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局外人》的读后感 > 地图 > 《局外人》的读后感
《局外人》的读后感相关栏目
《局外人》的读后感热门栏目
《局外人》的读后感推荐
《局外人》的读后感

(共 3434 篇)

  • 1、 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系列5篇)

    有关“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大家时常说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陶冶我们的情操,读完作品,人们的情感将会一直变化。研读原文,把握原文中的重点与要点,来写一篇读后感。

    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 篇1

    又见加缪,认识了一个局外人。他做了最真的自己,却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相对于我们默尔索是自由的,尽管最终他失败了,姑且不去评论他这种处世行为正确与否,单是凭事实来看,他狠狠打了生活一记耳光,生活没让他有好下场……

    抛开这本书,单纯就自由而言。社会准则对我们的标定太多太多了,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行为表现,久而久之,我们自己都忘了内心真正的渴望。更可悲的是在社会这种既定模式下,我们渐渐觉得被动承受的一切是理所当然。不可否认,在这二者之间确实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渴望自由,但受生来社会性的限制,使得我们不能无所顾忌的去追寻心中所想。我们害怕舆论,害怕被人群疏离与排斥,我们不想失去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在乎的太多太多。扯的更远一点,想起肖申克的救赎里令我最触动一幕,瑞德在讲老布时候说的四个字“体制化了”。是的,不只是老布,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体制化了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道德判你死刑,哲学证你无罪?当我觉得加缪荒谬的时候,我可能要被打脸。如若是大家都这么觉得,那我就不害怕了,毕竟那么多人呢,他应该打不过来。

    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 篇2

    容纳与宽恕,荒诞与可笑,孤寂与沉沦,自由与拘禁。面对世界这样的现状,于他,本就是无所适从,究竟该何去何从,或许,放手和屏蔽是他的选择,于是成了局外之人――题记

    在最后的法庭上,默尔索,被控告杀人的主人公,面对众人谴责,法官的赤耳面红,他,一再沉默,安静的与世无争,没有彷徨,也没有畏惧,就那样淡然地环顾着四周,静静地听着律师和检察官激烈的言辞。曾相信自己有一线生机,但判决却是死亡。他不畏惧死亡,却恐惧社会对自身的掩饰。

    我尚记得,默尔索曾多次与社会“脱节”,没有在为母亲送葬时痛苦,第二天反而与女友温存。这样一个被社会抛弃的局外之人,倒不如说是他先抛弃的社会,他赤城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却算不过众人眼中自己不过是妄自菲薄。社会掩饰它的,那他仍要热爱属于自己的光明。

    然而文末,默尔索说:“长久以来第一次,我想起了妈妈。”这声妈妈,喊的有多心酸又或是多么亲切,这个社会不理解他,压垮了

  • 2、 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汇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想要学到新的知识,这些经典作品就不可或缺。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汇总,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篇1)

    本次旅途有一天的自由时间,所以带上了kindle,新买了一本加缪的书,看了书评是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早期的最重要作品之一,篇幅不长,在博卡拉的fewa湖边看完了,有种意犹未尽但又不知所措的感觉,因为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事儿的事情,经过所谓的现代司法进行解释和阐述之后竟然变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在制度上无法将默尔索意志彻底摧残之后,便使用了精神上的软暴力,让神甫在其生存绝望之际逼迫其对自己莫须有的罪名向上帝忏悔,对于一个意志自由的人来讲,荒诞的意识形态和世俗观念是其精神世界葬送的根源。默尔索不耍花招,拒绝说谎,他坦诚,喜爱光明正大……他就成了他所生活的社会的局外人。关于默尔索的罪名审判,不是他意外杀了人,而是他在为母亲守灵的时候没有哭且抽了一只烟喝了一杯加了牛奶的咖啡……整个审判根本无视事件本身,而是用道德,用意识形态,用世俗观念去审判一个在他乡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了异己感,陌生号和虚无绝望的年轻人。默尔索是他周遭社会的局外人,他同样是他杀人事件的局外人,为什么那些理直气壮的代表默尔索说出不是默尔索想要表达的话语的律师,预审官,神甫,最后还要求对他们的所谓辛苦工作大加赞赏,投以最诚挚的感谢?或许默尔索就是一个比较内向,对事情比较木讷或者淡然的人,用作者的话说是安静的绝望者,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词是看透了人生,对一切释然了而已,但他的这种默然却把他送上了断头台?这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的现代司法虚伪性和邪恶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关于《局外人》的读后感(篇2)

    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写的。主人公“我”叫默尔索,是一名普通不过的小职员,欲望很少,薪水很低。他不是一个感情饱满的人,对什么都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即便是对事业的升迁,对待婚姻大事也是一样。

    当然,这一点都不特别,明明很多人都是这样的,各自度过了平平淡淡的美好一生。但默尔索还有一个绝对与众不同的品质:真诚,或者说,不擅长伪装自己。

    小说的第一句话:“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楚。”默

  • 3、 读《局外人》有感_局外人读后感2000字

    这个故事中的当事人应该是主人公默尔索。之所以说是应该,是因为虽然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这个普通的小职员的一次意外命案来讲述的,但是就像这本书的题目一样,默尔索是个局外人。

    这个故事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普通小职员在平庸的生活里稀里糊涂的犯下了一桩命案,最后被判了死刑的故事。主干单一,没有什么特别的支线故事。作者加缪仅用了五六万字来叙述了这个简单的故事,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的是疑惑,因为默尔索其实并没有犯什么不可饶恕的大错,事实上他的案子顶多算是过失杀人。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可以说没有人比他更无辜。我很惊异那些正直的法官们,律师,陪审团,执法人员,他们竟然为默尔索冠上毫无人性的、叛离社会的、罪不可恕的这样的罪名,然后以法兰西的名义是的,他们用这样的巨大而又毫无道理的名义判处他死刑。而第二遍看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忍不住的可笑的感觉,我不清楚一场司法判决的具体流程,但是我相信绝对不是像是八卦的中年妇女一样发挥着自己无限的想象力然后果断而决绝的将自己的主观意念施加在一个普通而平庸的只是有些淡漠内敛的小职员身上。

    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关注过默尔索的意愿。

    你最好别说话。默尔索被这样告诫道。他曾经这样在心里说:现在到底谁是被告呢?被告可是至关重要的,我有话要说。我甚至被人取代了。他如此感叹。他至始至终就处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中:将我置于事外,一切进展我都不能过问,他们安排我的命运,却未征求我的意见。

    他这个当事人竟然至始至终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局外人!还有比这更可笑的吗?他们讨论,他们臆想,他们争辩,他们认定,他们判决,最后他死刑。这个他们里从来都没有默尔索,但是结局却由默尔索承担。想到这里,我又感受到了除了可笑之外的另一种更为隐忍,更为可怕的寒冷,那是一种悲哀。

    默尔索就像是陷入了一个局里,他与这个局有关,但是他又与它无关。局决定默尔索的命运,而他则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局中的每一个组成都是完美的,每一个组成都在以自己的看法过活,他们用自己的看法来看待所有事,主观意念施加在了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上。就像在最后几天纠缠着默尔索的神甫,他认为默尔索一定也能在石头上和一切上看见他仁慈的父,而并不相信基督的默尔索根本不可能再牢房的砖石上看见耶稣的脸。

    默尔索是一个非典型的人物,他缺少我们普遍认为的应该成为的人应当具有的几乎所有的东西。说好听一些他是个随和温顺,好说话,不计较,

  • 4、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法国作家所写的小说,一个年轻人的故事,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局外人读后感,欢迎阅读!

    局外人读后感【1】

    纠缠与解脱,幻灭与真实,拘禁与自由,爱与救赎。

    于他,没有什么悲伤逆流成河,更没有什么思之如狂,因为已经做好觉悟的人,早已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广阔。

    深以为终有一日将会尘埃落定,却忘了思考自己是否还有时间去等待。

    人生的荒诞和虚无,总以那般优雅而高贵的姿态,隔断了,他的望眼欲穿。

    于是变成了一个局外之人。

    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莫尔索在最终的法庭上等待着判决的样子,没有彷徨,也没有畏惧,就那样淡然地环顾着四周,静静地听着律师和检察官激烈的言辞。

    曾相信自己的刑罚将被减至最低,但判决却是死亡,而其中心原因竟是在母亲遗体前未哭,抽烟,第二天陪女友等。

    确实,这是事实,但也早已脱离了原始的案件,唯一牵扯上的不过是说此为能他的残忍无情,因而能预谋好去杀人。

    这就是法律,判决一个罪犯,一个只能称为局外人的罪犯?这就是现实,让一个真实的正直的人面对社会的讥讽?这就是一个人该有的权力,连死亡之前,还要受到神甫的精神压制?我尚记得莫尔索每一句妈妈,语气的亲昵,尚记得他从开始的正常不过,到最后承认自己是异类的无奈。

    但当他面对所有的痛苦时,却仍旧期望着,我期待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这时已然只剩下了对社会的讽刺。

    社会现实扭曲着一个原本完整的人,直到残缺不全,血肉模糊,却仍不放过,必须毁灭。

    正如书末说,生命接近死亡所感到的是解脱。

    只有死亡才能洗刷罪恶。

    问题是他到底有没有这般重的罪。

    罪恶至死刑,罪恶到一切的罪恶都只是强加上去的罪恶,罪恶到连想想都是罪恶。

    直到整个生命都只剩下了罪恶。

    唯有虚无与无尽的荒诞将随无辜生命的逝去得以永存,却死的毫无价值可言。

    哦!对报社也许能产生点微小的利益。

    不论是女友玛丽,还是损友雷蒙,在检察官犀利的言辞面前所有的语言都只是苍白而无力的证词。

    他们是不同的人,却都在最后变成了同样的角色。

    比如说雷蒙惹到别人却把无关的好友主人翁莫尔索也拖下了水,玛丽深爱着莫尔索却在最后说着可以指认莫尔索残忍无情,道德败坏的言辞。

    他们都是无意的,但可以说是无辜吗?那莫尔索呢,同样的无辜,却因为糊涂而成了罪犯,且被判决以死刑。

    还有邻居沙拉玛诺老头与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猎犬,老头在狗还跟着他的时候只懂打骂,丢了时,终于

  • 5、 《局外人》读后感
    有些时候,我们会带着已有的观点和看法去理解、判断某个人、某件事。先入之见所带来的影响,在这本书中被精彩的呈现。 书的第一部分,波澜不惊,看不出主线。在默尔索开枪杀人之后,我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只是因为阳光刺眼、天热气躁,无意间扣发了扳机?我唯一比较喜爱的,是葬礼结束后在阳台上对过往行人的描写。 到了第二部分,尤其是法庭上指控的情节,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它把前文琐碎、平淡的剧情串联在了一起,使之有了意义。法官力求陈述主人公对母不孝、没有道德,塑造其主人公本身就是一个恶人的形象。然后,带着这种形象、印象去看待杀人的案件,认为这是有预谋的、是十恶不赦的。而事实上,主人公本身就是一种对什么事都满不在意的性格,葬礼上的态度也不能反映他本身的本质。人,本就是各种各样,主人公对母亲葬礼的行为不同于他人,此外,不能得到其他结论,更不能说他是一个恶人。 在我看来,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被用来一件事证明另一件事,尤其是法庭这种需要公证、理性的地方,简直不可理喻。但即使是这种不可理喻的事,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我们很多时候的判断,是基于现有的认知、已形成的看法,而非准确清晰的事实依据。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一提媒体。现在很多新闻都是把一些与事实无关的词写进去,让大众对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前,先对新闻人物贴上一个标签,带着主观认识去看这件事。这些媒体都是无良媒体。反过来看民众,很多人都是在一种不自知、不思考的状态下被人牵着走,这也是值得人反思的。 主人公默尔索作为一个局外人,是一种不同于大众,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这种性格造就了在别人眼中的“恶人”形象。算是主流文化对旁路的不理解与排斥吧。我非局外人,但并非不能理解。 话说,书的结尾与神父交谈的那一段我没怎么读懂,这也许就是我和许多人书评着眼点不同的原因吧。

  • 6、 关于《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首先是关于“局”,也就是这个世界。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其实这个咱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最简单的:想想身边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这个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尔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杀人,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游离在这个“局”边缘的怪人:冷漠,貌似迟钝,对一切事物感到厌烦。甚至连母亲死了,他的反应仅仅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但默尔索对这个“局”的认识是清晰、准确无疑的: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在杀死人之后,他认识到:那却好像是在我的苦难之门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许仅仅是处于厌烦,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话都懒得说,什么事都懒得做。

    之后他参加的法庭辩论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这个“局”的对立日益尖锐,“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颗流弹打死”。读到此我总是悲观的。荒诞的世界,出路是没有的,可能的选择有:一是死,自杀或者被杀;二是妥协,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杀。但是不对,局外人默尔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妈妈,他明白了她为什么在死之将至,时日无多的时候仍然玩起“重新再来”的游戏,他醒悟了: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他当然没有“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检察官对他的指控在这一刻显得多么可笑!)他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通过人们的仇恨,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为幸福。他是真实的。他以自己的真实存在完成了对这个荒谬世界和悲惨人生的一次打击和胜利。

    显然,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那很好;但要从小说角度分析,我认为还是不够好:作者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

  • 7、 《局外人》读后感800字

    鲁迅讲过一个故事,说有家生了男孩,抱给客人看。客人们纷纷祝贺讨喜,主人高兴之际馈以各种礼物。不成想,有个客人竟然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自然是遭到一顿痛打。这个故事跟《局外人》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某档相亲节目的一个场景记忆犹新。一位帅气男佳宾被漂亮女佳宾相中,主持人问他接不接受。正当大家满心期待时,他却含含混混地说可以先慢慢了解,场面一度非常尴尬。主持人曾评价这位男佳宾说:他内心比较善良,考虑别人比较多(大意)。这位男佳宾是不是也可算个局外人?

    鲁迅的意图很明显,即讽刺人的虚伪,指出说真话的不易,讨伐世道人心,只是他笔下的客人不合常情,难以让人认同。加缪的《局外人》则将哲学思想融入小说,通过揭示现实生活的荒谬,高度肯定自由意志,向既有社会秩序和法则发出挑战。他笔下的小说主人公具有虚无主义英雄的悲剧色彩,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情感上都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至于那个现代相亲故事,则可证明局外人这一形象的普遍性、广义性,以及它的不合常理和不近人情。

    小说里有件细思极恐的事,就是每个人一定意义上都是局外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主观里,而对他人漠不关心,甚至施以逻辑诡辩、道德绑架等以使之顺从,包括检察官、法官、陪审员这些应当代表社会正义和良知的人。他们不过在例行其事,根本没想过是草菅人命。即使是神父、女友以及其他友人,他们也不过遵从各自的信念和欲望而已。正是由于人们荒谬地无视真实,甚至破坏真实,主人公才一步步被推向局外,直至死亡。这何尝不是局外人们对个体的一场集体谋杀?

    读《局外人》,能感受到真情实感的可贵和主人公对某种真实的忠诚。对于这种真实、这种忠诚,我们可能不认同,甚至鄙薄它、反对它,却不能无视它。它所代表和体现的是人之为人的某种底线,即尊重每个个体的真实意愿,用孔子的话讲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说主人公对于一切都感到虚无,而只相信确切和瞬间,他从不伤心绝望。这是妈妈的一个想法,她常常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这看似简单平淡的生活经验,其实也是对真实意愿无从正常表达的一种无奈。

  • 8、 《局外人》的读后感2000字

    今天妈妈死了,还是昨天,我不知道。

    开篇即说了这样令我震惊的话,原以为此话无非如文克尔曼所说的希腊艺术形象:表现出一个伟大的沉静的灵魂,尽管这灵魂是处在激烈情感里面,正如海面上尽管是惊涛骇浪,而海底的水还是寂静一样。我想,莫非主人公默尔索------一个阿尔及尔的小职员,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角色,只是为了强忍着内心深处的泪水罢了。

    然而,我错了。

    生于市,于世,他是个彻头彻尾如此平淡的人,淡到不留痕迹,淡到只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他的存在,只不过是用自己的双眼无限放大这个世界而已,然后再缩为一点------人生。

    他淡到记不起母亲的忌日,淡到母亲死后依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淡到不知道是否要求婚于玛丽,淡到浑浑噩噩杀了人,淡到不为自己辩解而无故被判了死刑,也拒绝向神父忏悔,他似乎无意识,而他一切的行动却由着意识来支配。

    按常理,人类的性情,亲人死后,对我们应是个很大的打击,痛哭流涕,捶地几拳,整日无精打采,仿佛灵魂被抽走了一般,如文中母亲在养老院的朋友他又激动又难过,大颗大颗的眼泪流在脸颊上,但由于脸上皱纹密布,眼泪竟流不动,时而扩散,时而汇聚,在他那张哀伤变形的脸上铺陈为一片水光。

    然而默尔索却不愿开棺见母亲,守灵时,并未和母亲在养老院所结识的朋友多聊几句生前。或许,我们会给他贴上没有人性的标签,然而,人类的情感并非是主观的,它同样隶从于一切意识的定律,它超越自身。我们往往在离别的时刻,过多地回忆过往,那些甜蜜,欢乐的时光然而如今却相隔一方,情绪自然跌落谷底,泪如泉涌。然而主人公默尔索什么也回忆不起来,没有了过往,当然也没有伤痛,无所谓眼泪。

    再者,浮事本无常,四世自轮回。把这种妈妈的死认为是一种解脱与前往天堂,死是通向生的必经之路,毕竟妈妈生前所居住的是养老院,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家,与养老院的人的交谈,也无非是掩盖住了内心的沉痛,离开后也就永远没有了这层伤痛。

    默尔索被他的回忆不起,平淡拯救了,他也被其摧毁了。

    由于黑人吹奏的声音妨碍到了雷蒙,雷蒙给了默尔索一把枪,让他吓吓黑人,默尔索无意识的走向对岸,阳光如此的庞大,一圈一圈的笼罩着大地,膨胀着,膨胀着,由一点无限的放大放大放大嘣的一声,他结束了黑人也结束了自己,接踵而来的便是审判。

    审判或多或少的都隐射了当时法国的现实,所以我对这部分并不是特别的喜欢,然而艺术要面对现实。各大报刊都争相报道,并不是对此有看法,感兴趣,

  • 9、 《局外人》读书笔记

    读完小说《局外人》,总想写些什么。然后就有了以下的了。

    首先是关于局,也就是这个世界。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其实这个咱中国人理解起来是最简单的:想想身边的事情就行了。

    有了这个局之后,也就有了局外人默尔索他的出局是由于一次意外的杀人,在此之前,他是一个游离在这个局边缘的怪人:冷漠,貌似迟钝,对一切事物感到厌烦。甚至连母亲死了,他的反应仅仅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但默尔索对这个局的认识是清晰、准确无疑的: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在杀死人之后,他认识到:那却好像是在我的苦难之门上短促的叩了四下。也许仅仅是处于厌烦,他才生性孤僻,什么话都懒得说,什么事都懒得做。

    之后他参加的法庭辩论是造成他出局的直接原因,也使得他本人同这个局的对立日益尖锐,全部希望就是在奔跑中被一颗流弹打死。读到此我总是悲观的。荒诞的世界,出路是没有的,可能的选择有:一是死,自杀或者被杀;二是妥协,也就是思想上的自杀。但是不对,局外人默尔索在最后一刻想起了他死去的妈妈,他明白了她为什么在死之将至,时日无多的时候仍然玩起重新再来的游戏,他醒悟了: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是幸福的。(他当然没有在精神上杀死自己的母亲,检察官对他的指控在这一刻显得多么可笑!)他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通过人们的仇恨,他感觉到了自己的在局外的存在,并以此为幸福。他是真实的。他以自己的真实存在完成了对这个荒谬世界和悲惨人生的一次打击和胜利。

    显然,小说是积极的,催人奋进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阐释,那很好;但要从小说角度分析,我认为还是不够好:作者把人心想的太简单了。但事实真有这么简单么?正所谓,人心难测啊!

  • 10、 《局外人》的读书笔记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局外人》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局外人》读书笔记

    这部中短篇小说规模不大,格局较小,但却是法国二十一世纪一部举足轻重的文学作品。小说分为两部分,以一个独特而又平凡的小职员的视角展开。上部主要讲主人公参加在养老院去世母亲的葬礼,以及他的生活情况和命案的经过。下部讲的是主人公过失杀人后在狱中的感受以及法庭审理的经过。

    一、生活的局外人

    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几乎没有滔滔不绝的时候,只是在与别人的对话上回答点什么,不痛不痒,且平静淡然。他的少言是因为没有对这个世界敞开心扉,之所以不敞开心扉是因为看透了这个社会的荒谬现实,生命的无意义,所以表现出来的他对生活漠然、超脱、不在乎、无所谓。即使是面对母亲的去世,他也显得淡然,因为他明白所有人无一例外都是要死的,而守夜所带来的疲惫、出殡的炎热和劳累所带来的感官刺激早就将失去亲人那理所当然的悲伤给掩盖。他的语言不多,更多的是通过他的眼睛和感官所看到这个粗燥、荒诞的社会:养老院的老人们对死亡的恐惧、邻居与情人厮打的闹剧、与浑身长满疮痂的狗相依为命却互相憎恨的老人,但当狗丢失后绝望恐惧、不愿下属请假的老板在安慰其母亲去世后长舒一口气的虚假。。。。。。生活就是这样,一切多么荒谬。所以,默尔索感到对世界的厌倦,厌倦了这生活的本质,一切都是如此糟糕,他选择做一个局 外人,将世界拒之心门外,不对生活抱着某种期待,只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所谓的生活下去,活着,就是唯一的意义。因此当玛丽问他是否想同她结婚,他说怎么样都行,是否爱她,他说不爱。因为他对玛丽更多的是真实的感官所带来的感受,尽管玛丽不高兴他也真实的回答,他拒绝被夸大的感情和道德。

    这就是默尔索,这个独特平凡的小职员,看透了生活的荒谬,盲目的生活、彻底的绝望。在故事背景设定的炎热夏季中,在这令人昏睡、让无所事事的灵魂躁动不安、令人感到狂躁的季节中,在感官的刺激及朋友的因素下过失的对人开了枪。

    二、法庭的局外人

    作为被告的默尔索在整个司法审理过程中似乎也变成了局外人,从预审、开庭、起诉、审讯、辩护到宣判的整个过程中,他都处于一种被排除在外的地位中。他听到的都是别人讨论的他的种种事迹,没有谁想听他的真实感受,所有的都是他们认为的默尔索,哪怕是为他辩护的律师,也希望以他的答案来为他辩护而不是他所作所为的真实出发点。无疑,这个对生活默然的默尔索被检

  • 2019-11-12

  • 2019-10-03

  • 2019-11-16

  • 2021-05-06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4

  • 2021-05-07

  • 2019-11-16

  • 2023-02-11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11-16

  • 2019-10-11

  • 2019-10-29

  • 2021-10-26

  • 2023-06-27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6

  • 2022-04-19

  • 2023-05-25

  • 2023-02-24

  • 2019-11-06

  • 2023-04-26

  • 2023-04-28

  • 2019-10-11

  • 2021-06-08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1-16

  • 2023-02-15

  • 2022-07-08

  • 2019-11-06

  • 2019-10-29

  • 2023-04-09

《局外人》的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局外人》的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局外人》的读后感、2024《局外人》的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