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 地图 >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2024《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共 3197 篇)

  • 1、 关于掬水月在手观后感700字合集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在观赏的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想法,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掬水月在手观后感700字合集》,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关于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篇1

    梁乐宜

    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迈的女诗人,叶嘉莹,蒙古族,叶赫那拉氏,祖父是光绪年间的进士。1924年北平,她出生于这样书香门第的贵族门庭。身处军阀混战的乱世,她24岁结婚,随丈夫逃至台湾,在大学教书,后来再相继被请到不同的国家教书;在这期间,女儿女婿不幸因车祸离世。暮年的她回国,去看曾经北平的故居,又去看家族的故乡-蒙古草原。

    这部文艺气息浓厚、意义深远的电影带给我一股淡淡的感动和温暖。

    一是叶嘉莹的诗词文采极为出众。优异的文学修养自小就便开始积累,她的好文采深受她很有个性的教书先生顾随的影响。电影穿插了许多她朗诵诗文的片段,虽然口音明显,但她读诗饱含感情,抑扬顿挫,有很强的节奏感。她的诗文多数是兴之所至,即兴朗诵出来的,或忧郁,或无奈,或悲凉,都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书面略作整理,便成为一首首优秀的作品。

    二是叶嘉莹豁达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她出生于战乱之中,老年时,女儿女婿又走在自己的前面,白发人送黑发人,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她依旧坚持写诗。诗文成为她流露感情的一大出口。后来她回到北平,去看她曾经居住的四合院,却已经变成了大杂院,除了大门的样子依稀还如旧时。再后来她追根溯源,到蒙古草原看叶赫水,仿佛预示一种寻根的心境,人到暮年去寻找自己本是从哪里来的。叶嘉莹活的很美,她经历过苦难,看见人生的残酷,但她依旧十分热爱生活。

    三是衰老的悲哀。刘在昭是叶家营中学和大学时的同学,在老年时,她们依旧偶尔互通电话,一次通话令双方都忽然发现,已经都过去好多年了,大家都老了,叶嘉莹回望起起落落的一生,只总结出四字人生如梦。

    关于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篇2

    周琬媛

    那天晚上是同学们期待已久的集体活动-《掬水月在手》的观看,想必大家都一定是对这部电影感触颇深的。

    叶嘉莹是古诗词大师。而这部电影与其叫做电影,不如叫做关于叶嘉莹一生的故事的纪录片。这部电影记录了叶嘉莹家自己一生的各种故事,这部电影是有很多小故事组成的六部曲。

    从这部记录片可以看出来叶嘉莹的生活其

  • 2、 最新掬水月在手观后感700字集锦

    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一定包括周末看上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在观看结束后,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这些道理,写观后感时,可以围绕一条中心线索,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如何让自己撰写的作品观后感体现出原作的精髓呢?下面是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新掬水月在手观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最新掬水月在手观后感(篇1)

    《掬水月在手》关于诗人叶嘉莹的纪录片。叶嘉莹说过弱德之美,弱得不是弱者,而是要学会承受,学会坚持,学会坚守自己的操守,叶嘉莹的一生便诠释了这一点。

    叶嘉莹先生出生于1924年军阀混战的时候,这个时候便会觉得生命异常宝贵,家乡异常遥远,所以她写的诗大多都是关于家乡的。叶嘉莹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

    叶嘉莹的母亲在她1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去天津做手术的时候,伤口感染。叶嘉莹是十分后悔没有陪母亲一起到天津看病,没有见她最后一面,她哭过,她后悔过,她也遗憾过。但最后还是抛开这些痛苦,笑对生活,这就是弱德,她承受住了了痛苦,选择了坚持,不会被痛苦所阻挠。

    叶嘉莹长大以后做的是老师的工作,教诗词,叶嘉莹讲课十分害羞,但却无碍于她对文学的喜爱和的诗词的深入见解,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很自豪成为她的学生,她的课让大家都受益终身;先生对诗词和诗人也有自己的看法,她的诗被同学们说特别像杜甫,同时,她阅读李商隐的诗词,觉得无可奈何,可见他的文学造诣十分的深刻,尽全力负起了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弱德!

    叶嘉莹的不幸体现在:她的女儿,女婿在一次自驾游之中,出车祸去世,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会是晴天霹雳,对于叶嘉莹来说也一样如此。但他以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痛苦都平淡化了,把快乐和痛苦都扯平了。对于女儿女婿的死,她也没有绝望,你自己的方式生活的美,活得更精彩,也许这也是诗词的作用吧,诗词帮她渡过难关,让她以弱德为操守,承受痛苦,活得更棒!

    叶嘉莹在11岁时,他的祖父对她说自己是蒙古族人,所以叶嘉莹就非常想找到叶赫水这条河流,于是在精英大学的帮助下夜餐饮与形容一起来到了叶赫水,但叶赫那拉部落的旧址已不在十分陡峭的山坡上,年迈的叶嘉莹还是要站在坡上那也不存在的部落,她不忘初心,寻着故土,这就是弱德!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跟随着叶嘉莹穿透现实体现存在,寻找诗词最美的模样,感受弱德之美。

    最新掬水月在手观后感(篇2)

    周五晚上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文学纪录

  • 3、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700字

    影视作品与书籍一样,能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知识,观看作品时总会因一些感触颇多的情节而心有所悟,用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观影心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观后感分为开头,感受,形式,事例和结尾五个部分。您有为印象最深的作品写过观后感吗?考虑到你的需求,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整理了“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 篇1

    一幅幅壁画在镜头前呈现,关于战争的纪录片通过黑白的方式描绘着历史,再配上我听不懂的音乐,我带着满脸问号开启了对《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的探索。

    因为在观影前,我对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人物和历史一无所知,所以当我达不到电影的境界、看不懂情节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当叶嘉莹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总会有一段文字或者图片在银幕中出现。大部分是叶嘉莹自己做的诗词和写的文章,这样看来,好像她的一生可以用一本诗集来阐述。

    叶嘉莹讲述的故事中有一大半都是跟诗有关,感觉她的人生要不就是在做诗,要么就是在讲诗,要么就是在去讲诗的路上。她的生命,跟她研究诗词的态度,对诗词的理解,已经是浑然一体、难舍难分了。

    她的一生看似乐观且平淡,但其实则恰恰相反,她的一生跌宕起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节不占少数,亲离子别的不幸一样不差的落在她的肩上,好似她应该郁郁寡欢悲伤一辈子。但叶嘉莹并没有,正是因为她把一切都用诗歌表达出来。从她诗词中的一字一句中可能包含着泣不成声的感情,但如若用诗词抒发完之后,又会将心态放平,生活变淡。叶嘉莹的朋友总说她很乐观,对于什么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这跟她对诗词的不可分割有关。

    她的经历总是和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似她的一生都是为诗词所活。她也确实在诗词这一领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和威望。这让我感受到了:如果人在一项领域中专一研究一辈子,那必定是会有所收获的,甚至是有很大成就的。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 篇2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看完电影后,心中波澜平静;以往都会觉得遗憾或甜蜜。但是这次是平淡的。看电影里面叶先生诉说自己的故事,内心是平静的,并不是说冷漠,而是一种淡然。许多人都平淡的写诗,但他们心中真的是平淡的吗?如吴均的《山中杂诗》一般,他真的释然了吗?我想是没有的,吴均是入世之人,他无法真正的出世。他没办法释怀,但叶先生不一样,她也一样入世,可她身上那股出世的味道是不变的,她是真的会淡然,她平静的叙述,她的心也是静的。叶先生如一

  • 4、 [推荐]掬水月在手观后感600字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专题“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推荐内容。

    一部优秀的影片能够发人深省。很多人在看完电影后,都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感悟,写一篇观后感能最直接的记录我们观看作品时的心情,观后感重点描写“观”的内容很容易头重脚轻。怎样写出能让他人有所感悟的作品观后感呢?经过收集,栏目小编整理了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篇1】

    一幅幅壁画在镜头前呈现,关于战争的纪录片通过黑白的方式描绘着历史,再配上我听不懂的音乐,我带着满脸问号开启了对《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的探索。

    因为在观影前,我对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人物和历史一无所知,所以当我达不到电影的境界、看不懂情节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当叶嘉莹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总会有一段文字或者图片在银幕中出现。大部分是叶嘉莹自己做的诗词和写的文章,这样看来,好像她的一生可以用一本诗集来阐述。

    叶嘉莹讲述的故事中有一大半都是跟诗有关,感觉她的人生要不就是在做诗,要么就是在讲诗,要么就是在去讲诗的路上。她的生命,跟她研究诗词的态度,对诗词的理解,已经是浑然一体、难舍难分了。

    她的一生看似乐观且平淡,但其实则恰恰相反,她的一生跌宕起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节不占少数,亲离子别的不幸一样不差的落在她的肩上,好似她应该郁郁寡欢悲伤一辈子。但叶嘉莹并没有,正是因为她把一切都用诗歌表达出来。从她诗词中的一字一句中可能包含着泣不成声的感情,但如若用诗词抒发完之后,又会将心态放平,生活变淡。叶嘉莹的朋友总说她很乐观,对于什么都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这跟她对诗词的不可分割有关。

    她的经历总是和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好似她的一生都是为诗词所活。她也确实在诗词这一领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和威望。这让我感受到了:如果人在一项领域中专一研究一辈子,那必定是会有所收获的,甚至是有很大成就的。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篇2】

    人间故事总会曲折,但她依旧很美;诗词里的岁月,同样一直灿烂;不随时间的流逝,或共苦那断肠天涯的生平烟雨,或同乐这骑鲸捉月的弃世登仙,诗词的对仗,长短的错落,抚慰了,释然了。

    两个小时的沉浸,一路回顾着叶先生深眷的诗词,听着叶先生品读诗词。进入大门时,看到了成长于战乱年代的叶先生,接着来到了内院,再是庭中,紧接着的西厢房;这几个代表性的地点串起了她远近流离的人生章节。辗转漂泊大江南北,东西彼岸,她历经了少年丧母,面对政局不稳,丈夫遭禁,大

  • 5、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模板精选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给带给我们启迪。优秀的影视作品通常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观后感就是将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记录下来。观后感的撰写可以遇见很多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模板 篇1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当叶嘉莹先生用饱经沧桑的声音吟诵出流传千年的诗篇,当龙门石窟飘雪披白、庭院竹林翠影闪烁,古典诗词所讲的境界,就这样呈现在观众眼前。

    作为《掬水月在手》记述的主人公,叶嘉莹先生如今已经96岁了。她是要眇宜修的诗词女神,也是无数人通往古典诗词海洋的引渡人。她生于1924年,长于百年收拢的动荡时代,历经迫害、飘零,晚年回归改革开放的中国,持续创作、传承教学,重系一度中断的古典诗词命脉。王国维所讲的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大抵就是叶先生的生命写照。

    这部影片给了我一种全新的体验,是属于现代艺术的表达。奇妙的是,叶嘉莹先生正是一位勾连古今、遍游海内的人。我真的被这种无与伦比的手法震撼,它不像往常的纪录片一样告诉你制作者的想法,而是让你自己串联起看似琐碎的材料,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正如叶先生讲的每个人都有一个李商隐,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叶老师啊。

    我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感受。一整部影片下来,其中饱含着不知从何而来的温暖,虽然纪录片的基调是略显萧索的。因为《掬水月在手》做到了展现传主人格的魅力。叶先生在大陆被捧成了一位神,而纪录片将她的形象降到了一个恰好合适的位置,可以让我们不敬畏地仰望。结尾,她在温哥华时期的同事说:她女儿女婿突然走了的那阵子,我们在亚洲中心见到她,她迎面走来看到大家,只是眼眶一红,但也就这样了。一个人把自己退到了那样的一个位置,对每件事都有一个统一的态度。什么人能称为君子呢?

    影片中讲述了叶先生经历的多场苦难,可听她吟咏当时的诗作,你感受不到沉重的痛苦,反而心底涌出了幸福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模板 篇2

    我是活字文化的编辑,也是《掬水月在手》的特约编辑。这三天来如鲠在喉。就这么看着自己费心费力做出来的书,被莫名其妙冠上“洗稿”之名,就好像新衣服被溅了一身泥点子,最后能不能洗干净不知道,膈应总是有的。

    易x始终不做稿件对比,为什么?因为她做不出来。那我来,心里再难受也得咬着牙做。好好的书,

  • 6、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合集

    博览群书是好的,博览好电影也是我们提倡的,欣赏完一部作品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不妨将观看时的感悟总结成观后感,写观后感时,结构层次要鲜明,重点要放在"感情”上。什么样的作品观后感才算优秀而有创意的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 篇1

    周琬媛

    那天晚上是同学们期待已久的集体活动-《掬水月在手》的观看,想必大家都一定是对这部电影感触颇深的。

    叶嘉莹是古诗词大师。而这部电影与其叫做电影,不如叫做关于叶嘉莹一生的故事的纪录片。这部电影记录了叶嘉莹家自己一生的各种故事,这部电影是有很多小故事组成的六部曲。

    从这部记录片可以看出来叶嘉莹的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理想,故事虽然都很琐碎,但是却是叶先生的一生的很多大事。有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比如说,有一个故事里说的是叶先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和自己的老公出去自驾游的时候出了车祸,而她也就此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一个家人。那个时候叶先生已经年事已高了,当时就觉得可能她会很悲伤,但是她却没有,叶先生她虽然觉得很痛苦,但是却一直有再好好生活下去。我对此表示不得不佩服。因为如果是你失去了一个家人那么你肯定会因为这件事情而影响自己的生活。况且那个时候的生活是很差的,骚扰我深有体会的,但是我没有办法去真正的体会到那种心情,跟无法想象当一个人失去了一根支柱另一根又能支撑多久呢?

    整一部纪录片既没有令人可以大喜的故事也没有没有可以令人大悲的事情,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给人的整个感觉是很压抑的,但是虽然它没有可以令人心情起伏的片段,可是如果让我评价我还是会认为这是一部好的纪录片,因为这部纪录片实在是太朴实了,反而衬托出了叶先生的各种心理。也是因为如此才可以让我最先开始的不解到最后的恍然大悟。这部纪录片最开始真的看不懂,但是到了后面越看越觉得这部纪录片很有意思。

    觉得这部纪录片很有价值意义,它记录了很多叶嘉莹的诗词,他用这些小诗来记录生活中的小事和大事,这就是她写诗的意义所在。也是叶先生生活下去的意义为了传播给更多人去看去了解诗词,为了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保留传承下去。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范文 篇2

    这周看了《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其中介绍了叶嘉莹先生传奇的一生,她的一生十分坎坷,经历了战乱,迫害,被迫漂泊海外,直到晚年才回到祖国。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叶嘉莹先生所写的古典

  • 7、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怎么写汇总

    走进电影院,我们经常会沉浸于精彩的影视作品,我们常常被影片中的内涵折服。我们可以通过撰写观后感,进一步领略作品的玄奥,观后感可以让我们以一种独特的角度去进行影片的解析。怎样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感受在观后感中记录下来呢?经过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怎么写,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怎么写(篇1)

    《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是由许许多多的采访碎片组合而成的,虽是碎片,但是整体的结构并不凌乱,电影的整体结构都是那种很安静,祥和的气氛。

    电影并不是一直都是在采访叶先生,而是在采访其中穿插着很多关于叶先生的诗词,关于那个年代的一些图片,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那个年代所发生的事情,从而更好地去了解叶先生当时所处年代所写下的诗的其中所包含的值得令人深思的情感。

    我觉得古诗词救了她,她把它们平淡化了,她的古诗词很平淡,把那些负面的东西也写的很美她把苦难都描写的很美,她的一生让我觉得很美叶先生存在的感觉,她对她生命的方方面面,她都是可以用一种态度去接受那就是平淡。

    她对不被世人接受这件事是以平淡的态度。

    在这一大段电影当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那一段,讲的是叶先生找到两只蓝鲸的这一形象去叙述、描写当时对于发生的事情的心情。叶先生找到两头蓝鲸的形象,是认为蓝鲸可以隔洋传语。蓝鲸是对于现代人来讲很神秘、巨大而壮丽的事物,即使现代人不接受这些东西也没关系但是我留在大海上的余音总会被人听见被人理解可见当时的叶先生所发表的也许是不被人待见的,但她并不感到不公,而是在等待一个像子期那样的知音去理解她。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怎么写(篇2)

    周琬媛

    那天晚上是同学们期待已久的集体活动-《掬水月在手》的观看,想必大家都一定是对这部电影感触颇深的。

    叶嘉莹是古诗词大师。而这部电影与其叫做电影,不如叫做关于叶嘉莹一生的故事的纪录片。这部电影记录了叶嘉莹家自己一生的各种故事,这部电影是有很多小故事组成的六部曲。

    从这部记录片可以看出来叶嘉莹的生活其实并没有那么理想,故事虽然都很琐碎,但是却是叶先生的一生的很多大事。有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比如说,有一个故事里说的是叶先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和自己的老公出去自驾游的时候出了车祸,而她也就此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一个家人。那个时候叶先生已经年事已高了,当时就觉得可能她会很悲伤,但是她却没有,叶先生她虽然觉得很痛

  • 8、 关于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模板精选6篇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在观赏的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感受想法,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模板精选6篇”,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模板【篇1】

    《掬水月在手》关于诗人叶嘉莹的纪录片。叶嘉莹说过弱德之美,弱得不是弱者,而是要学会承受,学会坚持,学会坚守自己的操守,叶嘉莹的一生便诠释了这一点。

    叶嘉莹先生出生于1924年军阀混战的时候,这个时候便会觉得生命异常宝贵,家乡异常遥远,所以她写的诗大多都是关于家乡的。叶嘉莹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

    叶嘉莹的母亲在她1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去天津做手术的时候,伤口感染。叶嘉莹是十分后悔没有陪母亲一起到天津看病,没有见她最后一面,她哭过,她后悔过,她也遗憾过。但最后还是抛开这些痛苦,笑对生活,这就是弱德,她承受住了了痛苦,选择了坚持,不会被痛苦所阻挠。

    叶嘉莹长大以后做的是老师的工作,教诗词,叶嘉莹讲课十分害羞,但却无碍于她对文学的喜爱和的诗词的深入见解,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很自豪成为她的学生,她的课让大家都受益终身;先生对诗词和诗人也有自己的看法,她的诗被同学们说特别像杜甫,同时,她阅读李商隐的诗词,觉得无可奈何,可见他的文学造诣十分的深刻,尽全力负起了自己的责任,这就是弱德!

    叶嘉莹的不幸体现在:她的女儿,女婿在一次自驾游之中,出车祸去世,这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都会是晴天霹雳,对于叶嘉莹来说也一样如此。但他以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痛苦都平淡化了,把快乐和痛苦都扯平了。对于女儿女婿的死,她也没有绝望,你自己的方式生活的美,活得更精彩,也许这也是诗词的作用吧,诗词帮她渡过难关,让她以弱德为操守,承受痛苦,活得更棒!

    叶嘉莹在11岁时,他的祖父对她说自己是蒙古族人,所以叶嘉莹就非常想找到叶赫水这条河流,于是在精英大学的帮助下夜餐饮与形容一起来到了叶赫水,但叶赫那拉部落的旧址已不在十分陡峭的山坡上,年迈的叶嘉莹还是要站在坡上那也不存在的部落,她不忘初心,寻着故土,这就是弱德!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跟随着叶嘉莹穿透现实体现存在,寻找诗词最美的模样,感受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模板【篇2】

    影片《掬水月在手》中,有一段在播放叶嘉莹先生所经历过

  • 9、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怎么写7篇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全情地投入,并有很多的感触。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从哪些角度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也许以下内容“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怎么写7篇”合你胃口!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怎么写 篇1

    这是一部关于文学的电影,是由导演陈传兴拍的,主要拍了关于诗人叶嘉莹的一生,陈传兴是一位专门拍摄文学性电影的导演,加上这一部共有三部这类电影了。

    电影一开始便介绍了最早的记忆在几岁,通过图片和诗词,有一种处于大自然之中的感觉,随着影片看下去,可以发现叶嘉莹先生是一个对文学非常喜爱的一个人。

    在其中一个回忆中,介绍她小时候一直被关在院子里,没踏出门外一步,直到后来才出来,这里可感受到当时所受的封建礼教、重男轻女思想伤害之深,也令她感到愤怒,养成一种与封建思想抗争、独立自强的思想。

    她的一生是悲惨而又有意义的,她受到封建思想的伤害、女儿的死去,都令她十分痛苦,但是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并建立了强大的信念,坚持诗词的创作,她对诗词的理解对古代名人的评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看了让我们对文学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今社会,生活、学习、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低头族随处可见,有多少人会停下来去阅读一首诗词、一篇文章或一本书?让我们安静下来,细细品味、感受诗词的美好,让生活因此而更加丰富和美妙。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怎么写 篇2

    一幅幅壁画在镜头前呈现,关于战争的纪录片通过黑白的方式描绘着历史,再配上我听不懂的音乐,我带着满脸问号开启了对《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的探索。

    因为在观影前,我对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人物和历史一无所知,所以当我达不到电影的境界、看不懂情节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每当叶嘉莹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总会有一段文字或者图片在银幕中出现。大部分是叶嘉莹自己做的诗词和写的文章,这样看来,好像她的一生可以用一本诗集来阐述。

    叶嘉莹讲述的故事中有一大半都是跟诗有关,感觉她的人生要不就是在做诗,要么就是在讲诗,要么就是在去讲诗的路上。她的生命,跟她研究诗词的态度,对诗词的理解,已经是浑然一体、难舍难分了。

    她的一生看似乐观且平淡,但其实则恰恰相反,她的一生跌宕起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节不占少数,亲离子别的不幸一样不差的落在她的肩上,好似她应该郁郁寡欢悲伤一辈子。但

  • 10、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精选

    每当我们重新观看一部电影时,许多人看完电影后,心里都会涌现许多自己的看法,想要提升自己,我们就有必要将自己的观点写进观后感里去。写观后感能帮助我们锻炼整理思绪的能力,如何让作品的观后感写起来更加真实呢?读后感大全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掬水月在手观后感”,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篇1】

    影片《掬水月在手》中,有一段在播放叶嘉莹先生所经历过的战争时期,这使得我联想到在历史课上所学习的每一场战争,尤其是当我看见那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是,感触尤为的大。这使得我觉得战争是一种无法愈合的伤痛。

    这一种伤痛是长久的,无法愈合的伤痛。它甚至能够穿越时间,空间,甚至跨越世代。它就像一把能够割开一切事物的匕首,每当你想起它时,它就使你的伤口再一次鲜血淋漓。我还是无法去切身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我只能够做到说去理解,去感受这一种我无法确切感受到的痛苦。那一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无数条同胞的生命,他们滚烫的鲜血最后凝固成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这一些幸存者是否会在深夜中思念着他们已死去的亲人。我在想幸存在世间的人们,这一些战争的幸存者们是否会后悔在那一天没有随自己的亲人一同离开这个世界。那么是否在一些特定的时刻中,遗忘会比记住更好呢?若是真的,那我会选择遗忘。这一些战争的幸存者们是无法在回到从前的生活的,因为他们参与的是一场无与伦比的人类亲手制造与编排的悲剧。

    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和平的世界中,我不甚感激。感激那一些热爱和平,热爱生命,热爱自己故土并为之奋斗的先辈们,无论是以一种什么的方式去做,其实都已经值得人们去尊敬。我想苦难是教人厌烦,教人排斥的,但依旧不乏一些化解苦难的人。他们一种无比坚毅的信念去化解生活中的苦涩,以一种超脱现实的乐观去中和生活的苦痛。叶嘉莹先生以诗词中和,他们以信念。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杜少陵是,迦陵先生亦是。

    时间可以抹去一切创伤,总有一天你会将痛苦遗忘,然后好起来。但不是的,有的痛无法忘记,有些伤永远不会好。但你可以做的是,尽你所能的去尝试化解,而不是遗忘或者抹去。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篇2】

    《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是由许许多多的采访碎片组合而成的,虽是碎片,但是整体的结构并不凌乱,电影的整体结构都是那种很安静,祥和的气氛。

    电影并不是一直都是在采访叶先生,而是在采访其中穿插着很多关于叶先生的诗词,关于那个年代的一些图片,是为了让我们更好

  • 2022-12-30

  • 2022-12-29

  • 2022-12-28

  • 2022-12-12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1-04

  • 2019-10-24

  • 2019-10-11

  • 2019-09-20

  • 2022-02-18

  • 2022-02-25

  • 2022-04-16

  • 2022-04-18

  • 2022-04-18

  • 2022-03-14

  • 2022-04-06

  • 2022-04-01

  • 2022-03-02

  • 2022-02-19

  • 2022-07-08

  • 2022-02-25

  • 2022-02-26

  • 2022-03-01

  • 2022-03-03

  • 2022-12-03

  • 2022-12-13

  • 2019-11-04

  • 2022-03-01

  • 2022-02-28

  • 2022-08-30

  • 2022-03-22

  • 2022-07-01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2-14

  • 2022-04-06

  • 2022-04-06

  • 2022-04-02

  • 2022-04-05

《掬水月在手》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掬水月在手》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掬水月在手》观后感、2024《掬水月在手》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