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 地图 >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3-05-07 来源:互联网

有关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精选8篇。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阅读作品后,我们的思想被作者带领着遨游。此时就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分享我们的想法。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相关内容,感谢您的阅读!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1】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2】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以上资料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1期《军事成语与军事应用文写作》)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光,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就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懈可击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3】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4】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日本敢于侵略中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毛泽东用他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指导中国走向解放,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只有拥有强大的知识储备,才能在黑暗中找到出路。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5】

重温这篇历史巨著,深感其巨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发表于1937年全面抗战的十个月后,是主席以论持久战为题给延安大学的演讲。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以及全中国人民抗战的理论思想,文章写得大气磅礴,从战争胜败原因,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分析,再到预测未来战争走向,最后给出具体的战略战术策略。

七十多年过去了,持久战的理论到现在仍然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现在中美双方渐渐从合作走向竞争,中弱美强,像极了抗日战争中的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以不断的小胜消磨敌人的意志;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摊牌;团结全世界能团结的力量,包括善良的美国人民和在野的民主党。这一阶段结束的标注,我以为是中美经济的势均力敌和台湾的回归,结束的时间点取决于美国发生内战的时间。第二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进入这个阶段的中美,会在全球各地展开资源和话语权的争夺。

人的一生也像是在打一场持久战,敌人就是永远不确定的未来。如何战胜它需要理论的指导。参考主席对战争胜负的内在原因分析,战争是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竞争,战争的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的策略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弱势的敌人。而人生是学识、经验、习惯、身体的综合竞争,人生的目的就是不断的经历、不断的超越,人生的策略是不断地修炼自己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短处。

对工作来说,它的敌人是持续不断的新任务、出人意料的新知识,以及往往抓不住学不会的破坏性技术,如何征服它,我觉得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有几句话能指导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三是建立统一战线。第一句话说的是认识这个任务,第二句话说的是完成任务的策略,第三句话说的是与你的合作同伴共同完成任务。

我以为,对于任何事、任何人、任何时代,事情往往总是在不断重复,人们总是不断发现事物的规律,时代总是执拗地沿着它自己的规律不断向前。而你,越努力奋斗,越站在历史的进程上,也越容易接近目标。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6】

《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

、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Dc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

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指明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及其结局: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那类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之政治异常而发展,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毛泽东正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中日战争发展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本质,考察中日战争相互矛盾着基本特点或基本因素的量变和质变的情形,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抗日战争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

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7】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接着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得到问题的根据,也就是论据,最后得出观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了问题的根据和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见大也。

在问题根据部分,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结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论证中,思路是抓住论证的需要的关键根据-----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抓住亡国论的根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主要是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说明亡国论的根据站不住脚),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大量使用了矛盾论,紧紧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总之,本文是一般论文的典范,好好学习。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8】

我觉得读后感的作用很大,因为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读后感的话,我想我会很难从一个读后感里读出来的。所以,我要做到“读”、“悟”、“思”和“做”的统一。

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的方法,更是一种享受、一种思想的思想的熏陶。书中的人物、事件、人物都是不断发现,不断成长的过程。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的方法,更是一种享受,它可以让人们在阅读时能从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

“阅读”,就是通过不断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悟”,就是通过读书获得一些知识。我们应该在读书中获得快乐,也许不是在读书,但是我们却在读书中学会了解更多,知道更多。

读书是人类的一种高尚的情操,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读书也是我们一种快乐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作为一种享受,作为一种快乐。

在这个充满书香的校园里,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能更多地阅读书籍,丰富自已的阅历,开拓视野,提高自已的知识和阅读能力。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延伸读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


有关“《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的内容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作者写的作品含着许多人生智慧。读后感可以整合我们的想法,记录并且加以吸收,您知道怎样才能写一篇引人入胜的读后感吗?相信你参阅以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篇1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篇2

“世界上有一种力量叫做自信、叫做勇敢。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就是没有自信的人。”“我们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敌人”这是《论持久战》中的两句话。

在《论持久战》中,我对“自信”的含义也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我们要学会自信,相信自己能行。自信能够改变自己,但不能改变我们的人生。

我们一定要自信,相信自己能行。这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们要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思想。

我们要学会改变自己,不能一味地自以为是,而是要用积极的行动去完善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们要学会自信,相信自己能行。

自信的人生一定能够走向成功,因为,他是一个成熟的人。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篇3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

、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Dc”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

”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指明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及其结局:“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那类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之政治异常而发展,……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毛泽东正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中日战争发展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本质,考察中日战争相互矛盾着基本特点或基本因素的量变和质变的情形,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抗日战争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

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篇4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篇5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篇6

我觉得读后感的作用很大,因为我想,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读后感的话,我想我会很难从一个读后感里读出来的。所以,我要做到“读”、“悟”、“思”和“做”的统一。

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的方法,更是一种享受、一种思想的思想的熏陶。书中的人物、事件、人物都是不断发现,不断成长的过程。读书不仅仅是一种的方法,更是一种享受,它可以让人们在阅读时能从多角度地去看待问题。

“阅读”,就是通过不断阅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悟”,就是通过读书获得一些知识。我们应该在读书中获得快乐,也许不是在读书,但是我们却在读书中学会了解更多,知道更多。

读书是人类的一种高尚的情操,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读书也是我们一种快乐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作为一种享受,作为一种快乐。

在这个充满书香的校园里,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能更多地阅读书籍,丰富自已的阅历,开拓视野,提高自已的知识和阅读能力。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篇7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的才华不得不让我佩服。仔细读了他的《论持久战》,感触颇多。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应对这种局势,1938年5月,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期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

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能够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期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这篇文章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了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推荐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光。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好处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

的战略战术。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用心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还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说:我们的战略方针,就应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务必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这并不是说要放下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

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透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比较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光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比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光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个性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读完这本《论持久战》,我深深地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并且必须要努力奋斗!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篇8

《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

、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Dc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

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指明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及其结局: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那类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之政治异常而发展,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毛泽东正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中日战争发展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本质,考察中日战争相互矛盾着基本特点或基本因素的量变和质变的情形,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抗日战争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

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篇9

原先只明白《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这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状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能够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上方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上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状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之后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这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好处。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篇10

一、读书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有多么重要,书籍就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不应该只是把知识一种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把这种教育贯穿于其中。书是无价之宝,它不仅可以让人获得知识,更能够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不少优秀的老师,都有着自己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习惯,都比较好,我们要好好利用,因为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成长,对学生也有帮助。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性,这样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学生。

二、读书要有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思考,要把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要多思考、多动手,要把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相结合,要多动手、多思考,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我的教学中,我经常会遇到许多困惑,在书中找不到其中的答案,但我会不断地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书中还有许多优秀的老师,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我们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让自己成为一个好学生和好教师!

三、书中有一段话是:“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享受。”是呀,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人生的一种乐趣,读书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读书是一种有价值的人生!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在书中的这些话,我一点点地记录下来,我相信我们的工作、生活也会因为这些话而更加的精彩而更加精彩!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篇11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主席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现在让我们再重温一下主席的经典论断!也就是《论持久战》的结论:“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我觉得,这三样法宝同样适用于我们医院的发展。医院要更快更好的发展,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离不开英明、果断的领导班子,离不开懂得团结合作的医院职工,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培养,离不开先进的设备,离不开日益完善的制度管理。

领导为我们开通道路,指明航向,带领全院职工向着既定的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进。职工是医院经营和发展的主体,医院的兴衰与医院的每一个人休戚相关,加强职工间的凝聚力,才能适应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高精尖的设备可以更好的武装我们,使更多的疾病无所遁形。作文医疗、科研、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多人才协作,综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医院人才群体组合形式是实现医院现代化的关键。医院各科室、专业形成大大小小的人才群体,各种人员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作用,则人才群体就会像聚光镜一样,集所受之光为一点,形成巨大能量。

有人曾经说过,社会有如一条河流,人如同河中的鱼儿。大多数鱼只能随着河水的流动浮沉不定,不知前途如何;偶尔有一两条鱼儿奋力跃出水面,短短瞥见前路方向,虽短期能获益匪浅,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真正的智者应当致力做河上的水鸟,河流的走向,鱼群的游动,均可默然于胸,这样才能进退自如,走向成功。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没有龚自珍那样“我劝天公重抖擞”的能耐,也没有毛主席“指点江山”的豪迈,但是,我们却有着一颗炽热的心。这颗炙热的心将服务患者,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医院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敬业奉献,需要我们的团队合作,需要我们的探索创新,这是一场持久战!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精选5篇


作者写的作品会将人带入书中世界。读后感可以提高你的写作与逻辑思辨的能力,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论持久战》读书笔记,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1)

《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

、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Dc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

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指明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及其结局: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那类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之政治异常而发展,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毛泽东正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中日战争发展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本质,考察中日战争相互矛盾着基本特点或基本因素的量变和质变的情形,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抗日战争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

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2)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领袖人物,他的才华不得不让我佩服。仔细读了他的《论持久战》,感触颇多。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应对这种局势,1938年5月,毛泽东写了《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军队的节节败退以及大片国土的沦丧,也使得一部分群众对抗战产生了悲观情绪。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期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

在共产党内,一些人也有轻敌思想,以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就能够使抗战速胜。党内党外都有人轻视游击战争,以为游击战争不值一提,抗战的期望在于国民党的正规军队上。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这篇文章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上的云雾,对人们当下最关心的问题给出了科学合理而有分量的回答,在延安引起了轰动。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推荐下,《论持久战》被油印成册,在党内传阅,在传播到各个根据地后,成为我党我军树立信心、指导抗战的纲领。论持久战一文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光。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好处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客观、全面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弱点,科学地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和特点,为中华民族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制定了正确

的战略战术。他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论持久战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用心防御,反对消极防御,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还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说:我们的战略方针,就应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务必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这并不是说要放下一切重要的军事地点,对于这些地点,只要有利,就应配置阵地战。但是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要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的方针。

在地理上,战场这样广大,我们作最有效的运动战,是可能的。日军遇到我军的猛烈活动,必得谨慎。他们的战争机构很笨重,行动很慢,效力有限。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犯阿比西尼亚的错误。战争的前期,我们要避免一切大的决战,要先用运动战逐渐地破坏敌人军队的精神和战斗力。毛泽东科学地预言到,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透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的力量比较上,中国必将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而日本则必将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光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转弱为强,使敌我力量比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那时,抗日战争就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了。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将成为我方主要的作战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毛泽东在抗战不到一年的时光内所描画的这个战争过程的轮廓是对于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对持久战个性是相持阶段种种特点的论述,起到了战略指导的重要作用。

《论持久战》为中国的抗战胜利的道路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成为了中国抗战时期的指导纲领,引导中国的抗战赢得最后的胜利。读完这本《论持久战》,我深深地佩服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同时也感到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期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并且必须要努力奋斗!因为我们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3)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4)

摘要:本文在学习过程,对于持久战的认识是在这个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

关键词:持久战

持久战

读书感受及体会

一、持久战的读后感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些书来了解这些书的内容,也可通过这些书来了解这些书的特征。

1、持久战的读后感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学会的不只是这些书中的一些知识,更重要的还有一些书中的一些哲理思想。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于一个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括。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问题,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如何,一个人所从事的一切工作,不仅仅在其职业上而且在工作中能力上。在当今社会,只有一个人具有这个价值取向,才能在这个社会中生存,才有生存的空间。

2.持久战的读后感的重要性。

在这个阶段,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这些书中的一些哲理思想来了解这些书的内容。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于一个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于一个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一个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也是对于一个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括。

3.持久战的读后感的重要性。

在读了这些书后,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书中的一些哲理思想的特征。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这些哲理家的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一个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的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一个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这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的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也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这些概括,都是对一个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也是对一个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一些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也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的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些概括,都是对一个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也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也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也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也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也是对一个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里来时,你会选择哪一种?”这也是对一个哲学家最基本的概括。比如“为什么当你要把这些书搬到这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篇5)

本周学习了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再次学习本文又有了新的想法,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

正如题目所讲毛主席为什么把抗日战争定义为持久战,而不是盲目的认同速胜、亡国之类的言论?这就是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才能胜利。同样我们干小贷拥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则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我们心中有理想,我们才能有坚定的奋斗方向。如今我们作为小贷人,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靠红色教育,靠思想灌输,靠不断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自然会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三观,才能将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宗旨作为自身准则牢记于心。

其次,现阶段的我们还要时刻保持着“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德作风,坚定我们小贷事业的正确性。回顾小贷成立至今,我们队伍中有没有出现知行不合一的人或者散播些不利于部门发展言论的人?这点大家都要进行深刻反思。还有随着我们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客户经理之间的业绩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就会有一些人会把自己营销不出户,业绩做不上来这些客观原因全怪罪于我们平台。但是有很多时候自己报的每日工作计划次次落空,却还不知道其问题所在,这就是典型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还有在晨夕会的学习中也存在着过耳不入脑,过眼不入心,就是站起来发言也是敷衍了事的状态,殊不知自己一直在做的都是伪努力,是自身进步最大的障碍。我们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这样自己的三观也只会变得越来越消极。总而言之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个人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立志向,坚持自身信念,不能屈服于一时困难与挫折。就比如在每天的营销中,谁也不能保证今天会有意向户或者能直接达成贷款合作的客户,我们唯有用心去拜访,用实际行动去证明自身能做到踏实营销。相信大家在发放一笔属于自己营销客户的时候那种喜悦感是真正发自内心的。这也证明了营销这条道路就是一条光明正确的道路,唯有一直向前,才能一步步离优秀的客户经理越来越近。最后更不要斤斤计较与个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要时刻把团队和平台放在首位才是我们成长的最关键一步。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1000字(读书笔记范文)


清晨的朝阳洒在静谧大地,春意盎然,台上一位气宇轩昂的领袖滔滔不绝的演讲着,台下掌声连绵不绝,有的人怀疑的听着,有的人寻求期望的听着,还有的人充满信心的听着,演讲得越久大家越热血沸腾,没有人能坐的住。可能是岁数大了或者是《觉醒时代》等影视剧的大火,现在看《论持久战》并不会感觉到乏味,能听到一字一句的演讲犹如刀疤划心上,能看到先辈们面对苦难一颦一笑充满信仰。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m.dhb100.com

1938年5月,徐州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第10个月,一方面,日军势头凶猛,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武汉危急;另一方面,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首胜,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面对错综复杂的战争局势,众说纷纭,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何去何从莫衷一是,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杨家岭的窑洞里写下五万多字的《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思路清晰,客观全面,全方位、无死角的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它的重要性犹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诸葛亮,给人民带来新希望。同样,它也有最清晰的自我认知,并非妄加评断,在此基础上提出持久战。“持久战”是以哲学为基础宏远战略眼光所提出,可以看到,毛主席对局势的分析细致入微,回望历史,往后的七年抗战,完全与其相符,《论持久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石。本人看完的真实反应是:牛逼死了!

书中这样写道:“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楚汉成皋之战,韩信破赵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十月革命后的苏联内战,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

人的一生难免起起伏伏,让自己的思维更丰满才是过好生活的保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古人言“人定胜天”,这就是阿德勒所推崇的个体心理学,就像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所说“我命由我不由天”。可能你处于劣势的时候会有一些丧,但是人一旦有了自我超越,便充满信心,因此在职业生涯方面要给自己设定里程碑式的计划,即将长远战略目标拆解成各个小目标,持久战拆为各个小的速决战,“我之战略的持久战,到战场作战就变成速决战了”。

书中告诉我在弱小的时候、遭遇重大困难时,该如何制定战略。与持久战相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短期不能被困难打倒,先度过生存期;第二阶段,坚持,不断的累积优势和削弱困难,等待形势逆转;第三,战胜困难,开启人生新篇章。

企业的发展就是一场持久战,企业要做好形势的判断,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论持久战》是以弱胜强的秘籍,它适用于绝大多数企业。高层领导者要有战略眼光,中层领导者要有战术思维,要时刻保持清晰的思路,不被琐事杂事所拖累,做好对社会背景、自我优劣的细致分析,即做好思路清晰且细致全面的SWOT分析。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并无限扩大并尽快缩小劣势差距,抓住敌方劣势并主动进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统一战线,也就是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做好资源整合与利用并提高效率。

人生的发展就是一场持久战,你当下的工作可能是你不喜欢的,但你一定要记得,要从全局长远的角度看看待问题,不能片面的盯着一个矛盾点,先度过生存期,再去谈梦想。没有谁一出生就是站起来的,跪着赚钱不可耻,但不要忘记今后要站起来。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利用好下班时间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紧盯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把目光交给自己的对手。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对世界、对自己绝望,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只要你在路上,这些积累,能让你走的更远。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http://www.dhb100.com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亡国论”、“速胜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思想认识也不统一,一些党内同志寄希望于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未深刻认识到运动战的重要性。

很多人对抗日战争能不能取得最后胜利?能速胜还是持久战?都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清晰认识。毛泽东同志基于当时的国内形势,在总结抗战十月以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对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预测,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提出抗日战争是一个持久战过程,而且中国人民必将会取得最后胜利,并系统阐述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文章第一部分对“亡国论”、“速胜论”进行了驳斥,并对为什么是持久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持久战将具体表现的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预测:第一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后面的抗日战争完全验证了这三个阶段,这种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分析和研判,让当时参与抗战的共产党员、广大人民和有志人士等对抗日战争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也坚定了抗战必将取得最后胜利的信念,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首先对的犬牙交错的抗日战争形态、为和平而战的正义性及战争中的自觉能动性进行了分析论述。接着,从战争和政治、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目的及具体形式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取得抗日持久战的胜利进行了全面理论阐述。最后文章给出了结论: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应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中国。

读完整篇讲稿,受益匪浅,思虑良多。当前中国人民刚刚经历过另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并仍在持续抗战中-新型冠状肺炎。新冠肺炎的战争悄然打响,并迅速肆虐全国,给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尤其是湖北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疫情快速扩散的初期,人心惶惶,无人知道何时是结束之时,各种悲观情绪和阴谋论调开始蔓延,原来本该家人团圆、喜庆热闹的新春佳节也一片惨淡。

战争已至,全民抗之。党中央对复杂新冠疫情形势迅速作出了研判,并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始终放在首位,举全国之力层层狙击新冠肺炎的发展蔓延。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人民也以极高地自觉能动性加入到抗疫战争中,形成了全国人民统一战线,以人民战争对抗残酷的新冠疫情。

随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始终坚持在前线的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和付出,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随着,国外新冠疫情形势的恶化蔓延,新冠肺炎的抗疫不会“速胜”,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抗争过程。因此,面对疫情,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在运动战发展,并集中优势力量,消灭敌人,尽最大力量保存自己。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创伤,要完全战胜疫情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的支撑,全力放开发展经济又面临着新冠疫情的卷土重来的可能,美国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如何在发展复苏经济的同时,打赢新冠肺炎这场持久战,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我认为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解答。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战役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指战员,我们要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要有保存自己的战术、压到敌人的勇气,也要有驾驭整个战役变化发展的能力。从根本的来说,就是我们每个人在公司改革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把控,为公司发展壮大和战胜新冠疫情贡献自己最大力量。

希望读后感大全的优质读后感能够给您带来灵感。www.dhb100.com

2024最新读书:《论持久战》的读书范文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一篇军事著作,后在八年的抗战中证明了他的思想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其最终指引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更多读后感请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www.dhb100.com

《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范文1

在感觉在电脑前呆久了有点疲惫的时候,就停下来随意拿本书看下。开始看到是《论持久战》只是为了想看看毛主席是怎样治理军队的,看了才知道有感颇深。我想那就是因为有了他的战略原则才赢得了中国的8年抗战胜利。

要是我们在这次网络营销大赛中也把她的战略原则应用到其中,,(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进行完成阶段任务,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方针:(2)采取运动战和游击战的作战形式。这就说明了怎样进行营销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的问题。《论持久战》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不仅科学地论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阐明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在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在学习中的启迪——应该如何辩证的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术。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对自己学习的整体状况有一个比较客观、清晰的分析认识,承认自己学习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要有长远的目标,确定具体的近期奋斗目标,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使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而在此过程中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持久战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相信如果能够得到推广,那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了。

《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范文2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第一次认真研读的论文。抛开思想性、军事话题和历史背景,单从议论文写作的角度学习这篇文章。学习作者论文的整体框架设计、论证流程和论证方法。

按照逻辑顺序,先提出问题,叙述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接着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得到问题的根据,也就是论据,最后得出观点。因为时间关系,我只看了问题的根据和驳亡国论,这是最重要的2部分,能以小见大也。

在问题根据部分,作者一针见血指出战争本质,然后分析中日双方的特点。主要分析影响战争的因素: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战争的性质(进步性、退步性和野蛮性)。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结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论证中,思路是抓住论证的需要的关键根据-----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抓住亡国论的根据中的片面和主观性(主要是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说明亡国论的根据站不住脚),同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状况存在胜利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论证中,大量使用了矛盾论,紧紧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根本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总之,本文是一般论文的典范,好好学习。

《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范文3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毛泽东在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稿。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分析并且对于战争也作了预测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亡,中国人不会沦为亡国奴,我们必然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强我弱,所以这场战争一定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条条阐述我们会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随后文中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他把胜利的最重要因素放在人尙面而非武器,也许日本在武器尙比我们先进,但是胜利最终还是属于我们的。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指明了中日都不会妥协以结束战争。与日本方面,他们的胃口很大,单纯几个省份的割让并不能满足他们的狼子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也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我们是绝不会妥协的,战争也是必然会进行下去的。

最后,而对于战争的趋势,他预测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总体趋势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点是我最为佩服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刚处于战争初期,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对战争的推测准的让我们吃惊。足以显示了他对战争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和他的军事才华,也难怪这篇文章会被奉为经典,成为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习这篇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范文4

《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毛泽东正是从敌我双方分析论证。“持久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胜利”,毛泽东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所以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奇迹的创造,得益于信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这一伟大创新与应用在世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分析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近在咫尺。

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现在需要从全新的角度去学习思考论持久战,去体会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赋予它不一样的含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我们的使命,不断的成长与提高。

《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范文5

一九三八年,面对严峻的抗一九三八年,面对严峻的抗日形势,毛主席提出了持久战这一光辉理论,驳斥了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表明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结合当下的现实在回过头来再看当年毛主席的这篇经典的《论持久战》,无不感慨万千体会颇多。其中,最大的体会便是毛主席对中国和日本以及周边环境的精辟分析和大胆预测。

可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毛主席首先肯定了由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这场抗战必胜无疑。但同时,他又不是盲目自信,陷入“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之中。而是一步一步详细分析中国和日本的国情,提出了与国名党截然相反的,坚决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坚持持久战略方针。

在整篇文章中,无不显现着用唯物辩证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精神。无论是看待日本,还是中国。毛主席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广泛发动群众,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来共同抗日。在此时,毛主席显现出了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他放下与国民的党之间的斗争,做出让步,只为了发挥中国最大的人力优势,联合所有力量,鼓舞起民众斗志,做好打一场人民战争的思想准备,去赢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而此后,历史证明,毛主席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也正是这面正确的旗帜,引导着广大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日形势,毛主席提出了持久战这一光辉理论,驳斥了不切实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表明了中国人民必胜的信念。结合当下的现实在回过头来再看当年毛主席的这篇经典的《论持久战》,无不感慨万千体会颇多。其中,最大的体会便是毛主席对中国和日本以及周边环境的精辟分析和大胆预测。

可言: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毛主席首先肯定了由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这场抗战必胜无疑。但同时,他又不是盲目自信,陷入“速胜论”的错误观点之中。而是一步一步详细分析中国和日本的国情,提出了与国名党截然相反的,坚决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坚持持久战略方针。

在整篇文章中,无不显现着用唯物辩证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精神。无论是看待日本,还是中国。毛主席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广泛发动群众,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来共同抗日。在此时,毛主席显现出了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他放下与国民的党之间的斗争,做出让步,只为了发挥中国最大的人力优势,联合所有力量,鼓舞起民众斗志,做好打一场人民战争的思想准备,去赢得抗战的全面胜利。

而此后,历史证明,毛主席的预言是完全正确的。也正是这面正确的旗帜,引导着广大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

《论持久战》的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有关论持久战读书笔记精选8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