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电影死亡观后感 > 地图 > 电影死亡观后感

电影死亡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4-12 来源:互联网

电影死亡观后感9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看电影,优秀的电影会让我们每个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所有的观后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借助自己的心理感受来呈现观后感能够带给读者新的思想与体验。您觉得写作品名的观后感困难吗?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收集并为您呈上“电影死亡观后感”相关内容,希望您阅读后有所收获!

电影死亡观后感(篇1)

在《死亡诗社》中,美国名牌大学的预备学校威尔顿学院的治学格言是“传统、荣誉、纪律、卓越”,这是该学校办学成功的一大法宝。然而通过离经叛道的约翰•基廷老师的教学理念,我们就会明白:所谓传统,只是禁锢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循规蹈矩一心只读圣贤书,将来按照父母的意愿实现人生目标,个人的选择是被禁止的;所谓荣誉,变成了违心告密者的开脱之词,让真正的心灵自由和荣誉蒙羞;所谓纪律,只是培养驯服者的枷锁;所谓卓越,只在家庭的期望中获得优秀成绩,然后进入理想的高等学府。然而,罗宾扮演的心灵导师,却与学校的办学理念格格不入,他用诗歌作为钥匙,开启了一扇大门,使得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的心灵挣脱了桎梏,获得了最大限度的提升。让他们明白,世界上最广阔的不是天空,不是大地,不是海洋,而是人的心灵。

“及时行乐,让你的生命超凡脱俗。”“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这不是蛊惑,而是启示和指引,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影片中,酷爱表演的尼尔无法摆脱严厉父亲的禁锢,终于用极端方式实现了自由之梦。而船长约翰•基廷老师,也影响了影片之外的千千万万的人。他温和、儒雅,却炽热如火;他幽默、博学,获得了学生们由衷的尊敬。当他因为尼尔之死被学校当替罪羊开除离开之际,学生们跳上课桌,高喊:“船长,我的船长。”看到这一幕,相信每个人都会心情激荡。

电影死亡观后感(篇2)

《死亡诗社》是一部美国电影,讲述的是在教师基廷的影响下,一群中学生如何反抗那些压抑、束缚他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故事。电影的结局是基廷先生被学校辞退,所有的学生都站在课桌上用基廷老师教给他们的方式向基廷老师告别,看到这一幕,我流泪了,所有的激动都化成了一句话: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站起来。

故事发生在美国威尔顿预备学院,这所学校在美国有着辉煌的历史,80%的学生能考入世界名牌大学,基廷先生就是一个毕业于该校又刚刚回到该校任教的新教师。在基廷先生进班上课前,另外两位教师已经上了两节课,一位通过单调的、重复的、一遍遍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农夫”这个词语;另一位通过布置20道课后作业题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并且恐吓学生如果完不成作业就要受到惩罚。

这就是这所学校常规的教学方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运用惩罚和机械训练的教学管理方式。就在这时,基廷老师来了,他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把学生带到陈列着已故校友照片的大厅,让学生通过观看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启发学生思考生命的短暂,他说:“照片上的他们也曾雄心勃勃,但他们都化为了灰尘,总有一天,这个房间里的所有人也会像他们一样,停止呼吸,手脚冰凉地死去。”在基廷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领悟到生命是短暂的,他们原本平静的心波澜起伏起来,他们终于明白,要想让生命有意义,只有“抓住今天”。“抓住今天”,才能让生命超越凡俗。于是,“抓住今天”便走入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成为许多学生的座右铭。

课堂上,基廷先生勇敢地挑战传统教学方式,打破按部就班的讲解方式,让学生撕掉课本中无用的前言部分,并且鼓励孩子们:“撕吧,你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尽情咀嚼,咀嚼文学的滋味……”

基廷老师就是这样,他的每次出现都能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意想不到的挑战,无论是他带领学生感受时光短暂的方式,还是让学生撕掉课本上没用的前言。

在另一节课上,基廷老师忽然爬上讲台桌,高高地站在讲台桌上对学生们说:“知道我为什么站在这里吗?我要提醒自己,要换个方式看世界……读诗的时候也是这样,不要只考虑作者的想法,而要考虑自己的想法,要寻找自己的声音,对于大部分声音不要盲从,要跳出去,要突破……”不仅他自己这样做了,他还鼓励学生一个个爬上课桌,站在课桌上,换个方式去看世界。

这就是基廷老师,这就是基廷老师挑战传统的教育方式。他引导学生寻找自己,透视自己,坦然面对自己,引领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在基廷老师的引领下,这群热血沸腾的青年自发地重组了“死亡诗社”,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石穴里朗诵诗歌,让诗歌像蜂蜜一样从舌尖上滴下来,让生命在这一刻尽情地释放。

在基廷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变了,慢慢地变了。托德变了,这个最初胆小怕事、有着朗诵障碍的孩子终于有了表达自己看法的勇气,他勇敢地扔掉了爸爸妈妈连续送了两年的一模一样的生日礼物;纳克斯用“抓住今天”暗暗给自己鼓劲,大胆地向心爱的女孩克丽丝表达了爱意;查理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努旺达,在校刊上发表文章主张学校招收女生入校;尼尔发现了自己的梦想是演出,克服了一切阻力参加了演出……这所有的变化,都源于基廷老师对学生的启发,源于基廷老师对学生生命力的激发,在基廷老师的启发下,这群学生被感染了,这群被禁锢被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被感染了,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他们生命中的天性、梦想、勇气、爱情冉冉升起……但,尽管孩子们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但基廷老师仍然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当他按照他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时,校长说“我们有非常好的教学大纲”;当他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思想者时,同事说“把十六七岁的孩子培养成为独立思考者,天方夜谭”;当尼尔喜欢上表演后,尼尔的父亲阴沉着脸对基廷说“离我儿子远一点”……

基廷老师很孤独,他启迪了学生心中的梦想,但他却因尼尔的自杀而被迫离开了他喜欢的讲台。当他最后来到教室向学生告别的时候,让人激动的一幕出现了:孩子们不顾正在上课的诺伦校长连连发出的“开除”的警告,一个个站在课桌上,发自内心地向基廷告别:“船长,我的船长”。

孩子们站了起来,顶着来自校长的压力,冒着被开除的危险,他们自觉、自愿、主动地站了起来,这一行动表明他们摆脱了禁锢,学会了辨别,他们知道什么是值得尊敬的,什么是应该抛弃的,对于校长的要求,他们不再盲从,面对校长的恐吓,他们不再屈服,他们勇敢地“抓住今天”,在基廷老师走出教室门口的那一瞬间,孩子们用站在课桌上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基廷老师的热爱。

基廷老师被辞退是不幸的,但基廷老师又是幸福的。因为,他种植在孩子们心田里的.舒张个性的种子在他要离开的刹那绽放了出来。

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站起来,让站起来的人从不同的视角看世界,解放尚且还在跪着的学生,不再牺牲他们的爱好和兴趣,不再压抑他们的个性,不再只按照规定让他们学习学习再学习、背诵背诵再背诵、训练训练再训练,让学生站起来,让站起来的学生在看世界的同时也审视审视自己,明白自己的需求、自己的特长,抓住今天,从今天做起,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内心的需求。

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站起来!

电影死亡观后感(篇3)

男主角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男主角,女主角嘛,很漂亮。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只有十五分钟记忆时间的病人为死去的妻子复仇!虽然是老一套的爱情和复仇题材,但是情节的编排和讲述故事的方式还是有点不一样的。通过男主角的两本日记本,最初的唯美爱情和后来的坚决复仇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中间穿插了印度宝莱坞传统的歌舞,不至于使人一直紧张。整的来讲,从头到尾还是很能抓住观众的好奇心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片子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如果要写观后感,倒是有很多话题可以拓展一下。比如说,这部片子告诉我们什么,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分享一下。

《未知死亡》告诉我们,

1爱情是最美好的,但是很稀缺。总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要么就是两个巴掌拍响了却没有圆满的结局。

2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好人。杀害女主角的黑帮老大Ghajini,他在公共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是个具有慈善精神的成功人士,因为他赞助了某某大学。

3付出不一定有收获。

4任何情况下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要轻易放弃。女主角在火车上解救被拐少女是,她已经被逼到绝境了,但是在最后关头当她拉开后门的卷闸门时,正义的化身出现了。当然很多情况下这是为了剧情需要,现实中可能不会有这么多奇迹,即使这样,认准的事情也不要轻易放弃。

5关键时刻一定要带手机,危险时候一定要让手机静音。其实这句话不应该这么说,但是应该怎么提炼一下呢?

6小人总是能伸能曲,不要相信表面的现象。

最经典的还是印脚模那个桥段。女主角在男主角要踏入新房子的时候,提议他们一起印一个脚模,象征着他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生也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为他们未来的子孙证明当初他们是如何幸福地开启一个新的世界的。挺不错的创意。

电影死亡观后感(篇4)

在《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把这句梭罗的诗宣讲给他新一届的学生。

名字容易让人误解,其实这不是一部充满死亡气息的电影。在那里,没有普拉斯那样的女人故事,也没有阴冷刺骨的文字。相反,这应当归类于学校青春剧。在这个严谨的威尔顿教会学校(男校)有着这样的四个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学校里,有这样一群俊美如阿波罗的男孩。他们的眼中闪着好奇的光芒,对爱和异性的憧憬,挣扎着奋起的力量,向往一次不计代价的独立的飞翔。

这是七个男孩的故事,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我的男生,他的哥哥十分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惭形秽。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最终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基丁的出现,似乎改变了他们的未来,但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又证明了他们内心的期盼。

第一堂课,基丁叫大家撕去了教科书上对诗歌评判与赏析规定那一页,并努力告诉他们青春的活力和诗句的甜蜜,让大家都叫他“船长”,大家都笑了。早慧的尼尔干脆的撕去那一页,懦弱的托德怯怯的撕去那一页,认真的卡梅隆工整的撕去那一页。学生不一样的表现并没有让基丁感到奇怪

第二堂课,基丁站在讲台桌让大家上讲台来换一个眼光看这个世界,让他们朗诵自我的诗歌,让他们用诗句唱出心底的感受。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我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第三堂课,基丁耐心的告戒大家,梦想是不能对抗现实的,他们必须在现实的天空下放飞自我的梦想,他鼓励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梦想,又着实为他们的现实担忧。尼尔爱好戏剧,可他父亲并不期望儿子和戏剧沾上边,基丁不止一次的鼓励尼尔把自我的想法说给父亲听,尼尔办不到。尼尔瞒着父亲参加了学校戏剧团的演出,父亲意外出现,冰冷的拽走了尼尔,还严肃的说要把尼尔转送军校。尼尔一声大叫,然后独自说:“我演得真好。”

最终一堂课,一个戏剧爱好者,一个诗人,一个学生,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死了。无奈的尼尔最终拿起了父亲书桌里的手qiāng,指向了自我……托德的难以置信,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中,托德不断奔跑却又不断摔倒,还有他那撕心裂肺的哀嚎,他无法理解这一切,他无法原谅这一切。当七个男孩中唯一一个依然严谨依然只懂得明哲保身的卡梅伦报告了学校关于基汀教师鼓励他们组织死亡诗社之后,基汀只能选择离开。忍无可忍的查理在揍了卡梅隆一拳后也被学校开除。可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

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应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丁最终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我的梦想一齐生存了。

影片依然有美国电影的一贯风格——艳丽的色彩,逗人的桥段,戏剧的冲突,煽情的故事。然而,导演并没有所以而让影片止步于此。

浪漫的诗人走向了死亡,无法理解现实,仅有把自我捏碎。

勇敢的斗士离开了,他会用他的一生去战斗去向现实挑战。

理性的哲人留下了,他从生命和死亡的对话中透彻地理解了人生的智慧,他会独立地承担自身的命运。

无畏的船长被放逐了,他注定是一个流浪的游吟诗人,也注定是他船员们一辈子的老船长。

影片名为,也许正是借用了“向死而生”的含义。仅有让不属于自我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实的生,清醒的生,有意义的生!

电影在一群站在课桌上的孩子深情的注视下划了句号。可生活还在继续,看电影的人还在继续。我是否有一天也能那样独立的站着?

电影是门遗憾的艺术,她界于创作与未完成之间。她象一盏灯,照亮你心灵的一条小路,启发你,引导你,让你独立的思考,在人生的旅途中去完成,去实现。看电影也是一件很独立的事,在那流光幻影之中,你欢乐,你悲伤,你愤怒,你感悟。在电影里,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你自我的,都是独立的。

我们的独立精神应当植根于生命的野性,梦想和勇气,生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或许生命有时会是痛苦的,但不要忘了灵魂深处面向生的勇气和对生的渴望。

电影死亡观后感(篇5)

早上知道了罗宾威廉姆斯去世的消息,第一感觉是震撼,很多年没看过他的电影了,甚至平时都想不起来这个给了我一个愉快童年的长者。听闻他自杀的消息,才突然想起了他那似乎总是带着几分忧郁的微笑。

不知为什么,每次看到他的笑容第一感觉会是有些伤心。他努力的带给别人欢乐,却不知他自己过得是否同样快乐。

晚上回到住处,打开电脑再次观赏了一遍死亡诗社这部他给我印象最深的电影,果然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加,看起来感觉又不同了。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那时应该我还太小,或许是初中的时候吧,理解不了理想啊现实啊这些复杂的话题,但是我记住了一句话,CARPE DIEM,及时行乐。我不敢自诩为一个活得很诗意的人,但是我真的经常被一些文章或电影所影响,所以这是改变我人生观的电影之一,而那时我就记住了这一句话,所以我从那时就懂得了无论做什么,一定要是让自己高兴的事。所以我初中那三年玩得很开心,我享受任何一件事带给我的乐趣。

再次看死亡诗社的时候,已经接近高中毕业了,我在那时终于感觉到了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时候,给人的压力有多么可怕。我理解了为什么尼尔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自己正在经历的一些故事。他的死其实不能算是任何人的错,只是因为他习惯了扮演一个好儿子。最后的一句台词,I was good!I was good!既是再说他对自己舞台上演技的肯定,也是表明他对自己生活中所扮演角色的肯定。可那终究不是他自己,他已经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是他懦弱吗?并不是,只是当你习惯了戴着面具生活的时候,真的会没法释放出真实的自己。当时对这个角色的感触之所以深刻,是因为我一直也在虚伪地活着,扮演者一个我现在已经忘记的角色,总之那不是我,而我当初才是真的懦弱,被父母送进了他们认为对我最好的大学,去走他们给我定好的道路。不过最终我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在就读三月之后以彻底的爆发换来了重新再考一次大学选择我自己想上的学校的权利这恐怕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真的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现在,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不知不觉间居然就抑制不住大哭一场的冲动。我以为我活着,其实早已死去,我以为我选择了理想,其实一直都是在向现实妥协。我终究不能只做自己,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考虑。需要考虑吗?其实都跟我没关系,只不过生活让你如此而已。我怨恨为何没有我的船长出现,领着我走上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同时也深知即使我的船长站在面前,我也不会有跟他同行的勇气。生活,总是如此而已。

Becuase believe or not, each one of us in this room is one day going to stop breathing, turn cold and die. 他曾经的台词,现在看起来才觉得如此真实,恐怕我此生也不会活在我真正的理想之中,可是至少我还有机会去实现CARPE DIEM。愿天堂因为你的到来而增添更多的欢乐,愿死亡终结你不曾讲述的忧伤。Oh,captain,my captain!

电影死亡观后感(篇6)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有情怀的电影了,忙里偷闲把这部电影看了。看完后满脑子都是那句“Carpe diem”,英文是seize the day。简简单单的几个词,我的第一感觉就两个字”不凡“。对于这部电影,我有几点感触。

一是自由。我们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自由这是肯定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相对于身体上的自由,我们更能达到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不受现实的约束,我们所到之处有所局限,但思想却是没有边界的。

二是独立。还是和思想有关,任何有独立思想,能独立思考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我认为将来都是能干一番大事的人。不要盲目从众,想清楚了再说再做,不要害怕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三是热爱。影片中是一群热爱诗歌,热爱自由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热爱的事物,或具体,或抽象。既然热爱,别仅仅停留在爱上,carpe diem, seize the day, boys,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

最后想说,推荐观看。

电影死亡观后感(篇7)

今天,妈妈让我在网上看一部名字是《死亡之吻》的电影。我很好奇,这是什么样的一部电影,会有这样一个听上去就有点恐怖的名字呢?于是,我带着疑问接着往下看。

电影从警察的一次抓捕行动开始。在这次抓捕行动中,警察抓住了两个正在向几名学生兜售海洛因的毒贩。学生们被送往戒毒所,在戒毒所,学生们讲诉了他们接触毒品并染上毒瘾的经过。在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们被两名毒贩拦了下来。毒贩将他们带到一角,先是向他们展示吸了海洛因以后很舒服、很精神的样子,他们出于好奇也试着吸了一口。当他们吸了几口之后就发觉他们再也离不开毒品了。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向毒贩买毒品。没钱时,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偷出去卖了换钱。他们中有一个叫英杰的男孩还在一次注射海洛因后死了。吸毒的学生虽然也明白毒品是害人的东西,但想戒掉毒瘾,却很难很难。

戒毒医生丁亚兰为了弄清海洛因成瘾的过程,尽快找到戒除毒瘾的方法和药物,不惜“以身试毒”。但她低估了毒品的成瘾性,染上了毒瘾,交上了不该交的“朋友”,并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

看到这里,我感到很沉重。通过电影我知道了,毒品是一个危害多么大的东西。它无情地摧毁了无数人的理想、自尊和健康,拆散了上万个和睦的家庭。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避开并远离毒品,不要因为无知和好奇走上一条不归路!

得小302班杨羿戈观后感》

电影死亡观后感(篇8)

电影《死亡诗社》讲述的一个”地狱“般的高中学校,其中一群爱好诗歌的学生和他们喜欢的”oh,captain,my captain“的故事。这些学生,真是风华正茂,年轻有为,展现生命的大好时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然而心中的梦想却被这所地狱般的学校和父母所压抑,影片中的Neil,学校中的好学生,每门功课成绩都得了A,从小到大的生活都是在父母的安排下井然有序的进行,一直以来对于父母的决定只能默默地接受,不敢反抗,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正是在John Keating老师的课堂上,点燃了他对生活和梦想的激情,重组了死亡诗社,瞒着父母参加了梦寐以求的话剧表演,只有在此刻他的生命在《仲夏夜之梦》精灵的身上绽放,然而这一切随着帷幕落下,让他再次回到现实。就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被父亲带到家里,告知让他收拾行李换一所学校,什么话剧之类的跟学习无关的一切活动都不允许参加。他试图跟父亲解释,说出他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就在他刚要张口说时,被父亲”又是拍戏“的话语收回,只是一句:nothing!随着一句nothing,父母变睡了,然而Neil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复,无奈之下,他最后一次带上精灵的荆冠,踏着冰凉如水的夜色,在梦想和现实间终于做出决定,默默地离开,永远地离开了!他用死亡来发出他最后无言的愤懑。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本是一个年轻的生命才要开始他美好人生的大好时光,却被这现实残酷、无法束缚的压力所击退,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离开。

Neil的离开,不但是父母的痛苦,更是小伙伴们和老师心灵的创伤。引起了很大的反向。就连这所名牌学校的荣誉也收到了影响。为此,学校开始调查。然而却将矛头指向了John Keating老师,John Kieating老师成了Neil离开的替罪羊,最终被校方辞退。

John Keating老师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我想可能正是因为他曾经历过。如今,他成了传播知识的老师,他不想让他的学生走跟他一样的路。在他的课堂上,他让学生撕掉课本上权威的话语,让学生站在桌子上,从不同的视桔察事物,在院子里让学生明白顺从的真正含义。就是一位这样有想法的浪漫老师,他鼓励他的学生追求内心的想法,却成了Neil离开的替罪羊,怎么不让人心痛?

影片中还有一个叫做Todd的,他跟Neil同一个宿舍。一开始他看起来傻乎乎的,因为哥哥是学校人人皆知的好学生,如今的他有很大的压力,每天勤奋学习,言谈很少,但是在John Keating老师和Neil的帮助下,他内心的激情也被点燃,他也成了死亡诗社的一员。在影片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是他第一个站在桌子上,喊出”oh,captain,my captain“。那一刻,他不再那么胆小,心中只有对John Keating老师的不舍和对Neil离开的伤痛。

影片一开始,全体师生在大会上异口同声说出学校的校训是:传统、荣誉、纪律、优秀。一开始仿佛就与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

影片更多的留给我们的是教育意义:

1.John Keating老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他希望他的学生对事物有独特的看法,追求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与梦想。

2.我们大多数的父母都是像Neil的父母亲一样,给自己的孩子安排好一切,从来不管不问孩子内心的想法。

3.现在我们的大多数学校一切为了升学率,给学生魔鬼一般的训练,最终成了地狱般的学校。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强调要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的翻转课堂、MOOC、微课、创客的发展,对我们传统的教学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电影死亡观后感(篇9)

及时行乐。在电影里用拉丁语说叫carpe diem。

这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它告诉我,要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去努力,因为只有如此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别人会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来告诉你,你要争取什么。你要好好读书,你要拿奖状,你要考一所好的大学,你要读研读博,你要考公务员,你要努力赚钱,你要在合适的时候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生子,然后你要更加努力赚钱去养儿育女,光耀门楣。这就是别人告诉你的,你的人生。可是你的人生为什么要让别人来告诉你怎么走呢?那怕这个别人是你的父母,你的老师,或者那些已然成为尘土却依然高高在上的永远正确的伟人们!他们都不是你。他们会说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要多,并以此认定你的想法不值一提,too young &sometimes naive。他们会跟你说他们的压力有多大,他们曾没有的条件你都拥有了,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努力。于是沟通断绝了,代沟产生了,我们开始把想法埋在心里,按照光荣正确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并把头低下。我不想问“这样真的好吗”,因为所有人都知道答案。然而世间最荒谬而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有些事我们知道是错的.,我们却无力改变。无力!我们似乎不能一个人去反抗,社会如此环境如此。团结就是力量嘛,历史告诉我们总有一个英雄会带领我们去改变,而我不是,你也不是,于是我们只好等待,咬牙切齿地等待,等待着有一位英明神武的人来改变这个万恶的社会,解放我们困在笼子里的思想。这真的狗血又狗屎啊。然而个人的力量真的是狗屎吗。个人是不是永远不能抗衡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我们需要第一步。别把权威想的太强大,只要你踏出去那一步,希望自然到来。突然想到一个比喻,当然大家看看就好。我们在爬行,身上则背负着父母老师等所谓权威。我们一起走漫漫人生路,路上会有很多岔路,每一条路都有许多不同的风景,但总有一条路看上去要平坦,也有许多前人留下的脚印。然后每到一个岔路口,骑在我们身上的人,便会告诉我们该爬哪条路。最初,我们有说想爬别的路,然后“啪啪”,他们给了我们两巴掌,于是我们开始缄默。我们开始按照他们的指令走着同一条道路。偶尔,只是偶尔,我们会用渴望的眼光看着旁边那条有荆棘或是鲜花或是泥泞的路,以及用艳羡的眼光看着旁边偶尔出现的昂首挺胸自己一人直立行走的同类。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此比喻不针对所有人,也别看我,我正爬着呢。把那些谆谆教导和沉甸甸的责任抛诸脑后吧,别把所有的东西都扛身上,别把自己想的跟个超人似的,好好站起来走你的路。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希望有人看了我的推荐去看这部电影。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未知死亡电影观后感


未知死亡电影观后感

无论是书、电影,抑或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凡是可以触动我的,都乐意与大家分享,一起剥落在心灵厚结的茧层,让它柔软鲜活。复仇是爱情带来的唯一回忆,短暂的十五分钟记忆,却能伸张正义!有孤独的陪伴,不寂寞!

《未知死亡》是部印度电影,是我有生以来看的第二部印度电影。看完影片后,我觉得挺心痛,是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最深的感觉。决定看它,是因为某人介绍的。看了它之后,我深深地被故事情节和影片展现的情境所吸引。就以《未知死亡》插曲《kaise mujhe》的中文歌词作为开头吧,影片浓郁的悲伤,还是感染到了我,有些不能自拔,那些惯用的文字,似乎都不能表达此刻的心情。

影片主要是男女主人公由一场女主角制作的恶作剧——向媒体谎称电信大亨即男主人公向她大胆示爱而相识的。女主角不过是印度一家小小的广告公司的模特,和其他女孩子一样,偶尔搞一些善意的恶作剧,做美丽的白日梦。但是她是一个调皮、美丽、善良颇具爱心的女孩。善良永远是一种具有无穷魅力的品质,卡尔帕谢蒂固然是美丽的,但是最吸引男主人公的地方是她的善良。

一次误会,广告公司老板及员工,以为她与印度通讯公司的总裁在谈恋爱,她也将错就错,编织了一个她期望的爱情故事,并告知了采访的记者。后来男主角找她理论,男主角看到她帮助残疾人巧妙度过水沟,帮助盲人过马路,给露宿街头的小朋友送圣诞节礼物,还给他讲马路上的见闻,变卖自己的车筹钱给以为是穷小子的准老公的母亲治病……一次次善举感动着电信总裁。于是他将错就错,爱上了她,后来她也爱上了他,所以一个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开始上演了,俗套但不失浪漫,其实生活中的爱情很多都是相似的,但又有很大不同。所以即便是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也可以有无穷个版本。美妙的音乐舞蹈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美好的情感!用音乐和舞蹈展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是该影片的一大特点,使影片显得即时尚又新鲜。但有一点,男主人公没有向她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直到影片结束,他都没有来得及向他心爱的人公开身份。幸福太短,痛苦太长!很多人为此感到遗憾,可是我觉得这却是让影片深入人心最妙的一笔。现在我以文字的形式重温影片中浪漫、美丽、悲怆的爱情故事,让感动和愤怒再一次包绕自己……

影片没有在他们相恋时结束,它当然不能在那个时候结束!于是又有了后面的情节,女主人公在去果阿的火车上为了救被拐卖的幼童,而得罪了黑社会。她的世界温暖纯洁。但是她忘记了,这个世界毕竟有肮脏的东西,所以她在救出25个被拐卖的儿童后,又为了那两个惨遭沉海的无辜生命呼不平。可你并没有感觉到死亡的脚步已经慢慢的向你逼近。黑社会老大为了自己的利益决定杀掉女主人公。

男主人公在女主角离开的那个夜晚,他捧着鲜花,去了她的公寓,但是一切太晚了。迫切地想要把这一切美丽的真相告诉你时,那一刻的一个电话却把你推向了死亡。男主人公 眼睁睁地看着那恶魔将匕首插进你的身体,又将铁棒砸向血泊中奄奄一息的你,男主人公 无法忍受面对我爱的人倒下去无能为力。女主角在临死时她都不知道自己编织的爱情故事,走到了现实,她的确是和通讯公司的老公相爱了,并且即将成为他的妻子。我清楚地记得女主人公愤怒质问黑社会老大那两个失踪的小女孩去处的情景,在那一刻我好佩服她的勇气。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换成了我面对黑势力会不会有那种义气凛然之气。难道这个世界永远是善与恶的较量吗?难道人与人之间不能和平共处吗?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黑暗和无奈?当黑老大用铁棒用力锤女方头部,男主人公发出痛彻心扉的“不,不”的时候,他头部也受到重创,眼睁睁看着心爱的未婚妻倒在血泊里……那是怎样一种痛,彻透心扉。我突然对这个世界深感绝望!

其实,不止影片,现实生活中如此残忍的例子不是也有很多吗?也许人活着注定要经历无奈!也许叹息才是人生的常态!这样说,可能略显悲观了,可是,我还能怎么说呢?男主人公被他们击中头部后眼睁睁看着自己深爱的女人因爱心而死于非命,自己却患上了短期记忆丧失症,他脑中的记忆只能存留15分钟!他为了给自己深爱的女人报仇,每15分钟里都不停地重复着那恐怖而痛心的画面。头部受创加之强烈的精神刺激,他虽然活下来了,但仅能记住15分钟之内的事情和未婚妻遇害的残缺片段。他要为她报仇,手刃凶手,所以他自己身上纹了仇人的名字,在房间的每一处角落,都贴了提示自己的标识……当他将仇人按到在地,狠狠击打时,我同样感受到了复仇的快感,并不觉画面血腥,当然我并不提倡这样的复仇方式。

报仇的过程是漫长的,同时也是无奈的!他错杀无辜的人,甚至伤害了警察!警察是正义的象征,可是有的时候正义在事实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只有残忍才能对抗邪恶!没错,有时候我们只能试着残忍一点,才能活下去!男主人公最终在一名医学实习学生的帮助下记忆起自己痛苦地过去,并找到了那个黑社会头,那个残忍无道的家伙!他和他打斗!有些观众说为什么影片中不用枪,我在想,何必用枪呢?他赤手空拳把黑势力打得落花流水,不正体现了他内心对仇恨彻底的宣泄吗?他愤恨地活着,在痛苦记忆中练就钢筋铁臂,不就在等这一刻的到来吗?用枪,就太多余了!

他在与黑势力打斗身负重伤之后清晰地回忆起了未婚妻临死的那一幕,她的身影重现,给了他站起来的力量,痛失爱人,也再一次激起他内心无比仇恨,他选择了残忍!上帝夺走了男主人公的记忆,却留下可以让男主人公 复仇的强壮身体。男主人公不再是那个成功的魅力人士,而是只有15分钟记忆的智障者。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杀人狂、复仇者。男主人公 将仇人的名字注入我身体,用相机记录这一切。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我终于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用那根曾经无情的落在你头上的铁棒狠狠的击中那个杀害你的恶魔。

最后男主人公被送往了一所幼稚园,和孩子们在一起,天真无邪,他忘了怎样的爱以及怎样的恨,重新归于平静,画面温暖,这也算一种慰藉吧。影片最后的画面是他一个人面对黄昏,复仇了能怎样?黎明驱走了黑暗能怎样?正义战胜了邪恶又怎样?他不过是孤单一个人,一个人!就在那一刻,我流下了眼泪!其实影片不就是现实的写照吗?我感谢上天没有给我安排那么多惊险的生命情节,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在身处的环境中,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事浇薄!是啊,在这纷纷扰扰的世间,每个人都是独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也许我们曾相爱过,曾相聚过,可是无论经历过怎样的人生,最终都抵不过分离二字!

想到此,我痛哭失声!不过,请记住,哭,不是悲观厌世,而是为了要更好的活着!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部电影《死亡诗社》。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在不知道任何关于这部电影的背景资料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感觉很怪异。后来才慢慢感受到,它是想要表达:一些伟大的、逝去的文学家,他们人已经不在了,但是这些不在了的人却能够透过干枯的文字教给我们生命的激情。所以叫做《死亡诗社》

故事发生在一所人才辈出的精英学校,这里历来奉行严格刻板的教学风格,传统、荣誉、记录、优秀是他们的校训。校园里,有这样7个男孩: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卑。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终于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

然而一位新来的、与众不同的英语老师却改变了这一切。故事就围绕着新来的老师基廷和7个孩子展开了。影片中有这样几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镜头一:课堂撕书、打破禁锢

这堂课上,基廷老师打破了照本宣科的教学传统,他要求尼尔朗读教科书上一篇关于如何理解诗的导论,同时试图按照文章作者的思路以数轴的方法分析诗歌创作。但是,他马上思路一转:鬼话!这不是在修木管,这是在谈诗。撕掉吧!基廷老师语惊四座,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虽说他们暗地里十分不满保守枯燥的教学方式,但在课堂上早已习惯了循规蹈矩,现在要撕去这篇经典性的文章犹如去冒犯《圣经》。在这一幕中,有的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老师的意图,非常干脆地撕掉了那一页;有的学生仍未摆脱内心的懦弱,怯懦地撕掉那一页,而在撕纸声越来越大的喧哗声中,养成了严禁习惯的学生,用直尺公正地撕掉了那一页。也许此刻的他们并没有完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甚至可能一边大胆地做,一边心虚着,但基廷先生用一个废纸篓,在带走这些垃圾的同时,无声而坚定地告诉他们:向前走吧,不要在乎曾经的桎梏。

镜头二:站上讲桌、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这堂课中,基廷老师公然站到了课桌上并问:知道我为什么站到台子上吗?我是提醒自己,要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读诗的时候,不要只想到作者的见解,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寻找自己的声音,要突破!随着基廷的话音,男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登上讲台。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己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镜头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基廷分析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步伐和个性,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那个供学生们自由漫步的小小庭院,在那一刻仿佛也变得宽广无垠。基廷老师的教育方法给死气沉沉的学院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他鼓励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鼓励学生寻找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观察生活;他鼓励学生深入内心,去发掘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于是我们看到孩子们像一群精灵般穿梭于夜色中,在狭窄逼仄的山洞中成立了新一代的死亡诗社,他们聚集在一起讲故事,朗诵诗歌,演奏音乐手电筒的光照耀着他们专注的神情,透露出的是纯粹的热爱和快乐;我们看到了怯懦胆小的托德在基廷先生的引导下作出了精彩的诗歌,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我们看到了诺克斯一改往日的沉默,大胆地追求心仪的女孩,并得到对方的爱慕;我们还看到尼尔勇敢地顶着父亲的压力,站上了她梦寐以求的舞台,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欢呼

然而影片却以尼尔的自杀和基廷老师的被辞作为结局。尼尔的自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是一个可爱的少年,他学业优秀,他俊美、聪明、顺从、宽容,他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喜欢的标准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尼尔未必会自杀,他也未必会隐瞒父亲,这一切完全可以好好地沟通,包括与captain沟通。影片中的自杀安排,我认为应该是在向世人昭示:千万不要扼杀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千万不要给富于幻想的少年以及浪漫的青年背负世俗的压力、精神的苦痛、心灵的孤独。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和渴望。而基廷老师虽然被辞退,他却留给了学生光明的火种,点燃了心灵和头脑中如星光闪耀的火花。影片中有这样一幕,我每一次看到这里都会内心沸腾,热泪盈眶。

当基廷老师最后一次走出教室时,大家终于不理睬诺伦校长开除的警告,而是发自内心喊出:oh captain,My captain!这一句句captain,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一名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孩子们站在桌子上向他们心中的船长告别。基廷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尊重。他富于教育智慧的启蒙,唤起了学生生命的冲动,感性的、理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生的潜能爆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凸显了,学生有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基廷这样的老师,学校需要基廷老师,课堂需要基廷老师,学生需要基廷老师。

在这部电影似乎就是在告诉我: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勇于尝试,不断创新;它在告诉我,每一个学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天性,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我也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我认为我最应该做的,就是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受教育不同,因此,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不同,对同一件事,我们的处理结果也会不同。同时,我还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他们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发现孩子们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走向独一无二的成功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师是一项需要爱心的工程,需要我们用爱、用耐心、用坚持,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天赋,引导孩子的思想,抚慰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挥洒属于自己的辉煌。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今天在培训老师的推荐下,我在网上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初看电影名字,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结果证实我的预感,影片以悲剧收场。本片讲述在了一个传统学校的老师,用反传统的方法来教学生们诗歌、文学、生活的故事。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传统做法,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基廷老师在教育上打破了许多的传统,做了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学生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思想的解放,和基廷老师的感情日益深厚,基廷老师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

在基廷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教育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让自己的学生逐渐走出固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教会学生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教条主义,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 看完影片,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但我认为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教师应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型时期,会模仿身边的人和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从而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参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五天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骨干教师培训,虽然以我的资历来说,是远远不及骨干教师,在教师方面我还是属于新手,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都让我感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渴求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固虽然很辛苦,每天都会准时参加培训。在培训中,我接触了许多有名的学科专家,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资深教师。我从黄院长的以科研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讲座中知道我们社会的发展之迅猛,我们不能总是拿过时的知识来捆绑住学生的思维;从朱晓燕教授教师新理念的讲座中,倡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搭脚手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能有所铺垫,还教我们如何对我们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应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从不同的教学案例中汲取精华之处;从陈霄博士那里我学到了教师语言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从詹教授那里我学到很多的语音语调的知识,还有一些学习语音语调的小技巧,以后可以运用到教学中;何安平教授和梁红梅博士让我们接触了语料库这项新技术,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掌握新的科技方法,不然将会被社会淘汰;专家老师张凝让我感受到一位老师对于教师事业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生活中;何广铿教授让我教育科研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有韩教授是以世界咖啡的形式开发了我们每个人的能动性,讨论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法完善小组合作的课题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组员带来他们学校的一些教学模式,都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是孩子们前进的指路人,时代再发展,我们需不停的学习充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如果我们停滞不前,那孩子们怎么办?我们需要更完善的学习,目前我们有一些理论知识,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和跟岗培训,是我们理论知识的实践,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在这一阶段的学习都能过收获自己的心得,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中秋的晚上看完这部悲伤的电影《死亡诗社》。从前面的铺垫到中间的平淡到最后的高潮,你才发现前面的一切都是为最后的眼泪而生。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在最后迸发出绚丽的火焰,为电影的黑幕画上最灿烂的结尾。

电影的故事不新奇,讲述美国毛坦厂的学生们在基丁老师的带领下冲出压抑,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思考、理想、爱情......的故事。金融、工程、建筑、医学、计算固然很重要,那是我们生存的条件;但诗歌、浪漫、爱,才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原因。

为什么剑桥毕业的基丁会愿意来一个偏远男校当老师呢,他大可用他下辈子的时光在某个自由的大学里尽情感受诗歌的魅力,和志同道合的人讨论。但他决定来到这所管理森严的学校,坐在学校分配的小办公室和站在讲台上,面对一些对他满脸不屑的学生。有些人说因为这是他的母校,他的死亡诗社在这里。他回到母校是因为情怀吗?绝对不是。因为他曾是被压抑的那个人,他经历过枯燥乏味的生活,他想要改变,所以他来到这里,带着满腔热忱来到这里,企图能够来改变教育的意义。但最后他失败了,而且失败的很狼狈。

这部电影不同于其他批判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的电影之处,也是它能震撼人心的地方,我认为来自三个点:辩证的思考、丰富的人物塑造、和回味无穷的结局。

最后的结尾,学校一直在为Neil的死找一个凶手、或者说是替罪羊。学校和家长不约而同的认为的认为基丁老师是凶手,而学生们却认为家长和学校是凶手大部分观众和学生的想法是一样的。那么这极具戏剧性的结尾只是想表达对学校和家长教育手段的批判吗?我认为一部好电影绝不是这么狭隘的。家长是凶手,那是必然的。但是那位极富浪漫的理想主义船长难道没有责任吗?他教会孩子思考、浪漫、生活,但没有教会他们认清世界的冷酷,没有教会他们不懈的反抗,没有教会他们从理想回归现实。这也是导致最后悲伤结局的原因之一吧。

Neil看到了世界的光明和快乐,在地狱里面听到了最动人歌声,却也忘记了歌曲总会结束,理想终归要回归现实,一个人的力量永远无法彻彻底底改变世界,最后终将被现实压制。这也是电影在最后给我深刻的一击。这么来看,电影中间老教师对基丁的提醒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部电影让我震撼的还是角色的丰富性,每一个男生性格都不同:思想丰富却懦弱的Neil、感性勇敢的Knox、势利的Cameron......,我们无法评判他们的好坏,也没有必要和意义,他们的存在没有对错,而是不同的角度和思考。让我真正意难平的角色是电影前半段台词最少、最含蓄、最不出彩的Todd,他保守,内向,心中只有学习,Neil要去表演歌剧他首先想到Neil父母的态度。但当听到Neil死时,他的痛苦最让人心痛,在雪地上呕吐、奔跑、滑倒、站起来,再继续奔跑。悲伤,愤怒和逃离的情绪在一个安静的小男孩心中突然喷发、释放,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原来他的情感竟如此深厚,所以突然间崩溃。

最后的结尾,当孩子们勇敢的站在桌子上喊着:哦,船长,我的船长!我相信,基丁老师一定在无尽悲伤的黑暗中看到了最灿烂的光芒。他看到了他努力的意义:教育的力量绝不是考取功名,而是能让一个人真正站起来,抒发自己,不畏权威。我想最后那句谢谢,不仅是送给那些勇敢的学生,更是送给自己。

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你不知道最后这些学生会怎样。通报批评、开除、还是继续学习进入名校成为医生或者律师。但我们知道在这一首首优美却悲伤的诗歌中,有孩子被开除,有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但这优美的诗歌却永远永远刻在他们心中。他们多年后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看到外面的大雪,会不会想起那个一起吟诗的夜晚呢?还有那些冲动而又浪漫的诗歌会、那站在桌子上向船长道别的下午。虽然基丁的形象是有缺陷和争议的,他最后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只要这些学生能在多年以后想起这一首首在地狱中优美的诗歌,我想基丁老师必定会挂着浅浅笑意,对着学生,对着内心的自己说一声:谢谢。

电影死亡观后感精选8篇


如何将作品名观后感写的相当吸睛呢?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汲取知识,优秀的作品可以带动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深受启发。观后感是对作品投入和关注的一种体现和表达,下面的内容主题为电影死亡观后感,是读后感大全编辑为你整理的,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

电影死亡观后感 篇1

男主角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男主角,女主角嘛,很漂亮。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只有十五分钟记忆时间的病人为死去的妻子复仇!虽然是老一套的爱情和复仇题材,但是情节的编排和讲述故事的方式还是有点不一样的。通过男主角的两本日记本,最初的唯美爱情和后来的坚决复仇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中间穿插了印度宝莱坞传统的歌舞,不至于使人一直紧张。整的来讲,从头到尾还是很能抓住观众的好奇心的,从这个角度来讲,这部片子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如果要写观后感,倒是有很多话题可以拓展一下。比如说,这部片子告诉我们什么,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分享一下。

《未知死亡》告诉我们,

1爱情是最美好的,但是很稀缺。总是一个巴掌拍不响,要么就是两个巴掌拍响了却没有圆满的结局。

2成功的人不一定是好人。杀害女主角的黑帮老大Ghajini,他在公共尤其是年轻人心目中是个具有慈善精神的成功人士,因为他赞助了某某大学。

3付出不一定有收获。

4任何情况下不到最后一刻都不要轻易放弃。女主角在火车上解救被拐少女是,她已经被逼到绝境了,但是在最后关头当她拉开后门的卷闸门时,正义的化身出现了。当然很多情况下这是为了剧情需要,现实中可能不会有这么多奇迹,即使这样,认准的事情也不要轻易放弃。

5关键时刻一定要带手机,危险时候一定要让手机静音。其实这句话不应该这么说,但是应该怎么提炼一下呢?

6小人总是能伸能曲,不要相信表面的现象。

最经典的还是印脚模那个桥段。女主角在男主角要踏入新房子的时候,提议他们一起印一个脚模,象征着他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人生也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为他们未来的子孙证明当初他们是如何幸福地开启一个新的世界的。挺不错的创意。

电影死亡观后感 篇2

这部影片很是激发人的思考。考试上名校做医生赚大钱娶美女,并非中国学生的专利。尼尔的父亲也和一个普通中国家长一样,望子成龙,扼杀他的表演兴趣,逼他好好学习,以后上哈佛医学院,结果这小子想不开,开枪自杀了。学校正好要找理由收拾搅翻了一潭水、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培养爱好的新来老师Keating,于是将尼尔之死归咎于他。新来老师被逼走,但是他失去饭碗,得到了不少学生的心。电影的结局是开放的。后事不知如何,然而在我们身边,我们一转身,就会看到个把像Keating那样的人。其实他们的命运不一,有的人被排斥,有的人被同化,有的人活的好好的,甚至比其他人更成功一些。

电影中的老师教授诗歌的时候,将现实主义的诗歌大部分跳过去不教,而侧重于浪漫派诗歌,如惠特曼那种气贯长虹的诗歌。对于除了荷尔蒙一无所有的高中生来说,其实这未尝有什么错误,因为你怎能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就那么现实,连一点梦想都没有了呢?有这么一个突破口,有个死亡诗社这样的组织,宣泄一下,或许能够避开更多的问题。至于尼尔的自杀,其实是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培育方法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有梦想的人,其实也能够不脱离现实。

理论上说,教育是要把我们培育成改造世界的人,也就是Keating这样的人物。和老同学联系,他们不是问我在哪里高就,而问我在哪里改变这个世界,还有的同学说,等我长大了(毕业了的隐晦说法),我会像狂风暴雨一样,席卷某某领域

教育是老师的教育还是对学生的教育?我想教育是为了学生,所以学生在此问题上就应更有发言权,尤其是经历了中国的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之后的学生。

记得大二的时候上过一个公选课,关于外国教育的,其中说到美国的教育方式,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有什么不同?老师说中国的教育只强调技能和知识的传授,而美国的教育却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交际等等综合潜力,从很早的时候就强调学生要有一个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确定自己就应往哪方面努力。这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美国的大学生,不管学习成绩好坏,毕业之后大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而中国的学生呢?大学的专业都不必须是自己喜欢的,毕业之后都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是怎样的,职业计划是怎样的。等找了一些工作,跳过几次槽,碰过若干次壁之后,才明白自己就应做什么。但是已经快30了。

那时候作为大二学生的我,生活的很盲目,读的就更盲目,毕业并不是那么迫在眉睫,所以过的不痛不痒的。

中国的教育使得学生从小就没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的权利,或者已经养成了大事都由老师或者家长做主的可悲习惯。而老师真正就应教授的,正是此道:培养一个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剧中的Johnkeating叫学生们勇于尝试,勇于突破,有自己的想法,发展自己的爱好。这些正是学生所缺的,谁能说这是错误的人生观?难道平庸,人云亦云才是正确的?

关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我想大家都很明白,但是究竟如何解决,对于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难题,但是不管怎样,我坚信Johnkeating那样的老师才是真正好老师,值得尊敬的老师。

电影死亡观后感 篇3

这天看了《死亡实验》这部电影,感触很深,剧情是描述了一次群体实验,把实验的人分为两组,一组是囚犯,一组是守卫,在实验中大家都务必按照规矩办事,守卫要尽忠职守,囚犯也要服从规矩,并且不能使用暴力。但实验在人与人之间不断的接触摩擦,最后实验失去了控制,守卫的权力欲望越来越膨胀,囚犯也对守卫的压迫越来越反抗。最后从个实验变成了一场惨剧。我觉得这反映了人的一些特点。

一、拥有绝对权力的人控制欲望将会越来越膨胀,最后会迷失自己的初衷。这反映在了高居官位的很多干部,有些干部掌握了对别人的绝对权力,他能尽忠职守不迷失自己,这需要很高的自我的控制潜力,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当领导,没有自我控制潜力的人即使但了领导,最终也会走向杯具。

二、有压迫必须会有反抗。任何群体中但被压制到必须的程度,反抗的表现将会越来越明显和尖锐,适当的管理人群暴力不必须是最好的办法。使用暴力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死亡。

三、除非人人都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否则不可能存在平等的社会秩序。特权思想就是这样产生的,就是因为大家所处的位置不同,上位必定会构成支配下位的态势。

人是十分有智慧的动物,现代人的社会其实只是原始社会或是自然的一个形式的升华。形式不同了,但实质与自然法则是一样的。

这天写了这些就是期望自己能记住这些。人性的本质。

电影死亡观后感 篇4

这是一部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校园影片,向我们反映了教育对学生身心的影响,也表明了教育应是与时俱进的,不能一味的沿袭传统,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是没有主见的、没有自己的灵魂的,年轻一代的教育与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它讲述了一个神秘、独特、新奇而又富有魅力的老师和一群充满希望、富有叛逆思想而又精力充沛的大学生一起学习、成长的教育故事,他们像是师生,更像是亲密无间的朋友,他们有思想的碰撞,有情感的交汇,还有彼此对自由、信仰的渴望,对传统、制度的反叛精神。

故事的主人公基廷老师是教诗歌的,一个富有爱、浪漫情怀且对教育有独到见解的老师,一个热衷于教育,热衷于解救年轻一代学生的使者。他的课堂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的,同学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笑,或是随意的坐在一起听课,他站在讲台的课桌上讲课,他让每一个同学们都站起来,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不要用前人的观点限制了自己的思想,不要只想到作者的见解,要有胆量从新的角度出发,找到自己的观点。的确,好些时候我总是觉得自己太局限于书本或是权威,总是刻意否定自己,也常会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鼓励同学们学会品尝文字和语言,关注自我,而不是一味奔向科学、医学、工程技术,守着学校固有的学习模式和氛围,禁锢了自己,讲究关注实实在在的自己,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要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的幸福。

基廷老师说过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唯有在梦中,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的确,现实有太多我们无法预料、无法改变的事情,人都会渴望自由,不喜欢拘束,或许只有沉浸在梦中才能有机会得到满足,而诗歌的浪漫也许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归宿。

看了这部电影,感觉内心起伏挺大,有感动、有期待、有同情、有心痛,尤其是看到尼尔为了自己自由与信仰,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与及基廷老师将要被迫离开那一刹那,我的眼泪不自觉滑落。这是一个青年学生用他的生命在向自己的父亲证明自己的对梦想的坚定与执着,似乎也是对当时的社会表明青年学生的反叛精神,我为尼尔感到惋惜、同情。他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信仰,也可以违背父母的命令与安排,可是他不该以如此极端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决心,不该如此想不开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他本可以试着与父亲协商,而不是逃避,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消极的,也许是封建落后的制度残害这一鲜活年轻的生命,也许是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与及彼此间的不理解酿成了这悲剧,这该是家庭的悲剧也该是社会的悲剧吧!如果当时的社会能够开放一点,人性化一点,父母与子女间多点理解,多点沟通,或许社会上就会多一点像尼尔一样优秀的青年,少一点人间悲剧,这该有多好!

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即尼尔的父亲看到了尼尔的精彩表演时没有赞赏,没有认可,而是将他带回家训斥,其间他对尼尔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你拥有我从来没有梦想过的机会,你要上哈佛,你要当医生,我想这不仅是他父亲的心声,更是千千万万的父母共同的心声吧!每一个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女好,所以总是为他们考虑,为他们安排,想让他们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过上更好的生活。只是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忽略了他们也是有梦想、有追求的,他们不可能像玩偶一样接受所有的安排,按部就班的接受,就像我们中国的许多父母都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在培养孩子,为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我觉得现代的父母开明了许多,父母与子女间的代沟少了些,彼此懂得了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多用心沟通,用心倾听,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更有效。

基廷老师是非常优秀的,可敬可亲的,他主张新的教学方式,而不是一味去按照传统的模式培养学生,他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敢于去追求,不要一味的束缚自己,这是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教育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重个性发展,给学生进行社会教育,这才是应有的高等教育,才是素质教育吧!因而基廷老师是深受学生欢迎的,都亲切的称他为船长,因为他懂学生,正如学生也懂他一样,在他因尼尔的事,备受家长、学校领导否定时,学生们都在不住了,舍不得这个带给他们众多欢乐、众多美好东西的老师,极力挽留他。这一刻,我真的为基廷老师感到高兴,感到欣慰,他成功了,他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与尊敬,他的身影深深的烙印在学生们的心里,在他眼里我看到了心酸的泪水,是因为不甘心还是更多的是不舍与感动,想必他此刻的内心更多的是欣慰吧!如果今后我做老师能像他一样那么受学生爱戴,那么我付出再多也心甘情愿。我会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

电影死亡观后感 篇5

《死亡诗社》呈现的并不是对纪律的抗议,而是透过那拙劣的原始的对于自我的寻找,而告诫人们这社会力量的强大。查理为什么要改名叫纽旺达呢?是他忠于生命的好处么?不是,他是逃避,逃避现实的自己与职责,说到底,他是因为清楚地明白他无法改变现实的自己,但又那样真实而渴望地期望去改变,因此才有了死亡诗社,有了纽旺达,有了那个只能藏在晦暗处不可见光的洞穴。

是萨克斯吹出了他们的心声,嘶哑、低沉、微弱的铜光。

我们都有一种被人理解的需要。但是你务必坚持自己的信仰是独特的是你自己的,哪怕别人认为它们很怪,或者很厌恶,哪怕一群人都说,那太差。

这是基丁说给自己听的谎话吧?故事那么牵强,人们改变的如此的不合乎常理,剧幕就那样缓缓地拉开了序幕,手就那样紧紧地被牵在了一齐,这可能吗?是胶片送给安德森的勇气吧;尼尔的眼光从始至终都是游离的,是首次登台紧张的么,不是,是信念不够坚定啊。有谁会真的认为他的父亲会被感动么,这是什么年代,弱肉强食是没有人教就懂得的道理,哈佛、医生,基丁他认为每个人都会在他的梭罗诗歌的感化下痛哭流涕坚守信仰,而放下现实的这一切么?他忘了他此刻是有工作、有文凭、有房子、有老婆的人了吗?难道嘴里念叨惠特曼、佛罗斯特的人就不会饿死吗?我是想问,他们如果没有足够的传统,他们会丰衣足食的躲在山洞里读《英语诗歌五百年》吗?

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感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好处。惠特曼曾写道:啊,自我,啊,生命/这些问题总是不停地出现/毫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城市充斥着愚昧/生活在其中有什么好处/啊,自我,啊,生命/回答因为你的存在/因为生命和个体存在/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能够奉献一首诗/因为伟大的戏剧在继续/因为你能够奉献一首诗。

这是你的真心话吗?是吗?是被逼出来的吧?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个传递智慧火烛的学校里感受浪漫,那么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在医院里便听诊、便聆听生命的脉搏呢?校长似乎都把理由说尽了,“我们只要把孩子们送进大学,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多么熟悉的话啊,我听过不止一遍了,我真的想问问校长,你此刻说尽了,那么你让大学校长说些什么呢?真的要让尼尔用听诊器寻找生命的精华吗?原先,他们谁也没有真正负责。校长没有,基丁也没有。各位,这样度过一个夜晚也不错。

是,是挺不错。雪很大,把传统都掩埋了,名誉似乎也没逃过这劫难,至于那开这的窗究竟意味什么呢?诺、恐怖、颓废、排泄?不象啊。尼尔死的时候只露手臂,他要说什么呢?他脸上写满了后悔,他不敢正视他的信仰,他还想听听他父亲的焦急,母亲的啜泣,他还是现实主义。他甚至都想象好了,那些死亡诗人,那些忠于生命好处的诗人,会用抖了抖的手郑重的签上他们的名字,他们习惯了用这种方式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是化学课学来的道理吧——还是物理课?他们习惯了找个洞钻下去,然后恢复了再坦然地钻出来。上帝对此也无能为力,毕竟,电话也有占线的时候。如果站到桌子上去就代表一切,那么我宁愿选取顺从。

基丁走的时候很满意,脸上挂着笑,不象船长,更象海盗。站在高处的就能被叫做巨人吗?他们依靠的但是是身后厚重的传统与盲从,他们也许真的激动过,可那究竟比什么更长一些呢?教材被撕了,还能够再买回来。时间被撕了,就再也没有了。

电影死亡观后感 篇6

未知死亡电影观后感无论是书、电影,抑或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凡是可以触动我的,都乐意与大家分享,一起剥落在心灵厚结的茧层,让它柔软鲜活。复仇是爱情带来的唯一回忆,短暂的十五分钟记忆,却能伸张正义!有孤独的陪伴,不寂寞!《未知死亡》是部印度电影,是我有生以来看的第二部印度电影。看完影片后,我觉得挺心痛,是这部影片留给我的最深的感觉。决定看它,是因为某人介绍的。看了它之后,我深深地被故事情节和影片展现的情境所吸引。就以《未知死亡》插曲《kaise mujhe》的中文歌词作为开头吧,影片浓郁的悲伤,还是感染到了我,有些不能自拔,那些惯用的文字,似乎都不能表达此刻的心情。影片主要是男女主人公由一场女主角制作的恶作剧——向媒体谎称电信大亨即男主人公向她大胆示爱而相识的。女主角不过是印度一家小小的广告公司的模特,和其他女孩子一样,偶尔搞一些善意的恶作剧,做美丽的白日梦。但是她是一个调皮、美丽、善良颇具爱心的女孩。善良永远是一种具有无穷魅力的品质,卡尔帕谢蒂固然是美丽的,但是最吸引男主人公的地方是她的善良。一次误会,广告公司老板及员工,以为她与印度通讯公司的总裁在谈恋爱,她也将错就错,编织了一个她期望的爱情故事,并告知了采访的记者。后来男主角找她理论,男主角看到她帮助残疾人巧妙度过水沟,帮助盲人过马路,给露宿街头的小朋友送圣诞节礼物,还给他讲马路上的见闻,变卖自己的车筹钱给以为是穷小子的准老公的母亲治病……一次次善举感动着电信总裁。于是他将错就错,爱上了她,后来她也爱上了他,所以一个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开始上演了,俗套但不失浪漫,其实生活中的爱情很多都是相似的,但又有很大不同。所以即便是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也可以有无穷个版本。美妙的音乐舞蹈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美好的情感!用音乐和舞蹈展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是该影片的一大特点,使影片显得即时尚又新鲜。但有一点,男主人公没有向她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直到影片结束,他都没有来得及向他心爱的人公开身份。幸福太短,痛苦太长!很多人为此感到遗憾,可是我觉得这却是让影片深入人心最妙的一笔。现在我以文字的形式重温影片中浪漫、美丽、悲怆的爱情故事,让感动和愤怒再一次包绕自己……影片没有在他们相恋时结束,它当然不能在那个时候结束!于是又有了后面的情节,女主人公在去果阿的火车上为了救被拐卖的幼童,而得罪了黑社会。她的世界温暖纯洁。但是她忘记了,这个世界毕竟有肮脏的.东西,所以她在救出25个被拐卖的儿童后,又为了那两个惨遭沉海的无辜生命呼不平。可你并没有感觉到死亡的脚步已经慢慢的向你逼近。黑社会老大为了自己的利益决定杀掉女主人公。男主人公在女主角离开的那个夜晚,他捧着鲜花,去了她的公寓,但是一切太晚了。迫切地想要把这一切美丽的真相告诉你时,那一刻的一个电话却把你推向了死亡。男主人公 眼睁睁地看着那恶魔将匕首插进你的身体,又将铁棒砸向血泊中奄奄一息的你,男主人公 无法忍受面对我爱的人倒下去无能为力。女主角在临死时她都不知道自己编织的爱情故事,走到了现实,她的确是和通讯公司的老公相爱了,并且即将成为他的妻子。我清楚地记得女主人公愤怒质问黑社会老大那两个失踪的小女孩去处的情景,在那一刻我好佩服她的勇气。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换成了我面对黑势力会不会有那种义气凛然之气。难道这个世界永远是善与恶的较量吗?难道人与人之间不能和平共处吗?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黑暗和无奈?当黑老大用铁棒用力锤女方头部,男主人公发出痛彻心扉的“不,不”的时候,()他头部也受到重创,眼睁睁看着心爱的未婚妻倒在血泊里……那是怎样一种痛,彻透心扉。我突然对这个世界深感绝望!其实,不止影片,现实生活中如此残忍的例子不是也有很多吗?也许人活着注定要经历无奈!也许叹息才是人生的常态!这样说,可能略显悲观了,可是,我还能怎么说呢?男主人公被他们击中头部后眼睁睁看着自己深爱的女人因爱心而死于非命,自己却患上了短期记忆丧失症,他脑中的记忆只能存留15分钟!他为了给自己深爱的女人报仇,每15分钟里都不停地重复着那恐怖而痛心的画面。头部受创加之强烈的精神刺激,他虽然活下来了,但仅能记住15分钟之内的事情和未婚妻遇害的残缺片段。他要为她报仇,手刃凶手,所以他自己身上纹了仇人的名字,在房间的每一处角落,都贴了提示自己的标识……当他将仇人按到在地,狠狠击打时,我同样感受到了复仇的快感,并不觉画面血腥,当然我并不提倡这样的复仇方式。报仇的过程是漫长的,同时也是无奈的!他错杀无辜的人,甚至伤害了警察!警察是正义的象征,可是有的时候正义在事实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只有残忍才能对抗邪恶!没错,有时候我们只能试着残忍一点,才能活下去!男主人公最终在一名医学实习学生的帮助下记忆起自己痛苦地过去,并找到了那个黑社会头,那个残忍无道的家伙!他和他打斗!有些观众说为什么影片中不用枪,我在想,何必用枪呢?他赤手空拳把黑势力打得落花流水,不正体现了他内心对仇恨彻底的宣泄吗?他愤恨地活着,在痛苦记忆中练就钢筋铁臂,不就在等这一刻的到来吗?用枪,就太多余了!他在与黑势力打斗身负重伤之后清晰地回忆起了未婚妻临死的那一幕,她的身影重现,给了他站起来的力量,痛失爱人,也再一次激起他内心无比仇恨,他选择了残忍!上帝夺走了男主人公的记忆,却留下可以让男主人公 复仇的强壮身体。男主人公不再是那个成功的魅力人士,而是只有15分钟记忆的智障者。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杀人狂、复仇者。男主人公 将仇人的名字注入我身体,用相机记录这一切。经历了那么多的艰辛,我终于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用那根曾经无情的落在你头上的铁棒狠狠的击中那个杀害你的恶魔。最后男主人公被送往了一所幼稚园,和孩子们在一起,天真无邪,他忘了怎样的爱以及怎样的恨,重新归于平静,画面温暖,这也算一种慰藉吧。影片最后的画面是他一个人面对黄昏,复仇了能怎样?黎明驱走了黑暗能怎样?正义战胜了邪恶又怎样?他不过是孤单一个人,一个人!就在那一刻,我流下了眼泪!其实影片不就是现实的写照吗?我感谢上天没有给我安排那么多惊险的生命情节,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在身处的环境中,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事浇薄!是啊,在这纷纷扰扰的世间,每个人都是独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也许我们曾相爱过,曾相聚过,可是无论经历过怎样的人生,最终都抵不过分离二字!想到此,我痛哭失声!不过,请记住,哭,不是悲观厌世,而是为了要更好的活着!

电影死亡观后感 篇7

那天加厚老师在电话里跟我提到电影《死亡诗社》,因为他知道我酷爱惠特曼,而《死亡诗社》里主人公也酷爱惠特曼,并大量引用他的诗句。我记得很多年前看过这部电影,有同样的印象。但那时还是录像带时代,我租的录像带很不清晰,而且不完整,所以没有看得太明白。昨天我在电视里点播了这部电影,又认真看了一遍。

这是一部教育电影。教育电影是教育叙事的一种特殊类型,我看过好多部国外的教育电影,但国内的教育电影似乎没有印象。现在想起来很奇怪,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人或教育工作者没想过也拍一两部教育电影呢?

从教育电影来看,国外的教育也遇到我们在国内同样的困惑,似乎也比我们先进不了多少。例如,我看过一部美国电影《录取通知书》,讲的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没有被大学录取,感觉抬不起头,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就伪造了一份大学录取通知书,甚至还虚构了一个该大学的网站。没想到有很多和他一样的高中生也需要一份这样的假录取通知书。于是,这帮假大学生索性弄假成真,在一个废弃的工场里开办了一所大学。在这所他们自己办的大学里,他们自定课程、自请老师、自我教育,把大学办得有声有色,最后居然战胜了临近一所名牌大学的挑战,成功赢得了办学资格。这部喜剧电影表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想。

假期里我还看过一部电影,可惜名字记不太清了,好像是《XXX的奇异世界》之类,讲的是一个多动症儿童如何让学校和老师烦不胜烦,几乎要将他开除。甚至他的班主任老师也因为他的顽皮而受伤住院。后来,临时接替班主任的是一位思想开放的年轻人,他懂得如何发挥多动症儿童的长处,因材施教,让孩子转变了学习态度,也让老班主任转变了对孩子的看法。这部电影告诉观众,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应该予以区别对待,强求一律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个性化教育才是正确之道。

《死亡诗社》的结局则没有那么乐观了,也许才显得更真实一些。在一所常春藤名校的中学里,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都背负着家长沉重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未来能接过父辈的班,成为银行家、律师、医生这样的社会精英。美国的名校好像跟中国也没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学生们要学习的不只是书本知识,还包括击剑、划船、社交等上流社会的礼仪与生活技能。但在违背孩子的兴趣和真实意愿这一点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恰好这时学校来了一位叫基廷的新老师,这位新老师是一个充满艺术家气息的教师,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教育理念。他的课别具一格、极富创意,很多上课的桥段可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经典案例。他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遵从内心的呼唤,享受生命的激情与快乐。在课堂上他经常让学生们朗诵惠特曼等伟大诗人的诗作。在他的影响下,一批学生成立了古诗人诗社,夜里躲到山洞里朗诵诗歌,做各种年轻人想做的事情。

然而,这样的教育理念与主流社会的教育观截然对立,必然引发激烈的冲突。我原以为美国社会应该比中国要宽容一些,但电影展示的结局与在中国社会可能出现的情景完全一致。一位诗社成员因为喜爱戏剧,与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医生的父亲发生激烈对抗,最后以自杀表达对父亲专制的反抗。结果,基廷老师被学校和家长作为导致该学生死亡的替罪羊而遭到学校的开除。孩子们的课堂又重新回到沉闷乏味的旧轨道上。电影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基廷老师到课室收拾自己的私人物品准备离开,遭到校长的羞辱,而学生们则一个个站上课桌(在基廷的课上,他曾经要求学生这样做过)对他表示无声的支持,让观众看到了一丝希望。

如果是以前,我会无条件的支持基廷老师的做法。即使在今天,我也还是认同他的观念的,只是在做法上不主张那么极端,而希望与现实之间寻求某种妥协,尤其不要让孩子独自面对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压力,而应先寻求社会的基本共识。学生的死,家长和学校的观念与压力固然是主要原因,但基廷老师也负有一定的间接责任。就像我反对应试教育,但也不会贸然号召中学生不要参加高考一样。我只会告诉他们,不要把高考成绩看得太重,应该看到分数之外更多的东西、更广阔的世界。

一部电影,能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值得深入的挖掘,这部电影就成功了。建议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和学生们都看看这些电影,不论你是否赞同它的观念。

电影死亡观后感 篇8

《死亡诗社》的剧情并没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却让人感触良多。首先是在电影开始的那一幕,学校的校长在讲学校的丰功伟绩,然而却看不到新生脸上有一丝的兴奋。在一位家长向校长嘱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状况时,校长的那种冷漠、不耐烦令人唏嘘。

其次,尼尔的爸爸阻挠尼尔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这令人很不解。学习,本应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父亲却仅凭自己的感觉认为孩子的课外活动太多而擅自帮孩子决定退出哪一个。我认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许先与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一些建议,再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自己做决定会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并不是完全了解孩子。同时我认为父母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对未来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对基廷老师的做法感到佩服。基廷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开了学生的新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虽然这些改变对学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却引发了不好的结果。基廷鼓励尼尔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表演戏剧。我本以为尼尔的父亲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时会改变他原有的想法,让尼尔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尼尔的父亲要尼尔转学,一定要让尼尔当上医生。尼尔很好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尔的父亲并没有想要听的意思。尼尔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想要做什么。父亲一直把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尼尔,却不管尼尔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终尼尔选择了饮弹自尽。这让我想到早些时间的一个新闻“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些时候,父母觉得是为孩子好,认为孩子长大后就明白了,但有的时候这种“好”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陈规去教学固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变,如何改变才能让学生更愿意学习的同时又可以让家长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尔死后,父母并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些什么,却把错都归咎与基廷老师。尼尔的父亲并没有察觉到尼尔理想破灭时内心的绝望,没有一刻考虑过尼尔的感受。最终基廷老师被学校解雇了。

但令我感动的是,基廷老师收拾好东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诗社”的成员陆陆续续地站起来喊着“Oh, caption, my caption!”。这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于基廷老师的尊敬以及他们的自信、力量,体会到了学生们的成长,态度的转变。

这部电影让我更多地去考虑父母、孩子、老师之间的关系,父母要如何听孩子说、孩子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要如何去教学生,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电影《死亡之吻》观后感


电影《死亡之吻》观后感

今天,妈妈让我在网上看一部名字是《死亡之吻》的电影。我很好奇,这是什么样的一部电影,会有这样一个听上去就有点恐怖的名字呢?于是,我带着疑问接着往下看。

电影从警察的一次抓捕行动开始。在这次抓捕行动中,警察抓住了两个正在向几名学生兜售海洛因的毒贩。学生们被送往戒毒所,在戒毒所,学生们讲诉了他们接触毒品并染上毒瘾的经过。在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他们被两名毒贩拦了下来。毒贩将他们带到一角,先是向他们展示吸了海洛因以后很舒服、很精神的样子,他们出于好奇也试着吸了一口。当他们吸了几口之后就发觉他们再也离不开毒品了。每隔十天半个月就要向毒贩买毒品。没钱时,就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偷出去卖了换钱。他们中有一个叫英杰的男孩还在一次注射海洛因后死了。吸毒的学生虽然也明白毒品是害人的东西,但想戒掉毒瘾,却很难很难。

戒毒医生丁亚兰为了弄清海洛因成瘾的过程,尽快找到戒除毒瘾的方法和药物,不惜“以身试毒”。但她低估了毒品的成瘾性,染上了毒瘾,交上了不该交的“朋友”,并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

看到这里,我感到很沉重。通过电影我知道了,毒品是一个危害多么大的东西。它无情地摧毁了无数人的理想、自尊和健康,拆散了上万个和睦的家庭。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避开并远离毒品,不要因为无知和好奇走上一条不归路!

得小302班 杨羿戈

印度电影《未知死亡》观后感


印度电影《未知死亡》观后感

当一个男人,用他余下的所有生命来为心爱的女孩报仇,当他像鱼一样有七分钟的记忆般,只能有十五分钟的记忆,他只愿意用来记住和她有关的所有记忆,我的眼泪就这么噙在眼眶里。《未知死亡》一步印度电影,男主角是演过《三傻大闹宝莱坞》的阿米尔汗,是印度宝莱坞著名的演员,导演,制片人。

高一那年暑假,唐卫四推荐我看的三部电影,我看完了《三傻》《我的名字叫可汗》后来看了《未知死亡》的开头,感觉这有点像是暴力惊悚片,就没再接着看下去。后来又有一个暑假,听别人提起了几次,又在网上搜了来看,可还是看了开头的十几分钟就没再继续看了。然后大学的某天晚上,我在宿舍看韩国电影《七号房间的礼物》,哭到扯了一大堆的餐巾纸来擦眼泪,连喉咙都哽咽了,眼睛也肿了。宿舍藏族姑娘带了另一个藏族女孩回来过夜,她见我看影片这么认真,问我正看的是什么电影,然后我们也一起探讨了一些,她又问起我有没有看《未知死亡》,我遗憾地说只看了开头。

终于今天是看完了。男主不高,但他有一张英俊的脸,嘿嘿。他是印度最大手机公司的主席,却爱上了平凡普通的善良女孩,他们的爱情才刚开始不久,却受到了恶势力的破坏。他看着她死在自己面前,却无能为力,继而自己也遭受了重创,然后他的记忆变得糟糕。

他脑海里只有片段的记忆,一旦闪现,他便狂躁,撕心裂肺。他每天都逼迫自己报仇,睡觉前,睡醒后。他一定每天都活在痛苦中吧,只要他愿意,就可以不再想起,可他还是在房间里贴满了大大小小的标签,在浴室的镜子上,角落里,甚至像刺青一样纹在身上。最后的时候他报了仇,不断有眼泪从他的眼角滑落,为这一刻,他煎熬了两年,折磨了自己两年。

他会写日记,记载下自己和她的点点滴滴。以至于不管是警官,还是医学院的大四女生,都被他俩的故事深深吸引。他有繁忙的业务在身,却为她随叫随到,我注意到影片中的很多细节,比如 当他手机响后拿起来时,看到是她的号码,嘴角就会洋溢起宠溺的笑。 她不知道他的家产,以为他困顿时,就卖掉自己刚买的车子,这车子代表了她多年的梦想。 他拿着一沓的钱,眉头紧蹙,这一刻,就算是我,也会很爱很爱这样的她。他一直将钱攥在手里,只有当他穿外套时,才暂时交予身边的助理,套上外套后,又将钱拿回,直到上了私人飞机。他一个用惯支票的成功男人,当然不会在意这一沓小钱,然而此时此刻,这些钱已经代表了其他的意义。

他只出差了十天,事情便百般翻转。命运中总是充满未知。他失忆期间,依旧是公司的主席。他的私人医生和助理都劝他搬到别墅去住,以享受更好的照料,可他不愿,只愿意呆在曾经和她呆过的小公寓里。如此深情。

推荐!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简单 4篇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篇一】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直推荐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抽时间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直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终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 must tell you what I feel!”他的父亲说“Tell us what you feel!”我以为矛盾可以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终于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可以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可以理解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一定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轻松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间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可以保住,学校的稳定可以保住,学校的制度可以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终于要走了,托德终于忍不住了,他觉得必须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captain,mycaptain!”眼泪终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因为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篇二)

《死亡诗社》的剧情并没有很大的跌宕起伏,但是却让人感触良多。首先是在电影开始的那一幕,学校的校长在讲学校的丰功伟绩,然而却看不到新生脸上有一丝的兴奋。在一位家长向校长嘱咐一些自己孩子的状况时,校长的那种冷漠、不耐烦令人唏嘘。

其次,尼尔的爸爸阻挠尼尔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小组,这令人很不解。学习,本应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父亲却仅凭自己的感觉认为孩子的课外活动太多而擅自帮孩子决定退出哪一个。我认为,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的想法,或许先与孩子交流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一些建议,再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自己做决定会更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并不是完全了解孩子。同时我认为父母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对未来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是帮助孩子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再者,我对基廷老师的做法感到佩服。基廷老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开了学生的新视角,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敢于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虽然这些改变对学生而言是好的,但是却引发了不好的结果。基廷鼓励尼尔遵循自己的内心,去表演戏剧。我本以为尼尔的父亲看到自己孩子的出色演出时会改变他原有的想法,让尼尔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尼尔的父亲要尼尔转学,一定要让尼尔当上医生。尼尔很好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然而尼尔的父亲并没有想要听的意思。尼尔在家得不到基本的尊重,没有人在意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想要做什么。父亲一直把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尼尔,却不管尼尔是否想要是否需要。最终尼尔选择了饮弹自尽。这让我想到早些时间的一个新闻“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有些时候,父母觉得是为孩子好,认为孩子长大后就明白了,但有的时候这种“好”会适得其反,反而会害了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打破陈规去教学固然是好,但是可能也需要考虑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改变,如何改变才能让学生更愿意学习的同时又可以让家长接受。

除此之外,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是、心寒的是,尼尔死后,父母并不是反思自己是否做错了些什么,却把错都归咎与基廷老师。尼尔的父亲并没有察觉到尼尔理想破灭时内心的绝望,没有一刻考虑过尼尔的感受。最终基廷老师被学校解雇了。

但令我感动的是,基廷老师收拾好东西走的那一刻,“死亡诗社”的成员陆陆续续地站起来喊着“Oh, caption, my caption!”。这让我感受到了学生对于基廷老师的尊敬以及他们的自信、力量,体会到了学生们的成长,态度的转变。

这部电影让我更多地去考虑父母、孩子、老师之间的关系,父母要如何听孩子说、孩子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老师要如何去教学生,这一直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篇三】

在美国一所著名预备教育学校的高中里,一个教英语文学的老师基丁,用特别的教学方法,引导一个班的高中生寻找自我。在充满激情与梦想的青春时期,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开始释放自己的天性,不再被压抑。

基丁老师在第一节课时就带领学生们观看走廊里的伟人像,鼓励他们像伟人一样思考,一样抓紧时间,越早找到自我越好。我们也会想一想,其实伟人们都是各有天性,各不相同的,世界上哪有两个一样的天才呢?他们的成就与性格都很独特,他们很早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即使没有那么早,也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在前行。抓紧时间找到自己热爱的是多么重要。

基丁老师在教诗歌的时候,让学生们把现实主义诗人的诗歌都撕掉,直接进入到浪漫主义诗歌的讲解上。就像他说的,我们读诗写诗不是为了好玩儿,而是要表达人类的激情,证明自身的.存在,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诗歌,人们要多关注自身的天性品质。人人都热爱戏剧,人人也都在上演戏剧。要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要浪漫,要活得有热情。站在平地上与站在桌子上能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要敢于站到桌子上去,要敢于飞得高远去看世界,更要敢于去开拓新的世界。

基丁老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看到从众的害处,人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不能轻易跟随他人,要有主见,要努力保持自我。

基丁老师也毕业于这所著名的高中,考上了著名的大学,他的种种教学都是对那个时期被压抑的思考。他们那个时候成立了诗社,当时同学们所做的诗歌都被收录到一本厚厚的书里,放进了图书馆。如今基丁老师又回母校教课,他难以忘怀自己的高中时期,在教学中就光明正大的引导学生们释放天性,追寻自我。但这并没有得到校长与其他老师的赞美,而是要求他停止这种教学。现在比基丁老师在高中的那个时期还要现实,这所高中就是要送学生们去著名的大学,将来做律师、医生、银行家等。而且现在的教学都是以前反复使用过,验证过,保证能清洗学生们的头脑,最后达到学校与家长的要求,光荣毕业,无论学生的理想是什么,最内心的要求是什么,都将会被埋没起来。一套教育方法就这样形成了传统与经验,而忽视了因材施教。

基丁的学生们暗地里效仿基丁的时期,也成立了诗社,开始热热闹闹,学生们找到了快乐,在迷茫中探寻着自己前方的路。其中一个学生特别热爱戏剧,报名去参加了演出,但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虽然同意他演完,尽管他那么有演戏的天赋,但他的父亲还是坚决把他带回家,要为他转学,一心让他上哈佛成为医生,当天晚上这个学生开枪自杀了。

这个悲剧发生以后,校长进行深入调查,叫停了诗社。把诗社成员的家长请来,在校长和家长的威严逼迫下,学生们一个一个的屈服了,最后的责任都要由所谓的基丁老师不当的教学来负。

基丁老师来教室取东西,其中一个寡言的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教学中被激发了内心的热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诗歌,与同学们一起度过诗社快乐时光。突然站起来,大胆说出这不怪基丁老师,又突然站到桌子上,大胆说不是基丁老师的责任,紧接着,很多同学都站到了桌子上去。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这一切的责任应该谁来负。

这部电影与我们如今的高考何其相似,学生们只能听从学校和家长为他们指定的路,没有多少其他路可以走,学生们只能压抑自己的热情,把热情虚伪地放到为高考的学习中去,于他们是一种痛苦,也许这是时代的痛苦,是生不逢时的痛苦。在过去的年代,可以不学习,天性释放,却少了引导。如今的年代,学习过重,甚至压抑天性,循规蹈矩。我们一直在走着两级的教育之路。

如今更少了基丁这样敢于改革的老师,传统与浪漫一直都在叫板,只是传统的势力越来越大,浪漫的时间都被吞噬了,看来浪漫只能在夹缝里生存下来了,但浪漫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一代一代的诗人在践行着浪漫的脚步,希望这个时代有人能跟着一起前行。

电影很是感动人,电影狠狠地印证了青春的魅力与冲动,学生们不但是热情的,但也是能分清是非的,只是所有的路上都会有错误与死亡的影子。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篇四】

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 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成功。“亲其师,信其道”,让我们先从关心、爱护身边的孩子做起,相信定会有不俗的收获。

观后感《电影死亡观后感9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电影死亡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