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赤壁读书笔记 > 地图 > 赤壁读书笔记

赤壁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互联网

《赤壁赋》读书笔记。

古语言: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你知道读书笔记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读书笔记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赤壁巍峨,何其雄伟也!江水浩浩,奔流无尽也!念吾尝诵苏子之文于昔之二载,其气魄之浑,胸襟之博,数励吾于孤寂之际,困逆之中.泛舟楫于湖光山色之中,颇羡古仁人潇洒凛凛之气.何也?盖怜东坡之山水清风之道也.今余复追赤壁之梦,亦不免为之所感,叹其乾坤之势也.

夫吾辈于生之莫足数十载耳.然余尝无一日未曾尽声色犬吠之娱也.十年苦读,劳之戚戚,穷吾力于专注,屏余情于万物.何也?岂非求生之极所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然则何故吾非取其极邪?或曰:吾生之道,莫过于穷吾力以求达人之上乘也.辛勤努力,未有一日曾堕待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岂不知人生之乐道并非极声色之绝也.清风明月,以其不变之道而观之,则世间各物岂非吾之所属而为之所享乎?位高权重,视听娱乐,正如人衣着华贵.仅供他人观之耳.然其奔波艰苦,可曾一日得其山水之乐欤?侣鱼虾而有麋鹿,以天地,清风,明月,草木为伴.其真下于极吾穷乏者乎?矧遥观光阴之逝,快也.吾生之乐,短也.与其倾一生以达极乐,莫不如弃斗争拼杀之念以享受独身耳!此乃吾观赤壁之赋以悟吾生之道也.

嗟夫,天地生命之乐,在乎于吾理悟生活之道也.其所实意,却在诸君之心哉.倾注吾生之力,以求足吾之生之道.如此,可以无悔矣.弗然,则只增笑耳!

翻译:

赤壁山的巍峨,是那么雄伟壮丽的!其水面上的浩荡江水,奔流滚滚没有尽头!想到我曾经在两年之前朗诵过苏轼的文章,他的气魄的雄浑,胸襟的广博,多次在我处于孤独寂寞或者困难逆境之中激励我奋进.我划着小船欣赏在湖面美丽的景色之中,十分羡慕古代仁义的人们潇洒和威风的气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喜爱苏东坡山水清风的道理啊.现在我又再次寻追赤壁的梦境,还是免不了被它所感动,赞叹它具有乾坤的气势啊!

其实我们的生命不过几十年罢了.但是我没有一天不是穷尽在生活的多彩之中.多年的刻苦读书,劳累的样子,尽自己所能及的力去专注,屏弃掉所有对世间万物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追求达到生活的极品境界吗?江水总是这样滚滚流去,却始终未曾流走.既然这样,是什么原因让我非要去追求这人生的极限呢?有的人会说:我生命的道理,不过就是尽我的力量来达到人群的上乘.我辛勤努力,没有一天曾懈怠放弃过.我抬头看看宇宙的广大,低头察看世间万物的兴盛.感叹他那里知道人生的快乐并不是追求达到人间声色的极限.清风和明月,用不变的道理来观赏它们,那么世间的所有东西不都是属于我们来供我们享乐的吗?得到高官厚禄,穷尽视听的娱乐,就象我们衣着华丽的衣服,只是给别人看看罢了.但是他们却付出了一生奔波的劳苦,哪有一天得到过山水的快乐啊?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把天地,清风,明月,草木都当作自己伙伴.难道这样的生活真的不如穷尽一生的那些人吗?况且遥看时光的流逝,太迅速了!我们生命的快乐,太短暂了!与其将一生都倾注在达到人间极限之中,真的还不如放弃那些无谓的争夺的念头来享受独自身心快乐罢了.这就是我阅读赤壁来感叹我生命的道理啊.

是啊,天地生命的种种快乐,在乎的是我们理解醒悟生活的道理,它其中的真正内涵,却是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倾注我的一生,来走过我所满意的道路.这样,我们可以不用后悔了.不然.则只能给别人增加笑料罢了.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苏轼《前赤壁赋》读后感


苏轼《前赤壁赋》读后感

在苏轼的作品中,经常能看到他使用水月的意象,比如他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会挽雕弓如满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缺月挂疏桐……寂寞沙洲冷”;他的诗“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再比如这篇古文中“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可见,苏轼在诗词文中,有不少将情感寄寓水月之上,恰好这些又都是广为流传的名句,然而,我觉得只有在《前赤壁赋》中,他才将他的水月人生完美地展现给了我们。

在秋高气爽的傍晚,苏轼和朋友泛舟游于赤壁矶下,有温柔的小风伴着他们小酌,有明月在宽阔的天水之间陪伴,他们的心情可想而知,是喜悦欢乐的,是超脱于人世间,清清爽爽的,但是友人呜咽的箫声让他由乐转悲,原来是借赤壁矶的“赤壁”之名,感慨英雄不再,人生短暂,身遭放逐的悲凉。有人说这友人是杨世昌,也有人说是作者故意假借一个人说出自己心情的另一面,其实是苏轼双重人格的展现。这些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我想重点不在这里,而在他字里行间所表达出的情感。

此时正是宋神宗元丰五年,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还未从几个月的牢狱阴影中走出来。一颗受过伤的心怎样愈合,尤其是经历大的挫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干脆认命,庸庸碌碌了此残生;有的人就此沉沦,一蹶不振;苏轼选择的是自然疗法,将自己放置自然环境中,安置好白天的差事,夜晚独荡小舟,让清风明月与江水抚平心灵的伤痛,暂时逃离世间的伤害,还好有包容万物的月光与永不停滞的江水,让这颗心被天地容纳、涤净、丰富,然后再放归世间忍受苦难。因为世间有美好的事物,才让人觉得可以忍受。

但是身处如此宁静、辽阔、爽朗的明月夜,飘荡在小舟中,看到明月圆缺有时,想到自己悲苦的经历,却也如此相似,明月还是那轮关照古今的明月,有多少有雄心抱负之人对它倾吐哀愁,历史的江水滔滔不绝,唐人张若虚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鉴古知今,就是曹操这位乱世枭雄,即使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也随风而逝,功名与过失一样消失殆尽,于他而言,无影无踪,反观自身,虽年富力壮,被放逐于江湖之中,人生如沧海一粟,如蜉蝣一瞬间,把大把的生命留在这漂泊之中。其实他的内心是很悲痛的,却又无可奈何。终有一日,他换了一种思维,瞬间明白“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道理,开始向自然学习自适之道。

灵魂自由,心境开阔,不仅可以形诸笔端,更可以舞动于人生这个大的舞台。他的《文说》就有:“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文笔洋洋洒洒,因此有“苏海”之称。这一时期他曾创作出许多名篇,如《后赤壁赋》,词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等,心结的慢慢打开,为他今后经历宦海沉浮打下了从容的基础,之后在贬所或修筑苏堤,带领百姓抗洪、抗旱,或上疏朝廷拨粮救灾,在政绩上为百姓称道。此外,民间有许多多于这位大文豪的奇闻轶事,有关东坡肉,东坡与苏小妹,与佛印和尚的小故事等等。可知,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还是一个幽默风趣的美食家,是一个济世的悯者,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

看到滚滚长江淘尽英雄,还在勇往直前,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个人而停下来等待,继往开来,是自然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个人要反其道,不正如螳臂当车,不自量力?虽然,改变是必然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有相对静止和缓慢保持的稳定状态,有年年月月,日日时时可以把握。利用有限的流年,利用自然赋予万物个体的资源,而可以听到声音,眼睛可以看到风景,自然的声音和风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不论贵贱,每个人都可享用。那些功名利禄是生无法永生拥有,死带不走的虚物,来世上走一遭,空空来空空去。这倒不是苏轼消极避世的表现,而是他思想的通达之处,连个人的悲哀也只是一瞬间的,那么就从内外接受这种境况。

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这就是《前赤壁赋》情感哲思的脉络。它真实而巧妙地记录了苏轼泛游赤壁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客”与“苏子”一现实,一理想;一悲伤,一欢乐;一儒家,一道家;一入世,一出世。情感上由“乐——悲——乐”,这也是苏轼自我思想的交锋与融合,是作者彼时彼地内心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前赤壁赋》将诗情、画意、哲学三者统一,展现了一幅空灵的山水画卷,一个超脱的美学境界,如同遥远的烛光,摇曳千年,令后人赞叹吟唱,百读不厌。他在书法、绘画上也一以贯之这种无法之法,即自然之法,外表质朴平淡而内容绮丽丰腴,理论上来讲,是对梅尧臣平淡论的补充和发展。

无论是自问自答也好,自问他答也行,传达的超脱的精神境界是可以感受得到的。他将人生中个人的起起伏伏与自然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从中超脱,然后回到现实,再超脱,再回到现实,如此循环不断,不正像月之圆缺,水之长流吗,起伏不断又绵延不绝,归属于万物变化发展的一点。于是他可以淡然处之,既可以执着于人生,又可以超然于物外,正是他这种自适、从容的心境,才成就了他虽无戎装,却更坚韧旷达的人生。用心灵书写情怀,字字珠玑,他的文字能超越时光隧道,与古今人交流。他了解历史,更能广博通达辨别人生虚实,连他自己也无法表达尽然,只能以水月意象他的人生,意会与言传之间的沉默,交由我们每个人自己感受。

都说苏东坡旷达,由《前赤壁赋》中他情感的变化可知,他是在逆境中调试自己的心境,联系他的生平,他不仅遭宦海沉浮,情感生活上也经历丧妻丧子之痛,他又怎么会仅有积极的一面,他的超脱和旷达像平常人一样是要发泄郁闷的,不同的是,他那兼容的人生价值观,在满腹牢骚形之笔端后,是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通达,回转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而非妥协。虽然,他是宋朝豪放词的开创者,也仅仅就他在词学发展的文学地位上而言,即使诗、文、词中时时有豪放通达之语,又怎能盖过他忧郁的身世遭遇,与愁苦的心灵,因此,我们不能用“旷达”二字简单概括东坡的精神,东坡不是没有旷达,旷达的是习惯,悲苦的却是寂寞无告的灵魂。

一首《前赤壁赋》,好像一幅东坡的水月人生图……

洛神赋读书笔记


三国时期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洛神赋》原名《感甄赋》,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洛神赋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洛神赋读书笔记【1】

《洛神赋》的作者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曹植。曹植,字子键,是曹操的第三子。其诗富有个性,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语言精炼,善用对偶,讲究音律。《洛神赋》是曹植的一大代表作,也是其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洛神赋》又名《感甄赋》,后人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曹植眷恋甄宓而不得,睹物思人,心有戚戚然,乃作此赋;一种乃曰“甄”通“鄄”,《三国志·魏书·曹植传》记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其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所以曹植被贬鄄城,内心苦闷而不得志,于是作此赋来“寄心君王”,借洛水女神的传说,来抒发内心的无奈与忧愁,并希望得到精神上的解脱。针对第一种说法,宋人刘克庄、明人王世贞、清人何焯、朱乾等提出了质疑并拿出相应地观点分析证明,所以我们今天更多地是赞同《洛神赋》是隐喻君臣大义。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篇文章本身的精彩之处。

《洛神赋》全篇分为了六个段落。第一段从整体上交代了写作的时间(黄初三年),背景(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和作赋的原因(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第二段就直写“我”的步履行径,从“京域”回来,要“归东藩”,在杨林从容悠游时,精移神骇,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从而引出下文的对话。

第三段乃“我”对所见“丽人”的形容,从整体到局部,从远及近,从大到小对洛神进行了细致的描说,包括肩、腰、脖、发髻、秀眉、唇、齿、眼睛、酒窝等身体部位的描写和鞋、裙、首饰、衣服等的渲染,展现洛神的仪容服饰之美。

第四段开头直抒胸臆——“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洛神是那样的美好,我十分爱慕她,没有媒人,那就托微波来传达我的心意吧,并且赠与信物,相约期会。却又怕受到欺骗。

第五段写洛神被我的真情感动后的种种情状——徙倚彷徨,竦轻躯而未翔,呼朋唤友,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等。

第六段写天色已晚,诸神离去。洛神晓陈大义,无奈人神道殊,想着这一别就天各一方,再也无法相见,于是掩面哭泣,泪流浪浪。虽然如此,但也心系君王。最后神光离合,消失不见。

最后一段写“我”对洛神的思念与不舍,于是逆流而上,前去寻找,但寻而不得,夜不能寐,沾繁霜而至天明。

统观全篇展现的是一段从偶遇,惊艳,着迷,到感动,欢乐,最后却是分离的凄清遭遇。究其原因,好似如洛神所言“人神道殊”。透过和洛神的这一段爱恋,我们看到的是“我”内心的苦闷和无奈,相爱不能在一起,这种感觉就像有才有志却得不到重用一样,所以就和曹植的现实境遇联系在一起了。曹植由于之前与曹丕争立太子的经历,一直受到曹丕的猜忌和迫害,魏明帝即位之后,对曹植更为苛刻,对他严加防范和限制,所以曹植作此赋是表现自己“寄心于君王”,并不甘被弃置,希望能够得到重用的表现。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情节完整。整篇文章从头到尾记叙了我和洛神相遇相知相爱到分离的过程,展现了一段完整的感情经历。二、意向丰富。全篇的意向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动物、其它自然物和修饰物,例如香草杜蘅 、芝,秋菊,春松,芙蕖,幽兰,清流,飞雪,太阳,游龙,大雁,鱼,鸾,鲸鲵等等。三、辞藻华丽但不浮燥,清新之气四逸。且文章多排偶对仗,给人以工整,凝练的感觉。四、描写传神,多用比喻、烘托,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极具神韵,美而不腻。特别是在对洛神五官神态的描写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洛神赋读书笔记【2】

我虽然以前看过《洛神赋》,但是也只是囫囵吞枣。近来再读时,又有新的感悟。真是岁月如梭,领悟百出啊!《洛神赋》确实是一篇十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单凭我们现有的文言文知识是无法完全读懂的。在百度的帮助下,我终于看懂了这篇东西的大意。

我喜欢词,也喜欢赋。赋是一种韵散结合的新文体,它始于先秦,鼎盛于两汉,风靡于六朝,革新于唐宋,延至于明清。我感觉衰于现代。可以说,赋一出世,就以其特有的生命活力,丰富和发展自己。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真正将《赋》的概念提出来,是战国时代。它作为《六诗》之一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赋的内容铺陈夸张,辞藻绚丽,既有散文之形,又有诗歌之韵。

汉赋林立,曹植时期处于“三国”阶段,其赋就是汉赋延续。但精于汉赋。曹植将《赋》演绎的让人感叹、哭泣、悲伤、欢乐、愉悦,十分精湛,让人回味无穷。

正所谓“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每看到大家将一篇纯粹的文章进行各种各样的诠释时,我尽管反对,但也没有跟其辩驳。但是,我发现《洛神赋》这篇文章,这篇极其华丽的歌赋被政治化,我就感觉有那么些不舒服。

确实,没错。结合曹植当时的背景(他失宠于曹操,又被其兄曹丕压迫,更不得重用,被冷落;满腹才华,却无计可施,最终郁郁而终。),再根据此篇文章的具体大意(曹植遇到美好的洛神,最终却“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不得不离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洛神是曹植的理想追求的化身,因为得不到,所以更符合历史(他被打压排挤,人生理想追求无法实现)。所以更能得出这是他原想“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却因为是在魏文帝和明帝时代,他的愿望付诸东流。所以人们认为此文是“托词宓妃,以寄心文帝”,总会得出《洛神赋》正是反映曹植君臣不得遇合、抱负无法施展的愤懑和苦闷之情。

每每看到人们往这方面想的时候,我就想说,“嗯,你们很厉害,很善于结合时代背景,说出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很不错。我给你打个满分。”

但是,做人不要太复杂,说来容易,做来难。其中的深刻和艰难,需要的是思想的精深和灵魂的感悟,需要的是摒弃一切奢求、含欲和妄想,卸掉一切外衣、面具和伪装。为什么非得用政治化这种比较现实的眼光去品味一部极其美好的文学作品呢?文学作品都蕴含这作者的思想感情,但这感情为什么不可以是单纯的?

这篇文章为什么不能是曹植真的是偶遇一位美女有感呢?或许就有人问了,不对啊,曹植可是有权有势的人啊。是的,没错,但君不见《柏上桑》里的罗敷戏拒太守吗?那曹植到得不到这位美丽的“洛神”又有何不可?

你看,《洛神赋》用现代的语言翻译的话,大意应该是这样的:啊,一位“高富帅”曹植在返京的路上,偶遇了“白富美”洛神。这是一场美丽的邂逅。两人开始接触了,产生了情感火花。但是呢,“恨人神之道殊兮”即因为某些原因,不得不断绝来往。我们的曹植呢,就失落伤心,于是在“朋友圈”发表了感想,即《洛神赋》。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像这种类似于一夜*的邂逅,最终两人又不在一起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青年男女中极其常见的一幕。同时,一个人随意发表感想,很纯朴的触情生情呢。这很正常。我不明白为什么非得往政治理想解读,这是想显得成熟吗?有思想深度吗?

他,曹植,也是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有自己的生活的一面。他就像我们现在的名人,他们也是有私生活的。不是说,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蕴含极其深刻的内涵的。他也会宣泄一些自己的情感。想到此处,那么曹植就是发表他对美女“洛神”的不可及的失落不是吗?

且看文章,洛神本是神话人物。然而曹植此时此刻,正值单身弥留之际,梦想洛神甄氏。与植心境同样,想象美女如芙蓉出水。赋曰: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青云之敝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云髻峨峨,修眉连娟。单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娴,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她长得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象腾空嬉戏的游龙;容颜鲜明光彩象秋天盛开的菊花,青春华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无象薄云轻轻掩住了明月,形象飘荡不定如流风吹起了回旋的雪花;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丽象是削成一样,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脖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浓密如云的发髻高高耸立,修长的细眉微微弯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两只美丽的酒窝儿隐现在脸颊;她姿态奇美,明艳高雅,仪容安静,体态娴淑;情态柔顺宽和妩媚,用语言难以形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在山边缓步徘徊;偶尔纵身跳跃,一边散步一边嬉戏;左面有彩旗靠在身边,右面有桂枝遮蔽阴凉;她正卷起衣袖将洁白细腻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采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灵芝。

这是他的一个艺术想象的充分发挥。其形、其饰、其行无不是极其华美的辞藻,这塑造了一个飘忽不定、可望而不可即、可感而不可触,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把握的,而又虚无缥缈且真实感人的洛神形象。这充分表现出一个朦胧之美,创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艺术境界。所以我一直以来坚信《洛神赋》为君而作的。但凡是处于青春懵懂时期的少女都还是宁愿对《洛神赋》有一丝爱情的期许。尤其是从后人李商隐那句“宓妃留枕魏王才”更是把曹植和宓妃那段情是描绘的影影绰绰。他们两情相悦,却注定不能在一起。在宓妃死后,曹植抱着她留下的枕痛不欲生,恍惚中来到洛水边,幻想着宓妃变成女神来与他相会。醒后不知真假,感慨万千之余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洛神赋》。这样的《洛神赋》道了悲凉,吐了心酸,更有一抹爱情的相思之苦流露无遗

所以我更愿以普通人的视角去品味此文。

这是大学里的文章,面向的是我们这种所谓的“朝阳”。它并不是教我们学会结合时代背景对各种事件进行分析,也不是为了让我更加“成熟”的思考人生。而是让我们感受一种纯朴的情感。告诉我们世界那么大,不仅仅只有复杂的思想,也有纯粹的情感。

三国时代的曹植把自己对心爱的女人的一腔爱意写成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洛神赋》。能把对一个女人的爱恋刻骨铭心地深入到膏肓,这种纯粹的原生态的理想主义的情感今天已经很少找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感情表达和寄托方式其实更加真诚和直接,喜欢就是喜欢,爱慕就是爱慕,一见钟情就是一见钟情,就因为看见这个女人长得美丽,禁不住美色*惑,就喜欢上人家了,迈不动脚步了,痴痴驻足观赏,恋恋不舍地看着人家远去,多么真挚多么性情。由此可知,这篇文章不是写曹植不是爱上其嫂子甄宓(这是历代小说家的附会之说,不合事实,也不可信),更不是写什么曹植受到压迫的愤懑和苦闷。

邂逅是一种朦胧的美,虚缈.一场瑰丽的梦。《洛神赋》是艺术作品,是让我们感受文学之美妙,纵享艺术之感染。告诉我们这世界还有一种纯粹的东西。它给我们这些青春的年少们带来了些许爱情的期待,是人们对美丽的爱情的邂逅的憧憬。不需要认识多少来去匆匆的人,只需要邂逅一个可以一生相伴的人,邂逅一个你,我就可以演绎一个爱情诗史般的传奇,我永远期待着和你的一场相遇,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给我一段邂逅,给我们一份经历。

《洛神赋》作为一首爱情歌赋来解说,更能唤醒我们的感性,不是吗?在这现代的快节奏都市里,实用功利主义该被驱逐了,不是吗?我更愿意,也更相信大多数的人不应该那么复杂了,而是用单纯而简单的视角品一品《洛神赋》。

故而得出我鄙陋的观点,我坚信《洛神赋》是曹植对邂逅爱情不得的失意苦闷罢了,并没有那么复杂。

[洛神赋读书笔记]

《阿房宫赋》读书笔记


读了《阿房宫赋》这篇文章,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为阿房宫绵延几百里,气势雄伟而感叹,为六国粉黛齐聚一宫而惊奇,为那么美丽壮观的宫殿最终化为焦土而哀惋。但对我触动最大的还是文章末尾的一句话: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是啊,六国经过春秋争霸,自身均很有实力,不用说六国合纵,只要各自稳住阵脚,秦国就难以东向。秦国荡平群雄,诸侯莫敢与之争锋。但是,秦也被打败了。他们都是被自己打败的啊!

被自己打败的又何止是六国?何止是秦?

项羽,楚汉相争时著名英雄,气盖世,力拔山。当年垓下被围时,他仗一匹乌骓马,一杆乌龙枪,面对汉王刘邦的十里埋伏,百万雄师,而毫无惧色!但是,他失败了!对于失败,他自己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然是非战之罪,只不过我以为,句中的天要换成项羽自己,他沽名钓誉,刘邦的几句恭维话就叫他打消了消灭异己的动机;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他自称霸王,将刘邦赶入汉中就万事大吉,没有忧患意识,急于表现自己,容易满足,是他灭亡的重要原因。

三国时的周瑜,赤壁之战时,谈笑间使曹操樯橹灰飞烟灭,可是,他竟被诸葛亮活活气死!他战胜不了来自内心的敌人过分的自尊。他临死时说什么既生亮,何生瑜?他容不下比自己强的人啊!

中兴之主唐玄宗,开元天宝让人津津乐道。但他战胜不了自己,要美人不要江山,最后落得弃宫逃跑,连自己心爱的女人也保不住的下场。

现代社会那些贪官,又有谁是能战胜自己的呢?他们不知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道理吗?成克杰、陈希同、胡长清。他们一个个落马,不同样是被自己打败的吗?

我们青年学生,明知道不能贪玩,要认真学习,但就是不能战胜自己,最后导致学习成绩飞速下滑。

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刘邦原来是一个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地痞无赖,但当他发现要成就大事,必须战胜自己,克服自己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他攻下关中后,籍吏民,封府库,还军霸上,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他成功了。唐太宗经常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谏的魏征,战胜了自己,获得了贞观之治的美誉。朱元章听从谋士的建议,广积粮,缓称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这样的例子在当今就更多了:孔繁生、郑培民、陈景润、袁农平,以及奥运健儿,他们无不是先战胜自己,才战胜别人,才战胜困难的。

杜牧说: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不是吗?项羽如果多想想养虎贻患的后果,周瑜如果能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强,那些贪官如果能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结果怎么样呢?

因此,我们有必要时时检讨自己,在前进的路途中,除了要战胜外在的敌人,还要注重自身修养,打铁还要本身健啊。只有注意自身修养,在成功的时候不得意忘形,在失败的时候不垂头丧气,总结经验,记取教训,改正错误,才能不被自己打败,才能取得最后成功!

亲爱的读者,以上由我们精心为您编辑整理的《《赤壁赋》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一文,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赤壁读书笔记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