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物理读书笔记 > 地图 > 物理读书笔记

物理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2-12-08 来源:互联网

物理读书笔记。

古语言: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们上学时,语文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多读一读书籍作品。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会有新的想法,为了避免忘记读这本书时所感触到的思想,我们通常会记录下读书笔记,你是否为此为写一篇读书笔记而苦恼了。我们花时间特意编辑了物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物理读书笔记 篇1

罗素认为,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以来,一直借以这三种方式探索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奥秘。在科学中,物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它与哲学的渊源最深,它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物质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规律。固体物理学又是物理学中研究固体材料宏观性质和微观过程的重要分支。

固体材料可分为晶体、非晶体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晶体。

在自然界的矿物中,晶态物质占到98%以上。理想晶体中原子排列十分规则,主要是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或称为长程有序),这种排列的具体形式又称为晶格,按宏观对称性,世界丰富的晶体类型分属于十四种晶格。但物质并不是理想中的完美,实际的晶体中总是存在着各种缺陷,影响着晶体的性质。

格点是晶体中原子的平衡位置,由于热性质原子会在格点附近做微小振动。晶格振动的研究对固体材料宏观性质和微观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但固体中大量的粒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振动成为一个复杂的多体问题,很难严格求解器运动状态。具有能量但不具有质量的准粒子——声子的引入,对描述晶格振动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可以用声子数来描述简正振动运动的量子态;可以用声子数的变化,来描述简正振动量子态之间的跃迁;可以用声子间的相互碰撞来描述非简谐作用。

非晶体原子排列不具有长程有序,但任具有一定规则,称为短程有序。准晶体是固体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物理读书笔记 篇2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学既是一门实验科学,又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的理论科学。物理学从早期萌芽到近现代的发展,都以它的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等充满着哲理的物理思想,影响着人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因此,物理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正是因为物理有着以上的特点,而初中生的思维主要还是感性认知为主,理性认知为辅,基于这两个事实,就决定了物理的教学必须讲科学、讲严谨,讲逻辑。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的严谨性、逻辑性的最基本的体现。否则,学生会出现科学性错误、结论表述不够严谨、过程分析思维混乱没有逻辑性,学生越听越乱,学习教学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养成脱离实际、浮躁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的习惯。

“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以下特点,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有以下表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是人们在分析和观察了一系列事实及实验,抽象概括出了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从共同特征中抓住了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物理概念是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初中生已经开始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很低,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必由之路。物理还年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是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物理事实了解得再多,也是没有作用的。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特殊性、深刻性和抽象性,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推理,把本质特性从非本质特性中抽象出来,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和升华。

总之,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物理读书笔记 篇3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张思明老师的《用心做教育》,感触颇深,我为张老师那种对学生对教育博大精深的爱所折服,惊叹张老师30年教师生涯的传奇经历,感佩张老师所取得的丰硕教育成果。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这是张思明老师给我最好的启发,也是我最大的收获。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当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用心做教育了吗?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只有倾注真实情感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孩子是我的”,这样,对于学生做出的种种事情,才能采取比较客观公正的处理方法。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既要包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更要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我们的工作很苦很累,也许很少能感到它的乐趣所在,但是我们仍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努力工作,用爱心去帮助学生,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用百分之二百的心血去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感化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真情谈话,扬起学生理想的风帆。用教师的真爱和点滴话语,不断敲击学生心灵的键盘。也许我们的努力和话语在短期内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人心总是肉长的,我想日久天长,我们的学生总会由漫不经心到提高精神,由面无表情到有了笑容……

教师传授的知识可能很快被遗忘,但教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师的人格却常常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用语言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不如力求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悟出做人和治学的道理。用心和用力是不一样的。用心就是要努力认识、感悟教育的规律,努力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成自己的教育实践,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不仅看成是一项事业,而且是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品味教育现象,用心去感悟教育中的规律、用心去施展教育的智慧,用心去创造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用心去实践育人的过程等,均源自‘用心’。用心做教育方能留心观察、细心品味;用心做教育方能专心实践、恒心坚持;用心做教育方能达高致远、荣辱不惊;用心做教育方能童心未泯,拥有爱心;用心做教育方能心怀感激、胸襟坦荡;用心做教育方能展示自我、感悟生命。

张老师作为一名教学能手,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羡慕,通过阅读它的数学教学的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是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如果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跨世纪的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提倡发散思维,提供多种解法,扩大题型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是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式的,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的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我们老师是可依赖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再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现代小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唯老师是从,常常将不合己意的灌输拒之于心扉之外。所以老师要事事和学生同甘苦,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的上对下的说教,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的。

物理读书笔记 篇4

物理课程教育得核心是要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实际能力,达到相应得国家对公民素质得基本要求。学习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学习活动。物理科学得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能动得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描述事物、提出问题、阐明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观点,由此学生们构建起过硬得科学知识体系,用知识解决新得问题,学习怎样清晰得交流并建立起批判得、逻辑得思维技能。

要使学生得物理课程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即实现课程教学得价值,物理课程评价得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物理课程评价得目得与功能

㈠目得: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得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得思考者。

㈡功能:

⒈诊断性功能

物理课程评价得诊断性功能对教师得教学、学生得学习具有强烈得指导性作用。

⒉调节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其反馈信息不断得对施教者起到一个参考系得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课程中对已有得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不断作出调整,使自己得教学活动更接近学生得实际情况。同时评价得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习以获取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特得指导作用。

⒊激励和反思功能

⒋鉴定和选拔功能

选拔不同特长得学生按照适合自己得方向发展,正体现了教育得平等。社会发展需要多规格、多层次得人才,公平合理得选拔得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得标志。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得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学生间客观存在得差异,不同得学习基础、不同得学习能力,不同得学习成效是客观存在得。既然学生得学习存在如此多得差异,那么对每个学生得物理学习给予公正得、实事求是得评判是完全必要得,这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活动得成绩,找到差距,为继续发展确定努力得方向。

因此,现代物理课程评价目标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轻发展、重积累轻创造得评价倾向,使物理教学和学习按照课程改革得要求健康发展。

物理读书笔记 篇5

20世纪上半年,爱因斯坦用相对论描述了空间和时间的运作方式,玻尔则用量子理论描述了物质的量子特性。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家沿着这两大理论指引的道路,展开了对宇宙构造与微观基本粒子的探索。本节就是描述物理学家们关于宇宙结构研究的成果。

对宇宙的认识,是自人类产生以来从未停止的思考。“天似苍穹,笼盖四野”,是国人的总结。直观来看,地在下,天在上,人在天地之间,是基本的人类理解图式。《道德经》讲: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其中的道大,是老子对先天地生的神秘宇宙的理解。在实验、测量、计算和严格的推导之前,科学首先是一种视觉活动。科学思想得益于以新的方式“看”事物的能力。那么,对宇宙的看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最初的看法是,天与地被一分为二,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许多神话中出现。接下来的看法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为我们感到太阳、月亮和星辰都围绕着我们转。地球是一块圆形的大石头。在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眼中就是如此。

再接下来的看法是,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中心是太阳。哥白尼是这一看法的先驱。

人类的看法还在不断的进步,很快,我们发现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太阳系也不过是不计其数的星系中的一个,相对于更为广阔的银河系,太阳仅是沧海一粟。20世纪30年代,天文学家对星云进行精确测量后发现,银河系本身也只是众多星系中的一颗尘埃。

从太空轨道上哈勃望远镜传送回来的照片上,我们看到了一张布满黑点的照片,那每一个黑点都是一个星系,每一个星系都存在有无数个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每个恒星周围都有行星围绕。

这片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弯曲的,就像波浪起伏的海绵一样。望着这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我们目前所知道的的是,这个布满星系、充满弹性的浩瀚宇宙是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极热极密的小星云演化而来的。它诞生时,就像一个乒乓球,大爆炸后一直膨胀,并且到今天还处在不断膨胀之中,未来是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得而知。

佛经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此言是说,宇宙的奥妙,都藏在一朵寻常的花中。以此观点,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宇宙,一个星体也是一个宇宙。从上文所描述的我们对宇宙结构的看法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知道,由原子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由物质构成星体,由星体构成星系,由星系构成星团,由星团构成宏观宇宙。宇宙结构的这种层次性,使我们从地球中心的狭隘认知中走出来,开始真正体会“一花一世界”所深藏的妙义。

从地球向外空扩展,宇宙的天体系统分别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以及由星系构成的星团。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太阳系中共有8大行星(原来构成9大行星的冥王星已经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转。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土星卫星最多,已经确认的有17颗。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整个太阳系的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太阳系外,大约有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银河系,银行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位于银河系的太阳距离银河系的中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际,现已观测到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约10亿个。

而由这些巨大星系构成的星团,现已发现有上万个。每一个星团约有万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由若干星团构成的天体叫超星系团,其直径可达数亿光年。

目前,人类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拓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时间尺度不断扩展,是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宇宙结构的总印象,宇宙到底有多大?我们现在还不清楚。科学家们认为,宇宙还处在不断的膨胀之中,形象的说,宇宙正处在少年时期……由此看来,我们人类在宇宙之中,只能算是微尘当中的微尘,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那眨眼即逝的生命呢?

物理读书笔记 篇6

暑假期间,拜读了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奠基人艾·爱因斯坦和著名科学家利·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名著爱因斯坦的名著周肇威先生的译本:《物理学的进化》,感到收益菲浅,这次仅做一些零散的摘抄以及自己粗浅的感悟,希望能尽量使这些零散的摘抄多少能反映出全书的结构、思路和精神。

这本书主要介绍物理学观念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发展到现代的场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演变情况。其中选择了几个主要的转折点来阐明经典物理学的命运和现代物理学中建立新观念的动机,从而指引读者怎样去找寻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这本书问世后,物理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它由爱因斯但和英费尔德合作写成,前者是相对论的建立者,后者最擅长写通俗物理书。他们设想本书的读者是缺乏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因而书中不引用数学公式,文字通俗,举例浅显,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学习和从事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好好读一读。

黑格尔有句名言说,熟悉了一门科学的历史,也就熟悉了这门科学本身。——我记住了这句话。感觉这本书有很多值得我们阅读和思考的价值,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 这是一本有关物理学问题的通俗读物。作者总是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现象去着手观察、分析问题,最后不可避免地引导到抽象、深刻的物理概念。这种“深入浅出”的写法,我以为是本书的一大优点。

在前言中,作者写到“这本书是你我之间的亲切的交谈。你也许会觉得它讨厌或有趣,枯燥或激动,但是,如果本书能使你多少知道一些人类有发明能力和智力,为了更完善地了解、掌握物理现象的规律所进行的无穷尽的斗争,我们的目的便算达到了。”

“我们的目的在于用粗线条描绘出人类如何寻找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我们试图说明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迫使科学建立起符合于客观实在的观念。

关于我们所想象的读者的特征,曾作过很长的讨论,并且处处都在替他着想。我们想象他完全缺乏物理学和数学的实际知识,但是却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足以弥补这些缺憾。我们认为他对物理学和哲学的观念很感兴趣,同时他对努力钻研书中比较乏味和困难的部分很有耐性。他认识到,要理解任何一页,必须细读前面的每一页。他也知道,即使是一本通俗的科学书籍,也不能像读小说一样去读它。”

诸如这样的语言很多,让人感到分外的亲切,感到可以“读下去”,可以“读懂物理”,这使我想到,我们平时上课时,如果也能考虑到学生的“易听性”、“易懂性”,深入潜出,让课堂也变成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书,是否也会赢得更多的学生呢。

(二)运用比较引人入胜的,精彩的小例子,阐述科学的真谛。书中多处在阐述道理的时候,注重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津津有味的读下去,它形象的把发现科学的过程与福尔摩斯探案相对比,非常的生动。

“我们设想有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重要的线索,这样使我们不能不提出自己对事件真相的见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故事的构思,不等作者在书的结尾作出交代,我们就早已得到完满的解答了。只要不是低劣的侦探故事,这个解答不会使我们落空,不但如此,它会在我们期待它的一刹那就立刻出现。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代继一代地在自然界的书里不断发现秘密的科学家们比作读这样一本侦探小说的人呢?这个比喻是不确切的,并且以后得放弃它,但是,它多少有些比得恰当的地方,它应当加以扩充和修改,使更适合于识破宇宙秘密的科学企图。

从柯南道尔写出动人的故事以来,几乎在所有的侦探小说里都是这样开始的:侦探首先搜集他所需要的、至少也是他的问题的某一方面所需要的一切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是很奇怪的、不连贯的,并且是毫不相关的。可是这个大侦探知道这时不需要再继续侦察了,现在只要用纯粹的思维把所有搜集起来的事件连贯起来。于是他拉拉小提琴,或者躺在安乐椅上抽抽烟,突然间,他灵机一动,这个关系找到了。他现在不仅能解释现有的线索,而且他知道还有其他许多事件一定也已经发生。因为现在他已十分准确地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出去收集他的理论的进一步的证明。

如果我们再来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科学家读自然之书必须由他自己来寻找答案,他不能像某些无耐性的读者在读侦探小说时所常做的那样,翻到书末先去看最后的结局。在这里,他既是读者,又是侦探,他得找寻和解释(哪怕是部分地)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即使是为了得到这个问题部分的解决,科学家也必须搜集漫无秩序地出现的事件,并且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去理解和把它们连贯起来。

凡是读过侦探小说的人都知道,一个错误的线索,往往把情节弄糊涂了,以至迟迟得不到解决。凭直觉的推理方法是不可靠约,它导致了对运动的虚假观念,这个观念竟然保持了很多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整个欧洲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可能是使人们长期相信这一个直觉观念的主要原因。”

由此也让我想到,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善于如此,是不是课堂就能够更生动起来呢。

(三)这本书很注意重大事件中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与物理学大厦的建立过程中的矛盾与波折。把读者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物理学发展历史,不可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和哺育过它的文化背景。

比如说书中对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进行的详尽的叙述。它这样评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真正的开端”等等。这些文字在高中物理教科书的阅读材料中也曾见过,而此处再读,倍感亲切。

(四)在物理学发展史中以及重大发现的描述中,他注重质疑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书中写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创立狭义相对论来源于他从牛顿力学和电磁理论之间找到了一些矛盾,然后从这些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再深入下去找到对物质运动的认识的新的大框架,当时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他才16岁,到他26岁的时候,经历了10年的.思索研究,1905年的时候提出足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狭义相对论,而这个伟大的理论却源于他当时对电动力学的绝对静止观点的置疑。类似地,图灵提出人工智能始于他对“你无法制造出一台替你思考的机器”这一当时的常识的质疑。这也使我想到王淦昌院士,他是提出我国著名的“863”计划的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曾于20世纪30年代留学德国。他说:“我从年轻时就敢于对前人的工作提出质疑,特别是那些与实验不符的结果,常在我脑中打个问号。”1934年他在出席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时,当时有一个叫波特的人提出他在轰击铍时,发现了伽玛射线,王先生当时就觉得不可能是伽玛射线,因为它没有这么强的能量,没有这么大的穿透力。他跟导师讲,希望重新设计这个实验,证实自己的判断。可惜未得到支持。第二年查得威克发现这个射线是中子,因为中子和质子的质量一样,当时不带电所以就很难被发现。查氏因此而获诺贝尔奖。

中国有句古话:“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黑格尔也说过一句话:“在相同的东西里边,你能够找到不同,这才是你的本事。”所以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有人提出问题来了,这个就是进步。“真理往往诞生在100个问号之后”也是这个道理。这更使我想到,在我们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会发现和质疑是多么重要的啊。

(五)书中的科学推理与思考精彩无比。有人说“科学的全部就是对每天的思考加以提炼。”而爱因斯坦的推理就是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科学的真谛。比如下面的几段文字。

“我们可以继续应用直接的推理方法。思想的出发点仍然是伽利略的惯性定律。我们着实还可以应用这个在解决运动的难题中极有价值的线索从而推出许多结论来。

让我们考察在平滑桌子上朝不同方向运动的两个球。为了想象得清楚些,假定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力,所以球的运动是绝对均匀的。再假定它们的速率也相等,即这两个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经过相同的距离。但如果说这两个球具有相同的速度是否正确呢?可以答是,也可以答否!假使两辆汽车的速率计上都表示约64公里每小时(40英里每小时),我们通常便说它们的速率或速度相等,而不管它们是朝哪一个方向开行的。但科学必须创造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概念,供它本身使用。科学的概念最初总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概念,但它们经过发展就完全不同。它们已经变换过了,并失去了普通语言中所带有的含糊性质,从而获得了严格的定义,这样它们就能应用于科学的思维。”

“把概念加以推广是科学上常用的办法。推广的方法不一定只有一种,通常有很多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推广,都必须严格地满足一个要求:假如原来的条件完备时,推广了的概念必须化成原来的概念。

我们可以用目前所讨论的例子很好地来说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首先试着把速度、速度的改变和力等概念推广到沿着曲线运动的情况里去。在科学术语上,当我们讲到曲线的时候,已把直线包括进去了。直线是曲线的一种特殊的、平凡的例子。因此,如果速度、速度的改变和力被引用于曲线运动,那么它们就自发地被引用于直线运动。但是这个结果不应跟以前所得到的结果相互矛盾。如果曲线变成直线,那么所有推广了的概念都必须化成描述直线运动的已熟知的概念。但是要惟一地确定这个推广,这样一个限制是不够的。根据这个限制来推广一个概念,还存在很多种可能性。科学的史实指出,就是最简单的推广也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我们必须首先作一个猜测。在目前这个例子里,很容易猜出正确的推广方法。新的、推广了的概念是非常成功的,它既帮助我们理解抛在空中的石子的运动,还帮助我们理解行星的运动。”

曾有人在网上讨论,什么是哲学?其实我也觉得,物理学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研究一切存在之间抽象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哲学就是在从“为什么”到“是什么”的过程中产生的学问。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这一段路,还有好长要走。这大约就是海德格尔称自己为“途中的思想家”的原因。 《物理学的进化》全书从头到尾,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弥漫着“物理—哲学情绪”。虔诚的读者若跟随作者一道“探险”,即能被书中浓郁的“物理—哲学情绪”所感染;最后终会被完全浸透,完全征服。”这最后一点也是我最喜欢读这本书的原因。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编辑推荐

物理读书笔记怎么写


导语:提纲笔记、心得笔记要以读懂原作为基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物理读书笔记怎么写,欢迎借鉴!

读了雷洪、王伟庆主编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创新教学设计》一文后,我深受启发,知道了物理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学生的探究活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感受到,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老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老师要予以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老师也要予以指导。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做新课程改革的领跑人呢?这对物理老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观、老师观提出了挑战,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老师角色的再定位。

一、转变观念,重新 定位角色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老师“为素质而教”。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老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老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终身学习,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老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老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老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物理老师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缺失,因此,老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老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老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老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老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老师一起取长补短。

在新形势下,老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学习、研究、反思、发现、探究、创新及总结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以人为本,创新教学模式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老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 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物理读书笔记怎么写]

物理教师《高效课堂》读书笔记


《高效的课堂》,这个名字对教师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的追求。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最近,学校为老师购买了一本名为《高效课堂》的书籍,虽然关于物理的内容较少,但看罢结合平时的一些教学实践,有一些感想。

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学校的生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各校对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及实践等相继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应答。

比较前卫的教师的课堂上,主要问题大多是理念理解有偏差,教学组织、实施策略少,收放调控失度,合作探究效率低;对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规范了解少,试验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很多时候试验的目的仅仅是验证结论,而不是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科学创新的核心素养得不到充分培养;对后进生关注不够,不能面向全体。

一般教师的课堂上,则更多的是在评估压力下为应付书面考试而教,偏离了课程核心目标,违背学科教学规律,死记硬背课本上为数不多的概念、结论和试验要点,课外观察、试验、科技活动很少有人组织。

这样的教学应该说不是高效的课堂,什么才是高效的课堂呢,我查了一些资料,有说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有说所谓高效的课堂,是指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有说所谓高效的课堂,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

我觉得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在物理课上就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让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我觉得我们可以努力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课前准备,为提高课堂效率作保障。

首先,是教师加强备课质量。科学课现在正是第一轮新教材使用中,我们可以把备课分初备、集体备和细备三种备课方式。初备是指几位教师在学期初期钻研教材,定好目标。初备过程中,教师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探究学生该探究的内容,写下观察日记,对相关的知识充分学习。集体备是指提前一周集体研究下周课堂的教学方案。细备是指教师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独有的思考充实教学各个环节的细节。

其次,物理课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在教师自己认真备课的情况下,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二)优化时间安排,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坚决杜绝浪费时间的行为,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比方说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安排探究实验等。上课守时,不迟到,更不允许拖堂。教师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5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学贵得法,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一群有着良好学习习惯、会学、主动学习的学生,自然是高效课堂的最有力的保证。但是,我们要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平常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同时,它还基于教师观念的改变,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放手让把学习、探索的权力返还给学生自己。总之教师要努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每一位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要注意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特点、学科方法及其作用,对本学科学习进行方法指导。

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学生可以学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会的观念,帮助学生制订科学探究问题的有效探究计划。

(四)优化督促机制,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课堂上保证每个学生都高效参与,同时必须有约束的机制。物理课堂,经常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有时学生会因为意见分歧或探究时间过长而浪费时间。每位教师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学风格制订相应可行措施,督促学生全员高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更多教师读书笔记: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大班教师读书笔记

语文教师读书笔记

《怎样做一名好的幼儿教师》读书笔记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读书笔记

物理读书笔记模板1000字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那么,优秀的读书笔记模板有哪些?以下是我们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读书笔记模板”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物理读书笔记模板 篇1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张思明老师的《用心做教育》,感触颇深,我为张老师那种对学生对教育博大精深的爱所折服,惊叹张老师30年教师生涯的传奇经历,感佩张老师所取得的丰硕教育成果。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这是张思明老师给我最好的启发,也是我最大的收获。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当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用心做教育了吗?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只有倾注真实情感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孩子是我的”,这样,对于学生做出的种种事情,才能采取比较客观公正的处理方法。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既要包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更要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我们的工作很苦很累,也许很少能感到它的乐趣所在,但是我们仍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努力工作,用爱心去帮助学生,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用百分之二百的心血去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感化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真情谈话,扬起学生理想的风帆。用教师的真爱和点滴话语,不断敲击学生心灵的键盘。也许我们的努力和话语在短期内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人心总是肉长的,我想日久天长,我们的学生总会由漫不经心到提高精神,由面无表情到有了笑容……

教师传授的知识可能很快被遗忘,但教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师的人格却常常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用语言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不如力求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悟出做人和治学的道理。用心和用力是不一样的。用心就是要努力认识、感悟教育的规律,努力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成自己的教育实践,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不仅看成是一项事业,而且是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品味教育现象,用心去感悟教育中的规律、用心去施展教育的智慧,用心去创造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用心去实践育人的过程等,均源自‘用心’。用心做教育方能留心观察、细心品味;用心做教育方能专心实践、恒心坚持;用心做教育方能达高致远、荣辱不惊;用心做教育方能童心未泯,拥有爱心;用心做教育方能心怀感激、胸襟坦荡;用心做教育方能展示自我、感悟生命。

张老师作为一名教学能手,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羡慕,通过阅读它的数学教学的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是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如果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跨世纪的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提倡发散思维,提供多种解法,扩大题型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是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式的,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的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我们老师是可依赖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再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现代小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唯老师是从,常常将不合己意的灌输拒之于心扉之外。所以老师要事事和学生同甘苦,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的上对下的说教,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的。

物理读书笔记模板 篇2

我一直认为,物理和艺术是没有交集的,它们的相碰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而我却没想到,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别样的物理世界和艺术殿堂。

作者施大宁以一种抽象的意识,将每一章的内容用极其生动简略的语言进行概括,例如“硬币的两面”、“持久的革命”等等。作者以艺术的表现形式解释复杂的物理原理,用直观的图片来进一步阐释抽象的道理。

美术画作中有远近事物的区分,因此艺术家对画布上物体的大小就要好好斟酌。在解释这个原理时,书中以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为例,首先对画中众多人员站位做简单的介绍,然后深入的比较远近人物在位置摆放上的差别。简练的语言,绝妙的图释,让我这个文科生很快理解这种抽象的物理原理。同时也让我明白,一幅看似简单的画里原来深藏玄机,那些生活中我们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施大宁兼以物理学家和艺术家的视角,相互平行的阐述了人类图像建立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时间、空间和光)的认识,让普通人也能体会到物理的艺术之美。

这本书使我看到物理与艺术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

物理读书笔记模板 篇3

罗素认为,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以来,一直借以这三种方式探索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奥秘。在科学中,物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它与哲学的渊源最深,它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物质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规律。固体物理学又是物理学中研究固体材料宏观性质和微观过程的重要分支。

固体材料可分为晶体、非晶体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晶体。

在自然界的矿物中,晶态物质占到98%以上。理想晶体中原子排列十分规则,主要是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或称为长程有序),这种排列的具体形式又称为晶格,按宏观对称性,世界丰富的晶体类型分属于十四种晶格。但物质并不是理想中的完美,实际的晶体中总是存在着各种缺陷,影响着晶体的性质。

格点是晶体中原子的平衡位置,由于热性质原子会在格点附近做微小振动。晶格振动的研究对固体材料宏观性质和微观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但固体中大量的粒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振动成为一个复杂的多体问题,很难严格求解器运动状态。具有能量但不具有质量的准粒子——声子的引入,对描述晶格振动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可以用声子数来描述简正振动运动的量子态;可以用声子数的变化,来描述简正振动量子态之间的跃迁;可以用声子间的相互碰撞来描述非简谐作用。

非晶体原子排列不具有长程有序,但任具有一定规则,称为短程有序。准晶体是固体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物理读书笔记模板 篇4

20世纪上半年,爱因斯坦用相对论描述了空间和时间的运作方式,玻尔则用量子理论描述了物质的量子特性。20世纪下半叶,物理学家沿着这两大理论指引的道路,展开了对宇宙构造与微观基本粒子的探索。本节就是描述物理学家们关于宇宙结构研究的成果。

对宇宙的认识,是自人类产生以来从未停止的思考。“天似苍穹,笼盖四野”,是国人的总结。直观来看,地在下,天在上,人在天地之间,是基本的人类理解图式。《道德经》讲: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其中的道大,是老子对先天地生的神秘宇宙的理解。在实验、测量、计算和严格的推导之前,科学首先是一种视觉活动。科学思想得益于以新的方式“看”事物的能力。那么,对宇宙的看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最初的看法是,天与地被一分为二,这种看法在世界各地许多神话中出现。接下来的看法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为我们感到太阳、月亮和星辰都围绕着我们转。地球是一块圆形的大石头。在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眼中就是如此。

再接下来的看法是,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中心是太阳。哥白尼是这一看法的先驱。

人类的看法还在不断的进步,很快,我们发现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太阳系也不过是不计其数的星系中的一个,相对于更为广阔的银河系,太阳仅是沧海一粟。20世纪30年代,天文学家对星云进行精确测量后发现,银河系本身也只是众多星系中的一颗尘埃。

从太空轨道上哈勃望远镜传送回来的照片上,我们看到了一张布满黑点的照片,那每一个黑点都是一个星系,每一个星系都存在有无数个像太阳一样的恒星,每个恒星周围都有行星围绕。

这片无边无际的宇宙空间,并非一马平川,而是弯曲的,就像波浪起伏的海绵一样。望着这片无边无际的大海,我们目前所知道的的是,这个布满星系、充满弹性的浩瀚宇宙是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极热极密的小星云演化而来的。它诞生时,就像一个乒乓球,大爆炸后一直膨胀,并且到今天还处在不断膨胀之中,未来是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得而知。

佛经讲: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此言是说,宇宙的奥妙,都藏在一朵寻常的花中。以此观点,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宇宙,一个星体也是一个宇宙。从上文所描述的我们对宇宙结构的看法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知道,由原子构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由物质构成星体,由星体构成星系,由星系构成星团,由星团构成宏观宇宙。宇宙结构的这种层次性,使我们从地球中心的狭隘认知中走出来,开始真正体会“一花一世界”所深藏的妙义。

从地球向外空扩展,宇宙的天体系统分别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以及由星系构成的星团。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太阳系中共有8大行星(原来构成9大行星的冥王星已经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转。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土星卫星最多,已经确认的有17颗。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整个太阳系的直径约为120亿千米。

太阳系外,大约有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银河系,银行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位于银河系的太阳距离银河系的中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际,现已观测到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约10亿个。

而由这些巨大星系构成的星团,现已发现有上万个。每一个星团约有万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由若干星团构成的天体叫超星系团,其直径可达数亿光年。

目前,人类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拓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时间尺度不断扩展,是我们对所观察到的宇宙结构的总印象,宇宙到底有多大?我们现在还不清楚。科学家们认为,宇宙还处在不断的膨胀之中,形象的说,宇宙正处在少年时期……由此看来,我们人类在宇宙之中,只能算是微尘当中的微尘,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那眨眼即逝的生命呢?

物理读书笔记模板 篇5

物理课程教育的核心是要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实际能力,达到相应的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学习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物理科学的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能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描述事物、提出问题、阐明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观点,由此学生们构建起过硬的科学知识体系,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学习怎样清晰的交流并建立起批判的、逻辑的思维技能。

要使学生的物理课程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即实现课程教学的价值,物理课程评价的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物理课程评价的目的与功能

㈠目的: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的思考者。

㈡功能:

⒈诊断性功能

物理课程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具有强烈的指导性作用。

⒉调节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其反馈信息不断的对施教者起到一个参考系的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课程中对已有的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不断作出调整,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评价的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习以获取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特的指导作用。

⒊激励和反思功能

⒋鉴定和选拔功能

选拔不同特长的学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正体现了教育的平等。社会发展需要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公平合理的选拔的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学习成效是客观存在的。既然学生的学习存在如此多的差异,那么对每个学生的物理学习给予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判是完全必要的,这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活动的成绩,找到差距,为继续发展确定努力的方向。

因此,现代物理课程评价目标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轻发展、重积累轻创造的评价倾向,使物理教学和学习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健康发展。

物理读书笔记模板 篇6

暑假期间,拜读了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奠基人艾·爱因斯坦和著名科学家利·英费尔德合著的科普名著爱因斯坦的名著周肇威先生的译本:《物理学的进化》,感到收益菲浅,这次仅做一些零散的摘抄以及自己粗浅的感悟,希望能尽量使这些零散的摘抄多少能反映出全书的结构、思路和精神。

这本书主要介绍物理学观念从伽利略、牛顿时代的经典理论发展到现代的场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演变情况。其中选择了几个主要的转折点来阐明经典物理学的命运和现代物理学中建立新观念的动机,从而指引读者怎样去找寻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这本书问世后,物理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它由爱因斯但和英费尔德合作写成,前者是相对论的建立者,后者最擅长写通俗物理书。他们设想本书的读者是缺乏数学和物理学知识的。因而书中不引用数学公式,文字通俗,举例浅显,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值得我们学习和从事物理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好好读一读。

黑格尔有句名言说,熟悉了一门科学的历史,也就熟悉了这门科学本身。——我记住了这句话。感觉这本书有很多值得我们阅读和思考的价值,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 这是一本有关物理学问题的通俗读物。作者总是从日常生活中最简单、最常见的现象去着手观察、分析问题,最后不可避免地引导到抽象、深刻的物理概念。这种“深入浅出”的写法,我以为是本书的一大优点。

在前言中,作者写到“这本书是你我之间的亲切的交谈。你也许会觉得它讨厌或有趣,枯燥或激动,但是,如果本书能使你多少知道一些人类有发明能力和智力,为了更完善地了解、掌握物理现象的规律所进行的无穷尽的斗争,我们的目的便算达到了。”

“我们的目的在于用粗线条描绘出人类如何寻找观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联系。我们试图说明是什么样的一种动力迫使科学建立起符合于客观实在的观念。

关于我们所想象的读者的特征,曾作过很长的讨论,并且处处都在替他着想。我们想象他完全缺乏物理学和数学的实际知识,但是却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足以弥补这些缺憾。我们认为他对物理学和哲学的观念很感兴趣,同时他对努力钻研书中比较乏味和困难的部分很有耐性。他认识到,要理解任何一页,必须细读前面的每一页。他也知道,即使是一本通俗的科学书籍,也不能像读小说一样去读它。”

诸如这样的语言很多,让人感到分外的亲切,感到可以“读下去”,可以“读懂物理”,这使我想到,我们平时上课时,如果也能考虑到学生的“易听性”、“易懂性”,深入潜出,让课堂也变成一本可读性较强的书,是否也会赢得更多的学生呢。

(二)运用比较引人入胜的,精彩的小例子,阐述科学的真谛。书中多处在阐述道理的时候,注重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津津有味的读下去,它形象的把发现科学的过程与福尔摩斯探案相对比,非常的生动。

“我们设想有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重要的线索,这样使我们不能不提出自己对事件真相的见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故事的构思,不等作者在书的结尾作出交代,我们就早已得到完满的解答了。只要不是低劣的侦探故事,这个解答不会使我们落空,不但如此,它会在我们期待它的一刹那就立刻出现。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一代继一代地在自然界的书里不断发现秘密的科学家们比作读这样一本侦探小说的人呢?这个比喻是不确切的,并且以后得放弃它,但是,它多少有些比得恰当的地方,它应当加以扩充和修改,使更适合于识破宇宙秘密的科学企图。

从柯南道尔写出动人的故事以来,几乎在所有的侦探小说里都是这样开始的:侦探首先搜集他所需要的、至少也是他的问题的某一方面所需要的一切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是很奇怪的、不连贯的,并且是毫不相关的。可是这个大侦探知道这时不需要再继续侦察了,现在只要用纯粹的思维把所有搜集起来的事件连贯起来。于是他拉拉小提琴,或者躺在安乐椅上抽抽烟,突然间,他灵机一动,这个关系找到了。他现在不仅能解释现有的线索,而且他知道还有其他许多事件一定也已经发生。因为现在他已十分准确地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它,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出去收集他的理论的进一步的证明。

如果我们再来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科学家读自然之书必须由他自己来寻找答案,他不能像某些无耐性的读者在读侦探小说时所常做的那样,翻到书末先去看最后的结局。在这里,他既是读者,又是侦探,他得找寻和解释(哪怕是部分地)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即使是为了得到这个问题部分的解决,科学家也必须搜集漫无秩序地出现的事件,并且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去理解和把它们连贯起来。

凡是读过侦探小说的人都知道,一个错误的线索,往往把情节弄糊涂了,以至迟迟得不到解决。凭直觉的推理方法是不可靠约,它导致了对运动的虚假观念,这个观念竟然保持了很多世纪。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整个欧洲享有至高无上的威望,可能是使人们长期相信这一个直觉观念的主要原因。”

由此也让我想到,如果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善于如此,是不是课堂就能够更生动起来呢。

(三)这本书很注意重大事件中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之间的争论,与物理学大厦的建立过程中的矛盾与波折。把读者引到了更加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物理学发展历史,不可能脱离它赖以生存的社会和哺育过它的文化背景。

比如说书中对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开创了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历史过程进行的详尽的叙述。它这样评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真正的开端”等等。这些文字在高中物理教科书的阅读材料中也曾见过,而此处再读,倍感亲切。

(四)在物理学发展史中以及重大发现的描述中,他注重质疑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书中写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他创立狭义相对论来源于他从牛顿力学和电磁理论之间找到了一些矛盾,然后从这些矛盾中提出疑问,然后再深入下去找到对物质运动的认识的新的大框架,当时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他才16岁,到他26岁的时候,经历了10年的.思索研究,1905年的时候提出足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进程的狭义相对论,而这个伟大的理论却源于他当时对电动力学的绝对静止观点的置疑。类似地,图灵提出人工智能始于他对“你无法制造出一台替你思考的机器”这一当时的常识的质疑。这也使我想到王淦昌院士,他是提出我国著名的“863”计划的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之一,曾于20世纪30年代留学德国。他说:“我从年轻时就敢于对前人的工作提出质疑,特别是那些与实验不符的结果,常在我脑中打个问号。”1934年他在出席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时,当时有一个叫波特的人提出他在轰击铍时,发现了伽玛射线,王先生当时就觉得不可能是伽玛射线,因为它没有这么强的能量,没有这么大的穿透力。他跟导师讲,希望重新设计这个实验,证实自己的判断。可惜未得到支持。第二年查得威克发现这个射线是中子,因为中子和质子的质量一样,当时不带电所以就很难被发现。查氏因此而获诺贝尔奖。

中国有句古话:“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黑格尔也说过一句话:“在相同的东西里边,你能够找到不同,这才是你的本事。”所以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有人提出问题来了,这个就是进步。“真理往往诞生在100个问号之后”也是这个道理。这更使我想到,在我们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会发现和质疑是多么重要的啊。

(五)书中的科学推理与思考精彩无比。有人说“科学的全部就是对每天的思考加以提炼。”而爱因斯坦的推理就是让我们真正领略到科学的真谛。比如下面的几段文字。

“我们可以继续应用直接的推理方法。思想的出发点仍然是伽利略的惯性定律。我们着实还可以应用这个在解决运动的难题中极有价值的线索从而推出许多结论来。

让我们考察在平滑桌子上朝不同方向运动的两个球。为了想象得清楚些,假定这两个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因为没有任何外力,所以球的运动是绝对均匀的。再假定它们的速率也相等,即这两个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经过相同的距离。但如果说这两个球具有相同的速度是否正确呢?可以答是,也可以答否!假使两辆汽车的速率计上都表示约64公里每小时(40英里每小时),我们通常便说它们的速率或速度相等,而不管它们是朝哪一个方向开行的。但科学必须创造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概念,供它本身使用。科学的概念最初总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概念,但它们经过发展就完全不同。它们已经变换过了,并失去了普通语言中所带有的含糊性质,从而获得了严格的定义,这样它们就能应用于科学的思维。”

“把概念加以推广是科学上常用的办法。推广的方法不一定只有一种,通常有很多种。但不管是哪一种推广,都必须严格地满足一个要求:假如原来的条件完备时,推广了的概念必须化成原来的概念。

我们可以用目前所讨论的例子很好地来说明这个意义。我们可以首先试着把速度、速度的改变和力等概念推广到沿着曲线运动的情况里去。在科学术语上,当我们讲到曲线的时候,已把直线包括进去了。直线是曲线的一种特殊的、平凡的例子。因此,如果速度、速度的改变和力被引用于曲线运动,那么它们就自发地被引用于直线运动。但是这个结果不应跟以前所得到的结果相互矛盾。如果曲线变成直线,那么所有推广了的概念都必须化成描述直线运动的已熟知的概念。但是要惟一地确定这个推广,这样一个限制是不够的。根据这个限制来推广一个概念,还存在很多种可能性。科学的史实指出,就是最简单的推广也有时成功,有时失败。我们必须首先作一个猜测。在目前这个例子里,很容易猜出正确的推广方法。新的、推广了的概念是非常成功的,它既帮助我们理解抛在空中的石子的运动,还帮助我们理解行星的运动。”

曾有人在网上讨论,什么是哲学?其实我也觉得,物理学与哲学是密不可分的。“哲学是研究一切存在之间抽象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哲学就是在从“为什么”到“是什么”的过程中产生的学问。从前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这一段路,还有好长要走。这大约就是海德格尔称自己为“途中的思想家”的原因。 《物理学的进化》全书从头到尾,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弥漫着“物理—哲学情绪”。虔诚的读者若跟随作者一道“探险”,即能被书中浓郁的“物理—哲学情绪”所感染;最后终会被完全浸透,完全征服。”这最后一点也是我最喜欢读这本书的原因。

物理读书笔记模板 篇7

《高效的课堂》,这个名字对教师来说一点都不陌生,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的追求。在一个相当长时期中,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高耗低效,是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最近,学校为老师购买了一本名为《高效课堂》的书籍,虽然关于物理的内容较少,但看罢结合平时的一些教学实践,有一些感想。

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是学校的生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各校对有效教学的理念、策略及实践等相继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应答。

比较前卫的教师的课堂上,主要问题大多是理念理解有偏差,教学组织、实施策略少,收放调控失度,合作探究效率低;对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规范了解少,试验探究的目标不明确(很多时候试验的目的仅仅是验证结论,而不是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科学创新的核心素养得不到充分培养;对后进生关注不够,不能面向全体。

一般教师的课堂上,则更多的是在评估压力下为应付书面考试而教,偏离了课程核心目标,违背学科教学规律,死记硬背课本上为数不多的概念、结论和试验要点,课外观察、试验、科技活动很少有人组织。

这样的教学应该说不是高效的课堂,什么才是高效的课堂呢,我查了一些资料,有说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有说所谓高效的课堂,是指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有说所谓高效的课堂,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

我觉得高效率的课堂,不仅是学生学有所获,更是投入和产出比较合理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增长了能力;老师乐教:不再声嘶力竭,而是师生互动,适时点拨,少讲精讲。在物理课上就是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让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我觉得我们可以努力做好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课前准备,为提高课堂效率作保障

首先,是教师加强备课质量。科学课现在正是第一轮新教材使用中,我们可以把备课分初备、集体备和细备三种备课方式。初备是指几位教师在学期初期钻研教材,定好目标。初备过程中,教师除系统把握教材外,更要以身作则,探究学生该探究的内容,写下观察日记,对相关的知识充分学习。集体备是指提前一周集体研究下周课堂的教学方案。细备是指教师根据各班学生实际情况和自己独有的思考充实教学各个环节的细节。

其次,物理课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在教师自己认真备课的情况下,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二)优化时间安排,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惜时如金,坚决杜绝浪费时间的行为,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比方说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安排探究实验等。上课守时,不迟到,更不允许拖堂。教师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5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

学贵得法,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一群有着良好学习习惯、会学、主动学习的学生,自然是高效课堂的最有力的保证。但是,我们要知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教师的平常的严格要求密不可分。同时,它还基于教师观念的改变,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信任,放手让把学习、探索的权力返还给学生自己。总之教师要努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每一位教师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要注意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特点、学科方法及其作用,对本学科学习进行方法指导。

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学生可以学会,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会的观念,帮助学生制订科学探究问题的有效探究计划。

(四)优化督促机制,保证学生全员高效参与

课堂上保证每个学生都高效参与,同时必须有约束的机制。物理课堂,经常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中,有时学生会因为意见分歧或探究时间过长而浪费时间。每位教师依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学风格制订相应可行措施,督促学生全员高效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物理读书笔记模板 篇8

物理课程教育得核心是要学生获取物理知识和实际能力,达到相应得国家对公民素质得基本要求。学习是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得学习活动。物理科学得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能动得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描述事物、提出问题、阐明解释,验证这些解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这些观点,由此学生们构建起过硬得科学知识体系,用知识解决新得问题,学习怎样清晰得交流并建立起批判得、逻辑得思维技能。

要使学生得物理课程学习达到这一目标即实现课程教学得价值,物理课程评价得过程就显得极为重要。

物理课程评价得目得与功能

㈠目得: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得探索者和学习者,一个训练有素得思考者。

㈡功能:

⒈诊断性功能

物理课程评价得诊断性功能对教师得教学、学生得学习具有强烈得指导性作用。

⒉调节性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其反馈信息不断得对施教者起到一个参考系得作用。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物理课程评价,施教者可以在物理课程中对已有得教学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不断作出调整,使自己得教学活动更接近学生得实际情况。同时评价得反馈信息对于学生充分利用课程学习以获取知识和能力具有独特得指导作用。

⒊激励和反思功能

⒋鉴定和选拔功能

选拔不同特长得学生按照适合自己得方向发展,正体现了教育得平等。社会发展需要多规格、多层次得人才,公平合理得选拔得选拔人才是社会进步得标志。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得基础上都得到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否定学生间客观存在得差异,不同得学习基础、不同得学习能力,不同得学习成效是客观存在得。既然学生得学习存在如此多得差异,那么对每个学生得物理学习给予公正得、实事求是得评判是完全必要得,这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活动得成绩,找到差距,为继续发展确定努力得方向。

因此,现代物理课程评价目标就是要突破重接受轻发展、重积累轻创造得评价倾向,使物理教学和学习按照课程改革得要求健康发展。

物理读书笔记模板 篇9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物理学既是一门实验科学,又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的理论科学。物理学从早期萌芽到近现代的发展,都以它的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等充满着哲理的物理思想,影响着人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因此,物理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正是因为物理有着以上的特点,而初中生的思维主要还是感性认知为主,理性认知为辅,基于这两个事实,就决定了物理的教学必须讲科学、讲严谨,讲逻辑。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的严谨性、逻辑性的最基本的体现。否则,学生会出现科学性错误、结论表述不够严谨、过程分析思维混乱没有逻辑性,学生越听越乱,学习教学效率低下,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养成脱离实际、浮躁不求甚解、生搬硬套的习惯。

“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以下特点,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重要性有以下表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物理概念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是人们在分析和观察了一系列事实及实验,抽象概括出了一系列具体现象的共同特征,从共同特征中抓住了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物理概念是来源于实验和事实,并经过高度概括、抽象的产物。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初中生已经开始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很低,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是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必由之路。物理还年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没有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是认识上升到理论阶段,物理事实了解得再多,也是没有作用的。正是由于物理现象的复杂性和物理概念的特殊性、深刻性和抽象性,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推理,把本质特性从非本质特性中抽象出来,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和升华。

总之,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体系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是教师的基本任务。

物理读书笔记900字(通用6篇)


经过收集,读后感大全小编为您献上物理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书籍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虽然他没有热情,但他会十分忠诚,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您心中就会有一些感动。读后感能让自己多回忆书中的内容。

物理读书笔记 篇1

科学,与我们咫尺相隔

在夕阳亲吻山腰时,我兴意盎然地翻开了《物理传奇》这本书

这本书讲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发明与发现,语言雅俗共赏,妙趣横生。如声音的秘密电话、电脑和电视趣话浮力等,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莫过于趣话浮力了。

作者先举了一个妇孺皆知的例子曹冲称象,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浮力之后,又详细阐述阿基米德辨皇冠的故事。读到这儿,我不禁拍手叫绝。阿基米德竟能从一个不起眼的事洗澡水溢出,而推导出看水溢出多少来辨真假的方法,真是太厉害了!同时我也明白了,看似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故事中,正是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还有他不懈的努力,最后才成功分辨出皇冠的真假,并得到了国王的赏识。

读完阿基米德的故事,我陷入了沉思: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和发现,哪个不是科学家从身边的小事得到的启发?鲁班通过一片荷叶发明了伞,牛顿通过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汉斯通过两块透镜发明了望远镜这些都离不开观察与思考。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很少去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仿佛一切都与我无关。就算有了什么新奇的发现,也不会继续坚持下去,往往都是不了了之。这和阿基米德相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我不禁低下了头,我这样下去怎么行?

以后,我要做一个留心观察生活的人,我们早已过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只有留心观察生活,生活才能给我们惊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不仅需要学习,而且还要多思考,多观察。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勤奋思考,才可能得到成就。

合上书,我的思绪却仍在那奇妙的物理世界里漂浮。我的发现:科学,与我们咫尺相隔,就等我们去发现!

物理读书笔记 篇2

作为一个文科生,数理化是噩梦,还没接触的时候就自动屏蔽关于它们的一切信息。机缘巧合,这次看到这本书,没有烦人的物理学公式,没有考试分数的压力,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竟然一下子看了下去。

而且,一下子竟然将物理学历史贯通起来,经典力学、热血、量子力学、电磁学、相对论,竟然都能说出几个贴近生活的知识点来。比如,世界上真的存在鬼魂吗?现代科学对量子传输的研究到了哪种地步?人类真的可以实现人体量子传输吗?引力波是什么?

还有,那些关于物理学家的生活轶事,也让我耳目一新,原来第谷有一个假鼻子,牛顿也有苦涩的同年,玻色子和费米子来自物理学家的名字。

物理世界的大门,在毕业这么多年后竟然对我打开了。

要是在我上学的时候看到这本书,是不是我就没有那么惧怕物理,及至其他理科知识。有些东西,都是在自己先入为主后才与之渐行渐远的。

更有意思的是,聚焦一个东西,相似的东西都会迎面而来。看了这本书,开始看《三体》,没想到《三体》中的那些物理知识点,都是我知道的或者看过的。这样,故事之外原本枯燥的物理知识竟然也成为吸引我继续读《三体》的动力。

这本书,人人可读,人人应该读。物理知识不是试卷上的,它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有了这些知识,真的打开了自己的视野,还有思维方式。

物理读书笔记 篇3

物理学的发展史上,有两个时期,绝对称得上是史上最伟大的时代。17世纪末,牛顿以《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宣布了近代物理学正式创立。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彻底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至今深深困扰和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回顾曾经的那段20世纪的历史,就像品味两颗青涩的橄榄,咀嚼越久,回味更无穷

通读这本书,作者以一种科学和人文素养相交织的语调向我们介绍了量子力学从发现,斗争,批驳,直至最终被广为接受的整个过程。从电脑到激光,从生物到核能,航天卫星理论皆赖以建立。从今天,现代的角度看过去,整个发展史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震撼。 光的本质是什么?是波动还是微粒?过去的400年中两个派系数次交锋。起先,以牛顿为首的微粒说依靠经典力学的奠基,在物理界获得了普遍的公认地位。随后,后起之秀托马斯杨悄然间发现了干涉现象,波动界的干涉条纹撼动了整个微粒世界。麦克斯韦于1856,1861,1865年连发三篇关于电磁理论的论文——预言光是一种电磁波,并于1887年被赫兹证明,使波动说在第二次波粒战争中登顶加冕。历史总是这样,一边落英缤纷,乱花迷眼,一边又是乌云乍起,电闪雷鸣。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物理界阳光灿烂的天空漂浮着两朵小乌云经典力学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波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问题。第一朵乌云导致了相对论革命的爆发,而第二朵导致了量子论革命的爆发。紧接着,第三次,第四次的波粒战争接踵而至。而伟大的真理,则在烈火和暴雨中实现涅槃。在痛苦的上下求索的30年里,验证了光的波粒二相性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正确性。

整个量子物理的发展,是基于无数次试验和交锋中蹒跚中前进的。通读完这本书,我很明显的认识到。我要努力地培养自己大胆假设和猜想的思想。有时,机遇,灵光稍纵即逝,或许他并不起眼,但正是这一个个小的不起眼,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预言了磁生电,海森堡在量子物理中引入了晦涩的矩阵……把握灵光,潜心钻研,即使不一定成功,其中的那些困惑,激动,恐惧和震惊也值得人品味。除此之外,仍要坚持不懈,脚踏实地地触碰自己想做的事。薛定谔,狄拉克博士大器晚成,依旧努力抓住时光的尾巴,在不确定度和P数上努力延伸,完成了量子物理学的部分奠基工作。三年磨一剑,五年磨一剑,甚至是十年磨一剑,在虚无缥缈的理论中,历史给予了他们最好的褒奖。

上帝掷骰子吗?这本书以此为题,揭示的是量子物理中最鲜明的特点——不确定度。回顾来看,整个量子物理的发展史扑朔迷离,但更可贵的是再这背后拓荒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史0世纪最可贵的财富。

物理读书笔记 篇4

如果你想快速的,简单的去了解这些物理学,便可以读一读长泽光晴的《太喜欢物理了!》这本书,从生活和物理,带你探究那些我们生活的自然中、你去做的体育运动中、你乘坐的交通工具中、你看到的光和听到的声音中的物理学。让那些晦涩难懂的物理科学属于变为直观的图像,化繁为简通过插图一目了然,当然在你阅读之后,便可以学会如何利用好物理学常识帮助自己更好的生活亦或保护好自己免受一些运动中、生活里损伤。

当然《太喜欢物理了!》很适合与孩子一起阅读,里面谈及的知识会有助于培养对物理学习的爱好,毕竟爱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抽水马桶是什么原理,冰箱如何制冷,遥控器如何切换频道,太爱你控为什么会是蓝色,人们为什么不喜欢高湿度,鱼的研究有什么秘密,高尔夫球为什么很多凹坑,LED如何发光,GPS如何进行定位,这些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但是如果真的让我们来说说原理,一时还真答不上来,那么咱们就可以带着这些疑问在这本书中找到简单易懂的答案,你能想到每天随手使用的遥控器就蕴含了光学、电磁学、波学吗?

对于学习物理学著名学家费曼说:“科学是一种方法。它教导人们:一些事物是怎样被了解的,什么事情是已知的,了解到了什么程度,作文如何对待疑问和不确定性,证据服从什么法则;如何思考事物,做出判断,如何区别真伪和表面现象?”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因此,物理不仅仅是一本科学,更是教会给我们很多道理,例如生活中我们都知道小称砣压千斤,也就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四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而在生活中我们一些微小的举动可能成为巨大的力量改变着这个社会。摘不着的是镜中月,捞不着的是水中花,也就是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我们看待人生中的事务更多应该务实。人心齐,泰山移,也就是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这也是人与人团结的力量。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也就是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好生活所给的压力。真金不怕火炼,也就是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4℃,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咱们做人也要不算的提升自己接受工作与生活的检验与考验。这些与物理息息相关的生活哲理谚语,无时无刻不提醒着我们一些做人准则,看待事物的办法,思维的方式。

物理读书笔记 篇5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看完这本科普书,就会发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上学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不是这个理姑且不说,但确实,物理绝对是高考拉开分数差距的一个科目。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从课堂上认识物理学,就难免给之冠上一个深奥难懂的评价,反而让大家对物理没了兴趣。类似《太喜欢物理了!》这样的科普书的出现,就是我们重新认识物理的一个好机会。

用课本上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发现我们寻常忽视却又有趣有意思的小细节,解释我们寻常疑问却又没有人能为我们解惑的小问题,《太喜欢物理了!》既是一本物理学启蒙书籍,也是一本物理学常识书,能让我们涨知识,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

比如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叹:今天的天真蓝。那么,为什么有时候天空是碧海般湛蓝的颜色,有时候天空又呈现出绚烂的红色呢?其实,这主要涉及到光的散射问题。

中午阳光直射时,部分蓝色系的光发生了散射现象,以至于被我们人眼所感受到的天空成了纯净的蓝色。而每当日出和日落的时候,不仅蓝色系的光会散射,绿色系的光和黄色系的光也容易发生散射,综合起来我们就会看到一片红色的天空。

而关于冰箱如何制冷的问题,这本书给出的解释也是简约又通俗。有的冰箱采用的是热循环制冷的方法,所谓的热循环,作文就是利用液体汽化时会吸收热量的原理,来使温度下降。为了减少振动和噪音,也有冰箱会采用佩尔捷装置来制冷,此时用到的原理,就是佩尔捷效应的接触面热量转移了。

大家都用过的铅笔和橡皮擦,其实也蕴含着物理学知识。铅笔为什么能写字呢?而又是为什么橡皮擦能够擦除铅笔的痕迹呢?在《太喜欢物理了!》这本书中,这个困惑我们多年的问题终于有人回答了。

原来,铅笔芯的材料石墨是非常容易剥离的碳原子层,当我们在纸上写字,碳原子层就会被卡在纸纤维间,形成了字迹。而橡皮在纸上摩擦时,由于它对于碳原子层的亲和性更强,就会在反复摩擦中带走铅笔字的痕迹。

原来,物理一点也不高冷,它就在我们身边,能解释很多生活现象,也带来了很多生活的便利。而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我们也会开启一个不一样的物理求知之旅,更好地认识我们的世界。

物理读书笔记 篇6

我最喜欢看传记,因为它可以让我汲取伟人、英雄的经验,来开辟自己的人生道路,或者沿着传主的足迹为自己设定高远的奋斗目标。

牛顿:英国数学家、物理学家。

牛顿是一个早产儿,生下来的时候非常小,体重只有三磅多重,许多人认为他活不了多久。他的父亲在他还没出生时就去世了,母亲也在他四岁的时候改嫁了,他只好和外婆住在一起,家里非常穷。

牛顿从小就展现出了他的创造才华。他在小学的时候就成功地制造出了马车和日晷仪,在上中学的时候又成功地制造出了风车和水钟,别人都认为牛顿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久,牛顿考上了剑桥大学,他废寝忘食的学习,可是斯托丽出嫁、母亲去世、学术的争论以及恶毒的攻击,让牛顿几乎崩溃。这时候,巴罗教授、波义耳教授以及家人都给与牛顿情感上的支持,才是牛顿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中去。

读到这里,我不由得陷入了深思中……

牛顿学习生活条件这么差,还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再想想我们,学习条件这么好,父母每天给我们准备着好吃的、好喝的,有的父母甚至拿高价让我们去读好学校。就这样,有的学生还不好好学习,跟牛顿相比,我们实在差得太远。

我们不要辜负家长对我们的期望,好好努力吧!

高中物理读书笔记怎么写4篇


高中物理读书笔记【篇一】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中物理甲种本第二册第六章的第十一节。电场是电学的基本知识,是学好电磁学的关键。本节是本章知识的重要应用之一,是力学知识和电学知识的综合。在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中都把本节知识列为理解并掌握的内容。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把电场知识和牛顿定律、动能定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对力、电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打下基础。

2.教材的安排与编者意图:

这节教材先从能量角度入手研究了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然后,又从分析粒子受力情况入手,类比重力场中的平抛运动,研究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问题。编者安排这一节,一方面是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借助分析带电粒子的加速和偏转,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基础: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力学和电场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了分析有关电场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考虑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好,理解接受能力比较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共同的探讨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4.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如下目标:

⑴知识上:理解并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的原理;

⑵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表达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养成科学思维的方法。

5.教材的处理:

以演示实验设疑,引入新课;通过微机模拟结合理论分析,讲授知识。

重点让学生清楚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的原理,这是本节内容的中心。由于带电粒子的偏转是曲线运动,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故作为本节的难点,通过类比重力场中的平抛运动突破难点。

二、教学设想:

1.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本节属于派生性的知识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通过实验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微机模拟电子运动,使微观粒子运动的过程宏观化;通过恰当的问题设置和类比方法的应用,点拨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使学生动口、动脑、动手,亲身参与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应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等现代化手段,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及心理特点:

⑴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⑵通过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规律的消化理解;

⑷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演绎推理、归纳总结出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3.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切实完成所定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一些主要的教学环节采取了如下设想:

⑴以演示实验设疑,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介绍电子束演示仪,并说明只有高速带电的粒子(电子)轰击管内惰性气体发光,才能看到电子的径迹。学生会对电子如何获得速度产生疑问,通过控制电子束的偏转方向,学生又会对这一目的的如何实现产生疑惑,从而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提出课题。约3分钟。

⑵在新课教学中,以微机模拟与问题探讨想结合进行理论分析,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①.以微机演示电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运动的全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电子运动的全过程可以分为那几个阶段?在每一阶段电子各做什么运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先在整体上对带电粒子运动的全过程有清晰的脉络,有助于局部过程的分析。

②.以微机演示电子在加速电场中的运动,让学生思考如何求电子射出加速电场时的速度?并进行推导。使学生认识到在匀强电场中可以根据牛顿定律和动能定理求速度,同时指出应用能量的观点研究加速问题比较简单,动能定理也适用于非匀强电场。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养成科学思维的方法。

③.以微机演示电子在偏转电场中的运动,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电子在偏转电场中的运动与物体在重力场中的平抛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②如何类比重力场中的平抛运动来分析带电粒子的偏转?这样的引导之后学生自然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突破了难点,也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④.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前提下,让学生动手动笔推导侧向速度V┸,侧向位移y及偏转角Ф的表达式。使学生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记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⑤.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改变电子射出加速电场时的速度、电子射出偏转电场时的侧向位移及偏转角的大小?进一步对加速和偏转的原理深化理解,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⑥.用电子束演示仪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使学生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来。

⑶设置联系加速和偏转的全过程的问题进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应用新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行知识反馈。

⑷小结:设置问题1:我们怎样实现对带电粒子的控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小结;设置问题2: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理论联系实际,培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

⑸布置作业:以巩固知识,丰富学生知识面为目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作业为课后1、3题,并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带电粒子加速和偏转应用的科普文章。

4.板书设计:纲要式板书,力求条理清晰,体现中心内容,突出重点。

三、说课板书:(含时间分配)

全过程

实验引题——微机模拟加速规律得出——实验验证——巩固练习。

高中物理读书笔记(篇二)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曲线运动》一章中的第八节,也是该章最后一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以后的一节应用课,通过研究圆周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使学生深入理解圆周运动规律,并且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生活体验,加深物理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

(二)教材处理

教材中的“火车转弯”与“汽车过拱桥”根据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顺序作了对调,并把最后一部分“离心运动”放到下一节课处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向心力的认识,会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

(3)了解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分析圆周运动方法,会分析拱形桥、弯道等实际的例子,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几个圆周运动的事例分析,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向心力的方法。

(3)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与圆周运动有关的知识,并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发现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向心力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2)体会圆周运动的奥妙,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求知欲。

(四)重点

分析具体问题中向心力的来源。

依据:学生常常误认为向心力是一种特殊的力,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另外受到的力,课本中明确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向心力的来源,并且对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地比较仔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

(五)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分析向心力来源,尤其是在火车转弯问题中。

突破办法:组织学生多讨论,多做练习,对学生不太熟悉的火车车轮结构等问题借助演示图片加以说明,使学生更易理解。

二、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推理法和分析归纳法。

(二)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图片,并辅以视频。

多媒体使用说明:多媒体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使空洞的语言描述得以形象地展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学法分析

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创设情境,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问题的讨论,并归纳总结出结论。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进入角色充当课堂教学的主体,帮助学生自觉、生动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既培养了能力又发展了智力。

四、课堂教学设计

(一)引课

复习提问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向心力相关知识,以及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来源。

请同学举例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以此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主要过程

●汽车过拱形桥的问题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问题1:如果汽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或静止时,在竖直方向上受力如何?

问题2:如果汽车在拱形桥顶点静止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3:如果汽车在拱形桥上,以某一速度v通过拱形桥的点的时候,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受力情况,并逐步求得桥面所受压力。

分析过程: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汽车的受力情况;

(3)找圆心;

(4)确定F合即F向心力的方向;

(5)列方程,得结论。

问题4:根据上式,结合前面的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a、汽车对桥面的压力小于汽车的重力mg;

b、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汽车对桥面的压力越小。

问题5:试分析如果汽车的速度不断增大,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当速度不断增大的时候,压力会不断减小,当达到时,汽车对桥面完全没有压力,汽车“飘离”桥面。

问题6:汽车的速度比更大呢?汽车会怎么运动?(提示,此时汽车受力、速度、加速度如何)

汽车以大于或等于的速度驶过拱形桥的点时,汽车与桥面的相互作用力为零,汽车只受重力,又具有水平方向的速度的,因此汽车将做平抛运动。

问题7:如果是凹形桥,汽车行驶在最低点时,桥面受到的压力如何?

问题8:前面我们曾经学习过超重和失重现象,那么试利用“超、失重”的观点定性分析汽车在拱形桥点,凹形桥的最低点分别处于哪种状态?

超失重现象不只发生在竖直方向运动的物体上,而是竖直方向是否有加速度,与速度方向无关。

强调:汽车做的不是匀速圆周运动,我们仍使用了匀速圆周运动的.公式,原因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对于高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

汽车过桥问题,实质上是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由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mg及方向(竖直向下)恒定不变,因此当物体经过圆周上各个不同位置时,重力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作用是不同的。

此处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竖直面内圆周运动在点和最低点以外的向心力的来源。

●火车转弯的问题

展示火车沿直线运动情况,火车车轮的特殊结构。

问题1:请根据你了解的以及你刚才从图片中观察到的情况,说一说火车的车轮结构如何?轨道结构如何?

车轮内侧轮缘半径大于车轮半径,轨道将两车轮的轮缘卡在里面。

问题2: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时,所受合力如何?

问题3: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火车做曲线运动,所受外力怎么样?

问题4:如果轨道是水平的,火车转弯时,做曲线运动,需要的向心力由哪些力提供呢?

问题5:火车的质量很大,行驶的速度也不很小,如此长时间后,对轨道和列车有什么影响?

问题6:如何改进才能够使轨道和轮缘不容易损坏呢?

提示:从分析向必力的来源着手。

设计:使路面向圆心一侧倾斜一个很小的角度,使外轨略高于内轨,这样,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提供了向心力,外轨就不受轮缘的挤压了。

再次展示火车转弯时候的图片,提醒学生观察轨道的情况。

总结:

1、如果在转弯处使外轨道略高于内轨道,火车受力不是竖直的,而是斜向轨道的内侧。它与重力的合力指向圆心,成为使火车转弯的向心力。

2、如果根据R和火车行驶速度v适当调整内外轨道的高度差,使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G和支持力FN的合力提供,这样外轨道就不再受轮缘的挤压了。

问题7:当轨道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θ和转弯半径R确定的时候,速度多大时轨道不受挤压?

问题8:如果火车实际行驶的速度大于此速度时,向心力应该由哪些力提供?如果小于此速度又怎么样呢?

引申:公路转弯处路面的特点。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

就教材58页“思考与讨论”展开讨论。

高中物理读书笔记(篇三)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张思明老师的《用心做教育》,感触颇深,我为张老师那种对学生对教育博大精深的爱所折服,惊叹张老师30年教师生涯的传奇经历,感佩张老师所取得的丰硕教育成果。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这是张思明老师给我最好的启发,也是我最大的收获。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一年多了。当我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用心做教育了吗?我有了深深的感悟:只有倾注真实情感的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时时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孩子是我的”,这样,对于学生做出的种种事情,才能采取比较客观公正的处理方法。教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既要包容学生的优点和成绩,更要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我们的工作很苦很累,也许很少能感到它的乐趣所在,但是我们仍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努力工作,用爱心去帮助学生,用真心去打动学生,用百分之二百的心血去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感化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真情谈话,扬起学生理想的风帆。用教师的真爱和点滴话语,不断敲击学生心灵的键盘。也许我们的努力和话语在短期内起不到任何作用,但是人心总是肉长的,我想日久天长,我们的学生总会由漫不经心到提高精神,由面无表情到有了笑容……

教师传授的知识可能很快被遗忘,但教师做人、做事的态度,教师的人格却常常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用语言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不如力求用自己的行动,让学生悟出做人和治学的道理。用心和用力是不一样的。用心就是要努力认识、感悟教育的规律,努力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成自己的教育实践,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不仅看成是一项事业,而且是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断地想着它、念着它、琢磨它、感悟它、享受它。用心去聆听学生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品味教育现象,用心去感悟教育中的规律、用心去施展教育的智慧,用心去创造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用心去实践育人的过程等,均源自‘用心’。用心做教育方能留心观察、细心品味;用心做教育方能专心实践、恒心坚持;用心做教育方能达高致远、荣辱不惊;用心做教育方能童心未泯,拥有爱心;用心做教育方能心怀感激、胸襟坦荡;用心做教育方能展示自我、感悟生命。

张老师作为一名教学能手,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更让人羡慕,通过阅读它的数学教学的诸多方法,我体会如下:

首先是我们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过得去。以前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而这个说法对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如果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会大大降低。作为跨世纪的教师,我们要想办法去开凿并拥有“一眼泉”。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孤立的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搞花架子,而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旁敲侧击,从点到面,提倡发散思维,提供多种解法,扩大题型量,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深入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那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是情感交流,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在与学生谈心时,通过观察学生的举止言谈,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对话式的,多点鼓励、少些责备,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当学生有了进步时,应予以肯定的赞扬,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与他们一起分析原因和危害,帮助他们制订改正的措施;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应该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帮助解决,从而使学生感到我们老师是可依赖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诚地热爱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使学生对你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再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现代小学生见多识广、思想活跃,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唯老师是从,常常将不合己意的灌输拒之于心扉之外。所以老师要事事和学生同甘苦,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抛弃那种反映出“师道尊严”的上对下的说教,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师生只有在平等、情感交融的情况下,才能推心置腹地沟通思想,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从而在平时的课堂中互相配合,教学相长。

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的。

高中物理读书笔记【篇四】

我一直认为,物理和艺术是没有交集的,它们的相碰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而我却没想到,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别样的物理世界和艺术殿堂。

作者施大宁以一种抽象的意识,将每一章的内容用极其生动简略的语言进行概括,例如“硬币的两面”、“持久的革命”等等。作者以艺术的表现形式解释复杂的物理原理,用直观的图片来进一步阐释抽象的道理。

美术画作中有远近事物的区分,因此艺术家对画布上物体的大小就要好好斟酌。在解释这个原理时,书中以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作品《雅典学院》为例,首先对画中众多人员站位做简单的介绍,然后深入的比较远近人物在位置摆放上的差别。简练的语言,绝妙的图释,让我这个文科生很快理解这种抽象的物理原理。同时也让我明白,一幅看似简单的画里原来深藏玄机,那些生活中我们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施大宁兼以物理学家和艺术家的视角,相互平行的阐述了人类图像建立的发展历程,以及对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时间、空间和光)的认识,让普通人也能体会到物理的艺术之美。

这本书使我看到物理与艺术相得益彰的和谐之美。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系列


古语有云: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人的成长离开不开书籍营养的滋养,在阅读相关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那么,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将它记录下来也方便了我们以后随时也可以翻看,你对写读书笔记熟悉吗?为了让你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系列”,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篇1)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黒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4、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5、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着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6、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篇2)

少见的一部反弦论之作,更难得的是作者本人也曾经被弦论鼓舞并为之工作过多年。因此这不是圈外人对弦论一知半解、意气用事的泄愤,而是出于内部专业人士冷静的现状披露和系统性批评。

作者系统周密地刻画了弦论的总体困境和具体困难。从外在特征看,自18世纪以来科学史尚未有过如弦论这般数十年内既不能得到实验验证也未有理论突破性进展,却依然有着重要影响力并因此占据大量学术资源的理论假设。这可以被称为“后现代物理学”特征:它脱离了现代物理学依托经验实证的学科规范,弦论科学家们认为,弦论的理论形态如此美妙,以致于它似乎只需要数学的和谐就足以证明自己的光明前景。作者用科学史的例证向我们表明,历史上曾经有多少“成套、系统、完备”、“数学和谐”、“形式优美”、“工具性成功”的假说被证明为错误的研究思路。

此外,作者更进一步在爱因斯坦革命框架下,提出了5个弦论或任何一种其他理论需要作出有效解释的基本问题,涉及到“实在性”、“大统一理论”、“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等重要理论方向。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爱因斯坦革命的意义之一在于构造了一种“背景独立”的理论形式,它成功将时空形态转化为为理论演绎的内在结果而不是人为设定的外部前提(后者例如牛顿时空,那种绝对时空就是一种“背景相关”的理论形式,即具体理论形式将取决于时空背景这一外生变量)。“背景相关性”对应弦论的问题是,10维时空的常数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每指定一种常数,就对应一种可能宇宙,当理论预期的结果不能实现,那只要修改常数就好了,这样的理论是不会出错的(这也是为什么强子对撞机迟迟不能实现理论预言而只能一味上调理论阈值加强对撞能量的原因),可是科学必须具备可证伪性。

这种“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是怎样行成的呢?作者追溯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科学史的进展并认为与此相关。那种量子论革命中孕育的特别的科学作风(诸如反哲学、反理解、反实在等风气)带来了短期的爆发性成果,长期中却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负面效应。当弦论科学家着迷于弦论绝妙的理论形式而拒绝其他替代理论时,科学理性实际已经让位于非理性的信仰。

本书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多种弦论以外的替代理论,在弦论不仅占据了科学世界,也占据了科普世界的局面下对科普读者很有启发意义(毕竟我们对于弦论已经不算陌生了,对“动力三角化”、“圈量子理论”、“扭量理论”、“因果集”、“超引力”等冷门时空物理学领域却知之甚少)。

本书对具体问题的专业讨论不少,尽管就“对称性”等概念做出了教人耳目一新的比喻式说明,在通俗性上仍然有所欠缺,作文相比其他一些优秀的科普作家作品而要算不上对非专业读者有特别的照顾,这固然不是大问题,因为作者提供东西一般而言是越多越好,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但是,这本书逼迫读者跳过的地方可能真的不少。

最精彩的一章是第十七章《奈何社会学》,表明当代物理学研究环境的变化和与“量子力学风格”相对的“粒子物理学风格”如何不再适应当下的前沿问题,生动刻画了弦论学家群体的若干特征(夹着偶尔指名道姓的爆料,八卦程度极高,相当精彩),这些才是弦论停滞甚至物理学停滞的“社会学”根源。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篇3)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有多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会被偷走?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由于热胀冷缩,铁路夏天会比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篇4)

《物理学史》读后感800字:

1、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

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篇5)

罗素认为,哲学是介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以来,一直借以这三种方式探索自然和人类本身的奥秘。在科学中,物理学是最基础的学科,它与哲学的渊源最深,它研究的是自然界的物质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规律。固体物理学又是物理学中研究固体材料宏观性质和微观过程的重要分支。

固体材料可分为晶体、非晶体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晶体。

在自然界的矿物中,晶态物质占到98%以上。理想晶体中原子排列十分规则,主要是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或称为长程有序),这种排列的具体形式又称为晶格,按宏观对称性,世界丰富的晶体类型分属于十四种晶格。但物质并不是理想中的完美,实际的晶体中总是存在着各种缺陷,影响着晶体的性质。

格点是晶体中原子的平衡位置,由于热性质原子会在格点附近做微小振动。晶格振动的研究对固体材料宏观性质和微观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但固体中大量的粒子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振动成为一个复杂的多体问题,很难严格求解器运动状态。具有能量但不具有质量的准粒子——声子的引入,对描述晶格振动起到了简化的作用:可以用声子数来描述简正振动运动的量子态;可以用声子数的变化,来描述简正振动量子态之间的跃迁;可以用声子间的相互碰撞来描述非简谐作用。

非晶体原子排列不具有长程有序,但任具有一定规则,称为短程有序。准晶体是固体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篇6)

本书主要探讨新物理学的进展以及其对宗教的影响,采用还原论及整体论的方式,从宇宙起源及终结到物质的组成、生命的诞生、精神的出现,以及相对论和量子学对传统物理学的重大颠覆。作者力求全方位了解世界,去探索宇宙存在的意义。

关于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并非死对头,相反很多科学家有广泛的宗教信仰。两者从不同的出发点去诠释人类的根源问题。而在宇宙起源方面,两者有惊人的联系点:大部分科学家都相信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而大爆炸的推力——宇宙的第一原因,许多神学家偏向于上帝。

科学并非否定上帝存在,不过相对于宗教把上帝搬出来作为无法解释的现象的救兵,科学家们更愿意去深入探究,追求让人信服的理论。尽管目前谁也无法解答宇宙的目的。

当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如天堂地狱空间时间等概念已经变得无意义,老旧的理论需要更新才能适应新的时代。但宗教坚信有一个终极真理(教义),在这点上,以怀疑为美德、不断更新的科学与宗教格格不入,甚至科学可能对宗教构成威胁,两者冲突不断。

关于宇宙起源和终结。

宇宙大爆炸广泛被人们接受。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辐射、星系红移等现象证明了该理论。时间与空间由此诞生,随后宇宙不断膨胀并冷却,形成星系,出现生命。宇宙的模型有几个,但都未经证实,目前尚在探索中。关于创世还有几个疑问,如创世的能量从何而来,物质及时空如何产生,宇宙如何进入有序状态,宇宙膨胀力与引力极其微妙的平衡等,量子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这些问题,但宇宙仍然无法被解释。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宇宙不可能永久存活下去。恒星燃烧殆尽后会渐渐死去,如果宇宙继续膨胀,恒星会被黑洞吸收然后连通黑洞一起蒸发,或者分解成电子中微子等,如果宇宙停止膨胀,宇宙的一切会被引力拉扯收缩成原子大小,随即大崩塌。除非上帝能超越宇宙定律将熵降低,否则宇宙终将死亡。

关于物质、基本力。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物质跟能量可以互换,但宇宙的物质和能量从何而来暂无定论,有说法是大量电子与正电子湮灭后会留下一个质子,这些质子形成了如今的宇宙。

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往下是原子核与电子,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最基本的粒子是夸克和轻子,前者组成强子。粒子间有深刻的抽象对称现象。

越是微观、质朴的系统,物理定律越简单。创世初期只存在统一力和引力,随着宇宙冷却,形成四种基本力。强作用力与弱作用力只存在于微观粒子。目前物理届还没能整合四种基本力。

关于相对论、量子力学。

相对论揭示时间与空间并非固定不变,而会随速度、身处位置等因素不同而拉伸。某种意义上,将来早就存在,过去尚未消失。

量子力学证实了精神对客观世界的实质影响。它的基本要素是不确定性,只有当观察者观测时,微观世界才会崩塌确定下来。宏观世界是否也受到量子力学的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

由量子力学衍生出平行宇宙的理论:粒子每次与宏观世界互动都会分化两个宇宙,所以存在无数个平行宇宙。平行宇宙理论上不可能互通。

两个新物理学的顶梁柱学说似乎天生矛盾:相对论说将来早已存在,量子力学则彰显精神的自由意志。物理届对此尚无定论。

关于还原论和整体论,以及生命、精神等。

还原论是抽丝剥茧,把事物还原到最小组成,整体论则从整体出发去探讨:整体往往具有个体没有的特质。

物质分很多个层次。当组合足够复杂,跨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有层次的上升。最初是各种粒子,往上是物质的各种特性如冷热,再到物质的区分“水”“风”等,再上是复杂的组织如细胞器官,此后是青蛙等生物,然后是人、历史等概念,继续是善恶、美、希望等。还原论的质朴性和整体论的复杂性同等重要。因此,生命的奥秘不在于组成的粒子,而是粒子的组合方式。

整体论证明了抽象的精神的存在,精神完全可以建立在机械化的物质上。这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帝的存在留了余地。

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整体论是否有另外的规律存在,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

关于上帝的意义。

正如上面所说,上帝往往被宗教人士用来解释不可思议的现象。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宇宙定律被揭露出来,留给上帝的空间已经不多了。

宇宙的偶然性、生命起源的神奇、宇宙定律的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诞生等都不同程度需要进一步的解释,目前最优解是上帝。

上帝到底是超自然的存在还是超智能生物?前者无所不能,甚至凌驾于宇宙法则之上,随着改造宇宙——但目前没任何证据证明有超自然的存在。后者不过是高度文明的智慧生物,也得依循宇宙法则,与宗教所说的上帝并不一致。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好书。篇幅不短,但要介绍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广泛,许多假说和理论都只是一掠而过,没详细探讨。所以作为启蒙书确实非常适合,尽管也要做很多功课才能弄清楚各种名词概念。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篇7)

有一种书,读完以后,过了很长的时间,除了书的名字,内容全部都忘了,但是仍然觉得这本书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物理学的进化》就是这样一本书。二十多年过去了,书中写的啥全部忘完了,但总有一种买来再读的冲动。终于它再版了,再次阅读,理解了这书为啥会有的魔力。

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徳用简洁的问题勾划了物理学进化的各个关键点,即使没有很深数学和物理知识的人都能读懂。在书的开篇,作者提到:我们设想有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重要的线索,这样使我们不能不提出自己对事件真相的见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故事的构思,不等作者在书的结尾作出交代,我们就早已得到完满的解答了。只要不是低劣的侦探故事,这个解答不会使我们落空,不但如此,它会在我们期待它的一刹那就立刻出现。 这个奥妙的侦探故事,至今还没有做出解答。科学家读自然之书必须由他自己来寻找答案。作者也提到这样的比喻不是很确切,在书的的后面会进行修正。但是如果把对未知的探求用推理的方法来分析各种线索,这不正是科学的方法吗?

我一直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悖论推动的,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我已经忘记了,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科学上的重大进步几乎都是犹豫旧的理论遇到了危机,通过尽力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儿产生的。

在书的结尾,作者给出对科学的看法:科学不是一本定律汇编,也不是一本把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集合在一起的总目录,它是用来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的人类智力的创造物。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难道不是正确学习科学的方法吗?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篇8)

《物理学史》读后感800字:

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发展的梗概,分为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领域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绍。本书较为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于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此外,部分章节后还附有阅读材料,主要介绍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几百年前,物理学叫自然科学,被人们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一部经典物理学著作就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源地。学习物理学史会告诉我们,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哲学思潮有联系。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反过来又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物理学的进展往往给哲学的进展提供新鲜例证,而哲学也常对自然科学指出前进的方向。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黒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篇9)

物理学家读后感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是近代力学,光学,天文学的奠基人。也许你认为他从小一定是聪慧超群的神童吧?其实不然,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智力迟钝,呆头呆脑的,曾经还留过级,被老师认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顿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他以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勤勤恳恳地做科学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别人用一倍时间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时间去做。”终于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大物理学家.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及时地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只有丢弃错误,才能走上一天通往成功大门的路。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人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的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也是一样嘛!

当我们选择用学习时间来看电视,玩电脑时,我们便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就还是好学生;当我们以生病为借口不出去上间操时,我们便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我们不再逃避做间操,我们就还会受到老师的好评;当我们在小测验中遇到了难题便选择抄袭时,我们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停止这个手段,用心去思考这道题,我们便还是清白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样,每天反省自己,及时地发现并丢弃错误,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尤其是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观还没有定位的我们,更需要及时地发现并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爱因斯坦——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也就是“相对论”的创立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有可能会有人觉得爱因斯坦会比别人稍微聪明一些;也有人觉得他可能是别的普通人的能力强很多;其实不然,爱因斯坦出生时还要比普通人迟钝许多呢!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很笨,可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当时呆头呆脑的爱因斯坦会成为如今闻名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是啊!他们都只看到了爱因斯坦的缺点,谁也没有去注意他的过人之处,虽然爱因斯坦3岁时还不会说话,可是就是4岁时,父亲给他的一个罗盘,给了他启发,改变了他那(我自己认为)‘枯燥’的命运……

爱因斯坦虽说不是很聪明,可是他也有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他很爱动脑筋,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会问老师,同学,或者家长,如果实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源,那他便连续几天饭吃不饱,穿不暖…这样的情况直到维持到把这个办法解决为止。

12岁那时,爱因斯坦的叔叔又给小爱因斯坦出了一道物理难题,叫做勾股定理,让爱因斯坦来证明这条定理,爱因斯坦花了3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把这个难题解决了,要知道,爱因斯坦那时才12岁啊!

爱因斯坦也曾经自己回忆过:“主要的弱点是记忆力差,特别苦于记单词和课文。”爱因斯坦虽然有少许的不及它人,可是,爱因斯坦却懂得勤学苦练,乐于探索,有所发现,更能究根问底——善于探索,乐于发现,也是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之一。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篇10)

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 550 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 100 页。全书大致分为 19 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那么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长 300 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 200 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力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试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眼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板的人居然会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的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伴我如痴如醉汲取知识。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篇11)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世界上最软最软的物理书》读书笔记


种子的责任是开花结果,园丁的责任是料理花园,医生的责任是救死扶伤,老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作为学生,我们的责任是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最近我又读了一本叫做《世界上最软最软的物理书》这本书。

从这本书上我了解到以前我所不知道的很多知识,比如为什么过山车没有发动机还可以跑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在溜冰的时候很不容易停下来?是什么让星星发出闪烁的光芒?还有好多好多的问题我都可以在书里找到答案,我问妈妈为什么别人会知道的这么多,而我却不知道呢?妈妈说那是因为这些答案都是这些科学家通过无数次的研究,实验而得来的。

现在我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问,如果我们自己能动动脑子,动动手,也许我们自己也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妈妈说,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还要学会积极的动脑动手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养。

现在的我只是蓝天下一只正在学习飞翔的雏鹰,要想长成威武潇洒、自由翱翔的老鹰,只有不断尝试,勤于探索,迎难而上。学习之路是一条荆棘之路,只有掌握技巧,有足够的毅力和决心,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我要从现在起学会多想多问多动脑子,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科学。同学们我们一起努力吧!

精选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精选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物理学读后感读书笔记”,敬请浏览。

作品的读后感该如何去写呢?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更加明白这本书背后所掩藏的现实意义。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把握书本中的内容,领会书中的相关精神,读后感大全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篇1

物理学家读后感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他是近代力学,光学,天文学的奠基人。也许你认为他从小一定是聪慧超群的神童吧?其实不然,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智力迟钝,呆头呆脑的,曾经还留过级,被老师认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顿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他以坚强的意志,惊人的毅力勤勤恳恳地做科学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别人用一倍时间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时间去做。”终于成为了举世瞩目的大物理学家.

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最伟大的人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重要的是及时地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只有丢弃错误,才能走上一天通往成功大门的路。

据说爱因斯坦来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员问他需要什么用具,他回答说:“我看,一张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纸张、钢笔就行了。啊,对了,还要一个大废纸篓。”管理人员奇怪地问:“为什么要大的?”爱因斯坦答道:“好让我把所有的错误都扔进去。”这个世界从来都是这样,每个平凡或伟大的人都会犯错误,只有像爱因斯坦那样的人,不断的丢弃错误,才能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也是一样嘛!

当我们选择用学习时间来看电视,玩电脑时,我们便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下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就还是好学生;当我们以生病为借口不出去上间操时,我们便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我们不再逃避做间操,我们就还会受到老师的好评;当我们在小测验中遇到了难题便选择抄袭时,我们又犯下了一个错误。但是只要停止这个手段,用心去思考这道题,我们便还是清白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样,每天反省自己,及时地发现并丢弃错误,总有一天我们会看到一条向上的路。

尤其是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观还没有定位的我们,更需要及时地发现并改正错误,丢弃错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变得更优秀!

爱因斯坦——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也就是“相对论”的创立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有可能会有人觉得爱因斯坦会比别人稍微聪明一些;也有人觉得他可能是别的普通人的能力强很多;其实不然,爱因斯坦出生时还要比普通人迟钝许多呢!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很笨,可是,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当时呆头呆脑的爱因斯坦会成为如今闻名世界伟大的物理学家,是啊!他们都只看到了爱因斯坦的缺点,谁也没有去注意他的过人之处,虽然爱因斯坦3岁时还不会说话,可是就是4岁时,父亲给他的一个罗盘,给了他启发,改变了他那(我自己认为)‘枯燥’的命运……

爱因斯坦虽说不是很聪明,可是他也有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他很爱动脑筋,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他会问老师,同学,或者家长,如果实在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根源,那他便连续几天饭吃不饱,穿不暖…这样的情况直到维持到把这个办法解决为止。

12岁那时,爱因斯坦的叔叔又给小爱因斯坦出了一道物理难题,叫做勾股定理,让爱因斯坦来证明这条定理,爱因斯坦花了3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把这个难题解决了,要知道,爱因斯坦那时才12岁啊!

爱因斯坦也曾经自己回忆过:“主要的弱点是记忆力差,特别苦于记单词和课文。”爱因斯坦虽然有少许的不及它人,可是,爱因斯坦却懂得勤学苦练,乐于探索,有所发现,更能究根问底——善于探索,乐于发现,也是爱因斯坦的成功秘诀之一。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篇2

在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名叫《太空密码写给孩子的天体物理学》的科普读物。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太空的起源——大爆炸。

宇宙的膨胀最初有一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宇宙奇点。大部人认为,奇点爆炸的前一刻不存在时间和空间,我们可以认为,这个奇点在爆炸以前,根本是不存在的。依照这个理论,奇点爆炸后的宇宙就是一个凭空产生的产物。假如这个奇点存在,我们目前的宇宙中,还有其他像奇点的东西吗?答案是有的,那么我们的宇宙就还会产生其他的大爆炸,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很多次。

其实对于大爆炸,我最感兴趣的天体是可以吞噬一切天体的——黑洞。

黑洞是怎么形成的呢?黑洞其实是在广义相对论中涉及的一种奇异的天体。

当一颗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承担外壳巨大的重量,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发生爆炸。一个特别大的恒星,它的万有引力非常大,那么它在爆炸后,抛出去一部分物质,而剩下的一部分物质的质量依然足够大,它的万有引力也很大,因此它的收缩幅度越来越大,物质也越来越密,就变成了一个看起来像压缩饼干的过程,这个过程叫作“坍缩”。恒星坍缩后变得足够小,因为它的万有引力太大了,它的.视界边上的引力就变得很强大,光都逃不出去,直到最后形成体积趋于零密度趋向无限大的“点”,这就是黑洞。

黑洞本身就是把别的物体吞进去,相反,白洞是把别的物体吐出来,但是我很好奇,白洞是把哪些物体“吐”出来的呢?科学家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其实黑洞和白洞是一对“孪生兄弟”,被黑洞所吞噬的物体都被白洞所“吐”出来,这样一个“吞”,一个“吐”,看起来就像两个漏斗。

神秘的太空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空间和想象,看,宇宙大爆炸黑洞白洞……有很多的太空密码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如今,我们祖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得也越来越快,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北斗三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建立……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将来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探索更多的奥秘,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篇3

有一种书,读完以后,过了很长的时间,除了书的名字,内容全部都忘了,但是仍然觉得这本书对自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物理学的进化》就是这样一本书。二十多年过去了,书中写的啥全部忘完了,但总有一种买来再读的冲动。终于它再版了,再次阅读,理解了这书为啥会有的魔力。

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徳用简洁的问题勾划了物理学进化的各个关键点,即使没有很深数学和物理知识的人都能读懂。在书的开篇,作者提到:我们设想有一个完美的侦探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有重要的线索,这样使我们不能不提出自己对事件真相的见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故事的构思,不等作者在书的结尾作出交代,我们就早已得到完满的解答了。只要不是低劣的侦探故事,这个解答不会使我们落空,不但如此,它会在我们期待它的一刹那就立刻出现。 这个奥妙的侦探故事,至今还没有做出解答。科学家读自然之书必须由他自己来寻找答案。作者也提到这样的比喻不是很确切,在书的的后面会进行修正。但是如果把对未知的探求用推理的方法来分析各种线索,这不正是科学的方法吗?

我一直认为科学的发展是悖论推动的,这个想法是怎么来的,我已经忘记了,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科学上的重大进步几乎都是犹豫旧的理论遇到了危机,通过尽力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儿产生的。

在书的结尾,作者给出对科学的看法:科学不是一本定律汇编,也不是一本把各种互不相关的论据集合在一起的总目录,它是用来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的人类智力的创造物。自由地发明观念和概念难道不是正确学习科学的方法吗?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篇4

少见的一部反弦论之作,更难得的是作者本人也曾经被弦论鼓舞并为之工作过多年。因此这不是圈外人对弦论一知半解、意气用事的泄愤,而是出于内部专业人士冷静的现状披露和系统性批评。

作者系统周密地刻画了弦论的总体困境和具体困难。从外在特征看,自18世纪以来科学史尚未有过如弦论这般数十年内既不能得到实验验证也未有理论突破性进展,却依然有着重要影响力并因此占据大量学术资源的理论假设。这可以被称为“后现代物理学”特征:它脱离了现代物理学依托经验实证的学科规范,弦论科学家们认为,弦论的理论形态如此美妙,以致于它似乎只需要数学的和谐就足以证明自己的光明前景。作者用科学史的例证向我们表明,历史上曾经有多少“成套、系统、完备”、“数学和谐”、“形式优美”、“工具性成功”的假说被证明为错误的研究思路。

此外,作者更进一步在爱因斯坦革命框架下,提出了5个弦论或任何一种其他理论需要作出有效解释的基本问题,涉及到“实在性”、“大统一理论”、“量子论”和“广义相对论”等重要理论方向。比较重要的一点是:爱因斯坦革命的意义之一在于构造了一种“背景独立”的理论形式,它成功将时空形态转化为为理论演绎的内在结果而不是人为设定的外部前提(后者例如牛顿时空,那种绝对时空就是一种“背景相关”的理论形式,即具体理论形式将取决于时空背景这一外生变量)。“背景相关性”对应弦论的问题是,10维时空的常数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每指定一种常数,就对应一种可能宇宙,当理论预期的结果不能实现,那只要修改常数就好了,这样的理论是不会出错的(这也是为什么强子对撞机迟迟不能实现理论预言而只能一味上调理论阈值加强对撞能量的原因),可是科学必须具备可证伪性。

这种“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是怎样行成的呢?作者追溯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科学史的进展并认为与此相关。那种量子论革命中孕育的特别的科学作风(诸如反哲学、反理解、反实在等风气)带来了短期的爆发性成果,长期中却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负面效应。当弦论科学家着迷于弦论绝妙的理论形式而拒绝其他替代理论时,科学理性实际已经让位于非理性的信仰。

本书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多种弦论以外的替代理论,在弦论不仅占据了科学世界,也占据了科普世界的局面下对科普读者很有启发意义(毕竟我们对于弦论已经不算陌生了,对“动力三角化”、“圈量子理论”、“扭量理论”、“因果集”、“超引力”等冷门时空物理学领域却知之甚少)。

本书对具体问题的专业讨论不少,尽管就“对称性”等概念做出了教人耳目一新的比喻式说明,在通俗性上仍然有所欠缺,作文相比其他一些优秀的科普作家作品而要算不上对非专业读者有特别的照顾,这固然不是大问题,因为作者提供东西一般而言是越多越好,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但是,这本书逼迫读者跳过的地方可能真的不少。

最精彩的一章是第十七章《奈何社会学》,表明当代物理学研究环境的变化和与“量子力学风格”相对的“粒子物理学风格”如何不再适应当下的前沿问题,生动刻画了弦论学家群体的若干特征(夹着偶尔指名道姓的爆料,八卦程度极高,相当精彩),这些才是弦论停滞甚至物理学停滞的“社会学”根源。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篇5

这个暑假,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便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550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100页。

全书大致分为19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有多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会被偷走?假如地球突然停止,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其中蕴含了许多物理知识:由于热胀冷缩,铁路夏天会比冬天长300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200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实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分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的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睛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版的人居然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本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篇6

《物理学史》读后感800字:

1、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学习物理大师的科学方法和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

物理学研究中建立了许多理想模型,理想过程、理想实验、运用了观察和实验,类比和联想,猜测和试探分析和综合,佯谬和反证方法,科学假设方法等等,物理学史中有大量的生动事例说明科学大师们熟练而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取得重要成果的过程。利用这些事例,可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科学方法的教育。比如讲“自由落体运动”时,介绍伽利略用归谬法驳斥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得快”。伽利略指出:“如果从塔上落下来两个同体积的球,其中之一不另一个重一倍,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重的不轻的快一倍。如果将两球绑在一起,重量之和大于重球,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球快。但如果两球是独立的,他们应该比轻球快,比重球慢。一件事情却出现两种结果,证明理论有误。”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过程中,设法用真实实验来说明,设想了大量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成为物理学史中的一朵奇葩。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服务于物理知识的掌握。

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不是某个人突发奇想而出现的。都有其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有的需要一个人一生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善一套理论。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部巨著总结了力学的研究成果,标志了经典力学体系初步建立。

这是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综合,是天文学、数学和力学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牛顿创造性研究的结晶。但是这些成就并不能只归功于牛顿一人,因为在牛顿之前就有很多科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大量有成就的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这位牛顿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资料方面的基础。牛顿在一封给胡克的信中写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人们通常认为他指出的巨人是伽利略和开普勒。其实他完成的综合工作是基于从中世纪以来世世代代从事科学研究的前人的累累成果。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科学精神。

所有的科学家,都不能脱离他所在社会,他首先是一个社会人,然后他才是一个科学家。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遥想两千三百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理学的概念以来,物理学真是历尽荣辱兴衰,但最终冲破了神学的桎梏。在科学的海边探望的孩子牛顿,奠定了物理学的基础,三百多年来,物理学已发展成为一门以人类进步、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学科。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上,正是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益。它的发展从来就对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便是科学精神,现代科学精神的典范和集中的反映就是现代物理学。以现代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一面旗帜,它将高高飘扬在未来的岁月中。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习科学家的优良品质,刻苦学习,向科学的高峰勇敢地攀登。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篇7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但是,伽利略没有仅仅停留在逻辑思辩上,而是继续做了斜面实验。他发现,落体的速度越来越快,是一种匀加速运动,而且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他还发现,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垂直,相当于自由下落,不同物体的加速度是一样的。当斜面完全水平时,加速度为零,这时,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就应该是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斜面实验表明,物体运动的保持并不需要外力,需要外力的是物体运动的改变。伽俐略最终用理想实验由斜面的情形推到自由落体和水平运动的情形。

伽俐略逻辑推理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思维方式,为后人找到了研究物理的正确科学方法。从此,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已经出现(伽俐略语),物理从此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纵观物理学三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实验在检验已知理论,探索未知规律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1687年,牛顿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正式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可直到一百多年后的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笛许利用扭称这一巧妙的实验装置测出引力常数后,万有引力定律才得以全面的展示在世人面前;麦克斯韦对电磁波理论进行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并以一组简洁的数学方程把电磁波理论概括得十分优美对称,但当年却难以令人信服,直到二十多年后他预言的电磁波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的学说才成为举世公认的电磁理论基础;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电子假说总结了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之间长期的争论,能很好的解释光电效应的实验结果,但是直到1916年,当密立根以其严密的实验全面地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后,光的粒子性才被人们所接受可以说:实验,只有实验,才是物理学的基础。

将物理学史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领略前辈大师的研究方法,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二、提升人文素养

物理学史是一部人文史,物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基本运动形式的诸多真理,同时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座道德丰碑。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魅力、人文素养,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精神,都会使学生的情感升华,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格的完美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牛顿是经典物理的奠基人,但他却谦称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居里夫妇是镭元素的发现者,然而他们却没有居功自傲,镭只是一种元素,它属于世界所有,科学应当为大众服务,它应当属于全人类。她说过的这句话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美学史,对称、和谐、统一等美学要素在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导向作用。当先人们对天体的运动还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时,却能直观的感受到其运动轨道应该是圆周,因为圆是美的。物理之美是直观的,比如彩虹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物理之美也是深刻的,电荷之间的引力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都遵循平方反比率,电子绕核运动的模型和星体之间的模型相仿等等无一不显示着物理学深刻的统一美。

物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生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有着最广泛联系的科学。它可以揭开大千世界的奥秘,使学生志向高远,憧憬未来,本应该是学生最为钟情的一门课程。然而,有时它竟成为学生最为头疼和恐惧的课程。这不能不说是单一课程目标与僵化教学模式的一个苦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充分重视物理课程中的人文素养资源,坚持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焕发物理课程的魅力。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篇8

《物理学的进化》这本小书中,我只看到了他思想很小的一个部分,却学习到了包括物理知识、思维方式、哲学思想等许多知识。

《物理学的进化》开篇就写到:我们的目的是用粗线条的轮廓说明物理学家的工作必须像侦探那样用纯粹的思维来进行。我们主要是叙述思维和观念在大胆地探求客观世界的知识中所起的作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本书主要是从思维和观念的作用,而且在作者看来,从物理学家的角度来说,存在客观世界并且还存在客观世界的知识这样的概念,可以说这是作者承认有这样的世界存在,并且,我们可以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二认识其中的知识。

首先,阅读后最大的感想是思维方法的问题。第一,要善于提出问题。在机械观的兴起这个章节中,作者一上来就写到: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接着开始探讨从伽利略到牛顿等人的关于运动问题的思想演化。运动问题的确是一个极好的问题,好问题的提出才会引发人们的探索和研究,这不但适用于物理学这样的自然可续,同样适用于哲学、社会学这样的人文科学。爱因斯坦自己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第二,要重视理想实验的作用。理想实验是方法论的问题,它体现了思维冲破常规的力量。在这本书中,时刻闪耀着思想实验的光辉。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很是出名,包括中学物理课本中写的那个:从斜面滚下的小球如果没有摩擦将会永远的运动下去。还有那个冲破亚里士多德传统的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且不论是否有这样真实的实验,但是把一大一小两个球绑在一起的思想实验,伽利略却是思考过的。在《物理学的进化》中提到的关于以太的实验,几乎都是思想上的实验,因为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以太是不存在的。我们都知道,伟大的相对论的诞生,没有做一个实验,或者说所有的实验都是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完成的。第三,要重视思维的跳跃阶段,以备新思想的涌现。我们都知道科学并不总是循规蹈矩的过程,不管是实验方面,还是理论方面,新思想都有可能随时涌现。好比书中提到的以太的实验,以太漂移实验对以太学说提出了挑战,但是人们并没有打破传统观念,而是对原有学说进行修补,着名物理学家洛伦兹推导出了符合电磁学协变条件的洛伦兹变换公式,但无法抛弃以太的观点。到了爱因斯坦则大胆抛弃了以太学说,认为光速不变是基本的原理,并以此为出发点之一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其次,我从书中还看出了作者深刻的哲学思想。一个科学家如果在自己的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没有达到哲学式的高度,如何对哲学的研究没有一定的造诣,就不可能成为的所谓的大师。书中提到科学研究的结果,往往使离开科学领域很远的问题的哲学观点发生变化。科学所企图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描述自然的理论应该是怎样的呢?这些问题,虽然超越了物理学的界限,但却与物理学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正是科学提供了产生这些问题的素材。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等到这种已经接受了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观点的源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对科学、科学对哲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在这个观点上并非是泛泛而谈,而是以哲学、科学中的实例为佐证的。例如,在2300年前,德漠克利图(Democritus)写道:我们通常惯于把感觉的事物当作是实在的,但是真正说起来,它们不是实在的,只有原子和空位是实在的。这个观点在希腊哲学中是一个哲学观点的设想,在科学上把理论和实验联系起来是从伽利略的工作开始的。在此后的科学研究中,力和物质是理解自然的一切努力的基本概念。研究过程我们暂且不谈,可是经典力学成就却说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力学中假如知道一个运动物体现在的运动状态和作用在它上面的力,那么它的未来的路径是可以预言的,而且它的过去也是可以揭示的。例如所有行星的未来路径都是可以预知的,作用在它们之上的是只跟距离有关的牛顿万有引力。经典力学的伟大成果暗示着机械观可以无例外地应用于物理学的任何分支部门,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引力或斥力来解释,而这些力只与距离有关,并且作用于不变的粒子之间。这段话出自本书第一章机械观的兴起的兴起,在我看来,这段话也充满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是由经典力学所带来的机械论自然哲学的简要说明。书中像这样的段落还有一些,到处闪耀着哲学与科学二者不可分离的光辉。

再次,读这本书的确给人以很深刻的思考,包括物理知识、思维方法、哲学背景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自己以前从来没想过的问题上。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场,相对论》那一章的第四小节时间,距离,相对论中,作者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钟究竟是什么呢?若不是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能我自己来说永远也无法想象这还是一个问题。钟从我出生就一直存在着,它只可能因为没了动力或者坏了而停止或者不能准确的指示时间,却从没怀疑过时间是只有一个的,钟的义务就是准确的指示那个时间。正如书中所写:在两个离得很远的点上有两个完好无疵的钟,它们上面所指示的时刻完全一样。如果我们没有考虑到对这句话要作出实验验证,它总应该是正确的。在经典力学中,时间问题并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在以前用经典力学讨论测量时,对所有的坐标系我们只用一个钟,假如两组钟相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结果会发生什么呢?持有经典观点的物理学家回答说:没有什么,它们还会走得一样快,因而我们既可以用运动的钟也可以用静止的钟来指示时间。这种经典力学的想法或许也正是根植于我们头脑中的想法。但是,到了相对论的体系,这钟一个钟的观念就不在适用了。在相对论中,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有不同的钟,由于不同坐标系中的钟是相对于别的坐标系在运动,所以,钟的步调变了,时间不同了。狭义相对论体现的一个思想就是:时间不是超然绝对的,空间也不是凝固不动的,而且两者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我对相对论的理论问题不甚了解,但是这种颠覆性的时空观却使我体会到了一个事实:没有什么观念是永恒不变、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白的。老师上课的时候曾举这样的例子:我们要是与100光年外的人通话,话语传到要花费光速奔跑100年的时间,如果我想听到那个人的回答,仍然要等上另个百年,那个时候,我已不存在,答案也是传不到的了。这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思考,且不论是否能以光速传递信息,光是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问题了。

最后,我想问的是,为什么要用进化一词来描述物理学的发展呢?作者不但暗含着深刻的知识演化的过程,同时作者也为了说明物理学的知识是进步的这样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更深层次的追问便是科学是进步的这样一个在科学哲学中争论过的话题。《物理学的进化》是一本很薄的书,却蕴含了厚厚的物理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思想,能够引发人的多层次、各个角度的思考。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篇9

我阅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物理学的书,它是前苏联的雅别莱利曼所写的《趣味物理学》了。这本书作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虽然这本书很老,但它很经典,读起来更兴趣盎然,如饮甘露,如食甘贻。

记得那天晚上爸爸下班回家,象宝贝似的亮出一本书,说值得一读。我一看:《趣味物理学》,书很厚,翻了翻,足足有 550 页。细细一看,每一页都有一个物理知识的讲解,还有很多黑白插图。我立刻被吸引,竟一口气看了将近 100 页。全书大致分为 19 章,有的章节会专门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每一则知识都会举一个例子或者讲一个故事,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地只讲抽象的、空洞的概念。里面提到了一些很典型的问题:如十月的铁路那么长?为什么电线在冬天长 300 多米,电线冬天会比夏天短 200 多米;由于惯性,地球如果突然停止,地球上的所有物质都会被甩向太空 在读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章尤为吸引力我的注意力,那就是视觉错觉这一章。这一章中图片丰富,主要为试验图片。比如有一幅测试错觉的图片,是黑格被白线开成许多块,结果看时发现白线交叉点居然有灰点闪现,定眼一看,又不见了。作者还特意提到当时印这一章时,查锌板的人居然会让人把白线交叉点上的灰点去掉,正好作者进去,跟他讲明白了才避免一场误会。

读着这书,我发现物理和生活息息相关。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读完它,我全都了如指掌。但是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它枯燥无味,反而对它爱不释手。正作者在自序中就提到:我所努力希望做到的,不是要教会读者多少新知识,而是要帮助读者认识他所知道的事物。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的知识才更加牢固,更加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伴我如痴如醉汲取知识。

物理学史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篇10

《物理学史》读后感800字:

本书主要介绍了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发展的梗概,分为古代物理学、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对于现代物理学的两个基础领域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也做了概要的介绍。本书较为突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于世界科学进步的贡献。此外,部分章节后还附有阅读材料,主要介绍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代表性得人物和重大事件。

几百年前,物理学叫自然科学,被人们看成是哲学的一部分。牛顿的一部经典物理学著作就取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是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源地。学习物理学史会告诉我们,许多物理学的新发现与哲学思潮有联系。能量守恒定律与转化定律的发现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反过来又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依据之一。物理学的进展往往给哲学的进展提供新鲜例证,而哲学也常对自然科学指出前进的方向。

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意味着能够更多的创造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我看来,要想完整表达物理学史对我们学习的要求,应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带着兴趣去学某样东西的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物理学史记载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不论是否喜欢历史,大多数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因为孩子最早的认知就是从故事中体味和形成的。以故事的形式讲历史学生更易接受。

2、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物理学史中描述许多科学家善于从不被注意的一些平常现象中细心地观察与思考的事例。比如伦琴一生在物理学领域中进行过大量实验研究工作,一次实验中,他偶然发现包有黒纸的底片被曝光,但他从没放弃过着一个细小现象。正是他从这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使他发现X射线从而获得诺贝尔奖。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便可认识到注意观察和认真进行实验是学好物理学的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有意识的观察,亲自动手实验,逐步培养勤观察、勤思考的习惯,这种能力的培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受益无穷。

3、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培养质疑精神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科学史上大量实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观念,还迷信权威和书本,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伦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由于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才没有最终迈进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抛开了“绝对运动”和“静止以太”的观念,并深刻地审查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才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小编分享: 物理读书笔记八年级简单 4篇


古语言: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有助于我们成长,而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书笔记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小编分享: 物理读书笔记八年级简单 4篇”,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物理读书笔记八年级(篇一)

整体回顾一学期的教学,感触如下:

一、日常教学

忙于新课的进行,对学生掌握情况的落实不够到位,基础题过关次数较少。

对于平行班学生,从刚开始的全班要求,到后来的班级个别学生不听从管理,再到以班级管理花费精力、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为理由而逐渐将自己的关注面缩小为班级前十几名,对其他学生的要求仅为只要不影响课堂秩序就行。正是因为这样,导致很多学生成了“南郭先生”,上课成了装样子。

对于平行班学生,管理仅限于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能量,导致自己课堂效果、课下知识点落实情况都不太理想。

对于课堂上提问不过关的学生,我认真进行了落实统计,但“幸福账单”的还账率极低,这和我没有及时反馈给学生“欠账人”和“欠账内容”有关。

二、复习阶段

在仅有的2周复习时间内,实验班考了两套综合卷,平行班没有进行综合考试,但对比其他学科老师在复习阶段进行考试-评讲-考试-评讲的循环模式,就教学成绩来说,“考试-评讲”的效果更好一些。

三、教学启发:

1.让学生做的题,能以考试来进行的就尽量以考试方式,并且老师要全批全改,在班里公布成绩,以达到让进步的学生获得肯定,退步学生能够反思的效果;

2.期末复习时,要让学生多考试,以适应考试状态,同时在试卷讲评时要精讲易错点(学生老师讲解为主,老师总体点评),同时要注意相关知识点的延伸;

3.以后的教学中,要关注班级全体学生,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提出合适的问题,让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依靠课代表的力量,对于课前知识点提问不过关的学生,课下要给课代表背诵对应知识点,下次上物理课前没有落实到位的注意后续的追踪落实;课堂上提问不会的学生,老师要注意课下的持续关注,尽可能下次上课之前通过学生互助、教师辅导等方式帮这些学生解决疑问点;

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

在这一个学期里,坚持每天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运用网络、手机、电视等开阔自己的眼界。对八年级的物理知识重新进行整理、归纳,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电子版的学科知识。

在教案方面,仍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物理读书笔记八年级【篇二】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结束了,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实验教学工作完成的很圆满。现对本学期的实验工作总结如下:

1、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我能够将探究方法和创新精神用于教学中。把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变为演示实验,部分演示实验变为分组实验,激发了学生对物理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知”。

3、对所有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都要填写实验通知单和实验记录,并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了认真的批改。

4、严格要求,按程序进行操作。

5、认真组织,精心辅导。

6、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竞赛活动。

7、积极组织并指导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实验活动。

本学期的实验工作能够圆满完成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分不开,在以后的实验工作中,我将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的更好。让学生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学会独立用实验去探究知识。

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荏苒,我来临中已满一学期,本期所任八年级(7、9、10班)的物理课程,用人教版新教材,在新课改课标下,新教材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赋予了教师新的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按新课标要求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素质教育,并对个别学生加以辅导,同时结合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实际情况,听取了其他老师的谆谆教诲,我更加努力,尽自己最大努力干好每一本质工作。就本学期教学工作来看,仍有许多不足,现小结如下: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七、九、十三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总体上来说学生上课不专注,基础较差,学习不自觉,学生接受能力差,新学科教学进度缓慢,开展实验教学难度较大。加之我初涉物理学科,对学科教材不够熟悉,因此我坚持按照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的环节注重自身学习和锻炼,找准方法,坚持在上课周前把课备出、备好,并参考许多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结合学生情况不断修改,总结出最终适合本校学生教学的教案和教育教学方法。

在课前,我常把自己已经备好的教案同优秀教师和其他有经验的同事共同探讨研究,课前认真和相关班主任探讨班上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状况,结合相关班级实际情况改进其中的不足,让教案真正为教育教学起到预见性和指导性作用,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同时我常去听某些教师的课,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找准教学突破口,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开展利于本班教育教学的教法让学生从中获益。从学生的基础情况和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控讨能力都有较大的进步。

因学科知识的特点,确定了物理与其它学科有不同的特色。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需从头建立,普遍学起来容易,做题却感到困难,原因是教材的改革,使教材内容的简易化,知识没有透彻性,内容不够充实,导致难教难学,这也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备课教学,并充分掌握好学生的特点。

因此为学好物理,必须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发散思维能力,并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要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除了重视教科书上的知识应用外,还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和生产的实际及参考应用题,这是使学生能真正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

另外,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也是注重能力培养的学科,除了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实验以外,还组织了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也完成了许多能够完成的小实验。

同时在课间,我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开展探讨讲练式的教师教与学生练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即简单的由学生自己解决,较难的由小组长给成员讲解弄懂,难度较大的要求学生小组内相互探讨后再由我来慢慢启发,并逐步解决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养成学生学会学习的习惯,并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做题中找到乐趣。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起初大多学生都感觉有难度,尤其是透镜和电路方面的知识,使很多学生感觉非常难,特别是在学电路图画法与实物图相连接方面,学生缺乏发散思维,学习信心不足,导致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其主要是上课讲的他们都听懂了,而且感觉也不难,但一到课下自己做题就感觉非常难。

老师讲的都不知道到哪去了,上课听的也不知道去哪里了?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并加以个别指导,给他们信心,不搞偏难度题,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眼光看学生,用欣赏的态度对特学生,使学生充分感到自己实实在在的是在学校里学习和成长。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引导学生积极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参与课堂学习。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教学情况的基本总结。总之,在这一学期中,按照新课标要求,虽积极认真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常规,努力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按时完成教学目标要求,让学生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在讲课过程中我也看到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实验仪器的缺乏、自己教学经验的不足,造成了许多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等情况。

为了今后教学的顺利地进行,我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把心思放在学生身上,处处为学生着想,做好本职工作,并争取更好的成绩,在以后的教学中也会不断的努力和进取,力求精益求精。当然,如何减小两极分化;怎样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仍值得探索。

物理读书笔记八年级【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从本学期开始,八年级班级学生要增加一门新学科——物理。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本着“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来进行教学,让班级学生在形象生动中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挖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班级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班级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采用了符合班级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班级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班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班级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班级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班级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班级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三、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班级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要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班级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班级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班级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班级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班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以上项目每期至少各进行一次。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班级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班级学生生活实际和班级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及班级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实际,反对离开社会生活和班级学生实际的抽象的“讲条条”、“读条条”。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博,努力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班级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6、必须把培养班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培养班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单纯地掌握知识,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通过教学使班级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和情感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充分地发展,并运用已经发展起来的能力和情感去积极主动地探求未知,获取新知,使知识、能力和情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7、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紧持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的满堂灌,要继续开展研究性的学习与试验,开展讨论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开展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要注意培养班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要研究与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四、具体措施:

1、继续做好物理单元过关评价检测的工作和月考工作

2、对照《物理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备好每一节的教案,不打无准备的仗。

3、积极准备演示实验和班级学生实验,尽可能开设出要求完成的实验,让班级学生参与“活动”,让班级学生经历较多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及时布置作业,及时检查或批阅作业,有时采用面批的方法,及时反馈教与学的情况,以便改进不足之处。

5、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班级学生,解答疑问,点拔思路,也以便学困生完成作业。

6、做好每一章的复习和测试工作,做好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工作,完成教学的结尾工作。

7、适当的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工作,多联系生活、多联系社会,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物理读书笔记八年级(篇四)

一、学情分析:

本期八年级共计一个教学班,Cxxx班有同学xx人 。八年级同学刚接触物理,有些概念很抽象,对于由感性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变的同学来说理解是很不容易的。同学们都来自农村知识面比较窄,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有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同学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同学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期使用的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材结构特点:以同学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考虑到声、光、热、力的知识不仅能吸引同学,而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对同学实验感兴趣,满足同学探究的欲望。

本册教材共六章分别是:机械运动、声现象、物态变化、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质量与密度。具体章节又可分为:实验、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议议、STS、科学世界、扩展性实验、动手动脑学物理、学到了什么几大个板块。 全书共计:实验13次、演示13次、想想做做18次、想想议议14次、STS4个、科学世界112次、动手动脑学物理26次、扩展性实验1次、学到了什么5个、小资料12个、注意7个。

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充分体现STS思想,同时注意扩大同学的知识面,设立“科学世界”栏目,收入一些十分有用且有趣的知识,力求形式生动活泼。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3)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成绩目标:

在各类竞赛中力争零的突破,应使班总平均成绩处于中上地位,争取全镇前6名。使各班好、中、差比例达到2:5:3。力争优秀率达10%,合格率达70%。

四、教学措施:

1,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新教材当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 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同学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写好实验体会。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个同学根据已有的材料,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3, 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我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还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同学头脑。使得受教育的同学:学习的观念更新,学习的内容科学,学习的方法优秀。

4, 严格要求同学,练好同学扎实功底。同学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也会学习,爱学习,但终究同学的自制力不及成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同学严格要求,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后有复习,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杜绝同学不做作业、少做作业,严禁同学抄袭他人作业;教育同学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同学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已终身的乐趣。

5, 开展好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同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是同学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同学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活动。如本期要进行野外考察、进行实验调查、进行劳动实习等。以此达到培养同学的能力,巩固同学所学的知识。

6, 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本期我在教学之余,要认真学习大学有关的物理课程,扩大自己的学识范围,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吸取他人教学之长,全期力争听课达10节以上,还争取上一堂教学观摩课。

7,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同学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同学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同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同学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8,注意掌握同学情况,及时表扬学习认真的、遵守纪律的'、作业好的、测验成绩优秀的及有进步的,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加强对优秀同学的辅导,提高优秀率。

读书笔记《物理读书笔记》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物理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