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赴约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读后感大全主题阅读推荐:“千里赴约读后感”。
阅读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去感悟人生。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或许我们应该将看法记录下来写进读后感里,这样更利于我们去理解作品的层次。那么你知道读后感的基本格式吗?以下是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里赴约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千里赴约读后感【篇1】
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千里赴约》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
苟轻诺;进退错;
译文: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不妥当的事,不能轻易允诺别人,假如你不经考虑便允诺别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你进退两难的境地。
妈妈:乐乐,来和妈妈一起背弟子规,还是看谁先背会。
儿子:嗯,一起背,看谁先背会。
妈妈:这次我先背会了,也是用的差不多五分钟,看见乐乐还在小声地背着,我没有打扰,又陪着儿子背一小会儿,我们俩就互相背,第一遍都背的有点生,接着我和儿子一品气互相背了五遍终于都是背的很流利了。
接着我让乐乐把译文熟悉了一下意思,就对乐乐说:“乐乐,用自己的话把译文复述一遍。”
儿子:嗯,好的。我做任何事情时,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能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随便给别人说,以免造成不可避免的错误。不妥当的事,不能轻易允诺(妈妈解释:就是允许、同意的意思),假如我不经考虑便允诺别人事情,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我进退两难的境地。
妈妈:嗯,复述的够清楚了,还不错!下面我们读启蒙故事吧!
启蒙故事
千里赴约读后感【篇2】
东汉时,范式和张伯元是同学,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因张伯元与范式痛恨奸佞当道,不愿做官,辞归故里。临别时,范式对张伯元说;“两年后的今天我一定来看望你。”说完,二人依依惜别。
转眼,两年过去了,范式和张伯元约定见面的日子到了。这天一早,张伯元早早起床,将屋子打扫干净,又吩咐妻子准备丰盛的酒菜。可是,眼看就到中午了,范式还没有来,准备好的酒菜都快凉透了。妻子说:“我想他一定是忘了今天的约会。不要再傻等下去了。”张伯元摇摇头,说:“我的朋友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他一定不会爽约的。”说着,他一个人来到路口,在烈日下苦苦守候。
天色越来越晚,太阳落山了,新月升了起来,张伯元的家人都认为范式一定不会来了,劝他赶快回家。这时,远处有一匹马飞奔而来,张伯元仔细一看,马上坐的正是自己的好友范式!
原来这两年来,范式时刻不忘与张伯元的约定。然而,当约定的日期临近时,偏巧范式家里有事脱不开身。但是,为了信守约定,范式纵马飞驰,还是从千里之外赶来赴约了。范式千里赴约的做法深深感动了张伯元和他的家人,也感动了后人,成为信守诺言的典范。
妈妈:启蒙小故事读完了,乐乐还是和妈妈一起来一点点理解文章的意思。
乐乐,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呢?说的是谁和谁的事?
儿子:这是东汉时候的事,是说有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个叫范式,一个叫张伯元。
妈妈:这两个人都是做什么的?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呢?
儿子:这两个人刚开始都是做官的,因为痛恨奸佞当道(奸诈虚伪、人格卑鄙的人总是阻碍他们的正义思想)他们都不愿做官了,所以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妈妈:临分别时,他们约定了什么事?
儿子:范式和张伯元两个好朋友约定两年后的今天见面然后就分手了。
妈妈:转眼两年很快就来到了,范式和张伯元见面的日子到了。这天一大早张伯元就早早起床把屋子打扫干净,让妻子做了丰盛的饭菜等着范式来赴约,范式他在约定的时间来了吗?
儿子:当然来了!不过范式因为家里有事,白天没有赶到,晚上快马加鞭来赴约了,给一天苦等他的张伯元一个意外惊喜,也因为张伯元知道范式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他相信范式会来的,所以不听家人的劝告等范式到晚上,终于等到了。
妈妈:是啊,范式这个朋友真的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信守诚诺的人。让张伯元一家人很感动。乐乐,你说说你感动吗?我们要向范式学习什么呢?
儿子:我当然要学习范式信守诚诺、说话算话的这种好优良品德。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范式说话算话,那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妈妈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了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这句话最能说明范式说话算话了。
妈妈:呀!乐乐真棒!把这句话都用上了,真棒哦!(乐乐很开心地笑了!嘿嘿!)是啊,范式这种守信用、信守诺言的君子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的本质。千里赴约这个启蒙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做一个信守诚诺,说话算话的正人君子,这个故事将不断启迪着我们下一代。
千里赴约读后感【篇3】
《千里赴约》读后感800字
亲子共读弟子规、启蒙故事《千里赴约》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
苟轻诺;进退错;
译文:任何事情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任意传播,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不妥当的事,不能轻易允诺别人,假如你不经考虑便允诺别人,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你进退两难的境地。
妈妈:乐乐,来和妈妈一起背弟子规,还是看谁先背会。
儿子:嗯,一起背,看谁先背会。
妈妈:这次我先背会了,也是用的差不多五分钟,看见乐乐还在小声地背着,我没有打扰,又陪着儿子背一小会儿,我们俩就互相背,第一遍都背的有点生,接着我和儿子一品气互相背了五遍终于都是背的很流利了。
接着我让乐乐把译文熟悉了一下意思,就对乐乐说:乐乐,用自己的话把译文复述一遍。
儿子:嗯,好的。我做任何事情时,在没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能轻易发表意见,对事情了解得不够清楚明白时,不可以随便给别人说,以免造成不可避免的错误。不妥当的事,不能轻易允诺(妈妈解释:就是允许、同意的意思),假如我不经考虑便允诺别人事情,会造成做也不是,不做也不好,使我进退两难的境地。
妈妈:嗯,复述的够清楚了,还不错!下面我们读启蒙故事吧!
启蒙故事
《千里赴约》
东汉时,范式和张伯元是同学,他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因张伯元与范式痛恨奸佞当道,不愿做官,辞归故里。临别时,范式对张伯元说;两年后的今天我一定来看望你。说完,二人依依惜别。
转眼,两年过去了,范式和张伯元约定见面的日子到了。这天一早,张伯元早早起床,将屋子打扫干净,又吩咐妻子准备丰盛的酒菜。可是,眼看就到中午了,范式还没有来,准备好的酒菜都快凉透了。妻子说:我想他一定是忘了今天的约会。不要再傻等下去了。张伯元摇摇头,说:我的朋友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他一定不会爽约的。说着,他一个人来到路口,在烈日下苦苦守候。
天色越来越晚,太阳落山了,新月升了起来,张伯元的家人都认为范式一定不会来了,劝他赶快回家。这时,远处有一匹马飞奔而来,张伯元仔细一看,马上坐的正是自己的好友范式!
原来这两年来,范式时刻不忘与张伯元的约定。然而,当约定的日期临近时,偏巧范式家里有事脱不开身。但是,为了信守约定,范式纵马飞驰,还是从千里之外赶来赴约了。范式千里赴约的做法深深感动了张伯元和他的家人,也感动了后人,成为信守诺言的典范。
妈妈:启蒙小故事读完了,乐乐还是和妈妈一起来一点点理解文章的意思。
乐乐,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呢?说的是谁和谁的事?
儿子:这是东汉时候的事,是说有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个叫范式,一个叫张伯元。
妈妈:这两个人都是做什么的?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呢?
儿子:这两个人刚开始都是做官的,因为痛恨奸佞当道(奸诈虚伪、人格卑鄙的人总是阻碍他们的正义思想)他们都不愿做官了,所以他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妈妈:临分别时,他们约定了什么事?
儿子:范式和张伯元两个好朋友约定两年后的今天见面然后就分手了。
妈妈:转眼两年很快就来到了,范式和张伯元见面的日子到了。这天一大早张伯元就早早起床把屋子打扫干净,让妻子做了丰盛的饭菜等着范式来赴约,范式他在约定的时间来了吗?
儿子:当然来了!不过范式因为家里有事,白天没有赶到,晚上快马加鞭来赴约了,给一天苦等他的张伯元一个意外惊喜,也因为张伯元知道范式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他相信范式会来的,所以不听家人的劝告等范式到晚上,终于等到了。
妈妈:是啊,范式这个朋友真的是个说话算话的君子,信守诚诺的人。让张伯元一家人很感动。乐乐,你说说你感动吗?我们要向范式学习什么呢?
儿子:我当然要学习范式信守诚诺、说话算话的这种好优良品德。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明范式说话算话,那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妈妈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了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这句话最能说明范式说话算话了。
妈妈:呀!乐乐真棒!把这句话都用上了,真棒哦!(乐乐很开心地笑了!嘿嘿!)是啊,范式这种守信用、信守诺言的君子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的本质。千里赴约这个启蒙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做一个信守诚诺,说话算话的正人君子,这个故事将不断启迪着我们下一代。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扩展阅读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读后感1000字(精选)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看的书,你知道我最喜欢看的书是什么吗?当然是《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书籍啦。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最喜欢读的书就是《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了,这本书既幽默又风趣,还非常的搞笑有意思。最近我就刚读完系列书之‘我是飞毛腿’这本书。讲的是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发明了一双七里靴,它可以让“我”跑得比火箭还要快,不过,它也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比如说害“我”将教室的门撞了个人形大窟窿,让我变成超级能吃的大胃王和浑身喷火的火焰超人等一系列狼狈的事件,最后,这个发明不小心落到了科学狂人猴子的手中,他偷走了各国武器,想要毁灭全世界。而“我”和“我”爸爸借助七里靴的力量夺回了各国武器,并消灭了猴子。
现在,我还要再介绍另一本《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之书。名叫超级透视眼。讲的是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发明了超级透视眼药水,“我”滴下后,世界全变了,“我”的眼睛变成了透视眼,看路上的行人全都成了会动的骷髅,它能透过大楼的水泥墙壁和看到大楼里的事物,还能透视彩票的中奖金额……并且,“我”的眼睛变成了火眼金睛,一眼看透形形色色的骗局,还能辨别真假玉石,此外,“我”的眼睛还能用意念移动物品。但有一天,超级透视眼药水被科学狂人猴子给偷走了,他用透视眼偷走了全世界的金银财宝。这时,“我”和“我”爸爸又发明了一瓶更升级版的透视眼药水,并且还能让眼睛发出激光的药水。“我们”便利用这个特点消灭了猴子。
不过,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之书“爸爸被盗版”。讲的是“我”和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因贪小便宜,买了一张盗版光盘,在观看时,一眨眼间,屋子里就出现了上千万个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爸爸被盗版了。“我是你爸爸!”“我才是你爸爸!”“我是真正的爸爸!”……我用两只手紧紧的捂住耳朵,阻止排山倒海般的噪音冲击我的耳膜。我仔细打量那些拇指小人儿,发现了破绽:这些小人儿虽然长得跟我爸爸很像,但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是秃头,有的说话发不出声音,有的左右腿和左右手长反了,还有的脸长到了后面。这时我灵机一动,我先是找来一个竹筐,把相貌不相同的扔进竹筐,剩下的长得和“我”爸爸相似到几乎一模一样的。“我”再一一考他们一些问题,凡是答不出来的,就得被扔进竹筐里。直到最后,人越来越少,只剩下一个人了,不用说,那一定是“我”爸爸了。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以后买东西不能贪小便宜,盗版永远不及正版的好。
《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作者杨鹏不愧称得上是幻想大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我推荐大家也来看看《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系列之书。(欧阳睿恩)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
[热门]烛光里的微笑读后感分享1000字精选6篇
读到好的书籍能改变我们的气质,作品这部作品的价值总会历久弥新,写读后感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一定要简洁明了。写作品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读后感大全编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烛光里的微笑读后感分享”,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烛光里的微笑读后感分享(篇1)
“蜡炬成灰泪始干,衣带渐宽终不悔……“,身为一名教育者,我知道许多描述教师的语句,但从未有过心灵的震撼。观看了《烛光里的微笑》这部影片后,我被深深感动了。这才是一位合格的、用心的教育者,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缺少的一股子精神。
王老师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有着为教育奉献一切的执着;她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决心;她有着一心只为孩子的忘我精神,她用自己最真挚、最炙热的爱温暖着孩子的心灵,也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王双铃老师接到一个班,这并不是一个优秀之班。但她没有推辞、怨言,而是默默地用她那炙热的爱温暖了每一位同学的心,她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
那位经常上学迟到而沉默无言的女学生,在她的热情关怀、帮助下,终于振作起来了,使她有了进步,重新有了欢乐。
那位在父母赌博的影响之下,走上邪路的孩子,在这位不辞辛劳的园丁帮助、启示下重新成长起来。
也许你会说这多么平凡,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极大的鼓励,弥足的珍贵。这是这些孩子人生的起航点。
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后一代的健康成长,王老师却把自己置之度外。人的生命仅有一次,为了事业,为了孩子们,终于过度劳累及病魔的无情,让她倒下了,她的一生,就是这样默默的、默默的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与学生们。
在一片摇曳的烛光里,映出了老师的笑脸、学生的泪眼,这片烛光给人们的感觉温暖而痛楚。她用心地改变了每一个学生,给他们温暖,让他们感受着在天使的翅膀下的那种温馨,带着他们走上充满希望的人生之路,她是一个称职的灵魂工程师,她用她的心她的身,她的血肉都融入了这个她喜爱的工作中去了,而她的孩子们,一直都深爱着这个“妈妈”。从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王老师的伟大,被深深的感动。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她,做到了。同样身为人师,我将顺着这条轨迹继续前行,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烛光里的微笑读后感分享(篇2)
同是作为教师,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王双铃老师用自己纯洁的心、宽大的心、温柔的心默默地给每一位同学送去温暖;在平时教学中热爱并尊重后进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她有着一心只为孩子的忘我精神,她用自己最真挚、最炙热的爱温暖着孩子的心灵,也荡涤着我们的灵魂。
王双铃老师接到一个班,这并不是一个优秀之班。但她没有推辞、怨言,而是默默地用她那炙热的爱温暖了每一位同学的心。最终默默的献身事业。
那位经常上学迟到而沉默无言的女学生,在她的热情关怀、帮助下,终于振作起来了,使她有了进步,重新有了欢乐。另一位同学,因在父母赌博的影响之下,亦开始走上了邪路。但还是在这位不辞辛劳的园丁帮助、启示下正直的成长起来。
老师给予学生的帮助、关怀看起来是多么的平凡,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极大的鼓励,对于王老师来说,已是尽职尽责的了。由于为教育事业默默的操劳,使她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晚期病症。人的生命仅有一次,但为了事业,为了后一代的健康成长,她却把自己置之度外。终于由于过度劳累及病魔的无情,她倒下了,永久的倒下了。王双铃老师的一生,就是这样默默的、默默的奉献给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与学生们。
影片最后在银幕上现出了一片摇曳的烛光,这片烛光给人们的感觉温暖而楚痛,王双铃老师的学生们哭了,银幕前的观众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看过影片,我们感受到王双铃老师那对学生满腔的爱与高度的责任感。我认为正是这两点令她全心地为学生付出而无怨无悔。虽然她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但却有几十个孩子发自肺腑深情地叫她“妈妈”;尽管她仅是一位收入不高、地位也不太高的小学老师,但她却以其高度负责、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征服了所有的人;也许很多人不理解她,但她无疑是幸福的、满足的。
同样身为人师,透过王双铃老师形象令我们不禁反思我们自身的工作:对待学生是否能再多点爱;对后进生是否能再耐心些;对工作是否能再多投入一些、忘我一些……
烛光里的微笑读后感分享(篇3)
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烛光里的微笑》这部影片。这部电影十分感人,讲述的是一个姓王的女老师和她的学生之间发生的感人事迹。
王老师患有心脏病,但她却毫不犹豫地担起了一个谁也担不起也不敢担的重担——当一个全校学习最差班的班主任。
这个班的纪律十分差劲。上早自习,别的班的同学都在认认真真地朗读课文,而这个班的一帮学生却在大吵大闹;上课时别的班都在认认真真地听讲,而这个班的一帮学生却像进了自由市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王老师非但不责骂学生,反而给他们讲道理,用自己那宽广的胸怀,像温柔的.春雨一样,滋润着每个学生的心田,浇灌着他们那幼小的心灵。
班里有一个名为小鹏的学生,他的父母因非法赌博、倒卖黄碟被公安局抓捕。小鹏沾染上了父母的恶习,成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孩子。王老师了解他家里的情况,就把小鹏领回自己的家,像慈母一样照料小鹏,使小鹏第一次感到了家庭的温馨。
终于,王老师的辛苦没有白费,幼小的种子发芽了,学生们都成为了好孩子。而王老师却在一次爬山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永远地离开了她热爱的工作和她热爱的学生们。
看了这部影片,我已是热泪盈眶。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师不就和影片中的王老师一样吗?影片中的王老师,其实就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老师的真实写照。老师就像一支支火红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就像一把把金色的钥匙,为我们开启智慧的大门,引领我们进入知识的殿堂;老师就像一座座平凡的大桥,让学生通过他们,走向文明的彼岸;老师就像一块块红色的砖,垒起了一幢幢高楼大厦……
老师对我们抱有多么大的期望啊!他们期望我们成为杰出的精英,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他们无私地奉献着,把自己的青春和精力都贡献到了学校,贡献到了他们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在这里,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谢谢您,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
烛光里的微笑读后感分享(篇4)
今天是我第一次看这类型的电影没有泪流满面(因为今天是在教室里,我的眼泪在眼睛里打滚儿,仰着头过了一会儿才把眼泪给硬逼了回去),我很喜欢这样的电影,我更喜欢电影里面的人和事,这部电影既让我很感动,又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从两个角度来谈谈我对电影《烛光里的微笑》的观后感:
一、从情感角度
首先从情感角度来说说我的感受。这部电影让我很感动,因为这部电影很能引起我的共鸣,我觉得电影里面的一些人和事跟我在现实中经历的差不多。电影中王双铃老师接手的四(2)班是一个没有人愿意管教的班,估计学校的老师对这个班的孩子都已经放弃了吧。但王双铃老师在有心脏病需要静养的情况下接了这个班,并对这个班的孩子们呵护备至,疼爱有加。这让我想到了我初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王林老师,他跟电影中的王双铃老师一样,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但我们班比电影中的四(2)班难管多了,那时候班上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吸烟、酗酒、打架,上课把蛇、狗、小壁虎之类的东西拿到教室来吓人。记得初二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先后两次被这几个学生气得住院,尽管如此可我们的班主任却从来没有放弃他们。
从影片中还可以看到王双铃老师很细心。当小鹏的父母因为聚众赌博和贩卖黄色录像带被抓后,她主动承担起照顾小鹏的责任,并且还在自己住院的情况下也不忘记给小鹏过11岁生日。这让我想到了我的高中班主任,她的年龄跟王双铃老师差不多,她刚接手我们班时就将全班的生日记下来,哪些过阳历的生日、哪些过阴历的生日都一一记下。等同学们生日到了,她都会买上一个蛋糕表示祝贺,如果一天里有几个同学一起过生日,她会买一个很大的蛋糕,全班一起为他们过生日,然后一同品尝蛋糕。就因为班主任她对我们学习上进行鼓励,生活上关怀得无微不至,所以我们都叫她万妈(她的名字叫万钧,所以就叫万妈)。现在想起那高中的岁月,心里依然暖暖的。
其实,在教过我的老师里有很多像影片里的王双铃老师一样的爱岗敬业的老师。现在每当我跟同学讲我高中、初中、小学的老师是如何的好,他们都会对我投来羡慕的眼光,他们羡慕我能遇到那么好的老师。我不知道他们以前的老师咋样,但我想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岗敬业的,不好的老师毕竟很少。所以,从初中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做一名合格的人名教师。而今我也为此努力着、奋斗着。
二、从教师教育角度
首先从教育角度来说《烛光里的微笑》。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双铃老师教过四(2)班很多同学的长辈,像叔叔、爸爸、姑姑等等。这种几代同师的现象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许很正常,毕竟那时候我国的经济还落后、教育还跟不上。但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中国的国民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虽然中国现在的教育比起影片中的那个时代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我国农村教育依然落后,尤其是偏远山区,许多地方招不去教师,以至于那些地方教师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还有教师教非所学,一个人教很多门课程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在从班主任工作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吧。影片一开始就是其他班在认真早读,然而四(2)班的教室里却“鸡飞狗跳的”,一团乱。当我看到这里时真为王双铃老师捏把汗。但她却很从容的走进教室什么也不说,等待着同学们安静下来。这里可以看出王双铃老师很镇定、处乱不惊。当王双铃老师接管四(2)班后,她首先进行了家访了解了小鹏、陆明、丽萍等家庭情况。要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都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所以只有了解问题的根源、走进学生的内心,这样才能很好的教育学生。
一个老师放弃一个学生,损失也就几百、几千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损失却是百分之百。影片中小鹏被周小刚等人揍了一顿后,一气之下离开学校到天桥上去卖烟,还跟他父亲的酒肉朋友学喝酒等坏习惯。这时候王双铃老师没有放弃他,而是耐心叫他回学校去。王双铃老师还帮丽萍树立起信心,最终脱离了考试不及格。这些都可以看出她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着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决心。
王双铃老师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并且时刻呵护着学生幼小的心灵。当小鹏擅自拿50元钱去还债时,她是先了解情况而不是一开始就认为他是偷的。这是对学生的一种信任、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当丽萍经常迟到时,她也没有批评而是进行家访,了解丽萍迟到的原因。后来丽萍考了76分,脱离了不及格,她也及时鼓励丽萍,同时还送给丽萍文具盒与书包作为奖励。她送丽萍书包、文具盒,一方面是鼓励丽萍好好学习,另一方面是对丽萍进行帮助同时不让其觉得是施舍。这里也可以看出王双铃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
王双铃老师善于投其所好,当班上几个学生让她允许他们踢足球时,她立马同意了,并且还说他们以后很可能成为足坛名将,这就拉近了他与学生的距离,取得学生对她的信任。她还将对学生的日常教育搬进了作文课,当学生说长大需要父母、爷爷奶奶的爱时,她立刻抓住教育机会,让同学们换位思考丽萍长不大是因为她缺少父爱、爷爷奶奶的爱,让同学们要给予丽萍关爱,这就拉近了学生间的关系、促进班级团结。王双铃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技巧还有很多,就不在这里一一叙述了。
有人说:“学生的心灵就像一片沃土,当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长出行为的果子;当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长出习惯的果子,当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的果实。”我想王双铃老师就为她的学生播下了思想、行为、习惯的种子,他们也一定会收获到命运的果实。
我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部电影,我认为烛光里的微笑是最美丽的,王双铃老师不抛弃、不放弃,能以一颗宽容而又温柔的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这些都让我为之感动。影片最后学校领导说小学老师干的都是些琐碎事,不知道怎么写悼词。但与此同时,四(2)班全班同学为她开追悼会,小鹏哭着叫了一声“妈妈”,这应该是他发自内心的呼唤,这也是孩子们对她最高的评价。她是一位平凡的小学教师,但她在平凡的岗位上进行着不平凡的事业,她是真正的伟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烛光里的微笑读后感分享(篇5)
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烛光里的微笑》中那一行行催人泪下的文字又浮现在我的眼前。世上的爱多种多样,但老师对同学的爱格外令人感动。
在《烛光里的微笑》中,王双玲的动人事迹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王双玲老师明知自己有严重的心脏病,学校要求她休息三个月,但为了培育下一代,王老师放弃了休假,还主动接了一个乱班。班上路明同学爱踢足球,有一次大卡车在操场上倒车,路明一不小心右腿被扎进汽车车轮里,大腿骨折了,路明妈妈不分青红皂白把王老师大骂一顿,但王老师并没有生气,依然每天去给路明补课,没让他落下一课。小鹏的父母因为赌博而双双被捕入狱,小鹏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王老师知道这种情况后,把小鹏接到自己的家里住,无微不至地关心他,开导他,让他对学习重拾了信心,顽强地站起来努力学习。她终于把这个乱班治理成一个“三好班级”,而自己却因过度疲劳,心脏病发作,年仅40岁就离开了人世。这个乱班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王老师用生命浇灌出来的。王双玲老师真不愧是一位好老师!
读了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我心潮澎湃,就会想到我们自己的老师何尝不是这样呢?他们就像一枝枝燃烧着的红蜡烛,无私的将“光明”奉献给学生,照亮着每一个学生的前途,直到生命最后一刻。王老师,你永远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在此,让我们感谢天下所有的老师,是他们给了我们坚固的基石,为我们的将来铺好了平坦的大路。
烛光里的微笑读后感分享(篇6)
这天看了《烛光里的微笑》这部电影,当我作为一名教师再重温这部影片时,才更深地认识了王双玲教师,真实地感受到王双玲教师身上无私的奉献精神。这对于我来说,有很大的触动。
影片讲述的是上海一位普通教师王双玲教师的感人故事,她和蔼可亲,人人都尊敬她。她虽体弱多病,却一次次挑起全校最差的“乱班”这一重担,用自我的爱心,去浇灌每一个同学的心。它就像电影中多次出现的红蜡烛那样,燃尽自我照亮了别人。小明的父母因赌博,倒卖黄色录像带被公安局逮捕了。已染上恶习的小明无人照管,成了游荡子。这时,王双玲教师向小明伸出了温暖的手,把他带进了自我的家门,像对待自我的孩子一样,生活上照料,思想上的开导,用她那春风春雨般的爱心滋润抚慰着孩子。小苗返青了,开始茁壮成长,小明也成了一名上进的好学生。
比较王教师,我陷入了沉思:当我们应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是否有她那样的耐心当学生面临困难时,我们会不会像她那样无私奉献比较王教师,我们是否真正热爱自我的岗位我们能不能做到忠于职守而尽职尽责我们能不能像她那样把爱心撒向人间,像清泉一样去滋润孩子的心田
看过影片,我们感受到王双铃教师那对学生满腔的爱与高度的职责感。我认为正是这两点令她全心地为学生付出而无怨无悔。虽然她没有自我的亲生子女,但却有几十个孩子发自肺腑深情地叫她“妈妈”;尽管她仅是一位收入不高、地位也不太高的小学教师,但她却以其高度负责、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让人肃然起敬,征服了所有的人;也许很多人不理解她,但她无疑是幸福的、满足的。
看了电影后,王教师的影子时时在我脑海里浮现。在我周围也有许许多多像王双玲这样的好教师,他们为了让我们健康成长,耗费了许多心血。教师多崇高啊!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要以她为榜样不断地激励自我,尽职尽责地当一名好教师。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
书,是前人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大家一口气读完作品之后,想必都有很多想说的话,大家写读后感时,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也许以下内容“千年一叹的读后感”合你胃口!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 篇1
闷热的夏日,午后连一丝风也没有,庸懒的眼神很吃力地掠过桌上的那盆花,胳膊肘碰到了白的墙,又折回放在那本摊开的书上。
书是从朋友借的,余秋雨的《千年一叹》,虽是日记纪实体裁的文字,读来却另有一翻味道。
我一直喜欢这样雕啄文字,无声无息的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能听到对方的呼吸,轻轻地,缓缓地,像云,像水,有时也想这炎热的鬼天气;
思绪行走在文字中,一次次被文字中的话语折服,那种随意,那种释然的心态,犹如午后的一杯清茶,润了咽,也静了心。
这样的文字我从不急切地去读完,泡上杯茶,或是放点音乐,才打开书,用心去走进文字,从中去悟出一些事理。
《千年一叹》无声无息的让我走进余秋雨的世界,走进他所描写的世界,古希腊的文明,古罗马的风情让我向往。才读罢这本书已经是满腹的沧桑,随余秋雨游历了一边世界上那些正在被时间、战争所吞噬的文明遗迹。那是怎样的一种旅程?
不怎么不了解希腊的文化背景,也不知道希腊文化有过怎样的宏伟历史;初识希腊是从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开始的,还有就是希腊国家男子足球队曾拿过20xx年的欧洲杯的冠军。希腊是一个神话般的国度。这是我对希腊仅有的了解。随着余秋雨先生的笔迹慢慢的游走,让我知道希腊竟然有如此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秋雨有两点认为: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那恒河畔边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破残,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历史,究竟是何物?它究竟能影响多少?我一时间理不清头绪,也无法理清。的确,历史已经成了历史,它以文字,画卷的样子悄然流逝,已经过去了,而且永不回头。但是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程。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哑巴,无从诉说;如果没有了历史,我们就像是一阵风,没有始无末,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历史是家,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座朴素坚硬的石头房。没有修饰,没有点缀,是我们远航时挂念的故都,是流浪天涯浪子的根。
文明已经衰落了,历史也开始褪色,轻声一叹,人类又投身于新的历史。我们在总结,在回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随后毅然走上脚下的路,顺着他们的脚印一步步走下去。
终有一天,我会俯瞰整个中原大地。任凭凛冽的风穿透我的单薄灵魂,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面对历史的潮流,我一时间竟手足无措。
一本书,一本日记,一次旅行,一种思索。思索古埃及文明,你会为拥有生活在中华文明之重而感到欣慰。因为我们的老祖宗虽然焚书坑儒,却统一了中国文字,这就相当于建立了一种覆盖神州大地的“通码”,虽历经几千年,但古文字、古历史、古文明没有因为无人破读而湮灭。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而是失去对古文字的解读能力。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 篇2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要想了解这个世界,这个文明的本质,就需要去靠近他,去靠近那些厚重的古墟,去抚摸那些斑驳的碑铭,去体会那些传承千年的神秘文化。而余秋雨先生的这本《千年一叹》就是访问北非中亚和西亚等地与古中国齐名的文明遗迹,去感受那不同寻常的美,去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中国。
“要么今后只敢小声讲述中国文化,要么为了能够大声,不顾死活的走遍全世界一切重要的废墟”。这便是余秋雨先生写作的动力。他用了三个月时间,走过了埃及,走过了希腊,走过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文明故土,用质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几千年前几大文明古国的兴盛与衰亡。
其中最令我动容的莫过于《哀希腊》,浩大温和而蔚蓝的爱琴海静静地躺在文笔流转之间,洁白庄严的石柱屹立在厚重的书页之上,我仿佛看到了埃斯库罗斯,苏格拉底,希罗多德,他们的智慧如爱琴海倒影中的点点星光,汇聚成一片璀璨的星河。拜伦的诗句在我耳边回响:“祖国啊,此刻你在哪里?你美妙的诗情,怎么全然归于无声?你高贵的琴弦,怎么落到了我这样平庸的流浪者之手?”一声声饱含深情的呼唤,既是对逝去的希腊文明的哀悼,也是对世界所有文明的呼唤。爱琴海上柔和的海风拂过岸边哲人的身体,抚摸过石柱上的斑驳的.遗迹,最终吹过浩大神秘的海神殿,吹进了我的心中。
那一刻,我如同梦中的李白“一夜飞渡镜湖月”,双脚踏上了这片伟大的土地,在蔚蓝的爱琴海边徜徉,任由海水漫过脚踝;与先哲们一同思考,领悟人生的道理;在巨石柱群中徘徊,感受着所蕴含的厚重;仰望堂皇的海神殿,跟随拜伦诗中的吟游诗人,哀叹着惊世之美……
历时四个月,余秋雨先生终于在千禧年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筑成的大梦,上面分别用巨大的宋体金字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我站住了,我的同伴们站住了,谁也没有出声,只听到峡谷下的水声响如雷鸣。”生在她的怀抱中,我们却常常抱怨,离开她远远近近的看一圈,终于懊悔……
《千年一叹》让我畅游在世界文明之中,思索中华文化的传承,最后,请允许我用余秋雨先生的一句话来当做结尾“不是距离的遥远,时间的漫长,才会产生痛切的思念,真正的痛切是文明上的陌生,真正的思念是陌生中的趋近。”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 篇3
《千年一叹》
相比于许多困在象牙塔里文人们的固步自封无病呻吟,余秋雨先生用脚步丈量文化更显力量。文化的传承与探索,须得眼见为实而非道听途说。唯有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才能感知彼国文明曾经如此恢宏浩瀚。
和《文化苦旅》属于同一类,这本书也是余秋雨在探寻远古文明的行走过程中写下来的。不同的是《文化苦旅》走的是国内,《千年一叹》是北非、中东、南亚等等,包括很多尚有恐怖主义蔓延的国家和地区。跋涉了四万公里,行程应该十分艰难,能一路走下来已属不易。文章精简文字凝炼,跟着先生的脚步和文字从雅典、埃及、走到了耶路撒冷、伊拉克、伊朗、约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只有真正到过这些地方看过这些断臂残骸般的遗址,触摸过每一寸土地的陷落,才能明白这一声长叹为哪般,以致千年之后仍不忍叹息。
“幸我们生长在未中断的文明、和平的国度。先生此行的主旨就是在对比中思考探求中华文明的奥秘,在作者的行走途中,无论是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希伯来文明、印度文明,都曾经那么熠熠生辉,唯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而始终绵延,依照先生的分析,我们有五大独特的条件,我们何其幸运,生长在中华文明的怀抱下,而且是和平发展而日负影响力的国度。没有战火中的焦灼,没有看不懂古老文明的木然,没有文明一次次更迭践踏后流离失所,更没有躺在文明柱上的不思进取。正基于此,我们可以有闲有情的感慨下别的文明的生发史。”
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千年一叹,不该只面向过去,对一个渴望更长远辉煌的文明来说更是警醒。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 篇4
这本书也看过一段时间了,记得是去年10月的时候出门送给了同学。这是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之后写的另一本,叫游记吧,也成功地从中国走向世界了(笑)。而他本人对这次游历也是十分看重,用他的话说“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走过所有这些文明”,这份幸运的自大,我还是认可的。
一行人从希腊开始走,到珠峰边下结束,途中“经过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十分舒畅,没有厌烦的感觉,其一原因是我见识短浅,其二是因为我很喜欢去了解。而他也绕开了一般旅行的观赏模式,而是选择一些有历史文化沉淀的地方,希腊随路的导游也说“都是没人去的地方”,所以这其实是一次世界范围的“文明苦旅”,而且因为地区的特殊,这份“苦”也从沉郁的无奈变成了“一声千年的长叹”。
让我印象最深的果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不枉他多次强调来当卖点了。中东跟西亚,孕育了无数的文明,从千年前就开始争斗,“一个文明打败另一方,在地里撒上荆棘跟盐,让那里成为不毛之地”,文明又不断重建,不断革新,“一直向地下挖去,总能挖出属于不同时期的文明遗址”,就是这样一个悲哀的地方,现在仍是纷争不断的地区。这看起来像个“文明诅咒”,人们为了自己有幸得到的文明而忘我战斗,每一方都没有错,与之相对的是,每一方都错了。进入中东后,他们一行人每次跨过一个国家的边境线都显得十分惊险,小心地擦掉每一个阿拉伯文字,将全球通讯系统关闭,将写好的草稿用洗衣袋小心地保存,因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当作间谍而被捕。这是邻国之间的关系。国境线在地图上是抽象的,在土地上则由人类驻守。最有代表性的要数“三八线”,朝鲜跟韩国同为一个民族,被同一种文明孕育,却被一条过于完美的直线一分为二,这是对战争活生生的讽刺。而中东的国境线则是有着“文明”这条更抽象却更让人为之执念的线。中东西亚因为这些线而变得混乱,耶路撒冷就是的例子。很多宗教的“圣地”,无数人为之哭泣,不断被占领,被淹没,却仍让人趋之若鹜,代价就是眼泪与鲜血。这些地区因为持久的争斗,文化并没有像“得益于珠峰的中华文化”传承的如此神奇,多数变得破败,他们的生活也开始“破败不堪”。虽然多数都有着令人乍舌的资源,却因为财团以及国际势力的介入,而没让多数人民获益,他们只能在无尽的风沙里成为焦点,经常在各国温暖的客厅被提及。
印象比较深的一块是在印度,作为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浓厚的信仰,恒河就是代表,无数人希望在死后皈依,而死后飘入恒河就是一种有历史渊源的途径。看起来应该寄居神灵的圣河,一定是无比清澈,让人心如止水吧。可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印度的经济水平并不乐观,贫困的人特别多,而这些人经历了一生坎坷后到了老无所依的时候,最能安慰他们的选择就是飘入恒河,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景观,无数的老人像乞丐一样住在恒河边,等待着神灵的指引,整条河看起来也变得狰狞。这是一种无奈的状况,他们可能还有别的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对他们而言是的,我们并没有给他们温暖的可以留恋人间的生活,又如何去质疑他们的“信仰”呢。整个中东西亚之行,充满无奈与悲伤,此为“殇”,而这种压得人喘不过来气的“殇”并没有停止争斗,争斗还在继续,我们都是不称职的见证者。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 篇5
时光冉冉,盛夏过半。这个暑假,我一直在反反复复的看一本书――《千年一叹》,只有细细品味它的文字,才能体会到它的灵魂所在!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这本书写的是作者余秋雨从浩大的希腊爱琴海,到连绵起伏的喜马拉雅山脉,途经埃及、以色列、约旦等地的漫长旅程。作者余秋雨先生在这次数万公里的历险中,把生命置之度外,用他的锐利的眼睛、细腻的心与笔为我们记录下了那些历史悠久文化遗址,它们的落魄与辉煌在余秋雨先生的笔尖游荡。余秋雨先生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路后,终于将他在这千禧之旅中匆匆写下的日记装订成了《千年一叹》。这本书,与余秋雨先生其他著作有所不同,因其形成于每日艰苦的旅行之间,因而常显得大胆直接,缺少精加工,但是这才是真情实感,引发了我的万千思绪。
在这本书中,我阅览的是文字,铭心的却是文明。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描写,画面在我的脑海里自动浮现,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他以坚定的脚步,迈向文明残存的圣地,带领我们寻觅文明千年的讯息,倾听爱琴海落寞的悲泣,凝视埃及边境的森森军容
翻开这本书,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之中,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的古文明。于是冒险开始,我看到了希腊只有狭小、陈旧和人民的闲散。从古至今,希腊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遗憾的是这里的文化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没落。谈到希腊衰落的原因,余先生认为有两点:一是雅典斯巴达人旷日持久的内耗;二是内忧外患,又不断远征,希腊始终没有成立一个统一的集权的国家。埃及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古文字现已无人能识,导致珍贵古文献也无人能懂,我们对金字塔也充满了疑问,这是多么的痛心啊!古巴比伦他们铲平重建古城遗址,却将那份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也给泯灭了,不由得令人惋惜。河流是孕育古文明的基石,而在印度恒河边,却让我领略了前所未有的震惊。无数黑压压的人全都泡在恒河里,以为这样就可以将病痛治愈,还有在河边等死的人,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骨灰撒入恒河。近些年来,恒河浮尸越来越多,曾几何时,我印象中的文明之河,变成了如此景象。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孩子总是最无辜的,伊拉克有太多太多的失学儿童,他们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看到这篇,我脑海里浮出了一个画面,孩子们衣衫褴褛,望向远方,眼睛里净是迷惘,他们失去了孩童欢乐的权利想到这些,也不知是为何,我不由得心酸起来,心情久久不得平复。
我的思绪跟随着这本书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古文明,轻轻地抚去时光遗留的尘埃,深情地抚摸历史的肌肤,把希腊神话故事,埃及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冲突,侯赛因的陵寝,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和泰姬陵的圣洁娓娓动听的道出。我感受到了其中的快乐,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衰落给我所带来的震撼,我不禁思索,余秋雨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记录这一路的历程。除了古文明的衰落,他也看到了希望,那些优秀的领导者虽然不在了,可支持者还在,正义的声音还在,有许多人还在进行着思考,这思考也会永远进行下去!同样的,这本书也为我们的中华文明敲响了警钟,发出了警告。我们的中华文明,它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还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守护中华文明,世界文明。我们要用眼睛去凝望它,用手来感受它,用心来体会它,用行动来守护它!
以前觉得总是觉得祖国有千万种不好的理由,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觉,生在中国,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事。生在中国,我能书写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字,我能用流传了千百年的语言交谈,我能阅览祖先们的无穷智慧,我能自由自在的行走,大口的呼吸,不用害怕炮火,我走的每一步都有祖先的足迹,我为之自豪。或许身为中国人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富裕,面对贫瘠的山村我们依然无力,但沉睡的雄狮终将会被唤醒,我为我是炎黄子孙而感到荣幸。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华民族不是劣等民族。是的,我们在前进中,或许应该重新反省一下作为大民族应有的态度。不是自傲自大,不是故作谦卑,而是不卑不亢的保有我们的文明,深思慎取他人的文明,将中华文明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千年一叹,咏叹不止!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 篇6
千年走一回,却有阵叹息声传来。轻轻的、缓缓的,从那遥远的爱琴海面传来,从法老的金字塔中传来,从那两河流域茂密的芦苇丛中传来,也从恒河河畔传来。是谁?是谁的悲叹?哲人、法老、佛祖?亦或是他们的民族与灵魂?当辉煌已成了寂寞,当神庙已经残破,当人们已经开始了遗忘,那阵叹息也只成了无奈。
跟随着余秋雨的脚步,我穿越了大半个中东。我看到了那象征着纯洁与神圣,代表着信仰与永恒的恒河边,人们病态地呻吟着,冲天的火光照亮了卷积的乌云,尸肉燃烧的味道令人作呕。昔日那圣洁的恒河,如今已成为疾病的根源,它的呻吟微弱而连绵,和着这一城的哀号与绝望,在浓烟滚滚中飘向天空。昔日的印度如今只能带给人们绝望,那样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就这样渐渐被湮没在世间和人性的洪流中,消失不见,令人痛惜。佛曰:“恒河沙数几何?”只是不知当那个无欲无求、大慈大悲之主看到如今的印度与恒河时,会不会多流出那一滴悲痛而又无奈的泪。
当冷冷的水声从尼罗河畔传来,古埃及的鸣奏曲便已响起,庄重地吟诵着那辉煌的历史,带着我们走进了那个金沙遍地的四大发明古国之一,正如余老所言:“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最大的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拉美西斯二世与艾奈菲尔塔丽的.故事流传于世,门农石像静静哭泣,女王祀殿依然完美地矗立。可在一次次文化浩劫之后,我们再也无法解读象形文字和那一具具无声的木乃伊,它不仅包裹住了法老的面容,更包裹住了那遥远的埃及不容他人窥探,只剩下那座石像静待那海已枯而石未烂:“他们都走了。”也正是因为见过太多的老泪纵横,于是不再说什么。
翻阅过历史后,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中东的战乱。种族与宗教信仰的不同,利益的碰撞,资源的抢夺,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人们在呻吟,大地在哭泣,无家可归的人们在街头流浪,无法上学的孩子闭口不言,战争的冲突让人们生活在绝望里。政府之间的斗争,受伤的却只是百姓,伊拉克遭受国际惩罚,可孩子们却因禁运而没有课本,国际惩罚理由或许是正义的,但真正被惩罚的却是那群最无辜的人。在这样极权国家,长期的混乱只能令权谋阶层更加嚣张,人民却依旧生活在地狱。
文明衰落,历史褪色,只有那一年年花开花落鲜艳了一万年。凛冽的风穿透我的灵魂,伫立在咆哮的黄河边,飞溅的河水湿了我的裤脚,像那远古的历史轻轻地流泪。站在中华大地上,我的内心难以平静,历史与文明相互纠缠,那么厚重而又脆弱,在时间的冲击下,不断被逝去消亡,让我们留住文明留住历史,让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 篇7
对比先生的《文化苦旅》,本书从更宏观的角度考察世界的文化,以及反思中国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原因。
第一次见从世界的角度考察文化的文章,作家笔下描述的沿途经历都在脑海中浮现,有着强烈的画面感,似乎闭上眼睛就能切实体会到当地的文化氛围、人文景观。
分享部分语录
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就像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巨人,默默无声地表演了几个精彩的大动作之后轰然倒地,摸他的口袋,连姓名、籍贯、遗嘱都没有留下,多么叫人敬畏。
历史有很多层次,有良知的历史学家要告诉人们的,是真正不该遗忘的那些内容。但在很多时候,历史也会被人利用,成为混淆主次、增添仇恨的工具,因此应该警惕。特别应该警惕那种煽风点火的“知识分子”,他们貌似充满激情,其实早已失去良知。
我在那片土地上想得最多的是,反复的征战,不管是打别人,还是自己被别人打,时间一长,必然会给人们带来对残酷的适应,对是非善恶界限的麻木。祖祖辈辈都缺少有关正常生活的记忆,灾难时时有可能在身边发生,自己完全无法掌控命运,根本无从辨别起因,好像一切都是宿命,因此只能投向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参与者其实都放弃了思考,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自己的灾难转嫁并扩大为别人的灾难,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灭绝性的盲目快感。在那个伟大的文明故地,几乎上上下下都被这种精神阴霾所笼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读完本书后发自内心地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同时也为其中由于各种原因难以传承下去的部分感到哀伤。
无论身处世界何处,只要看到中国汉字,就足以唤醒心中对于中华民族厚重历史的浓浓情感吧,我想。
千年之文化,到现世却只能报以一声长叹!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 篇8
《千年一叹》也的确是叹,从消失的迈锡尼到神秘的金字塔,从混战的中东到卸负的尼泊尔……昔日盛极一时的文明滥觞如今却残影斑驳。
还记得作者曾经在文中多次描绘贫穷、污浊甚至战乱的情景。孩童没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群众缺乏道德的自控和社会的管制,而他们的祖先所创造的楔形文字却是人类文字的起源!!当苦难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最唏嘘的哀叹不是文明古国的湮灭,也不是往日辉煌的凋零,而是小孩在该提笔写字的年纪却赤着脚在街上伸手乞讨,眼神依旧充满渴望,可祈求的不是快乐而是生存。
这着实是一场伤痕之旅,伤痕之处有故事,有典故。盗窃、毒品、挟持、绑架……文明秩序似是而非,也很难有所指望。战争的一方为“精神盔甲”所武装,表面上强悍好勇,实际上狭隘气短,长此以往必然无法照料正常的生活秩序,更无暇思考个体价值尊严。
身份的基点在于责任,责任的落实在于个人。不必强求人人在文化纷杂的氛围中保持坚贞的信仰,可总要在心里留有一片净土,好让先贤的文化可以落叶归根。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 篇9
读书心得|《千年一叹》读后感1000字:
记忆中的“余秋雨”是在中学课本中读过他的散文,时隔多年才拿起他的这本《千年一叹》文化考察日记散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考察日记散文是一场跨国文化思考交流的思想集锦,他在考察时将中国文明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做了一番深刻的思考,远远超过当代的一些旅游攻略读本。
这本书记录了余秋雨老师在千年之交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越野车队跨国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留给当代人赖以生存的瑰宝。
余秋雨老师一行人选择从香港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尼泊尔,从尼泊尔进入边境回到中国,在新世纪来临之时回到祖国的喜马拉雅山脉脚下。一路历经艰险,经历了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洗礼,回到祖国后沉重的检讨,感叹万千,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之道,是真正值得世界尊敬的文明发展史。
给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余老师一行人在穿越伊朗的札黑丹地区,就在他们到达当地的前一晚,札黑丹地区三十二名警察被阿富汗的贩毒集团杀害,这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区域。可余老师这群内心强大的人,竟毅然而然的决定夜行穿越,面对未知的重重危机,拥有这样的胆量之人,非同寻常。读后感.我曾经好几次向朋友提及过想去伊朗、阿富汗看看,尤其是在我看完《追风筝的人》后,特别想去阿富汗,但是谁都会告诉你疯了,可去与不去都怪不得别人,怪自己没胆量。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最深刻是他们在穿越印度恒河时所看到的不堪入目的景象。恒河本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河,美丽的传说是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而佛教徒的信仰也归结于今生受苦积福,来世享受福报。然而,余老师一行人所看到的恒河,一半是乞丐,一半是等死的人。河边随意行走着毫无遮拦的不同年龄的行人,河流上漂浮着一具具尸体,臭气熏天,这是文化发源地的悲哀。
余老师说,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而尼泊尔,是绿色。余老师忘了说中国的颜色,我觉得是红色,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热血沸腾的华夏儿女。
余老师的“千禧之旅”是在1999年的最后几个月的时间里进行的,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了19年,这些国家的文明发展又发生了很多变化,待我们自己去探一番究竟。
我在来机场的路上将此书看完,在机场等飞之前写下了这篇短小的读书笔记,想及时的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所以趁着空档一字一字的敲打出来。这本书是非常值得推崇,我一直很喜欢读上个世纪的老前辈们的文学作品,他们的作品与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活得那么铿锵有力。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 篇10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的读后感 篇11
不能说看完吧,草草的读了一遍,一种真应该早点看这本书的感觉,上升到文化这么高的境界,我想,就我目前,真的是说不出任何来,经历,毕竟在哪里,就那麽一丢丢,而那个伊拉克的小女孩的童真我也是一丝难觅,只能说,浅浅的看一遍,发现,世界真大,真大,真大!这书,我想,还可以看好多好多遍,下次,拿着地图来看,一点点,一步步的看,行走的目光吧,很真诚!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可以,,,稍微摘点看的时候有感的句子吧
希腊:(闲散第一。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羡慕至极,天天的忙,也充实就是,突然看到,能闲散如此,逍遥如此,真的是难以想象,好想好想去感受感受!
奥林匹亚。(永恒的坐标中华文明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把太多的精力投注在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上,既缺少个体健全的标志,也缺少这方面的赛场。只有一些孤独的个人,在林泉之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这种常态,也成了一种文化,根深蒂固,能怎样,就这样吧,呵呵。。。
埃及开罗(也怪法老,他们什么话也没有留下,结果后代的口舌就彻底放松。).彻底放松的口舌,???
(圣洁总会遇到卑劣,而卑劣又总是振振有词,千古皆然。)卑劣的振振有词,太贴切了,生活中,总是常见,又无奈!
(我想,上一代应该像这些老师,不是高举自己偏仄的口号让孩子们追随,而是反过来,每一步都面对孩子,步步后退。只要面对孩子,一切都好办了。)只要面对孩子,一切都好办了,想想最近的红黄蓝事件,践踏着人类的底线……而且是处于一个兴国安邦的社会,当时可是发生在混乱动荡的以色列呀!或者正像开膛手杰克一样,打开了新社会的大门,一个随心所欲,干很多事,不再需要理由,不再需要动机的社会……
有了底线,也就有了共同语言。
伊拉克—中国有茶吗
(主管隆重地以手示意,要我们喝,顺便问了一句:“你们中国,有茶吗?”)真的是流油的国家!流油!嗯嗯,看完,我也想出去走走,但终究也只是想出去走走
儿童立场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阅读是充实自我的绝佳途径,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读后感切忌面面俱到。你是不是正在为写作品读后感而头疼?我们收集并整理了“儿童立场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1)
最近,读了成尚荣先生的《儿童立场》,令我感触颇深。透过字里行间,我感受到成老先生是一位非常爱孩子的老师,感受到陶行知先生的话又在耳畔响起:“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同时,成老先生也有一句经典语录:“对待孩子就要像对待玫瑰花上的雨露一样。”孩子=玫瑰花,孩子的心灵=玫瑰花上的雨露。多么形象生动的比喻!
是的,我们的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我们做老师的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心去呵护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喜欢我们,喜欢我们的课,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到底怎样才是“儿童立场”呢?书中第一辑就给出了明确的答复: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成先生引用了卢森堡的一句话:“一个匆忙赶往伟大事业的人没心没肺地撞倒一个孩子是一件罪事。
从这句话中我不由得想起在曾经的我在做班主任时,总爱端起一副教育者的架子,头头是道地教育学生,给他们讲大道理,生怕他们学坏了,到时候就是我的责任。殊不知,这完全是违背儿童立场的。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其实他也已经很愧疚和自责了,这时候,更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立场,感同身受,去感受儿童内在的那份不安与自责,去共情他,让他觉得老师是发自内心地理解他。先处理儿童的心情,再来处理相关的事情。且相关的事情,也最好是儿童自己来商议解决,并且主动接受应有的处罚。于是我渐渐地调整了自己的立场,让自己努力站在儿童的立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最近两天,班上两个男生玩耍时没控制住情绪,打起来了,值周的老师在劝阻的过程中也被伤及。在这样的场景下,对学生大吼大叫也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看到两个儿子眼中的泪水和愧疚的脸色,已经知道他们知道错了。作文于是,我说了他们几句后,就让他们到办公室,把整个过程的心理说明详细地写下来,心情平静之后,再邀请两位家长到校,对其进行教育和帮助,这个时候,行使该有的惩戒——惩罚一周的课间没有自由活动时间,到办公室进行反思,全班念自己的心理说明,当面向老师道歉,二人承担老师检查的费用,两个孩子都有压岁钱的账户(由家长保管的),于是从账户里面开支这部分费用。
两个孩子不光主动向老师道歉,还每节课间主动接受惩罚,我相信他们进入中学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会按照我教给他们的方法,自我调适情绪。
同时,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个个具有智慧,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就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活泼!我永远都铭记:作为老师要“以学定教。”
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十分动容“儿童生活在广袤的田野上,童年融化在生活的时空中,生活应永远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语。”多么美的一句话呀!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2)
《儿童立场》是“成尚荣教育文丛”中的一本,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儿童气息”,不管是封面还是书内的插图,都是“最原始”的儿童画,这样的配图可能没有其他书籍那样“高大上”,但却让我们更感亲切,也更符合”儿童立场“。全书共分为四辑,分别是“教育的大智慧是认识和发现儿童”“派到儿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可能性的召唤”和“心灵的谷仓和那口藏着的水井”。每一辑又有许多篇小文章组成,这些文章看似独立成篇,彼此之间又似乎有一根线串联着,这根线就是儿童情怀,作者以儿童视角去关注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声,始终把自己放在儿童立场。
什么是儿童立场?“所谓儿童立场,简言之,就是站到儿童那边去,其中重要的是‘放下身段’。当你有意和儿童变得一样高时,你就变成了一个儿童;当你和儿童坐在地上,和儿童一起观看巴西足球世界杯的时候,你就看懂了他脸上的表情,你又变成了一个儿童;当你和儿童一起做游戏的时候,你就能读懂他心里所想的一切,你也变成了一个儿童......问题在于你缺少儿童概念,内心的高度不愿意放下来。立场的变化实质上是心灵的变化、思想的变化。”
我们怎样才能拥有“儿童立场”,并运用到教学中去呢?首先我们要从观念上改变自己,坚信“儿童是活的”,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者,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更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能过度捆绑他们,压榨他们的时间,只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他们才能更有创造力;其次要解放儿童,允许他们去探索,去试错。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好奇探究是儿童的天性,人的大部分成长是实践得来的,而不是老师口授得来的,只有让儿童不断探索,不断试错,不断游戏,他们才能在实践中得到成长;再者,教师要“解放自己”,拥有童心,重新做个小孩。“童心是赤子之心,是圣洁之心”,拥有童心的教师就会用儿童视角看待儿童,就能更加理解儿童的不成熟,不以过高的要求来苛责儿童,不因儿童的犯错而大发雷霆,“怀着童心去教育儿童的心灵,了解他们,理解他们,然后才能教育他们”。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上周的体育课。那节体育课,体育老师有事,我来代课,按照往常的习惯,我会把体育课用来上语文,但那天我突然想带着孩子们玩玩,于是决定带着他们去操场上体育课。与我而言,这不过是心念一动的事情,但对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一件“大事情”。上课铃响后,我来到教室,告诉孩子们体育老师有事不能来,他们一个个都是一副垂头丧气,提不起精神的样子,但听到我要带他们出去上体育课的消息后,一个个又两眼放光,仿佛打了兴奋剂一般。作文在带着他们去操场的路上,好几个孩子跑过来问我:“老师,你第一次去操场吧?激不激动,兴不兴奋?”经他们这一提醒,我才惊觉:我真的是第一次在课堂时间去操场!平时习惯了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的我,已经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面具,甚至有些时候会端着自己的“架子”,我已不做“小孩”好多年!也许是被孩子们的童心感染,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一个可以跟他们玩耍的孩子,于是在操场上,我索性放下“架子”,撕下面具,与他们一起漫步,一起跳绳,一起聊天......一节课下来,我玩得尽兴,身心愉悦,孩子们也兴高采烈,欢喜异常。许多孩子在日记里写道:“这是我上过的最好的体育课!”孩子们心中的“好”,只是因为老师能和自己一起玩耍,与他们站在了一起。
拥有了“儿童立场”,我们就不会过分要求孩子“懂事”,而只想让他们成为他自己,让他们真正成为“儿童”,因为“让儿童拥有快乐、健康、幸福的童年,是小学教育的使命,也是给儿童修筑并赖以坚守的儿童根据地。”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用一生来治愈”,让我们坚持“儿童立场”,用儿童视角看待儿童,让他们在童年时期释放天性,成为他们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性格底色!
儿童立场读后感(篇3)
读成尚荣老师的《儿童立场》感触颇多。儿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题,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其实就是让孩子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孩子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苏霍姆林斯基说:相信孩子。相信孩子,也就是坚持儿童立场。
从教至今,已经干了将近二十年的班主任。初为班主任时,总是喜欢自己说了算,事事独裁,尤其是班干部的任命,全凭一己喜好,成绩好的,讨老师喜欢的,看着顺眼的,就任命为班干部。这里面出了部分优秀的班干部;但也有一部分是撵鸭子上架,对班干部本人和班集体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经过几年的锻炼,我渐渐从前台走到了幕后,把“舞台”让给了孩子,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角。班干部自愿报名,进行竞选演讲,由同学们投票选举产生。自愿报名担任的班干部,工作热情都很高,相对来说,生命力就比较顽强,遇到困难挫折,大多能迎难而上,很少有叫苦叫累的。由同学们选举产生的班干部,群众基础比较好,在进行班级工作时,能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拥护和支持,班级管理工作自然就顺畅的多。
当然班干部选举产生后,班主任并不是可以当甩手掌柜,而是要进行培养,也就是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班干部选举本身也不会一帆风顺,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年,六位同学竞争一个班长席位,如何安慰鼓励落选的同学?今年,直升班选拔之后,班干部选举就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如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这些都是班主任需要解决的问题,考验着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和能力。
课代表的任命我实行的是任课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既要照顾任课老师的需要,同时也要尊重同学的意愿。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并不是不考虑任课教师的工作实际。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让学生站在教育“舞台”的中央,就是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情。不仅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学情不同,就是同一所学校,班与班之间学情也不同。
课堂授课时,既要有预设,更要重生成。课堂预设,体现了教师为主导;课堂生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要跟着学生的生成走,教师是陪伴着、引领者。
有的老师担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自己的教学任务完不成。这是在实际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不能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置学生的需要于不顾,作文那样的教学任务不完成也罢。学生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发展需求的出发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也完全可以成为创造者。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的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总会遇到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比同龄人成熟的晚,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家长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提供具体的帮助,把他们放到了学校,就成了老师的孩子,从课堂到课后,从学习到生活,从安全到纪律,都考验着老师的爱心与耐心。
儿童立场就是让儿童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相信孩子,让他们在幸福快乐中健康成长。
贾宝玉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常言道:“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学校,我们看过许多书,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通常会给我们布置一篇作文,这样可以将我们阅读时的感触记录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写好一份读后感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贾宝玉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贾宝玉读后感 篇1
年前随着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热播,我这个红楼迷再次捧起原著,边看电视边与原著作起了比较。在将近四个月的时间里,又把原著看了两遍。先谈一谈对一号主人公贾宝玉的看法吧!
在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的小说中,《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的主人公都是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英雄人物,唯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文弱少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弱少年,给读者留下的美好印象却不亚于英雄人物。在原著中,曹雪芹以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表现了贾宝玉高尚的人品:他时时处处胸中装的心里想的,都是别人,尤其是下人、穷人、无权无势、无家无亲的苦难人。
若按常理,,贾宝玉完全有条件摆出鹤立鸡群之态。论其位,他是位于三公之首的荣国公府内最受宠爱的正宗嫡孙;论其才,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他“其聪明灵秀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属宋徽宗、唐明皇、陶潜、秦少游、唐伯虎”等才子之列。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即是证明:他即兴题联,清词丽句,妙语连珠,四座皆惊;论其貌,第三会说他“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这位位优、才高、貌美的怡红公子,丝毫没有优越之感。
宝玉对下人,存主仆平等之心,互相关爱,互相服务。下人为他梳头,他也为下人梳头;他病了,下人端汤捧药,守护床前,下人病了,他端汤捧药,守护床前。冬天,晴雯在外面门上张贴宝玉写的三个大楷字,把手冻僵了,宝玉见了便赶紧用自己热手握住,以送温暖。
在物质上,宝玉对下人亦是关爱备至。他在府内与贾母共餐,见有豆腐皮包子,是自己的下人最爱吃的,就谎说自己最爱吃,让人送到怡红院,给下人留着;元妃赐与他的糖蒸酥酪,下人爱吃,他自己就不吃,给了下人。第十七回写到因宝玉题联受到其父与众人的赞许,几个小厮便向其要赏,宝玉说每人赏一吊钱,小厮们嫌赏太轻,“不容分说,便将宝玉身上所佩之物尽行解去”。这情节看似写小厮,其实作者是旨在表现宝玉在物质上对下人的慷慨大方,决不吝啬,亦见其地位平等,关系亲密。第二十回写贾环与丫头莺儿掷骰子,本来贾环输了,反说自己赢了,就硬抓莺儿的钱。借此机会,莺儿对宝玉、贾环做了对比,对贾环说道:“一个做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玩,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他剩下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罢了。”第二十九回,写宝玉随贾母去清虚观打醮时,张道士为讨好贾母,给宝玉送了三五十件贵重礼物,均是金、玉之品,宝玉却说他要这也无用,不如叫小子们捧去,散给穷人。
解人危难,是宝玉关爱下人的又一侧面。第七十七回,写王夫人大开杀戒,把聪明正直的晴雯、芳官及四儿三个女孩儿赶出府去,连衣被都不得带走。他们生活无着,有的还无家无亲,均在危难之中。宝玉却因其母顽固而无力相救。为解人危难,他只好藏起内心痛苦,曲曲折折,说着好话,陪着笑脸,恳求袭人,瞒上瞒下把三个女孩儿的衣服、素日用品,另赠几吊钱,偷着让人送了去。
凡此种种,文中还有很多,不再一一赘述。纵观红楼全书,对宝玉的千万条贬词,多因其与人为善。长辈的训斥和钗、黛的埋怨且不去说,就连某些下人,也把他的为善之举视为呆傻糊涂。在第三十五回中有两个婆子从怡红院出来谈论到贾宝玉时说:“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象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别人疼不疼。这可不是呆子?”另一个婆子笑道:“我前一回来,听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有些呆气。下大雨淋得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吧。你说可笑不可笑?”
这真是:都笑宝玉痴,谁解其中味啊!
贾宝玉读后感 篇2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题《今陵十二钗》一绝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都云……咳,咳,……”白蛇渡江,头顶一轮红日,照亮屋里,一人握笔望着纸稿,嘴里嘟囔着些什么,突然咳嗽吓的白蛇顶上的红日摇摇摆摆,他不理只望着纸稿思考时,只觉得双眼一阵阵疲惫袭来,便枕双臂而睡于桌上。
只见烟雾飘渺,十一位妖娆的仙女手中持着不同的乐器伴奏起舞,有从天而降一位仙女唱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唱毕乐停,见一公子望月思考中又摇头似叹,那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株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顶上金螭瑛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乐又响,舞再起,那仙女启口唱道: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对耐凄凉,可伶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歌声远去,烟雾渐散,哪还见的半个人影,屋内只一切如故,提笔沾墨在纸上写下《石头记》,述说着被千年见那人诽谤的顽石头,不为别的,只应了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罢了!
贾宝玉读后感 篇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的开篇诗。然而,尽管这首诗中说作者痴,但实际上,曹雪芹的创作手法可谓空前,《红楼梦》一书也成为中外文化宝库中的极品。
《红楼梦》以女青年林黛玉和男青年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着重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故事,最终以悲剧结尾:林黛玉病死,贾宝玉出家,四大家族全部衰落。让人们感受那个时代风情的同时,也叹息主人公悲剧的命运。
《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们各具特色:林黛玉多愁善感,薛宝钗温柔贤惠,王熙凤精明能干,史湘云性格豪放.....然而,在这么一大群女孩子中,又多出一个男孩子贾宝玉。书中权威的封建大家长对宝玉的评价可不怎么样。王夫人说他是混世魔王孽根祸胎,贾政甚至差点把他打死。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坏人,却被读者给予高度评价,受到无数文学家的赞扬。
在我看来,贾宝玉是一个狂人,甚至可以说,他是《狂人日记》中那位狂人的先驱。狂人看出整部中国史都是吃人的历史,因而被旧社会看作狂人;贾宝玉则是第一个放下大男子主义,与女孩们打成一片,并给女孩们争取权利的人。因而,贾宝玉也被旧社会当成酒囊饭袋,无可救药。但从今天的眼光看,贾宝玉并不狂。正相反,他是开创新时代的先驱,是从黑暗社会里脱胎的新人。
贾宝玉与他身处社会的冲突,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究竟是他错了,还是社会错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一致作出了回答一定是社会错了。毕竟,贾宝玉这样心灵如此美的角色却与社会格格不入,不是社会错了还能怎样?贾宝玉这样的新人出现,标志着封建社会彻底的崩溃。尽管最后封建社会凭借其强大的力量,轻易毁灭了贾宝玉。但正是难以计数的贾宝玉后代前仆后继,最终把封建社会推进了历史的垃圾桶。
在黑暗的时代,发出第一声啼鸣,唤来光明的人,永远是那些被时代视为狂人的人。虽然我们现在身处光明,但黑暗还没有被征服。因此,不要在意别人怎么看待你的做法,你有可能是独醒的那个人。活出自我,唤来光明,这不正是人生意义所在吗?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千里赴约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千里赴约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