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拖延症读后感 > 地图 > 拖延症读后感

拖延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2-13 来源:互联网

关于拖延症读后感(模板8篇)。

经过搜索整理,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你呈现“关于拖延症读后感”,作者写的作品能带给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这时就需要我们坐下来写一篇读后感,从哪几个方面写读后感?敬请您阅读本文!

关于拖延症读后感(篇1)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新曾说:“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说的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不要陷入拖延旋涡。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往往都抱着侥幸心理,对“拖延”行为甘之如饴。

比如明明可以马上就完成的工作,非要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拖到加班才完成,让老板觉得你工作效率低下,提拔无望;明明答应了老婆去交物业费,却想着一会儿看完球赛再去,结果忘了交费停了水电,导致老婆生气等等。

《戒了吧,拖延症》一书中,作者辰格通过主人公胡小懒这么一个“像你、像我、又像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主人公形象,带我们走进了拖延症的世界,从拖延的可怕危害、行为模式,到拖延再到拖延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对症下药来“战拖”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可实操的行动指南。

作者辰格是从2006年起便开设博客撰写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曾策划出版多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深受广大网友和读者认可和喜爱。

在她编著的《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教条性文字,借由主人公胡小懒,把我们带入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和他一起经历拖延的煎熬,一起与拖延死死对抗。

关于拖延症读后感(篇2)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早上下定决心今晚一定要早睡,结果晚上躺在床上朋友圈微博刷不停或者游戏始终不肯退;接到一个报告的工作,你想了很长时间这个东西应该怎么写,却一想到去做就头疼,越不想做就越拖,拖到最后交不了怎么办?没办法只能加班解决。

好吧,不知不觉间,拖延症已经成为我们大家的通病。那什么是拖延症呢?百度上的解释是一种“个性”行为,即将所计划执行的任务推迟到稍后时间。是的,我们每天要面对太多的工作和问题,好像永远都做不完,于是,面对生活的压力,很多人想到的对抗方式就是拖延,它好像让我们避开了那些焦虑、恐惧、无聊等负面的内心感受,但拖延也只是暂时的,我们始终要学会习惯“负重前行”。

那么,该如何改变呢?《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会告诉一个好方法。作者将他自己20年的时间管理经验汇总成5周的自我训练法,从训练意念、构建上层结构、实现时间自由、高效利用大脑以及形成完整的动机链条5个层面入手,设定5周时间,每天花费20分钟,持续训练,告别“拖延症”。作者帮助我们找到拖延症的根源,并为我们提供了清晰明了、循序渐进的指导,在每一周的任务分工中都明确了要做什么,该如何做,并明确了目标和效果,其中的很多地方让我很受启发。

关于拖延症读后感(篇3)

书看完了,干货不少!给本书五颗星推荐,这本书适合每个人看!本书分为两大部分:拖延症你好和拖延症再见!而拖延症你好从诱惑、压力、完美主义、控制和反抗、对未来的错估、缺爱,这六个方面去阐述。拖延症再见从十个原则来阐述!第一个原则发挥梦想的力量、第二个原则觉察而非控制、第三个原则自我激励而非自我谴责、第四个原则和自己谈判、第五个原则目标和计划、第六原则GTD(GetThingsdone)第七个原则积极拖延、第八个原则与他人建立联系、第九个原则设想未来第十个原则冥想、运动和睡眠!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拖延症源于童年的挫折和创伤!拖延症有时是有些强迫症的表现,他是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有差距造成的!偶尔的拖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它提醒你工作太累需要休息了!大脑分为“冷系统”和“热系统”,“冷系统”叫我们自控,而“热系统”叫我们面对诱惑及时行乐!人们一边自责一边拖延,压力和动力的关系是倒U型曲线。“习得性无助”是抑郁症的根源。完美主义也容易造成拖延症,适应性良好的完美主义者,把失败当成成长学习的机会。这些和个人看待事物的看法和认知有很大关系!拖延是对抗不满的工具,也可间接地挑战对方带来小小快感!拖延是缺爱的表现,是与他人联结、与时间、未来的我联结的问题。拖延容易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冷漠,通过感官刺激(抽烟、酗酒)来缓解。根治拖延症把大目标细分为小目标一一达成;强化梦想,点燃内驱力;觉察拖延比抵制更加有效;自我激励比自我谴责更加有效!书中还教给你一个战胜拖延的好玩方法,就是和自己谈判!还要明确目标,为未来制定计划、好的拖延症要善加利用……总之这本书很实用,如果你感觉自己也有拖延症,不妨看过此书一试!

关于拖延症读后感(篇4)

拖延症是一种不好的症状,生活中有不少人有这种症状,别小看了这区区拖延症这让我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阻碍。于是乎我去看了这本借了吧拖延症。

书中说,人之所以在工作中拖延,是因为觉得工作枯燥,没有热情,自然就没有立刻去做的动力。一旦你爱上工作,对工作产生热情,你就会满怀热情的去做事自然就没了拖延,做事就更有效率。所以让自己爱上工作,你便不会再拖延。

所以,怎么才能让自己爱上工作呢?

我觉得书中有一段话写的就很好,同样一件事一个人主动去挖掘其中的乐趣,那么他们就会感受到快乐,就能够将它做的更好。反之,工作就会成为一中负累,让人觉得心力交瘁,工作自然也就流于庸俗了。只要我们愿意在工作中挖掘属于自己的快乐,那么即便我们在建筑工地上干着水泥匠的粗活,也能也能找寻到自己的快乐,也能将工作做的更好。相反,如果我们将工作看作孙悟空头顶上的紧箍圈,认为工作只不过是为了简简单单的完成任务,那我们也就无法把工作做好。学习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乐之者,他们把自己做的事当作一种快乐,那么,兴趣就来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乐之者。

然而,拖延症患者如同那雪中的寒号鸟,本应该早点搭建自己的房屋,让温暖的房子抵御冬雪带来的严寒,却偏偏因为自己的拖延拖啊拖啊明天再做吧,天还不冷,明天在搭吧雪还未下结果直到寒雪覆盖全身,心脏停止跳动前才知道后悔:如果能早点,早点做好房子就不会被冻死了吧。

可说出来容易做出来难,往往更多时候我们无法坚定内心,改掉坏习惯,以至于拖延症越来越严重。就比如说,生活中我就是个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平时妈妈让我写,我总是拖着说明天再写,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天过去了又是一个明天直到火烧眉毛,拖无再拖的时候才猛然后悔时间不够着急忙慌敷衍了事。我也为此深受困扰,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戒了吧,拖延症》。

从书中我知道了拖延症并不是无可救药的病症,我知道了兴趣使然的重要性,我知道了学会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学习。所以说我决定以后再也不拖延了,今天事绝不明天做。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坚持改掉拖延症,向自己的目标进发。

关于拖延症读后感(篇5)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产生拖延行为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早我们七点五十就来到办公室,明明一开始是计划完善老板布置的方案,在下班之前尽快提交,结果刚打开电脑,就被弹窗里的邮件转移了注意力,回复了邮件,又看到微信上有人发来信息、微博上又有新八卦……

结果是,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刷手机,方案却迟迟没有推进,最后被老板催稿、批斗,导致自己一整天都忙得人仰马翻、心情不好。

当然,害人的手机、喧嚣的网络只是拖延的一个成因,拖延症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害怕失败、完美主义、依赖他人等等,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都需要深入探索。

比如书中分析到胡小懒的同事,Amanda的拖延症是完美主义使然,她能力很强,但总要准备到万无一失才开始执行,结果往往是最后截止时间到了,自己还没能完成项目,最终被老板开除;胡小懒的表妹因为害怕自己会考试失利,被人嘲笑,就制造各种借口拖延雅思考试,这其实是害怕被指责造成的拖延;而胡小懒的朋友张波的拖延症则是懒惰使然……

总而言之,拖延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不同的人产生拖延行为的原因都各不相同,必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关于拖延症读后感(篇6)

暑假里我阅读了《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刚看到题目就把我吸引了,因为我感觉自己有严重的拖延症,很想改掉这个坏习惯,因此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

作者提出拖延症是大多数人的共性,而拖延症就是一种“慢性隐性疾病”,在不断偷走人们的时间、金钱。而饱受拖延症困扰的主要人群是上班族和学生族,日常的工作学习当中,人们经常因为拖延症,而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和准备好考试。

作者提到造成拖延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七种:

1、压力过大。工作越多,压力越大,越容易拖拉,还有人深信,他们在重压之下将工作得更为出色;或者把事情往后挪一挪,能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

2、害怕失败。拖沓者害怕失败,所以他们宁愿被别人认为没有投入足够的气力,也不愿意被别人认为是没有足够的能力。

3.完美主义。有的人太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想着各种各样的计划,却一直都没有行动。完美主义者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他希望讨好别人,他总在担忧自己不完美就没有人会喜欢。

4、不懂自我控制。比如在写年度计划的时候停下来吃点夜宵,然后觉得冰箱有点脏,想清理一下,最后把整个厨房都打扫了。

5、强迫倾向。这些人总是会不自觉地寻找自己愿望的对立面。结果就是:越想往前,就越往后。有人天天下决心要早睡,却熬到三更半夜,这既是拖延症,也是强迫症。

6、不自信,易逃避。从心理层面分析,有一部分人对工作能力不自信,是导致拖延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专家认为,工作上曾遭遇过重大挫败,作文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易产生逃避心理,常以疲劳、状态不好、时间充足等借口来拖延工作进度。专家认为,这部分职场人实际上很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他们更希望别人觉得他时间不够、不够努力,而不是能力不足。

7、任务重复,缺乏动力。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工作任务经常重复、没有挑战性,却不能由自己来把控,而是必须去做。所以你做起来觉得没有新鲜感或满足感,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懒散、拖延的情况,这属于动力问题。这种拖延表面上是意志力不够,实际上是动力不够,不喜欢的工作也一定要做,那就等非做不可时再做。

关于拖延症读后感(篇7)

在这个小组,看到有很多人在哭诉自己的拖延症,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这个小组里和拖延症搏斗,而且还专门有这个小组专门建立的网站---战拖会。

但是对我来说,我当时的感觉是:哇,原来拖延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症状啊。

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于是一年前的我很快的买了组里推荐的战胜拖延症的书,后边的详细事情我不用再叙述了,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么你也猜得到,一年过去了,这本书我连第十页都没有读到!

据说我买的那本书书当年被称为战胜拖延症1,而我一直到拖到了这本书的续集战胜拖延症2出来后,还没有看完它,这大概是一个拖延症绝好的一个例子吧。

昨天在地铁上看网易阅读里的电子书,看拖延症续集(大概是)的试读内容,当看到里面说到改变拖延观念的一个办法,就是要像美国的24戒酒协会那样,首先承认自己酗酒,承认自己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承认自己拖延成瘾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其次要放低自己对战胜拖延的乐观态度,但是要加强自己对继续拖延后果的认识。

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对抗拖延的方法确实是完全错了,因为我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形象来欺骗自己,而不肯承认自己做事情一直在拖延。

仔细想想,我的拖延症真的很厉害的独孤求败啊:

-喜欢买书却拖了不看,两年里家里的书已经买了两三百本了,昨天又买了10本书,可今年认真看的书不超过10本。

-准备写的一本小说,已经拖了四年了,写了不到200个字。连开头都不算。

-一直想换工作,拖了三年了还没有换,而那个工作实在是一点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了。

-个人定的计划,从来没有完成过,周计划坚持到第三天就放弃了。

-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买的孩子如何才能正确的打酱油的育儿书,还没有看完。

-在职读的学位论文拖了三年去年才写完通过,要不是因为时间到了不写学位就作废了,估计能拖个十年。(后遗症是,现在偶尔还做噩梦被吓醒--该毕业了,竟然有好几门自己没有考试。好在这一年频率低了,每一两月才做一次)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写了。。。

但是我可以欣慰的告诉大家,我昨天把这本书看完了:

买了一年多的书,看了一年都没有看完,今天一个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如果你问我看了这本书有什么效果,我只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

因为这伴随一个人好多年的习惯,怎么可能在看完书两个小时后就完全消失了呢?如果可以再看完一本书就能解决很多人困扰多年的问题,这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买书的时候,就要下定决心花几个月去和拖延症做斗争,而不是在看完后大呼上当:这本书对我的拖延症一点帮助都没有!

关于拖延症读后感(篇8)

我们的拖延行为和习惯的产生,和周围的人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人都会有一个从众心理。也就是说随大流。帮别人做什么的时候,我们也会去跟着做什么。这样我们就会认为我们的行为是正确的。

可能你刚进公司的时候。你做事非常有激情。有了任何工作都会马上去做。但是渐渐的你发现。身边的同事他们就不这样。就算他们有工作。也会偷偷的开小差。并且他们也劝你。有工作不用马上去做。可以放松一下,反正有时间。慢慢的,你也会变得和他们一样成为了工作上的老油条。

我们的拖延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对周围人的效仿和学习。这样可以使我们得到心灵安慰。

同时我们有拖延症。也是因为对事物的逃避。逃避事物给我们带来的压力和责任。当你的上级让你做一个让你有难度的工作时,可能你就会在心里感到不安,和情绪上的焦虑。慢慢的你就会选着找借口拖延这件事情。随着我们逐渐的进入社会,开始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我们的内心就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当我们事情越多。那么我们的责任也就越重。于是我们便产生了一个逃避行为。这就是拖延。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读了《终结拖延症》有感


导语:工作和生活不可能一开始就是我们喜欢的样子,就像大卫一开始不是大卫而是一块石头。试着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为了责任,为了自己爱的人,在做着并不喜欢的事情,那么我们也可以忍受不喜欢的事情。下面请欣赏读后感《终结拖延症》

一、

在人文气息浓厚、文艺青年出没的网络社区中,拖延青年们突破5万大关,本不是件情理之外的事情。国外学者们曾经总结了拖延的常见诱因:僵硬完美主义者有之,逃避成功者有之,时间观念缺失者有之,内心纠结反抗者有之,生理多动者有之,早期家庭或教育环境促成恶习者有之甚至连身在异国的文化差异,都可能让你罹患这种我们戏称的拖延症。

再看看我们这个时代,消费主义、一元价值观所引发的身份的焦虑,本已经让我们深陷洪流,让工作带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常常不是成就感,而是望之欲逃的失败恐惧,这种恐惧常常是引发拖延的元凶;而网页、短信、微博、游戏和其他各种信息源,也都在争抢我们的眼球,把我们并不宽裕的注意力,切割成一种七零八落的碎片化格局,我们原本只适应单任务处理的大脑也备受压榨。全球变暖似乎还没有到达突然紊乱的临界点,但在信息生存环境中,我们像是提前进入了气候剧变的时代,从四季如春进入了寒暑无常。寒暑无常自然容易感冒,不信你可以问问美国灾难片《后天》里的人物。所以我们常说的拖延是信息时代的新感冒,可能暗示着我们在某些方面,已经步入了后天。

战拖(战胜拖延)无疑是困难的:各种拖延症在具体表现上可以千差万别,但看起来都顽固而容易反复。许多人戏称它为绝症。尤其是跟ADHD(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相关的生理性拖延,每每卷土重来,更是让人痛苦不堪。此外,拖延本身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我们同它对抗的难度。如果我们可以不太严格地把拖延称为一种症(这个中文词目前还不是个严肃的医学名词),那么它更接近于一个症状性而非病因性的名词。由于这种根源和具体表现上的差异,几乎不存在一种通用于各种拖延症的万能灵药。在我们的社区中,直到现在,也经常看到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大家围绕某一种方法有用还是没用争论到面红耳赤,最后却发现针对的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这也为我们的探索之路徒增了无谓的内耗。

目前社区里常用的战拖方法,依我个人浅见,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注重内心成长和价值观梳理,一类注重任务解决和时间管理。当然,像针对ADHD等生理诱因的药物方法,似乎也算自成一派。第一类方法,强调挖掘拖延行为的根源,加强对自身各个方面的觉察,倡导从拖延的根本原因入手,化解负性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强化行为的改变,从而不仅实现拖延行为的改善,更是谋求对自己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接纳;第二类方法则强调聚焦于任务本身,挖掘、组织并利用自身的积极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力求在短时间内克服障碍、实现目标。从效果来看,第一类似乎更彻底,也更有利于预防反复,但改变周期漫长,似乎可以称为长期战拖;而第二类短小灵活,常用于对已发生的拖延的解决,或许可以称为短期战拖。是釜底抽薪重要,还是扬汤止沸有效,此二者可谓各有千秋,相信诸位拖友各有偏好。但是,无论是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容易的是纸上谈兵,共同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操作和执行。对拖延根源挖掘最彻底的人,可能会成为拖延心理学家,但这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实践那些觉察到的知识;而短期战拖当中的主要内容,如时间管理等,最适用的人群却常常是那些本不容易拖延的人,这些方法在设计时通常就没有充分考虑到拖延的干扰,而是假设人的理性决策能力已经足够强大。事实上,我们理性的一面也许需要事先训练和养成习惯(就像在这本书里一样),才能足够强大。

二、

拖延症现在成了流行词,而且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就像小的时候,谁说他考了托福,不管考得怎么样,我都觉得他是潮人,因为那是多么潮的考试啊。长大了,一个心理系的同学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用了aggressive,我当即觉得自己又土了,都用这么洋气的英文形容一个人多帅气啊。看电视多了,知道得抑郁症成为了忧国忧民思前想后的高等人的病,可惜我又一次落后了。这次,我紧随了时代和潮流的脚步,我终于在人们面前高呼,我有拖延症,然后喜滋滋的看着他们羡慕的神情,这第一说明了我大多数时候比较优秀(几乎所有拖延症的书开篇都告诉你,你不是失败者,你是为了追求优秀),我是懂得自我反思的人,我慢慢的有了一点高深心理学的修养(除了你们这些拖延的家伙,谁没事儿懂ADHD?,我这可不是看《心理学与生活》知道的),我们有独特的有暗号的系统,估计骷髅会也不外如是(没人整天凑在一起这么神秘和整天自我反省吧?)

《终结拖延症》拿到手里的一刻,很激动,因为我反复的check了书单,确定里面没有我。然后在收到书的当天下午,看到了第二批赠阅的名单,妥妥的落着我的名字。封面的包装很好,容易亲近,蜗牛背上沉重的钟表壳,拖拽着秒针不想让它移动的小人都意味着一个拖延症患者最无奈的对象时间。

书的整体结构很简洁,没有太多的前因后果,简单叙述一下之后,就是满满的实用性的方法,全翻完后,我意识到这就像一本工具书一样,因为整体来看它逻辑完整,但是即使分开来,每个章节段落都可能成为可参照的范本和模式,直接拿来套用,然后成为一个个小小的Tips,成为范本。

此书有很好的互动模式,比如总是会留出强迫读者思考的部分,就是在文章介绍的方法下,留出题目和答案的位置,基本上是强迫读者思考,这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我想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我,我羞愧的承认自己一个空格都没填,所以在看完书的今天我都觉得有什么事儿没完成,书没看透,然后情绪很糟糕,觉得提交这个书评的很底气不足。

此外,书里很多地方都用灰底不规则的方框圈着相应用到的战拖小贴士,每个小贴士都是直接可以拿来执行的战拖步骤,简洁明了,直截了当。

关于书目设计上一个很大的不足是很多关键性的内容放在表格里面,我觉得,编者和设计者的本意可能是让交互性更强,阅读更直观,突出对比和逻辑的顺序但是,老实说,大段的中文放在格子里是很不讨喜的做法,字体的必然变小,长段话的无重点,放在表格里让人的可阅读性大大变差,特别是步骤多的时候,框框就变成了满眼的乱七八糟,这个不好,不好~

//剧透部分,慎入:

引言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述,题目就是关于整个书的概述三管齐下,终结拖延症,然后三部分就是这三管齐下的分而述之,然后每个方法里面又分为一到两章具体的解释了这些方法。

大学的时候,学过项目化管理,然后再读过很多战拖的书之后,基本上可以把战拖的步骤概括了,也就是,无偏见的接受自己觉察到问题订立计划行动行动过程中的调节与检测接纳进行的程度自我实现,然后,调节与检测贯穿始终,成为一个循环的过程。虽然简单,但是方法就被扩展的比较多,这也就是无外乎思想下的方法的问题了。《终结拖延症》和其他的拖延症书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不在东拉西扯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而是直接的告诉你,怎么办!

//剧透完了,我又不想写了,突然很想看bosco的视频T-T

看书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最浅显的经验是,想到一点,就赶紧找时间找地方写下来,因为有了这个书评的要求,我长了记性,以前总是我在当时以为自己能记住,结果在写的时候发现我思维的闪光点全不见了,这搞得我更加沮丧,然后就写不出来了。我想这大概也可以套用在其他拖延的事情上,有时候拖一拖,反而思路更跟不上,情绪更加沮丧,彻底觉得自己要完蛋了

看完了,再一次决定自己要行动起来T-T为什么我觉得说再一次说的这么悲凉。

愿所有战拖队友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希望咱们也成为老师布置完作业,当天就完成,然后在礼拜天看着赶作业的人们,心里顿生优越感的人!

三、

拖延症的概念并非来源于现在,它最早可以追溯至1542年由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差不多同一时代,我国明代著名学者钱鹤滩也曾写过有名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首诗,它告诫世人拖延所带来的严重性。拖延症概念的提出虽说有500多年的历史,但是直到20、30年前才被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关注,直到如今组织行为学家、经济学家也转向了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

正如人人都是精神病人一样,也都是拖延症患者,只是拖延的程度轻重罢了。根据美国芝加哥的保尔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费拉里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70%的大学生都存在拖延的情况,而正常的成年人中也有大约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情况。拖延症与智力并没有什么关系,据说相对论提出者爱因斯坦也是拖延症患者;研究进化论的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也是拖延症患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也是拖延症患者,他准备把朋友的行李从印度邮寄到美国,可以这一拖竟是8个月,以至于他在1991年的论文《拖延和顺从》中写道八个月里每早醒来我都决定第二天早上去把箱子寄给斯蒂格利茨。

当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情形,充满侥幸的同时想想自己何尝不是一位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回想大学里的每次期末考试,都是考前一周挑灯夜战,并且屡战屡胜;早上起来,拉开抽屉,才发现年初买的自然之宝钙片只吃了几颗,就已变质了,只好扔进垃圾桶;当然,写作这篇文章,本该可以提前两天完成,可是却被其他事情拖延了。

人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症状,可是如何终结这种症状带来的痛苦,众说纷纭。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了拖延症的不同类型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但是对于如何终结拖延症似乎没有完美的方法。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威廉.克瑙斯有三十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他的最新著作《终结拖延症》一书中,总结了三种治疗拖延症的方法,它们分别是:认知方法、情绪方法、行为方法,只有三管齐下,才能终结拖延症。

本书基本结构简单明了,以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终结拖延症的三种方法的不同内容及其行动哲学。前言部分,则介绍了拖延的概念、拖延症的群体、拖延症的不良后果等内容。对拖延什么,作者是这样定义的拖延是一种成问题的习惯,它会把重要和有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至于拖延症的群体,基本涵盖了全人类,只不过在大学生群体表现得更加强烈。

那么对于拖延症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拖延不仅对个人生活习惯有影响,同时对于组织的工作效率和国家的宏观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加拿大卡里加尔大学副教授皮尔斯.斯蒂尔教授调查的结果显示,拖延使美国经济经受数千亿美元的损失。最典型的影响个人生活的人物就是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1751年,一个信使正在等待塞缪尔.约翰逊写完那篇迟迟没有呈交的文章的时候,他写道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通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至于拖延症给他带来了什么,他是这样说的,我无法克制责备自己一直忽视那些最终不得不做的事情,并且每一刻的闲散都增加了我的痛苦。

何谓认知方法,它是建立在重新思考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那些自动负性思维的基础上,了解拖行行为的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改变拖延思维。作者首先分析了常见的几种拖延类型,主要可以分为期限拖延、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复杂拖延四类,其中复杂拖延则是综合其他几种类型,比较复杂,它由多种因素影响。拖延思维的种类则与拖延的种类不同,它主要有明日再做的思维、倒推思维、自设障碍与拖延、反事实思维四类,简单地说,就是害怕批评型、了解现状型、自我怀疑型、情形假设型,其中反事实思维可以分为两种向上反事实、向下反事实。调整拖延思维的方法有ABCDE方法,它可以渐进性地分析自己目前处于那种阶段,最终告别拖延症。

情绪是影响拖延的因素之一,而任务繁重、心境、认知都是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进行情绪治疗时,首先必须了解情绪的特性,本书提到了拖延与双议程困境、短期和长期效益分析对情绪影响的分析,提出了pURRRRS是避免拖延行为的主要方法。大多数情绪影响与压力有关,了解影响压力的原因才能更好地分析拖延行为。一般而言、焦虑、担忧和抑郁会加重拖延行为,只有承诺、积极、主动应对才能缓解压力。本书中提到了缓解压力的三种方法;锻炼身体、解放心灵情绪、改变与不必要挫折感相关的模式。

拖延大多数是行为习惯的陋习,其中与犹豫不决的态度有很大的影响。本书第三部分,首先分析了影响犹豫不决的四种因素,即错觉的决定、自觉地过度依赖、忧虑和拖延、完美和模棱两可。他还分析了理性的决策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实际上,基于人的本性,大多数人都趋向于即时倾向,也就是现时偏向性偏好。

时间管理能够帮助拖延症患者吗?对于这个问题,作者也有些顾虑,他认为帮助解决一些有明显截止时间事务的拖延时可能会有用,但是,时间管理通常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最有效。实际上,这也证实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热衷于时间管理,而却被视为时间线上的机器。

前面已经提及到拖延对组织工作效率的影响,它可能由于员工把不良情绪待到了办公室,根据情绪的传染性,办公室失去了活力;也可能由于投标书在截止日期还没完成,而错过了投标的机会,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组织学习的厌恶性及其恐惧性,这些都可能对组织效益带来严重影响。

拖延症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最早可以追溯至童年生活习惯的影响,因此,并不可以立即见效,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正确的方法。读者可以结合认知方法、情绪方法、思维方法三种方法,了解自己的处境,唤醒心中沉睡的(懈怠的)巨人,认识你自己,从而摆脱拖延症的困扰,做卓有成效的自己。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导语:《终结拖延症》并不是一本陈词滥调之作,这本书才不会对你说教什么加油工作、多花时间干活之类的。当然,在某些时候,付出最大努力是很重要的。然而,人生中总是有许多成就,是基于一天天的努力的。

一、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最近把《终结拖延症》这本书读了一遍,趁着新鲜度,赶紧分享一下读后感。

拖延,通俗来说就是:把事情不断延后,却迟迟不去做。在战拖会里,他们把拖延分为:真性拖延和假性拖延(也叫合理推迟),其中真性拖延是本可避免且后果消极的推迟行为或现象,而假性拖延则是后果无害的推迟。之所以这样分是为了方便归类和讨论,其次生活中所讲的拖延大多是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拖延行为或现象,即真性拖延。

拖延之所以难以战胜,其障碍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1)短视近利的拖延思维阻碍迈开第一步;

2)焦虑烦躁的拖延情绪阻碍行动的进行和坚持;

3)缺乏行之有效的战拖技术;

在《终结拖延症》里,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 Knaus)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方法,分别从思维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破除这些障碍,如何有效战胜拖延。

首先,先来看看,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

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已经在义务教育里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在计划和行动开始之初,总会被遗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总认为时间还很多,离最后期限还很远。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认为会对自己有用,应该去做的事情时,总会把行动无限期往后推迟。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准备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准备也会成为一种逃避、开拓的借口,因为准备得越充分,内心对未来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实,因而面对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少点。这是人的本性,无法避免。可是,就算准备得越充分,也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纵感,因为总会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和干扰来打破行动和计划的进行。

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

这与上面一点类似,不过在完美主义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我认为,相对于拖延思维来说,完美思维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4)我觉得我会失败.....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为了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因为一开始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完成,会面临失败的局面。而他们的成败价值观是这样的控制他们:努力了还是会失败,这体现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动,那么即使面临失败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Loser,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未使出全力,还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内心独白),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以坚持跑步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声音,先看完吧,明天再开始跑步吧!没关系,好声音晚上9点30分才开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钟,然后再回来,时间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这样就可以省去广告时间了,所以还是今天开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拖延也还是纠缠我们不放。在我们还未建立完全针对某个习惯的神经通路或是新的战拖思维时,旧有的拖延思维为了求生而挣扎,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甚至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个声音,强烈要求我们拖延或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拖延死灰复燃。

针对拖延引发的焦虑、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也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为往往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越是强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挣扎,做内心独白,自我激励,都会让我们分散对当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时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会因无法静下心来而抓狂。所以我认为,强忍不是通用的办法,适时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深呼吸,利用灵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同时在拖延日志上记录下来,待情绪稳定后回到工作中,这样的效果或许好很多。

最后,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行动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战拖技巧差不多,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Just do it;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拖延心理学》更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时间管理和拖延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拖延并不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而且拖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说时间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时间管理只针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对于经常拖延,不经常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人,无效。

二、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战胜拖延无疑是困难的:各种拖延症在具体表现上可以千差万别,但看起来都顽固而容易反复。许多人戏称它为绝症。尤其是跟相关的生理性拖延,每每卷土重来,更是让人痛苦不堪。此外,拖延本身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我们同它对抗的难度。

如果我们可以不太严格地把拖延称为一种症那么它更接近于一个症状性而非病因性的名词。由于这种根源和具体表现上的差异,几乎不存在一种通用于各种拖延症的万能灵药。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注重内心成长和价值观梳理,一类注重任务解决和时间管理。第一类方法,强调挖掘拖延行为的根源,加强对自身各个方面的觉察,倡导从拖延的根本原因入手,化解负性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强化行为的改变,从而不仅实现拖延行为的改善,更是谋求对自己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接纳;第二类方法则强调聚焦于任务本身,挖掘、组织并利用自身的积极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力求在短时间内克服障碍、实现目标。

从效果来看,第一类似乎更彻底,也更有利于预防反复,但改变周期漫长,似乎可以称为长期战拖;而第二类短小灵活,常用于对已发生的拖延的解决,或许可以称为短期战拖。是釜底抽薪重要,还是扬汤止沸有效,此二者可谓各有千秋,相信诸位拖友各有偏好。但是,无论是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容易的是纸上谈兵,共同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操作和执行。

对拖延根源挖掘最彻底的人,可能会成为拖延心理学家,但这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实践那些觉察到的知识;而短期战拖当中的主要内容,如时间管理等,最适用的人群却常常是那些本不容易拖延的人,这些方法在设计时通常就没有充分考虑到拖延的干扰,而是假设人的理性决策能力已经足够强大。事实上,我们理性的一面也许需要事先训练和养成习惯(就像在这本书里一样),才能足够强大。

三、终结拖延症读后感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什么事情都是以快节奏的角度漫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无异于就是给我们年轻人非常大的压力,书中的胡小懒就是这样节奏的年轻人,不仅年纪越发的大着,而且又是单身, 最重要在单位一直处于漂浮状态,看着胡小懒从开始的懒癌患者,一步一步的理清自己的头绪,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慢慢的回归到计划的执行者进步中,看的我是好振奋,可能他就是我的一个缩影,回想自己以前,后悔,可是世界没有后悔药啊,正所谓拖延就是一剂慢性毒药,让人深受其害,但是还欲罢不能的感觉。

书中的胡小懒一家公司的策划,也是做了好几年的老员工,但是就是病态的拖延,上班时间的刷微博,刷微信,QQ聊天,淘宝淘淘,免费的咖啡喝喝,时间就这样跐溜的跑了,就是这样的病态拖延,导致冲忙上交的策划案都是不合格的,本身策划就是一个伤脑细胞的事情,偏偏胡小懒就是病态的拖延,总想着,还有明天,重要该做的事情就这样拖着,直到期限的最后时刻,才不得不匆忙交工,这对自己,对公司,都是非常不负责的表现。不漂亮的计划不执行----那是因为策划太费脑细胞,所以拖拖拖,拖拉斯基。可怕!零碎的小岔子-------上班的聊八卦,诉诉苦水,喝喝免费咖啡,时间就不经意间溜走。好可怕的拖延,现在的年轻人太多的拖延病患,人一旦陷入拖延怪圈,就是慢慢吞噬人的健康,让人煎熬度日,悔恨到老,这就是拖延的负面威力,严重的侵害到我们每个人拖延病患的身心。

现在的拖延症无处不在,形态各异,多少人深受其害,却找不到逃离的出口,俗话说的好:因病开放,对症下药。每一个人都要揪出那个拖延的真凶。现在的拖延大多数都是懒惰的,因为拖延与懒惰是狼狈为奸的一对,要战拖,就得要从心里和行动上克服拖延,如果懒惰的情绪一直存在,那么人始终会处于一种空想状态,做什么事情都会觉得懒得动。没有行动,不想行动地耗时间,就是拖延,战拖,就要从抗击惰性开始。怎么做呢,远离那么懒散的人,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做点事情,其实不吃亏,放下三分钟热度,多点专注,人要踏实,才能换来长久,最重要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别犯懒!年轻人每天在临睡前,都要想想自己的理想,然后告诉自己:别犯懒,不行动的话,这些想法就永远跟梦一样,摸不着,看不见。人妖克服惰性,就要学会经常与消极的自己作战,在试图享受安逸的时候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刺激。

战拖,对完美主义者,我想说,允许自己的人生留点缺憾,因为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完成比完美更加的靠谱。生活的赢家,从来都没有借口,当有件事情迟早需要做,而此刻又不想做,人就会有很多理由拖迟它,借口会让拖延变得顺理成章,要打败拖延的恶习,就得学会没有任何借口。没有借口,那就要打造强大的执行力,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战胜拖延,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立即执行,别把想法留在大脑,别让所以得计划都是纸上谈兵,别试图准备好一切在开始,要知道,谁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下一秒的你和未来。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那么目标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就有了行动的力量。习惯拖延的人,缺少的就是一个坚定的目标,所以才会迷迷糊糊,胡乱的拼凑自己的人生。克服拖延顽疾,就要需找到这股神奇的力量,让它指引我们前行,把梦想交给现实,告别一事无成,浑浑噩噩的人生。话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人都要有一个目标的目标,专注的做好每个步骤,专心的做好一件事情,把大大目标分解到小小目标,时刻监督自己修正目标,这样才能够战胜拖拉斯基,吻别拖拉斯基。

文章最后,告诉我们,再聪明的人玩不过时间,时间对每一个都是公平的,在时间上偷懒,结果就是患上拖延症,弄得你焦头烂额,在时间面前玩耍,拖延症就会变本加厉的折磨我们,偷走精彩的人生,留下混沌的噩梦。唯有学会时间管理,细化时间安排,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才有可能远离拖延症的病魔。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会感到倦怠,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又或许因为梦想太遥远,现实耗费了我们太多的精力,打消了从前的积极性,不过不管怎么样,人都要记住,在奋斗的路上,每一个都会感到疲惫,唯有那些充满激情的灵魂,才能够走到终点,因为他们不会被疲惫打败,就算走在无人陪伴的路上,就会为自己鼓掌。

《拖延症》读后感系列


读后感大全栏目精选:“《拖延症》读后感”,欢迎阅读。

《拖延症》读后感 篇1

拖延症是一种不好的症状,生活中有不少人有这种症状,别小看了这区区拖延症这让我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的阻碍。于是乎我去看了这本借了吧拖延症。

书中说,人之所以在工作中拖延,是因为觉得工作枯燥,没有热情,自然就没有立刻去做的动力。一旦你爱上工作,对工作产生热情,你就会满怀热情的去做事自然就没了拖延,做事就更有效率。所以让自己爱上工作,你便不会再拖延。

所以,怎么才能让自己爱上工作呢?

我觉得书中有一段话写的就很好,同样一件事一个人主动去挖掘其中的乐趣,那么他们就会感受到快乐,就能够将它做的更好。反之,工作就会成为一中负累,让人觉得心力交瘁,工作自然也就流于庸俗了。只要我们愿意在工作中挖掘属于自己的快乐,那么即便我们在建筑工地上干着水泥匠的粗活,也能也能找寻到自己的快乐,也能将工作做的更好。相反,如果我们将工作看作孙悟空头顶上的紧箍圈,认为工作只不过是为了简简单单的完成任务,那我们也就无法把工作做好。学习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一个典型的乐之者,他们把自己做的事当作一种快乐,那么,兴趣就来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做一个乐之者。

然而,拖延症患者如同那雪中的寒号鸟,本应该早点搭建自己的房屋,让温暖的房子抵御冬雪带来的严寒,却偏偏因为自己的拖延拖啊拖啊明天再做吧,天还不冷,明天在搭吧雪还未下结果直到寒雪覆盖全身,心脏停止跳动前才知道后悔:如果能早点,早点做好房子就不会被冻死了吧。

可说出来容易做出来难,往往更多时候我们无法坚定内心,改掉坏习惯,以至于拖延症越来越严重。就比如说,生活中我就是个典型的拖延症患者。平时妈妈让我写,我总是拖着说明天再写,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天过去了又是一个明天直到火烧眉毛,拖无再拖的时候才猛然后悔时间不够着急忙慌敷衍了事。我也为此深受困扰,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戒了吧,拖延症》。

从书中我知道了拖延症并不是无可救药的病症,我知道了兴趣使然的重要性,我知道了学会在学习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学习。所以说我决定以后再也不拖延了,今天事绝不明天做。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坚持改掉拖延症,向自己的目标进发。

《拖延症》读后感 篇2

很不幸,这个寒假,我又被可恶的拖延君给缠上了!

说来也怪,每到寒暑假,拖延君必会不请自来,给我本该快乐的假期增添一道痛苦的阴影。这次寒假,我本是有望和它saygoodbye的。妈妈未雨绸缪,为了让我在春节前完成作业,把所有的兴趣班都给停了。我一激动,放假第二天,就把一本《过好寒假》给KO了,笔头作业只剩下了口算和两篇作文。眼看作业大战胜利在即,我甚是欣喜,总算可以和拖延君彻底划清界限!

没想到,第三天,拖延君就找上了门。赖床便是我拖延症初期的症状表现。由于晚上看电视熬了夜,我的生物钟发生了紊乱。早上,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美梦,隐约听得楼梯上传来脚步声,正在我傻傻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时,耳边传来一阵河东狮吼:刘朱溢,都10点钟了,你怎么还没起床!那声音震耳欲聋,不仅打断了我的美梦,还附带耳鸣效果。妈妈,你不觉得这样对待一个急需睡眠的人很残忍吗?我真想爬起来跟妈妈理论一番,但眼皮实在懒得动一下。唉,何必费口舌浪费这睡觉的大好时光呢,多睡一分钟就是赚到啊。我对妈妈的呼喊开启了屏蔽模式,调整好睡姿,又与周公约会去了。但很快,小弟的哇哇大哭将我从梦境中又拉了回来。天哪,二重唱强势来袭!已和拖延君打得火热的我哪肯轻易认输?我深吸一口气,呼啦一下钻进了被窝,完美地将杂音隔开了。忽然,一阵阵寒气袭来,妈妈竟将被子给掀开了。她的野蛮行动成功地斩断了拖延君与我的纠缠,我惊叫一声,立马手脚利索地穿好了衣服。

你以为拖延君会这样放过我吗?NO!上午被睡觉给毁了,下午我可得做点儿正事了。可午饭吃得太饱,不如先看会儿电视休息休息。于是乎,拖延君拉着我的手窝在沙发上徜徉在了各个精彩的电视节目中。该做作业啦!知道!怎么还不做?马上做!妈妈一遍遍地催促,我一次次地敷衍,一晃太阳已经下山。在妈妈凌厉的眼神中我无奈地提起了笔,磨磨蹭蹭总算完成了一页口算,可已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吃完晚饭再做一会儿作业?呵呵,平时上学晚上要做作业那是迫不得已,放假哪有挑灯夜战的?作业嘛,明天做好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一拖再拖,眼看还剩一周时间就要开学,催债的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对我下了最后通缉:在两天之内不把作业做完,就等着吃茄子夹肉(狠揍一顿)吧!此时的我才如梦初醒,快马加鞭地赶工后,写下这篇作文,以表我与拖延君绝交的决心!

可恶的拖延君害得我整个寒假都备受作业的折磨,不过这能怪谁呢?追根究底,还是怪我自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足够坚定的意志力。痛定思痛,今年暑假,我一定会将可恶的拖延君拒之于千里之外!

《拖延症》读后感 篇3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300字:

约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有拖延症,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百分之二十五。那我们先来找一下自己的定位,你属于哪一种拖延?

要改变这些负性思维及行为方法,终结拖延,可以试试下面几个简单的方法:

01、练习立即行动

以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去做合理的事情。

02、控制分心行为—思维终止

意识到自动拖延决定时(如心里想“待会再做吧”),要在心里喊“停”。

03、复杂任务做分解

学会将复杂任务做分解。

04、建立正向联系

将学习和愉快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你喜欢古典音乐,那就边放边学习

05、运用承诺

当我想翻跃一面很难翻的墙时,可以试着先把背包扔过墙。运用承诺会有一个短期明确的目标,因为你承诺了他人,所以你的行动也会更坚决一点。

06、维持适当的压力

没有压力人的表现不会很好,你得强迫自己开始;压力太大表现也不好,思维会分散混乱,所以要维持适当的水平的压力感。

书中作者还介绍了很多适合实际操作的流程、套路和练习,甚至可以在实战当中直接模仿复制。但是,任何方法光看不练是永远也没有效果的,战胜拖延,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拖延症》读后感 篇4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让人毛骨悚然汗毛竖立的词语,除了期末考试之外,大概就是ddl了。所谓ddl就是英语单词deadline的简称,而dedline在中文里的意思,就是截止日期,俗称“死线”。每次需要交论文或者需要考试,在大学里只有少数的学霸会提前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这些任务,而更多普通咸鱼大学生往往都是将一拖再拖,将任务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完成,正如这本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的背面配的图片——正常人就是开始做事,然后做完;而拖延症患者会在距离截止日期还有五天的时候,先玩会儿手机。距离ddl还有两天的时候,接着玩手机。距离ddl还有一天的时候,非常紧张地玩手机。直到距离截止日期还有一个晚上,才赶紧开始做事,通宵完成,不但害了自己的健康,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

我相信大部分人应该都不会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做事模式。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毕竟手机太好玩了,电影太好看了。即使是抠手指甲和冥想神游的时刻,也是那么充满魅力。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去逃避真正做事的时刻,而这最后时刻却非常的难熬,并且追悔莫及:为什么没有早点开始做这项任务呢?搞得现在这么着急,一地鸡毛。那么作为一名拖延症患者,你可能会需要这本《拖延症患者使用手册》,这是由美国作家加兰库尔森所著的心理励志类书籍。在网络上,他获得了非常多的点击量,出书之后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可操作性非常强的一本书。想要改变拖延症,你只需要搭配一个你最喜欢的笔记本,并且每天抽出任意20分钟时间,根据这本书跟着作者去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等到五周之后,或许你将会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

这本书分为七个章节,从第二章到第六章按照每周一章的节奏来给我们手把手的帮助和指导。在一开始前言中作者就介绍了如何利用这本书,作文而且非常尖锐地指出,这应该不是你读过的第一本关于工作效率和拖延症的书,但是作者毫不介意。因为之前的书,或许有着非常的华丽或者有着非常令人心潮澎湃的推荐语,但是并没有特别实际效果。而这本书,虽然只有薄薄的不到200页,但是却非常具有实操性。与其他拖延症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的第一张从心理学上对拖延症的成因进行了解读,并且划分了不同的模式,读者可以对号入座找到自己拖延的内心深层次的原因,而不是按照一个通用且粗糙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当我们读完第一章就可以继续跟着作者塑造自己的意志力和行动力,慢慢地改掉拖延症。作为一名经常拖延没有规划的咸鱼,我已经开始跟着本书尝试着迈出第一步来改变自己了,接下来的五周会继续努力,期待一个全新的自己。

《拖延症》读后感 篇5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早上下定决心今晚一定要早睡,结果晚上躺在床上朋友圈微博刷不停或者游戏始终不肯退;接到一个报告的工作,你想了很长时间这个东西应该怎么写,却一想到去做就头疼,越不想做就越拖,拖到最后交不了怎么办?没办法只能加班解决。

好吧,不知不觉间,拖延症已经成为我们大家的通病。那什么是拖延症呢?百度上的解释是一种“个性”行为,即将所计划执行的任务推迟到稍后时间。是的,我们每天要面对太多的工作和问题,好像永远都做不完,于是,面对生活的压力,很多人想到的对抗方式就是拖延,它好像让我们避开了那些焦虑、恐惧、无聊等负面的内心感受,但拖延也只是暂时的,我们始终要学会习惯“负重前行”。

那么,该如何改变呢?《拖延症患者自救手册》会告诉一个好方法。作者将他自己20年的时间管理经验汇总成5周的自我训练法,从训练意念、构建上层结构、实现时间自由、高效利用大脑以及形成完整的动机链条5个层面入手,设定5周时间,每天花费20分钟,持续训练,告别“拖延症”。作者帮助我们找到拖延症的根源,并为我们提供了清晰明了、循序渐进的指导,在每一周的任务分工中都明确了要做什么,该如何做,并明确了目标和效果,其中的很多地方让我很受启发。

《拖延症》读后感 篇6

那么,我们究竟为什么会产生拖延行为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今早我们七点五十就来到办公室,明明一开始是计划完善老板布置的方案,在下班之前尽快提交,结果刚打开电脑,就被弹窗里的邮件转移了注意力,回复了邮件,又看到微信上有人发来信息、微博上又有新八卦……

结果是,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刷手机,方案却迟迟没有推进,最后被老板催稿、批斗,导致自己一整天都忙得人仰马翻、心情不好。

当然,害人的手机、喧嚣的网络只是拖延的一个成因,拖延症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害怕失败、完美主义、依赖他人等等,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都需要深入探索。

比如书中分析到胡小懒的同事,Amanda的拖延症是完美主义使然,她能力很强,但总要准备到万无一失才开始执行,结果往往是最后截止时间到了,自己还没能完成项目,最终被老板开除;胡小懒的表妹因为害怕自己会考试失利,被人嘲笑,就制造各种借口拖延雅思考试,这其实是害怕被指责造成的拖延;而胡小懒的朋友张波的拖延症则是懒惰使然……

总而言之,拖延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不同的人产生拖延行为的原因都各不相同,必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拖延症》读后感 篇7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800字:

约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有拖延症,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百分之二十五。那我们先来找一下自己的定位,你属于哪一种拖延?

期限性拖延:

领导规定下周二要交一篇文章,我会拖到周一晚上才开始写,这种把工作拖到最后期限才完成的,可以称之为期限性拖延。

个人事务拖延:

我计划7月份去桂林旅游一趟,这属于个人事务,属于不紧急的事情,但一直拖到7月底,我的机票也没有定,行程也没有安排,这就叫个人事务拖延。

简单事务拖延:

简单事务拖延就很简单,我在吃饭或者在走路的时候,手机微信响了,同事询问我今天什么班?晚上一起约个午饭,两分钟就能回复的问题,但是我就拖延到快吃午饭的时候才想起来回复人家。

复杂拖延:

复杂拖延大多跟完美主义有关,领导要我做的PPT,里面有个数据不准确,我就会一直拖延,不想去完成这个PPT。

无事不拖的人确实难找,而从不拖延的人也很罕见。本书中,威廉·克瑙斯教给我们一个“三管齐下”的方法,帮我们克服拖延,让生命之旅收获更多的成就,方法是:

认知方法:

教你看清拖延行为是怎样表现的,以及怎样改变拖延思维。

情绪方法:

教你建立忍耐力和持久性,使你即使面对不适的环境,也能坚定地沿着原路前行

行为方法:

确定你的方向,落实在行动上,善始善终,运用你的知识,通过你的工作和成就取得成功

苏格兰有一句谚语:“什么时候都能做的事,往往什么时候都不去做。”所以,这次可别再拖延啦!我们一起来学习改变消极思考方式,缓解压力情绪,采取积极主动行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方式吧!

认知方法:

帮你重新思考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自动负性思维(ANT),比如可以教自己跟拖延思维争辩。

情绪方法:

拖延很可能是因为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引起的,想避开这种紧张、不快,需要一个更加安适的行为来转移情绪,代替不快。

行为方法:

当你拖延时,十有八九是在用一些压力小或不太重要的事,来代替被拖延的那件事,比如看新闻、打游戏。

小案例:雷蒙德是一名律师,但他总是习惯性拖延一些重要的事务,考虑到这将严重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向马萨诸塞州朗梅多市临床心理学家威廉斯·克瑙斯寻求帮助。对方给了他一份两页的关于办事拖拉的对照表,要求阅读并检查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的情况。雷蒙德欣然接受,答应在飞往欧洲的班机上完成这项任务。可是在飞行途中,他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部电影;随后发誓在下榻酒店的头天晚上阅读这份材料,但很早就睡了;此后每天,都会有一些更紧迫的事情要做。克瑙斯通过计算发现,由于拖延症,这名律师在这项可能仅需两分钟便能完成的小任务上花掉了40个小时。

《拖延症》读后感1000字


常言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到大,我们看过很多书,老师会在我们读完一本书后要求写下一篇读书笔记,用来记录下我们在阅读时的一些新的想法与感悟,如何在读后感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心得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拖延症》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拖延症》读后感 篇1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新曾说:“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说的就是今日事今日毕,不要陷入拖延旋涡。然而,不幸的是,许多人往往都抱着侥幸心理,对“拖延”行为甘之如饴。

比如明明可以马上就完成的工作,非要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拖到加班才完成,让老板觉得你工作效率低下,提拔无望;明明答应了老婆去交物业费,却想着一会儿看完球赛再去,结果忘了交费停了水电,导致老婆生气等等。

《戒了吧,拖延症》一书中,作者辰格通过主人公胡小懒这么一个“像你、像我、又像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主人公形象,带我们走进了拖延症的世界,从拖延的可怕危害、行为模式,到拖延再到拖延产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如何对症下药来“战拖”的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可实操的行动指南。

作者辰格是从2006年起便开设博客撰写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曾策划出版多本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深受广大网友和读者认可和喜爱。

在她编著的《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教条性文字,借由主人公胡小懒,把我们带入一个个贴近生活的场景,和他一起经历拖延的煎熬,一起与拖延死死对抗。

《拖延症》读后感 篇2

延宕是偷光阴的贼。――英国诗人爱德华·杨格

正所谓“千防万防,家贼难防”,而拖延这个窃贼正是我们的家贼,当发现了自己存在拖延症,如何战拖呢?

书中讲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法国著名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在写作时,有一个特殊的癖好,那就是光着身子写作。对此人们很不解,以为他疯了,其实不然,他让管家在他写作时,把他脱下的衣服都藏起来,目的是为了在该写作时,能够心无旁骛、乖乖地坐在书桌前写作,而不知想那些有的没的,一会儿去泡杯咖啡、一会儿去花园逛逛等。

当然,这种做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极端,我们还可以从很多方面逐步改掉拖延这种行为习惯。

一是重视每一件小事。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当我们每做一件小事都尽早做、尽力做,逐步养成不拖延的习惯。当行动成为了习惯,就会印刻到我们的思维方式中,不用刻意执行就会去完成,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一想到要做什么就感到麻烦和疲惫。

二是不为自己找借口。为自己找借口开脱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但是找借口或许可以蒙骗别人,但是却无法蒙骗自己,它会让我们陷入自己编织的自责黑洞无法自拔。

三是现在就去做。这是战胜拖延症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拿出纸笔,列出自己的行动计划,马上开始行动,一分钟也不拖延,才能慢慢戒掉拖延的毛病。要知道越拖延越恐慌,然而一旦我们开始去做我们一直拖着没去做的事情后,内心会非常的充实和有成就感,从而激励我们会继续完成它。

拖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一步一步把自己拖到病态的边缘,影响情绪甚至正常生活,因此,赶紧对照《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向拖延宣战,彻底改变你的人生吧。

《拖延症》读后感 篇3

拖延眼下一时安,以后迟早得买单 读《戒了吧拖延症》有感

有一种可怕的病叫《拖延症》,一旦患上了,就很难治好。有一种解药,那就是坚持。

拖延症超可恨!他很难缠。而且还令我有一种心虚的感觉,英语作业是必须得写的。但这种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思想占据我的心灵时,我到最后也没有完成英语作业懒,每个人都有过的,因为懒,所以才拖延。等到老师收作业的时候,我还要磕磕巴巴的解释完。拖延会让人变得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今天阅读的书中就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小晨是一位专栏作者,他非常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追求完美自然没错,如果完美主义阻碍我们去做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小晨制定了两篇完成高质量的专栏计划,压根不起任何作用,她并没有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总是找借口安慰自己。但借口并不能当拖延的替罪羊。玩归玩,写归写,因为玩而放弃写,这样只会让自己感到非常焦虑。想一想,如果你楼下邻居家着火了,你想打把游戏再拖延会儿,那你可就自身难保了。假如你那时跑下去拨打了119,救援人员及时来灭火。后果可能就不大。为他人着想,就等于为自己着想。

看完整本书过后,相信大家的感想都一言难尽吧!我要坚决改掉拖延这个坏毛病,不能让这个恶魔缠身。总之,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叹息。心中有梦想,就应该去实现,不要让梦想变成空想,要竭尽全力去实现人生的梦想。

《拖延症》读后感 篇4

《别让拖延症毁掉你》读后感1500字!

走出生活的“泥潭”,只需要改变这个习惯。

我有一个朋友,她说她要减肥。让我督促她。结果第2天我就看到他和另外一个同事在一起吃汉堡。我问他,你不是要减肥吗?他却和我说,我把这一顿吃了再减肥。我知道她的减肥没戏了。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事情我等一会儿再做吧”。或者说“不急,反正还有时间呢”。这样拖延的话。其实这就是拖延症的表现。

而拖延症也会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在心理上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负面情绪。

李世强就在《别让拖延症毁掉你》这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向我们仔细的解释了拖延症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出现的各种类型与症状。并且也详细的介绍了,如何从心理上克服拖延症。解除它对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干扰。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自己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拖延症》读后感 篇5

在这个小组,看到有很多人在哭诉自己的拖延症,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这个小组里和拖延症搏斗,而且还专门有这个小组专门建立的网站---战拖会。

但是对我来说,我当时的感觉是:哇,原来拖延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症状啊。

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于是一年前的我很快的买了组里推荐的战胜拖延症的书,后边的详细事情我不用再叙述了,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么你也猜得到,一年过去了,这本书我连第十页都没有读到!

据说我买的那本书书当年被称为战胜拖延症1,而我一直到拖到了这本书的续集战胜拖延症2出来后,还没有看完它,这大概是一个拖延症绝好的一个例子吧。

昨天在地铁上看网易阅读里的电子书,看拖延症续集(大概是)的试读内容,当看到里面说到改变拖延观念的一个办法,就是要像美国的24戒酒协会那样,首先承认自己酗酒,承认自己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承认自己拖延成瘾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其次要放低自己对战胜拖延的乐观态度,但是要加强自己对继续拖延后果的认识。

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对抗拖延的方法确实是完全错了,因为我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形象来欺骗自己,而不肯承认自己做事情一直在拖延。

仔细想想,我的拖延症真的很厉害的独孤求败啊:

-喜欢买书却拖了不看,两年里家里的书已经买了两三百本了,昨天又买了10本书,可今年认真看的书不超过10本。

-准备写的一本小说,已经拖了四年了,写了不到200个字。连开头都不算。

-一直想换工作,拖了三年了还没有换,而那个工作实在是一点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了。

-个人定的计划,从来没有完成过,周计划坚持到第三天就放弃了。

-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买的孩子如何才能正确的打酱油的育儿书,还没有看完。

-在职读的学位论文拖了三年去年才写完通过,要不是因为时间到了不写学位就作废了,估计能拖个十年。(后遗症是,现在偶尔还做噩梦被吓醒--该毕业了,竟然有好几门自己没有考试。好在这一年频率低了,每一两月才做一次)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写了。。。

但是我可以欣慰的告诉大家,我昨天把这本书看完了:

买了一年多的书,看了一年都没有看完,今天一个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如果你问我看了这本书有什么效果,我只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

因为这伴随一个人好多年的习惯,怎么可能在看完书两个小时后就完全消失了呢?如果可以再看完一本书就能解决很多人困扰多年的问题,这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买书的时候,就要下定决心花几个月去和拖延症做斗争,而不是在看完后大呼上当:这本书对我的拖延症一点帮助都没有!

《拖延症》读后感 篇6

懒惰是拖延症的兄弟。人人都有懒惰的一面。人的性格中就有惰性的成分。生活中。我们也会常见很多懒惰的人。他们能明天完成的事情,绝不在今天做完。能留给别人做的事情,绝不自己做。在守株待兔中的那个农夫。就是因为自己的懒惰。想着坐守其成的事情。到最后庄家荒芜了。也成为了别人的笑柄。

追求过分的完美。也是造成拖延症的原因。很多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完美的人。害怕别人看出了自己的缺点。所以说在工作当中遇到了困难或者是挑战。他们会害怕被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便选择拖延和逃避。而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事物或人有缺陷,并非是坏事情。缺陷才能够使其自身更加努力,才能逐渐的靠近完美。所谓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有一些拖延者也会拿完美当成借口。因为这件事情我做不到十全十美的好。所以我宁愿不做。

找借口,而对于拖延症来说,最多的东西就是借口。他们总是找着借口来拖延着,不愿意去付出行动。怎样克服拖延症,在《别让拖延症毁掉你》一书当中。详细的告诉了我们如何克服拖延症。

首先我们要有使命感:不论我们在工作或者在生活上。要有一种使命感。领导能够把任务交给你。是因为他信任你。这是一种使命感。

接下来我们要给自己制定目标和计划。有目标才会有方向,有方向才会有动力。最后一步就是行动。克雷洛夫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汹涌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我希望我们都能够克服拖延症。成为自己人生中的强者。

《拖延症》读后感 篇7

《终结拖延症》提出了一整套目前来看最完整的改善方案,很多拖儿们也许都只实践过其中某个部分,或认知,或情绪,或行为,然而必须承认拖延是复杂人体创造出来的复杂症候,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调理就可以改善的,除了认知情绪行为,身体和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付拖延症,本书的理念就是多管需齐下,拖延也需要鸡尾酒疗法。

书中提出的认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对习惯性拖延思维的反思与分析,五步改变法是种很好的方案,读者若能静下心来体验和实践,彻底改变不断谴责自己的习惯,无疑使拖延从根本上弱化,内化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却是攻克拖延症所必须的,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体系,并不断保护,让她在心灵深处成长壮大,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拖延症患者,生活也会因此美好而平和了许多。

情绪方法中关于马和骑手的论述也非常发人深思,的确,有时理智被拖延的习惯带的脱离了赛道,拖延者就是那个勒不住缰绳的苯骑手,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调整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和状况并存的条件下启动是很重要的,书中这段有很多语句一语中的,你不希望感到不适或显的智力低下.的确深刻的指出了拖延者心中隐藏的根本原因,拖延评估汇总表(P91)阐述的拖延的种类和指导也对情绪锻炼和读者脆弱的神经的磨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为部分的关键词是分心,与其说是分心行为不如说是分心习惯,这也许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我们一起长大在思维中沉淀多年的坏毛病,书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读者更应该自己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的确未必有用,不过思维喊停到真可以试一试。逆向规则是很有意思的预期方法,它强调预先勾勒出成功的景象。除此之外,更多具体的小方法,跬步千里,五分钟计划.方法都是好方法,读者自己选择实践与坚持才是改变的根本。

客观的说,决不是恭维,本书的翻译很有水准,也足见译者群体的语言根基,毕竟他们是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但真诚的说一句,曲高难免和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书的普及性,显然,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年轻人更需要通俗易懂,一句话能直插心窝子里的表达方式,否则即便看了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书中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还略有点繁琐,对一个被拖延症搞的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的重症患者,在心情阴翳,毫无斗志的严重拖延状态下,很难马上运用书中的招数,也就是说,虽然开出了长久的综合药方,却不是可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然,对付拖延症恐怕没有什么速效救心丸。另外,国外心理学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使此类书籍在对中国读者的具体应用指导上的怎么都显的不够自然,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传统使拖延症也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孩子从很小就面临着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中国人的体面与中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外国学着无法体会和分析的了的,然而,本书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此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能够带动国内心理学医学等学者,乃至社会对拖延的思考和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探讨战胜拖延的方法,帮助拖儿们解决烦恼无疑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综上,书是好书,招是好招,但拖延症是慢性病,治疗康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能否有具体的重大改善,需要长久的照顾呵护,需要拖延症患者自身的悟性和造化了!

《拖延症》读后感 篇8

在《终结拖延症》里,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Knaus)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方法,分别从思维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破除这些障碍,如何有效战胜拖延。

首先,先来看看,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

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已经在义务教育里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在计划和行动开始之初,总会被遗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总认为时间还很多,离最后期限还很远。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认为会对自己有用,应该去做的事情时,总会把行动无限期往后推迟。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准备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准备也会成为一种逃避、开拓的借口,因为准备得越充分,内心对未来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实,因而面对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少点。这是人的本性,无法避免。可是,就算准备得越充分,也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纵感,因为总会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和干扰来打破行动和计划的进行。

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

这与上面一点类似,不过在完美主义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我认为,相对于拖延思维来说,完美思维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4)我觉得我会失败.....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为了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因为一开始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完成,会面临失败的局面。而他们的成败价值观是这样的控制他们:努力了还是会失败,这体现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动,那么即使面临失败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Loser,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未使出全力,还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内心独白),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以坚持跑步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声音,先看完吧,明天再开始跑步吧!没关系,好声音晚上9点30分才开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钟,然后再回来,时间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这样就可以省去广告时间了,所以还是今天开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拖延也还是纠缠我们不放。在我们还未建立完全针对某个习惯的神经通路或是新的战拖思维时,旧有的拖延思维为了求生而挣扎,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甚至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个声音,强烈要求我们拖延或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拖延死灰复燃。

针对拖延引发的焦虑、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也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为往往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越是强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挣扎,做内心独白,自我激励,都会让我们分散对当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时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会因无法静下心来而抓狂。所以我认为,强忍不是通用的办法,适时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深呼吸,利用灵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同时在拖延日志上记录下来,待情绪稳定后回到工作中,这样的效果或许好很多。

最后,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行动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战拖技巧差不多,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Justdoit;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拖延心理学》更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时间管理和拖延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拖延并不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而且拖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说时间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时间管理只针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对于经常拖延,不经常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人,无效。

《终结拖延症》的读后感


导语:终结掉拖延对你的干扰,你可以活得更精彩,再不用承受那些常与无必要的、自寻烦恼的拖沓相伴而来的痛苦。这样,你就会在需要的时候尽快地爆发出潜力。

《终结拖延症》的读后感【篇一】

读罢《终结拖延症》的第一感觉:这绝非你案头上关于拖延症的第一本书,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本。

拖延,固化成生活里的一种习惯,坏得习惯。改变一种习惯,则是艰苦卓绝的过程。这意味着,单纯的阅读本书并不能改善你的拖延症,也不会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过于积极的有益作用。我们需要的去做的能力,这种能力毫无疑问是无法通过阅读一本书所能带来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战拖教材,而非一本自助手册。在真的拖延症患者手里,这本名词性术语颇多,阅读感并不算强的书籍,像是一种负担,而难给人以去改变拖延的勇气。换句话说,并非这本书写的不好,而是没有配套服务。这个服务,既包括一个现实中的战拖课程班,还有一个实时督导与反馈的机制。

当然,书中一些有趣的观点,权且摘录在此:

一项工作量大的长期工作,其进程很可能被拖延所影响。这时,用表格提示的方法,也许会帮你认清工作的目标、最后期限、时间表,以及受拖延所影响的风险大小。

个人事务拖延,就是习惯性地推迟你早该进行的活动。

简单拖延是一种不作为的拖延方式:当你觉得某一任务有些不顺手,或者让你感觉不愉快的时候,对其抗拒、退缩的反应,就是简单拖延。这种拖延,可能会以瞬间的犹豫作为起点。除非你能采取有效的行动,迅速完成任务,否则这一瞬间的犹豫,可能就会触发拖延的自动反应。而犹豫的过程,可能与大脑的工作方式息息相关。

复杂拖延,是伴随着诸如自我怀疑或完美主义等其他因素的拖延行为。

无意义的忙乱,也是一种因为逃避不想面对的问题,从而导致潜在紧张的症状。这种忙乱是一种分心欣慰,就像是沿着一条死胡同狂奔到底,毫无意义。

要从拖延的道路转移到高效率的道路上,第一步通常是这样一种转变:从拖延过程及其思维、感觉和行为当中的自我倾注状态,切换到一种问题解决式的自我观察状态。

这种待会儿在做的心态,就像一种借据。它相当于预支现在就玩的特权,以后再为现在买单。可是每当借款到期之时,甚至不用等到那个时候,你往往发现利息的高昂。

在明天再做的思维外衣下,你执行一项任务的条件依赖于先完成另一项。这样你就有理由推迟那些原本紧急的任务了。

《终结拖延症》的读后感【篇二】

收到此书的时候我正在床上辗转反侧就是起不来,快递的门铃声打破了最后一丝侥幸,只好顺势解决掉早午餐再爬回桌前翻开书页。好巧不巧又遇上社区停电,是上天让我的阅读拖延得不到发挥,在注意力缺乏的干扰下仍艰难的读完了它。

如果你是一个填空爱好者,那一定会乐于迅速的阅读完此书,然后兴致勃勃地填写那些章节最后的计划表格,最终让它们变成曾列出过但没有实行的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无法开始行动是我的拖延历程中频繁又无可奈何的情境,只存在于纸上或电脑里的计划已经堆到了数十年以后,就等着一个个打上失败的标签。果断行动是本书的第五章,而事实比这句口号复杂得多。是什么在阻碍我的行动有时是对未知结果的胆怯,有时是无从下手的焦虑,更多时候我无法判断,在此之前只能简单的归结为懒。当我逐一对照书中列出的问题起因,那些模糊的理由都有了答案。找到病因方可开始治疗,这本书就给你提供了许多看起来行之有效的方法(看起来是因为我还没有一一实践)。必然有人怀疑,寥寥两百页的书内容有限,并非每一个人都适用。如果你曾经看过别的类似书籍并将它们变成了书架上再也没有打开过的那一本,那么也不要指望这本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了。它仅仅是教你摆脱拖延症,可不会挽救没有决心的青年。

当拖延成了习惯,没事找事,转移注意力,沉迷游戏,截止日前通宵,事后恼怒这些在书中显得可笑幼稚的行为就像为我量身打造,能在每一个描述里点头称是。曾经,当拖延发生的时候心情烦躁,以为没人能解决你的问题;现在你可以看到自己并不特别,有相同症状与苦恼的人简直不能更多。没人想和拖延周而复始地战斗,通过本书踏出作别的第一步也不错。

《终结拖延症》的读后感【篇三】

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什么事情都是以快节奏的角度漫步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这无异于就是给我们年轻人非常大的压力,书中的胡小懒就是这样节奏的年轻人,不仅年纪越发的大着,而且又是单身, 最重要在单位一直处于漂浮状态,看着胡小懒从开始的懒癌患者,一步一步的理清自己的头绪,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慢慢的回归到计划的执行者进步中,看的我是好振奋,可能他就是我的一个缩影,回想自己以前,后悔,可是世界没有后悔药啊,正所谓拖延就是一剂慢性毒药,让人深受其害,但是还欲罢不能的感觉。

书中的胡小懒一家公司的策划,也是做了好几年的老员工,但是就是病态的拖延,上班时间的刷微博,刷微信,QQ聊天,淘宝淘淘,免费的咖啡喝喝,时间就这样跐溜的跑了,就是这样的病态拖延,导致冲忙上交的策划案都是不合格的,本身策划就是一个伤脑细胞的事情,偏偏胡小懒就是病态的拖延,总想着,还有明天,重要该做的事情就这样拖着,直到期限的最后时刻,才不得不匆忙交工,这对自己,对公司,都是非常不负责的表现。不漂亮的计划不执行----那是因为策划太费脑细胞,所以拖拖拖,拖拉斯基。可怕!零碎的小岔子-------上班的聊八卦,诉诉苦水,喝喝免费咖啡,时间就不经意间溜走。好可怕的拖延,现在的年轻人太多的拖延病患,人一旦陷入拖延怪圈,就是慢慢吞噬人的健康,让人煎熬度日,悔恨到老,这就是拖延的负面威力,严重的侵害到我们每个人拖延病患的身心。

现在的拖延症无处不在,形态各异,多少人深受其害,却找不到逃离的出口,俗话说的好:因病开放,对症下药。每一个人都要揪出那个拖延的真凶。现在的拖延大多数都是懒惰的,因为拖延与懒惰是狼狈为奸的一对,要战拖,就得要从心里和行动上克服拖延,如果懒惰的情绪一直存在,那么人始终会处于一种空想状态,做什么事情都会觉得懒得动。没有行动,不想行动地耗时间,就是拖延,战拖,就要从抗击惰性开始。怎么做呢,远离那么懒散的人,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做点事情,其实不吃亏,放下三分钟热度,多点专注,人要踏实,才能换来长久,最重要的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别犯懒!年轻人每天在临睡前,都要想想自己的理想,然后告诉自己:别犯懒,不行动的话,这些想法就永远跟梦一样,摸不着,看不见。人妖克服惰性,就要学会经常与消极的自己作战,在试图享受安逸的时候给自己一点积极的刺激。

战拖,对完美主义者,我想说,允许自己的人生留点缺憾,因为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完成比完美更加的靠谱。生活的赢家,从来都没有借口,当有件事情迟早需要做,而此刻又不想做,人就会有很多理由拖迟它,借口会让拖延变得顺理成章,要打败拖延的恶习,就得学会没有任何借口。没有借口,那就要打造强大的执行力,三流的点子加一流的执行,永远比一流的点子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战胜拖延,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立即执行,别把想法留在大脑,别让所以得计划都是纸上谈兵,别试图准备好一切在开始,要知道,谁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下一秒的你和未来。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那么目标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心中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行的方向,就有了行动的力量。习惯拖延的人,缺少的就是一个坚定的目标,所以才会迷迷糊糊,胡乱的拼凑自己的人生。克服拖延顽疾,就要需找到这股神奇的力量,让它指引我们前行,把梦想交给现实,告别一事无成,浑浑噩噩的人生。话说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人都要有一个目标的目标,专注的做好每个步骤,专心的做好一件事情,把大大目标分解到小小目标,时刻监督自己修正目标,这样才能够战胜拖拉斯基,吻别拖拉斯基。

文章最后,告诉我们,再聪明的人玩不过时间,时间对每一个都是公平的,在时间上偷懒,结果就是患上拖延症,弄得你焦头烂额,在时间面前玩耍,拖延症就会变本加厉的折磨我们,偷走精彩的人生,留下混沌的噩梦。唯有学会时间管理,细化时间安排,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才有可能远离拖延症的病魔。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会感到倦怠,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又或许因为梦想太遥远,现实耗费了我们太多的精力,打消了从前的积极性,不过不管怎么样,人都要记住,在奋斗的路上,每一个都会感到疲惫,唯有那些充满激情的灵魂,才能够走到终点,因为他们不会被疲惫打败,就算走在无人陪伴的路上,就会为自己鼓掌。

读《战胜拖延症》有感


最近借着给儿子在图书馆办证的机会给自己也办了一张借书证,转了一圈选了一本《战胜拖延症》,把《战胜拖延症》这本书粗略看了一遍,感觉这本书写得挺好,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阅读后的大概感受。
所谓拖延的意思就是把事情不断延后,却迟迟不肯去做。有的人认为时间有的是,明天可以再开始,记得子曾经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总认为时间还有很多,离最后的时间还很远,我们总会拖延到最后迟迟不肯行动。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常见的拖延思维有这些: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4、我觉得我会失败.....;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能否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而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下面举一个我的例子,以坚持早起床跑步为例吧,早晨六点定点闹铃响了,时间太早了,还是再睡会吧,再躺十分钟起,要不就是明天再坚持六点起吧,真正迈出第一步很难,我们总是存在着拖延。在我们还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时拖延思维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我们变得又拖延了。
针对拖延引发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我们可以学习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几点建议: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较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有此情况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以上就是我的读书分享谢谢。

读《戒了吧!拖延症》有感


拖延是生命的窃贼,我们一直拖延但最终无法逃避,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他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题记

本书围绕着胡小懒一系列故事展开的,一件又一件的事情,被他一次又一次的拖延,拖延的结果,是自己不断的自责,不停地感到挫败感,最终使他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压力大,工作时,常常心不在焉,对工作丧失了以前的激情。

胡小懒离我们并不遥远,也并不陌生。他像你、像我、像他,遍布全世界,生活中有成千上万甚至上亿的人都和胡小懒一样被拖延症给折磨着。

是啊!拖延症真的会带来倒霉。

你瞧!胡小懒办上了信用卡,朋友告诉他信用卡的个人信息已被泄露了,提醒他去更改个人信息。可他就是嫌很麻烦,还抱着一颗侥幸心理去拖延,认为自己不可能那么倒霉为由,最后导致被骗走了几千块钱。这是拖延害得呀!

没错!拖延症真的会带来悲剧。

你听!乔尼是美国一个火车站的火车后厢的刹车员,一天因为车长要他加班,心情十分不快,车长命令他拿着红灯去后车厢警告后面进站的火车,他想着平时后车厢已有两个人盯着后面的火车,就不慌不忙,边喝酒,边吹口哨,慢慢往后车厢走去,当他到达后车厢时,看见没有人盯着,立刻慌作文了神,快步跑过去提示进站的火车,可是,一切晚矣,两车相撞。当人们发现乔尼时,他已经被这个惨剧给吓疯了。这是拖延症带来的一场悲剧。

对呀!拖延症真的会带来不幸。

你看!胡小懒的同事Amanda,因为做事太追求完美,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无论时间紧迫还是宽松,都如此追求完美。虽然事情都做得十分好,但总是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失去了时效性。他自以为没有任何瑕疵后才去上交,总是把反复修改,马上可以完成的事情一拖再拖,最终使他的客户失去耐心,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最后不幸自己也被老板开除了。

本书每一章先告诉我们拖延者的一个心理,再写一个关于胡小懒拖延的例子,客观分析拖延者的心理,并对症下药方,最后告诉我们拖延有多可怕。

这本书告诉我们:拖延症会使我们的惰性更重、习惯逐渐蔓延,心理也会被惰性折磨,拖延症让大把大把的光阴流走。我们常常因玩乐休闲,把重要的事一拖再拖,最后给延误了,自己发现时,就不停的自责,无故增加负罪感和焦虑感。

我们对于自己以前的一些拖延行为不要害怕,只要正面面对,只要你愿意付之行动,愿意从点点滴滴做起,那么在这条路上,你就不会输。

最后,提醒大家:人生有限!拖延有害!

读《终结拖延症》有感作文


钱鹤滩的学者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而现代社会对拖延症的解释为: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书中将拖延分为四种:期限性拖延,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自动拖延。个人事务拖延和期限性拖延,在生活中,是存在最多的。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在时间上偷懒,结果就是患上拖延症,弄得自己焦头烂额,在时间面前玩耍,拖延症就会变本加厉的折磨我们,偷走精彩的人生,留下混沌的噩梦。学会时间管理,细化时间安排,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才能远离拖延症的病魔。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也许我们会感到倦怠,丧失前进的动力;又或许梦想与现实相差太远。不管怎样,人都该记住,在奋斗的路上,每个人都会感到疲惫,唯有那些充满激情的灵魂,才能走到梦想的终点。

拖延就是考验你的沼泽,如果你走不出来,你就会深陷泥潭,而要走出沼泽,不是简单发誓许愿就能做到,而是需要做大量的练习,在搞定拖延症的路上,光看不练,光听不练是很难奏效的。

《戒了吧拖延症》读后感800字


之所以买这本书来看,是因为自己真的是一个超级拖延的人。在本科的时候还未意识到自己的这个缺点,但进入研究生阶段,尤其是研二下学院的课程全部上完后,尽管自己拥有了大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但是时常悔恨自己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荒废了宝贵的时间。也不是没有给自己制定过什么学习计划,但经常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下来或是根本就没有执行。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成为了研二下后的常态。还记得去年7月联系了一个广告学的学长说毕业论文写完后去他们公司实习,但毕业论文迟迟没有完成,后面便不了了之,错过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感觉也无脸再联系学长了。每每想到这个事情都让我觉得懊恼,由于拖延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无信之人,而无信之人是我不喜的,所以我成功堕落成了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包括这个公众号,应该是上个月申请的吧,但是直到今天才发文。直到现在,我已经意识到拖延症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的学习和生活,它开始让我感到痛苦,甚至已经影响到我的健康。我不得不开始审视、反省自己的拖延,寻找解决拖延的方法,以期获得自救。在此情况下,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

《戒了吧!拖延症》这本书比较简短,不足二百页,内容简单,框架清晰,一天可以看完。如和我一样有拖延症毛病并正在被拖延症所困扰的,读一读这本书应该是有收获的。至少,我觉得这本书对我起到了很大的警示作用,是一本很实用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指导书。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论述了拖延症的危害;二是阐释了拖延症形成的原因;三是提出了解决拖延症的方法。其中让我最有收获的是作者对拖延症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其提出的一些关于克服拖延的方法。尤其是作者告诫的别太完美主义,谨记效率第一,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之所以拖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完美主义倾向。完美主义并没有让我想做的事情变得完美,相反追求完美的心态时常让我变得很焦虑,让我感到有压力,使得我所计划的事情迟迟不得展开。作者对由追求完美主义引发的有关拖延症的剖析让我受益匪浅,其给出的建议也是切实可行的。

这本书给自己打的标签是心理学通俗读物,虽有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但不会让人觉得很无聊,可读性较强。这首先归功于笔者的语言通俗;其次是其结合了许多具体的案例来描述现实生活中大家遇到的拖延的现象;最后我觉得是作者运用了较多的名人名言和俗语,并且使用的恰到好处,值得回味。总之,推荐大家读这本书。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1000字(通用4篇)


好书给人带来的是思考,留下的是一笔精神上的财富,作者写的作品为我们开辟了一片心灵净土。经常写读后感,写作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得到提高。那么,如何把书中的感悟用一个个文字描绘出来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终结拖延症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篇1】

《终结拖延症》提出了一整套目前来看最完整的改善方案,很多拖儿们也许都只实践过其中某个部分,或认知,或情绪,或行为,然而必须承认拖延是复杂人体创造出来的复杂症候,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调理就可以改善的,除了认知情绪行为,身体和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付拖延症,本书的理念就是多管需齐下,拖延也需要鸡尾酒疗法。

书中提出的认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对习惯性拖延思维的反思与分析,五步改变法是种很好的方案,读者若能静下心来体验和实践,彻底改变不断谴责自己的习惯,无疑使拖延从根本上弱化,内化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却是攻克拖延症所必须的,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体系,并不断保护,让她在心灵深处成长壮大,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拖延症患者,生活也会因此美好而平和了许多。

情绪方法中关于马和骑手的论述也非常发人深思,的确,有时理智被拖延的习惯带的脱离了赛道,拖延者就是那个勒不住缰绳的苯骑手,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调整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和状况并存的条件下启动是很重要的,书中这段有很多语句一语中的,你不希望感到不适或显的智力低下.的确深刻的指出了拖延者心中隐藏的根本原因,拖延评估汇总表(P91)阐述的拖延的种类和指导也对情绪锻炼和读者脆弱的神经的磨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为部分的关键词是分心,与其说是分心行为不如说是分心习惯,这也许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我们一起长大在思维中沉淀多年的坏毛病,书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读者更应该自己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的确未必有用,不过思维喊停到真可以试一试。逆向规则是很有意思的预期方法,它强调预先勾勒出成功的景象。除此之外,更多具体的小方法,跬步千里,五分钟计划.方法都是好方法,读者自己选择实践与坚持才是改变的根本。

客观的说,决不是恭维,本书的翻译很有水准,也足见译者群体的语言根基,毕竟他们是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但真诚的说一句,曲高难免和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书的普及性,显然,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年轻人更需要通俗易懂,一句话能直插心窝子里的表达方式,否则即便看了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书中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还略有点繁琐,对一个被拖延症搞的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的重症患者,在心情阴翳,毫无斗志的严重拖延状态下,很难马上运用书中的招数,也就是说,虽然开出了长久的综合药方,却不是可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然,对付拖延症恐怕没有什么速效救心丸。另外,国外心理学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使此类书籍在对中国读者的具体应用指导上的怎么都显的不够自然,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传统使拖延症也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孩子从很小就面临着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中国人的体面与中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外国学着无法体会和分析的了的,然而,本书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此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能够带动国内心理学医学等学者,乃至社会对拖延的思考和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探讨战胜拖延的方法,帮助拖儿们解决烦恼无疑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综上,书是好书,招是好招,但拖延症是慢性病,治疗康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能否有具体的重大改善,需要长久的照顾呵护,需要拖延症患者自身的悟性和造化了!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篇2】

在《终结拖延症》里,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Knaus)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方法,分别从思维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破除这些障碍,如何有效战胜拖延。

首先,先来看看,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

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已经在义务教育里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在计划和行动开始之初,总会被遗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总认为时间还很多,离最后期限还很远。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认为会对自己有用,应该去做的事情时,总会把行动无限期往后推迟。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准备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准备也会成为一种逃避、开拓的借口,因为准备得越充分,内心对未来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实,因而面对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少点。这是人的本性,无法避免。可是,就算准备得越充分,也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纵感,因为总会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和干扰来打破行动和计划的进行。

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

这与上面一点类似,不过在完美主义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我认为,相对于拖延思维来说,完美思维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4)我觉得我会失败.....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为了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因为一开始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完成,会面临失败的局面。而他们的成败价值观是这样的控制他们:努力了还是会失败,这体现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动,那么即使面临失败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Loser,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未使出全力,还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内心独白),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以坚持跑步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声音,先看完吧,明天再开始跑步吧!没关系,好声音晚上9点30分才开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钟,然后再回来,时间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这样就可以省去广告时间了,所以还是今天开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拖延也还是纠缠我们不放。在我们还未建立完全针对某个习惯的神经通路或是新的战拖思维时,旧有的拖延思维为了求生而挣扎,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甚至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个声音,强烈要求我们拖延或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拖延死灰复燃。

针对拖延引发的焦虑、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也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为往往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越是强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挣扎,做内心独白,自我激励,都会让我们分散对当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时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会因无法静下心来而抓狂。所以我认为,强忍不是通用的办法,适时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深呼吸,利用灵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同时在拖延日志上记录下来,待情绪稳定后回到工作中,这样的效果或许好很多。

最后,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行动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战拖技巧差不多,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Justdoit;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拖延心理学》更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时间管理和拖延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拖延并不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而且拖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说时间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时间管理只针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对于经常拖延,不经常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人,无效。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篇3】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800字:

约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有拖延症,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百分之二十五。那我们先来找一下自己的定位,你属于哪一种拖延?

期限性拖延:

领导规定下周二要交一篇文章,我会拖到周一晚上才开始写,这种把工作拖到最后期限才完成的,可以称之为期限性拖延。

个人事务拖延:

我计划7月份去桂林旅游一趟,这属于个人事务,属于不紧急的事情,但一直拖到7月底,我的机票也没有定,行程也没有安排,这就叫个人事务拖延。

简单事务拖延:

简单事务拖延就很简单,我在吃饭或者在走路的时候,手机微信响了,同事询问我今天什么班?晚上一起约个午饭,两分钟就能回复的问题,但是我就拖延到快吃午饭的时候才想起来回复人家。

复杂拖延:

复杂拖延大多跟完美主义有关,领导要我做的PPT,里面有个数据不准确,我就会一直拖延,不想去完成这个PPT。

无事不拖的人确实难找,而从不拖延的人也很罕见。本书中,威廉·克瑙斯教给我们一个“三管齐下”的方法,帮我们克服拖延,让生命之旅收获更多的成就,方法是:

认知方法:

教你看清拖延行为是怎样表现的,以及怎样改变拖延思维。

情绪方法:

教你建立忍耐力和持久性,使你即使面对不适的环境,也能坚定地沿着原路前行

行为方法:

确定你的方向,落实在行动上,善始善终,运用你的知识,通过你的工作和成就取得成功

苏格兰有一句谚语:“什么时候都能做的事,往往什么时候都不去做。”所以,这次可别再拖延啦!我们一起来学习改变消极思考方式,缓解压力情绪,采取积极主动行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方式吧!

认知方法:

帮你重新思考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自动负性思维(ANT),比如可以教自己跟拖延思维争辩。

情绪方法:

拖延很可能是因为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引起的,想避开这种紧张、不快,需要一个更加安适的行为来转移情绪,代替不快。

行为方法:

当你拖延时,十有八九是在用一些压力小或不太重要的事,来代替被拖延的那件事,比如看新闻、打游戏。

小案例:雷蒙德是一名律师,但他总是习惯性拖延一些重要的事务,考虑到这将严重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向马萨诸塞州朗梅多市临床心理学家威廉斯·克瑙斯寻求帮助。对方给了他一份两页的关于办事拖拉的对照表,要求阅读并检查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的情况。雷蒙德欣然接受,答应在飞往欧洲的班机上完成这项任务。可是在飞行途中,他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部电影;随后发誓在下榻酒店的头天晚上阅读这份材料,但很早就睡了;此后每天,都会有一些更紧迫的事情要做。克瑙斯通过计算发现,由于拖延症,这名律师在这项可能仅需两分钟便能完成的小任务上花掉了40个小时。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篇4】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300字:

约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有拖延症,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百分之二十五。那我们先来找一下自己的定位,你属于哪一种拖延?

要改变这些负性思维及行为方法,终结拖延,可以试试下面几个简单的方法:

01、练习立即行动

以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去做合理的事情。

02、控制分心行为—思维终止

意识到自动拖延决定时(如心里想“待会再做吧”),要在心里喊“停”。

03、复杂任务做分解

学会将复杂任务做分解。

04、建立正向联系

将学习和愉快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你喜欢古典音乐,那就边放边学习

05、运用承诺

当我想翻跃一面很难翻的墙时,可以试着先把背包扔过墙。运用承诺会有一个短期明确的目标,因为你承诺了他人,所以你的行动也会更坚决一点。

06、维持适当的压力

没有压力人的表现不会很好,你得强迫自己开始;压力太大表现也不好,思维会分散混乱,所以要维持适当的水平的压力感。

书中作者还介绍了很多适合实际操作的流程、套路和练习,甚至可以在实战当中直接模仿复制。但是,任何方法光看不练是永远也没有效果的,战胜拖延,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读《终结拖延症》一书有感


导语:作者是一个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拥有超过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其专精领域为现代都市人群各种负面心理的引导与治疗。

【一】

在人文气息浓厚、文艺青年出没的网络社区中,拖延青年们突破5万大关,本不是件情理之外的事情。国外学者们曾经总结了拖延的常见诱因:僵硬完美主义者有之,逃避成功者有之,时间观念缺失者有之,内心纠结反抗者有之,生理多动者有之,早期家庭或教育环境促成恶习者有之甚至连身在异国的文化差异,都可能让你罹患这种我们戏称的拖延症。

再看看我们这个时代,消费主义、一元价值观所引发的身份的焦虑,本已经让我们深陷洪流,让工作带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常常不是成就感,而是望之欲逃的失败恐惧,这种恐惧常常是引发拖延的元凶;而网页、短信、微博、游戏和其他各种信息源,也都在争抢我们的眼球,把我们并不宽裕的注意力,切割成一种七零八落的碎片化格局,我们原本只适应单任务处理的大脑也备受压榨。全球变暖似乎还没有到达突然紊乱的临界点,但在信息生存环境中,我们像是提前进入了气候剧变的时代,从四季如春进入了寒暑无常。寒暑无常自然容易感冒,不信你可以问问美国灾难片《后天》里的人物。所以我们常说的拖延是信息时代的新感冒,可能暗示着我们在某些方面,已经步入了后天。

战拖(战胜拖延)无疑是困难的:各种拖延症在具体表现上可以千差万别,但看起来都顽固而容易反复。许多人戏称它为绝症。尤其是跟ADHD(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相关的生理性拖延,每每卷土重来,更是让人痛苦不堪。此外,拖延本身的复杂性也增加了我们同它对抗的难度。如果我们可以不太严格地把拖延称为一种症(这个中文词目前还不是个严肃的医学名词),那么它更接近于一个症状性而非病因性的名词。由于这种根源和具体表现上的差异,几乎不存在一种通用于各种拖延症的万能灵药。在我们的社区中,直到现在,也经常看到关公战秦琼的现象:大家围绕某一种方法有用还是没用争论到面红耳赤,最后却发现针对的根本不是同一个问题。这也为我们的探索之路徒增了无谓的内耗。

目前社区里常用的战拖方法,依我个人浅见,大体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注重内心成长和价值观梳理,一类注重任务解决和时间管理。当然,像针对ADHD等生理诱因的药物方法,似乎也算自成一派。第一类方法,强调挖掘拖延行为的根源,加强对自身各个方面的觉察,倡导从拖延的根本原因入手,化解负性情绪、调整不合理认知、强化行为的改变,从而不仅实现拖延行为的改善,更是谋求对自己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接纳;第二类方法则强调聚焦于任务本身,挖掘、组织并利用自身的积极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力求在短时间内克服障碍、实现目标。从效果来看,第一类似乎更彻底,也更有利于预防反复,但改变周期漫长,似乎可以称为长期战拖;而第二类短小灵活,常用于对已发生的拖延的解决,或许可以称为短期战拖。是釜底抽薪重要,还是扬汤止沸有效,此二者可谓各有千秋,相信诸位拖友各有偏好。但是,无论是釜底抽薪还是扬汤止沸,容易的是纸上谈兵,共同的难点都在于如何操作和执行。对拖延根源挖掘最彻底的人,可能会成为拖延心理学家,但这本身并不足以保证知行合一,在行动中实践那些觉察到的知识;而短期战拖当中的主要内容,如时间管理等,最适用的人群却常常是那些本不容易拖延的人,这些方法在设计时通常就没有充分考虑到拖延的干扰,而是假设人的理性决策能力已经足够强大。事实上,我们理性的一面也许需要事先训练和养成习惯(就像在这本书里一样),才能足够强大。

《终结拖延症》给我们的惊喜也正在于此:这本小书篇幅不大,页数不多,甚至个别词句读起来还有点莫名其妙(也许是我们译者的能力所限),但它提供的这套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三叉戟,却包含了不少适合实际操作的流程、套路和练习,甚至可以在实战当中直接模仿复制。如果说长期战拖和短期战拖的强大在于助攻能力,那么《终结拖延症》里这套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战拖力,倒很像是对抗拖延的正面军。毕竟,能够兼通长期战拖和短期战拖,并且取长补短的人总是少数,这项能力的学习成本更是高昂;而《终结拖延症》里提供的策略,在结构化方面要出色得多,有些甚至接近于一种标准操作流程(SOp),按照作者的说法,熟练使用习惯之后,可以有效预防反复,威力强大。

【二】

一向以为分类在成功学下的书,巧言令色,毫无作用。关于GTD,关于时间管理等等,从一开始接触时的兴奋,后来也慢慢变成无动于衷。但看到这本《终结拖延症》,对于我这样一个严重拖延正症患者来说,还是有点怦然心动。不是不了解自己拖延的原因,但是要治病,知道病灶在那里,只是治好疾病的行千里路,半九十而已。

我希望这本书能伴我走完之后的九十,目前看下来,虽然不能说已经完全克服了拖延。懒惰是多么美好的感情,执行和操作又是让人多么痛苦的事情,但这本书至少给了我简单易行的方法,走出去,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是看得到结果的未来,就像每一步都有路灯指引的话,就算再黑暗的迷途也终有出口,不是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比起更多教授方法的书目各种煽情或者试图以咆哮体来唤起受教人对自己本身的情感认知来说,这本书非常的理性,甚至有点让听惯了各种赌咒发誓,动辄被动之以情的我来说有点,怎么说,第一感觉力度不够,就像武当剑法,太过中规中矩,无法让人顿时下定比如从今天起每天写稿300页,从今天起过午不食绝对要在10天减掉20斤之类的豪情壮志誓言。但是随着一本书的看完,从之前的怀疑,让人最终却给予了信任。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或许这样最认真而中规中矩的做法,最后才是真正达到它所说的利用这些弱点,从认知上到行为上彻底终结拖延症的终南捷径。

【三】

收到此书的时候我正在床上辗转反侧就是起不来,快递的门铃声打破了最后一丝侥幸,只好顺势解决掉早午餐再爬回桌前翻开书页。好巧不巧又遇上社区停电,是上天让我的阅读拖延得不到发挥,在注意力缺乏的干扰下仍艰难的读完了它。

如果你是一个填空爱好者,那一定会乐于迅速的阅读完此书,然后兴致勃勃地填写那些章节最后的计划表格,最终让它们变成曾列出过但没有实行的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无法开始行动是我的拖延历程中频繁又无可奈何的情境,只存在于纸上或电脑里的计划已经堆到了数十年以后,就等着一个个打上失败的标签。果断行动是本书的第五章,而事实比这句口号复杂得多。是什么在阻碍我的行动有时是对未知结果的胆怯,有时是无从下手的焦虑,更多时候我无法判断,在此之前只能简单的归结为懒。当我逐一对照书中列出的问题起因,那些模糊的理由都有了答案。找到病因方可开始治疗,这本书就给你提供了许多看起来行之有效的方法(看起来是因为我还没有一一实践)。必然有人怀疑,寥寥两百页的书内容有限,并非每一个人都适用。如果你曾经看过别的类似书籍并将它们变成了书架上再也没有打开过的那一本,那么也不要指望这本能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了。它仅仅是教你摆脱拖延症,可不会挽救没有决心的青年。

当拖延成了习惯,没事找事,转移注意力,沉迷游戏,截止日前通宵,事后恼怒这些在书中显得可笑幼稚的行为就像为我量身打造,能在每一个描述里点头称是。曾经,当拖延发生的时候心情烦躁,以为没人能解决你的问题;现在你可以看到自己并不特别,有相同症状与苦恼的人简直不能更多。没人想和拖延周而复始地战斗,通过本书踏出作别的第一步也不错。

《再见,拖延症》读书笔记3000字


《再见,拖延症》读书笔记3000字心得感想:

正如罗振宇所说所有关于拖延症的书籍都是胡说八道,每一个拖延症患者其实比谁都清楚自己面临的问题...也如我今天选择完成这篇读书笔记,本来不在这个月的任务列表中,看着进度标的任务明显有点落后但就是不想去完成,与其这样漫无目的的无所事事不如花点时间来干点有意义的事情,顺便也警醒一下最近两天有点拖延的自己。

和之前读的《自制力》一书相比,这本书通篇没有任何大道理,都是浅显易懂的内容,但为什么要列出来呢?因为它将拖延症的原因列得特别详细,一句话就能概括每一章节要表达的意思,对于每个月总有几天想拖延的我来说,对照着做一个快速的自我诊断是不错的方式,毕竟拖延症是值得一生来对抗的事情;

当然,我对全文的观点并不完全赞同,例如14、15、16、29、40等几条建议,作者有着日本人典型的“谨小慎微”的思维,给人一种比较保守、拘谨的感觉,毕竟有时候冒险是必须的也是值得,完全用风险意识来制约自己并不太现实;同样借口也一样,偶尔给自己找借口未尝不可...

最后,很有讽刺意义的是,我重读这本书本身就是对不想看一堆枯燥书籍的两个小时的拖延,哎,没救了!

读书笔记:

不要对未来的期许过高!明天的生是机遇当下持续的努力和准备;

想到的事情在既定的事件内完成;合理安排任务的优先级,即使优先级很低的事情也要开始做起来;

不要留恋现状!万物皆变,今天的惬意时刻可能是明天痛苦的开始;

丢掉舒适度!忘掉接下来开始任务的痛苦,生前何必多睡死后必定长眠;

时刻具备危机感!无论是自己和亲人的健康,还是经济方面的问题,甚至是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留意细微的变化和反常,积极做好应对措施;

具备前瞻性!同上,我们经历的绝大部分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问题事先都会有征兆;

警惕整合性思维!我们的大脑倾向于搜集相关的所有事物并进行归纳整理,但这样很容易让自己陷于各种细节问题,而且会让思维更加凌乱而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把事情分解开来!特别是大的任务一定要注意分解一步步实施;

不能眼高手低,目标过于远大!目标越大,半途而废的几率越大,现实毕竟很骨感;

不要仅满足于纸上谈兵!纸上的目标是用于检查完成靠近目标的脚步的,与其写一个空洞的目标,不如分解目标;

设定好目标诱因!给目标设定启程的诱因,例如我要积极健身因为不能容忍人到中年时大腹便便的自己…

不要堆积太多东西!packRat只是喜欢囤积资源但又舍不得扔掉废品的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提供绝大部分需要的物资;读书笔记当然这不局限于有形的物资,例如我比较喜欢囤积网络资源,但绝大部分时候没有花时间来消化吸收,也算是典型的packRat吧!精简主义才是生活应有的样子;

不要太计较结果,先做做看!完美主义者应该很在意这一点吧,因为他们总希望一次性完美地完成,结果就是无尽的拖延和不完美;另一种就是在行动前对既有任务有固定的印象或者偏见,结果是往往放弃尝试的机会;

减少失败的风险!失败总是让人觉得痛苦的,事前的风险评估和采取避险行动不仅可以降低失败后的不悦情绪,而且在成功时对于人的激励更有效果;谈到“奖励机制”,在设定奖励方式时,最好将其与成功的目标靠近,例如瘦身成功后给自己买一件帅气的衣服(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不要太在意价格);当微信文章达到10万+,可以给自己换一台更舒服的电脑激励自己更好的工作…

切不可漫无目的!如果事情的仅限于开始的热情,或者在执行一段时间后并无实际性进展,就要开始反思自己;

做好严谨的计划!不凭借一时热情和冲动做决定;

摒弃“维持现状”的倾向!维持现状是人心理上的一种惰性,特别是如果还拥有“未来会更好”的想法就更加可怕,如需改变则要循序渐进;

说出你的想法!和别人分享你的目标和完成进度,用周边的力量来监督自己;

利用“旁观者效应”督促自己!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工作带来的进步往往更大,一方面是因为大家有意无意地监督,另一方面大家可以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表现优秀的人员可以得到大家的赏识;另外说出的目标要努力去实现完成,否则每一次都是挫折的积累,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

想想你的初衷!积极对比现实和开始设想的差距,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朝最初的方向进发;

勿从空白状态开始!对于有成功先例可参考的任务,注意学习借鉴!

先“做好准备”!旅行并不是说走就走,时刻提醒自己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进入待命状态!不要给自己细微的借口,思维和行动都要进入时刻可以进入工作状态的准备;

拒绝完美主义!凡事不可能完美但可以提前做准备,还可以选择一个相对较好的方案啊;

善于利用模版!繁琐但有模版或者先例的事情可以在此基础上套用;

如实告知进展状况!即使工作任务还在进行中,绝不要因为进度不好看而托辞敷衍,否则可能会因自己的拖延影响进度;

设定好时间限制!在设定好的时间内努力完成任务,如果未完成需要反思为什么超出时间;

身心保有余力!拖延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精神上认为负担较大,因而产生不安情绪,当这种情绪伴随任务时会让人焦虑且难以坚持;

切不可鼓劲过头!完全凭借意志力支撑的事情可能更容易让事情半途而废,因为我们内心的反抗和不断的踌躇会从旁敲侧击地腐蚀我们的耐心,让事情的效率变低;

留神“偏好逆转”现象!是指本来准备做A却因为外界的因素而改向B,绝大部分情况下会得不偿失,例如本来打开电脑准备写文案,结果因为邮件、朋友分享的链接而干其它的事情;

专心做一件事!过分追求太多目标会让人分心,人生有限,将时间花在值得的方向;

专心致志!一旦任务开始学会将自己的注意力与外界隔绝,除非阶段性任务完成,否则禁止分心;

下定决心!犹豫不决是人的本能,特别是在不确定收益面前,要么事先准备不足无法准确判断,要么决策时间过长反而干涉了选择本身;

整理桌面,整理思路!不要因为办公桌面和电脑桌面凌乱而影响工作效率,日常的整理归纳都必不可少;

要明白很多事能轻易完成!细化任务给自己一个可行的着手点;

展现自信的状态!不是因为开心才笑,而是因为笑了才开心;行动起来会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姿态;

定好工作量,适度而行!安排的工作量过多反而会影响效率和质量,还会让内心排斥和抵触;

别一口气就把事情做完!有一种人喜欢把事情累积到一起完成,一方面是因为不好的习惯例如拖延,另一方面是因为在deadline面前荷尔蒙的激增会让他们斗志昂扬,一旦完成任务会带给自己一种“有惊无险”的快感;的确不可否认有人能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的完成工作,但很多人在此中状态下的工作结果差强人意,而且一旦有意外发生,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如期完成;

即使没有截止期限也要马上行动!不要让deadline来驱动自己,即使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也要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来完成;

不找借口!借口会让拖延症雪上加霜;

掌握反馈信息!无论是“超级玛丽”中跳跃的“嘣”一声,还是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得到正面反馈会让人坚持更持久;

时刻暗示自己能够“马上行动”!从主观上要建立自己是一个行动派,在每一即将拖延和正在拖延的时刻给自己心理暗示;

不妨来点音乐!音乐,咖啡,香薰,柔和的灯光…都可以为行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契机,一个良好的环境会让拖延变得艰难;

保持乐观!当工作变得机械和无乐趣时,试图转换一种思维模式,即使是短暂的几分钟也可以,让身心得到短暂的休憩,也是不错的减压方式;

发现事情本身的价值!单纯从金钱的角度来衡量价值会局限自己的思维判断,设想一下如果你的工作没有工资收入,你会用何种心态来坚持自己现在做的事情?

预见到对自身最大的损失!很多时候我们一边渴望着任务完成后的喜悦,另一方面又用任务失败的结果折磨自己,这种情况下最好提前明确任务失败后有什么损失是自己无法接受的,与其在任务期间想入非非,不如一开始让自己对失败有着清醒的认识,更多的从正面去激励自己;

让事情转变成话题!闭门造车是孤独的,团队协作不仅能集思广益,更能在交流中缓解焦虑;

为什么不能做到马上行动?四大原因:

选择障碍,不能安排合适的优先级;

决定障碍,缺乏严谨的思考因而导致自己无法下定决心行动;

准备不足,辅助工作不充分;

实践落空,任务期间拖延或者半途而废;

做好打算的建议:

如果无法明确方向,不妨先凭证感觉行动;

积极尝试,根据尝试结果来制定实施方案;

变成习惯:

a.如果无法明确方向,不妨先凭证感觉行动;

b.积极尝试,根据尝试结果来制定实施方案;作者:天使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范文1000字汇总


书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比如这本作品,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也许你正在收集整理作品读后感吧!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范文,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范文 篇1

《终结拖延症》提出了一整套目前来看最完整的改善方案,很多拖儿们也许都只实践过其中某个部分,或认知,或情绪,或行为,然而必须承认拖延是复杂人体创造出来的复杂症候,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调理就可以改善的,除了认知情绪行为,身体和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对付拖延症,本书的理念就是多管需齐下,拖延也需要鸡尾酒疗法。

书中提出的认知部分主要强调的是对习惯性拖延思维的反思与分析,五步改变法是种很好的方案,读者若能静下心来体验和实践,彻底改变不断谴责自己的习惯,无疑使拖延从根本上弱化,内化的过程是辛苦的,但是却是攻克拖延症所必须的,建立了正确的认知体系,并不断保护,让她在心灵深处成长壮大,会发现原来自己真的不算什么拖延症患者,生活也会因此美好而平和了许多。

情绪方法中关于马和骑手的论述也非常发人深思,的确,有时理智被拖延的习惯带的脱离了赛道,拖延者就是那个勒不住缰绳的苯骑手,锻炼自己的情绪肌肉调整不舒服的感觉,让自己和状况并存的条件下启动是很重要的,书中这段有很多语句一语中的,你不希望感到不适或显的智力低下.的确深刻的指出了拖延者心中隐藏的根本原因,拖延评估汇总表(P91)阐述的拖延的种类和指导也对情绪锻炼和读者脆弱的神经的磨练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行为部分的关键词是分心,与其说是分心行为不如说是分心习惯,这也许是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陪我们一起长大在思维中沉淀多年的坏毛病,书中提出了解决方法,但读者更应该自己探讨适合自己的方法。时间管理的确未必有用,不过思维喊停到真可以试一试。逆向规则是很有意思的预期方法,它强调预先勾勒出成功的景象。除此之外,更多具体的小方法,跬步千里,五分钟计划.方法都是好方法,读者自己选择实践与坚持才是改变的根本。

客观的说,决不是恭维,本书的翻译很有水准,也足见译者群体的语言根基,毕竟他们是高学历的青年知识分子。但真诚的说一句,曲高难免和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书的普及性,显然,喜欢读网络小说的年轻人更需要通俗易懂,一句话能直插心窝子里的表达方式,否则即便看了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书中的诸多理论与方法还略有点繁琐,对一个被拖延症搞的焦头烂额,一脑门子官司的重症患者,在心情阴翳,毫无斗志的严重拖延状态下,很难马上运用书中的招数,也就是说,虽然开出了长久的综合药方,却不是可以救急的速效救心丸,当然,对付拖延症恐怕没有什么速效救心丸。另外,国外心理学家的西方文化背景使此类书籍在对中国读者的具体应用指导上的怎么都显的不够自然,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思维传统使拖延症也具有很强的本土特色,比如中国孩子从很小就面临着竞争、学业就业等压力,中国人的体面与中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是外国学着无法体会和分析的了的,然而,本书的出版还是很有意义的,希望此类书籍的翻译出版能够带动国内心理学医学等学者,乃至社会对拖延的思考和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探讨战胜拖延的方法,帮助拖儿们解决烦恼无疑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

综上,书是好书,招是好招,但拖延症是慢性病,治疗康复需要很长的时间,能否有具体的重大改善,需要长久的照顾呵护,需要拖延症患者自身的悟性和造化了!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范文 篇2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300字:

约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有拖延症,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百分之二十五。那我们先来找一下自己的定位,你属于哪一种拖延?

要改变这些负性思维及行为方法,终结拖延,可以试试下面几个简单的方法:

01、练习立即行动

以合理的方式、在合理的时间内,去做合理的事情。

02、控制分心行为—思维终止

意识到自动拖延决定时(如心里想“待会再做吧”),要在心里喊“停”。

03、复杂任务做分解

学会将复杂任务做分解。

04、建立正向联系

将学习和愉快的事情联系起来,比如你喜欢古典音乐,那就边放边学习

05、运用承诺

当我想翻跃一面很难翻的墙时,可以试着先把背包扔过墙。运用承诺会有一个短期明确的目标,因为你承诺了他人,所以你的行动也会更坚决一点。

06、维持适当的压力

没有压力人的表现不会很好,你得强迫自己开始;压力太大表现也不好,思维会分散混乱,所以要维持适当的水平的压力感。

书中作者还介绍了很多适合实际操作的流程、套路和练习,甚至可以在实战当中直接模仿复制。但是,任何方法光看不练是永远也没有效果的,战胜拖延,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范文 篇3

之前一次参加果壳的赠书写书评的活动又一次赤裸裸的见证了我的拖延症,本来对读书很有感觉并且没事儿就爱写写书评的我,当一周变成期限,有了明确的deadline和任务要求,有责任感的重压之后,我又一次失败了,赶在截止时间的最后一秒,生拉硬凑一篇,连自己都没有勇气再看一遍我写的是什么玩意儿,这次结果没有支持我的拖延症,因为它没有并没有那么差。

拖延症现在成了流行词,而且成了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就像小的时候,谁说他考了托福,不管考得怎么样,我都觉得他是潮人,因为那是多么潮的考试啊。长大了,一个心理系的同学在描述一个人的时候用了aggressive,我当即觉得自己又土了,都用这么洋气的英文形容一个人多帅气啊。看电视多了,知道得抑郁症成为了忧国忧民思前想后的高等人的病,可惜我又一次落后了。这次,我紧随了时代和潮流的脚步,我终于在人们面前高呼,我有拖延症,然后喜滋滋的看着他们羡慕的神情,这第一说明了我大多数时候比较优秀(几乎所有拖延症的书开篇都告诉你,你不是失败者,你是为了追求优秀),我是懂得自我反思的人,我慢慢的有了一点高深心理学的修养(除了你们这些拖延的家伙,谁没事儿懂ADHD?,我这可不是看《心理学与生活》知道的),我们有独特的有暗号的系统,估计骷髅会也不外如是(没人整天凑在一起这么神秘和整天自我反省吧?)

《终结拖延症》拿到手里的一刻,很激动,因为我反复的check了书单,确定里面没有我。然后在收到书的当天下午,看到了第二批赠阅的名单,妥妥的落着我的名字。封面的包装很好,容易亲近,蜗牛背上沉重的钟表壳,拖拽着秒针不想让它移动的小人都意味着一个拖延症患者最无奈的对象时间。

书的整体结构很简洁,没有太多的前因后果,简单叙述一下之后,就是满满的实用性的方法,全翻完后,我意识到这就像一本工具书一样,因为整体来看它逻辑完整,但是即使分开来,每个章节段落都可能成为可参照的范本和模式,直接拿来套用,然后成为一个个小小的Tips,成为范本。

此书有很好的互动模式,比如总是会留出强迫读者思考的部分,就是在文章介绍的方法下,留出题目和答案的位置,基本上是强迫读者思考,这对于拖延症患者来说,我想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我,我羞愧的承认自己一个空格都没填,所以在看完书的今天我都觉得有什么事儿没完成,书没看透,然后情绪很糟糕,觉得提交这个书评的很底气不足。

此外,书里很多地方都用灰底不规则的方框圈着相应用到的战拖小贴士,每个小贴士都是直接可以拿来执行的战拖步骤,简洁明了,直截了当。

关于书目设计上一个很大的不足是很多关键性的内容放在表格里面,我觉得,编者和设计者的本意可能是让交互性更强,阅读更直观,突出对比和逻辑的顺序但是,老实说,大段的中文放在格子里是很不讨喜的做法,字体的必然变小,长段话的无重点,放在表格里让人的可阅读性大大变差,特别是步骤多的时候,框框就变成了满眼的乱七八糟,这个不好,不好~

//剧透部分,慎入:

引言只是一个简单的概述,题目就是关于整个书的概述三管齐下,终结拖延症,然后三部分就是这三管齐下的分而述之,然后每个方法里面又分为一到两章具体的解释了这些方法。

大学的时候,学过项目化管理,然后再读过很多战拖的书之后,基本上可以把战拖的步骤概括了,也就是,无偏见的接受自己觉察到问题订立计划行动行动过程中的调节与检测接纳进行的程度自我实现,然后,调节与检测贯穿始终,成为一个循环的过程。虽然简单,但是方法就被扩展的比较多,这也就是无外乎思想下的方法的问题了。《终结拖延症》和其他的拖延症书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的方法,不在东拉西扯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而是直接的告诉你,怎么办!

//剧透完了,我又不想写了,突然很想看bosco的视频T-T

看书的过程中,我得到的最浅显的经验是,想到一点,就赶紧找时间找地方写下来,因为有了这个书评的要求,我长了记性,以前总是我在当时以为自己能记住,结果在写的时候发现我思维的闪光点全不见了,这搞得我更加沮丧,然后就写不出来了。我想这大概也可以套用在其他拖延的事情上,有时候拖一拖,反而思路更跟不上,情绪更加沮丧,彻底觉得自己要完蛋了

看完了,再一次决定自己要行动起来T-T为什么我觉得说再一次说的这么悲凉。

愿所有战拖队友一起努力,一起加油。希望咱们也成为老师布置完作业,当天就完成,然后在礼拜天看着赶作业的人们,心里顿生优越感的人!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范文 篇4

在《终结拖延症》里,作者威廉克瑙斯(WilliamKnaus)提出了三管齐下的方法,分别从思维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实践三个方面来讨论如何破除这些障碍,如何有效战胜拖延。

首先,先来看看,常见的拖延思维有哪些:

1)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开始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句已经在义务教育里已经背的滚瓜烂熟的诗句,在计划和行动开始之初,总会被遗忘,究其原因在于:我们总认为时间还很多,离最后期限还很远。尤其是面对那些我们认为会对自己有用,应该去做的事情时,总会把行动无限期往后推迟。

2)我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是先准备准备吧。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准备充分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时准备也会成为一种逃避、开拓的借口,因为准备得越充分,内心对未来就越有把握,心中就越踏实,因而面对的恐惧和焦虑就会少点。这是人的本性,无法避免。可是,就算准备得越充分,也不能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的把握感和操纵感,因为总会有不可预知的意外和干扰来打破行动和计划的进行。

3)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我要准备得更充分。

这与上面一点类似,不过在完美主义者当中较为常见。但是我认为,相对于拖延思维来说,完美思维对完美主义者的思维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

4)我觉得我会失败.....

有些人拖延一些事情是为了不想面对失败的结果,因为一开始他们觉得就算努力去做,还是无法完成,会面临失败的局面。而他们的成败价值观是这样的控制他们:努力了还是会失败,这体现了自己的无能;而如果自己拖延不去做,或是到最后期限才去行动,那么即使面临失败的结果,他们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Loser,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未使出全力,还有余地。

不管你是否有拖延的行为,是否存在拖延思维,最重要的是觉察到自己正在拖延!对拖延的觉察是战拖的第一步。如果一个人明明在拖延,却否认自己在拖延,并继续拖延下去,这才是最可怕,最自欺欺人的地方。而在本书当中,作者建议:通过写拖延日志增进对拖延的觉察。拖延日志就是记录拖延的详细情况,如拖延的事情,拖延的结果,拖延的借口(内心独白),拖延的情绪变化等等。当具备对自己思维的觉察力时,我们就可以在拖延思维出现之时,通过自己激励、自我辩论,同时利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代拖延思维。以坚持跑步为例,今天先不跑吧,今晚恰好有好声音,先看完吧,明天再开始跑步吧!没关系,好声音晚上9点30分才开始,我可以先出去跑30分钟,然后再回来,时间正好,而且我明天可以再看重播,这样就可以省去广告时间了,所以还是今天开始跑步吧!

其次,就算我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拖延也还是纠缠我们不放。在我们还未建立完全针对某个习惯的神经通路或是新的战拖思维时,旧有的拖延思维为了求生而挣扎,不断地给我们的情绪和内心增加压力,让我们烦躁不安、焦虑难耐,甚至它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心中制造一个声音,强烈要求我们拖延或是停止手头上的事情,力求分散我们的注意力,然后趁虚而入,使拖延死灰复燃。

针对拖延引发的焦虑、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书中的建议就是培养对这些情绪的忍耐能力,进而锻炼出情绪肌肉,这确实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却很痛苦,也很影响工作和生活。因为往往这些情绪出现时,我们越是强忍着,越是在心中做挣扎,做内心独白,自我激励,都会让我们分散对当下的注意力,如果那时恰好你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去完成工作,你会因无法静下心来而抓狂。所以我认为,强忍不是通用的办法,适时地放下手头的工作,静下心,深呼吸,利用灵修的方法,去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同时在拖延日志上记录下来,待情绪稳定后回到工作中,这样的效果或许好很多。

最后,书中提到的战胜拖延的行动技巧基本和之前分享的战拖技巧差不多,现在再来回顾一下:

1)确定一个清晰、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将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步骤来完成。如果是创造性的活动,就分解成机械性的活动;

3)不必准备太充分,一旦发现自己在准备上花太多时间,就跳过准备,直接行动,Justdoit;

4)停下完美主义,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做,同时记录自己的改变和变化;

5)消除一切干扰,如关掉手机,关掉电视、拔掉网线......集中注意力;

6)利用仅有的10分钟时间;

7)先做5分钟,再做5分钟.......继续这样下去,你会慢慢找到状态的;

总得来说,这本书比《拖延心理学》更注重实践操作,但是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因为书中提倡通过记录和书写来觉察和反思自我,许多内容只有做了才会明白,才能理解,也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

另外,再补充一点,那就是时间管理和拖延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拖延并不属于时间管理的范畴,而且拖延的产生并不完全是时间管理里不到位,可以说时间管理在其中作用的很小。而时间管理只针对那些最不拖延的人有效,对于经常拖延,不经常管理时间和自己的人,无效。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范文 篇5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800字:

约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患有拖延症,有趣的是,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百分之二十五。那我们先来找一下自己的定位,你属于哪一种拖延?

期限性拖延:

领导规定下周二要交一篇文章,我会拖到周一晚上才开始写,这种把工作拖到最后期限才完成的,可以称之为期限性拖延。

个人事务拖延:

我计划7月份去桂林旅游一趟,这属于个人事务,属于不紧急的事情,但一直拖到7月底,我的机票也没有定,行程也没有安排,这就叫个人事务拖延。

简单事务拖延:

简单事务拖延就很简单,我在吃饭或者在走路的时候,手机微信响了,同事询问我今天什么班?晚上一起约个午饭,两分钟就能回复的问题,但是我就拖延到快吃午饭的时候才想起来回复人家。

复杂拖延:

复杂拖延大多跟完美主义有关,领导要我做的PPT,里面有个数据不准确,我就会一直拖延,不想去完成这个PPT。

无事不拖的人确实难找,而从不拖延的人也很罕见。本书中,威廉·克瑙斯教给我们一个“三管齐下”的方法,帮我们克服拖延,让生命之旅收获更多的成就,方法是:

认知方法:

教你看清拖延行为是怎样表现的,以及怎样改变拖延思维。

情绪方法:

教你建立忍耐力和持久性,使你即使面对不适的环境,也能坚定地沿着原路前行

行为方法:

确定你的方向,落实在行动上,善始善终,运用你的知识,通过你的工作和成就取得成功

苏格兰有一句谚语:“什么时候都能做的事,往往什么时候都不去做。”所以,这次可别再拖延啦!我们一起来学习改变消极思考方式,缓解压力情绪,采取积极主动行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方式吧!

认知方法:

帮你重新思考你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改变自动负性思维(ANT),比如可以教自己跟拖延思维争辩。

情绪方法:

拖延很可能是因为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引起的,想避开这种紧张、不快,需要一个更加安适的行为来转移情绪,代替不快。

行为方法:

当你拖延时,十有八九是在用一些压力小或不太重要的事,来代替被拖延的那件事,比如看新闻、打游戏。

小案例:雷蒙德是一名律师,但他总是习惯性拖延一些重要的事务,考虑到这将严重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于是向马萨诸塞州朗梅多市临床心理学家威廉斯·克瑙斯寻求帮助。对方给了他一份两页的关于办事拖拉的对照表,要求阅读并检查这些描述是否符合他的情况。雷蒙德欣然接受,答应在飞往欧洲的班机上完成这项任务。可是在飞行途中,他饶有兴趣地看了一部电影;随后发誓在下榻酒店的头天晚上阅读这份材料,但很早就睡了;此后每天,都会有一些更紧迫的事情要做。克瑙斯通过计算发现,由于拖延症,这名律师在这项可能仅需两分钟便能完成的小任务上花掉了40个小时。

终结拖延症读后感范文 篇6

在这个小组,看到有很多人在哭诉自己的拖延症,当然也有很多人在这个小组里和拖延症搏斗,而且还专门有这个小组专门建立的网站---战拖会。

但是对我来说,我当时的感觉是:哇,原来拖延不是一种习惯,而是一种症状啊。

这是我当时的想法,于是一年前的我很快的买了组里推荐的战胜拖延症的书,后边的详细事情我不用再叙述了,如果你和我一样,那么你也猜得到,一年过去了,这本书我连第十页都没有读到!

据说我买的那本书书当年被称为战胜拖延症1,而我一直到拖到了这本书的续集战胜拖延症2出来后,还没有看完它,这大概是一个拖延症绝好的一个例子吧。

昨天在地铁上看网易阅读里的电子书,看拖延症续集(大概是)的试读内容,当看到里面说到改变拖延观念的一个办法,就是要像美国的24戒酒协会那样,首先承认自己酗酒,承认自己有很严重的拖延症,承认自己拖延成瘾是战胜拖延的第一步;其次要放低自己对战胜拖延的乐观态度,但是要加强自己对继续拖延后果的认识。

看到这里,我忽然觉得自己对抗拖延的方法确实是完全错了,因为我一直以自己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形象来欺骗自己,而不肯承认自己做事情一直在拖延。

仔细想想,我的拖延症真的很厉害的独孤求败啊:

-喜欢买书却拖了不看,两年里家里的书已经买了两三百本了,昨天又买了10本书,可今年认真看的书不超过10本。

-准备写的一本小说,已经拖了四年了,写了不到200个字。连开头都不算。

-一直想换工作,拖了三年了还没有换,而那个工作实在是一点发展的机会都没有了。

-个人定的计划,从来没有完成过,周计划坚持到第三天就放弃了。

-孩子都可以打酱油了,买的孩子如何才能正确的打酱油的育儿书,还没有看完。

-在职读的学位论文拖了三年去年才写完通过,要不是因为时间到了不写学位就作废了,估计能拖个十年。(后遗症是,现在偶尔还做噩梦被吓醒--该毕业了,竟然有好几门自己没有考试。好在这一年频率低了,每一两月才做一次)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写了。。。

但是我可以欣慰的告诉大家,我昨天把这本书看完了:

买了一年多的书,看了一年都没有看完,今天一个下午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如果你问我看了这本书有什么效果,我只能说一点效果都没有。

因为这伴随一个人好多年的习惯,怎么可能在看完书两个小时后就完全消失了呢?如果可以再看完一本书就能解决很多人困扰多年的问题,这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买书的时候,就要下定决心花几个月去和拖延症做斗争,而不是在看完后大呼上当:这本书对我的拖延症一点帮助都没有!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精选8篇)”,欢迎你的品鉴!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1

如果你想要战胜拖延,那么从拿起本书的这一刻开始改变吧。翻开这本书,引入眼帘的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

拖延,并不仅仅是一个贬义词,他可能指一种有用的习惯,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以及因冲动而损耗的精力,他也可能指一种有害的习惯,是在完成一件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中懒惰的表现。开始我以为拖延只是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问题。一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感到,拖延,大部分的时候只是我们问题的冰山一角。

深层的原因才是需要引起我们真正重视的。比如:心理障碍、生理缺陷、价值观冲击等等。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我的生活存在了太多拖延的事情。例如想要减得肥,肉永远长在身上,想要练习的瑜伽,身体总是拉不开筋,想要提高自己的技能,拓展人际关系等总是迟迟不能迈出第一步。

总是告诉自己,没事,还有明天。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由于从小随性惯了,害怕固有的圈子被打破,不习惯改变,懒于创新,喜欢成功,害怕失败,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自己固有能力的失去,害怕别人的评估,深层的不自信贯穿了我的生活,这些原因造成了自己的裹步不浅,浅尝辄止,对事情不认真,不追求,没有生活目标,不能做到创新,很快接受新事物。

学习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的目标太含糊,想法总是说来就来,计划不具体,具体做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该做什么,造成拖延。我们可以通过诚实地对待自己,分析自己,来明确自己生活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分析哪些只是人云亦云,哪些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必须要做的。我们大部分的精神生活都发生在自己的意识以外,这帮助我从外在的原因转到对自己内在精神的寻找,从而保持不断成长的心态,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我还学会了一种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沟通的方法。

如快乐来自于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来自于和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沟通,来自于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这改变了自己的世界,让自己时刻保持正念,保持对自己内心的关注,关注自己的意识以外的精神形态,充满了对世界精神的敬仰。

希望您听到我的分享,虽然不能很快的战胜拖延,起 码可以更清楚的审视自己,从今天起,开始喜欢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了解自己。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2

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学前心理学》,它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是陈帼眉老师主编,全书供13章,其中三、五、六和十三章,有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程学超编写,第十一十二,有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邹晓燕编写,其余各章,有北京师范大学陈帼眉编写。我从这本学前心理学的学习上汲取了许多东西。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我对她敬畏和景仰有加。虽然,现在的我也只是为了考试,但是,我它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不管在教育我在教的孩子上,还是对教育幼儿方面让我学到了很多。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心里发生发展有关规律的科学,幼教工作者只有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活动规律。才能使自己“快速”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呢?学前心理学这一学科,本书将帮助我们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及如何运用于教学实践。如,它阐述学前儿童发展过程;;围绕“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年龄特征”、学前儿童注意到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发展”等,简述学前心理学的学科发展;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前儿童注意发展,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它是一种心理状态,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平常也会说我们班某某幼儿的注意真是差,总是在抱怨怎么会这样那样的,我学了这章后我知道了3―6岁的幼儿儿童的注意发展的特征仍然主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底,稳定性差而且依赖成人的组织与引导,注意的选择有赖于知识经验好认真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非浅,掌握了许多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我一定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利用空余时间继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3

目前,我们的幼儿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我觉得就面临了缺少同伴间的交往,当然,幼儿在幼儿园时,都会有很多的同伴,在家里就缺少了玩伴,对此,我看了《学前心理学》中的同伴交往,让我明白了:同伴交往的意义和方式。

孩子在家都是与大人接触的多,这其实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儿童所有事情,都被大人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所以孩子思考的事也就好少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存能力被弱化,生活能力没有形成。还有可能身心早熟的隐患,可能会形成“小大人”的性格。由此看来,同伴交往对孩子非常重要。

在和同伴交往过程中,同龄伙伴具有同步性,能够促进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和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有人说,只有儿童最了解儿童。确实是这样的。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妈妈分别抱着自己不满岁的宝宝在一起聊天,此时发现两个孩子也在用无声的语言进行交流:一个宝宝笑了,另一个宝宝也笑了;一个宝宝发出声音,另一个宝宝也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同伴交往认知的同步性,使他们的沟通非常容易,包括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也是这样的,而大人就不明白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以,儿童也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

同龄伙伴认知的同步性,就决定了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孩子的心理、生理的现有水平与同伴更为接近,在同一事物认知过程、情感体验以及目的性、自控能力等方面极易产生共鸣。尤其是在社会化行为规范的形成上,具有同步进程。当孩子遇到矛盾时,我们成年人总习惯这样教育孩子:“你是大哥哥(大姐姐),应该让着小弟弟(小妹妹)”。这事两种不同的暗示,可能对两个孩子形成不同的影响和结果。一方会觉得我是大哥哥(大姐姐),我只好吃亏了,时间久了会形成性格倾向;而另一方会觉得我是小弟弟(小妹妹),他应该让着我,久而久之,也会出现性格倾向。我觉得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儿童形成解决矛盾的能力,不具有交往影响的有效性。

读了这个同伴交往,我才明白,原来我们身边的教育方式存在了很多的误区,我会继续了解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提升我的教育能力吧!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4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样去教幼儿、怎样主动和幼儿沟通是很重要的。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习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5

心理学这一名词,对于我而言,已不再陌生,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了解不断增加。

作为师范生,心理学是一门必修课。对于所有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重要的与终身的必修课程,学习心理学有以下重要意义:

1、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明确各专业活动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有利于自我教育与良好个性发展;

3、掌握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效能;

4、有利于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个人身心健康发展。

人的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可见,我们正常的心理功能离不开我们的社会实践。而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行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所以我平时要有符合实际的计划和目标,用行动去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水平。大学可支配的时间真的很多,我总不能将其浪费于睡懒觉、玩游戏等。这需要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利用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参与更多有意义的活动,丰富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否则只能浪费青春罢了。

学习这门课程,让我了解如何提高良好的记忆品质。通过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增强记性,防止遗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过分紧张疲劳,要劳逸结合,兼顾娱乐,学会放松与缓解压力;增强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等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培养我们良好的思维能力,需要敢于幻想,敢于实践,敢于质疑,敢于创新,不受定势的干预,大胆的发散思维。

在除了学习课本内容,张老师还给我们观看《心理访谈》的节目,丰富了我的认识。同时,这些节目都是关于大学生遇到的问题,如如何告别依赖、面试技巧,有关的心理专家给了很多方法及建议。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值得我学习借鉴。

总之,心理学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个学期就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学习。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6

读《拖延心理学》王联锋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向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病急乱投医的意思,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期望寄托在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拖延主要原因有四:一是情绪根源,包括感受、恐惧、期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二是时刻根源,拖延者与时刻的纠葛;三是生物根源,包括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四是人际关联根源,指家庭背景和社会关联。

“去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拖延就是这种本能的表现。推崇行为的背后,是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及所带来的影响的恐惧。拖延的过程并不愉快,时不时的担忧,让你无法享受当下的闲暇,拖延看似暂时延后了坏现象的出现,但是不能防止谭的出现。

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定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比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能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拖延是个心理问题,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为的是更好地与自己相处,应对拖延的挑战,学会理解,学会行动,让自己的心理更成熟。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7

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有幸在远程研修中学习到了幼儿心理学知识,让我受益匪浅。

我认识到,对幼儿进行教育,如果不懂得幼儿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必定不会成功,甚至适得其反。

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驱使的学习积极性;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学习的无意性和个别差异性。在我及我周围的同行中,很少人懂得以上这些,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常常不知不觉地把孩子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

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读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篇8

生活中,不管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会有拖延的现象。如学生的迟到,不及时上交作业……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把工作留到最后才做。因此最近在忙碌的工作中抽空读完了一本《拖延心理学》。发现其中所讲的许多道理,可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上。

学生最常见的就是迟交或者不交作业。我们每天面对着学生的在这种行为。读了这本书后,让学生首先找出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找到了自己拖延的原因后,学生便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通过笔记、日记、随想等等。让学生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见证自己的改变,又或是从这些内容中更深刻地探讨自己。做好计划,分步骤一点一点解决解决这些问题。有几个学生很明显的进步。

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要合理安排时间,管理自我!

[荐]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通用8篇)


有没有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范文?经过阅读了{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后,能让人思索万千,久久不能平静。读后感中引用原文的部分可以挑自己喜欢的地方来着重介绍以及评析,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1

在翻开《拖延心理学》之前,本人一直对自身在习惯养成、工作效率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拖延深恶痛绝,并对自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拖延症患者深信不疑,且颇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意思,深恐将不断为此生以及此生中的若干年甚或几个星期的碌碌无为而追悔莫及,于是便一厢情愿地将治愈希望寄托在了广受推崇的《拖延心理学》这本书上。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细读之下,方知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扯出诸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以及家庭的态度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仰或真相。

当读到对各类拖延行为模式的法庭大调查这一章节时,书中提到:拖延会激起类似自责或者厌恶这样的情感反应,但是它很可能同时也在帮你躲避其他更为焦灼的情感。这突然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在写稿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拖延。那时候,总会一边反复计算已完成字数和最后交稿期的距离,一边为自己无法按部就班却总在不断往后拖延,而无比自责和懊恼;那时候,自己简直就像掉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在拖延,一方面又在焦虑和自责中痛苦度日;那时候,即使现在想起来,自己也会禁不住起上一身鸡皮疙瘩。

如今,是本书启发我找到了个中答案。那时之所以那样,是因为在拖延中写稿和在写稿中拖延的我,无论有多么令人厌恶,也比不上作品完成后却得不到认可或不能发表的那种挫败感更令人痛苦。所以,那时候的拖延源自于我对失败的惧怕,担心得不到认同和肯定会就此失去自身价值(本书指出,这种就个人表现论个人价值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继而推论出,这可能跟我成长于一个具有怀疑倾向的家庭中有关。当然,探讨这些并非是为了逃避或者指责又或者抱怨什么,何况即使这样也根本于事无补。我要说的是,在这个对自身艰难的探索过程中,自始至终,你都要怀抱真诚和勇气,否则,很难发现真正有用的东西。

所幸,经过彻底反省分析,虽然拖延症的对治简直称得上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本人总算不是无可救药。书中所提出的一些拖延处理技巧,也确实具体而实用。例如,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我要在今天睡觉前完成这篇读后感。而不是:我要停止拖延;再例如,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我要打扫房间。即使打扫房间又无聊又辛苦,但我起码可以忍受15分钟,而且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还有,要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也许最近投出的一篇稿子,又没有出现在编辑公布的过稿名单中,但这并非我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反映,我只需开始着手下篇的写作就可以了。

起码《拖延心理学》给了像我这样,受拖延顽疾拖累的拖延者一个希望,只要有意愿改变,只要有志征服,只要全心投入且反复实践,总有一天,我会心甘情愿接受犒赏。这些犒赏,也许来自于我如愿完成的一篇文稿,也许得益于我花数十年持续经营的生活,甚至多亏我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为健康所带来的珍贵回报总之,连一向追求完美的我(据说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完美主义的倾向),都不得不佩服自己为开启新生活所经历的这一切了。这一切,包括拖延,但拖延已不再是一种失败。只有不敢去经历,才是真正的失败。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2

大部分的成果都在完美与糟糕之间,每次都想做出令人惊奇的东西,会让人什么也干不了。公司里常常说“现有东西,再做好”,跟咱们这个理念的道理是相通的。要战胜“过分追求完美”的错误观念,就要以发展的理念去看问题。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是可以不断进步的,不懂的知识可以学习,不懂的技能可以培养。

另一方面,有些人担心努力工作取得成功,会让我们变成工作狂,会让我们远离人群(就像独孤求败那样,太成功了以至于找不到对手所以每天特别痛苦。对这个问题我认真想过,不需要担心我们成功了会不快乐,只要是走正道,是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取得成功就没什么问题。这样的成功就会让自己更加快乐,只有太短期成功才会有问题。

今后我该怎么做呢?除了上面说的与心态相关的问题,还可以尝试对于某些琐事每周设置一个固定时间来处理,或者像书中提到的服务生那样思考,不让事情积压,处理完事情马上转向下一件。总之,要在实践中学习,活在当下,把生活当做道场。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3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什么是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但是他不难受,不自责,不纠结,也不想变得更有效率,这种情况就不叫拖延症。

有些人做事拖拖拉拉,而且在心理上他不能接受自己现在这个样子,想要改变而没有改变,这种心理矛盾导致的痛苦,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就被称为拖延症。

有拖延症的人,他在做事的时候,会掉入一个叫做拖延怪圈的陷阱:在面对一个新任务的时候,他先是对自己有一个很高的预期,想要早早地开始,充分地准备,最后漂亮地完成任务。但是他一直处在这种想的状态里,就是作者所说的一种脑锁住的状态,他就是开始不了,不肯行动,他一边拖一边伴有极度的焦虑,到最后截止日期快到的时候,他要么把它一口气干完,要么就直接放弃,这整个过程特别的痛苦。

这种状态久了之后,会产生一种自我攻击、自我毁灭、破罐子破摔的倾向,越做不好,越完成不了目标,他对自己下一个目标的要求反而越来越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自我挫败的闭环,到最后这种心境它会投射到外部,开始对外界的环境产生强烈的不满。如果到了这种情况,这个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觉得身在地狱一样。

有人对拖延症下了这么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没有任何的原因毁掉自己生活的一种行为。

第二部分

1.生理上的原因

在150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只需要一个遇到东西就吃、吃了就睡,遇到奇怪的东西就怕,遇到不舒服的情境本能的就躲,没有任何追求,不需要自控力的大脑。

所以,在遇到一件困难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拖是一种本能的反应。首先要树立起的第一个观念就是不要自责,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天生的操作系统,谁都一样,没啥特别的。

2.心理上的原因

这本书的作者分析,是恐惧,也就是害怕。

害怕本来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很好的一种工具,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不管是在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我估计他都活不了多久,要么他已经挂了,要么他就在监狱里面。

A.害怕失败

拖延的人有一个典型的错误观念:

自身的表现=能力

这是一种典型的应试制度下的观念,就是一次考好了,所有人都说你厉害,聪明,有出息,感觉以后就要飞黄腾达了。一次考不好,这个人瞬间就被踩成肉饼,就是无能,不用功,蠢货。

其实我们现在都知道,表现上的浮动太正常了,所有的事情都是经过无数次的试错、失败之后它才能出成绩。

错误观点引起的害怕,这样他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故意拖着把事情搞砸,到最后他们就开始告诉自己说,你看,我不是没有能力,我只不过没有全力以赴罢了,这样他们就可以避免看到那个真实的自己。

B.害怕成功

这种类型通常都是有家庭问题,这样的家庭他倾向于怀疑一个孩子的能力,这样慢慢的就会让这个孩子也开始自我怀疑。

这就导致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都有一个惯性,就是每次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快要成功的时候,就开始担心了,万一父母说的是真的咋办,万一自己真的不是那块料咋办。那为了不看到最后的结果,他们就开始拖,拖着不完成。

C.对掌控权的恐惧

当我们被强加着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就倾向于躲避,这个问题其实也挺简单的,就是一个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问题。

你看我们在做自己心里想做,自己决定做的那件事情的时候,这就是有内部动机;用外力强加着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不管是父母说的还是别人给钱,或者是形势所迫,这都是外部动机。

我们行动的所有的原因都是去满足这个动机。

如果是内部动机,那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去做,那我们肯定就有动力去做。

可是一旦对方要求你做,这件事情的内部动机就转化成了外部动机,那么问题就是从我们是要满足自己还是要满足别人,如果这个需要满足的人他不是你喜欢的人,是一个你很讨厌的人,这个时候动机就会彻底消失,没有动机自然就不想做,就开始拖。

简单说就是,我们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是我们喜欢的人让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就很有动力;但是我们讨厌的人让我们做事情,我们肯定就要拖嘛,是吧?

3.思想上的原因

完美主义听起来是个很美好的词,但是它也分行动上的完美主义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

这两个差距非常地大,就是完全不同的两套心理机制和行为习惯。

行动上的完美主义是说,他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地用行动持续改进,最后获得一个接近完美的结果。

而思想上的完美主义可就惨了,他们只是盯着那个完美的画面,那个脑海中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面对眼前这个东西。

比如雕刻一样,同样是一块石头,行动的完美主义者他脑袋里面有一个画面,然后就开始动手雕,一点一点地磨。到最后做出来的东西可能和脑子里面的想的不太一样,但是也会是一个很不错的作品。

那第二种就不一样了,他不做,他一直想,而且他一看到这个石头他就烦,因为这和他脑海中那个完美的雕像还差个十万八千里呢。所以到最后时间到的时候,他连石头碰都没有碰一下就决定放弃。然后他就相信,在遇到下一块石头的时候,一定要雕得比第一块石头还要漂亮。

你看,他又定出了一个更高的更不可能达到的要求。他们对每件事情都有很高的期望,在行动的过程中却发现总是达不到这个要求,从而产生一种持续的挫败感。他越痛苦,越没自信,他的行动力就越差,那做得越差,他就越容易放弃,最后形成一个闭环的自我挫败机制。

最最可怕的就是这种持续的自我挫败,自我挑衅,自我挑剔,最后他会投射到外部的环境,成为他应对外界世界的一种行为习惯,看什么事情他都不顺眼,像这种情况就比较惨了。

所以一个深度的拖延症患者都是很难相处的,你看他们对自己就很讨厌,和自己就不能好好地相处,就更不可能去爱别人了。

说到底,拖延症它就是一个怎么面对自己,怎么和自己相处的一个问题。

第三部分

那怎么样调动这个我的智慧,改善拖延症呢?这本书的作者给我们给出了三点建议,也是克服拖延症的三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设立截止日期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截止日期它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你看我们所有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那种从无到有要创造一个东西的劳动,如果没有截止日期的话真的是能给多久拖多久。

就像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的时候,因为没有截至日期呀,他就整整拖了二十年。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二十年是怎么过来的呀。

没有截止日期啊,就很容易陷到一种无限改进的陷阱里面,他感受不到一种完成一件作品之后的瞬间的成就感。

所以说设置截止日期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快速地按时地完成任务,它也是对我们心理的一种保护。

第二个方法是改变环境

就跟七八岁的小孩子一样。如果我们想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认真写作业怎么办?肯定是把他放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下面,旁边肯定也不能放动画片,不然的话他就坐不住。

所以我们在需要完成一些高度专注的事情的时候,首先就要把我们自己放在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里面。

人的精神和意志力还有限的,抵制诱惑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意志力,我们用意志力来抵制诱惑了,我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做眼前的事情。

所以说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环境,会让我们省很多力气。

第三个方法是心法的转变

拖延症的人他往往就是对这件事情的预期太高了,那我们就要做一种心理上的转换,就是从我要做一个完美的东西转换到我要做一个最烂的东西。

其实,拖延症的人他并不是能力弱,往往他们都挺强的。他们最难的就是没有办法开始,一旦他们开始,他们的工作效率其实还挺高的,所以对拖延症的人来说,降低预期特别重要。

比如说我要炒个菜,就告诉自己,我要炒一盘最难吃的菜;如果说要写一篇文章,就告诉自己,我要写一个废话连篇,让所有人都抓狂的文章。

这样预期一调整,他就很容易开始,心理就容易放松,反正就这样,也没啥,是吧?认真,尽力就行了,最后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样,根本就不是能控制的事。

像这样把对结果负责的这个责任推出去,我们只对过程负责,如果用这个心法就可以让拖延症的心理压力减轻很多,好多事情它就水到渠成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拖延症它本身就不是个病,它也不是个时间管理的问题,它其实是精力管理的问题。

就是我们能不能及时地调动我们的精力,调动脑袋里面那个理智,让它来帮我们做事。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4

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作者将拖延看作是一个人自我价值感方面的问题。自我价值感是以一种自我接受的能力为基础的,其中包括接受我们的生理状况,接受我们的历史,接受我们的环境,以及接受我们作为人的诸多局限性。

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比瑞博士用以下等式来表示关于自我价值感的假设: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比瑞博士指出,拖延打断了能力与表现之间的等号: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表现不再等同于能力,因为其间缺少完整的努力。这意味着不管最终表现如何,自我价值感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还能得以维系。

斯蒂尔最终找出了四个拖延最可能的成因——对成功信心不足,讨厌被人委派任务,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如果你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回避某些事情,那么你很可能也是在躲避某些跟那些事情有关的让你不舒服的情感。那种与某件事情联系在一起的焦虑情绪通常是一个信号,表示还有其他更深的情绪涉入其中,而正是这种情绪导致了你对事情的回避。

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具有以下特征:可观察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它可以被分解成几个小的步骤;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钟内被完成。

20xx,第十五本。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5

拖延,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习惯,也许您拖延是为了逃避某件事情,也许您拖延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压力。从我们的幼儿时期一直延续到老年时期,也许死亡才是拖延的终点。既然不能摆脱拖延心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的根源,了解它的影响,最终找到克服拖延心理的方法。

我分析我工作上拖延的原因可能是一种畏惧的心理,就拿仓库这方面的工作来说,因为没有实际经验,不自觉的就对这块工作产生了拖延的心理,有点畏惧,不知从何下手。要想克服这种心理,就要从根源下手不能畏难,要把整件事情分成各个小模块来逐步攻克,制定详细、切实可能的工作计划。我给自己定的计划是先在网上学习些理论知识;再去泰州进行实践学习和操作,理论结合实际强化技能,回来针对我们远景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对症下药,逐步完成仓库的管理工作。

正是读了《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我才真正认识到自己工作中拖延的成因。改掉拖延的坏习惯也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我准备好启程了,您呢?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6

人生,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一场属于自己的人生,我们都有着不同的思想和心理,向往成功的道路都是我们一生的追求。也许,当你在迷茫着的时候,拖延着的时候,你已经抛弃了一段你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一段仅有一次的机会。我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却应该活得有激情,有意义。

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毛病,有些人为不易改掉的习惯懊恼,有些人在最后一秒的灵感迸发二沾沾自喜,觉得这似乎都是生活常态。但遇见《拖延心理学》之后,我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观。认清现实和自己,接受自己。表面上看,拖延是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或者对所处理的事情责任感不强二逃避的方式。事实上研究发现,拖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仅涉及个人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还涉及社会,文化等问题。即使我们意识到拖延的存在,已经耽搁了事情,却无法停止这种行为。

有时,我们会被一些所谓“拖延者的信条”所说服。比如,我必须要做到完美,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什么也不要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很好。我们平时听到这些,会认为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是完美主义者,办事求稳。

事实上,这些跟拖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这些想法是不现实的,是为拖延开道的个人观念。如果你认为必须做到完美,那么你宁愿拖着也不愿意去做,因为你不愿意冒风险被人批判你的失败;如果你认为成功是危险的,你就会为了保护自己和别人而降低成功的概率。人们形成拖延习惯是因为害怕,害怕展露真实的一面,会不被别人能接受,以至于拖延者不仅躲开了认知世界,也躲开了认知自己。虽然要忍受自责,自轻和对自己反感的痛苦,但是比起认清自我所带来的的脆弱,这种痛苦更容易接受。改善拖延的过程,也是认清自己,接受自己优缺点,能够像老朋友一样与自己相处的过程。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生活如同一盘棋,你的对手是时间,假如你行动前犹豫不决,或拖延的行动,你将因时间过长而痛失这盘棋,你的对手是不允许你犹豫不决的!”从现在起,让我们拒绝拖延,提高执行力,与时间决战吧!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7

好长时间没上来写点啥,因为我把自己生活安排得忒充实了。

我一直感到自己到了一个人生的瓶颈期,在深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的情况下,感到有心无力。知道自己的问题之一是拖延,于是终于前些日子读了《拖延心理学》,找到了症结所在。

自我帮助类的书我现在看了几本之后,把他们划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说教式的,通过讲道理拓展你的思路,就像年长者给年轻人做心理工作差不多。这个方法在个别想不通的问题上,有时候可以个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有些道理你先前是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有了新的目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这个类型的有个问题,它只在你先前不明道理的时候管用。那么如果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的情况下,问题有时候还是解决不了怎么办?这就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第二层是方法式的,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知道了目标,却不知道怎么能达到,这类书就注重于教你实际操作的方法。比如教你怎么管理时间,怎么放松精神……但有了目标,有了方法,你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吗?不一定能!

第三层是学术式的,它从心理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你有了目标,有了方法,即你知道要做什么,又知道如何做,为什么不行动?这问题一点也不荒谬,它几乎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问题出在内心和大脑。帮你解决“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就是……”里那个不知道的为什么。《拖延心理学》就是这个层次的书。它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启示:把自己当成活体标本,科研项目来研究!

看了《精子战争》之后,内容虽不能尽信,但是它的一个主旨是人类终究是一种动物。要从生物的角度来观测研究。

确实如此,不能因为人类掌握了科学道理,就认为自己的感性一面是凌驾于科学是不可用理性分析的。事实上,那些自然界的科学事实不管人类掌握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人类自己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当然也可以用科学道理分析。

根据学习,我终于意识到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都是有深远的源头的。我拖延的行为方式,和一些惯性思维,形成于早年、多年的个人经历之中,汇聚于潜意识的神经通路之中。好消息是,人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我要深挖自己的意识形成,然后去斩断那些错误的联系。

通过那本书,和一些时间管理的技巧,我这一个多礼拜,明显的感受到了自身的变化。我相信长此以往,必将有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我感到自己确实做了很多事情,尤其是做了几件以前死拖不做的事情。之后觉得很轻松,很自豪。其次,即使我的学习量没有大量的增加,但是我以前常有的学习带来的负面的感觉,如疲惫不堪,日子混沌,空虚,内疚等这次都没有了,有的是充实和满足。

今天感到身体不适,而且我的学习刚好告一段落,今天给自己一个充分的休息。早上做了一点正事,后来又出门捐书,处理旧衣服,剪头,买定时器,买菜,洗衣服,剩下时间就是看看书上上网。其实刚刚那么一列举,今天也做了不少有效的事情。尤其是捐出去那两大本早已不看的厚重教材之后,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很神奇,只是几本书而已。想来我心里大约早就想处理他们,又放不下,收着占地方又闹心,今天终于决定并行动了,清除了不知不觉占据我内心角落的一个烦恼。往常我在家什么也不干还觉得时间过得超快,今天却觉得时间变得非常的长,很神奇。

拖延心理学的读后感 篇8

看了这本书还是无法彻底治愈自己的“拖延症“,不过没有以前那么自责、抓耳挠腮了,可能是看了这本书后,对拖延有了一些比较清醒的认知吧,有些拖延简直就是与生俱来……不过还是有很多科学的战拖方法与小技巧来应对,不用担心。读这本书也搞清楚了自己现阶段拖延的原因、拖延的领域、常用的拖延借口,接下来就是好好治疗了。

大脑其实无法同时胜任多个任务(每次转移注意力的时间大概只有0.7秒),如果过那么一分钟就刷刷手机、看个朋友圈动态、收收邮件,肯定无法正真集中注意力做事儿。

一个小技巧,尝试在非常短的一小段时间内为自己的目标做一点点事儿。比如每次花15分钟的时间往前迈一步,或者10分钟、5分钟,最最重要的是去做!制作一些适合自己的小便签进行视觉提示,放在自己一眼能看到的地方,提示鼓励自己先坚持做几分钟正事儿。太过沉迷网络的无法自拔的朋友,可以在做正事儿的时候试试关掉网络。

PS:如果忙的飞起来,哪儿有那么多时候沉迷网络呀。也不能瞎忙,要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执行计划。

1、拖延者的信条(和完美主义有很大关系)。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我做每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什么也不做要比冒失败的风险更为安全。

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

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我必须避开挑战。

如果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这一次我做得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做得很好。

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的。

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2、从拖延信条中解放出来(去做、去行动)

万事无完美。

努力尝试是一件好事儿,而不是愚蠢或软弱的表现。

失败并不危险。失败是正常的,这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真正的失败是不敢去经历。

每个人都有局限,包括我自己。

如果那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那么为它犯错也是值得的。

挑战有助于我的成长。

我有成功的权利,我也能应对别人对此的反应。

如果这一次没有做好,下一次我还有机会。

遵守别人的规则去做事并不代表我一点权利也没有。

当我展现出真实的自我,真正喜欢我的人就会跟我坦诚相待。

答案很多,但我需要找到那个最符合我感觉的答案。

喜欢《关于拖延症读后感(模板8篇)》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拖延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