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梁晓声读后感 > 地图 > 梁晓声读后感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3-09 来源:互联网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900字。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的内容均为栏目小编收集和整理的,就比如作者写的作品,每次读完都有不一样的看法。这时候应该写读后感来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启示,你知道一篇优秀的读后感是怎样完成的吗?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1)

父亲,一个最熟悉的词,可是在作者的心里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碰撞出了刻骨铭心的温柔。就像一朵洁白的蔷薇,静静的、倔强的,圣洁的就像是天使。

七岁,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宠爱的小心肝,可是,过早尝试了丧父痛苦的孩子,心都被冰冻起来了。

继父无私的爱感化了她,即使这个孩子是最不懂事的,是最恨他的,是拒他于千里之外的;她看着继父的背影泪眼模糊,即使父亲曾经吼过她,是一个土里土气的农民……可是,这又何妨呢?在亲情面前,这些终究会灰飞烟灭!

“这个小家伙叫我爷,我最高兴了。”

“我终于等到最小的来看我了。”

“留着你自己吃吧,我不愿意吃。”

……

一句句喃喃的话语,充满了疼爱,溢满了欣慰,是啊,这是如蜜浸过的、天籁般的声音。

现在的孩子们在父亲的臂弯里幸福地成长,可是,有没有想过,你为父亲做了什么?倒过一杯茶吗,扫过一次地吗,还是会握着他粗糙的双手泪如泉涌?

如果一次也没有,那么现在就开始吧!亲情永远不老,但是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亲情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如果母爱是一支盛开的百合,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香气,那么父爱就是一朵白蔷薇,纯净无言。向来只知道歌颂母爱的伟大,可谁又明白父爱的含蓄。父爱这词平凡,可这种爱不平凡!

父爱像是一本书,年幼的儿女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了之后,再重新打开这本书,才能读懂父亲的那颗真诚的心。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读完《父亲》后,我们的心灵会受到一种震撼,这样的震撼说不白,道不明,但是留在心头的,是阵阵心酸和丝丝甜蜜……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2)

认真。

有多少人为认真而抓住幸福?有多少人为认真而吃亏?

我看完这篇文章,把书合上了,同时把我的眼睛也闭上了。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亲。

他也是个普通人,是个普通工程师。我父亲就与课文里的作者父亲一样非常认真。从我出生前,与我母亲结婚前,就开始工作。35年来,无论下大雨还是下大雪,他一次也没缺勤,甚至于迟到,都不曾有过。

从小父亲就严格要求我,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认真去做才对。而且我也从他的身上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认真的意思。

上了初中,在青春浪漫的那个时期,我慢慢懂得了这个社会的矛盾。认真的人常常吃亏。在还幼稚的我眼中,自己与这些不认真的人相比,我觉得他们的生活更好,更快乐。我渐渐讨厌自己很认真的态度。但是每做一件件事情我都仍然很认真,离不开已经养成的这种习惯。为了性格很认真,自己多找麻烦,甚至于常常吃不认真的人的亏。所以我暗暗憎恨父亲的教育。

现在我才懂了他的教育是非常对的。凡是要做的事情,我都很认真。这样,我才得到满足感,心里也很踏实。多亏父亲的教育,我每天都感到生活很充实。

在《普通人》中,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我父亲也一天比一天老了。我不和作者一样,不与父亲在一起生活。这几年没有紧密的联系,连慰问的话都没说。所以我闭上的眼睛一打开,就给父亲写信了。尊敬的爸爸,我非常感谢您

《普通人》给我带来了对父亲的感谢,还有让我重新认识到人生中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认真。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3)

在梁晓声心目当中,父亲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他是恩人,也是令“我”惧怕的人。因为家中绝对的领导地位,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他的粗暴打骂曾使“我”口吃到中学,也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一个男人的尊严。宽容、坚忍的母亲在他面前总像一只温顺的羊。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宁愿相信算命先生的“克女”之说,也不听医生的真诚忠告,最终延误了姐姐的治疗时机,导致姐姐幼年夭折。也是由于他的严厉、粗暴和无知,让一心奔前程的哥哥大学未竟就疯了……这些破碎的记忆甚至带有伤痛的感觉,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无法抹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尊重父亲,不敬爱父亲,他也有他值得敬重的地方。比如他本是壮士的山东大汉,不叹气,不抱怨,也不哀求,他的生活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他的脊梁像大山一样的结实,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六口之家的生计。

就是这样一位矛盾的父亲,集威严、粗暴、无知、固执和责任于一身,让梁晓声又爱又恨,又同情又怜悯,也使得他们的父子关系比常人要沉重复杂得多。

书中曾这样说:“在父子关系中,其实质无疑于溶淡骨血深情的稀释剂。它将最自然的人性最天经地义的伦理,平和地扭曲为一种最为荒唐的债务。而穷困之所以该诅咒,不只是因为它造成物质方面的债务,更因为它造成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债务。”也许这篇文章,就是梁晓声对父亲的那份债务的救赎吧!

对于丈夫照顾妻儿,承担养家糊口的义务,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梁晓声归结为这是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是在“吃”父亲,还是十分“任性”地“吃”。而作为被“吃”的对象,父亲竟没有一丝抱怨,这让作为子女的“我”有意识地去思考父亲的处境,理解他的不幸的同时还抱有同情心理。口吃事件的发生无疑给作者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可一个孩子能有多强烈的心思去惧怕自己的父亲呢!所以,仅仅是后面一句简单的鼓励孩子吃饭的话,就让作者看到父亲也是有慈祥的一面的。要知道,在那个穷困年代,一顿饱饭已经是很奢侈的事了,鼓励吃饭,更无疑是预支粮食。可他就是这么默默地承受着,纵使被自己的孩子误会存了钱却不愿意拿出来给儿子建房娶亲,生气之余也只是无可奈何地哀叹一声,就此了了。贫穷给了这位父亲太大的压力,也因为贫穷让父亲作为一个蒙昧无知的老农民遭到了知识分子的儿子的怨恨和鄙视,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竟是如此看待自己的父亲,他的沉痛心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和分担?他的“佝偻”又有谁来抚平?

但谁能说这是父亲的过错呢?虽说“人定胜天”,可要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悲情特性赋予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们命运的悲剧色彩,纵是人为也是无法根本改变的。

辛苦了一生,也沧桑了一生,随着岁月光华的悄然流走,父亲的鬓角也逐渐显出了苍老的痕迹。“父亲,已不再是那个从前身强力壮的父亲了,也不再是那个退休之年仍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的父亲了。父亲老了,生活将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老头子。他那很黑的硬发已经快脱落了,没脱落的也白了。胡子却长得挺够等级,银灰间黄,所谓‘老忠黄氏’,飘飘逸逸的,留过第二颗衣扣。只有这一大把胡子,还给他增添了些许老人的威仪。而他那一脸饱经沧桑的皱纹,凝聚着某种夙愿不遂的残影……”每每读此,心中不免闪现忧伤,生活,到底是不易的,而父亲,终究也是不易的。

丰衣足食的人永远都无法理解穷苦者的固执与坚韧,更无法理解他们的蒙昧与无知。然而正如作者所说,所有的悲情都是社会与环境给予的,我们唯一可以去坚守的是剥去偏见的根本的爱、温柔和怜悯。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4)

这篇读后感很有意义,有些事,在我,也渐渐地开始不很认真了,似乎认真首先是对自己很吃亏的事。

父亲一生认真做人,认真做事,连当群众演员,也认真到可爱的程度。这大概首先与他愿意是分不开的。一个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忽然在摄影机前走来走去,肯定的是他的一份愉悦。人对自己极反感之事,想要认真也是认真不起来的。这样解释,是完全解释得通的。但是我他的儿子,如果仅仅得出这样的解释,则证明我对自己的父亲太缺乏了解了。

我想认真二字,之所以成为父亲性格的主要特点,也许更因为他是一位建筑工人,几乎一辈子都是一位建筑工人,而且是一位优秀的获得过无数次奖状的建筑工人。

一种几乎终生的行业,必然铸成一个明显的性格特点。建筑师们,是不会将他们设计的蓝图给予建筑工人也即那些砖瓦灰泥匠们过目的。然而哪一座伟大的宏伟建筑,不是建筑工人们一砖一瓦盖起来的呢?正是那每一砖每一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十几年、几十年地,培养成了一种认认真真的责任感,一种对未来之大厦矗立的高度的可敬的责任感。他们虽然明知,他们所参与的,不过一砖一瓦之劳,却甘愿通过他们的一砖一瓦之劳,促成别人的冠环之功。

他们的认真乃因为这正是他们的愉悦。

愿我们的生活中,对他人之事的认真,并能从中油然引出自己愉悦的品格,发扬光大起来吧。

父亲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父亲曾是一个认真的群众演员。或者说,父亲是一个本色的群众演员。

以他的父亲为镜,我常不免问我自己在生活这大舞台上,我也是演员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呢?就表演艺术而言,我崇敬性格演员。就现实中人而言,恰恰相反,我崇敬每一个本色的人,而十分警惕性格演员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5)

最近真是心烦意乱啊!“知道”和“理解”是两回事。我早就知道“人生烦恼的大部分源自不知足”,可直到现在才理解。本来已经很好的生活偏偏又想追求些别的、更高的、更好的,于是一地鸡毛。读了梁晓声的《父亲》让我的心情又复平静。这本书收录了梁晓声多篇短文作品,书中的文字记录的是普通人的命运,他们是我们身旁的环卫工、门卫大爷、建筑工人,字里行间是悲天悯人的气质。有时觉得他太善良了、有时又觉得他太矫情了,但看他的文字总感觉很真实,他写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爱读的人们》中梁晓声写到:读,是一种幸福。恰逢昨天是国际幸福日,我想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却越发感受不到幸福,非要弄个“幸福日”出来提醒一下——你是幸福的!可是不管用,我的烦心事没有减少,突兀地幸福日丝毫不能增加我的幸福感。世界是如此丰富,生活节奏愈发迅捷,人要求从每天的时间里分割出多种多样的愉悦时光,这是人的合理需求。而读书能暂时让人从纷繁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一个读书的人,头脑中别无他念,心跳和血液是平缓的,精神是专注的,表情是肃穆的,这是一种特殊的“书卷气”,所以爱读书的人在读书时是特别容易就能感到幸福的。

在《我与文学》中作者写了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的看法,同时又饶有兴致的介绍了多篇文学名著的开篇之语,记得前些天看网上一篇文章专门整理了名著的第一句话并分别做以评论,原来是和梁晓声学的呀。

最后是本书的点睛之篇——《父亲》。作者开篇写道:关于父亲,我写下这篇忠实的文字,为一个由农民成为工人阶级者“树碑立传”,也为一个儿子保存将来献给儿子的记忆……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位严厉的父亲,梁晓声也不例外: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可没有人否认父亲对一个家庭所做的贡献,他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是家里说一不二的权威,更是家族精神的传承!我们自幼得其庇护,成年后更是自动遵从他的精神。每个人对这位严厉的父亲必定又爱又敬,即便成年后意见相驳,矛盾冲突不断,可心底里那份爱必定越沉越深。父亲是我们人生中永恒的灯塔,在自己左右为难、踌躇不前时总能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办过的事,从而朝着灯塔的方向驶入正确的航线。

读了此书让我更加喜爱梁晓声了!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荐]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模板


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要读书,去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作品一书令无数读者感慨万千。不妨将自己的心中所想当作读后感的素材,去记录下来。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1

我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从没有读过《父亲》这篇文章,但是对于《背影》,我印象深刻。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慈祥、温和,又沧桑衰老,是我对于《父亲》全部的想象。

芃是一个大孩子了,我一直对他过于严格,自认为这都是爱,可是结果是,他并没有变得如我想象的那样。在别人眼中,他应该很优秀了,可是为什么我总是不满意呢?这一定是我太吹毛求疵。芃在所有老师眼中都是优秀而缺乏自信,后者让我总是自责,我太不成熟了,以至于我的幼稚和任性伤害了他。

芃很久以前就开始读梁晓声的《父亲》一书,并且在班级上朗诵过。妻说到这件事情时,引以为豪,而我却觉得被挂在了他们的班级上展览一般,很不舒服。偶尔翻阅了一下这本书,看到梁晓声笔下的父亲是那样粗暴、自私和封建,我的心不断下沉,无可奈何。

我同芃一起写过一次亲子共读,成绩不错。孩子要上初三了,我想用心写一写,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记录。芃长大了,不爱说话,不爱表达,脾气很大,这让我很揪心。想起他很喜欢《父亲》这本书,我提议,我们的亲子共读就选它。芃一口答应了。我还没有好好读过《父亲》;这本书不厚,打开扉页,《父亲》只是这本书中的一篇短篇小说。我翻了几页,马上皱起了眉头,压力山大。

我爱我的父亲。他是普通的庄稼汉,普通到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是,他勤劳、淳朴、任劳任怨、坚忍不拔,他跟我相处的点点滴滴,幸福甜蜜,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我想写他。可是梁晓声笔下的《父亲》确是相反的格调,让人怨恨、鄙视和逃避。我无法读下去了,开始后悔最初的草率和义气用事。我该怎样用一种矛盾的心理去写品读梁晓声的父亲,去赞美我的父亲,去告诉芃儿该如何把握人生?一想到这些我就迷糊,就想拖延和逃避。可是时间很快过去了,暑假要结束了,我必须做出选择。

有一天傍晚,我冲芃儿发了脾气。妻很生气,我后来心里充满了自责。躺在地垫上,我一口气看完了《父亲》这篇小说,如同一个晚上经历了几十年的坎坷和磨难。“父亲”走了,梁晓声成熟了,而我也终于完成了这个暑假的心愿——“读完一本书”。

开始写读后感是在一个下午,湿热难当,没有开空调。《父亲》开始部分的家庭纷争和沉重气氛,严重影响了我的情绪,所以,我的读后感里充满了排斥、反感和批评,认为这篇文章不应该给少年儿童阅读,因为他们不了解那个年代,没有吃苦耐劳的经历,无法理解父辈的艰辛和挣扎,娇嫩而胆小。文章写了不到2段,我便写不下去了,文笔的格调错了,太意气用事了,这不是亲子共读,反而成了怨妇的唠叨。我不能这样写。所以,我关了电脑,同老婆说,我写不下去了,必须改写别的题目,然后同芃商量。芃说,“随便,写什么都可以,书架上的书我都读完了”。他很随意的说着,让我心里更是没了分寸。

上班,下班。这期间我已经写了几篇别的杂文,可是,读后感仿佛一扇石门,充满诱惑又十分沉重。我无法静下心来选择或者阅读一本新的书籍;脑海里一直在构思着《父亲》的意境,这让我无法好好休息。终于,我又打开了原来的存档,接着写《父亲》如何反省和成熟起来,如何用心良苦和劳碌一生,“父亲”对于家族的传承和生命的延续,是怎样的意义……由于文章被耽搁了很久,所以,前后出现不连贯和内容重复,后来,不得不一再改写,最后,请妻子帮忙阅读、建议、更改。“读后感”最后终于定稿了,因为改写了太多遍,我都害怕再次打开那个文档。

然后告诉芃,我写完了,还是《父亲》的读后感,让他快点写他的那一篇。芃儿说,早就写好了,存在了某个U盘里。他不愿让我看,所以保存得很严实,以至于最后没有找到存放他那篇文章的U盘。我看着他们母子两个翻箱倒柜,真是又气又笑。

无奈,他找出原来打草稿的本子,在电脑上又敲了一遍。我想,这种默写一定没有原来的文章有深度、有意境、有味道。他敲好了,便让妈妈往邮箱里发,却不愿让我阅读或者修改。害羞、隐秘、敏感、好强,这也许是花季少年们固有的习惯吧。我尊重他的意见,然后,汇总了我和他的文档,发到他们班级的邮箱里。

通过阅读《父亲》这部小说并写作读后感,让我战胜了自己的倔强、固执、偏见和冲动,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父与子,用全部的身心去记录和诉说心语,希望有一天,这些文字可以帮助芃儿读懂“父亲”,更好把握好自己的明天。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2

在梁晓声心目当中,父亲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他是恩人,也是令“我”惧怕的人。因为家中绝对的领导地位,他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轨迹。他的粗暴打骂曾使“我”口吃到中学,也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一个男人的尊严。宽容、坚忍的母亲在他面前总像一只温顺的羊。他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宁愿相信算命先生的“克女”之说,也不听医生的真诚忠告,最终延误了姐姐的治疗时机,导致姐姐幼年夭折。也是由于他的严厉、粗暴和无知,让一心奔前程的哥哥大学未竟就疯了……这些破碎的记忆甚至带有伤痛的感觉,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无法抹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尊重父亲,不敬爱父亲,他也有他值得敬重的地方。比如他本是壮士的山东大汉,不叹气,不抱怨,也不哀求,他的生活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他的脊梁像大山一样的结实,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六口之家的生计。

就是这样一位矛盾的父亲,集威严、粗暴、无知、固执和责任于一身,让梁晓声又爱又恨,又同情又怜悯,也使得他们的父子关系比常人要沉重复杂得多。

书中曾这样说:“在父子关系中,其实质无疑于溶淡骨血深情的稀释剂。它将最自然的人性最天经地义的伦理,平和地扭曲为一种最为荒唐的债务。而穷困之所以该诅咒,不只是因为它造成物质方面的债务,更因为它造成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债务。”也许这篇文章,就是梁晓声对父亲的那份债务的救赎吧!

对于丈夫照顾妻儿,承担养家糊口的义务,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梁晓声归结为这是母亲和“我”们弟兄四个是在“吃”父亲,还是十分“任性”地“吃”。而作为被“吃”的对象,父亲竟没有一丝抱怨,这让作为子女的“我”有意识地去思考父亲的处境,理解他的不幸的同时还抱有同情心理。口吃事件的发生无疑给作者心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可一个孩子能有多强烈的心思去惧怕自己的父亲呢!所以,仅仅是后面一句简单的鼓励孩子吃饭的话,就让作者看到父亲也是有慈祥的一面的。要知道,在那个穷困年代,一顿饱饭已经是很奢侈的事了,鼓励吃饭,更无疑是预支粮食。可他就是这么默默地承受着,纵使被自己的孩子误会存了钱却不愿意拿出来给儿子建房娶亲,生气之余也只是无可奈何地哀叹一声,就此了了。贫穷给了这位父亲太大的压力,也因为贫穷让父亲作为一个蒙昧无知的老农民遭到了知识分子的儿子的怨恨和鄙视,当他发现自己的儿子竟是如此看待自己的父亲,他的沉痛心伤又有谁能够理解和分担?他的“佝偻”又有谁来抚平?

但谁能说这是父亲的过错呢?虽说“人定胜天”,可要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悲情特性赋予了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们命运的悲剧色彩,纵是人为也是无法根本改变的。

辛苦了一生,也沧桑了一生,随着岁月光华的悄然流走,父亲的鬓角也逐渐显出了苍老的痕迹。“父亲,已不再是那个从前身强力壮的父亲了,也不再是那个退休之年仍目光炯炯精神矍铄的父亲了。父亲老了,生活将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老头子。他那很黑的硬发已经快脱落了,没脱落的也白了。胡子却长得挺够等级,银灰间黄,所谓‘老忠黄氏’,飘飘逸逸的,留过第二颗衣扣。只有这一大把胡子,还给他增添了些许老人的威仪。而他那一脸饱经沧桑的皱纹,凝聚着某种夙愿不遂的残影……”每每读此,心中不免闪现忧伤,生活,到底是不易的,而父亲,终究也是不易的。

丰衣足食的人永远都无法理解穷苦者的固执与坚韧,更无法理解他们的蒙昧与无知。然而正如作者所说,所有的悲情都是社会与环境给予的,我们唯一可以去坚守的是剥去偏见的根本的爱、温柔和怜悯。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3

这个短暂的假期,我抽空回了一趟老家,见到了久病未愈的父亲。一直担心得癌症的父亲,而他每次都给我们坚强的身影,开朗的笑声、故作矫健的步伐也掩盖不了病魔的摧残,身体也日益消瘦下去。一个50多岁农民,劳累了几十年,最终把自己累垮了,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回到长沙,我不由得又翻出了梁晓声的《父亲》。每读一次,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第一次读到的时候刚好是父亲生病住院,在我上完课从学校赶到湘雅医院的公交车上。这本书收入了作者的七篇短篇小说:《黑纽扣》、《白发卡》、《父亲》、《母亲》、《老师》、《表弟》、《月全蚀》。

当时买这本书的原因是封底上有这样几行字:“我以虔诚之心记录了当年虔诚的我之一些经历,愿我们的孩子们从中了解些当年我们何以那样,以及今天我们何以这样……”,我想也许对我教育我的学生有益,更重要的原因是里面有《父亲》、《母亲》那感人至深的文字。第一次读完就更加坚定了我就算倾其所有也要竭尽全力挽救父亲生命的决心。

《父亲》、《母亲》是这七篇小说里文字最少的,都只有三十多页。作者说“关于父亲,我写下这篇忠实的文字,为一个由农民成为工人阶级者‘树碑立传’,也为一个儿子保存将来献给儿子的记忆……”是啊,我多次都想给我的父亲写点什么,现在我已为人母,更能读懂我的父亲。“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一家之主,绝对权威,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的人,恩人,令我惧怕的人。”这正是我的父亲在幼年时期给我的印象。借用梁晓声的一句话“母亲她在没有成为我的母亲之前就在贫困的生活中多灾多难”,父亲在没有成为我的父亲之前就在贫困的生活中多灾多难,父亲是家里的老大,爷爷去得早,长兄如父,5个兄弟姊妹都靠父亲养大,整个家庭的重担都压在父亲身上。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一家之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在他的黄土地上不辞辛劳的耕耘。

“父亲是个山东汉子,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生活的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父亲的脾气和打骂曾使我口吃到上中学,也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一个男人的尊严。父亲外出做建筑工人,由每年一次探亲到三年一次,只是为了节省些路费供给着家人”。梁晓声在成长过程中渐渐读懂了他的父亲,而我每每读到这里,就想起我的父亲那时候也是“从不抱怨生活,也不叹气,生活的原则就是‘万事不求人’。”他为了撑起整个家庭,他像头沉闷的黄牛,除了起早贪黑种地耕田外,只要有空闲他就去十几里外的砖厂做临时工,经常在我们还未起床的时候就骑着他那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出了家们,晚上我们进入了梦乡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从来没有听到他半句抱怨,也从没看见他在别人面前卑躬屈膝。依然记得他时常对我们说的话:人一生下来就是吃苦的,人的一辈子,没有享不完的福,只有吃不完的苦。原来父亲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做榜样!

“父亲说:西药是治外国人病的,中国人就要用中药,人的血脉是不一样的。母亲说:中医也好,西药也罢,只要能治好孩子的病就好,如果去看了西医,孩子的姐姐就不会死掉。是父亲的严厉和粗暴使我的哥哥在大学里成了疯人……”作者在当时似乎并不能完全真正的理解他的父亲,而这些文字最想让我说的就是给我父亲治病的事情了。父亲得的是口腔癌,刚查出时父亲坚决拒绝治疗,原因有二,作为赤脚医生的他认为癌症迟早是死路一条,治疗也是徒劳;更重要的是他考虑到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允许,不想增加妻子和儿女负担。后来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强迫他去做了手术,本来接下来是要进行化疗的,可父亲看着高昂的医疗费用账单,把我们大骂一顿,一个人背着我们离开了医院。回到家,病情极不稳定的他说:“西药那么贵,医院那么宰人,你们硬是要给我治,就给我买中药吧!”我懂得父亲,他为了我们还得坚强的活下去,继续承担大山一样的责任,他不希望我们没成家立业就没了父亲,不希望母亲年纪轻轻就没了丈夫,又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所以这样决定的。

“关于‘出息’,父亲是有他独到的理解的。……父亲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他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我第一次发现,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模样,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殷切的期望,一种欣慰、一种光彩、一种爱。”作者笔下的父亲,拥有朴素却又伟大的胸怀,他希望自己孩子将来有饭吃,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有出息,其实这就是父亲对儿女的殷切期望。记得我第一次高考落榜,灰心失望,是我的父亲给了我无尽的勇气和力量从头再来。我依然清晰的记得父亲脸上那种期望,那种浓浓的父爱。在家里的支持下,我踏上了复读的道路。父亲时常在信里跟我说:辉兰,生活向低水平看齐,学习向高水平看齐啊!当我兴高采烈的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举到父亲面前的时候,“父亲脸上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模样,一种由衷的喜悦。一种欣慰、一种光彩”。

“在我记忆的底片上,父亲愈来愈成为一个模糊的虚影,三年显像一次。在我的情感世界中,父亲愈来愈成为一个我想要报答而无力报答的恩人。”梁晓声的心底时刻都惦记着自己的父亲,虽然只能三年见一次,虽然多次对父亲的决定和做法不可理解,但是他越来越懂得自己的父亲。越来越明白作为子女的责任。“老二,你有福气啊!你才参加工作几年呀,就分到了房子,走廊这么宽,还能当厨房……你……比我强……”作者认为“这话从父亲口中说出,以那么一种淡泊的自卑的语调说出,使我心中有些难过。”“父亲当了一辈子建筑工人,盖了一辈子楼房,却羡慕我这筒子楼里的十三平米……他是被尊称为主人翁的人啊……”这不得不使我也想起了在长沙买了第一套新房,搬家的那天,父亲从今年乡下赶来,看着豪华的装修,崭新的家具,宽敞的客厅,明亮的厨房,父亲不禁激动的说:“妹子啊,老爸没有白疼你啊,看你今天比你爸出息多了,在省城有了自己的天地,真好!”是的,父亲“自卑的语调说出,使我心中有些难过”!多想留你老人家在长沙多住几天,可是你惦记家里的活计,第二天你就匆匆回老家了,留下的是从老家给我带来的大堆大堆的土产品和我对父母深深的愧疚。

“父亲,不再是从前那个身强力壮的父亲了,也不再是那个退休之年仍目光炯炯,精神矍烁的父亲了。父亲老了,他是完完全全的老了,生活将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老头子。他那很黑的硬发已经快脱落光了,没脱落的也白了。胡子却长得挺够等级,银灰间黄,所谓‘老黄忠武’,飘飘逸逸的,留过第二颗衣扣。只有这一大把胡子,还给他增添些许老人的威仪。而他那一脸饱经风霜的皱纹,凝聚着某种不遂的夙愿的残影……”梁晓声刻画了风烛残年的父亲,他怜惜父亲的老去,却又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恩。作者的情感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今年我的父亲58岁了,但是父亲完完全全的老了,老得与他的年龄极不相符,生活与病魔让他彻底变成了一个老头子,头发脱的脱,白的白,牙齿也因药物的刺激掉光了。可是父亲并未放弃他的劳作,他的深情中“凝聚着某种不遂的夙愿的残影”,我知道是因为儿女还未真正成家立业。父亲觉得还应继续担负他的责任。我的脑海里浮现了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我想起了筷子兄弟的《父亲》中的歌词: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让你再变老了。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这个家。是啊,作为女儿,我想告诉父亲,这些年来,我一直都在依靠他,我所有的梦想和希望都根植于父亲坚强的双肩,我一直都在努力的做好我的角色,为人师,为人妻,为人母。无论多大的困难,多少坎坷,我都咬紧牙关,奋力前行。是父亲让我学会独立,学会飞翔。

“送行者纷纷离去了。只有我一个人还孤零零地伫立在站台上。望着远处的铁路信号灯,我心中默默地说:“爸爸,爸爸,我爱你!我永远不忘我是你的儿子,永远不耻于是你的儿子!爸爸,爸爸,我一定要把你再接到北京来!”作者的父亲最终离开他回到了老家,除了后悔,愧疚,作者更多的是明白了为人父的伟大与博大。是啊,也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长大了,却没能给父母什么照顾,只是记住了‘好好的’那些话……

梁晓声感念苍生,他始终默默关注着普通人的命运。一心一意地要为平民作点贡献。他的作品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他的《父亲》让我懂得:天底下最伟大的父亲从来都是最平凡的父亲,父亲普通平凡,甚至有些土气,父亲一辈子职业不够体面,地位毫不显赫。父亲虽然吃了一辈子的苦,受了一辈子的累,但是他始终给我们的是温馨与力量,坚忍与光芒。

后记: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泪水一直不停地流淌,以致词不达意,言不成文,算不上是真正的读后感。仅以此文感谢天下所有伟大的父母:你们辛苦了;劝诫天下所有的儿女:用你们的努力去感恩父母吧!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4

父亲的爱,是那巍峨的大山;父亲的爱,是那醇醇的烈酒;父亲的爱,是寒冬里一把遮风挡雨的伞;父亲的爱,是长夜中一盏燃起光亮的灯。

在秋假中我读了《父亲》一文,文章讲述的是作者13岁时迷恋甲壳虫乐队,要去参加比赛。可没有音响,又没有钱,不过同往常一样,父亲总有办法实现他的愿望,那就是和儿子一起做。参加比赛那天,竞争者对他的音响很是注意,当他坦白招认这是自己和父亲自制时,他们不屑的眼神变的十分羡慕。最后,虽然他们乐队最终没能获奖,但他获得了真正的“胜利”,那就是亲情,音响有价,亲情却是无价的。

是啊,每当我有问题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总是耐心的教我,他给我的感觉像天,广阔得能让我自由的飞翔;他给我的感觉像地,博大得可以让我放心依偎。更多的是给我和妈妈一个家,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家,一个充满爱的港湾。

是啊,当我取得优异的成绩的时候,爸爸甚至比我还高兴,一件事要宣传好几遍,有时候,我埋怨他的嘴像大喇叭,不过他好像没听见似的,还沉浸在喜悦之中。

每当我不乖,妈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看,被你爸宠的!”是的,爸爸是很宠我,但决不是妈妈说的溺爱。因为爸爸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责备,什么时候可以玩笑。

父亲,您的爱像是被埋在很深很深的水里。你不像母亲,有那么多的美誉。从古至今,有多少赞美您的歌,有多少赞美您的佳句。您总是那么默默无闻。父亲,我们伟大的父亲,您为了家,为了妻子,为了一家老小操碎了心。

有一首3岁小孩都会唱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我觉得应该改一改。世上真的只有妈妈一个人对我们好吗?不,父亲,父亲和母亲一样好!

“世上的父母一样好,有父母的孩子像块宝……”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5

认真。

有多少人为认真而抓住幸福?有多少人为认真而吃亏?

我看完这篇文章,把书合上了,同时把我的眼睛也闭上了。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亲。

他也是个普通人,是个普通工程师。我父亲就与课文里的作者父亲一样非常认真。从我出生前,与我母亲结婚前,就开始工作。35年来,无论下大雨还是下大雪,他一次也没缺勤,甚至于迟到,都不曾有过。

从小父亲就严格要求我,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认真去做才对。而且我也从他的身上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认真的意思。

上了初中,在青春浪漫的那个时期,我慢慢懂得了这个社会的矛盾。认真的人常常吃亏。在还幼稚的我眼中,自己与这些不认真的人相比,我觉得他们的生活更好,更快乐。我渐渐讨厌自己很认真的态度。但是每做一件件事情我都仍然很认真,离不开已经养成的这种习惯。为了性格很认真,自己多找麻烦,甚至于常常吃不认真的人的亏。所以我暗暗憎恨父亲的教育。

现在我才懂了他的教育是非常对的。凡是要做的事情,我都很认真。这样,我才得到满足感,心里也很踏实。多亏父亲的教育,我每天都感到生活很充实。

在《普通人》中,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我父亲也一天比一天老了。我不和作者一样,不与父亲在一起生活。这几年没有紧密的联系,连慰问的话都没说。所以我闭上的眼睛一打开,就给父亲写信了。尊敬的爸爸,我非常感谢您

《普通人》给我带来了对父亲的感谢,还有让我重新认识到人生中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认真。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6

最近真是心烦意乱啊!“知道”和“理解”是两回事。我早就知道“人生烦恼的大部分源自不知足”,可直到现在才理解。本来已经很好的生活偏偏又想追求些别的、更高的、更好的,于是一地鸡毛。读了梁晓声的《父亲》让我的心情又复平静。这本书收录了梁晓声多篇短文作品,书中的文字记录的是普通人的命运,他们是我们身旁的环卫工、门卫大爷、建筑工人,字里行间是悲天悯人的气质。有时觉得他太善良了、有时又觉得他太矫情了,但看他的文字总感觉很真实,他写的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在《爱读的人们》中梁晓声写到:读,是一种幸福。恰逢昨天是国际幸福日,我想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却越发感受不到幸福,非要弄个“幸福日”出来提醒一下——你是幸福的!可是不管用,我的烦心事没有减少,突兀地幸福日丝毫不能增加我的幸福感。世界是如此丰富,生活节奏愈发迅捷,人要求从每天的时间里分割出多种多样的愉悦时光,这是人的合理需求。而读书能暂时让人从纷繁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一个读书的人,头脑中别无他念,心跳和血液是平缓的,精神是专注的,表情是肃穆的,这是一种特殊的“书卷气”,所以爱读书的人在读书时是特别容易就能感到幸福的。

在《我与文学》中作者写了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的看法,同时又饶有兴致的介绍了多篇文学名著的开篇之语,记得前些天看网上一篇文章专门整理了名著的第一句话并分别做以评论,原来是和梁晓声学的呀。

最后是本书的点睛之篇——《父亲》。作者开篇写道:关于父亲,我写下这篇忠实的文字,为一个由农民成为工人阶级者“树碑立传”,也为一个儿子保存将来献给儿子的记忆……似乎每个人都有一位严厉的父亲,梁晓声也不例外:小时候,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厉的!可没有人否认父亲对一个家庭所做的贡献,他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是家里说一不二的权威,更是家族精神的传承!我们自幼得其庇护,成年后更是自动遵从他的精神。每个人对这位严厉的父亲必定又爱又敬,即便成年后意见相驳,矛盾冲突不断,可心底里那份爱必定越沉越深。父亲是我们人生中永恒的灯塔,在自己左右为难、踌躇不前时总能想起父亲说过的话、办过的事,从而朝着灯塔的方向驶入正确的航线。

读了此书让我更加喜爱梁晓声了!

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 篇7

最近妈妈替我借了一本名为《父亲》的书,作者叫梁晓声。其中87页的“母亲”这篇文章让我十分感动。

文章中有一段情节:我们知道母亲像许多女人一样,并不胆小,却极怕树上的“洋拉子”那类毛虫。榆树钱当年对我们是佳果。我们只想到母亲是由于害怕“洋拉子”就不敢给我们撸榆树钱儿了。

有一天母亲被工友搀了回来--母亲在树上撸榆树钱儿时,忽见自己遍身爬满“洋拉子”,惊掉下来……

看到这儿,我知道这位母亲是一位好妈妈,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吃上榆树钱儿,解解馋瘾,不顾危险,偷偷地爬上她们公司旁边那一棵高高的榆树上。

由此我想到我的妈妈,她是一位美丽又能干的女人。前几年爸爸经常出差在外,家里就剩下我们母子俩。妈妈白天上班,有时晚上还带着我去她们单位上晚班,太忙的时候,就给我二十元,让我自己到楼下的“日月人”饭店去吃,我呢,就花了十九元八角,剩下二角交妈妈。妈妈说:“儿子你真能吃,喜欢吃就多吃,一定要吃饱,妈妈上班就是为了让你吃得好一些,快快乐乐的健康成长”

.其实妈妈一天的收入也就是二三十元,看到我想吃,她一点也不心疼钱。相反妈妈对自己却很小气,我很少见她吃鸡大腿,每次吃鸡时她总说,她喜欢吃鸡脖子,我竟相信了。直到有一次,我外婆来到我们家,我才知道,原来妈妈是舍不得吃,故意那么说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就像宝”,我现在深深体会到这句歌词的意义,妈妈我想对你说:“妈妈,我生活很幸福,谢谢您!”

《绝非普通人》(精选)


《绝非普通人》读后感600字《绝非普通人》是一套名副其实的好书,里面的人物都和普通人完全不同。例如:扁平人阿尔多、吸铁石爱得蒙、红发球艾米丽……阿尔多本是钢琴师,不幸被自己的琴砸中,变成了扁平人,这下什么工作都不合适了。吸铁石爱得蒙天上吸金属物品,走路也会被垃圾击中。红发球艾米丽的头发一直长不停,下雨时人民总来躲雨可不礼貌了!但,这些人有超常的身体部位,也有超常聪明的脑瓜。他们想了许多办法对付恼人的身体部位,终于,最后让自己的劣处变成了长处,或从而有感而发一些好念头、灵感。这套故事书告诉我们,你和别人不一样并不代表你就比别人差。你和别人不一样,那么虽然你不能做好别人的事,但是你能做好的事别人做不好。现实中也有许多例子证明了这点。大诗仙李白六岁才会说话,长大后也能写出流芳千古的好诗。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学着母鸡孵小鸡,被人当成傻瓜,长大后依然能成器。另一个大发明家爱因斯坦经常在课堂上问些让人觉得愚蠢的问题,但因爱思考出名。他们的某些举动在常人眼里看来是很愚蠢,可他们只是与我们有些不同而已,或许正是因为他们从小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不随波逐流才最终成名,这可能就是他们走向成功之门重要的一步。我还认为我自己也绝非普通人。其他女孩都爱穿裙子,我偏不喜欢,反而喜欢穿裤子。还有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出色的警探,牵着条警犬在案发现场走来走去,多威风!我还幻想自己英明神武,断案不断,堆成大山的棘手案件令福尔摩斯、柯南、狄公、包公都惊掉下巴。一想起我比他们更胜一筹,我便不断看起侦探书。

读《体面的普通人》有感


读《体面的普通人》有感

张振乐

晚上闲来无事,翻起了在书柜里存放了许久的一本书《体面的普通人》,作者黄竞天,一位法律专业出身的年轻作家,她以自身的阅历汇成真挚的情感,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在这本书中,真的是何一个"好"字了得。

一开始,我只是漫不经心的瞥了一眼本书的第一篇章只要还有明天,随后我就开始了阅读,可是仅仅读了一页,我就被故事的情节深深所吸引。故事里有个女人,她叫美雪,多么干净和优雅的名字啊,可她的命运却远没有她的名字那样的美好,因为国家常年战乱,她被迫当了日本士兵的"慰安妇",本以为可以挣点钱让家人不再饿肚子,这样她觉得也值了,可是战争的残酷并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停止片刻,士兵们的麻木也没有因为她的纯真而改变一丝,命运对她开了个大玩笑,她的家人因为饥饿一个个的死去,只留下了她幼小的儿子靠当乞丐维持着生活。在战争的岁月里她每天都过着煎熬的日子,身心加上身体上的病痛无时无刻不折磨着她,但最后她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只因内心那盏希望的灯始终燃起不灭。看到这里我想上天至少还有那么一点眷恋她,因为她的儿子还活着,可是接下来的情节却让我不禁落泪:她的儿子因为长时间饱受饥饿之苦,不知饥饱的几乎吃掉了美雪拿给他的所有事物,最后被活活噎死……美雪最后活着的希望也没了,她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不过可能死神感到她太苦了,不舍得那么早的把她带走,所以把世间最好的美景送给了她——富士山的日出和山上那充满生机的樱花勾勒成的温暖画面,温柔的阳光打开了她冰封的心,漂亮的樱花燃起了她对生命新的渴望……

美雪的一生是艰辛坎坷的,她那"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不要放弃希望"是她对生活的态度,"只要明天的太阳还会升起,情况就会有转机"是她心中永恒的信念。作者当初留学日本,在生活最惨淡的时候遇到了已是老婆婆的美雪,正是因为美雪凄惨但又令人动容的故事才让作者重拾信心,坚持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儿女,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曾经我们年少无知不懂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含义,曾经我们血气方刚不懂啰嗦也是一种关心,曾经我们"长大了"更不懂善意的拒绝背后隐藏的是伟大的爱……,我和她的轮回是另一则作者的感悟,读过后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到了结婚的年龄而没有结婚,也许睡觉时,我们的耳边总是萦绕着母亲那"啥时候结婚"、"啥时候我可以抱上孙子"等的声音,你可能会向她大吼,任凭母亲那让人心疼的眼泪顺着脸颊滑落;每天下班很晚,可不管多晚,始终等待为你做一口热饭的可能是父亲,也许你会不耐烦的说你吃过了,然后不理的径直走进自己的屋,留下满脸惊讶与失望的父亲,呆呆的站在那里,许久许久;当你处了一个体面又有身份的对象,而自己的父母是农民出身,仅仅因为出身不同,你就狠心的拒绝父母来参加自己的婚礼,不管父母是气愤还是老泪纵横,空留那声声让人心酸的叹息……当我们牙牙学语时父母都能做到十遍百遍的教我们,父母老了,难道我们做不到耐心的与父母讲话吗?父母为了我们可以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而不逃避别人另类的眼光,难道我们不能做到在父母面前扔掉那该死的虚荣心?痛苦不能被替代,时光更不可能逆转,现在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让他们快乐安康的过好剩下的时光,仅仅是微不足道关心而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让我们还有机会照顾他们的时候多点付出吧,莫让时光白白的把我们变老,空留下遗憾……

不褪色爱情的秘诀,看到标题我就饶有兴趣,细细读来,觉得真是"字字珠玑",不管是男人或者是女人都很受用,对我而言,我有一种迷失在黑暗里猛然间发现萤火虫时的那般兴奋,让我对生活有了更乐观的认识,"爱情是世界上最容易褪色的花朵,女人的青春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无论是最美艳的丽人,还是热情似火的爱,都会渐渐消退,空留遗憾和叹息","拥有一份一辈子不褪色的爱情有两个秘诀。第一就是遇到一份真情,这是上天给的,没有人可以强求。不过第二点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那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让自己时刻拥有足够的魅力。这样才能够让你保持优雅,随时唤醒你的另一半对你的感情".这是一位老太太告诉作者的爱情秘诀,作为女人的作者也同样希望其她女人能够得到真正的爱情,一生幸福。作为一名男性,我也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女人不能太依赖另一半,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社会,女性也有追求自由的权力,为何要将梦想禁锢起来呢?

生命是珍贵的,父母是我们挚爱的,爱情是我们需要用心去呵护的。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传奇,有些人先遇到的痛苦多一点而后就是扑面而来的幸福,有些人与生俱来就是甜蜜,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他或者她就是幸福,不经历挫折的人生我们就无法体会到生命真正的意义,用心去聆听生命带给我们的美好吧;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压根就没资格谈论爱,爱别人就需要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道",但是连心都没有的人何谈有迹?趁父母还健在时用心去爱他们吧;爱情不是一味地索取,也不是刻意的给与,而是需要双方共同的经营,只有一方的辛苦付出,或者任凭时光憔悴了容颜而不去做有意义的事,那么爱情是无法结出幸福的果子的。当女人们遇到了一段失败的婚姻时不该自暴自弃,反而应该更爱自己,毕竟只有你的更加优秀和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魅力才是对负心男人最好的鄙视,总之,让自己强大才是硬道理,用心与心的交流去感受爱情的美好吧。

《尊敬普通人》读后感 3篇


篇一:《尊敬普通人》读后感

他们都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微不足道,他们很渺小,但是,他们用渺小的身躯为祖国、为城市、为社会、为人民,做出了想象不到的艰辛。但是,却没有人赞扬他们,有的人甚至忽视了他们。但他们毫不动摇,依然用他们瘦弱、渺小的身躯,履行着神圣的职责,他们渺小却伟大,他们平凡却特殊,他们普通却坚毅,他们用一颗火热的心,用一份平凡的力量,用一个感人的行为,使得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融洽相处,使得这个社会大家庭更加美好。

普通人,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他们做的并不轰轰烈烈,而是默默无闻,不图虚名,他们用普通却感人的行为,给美好的春天增添了一份亮丽的色彩,这道亮丽的色彩,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就是我们生活的榜样,他们以微不足道的行为,感染着身边的所有人,让我们都来向他们学习吧!学习那种行为,也学习那种默默无闻、不徒虚名的可贵精神。

尊敬普通人吧,他们值得你学习、你尊敬!

篇二:《尊敬普通人》读后感

同学们,如果我问你们尊敬谁,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有的尊敬科学家,有的尊敬文学家,有的尊敬航天员,还有的尊敬运动员,可是我认为,最应该尊敬的是普通人!

你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少身影是普通人的。有老师的身影,有交警的身影,还有----清洁工的身影。

一个冬天里的日子,我早早的起来了,准备去上奥数课。灰蒙蒙的,还有一些雾,干冷干冷的。咦?那是什么?一个黄色的背影映入我的眼帘,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位清洁工阿姨。我仔细地打量她,结实而粗壮,短头发,皮肤黝黑,高高的鼻梁,大概四十多岁,一双宽大有力的手,紧紧地握住扫把,卖力地扫着地。 我回头望望,好一段路都干干净净,看起来她已经扫了很久了。

我的目光再次回到她身上,大冬天的,我穿的那么厚还感觉到冷,可阿姨穿得那么单薄还在滴汗,前额的几缕头发被汗水粘成一团。

突然,清洁工阿姨直起了一直俯下的身子,快步向前走去,我紧紧跟随着她,只见她对一个正在丢纸屑的小男孩说道:“小朋友,吃了东西,包装纸可不要乱丢哦。只有每个人都做到环保,我们的城市才会更加美丽,你说是吗?”那个小男孩点了点头,随即把包装纸丢进了垃圾桶。清洁工阿姨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又俯下身继续扫地。

清洁工人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把我们生活的家变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使我们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像清洁工这样的普通人还有许许多多。

我们应该尊敬的不只是“流芳百世”的民主英雄,“金光闪闪”的大腕明星,“腰缠万贯”的企业家,我们应该尊敬的还有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诚实的劳动者!

篇三:《尊敬普通人》读后感

我最喜爱的课文是《尊敬普通人》,普通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你我他中有很多普通人,普通人就像是金字塔的塔身和塔基。

我只拿身边的人当学习的对象,因为自己就是一个简单的普通人,所以不能和名人相题并论?只能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

相貌平平或着丑陋,可是他们有自信,不会因为失败而唉声叹气,他们有自尊,快乐的生活方式才是他们所追求的。

在身边到处可以看到衣着华丽的人,可是往往令我们感到厌恶的就是他们的行为,反而,大多数普通人是美的,他们的美体现在细微的动作与眼神。

生活中我们要学习的是高尚的心灵和行为,我们要尊敬感谢的是身边默默无闻劳动者和诚实的普通人!只有社会出现更多这样的人,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希望,变的更加美好。

人们用心去追求美好的一切,快乐,光明……因为人必须要有梦想和追求才能成功。

追求阳光才能放弃黑暗,追求快乐才能远离悲伤,只有学会追求才能远离悲伤,只有学会追求才能改掉以往的坏习惯,才能成为自己期望的那种人。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他也会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会对你哭。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追求更好,这样你自己也会慢慢提升水平的,如果和差的比自己也会放松,自然就会滑下。

当然,光是追求是不够的,还要自己的行动,不然怎么实现?

追求是一切快乐的源泉,并且你能快乐也能给别人快乐。成功的人背后总会站着盼望和追求,与你自身的努力!

《绝非普通人》系列丛书读书笔记


这次我推荐的绘本叫《绝非普通人》,一套6本,京东活动价48元,还能参加满减。当初在京东书单上,吸引我的并不是其荣获2013年法国杜埃童书展巨人加扬奖,2013年法国桑利“逐字逐句”童书奖、入围2013-2014年度法国童书“不朽奖”和2015年法国米歇尔·图尼埃儿童文学奖这些光环,而是这个与众不同的名字!到底怎样的人能被称为绝非普通人?

这是一套别开生面、幽默风趣、充满想象力的漫画绘本,故事的主人公都有着“非一般”的人生,都跟别人“不一样”,其中:《红发球艾米丽》,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头发疯长的异类女孩;《扁平人阿尔多》,是一个被钢琴压扁的天才钢琴师;《吸铁石爱德蒙》,是一个拥有吸铁石般特异功能的男孩;《大长腿苏珊娜》,一双大长腿没处放;《气球人巴纳比》,是一个被虫子蛰成了气球人的摄影师,被误当成了罪犯;《大脚丫艾斯特》,她的超大号大脚丫总是没鞋穿……内容妙趣横生,是不是光听简介就会产生极大的阅读欲望?!

是的!每册书的主人公都有与生俱来的不同,和随之带来的烦恼。在经历各种荒诞离奇的人生和重重历险后,每个“绝非普通人”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特长和价值,成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人。

和国内的绘本相比,这套书叙事方式非常大胆、幽默,情节更为曲折、引人入胜,充满了十足的想象力。绘本一到手,孩子就缠着我念,他津津有味地听,边看图画边咯咯笑,一口气读完6本还要求再重头来遍。是啊,哪个孩子会不喜欢滑稽、荒唐、充满魔力的故事呢。好的绘本就是这样,读书笔记不仅故事夸张滑稽,内涵也充满启迪:这一个个不同的主角们,在外人看来似乎拥有天赐的神技,但他们却在最初的成长中遭受到各种白眼、嘲讽和歧视,让人心疼。但是,无论主人公们有多么“不一样”,他们都在各种状况中含泪带笑,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特殊的价值。

事实上,生命赐予众生,这世上的每个人都“绝非普通人”:太高或太矮、太胖或太瘦、美丽或丑陋、聪明或愚钝,都只能被动接受。与其深深的抱怨,不如苦中作乐寻求力量。你的“烦恼”,那些在别人眼中的缺陷和不完美,如果运用得当,也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力量,成为你的优势和骄傲。

引用国际素质教育专家张乐华的话:“有些人或许造物主没有给予他们很好的馈赠,然而生活的经历使他们的人格、心灵、头脑得到了滋养,让他们由内而外散发的高尚,比起那种天生丽质的容颜,玲珑有致的身材比例更能打动人,这样的人即便是穿粗服布衣,也有鹤立鸡群的高贵。”

就在我抽空写读后感这会儿,儿子又捧出来读了……

普通人明史启蒙书籍《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在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我想您对于这个《明朝那些事儿》有了更深的了解,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写《明朝那些事儿》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为满足您的需求,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编辑了“普通人明史启蒙书籍《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普通人明史启蒙书籍《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一】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草原马背上的天下,终究因为民族代入感走向衰落,一位布衣沉稳的来到舞台中央,明,持续二百余年的统治帝国在君王的勤奋和亲小人远贤能下由盛极一时到平淡中慢慢消逝。

“淮右布衣”的崛起源自地主长工的父亲在恶势力的不平等对待中凄惨离去,寺庙也分三六九等,在日复一日的化缘中,能者上,弱者亡展示得如此淋漓尽致。在好友的推荐下,来到乱世之中,收猛士,纳谋臣,然后战陈友谅于内流涌动的江面,自南向北,缔造新的朝代,明。

关于朱元璋,更深影响的是马皇后,当朱重八待监牢的时候,作为主将养女本可以寻得更好的人,可她选择了给送去热腾腾的烙饼。

“永乐大典”会记录他的“劳模”形象吗?在征战中成名,在金戈铁马中离开,赋予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留给华夏大地半世的安宁。

朱棣,如果没有世袭制,或许会更为完美的化身吧。虽然几次生死关头都会有气候友情援助,但冥冥之中自有神助,宁可相信它的真实。

“木匠皇帝”朱由检作为手艺人,他是那么的成功啊,尽天下之材,雕刻与设计想要的城池,可是帝与民之异,他不知道。

“最聪明的皇帝”,年少时,懂得忍让,为除去祸国殃民之逆臣。外患时,任人唯能,不拘小节。可终究因为国力欠缺,难以为继,丧国于西南。

对于崇祯,是极其佩服的,也许差点运气,也许国运如此,但他尽自己所能,既可以安内,也可以攘外,更有气节,在国家存亡之际,不辱国体。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之中华,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也必将更有朝气,更有动力勇往直前。

朝堂之上,自见分晓

普通人明史启蒙书籍《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二】

岁月不饶人,明朝时期的事情发生了种种事情,看完了这两本书,我深有感触。这部书是当年明月,也就是石悦写的明朝“通史”。这书从明朝开国的朱元璋说起对当时的十七帝王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充分的体现出当时政治思想与当时开国皇帝建立的帝国进行了详述。

第一部中写的是朱元璋生于乱世当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依靠,没有后台。他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争取得来的。他历尽千辛万苦,一次次的从死神的魔掌中挣脱,一次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后继续战斗,一直坚持着。

也可以说在当时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但朱允炆上台就要削潘。后燕王朱棣以“倩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在读到第二部结尾时我的感觉只是当时的蒙蒙凄凉,它讲到郑和下西洋,修着《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南安等,后来永乐帝于北伐蒙古归来的路途上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了动荡时期。读到这里我也只是觉得当时的“悲惨”,也只是慢慢的看下去。大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而导致了二十万大军在土木堡丧于一旦幸亏忠臣于谦奋力救回了明帝国,但随即又有两位皇帝争夺王位的“夺门之变”后都被害身亡了。读到这里我才晓得了什么叫历史小说的精彩与其对此使读者的眼球应接不暇,欲罢不能。

也是这两部历史小说我感觉到告诉了我影月之殇影歌的感伤。明朝的言官也告诉了我们直谏者未必忠。贪心的官们告诉我们贪污者未必奸。皇帝嘛,呵呵,真活的不是人!朱元璋的身世告诉了我们要自食其力,像他这样没有依靠没有后台没有背景的人都能当上皇帝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普通人明史启蒙书籍《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三】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总会对过去的历史心生好奇。比如当我第一次从某本扁上发现附录上的“历史大事表”时,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看了下去。看看我们中国是如何走到现在的。噢,我明白了,最早是三皇五帝,然后到夏商周、春秋秦汉……元、明、清。也明白了每个王朝的建立者与历史上许多激烈的战斗与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每个朝代的盛衰同时一目了然。

了解历史的皮毛还不够,兴趣又促使我去了解每个朝代。之后我又去买了《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等书籍,但还觉得不够细致,于是,我的书柜里又多了一位给我讲解历史的老师《明朝那么事》。

这一套书详细讲了明朝的创立到终结这段历史。尤其详细讲了每一场激烈的战役,让人总有身临其境之感。且语言风趣幽默,并非单纯枯燥地说书。并且将人物内心想法与人性斗争的复杂刻画的更是精彩。再配上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斗争,高潮迭起,令人欲罢不能!

于是,我就这么带着劲地读了下去。读着读着,我不禁开始感慨。我感慨人性的狡诈,陈友谅杀徐寿辉之前,说了句“你在乱世是怎么活下去的?”这就暗喻了在乱世上,只会出奸雄。他们无情无义,在关键时刻谁都敢杀。我又感慨人性之残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对抵抗他的人痛下毒手,许多人被杀后还灭 族?一个也不放过。我还感慨现实的无奈:朱元璋虽是一位起义领导者,但最终还是成了一名封建帝王。这是因为他领导人民打下一座城后,人民需要土地与粮食,而队伍又需要经费,没办法,他只能把地“租”给农民们,自己来收租金。于是,他便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地主。再加上那时没有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不可能去搞“土改”,更促进了这种现象。

唉,这就是被历史车轮匆匆碾过的大明朝。环顾中国整个古代史,有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把“公天下”就能成“家天下”,虽说有明君开国,但终究是毁于昏君手中。二是私有制的出现,破坏了原始的共产制度,继而演变成了奴隶制、封建制与资本主义制度,成了个越变越大的瘤。同时还有一个规律,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再强盛的帝国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回顾历史,就是吸取前车之鉴,展望更好的未来。

普通人明史启蒙书籍《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四】

一个雪花轻扬的夜晚,我终于读完当年明月的整部《明朝那些事儿》,看着窗外的雪舞如絮,憧憬着明晨的朝阳东升,我不禁陷入沉思……

这套书,以《明史》为蓝本,文风严谨又不乏幽默,作者不时穿插的评论尤为一针见血、恰到好处。掩卷之余,除了佩服作者丰富的史学知识,更是赞叹于其无与伦比的社会洞察力。他用那充满智慧的语言,讲述了自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起,直到末帝崇祯悲凉自缢于景山这长达276年的历史皓月。

书中众多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常遇春、徐达的将才独具,用兵如神;于谦、王守仁的力挽狂澜,高风亮节;戚继光、俞大遒的奋力拼杀,平定倭寇;徐阶、严嵩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袁崇焕、孙承宗的老谋深算,巧用兵法;皇太极的背水一战,最终进攻。

但最让我敬佩的,却是杨继盛。他上疏力劾严嵩“五奸十大罪”,却遭诬陷下狱,不惑之年就屈辱故去。但是,他真的就这样死去了吗?没有,他的精神活了下来,名震天下,永垂青史,因为他的坚忍、顽强、正直。他也坚信:严嵩之患终有一日能予以肃清。

是的',正义与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

回望古今,历史向我们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对于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来说,读史使人明智。我们是祖国的明天,也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更要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借鉴历史、感悟历史。

我国古人都深知“明镜高悬”,我们新时代中学生更要明志用功,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修正航向,使正义引领时代,努力奋斗,为全国,乃至全人类的福祉做出自己的贡献。

普通人明史启蒙书籍《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五】

最近,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这本书,感触很深。

《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首先,他的身世极不平凡,虽然出身皇家贵族,但因为不是老大,任何待遇都比太子朱标差了一截,这主要体现在教育问题上。太子朱标有开国功臣李善长和徐达这两位天下最优秀的文臣武者担任老师,而朱棣从小整日见到的就是明晃晃的刀剑,残酷的战场让他认识到:强者生存。这造就了他无与伦比的军事天赋。

可以讲,燕王朱棣是一战成名。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将部队的指挥权授予燕王和晋王,远征蒙古。朱棣知道这是朱元璋的一次考试,所以好好准备,先侦查对手的具体位置,再做好保密工作,在雪夜中坚持前行,发现敌人并没有进攻,而是劝降。这是很让我惊讶的,在沙漠中远征多天的军队碰上了敌人,谁不想大砍大杀一把。但朱棣没有理会部下的催促,他克制了自己,暂时搁置了自己将要得到了荣誉。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超常的忍耐力和可怕的抑制力,要知道,这可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啊!

仗是打赢了,可太子的位置还是没拿到。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竟立了他的儿子,只有十五岁的朱允炆为太子,朱棣又一次失望了。太祖驾崩后,朱棣起兵造反。凭借着朱棣的良好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和建文帝的懦弱,他成了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当然,他还是醉心于沙场,数次远征蒙古,打得那帮人几年都不敢再侵犯,最终朱棣也病死在沙场上,或许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归宿了。

应该说朱棣不是个好人,但是个好皇帝。他日夜操劳,关心百姓疾苦,辛勤努力打造出一个真正的太平盛世。先是修书——《永乐大典》;派郑和七下西洋,互通有无;南下讨伐平安南等等,实现了国家的真正富强。

总结一下:朱棣好像拥有双重性格。对挡他道的人,根据暴力原则,毫不手软地:杀!但对这个国家,对百姓,他竭尽全力,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利国利民,国家强盛。

应该说,朱棣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

《明朝那些事儿万国来朝》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成为今人的一面镜子。

普通人明史启蒙书籍《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六】

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普通人明史启蒙书籍《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七】

在这个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儿》让我明白了,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书的作者——当年明月,他以一种风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现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个皇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而整部书其实所给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间的事儿——权势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己欲)”。这可以说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绝大多数政治家们的至理名言,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毁灭了无数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业之后,假借赏功之名烧死了无数曾经为他征战沙场的大臣们。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欲成大事者,至亲亦可杀(背叛)”。当年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投奔陈友谅,陈友谅杀了倪文俊,将其头颅献给徐寿辉,深得徐寿辉信任后,后控制徐寿辉统领其军队,最终将徐寿辉杀害。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权谋)”。在万历那个时代,严嵩斗倒夏言,徐阶搬倒严嵩,高拱把徐阶斗倒,又被张居正斗倒。仅说张居正,其可谓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条鞭法(税收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至今,但他为了当上内阁首辅也是不择手段,把老同学高拱斗倒之后,还想将其致死。

无论别人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但也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而封建专治的权利又使我对那一时期感到无比的凄凉。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牵涉数万之众,斩首、抄家、充军者不计其数;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诛“十族”。北京保卫战功臣于谦,遭陷害被抄家斩首;“万历新政”领导人物张居正,死后被诬陷抄家。

不管怎么说,怎么想,历史已是历史,不会再回来,不会再改变,留下给我们的那就是经验和教训,历史教会给我们的我们也不能忘记,要牢记历史,反省历史。不要再让历史成为对于我们的下一个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充分认识。

普通人明史启蒙书籍《明朝那些事儿》读后心得【篇八】

这个明朝真好玩!历时两个月终于看完了,特有意思,用一首诗来形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实人都挺复杂的,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如王阳明: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如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如杨涟: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

王朝也是如此,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但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得想死。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

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这本书里面讲了太多太多为了心中的信念甘愿赴死、英勇就义的人们!每一位的.一生都值得我们尊敬!

最完美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普通人值得阅读的佳作自卑与超越阅读随笔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阅读阿德勒写的《自卑与超越》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通过写一篇《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悟正当其时,一篇优秀的《自卑与超越》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以下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普通人值得阅读的佳作自卑与超越阅读随笔”,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普通人值得阅读的佳作自卑与超越阅读随笔【篇一】

《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每个人因为对其现实地位的不满意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理解生活。家长和教师应培养儿童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几乎都与职业、社交和爱情这三个主要问题有关。每个人对这三个问题作反应时,都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的感受。真正的生活意义在于对别人和社会发生兴趣以及能与人合作。

家庭对人类的影响很大,儿童时期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给他留下的印象不可磨灭。母亲不仅应该使孩子和她很好地合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学会与其他人平等合作,发展自己的独立性。而父亲必须以平等的立场和妻子合作,以良好和积极的方式处理好职业、友谊和爱情三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是家庭的延续。注意儿童的困难、纠正父母的错误,是学校教师的任务。教师应该对儿童有真正兴趣;同时也训练他们对别人发生兴趣,使他们走上独立而又与人合作的生活道路。

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更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奉献的意义是广泛的,在职业之中,我们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单位的生存发展奉献力量;在社交之中,我们与同学、朋友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集体奉献力量;在家庭之中,我们与妻子、父母、孩子团结合作,为建筑一个温暖的家庭奉献力量;这牺牲换取的是大家的团结合作,从而产生更加巨大的力量。

普通人值得阅读的佳作自卑与超越阅读随笔【篇二】

人或多或少地都有自卑情结。因为世上没有完人,与他人相比,都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弱点和不足。有自卑情结并不可怕,关键是一个人如何看待它。有的人知道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会理性地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信心百倍的努力奋斗,想法设法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克服不足,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不断地完善自我,取得人生的更大辉煌。有的人却杞人忧天,自认倒霉,沉浸在对环境、对社会、对他人的抱怨中,封闭隔离自己,最后萎靡不振,走向灰暗的人生结局。

当我们面对自卑时,该如何超越呢?该书作者奥地利的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人是社会的人,既然是社会的人,那就必须放到社会中去解决这些问题。给这种自卑赋予现实意义,并且把这种意义,建立在对他人有价值,对社会发展进步有益处中。在付诸行动中加强与他人合作配合,为了这个意义共同努力奋斗。这样,你才能超越自身的自卑情结,使得你的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

作者总结了制约人生的三大问题:第一,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就必须适应地球环境,在地球的适应中生存。第二,我们与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我们必须学会与他人相处。第三,人类有两种性别,男女关系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延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一个人如果可以将其人生意义定义为为他人和社会谋取利益,那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先考虑他人。对他人对社会就不会冷漠,会更加感兴趣。这样,对职业、社会和婚姻中遇到的问题都会很好地处理好。并能够克服自卑,超越自我,战胜各种精神疾病,使人生光彩夺目。

当下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仅凭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胜任一项工作的完成。这就需要团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处处为他人着想,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完成任务,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婚姻家庭中也是如此。男女之间要地位平等,相互忠诚、相互信赖,要有责任感。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最有价值的,是被需要的,是最好的伴侣和朋友。这种感觉,需要你要实际行动去证明。如果一个人只考虑自己如何获得幸福和快乐,而不愿意受约束于婚姻,更不愿意去为对方考虑。这样的婚姻终将会葬送在自己手中。

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本身的样子,都是用我们的认知经验和标准,经过大脑思维的过滤处理后作出的一种解释,它不是一种客观事实,而是我们的一种主观判断。而这种主观判断都是人们赋予一定的现实意义来感受出来的。其实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一种解释。我们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们主观解释后的世界。因此,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比事物本身更重要。要想使自己活得快乐,就要永远用快乐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不管世界和他人如何对待你。因为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环境,也无法改变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评价,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对该事件的看法。

普通人值得阅读的佳作自卑与超越阅读随笔【篇三】

这本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很有趣,作者和我的想法有所不同因此开阔了我的视野。

我最开始对作者所提到的合作的重要性嗤之以鼻。后来我了解到,这里的合作,是比较广义的。我对此的理解是,比如我现在点了一份外卖,那其中至少牵扯了我、送外卖人员、厨师、程序员等人的合作。因此也可以说,在社会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就是合作。

后来作者提到了自卑情结与优越感的概念。我认同人类的不少目标,其本质就是追寻优越感。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优越感不足或缺失的时候,就会开始自卑,开始怀疑。书中提到,我们需要了解到人采取的方法(原文其实是选用某种病症,但我不是很认可)与优越感目标的关联。作者随后提出,方法无可厚非,需要改变的是目标。目标改变后,心灵的习惯和态度也会随之改变。他不必再用他旧有的习惯和态度,适于他的新目标的态度会取代它们。

作者很强调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奉献,要合作,这令我感到自己是个极其格格不入的人,读这样的文字,让我觉得特别扯淡。后来我觉得作者渐渐自圆其说了,不过我还是觉得与我的观念有冲突,只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思路。他有提到个人的目标与社会的目标,当两者不一致时,就会有不良影响;比如当事人变得狭隘,走向反社会道路等。我觉得这个是挺真实的,与社会主流不一致,确实会活的艰难。目标不与大众一致,也会很累。

作者还提到了早期记忆对人后期的影响,举了一些例子,有些看着还挺触动的,好像有所感,但又不知怎么表达。我比较认可作者的一点是,家庭之中的关系要平等。我想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家庭很少吧?当然啊,这一点的实现,听上去很理想化,也着实让人羡慕。

读完这本书还是花了很多天,导致对一些内容有所遗忘,难以进行整体的理解。这也是本挖煤的个人阅读理解能力不足的体现,以后还需继续努力。

普通人值得阅读的佳作自卑与超越阅读随笔【篇四】

每个人其实都会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呢?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我们可以发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

《自卑与超越》是个体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代表作。书中作者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而一个人的生活风格,则是与他对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相一致的。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作者从每个人的童年不同的经历和成长环境去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看法。

人人生而自卑。那么,为何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如此巨大的才能差异呢?原因在于,每个人利用自卑心理的方式、方向与利用率不同。阿德勒在此提出关于有关自卑的“补偿性”观点:我们都向往优越,而自卑所引发的压力感将驱使我们向优越的方向产生“补偿性行为”。在这个岔路口,如果你选择不断挑战自我,尝试继续解决问题,那么你将会完成自我的超越;而若是被自卑情绪牵着鼻子走,任由它的摆弄,获得优越感的行为将会“奔向没有生命意义的侧面,真正的问题被无视和排除”。你将在无形中为自己设限,“退缩、停滞,一心避免失败,而不是争取成功”。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我们的灵魂深处有着永远无法被填满的不满足感。自卑正是来源于此,渗透了我们在成长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阶段。任何心理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的暗示与说教就可以解决的,个体之间差异的复杂性与生活的多元性,都令心结的打开格外艰难。

书中还有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奉献。阿德勒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与他人的团队合作之中获得满足。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融入社会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帮助我们对身体接收的印象产生积极地、有利于发展的观念。思想与行动一直是捆绑在一起的,想要抛开现实进行人格上的加强是绝对无法实现的。对此,阿德勒在其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上,提出了贯穿全书的行动方案——答案很简单,只有两个字,希望大家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到它,理解、认同并践行它。最后,祝愿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全新的、超越的自己。

普通人值得阅读的佳作自卑与超越阅读随笔【篇五】

阿德勒认为,人这一生必须面临的三大制约:

一、我们都必须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目前并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类与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必须共存,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善待这个地球。

二、这个星球上,除了我们自己,还有其他人,一切组成这个星球的人类体系。所以我们必须与周围人相互关联,因此要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人类有男有女,这同样是个人和社会得以维系必须考虑的问题。所以人这一生中都无法绕开爱情和婚姻这个问题。即两性关系。

因为有这三种制约,便有了接下来的三大问题:

一、既然我们的星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人类获得永存?

二、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应该怎样定位,才能达到与人合作的目的?

三、如何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两性关系”?

而这一切的表现形式都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职业、人际关系、两性关系。这几乎涵盖了我们活着的一切内容。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工作、又没有朋友、也没有家庭和伴侣,是否可以说他是活着的,然后这种真空状态应该是很难的,我们总会与这个社会发生点什么。而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必是将活着视为一个充满危险的事情,尽量避免一切的外来接触,进行自我封闭,最后只有与现实不断失联,生存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相反,如果一个人拥有一份充满成就感的工作、值得信赖的朋友、美满的婚姻。他将活着视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于是他的生活充满了各种机遇,即使遇到困难,也有超凡的勇气去解决。

因此,阿德勒认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关注他人、让自己成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并积极地为人类的福祉作贡献。“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若非仔细想过,我们很难看到自己处于地球、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利益相关的个体,我帮助了你,你帮助了他,他又帮助了我,都是息息相关的形成一个社会运作系统循环,才会推动社会向前,推动自己向前。而不是自我封闭的个体。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专注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世界,一切以自己的感受、利益为出发点。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读后感_1400字


《写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读后感1400字

找回自己—
读《写出我心》
这本书有个副标题,普通人如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这个副标题深得我心。我就是一个普通人,我想表达自己 ,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
为什么要表达,作者说我们孤零零来、孤零零活、孤零零走。虽然身边有许多人在身边,我们交谈娱乐一起生活,孤独感却伴随着每个人,虽说旁观者清,但我的内心到底只有我自己懂。
我也曾用文字记录来讲述,可是现实生活的框架束缚着我,道德的好恶、自我的身份、他人的眼光、封闭的习惯,让我的表达总是欲言又止,所谓犹抱琵琶半遮面。所谓说的都是真话,选择性的真话,怯懦的猥琐的不被世人所认可的那部分自己往往就被掩藏了起来,展示在众人面前的是光鲜亮丽美好的那个我。另一个我把苦痛挣扎默默地反刍吞咽,长夜漫漫时痛哭失声,独自一人时愁眉不展。别人眼中的我和独自一人的我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我。可是,我一直不敢不愿不能去看清楚。娜娜说的让我醍醐灌顶,我都不愿面对我自己,那还有谁对自己负责呢。
怎么表达呢?娜娜教了很多具体的方法,比如把身边的人、把你关注到的事物都列成表,一项项地写出来。用游客的眼光看待你熟悉的城市和环境,彷佛一切为初见。打乱语法结构,抛开常用的词语搭配,在咖啡厅厨房间甚至盥洗室写。找几个爱好写作的朋友一起封闭写作交流,长时间大段地不做编辑修改地写。在街头卖诗,信马由缰不留后路地写。这许多的写作方式都让人眼前一亮。
但是最重要的是信赖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带着整个的自己,让写作来完成写作,让你自己消失。记录涓涓流过身体的思绪。不顾一切地写,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你想写的一切文字,不做评判不做思考。这个概念是我从前没有过的。有些思绪也许只是潜意识的,明智的那个我从来没有意识到。我还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非常像心理治疗中的冥想。本身娜娜写作的勇气就来自于她的禅修老师,娜塔丽把写作就比做禅修的一种方式。通过撕开心灵的方式看清自己,寻找到平静和自由。
娜塔丽还说到如何写“性”,这是中国人比较避讳的一块领域,美国人看来也有顾忌。中国的老祖宗说过食色性也,色或者说性是人活着就绕不开的话题,闭口不谈但也做了想了。从前有一批用身体写作的女作家,以木子美和安妮宝贝为代表。木子美如今不知怎样了,安妮宝贝现在的作品比较喜欢,清清淡淡地看透世事看透自己一般,突然想到她那时就是对自己的解剖,对自己心灵的撕裂吧。用显微镜探照灯理清了自己的安妮宝贝终于懂得了自己要什么。
尽情倾吐之后该如何编辑选择那些“堆肥”中的精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呢,娜塔丽谈到了一些注意点,比如注意细节但是不迷失于细节,丢了自己方向。要真实但不要被真实所困,真实最能感染人,但移花接木也是可以的。不要循规蹈矩,这样会丧失作品的爆发力。可以多在生活中倾听故事、讲述故事,培养自己讲故事的感染力。一定要多阅读好的作品,模仿大师的结构模式是一种好的入门方式。
最关键的是多写多多的写,写作是需要练习的一件事情,不断的练习。在大量的写作练习中保持一种定力,知道自己的原点在哪里,自己想要什么。重中之重是,在原有的写完的文字上再做思考,把浅表的思绪翻转过来、深挖开来,想想还有什么你想说没有说的,还有什么是你真正想表达的,让自己往自己以为力所能及的地方更进一步。

格局逆袭:普通人的制胜之道 读后感(3)篇


格局逆袭:普通人的制胜之道 读后感 第(1)篇

格局逆袭(补记)

⭐⭐格局

价值观的高度,就是你看问题的高度,当你高度不够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问题的局部,所以你也就认为局部就是全部,所以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然后就会掉进坑里。

这个世界有两件事最难,一件是赚别人兜里的钱,一件是改变别人的观念,辩论永远不可能说服对手,你需要的只是说服评委。

现在的人,自我意识很强,实际格局很小。就是,想要的太多,要什么也知道,但怎么得到,一无所知,而且知道也不做。成功这件事情从来都不简单,是一个复杂的集合,我们掌控的部分,其实也只有我们自己而已。所以,你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不可否认,位置的重要性,在更好的位置,任何人不见得干的比谁差多少,但问题是只有少部分人能一步登天平步青云,大部分人还是需要培养能力,通过改变自己的达到那个位置。比如出身不好,就别有那么强的自尊心;家庭好些,就刻苦认真一点;知识分子不要清高;政府部门家庭出来的,多务实做事。改变自己,是改变人生的第一步。

凡事给自己个正常的理由,假如现象是正常的,需要哪些实际理由。

等你可以稳定地输出价值的时候,钱只是一个附加值。

格局足够大,不争就是有所为,而提升自己是关键。

恶人自有恶人磨,恶人也有自己的小人。公平不是能直接兑现的事。可能在其他时间体现出来。

你骂服务员的最终结果是,被狗咬了。

现实的非理性居多,理性少,你想过不被领导重用,原因并不是你的能力不够,而是你长得像领导以前的情敌。判断正确与否往往看结果,而不是逻辑。优秀不一定就受欢迎,失败者也有好人缘。

你觉得应该支持谁?

1. 甲把乙砍成重伤。

2. 甲是一名老师,乙是一个街头的小混混儿。

3. 甲欠乙很多钱没有还。

4. 乙的收入来源就是去各处收保护费。

5. 但乙借给甲的钱,是乙把自己的房子卖了给妈妈看病用的。

6. 甲的老婆和乙有一腿。

7. 甲经常打他老婆,但乙对他老婆却非常好。

8. 乙自己也有老婆,还有一个3岁的女儿。

9. 乙的女儿不是亲生的。

10. 甲的儿子是乙的亲生骨肉。

谁的立场够坚定,没有绝对对,只有角度不同。

⭐⭐认清自己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吃多少饭,什么饭该吃,什么饭少吃,什么场合适合吃饭,什么适合谈事?

从实践中认识,回归理论,但不能闭门造车。做人不卑不亢,做事大局为重。懂得交换意识,人和事都在交换,懂得交换,就懂得同理了交往了。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领导很弱智,很多时候是因为聪明的都跳槽了,没地方去的,坚持下来就成了领导。所以从做领导这个角度而言,才华只是一部分而已。

另:人不是活在现实中,而是活在希望和梦想中。

认识自己,更好的了解别人。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努力只是成功后的一个解释,必要不充分条件。

我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你往火坑里面跳,我会把眼睛闭上。

⭐⭐学会选择

利益最大化,大是大非面前讲原则,其他时候应不断选择,历练。永远无法做好一切准备,再去选择。都是做了再看,再选,再看。

人生拼的是转折点,不都是起点。

凡事不能只看表面。决定胜负的,往往在背后。选择,唯一的量度就是,该用时间换金钱,还是用钱换时间。哪些事更重要?时间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你会花一百块钱去找丢失的一百块钱吗?丢的一百块钱是沉没成本,再搭一百块钱是机会成本,这一百块钱有可能损失了。即使找回一百块,还是只有一百块钱,如果没有找回,就损失两百块钱,若不搭一百块钱,手里就还是一百块钱。所以选择就简化为,要么留一百块钱,要么损失二百块钱。这里还有不可及的时间成本。理论是这样,没有考虑打车过程中捡到更多钱,但那都是小概率事件。也没有考虑,去找一百块钱带来的社会效益,可以惩治犯罪。

战略就是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成本,就是判断做和不做的唯一标准,而把感情作为标准的,基本无可救药。

如果痛恨一个人,就养一个女儿,不教育孩子,让她嫁给痛恨人家,毁他们三代。

恶人自有恶人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付出和回报成正比的,只有花钱。养成付出才有收获的习惯,对你帮助会很大。因为占便宜不会发财,但被坑都是因为爱占便宜,平衡一下风险收益,你会发现,占便宜,实在是太划不来了,还是付费好一点。付费之后,学习也会更认真,做事也会更有动力。

微信读书付费桥段,有赠币,免费书够看,为什么要付费,免费的即可满足需求。

⭐⭐职场

首先明确,始终都在为自己工作,即使自己不承认,因为自己的经历履历,就是自己的品牌和口碑。在我们还没有炉火纯青的时候,我们不会知道哪份努力会有回报,只有不断付出,即使免费。

举例“有人辞职了,因为肠胃不好,消化不了老大画的饼;有人稳定了,因为肠胃很好,消化了老大画的饼;有人升职了,因为思想超前,给老大画了个饼被其消化了;有人发达了,因为思想过于超前,给资本持有者画个饼被其消化了。从被画饼到给别人画饼,从消化饼到让别人消化饼,这是成长。

跟对人,做对事。摸清关系,少参与政治,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多做事,就要整合资源,求效果。看一个人老板,看他身边的人,就知道值不值跟进。

别人帮你原因有三:1、未来你可以帮到他2、所帮的事正好他的兴趣,对他有利3、你有资源和他互换

比如有的领导干部得到重用,并不是多有才华能力,而是就一个能力,摆平各种人际关系,别人不行。

生存还是发展?出现问题,自己的原因还是外界原因?或是都有原因

好员工:汇报工作说结果,请示工作说方案,总结工作说流程,布置工作说标准,关心下级问过程,交接工作讲道德,回忆工作说感受……

⭐⭐激励

固然重要,能避免思想滑坡,但犹如兴奋剂,并不是长久之计。应循序渐进,梳理计划,有正确的态度,和稳定的情绪热情,兴奋度。什么事都不是急功近利的事,有时候仍需等待,带着希望带着梦想。反省自己,之前打鸡血般激励自己,把自己弄得压力巨大,千疮百孔憔悴不堪,效率低下,没必要,有些事尽人事听天命,还有点运气在里面。强求不来。

比如说,激励自己,最后计划落空了,但由于过于激励自己,又要寻找心理平衡,就要找到许多类似安慰自己的理由借口,甚至压抑,有多激励,没达到预期,就有多压抑,而正确定计划,目标,循序渐进,就可避免这种后果。

没有一定,只有万一。

把注意力放在提升价值,而不是结果,钱是附加值,回报也是附加值,再怎么放大结果,没有好的过程,也不会有多大用。

适当激励,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保持一个一贯作风,去做事。

⭐⭐赚钱

钱是附加值。真正的价值是自身的价值,依靠长久稳定的输出和带来的收益。赚钱只是存在利差的现象,而成功要看价值。好好经营自己的兴趣爱好。

格局逆袭:普通人的制胜之道 读后感 第(2)篇

何为格局?书中言,所谓格局就是价值观的高度。我觉得可以拓展为三观的高度,三观即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人生观体现为对社会的认知,价值观体现为做事的态度,审美观体现为观察的深度;If一个人社会认知清晰,做事务实创新,观察事与物透彻,这个人的一生快乐且富有。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只讲结果,只要结果,因为片面的认为结果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我认为结果是需要的,但不是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人还是活在希望和努力之中的,追求的过程才是最快乐的,结果其实并没有那么有意思。因为每次获得的优秀结果,都是你欲望膨胀的开始,要么你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去奋斗,不然可能就会迷失了,甚至抑郁。就像帝王打江山,过程是热血沸腾,宏图霸业,势在必取,登上龙椅的那一刻,无比的孤独感如洪水般倾泻,高处不胜寒。因为没有更高的目标去奋斗了。我们很多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容易困住。正方体六个面,90%的人在思考的过程中和决策的过程中只有1-3个面,所以思维卓越之人寥寥无几。那么如何训练自己的思维,打破封界,我的经验如下:博览群书,丰富知识结构;out游历,厚实眼界;多和思想有高度的及格局高的人交朋友,即耳濡目染;多练习;方法仅供参考。有一个价值吸引定律:有价值的人会互相吸引,没有价值的人则会慢慢远离核心层。同样,当你发现自己慢慢远离核心层了,那就是因为你其实没有什么价值,或者没有提供什么价值给圈子;这就好比在职场,无论是领导层还是职员,融入不了职场圈子,其实就是远离职场聚类的核心层,这就需要考虑自己的价值取向了。但是换言之,我们不能认定这个圈子就是高价值圈子,因为领导和职员三八、犯二的也不少,融不进的那个人反而是高价值的趋势;所以社会本来的面目,便是没有绝对只有相对;n

格局逆袭:普通人的制胜之道 读后感 第(3)篇

一开始读这本书认为这本书写的特别棒,后部分介绍的是社群的运营和精髓。

何为逆袭?那就是一个人取得了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成绩。

初入职场,第一年,有很多道理确实如此,比如:

1.刚入职场就想取得和入职很多年的教师一样的成绩,那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我常常会幻想,一下子刚进入学校,我就很牛,后来才发现,不太现实,必须要尊重客观事实。

2.你做得越多,你会的就越多,你的能力就越强,因为比较勤奋和热心,总是处于一种高度负荷的状态,不过也没什么,这几个月学会了使用复印机、剪辑视频、装订档案……大熊老师说得对,多做一些也能发现一些规律,多一项能力,少一句求人的话。

3.只想着赚钱,所以没做出什么,因为重点跑偏了,当你把心放在做事上,事情做好了,钱就来了,到那时,钱只是一个附加值。

4.以前我总觉得做淘宝、做快递,也挺赚钱,大熊说,做淘宝,没什么人际关系的积累,一旦出现大的变动,电子平台出现问题,那么钱就都没了,所以还是要有一个实业,这样资本有所积累。

5.懂得了一个沉没成本效应。现在觉得没去北京是一件好事,当时总觉得可以出去试试,失败了再回来考试,现在觉得如果出去了,错过了黄金阶段和失不再来的机会,钱也花了,工作也没找到,倒不如以后赚了钱,自由地去外地定居和旅游,工作在哪里都可以,只要是开心。


大熊的写作在坚持,我得向他学习。

推荐你看这本书。

巴黎圣母院阅读感悟普通人的灵魂会发光精选五篇


一个人在读过每一本书之后都会有一些收获和体会,我们在读维克多·雨果写的巴黎圣母院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巴黎圣母院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巴黎圣母院阅读感悟普通人的灵魂会发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巴黎圣母院阅读感悟普通人的灵魂会发光(篇一)

拿到书才翻了几页,我便爱不释手了。

故事的内容是:丑聋人卡利摩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洛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神魂颠倒,但爱斯美拉达喜欢上了了非必斯。非必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利摩多将爱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爱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所杀,最后卡利摩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利摩多随之殉情。

这本书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道人民,人民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争斗的故事。而在我面前展现了贵族人的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让我清楚了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有一次,我和妈妈逛街。看到了一个又脏又丑的残疾人正在向路人讨钱,每个路人都用厌恶的眼神看了那个人,我的心不禁“动”了一下,正想把手中的钱给他,但脚仿佛装了铅似的,动不了。这时,有一位二十几的大姐姐不嫌脏的去为他披上一件衣服……

是啊,在我们现在的社会大家庭中,人不分尊卑贵贱,每个人都有被帮助的时候,所以,但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请伸出我们可爱的双手吧,因为人与人这件应该是互相尊重,相互平等……

巴黎圣母院阅读感悟普通人的灵魂会发光(篇二)

《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和克洛德等几个主要人物命运间的纠结、冲突、毁灭,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巴黎的富于传奇色彩的悲剧性故事,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浪漫主义。这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反映了当时的巴黎,同时鞭挞了丑恶,歌颂了善良。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和外表丑陋、内心纯洁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爱斯梅拉达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格兰古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披着神职人员的神圣光环,内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充满了邪恶的毁灭欲,最终毁灭了爱斯梅拉达,也毁灭了自己。而卡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外貌奇丑无比,严重的残疾使他一来到世界上便遭到了先是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的遗弃。然而外貌丑陋的他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的爱情守护着爱斯梅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和邪恶势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强悍的卡西莫多,最后也只有选择徇情这一悲剧结局。

这篇小说不仅从人道主义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的本质,更告诉我们很多深刻的人生道理:一个人的外表并不决定一切,内心才扮演着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心灵的纯洁真诚才是我们一生需要具备的。衡量一个人也要从他的内在品质出发,不能以貌取人。因为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人心。

巴黎圣母院阅读感悟普通人的灵魂会发光(篇三)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写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这部小说是以中世纪的巴黎为背景,揭示了禁欲主义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

故事发生在十五世纪的法国巴黎,爱斯美拉达是一个十分美丽的女子,她白天靠卖唱为生,晚上就和乞丐王国的穷苦人住在一起,爱斯美拉达倾国倾城的容貌,却给她带来了杀身之祸。当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因劫持爱斯美拉达被绑在广场上的转盘上示众,惨遭鞭打,口渴难忍时,爱斯美拉达却不计前嫌的给他喂水,卡西莫多爱上了这个善良的姑娘。爱斯美拉达爱上了曾经救过她的弗比斯,在和他幽会时,邪恶无比的教主克洛德刺伤了弗比斯,但法庭确认为,爱斯美拉达是凶手,在她被送往绞刑的路上,卡西莫多救下了她,并把她藏于圣母院。国王的卫队开始进攻圣母院抓回爱斯美拉达,最终,爱斯美拉达被绞死了,而卡西莫多把真正的凶手——克洛德从圣母院顶层扔了下去,自己却在爱斯美拉达的遗体旁自尽。

这部小说使用对比的手法,爱斯美拉达和卡西莫多,是在于美与丑的对比;卡西莫多和克罗德,是善良和邪恶的对照;弗比斯和卡西莫多,是虚情假意和坚贞不渝的对照。卡西莫多虽然丑,但却心地善良。克罗德虽然受人爱戴,但他却有一颗虚伪、邪恶的心。

读了这篇文章,使我知道了:如果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虚伪的心,那怎么装扮都是丑陋的。我们一定要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巴黎圣母院阅读感悟普通人的灵魂会发光(篇四)

记得应该是中学吧,忘记是初中还是高中了,有一篇课文就是讲爱斯梅拉达给卡西莫多送水喝的情节。

那时候印象中记得老师有说到主教代理是如何的坏,爱斯梅拉达是如何的善良。

但看完后,虽不说对这个观点的否认,但总觉得这不太全面。

对于主教代理对爱斯梅拉达的热烈的感情,我想大家都是承认的吧,尽管他做了很多伤害爱斯梅拉达的事情,但不可否认地从他的话语中可看出他对爱斯梅拉达的迷恋。套用现在小说的一些情节,就是“虐恋情深”,然而这情是单方面的,且没有修成正果。他害人害己,但是那种欲爱不能,克制却不罢休的感情,其矛盾之激烈是可令人对其怜悯的。或许是他心恶,或许是周围的世界影响了他,反正,他这爱是不伟大的,甚至是卑鄙无耻的。但从他身上我们或可看到“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而从爱斯梅拉达身上,我们同样可看到“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美若天仙,她善良,她救格兰古瓦,她给卡西莫多水喝,她可以为爱情奋不顾身。对于军官浮比斯救了她一命而一见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她的“花痴”实在令人扼腕。她以为的真爱其实只不过是花花公子的逢场作戏,经历了那么多苦难却仍没看透这所谓的感情,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是感叹她的一腔真诚深爱呢,还是叹息其单纯无比甚至迟钝?失散多年的母亲好不容易藏住了她,她却自己现身并大叫使得别人发现了她。这怪谁?

卡西莫多,从文字描述来看,的确是奇丑无比的。这样的人,丑陋的外表给人的视觉冲击,实在震撼吧。任何善良的人也是有人性的,很难直面她。所以即使是爱斯梅拉达也在忍受这样的丑陋,因为她向往的是如军官浮比斯的英俊。好像好久以前有一首歌,叫《我很丑但我很温柔》,我觉得这是对卡西莫多绝妙的形容。看他在钟楼上为爱斯梅拉达所做的一切,默默地守护着,如果是一平常男子对一平常女子这么做,估计使旁人都很觉得甜蜜吧。可惜,他不平常,她早已心有所属。卡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从最初的感恩,慢慢地变成了爱。我感觉这爱不是肉体的不是欲望的,而是人间极丑对于美的一种仰望和守护,再说,美丽如爱斯梅拉达,不爱也难吧?当然,有美丽未婚妻且生性放荡的军官某人除外。

至于诗人啊哲学家格兰古瓦,实在想不明白明明当初是爱斯梅拉达救了他一命,对最后爱斯梅拉达在他眼里竟然不如小山羊佳利来得重要。这里我不是说动物不如人,只是,对这格兰古瓦看不透,他一开始不是还挺迷爱斯梅拉达的吗?莫非是有什么讽刺我没有看懂?其实也可以解释为,作者觉得诗人啊哲学家什么的,都是让人不明不清不楚的。

军官浮比斯,有逢场作戏游戏人间的资格。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人,满嘴甜言蜜语,但其实没把谁放在心上。女人总喜欢这样的人啊,恩呵呵,好像太绝对了哟……薄情的人。有些人总会比别人过得好,但并不是他个人的努力。恩,就是有这样的人。

虽然对作者的写作背景不了解,但大概人物都有了我个人的感受。

总之,谈何容易呵,每个人都不容易,即使是刚刚说的那个军官,还要娶他一个他没放在心上的妻子呢。

巴黎圣母院阅读感悟普通人的灵魂会发光(篇五)

昨天,爸爸去张店出发,给我带来了一本《巴黎圣母院》,让我爱不释手,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维克多。雨果。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卡西莫多的面容丑陋的残疾人,从小被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收养,并让他成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由于常年敲钟,使他的耳朵聋了,后来,克洛德指使他去抓爱斯梅拉达,却使国王卫队抓住,并让他受尽了屈辱,而克洛德为了得到爱斯梅拉达,刺伤国王卫队长腓比斯,使爱斯梅拉达关进了大牢,又被卡西莫多救出,而流浪人们得知爱斯梅拉达被抓,包围了巴黎圣母院,企图救出爱斯梅拉达,但因为卡西莫多听不到,所以破坏了这个计划,让爱斯梅拉达被抓走并送上了绞刑架,卡西莫多知道真相后,把自己阴险的养父克洛德推下钟楼,然后自己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紧紧抱住而死。

读完小说,给我留下最大印象的是卡西莫多,他虽然拥有恶魔一般的面孔,但却拥有一副天使一般的好心肠,他勇敢为了救过自己的爱斯梅拉达,勇敢地赴汤蹈火,他正直,当得知是自己的养父把爱斯美拉达害死,就把他推下了钟楼,他还有情感,让自己死在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旁边。

这本书很不错,你也可以找来读读。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梁晓声《普通人》读后感9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梁晓声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