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 地图 >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3-01-31 来源:互联网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合集6篇)。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愉悦我们的精神,打动自己的故事情节往往能让自己颇受启发。我们可以将内心油然而生的想法,记录在观后感当中,写作能力的提升,可能呈现在写观后感方面,您也在思考怎样去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吧?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辛德勒名单观后感”,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篇1

小说的开篇,就直接描写了辛德勒这个人,这个一九O八年诞生于奥地利的年青人,并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德,“他明目张胆地与他的德国情妇朝夕相处,并和他的波兰秘书维持着一段长久而稳定的恋情。同时他也是个放纵无度的酒鬼”他优越的家庭使他在高中的时候就拥有一辆或许在整个捷克斯拉夫共和国都独一无二的五百CC罗加尼机车。“他的同学们都会望着那辆耀眼的机车在街道上呼叫而过”眼中充满渴望羡慕的神情。这段描写,充分展示了辛德勒的性格,一个放荡的,充满活力,不拘小节的人,对爱情不忠实,极力追求肉体感观上的刺激,甚至在成年之后成为一个战争时期的投机商,大发国难财,而在战前,他就已经加入纳粹党。这样一个人,成为一个挽救一千一百名犹太人的英雄似乎不可思议。但就是这个人,在痛苦地明白了犹太人面临的命运的时候,不惜代价,不顾自己的安危,倾家荡产,四处奔走,才最大限度地保住了一千一百名犹太劳工的生命,到最后他的工厂已经失去了做为工厂的意义,生产不出一件合格的成品。对此,这个投机商人满不在乎,他只在乎他的工人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中是否能够存活下来。他曾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害怕,你们和我在一起。这句用上帝的口吻说出来的话,被那些幸运的犹太人当作自己活下去的精神支撑。而他也终于做到了,那些被他拯救的犹太人,命名自己与自己的后代为辛德勒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现在遍布全世界。当时对犹太人疯狂屠杀的环境下,一个纳粹党的投机商对他几百名犹太员工(后来发展到一千一百名)的拯救是何其艰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兑现拯救的诺言是需要一种信念来支撑的。在辛德勒整个拯救活动中,他一刻不停地周旋于党卫队或大或小的军官之中,用金钱与个人魅力去打动他们,从而放他所庇护的犹太人一条生路。在这些军官中,戈特是一个代表人物。戈特与辛德勒的年龄相仿,都是纯粹的亚利安人种,一样的相貌英俊,身材高大,四肢匀称,在影片中,导演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毫不走样地搬到了银幕上,我想如果这是一部彩色片,戈特会拥有一双与辛德勒一样的亚利安人引以为傲的蓝色眼睛。

是的,他是一个魔鬼,对于他管辖的普拉绍夫集中营的犹太人来说,他就是一个死神。他把杀犹太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乐趣,会毫不犹豫地把看到的任何一个犹太人一枪解决掉,并因此获得心理上的充实与满足,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在某些时候没有犹太人死于他的枪下,他就会因感觉空虚而精神萎靡。每天早晨,戈特穿上裤子,赤着上身,拿着他的枪站在他可以俯看整个营区的阳台上,嘴里叼着烟,用某些看上去象是在偷懒的犹太人练习他的枪法,我想这对于他来说是一项非常能使身心放松的晨练方式。经过他身边的犹太人如果有幸获得了他的注意或是不幸获得了他的厌恶,下场都是同样的,那就是会马上被解决掉。被他杀掉的犹太人不计其数。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一个大孝子,总是写一些长篇大论的信件给他的父亲表达他的思念之情,关切地询问父亲的不值一提的过敏症。从来不去想死在他枪下的人也是父母也是儿女。小说就平铺直述地把这些展现出来,不加一丝文字的修饰,让读者从心里向外打出冷颤来。在那些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心里,辛德勒就是一个神,因为与其他拯救者不同的是他本身就是一个纳粹党,一个生活优越的富商,所以他在战中的所有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引领他的一定是他身上丰富的善良人性,而不是什么觉悟和什么情操。在他眼中屠杀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管它是罩在什么光环下。但一千一百名被拯救者与七百万被屠杀者的比例实在是太悬殊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七百万,这个数字庞大得让人失去了概念,但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的那些小山一样堆积的尸体,让我们又不得不相信它的真实。犹太人在初期心中还残存的一线生存的希望也与他们的生命一样逐渐被消灭掉,他们用尽各种手段逃生,甚至跳入粪池中躲避追捕,但其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被夺去了生命。犹太人因为长期的宗教教义的感化,认为只要驯顺就会躲过灾难,从而在被驱赶、被掠夺、被屠杀的时候几乎没有一点反抗,使消灭犹太种族的行动异常顺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因为到最后,驯顺没有挽救得了一个犹太人的性命。现在的犹太国家以色列精良的武装与强硬的态度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色彩,我想这也是被魔鬼们以行动教化的结果,让羊生生地也长出了尖利的牙齿。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篇2

《辛德勒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影片开始,犹太人围立桌旁衷情圣咏的心声是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集束不定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此刻云彩中,让世界五颜六色。”

或许在开始的时候,奥斯卡。辛德勒并不是为了救犹太人而开设工厂的,正因毕竟他是一个商人,一个精明发战争财的人,他选取犹太人做工人,是正因他们是最便宜的劳工,开始的他便是为了获取更多利润这个目的。这些犹太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暂时的安全,没有受到杀人机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心中的避难所。车间标语

奥斯卡。辛德勒,一名纳粹分子,他就应早就知道德国人建造的火葬场及煤气室,早就听说,浴室和蒸气室的喷头上流出的不是水,而是毒气。他早就知道犹太人遭受纳粹军队的残酷逼害——电影中有一幕:一列列火车,一节节车厢载满了犹太人的衣物——他们的鞋子,他们的金器,他们的衣服,成堆成堆的,堆成好几座小山,当一把一把金牙仍在验收员面前,他摆出一副厌恶又无奈的神情,之后便是拿起放大镜验证它的真伪……并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仇视犹太人,那个验收员心中就应有些为自己身为德国人而羞愧吧。

奥斯卡。辛德勒就应也有这种感受吧,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的残酷血洗,他偶然地在远处看到了这一幕——无数的犹太人被从家中赶到了街上,一阵阵枪声之后,一群群犹太人倒了下去。入夜了,以为安全了的犹太人从各自藏身的地方"走"了出来,从地板下方,从床铺下方,从钢琴中……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呼吸一口安宁的空气,耳边又响起了枪声……血从天花板上渗出,从床铺下流出……一位德国指挥官悠闲地弹起了巴赫的乐曲……其时,一位德国军官对辛德勒说:"这天是历史的时刻,这天将会被纪念。600年前,犹太人到科拉科落了脚,他们在商业、科学、教育、艺术上兴盛起来,他们一无所有的来,一无所有,却发了迹,六个世纪,构成了犹太人的科拉科,到这天晚上,六个世纪的历史成为谣言,它们从未发生过,这天才是历史。"

“这天是历史的时刻,这天将会被纪念。”

是啊,是会被纪念的,是罪证的印记!犹太人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更震撼了我们,生命的消逝是如此的轻易,那个遥远的年代——犹太人的生命无法由自己掌控,不必说,那站成一排的人们被同一颗子弹穿过节约出一堆可悲的尸体;不必说,那两鬓斑白的老人被年轻的手掌呼过回响出一种人性的泯灭;不必说,那些堆成山的尸体被烈火无情的吞噬焚化出一片窒息的血色;不必说,以前天真无邪的孩子为了生命和延续只能躲到臭气熏天的粪坑里;不必说,一支发不出子弹的坏枪对着老人的脑袋不停响起,甚至不知道哪一发会真的射出他只能这么无力在死亡线上等待……我们啊,生活在安逸的年代,从没有想象过那战火硝烟的年代是怎样的一回事,只是浅显地了解当中的皮毛。我们能够握住我们自己的生命,生存或死亡由我们自己来选取,那时的犹太人呢?他们不能!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

残酷血洗,揭示出纳粹分子的丑恶,那时多么的令人气愤,生命在他们眼中到底是什么!()辛德勒醒来了,他的良心使他脱离魔鬼的行列,那时的他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更多地保护犹太人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于是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工人名单,透过贿赂纳粹官员,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

获取暴利之后的他曾对他的妻子说:“我敢说那里的人,他们不会轻易忘记辛德勒,他们会说;'奥斯卡·。辛德勒人人都记得他,他做出了杰出的事,他能做别人所不能的,他空手来到那里,带着两只旅行箱离去,装满了世上的财富。”说那番话时,他追逐的是金钱,但最后他得到了比金钱更可贵的财富——永恒。

施义的与受益的相互感激成就拯救的历史——人们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

战争结束了,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与犹太人告别。那时辛德勒哽咽地说:“我花掉了太多钱……我本能够……这辆车--十条命……这枚胸针--两条命……”他,认为自己做得不够。

“我本能够救出更多人的。”

那一刻,心里那道情感的防线很轻易的垮掉了——为他所感动,他已经很发奋了。“你已经做了很多。”犹太人Stern安慰道。

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以前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代表先人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

那一纸名单证明了生命的永恒,那一枚指环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着灼目的光芒,“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世界”,那是多少条生命啊,长眠在耶路撒冷的的辛德勒,用财富买到了永恒,成为永不被遗忘的记忆,这是生命的证明!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篇3

本片通过一位二战中波兰经商人辛格勒靠自己力量努力下救犹太人的故事来反应出二战德国人的残酷及民族主义影响下的反人道主义罪恶行径。导演斯皮尔伯格本人也是一位犹太人,从他的亲身经历上更能公正客观并真实的演绎出犹太人在种族灭绝政策下的迷茫和无助。

在叙事手法上,本片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对称的手法,前后相呼应,并通过前后对比讥讽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战胜兽性的过程。全片大部分运用了黑白胶片,以此反映当时的黑暗,更有一种纪实的感觉,开始与结束时的蜡烛相呼相应,那是人性之光,注视着希望,给人一种幸福终将来临的感觉。同时又让人想到二战中遇难的所有人。像是一种祭奠,却仿佛只有他们才话在光鲜灿烂的生活之中。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导演演绎出非凡的两个世界。其实每个人都同时时存活在这两个世界之中罢了。导演对光影的运用也十分到位,在明与暗、黑与白之间为观者诠释了一组又一组的特色场面。暗光线下辛格勒的忧郁毫无保留的体现出来,明亮的光线刺穿阴影,一次次为犹太人带来希望。在这明与暗、黑与白的相交更迭下,突显出犹太人对命运的无助,再一次次放逐,一次次救赎中,希望与失望并肩,不知何处是归路,何时是归期。辛格勒的登场通过一组特写镜头,交代了他的身份。简洁大方的西装,说明他是个中产阶级,一塌纸币表明他是为钱而来,纳粹党徽说明他是纳粹党员。

镜头中的两次出现一个穿鲜红连衣裙的少女,看似只是过客,却反映了辛格勒对自己无能的责备和时代下个体的卑微无助。在德国军队冲入城市抓捕犹太人的场面中,充分的反映出面对危难时人们的不同选择。被抓而又不顺从的被捉到街角,随意一枪,杀人不眨眼,人对自己命运没有掌握权,而人对他人的灵魂没有了敬畏感,浑浊了的世界叫世人不敢相信,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事实。人们慌张的去找藏身之处,却总也不安全,但这一幕足以说明:活着,是人最基本的追求,绝望永远不会出现。而无处藏身的妇人逃到街头,被小士兵发现却意外的得到帮助,反映了在黑暗中也有没有被污染的纯洁的爱心,仿佛有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又让人感叹他终将被同化的事实。

在兵临城下的危亡之时弹起的优美乐曲与战争的残酷格格不入,没有一名军人为之震撼,他们是失去了对美的感悟的一群狼!这般凶恶撕破了美,在血口之下,旋律停止了。演奏者看似向命运抗争,与时代格格不入,实则是一种逃避,他将自己关在了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忘却了痛苦,而这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篇4

还记得一年前,老师带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三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后,给了我深深的思考。此刻想起来都会觉得心痛,而且再也不想看第二遍。这是一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影片以一种记录片的黑白色的形式展示了二战那段真实的历史。对于我这样的学生,多了对这种战争年代的体会,那就是战争能把人类最丑陋的一面抖落出来,但也能见到人闪亮期望的一面,天够黑的时候,人就能看到星星,的确是真理。法西斯的疯狂杀戮和辛特勒这个追逐利益的商人挥尽财产救下被迫害的犹太人构成整片的比较线索。整个影片让我有哭的冲动是最后辛特勒在逃亡时悲恸的说:"我还能够救下更多的人…让我很难明白的是,为何人类要分种族互相迫害,比杀动物还冷酷?

喜爱辛特勒对权力的定义:什么是权力?权力不是能够定人死罪,有潜质赦免拯救必死的人,才算是权力!真的很感谢辛德勒,从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辛德勒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我们同样也是。不仅仅仅小女孩的穿着是本电影少有的彩色,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有一种叫人性的光芒正在悄悄的燃烧,这也许是辛德勒为放下利益救迫害的犹太人转折点。

辛德勒的名单上的名字是生命,而不是亡灵。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名单,这名单是生命。每一个名字都是用巨额的金钱换来的,辛德勒舍弃了自己很多很多的东西,保护了一群生命,一个民族!

我在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曾设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会那么伟大,如果我是戈特,我是否会那样残暴,但由于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设想如果我是当时的一名犹太人我会怎样,我会怎样生存,怎样死去。我宁愿做任何人,而不愿意是他们,正因他们的惨烈正因我的懦弱。因此我在当时很可能也只是一个茫然无知的旁观者。

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不是要教育我们什么,而是有一种让人警惕的东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习惯,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我也不想拿出电影中某一个犹太人的悲惨命运来博得人们的感叹,从而同意我的说法,正因就某一个犹太人来说,没有另一个无辜的人更就应被虐杀。

当应对焚尸炉、毒气室、与犹太人惊惧疑问的眼睛的时候,你永远不能无动于衷。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篇5

人在历史中是多么的渺小,像尘埃一样匆匆而过,再无踪影。辛德勒说,有一样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运气,而是战争。是的,大多数时候历史是波澜不惊的,但当战争来临,一切都不同,历史被改变,命运被改变。辛德勒说,战争总是把人邪恶的一面挖掘出来,永远不是好的,永远是坏的。但是,他自己恰恰相反,战争,使他这个原来一心大发战争财唯利是图沉迷女色的商人,成为了一个拯救者,成为福音的象征,成为一个民族的恩人,给了多少犹太人希望,给了1200个犹太人生命。即使在世界大战的历史中,人也还是微小的,大多数人湮没在历史中,无论是被杀害的犹太人还是杀害犹太人的雅利安人,都随着历史而消逝,没有留下个体的痕迹,而辛德勒,由于和自身身份相悖的行为,又因为时间给出最终公正的结果,成为没有被历史湮没的名字。

值得祭奠的,是辛德勒;杰出优秀的,不止是辛德勒,还有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190多分钟的黑白片看下来,我的感受是,如果看此片在前,可能我对南京南京的评价就会将下来一些。斯皮尔伯格是大师,首先,他的电影很真诚,十年磨一剑,商业片的成功没有让他忘记自己,作为犹太人,他能够潜下心来做这样一部电影,发人深省,并在接到波兰官方“不要打扰亡魂”的告诫后立刻改地自搭景地,将所获奖金全部捐赠大屠杀纪念馆等,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投入自己的感情在这部电影中。其次,大师毕竟是在拍电影,在选定题材的前提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使电影好看这一问题。斯皮尔伯格非常知道观众的需求,因此即使在这样非主流商业片的拍摄中,他也很知道什么是观众需要的,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内心活动,电影中随处可见涵义深刻的细节,比如红色衣服小女孩的隐藏希望与死亡绝望,比如用血色妆点脸色,比如进入浴室害怕是毒气的恐惧和淋浴喷水的松了一口气,以及之后下一拨人进后烟囱冒出的浓烟,等等,不胜枚举。而辛德勒的塑造更是深刻,在战争和生死的考验中,一个人会流露出怎样的本性?外在被剥落,原本隐藏的自己都未察觉的心性慢慢袒露,辛德勒的转变是一点一滴的,观众全都看在眼中。而这样的人在特殊的情境下是多么的珍贵,虽然实际上是在救人,却没有救世主的面孔,要有一流的交际手腕,才能在杀人者中如鱼得水地周旋,胡萝卜加大棒才能成功,金钱、地位、良心、勇气、能力,缺了什么都不行。斯皮尔伯格也许是有功利心的,除了纪念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他可能是憋着一口气要奥斯卡肯定的,有什么关系呢?他成功了,带来一部好的作品,打动观众,留存在电影史上,这是贡献,他得到的荣誉是他应得了。

两只手的海报也很震撼,在需要的时刻,请每个人,伸出援助的手。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篇6

辛德勒,生于1920xx年,德国投机商人,好色、生活糜烂,是纳粹中坚分子。战争期间辛德勒雇佣犹太人,因为犹太人是波兰最便宜的劳工。1943年,纳粹对犹太人的疯狂屠杀,使辛德勒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他开始用一切办法,拯救犹太劳工。他的军火厂有七个月没生产一件合格的武器,而且他倾其所有养活厂里的犹太人,并贿赂党卫军官。他的觉醒,始于人性,始于心底的一种震颤。这与民族、政治、军事毫无关系,只是人道主义,为了保护那些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犹太人。他没有获取任何一点好处散尽家财、随时被党卫军怀疑,而且在战后还有可能被捕。但他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一往无前,从不后悔。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辛德勒没有读过孔孟典籍,但他做的事情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心都是相同的,他们只有一个理念做正确的事而不求回报,尽自己的一切努力。辛德勒在救赎,他所做的一切,不求报答,不求闻名于后世,只求于心无愧。他没有公开地反抗纳粹,没有走到街上散发传单,但他做了更伟大的事业,因为他,00个犹太人的生命得以延续。犹太人敲掉自己的银质假牙,送给辛德勒一枚戒指,上面用希伯来语刻着铭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那是最朴素的礼物,象征了犹太人纯洁而质朴的心,但他还在为自己保留一枚金质勋章而懊悔虽然他已经拿出了全部积蓄来拯救犹太人的生命,但依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够。

中国人喜欢花好月圆的结局,然而历史告诉我们,辛德勒战后的恋爱、生意都受到挫折,晚年靠犹太人的接济维持生活。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我们依然希望所有人都做好人只有大家都成了好人,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辛德勒不会后悔,因为生命比财产更重要。在他敲出那些名字的一刻,就已经做出了抉择,他拯救了生命,也救赎了自己曾经堕落的灵魂。

影片结束时,黑白的屏幕转为彩色,已经步入暮年的犹太人,或者它们的后人,在墓碑上留下代表感恩的石块每一个石块,都代表了当年的鲜活生命啊。没有哪个民族是优等的或者劣等的,我们只知道任何一个生命的存在,都该受到尊重,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存在下去的资格。所以,辛德勒的救赎,才显得充满意义,那是战争中善良的人性。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影片《辛德勒名单》的背景取材于二战,主要讲述的是在德国纳粹对于占领区内的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的大环境下,一个德国企业家挽救了一千二百多名犹太人,使得他们逃过了被屠杀的厄运的故事。

辛德勒是一位精明的德国商人,他利用这场战争,诱逼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那些犹太人生产的铝制品,他凭借其身份的优势,广开销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里,着实大赚了一笔钱。然而,他一开始虽然并不见得是个什么好人更不要说英雄,和许多人一样,他仅仅只是个投机者罢了,一个利用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发财的投机商,甚至他自己本身,一开始也是一个很坚定的纳粹,对于犹太工人,他只是利用而已,借他们的劳动力来获取自己的享乐奢华的生活。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人,正是这个我们认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场由自己民族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他散尽家财,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逃难!但是,在这个不伟大的人的庇护之下,那一千二百多个人成为了战后整个欧洲为数不多的犹太人之一!正如影片最后,犹太人送他的那枚意义非同的戒指上所刻的:”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的确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诚然,辛德勒已经为犹太人做了很多,他应该有一个英雄的名分,至少名单上的犹太人及其后人永远也会这样认为。因为战争,他暴露了作为一个商人天生对金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也因为战争,他觉悟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也许,也正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才成就了一个辛德勒这样的英雄,一个不完美却很真实的英雄。

不可否认,一个在那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的德国商人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挽救被自己同胞视为非人的犹太人,辛德勒是伟大的。他救活的不仅仅是一千二百多条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种族屠刀下的一群犹太人,最重要,也是最为人们怀念与感恩的是,他——救活了正义!救活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的人类独有的人性!

这部怀旧的黑白电影里,有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沦丧,但更多的是人们并没有在绝望中崩溃,每个人都渴望新生活新生命,都在坚强的活着,就像其中一个犹太人所说的”我们的财宝,就是我们自己,你是抢不走的。只要我在,只要我活着,只要有徒弟,我们就会生生不息。“但凡有了信念,哪怕是躯壳灰飞烟灭,灵魂依旧会指引下一个生命勇敢的朝着自由狂奔。

影片最后,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时候,整个画面突然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种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觉,内心的痛楚被希望代替,这也是辛德勒式的光辉在闪耀,让我们在霞光掩映中记住这个伟大的英雄。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无权决定别人的命运,更无权剥夺生命。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宽恕与谅解的国家,才会在这个世界拥有永恒的立足之地,未来才会有它光芒四射的丰碑!

有关《辛德勒名单》观后感(精选5篇)


读后感大全编辑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一篇观后感他主要价值应该体现在哪方面呢?坚持写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发现其中的快乐,敬请浏览以下网页内容!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篇1

黑白,正如影片给人的视觉效果,从头至尾影片都笼罩着一层莫名的忧伤,一种淡淡的压抑。跟《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样,影片站在德国商人辛德勒的角度真实的展现了二战时期纳粹的暴行,与之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来自德国的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二战时期利用价格便宜的犹太人大发战争财,但随着与会计伊扎克・斯泰恩以及众多犹太人的相处,辛德勒的良知开始觉醒并且不惜冒生命危险反叛纳粹,原先的商业性工厂最后成为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影如其名,看着他一次又一次去争取名额,看着眼前的名单越来越长――这意味着,更多的犹太人将会被拯救,然而“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可以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赚点钱……我太荒唐挥霍了……”辛德勒仍然在自责,在忏悔,想必所有人都会被感动吧!影片的结尾,是辛德勒的墓地,千言万语汇成一句“感恩永远不变”,这是所有犹太人由心中发出的对辛德勒最真挚的感谢。

如同百科上所载:

它描述了战争、种族、性、信仰、信念、金钱、同情、国家、生存、生活、觉醒、循环、困厄、侵犯、坚守、放弃;

它说的是流离、剥夺;

它说的是一条红色的童裙;

它在说底线;

它在说家园,肉与灵。

它是一部电影,是一部史诗,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创伤与性灵。

又是一部战争电影,又是血腥的杀戮,重重锤击着我的心。望着窗外,繁华喧闹、车水马龙,洋溢着节日的喜悦。是啊,战争,离我太遥远了,安于和平的我又怎会理解战争受害者的悲痛?然而我却仍然在抱怨,抱怨学习的压力,抱怨生活的烦恼,人们常说会好好珍惜和平的日子,但是知道有一天,直到不得不接触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词,到那时,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做幸福吧!窗户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雾,窗外的一切变得模糊,仿佛将我与世界隔绝,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我竟然有些自喜,雪白的墙,单色的床,一切都变得和谐,在这个小世界中,没有刺眼的红,没有“局部战乱”,很单纯的白,让这颗闹腾了很久的心静下来的白。有那么一瞬,我真的希望可以永远呆在这间小房子里,一辈子都不出来……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篇2

小说的开篇,就直接描写了辛德勒这个人,这个一九O八年诞生于奥地利的年青人,并不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美德,“他明目张胆地与他的德国情妇朝夕相处,并和他的波兰秘书维持着一段长久而稳定的恋情。同时他也是个放纵无度的酒鬼”他优越的家庭使他在高中的时候就拥有一辆或许在整个捷克斯拉夫共和国都独一无二的五百CC罗加尼机车。“他的同学们都会望着那辆耀眼的机车在街道上呼叫而过”眼中充满渴望羡慕的神情。这段描写,充分展示了辛德勒的性格,一个放荡的,充满活力,不拘小节的人,对爱情不忠实,极力追求肉体感观上的刺激,甚至在成年之后成为一个战争时期的投机商,大发国难财,而在战前,他就已经加入纳粹党。这样一个人,成为一个挽救一千一百名犹太人的英雄似乎不可思议。但就是这个人,在痛苦地明白了犹太人面临的命运的时候,不惜代价,不顾自己的安危,倾家荡产,四处奔走,才最大限度地保住了一千一百名犹太劳工的生命,到最后他的工厂已经失去了做为工厂的意义,生产不出一件合格的成品。对此,这个投机商人满不在乎,他只在乎他的工人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中是否能够存活下来。他曾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害怕,你们和我在一起。这句用上帝的口吻说出来的话,被那些幸运的犹太人当作自己活下去的精神支撑。而他也终于做到了,那些被他拯救的犹太人,命名自己与自己的后代为辛德勒犹太人,这些犹太人现在遍布全世界。当时对犹太人疯狂屠杀的环境下,一个纳粹党的投机商对他几百名犹太员工(后来发展到一千一百名)的拯救是何其艰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兑现拯救的诺言是需要一种信念来支撑的。在辛德勒整个拯救活动中,他一刻不停地周旋于党卫队或大或小的军官之中,用金钱与个人魅力去打动他们,从而放他所庇护的犹太人一条生路。在这些军官中,戈特是一个代表人物。戈特与辛德勒的年龄相仿,都是纯粹的亚利安人种,一样的相貌英俊,身材高大,四肢匀称,在影片中,导演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毫不走样地搬到了银幕上,我想如果这是一部彩色片,戈特会拥有一双与辛德勒一样的亚利安人引以为傲的蓝色眼睛。

是的,他是一个魔鬼,对于他管辖的普拉绍夫集中营的犹太人来说,他就是一个死神。他把杀犹太人作为自己的人生乐趣,会毫不犹豫地把看到的任何一个犹太人一枪解决掉,并因此获得心理上的充实与满足,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在某些时候没有犹太人死于他的枪下,他就会因感觉空虚而精神萎靡。每天早晨,戈特穿上裤子,赤着上身,拿着他的枪站在他可以俯看整个营区的阳台上,嘴里叼着烟,用某些看上去象是在偷懒的犹太人练习他的枪法,我想这对于他来说是一项非常能使身心放松的晨练方式。经过他身边的犹太人如果有幸获得了他的注意或是不幸获得了他的厌恶,下场都是同样的,那就是会马上被解决掉。被他杀掉的犹太人不计其数。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一个大孝子,总是写一些长篇大论的信件给他的父亲表达他的思念之情,关切地询问父亲的不值一提的过敏症。从来不去想死在他枪下的人也是父母也是儿女。小说就平铺直述地把这些展现出来,不加一丝文字的修饰,让读者从心里向外打出冷颤来。在那些被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心里,辛德勒就是一个神,因为与其他拯救者不同的是他本身就是一个纳粹党,一个生活优越的富商,所以他在战中的所有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引领他的一定是他身上丰富的善良人性,而不是什么觉悟和什么情操。在他眼中屠杀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管它是罩在什么光环下。但一千一百名被拯救者与七百万被屠杀者的比例实在是太悬殊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七百万,这个数字庞大得让人失去了概念,但我们在纪录片中看到的那些小山一样堆积的尸体,让我们又不得不相信它的真实。犹太人在初期心中还残存的一线生存的希望也与他们的生命一样逐渐被消灭掉,他们用尽各种手段逃生,甚至跳入粪池中躲避追捕,但其中的绝大多数还是被夺去了生命。犹太人因为长期的宗教教义的感化,认为只要驯顺就会躲过灾难,从而在被驱赶、被掠夺、被屠杀的时候几乎没有一点反抗,使消灭犹太种族的行动异常顺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讽刺,因为到最后,驯顺没有挽救得了一个犹太人的性命。现在的犹太国家以色列精良的武装与强硬的态度带有强烈的自我保护色彩,我想这也是被魔鬼们以行动教化的结果,让羊生生地也长出了尖利的牙齿。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篇3

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乐课上。但是那是音乐,当时给人很压抑的感觉!正因音乐里包含了太多的无助,失望,恐怖…从那时起我就想看看这部电影,但是终究正因各种不是借口的借口而没看…

一晃,已经上大二了!上周上课程与教学导论时,老师提到了它。最后决定看了,时刻安排不太适宜,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认识了奥斯卡.辛德勒,一个让我尊敬的“纳粹分子”!

辛德勒是个爱财的商人,他也很好色!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但是这也并没什么,毕竟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纳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渐的远离了他的“组织”。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他只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务必”的工人名单,透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火车被错开到奥斯威辛后,他又不惜花重金将她们救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他,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拯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辛德勒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辛德勒一个让我尊重的人!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篇4

本片通过一位二战中波兰经商人辛格勒靠自己力量努力下救犹太人的故事来反应出二战德国人的残酷及民族主义影响下的反人道主义罪恶行径。导演斯皮尔伯格本人也是一位犹太人,从他的亲身经历上更能公正客观并真实的演绎出犹太人在种族灭绝政策下的迷茫和无助。

在叙事手法上,本片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对称的手法,前后相呼应,并通过前后对比讥讽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性战胜兽性的过程。全片大部分运用了黑白胶片,以此反映当时的黑暗,更有一种纪实的感觉,开始与结束时的蜡烛相呼相应,那是人性之光,注视着希望,给人一种幸福终将来临的感觉。同时又让人想到二战中遇难的所有人。像是一种祭奠,却仿佛只有他们才话在光鲜灿烂的生活之中。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导演演绎出非凡的两个世界。其实每个人都同时时存活在这两个世界之中罢了。导演对光影的运用也十分到位,在明与暗、黑与白之间为观者诠释了一组又一组的特色场面。暗光线下辛格勒的忧郁毫无保留的体现出来,明亮的光线刺穿阴影,一次次为犹太人带来希望。在这明与暗、黑与白的相交更迭下,突显出犹太人对命运的无助,再一次次放逐,一次次救赎中,希望与失望并肩,不知何处是归路,何时是归期。辛格勒的登场通过一组特写镜头,交代了他的身份。简洁大方的西装,说明他是个中产阶级,一塌纸币表明他是为钱而来,纳粹党徽说明他是纳粹党员。

镜头中的两次出现一个穿鲜红连衣裙的少女,看似只是过客,却反映了辛格勒对自己无能的责备和时代下个体的卑微无助。在德国军队冲入城市抓捕犹太人的场面中,充分的反映出面对危难时人们的不同选择。被抓而又不顺从的被捉到街角,随意一枪,杀人不眨眼,人对自己命运没有掌握权,而人对他人的灵魂没有了敬畏感,浑浊了的世界叫世人不敢相信,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事实。人们慌张的去找藏身之处,却总也不安全,但这一幕足以说明:活着,是人最基本的追求,绝望永远不会出现。而无处藏身的妇人逃到街头,被小士兵发现却意外的得到帮助,反映了在黑暗中也有没有被污染的纯洁的爱心,仿佛有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但又让人感叹他终将被同化的事实。

在兵临城下的危亡之时弹起的优美乐曲与战争的残酷格格不入,没有一名军人为之震撼,他们是失去了对美的感悟的一群狼!这般凶恶撕破了美,在血口之下,旋律停止了。演奏者看似向命运抗争,与时代格格不入,实则是一种逃避,他将自己关在了自己虚构的世界里,忘却了痛苦,而这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篇5

关于对人性的探讨,从古至今从未停止过。在这个善恶交织的世界中,无数善行恶举在历史上不断地发生着。而战争中,人类的善与恶,尽显无遗,《辛德勒的名单》便是这样一部电影。

故事背景在二战时期,我们的主人公奥斯卡辛德勒是一名纳粹党员,在战争开始前,他为创办自己的搪瓷厂,与纳粹各界人物交往。由于他出色的社交能力,他与纳粹许多人物均有良好关系。随后,战争爆发了,他的工厂也改为制造军用器材的工厂。为了工厂能正常运作,他雇佣了大量的犹太人作为劳工,他也因此大发战争财。

随着战争的推进,纳粹暴徒们对犹太人进行疯狂屠杀,而人性尚未泯灭的辛德勒,开始了他的拯救。自此,故事也就真正开始了。

整部影片,辛德勒不断变化着。对犹太人的命运,从几乎漠不关心,到渐渐醒悟,再到尽力而为,最终耗尽自己的一切去拯救那一条条生命。

在长达三小时的影片中,导演几乎全部使用黑白两色来表现。

黑白分明,直接表达了影片所要表达的真实,从而令观影者在纯粹感受中直抵人性的恶纳粹暴徒的灭绝人性,以及人性的善辛德勒的人性的光辉。

在辛德勒的工厂里,也发生了许多惊心动魄的事:一群纳粹军官来到工厂视察。一个做轴承的工人卖力的工作着,军官走上前去,不怀好意地故意刁难:挺熟练的嘛,马上做一个看看,我给你计时。说罢,他拿出了秒表。好的长官!他干脆地回答道,但也能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很快,他熟练地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一个轴承完成了。不错嘛。军官说道:但为什么今天只做了这么一点?他拿起一边的箱子,抖了抖放在里边的轴承。没有给他丝毫的解释时间,边上的另两名军官拽着他离开了工厂。在工厂外,犹太工人双手抱着头,跪倒在水泥地上,军官毫不犹豫地从腰上拔出了手枪,上了膛,

扣下扳机没有反应,上膛,扣扳机,上膛、扣扳机

然而不管怎么反复,枪迟迟未开,工人贼跪在一旁,恐惧地不断发抖,连连解释,几乎连话也快说不清了。气急败坏的军官又将另外两个军官的枪要了过来,上膛、扣扳机依旧没有任何反应。

工人依旧跪在那,恐惧地抽泣了起来。

军官骂了一声,用枪狠狠砸了工人的后脑勺后离去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二战接近结束时,辛德勒由于纳粹党员的身份,即将被送到监狱,被他所救的犹太人在他的车旁站成两排为他送行,在他出现在众人视野中时,所有人不约而同地脱下了帽子。他的会计,也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将一枚金戒指送给了辛德勒。辛德勒接受了这枚由一名工人的金牙所熔制成的戒指后,双手不断地颤抖着,戒指一不小心掉到地上,他飞快地俯下身子,双手扒开石子,急切地寻找着这枚戒指,颤抖地带起了它。

影片的最后,犹太工人们被苏联士兵解放了,他们在一片大平原上奔跑着,画面也逐渐变成了彩色,而演员们也变成了被辛德勒所拯救的犹太人的后裔。他们来到了辛德勒的墓前,每个人都放下一块石头。最终,随着影片中辛德勒的饰演者放上了一朵红玫瑰,结束了。

在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中,犹太人所受的迫害,街头横趟着的尸体,躲在粪坑中的儿童这一切通过逼真的表现手法,将人性的丑陋与邪恶表现得尽显无遗。而辛德勒的人性,则是那沼泽中的红玫瑰,玻璃渣中的钻石,散发出耀眼的人性的光辉!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一

我想喜欢电影的人,没有几个人没看过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叫(观后感)而不是(影评),是因为没有几个人有资格,对这部伟大的作品,品头论足。毕竟我们不能对我们不了解是事物

妄加评论。尤其是在对大师评分。

我的感受只有四个字来形容,不可超越。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还有是对导演的尊敬,不是以为他拍了一部伟大的作品,而是他对这部作品的态度……

(早在1982年,斯皮尔伯格收到他的制片人寄给他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的名单》,从不细读小说的斯皮尔伯格一反常态,不仅仔细阅读完这部小说,还当即拍板买下其改编、制片权。他意识到这是他渴望已久的题材,但他自知时机尚不成熟。直至10年以后,即进入1993年的春天,影界一些要人劝他放弃这部非商业性影片的拍摄计划,他所在电影公司的一个头面人物甚至提出:"与其拍此片,不如把钱捐给大屠杀博物馆。"这句话激怒了斯皮尔伯格,更促成了他下走决心不惜付出任何代价都要坚持拍成这部影片。电影公司最后作了让步,不得不让这位向来以游戏心态拍摄惊险片、恐怖片和科幻片而著称于世的"孩童"导演去实现他的梦想。为了这部影片,斯皮尔伯格首次放弃了惯用的电影特技,拒绝援请好莱坞影星主演,仅请一位奥斯威辛集中营中的幸存者做副导演和被辛德勒拯救出的犹太人做影片顾问。就这祥,他仅耗资2300万美元就拍出了这部长达3小时15分钟的影片。这部影片的拍摄对斯皮尔伯格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压抑的情感闸门一下打开,他说:"这次我感到重要的不是我的想象力,而是我的良心,突然间,我一惯用来逃避现实的摄像机直面现实,在拍摄中我哭了,我每天都流下了热泪。"

为了方便工作,斯皮尔伯格把家人接到了波兰,可每天14小时紧张的拍摄工作之后,亲人也无法把他从白天的思绪中解脱出来。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斯皮尔伯格不止一次因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迫使拍摄中途停止。当他用手势指挥群众演员--健康的到右边,有病的到左边时,他感到自己就像纳粹党徒;当他指挥剃光妇女的头发、剥光她们的衣裤,把她们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时,他的心都要碎了。他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可怕的经历。"几个星期里,他不和剧组里的德籍演员握手,不向那些身着纳粹军服的扮演演员打招呼,他以为自己就生活在当年的纳粹集中营里,4个月后,影片在波兰封镜,身心疲惫的斯皮尔伯格脸上才终于露出一点笑容。……拍完此片,斯皮尔伯格谢绝了片酬并决定将个人赢利全部捐给美国大屠杀博物馆。)

我们也是二战的受害国,而再看看我们中国的导演。我也不知道他是第几代导演,他叫陆川,是中国比较有名的青年导演,也拍了一部类似题材的电影:南京南京。

南京是中国人永远痛和耻辱,而我们的导演又将这种耻辱加剧。我是个爱好和平的人,不想宣传仇恨,但必需面对历史。我们不奢望我们导演像斯皮尔伯格一样伟大,但希望他们有起码的道德标准。不知到是我看不懂陆川的艺术形式,还是我不了解大多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辛德勒是因为红衣女孩,找到自己的良知的。而现在的中国……你的红衣女孩在那?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二:战争中的善良

“我本来可以救更多人。” “I could have saved more.”

“这辆车,可以多救十个人。”“这枚胸针,纯金的,可以多救两个人。”

“为什么,我当初要和朋友买这辆车?”

“我本来可以救更多人。” “我本来可以救更多人。”……

令人潸然泪下的场景,令人灵魂震撼的话语,令人心灵洗礼的悔意,黑白的画面所记录的永恒瞬间——一千一百名纳粹抢下幸存的犹太人,围在他们即将开始逃亡的恩人身旁,用无言代表了无尽的感谢。

“我要这些工人,因为他们不必重新训练,这样工厂才会盈利。”

正是因为奥斯卡辛德勒努力,这一千一百名犹太人才能从纳粹血洗犹太城的刀枪下幸存,才能从俘虏区躲避开德国军官的肆意屠杀,所有被误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犹太人才能安全返回布林兹。他,辛德勒,没有像德国的其他纳粹军人一样,坚持犹太人是劣等民族这样的观点而肆意杀戮,而是一次次将这些犹太人以各种理由接回自己的工厂,最后干脆直接以人头数从军官那里买回了这鞋犹太人。

“伊察克斯坦。”“海伦希尔斯。”“雅各费尔珀。”……

他用了几天几夜的时间来整理这套名单,这套印有所有他要救走的人的名单,印有一千一百个与他毫不相关的生命的名单,这就是辛德勒名单,战争中残酷的背后,一张充满着善良的名单。

“如果工厂生产出了一件实用的炮弹,我会很不高兴的。”

七个月的时间,辛德勒不遗余力的用自己从前办陶罐厂挣的钱维持着一千多犹太人的生活,并打发那些军官,直到自己破产,直至战争结束,而他的新工厂——炮弹厂,从未生产出任何一件可使用的武器。他反对战争,反对践踏生命,反对民族歧视,因而用自己的行动,拯救生命,阻止战争。

“因为你,这些人才能活下来。”

“因为你,这一千一百个犹太人的才得以繁衍。”

“谢谢你,愿上帝保佑你。”

他的善良,换来的是犹太人的感恩,换来的是犹太人伊察克斯坦的忠诚和友谊,换来的是一千一百名犹太人的爱戴,换来的是数十年后数千名犹太人在他墓前的致敬。

战争中的善良,来自心底的良心,每个人都有,只是,辛德勒没有让鲜血将它淹没。辛德勒名单,就是善良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的名单》最有名的应该是红衣小女孩。初中时音乐老师给我们赏析过这一段的音乐与艺术手法。大家都说这是一个促使辛德勒思想转变的决定性的事件。我觉得比起其中的涵义,这处艺术处理更加抢眼:视觉上的颜色差异,听觉上的渲染,前面躲藏的铺垫,后面看见尸体的悲伤。

若论情节对人造成巨大心理撞击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个片段:妇女们在运向辛德勒的工厂的途中,都已经开始兴奋地讨论安息日的晚餐应该怎么做,一位女士却偶然间透过缠绕着铁丝网窗口缝隙看到,路边一个身穿大衣的小男孩手划了一下脖子,做出了一个杀人的动作。这是一个不祥的暗示,那位女士不禁用围巾围紧了自己的脖子。从一开始在集中营整天生活在不确定性中,到幸运地获得辛德勒的庇护,再到看到这个手势时的不寒而栗,令人揪心。

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这并不是先前说好的工厂。她们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她们究竟是选择继续相信辛德勒,觉得他会来拯救她们;还是诅咒辛德勒因为种种原因将她们卖到这里,舍弃她们?原本明明可以活下来了,明明火车的目的地会有她们的丈夫或儿子来迎接她们,而现在,为什么迎接她们的是化工厂的浓烟,是军队的暴力?她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巨大落差的窒息感,使我不禁瑟瑟发抖。

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想起了另外两部相似的战争题材的电影:《血战钢锯岭》和《南京!南京!》。

虽然《血战钢锯岭》与《辛德勒的名单》都是真人真事所改编的,《血战钢锯岭》的部分场面甚至比《辛德勒的名单》还要血腥残忍,他们上悬崖后要跨过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看着断肢残臂七零八落地散在自己身边,看着战友被喷上别人的脑浆后自己的脑浆也马上被打出来了。但是这并没有激起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心灵上的恐惧。我觉得可能是《血战钢锯岭》中的主要突出的是真实的血腥感,而《辛德勒的名单》突出的是内心的恐惧。

还有一点,《血战钢锯岭》男主角人物塑造不够立体。男主人公在影片是那种不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英雄。从逻辑上来看,上战场不拿枪,有点过于戏剧化,总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辛德勒则是一个立体人物。从一开始的只图利益,到傲娇地假装自己不想救人,再到与军官周旋,散尽自己的财产,到最后痛哭着后悔:我还可以多救些人的。这样的人物是丰满的,是有逻辑存在的,是可以让我们共鸣的。

与《南京!南京!》比较,我还是想要点名表扬《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拍摄手法。《南京!南京!》讲的是南京大屠杀,同样用了黑白拍摄的手法,来渲染事件的悲伤性,但是没有像红衣小女孩这样一个有视觉突出感的人物出现。《南京!南京!》中的叙述也有些杂乱,而且并没有一定的剧情主线,感觉一直在说日本人如何残忍,中国人如何可怜。它镜头的表达也略显拖沓,常常把一个镜头放太长时间,观众们都视觉疲劳了,还不播出下一个镜头。

《辛德勒的名单》不管是从人物塑造,还是从电影拍摄手法来看,都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经典电影。

电影《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

影片《辛德勒名单》的背景取材于二战,主要讲述的是在德国纳粹对于占领区内的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的大环境下,一个德国企业家挽救了一千二百多名犹太人,使得他们逃过了被屠杀的厄运的故事。

辛德勒是一位精明的德国商人,他利用这场战争,诱逼犹太商人投资,并雇佣廉价的犹太人做工。那些犹太人生产的铝制品,他凭借其身份的优势,广开销路,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里,着实大赚了一笔钱。然而,他一开始虽然并不见得是个什么好人更不要说英雄,和许多人一样,他仅仅只是个投机者罢了,一个利用德国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政策发财的投机商,甚至他自己本身,一开始也是一个很坚定的纳粹,对于犹太工人,他只是利用而已,借他们的劳动力来获取自己的享乐奢华的生活。

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人,正是这个我们认为不是好人的人,在一场由自己民族挑起的针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他散尽家财,最终的结局也不过是逃难!但是,在这个不伟大的人的庇护之下,那一千二百多个人成为了战后整个欧洲为数不多的犹太人之一!正如影片最后,犹太人送他的那枚意义非同的戒指上所刻的:凡救一命,即救世界。他的确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诚然,辛德勒已经为犹太人做了很多,他应该有一个英雄的名分,至少名单上的犹太人及其后人永远也会这样认为。因为战争,他暴露了作为一个商人天生对金钱的贪婪和不择手段;也因为战争,他觉悟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正义的追求。也许,也正因为在战争的背景下,才成就了一个辛德勒这样的英雄,一个不完美却很真实的英雄。

不可否认,一个在那个时期处于优势地位的德国商人能冒着生命危险去挽救被自己同胞视为非人的犹太人,辛德勒是伟大的。他救活的不仅仅是一千二百多条生命,救活的也不只是种族屠刀下的一群犹太人,最重要,也是最为人们怀念与感恩的是,他救活了正义!救活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中的人类独有的人性!

这部怀旧的黑白电影里,有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沦丧,但更多的是人们并没有在绝望中崩溃,每个人都渴望新生活新生命,都在坚强的活着,就像其中一个犹太人所说的我们的财宝,就是我们自己,你是抢不走的。只要我在,只要我活着,只要有徒弟,我们就会生生不息。但凡有了信念,哪怕是躯壳灰飞烟灭,灵魂依旧会指引下一个生命勇敢的朝着自由狂奔。

影片最后,当犹太人走出集中营的时候,整个画面突然大放光明,出现了灿烂的彩色,使观众有种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感觉,内心的痛楚被希望代替,这也是辛德勒式的光辉在闪耀,让我们在霞光掩映中记住这个伟大的英雄。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都无权决定别人的命运,更无权剥夺生命。懂得自救的人群,懂得珍惜的民族,懂得宽恕与谅解的国家,才会在这个世界拥有永恒的立足之地,未来才会有它光芒四射的丰碑!

《辛德勒名单》电影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电影观后感

I could have got more当辛德勒泣不成声地念着这句话时,他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 他在后悔自己奢侈的生活,细数一辆车还可以救十个人, 一个pin还可以救2个人。当然,一切都结束了,也许正如犹太人给他的戒指上的话,Its Hebrew, from the Talmud. It says,whoever saves one life,saves the world entire. 也许他还在忏悔,但是作为一名商人,他为犹太人做的已经够多了。

这部由斯皮尔伯格指导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名单》给了我很大的触动。1939年9月,波兰的犹太人被驱逐到克拉科夫,并且被限制生活在隔离区。当时德国企业家辛德勒买下了一间倒闭的公司,创立了一个制作军用品的工厂。由于犹太男子7马克一天,妇女小孩5马克一天,而工资全部归政府,同时波兰人佣金比较高。于是,辛德勒选择了犹太人。也是这一选择,让他的人生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1943年3月13日,德国在克拉科夫进行大屠杀,辛德勒看到城里这一幕,心里那种要拯救犹太人的呼声也越来越响。重新开了工厂,招揽工人,利用他的财产跟德国纳粹要来一条又一条的人命,还救了一批被送往集中营的女人和孩子。最后德国军战败之后,犹太人得以解放。

影片以黑白为基调,似乎也为整部电影勾勒出背景,然而,黑白的背景下也有着灯红酒绿的生活,纳粹军官奢侈的生活与犹太人悲惨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犹太人被大肆屠杀的那一天,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格外引人注目,画面中只有她有着色彩,她的年龄太小还无法知道周围的人在干什么,依旧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中穿梭着,如同飞舞的蝴蝶。这里的红色被描绘成生命的红色,画面周围的灰暗已经笼罩了她,但她依旧夺目,这时,似乎外界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女孩的纯真无邪与世界的丑恶交织着,仅仅十几秒的镜头也足以让观看者铭记。最后,女孩消失在画面中,使人深思,但却不愿想象,只希望把那抹红色留在脑海中。

辛德勒作为影片的主人公被刻画得十分生动,他是一名商人,起初他只想着赚钱,费尽心思与德国军官打交道,利用战争来牟利,世界大战他不关心,也无需关心。从无数犹太人被迫害中,他渐渐改变,当 后他为一个残疾犹太人而和一个军官对峙,说他是重要的技工时,他已经不是一个为了保护自己所有物的资本家,而是对生命尊重的普通人。最后他的工厂更像是犹太人的保护营,无数犹太人来寻求庇护,他也不惜重金来购买犹太人。最终有1100名犹太人被救,也许1100对他来说太少了,也许他为德国人对犹太人的行为感到愧疚,他的心中承担了太多一个民族所犯下的错误,以致他否定了自己。

德国战败后,辛德勒遭婚变,并且生活窘困,依靠犹太人的救助金生活。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犹太人称为36名正义者之一,安葬在耶路撒冷。

这部影片捧得了7项奥斯卡大奖,在科幻片与动作片横行的年代,这种成绩十分不易,当然也是实至名归的。《辛德勒名单》给了我们深刻的思考,人性之花在战争年代遭到了践踏,而现在的我们又会懂得去珍惜吗?

观后感《辛德勒名单观后感(合集6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