呦一直接受着良好的教育。她的高中同学陈效中回忆说,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尽管成绩并不突出,但屠呦呦还是在1951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一直工作至今。

    屠呦呦十分低调,即使是获奖后,她都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在普通人看来,她有些神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但在朋友眼中,屠呦呦是个十足的马大哈。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陈效中回忆道。

    虽然,生活中的屠呦呦不拘小节。但碰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会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坚毅。

    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很多精力。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已接近不惑之年,而她的女儿才3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由于当时长期做实验,过劳的屠呦呦染得一身的病。

    而在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看来,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

  • 4、 《屠呦呦传》读后感
    屠呦呦,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国际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在2015年10月6日13时,屠呦呦接到林达尔的正式致电。正值耄耋之年的她还是很淡定,向世界人民说到:“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工作者的认可。”屠呦呦获得的这个奖项是对她的认可,认可了她这么多年的努力,贡献。她为自己的科学事业奋斗了一生。在她工作时间,她把大女儿送到托儿所,小女儿在老家。 正如书中所说,任何科学创新看似机遇,其实来自于非凡的洞察力,宽广的视野和顽强的信念。1969年,屠呦呦接到了全国的“523”任务,是关于中药抗疟。屠呦呦为了这个任务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当时的她只有39岁,却担任着课题组组长。她整理历代医藉,请教老中医等。她为了保证要的安全以身试药,她在南海疟疾区奔走,为患者服药。正是因为她这个精神,才会有最后青蒿素的诞生,诺贝尔奖的获得。 屠呦呦经过了成千上百次的反复尝试,经历了枯燥和寂寞的过程。这没有非凡的毅力,崇高的理想就不可能战胜失败的迷茫期,就不可能找到突破口,也就不可能获得这成就。屠呦呦有着淡泊名利的境界和追求真理的勇气,她值得这个奖项。
  • 5、 读《屠呦呦传》有感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每次诵读起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我就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国,在时间的冲刷下,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爱国少年,我们被这些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故事深深打动。今天让我来分享一下读完《屠呦呦传》后的感受。

    《屠呦呦传》讲述了屠呦呦的童年、她的学习过程以及她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屠呦呦出生在宁波市开明街这片地处宁波中心城区的连城第区域,令屠呦呦的童年浸染于旧时宁波最为精致、最有江南气息的文化气氛中。

    1951年,是屠呦呦人生中第一个巨大的转折点。这年暑假她报考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我认为她有着坚定地信念,因为屠呦呦觉得:用药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这正是青年需要有的一种信仰,让目标引领迷雾中的你勇往直前。虽然任何科学创新都看似机遇,其实却来自创新者非凡的观察力宽广的视野和顽强的信念为了保证病人用药安全,屠呦呦带头试服;为取得第一临床资料,她在海南病区奔走,高温酷暑下,喂患者服药对于屠呦呦而言,这是她以深入骨髓的医者大爱与仁心,更是其久久寻蒿的力量泉源。

    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了!这背后蕴含的,正是中国中医药界耳熟能详的那句话中西医结合。身为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的学员,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足以成为最佳案例。

    如今,中国传统中医药也在全国社会上取得了更多的赞誉。中国有许多个屠呦呦,他们引领着中国走向世界,我们身为小学生,我们也要奋发图强,长大以后为国争光!

  • 6、 感动中国2018年度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和评奖词观后感

    感动中国2015年度十大人物屠呦呦事迹和评奖词观后感 “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2016年2月14日晚在央视一套播出。阎肃、屠呦呦、郎平、官东等获奖。以下是爱扬教育小编整理了《感动中国2015年度十大人物事迹》,同学们可以参考学习

    【人物事迹】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 7、 2018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屠呦呦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 8、 呦呦有蒿读后感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读《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有感

    苏青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100863

    2015 年10 月5 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首先发现和解释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原理,找到了有关疟疾的新疗法,与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一道,共同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11日,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新书预告:将于10月中下旬出版《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喜讯连连,欣喜之余,不禁感慨万千: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疟疾是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历史上它不仅曾给人类造成过重大危害,至今仍在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洲广泛流行。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药物均源于金鸡纳树和青蒿两种植物提取物。1820年,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疾成分——奎宁,并于185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以此合成了氯奎宁,并在战后成为抗疟疾的最重要药物。之后,奎宁和氯奎宁因大量应用而逐渐产生抗药性,迫使人们开始寻找具有耐抗性的治疗疟疾特效新药。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明代医药专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则说,青蒿能"治疟疾寒热".20 世纪60 年代,越南战争爆发,为帮助北越部队解决因疟疾流行导致战斗力大减的急难,毛泽东、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紧急研制抗疟疾新药,"523 项目"(1967 年5 月23日,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将防治抗药性恶性疟疾定为一项援外战备紧急军工项目,并以开会日期为代号,将该项目称为"523项目")研究团队遂开始了历时近20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关。

    研制青蒿素抗疟疾系列药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在中国特定时代下"全国一盘棋,科研大协作"科研模式的一个成功范例。该项目集中了全国的科技力量联合研发,组织、动员了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有近10位科技人员做出了突破性的重要贡献。屠呦呦更是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 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的青蒿素,第一个做青蒿素抗疟临床实验,并由此先后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国际医学大

  • 9、 有关关于屠呦呦的读后感1000字5篇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屠呦呦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阅读都可以让我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通读完作品之后,往往会有忍不住吐露出来的心得感悟,我们需要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您了解写作品读后感的大体框架吗?读后感大全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关于屠呦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关于屠呦呦的读后感(篇1)

    屠呦呦的特别之处不可取代

    电视剧《功勋》聚焦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华彩篇章,通过八个单元的功勋人物故事脉络巧妙串联出国家的发展脉搏。郑晓龙表示:我们是要把《功勋》的事迹,特别是他们高光的事迹拍出来,把他们的魅力、精神、忠诚、执着、朴实拍出来,呈现给观众。谈及观众会对角色如何评价,郑晓龙说:我希望他们至少通过《功勋》的播出了解功勋人物,从中了解党和国家在提倡什么,在鼓励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屠呦呦的单元侧重点在于对抗疟药物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为了让观众看到一位更加丰富立体的科研工作者形象,王小平用镜头记录群体中个人的不同点,她表示:首先作为文学艺术创作我们写的是那个人,就是她跟别人的差异化,屠呦呦有不能被取代的地方。她身上有很多知识分子、特别是科研工作者的专注,甚至是执着。因此在剧中,观众看到了一个在工作、家庭中都反差大且别具一格的屠呦呦。比如,她一心扑在研发治疟药物上,生活中柴米油盐主要由丈夫操持,甚至没时间照顾孩子。王小平表示:屠呦呦这个人物很多特点表现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但是导演觉得这些就是角色的特点。屠呦呦的形象其实也是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缩影。

    以人物特质还原功勋本色

    电视剧《功勋》根据真实人物进行取材,为了能够拉近角色与观众之间的距离,郑晓龙有着自己的想法:电视剧要抓到功勋人物的特质,通过与众不同的表演体现出功勋人物。剧中,屠呦呦戴着眼镜、梳着学生短发、专注工作不善言谈,在周围人看来,很是特别是别人眼中的另类。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有:屠呦呦回家总会忘记带钥匙;说好的接孩子放学,却因为工作被抛诸脑后;因为忘我工作,疏远了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让父亲一直耿耿于怀;好不容易有时间看望小女儿,却买错鞋、坐过站。显然,这样的屠呦呦是观众难得一见的,也是郑晓龙和王平最想表达给观众的有烟火气的屠呦呦。

    为了能够演好这一角色,周迅在拍摄之前就通过影像资料仔细琢磨了剧中同时期屠呦呦的状态,并用心揣摩人物的每一个小细节。从走路

  • 10、 [荐]《功勋》屠呦呦观后感精选4篇

    我们在欣赏优秀的影视作品时,到影片结局的时候,大家都会产生一些自己的想法,观后感,可以简单的认为是心得体会,我们观摩某作品后内心得出的感悟而写作的内容。观后感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究竟如何写好作品的观后感呢?为满足你的需求,编辑特地编辑了“《功勋》屠呦呦观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功勋》屠呦呦观后感 篇1

    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次次失败的尝试,一步步战胜困难她用坚定的信念创造了奇迹,造福了无数疟疾病人。她就是电视剧《屠呦呦的礼物》中的屠呦呦。

    电视《屠呦呦的礼物》讲述了我国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她用几十年的时间坚持寻找抗疟疾的药,后来终于从中草药中分离出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故事。

    坚持是屠呦呦走向成功的第一个台阶。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条件多么辛苦,无论经历多少次试验失败,她都没有放弃,甚至不惜以身试药。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一步步走向成功。其实,在学习的路上,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吗?

    求真是她走向成功的第二个台阶。剧中屠呦呦和她先生拣绿豆的时候,她的先生说世界有黑的,有白的,还有深深浅浅的灰色,而屠呦呦却说在科学中,黑色就是黑色,白色就是白色。这让我感受到她对科学的求真精神已经深入她的骨髓,与她融为一体。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句话是屠呦呦不断激励自己的座右铭,她知道方法总比困难多,她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研制青蒿素,她坚信离实现目标不远了,她坚信她多一些努力就能早一些解救受病痛折磨的人们。

    这种对梦想的坚持,对科学的求真、与时间赛跑的精神,将不断激励我们勇于探索、积极进取。

    《功勋》屠呦呦观后感 篇2

    屠呦呦的特别之处不可取代

    电视剧《功勋》聚焦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人生华彩篇章,通过八个单元的功勋人物故事脉络巧妙串联出国家的发展脉搏。郑晓龙表示:我们是要把《功勋》的事迹,特别是他们高光的事迹拍出来,把他们的魅力、精神、忠诚、执着、朴实拍出来,呈现给观众。谈及观众会对角色如何评价,郑晓龙说:我希望他们至少通过《功勋》的播出了解功勋人物,从中了解党和国家在提倡什么,在鼓励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屠呦呦的单元侧重点在于对抗疟药物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为了让观众看到一位更加丰富立体的科研工作者形象,王小平用镜头记录群体中个人的不同点,她表示:首先作为文学艺术创作我们写的是那个人,就是她跟别人的差异化,屠呦呦有不能被取代的地方。她身上有很

  • 2023-01-14

  • 2023-01-10

  • 2019-10-11

  • 2019-10-12

  • 2019-09-20

  • 2019-11-04

  • 2021-04-3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16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10-16

  • 2021-07-20

  • 2019-10-11

  • 2019-10-19

  • 2023-02-05

  • 2019-09-20

  • 2019-11-08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0

  • 2019-10-17

  • 2019-09-20

  • 2019-10-09

  • 2019-10-09

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
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优质的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范文,2024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等,为大家撰写屠呦呦事迹读后感600字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