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四大名著读后感 >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 > 地图 >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2024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推荐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

(共 6291 篇)

  • 1、 小学生读《三国演义》有感(关于诸葛亮)

    读了这篇小说,使我了解了这一段历史三国。 在这一段历史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因为,他是一个既忠诚,又机智,还多读书的人。蜀军在诸葛亮的调遣之下,无人能敌,即使战败了,也可以反败为胜。尤其是在他使用的空城计中使司马懿率领了三读了这篇小说,使我了解了这一段历史三国。

    在这一段历史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因为,他是一个既忠诚,又机智,还多读书的人。

    蜀军在诸葛亮的调遣之下,无人能敌,即使战败了,也可以反败为胜。尤其是在他使用的空城计中使司马懿率领了三十万大军,在见诸葛亮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急忙后退三十公里,后来觉得不对,返回了此城,发现诸葛亮不见了,才知道是上当了。所以我觉得他很机智。我要学习这种机智,把它用在学习上。读后感:

    我也觉得他很忠诚。刘备曾说过,在他死后,如果刘禅(刘备的儿子)不能做一国之君,就让他去做这一国之君。刘禅的确做不了这一国之君,可他还是做这个军师,而不去做这一国之君所以我觉得他很忠诚。

    总而言之,我觉得我们就应该做一个既忠诚,又机智,还多读书的人。就像诸葛亮一样,只有这样,才会使全家更幸福,就可以使属下们、同事们(同学们)和领导们(老师们)更尊敬你、更爱戴你。

  • 2、 诸葛亮——读《三国演义》有感
    智慧的化身 ——读《三国演义》有感 一周一好书,足矣! 随着人类的物质条件不断提高,被喻为精神食粮的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网络小说更是层出不穷。在这时,抽出一本名著阅读,无疑是最令人放松的。而积累了无数中国历史和写作技巧的古典佳作难道不值得深入学习吗? 这漫长的暑假中,我便拾起来那久违的老朋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流传千古的主要在于它记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我也不例外。和很多人一样,印象最深的就属诸葛亮了!第一次知道他是在三顾茅庐中,虽然出现不多,但因为那古怪的名字,我便一下子就记住了他。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又慢慢了解了诸葛亮。那一次次用智慧和战术打败敌人的情景使我称奇,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让诸葛亮在我心中成为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化身。近世济名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让我更加崇拜诸葛亮,那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本领更是令我难忘。 诸葛亮的首战——火烧傅望坡便足以让他名流千古,这次战役是我认为诸葛亮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战役,不同于草船借箭的“虚战”,这是一场真正的以多胜少的战役。以三千新兵打跑十万精兵,这是多大的智慧啊!这需要多精明的战术啊!并且这场战役不仅让心存芥蒂的关羽和张飞心服口服,而且向曹操展示了他们能与之抗衡的能力。一箭双雕也不过如此吧! 除了智慧,诸葛亮也在舌战群儒中表现了他能说会道的本领和思维逻辑的完整。如同原文中的“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服孙权”只是睡服盟军,却有明确的思路,这种细腻的处事方式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经历了空城计,诸葛亮的地位在我心中又上升了许多。空城计进一步的表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勇敢。因为智慧,所以诸葛亮能想出空城计;因为勇敢,所以诸葛亮敢用空城计。诸葛亮的事迹和本领,不禁让遇到难题就放弃的我羞愧,而《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文学功底更是深厚,使我佩服。不管是书中人物的本领,还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所以多看看、学习这些中国历史、文学史的里程碑吧!

  • 3、 仁者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进英雄,是非成败转空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三国演义的卷首语,读完了这本书,我认识了许多英雄,但最令我敬佩的还是诸葛亮。

    诸葛亮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手下最会出谋划策的军师。书中写他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是为美男子。书中写他是天才,很会出谋划策。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他是天才不错,可他不是一位好军师,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他再三推辞,还是看了刘备是皇叔的面上才答应的。他很谦虚,他认为自己不是最好的于是才再三推辞。

    他同时也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放了他,于是诸葛亮就要杀了他,要不是刘备替他求情,关羽早死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形容他最合适,他六出岐山北伐都失败了,但他还是蜀国的军师,他还是为蜀国留下了治国妙计,料到了魏延的反,他不仅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仁者。他教会了我,不仅要聪明还要聪明对地方。

  • 4、 聪明的诸葛亮——读《三国演义》有感
    聪明的诸葛亮——读《三国演义》有感 武进区洛阳中心小学五(6)班 沈袆文 寒假虽然是短了一些,但是我在寒假里看的书可多了,有《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草房子》等,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的古代长篇小说。这本书主要写了公元三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斗争经历。故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如聪明机智的诸葛亮,有情有义的关羽,脾气火爆的张飞,行事谨慎的司马懿,不自量力的王朗,有勇无谋的马超,智勇双全的张辽等,其中,最让我敬佩的人是诸葛亮。 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相传,诸葛亮在临终前对他的后代说,他死后,他们兄弟中有一个人会招来杀生之祸。到那时,他们只要把房子拆了就能找到得救的办法。说完,诸葛亮就死了。不久,司马懿成为了皇上。他知道朝中的一位将军是诸葛亮的儿子,所以就想尽办法修理他。一天,司马懿把这将军定了死罪。他问将军,他父亲死前和他说了什么。将军一五一十地全部说了出来,司马懿派人拆了房子,只见上面写着;访问后返三步。皇帝起身后返三步,这时只见一根玉擦掉了下来,把桌椅弄得粉碎。皇帝吓了一跳,只见信上还写了;我救了你一命,请你也放我儿子一命。皇帝看完这封信,心里暗暗地称赞诸葛亮神机妙算。后来将军也复官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令我不得不佩服。 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明白了:做人就应该像文中的诸葛亮那样,拥有聪明机智的脑袋和随机应变的心理。 如果大家有时间的话,就也来读一读《三国演义》吧!

  • 5、 三国演义读后感(独爱诸葛亮)

    正如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看法都不一样。读后感正是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一中方式。读后感栏目为您免费提供《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着之一,它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翻开书页,嗅到了中国文化的芳香;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璀璨;听到了中国文化那轻巧的步伐,向日渐强大的祖国迈来。

    《三国演义》不仅精彩在战场的厮杀,也表现在各自军营里智者的斗争。有卧龙称号的诸葛亮一直是我认为最聪明的人。在面对敌人的强势,他总是以微弱之力取胜,而且每次都是智慧的取胜。这让我惊讶之时,也让我学会在面对强敌时,不能硬碰硬,可以通过智慧取得胜利。对于中学生来讲,这种精神对于我们的学习是应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动一点脑筋。

    诸葛亮是一个懂得报恩的智者,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戎马沙场,费尽心血帮助刘备建立蜀汉。在刘备死后,他仍然辅佐后主刘禅,忠国忠君之心可昭日月。他明知后主无能,蜀汉必亡,但是他仍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直到逝世的时候还是在战场上,还瞻念着国家前程。

    我看到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忠臣。为了信念付出了一生。

    从他的一生我看到我们应该以他的忠君为国为自己的座右铭。牢记国家重于一切,学会诸葛亮舍小我为大我的品格。

    现在我明白了《三国演义》为什么这么受人喜欢,因为我们手中捧的是一本活书,能够告诉我们许多道理的活书。读完了《三国演义》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值得深思,值得探索的东西。现在我十分喜欢《三国演义》,因为我读懂的道理越来越多,我也感到它越来越有趣味,我相信这对我是有益处的。

    读后感范文汇总

    读后感大全汇总

    中外名著读后感汇总

    四大名著读后感汇总

  • 6、 三国演义人物诸葛亮读书笔记

    新浪阳江:读书笔记是关于一本书籍的心得和记录,这个周末,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基于对原著的感触和心得,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觉得非常佩服,所以这篇读书笔记里记录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和评价。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28岁出山,在博望坡一战成名,以几千老弱残兵击败了夏侯惇五万大军,并收复了关羽、张飞、赵云三大将军的疑窦之心,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后便游说江东孙权,以达到联吴抗曹的目的,最后巧妙的化解了多次凶险危机,避过了东吴大将周瑜的谋害。

    自赤壁一战,诸葛亮以全面的掌控让刘备为首的集团获得了荆州这一块栖身之地。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随后便是提议西进谋取西川,最终也成功实现,自此三分天下的计策已经完成。

    让我感到最不安的事情是,诸葛亮谋划的先伐魏,后取东吴的战略。刘备为了一己私仇在夷陵之战(今天宜昌市)中被东吴名将陆逊采用火攻落得大败,这一次让刘备集团元气大伤,最后才有了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事。

    我在想,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发生的很奇妙,若是刘备真能对诸葛亮的战略言听计从,恐怕历史将必然改写,当然凡是没有万一。

    刘备病逝以后,诸葛亮殚精竭虑,最后在益州得以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领兵南征,平定了南方,就是稳定了大后方,于是有了领兵北伐的条件,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功败垂成,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都在忧虑中度过,令人唏嘘不已,这篇读书笔记可以说是对诸葛亮一生大致的概括,欢迎点评。

  • 7、 《三国演义》有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前言:你是否还在为怎么写好读后感而苦恼呢?的读后感频道编辑为了帮助大家写好读后感,搜集整理了《三国演义》有感: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供大家学习。

    我从小爱看《三国演义》,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啃,似懂非懂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最着名、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善战的关羽、赵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以木偶智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一个个故事打动人心,。使人难以忘怀。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虽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万支箭陷害他,可他顾全大局,豁达大度,不愿意在大敌当前时与周瑜闹翻,而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他预测三天内必有大雾,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轻易出兵。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受箭的面积大、数量多;让军士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提示曹军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积,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顺风顺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来十万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怎能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好书,每阅读一次,我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让我收益匪浅。

  • 8、 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敬请浏览。

    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 篇1

    自从我看了《三国演义》,一直都很敬佩一个人,那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诸葛亮。历史上有很多对他的记载,有的说他聪明过人,有的说他机智聪明,甚至还有人评论他是智慧的化身;而且历史上与他有关的故事数不胜数,例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和空城计等。下面就让我们深入历史,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位人物吧。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今沂南人氏。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谋略家、军事理论家。归于刘豫洲之下,为军师。

    诸葛亮他气语非凡,仪表堂堂,一头乌黑的长发,浓郁的弯眉,隆出的鼻子,能说会道的嘴巴,如果少少绽放笑容,便可看见那一对自然的酒窝,十分从容,无比清秀。

    诸葛亮性格十分冷静,确切的说,是眼观泰山倒,而面不改色,心不惧。而他的性格冷静在着名的《空城计》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话说孔明带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连草,忽然探子来报,魏国统帅司马懿大将军率精兵十五万,与西城蜂拥而至。当时孔明只有一班文官和没有去运粮草的二千五百军,当即,他思索过后,下令:将旌旗全部隐之,诸侯各守城铺,不得妄行出入,不得大声喧哗,否则一律崭之!城门大开,每门分五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敌将至,不可乱,我自会有计。

    说罢,披上用鸟羽编织的衣服,登上阁楼,因而小童携琴一张,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大军哨到城下,见此,接不敢进,急报与他司马懿听后,大笑不信。只得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阁楼之中,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司马懿大疑,便速回军中,前军调后,后军调前,向北山速退。司马昭曰:为何父亲退兵?懿曰: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宜退却。于是,大军退去。

    诸葛亮不但有计谋,还算准司马懿,所以才会逢凶化吉,真是神机妙算、聪明绝顶啊!

    三国演义诸葛亮读后感 篇2

    评价诸葛亮——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诸葛亮在中国几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但是,人们所熟悉的往往都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而真实的历史人物的诸葛亮,其实与小说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是有很大区别的。

    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真实的诸葛亮原来并非一个智谋无比的完美之人,他的一生有功也有过,有长处也有短处。

    诸葛亮一生的为人长处及其功劳可以说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志向远大,颇有才干。他自小随当过太守的叔父长大,叔父死后,他虽躬耕陇亩,然而志向高远,“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9、 三国演义人物诸葛亮读书笔记[图]

    读书笔记是关于一本书籍的心得和记录,这个周末,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写了一篇读书笔记。基于对原著的感触和心得,尤其是对于诸葛亮这个人物,觉得非常佩服,所以这篇读书笔记里记录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和评价。

    诸葛亮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28岁出山,在博望坡一战成名,以几千老弱残兵击败了夏侯惇五万大军,并收复了关羽、张飞、赵云三大将军的疑窦之心,让他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随后便游说江东孙权,以达到联吴抗曹的目的,最后巧妙的化解了多次凶险危机,避过了东吴大将周瑜的谋害。

    自赤壁一战,诸葛亮以全面的掌控让刘备为首的集团获得了荆州这一块栖身之地。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随后便是提议西进谋取西川,最终也成功实现,自此三分天下的计策已经完成。

    让我感到最不安的事情是,诸葛亮谋划的先伐魏,后取东吴的战略。刘备为了一己私仇在夷陵之战(今天宜昌市)中被东吴名将陆逊采用火攻落得大败,这一次让刘备集团元气大伤,最后才有了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一事。

    我在想,历史没有如果,但历史上很多大事件都发生的很奇妙,若是刘备真能对诸葛亮的战略言听计从,恐怕历史将必然改写,当然凡是没有万一。

    刘备病逝以后,诸葛亮殚精竭虑,最后在益州得以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领兵南征,平定了南方,就是稳定了大后方,于是有了领兵北伐的条件,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但功败垂成,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都在忧虑中度过,令人唏嘘不已,这篇读书笔记(/)可以说是对诸葛亮一生大致的概括,欢迎点评。

  • 10、 诸葛亮的罪恶_《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如果说刘备是仁义的化身,救万民于水火而礼贤下士平易近人,那么诸葛亮则是智慧的化身,火烧赤壁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部《三国演义》成就了几个经典角色,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维定式。可是,真正的历史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吗?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小说家、史官融合了个人情感甚至政治阴谋的历史。人们只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和伟大,看到他的阴谋和罪恶了吗?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一出山,就连续制造类博望坡纵火案、新野纵火案及闻名于天下的赤壁大战纵火案。千里之中,狼烟滚滚,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儒以仁治天下,诸葛亮一介儒士,却为了军事利益对士兵和百姓下此毒手,令人发指。更令百姓所苦的是,赤壁大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形成,此后战火绵延,乱世因为赤壁大战一直延长了六十余年。诸葛亮首次提出天下三分时,尚在隆中与刘备饮酒作对,他早知这一点,却没有阻止分裂,加速统一,反而助刘备夺荆州,篡西蜀,把他的自家兄弟们赶下台,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这难道是仁义之人的所作所为吗?(刘备先背叛袁绍,再背叛曹操,他也是个反复之人。)

    进入蜀中安身立命的诸葛丞相并没有就此收手,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都是他犯罪的证据。让我们看一看丞相是怎样治国的:蜀国总人口96万,带甲士兵10万,官4万。官兵:百姓=1:6,也就是六名百姓(包括老弱妇孺)供养一名官兵,如此暴举,连灭绝人性的希特勒和东条英机也甘拜下风。可就在此种情况下,诸葛亮还要命令夹带着老弱病残的军队挥师南下,六举北出。据统计,东汉末年全国人口5648万,而到了公元263年魏灭蜀时,全国人口仅存767万。这是中华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人口丧失。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正是对当时百姓遭战火荼毒惨状的生动描绘。就连一向贬曹尊刘的罗贯中也在《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后写道:瘴烟之内,阴鬼无数,反观诸葛丞相,他有过悔改之心吗?没有,他为了一纸《出师表》的千古流芳,不惜牺牲百姓,为自己铺上了流血的仕途。

    大刀阔斧希望大下一片江山的诸葛丞相一面扬言王业不偏安,一面还要除掉妨碍自己事业的碍眼同僚,比如李严。李严的下场我们在《三国演义》中清除地看到。殊不知这样的下场也是诸葛亮希望看到的?自入蜀以来,刘备团体一下分为两派势力。一派是跟刘备打天下的荆州集团,一派是长年居于川中的原蜀集团。原蜀集团的代表就是李严。为了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诸葛亮大力排挤原蜀集团而使荆州集团独大,李严与诸葛亮

  • 2019-09-26

  • 2019-10-24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3-03-19

  • 2019-09-20

  • 2019-11-12

  • 2022-12-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4-23

  • 2022-11-21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23

  • 2022-04-09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1

  • 2019-10-09

  • 2022-11-18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28

  • 2019-10-19

  • 2019-09-19

  • 2019-10-19

  • 2019-11-11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10-11

  • 2019-09-20

  • 2022-09-24

  • 2019-10-29

  • 2022-09-21

  • 2019-09-20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
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有哪些呢?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栏目为大家提供海量的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2024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的读后感范文等,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