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后赤壁赋读后感 > 地图 > 后赤壁赋读后感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2023-05-12 来源:互联网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集锦。

读后感大全栏目建议您阅读专题内容,如“后赤壁赋读后感”等。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1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少不了暗礁险滩与大风大浪,在面对这般艰难的人生时,只要我们打开心窗,勇敢面对,击退困难,便可走出荆棘丛生的山路,登上一览众山小的成功之峰。

对于苏轼这位诗人,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些轮廓罢了。直到遇见了你,我才改变了我的看法。

轻轻打开苏轼所写的《赤壁赋》,我看到了在月夜泛舟游赤壁的苏轼。他与朋友们“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想着“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幅悠然自得的赏月图在人们眼中看起来是非常美好的吧!但是有谁又曾想到,他仕途历尽艰辛,屡遭迫害,现在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生活遭到落差,心灵变得失落,但是他终不改变乐观的天性,从容地面对生活,勇敢地奋斗下去,最终厚积薄发,在才俊辈出地宋代登峰造极,创造出大量惊世之作,成为文学史上地里程碑。

记得进入高中的时候,诸事不顺,事事不如意。数学卷子发下来后,那鲜红的分数,那满屏的大叉,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几次下来的考试,都使我的信心丧失殆尽,渐渐地消极起来。直到遇见了你,流放却乐观的你,我才一点一点改变我的观点。你二十岁登进士科,被皇帝预设为未来的宰相,但是遭人嫉妒,被人所陷,现在只能流放到这荒芜之地。面对这荒芜人迹的地方,你勇敢乐观地去面对,你对于这么艰难地处境都不言放弃,何况是我这个小小地挫折呢?于是我在心思放在数学上面: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每天睡觉前把今天所教的内容复习一遍,并且预习明天的新内容。每一次的卷子,都会第一时间思考错的地方,找出漏洞,加以巩固。一如既往,周而复始,慢慢地我又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每做出一道数学题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我一点点努力,也在一点点进步。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虽然会内忧外患,但是无所谓,只要你在这时候打开自己的'心窗,“从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淡然乐观的心态看待面前的困境,带着属于自己的勇敢和坚持,就可以突破重重难关,迎接人生的春天!

当你在面对滔滔江水,仰头吟诵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遇见了你,一个潇洒、乐观、积极的你,是你让我终于明白,纵然前方有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只要转个弯,变个样,绊脚石也会变成我们的垫脚石。

让我们一起在失意时,一起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吧!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把荆棘当作铺满鲜花的原野吧!让我们乐观面对,不畏艰险。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2

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这首先让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毕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较赏识苏轼之才,对其并未如何。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数苏轼四大罪状,要求皇上“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其实李定的慷慨陈词,只不过是把苏轼作为逆党代表惩治来向新党掌权者送礼邀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赖朋友相助,苏轼侥幸不死,但活罪难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京,按理说苏轼应是旧党功臣,应当得志才是。但他又反戈一击,不满旧党集团全盘否定新法,认为“免役法”有万世之利,又遭旧党排挤无处容身,只好又请求外调,再任杭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后东风又压倒西风,新党再起,对“元祐党人”进行迫害,苏轼又一再被贬,从岭南惠州直到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途中去世。

这样的贬谪流放,在仕途史上是罕见的。其政敌们自是为达到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目的,但他们虽然能操纵着苏轼的仕途命运,但在意志上彻底失败了。他们没想到苏轼的抗打击能力太强,就像以油灭火,越是打击,生命力越是顽强,越能激发起旺盛的创作热情。苏轼遭贬的规迹,从他的作品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来到密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仍希望“西北射天狼”以报朝廷;到了杭州,人间天堂慰藉了他飘零孤独的心灵,西湖泛舟,写下《饮湖上初睛后雨》,把西湖比为西子,并留下“苏堤春晓”的丰碑与胜景;到湖北黄冈,正是他人生经历劫后余生的最低谷,却是他创作生涯最为豪迈的时候,在这里留下其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直至越过五岭,到了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惠州,苏轼犹能大快多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羡死了贵妃,气死了政敌。

政敌们没有想到苏轼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主要是苏轼有着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的自我开解的秘方:美酒、山水、诗文、学佛、寻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迁客骚人,行者秋士,生命中是离不了酒的。他们借酒抚慰内心创痛,借酒倾吐不平之气。而贬谪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又能使苏轼饱览奇山异水,山水开阔了他的胸襟,净化了他的心灵,成为其精神家园,并且能在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思索中参透人生哲理。心有所感,则发诸笔端,于是便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在黄冈赤壁,经历人生最大的劫难后,他在山水之间做了冷静的思索,《赤壁赋》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大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流逝的就像那滚滚东去的江水,其实并没有消逝;或圆或缺像那皎洁的月亮,其实并没有增长或削减。听起来有点像魏晋的玄学,其实不然,苏轼在此已有辩证唯物的观点。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宇宙都不是永恒的,何况江水和月亮?人生也是一样。所以还有何必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自寻烦恼呢?不过时间有长有短,不也就是几步和几步的区别吗?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月亮时圆时缺,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江水滚滚东逝,而长江也还是那条长江。就我们每个人来讲,也是从哪里来,还要回哪里去的,那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语尤值得咀嚼。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宝贵,造化能让你享用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便是幸事了。现代人烦恼太多,主要是因为欲望太多。苏轼虽然仕途多舛,但京官也做了,地方官也做了,近千年以前他便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伸手。也正如此,他才能得到子民及后世的爱戴和景仰。现在不再叫仕途,叫官场,正式一点则叫政界,叫法变了,但道理总是不变的。

寻道求仙的思想,在苏轼的文章里也多有体现,尤其在《后赤壁赋》一文中。苏轼的正统思想是儒家,但又渗透了较多的道家思想,其实这正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点与李太白类似,而苏轼则比太白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太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便骑上青鹿,遍访名山。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梦见羽衣翩迁的道士,亦是其求道思想的反映。我们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消极,其实李白与苏轼也不见得相信神仙的存在。他们都不是圣人,在经历了这多磨难与打击之后,总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吧?

我们在感叹苏轼的韧性与坚强之后,不必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表示同情。如果让其衣食无忧地活着,可能就没有这些灿烂于青史的文章了。就像有人说,不如别让李煜当这破皇帝了,让他专门写词多好。其实不让他当这亡国的皇帝,便也就没有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的文字流传于世了。这就更让我们了解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道理。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3

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丽,对自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亦感悟颇深,设使当时,苏东坡顺其感悟,发展开来,说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缆线,逐渐延伸、发展、导引出一个系统的光明工程。当时,作者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朴素的、朦胧的唯物史观,就象当年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时,并未意识到他的作品对封建制度有所抨击和鞭笞一样,否则,我们这些后人一提哲学的源头不该是西方的先哲先贤,岂不哀哉。

联想到我们自身,经过临床的历练,潜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获、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的蛛丝马迹,那么,感悟和收获如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你永远站在你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嘘、一些感慨、一声叹息。如,早在10年前,笔者就写过一篇题为《解磷定胃内给药辅助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观察》发表于《护理学杂志》上,限于当时条件,未作进一步的探讨。2003年,省护理专家来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建议设立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索时,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02年在河北省鉴定。

与其明日无悔,不如今日无憾,每一个收获都是一条绵延的蛛丝,你可能以此为契机,细细编织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为诱饵,使数不清的污垢和尘埃封存着你的灵魂,由此,印证了哲人们的箴言: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4

苏轼的乐观

(赤壁赋》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初读它的人,会为其文辞华美而打动;再读它的人,会为其体现的哲学人生观而打动。但假如读者能再多一些知识,懂得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就会进一步为苏东坡的人格而折服。

写《赤壁赋》时,苏轼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贬官黄州。事实上,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党,苏轼就不愿加人新党,并且由于新法实施中出现诸多弊病,他抗言直谏,就被贬了官。(不过,后来新党倒台,司马光等旧党上场,召回苏轼,而苏轼又因为反对旧党全废新法而再度被贬―到海南食芋饮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对此作何感想。)贬了官的人应该很郁闷啊,但是苏轼不,他又是吟诗又是吊古,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丝毫不以处江湖之远为苦。(赤壁赋》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时写下的。虽然大家现在都说这个赤壁搞错了、真正的赤壁应该在哪儿哪儿,可苏东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苏子就这样与客泛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了。风月无边,他觉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则是道家的说法。此情此境中,苏轼既达到了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的境界,又有了释家体无的体会。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听起来像《离骚》。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就说到自己贬官的处境了,难怪客人吹洞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声。但这并不是东坡的本意。他抒发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优郁,而不是对人生无常的悲叹。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的虚无的人生观,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又令人想起(庄子大宗师》里河伯见海神的一段。苏轼不是没有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但他是将渺小的自我同于无,而通于道,与自然同化,而追其生于永恒。这样的人生观,是释、道两家人生观的核心,有这样的处世态度,苏东坡才不会拘泥于个人境遇之得失,处江湖之远而不改其乐也。

苏轼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乐观而不圆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处政治漩涡中而不结党不营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贬滴蛮荒之地而不伤不怨,不自怜自叹,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胸襟豁达,如光风界月。他身上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们现在总是说要建立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要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苏轼就是最好的榜样。只是保持独立人格,谈何容易,要做好两边不讨好的心理准备。这就不但要有苏轼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气!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5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一种淡然;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一种洒脱;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种自在。

喜欢赤壁赋,喜欢作者的这种淡然的处世态度,喜欢他洒脱的处事情怀,喜欢他对回归自我,寻找心灵净土的那种执着的追求。大自然,是造物者出色的杰作,心向往之处,在大自然中徜徉时,让我有了物与我同在,遨游于天地的感觉。有时候觉得活着挺累,每天学会笑脸迎人,没笑强笑,干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自我,接触大自然,就可以卸下了虚伪的面具,纯真的笑容,在脸上显现。在自然中,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烦,大自然帮助我们回归自我,找到心灵的那份净土。与大自然的幽静,清雅相比,这个世界就有点疯狂了。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金钱,权利,由此,啃老族出现了,富二代出现了,人人渴望自己的爸爸是李刚;穿名牌的多了,穿不起名牌,就穿假名牌,因为名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脚踩李宁耐克鞋,就像踩着别人似地,简直高人一等,结婚买钻戒,越大越好,有面子,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名牌、钻戒被人捧起来了,价格越来越高,人们追求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然后就开始不择手段的挣钱,捞钱,管他贪不贪,犯法不犯法,这年头有钱就是大爷,有几个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搞个裸捐什么的,把自己挣得钱回馈社会。

同时追风的多了,在网络上,凤姐以一种恶作剧的形式登场,是炒出来的名人,好多人开始关注凤姐,开始想,凤姐为什么会红?应为她能够有看点,恶搞的力量也挺强的,大家纷纷效仿,也来网络恶搞,哎,一切的背后都是名和利,而后,网络红人越来越多了,农民工旭日阳刚上了春晚,搞网络有前景了,商家纷纷投入网络市场,获取利益钱财的地方,就是人最多的地方。

追求过后就会发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也许你就需要转一下身,回顾想一下经历的,你所追求的,是不是你没想要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及时的回归自我,活出自己,才是对的。之所以向往赤壁赋中苏轼描绘的生活,是因为他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拘无束,没有压迫,没有烦恼,心态平和,满足生活,人生由自己主导,为自己而活,当今社会不再是充满战争火焰的社会,我们国泰民安,不用像保尔一样,整个一生都要祖国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可以幸福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每天去追逐名利,追逐金钱,有吃有喝就好,做点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何必执着与那些如过眼云烟的东西呢?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执着于追逐那些带不走的东西呢?人生又是何其短暂,就像小沈阳说的,两眼一睁,一闭,一辈子过去了,浮华尘世,唯有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不被世俗浑浊所污染,才能无怨无悔的走过一生。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6

苏轼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现在要谈的是苏轼的经典散文——《前赤壁赋》。

这是篇赋,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哲学,写的东西包罗万象。在作赋的这个背景,他正是被贬时期,极其抑郁。东坡的不少散文,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这种风格,让《前赤壁赋》大放光彩。

《前赤壁赋》先写景,后面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人生哲学。:“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影影绰绰表现出苏轼不为重用的叹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叹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苏子愀然,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样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过几十年,而天长地久,岂不让人无限无奈?然而,苏子用客的回答来表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在想,这是多么阔达的心胸,是啊,原本,我们能立于世间便是一种福气,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呢?苏轼仕途不顺,风雨飘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种理学,便如此寄情活下来。这种胸襟正是我们现在依旧需要的。

从这篇赋中,也明白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当一生珍惜,虚度光阴的人把一生当一天挥霍。《前赤壁赋》中无不彰显着人生哲学,是我们此生收益的理学。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 篇7

元旦假期,和女儿一起读了《后赤壁赋》。女儿已学了《前赤壁赋》,似乎学得不错,那就不妨将《后赤壁赋》也学了。我拿出我读中学时父亲为我买的那本《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我们将《后赤壁赋》朗读了许多遍,我再讲解了文意,女儿学得挺认真,我很高兴。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续篇。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写的是孟冬江岸上的活动,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大不相同了。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后赤壁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黄泥坂夜游,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层次描写复游赤壁的景色和过程,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抒发自己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影射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第三层次写了游后入睡梦见曾化为孤鹤的道士。神秘梦幻表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痛楚。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前途、理想、抱负又在哪里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后赤壁赋读后感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一

元旦假期,和女儿一起读了《后赤壁赋》。女儿已学了《前赤壁赋》,似乎学得不错,那就不妨将《后赤壁赋》也学了。我拿出我读中学时父亲为我买的那本《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我们将《后赤壁赋》朗读了许多遍,我再讲解了文意,女儿学得挺认真,我很高兴。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续篇。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写的是孟冬江岸上的活动,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大不相同了。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后赤壁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黄泥坂夜游,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层次描写复游赤壁的景色和过程,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抒发自己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影射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第三层次写了游后入睡梦见曾化为孤鹤的道士。神秘梦幻表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痛楚。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前途、理想、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二

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这首先让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毕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较赏识苏轼之才,对其并未如何。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数苏轼四大罪状,要求皇上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其实李定的慷慨陈词,只不过是把苏轼作为逆党代表惩治来向新党掌权者送礼邀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赖朋友相助,苏轼侥幸不死,但活罪难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京,按理说苏轼应是旧党功臣,应当得志才是。但他又反戈一击,不满旧党集团全盘否定新法,认为免役法有万世之利,又遭旧党排挤无处容身,只好又请求外调,再任杭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后东风又压倒西风,新党再起,对元祐党人进行迫害,苏轼又一再被贬,从岭南惠州直到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途中去世。

这样的贬谪流放,在仕途史上是罕见的。其政敌们自是为达到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目的,但他们虽然能操纵着苏轼的仕途命运,但在意志上彻底失败了。他们没想到苏轼的抗打击能力太强,就像以油灭火,越是打击,生命力越是顽强,越能激发起旺盛的创作热情。苏轼遭贬的规迹,从他的作品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来到密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仍希望西北射天狼以报朝廷;到了杭州,人间天堂慰藉了他飘零孤独的心灵,西湖泛舟,写下《饮湖上初睛后雨》,把西湖比为西子,并留下苏堤春晓的丰碑与胜景;到湖北黄冈,正是他人生经历劫后余生的最低谷,却是他创作生涯最为豪迈的时候,在这里留下其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直至越过五岭,到了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惠州,苏轼犹能大快多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羡死了贵妃,气死了政敌。

政敌们没有想到苏轼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主要是苏轼有着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的自我开解的秘方:美酒、山水、诗文、学佛、寻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迁客骚人,行者秋士,生命中是离不了酒的。他们借酒抚慰内心创痛,借酒倾吐不平之气。而贬谪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又能使苏轼饱览奇山异水,山水开阔了他的胸襟,净化了他的心灵,成为其精神家园,并且能在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思索中参透人生哲理。心有所感,则发诸笔端,于是便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在黄冈赤壁,经历人生最大的劫难后,他在山水之间做了冷静的思索,《赤壁赋》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大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流逝的就像那滚滚东去的江水,其实并没有消逝;或圆或缺像那皎洁的月亮,其实并没有增长或削减。听起来有点像魏晋的玄学,其实不然,苏轼在此已有辩证唯物的观点。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宇宙都不是永恒的,何况江水和月亮?人生也是一样。所以还有何必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自寻烦恼呢?不过时间有长有短,不也就是几步和几步的区别吗?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月亮时圆时缺,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江水滚滚东逝,而长江也还是那条长江。就我们每个人来讲,也是从哪里来,还要回哪里去的,那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语尤值得咀嚼。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宝贵,造化能让你享用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便是幸事了。现代人烦恼太多,主要是因为欲望太多。苏轼虽然仕途多舛,但京官也做了,地方官也做了,近千年以前他便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伸手。也正如此,他才能得到子民及后世的爱戴和景仰。现在不再叫仕途,叫官场,正式一点则叫政界,叫法变了,但道理总是不变的。

寻道求仙的思想,在苏轼的文章里也多有体现,尤其在《后赤壁赋》一文中。苏轼的正统思想是儒家,但又渗透了较多的道家思想,其实这正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点与李太白类似,而苏轼则比太白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太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便骑上青鹿,遍访名山。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梦见羽衣翩迁的道士,亦是其求道思想的反映。我们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消极,其实李白与苏轼也不见得相信神仙的存在。他们都不是圣人,在经历了这多磨难与打击之后,总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吧?

我们在感叹苏轼的韧性与坚强之后,不必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表示同情。如果让其衣食无忧地活着,可能就没有这些灿烂于青史的文章了。就像有人说,不如别让李煜当这破皇帝了,让他专门写词多好。其实不让他当这亡国的皇帝,便也就没有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的文字流传于世了。这就更让我们了解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道理。

读《后赤壁赋》有感1000字


苏轼作《前赤壁赋》三月后,又重游赤壁,写下了寓意有所迥异的《后赤壁赋》。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第一段苏轼交代当时的时间背景,用短短的几句,对眼前景物稍作描写,就突显出时令的特征。萧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

所以在第二段,同游者愿意献出家中刚刚捕获的珍鱼,而苏轼回到家又意外获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兴致与条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除了客观的描写,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更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同时把景物与游者行动融合为一体,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写的生动。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此时一只孤鹤画空而来,对孤鹤的描写,让人有一种空灵虚幻难以言喻的感觉,想象当时之景,彷佛身处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赞叹苏轼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效果,竟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鹤的梦境做结,描写与情节中有种飘逸的气氛,情感由乐转忧又转于平静的赤壁之游,最终以梦境做结,也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情怀。

后赤壁赋,不管在景物描写、气氛的营造、深刻的情感转换、飘逸的人生观,都在苏轼简洁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现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赤壁赋》读后感_赤壁赋读书笔记1000字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是一种淡然;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是一种洒脱;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种自在。

喜欢赤壁赋,喜欢作者的这种淡然的处世态度,喜欢他洒脱的处事情怀,喜欢他对回归自我,寻找心灵净土的那种执着的追求。大自然,是造物者出色的杰作,心向往之处,在大自然中徜徉时,让我有了物与我同在,遨游于天地的感觉。有时候觉得活着挺累,每天学会笑脸迎人,没笑强笑,干着不喜欢干的事,没有自我,接触大自然,就可以卸下了虚伪的面具,纯真的笑容,在脸上显现。在自然中,可以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烦,大自然帮助我们回归自我,找到心灵的那份净土。与大自然的幽静,清雅相比,这个世界就有点疯狂了。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人们都在追求那些所谓的金钱,权利,由此,啃老族出现了,富二代出现了,人人渴望自己的爸爸是李刚;穿名牌的多了,穿不起名牌,就穿假名牌,因为名牌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可以满足人们的虚荣心,脚踩李宁耐克鞋,就像踩着别人似地,简直高人一等,结婚买钻戒,越大越好,有面子,攀比之风愈演愈烈,名牌、钻戒被人捧起来了,价格越来越高,人们追求她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然后就开始不择手段的挣钱,捞钱,管他贪不贪,犯法不犯法,这年头有钱就是大爷,有几个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搞个裸捐什么的,把自己挣得钱回馈社会。

同时追风的多了,在网络上,凤姐以一种恶作剧的形式登场,是炒出来的名人,好多人开始关注凤姐,开始想,凤姐为什么会红?应为她能够有看点,恶搞的力量也挺强的,大家纷纷效仿,也来网络恶搞,哎,一切的背后都是名和利,而后,网络红人越来越多了,农民工旭日阳刚上了春晚,搞网络有前景了,商家纷纷投入网络市场,获取利益钱财的地方,就是人最多的地方。

追求过后就会发现,人生如梦,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也许你就需要转一下身,回顾想一下经历的,你所追求的,是不是你没想要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及时的回归自我,活出自己,才是对的。之所以向往赤壁赋中苏轼描绘的生活,是因为他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无拘无束,没有压迫,没有烦恼,心态平和,满足生活,人生由自己主导,为自己而活,当今社会不再是充满战争火焰的社会,我们国泰民安,不用像保尔一样,整个一生都要祖国的解放而奋斗,我们可以幸福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必每天去追逐名利,追逐金钱,有吃有喝就好,做点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何必执着与那些如过眼云烟的东西呢?一个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执着于追逐那些带不走的东西呢?人生又是何其短暂,就像小沈阳说的,两眼一睁,一闭,一辈子过去了,浮华尘世,唯有守住心灵的那份净土,不被世俗浑浊所污染,才能无怨无悔的走过一生。

赤壁赋读后感


导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下面是小编给您推荐的赤壁赋读后感,供您参考和借鉴。

赤壁赋读后感

东汉末年,曹操率领大军想夺回东吴的地盘。东吴的周瑜调兵驻在赤壁,同曹操隔江相对。

曹操都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曹操叫人用铁索和木板把船连起来,船就比较平稳了。

周瑜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商量,觉得曹操人马众多,军容整齐,如果正面交战,孙刘联军无法取胜,于是他们决定采取火攻,并安排了一系列的计策。一天,周瑜召集手下大将商量进攻曹操,老将黄盖认为对方太强大了,不如干脆投降。周瑜大怒,命令手下打了黄盖五十军棍。黄盖被责打后,派人送信给曹操,表示要投奔曹操。此时,埋伏在周瑜军营里的曹军奸细也传回周瑜责打黄盖的信息,曹操相信了黄盖真的要来投降,非常高兴。这时,闻名天下的军事家庞统也来拜见曹操,曹操高兴异常,立刻向庞统请教一个他正发愁的问题。原来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会水战,而且对南方水土不服,经常生病。庞统说: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把大小船只搭配,把三十只或者五十只船,头尾相连,用铁索锁住,上面铺上木板,就可以了。曹操连忙依法行事。果然,曹操的战船用铁索相连后,冲波激浪,一点也不颠簸。

兵士们在船上使枪弄刀,像陆地上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晕眩。曹操大喜,可是谋士却说:战船连锁固然是好,可是对方若用火攻,怕难以逃避。曹操听了哈哈大笑,说:不必担心。我们在北边,他们在南边。现在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哪里有东南风?他们如果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大家都夸曹操有见识,于是放松了警惕。 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曹操站在船头上,看见一队船只向北方来了。顺风驶来,曹操非常得意。十几只小船趁着风势,很快就到了曹操的战船前。黄盖手一招,小船顿时燃起大火,原来船上全是柴草油脂等易燃之物。着火的小船借着东南风,直撞入曹操的战船营里,曹操的战船立刻着火,因相互被铁链锁住,无法脱逃,登时成了一片火海。曹操急忙弃船上岸,谁知岸上屯放粮食的军营也被周瑜事先埋伏的士兵烧了。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曹操狼狈突围,逃回北方。

赤壁赋读后感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性、竞争性和有物权的资源了,欣赏是要付费的,而且所费不低;但在宋时,大抵是free的,可以尽情享用。以此看来,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什么宣传的全面提高啊。以上两点,很有些于世无争、与人方便,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潇洒!

《赤壁赋》读后感


篇一:大学语文 《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

苏轼在政治上是一个失意的人,谪迁伴随着他的一生,直到被发配到海南——这个在宋朝确实是“天涯海角”的地方。最后虽逢大赦,却客死在北归的路上,一代文豪的悲惨命运令后人哀叹不已。也许是穷而后工的原因吧,苏轼虽然命途多舛,却留下了那一篇篇富含哲理的文章,令后人称赞。《赤壁赋》就是这样的一篇蕴含哲理的佳作。

起初,朋友相陪在江上游乐,景致很好。但是朋友吹和的箫曲却带来了痛楚和凄凉。朋友认为,人的一生过于短暂,英雄豪杰也不过享有一时的名声和地位,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我们的追求、希望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朋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人生感慨是非常痛苦的,也是消极的。

说到赤壁,说到曹操,让我也想到了《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细细地想来,其实这阕词的内容和情感与《赤壁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滚滚长江向东流,一去不再回头,多少英雄豪杰像浪花般消逝,是非成败,都是短暂的,只有青山依然存在,每天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的畅饮,古今往事,都成了笑谈。

这阕词的上阕也表达了一种对英雄豪杰、功名伟业消逝的叹息,唯一长久的只有自然的江河,与《赤壁赋》中客人的话有些相似。但是下阕情感转折,它纵观历代兴亡盛衰,以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抒发感慨,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式的历史观和人生观,这与《赤壁赋》中苏轼回答客人的话观点又有些相近。

下文中苏轼认为客人的观点太消极,站在历史的和变化的立场看问题,人生当然是非常短暂的,但是站在不变的立场看问题,我们和万物同在,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有太过分的要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苏轼的遭遇和冤屈令我们同情,但是他的那种豁达的胸襟更值得我们叹服。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人生、充分地享受生活。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人生是短暂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这短促的人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不管我们曾经取得过多么辉煌的成就,最终都不会摆脱死亡的命运,这是自然的规律,强求只会成为笑柄,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曹操曾经写的“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这曹操早已经看透。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人生起伏不可避免,我们要做的就是豁达的对待,在巅峰的时候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低谷的时候平静心态,寻找摆脱的道路。人生苦短,年华易逝,纵使最终殒落,也要立志来创立像曹孟德一样的丰功伟绩。曹操是豁达的,在赤壁大败后回北方继续发展经济,为后来晋武帝的统一奠定了雄厚的基础;苏轼也是豁达的,在屡次的发配中仍想着造福一方百姓,心怀天下。人生就应该这样,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精彩地走着人生的路程。

篇二: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读后感

篇一:赤壁赋读后感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性、竞争性和有物权的资源了,欣赏是要付费的,而且所费不低;但在宋时,大抵是free的,可以尽情享用。以此看来,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什么宣传的——全面提高啊。以上两点,很有些于世无争、与人方便,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潇洒!

苏子之《赤壁赋》,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上,还是从哲学思想上,那都冇得说,前人的分析与夸赞已汗牛充栋了,我也没必要狗尾续貂了,但现实生活里,是欣赏者众,笃行者无(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赋者本人,概莫能外。难道是作为最高级、最智慧动物的人,愚钝而不开化吗?非也。问题的关键恰恰是,除了最高级、最智慧限定语之外,人就一动物(这简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是动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资源的,这些资源除了免费、开放性质的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要钱、甚至要命的稀缺性、竞争性资源啊!明月毕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饱肚矣。这决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况,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活得好一点!佛不是还要争一柱香吗?所以,即使象苏子这样美轮美奂之赋,大概也无法智人于既昏、救民于水火啊!

篇二: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赋》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初读它的人,会为其文辞华美而打动;再读它的人,会为其体现的哲学人生观而打动。但假如读者能再多一些知识,懂得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就会进一步为苏东坡的人格而折服。

写《赤壁赋》时,苏轼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贬官黄州。事实上,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党”,苏轼就不愿加人“新党”,并且由于新法实施中出现诸多弊病,他抗言直谏,就被贬了官。(不过,后来新党倒台,司马光等旧党上场,召回苏轼,而苏轼又因为反对旧党全废新法而再度被贬?到海南食芋饮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对此作何感想。)贬了官的人应该很郁闷啊,但是苏轼不,他又是吟诗又是吊古,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丝毫不以处江湖之远为苦。(赤壁赋》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时写下的。虽然大家现在都说这个赤壁搞错了、真正的赤壁应该在哪儿哪儿,可苏东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苏子就这样与客泛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了。风月无边,

他觉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则是道家的说法。此情此境中,苏轼既达到了“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的境界,又有了释家“体无”的体会。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听起来像《离骚》。“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就说到自己贬官的处境了,难怪客人吹洞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声。但这并不是东坡的本意。他抒发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优郁,而不是对人生无常的悲叹。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的虚无的人生观,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又令人想起(庄子·大宗师》里河伯见海神的一段。苏轼不是没有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但他是将渺小的自我同于无,而通于道,与自然同化,而追其生于永恒。这样的人生观,是释、道两家人生观的核心,有这样的处世态度,苏东坡才不会拘泥于个人境遇之得失,处江湖之远而不改其乐也。

苏轼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乐观而不圆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处政治漩涡中而不结党不营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贬滴蛮荒之地而不伤不怨,不自怜自叹,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胸襟豁达,如光风界月。他身上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们现在总是说要建立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要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苏轼就是最好的榜样。只是保持独立人格,谈何容易,要做好两边不讨好的心理准备。这就不但要有苏轼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气!

篇三:赤壁赋读后感

这是一篇由北宋着名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根据提示便知文章是由作者感情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内在线索,先写因泛舟江上而生遗世独立之乐,再写听到萧声呜咽而兴人生无常之悲,最后经过相互辩驳,认识归于一致,终于“喜而笑”,精神得到了解脱。而并非是人们所认识的三国时期的赤壁。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思想上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失意时每能以适意自然达观自解,并始终保持进取有有的精神。作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文人中,要知旷达心胸属他最高!几经坎坷的命运并没有让这个让人永传诵的文人失去对人生的热爱,这也都是因为他有着旷达的情怀。任何事都能一笑而过,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潇洒、活得自如!

读过苏轼《前赤壁赋》的人都知道,文章极其优美,让人赏心悦目,心中豁然开朗,知道原来世间万物不可强求。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教会你如何面对生活。作者用辨证的对比的手法为我们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乐---悲---乐的心理过程。

学习了《前赤壁赋》,看到这样一个文人的胸襟,旷达的情怀、处世的态度。让人不禁感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应常思其一二。”我们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但是我们可以顺应它的到来。对于世间万物,虽然我们不能占有,但是我们却能够享有它,犹如明月和山水风景等。试问何乐而不为呢?面对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应当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它,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篇三:前后《赤壁赋》读后感

读后感

中国的文人们,有种不一样的风采,他们很少追求精神的解放与自由,他们更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一大批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文人怀揣自己的抱负自己的政治理念在向往中踏上政坛。而文人千千万,古往今来又有几个是完美的君臣范本,又有几个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中笑到了最后?又有几个因这名留青史?

苏轼在官场无疑是不幸的,可是他那充盈着才气的作品留在了历史的另一块版图上。泛舟游于赤鼻矶的两篇《赤壁赋》是他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两块拼图,正是两片拼起了苏轼创作的分期中重要的一环:黄州时期。

前后两篇《赤壁赋》在抒发的感情上基本是一致的,虽有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更多是乐观旷达的处世态度。

许是写作的时间不同,秋日的天空辽远微风飒飒呈现在苏轼的笔下是一派柔和超然的水墨画,多了些飘飘彷如羽化登仙的仙气,波光潋滟的缥缈水汽,少了世俗的尘嚣的炊烟气。优美的长短句错落排开,气韵连绵,兼有骈文的华丽散文的灵动,浑然天成,读来朗朗上口,带有旋律。

冬日的后篇,带着凛冬后覆着白雪的梅花气息,扑面而来的是醒脑的冰凉,是光秃秃的枝桠的干净利落,是白茫茫一片中一点红的直击心底。三字句和四字句的节奏感更快,使令人产生紧张与急迫感,而这与前篇的闲适自然形成对比。

前后《赤壁赋》虽是一脉相承,但是犹如一株生长的松树,前篇

是年轻的枝叶柔软,后篇则是中年的枝干苍劲。

也许苏轼在政途的顺利全部移到文途了,他的文学之路走得比官场之路更长更顺利。而前往黄州似乎也成了上天对他的馈赠。

元丰五年,赤鼻矶。

苏轼泛舟于他心目中的赤壁古战场上。

上天赐予他诗情,而他将这一份感情化作实体的礼物,留给了中国文坛。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一)

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丽,对自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亦感悟颇深,设使当时,苏东坡顺其感悟,发展开来,说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缆线,逐渐延伸、发展、导引出一个系统的光明工程。当时,作者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朴素的、朦胧的唯物史观,就象当年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时,并未意识到他的作品对封建制度有所抨击和鞭笞一样,否则,我们这些后人一提哲学的源头不该是西方的先哲先贤,岂不哀哉。

联想到我们自身,经过临床的历练,潜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获、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的蛛丝马迹,那么,感悟和收获如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你永远站在你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嘘、一些感慨、一声叹息。如,早在10年前,笔者就写过一篇题为《解磷定胃内给药辅助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观察》发表于《护理学杂志》上,限于当时条件,未作进一步的探讨。2003年,省护理专家来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建议设立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索时,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02年在河北省鉴定。

与其明日无悔,不如今日无憾,每一个收获都是一条绵延的蛛丝,你可能以此为契机,细细编织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为诱饵,使数不清的污垢和尘埃封存着你的灵魂,由此,印证了哲人们的箴言: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

前赤壁赋读后感(二)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通过苏子和客人的对话,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前赤壁赋》,我觉得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人生、充份地享受生活。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因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人都会经历的,所以我们就不用哀叹这短促的人生;假如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那么长江那没有穷尽也是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了!既然人生是短暂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这短促的人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珍惜这短促的人生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学习好知识和本领,为将来打好基础;其次,应该正视挫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不枉度这短暂的人生。而不应该自私自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事。否则,等待你的也将是像希特勒那样的遗臭万年。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我们还可以干些什么呢?其实,要让自己不浪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不仅仅可以要自己名垂青史,(.org)还可以让自己活在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之中;正如一个人所说:有的人他活着,但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我们的一生就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做事,不论你是国家主席还是一个平凡的公民。一生中所做的事只要对百姓有利,那么,你的一生就是成功的一生。你的一生也就是为人类进步和为百姓谋利的一生,为不愧对人生的一生。

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永恒。

前赤壁赋读后感(三)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


导语:《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下面是小编给您推荐的苏轼赤壁赋读后感,供您参考和借鉴。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

赤壁者,昔孙刘计施祝融败强曹之所也。其确然所在,古来众说不一。东坡居士二游之文词,光绝千古,然或曰是处也,非真赤壁。呜呼!然则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实所咏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穷推苦测者,乃舍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鉴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识之士反讥之矣,夫复何言?

少时吟诵东坡之前赤壁赋,如杭一苇于流水之上,随波转折,任意西东,进退无不宛转如意,疑乃御风。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玑,如檀如麝,见之忘俗,读之解忧,清音不绝,齿颊余香。沐江上之清风,玩山间之明月,乐趣无穷,吾心欣欣然,虽千载也,亦得共享造化之无尽藏也。

数载间复吟前赋,方其稍悟东坡真义所在。又读后赋,始茫茫然,隐有栗栗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旧,然心之所见,浑不若前。前赋得一清字,后赋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后文佳于虚。清拔轻逸固难为,正是翩翩少年之态。然由实转虚,自明月远箫至山谷长啸,寒意弥满,木叶萧萧,窥桓宇之秘奥,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状,无以言传,一鹤蹁跹,缟衣玄裳。君得之否?此东坡之仙笔,东坡之谐谑,亦东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游,是时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阳在山,暮霭满天,绝壁千寻,静立无语。正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争不教人心生岁月无情,人生若梦之叹?漫天愁绪,袭面而来,一时无端。风霜渐历,年岁已长,再吟前赋,无复少时飞扬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呜呼!江边一望楚天长,征鸿飞杳杳,流水去茫茫。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读后感通用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赤壁赋》读后感”,欢迎阅读。

当我们彷徨时,读书能为我们指明方向,每当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对作者的想法都会或多或少的有所了解。写读后感能够积累知识,使我们越来越充实,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写出让人满意的读后感?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别编辑了“《赤壁赋》读后感”,敬请您阅读本文!

《赤壁赋》读后感(篇1)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通过苏子和客人的对话,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前赤壁赋》,我觉得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人生、充份地享受生活。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因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人都会经历的,所以我们就不用哀叹这短促的人生;假如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那么长江那没有穷尽也是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了!既然人生是短暂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这短促的人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珍惜这短促的人生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学习好知识和本领,为将来打好基础;其次,应该正视挫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不枉度这短暂的人生。而不应该自私自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事。否则,等待你的也将是像希特勒那样的遗臭万年。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我们还可以干些什么呢?其实,要让自己不浪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不仅仅可以要自己名垂青史,还可以让自己活在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之中;正如一个人所说:“有的人他活着,但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我们的一生就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做事,不论你是国家主席还是一个平凡的公民。一生中所做的事只要对百姓有利,那么,你的一生就是成功的一生。你的一生也就是为人类进步和为百姓谋利的一生,为不愧对人生的一生。

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永恒。

《赤壁赋》读后感(篇2)

读《后赤壁赋》有感800字

苏轼作《前赤壁赋》三月后,又重游赤壁,写下了寓意有所迥异的《后赤壁赋》。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第一段苏轼交代当时的时间背景,用短短的几句,对眼前景物稍作描写,就突显出时令的特征。萧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

所以在第二段,同游者愿意献出家中刚刚捕获的珍鱼,而苏轼回到家又意外获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兴致与条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除了客观的描写,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更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同时把景物与游者行动融合为一体,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写的生动。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此时一只孤鹤画空而来,对孤鹤的描写,让人有一种空灵虚幻难以言喻的感觉,想象当时之景,彷佛身处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赞叹苏轼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效果,竟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鹤的梦境做结,描写与情节中有种飘逸的气氛,情感由乐转忧又转于平静的赤壁之游,最终以梦境做结,也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情怀。

后赤壁赋,不管在景物描写、气氛的营造、深刻的情感转换、飘逸的人生观,都在苏轼简洁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现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赤壁赋》读后感(篇3)

夜读《前赤壁赋》,反复咀嚼,不能入睡,叹服于苏子的见解和境界。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无奈于生命的短暂,哀叹于人生的虚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昔曹孟德横槊赋诗,何其慷慨?一战败于孔明周郎,何其惨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这里,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丧和凄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认为,万物都有表象和实质,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又如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象虽千变万化,而其背后作为本质的“道”却是是永恒无尽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生寿命的长短、功名、富贵也都是相对的,因而短暂虚无,唯有道是绝对的,遵从道、顺应道、享受道才能达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可强求,亦不可贪得,即使强求而苟得,也不可能长久,“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有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执著,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这样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苏子这篇《前赤壁赋》所见略同,可谓异曲同工,遥相辉映,虽历经千古,苏子之道亦不寂寞矣!

《赤壁赋》读后感(篇4)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题记

耳边响起那“舞幽壑之潜姣,泣孤舟之嫠妇”的洞箫声,思绪不觉飞回至苏子与客泛舟赤壁之时,仿佛自己便是与东坡居士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酒客,与苏子一同凭虚御风,羽化登仙。

不得不惊羡于苏子的`豁达呀!须知此时此刻,乃是苏子被贬黄州,郁郁不得志之时,却依旧有雅兴与好友一壶清酒,江水悠悠,饮酒乐甚,扣舷而歌。庄子那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逍遥游,也莫过于如此了吧?在黄州的准犯人生活的苦闷,在笔下一齐抒发,并随即散于虚空里留下着千古佳作。

前赤壁赋先交代了何时,何人,何处,通过描写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幽景,进而引出“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遐想。想必东坡将景之美用高声放歌吐出后,现实的苦闷又爬上心头,于是苏子笔锋一转,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把主题引入客人“驾一叶之扁舟,举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哀思。是啊!孟德这般乱世枭雄,今安在哉?生之须臾,如白驹过隙,大好的年华已经在放逐中流水般消逝,怎能不令人悲伤?可正如苏子自己所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穷也”,普天之下,事物都各有其主宰,不是自己的,又何必强求?过去依然是过去,要知道“造物者之无尽藏”,还需你我共同享乐于其间,何必因中奖大浪淘沙随水而没苦恼呢?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是小苏学士在虚空里袅着的歌音。正如歌中所唱,如果累了,那就停下,泛舟水上,和与你畅饮美酒的意中之人大醉一场,相靠在人生航路上的一叶小舟里,静静地睡着,不知不觉间,天,就亮了呢。

《赤壁赋》读后感(篇5)

读《赤壁赋》,联系译文,总算看了个半懂,不过总有那么几个问题和疑惑。

《核舟记》讲,苏轼此文中“赤壁”为赤鼻矶,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国“赤壁”为“武赤壁”。所以说这篇文章中“客”理论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客”与“苏子”未曾发现,而是误认,但我们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一点可不必在意。

另一点。客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措辞颇有些古韵,不过我的关注点在“美人”。注释说“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若联系下文,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以我浅薄的认识,可以理解为自己所追求的离自己尚远,曹孟德那种枭雄都未能实现统一,更何况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后面苏轼的话令人有些费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该是“安贫乐道”,在自己的现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优雅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鸡汤。一看苏轼的回答,这才发觉客人是在感叹生命短暂。不过生命短暂又与曹孟德何关。细想大概是感叹如此枭雄也留不住常胜,保不住命。苏轼的回答却是又让我懵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天地在变化,人亦变。可天地也不变化,人却还在变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阴晴,月亮也还在。只是人在时时变化、变更罢了。苏轼却认为若从江月不变的角度看,人亦不变。他的观点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却是十分好的。听之声,看之景,取之不尽,共同享有,不亦乐乎?苏子的境界,实在是吾辈不及的啊。

《赤壁赋》读后感(篇6)

想象一下:你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你刚得知你高考失利,又接到男朋友的电话要和你分手,家里的钥匙又丢了。你独自在茫茫的夜色里徘徊,无家可归。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看到的月亮还会皎洁吗?你看到的湖面还会平静吗?你感觉到的清风还清爽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是的东坡不是一个春风得意,有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致的人,他现在正经历着人生的艰难时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却还遭到小人诬陷,被贬黄州。其实我刚才是想说他不是那个怎样怎样得意的他,但一想他好像没有特别得意的时候,也许是我知识的不足,也许是我太过肤浅。反正我是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不在乎,以前不在乎,现在不在乎,将来也不会在乎。"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这是他的自勉之言。多么无奈呀!却又多么清高呀!这就是他,一位出世的仙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么,你现在在天宫吗

这样失意的他,泛舟于赤壁之下。你以为他会看到波涛汹涌而遮住了月亮的光华吗?如果你那样想,你就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大气的景象啊!只有这么大气的人才写得出来。他的确是个大气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真的,我觉得我做不到他那样。超出世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作彩云飘去。只有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孤独吗?也许不,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与他作伴。但我觉得他孤独,孤独如幼童的灵魂。我该怎样才能与这灵魂接近?逝者如斯,我希望你来世仍作这么旷达的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我们是沧海一粟,与神奇奥妙的大自然相比,的确算不了什么,但我们有思想。雄伟的大山存在着,也许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或许还将存在个几千年,但它们却不知道自己存在着,好悲哀呀!这样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生老病死是我们必须经历的,现在我已经能够看开了,不开心就努力让自己开心。既然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归结于死亡,而生命的过程却又是那么的短暂。我们怎么活就是怎么活,每一分每一秒,下一秒就会成为历史。时间永是流驶,等我们老了,伸出手来,看着掌心纠缠密集的曲线。你会想到那曾经年轻的岁月里留下的什么痕迹呢?所以把每一秒过好,每一分过好,每一小时过好,每一天过好,每一月过好,每一年过好,把一生过好。珍惜时间,升华价值。

滚滚长江东逝水 白发渔樵江楮上 浪花淘尽英雄 惯看秋月春风 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壶浊酒喜相逢 青山依旧在 古今多少事 几度夕阳红 都付笑谈中…曾经的我,曾一度迷惘,为自己也为他人。现把我以前的一篇小日记打给你看:我觉得我是一个坏女孩。上帝作证,我绝对是一个坏女孩。我自私,我脾气暴躁,我喜怒无常,我常常喜欢埋怨别人,却不检讨自己,我好吃,我懒惰,我对别人要求严格,而那些要求我自己都做不到,我喜欢无端生气,我喜欢无端感伤。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女孩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变成的。我也不想知道。坏女孩就坏女孩吧!我觉得我很累,很累。即使是和朋友在一起。我希望我能变成一个冷漠的女孩,真的很希望。(呵呵,现在不希望了。)那样,我就能少却很多烦恼了。我不要再为别人的冷漠烦恼,我也不要在为自己的真诚付出得不到真诚的感谢而烦恼,我不要~~~~~~记忆是一切惆怅的根源。如果有一天我离去了,就永不再回来。一个被冷漠包围的人,是最坚强最无坚可摧的吗?(我觉得是)微笑并不是最美的表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随时可以泄露心里的秘密。所以,无论你在想什么,让眼睛微笑。

是不是觉得有点消极呀?哈哈,我现在不那么想了。是非成败转头空。呵呵,我要像苏轼学习,做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赤壁赋读后感模板


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仅仅对那些会读它们的人才是好的,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让我们内心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当你要想真正的去理解作品,应该以读书感悟来认真回味,在写作品的读后感中需要重点陈述哪些方面呢?以下内容主题是“赤壁赋读后感”,是小编为您分享的,相信你阅读本页面后有一些收获!

赤壁赋读后感(篇1)

这两天气温升高,还没有风。上午九点钟时,出去打网球。活动了两个小时,脸晒得火辣辣的,皮肤紧紧地。虽说坚持了好几天了,但肩膀还是紧涨。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不禁感慨古人对于人生哲理认识的深刻。客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劝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借自然界的水与月来阐明道理。人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即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也会消沉下去。

自然就是这样,一定会有名人,也一定会有凡人。不要因这一切成为过往烟云而悲叹。

赤壁赋读后感(篇2)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少不了暗礁险滩与大风大浪,在面对这般艰难的人生时,只要我们打开心窗,勇敢面对,击退困难,便可走出荆棘丛生的山路,登上一览众山小的成功之峰。

对于苏轼这位诗人,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些轮廓罢了。直到遇见了你,我才改变了我的看法。

轻轻打开苏轼所写的《赤壁赋》,我看到了在月夜泛舟游赤壁的苏轼。他与朋友们“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想着“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幅悠然自得的赏月图在人们眼中看起来是非常美好的吧!但是有谁又曾想到,他仕途历尽艰辛,屡遭迫害,现在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生活遭到落差,心灵变得失落,但是他终不改变乐观的天性,从容地面对生活,勇敢地奋斗下去,最终厚积薄发,在才俊辈出地宋代登峰造极,创造出大量惊世之作,成为文学史上地里程碑。

记得进入高中的时候,诸事不顺,事事不如意。数学卷子发下来后,那鲜红的分数,那满屏的大叉,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几次下来的考试,都使我的信心丧失殆尽,渐渐地消极起来。直到遇见了你,流放却乐观的你,我才一点一点改变我的观点。你二十岁登进士科,被皇帝预设为未来的宰相,但是遭人嫉妒,被人所陷,现在只能流放到这荒芜之地。面对这荒芜人迹的地方,你勇敢乐观地去面对,你对于这么艰难地处境都不言放弃,何况是我这个小小地挫折呢?于是我在心思放在数学上面: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每天睡觉前把今天所教的内容复习一遍,并且预习明天的新内容。每一次的卷子,都会第一时间思考错的地方,找出漏洞,加以巩固。一如既往,周而复始,慢慢地我又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每做出一道数学题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我一点点努力,也在一点点进步。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虽然会内忧外患,但是无所谓,只要你在这时候打开自己的'心窗,“从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淡然乐观的心态看待面前的困境,带着属于自己的勇敢和坚持,就可以突破重重难关,迎接人生的春天!

当你在面对滔滔江水,仰头吟诵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遇见了你,一个潇洒、乐观、积极的你,是你让我终于明白,纵然前方有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只要转个弯,变个样,绊脚石也会变成我们的垫脚石。

让我们一起在失意时,一起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吧!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把荆棘当作铺满鲜花的原野吧!让我们乐观面对,不畏艰险。

赤壁赋读后感(篇3)

《核舟记》讲,苏轼此文中“赤壁”为赤鼻矶,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国“赤壁”为“武赤壁”。所以说这篇文章中“客”理论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客”与“苏子”未曾发现,而是误认,但我们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一点可不必在意。

另一点。客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措辞颇有些古韵,不过我的关注点在“美人”。注释说“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若联系下文,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以我浅薄的认识,可以理解为自己所追求的离自己尚远,曹孟德那种枭雄都未能实现统一,更何况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后面苏轼的话令人有些费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该是“安贫乐道”,在自己的现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优雅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鸡汤。一看苏轼的回答,这才发觉客人是在感叹生命短暂。不过生命短暂又与曹孟德何关。细想大概是感叹如此枭雄也留不住常胜,保不住命。苏轼的回答却是又让我懵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天地在变化,人亦变。可天地也不变化,人却还在变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阴晴,月亮也还在。只是人在时时变化、变更罢了。苏轼却认为若从江月不变的角度看,人亦不变。他的观点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却是十分好的。听之声,看之景,取之不尽,共同享有,不亦乐乎?苏子的境界,实在是吾辈不及的啊。

赤壁赋读后感(篇4)

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

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见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悦,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着唱着,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伤感,一种壮志难酬的心情暗暗涌现在作者心中,随后,客人洞箫之声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添忧伤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并没有一只颓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开始预科辩驳,不仅是说服客人,也是说服自己,使自己释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最终还是解脱了,获得了暂时快乐和自由。

当然,这样的情感,与苏轼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联系的。

苏轼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不被赏识,身世风雨飘零,按理说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早就无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苏是这样游山水。而苏轼却忍下来了,因为他精通儒学、佛学、道学,并将这三者恰当的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赤壁赋读后感(篇5)

1082年,苏轼写下《前赤壁赋》,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却又豁达地认为,物我都是无尽的,这是古代士子平衡心态的人生态度。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人生。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乐的源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就会越想把它留住。当然时间是不因世人对它的留恋而停驻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在人生书本留下辉煌的一笔,不能划个完满的句号。面对过去的岁月,我已无力挽回,但现在和未来仍掌握在我手中。

读《前赤壁赋》中,我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悟出了一个道理: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当一天珍惜,而虚度光阴的人,把一天当一生挥霍。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赤壁赋读后感(篇6)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

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赤壁赋读后感(篇7)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是的东坡不是一个春风得意,有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致的人,他现在正经历着人生的艰难时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却还遭到小人诬陷,被贬黄州。其实我刚才是想说他不是那个怎样怎样得意的他,但一想他好像没有特别得意的时候,也许是我知识的不足,也许是我太过肤浅。反正我是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不在乎,以前不在乎,现在不在乎,将来也不会在乎。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这是他的自勉之言。多么无奈呀!却又多么清高呀!这就是他,一位出世的仙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么,你现在在天宫吗?

这样失意的他,泛舟于赤壁之下。你以为他会看到波涛汹涌而遮住了月亮的光华吗?如果你那样想,你就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大气的景象啊!只有这么大气的人才写得出来。他的确是个大气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真的,我觉得我做不到他那样。超出世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作彩云飘去。只有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孤独吗?也许不,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与他作伴。但我觉得他孤独,孤独如幼童的灵魂。我该怎样才能与这灵魂接近?逝者如斯,我希望你来世仍作这么旷达的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赤壁赋读后感(篇8)

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丽,对自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亦感悟颇深,设使当时,苏东坡顺其感悟,发展开来,说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缆线,逐渐延伸、发展、导引出一个系统的光明工程。当时,作者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朴素的、朦胧的唯物史观,就象当年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时,并未意识到他的作品对封建制度有所抨击和鞭笞一样,否则,我们这些后人一提哲学的源头不该是西方的先哲先贤,岂不哀哉。

联想到我们自身,经过临床的历练,潜移默化中也曾略有得失、略有收获、略有感悟,有了感想,不能及时捕捉灵感的蛛丝马迹,那么,感悟和收获如一缕青烟,随风而逝,你永远站在你自己原来的位置上徘徊,留下的是一片唏嘘、一些感慨、一声叹息。如,早在10年前,笔者就写过一篇题为《解磷定胃内给药辅助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的观察》发表于《护理学杂志》上,限于当时条件,未作进一步的探讨。2003年,省护理专家来我院考察工作,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建议设立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索时,被告知此科研由他人于2002年在河北省鉴定。

与其明日无悔,不如今日无憾,每一个收获都是一条绵延的蛛丝,你可能以此为契机,细细编织你的理想和希望,也可能以此为诱饵,使数不清的污垢和尘埃封存着你的灵魂,由此,印证了哲人们的箴言:真理和谬误,只差一步。

赤壁赋读后感(篇9)

“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们总爱在开篇上做文字,但什么逍遥游乐图简直是胡扯。被贬三年,何来逍遥。细看其中深微隐曲,东坡多用典故,不过是表达内心失意后的豁达,也正因他的本性如此才能发出如此震惊千古的言论。心态豁达、胸襟开阔则能参悟自然万物,通透古今人事,才能有“变与不变”的沉思,“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深刻认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学会并善于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而并非只关注问题的绝对性,也因此,东坡常能从惆怅怵惕中解脱,理性看待人生中的无常。

说到无穷尽,就又会想到愚公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愚公精神千百年来依旧被人们推崇,赤壁两赋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人人皆知,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观念是世人心之所往。谁不想“长生不老”看尽天下事,可万物皆有时尽,但从是赤壁之赋中我们看到了,无论是传宗接代还是变与不变之间生死的形式,都打破了平常意义上的生命的概念。将个体生命与万物同观,这是人们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态度,“人生短暂,功业永恒”,这才是人与万物同存的真谛。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是赤壁两赋穿越时空带给我们最后的感悟。

附:就东坡文来看,有一个令读者脑痛的地方——他把架势摆好了,运气写足了,将我们一行人胃口吊出了,他又回去了,看来总觉得意犹未尽。

赤壁赋读后感(篇10)

这篇文章虽短却写得精彩无比。具体经过是苏轼与朋友驾小舟在江上游玩,并唱起了《诗经》上的歌曲。这时,有一个朋友吹起洞箫,箫声却充满了哀怨。东坡问他为什么这样吹他就说想起曹操当年破荆州时的情形,何其壮观。英雄豪杰,叱咤一时,而如今又到哪里去了呢?由此想到人的生命跟天地相比,渺小得就如同沧海一粟,功名利禄如同过眼云烟,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禁,演绎此悲凉之箫声。苏子讲了水与月的例子来反驳他的观点。他说,人生的长短在于你怎么看,假如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即使是一眨眼的时间也没有停止过运动;假如从不变的角度看,我们与万物都是无穷尽的。这样想长江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苏轼的世界观是放达而积极的,从而也肯定了人的价值。接着他又说,万物各有属主,惟有“江山之情风,山间之明月”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自然界的宝藏。他把眼光超脱了人本身的局限,去追求、去享用自然界无穷无尽的美,这是发现了生命的本质奥妙和真谛的表现。

这种旷达的胸怀大概可以让那些蝇营狗苟与名利、心胸狭窄而思想庸俗的人感到惭愧吧?!苏轼的朴素的世界观,与我一向尊崇的人生准则不谋而合,假如不是时空相隔,我还真想引之为挚友呢!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惟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所有?

赤壁赋读后感(篇11)

赤壁者,昔孙刘计施祝融败强曹之所也。其确然所在,古来众说不一。东坡居士二游之文词,光绝千古,然或曰是处也,非真赤壁。呜呼!然则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实所咏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穷推苦测者,乃舍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鉴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识之士反讥之矣,夫复何言?

少时吟诵东坡之前赤壁赋,如杭一苇于流水之上,随波转折,任意西东,进退无不宛转如意,疑乃御风。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玑,如檀如麝,见之忘俗,读之解忧,清音不绝,齿颊余香。沐江上之清风,玩山间之明月,乐趣无穷,吾心欣欣然,虽千载也,亦得共享造化之无尽藏也。

数载间复吟前赋,方其稍悟东坡真义所在。又读后赋,始茫茫然,隐有栗栗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旧,然心之所见,浑不若前。前赋得一清字,后赋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后文佳于虚。清拔轻逸固难为,正是翩翩少年之态。然由实转虚,自明月远箫至山谷长啸,寒意弥满,木叶萧萧,窥桓宇之秘奥,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状,无以言传,一鹤蹁跹,缟衣玄裳。君得之否?此东坡之仙笔,东坡之谐谑,亦东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游,是时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阳在山,暮霭满天,绝壁千寻,静立无语。正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争不教人心生岁月无情,人生若梦之叹?漫天愁绪,袭面而来,一时无端。风霜渐历,年岁已长,再吟前赋,无复少时飞扬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呜呼!江边一望楚天长,征鸿飞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赋》读后感800字


《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


前赤壁赋读后感(合集7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前赤壁赋读后感(合集7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前赤壁赋读后感【篇1】

这两天气温升高,还没有风。上午九点钟时,出去打网球。活动了两个小时,脸晒得火辣辣的,皮肤紧紧地。虽说坚持了好几天了,但肩膀还是紧涨。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不禁感慨古人对于人生哲理认识的深刻。客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劝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借自然界的水与月来阐明道理。人就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即使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也会消沉下去。

自然就是这样,一定会有名人,也一定会有凡人。不要因这一切成为过往烟云而悲叹。

前赤壁赋读后感【篇2】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通过苏子和客人的对话,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前赤壁赋》,我觉得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人生、充份地享受生活。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因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人都会经历的,所以我们就不用哀叹这短促的人生;假如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那么长江那没有穷尽也是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了!既然人生是短暂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这短促的人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珍惜这短促的人生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学习好知识和本领,为将来打好基础;其次,应该正视挫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不枉度这短暂的人生。而不应该自私自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事。否则,等待你的也将是像希特勒那样的遗臭万年。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我们还可以干些什么呢?其实,要让自己不浪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不仅仅可以要自己名垂青史,还可以让自己活在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之中;正如一个人所说:“有的人他活着,但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我们的一生就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做事,不论你是国家主席还是一个平凡的公民。一生中所做的事只要对百姓有利,那么,你的一生就是成功的一生。你的一生也就是为人类进步和为百姓谋利的一生,为不愧对人生的一生。

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永恒。

前赤壁赋读后感【篇3】

当水面上的最后一缕残阳渐渐隐去,白日里充满活力的赤壁江水重归平静,仅剩那一叶小舟上的一点微光。

就在这小舟之中,苏轼和客人举杯赋诗,把酒言欢。不久,明月知东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将清冽的银辉,洒在江面,洒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两人仿佛身临仙境。

欣喜过后,一股孤独与忧伤油然而生。幽寂的洞箫声萦绕船舱,余音袅袅,再添一丝凉意。

苏轼注意到了朋友的异样,急忙询问,可客人只是颓丧的说:“曾经的曹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如今也只剩枯骨。明月和江水亘古不变,我们人类却只是沧海一粟……”

苏轼辩驳,虽然从江与月的角度看,我们很渺小,但毕竟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况且,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谁也不能真正拥有,此刻却被我们尽收眼底,我们还不幸运吗?友人茅塞顿开,又举起了酒杯,醉意阑珊,不觉天明。

人类的生命确实短暂,但这不是消极避世的借口,我们更应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有人创造了历史,有人读着、思考着历史,却也成为了历史。古人的情感与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之中,随时光的江水流向遥远的彼方。

前赤壁赋读后感【篇4】

“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们总爱在开篇上做文字,但什么逍遥游乐图简直是胡扯。被贬三年,何来逍遥。细看其中深微隐曲,东坡多用典故,不过是表达内心失意后的豁达,也正因他的本性如此才能发出如此震惊千古的言论。心态豁达、胸襟开阔则能参悟自然万物,通透古今人事,才能有“变与不变”的沉思,“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深刻认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学会并善于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而并非只关注问题的绝对性,也因此,东坡常能从惆怅怵惕中解脱,理性看待人生中的无常。

说到无穷尽,就又会想到愚公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愚公精神千百年来依旧被人们推崇,赤壁两赋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人人皆知,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观念是世人心之所往。谁不想“长生不老”看尽天下事,可万物皆有时尽,但从是赤壁之赋中我们看到了,无论是传宗接代还是变与不变之间生死的形式,都打破了平常意义上的生命的概念。将个体生命与万物同观,这是人们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态度,“人生短暂,功业永恒”,这才是人与万物同存的真谛。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是赤壁两赋穿越时空带给我们最后的感悟。

附:就东坡文来看,有一个令读者脑痛的地方——他把架势摆好了,运气写足了,将我们一行人胃口吊出了,他又回去了,看来总觉得意犹未尽。

前赤壁赋读后感【篇5】

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

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见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悦,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着唱着,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伤感,一种壮志难酬的心情暗暗涌现在作者心中,随后,客人洞箫之声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添忧伤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并没有一只颓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开始预科辩驳,不仅是说服客人,也是说服自己,使自己释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最终还是解脱了,获得了暂时快乐和自由。

当然,这样的情感,与苏轼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联系的。

苏轼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不被赏识,身世风雨飘零,按理说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早就无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苏是这样游山水。而苏轼却忍下来了,因为他精通儒学、佛学、道学,并将这三者恰当的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前赤壁赋读后感【篇6】

曾经学了苏轼的《前赤壁赋》那时还不是很清楚其中真正的内涵。今天又偶然的看到这篇文章不禁又重新阅读了几次。真的有文读百遍其意自现的感觉尤其是他的这段话让我有些新的认识。那就是他在文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段话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乐的源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就会越想把它留住。当然时间是不因世人对它的留恋而停驻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在人生书本留下辉煌的一笔不能划个完满的句号。不曾一次想到这些问题而每次心灵都会撞击的厉害。面对过去的岁月我已无力挽回但现在和未来仍掌握在我手中。我还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来的路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当一天珍惜

而虚度光阴的人把一天当一生挥霍。

而今天是下辈子的第一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总会有成功的那天。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许多的每一天。

前赤壁赋读后感【篇7】

这段话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乐的源泉。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就会越想把它留住。当然时间是不因世人对它的留恋而停驻的。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在人生书本留下辉煌的一笔不能划个完满的句号。不曾一次想到这些问题而每次心灵都会撞击的厉害。面对过去的岁月我已无力挽回但现在和未来仍掌握在我手中。我还只走了人生的一小半接下来的路仍然是充满希望的。

自此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当一天珍惜

而虚度光阴的人把一天当一生挥霍。

而今天是下辈子的第一天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总会有成功的那天。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还有许多许多的每一天。

推荐参考:赤壁赋读后感(840字)


初中生应当在最美好的岁月里,学习最美好的知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很多时候,书籍可以教人成长,书籍中的蕴理,还需要我么自己去专研、领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么,一篇优秀作品读后感怎么写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推荐参考:赤壁赋读后感(840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赤壁赋读后感(篇一)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赤壁赋读后感(篇二)

苏子前《赤壁赋》依在下看来,说明了两点:一是对稀缺性资源,或竞争性资源,或有物权的资源,其一,不能去争,因为或力有不逮,争之枉然,或得罪于人,引祸上身;其二,不应去争,或得不偿失,或得而复失,或得之又如何?!二是公共资源,或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或尚未明确物权的资源,应该多而且不灭(或曰永恒),如山水与明月,你可以尽情地多看几眼,多呼吸几口,或者说只要你愿意,简直可以岔着搞,这是不会有什么非异的,也不会招致怨恨的。不过值得说明的是,山水如今已成稀缺性、竞争性和有物权的资源了,欣赏是要付费的,而且所费不低;但在宋时,大抵是free的,可以尽情享用。以此看来,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完全是什么宣传的全面提高啊。以上两点,很有些于世无争、与人方便,居高临下、超然物外的意思,很高、很雅、很潇洒!

苏子之《赤壁赋》,无论是从文学艺术上,还是从哲学思想上,那都冇得说,前人的分析与夸赞已汗牛充栋了,我也没必要狗尾续貂了,但现实生活里,是欣赏者众,笃行者无(而不是少),即使是佛道,乃至作赋者本人,概莫能外。难道是作为最高级、最智慧动物的人,愚钝而不开化吗?非也。问题的关键恰恰是,除了最高级、最智慧限定语之外,人就一动物(这简直俗不可耐,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是动物就要生存,而生存是要资源的,这些资源除了免费、开放性质的非稀缺性、竞争性资源之外,绝大部分都是要钱、甚至要命的稀缺性、竞争性资源啊!明月毕竟只可怡情,而不能饱肚矣。这决定了人往往是被型的,而非自我的。更何况,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活得好一点!佛不是还要争一柱香吗?所以,即使象苏子这样美轮美奂之赋,大概也无法智人于既昏、救民于水火啊!

赤壁赋读后感(篇三)

想象一下:你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你刚得知你高考失利,又接到男朋友的电话要和你分手,家里的钥匙又丢了。你独自在茫茫的夜色里徘徊,无家可归。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怎样呢?你看到的月亮还会皎洁吗?你看到的湖面还会平静吗?你感觉到的清风还清爽吗?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是的东坡不是一个春风得意,有着"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致的人,他现在正经历着人生的艰难时期,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却还遭到小人诬陷,被贬黄州。其实我刚才是想说他不是那个怎样怎样得意的他,但一想他好像没有特别得意的时候,也许是我知识的不足,也许是我太过肤浅。反正我是不知道,但我知道他不在乎,以前不在乎,现在不在乎,将来也不会在乎。"纵使万般寻路无,不堕野地随人居"这是他的自勉之言。多么无奈呀!却又多么清高呀!这就是他,一位出世的仙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那么,你现在在天宫吗

这样失意的他,泛舟于赤壁之下。你以为他会看到波涛汹涌而遮住了月亮的光华吗?如果你那样想,你就错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多么大气的景象啊!只有这么大气的人才写得出来。他的确是个大气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我对他最真实的评价。真的,我觉得我做不到他那样。超出世外,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化作彩云飘去。只有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他孤独吗?也许不,有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与他作伴。但我觉得他孤独,孤独如幼童的灵魂。我该怎样才能与这灵魂接近?逝者如斯,我希望你来世仍作这么旷达的人,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边云卷云舒。

我们是沧海一粟,与神奇奥妙的大自然相比,的确算不了什么,但我们有思想。雄伟的大山存在着,也许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或许还将存在个几千年,但它们却不知道自己存在着,好悲哀呀!这样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生老病死是我们必须经历的,现在我已经能够看开了,不开心就努力让自己开心。既然每个人的生命都会归结于死亡,而生命的过程却又是那么的短暂。我们怎么活就是怎么活,每一分每一秒,下一秒就会成为历史。时间永是流驶,等我们老了,伸出手来,看着掌心纠缠密集的曲线。你会想到那曾经年轻的岁月里留下的什么痕迹呢?所以把每一秒过好,每一分过好,每一小时过好,每一天过好,每一月过好,每一年过好,把一生过好。珍惜时间,升华价值。

滚滚长江东逝水 白发渔樵江楮上 浪花淘尽英雄 惯看秋月春风 是非成败转头空 一壶浊酒喜相逢 青山依旧在 古今多少事 几度夕阳红 都付笑谈中…曾经的我,曾一度迷惘,为自己也为他人。现把我以前的一篇小日记打给你看:我觉得我是一个坏女孩。上帝作证,我绝对是一个坏女孩。我自私,我脾气暴躁,我喜怒无常,我常常喜欢埋怨别人,却不检讨自己,我好吃,我懒惰,我对别人要求严格,而那些要求我自己都做不到,我喜欢无端生气,我喜欢无端感伤。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女孩的,也不知道是怎么变成的。我也不想知道。坏女孩就坏女孩吧!我觉得我很累,很累。即使是和朋友在一起。我希望我能变成一个冷漠的女孩,真的很希望。(呵呵,现在不希望了。)那样,我就能少却很多烦恼了。我不要再为别人的冷漠烦恼,我也不要在为自己的真诚付出得不到真诚的感谢而烦恼,我不要~~~~~~记忆是一切惆怅的根源。如果有一天我离去了,就永不再回来。一个被冷漠包围的人,是最坚强最无坚可摧的吗?(我觉得是)微笑并不是最美的表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随时可以泄露心里的秘密。所以,无论你在想什么,让眼睛微笑。

是不是觉得有点消极呀?哈哈,我现在不那么想了。是非成败转头空。呵呵,我要像苏轼学习,做一个乐观豁达的人。

赤壁赋读后感(篇四)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通过苏子和客人的对话,表达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通过学习《前赤壁赋》,我觉得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里,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人生、充份地享受生活。像苏轼那样,既不用羡慕长江没有穷尽,也不用哀叹人生的短促。因为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人人都会经历的,所以我们就不用哀叹这短促的人生;假如万物和我们都是永恒的,那么长江那没有穷尽也是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了!既然人生是短暂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这短促的人生。我们又应该如何去珍惜这短促的人生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学习好知识和本领,为将来打好基础;其次,应该正视挫折,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不枉度这短暂的人生。而不应该自私自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做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事。否则,等待你的也将是像希特勒那样的遗臭万年。

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我们还可以干些什么呢?其实,要让自己不浪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不仅仅可以要自己名垂青史,还可以让自己活在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之中;正如一个人所说:“有的人他活着,但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着。”我们的一生就是为广大的老百姓做事,不论你是国家主席还是一个平凡的公民。一生中所做的事只要对百姓有利,那么,你的一生就是成功的一生。你的一生也就是为人类进步和为百姓谋利的一生,为不愧对人生的一生。

生命不在长短,而在于永恒。

赤壁赋读后感(篇五)

元旦假期,和女儿一起读了《后赤壁赋》。女儿已学了《前赤壁赋》,似乎学得不错,那就不妨将《后赤壁赋》也学了。我拿出我读中学时父亲为我买的那本《古文观止译注》(阴法鲁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我们将《后赤壁赋》朗读了许多遍,我再讲解了文意,女儿学得挺认真,我很高兴。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续篇。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写的是孟冬江岸上的活动,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大不相同了。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后赤壁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黄泥坂夜游,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层次描写复游赤壁的景色和过程,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抒发自己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影射了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第三层次写了游后入睡梦见曾化为孤鹤的道士。神秘梦幻表露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痛楚。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前途、理想、抱负又在哪里呢?

赤壁赋读后感(篇六)

苏轼的乐观

(赤壁赋》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初读它的人,会为其文辞华美而打动;再读它的人,会为其体现的哲学人生观而打动。但假如读者能再多一些知识,懂得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就会进一步为苏东坡的人格而折服。

写《赤壁赋》时,苏轼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贬官黄州。事实上,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党,苏轼就不愿加人新党,并且由于新法实施中出现诸多弊病,他抗言直谏,就被贬了官。(不过,后来新党倒台,司马光等旧党上场,召回苏轼,而苏轼又因为反对旧党全废新法而再度被贬―到海南食芋饮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对此作何感想。)贬了官的人应该很郁闷啊,但是苏轼不,他又是吟诗又是吊古,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丝毫不以处江湖之远为苦。(赤壁赋》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时写下的。虽然大家现在都说这个赤壁搞错了、真正的赤壁应该在哪儿哪儿,可苏东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苏子就这样与客泛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了。风月无边,他觉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则是道家的说法。此情此境中,苏轼既达到了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的境界,又有了释家体无的体会。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听起来像《离骚》。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就说到自己贬官的处境了,难怪客人吹洞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声。但这并不是东坡的本意。他抒发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优郁,而不是对人生无常的悲叹。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的虚无的人生观,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又令人想起(庄子大宗师》里河伯见海神的一段。苏轼不是没有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但他是将渺小的自我同于无,而通于道,与自然同化,而追其生于永恒。这样的人生观,是释、道两家人生观的核心,有这样的处世态度,苏东坡才不会拘泥于个人境遇之得失,处江湖之远而不改其乐也。

苏轼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乐观而不圆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处政治漩涡中而不结党不营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贬滴蛮荒之地而不伤不怨,不自怜自叹,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胸襟豁达,如光风界月。他身上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们现在总是说要建立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要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苏轼就是最好的榜样。只是保持独立人格,谈何容易,要做好两边不讨好的心理准备。这就不但要有苏轼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气!

[荐]赤壁赋读后感范文1000字模板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赤壁赋读后感”,敬请浏览。

下面,我们为你推荐赤壁赋读后感范文,读完作者写的作品,我们也汲取到了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围绕作品写读后感,以写“体会”为主,本文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1)

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

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2)

当水面上的最后一缕残阳渐渐隐去,白日里充满活力的赤壁江水重归平静,仅剩那一叶小舟上的一点微光。

就在这小舟之中,苏轼和客人举杯赋诗,把酒言欢。不久,明月知东山升起,在漫天星斗中徘徊,将清冽的银辉,洒在江面,洒在小小的船篷之上,令两人仿佛身临仙境。

欣喜过后,一股孤独与忧伤油然而生。幽寂的洞箫声萦绕船舱,余音袅袅,再添一丝凉意。

苏轼注意到了朋友的异样,急忙询问,可客人只是颓丧的说:“曾经的曹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如今也只剩枯骨。明月和江水亘古不变,我们人类却只是沧海一粟……”

苏轼辩驳,虽然从江与月的角度看,我们很渺小,但毕竟还有几十年的大好时光,况且,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谁也不能真正拥有,此刻却被我们尽收眼底,我们还不幸运吗?友人茅塞顿开,又举起了酒杯,醉意阑珊,不觉天明。

人类的生命确实短暂,但这不是消极避世的借口,我们更应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有人创造了历史,有人读着、思考着历史,却也成为了历史。古人的情感与哲思,被封在文字凝成的琥珀之中,随时光的江水流向遥远的彼方。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3)

苏轼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现在要谈的是苏轼的经典散文——《前赤壁赋》。

这是篇赋,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哲学,写的东西包罗万象。在作赋的这个背景,他正是被贬时期,极其抑郁。东坡的不少散文,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这种风格,让《前赤壁赋》大放光彩。

《前赤壁赋》先写景,后面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人生哲学。:“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影影绰绰表现出苏轼不为重用的叹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叹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苏子愀然,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样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过几十年,而天长地久,岂不让人无限无奈?然而,苏子用客的回答来表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在想,这是多么阔达的心胸,是啊,原本,我们能立于世间便是一种福气,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呢?苏轼仕途不顺,风雨飘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种理学,便如此寄情活下来。这种胸襟正是我们现在依旧需要的。

从这篇赋中,也明白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当一生珍惜,虚度光阴的人把一生当一天挥霍。《前赤壁赋》中无不彰显着人生哲学,是我们此生收益的理学。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4)

文章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写的是作者与朋友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他们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

面对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洁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时此刻,谁还能掩饰得了心中的不快和对人生的感慨呢?于是客便以箫和歌,奏起心曲,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箫,素来是忧伤的代言人;酒,一向是苦闷的牺牲品。但是,在苏子看来,与客饮酒正在兴头,客却忽起悲曲,似乎不太合拍,但却有深知其中道理,于是“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最后诗人哀叹人生之短暂,自己之渺小,感叹人生不比江河,做人不似“飞仙”,可望能与江水同存,与明月长终,惋惜人生得到的太少,留给后世的只是空空一番倾诉,使人感到悲观,厌倦了生活。

作者的这种及时行乐也许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至少我是认同的。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5)

初读此文时,便觉有不凡之气,熟读后,细加品玩,更觉此文精美。

本文记叙的是苏轼与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畅。

我觉得文中的景色描写很好:“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几句话,却概括出了周围的一切景象,使读者有了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语句又长短结合,朗朗上口,音韵和谐。

苏轼的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变化。细究苏轼之前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无论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坏,他最终都会释然,想方设法说服自己,让自己暂时摆脱困苦,获得欢乐!

如他的《水调歌头》,开头便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句,表现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却又“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心情一下子坠入万丈深渊;之后呢?他又开始宽慰自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最终,他又豁然开朗,道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随之释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见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悦,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着唱着,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觉表现出一种伤感,一种壮志难酬的心情暗暗涌现在作者心中,随后,客人洞箫之声的“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更添忧伤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并没有一只颓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开始预科辩驳,不仅是说服客人,也是说服自己,使自己释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最终还是解脱了,获得了暂时快乐和自由。

当然,这样的情感,与苏轼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联系的。

苏轼的仕途生涯并不顺利,多次被贬谪,不被赏识,身世风雨飘零,按理说这样的一个人,应该早就无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苏是这样游山水。而苏轼却忍下来了,因为他精通儒学、佛学、道学,并将这三者恰当的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6)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7)

苏轼的乐观

(赤壁赋》是一篇怎样的作品呢?初读它的人,会为其文辞华美而打动;再读它的人,会为其体现的哲学人生观而打动。但假如读者能再多一些知识,懂得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就会进一步为苏东坡的人格而折服。

写《赤壁赋》时,苏轼正处于他一生多次贬官生涯之初: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措施而贬官黄州。事实上,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是,正如夫子所言,君子群而不党,苏轼就不愿加人新党,并且由于新法实施中出现诸多弊病,他抗言直谏,就被贬了官。(不过,后来新党倒台,司马光等旧党上场,召回苏轼,而苏轼又因为反对旧党全废新法而再度被贬―到海南食芋饮水去了。真不知王安石对此作何感想。)贬了官的人应该很郁闷啊,但是苏轼不,他又是吟诗又是吊古,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丝毫不以处江湖之远为苦。(赤壁赋》就是他第一次游赤壁时写下的。虽然大家现在都说这个赤壁搞错了、真正的赤壁应该在哪儿哪儿,可苏东坡不知道呀,他也不必知道,只要有这份心情,哪里都可以是赤壁。

于是苏子就这样与客泛舟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赤壁之下了。风月无边,他觉得自己仿佛如渡江一般,羽化登仙则是道家的说法。此情此境中,苏轼既达到了离形去知,同于大道(《庄子》)的境界,又有了释家体无的体会。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什么呢?听起来像《离骚》。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就说到自己贬官的处境了,难怪客人吹洞箫以和之,而作凄怨之声。但这并不是东坡的本意。他抒发的是良辰美景中淡淡的优郁,而不是对人生无常的悲叹。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的虚无的人生观,他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又令人想起(庄子大宗师》里河伯见海神的一段。苏轼不是没有体会到个人的渺小,但他是将渺小的自我同于无,而通于道,与自然同化,而追其生于永恒。这样的人生观,是释、道两家人生观的核心,有这样的处世态度,苏东坡才不会拘泥于个人境遇之得失,处江湖之远而不改其乐也。

苏轼的身上,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他乐观而不圆滑,人世而不拘泥,用世而不苟且;身处政治漩涡中而不结党不营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贬滴蛮荒之地而不伤不怨,不自怜自叹,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胸襟豁达,如光风界月。他身上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精神,千古之下,依然具有人格魅力。

我们现在总是说要建立知识分子的道德准则,要保持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性,苏轼就是最好的榜样。只是保持独立人格,谈何容易,要做好两边不讨好的心理准备。这就不但要有苏轼的胸襟.更要有他的勇气!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8)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赤壁赋读后感范文(篇9)

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这首先让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毕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较赏识苏轼之才,对其并未如何。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数苏轼四大罪状,要求皇上“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其实李定的慷慨陈词,只不过是把苏轼作为逆党代表惩治来向新党掌权者送礼邀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赖朋友相助,苏轼侥幸不死,但活罪难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京,按理说苏轼应是旧党功臣,应当得志才是。但他又反戈一击,不满旧党集团全盘否定新法,认为“免役法”有万世之利,又遭旧党排挤无处容身,只好又请求外调,再任杭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后东风又压倒西风,新党再起,对“元祐党人”进行迫害,苏轼又一再被贬,从岭南惠州直到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途中去世。

这样的贬谪流放,在仕途史上是罕见的。其政敌们自是为达到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目的,但他们虽然能操纵着苏轼的仕途命运,但在意志上彻底失败了。他们没想到苏轼的抗打击能力太强,就像以油灭火,越是打击,生命力越是顽强,越能激发起旺盛的创作热情。苏轼遭贬的规迹,从他的作品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来到密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仍希望“西北射天狼”以报朝廷;到了杭州,人间天堂慰藉了他飘零孤独的心灵,西湖泛舟,写下《饮湖上初睛后雨》,把西湖比为西子,并留下“苏堤春晓”的丰碑与胜景;到湖北黄冈,正是他人生经历劫后余生的最低谷,却是他创作生涯最为豪迈的时候,在这里留下其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直至越过五岭,到了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惠州,苏轼犹能大快多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羡死了贵妃,气死了政敌。

政敌们没有想到苏轼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主要是苏轼有着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的自我开解的秘方:美酒、山水、诗文、学佛、寻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迁客骚人,行者秋士,生命中是离不了酒的。他们借酒抚慰内心创痛,借酒倾吐不平之气。而贬谪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又能使苏轼饱览奇山异水,山水开阔了他的胸襟,净化了他的心灵,成为其精神家园,并且能在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思索中参透人生哲理。心有所感,则发诸笔端,于是便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在黄冈赤壁,经历人生最大的劫难后,他在山水之间做了冷静的思索,《赤壁赋》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大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流逝的就像那滚滚东去的江水,其实并没有消逝;或圆或缺像那皎洁的月亮,其实并没有增长或削减。听起来有点像魏晋的玄学,其实不然,苏轼在此已有辩证唯物的观点。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宇宙都不是永恒的,何况江水和月亮?人生也是一样。所以还有何必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自寻烦恼呢?不过时间有长有短,不也就是几步和几步的区别吗?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月亮时圆时缺,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江水滚滚东逝,而长江也还是那条长江。就我们每个人来讲,也是从哪里来,还要回哪里去的,那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语尤值得咀嚼。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宝贵,造化能让你享用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便是幸事了。现代人烦恼太多,主要是因为欲望太多。苏轼虽然仕途多舛,但京官也做了,地方官也做了,近千年以前他便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伸手。也正如此,他才能得到子民及后世的爱戴和景仰。现在不再叫仕途,叫官场,正式一点则叫政界,叫法变了,但道理总是不变的。

寻道求仙的思想,在苏轼的文章里也多有体现,尤其在《后赤壁赋》一文中。苏轼的正统思想是儒家,但又渗透了较多的道家思想,其实这正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点与李太白类似,而苏轼则比太白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太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便骑上青鹿,遍访名山。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梦见羽衣翩迁的道士,亦是其求道思想的反映。我们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消极,其实李白与苏轼也不见得相信神仙的存在。他们都不是圣人,在经历了这多磨难与打击之后,总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吧?

我们在感叹苏轼的韧性与坚强之后,不必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表示同情。如果让其衣食无忧地活着,可能就没有这些灿烂于青史的文章了。就像有人说,不如别让李煜当这破皇帝了,让他专门写词多好。其实不让他当这亡国的皇帝,便也就没有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的文字流传于世了。这就更让我们了解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道理。

《赤壁赋》读后感1000字汇总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感慨从作者写的作品中获得了很多感悟时。相信大家都写过不少读后感这类文体了。读后感大全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赤壁赋》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赤壁赋》读后感(篇1)

《核舟记》讲,苏轼此文中“赤壁”为赤鼻矶,因此得名“文赤壁”,而三国“赤壁”为“武赤壁”。所以说这篇文章中“客”理论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上。“客”与“苏子”未曾发现,而是误认,但我们如今在意的是文章本身的价值,所以这一点可不必在意。

另一点。客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措辞颇有些古韵,不过我的关注点在“美人”。注释说“指他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若联系下文,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何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以我浅薄的认识,可以理解为自己所追求的离自己尚远,曹孟德那种枭雄都未能实现统一,更何况自己只是“山野村夫”呢?

后面苏轼的话令人有些费解。按我的意思,下面该是“安贫乐道”,在自己的现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优雅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类的鸡汤。一看苏轼的回答,这才发觉客人是在感叹生命短暂。不过生命短暂又与曹孟德何关。细想大概是感叹如此枭雄也留不住常胜,保不住命。苏轼的回答却是又让我懵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天地在变化,人亦变。可天地也不变化,人却还在变化啊?江水流,可大江仍在;月阴晴,月亮也还在。只是人在时时变化、变更罢了。苏轼却认为若从江月不变的角度看,人亦不变。他的观点可是定格一瞬?不知。

最后却是十分好的。听之声,看之景,取之不尽,共同享有,不亦乐乎?苏子的境界,实在是吾辈不及的啊。

《赤壁赋》读后感(篇2)

人生路漫漫,一路上少不了暗礁险滩与大风大浪,在面对这般艰难的人生时,只要我们打开心窗,勇敢面对,击退困难,便可走出荆棘丛生的山路,登上一览众山小的成功之峰。

对于苏轼这位诗人,在我的印象中大概只有些轮廓罢了。直到遇见了你,我才改变了我的看法。

轻轻打开苏轼所写的《赤壁赋》,我看到了在月夜泛舟游赤壁的苏轼。他与朋友们“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想着“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幅悠然自得的赏月图在人们眼中看起来是非常美好的吧!但是有谁又曾想到,他仕途历尽艰辛,屡遭迫害,现在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虽然生活遭到落差,心灵变得失落,但是他终不改变乐观的天性,从容地面对生活,勇敢地奋斗下去,最终厚积薄发,在才俊辈出地宋代登峰造极,创造出大量惊世之作,成为文学史上地里程碑。

记得进入高中的时候,诸事不顺,事事不如意。数学卷子发下来后,那鲜红的分数,那满屏的大叉,像一把把尖利的刀子,狠狠地刺痛了我的心。几次下来的考试,都使我的信心丧失殆尽,渐渐地消极起来。直到遇见了你,流放却乐观的你,我才一点一点改变我的观点。你二十岁登进士科,被皇帝预设为未来的宰相,但是遭人嫉妒,被人所陷,现在只能流放到这荒芜之地。面对这荒芜人迹的地方,你勇敢乐观地去面对,你对于这么艰难地处境都不言放弃,何况是我这个小小地挫折呢?于是我在心思放在数学上面: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每天睡觉前把今天所教的内容复习一遍,并且预习明天的新内容。每一次的卷子,都会第一时间思考错的地方,找出漏洞,加以巩固。一如既往,周而复始,慢慢地我又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每做出一道数学题都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在每一次的练习中,我一点点努力,也在一点点进步。

在更多的时候,我们虽然会内忧外患,但是无所谓,只要你在这时候打开自己的'心窗,“从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淡然乐观的心态看待面前的困境,带着属于自己的勇敢和坚持,就可以突破重重难关,迎接人生的春天!

当你在面对滔滔江水,仰头吟诵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遇见了你,一个潇洒、乐观、积极的你,是你让我终于明白,纵然前方有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只要转个弯,变个样,绊脚石也会变成我们的垫脚石。

让我们一起在失意时,一起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吧!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把荆棘当作铺满鲜花的原野吧!让我们乐观面对,不畏艰险。

《赤壁赋》读后感(篇3)

苏轼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自己最苦难的时期与友人却在赤壁下游玩。心境似乎与那明月凌万顷之茫然的江面一般在开阔旷达之下映照着些许的寂寞冷清。白茫茫的雾气与水光横贯江面,连系天际与诗人的一叶扁舟一起在这古战场作着一名游客回想着麾下延绵千里的战船,遮蔽天空的旌旗,共念那当世一代英雄。

文章看似多以苏轼与客人之间的对话形成,却实质上是与这浩渺时空,动人赤壁景的无声对白。且看那徐徐清风和水波不兴的湖面,难道不是心如止水,沉浸在被贬之痛的作者心情的写照吗?悲伤、迷茫似白露横贯江面遮住了那小小一叶在凌万顷之上的扁舟;前途渺茫,小舟乘载作者凌空乘风而行,不知何处停栖,无所依的生活却有如远离世人羽化成仙的仙气萦绕,景是情、情即化为人,游赤壁倒不如说是写自己,画出的是赤壁之下不再卷起千堆雪不再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在生活这一面水上被白露笼罩,无所依的迷茫苏轼。景与人在对话,传达彼此的故事。

船游在月光之上,浆划破月下清波,冷清的月光照进作者的心,勾起的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梦想展望;听见的是悠悠箫声,倚歌而和之。无奈这梦想在天另一方,而这萧却有如细丝不绝,缠缠绵绵,余音回荡,听得蛟龙起舞,寡妇饮泣,愁苦像萧不绝如缕,像船与明月船在月上走,却究其也不得走进真正的月中。赤壁褪去了昔日千古风流英雄的壮烈,留下的是寂寞的景与人。他们在对话,景与人彼此传达着情,愁苦悲凉的情。

箫声何其悲,战争何其烈!这一代英雄在赤壁留下辉煌战功,却有和人知晓他的去处。纵他麾下战船延绵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可时光还是抹去了他的踪影。这样一想,你我本是江渚一人,以鱼虾麋鹿为友,何其渺小啊。看那广阔之江河,你我只不过是蜉蝣,沧海一粟。奈何一生短暂,不敌长江之尽,旷达便在小我中产生,悲凉寄托在箫声中被景与风携走。乐观被激发,因为景与人在对话,传达深刻的道理。

流逝的是水、是月、是人、是天地。万物均变,与自己生命一同无尽,我的生命即是月、水、是天地啊!虽物有所主,但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得之声,眼遇之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乃是不尽生命的宝藏。即得宝,又管何贬谪之事,任白露横江;任美人兮天一方;任箫声如泣如诉;任吾乃蜉蝣,沧海一粟,此刻举杯,共迎旷达乐观的东方曙光。景与人在对话,传达不变得真理。

旷达乐观,是人与景的对白,是不尽生命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赤壁赋》读后感(篇4)

赤壁者,昔孙刘计施祝融败强曹之所也。其确然所在,古来众说不一。东坡居士二游之文词,光绝千古,然或曰是处也,非真赤壁。呜呼!然则真也假也,又何妨焉?得享妙文佳句,即实所咏者乃庭中石山,又何憾乎?人有穷推苦测者,乃舍本逐末,惑矣。又有自命不凡者,以己之慧目鉴人之得失,嗤笑不已,殊不知有识之士反讥之矣,夫复何言?

少时吟诵东坡之前赤壁赋,如杭一苇于流水之上,随波转折,任意西东,进退无不宛转如意,疑乃御风。文章佳妙,字字如珠如玑,如檀如麝,见之忘俗,读之解忧,清音不绝,齿颊余香。沐江上之清风,玩山间之明月,乐趣无穷,吾心欣欣然,虽千载也,亦得共享造化之无尽藏也。

数载间复吟前赋,方其稍悟东坡真义所在。又读后赋,始茫茫然,隐有栗栗之感。明月不改,山川依旧,然心之所见,浑不若前。前赋得一清字,后赋得一寒;前文妙在逸,后文佳于虚。清拔轻逸固难为,正是翩翩少年之态。然由实转虚,自明月远箫至山谷长啸,寒意弥满,木叶萧萧,窥桓宇之秘奥,悟天地之真宗。然莫可名状,无以言传,一鹤蹁跹,缟衣玄裳。君得之否?此东坡之仙笔,东坡之谐谑,亦东坡之真趣矣。

予今夏亦曾往赤壁一游,是时江流疾速,芳草青青,夕阳在山,暮霭满天,绝壁千寻,静立无语。正乃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争不教人心生岁月无情,人生若梦之叹?漫天愁绪,袭面而来,一时无端。风霜渐历,年岁已长,再吟前赋,无复少时飞扬之感。少年心性,吾思之甚矣!呜呼!江边一望楚天长,征鸿飞杳杳,流水去茫茫。

《赤壁赋》读后感(篇5)

苏轼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文学家,他的诗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他是一位大家。而我现在要谈的是苏轼的经典散文——《前赤壁赋》。

这是篇赋,写的是人生,写的是哲学,写的东西包罗万象。在作赋的这个背景,他正是被贬时期,极其抑郁。东坡的不少散文,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而正是这种风格,让《前赤壁赋》大放光彩。

《前赤壁赋》先写景,后面用对话的方式,阐述人生哲学。:“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影影绰绰表现出苏轼不为重用的叹息。望美人兮天一方。不正是在叹息不被圣上重用么?所以,苏子愀然,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这样的感慨。是啊,人生在世,只不过几十年,而天长地久,岂不让人无限无奈?然而,苏子用客的回答来表明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在想,这是多么阔达的心胸,是啊,原本,我们能立于世间便是一种福气,物与我皆无尽也,有什么值得去欣羡的呢?苏轼仕途不顺,风雨飘零,可是他精通儒佛道,懂得各种理学,便如此寄情活下来。这种胸襟正是我们现在依旧需要的。

从这篇赋中,也明白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我虽然敬佩屈原的忠心与烈节,却不敢苟同其“自投汨罗”的态度;我虽欣赏太白的豪放与飘逸,却不愿赞美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饮。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真人也!

懂得生活的人把一天当一生珍惜,虚度光阴的人把一生当一天挥霍。《前赤壁赋》中无不彰显着人生哲学,是我们此生收益的理学。

《赤壁赋》读后感(篇6)

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赤壁赋》读后感(篇7)

赤壁之下,多少英雄尽事,多少骚客留情。赤壁的美,赤壁的妙,在大文豪苏轼的笔下,以简极的笔墨跃然生辉,意境悠长,令我陶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月色水光,天宇合一。是实景还是幻象?苏轼写的是常景,但却叫我也不禁“羽化登仙”了。

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因苦闷。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令人钦佩。文中此情此景,令人赏心悦目。正当主客陶然其中,扣弦而歌却又引出了缠绵悲凉的洞箫声,刹那间情绪转为惆怅。借景生情,情由景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客”由曹操之口抒发感情:赤壁一带,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鱼樵江渚之上!江水无穷,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若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骤得”。赋写客之生悲,实为苏子开导之关合。他针对“客人”之言有感而发,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苏子的人生哲理,虽有佛老思想的随遇而安,唯我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但他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豁达开朗,超然物外,在当时是难能可贵了!此赋中对江山风景的热情赞美,对历史英雄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值得受到我们感染,不愧为名作!

合卷闭目,坐思己过。现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困难与坎坷虽无穷尽,但是只要有开朗乐观的心态,辽远旷达的胸襟,何畏之有?

《赤壁赋》读后感(篇8)

读《后赤壁赋》有感800字

苏轼作《前赤壁赋》三月后,又重游赤壁,写下了寓意有所迥异的《后赤壁赋》。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神奇、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第一段苏轼交代当时的时间背景,用短短的几句,对眼前景物稍作描写,就突显出时令的特征。萧瑟冬景中,仰望明月,俯看人影,触景生情,由乐而歌。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陶醉其中的怡然自得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

所以在第二段,同游者愿意献出家中刚刚捕获的珍鱼,而苏轼回到家又意外获得妻子珍藏的美酒。有明月,有佳客,有美酒、有珍肴,为再游赤壁提供最好的兴致与条件。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惊险景象,给人以壮阔雄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展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景色变化之快,暗示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江山不可复识是此次赤壁冬景描写的基础,呈现出一幅赤壁冬景的山水画。除了客观的描写,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更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同时把景物与游者行动融合为一体,互相加深了彼此描写的生动。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此时一只孤鹤画空而来,对孤鹤的描写,让人有一种空灵虚幻难以言喻的感觉,想象当时之景,彷佛身处其中,似乎可以感受到那震撼,不禁赞叹苏轼善于把握事物的特征与效果,竟能够达到如此的境界。

第四段以道士化鹤的梦境做结,描写与情节中有种飘逸的气氛,情感由乐转忧又转于平静的赤壁之游,最终以梦境做结,也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情怀。

后赤壁赋,不管在景物描写、气氛的营造、深刻的情感转换、飘逸的人生观,都在苏轼简洁的文句中清晰地表露,真切地呈现人、景、感情的相互融合。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奇丽。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赤壁赋》读后感(篇9)

“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人们总爱在开篇上做文字,但什么逍遥游乐图简直是胡扯。被贬三年,何来逍遥。细看其中深微隐曲,东坡多用典故,不过是表达内心失意后的豁达,也正因他的本性如此才能发出如此震惊千古的言论。心态豁达、胸襟开阔则能参悟自然万物,通透古今人事,才能有“变与不变”的沉思,“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的深刻认识。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他学会并善于从多角度考虑问题而并非只关注问题的绝对性,也因此,东坡常能从惆怅怵惕中解脱,理性看待人生中的无常。

说到无穷尽,就又会想到愚公精神。这也就是为什么愚公精神千百年来依旧被人们推崇,赤壁两赋为什么可以流传千古人人皆知,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观念是世人心之所往。谁不想“长生不老”看尽天下事,可万物皆有时尽,但从是赤壁之赋中我们看到了,无论是传宗接代还是变与不变之间生死的形式,都打破了平常意义上的生命的概念。将个体生命与万物同观,这是人们几千年来一直追求的态度,“人生短暂,功业永恒”,这才是人与万物同存的真谛。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这是赤壁两赋穿越时空带给我们最后的感悟。

附:就东坡文来看,有一个令读者脑痛的地方——他把架势摆好了,运气写足了,将我们一行人胃口吊出了,他又回去了,看来总觉得意犹未尽。

《赤壁赋》读后感(篇10)

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

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赤壁赋》读后感(篇11)

苏轼应是北宋最为文采斐然的文豪,一位具有颇多艺术成就的艺术家。他虽然具有极高的文学天赋和艺术天赋,但较少政治天赋,因而在当时北宋政政坛踉踉跄跄,举步维艰。

他少承父训,饱读儒学,想以此济天下,度苍生,年仅二十岁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但他缺少敏锐的政治触觉和为官之术,所以除少数几个志同的挚友外,并不受当时官场的欢迎。

苏轼思想上受老庄影响较大,安于传统,排斥新政,这首先让王安石老大不愿,但王宰相毕竟是一位很有胸襟的政治家,也比较赏识苏轼之才,对其并未如何。然苏轼自己感到政治理想难以实现,便主动请求外调,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但王安石为了新法的推行,用了一批表示支持新法的所谓“新锐勇进之人”,实际上这些人并非真为推行新法富民强国,而是借此政见分歧排除异己,巩固政坛地位。苏轼的几句牢骚惹恼了他们,此辈便狂吠着要置苏轼于死地。此中以御史中丞李定尤甚,数苏轼四大罪状,要求皇上“大明诛赏,以示天下”,其实李定的慷慨陈词,只不过是把苏轼作为逆党代表惩治来向新党掌权者送礼邀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赖朋友相助,苏轼侥幸不死,但活罪难免,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司马光旧党上台,苏轼被召回京,按理说苏轼应是旧党功臣,应当得志才是。但他又反戈一击,不满旧党集团全盘否定新法,认为“免役法”有万世之利,又遭旧党排挤无处容身,只好又请求外调,再任杭州、扬州、定州等地太守。后东风又压倒西风,新党再起,对“元祐党人”进行迫害,苏轼又一再被贬,从岭南惠州直到海南儋州。宋徽宗即位后遇赦,北归途中去世。

这样的贬谪流放,在仕途史上是罕见的。其政敌们自是为达到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目的,但他们虽然能操纵着苏轼的仕途命运,但在意志上彻底失败了。他们没想到苏轼的抗打击能力太强,就像以油灭火,越是打击,生命力越是顽强,越能激发起旺盛的创作热情。苏轼遭贬的规迹,从他的作品便能清晰地反映出来。来到密州,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仍希望“西北射天狼”以报朝廷;到了杭州,人间天堂慰藉了他飘零孤独的心灵,西湖泛舟,写下《饮湖上初睛后雨》,把西湖比为西子,并留下“苏堤春晓”的丰碑与胜景;到湖北黄冈,正是他人生经历劫后余生的最低谷,却是他创作生涯最为豪迈的时候,在这里留下其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散文名篇前后《赤壁赋》;直至越过五岭,到了当时还是蛮夷之地的惠州,苏轼犹能大快多颐,“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羡死了贵妃,气死了政敌。

政敌们没有想到苏轼有这样顽强的生命力,主要是苏轼有着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明白的自我开解的秘方:美酒、山水、诗文、学佛、寻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迁客骚人,行者秋士,生命中是离不了酒的。他们借酒抚慰内心创痛,借酒倾吐不平之气。而贬谪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又能使苏轼饱览奇山异水,山水开阔了他的胸襟,净化了他的心灵,成为其精神家园,并且能在对大自然天地万物的思索中参透人生哲理。心有所感,则发诸笔端,于是便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文。在黄冈赤壁,经历人生最大的劫难后,他在山水之间做了冷静的思索,《赤壁赋》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大悟: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流逝的就像那滚滚东去的江水,其实并没有消逝;或圆或缺像那皎洁的月亮,其实并没有增长或削减。听起来有点像魏晋的玄学,其实不然,苏轼在此已有辩证唯物的观点。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天地万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宇宙都不是永恒的,何况江水和月亮?人生也是一样。所以还有何必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自寻烦恼呢?不过时间有长有短,不也就是几步和几步的区别吗?从不变的角度来看,月亮时圆时缺,其实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江水滚滚东逝,而长江也还是那条长江。就我们每个人来讲,也是从哪里来,还要回哪里去的,那还有什么想不开的?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语尤值得咀嚼。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宝贵,造化能让你享用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便是幸事了。现代人烦恼太多,主要是因为欲望太多。苏轼虽然仕途多舛,但京官也做了,地方官也做了,近千年以前他便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伸手。也正如此,他才能得到子民及后世的爱戴和景仰。现在不再叫仕途,叫官场,正式一点则叫政界,叫法变了,但道理总是不变的。

寻道求仙的思想,在苏轼的文章里也多有体现,尤其在《后赤壁赋》一文中。苏轼的正统思想是儒家,但又渗透了较多的道家思想,其实这正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点与李太白类似,而苏轼则比太白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太白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便骑上青鹿,遍访名山。苏轼在《后赤壁赋》中梦见羽衣翩迁的道士,亦是其求道思想的反映。我们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消极,其实李白与苏轼也不见得相信神仙的存在。他们都不是圣人,在经历了这多磨难与打击之后,总也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吧?

我们在感叹苏轼的韧性与坚强之后,不必为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表示同情。如果让其衣食无忧地活着,可能就没有这些灿烂于青史的文章了。就像有人说,不如别让李煜当这破皇帝了,让他专门写词多好。其实不让他当这亡国的皇帝,便也就没有了“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的文字流传于世了。这就更让我们了解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道理。

《赤壁赋》读后感(篇12)

夜读《前赤壁赋》,反复咀嚼,不能入睡,叹服于苏子的见解和境界。古往今来,人们追求“大、久、美”的精神境界而不可得,无奈于生命的短暂,哀叹于人生的虚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昔曹孟德横槊赋诗,何其慷慨?一战败于孔明周郎,何其惨烈?一世之雄,而今安在?想到这里,心中不免生出一股沮丧和凄凉,“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认为,万物都有表象和实质,如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又如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象虽千变万化,而其背后作为本质的“道”却是是永恒无尽的。“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生寿命的长短、功名、富贵也都是相对的,因而短暂虚无,唯有道是绝对的,遵从道、顺应道、享受道才能达到“大、久、美”;另外“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不可强求,亦不可贪得,即使强求而苟得,也不可能长久,“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有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故而人生只有淡薄名利,化解执著,顺其自然,天人合一,才可享受生命“大、久、美”之至高境界。

道不孤,必有朋,明人杨慎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这样写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与苏子这篇《前赤壁赋》所见略同,可谓异曲同工,遥相辉映,虽历经千古,苏子之道亦不寂寞矣!

喜欢《后赤壁赋读后感范文集锦》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后赤壁赋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