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孤独六讲读后感 > 地图 > 孤独六讲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3-11 来源:互联网

孤独六讲读后感精选8篇。

你知道如何写作品读后感吗?读完作品,我们或许又会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 读后感是加深印象和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编辑选择了最有价值的“孤独六讲读后感”资料供读者方便参考,记得将本文保存随时查看参考!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1

《蒋勋说唐诗》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以下是“《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谁现在还会读唐诗?想一想,心里有些吃惊,似乎只有中文系的部分学生和牙牙学语的孩童。这当然也是现实的需要,它实在不能带来什么经济效益。当下显然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读诗既没有时间和心情,也不能改善生存环境。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却需要一些诗歌的味道。比如,当有一天面对青山碧水时,我们往往兴奋起来得手舞足蹈,急切地想表达点什么,却似乎只能在“啊啊”声中悻悻地放下手臂。当我们在觥筹交错之间,想文雅一下生活时,却只能词不达意地说着各种说辞或各类段子,请对方下酒。第一个场景很静美,第二个场景很热闹,诗似乎都不能与之相融。但在唐代,诗充盈于生活的各种场景,那时的诗人面对美景可以吟诵抒发,面对美酒可以高唱豪饮。

这么说,你会说,那是在唐代呀,现在怎么可以!唐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蒋勋说,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但我们对那样的露营岂能无动于衷?唐朝是一次短暂的出走,唐诗里的灿烂与华美让我们感动和嫉妒。我们期望“梦回唐朝”。那么,怎么回去?

蒋勋告诉我们,要读点唐诗。因为,唐诗是一粒珍珠,值得我们关注和珍惜。蒋勋说,魏晋南北朝的三百年,有很多文学实验,这些实验是在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准备文字,准备声音,准备诗的韵律与结构,这个过程就是琢磨“唐诗”这颗珍珠的过程。唐代是诗的盛世,经过几百年“水到渠成”的积累准备,唐诗绽放出灿烂与华美的气质,那么多诗人像彼此有约定一样同时诞生,欣然相携着来赴诗的盛会。

蒋勋是怎么来读唐诗的呢?他先讲“大唐盛世”,有了真正的“盛、大”,唐朝才是一场精彩的戏,那么多诗人才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自己的传奇,并共同奏响一部空前绝后的交响乐。蒋勋讲的第一首诗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这首诗里,他认为应将题目中的五个汉字分解开来,即春天不必用来形容江水,花朵、月亮不必形容夜晚,“春、江、花、月、夜”是知己,也是陌路,偶然相逢,又各自离去。在分析了每句诗的含义后,蒋勋说,这首诗从“用字、用句到哲学思想与文字的华美,都到了完美的境地”,这其实不是张若虚个人才气的表现,而是时代的水到渠成。没有魏晋时期的清谈,没有“四六骈文”的练习,就不会产生拥有这样胸怀与气度的诗人,也不会产生具有如此明显宇宙意识的“孤篇”巨制。

宇宙意识在唐代被诗人们凸显出来,因此唐诗展现出宏大的格局。这是因为,唐代的诗人总是在跟月亮、太阳、山川对话,他们的生命都被放大到巨大的空间中。也因此,他们才会吟诵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独空运,描绘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浩茫苍凉,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千古之问……

在蒋勋的唐诗讲解中,他多次提到“农业伦理”,并不断说唐代如何冲破农业伦理。什么是农业伦理?简单地说,就是日常的生活规矩,应该怎么着,不该怎么着。唐代是出走的露营,不怎么遵循这个伦理。与“农业伦理”对应的,似乎是出走与清狂。在唐代,它显现为“贵游文学”,继承着南朝王谢子弟的传统,显示出豪华、奢侈的风尚,对青春、豪气、挥霍等等进行直接的歌颂。这也构成了唐诗的主体精神。王维的《洛阳女儿行》、李白的《将进酒》都有对挥霍无度的歌颂。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2

这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我被命运抛到了深深的谷底,黑暗不见一丝光线,湿滑而无以攀爬,喊叫却没有回声!有时会深深的绝望,对人性、对生命是彻底的失望!那个时候,心中充塞着抑郁,只想就此放弃生命!有时又爆发愤怒,感到不公平,不想从此屈服于命运,那个力量让我又斗志昂扬!就犹如一只困于古井的青蛙,一下子想爬出来,苦苦挣扎,但是却不能改变什么!于是便又自怨自艾,想就此结束生命的探索!

而让我能够慢慢沉静下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遇到了蒋勋!这个人,以他的博学、思辨、深沉又轻灵、温暖又冷静的话语给我一份宁静和舒缓,给了我重新拣择的机会!

比如他说孤独,我看到自己几十年经历中的孤独时光,自己骨子里头的傲然,自己想摆脱命运之手的不甘和挣扎,自己不断想挑战自我的激情!所以,就像他说的,我是一个孤独者,注定在现实层面是失败者!当然,我也始终相信我一直在活出自己生命的多彩和激情!虽然最后都是犹如彗星划过天际,终是宇宙空间的一颗尘埃!

作为一个女人,我深深体验到,在目前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追求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你往往挑战着周围的价值观!就像他评价卓文君的一段话:"我们看到男性的革命者总会以决绝的姿态出走,情绪非常悲壮,得到许多人的认同;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壮烈的气氛,却是加倍困难,因为捆绑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远多于男性,当她要颠覆所有的礼教、道德加诸于她身上的束缚时,是一场伟大却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这个男人可以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一个女人的悲喜,一个女人的梦想,无论结局如何,能够这样被人理解,就是有价值的!所以当他能够这样理解卓文君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被他理解了,进而我也理解自己了!因为我也想,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也是一个"革命者"!当然这样说有抬举自己的嫌疑!

另外,他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暴力的孤独,我非常有同感!每个人内在都有一股想摧残什么、毁灭什么的能量,同样我也有!那个毁灭者有时冒出的声音令我非常害怕,我会觉得自己是个恶人,是个暴君!如何去转化这股能量呢?这是智慧!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在他的言语中,他自如地述说,你会感觉到暴力也是具有美学价值的,它不是洪水猛兽!这样,你的心自然多了份坦然和自在!

这就是蒋勋,一个思辩者给我的陪伴!我是孤独的,同样他也是孤独的!他的孤独引发我的思考和探索,所以说,所有的孤独者走在自己的生命之路上,仰天长啸,偶尔还可以彼此应和!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3

最近我在读《蒋勋说唐诗》一书,在读之前,我以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严肃的文学研究作品,却不想一打开此书后,就被简洁直白,旁征博引的评论,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

这本书通过介绍唐朝各个时期的六位诗人,讲述了唐朝的兴衰与唐诗文化随之的发展和变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而蒋勋先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对唐诗格式的解说,令我对这首本以为已耳熟能详的诗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而李白又是另一种风格。《将进酒》的狂放不羁,《蜀道难》的大胆想象,李白作诗不受格律束缚,反而善加运用,在作者的带领下,我感受着《蜀道难》多变的韵律节奏,体会着李白用多变复杂的节奏韵律所表现出的蜀道崎岖难行,地形陡峭险峻的特点。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圣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白居易,他们二人有很多描写战乱,兵役重压下百姓的苦难和无奈。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的解读,令我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心里的悲哀和愤慨。而作者以两首诗对比白居易写《长恨歌》,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变化,令人感叹。李商隐的时代已是晚唐,昔日繁华只似大梦一场,在李商隐的诗中见到“向晚”,“凋碧树”,“夕阳”等意象,总让人感到一丝感伤。而有时,又有一种对生命的感悟。有人说晚唐时的诗词藻华丽,但我读了这本书后,却感到自己明白了那个时代的诗人们那难言的情感。

书中不仅介绍唐诗,也详细地介绍了唐朝不同时期不同的风气,政治,大众的思想习惯,从而也使我很多以前有不理解或认为诗人写的奇怪的地方有了正确的认识,有盛唐的歌舞升平,思想开放,才有了李白的随意潇洒;有了安史之乱这样的战乱时期,才有了杜甫这般的忧愁悲愤;有晚唐繁华落尽,才有了李商隐的感伤嗟叹。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伟大,而作者则带领我们去真正理解,感受这份伟大。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4

在讲到唐代最伟大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时,蒋勋谈到,“在中国的整个思想极度成熟,文学达到登峰的时刻,李白体现了老庄思想的最高完成,杜甫体现了孔孟哲学的最高完成”,两人同时分享了大唐盛世的诗歌高峰,李白是诗仙,才气横溢,不遵守人间的规则;杜甫是诗圣,在群体的生活中进行自我锤炼,承担起知识分子对家国的使命与责任。蒋勋认为,每一个生命都有两个部分:像李白一样对个体生命完成的追寻,因之放歌山林;像杜甫一样回到尘世间,对最卑微的生命充满同情与悲悯。我们一千多年来对两人优劣的讨论,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因为文学的美不是生命的窄化,而是让之开阔。

唐朝的诗人除过具有宇宙意识,反抗农业伦理外,还具有深沉的担当意识。这之间大概有一个过程,先是有宏大的气象,指天问地,高歌豪饮;但等到“渔阳鼙鼓动地来”,平静的繁华生活被打破,更多的诗人开始记录社会底层被政策体制压迫的苦难状态。杜甫在颠沛流离的逃亡流浪中,放下长安水边的丽人(《丽人行》),开始关注兵车(《兵车行》),描绘官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埋怨秋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带来的压力,留着整个历史当中,变成一种良心。

杜甫介入现实的巨大努力,被白居易、元稹等人很好地继承起来。他们这些知识分子出于一种自觉,发起古文运动,希望文学能够走向非常浅白的道路,与社会改革结合起来。我们年轻的时候可能对“文以载道”反感,觉得里面是八股教条,但成年后,会逐渐觉得这种反省和批判的动人。白居易认为文学的格律、形式、文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如果不写出“生民病”,是对不起自己的良心的。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自觉,要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他们还是希望能使自己的文字成为重要的社会批判力量。所以,写了“花非花,雾非雾”白居易不再去写《琵琶行》与《长恨歌》,而是努力关注新丰折臂翁、白头宫女等等,去记录和揭开底层弱势群体的灾难、孤独与苦寂。

对于李商隐的诗歌,蒋勋将之置入晚唐的整个氛围中去分析。他说,到了晚唐,大唐盛世、李白的故事成了传奇,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也都成了传奇,李商隐时代只能是对唐代华丽的追忆,李商隐大量的无题诗充满了幻灭与眷恋的纠缠。蒋勋将这类文学定之为“颓废文学”,反映出繁华后的反省与沉思。而读李商隐的诗,主要是体味晚唐这种在繁华过后慢慢暗淡下去的气息,而不是通过论文去分析其中的种种折射。“画面本身只有一个内容,任何人将自己投射进去,其实都可能是错的”。

中文系白衣飘飘的时代虽是明日黄花,牙牙学语的孩童却是生生不息。喧嚣红尘无法映出唐诗的色彩与价值,但我们的生活之中却不能没有唐诗的气息。远离唐诗,是因为我们要面对现实的无奈;亲近唐诗,是因为我们需要安静地面对内心。出入唐诗,我们的身心才可能更趋平衡、更趋健康。

[《蒋勋读唐诗》读书笔记]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5

语言孤独,语言的不准确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阂。即语言孤独

当我认识到语言的神奇的时候,也在高中的觉醒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心智结构被一本书改变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开始转变的时候,我开始思考语言背后的神奇。文字,语言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在思想。从那时候起我要拿起文字去追求自己的真善美。追求世界的真善美。

但是语言的局限性,又造成额内心世界与外在的隔阂,我想去表述自己的感受,却永远不会被明白的明白,据说这是悖论?这个社会越来越孤独,每个人都在倾述,但是你的倾述的好处又会有多大呢。沉默吧。佛的教诲,就是说不得,说不得,一说即是错。深刻内涵我还是没有体悟多少,至少佛的教诲就是要随顺自然,超越善恶,超越美丑,一切都是主观的决定。不好有任何的情绪来给身心带来束缚。如此大的境界,是受佛法的影响。带着对佛法的信念,去慢慢感受。合掌,善哉!

说到儒家经典,书中说,儒家的经典是不重视语言的精准性,因此看着寥寥数语的古文,很会造成很大的歧义的。一向对“君子之交,淡如水”有很大的疑问。

书中有个论点“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很有意思的论点,我想难道是心的感受吗?不交流,怎样会有沟通的可能,确然,交流会有误解的可能。

书中说到中国文字是比较有弹性的文字,不像法国的文字比较严谨,不会产生歧义,一般来说诗比较美是正因,语言的不准确,给每个读者留下自己的想象空间吧!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6

蒋勋先生的《舍得,舍不得:带着旅行》,是透过金刚经和佛学智慧来抒发自己生命、自然、文学、艺术的种种感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参悟。他品古论今,游历四方,将自己顿悟的道理透过一篇篇散文在不经意间向我们娓娓道来,帮我们解答生命中的一些惊慌、畏惧。清晨翻阅此书,犹如春日里忽如其来的一阵清风,将我的不安抚平,烦闷吹散。

蒋勋先生笔下描述的都是一件件小事,都是些会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小事。不知道如何安慰受伤的朋友,劝朋友要懂得“舍”,可自己在当下却也是无法做到,个中“不舍”只能自己体会。蒋勋先生提出“坚信每个人都有使自己心安的办法,办法不一样,能心安就好”这样的观点。确实是,我们在理智上知道遇事“不惊不怖不畏”是最好的处理办法,然而当问题、麻烦来了,我们惊慌、害怕的情绪是难以抑制的。大概有前后两年的时刻,我习惯性地在早起的时候翻阅此书,走进大师的世界,让我多了一种平和的心态,也许短暂,却也是一种自我修行。

以前觉得,得失平衡是一种定律,有得必有失。看过此书,会产生更大的一个疑问,到底什么是“舍得”什么是“舍不得”,简单的五个字,浓缩了多少人生哲理,不经历人生种种,真是无法真正明白的。蒋勋先生一贯倡导做一个纯粹的人,而平淡天真是最难做到的.,是种很难到达的境界,往往一卖弄就无法天真,一矫情刻意就无法平淡。此刻,大家对所有事情的态度,大多以“越多越好”为准则,我们常会花很多时刻为得到更多的钱、更多的房子、更多的关联网,我们常会舍不得这些身外之物,蒋勋先生在自序中就言,“原来都务必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他可谓是开启了一个精神的浩瀚。

书中收录蒋勋先生书法、摄影、画作,并超值赠送蒋勋念诵《金刚经》CD。《金刚经》是他为朋友祈福而读诵,也为父母手抄,深具祝福意味。《金刚经》于蒋勋先生而言是一种心安的途径,他诵读、抄写、体会。我想,他的每一份经历都是在不断的自我修行吧。他在苏东坡、张若虚、张籍等人的诗词里品味生活细节的完美;从日本到温哥华,巴黎到西湖,清迈到台北,把自己放在路上品位生命细节的完美。

蒋勋先生认为幸福就是一件件简单的琐碎小事。“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有一个能够低声询问心事的人,是多么大的幸福;“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人世温暖,我们能够发奋寻找自己的幸福,证明自己的幸福。

学会自我修行这门生命中必备的功课,说到底就是让自己时刻持续幸福感。幸福感的来源除了好好处理“舍得”与“舍不得”之外,也需要我们学会从做简单的小事做起,学会感受一点点的小幸福。“生命如果不是从一点点小的赞叹开始,大概最后要坠入什么都看不顺眼的无名痛苦之中”。蒋勋先生在开篇就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道理。

蒋勋先生在书中写到:“一件简单的事,做起来不难,能够日复一日,成为每一天例行的公事。每一天做,却不觉得厌倦、烦躁;每一天做,都有新的领悟;每一天都欢喜去做。这会不会就是修行的本质?”

我坚信,这就是自我修行这门生命中必备的功课的本质,对于渺小的我们在浩瀚世界中的一次这段旅行而言,那些日常该做的事都不是小事。看似安逸适足、波澜不惊的平淡的每一天构成了每个人各自独特的一生,我们在这过程中只需要看淡人生舍与得,守着一个小小的本分,实实在在地不断精进,也就是一种圆满。

每一本优质的书,都不会告诉我们答案,《舍得,舍不得:带着旅行》也是如此,读它,只是一种引发思维的过程。我最喜爱蒋勋先生在书中提到的一句话——光读没有用,还要在生活里参悟。

读书,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更重要的是,放下书,在生活中学会自我修行。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7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公众号总是会拿孤独说事,甚至列出了所谓孤独级数表。从第一级的一个人逛超市到最后一级的一个人做手术。于是,有很多网民就在下方附和,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孤独,却又变得越来越害怕孤独,独处时没有勇气去面对它,为了逃避,便打开手机看点什么,听点什么,让自己忙起来――又或者,让旁人看到自己忙起来。

然而这普通的儿女情长不是这本书所要讲的,或许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吸引点吧。若让我来写孤独,我会如何行文呢?大概是也如众网民一般,浅层地记叙我眼里所映的日常种种,生活中亦或是网络上,再究其因果。然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怎么写都让人反感。于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翻开《孤独六讲》这本书后,便会为之惊异,原来孤独会与暴力、与思维、与语言有这么深的关系,还有情欲、伦理、革命。蒋勋先生每讲以一个故事为基,将其中孤独娓娓道来。那一个个故事读来让人心寒,而蒋勋先生字里行间的一些关于孤独的`见解又许人点滴温暖。

便如在谈及暴力孤独时,他写了自己创造的一篇小说:一位妇人在银行遭劫,被截断了九根手指,手指跟着钞票遗失,而她荒唐地认为‘只要手指跟着钱,就还能感受到钱’,从而被一名崇仰科学的大学生轻视,在上出租车后还被司机斥责弄脏了坐垫,最终又被法律所疏离。小说呢,是带有夸张成分,以此来讽刺暴力对人的冷漠,人性潜藏的暴力本质,而一种暴力美学在小说背后缓缓渗透出来,让人不寒而栗。其实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对这种暴力孤独和其后的革命孤独共鸣很少,老一辈的人恐怕会有更多感慨。因此,会带有淡淡的荒谬感来读这两章。

对于当代人来说,语言孤独怕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这句导读一下便让我想起近来的薛之谦事件。此前,我是知道薛之谦有着一大帮粉丝,被其人品与努力上进打动,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偶像便是自己心中那个完美的榜样。在女模特李雨桐的一系列对薛的指控后,粉丝们愤怒了,用他们能想到一切恶毒的话语攻击李雨桐,无视李雨桐在微博上罗列的一条条法律证据。想必看着这些辱骂的李雨桐对言语孤独深有感触吧,“好像自己变成在荒野上一个喃喃自语的怪物”。

当然,对于孤独,蒋勋先生也给出了“解药”:在孤独中追求生命的圆满、丰富。虽然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以毒攻毒。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大仁大智,都追求自我的终极圆满。这也是孤独的难处:什么是孤独的反义词?这不像好和坏,进步和退步,孤独的反义词好像很多词都沾一点,却无法汇聚成一个词。而对于孤独,《孤独六讲》更像是一种皈依。

孤独六讲读后感 篇8

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

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与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时不会慌张。

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

成熟的爱是倚靠不是倚赖,倚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赖则是赖着不走了。

所以最好的文学就是在语言的精准度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我要说的是,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可是我相信,如柏拉图的寓言,每个人都是被劈开的一半,尽管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但孤独绝对是我们一生中无可避免的命题。

当你被孤独感驱使着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会处于一种非常可怕的状态。因为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无法和别人相处会让你感到巨大的空虚感,会让你告诉自己:我是孤独的,我必须去打破这种孤独。你忘记了,想快速打破孤独的动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独干的原因。

我们心灵一旦不再那么慌张地去乱抓人来填补寂寞,我们会感觉到饱满的喜悦,是狂喜,是一种狂喜。 就像气球,被看起来什么都没有的气体充满,整个心灵也因为孤独而鼓胀了起来,此时便能感觉到生命的圆满自足。 只是有时,这份鼓胀的思维,也能瞬间随着气球的爆破而徒剩满溢的落寞。

若是民众无法思考,社会的繁荣强大都是假的,都将毁于一旦。

有时候你会发现,速度与深远似乎是冲突的,当你可以和自己对话,慢慢地储蓄一种情感、酝酿一种情感时,你便不再孤独;而当你不能这么做时,永远都在孤独的状态,你跑得愈快,孤独追得愈紧,你将不断找寻柏拉图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却总是觉得不对;即使最后终于找到“对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 “对的”另外一半需要时间相处,匆匆来去无法辨认出另外一半的真正面目。

所以我说孤独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去碰触人然后放弃,反而会错失两千年来你寻寻觅觅的另一半。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处在一种完全对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的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要先能够忍受,他所发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甚至是别人立刻要去指责的。”

即使我们与最亲密的人拥抱在一起,我们还是孤独的,在那一刹那就让我们认识到伦理的本质就是孤独,因为再绵密的人际网络也无法将人与人合为一体,就像柏拉图说的,人注定要被劈开,去寻找另一半,而且总是找错。大团圆的文化是让我们偶尔陶醉一下,以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你就知道个体的孤独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

我们希望用语言拉近彼此的距离,却又怕亵渎,如果不够亲近,又会疏远,于是我们用的语言变得很尴尬。在电影中呈现的就是这种“孤独的温暖”,因为当你站在火车月台上,大家就会互相鞠躬道早,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敬语、礼数,可是永远不会交换内心的心事。 ...... 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语言里面是羞于见人的,所以它都是伪装过的,随着时间、空间、环境、角色而改变。语言本身没有绝对的意义,它必须放到一个情境里去解...

每个人都急着讲话,每个人都没把话讲完。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我想谈的就是这样子的孤独感。因为人们已经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里的话丢出去,却无法和自己对谈。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静坐或冥想有助于找回清明的心。因为不管在身体里面或外面,杂质一定存在,我们没办法让杂质消失,但可以让它沉淀,杂质沉淀之后。就会浮现一种清明的状态,此刻你会觉得头脑变得非常清晰、非常冷静。

我想说的是一种语言的孤独,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

思维最大的敌人是结论,任何一种结论,来得太快的时候,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我通常会很快的找到一种能够接受的结论,因为有顾虑结论来的太快,通常之后会反复去想这个结论的其他方面,所以看起来我总是放不下某些事情。 我很不喜欢那种大而化之的结论,绝对的是或不是,有或没有,他们似乎要让你一切思维活动都在它的绝对前停止。

那匹走向旷野的孤独的狼,就是人类最后的高贵品质,那种不被环保、不被豢养、不被驯服的孤独──狼驯服了就是狗,都变成狗以后,只有宠物,自我的征服性和自我的挑战性不存在生命里面。

孟子说人性本善,人是性善的发扬;另一个非常大的荀子流派,则说人性是恶的,因为性恶,才需要很多的教养和禁忌去限制。

有没有可能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你以为找到了,却反而失去意义,当你开始寻找时,那个状态才是意义。

我拥抱着一个挚爱的身体时,我知道,自己是彻底的孤独的,我所有的情欲只是无可奈何的占有。 我试图用各种语言与人沟通,但我也同时知道,语言的终极只是更大的孤独。 我试图在家族与社会里扮演一个圆融和睦的角色,在伦理领域与每一个人和睦相处,但为什么,我仍然感觉到不可改变的孤独? 我看到暴力者试图以枪声打破死寂,但所有的枪声只是击向巨大空洞的孤独回声。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青春的美是在于你决定除了青春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了,也不管以后是不是继续活着,是一种孤注一掷的挥霍。

我将卓文君视为一个革命者,就是因为她听到父亲的威胁后,当场与父亲决裂,和司马相如私奔。最厉害的是私奔也不跑远,就在爸爸家门口当鑪卖酒, 汪精卫,他在十七、八岁时,梦想著中国的改革,所以他去刺杀慈禧太后、刺杀五大臣,后来事洩被捕,在狱中写了一首诗,末两句是:「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年轻的头就是要去革命,何必留在脖子上?何等豪气。因为很多人欣赏他的诗

例如统独的问题,是台湾最值得思辨的一个问题,可是直到现在,很少看到两个人好好坐下来,说他为什么赞成统一,或为什么赞成独立。我们很少与人进行思辨,只是急着发表结论,当对方的结论和自己不一样时,就是举拳头决定了。

其实母亲手上一直握有一把剪刀,专门剪孩子的头发,比中学时代教官手中那一把更厉害。这一把看不见的剪刀叫爱或是关心。

喜欢《孤独六讲读后感精选8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孤独六讲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