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科幻小说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科幻小说读后感1000字

科幻小说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22-10-18 来源:互联网

[参考]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范本汇集8篇。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假期时我们观看了作品,相信您对于作品在内心中会有独特的体验,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参考]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范本汇集8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灵感。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 篇1

《三体》,这本书包含了许多知识,更有许许多多大胆的假设!

在书中,写出了一个人对人类的身心丑陋,与自我为中心而做出的事而表示十分的愤恨!认为人类无法在自己的力量下而改变自己,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作出了一个背叛人类的事。

因为她在一个名为“红岸”的基地中工作。“红岸”是国家建立的一个向宇宙发射信号的一个地方。在一次偶然中她发现了一封由宇宙中一颗名为“三体”的星球发来的信息,内容是这样的:

这个世界收到了你们的信息。

我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和平主义者,我首先收到你们的信息是你们的文明的幸运,警告你们: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你们的方向上有千万颗恒星,只要不回答,这个世界就无法定位发射源。

如果回答,发射源将被定位,你们的星系将遭到入侵,你们的世界将被占领!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当她知道后,就隐秘的发了一封回信,因为他想让那的文明力量到这改变人类。

在这时,那的星球“三体”也再为入侵作准备,其中在准备一个关于质子的事。他们先把质子改变成二维,可出一个个集成电路,从而让质子有智慧。其中还说,如果用八维视角下,粒子是一个与银河系一样宏大浩渺的存在;当视角达到九维后,一个粒子的内部结构的数量和复杂程度相当于整个宇宙……

《三体》让我知道了一个个我不为所知的事与道理,并且这本书中的假设让我感到十分大胆!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 篇2

读完《三体》第三部后,我深深的感受到主角云天明在三体人的残酷手法下顽强的生活下来,并给了人类三体技术的重要情报,云天明在异类中还没忘记拯救人类,他是人类的英雄,同时也是人类的福音。

《三体》第三部章节中主要讲了云天明的大脑被发射到了宇宙中并意料之中地被三体舰队拦截,然后三体文明允许让复原后的云天明和程心谈话,谈话时不能有任何记录,也不能说任何有关于双方文明的话,否则程心乘坐的太空船就会自爆。

尽管在如此苛刻条件的限制下,云天明依然将情报隐藏在了童话中并讲给了程心听。程心返回后,地球人在智子盲区对云天明的童话展开了解开,经过程心的执着耐心的解开,最终获得了情报。

云天明在异类中还不忘记人类,想方设法的向人类传递情报,不忘记拯救人类,不忘记自己的使命。他的那种不忘初心的精神让我惊讶!

通过小说我们回到现实,其实在我们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这样的先例,其中做经典的就是司马迁写《史记》,司马迁因为假投匈奴的李陵求情被托以宫刑,使其精神上受到侮辱和打击,要使其奋发向上,写成“究天上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我们的党和国家正是做到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才使我们的国家、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虽然云天明、程心、逻辑、维德等只是科幻小说里作者虚构的人物,但是作者刘慈欣用《三体》引领了每一位科幻爱好者的无限遐想。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 篇3

历经快一年的时间,利用走路、出租车、跑步的时间,终于听完了《三体》第一部。

刚开始曾经几度不想再听,坚持听下来才知道精彩在后边。这部书不是靠华丽辞藻、情节跌宕起伏取胜的,胜在创意。算是近些年读过最有想象力的书。当然,有一些情节和某些电影片段似曾相识。

胜在三点。

第一,能创造出三体这样一个世界。三个太阳的世界。完全是作者的想象力,想象出来还要将这个故事圆好,有逻辑。一个太阳是什么情况?两个太阳?三个太阳?没有太阳?不同情景下,里面的生物作为生命如何生存、发展、延续?

第二,通过游戏的方式感知三体历史、人类文明史。

非常展示作者的功力和科学史背景。通过游戏,人类上下五千年,西方科学史、现代文明史、各个历史名人的发展糅合都一起,其中不乏作者的冷幽默。

尤其是秦始皇、冯诺依曼计算机那段,设计非常精彩。这个游戏设计主题是不同文明进化。科学和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永恒动力。三体领袖在讲述保护自己世界文明的时候,想起了《遗落战境oblivion》中吸海水转化动力的场景。

第三,物质的多维世界。

这一段是通过三体的科学官来说明展示的。物体有十一个维度,可以从高维降到低维,也可以从低维分解到高维。设计了不同维度的呈现形式,非常有创意。

这一段想起了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Interstellar》,关于黑洞、时间旅行、虫洞,特别推荐。

书还是要自己读。听网上讲的很多东西都和书中对不上。很期待《三体》电影上映。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 篇4

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三体人的世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体》的世界。

三体人的世界有“乱纪元”,也有“恒纪元”。乱纪元的时候,他们会缩水,由国王的手下收起来,体现出他们的团结。恒纪元时他们被充水,重新活了过来,体现出他们的和谐发展。三体人派出智子后,通过智子的观察,拍了许多部关于人类的电影。在人类与三体人将要灭绝的时候,三体人还是向人类伸出了救援之手,化敌为友,说明他们宽宏大量,有包容心。

相比起三体世界,人类真是差远了!当人与人之间发生冲突时,但凡有一点包容心,都不会发生冲突。国与国之间也是一样,宽容一点就可以和平共处。三体人的世界就是人类的榜样。

在这本书里,从主线来看,三体人是侵略者,但从深处来看,人类才是侵略者,人类利用“引力波天线”来威胁三体,三体人没办法,入侵了地球。

三体人,应该作为人类的发展方向,向和平、和谐、有爱的方向发展,三体人的世界就是我们的榜样。

子涵告诉我,自己已经完成《三体》的阅读,我有惊讶,因为《三体》字数真的不少;更多的是替他开心。假期某一段时间,能静下心来读读书,是一种幸福。我问他,可不可以写篇小文发给我,他爽快应允,很快地发送这篇精悍的小文。特在新年第一期推送,希望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像子涵一样,开始自己的《三体》之旅,也希望你们能彼此交流这本书的阅读感受!这部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魅力到底在哪里呢?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 篇5

早就听说三体的作家刘慈欣在二零一五年获得了雨果文学奖——他也成为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籍作家。我为他感到非常的自豪,早就想见识一下他的大作《三体》,所以我这个暑假阅读了想与中国的《三体》三部曲。

三体三部曲讲的就是在红岸计划发射并接收外星人的信号后,一部有一部激动人心紧张的形势的严峻变化。最后外星人与地球人展开激烈的竞争的故事。这部书描写的精彩激烈,让我不禁沉浸于其中,有时候甚至看到晚上一两点都不想放下书本,总是抱着书,细心的研究。书中有令人感伤的故事,也有令人痛快的瞬间,有令人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也有令人拍掌称赞的好主意。

其实书中介绍的两个主人公令我印象最为深刻,一个就是程心,另一个就是罗辑。罗辑所带给我的是一种男性的阳刚之气——他做事爽快麻利,丝毫没有懈怠之情,他每办一件事就要把它办到最好,每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到最优,这样的人正是值得我学习的.。有一次他在制定一个计划的时候,一些古板的老科学家总是向他提出反对,但是他却丝毫的不接受他们的意见,因为他总是觉得,他的方法就是他自己的想法,他自己的理论知识支撑他相信一定是正确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样的正确性。而文中的程心这个人却是非常优柔寡断,而且有些愚昧的善良的人。他总是把自己的善当作自己的高尚品德,殊不知他这样的‘善良’其实是一种愚蠢,一种假善。后来也是因为他的这种善良,害死了不少科学家,让外星文明登陆地球,地球文明从此得到了永生。

《三体》这本书用辉煌壮丽的环境描写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为人们叙述了未来的一幅神奇的世界。这这让我感到非常的惊异。只不过我更期待的是《三体》电影的上映,总是盼星星盼月亮,却盼不到那部我最心爱的电影。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 篇6

从新年去看的大热电影《流浪地球》入坑,《三体》是少有的情节紧凑,悬疑丛生的`科幻类型小说,二十天左右的时间一直不间断地追着看,沉浸在作者描画的虚拟世界里,不受既有生活琐事干扰地保持一种精神心思被深深吸引,不断猜疑的专注状态,是很喜欢很幸福很暖的感觉。

看小说越来越挑了,期待有更多能把故事讲好的,能吸引专注,赢得赞赏。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 篇7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1500字:

《三体》是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分组成。该小说以洋洋洒洒八十余万字讲述了地球文明与三体文明之间的兴衰历程,让人读后荡气回肠。同时,这部小说也让作者刘慈欣获得了第七十三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读完这本书,有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三体》里的科学严谨

《三体》是一部长篇科幻小说,与其他科幻小说相比,我觉得作者对科学的严谨性更加的重视。这可能与作者是一名工程师有关系吧。小说里涉及的“量子纠缠”、“十一维度”、“二维打击”、“平行宇宙”等等抽象概念的具体化,让我兴奋不已。例如,“量子纠缠”的应用就意味着超光速的可能,我们可以实现超光速的物流技术。目前,我国在“量子纠缠”领域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而“十一维度”的概念,可以让我们把一个小小的水滴展开到无比巨大。如果一个水滴可以是十一维度的,那么水滴里能存储的信息量将是超出目前所能想像的。“二向箔”也就是“二维打击”。幻想一下吧,如果我们的武器是通过降低维度来实现的,那么将没有什么能逃出你所控制的范围。将三维降到二维,再把二维降到一维……想想都可怕。“平行宇宙”,你能理解时间是不存在的吗?

二、《三体》里的人文情怀

《三体》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小说,更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怀疑链”、“技术大爆炸”、“黑暗森林法则”。首先是“怀疑链”。也就是说,你无法去完全相信任何实物,事物的真相你永远只能去追寻。这也许就是歌手汪峰想要的真爱和自由吧。理解起来就是你相信了A,你认为A很准确,但你无法保证A相信的B所获得的信息是否真实。

就像我们的世界,真相你也许永远无法知道,只有怀疑会推动我们继续前进。其次是“技术大爆炸”。也就是说,无论你的技术在当时是多么先进的,你都无法阻止别人在技术上的超越,因为技术的进步是非线性的,你无法预测你是否会被超越。就像我们的祖国,五千年的文化,我们在历史长河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处在领跑位置,可从1840年后,我们突然就被洋枪洋炮所打败,这就是技术大爆炸的结果。而现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下海,也证明了技术大爆炸的必然性。最后是“黑暗森林法则”。这条法则是基于以上“怀疑链”和“技术大爆炸”而来的,也就是说,第一你无法完全相信一个未知实物,第二你无法保证你的技术不被超越。那么,为了让你这种文明可以持续安全的延续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黑暗森林法则”,即发现就消灭。就像大航海时代,发现了美洲大陆,印第安人就遭到所谓文明的白种人的屠杀;发现了非洲大陆,黑人便成了所谓文明的白种人的奴隶。这就是所谓的高等文明,所谓的白种贵族,他们清晰地认识到“黑暗森林法则”。

三、《三体》里的极度讽刺

我总是在想,什么样的讽刺,才是极度讽刺。一个坏人破坏了地球,这不算什么,因为他是坏人;如果一个好人破坏了地球,那会怎么样呢?如果是一位大善人,摧毁了人类文明,摧毁整个星球,那应该是极度讽刺了吧。对!《三体》做到了!最后,地球被一位圣母般的美女执剑人——程心所摧毁。有的时候,人们所谓的怜悯、犹豫、爱心可能会断送人类自己的文明。不过,幸亏现实生活中没有像程心这样的决策人。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主宰地球,在主宰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吃的肉、菜、微量元素,都是我们名义上控制着的。猪、羊、牛、鸡等等这些生物似乎生下来就是要被我们吃掉的,它们是低等的,没有所谓的文明。我想,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外太空会有一个比三体文明更高等的文明出现,到时候请记住,不要回复!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 篇8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1500字

好久没有写过读后感了,只记得小学老师留作文的时候写过,中学六年也没读过什么课外书,把精力全浪费在正事上了,现在想来真是本末倒置。上了大学才有了时间和自主权,可以看看喜欢的书了,却没有养成写读后感的好习惯,学校教育害人不浅呀。

其实在我的书架上几乎没有科幻题材的书,唯一搭边的估计就是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了。想来是因为童年的我内心柔软绵纯,只爱花鸟鱼虫的欣欣向荣,不喜数字化与技术化的质感。接触《三体》完全是因为听了大紧老师的推介,不想无意间进入了如此宏大的一个世界。

强烈推荐那些对目前的生活还有任何迷茫、困惑、痛苦与纠结的朋友去读读此书,感觉就如同是你突然被告知要接管阿里巴巴的所有业务和财富,你再去楼下菜市场买菜的时候还会因为要不要抹去三毛钱的零头而讨价还价吗。全书情节无比丰富,细节无数,概述一遍也需要大量篇幅,就不在此赘述了,只聊几点思考和感悟吧。

一、按照文中的设定(其实是有强大的逻辑论证),宇宙中存在无数的文明,如果我掌握了与外星文明通信的方法,在了解黑暗森林法则之前(书中的基本宇宙观,闻之令人醍醐灌顶),我会与他们联系吗?

思来想去多半不会,原本自认是个探索欲强、好奇心强的人,真正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内心深处的担忧竟胜过了好奇。有时会想,如果面前的鱼缸里突然有一条鱼异常活跃,游动的路线呈规律性,我会是什么反应?如果恰好赶上我在这优哉游哉的走思的话,可能会多观察一会,当发现它游动的路线是“你好”时,可能从此多了一个跨物种的朋友,其他时候可能根本无暇理会或是忽略过去。可如果这条鱼是在我那懵懂的儿子面前做此展示呢?极有可能会被他一把捞出来弄死。那么反过来想,如果我们是那条小鱼呢,结果多半也是如此。

二、如果我身患这个时代无法医治的绝症,但技术允许我冬眠到未来可以治疗此病的那一天,我会独自前往未来吗?

此问比上一问更加实际,相信有生之年必将成为人类真实需要面对的问题。冬眠去未来意味着要和所有的亲朋好友告别,去到一个有可能意识形态、社会规则完全不同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相当于带着记忆去来世了,只是要自动选择结束此生而已。也说不准,也许技术发展迅速,几十年后就能醒来,那时要面临的一个伦理问题就是儿子比老子还老。不过纵观人类历史,社会发展一直推动着伦理道德及思维观念的变迁,所以未来这种情况也可能司空见惯了吧。如果真的身患绝症,我倒是愿意去未来看看。

三、如果地球文明被外星强大文明入侵,地球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而我掌握了可以同时毁灭两个世界的武器的按钮,在外来入侵者到来之前,我有勇气按下按钮吗?

中国历史上有过无数玉石俱焚的故事,对于任何一个还有一丝血性的人来说,与比自己强大的敌人同归于尽算是最好的选择了。可如果同归于尽的不仅是自己、家人、战友亦或是不相关的人,而是整个地球、所有生命以及人类所创造的所有历史时,心中又会想起另一个声音叫作“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虽然现在我们在敌人眼里就像虫子一样弱小,可只要有人活下去,起码还有希望在。退一步讲,假设地球文明永无翻身之日,永世受其奴役,为了保存地球文明的火种和在这个浩渺宇宙中存在过的痕迹,我们是不是也要忍辱负重的活下来呢?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同归于尽与苟活于世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勇敢与伟大还真难说的清楚……

四、如果整个太阳系都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而我有幸逃脱厄运,作为太阳系的最后一份子(应该至少还有一个异性,否则无法繁衍后代)孤独的驶向宇宙的深处,去寻找新的适合居住的星球,我愿意离开吗?

面对如此终极的拷问,如此绝望的设定,我想能够逃脱才是最大的厄运。敢于选择承载着全人类的记忆驶向宇宙深处的人一定是具有超凡心力之人,可能只有佛陀、王阳明之流才有如此气魄和格局吧,不知现代人还有没有如此心灵澄澈之人。

以上种种假设均在书中作了真实而生动的描述,当这些问题真切的摆在面前的时候,人性中的善与恶都会被无限放大。在整个文明生死存亡的时刻,人会变成“有智慧的兽”,生存必将压倒一切道德排在首位。

合上此书,当我们把思考问题的尺度定在宇宙这个级别上时,时间和空间都有了新的意义,而我们也势必会重新思考“意义”的含义。在宇宙视角下,愤怒的意义是什么,悲伤的意义是什么,恐惧的意义是什么,迷茫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此时此地的时间和空间所赋予我们活着的意义。或许我们都不知道该感恩谁,因为生存本来就是最大的幸运,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类有一种幻觉,认为生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以此衍生出了种种痛苦和纠结。与能正常的生存在这个黑暗的宇宙中相比,还有什么是值得痛苦和纠结的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1000字


未来的男性会走向女性化吗?——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1000字

本以为《三体》读后感已经告一段落,却忽然想起还有一个有趣的话题。《三体》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画面:在威慑纪元后,程心冬眠苏醒,发现这个新的时代里,男性看上去和女性一样美丽,甚至无法分辨男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人类对三体建立了威慑,双方达到暂时的和平。借助三体的技术,人类迎来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替代了很多人力,人类对体力的需要逐渐减少,而投向和平、文明的怀抱。男性不再需要强壮彪悍来彰显力量,而是去追求柔和与美。

这是小说中对未来提出的一个猜想。那么未来的男性真的会走向女性化吗?很多人质疑大刘的这个猜想。但我想这有一定的可能性。原因如下。

技术发展所致:

随着科技的发展,体力劳动、特别是重力活,将由机器替代。武力、暴力在文明的发展中可能会像尾巴一样慢慢退化了。人类对脑力的重视远远超过体力。

毕竟,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机器可以去搬砖建房、送货拉矿,工业生产只需人按个按钮,就连扫地洗碗都有机器人帮你完成时,肌肉训练只能靠健身房里的机械。马甲线和人鱼线只是为了审美,和劳动早无半毛钱关系。力量的展示,可能只存在于体育竞赛。

东方审美所致:

再说审美。在中国古代,对男性的审美评价其实也是“皮肤白皙”、“如花俊美”、“五官精致”,如古代第一美男潘安。《语林详解》中记载潘安被形容为“河阳一县花”。“花样美男”也是从此来。第二美男韩子高,更是要被陈文帝封为皇后。古代男子化妆也是常有的,《资治通鉴》记载,武则天就每天让她的两个小男宠张昌宗、张易之涂脂抹粉、着锦戴玉。可见在中国古代,对男女外形的审美标准就较一致。

在其他东方文化中也可以找到相似的审美。看看今天流行的亚洲人气小鲜肉们,也是“妖艳美丽”的。

当然,西方对男性的审美似乎就不那么“柔美”了。但随着文化的交融,也许东西方也会慢慢统一。

两性心理需要所致:

除了文化审美,个体的心理才是更内在的原因。

社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人性的解放,这更让性别刻板印象被逐渐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两性对彼此真实的需要。

男性的坚毅是女性所向往的,但男性的温柔和富有同理心更是难得的。正如有句老俗话说的:“不求你拉金尿银,只求你见景生情”。在未来社会,除去家庭因素,两性在职场工作中的胜任力可能不相上下。女性更渴望的是一个合作者、建设者,这需要男性更富有同理心、耐心和细心。这也是中年夫妻常有的变化——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生活在一起久了,彼此都能从对方身上习得优秀的特质,男性变得温柔细致、富有同理心,女性变得勇敢坚毅,不拘小节。

所以,从心理层面说,未来男性也会逐渐拥有更多女性的心理特质。又或者说,这些性别心理特质未来将不再被打上性别的标签。

未来男性可能会向女性化发展,这有技术进步的原因,也有审美和心理层面的因素。你说呢?作者:郝凡萱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范文600字


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范文600字

活到如今,粗粗细细地读了许多书。随着年龄阅历的不断变化,对所读的文章书籍类型也不断改变着,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喜欢偏现实体裁的作品。人嘛总是活在“吃喝拉撒睡,静动坐卧走”之中,因而,我给自己下了个定义:一个现实中的俗套之人。

几十年来,很少读科幻小说,其中记忆最深的当然就是《西游记》了。文革期间基本无书可读,但《西游记》却可读,一套《西游记》都快翻烂了,书的边缘卷起掉角,还好不缺页。不知《西游记》算不算科幻类,可能属于神话类的读物吧,不过在童年时代的我看来,是很玄乎很热闹一本故事书。

科幻小说《三体》斩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慕名而来,我也断断续续地捧读起来。

虽只读了一遍,但读得比较仔细,经常往回翻翻,想一想,并随手做个笔记。

在我眼中,这是一本“亦幻亦实”的科幻小说,绝大部分是对中国现状的实录。静下心来,回味书中某些章节的内容时,仿佛时光徐徐倒流,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地倒退着往五十年前寻寻觅觅,书中所曾描述的情景历历在目,历史不可欺骗,记忆不可欺骗,人类不可欺骗!

人类需要拯救,这是《三体》的宗旨,也是对人性绝望的叶文洁灵魂深处的神圣使命感。

不知《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的具体情节内容如何?很渴望继续读下去,但我的时间及空间实属促狭。

看了一下内容简介,好像《三体Ⅱ》是人类挣扎自救,《三体Ⅲ》是生命在宇宙中重生。

很可笑吧,我竟然胆大妄为地揣度巨作,这多像一只井底赖蛤蟆玩味儿伟大天象呀。其实,这也是我心里对人类的无限寄翼。

祝福人类。

科幻小说读后感


篇一:科幻小说读后感

其实这本书科幻小说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科幻了,但是我总是会从这本书上找出阿波罗登月的影子来。
美国的南北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一群以制造大炮为生的人们,一个“大炮俱乐部”陷入了无所事事的困境当中。这个俱乐部里面有好多残疾人……都是在战争中负伤的,他们恨不能再度挑一起一场战争来,但是必然不可能了。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俱乐部的主席巴比康找到了一个新的目标,就是发射一颗炮弹到月球上面去,报告引起了热烈反响。全世界为之瞩目(语言真的好幽默啊)。随后便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与此同时,巴比康的死对头尼切尔也在不断地泼冷水,并且下了很大的读书说巴比康不可能成功。
这项工作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是钱不是问题,因为这是人类的进步,所以不管捐多捐少,全世界都为之奉献了。作者在这里还小小地调侃了一下英国人的自大,说英国人嫉妒美国人,结果没有捐钱。
资金也到位了,计划也订好了。恰在此时,发来了一封来自法国的电报,一位法国的冒险家米歇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就是把炮弹做成空心的,他要乘坐炮弹登上月球。所有的人为这个新的提议兴奋不已,米歇尔很快来到了美国。
他发表了在美国的演说,结果会上有一个人与他针锋相对,质疑整个计划。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当然就是尼切尔了,因为尼切尔当众侮辱了巴比康,巴比康和他决定决斗。
为了举止这场悲剧的发生,米歇尔和俱乐部的秘书马斯顿来到了决斗地点,并让两个人停止决斗,米歇尔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既然尼切尔不相信炮弹可以发射一到月球上去,那么就请尼切尔一起乘坐炮弹来见证这一次的旅行。
尼切尔同意了,时间不多了,炮弹、火药等等都准备好了(这一段很刺激),地点定在了佛罗里达,为此德克萨斯非常非常地愤怒。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了发射地点,见证这个历史的时刻。
我不得不说凡尔纳真的很会写啊,很诙谐啊(这样说很谐音哦)。情节紧张刺激,里面还有好多科学上的知识,而且绝对不是杜撰的,不禁让人钦佩他的学识之渊博。


篇二:

总算天文台有了消息,炮弹不知为何偏离了轨道,没有到达月球,而是成为了一颗“月球”的卫星。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永远这样(那么炮弹中的人无疑就牺牲了,在食物和水都耗尽了之后〉,另一种是月球引力促使他们在月球上登陆。下面开始环游月球。
呆在炮弹中的三个人开始了一次奇幻的旅行。在经历了最初的撞击之后,他们终于相信自己已经到达了太空,不久就会到达月球了。只是有一个问题使他们迷惑不解,就是如果炮弹真的发射一了,那么他们为什么没有听到那声巨响呢?巴比康最后想明白了,就是因为他们炮弹的速度比音速快得多!
然后米歇尔是个数学白痴,巴比康和船长详细地给他讲解了代数问题来计算炮弹速度。但是得出的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剑桥天文台的结果错误了,他们的初始速度根本达不到到达月球,所幸他们已经脱离了地球,所以还是有可能到达月球的(好有悬念啊)。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事情变得似乎很复杂。他们开始了环绕月球的旅行。
环游月球之中,他们见识了好多月球上的奇特景观。……
我真怀疑凡尔纳真的到过月球,不然怎么可能会把月球描述得那么栩栩如生呢?真的就像你身临其境一样,尽管我明白在凡尔纳的时代连登月卫星都没有,甚至连月球的照片都没有。我不的不赞叹凡尔纳的科学素养,因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阅读大量的专业著作才可以。
在他们环游了月球一周之后,又回到引力平衡点。这个时候,他们想利用火箭降落到月球上去,但是方向弄反了,他们迅速地向地球坠一落……
与此同时,马斯顿依旧望眼欲穿,但是事实上他看到的从来都不是炮弹。一封电报传来,炮弹可能回到了地球,人们震惊了,迅速开展了搜救的工作……
一晃十多天过去了,没有任何踪迹,下到海底深处,也遍寻不见(是不是有点古文风?)。人们只能放弃了,但是在返航的路上,他们在海上看到了一面美国国旗。马斯顿突然想到,因为炮弹是用铝做的,所以它是不会沉入海底的。而当他们终于打开炮弹的时候,发散三个人正在开心地玩着多米诺骨牌……(我是该说他们没心没肺还是勇敢坚强呢……)。
虽然他们没有降落到月球上去,但是带回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举国沸腾了。他们开始了全美国的巡游(真光荣啊),像英雄一样地被崇拜,说错了,他们的确是英雄埃
最后,他们成立了一个星际交通公司,标志着人们对于未知的探索,远没有结束……


篇三:

令人恐怖的珊瑚墓地,他把他死去的同伴埋在平静的珊瑚丛底,可以避免海洋生物的撕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虽然他很重感情,但他的这种感情是建立在小集体利益之上的,之所以不是博一爱一,这与他的经历有关。
在锡兰地区的采珠人的命运是很苦的,他曾经为了一个采珠人而不惜生命和鲨鱼搏斗,并把那采珠人一直护送到船上;在维哥湾底发现亿万两黄金之后,他就把它们全部打捞上来准备分给穷人;但对那些有意袭击他的潜水艇的船只,“鹦鹉螺号”会毫不留情的撞沉它们;从以上情节中,我们从尼摩艇长对广大穷苦受难人的可怜和帮助以及对军方和政一府的霸道和无理的袭击给予反击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一爱一憎分明的阶级意识,这些是值得赞扬的一面。
但是,热一爱一和平这一面在尼摩艇长仇恨的心理中也渐渐地湮灭了,他开始疯狂地报复,于是,他的形象在阿龙纳斯先生心里一落千丈,这跟他先前的“好”是矛盾的,从而说明了每一个人的“好”都是相对的,当触犯了他的利益或某些秘密的时候,那人一性一的另一面便暴露出来。
摩艇长还是一个很自私和固执的人,例如在“水中人”一节中,尼摩艇长对阿龙纳斯先生说:“你们来到我的艇上知道了我的秘密,那是我一生的秘密!您以为我会把你们再送回到陆地上去吗?那永不可能!现在我所以要把你们留在这儿,并不是为了你们,实在是为我自己!”这就是他一性一格中一个方面的写照。另外,尼摩艇长并不注重他人的感受,而只是为了自己的计划着想,这一点也反应出他纯粹自私的一面。


篇四:

天马行空、奇异能量,这就是当今小学生所梦寐以求的生活。每天都生活在奇妙世界里,这也是我们最向往的方向。
而科幻就可以带你进入那里。人有特殊能量,马会飞,地球倒着转了,这就是科幻小说的特点所在。想象,是科幻的基本要求。
我也尝试过几本科幻小说。里面的内容不是用语言就能概括的。那种夸张的想象使人惊奇,使人疑惑。就应为这种好奇心的冲动而使我们探索下去…...
前几天,我就看了一本名叫《快乐星球》的科幻小说。
聪明、善良但却胆孝怕事的四年级一班同学丁凯乐(小名乐乐),曾为繁重的学业和生活中的不开心而愁眉不展,但在快乐星球朋友们的帮助下,乐乐逐渐领悟了快乐的正真含义。他终于在演讲比赛中讲出了心中的真话;他向欺负过自己的“小霸王”金刚伸出了友谊之手;他与快乐星球的朋友们互助互一爱一,打败了凶恶的S星球入侵者……在追寻快乐的成长道路上,发生在乐乐身边的故事层出不穷,高一潮迭起!
这本书给我的印象很深刻,看了这本书后使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都要一团一结一心,只要一团一结了,就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我也要向快乐星球的所有人学习,坚决不向困难和挫折低头,让快乐永远在我的身边。
真实中所漏缺的,科幻中的弥补回来了。让科幻带你进入不可思议的天堂,去领会想象的快乐。以前我比较喜欢看语言类小说,可没想到的是,神秘的科幻小说却让我将自己的一爱一好给抛到脑后了。自然地描述、丰富的语言、浓厚的语气……科幻——顾名思义,科学幻想,科学,永远的思考家,也开始科幻了!
科幻,一个陌生的词;幻想,一件常做的事。当“陌生人”遇到“常做的事”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让想象填上你生命中的色彩,成为你的一部分吧!


篇五:

几天前,不小心扭伤了腰,不得不蜗居在床上。好在有一部洋洋洒洒三十万字的科幻小说《玛雅星空》陪我度过了两个不眠的夜晚,也把那钻心的疼痛留在了6000万年前的时空虫洞里。
之前,我只看过一本科幻小说,是不久前陈清贫老师赠送给我的《天裂——我的情一人失落在六千万年前》。记得当时老师还幽默地叮嘱我说:“这可是绝版的啊,以后不会再出了。”
我自然非常珍惜,也很快看完了,感觉不错。就是觉得书薄了点,当时没太过瘾。好在不久,我就得到这本加厚了的《玛雅星空》。
我想,这应该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描绘距今6000万年的玛雅星空的科幻小说吧。因为它的旷世神奇,因为它的科学假说,因为它的美丽一爱一情,因为它的绝无仅有。
所以,在现代科学如此发达却仍存有很多千古之迷的今天,读到这样一本以是星际宇航员陈星缘执行“普罗米修斯”计划,观测一个名叫科罗得的不明星体所引发的一

科幻小说《神秘岛》读后感作文三篇


导语:《神秘岛》故事叙述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几个被困在南军中的北方人,中途被风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他们团结互助,建立起幸福的生活;直到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尔所指挥的邓肯号经过那里时,才把他们搭救;回到美国之后,这几个岛民又重新开始他们在岛上建立的事业。

《神秘岛》读后感范文:

要说书必须先要说其作者,我最敬佩的作家便是法国伟大的科学幻想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凡尔纳写过许许多多的书,主要以科学幻想小说为主,著名的有他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他总共创作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或短篇小说集,还有几个剧本,一册《法国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主要作品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游记》、《机器岛》、《八十天环游地球》等二十多部长篇科幻历险小说。我喜欢凡尔纳的作品,那是因为他的作品都是具有科幻性的,然而又不脱离现实,并且现在这些科幻都已变成了现实。

最富盛名的凡尔纳科幻三部曲中,我最喜欢他的《神秘岛》一作。凡尔纳的《神秘岛》有着让读者喜欢的内容,有着风趣自然的笔风,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这本好书吧!

这是一个善恶分明、惩恶扬善的故事。故事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五个被围困在南军城里的美国北方人,趁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乘热气球逃离了围困他们的城市。但是,热气球在飞行途中却遭遇到大风暴,他们乘坐的气球被吹裂开了一条口子,热气球在急速下降,他们为了减轻重量,把身上带的所有重的东西都扔掉了,就连水手的小刀都扔掉了。

最后气球借着风力,落在太平洋的一个荒岛上。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绝望,没有灰心,而是团结互助,以集体的智慧克服困难,辛慧劳动,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建立起幸福的生活。来到孤岛,大家一致推选工程师--哈丁上尉为首领,开始了类似原始社会的生活,他们利用岛上的资源,首先解决吃住的问题,接着他们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做出了许多的生活用品,如装水的盆、做饭的锅,还有打猎用的工具,他们制造出了砖块,陶器,并种上了庄稼,养上了家禽,使自己丰衣足食。经过大家的努力,居民们有了两个住宅,建了一条护城河,存粮食的地方和汤锅都有了,还有面包吃,居民们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大家也更加团结了。他们没有一个人偷懒,各尽所能的劳动着,相互关心。他们还在荒岛上冶铁炼钢,最后他们几人在这荒岛上拥有了风磨、电报机、小农场、养殖场,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可是也有许多离奇的事发生了:一次赫伯特得了疾病,就在他奄奄一息时却意外得到了救命药;海盗船入侵荒岛却被鱼雷炸飞,剩余的五个匪徒流窜了四个月突然死了,身上只有一个红点,以及一个装有了他们最需要的东西的皮箱这些怪事使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在荒岛上度过的岁月里,每当危难时刻,当他们身处困境时,总有一个神秘人物在暗中援助他们。直到后来谜底揭晓,原来这人就是《海底两万里》一书中伟大而又神秘的主人公、潜水船诺第留斯号的发明者、反抗压迫的战士--尼摩船长。在他们到达之前,尼摩船长就已独自一人住在岛上一个岩洞里,有了尼摩船长的暗中保护,才屡屡使他们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原来尼摩船长是六年前来到这里的。他偶然发现这些被困在荒岛,没有任何资源的落难者,但他又不愿意暴露自己。他发现这些人非常诚实,富有活力,而且相互团结友爱,船长逐渐对他们产生兴趣。他情不自禁地深入到他们生活中去。而之后尼摩还帮他们到塔布岛留字条,但回来后不久,他却因病逝世了。

他们还挽救了被格兰特船长罚在另一个荒岛上,独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故事见《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艾尔通,使之恢复人性,并成为忠实的伙伴。这些荒岛上的遇难者虽然什么也不缺,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返回祖国的努力,一心想着要回到自己的国家去,所以,他们每天都忙着造船。可不幸的是火山爆发,把他们所在的小岛给毁灭了,船也被烧毁了。他们几个人被困在在一块大石上,都险些丧命。最后,他们搭上了格兰特船长之子--罗伯特格兰特船长指挥的邓肯号,回到了他们日夜想念的祖国。他们用尼摩船长留下的遗产买下了一块土地,大家还是继续生活在一起。

作者凡尔纳写这篇小说表现了人类无穷的创造力和科学的巨大力量将使人类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的美好前景。读完《神秘岛》一书,我感觉受益匪浅,在扩展知识的同时,人格也得到了升华。我十分钦佩故事中的主人公,除了五个流落荒岛的勇敢者,还有尼摩船长。

我觉得我要向五位开拓者学习,学习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当你站在一个困难的岔路口面前时,你会选哪一条呢?寻求救援?毅然放弃?还是不屈不挠,奋勇前行?当你正站在困难面前时,请报以微笑,这是《神秘岛》给我的启示。在这个故事中,发生他们身上的故事曲折而传奇,似乎这5个人就概括了全世界的人所有的特点。他们他们利用各自的特长组成了一个高效有力、团结友爱的团体,在岛上与命运展开搏斗。他们的辛勤劳作在荒芜的小岛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和谐家园,在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重要关卡前,他们毅然选择了努力奋斗,在这群勇敢的人面前,生存与毁灭就不再是个问题了!他们在接连不断的困难中让自身的价值充分得到了体现。我相信,一定是他们在劳作中满足的微笑感动了命运之神吧!

牺牲精神有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尼摩船长在病入膏肓之时,还不忘帮助这些人。他独自驾船去几千英里之外的塔布岛,而他驾的船,只是一只最普通,根本无法抵挡风暴的小船,并且他出航的时间是海面上风雨交加的时候。来到岛上之后他留了一张纸条在岛上的屋中,纸上写道:岛上的人已经去另一个岛上了,那岛上还有五人,请去营救他们。而尼摩船长在回到神秘岛上以后,不久生命便走到了尽头。如果不是尼摩船长乘风破浪去塔布岛留下救命的纸条,这些人再次遇险时,恐怕再也没有神秘人能救助他们了。

读千书,不如一本好书。说千言,不如读者发言。《神秘岛》是一本需要你去看、去体会其中真谛的好书。凡尔纳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想象风暴,让我能够充实自己的想象力。现在人们所缺少的就是这种想象力,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可以发挥的话人类的文明只会止不不前。那么,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科幻的风暴吧!

《神秘岛》内容简介:

故事叙述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有五个被困在南军中的北方人,其中一个还是个孩子,趁着一个机会用气球逃脱了。他们中途被风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个荒岛上,但是他们并没有绝望,而是团结互助,运用大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从赤手空拳一直到制造出陶器、玻璃、风磨、电报机等等,从而建立起富裕幸福的生活。

他们在一次意外中驯化了一只黑猩猩于普(Jup,又译杰普、朱普),还挽救了在附近另一孤岛独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艾尔通(故事见《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使他恢复了人性,成为他们的忠实的伙伴。

有一次,一群海盗来到了这个岛,并发现了他们的存在,最后他们凭借智慧与神秘人的帮助打败了海盗。

这几个遇难者在荒岛上度过的岁月里,每当危难时刻,总有一个神秘人物在援助他们,这个人就是在他们到达之前就已住在岛上一个岩洞里的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一书中的主人公、潜水船鹦鹉螺号的建造者)。

这些荒岛上的遇难者虽然什么也不缺,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返回祖国的努力。最后,在一次火山爆发中,这几个人都险些丧命,直到格兰特船长的儿子罗伯特所指挥的邓肯号经过那里,才将他们搭救。

回到美国之后,这几个岛民又重新开始他们在岛上建立的事业。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精选6篇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那么,你在看完《基地》后,有什么感想与感悟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精心为您整理的“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 篇1

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将会衰亡,并将由此度过长大三万年的黑暗时间,为了将这个时间缩短到1000年,他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在银河系的边缘地方――端点星成立了一个叫基地的组织,为了对抗的银河衰亡而战斗着。

基地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整本书由5个中短篇组成。看完这本书花了我两个下午,也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个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后差点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现在有内容都几乎不记得了。

试着记一下,第一个叫心理史学家,然后是银河系百科全书,接着市长,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书里有3个牛人,第一个就是数学家谢顿,创立了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成立了基地。第二个就是端点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市长,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对基地虎视眈眈的四国,而且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了周围的国家。第三个人是候洛,出身于基地外的星系,最终却当上了基地的市长,并用商业战败了最后的敌人,本部书就结束了。

书是写与196几年的,所谓的科幻是那个时候的科技,其实还是差了很多,至少还没有计算机,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可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虽说在现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国家,这段是本部书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这个人在书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后的候洛在宗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解决了第三次“谢顿危机”。商业打败了武力。

记录一句话:最后使用武力的都是无能者。

看完书有什么感想呢?

1、作者想象力强大,尽管还是早期的科幻小说,却依然有它的魅力。这个很值得自己学习,只有让自己思维活跃,才能思考敏捷,更好的理解事物。

2、心理史学,老实说,我很喜欢这个理论。不过很含糊,而且貌似是不可能存在的,但相对来讲,它的地不亚于机器人三大定律。可惜这本书讲得太少,谢顿也只露面几次。

3、唉,控制思想,有如此简单么,也许,要认清很多事物,一定要充分。

4、看下能找到下几部不,这部也只是草草看了下,感触不是很深。以后再研究。

5、就是这样了。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 篇2

不同于《银河帝国》的前两部,这部书是第一次看,只能说,非常的精彩,推翻了很多我在第一第二部中的猜测。

在第二部《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中,我猜测谢顿所指的第二帝国应该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坚强的政治体系。而在这第三部中,证明了我的猜测是错误的。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解释,所谓的第二帝国将会由心理学家来执掌整个帝国的领导权,这样的帝国才会更加的和平而长久。然而,就算这是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的解释,我现在也不敢确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谢顿计划中的第二帝国。毕竟,全书的反转太多了,保不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反转。

文中有两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其一,艾嘉蒂娅在逃往川陀的时候在售票机上买票,阿西莫夫对这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买票的过程与今天火车站的售票机买票别无二致。科幻小说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重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敢说在全世界,但就全中国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无纸化的社会。书中所描绘的售票机自主买票那都算是过时的操作了,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出行都是网络购票,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其二,书中提到的艾嘉蒂娅使用的听写机,这个我们今天移动端的语音输入的功能是高度一致的。小说情节与现实交互,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将骡对第二基地的寻找,第二部分将的则是第一基地对第二基地的寻找。不论是骡还是第一基地,其实都是想要摧毁第二基地。骡想摧毁第二基地是因为第二基地会阻挡他的霸权扩张,这个非常好理解;而第一基地想摧毁第二基地,这个就有一点复杂了。其实,大部分第一基地的人都非常依赖第二基地的存在,他们视第二基地为实现谢顿计划的底牌,这种依赖之强,以至于让他们丧失了进取奋斗之心。但与此同时,第一基地的另外一部分人是非常抗拒第二基地的,他们觉得第二基地的存在使得他们的行为宛若提线木偶,没有半分身而为人的自尊。而在本书的最后,他们似乎也达成所愿了,端点星上不再有第二基地的人,第一基地依旧还是达成谢顿计划的核心力量,殊不知,这也是第二基地想要达成的。

对于第二基地位置的探索,从第二部就已经开始了,在第三部的结局中,终于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反推,其实,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社会学,甚至是第一发言者所说的“诗意”的角度来解读,第二基地的位置都指向一个地方——昔日帝国的中枢,川陀。这真的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再联系一下第二部中艾布林和第三部中拜耳﹒程尼斯在得知第二基地所在地时的反映,一切早有伏笔。

现在,第一基地自觉摧毁了第二基地,而这也恰好是第二基地的目的所在,他们再次隐身于幕后,作为谢顿的幽灵之手把控全局。第一基地已经有了自己的心理学家和精神杂讯仪,已有的东西真的会如同第二基地猜测的一样被时间洪流所遗忘吗?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是否终有一战?迄今为止,仍有众多未解之谜等着读者继续翻阅下文。作者:是苏不是书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 篇3

终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利用上下班、等车、等时间在喜马拉雅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听完了,震撼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宏大的叙事,以及超前的科学思想和意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说。

一、心理史学

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史学”。这是一个什么鬼呢?这是一套统计学理论,就像是统计物理,只不过它的应用对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观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换句话说,心理史学可以抓住大量人类进行互动的宏观规律。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靠谱,但是书中却假设,他的发现者哈里。谢顿不仅为心理史学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方程,而且还利用理论构造了一个庞大的谢顿计划,即在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建立了一个基地以抵抗银河帝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并以此为原点,蓬勃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帝国。于是,所有的历史演进全部按照谢顿计划运行下去。

作为系统科学的从业者,我当然知道心理史学是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吗?现在,随着大数据的累积,人们已然可以做到为人类群体行为写出精确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辐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两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从1940年开始写《基地》小说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说的第一部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一个全新国家的。然而,在大国构建过程中,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谢顿危机,于是端点星的人类就开始聚集在谢顿穹窿聆听谢顿在上百年前录制的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顿本人死后将近好几百年了,人类还是按照谢顿计划发展,谢顿的每一个预言竟然全部正确。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两个问题:即使这是科幻小说,心理史学的预测也太准了吧,超级离谱了;二、谢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这样地预测那么久的未来?

二、骡与第二基地

就在我感到略有厌烦和困惑的时候,小说突然来了一个变奏,出现了骡这个怪物。骡是个什么东东?他是天地造化生出来的一个变种——基因突变体。这个家伙有一种超强的能力——能够读取、改写他人的心灵,从而用心灵的力量来操控整个世界。骡的出现第一次让谢顿的预言失败了(但我觉得,失败了我反而感觉更高兴呢)。

更有意思的是,骡将基地攻陷了,谢顿计划这就完全泡汤了。但是,一小批人开始另一套拯救计划,这就是第二基地。据说,在当年谢顿建立基地的时候,不是建立了一个,而是建立了两个,一个精于物理科学,另一个却精于心理科学。事实上,端点星第一基地上的人们根本就不懂心理史学,他们只是谢顿计划的执行者,而真正的心理史学在第二基地,这帮人是心灵力学的高手。

到此为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阿西莫夫将这套理论命名为心理史学,而不是什么人类行为统计学,或社会力学之类的。原来,这个心理二字埋伏着第二基地的伏笔。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量子认知科学的研究,我咋感觉未来的量子认知就是心理史学呢。

于是,第二基地的隐君子们和骡之间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而且尔虞我诈的心理战争。谁说西方人不擅长勾心斗角的?读一读第二基地与骡这段,你就会发现阿西莫夫如果从政必然也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然而,最最让我大跌眼镜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谢顿计划其实压根就不是什么预测,而是一套控制手段。第二基地的心理大师们可以像骡一样操控人们的心灵,从而通过在关键时刻影响关键人物而保证了第一基地的发展可以按照谢顿计划完满地进行下去。

原来如此,谢顿计划压根就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一套控制手段,心理史学也不是什么单纯的动力学,而是一种控制理论。这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怪不得,当第一基地的有识之士们了解到此事以后都要拼了命地和第二基地人死磕呢。

三、谢顿与机器人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谢顿那么厉害,能凭空创造心理史学和谢顿计划。阿西莫夫好像了解我内心一样,于是他在基地三部曲之后,又写了一个基地前传,专门为我们讲述科学家谢顿的故事。

原来年轻的谢顿也很挫,是一个乡巴佬数学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玩数学游戏搞出了一套谢顿方程,但他自己却并不相信这些。然而,比较悲催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们却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想借心理史学来玩后来谢顿自己玩的这套自我实现的预言。

就在谢顿百般困惑,躲避事实的过程的时候,一位特别特别厉害的朋友出现了,这就是浮名。这家伙不仅在各个地方都有一批跟随他的死党,而且还能起到心灵导师的作用,促使谢顿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终于全身心投入到了心理史学的研究过程中。

但是,我们凭脑袋想想就知道,要想预测人类社会显然需要大数据啊大数据。可是,按照阿西莫夫的论述,那时候的人虽然早已经可以在银河之间超空间越迁,却并没有大数据研究,电脑落后啊。所以,谢顿怎么可能完成这么牛的学问呢?

最后,他的朋友浮名帮助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个家伙居然是一个老妖精,是一个机器人,居然已经活了大概2万多岁了。而且他记忆超强,他的头脑中包含了大数据。于是,在老妖精的帮助下,谢顿终于突破了障碍,建立了心理史学,并成功构思出基地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小说提到了那个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而且居然还补充了一个第零定律。 所以,说了半天,人还是太挫了,真正牛的人是机器人!

四、盖亚与地球

到了90年代以后,在读者的百般呼唤下,阿西莫夫再一次续写了基地系列,于是就有了盖亚与地球的故事。我觉得这部分的描写更牛。

首先,时间回到了谢顿计划执行了500多年的时候。基地这个时候已经非常牛了。同时,隐藏的第二基地也将自己隐藏的很深,几乎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然而,就是在这个当口,一个端点星的奇人崔维兹却偏偏不信邪,他始终坚信第二基地的人仍然控制着第一基地的人。于是,在市长的安排下,他和一个老历史学家佩罗拉特踏上了银河之旅,去找寻银河人类的共同祖先之地——地球。

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奇妙地踏上了一颗异常神秘的星球盖亚。盖亚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她是一个星球,也是一个联合在一起的超级生命体。盖亚上的河流、山川、树木、人类,全部都是联通在一起的,他们共享着同样的超级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了阿米巴虫,这些小东西在平时是单细胞的,但是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他们就会聚集形成一个全新的生物个体——鼻涕虫。这就是生命系统,也是复杂系统最让人感觉振奋的想法——跨越层次的存在。

小说中展开了大量的对盖亚这种超级生物体的利弊的讨论。最搞笑的一段描述是,当盖亚的一分子——年轻女子包绮思与老佩罗拉特的时候,全盖亚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悦——完全一点点的隐私都没有。

目前,很多人开始构想未来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全球脑,但没想到的是这种想法阿西莫夫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做过详细的讨论了。

更有意思的是,崔维兹他们在寻找地球的过程中,曾经拜访过各式各样的不同世界。在我看来,这些世界都仿佛在隐喻阿西莫夫看到的人类的各种可能未来发展。其中有一个世界叫做玻利亚,非常有意思。这里面的人全部是雌雄同体,而且他们的头脑中都已经植入了芯片,于是这帮人就可以直接意念操控外物了。这恐怕已经说对了人类未来的演化方向。 最后,他们在月球找到了一切的真相。原来影响谢顿建立心理史学的老机器人丹尼尔安排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盖亚这个星球的建立。他率领着机器人们渗透到人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因为受到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制约,他们不能伤害人类,

而是善意地帮助人类发展。但最后,他们的能力仍然有限,必须要由人来作出那最后的第一推动。于是,人类将会朝向一个全银河系都要演化成一个超级盖亚的方向而努力。

个人以为最后的对话非常精彩,深刻地讨论了人和机器的`关系。而且,还有那个最后的精彩绝伦的伏笔——难道飞龙是外星系的异类吗?

五、基地与三体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说我对《基地》和《三体》这两部史诗级的科幻巨著的比较和看法。记得在我刚刚看完三体的时候,我就兴冲冲地给我们学院的一个法国外教推荐这部科幻小说,他听了听我的介绍,就说你应该看基地。看来,基地对西方人的影响超大。而且,这也说出了这两部小说的相似性。他们都是以大宇宙这个尺度为参考,都在用各种途径探索人类的未来。

相比较来看,三体的故事性成分更强一些,而基地的科学探讨的成分更强一些,但是故事性稍差。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看完整的故事,那么首推三体。如果你想看关于科学的不严谨探讨,那么读基地更合适。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 篇4

躺在菲律宾的海边,仰望着故乡所没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刚刚读完的基地三部曲,心中又充满了对群星的敬畏和无限的遐想。

诞生于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给我们所描绘的“未来”却也不得不说是别具一格的。

不同于很多主流科幻小说,基地系列的背景虽然也在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线却不在地球展开——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线索才最终引向这个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以超级钢铁行星“川坨”为核心的银河大舞台上展开。另外一点不同,则是在千千万万行星上的生物没有什么奇形怪状的所谓外星生物,而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

作为一篇被人公认为非常优异的文学作品,基地系列显然也没有只描绘令人炫目的新颖设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为表,实际上则探讨的还是人性的真谛与社会的构成。基地1—2部曲描绘了在银河系中统一的政权——银河帝国——崩溃后,保存了文明种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在心理史学(预测未来的数学学科)的指引下逐渐繁荣昌盛,突出了在一个政体中“科技”,“宗教”,“经济”等软实力的重要性,描绘了一个个传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绝对正确的未来预测却出现了偏差,一个在数学统计学上无法计算到的变数,有强大心灵控制能力的敌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终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

这部在情节上,让读者脱离了原有的“虽然形式很艰难,但这都是计划的一部分”的思维框架,让书中人物——也包括读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证明了没有什么是决对恒定的,同时又在隐隐之中传递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将科幻作品升华了一个层次。第四,第五部则主要描述了在银河帝国末期,心理史学创造出的“谢顿计划”的来龙去脉,把在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预言通过一个科幻的设定予以实现同时又引出了背后的一切——神秘的机器人,被称为人类起源的地球等等。这两章则承上启下,又抛下无数个线索,让读者去自行思索。最后两部则描绘了整个宏大的银河系史诗的起源,同时又探究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解释了为何银河系有某种单一性——我们都起源于地球。七部曲总体来说环环相扣,每两三部后又大有升华,这也有部分源于作者写作的时间有些断层,将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类及人类社会本质的高度上,也对未来各种人类社会极端的情况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绘了一幅简约却不简单的银河系史诗,的确值得一读。

不过本书在我看来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种惯性思维,或者我们所谓的“套路”,每种极端下面必然影藏着另一种极端,热情招待背后总有冷枪暗箭,单一纯朴背后必有复杂动机,虽然可能想传达出一种物极必反或者人类虚伪表象的意图,但是却导致了某些情节可以超前地揣测出结果,让本书的魅力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本书十分值得一读,可以给人以深思。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 篇5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让人兴奋的作品了,阿西莫夫不愧其大师称号。阿西莫夫爱好推理作品,因此他的科幻也成为了“科幻推理”,尤其幕后更有幕后操纵人,视线从第一基地拉到第二基地,继而是盖娅,而后是地球,最后是月球,让人大呼过瘾。

当然,阿西莫夫并不会因此显得浅薄,相反的,他在“基地”系列中表现出的气势和深沉思考,让人畅快过后更有所回味。联系最近读得几本书,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在系列中是条有趣的线索,不妨让我们梳理一下。

人类与动物不同,动物似乎只对当下、与自身横向关联的事物感兴趣。(当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类的维度中还有时间的纵向维度,作为历史的产物并自身构成历史,人类的自觉意识让人们很早就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浓厚的兴趣。历史哲学的书厚厚大本,集合从人类文明初始到当今时代的学人智者的思考。那阿西莫夫又在想什么呢?

“基地”系列的基础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上。这是个不仅让克鲁格曼对经济学产生兴趣的大胆想法,也是粗看之下自我完备的天才理论。类比于气体的分子动力学,虽然人类个体是不可预测的,但人类社会整体,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却可以用数学表述出来,继而可以通过改变变量控制社会进程。似乎很不错,不是吗?

然而如果这么简单,故事就再也没有变化的可能和发展的必要了。阿西莫夫加入了两个变量,使得社会发展可能偏离数学计算的轨迹。一是技术变迁。在哈里・谢顿创立基地之后几百年时间里,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当初的想象,面对第二基地的精神干预,第一基地差点发展出反干预的技术,几乎就要断送整个计划。

二是个人力量。在第一基地历史上多次“谢顿危机”时挽狂澜于既倒的个人英雄行为虽然卓著,却没有脱离谢顿计划的轨迹。但变异种“骡”的出现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谢顿计划真正遇到自身的整体性危机。

“骡”的来历不明,显然是阿西莫夫的有意为之。多次“谢顿危机”后已经将读者的预期挑逗得太高了,一个拥有强大精神控制能力的变异种第一次将精神力量引入这个物质的世界。然而“骡”最终在完全摧毁“谢顿计划”前一刻被同样拥有感知和改变意识的第二基地所阻止。这样貌似能自我维持的“谢顿计划”的命运其实还是掌握在一帮拥有精神力量的精英手中。尽管第二基地人数很少,高层的觉悟也很高,但仍不免于权力争斗、猜忌和怀疑。“谢顿计划”由一位天才的发现而成形,或许最终也会因为个人的私欲而毁灭。

阿西莫夫无意就此罢手,天才的创意将钟摆晃向了另一极端,即盖娅星球。这是个个体自觉地化入集体意识的生存方式。生命体、非生命体都在集体意识占有一席之地,而人类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同在的方式看上去很美丽,但习惯了“自由意志”传统熏陶的人类未免心有不甘。这是通过葛兰・崔维兹之口表达出来的。

阿西莫夫写到这里或许需要做出一个选择了,为我们人类。“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三种选择的后果未必如描绘的那么美好,但选择势必做出,关键在于一个人,而他的选择凭借的是直觉。

科技的进步发明出了反重力推动的飞船以及与人类思维鱼水交融的电脑,思维的拓展让经受训练的人能深入他人的意识并进行合意的改造,放弃个人而换来集体意识使得仿佛伊甸园重现,然而人类的命运最终悬于本能的直觉。直觉无法解释、无法表述,却能做出选择。

这有点类似罗尔斯的《正义论》里提出的“无知之幕”。何谓正义,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讨论清楚了,因为每个人已经浸淫在文化中那么久、先入为主众多理念。摒弃所有的知识、道德,用“无知之幕”让笼盖人类,借以才能得出普遍的“道德观点”。

然而阿西莫夫无法决定,想必我们每个人读的时候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吧。我们或许有自己的偏好,但一旦面对的是全人类的命运,每个人都会像葛兰・崔维兹一样恼怒于这份太过程沉重的责任吧,况且我们还没有崔维兹引以为傲的“天生正确”的直觉和判断。

阿西莫夫最终把崔维兹引到了一切的幕后操纵者——机器人那里,以便与机器人系列衔接上。我们略表惊讶,但人类未来形态的选择却似乎被“王顾左右而言他”地有意忽略掉了。也许不做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历史,有的人会感到无力,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但也有的人会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雄心,我不知道应该是如何,又不知如何说,只有拈花微笑,任凭旁人猜想了。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 篇6

《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的第二本,饶有兴趣地读完《基地》之后,我发现《基地与帝国》的结构跟前一本有很大的不同,《基地》都是中篇小说,一篇讲述一个故事,彼此之间既独立又有关联,而且以情节为主,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并不鲜明,两任市长之间实际上还有不少相似性。而《基地与帝国》中,除了匆匆了结贝尔·里欧思之后,就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骡身上,从此开始了长篇的写作。

说到这里,里欧思这个炮灰真可怜,本来是帝国难得一见的将才,年轻强悍、富有魅力且忠心耿耿,就因为“以活生生的意志对抗幽灵之手”,结果看似轰轰烈烈的攻势就如同风中蜡烛一样,无声无息地熄灭了。当然《将军》篇章还是有着很多内容的,拉珊·迪伐斯在孤立无援之下采取的种种英雄行为,基地本身走向腐化与专制,独立行商的兴起和反抗,以迪伐斯死于矿区所代表的矛盾加剧等等,但是因为骡的强大光环,和作者对他的大篇着墨,这些人物和情节的光彩都轻易被湮灭了。

骡是迄今为止谢顿计划中的一个最大的变数,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最花心力描写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阿西莫夫对其如此偏爱,除了哈里·谢顿,这是占了基地系列篇幅最长的一个人物。也许是骡有着奇异的精神力量,而这跟神秘的第二基地,甚至其后的大谜团盖娅有着本质的联系。)骡是个相貌丑陋怪异的突变种,从小就是孤儿,当他备受欺凌和歧视地长大,并发现自己拥有改变他人情感的独特力量,他自然而然地想要报复社会——通过称霸整个银河,让所有人在他脚下匍匐。但是,他仍然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拥有行吟诗人般多愁善感的心灵、浓重的自卑感和与此相对的要将一切袒露出来的高傲,也因此他用“骡”这个暗示自己残缺又带着侮辱性的名字命名自己(也许就是他小时候被人取的绰号),总之,他要这个难听的名字响彻银河的上空,要人人或热爱或惧怕这个名字。

当他用计假扮小丑结识杜伦夫妇,从而施展自己混入基地,并影响基地的计划时,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不歧视他,并对他充满同情和好感的女人——贝泰,也因此沦陷,而导致他消灭两个基地的.计划破产。我相信,骡在贝泰面前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接近他自己的内心。他描绘的骡,是个理想中的高头大马巨搫——身材魁梧、勇武过人、毫无畏惧,唯一一样的,是他们一样拥有异能。而这个在贝泰面前时时瑟瑟发抖、有着不切实际浪漫想法和夸张言语的骡,也许正是小时候,一个时时被人欺负、渴望母亲无私关爱的马巨搫。两者都是他,只是后一者,他成年以后,就不会再在人前表露,或者是仅仅在把面前这些趾高气扬的人当成失败者和臣仆时表现出来,以满足心里的高傲和讽刺。

他自己说过:“这是我的弱点,我希望别人了解我。” 贝泰察觉了他的身份,并设法杀死了查处第二基地真相的艾布林·米斯。使得骡无法进击第二基地。这是他遭遇的一个重大失败,另一个重大失败也随之而来,他发现贝泰并不爱他,实际上,她厌恶他,骡费劲心力创建的辉煌帝国,对她而言是“迅速而卑贱的”,而且“我们已经击败了你,我死也瞑目”。

So,事业和情感的双重打击,但是骡并没有报复她,也没有回转她使之成为自己的禁脔,只是因为他的善良和骄傲。事实上,我对骡和骡所建立的帝国自始至终没有恶感,他很少伤害人命,他所建立的帝国,结束了银河间长期的战乱,使平民百姓得以安宁的生活。但,骡有一个,或者说两个致命的弱点,一、他无法生育,也就无法确定帝国的下任统治者,特别是有着他这样能控制人类的人;二、他很荏弱,寿命连常人一半都不到。所以他建立的帝国只是沙堆上的宫殿,注定面临失败的命运。一个伤感的故事!

学生阅读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5篇)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那么,你看完《基地》后,感悟到了什么人生真谛吗?以下是读后感大全的编辑为大家收集的“学生阅读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学生阅读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

学生阅读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篇2】

躺在菲律宾的海边,仰望着故乡所没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刚刚读完的基地三部曲,心中又充满了对群星的敬畏和无限的遐想。

诞生于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给我们所描绘的“未来”却也不得不说是别具一格的。

不同于很多主流科幻小说,基地系列的背景虽然也在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线却不在地球展开——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线索才最终引向这个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以超级钢铁行星“川坨”为核心的银河大舞台上展开。另外一点不同,则是在千千万万行星上的生物没有什么奇形怪状的所谓外星生物,而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

作为一篇被人公认为非常优异的文学作品,基地系列显然也没有只描绘令人炫目的新颖设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为表,实际上则探讨的还是人性的真谛与社会的构成。基地1—2部曲描绘了在银河系中统一的政权——银河帝国——崩溃后,保存了文明种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在心理史学(预测未来的数学学科)的指引下逐渐繁荣昌盛,突出了在一个政体中“科技”,“宗教”,“经济”等软实力的重要性,描绘了一个个传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绝对正确的未来预测却出现了偏差,一个在数学统计学上无法计算到的变数,有强大心灵控制能力的敌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终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

这部在情节上,让读者脱离了原有的“虽然形式很艰难,但这都是计划的一部分”的思维框架,让书中人物——也包括读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证明了没有什么是决对恒定的,同时又在隐隐之中传递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将科幻作品升华了一个层次。第四,第五部则主要描述了在银河帝国末期,心理史学创造出的“谢顿计划”的来龙去脉,把在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预言通过一个科幻的设定予以实现同时又引出了背后的一切——神秘的机器人,被称为人类起源的地球等等。这两章则承上启下,又抛下无数个线索,让读者去自行思索。最后两部则描绘了整个宏大的银河系史诗的起源,同时又探究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解释了为何银河系有某种单一性——我们都起源于地球。七部曲总体来说环环相扣,每两三部后又大有升华,这也有部分源于作者写作的时间有些断层,将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类及人类社会本质的高度上,也对未来各种人类社会极端的情况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绘了一幅简约却不简单的银河系史诗,的确值得一读。

不过本书在我看来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种惯性思维,或者我们所谓的“套路”,每种极端下面必然影藏着另一种极端,热情招待背后总有冷枪暗箭,单一纯朴背后必有复杂动机,虽然可能想传达出一种物极必反或者人类虚伪表象的意图,但是却导致了某些情节可以超前地揣测出结果,让本书的魅力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本书十分值得一读,可以给人以深思。

学生阅读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篇3】

作为科幻小说家排行第一的阿西莫夫,他在作品中制定的《机器人三大定律》(现已修订为四大定律)至今仍为科学界所用。他笔下的作品归为三个系列,其中以银河帝国系列最为科幻迷熟知。此次再版,必须收藏!

话说,刚一入手此书我就迫不及待开读,在阅读中体会着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柳暗花明的转机,在千钧一发、绝处逢生时所彰显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智慧及魄力,都不由得让你欲罢不能,大有一气读完地欲望。从宗教统治到贸易行商统治,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预示着现实中人类社会集团的演变过程。

掩卷回味,偷笑中惊觉此书乃是披着科幻外衣的一部政治小说呀,书中提到的那些政治手腕和外交手段时至今日依旧可圈可点!忽然间,我很期待银河帝国系列能够拍成电影,那绝对是不亚于星战系列和星际系列的荡气回肠的大作。

学生阅读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篇4】

不同于《银河帝国》的前两部,这部书是第一次看,只能说,非常的精彩,推翻了很多我在第一第二部中的猜测。

在第二部《银河帝国﹒基地与帝国》中,我猜测谢顿所指的第二帝国应该是一个更加民主更加坚强的政治体系。而在这第三部中,证明了我的猜测是错误的。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解释,所谓的第二帝国将会由心理学家来执掌整个帝国的领导权,这样的帝国才会更加的和平而长久。然而,就算这是第二基地的第一发言者的解释,我现在也不敢确定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谢顿计划中的第二帝国。毕竟,全书的反转太多了,保不准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反转。

文中有两个无关紧要的小细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其一,艾嘉蒂娅在逃往川陀的时候在售票机上买票,阿西莫夫对这段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其买票的过程与今天火车站的售票机买票别无二致。科幻小说的描述在现实生活中得以重现,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敢说在全世界,但就全中国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无纸化的社会。书中所描绘的售票机自主买票那都算是过时的操作了,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出行都是网络购票,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其二,书中提到的艾嘉蒂娅使用的听写机,这个我们今天移动端的语音输入的功能是高度一致的。小说情节与现实交互,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阅读体验。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将骡对第二基地的寻找,第二部分将的则是第一基地对第二基地的寻找。不论是骡还是第一基地,其实都是想要摧毁第二基地。骡想摧毁第二基地是因为第二基地会阻挡他的霸权扩张,这个非常好理解;而第一基地想摧毁第二基地,这个就有一点复杂了。其实,大部分第一基地的人都非常依赖第二基地的存在,他们视第二基地为实现谢顿计划的底牌,这种依赖之强,以至于让他们丧失了进取奋斗之心。但与此同时,第一基地的另外一部分人是非常抗拒第二基地的,他们觉得第二基地的存在使得他们的行为宛若提线木偶,没有半分身而为人的自尊。而在本书的最后,他们似乎也达成所愿了,端点星上不再有第二基地的人,第一基地依旧还是达成谢顿计划的核心力量,殊不知,这也是第二基地想要达成的。

对于第二基地位置的探索,从第二部就已经开始了,在第三部的结局中,终于是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已知结果的前提下反推,其实,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社会学,甚至是第一发言者所说的“诗意”的角度来解读,第二基地的位置都指向一个地方——昔日帝国的中枢,川陀。这真的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再联系一下第二部中艾布林和第三部中拜耳﹒程尼斯在得知第二基地所在地时的反映,一切早有伏笔。

现在,第一基地自觉摧毁了第二基地,而这也恰好是第二基地的目的所在,他们再次隐身于幕后,作为谢顿的幽灵之手把控全局。第一基地已经有了自己的心理学家和精神杂讯仪,已有的东西真的会如同第二基地猜测的一样被时间洪流所遗忘吗?第一基地和第二基地是否终有一战?迄今为止,仍有众多未解之谜等着读者继续翻阅下文。作者:是苏不是书

学生阅读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篇5】

这是《银河帝国》系列的第一本书,开头便描述了神一样的哈利。谢顿博士正在同一位数学家探讨以川坨为首都,涵盖了整个银河系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谢顿博士自创的一门可以用数学工具计算未来的“心理史学”式,那位数学家惊奇地发现:整个帝国居然会在第三个世纪后全面瓦解!

当今,川坨上的高级人员早已知晓这个预言,于是自作聪明地把谢顿流放到了博士早就预料到的地点:端点星。在那儿,人们将进行一项为复兴帝国而编写的《银河百科全书》的计划:谢顿计划。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假象。

这本书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著,他的文笔十分简练,却又处处埋着伏笔,使后文更加精彩、逼真。他以“谢顿计划”中的谢顿危机为线索,将读者拉入这美妙的意境之中。而且自己发现书中看似无解问题的破绽,用巧妙的笔法勾出几位“智者”,由他们带你解释真正的答案。作者构思新颖,想象力超群,给读者徐徐展开银河帝国的画卷。

我不禁想,如此强大的银河帝国存活了几万年之久,却由于人们的忘我娱乐与君王的腐败而土崩瓦解,那么我们的当今社会则绝对是无比幸福的啊。在庞杂繁复的政治中心里,没有明显的腐化不是非常难得吗?我们要好好珍惜这美好的“黄金岁月”啊。同时,我们不能像基地开始建设的五十年里一样无比封建、专注于过去,而要向发动革命的赛佛。哈定市长学习他,学习他与时俱进的超前思维。

微风钻进卧室,悄悄地平复我好动的心灵。“武力是弱者的最后手段。”我一遍遍地想着哈定市长的名言,默默地告诫自己、警示自己。

阿西莫夫的作品无比宏大,令我叹为观止,但我认为他最杰出的作品,还属《银河帝国》系列小说。

《逃出1840》_科幻小说读后感1200字


在辽阔的书海中藏纳了许多好书,在我所阅读过的书籍中,令我深深感动且爱不释手的书非《逃出1840》莫属了,书中刻画人物精彩生动,情节高潮迭起,一拿起这本书,便如同被一股深具魔力的绳索套住一般,再也无法放下它。

如果有一天,你穿越了时空,从原本所属的年代来到未来,周遭的一切:包括语言、衣着、举止等都和原本的不同,那你将有怎样的感觉?是害怕?紧张?还是对新生活充满好奇心?本书主角-洁西,由于长期居住在封闭的村庄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思想文化停留在十九世纪初,与外面的二十世纪有着不小的差距。她穿越时空隧道从1840年到1996年,面对新世界及新事物她必须努力适应以达成任务。洁西从来没有听过女人穿裤子,这些裤子实在太奇怪了,洁西开始相信克利夫顿以外的世界真的是不同,她颤抖、恐惧。,诸如这些新的体验,使得整个故事令人十分着迷。这让我想起原本个性胆小的我,在一次登山时,当到达离终点只有几箭之距的所在,仅容一人的狭小山缝,一旁是悬崖,谷深约莫两、三百米,一失足便粉身碎骨,在此时,我犹豫了,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全身而退,这时,耳边响起大家的鼓励与加油声,我鼓足勇气,靠着毅力与决心,谨慎且果决地迈出步伐,最终得以度过难关,顺利到达目的地。

闹鬼的树上有一个小盒子,盒子外面涂了和树一样的颜色,但是里面有一片玻璃,有时候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洁西好奇极了,于是她开始爬那棵树。这就是文中的刻画主角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洁西虽然是女孩子,却破除了女子柔弱,男子勇猛的性别刻板印象,她活泼、好动、充满好心,甚至拥有旧时代女性所没有的刚强,当洁西听闻她将独自前往陌生的1996年去寻找解药,起初是十分不解,脑海里充满着恐惧和疑惑,但当她体认到全村的性命都操之在她手上,她必须要振作,才能拯救她深爱的家人与朋友,于是她的心境开始转变,慢慢变得更加坚强,她背负着众人的期待,孤身离开村子,到陌生的城市请求支持,这种过人的勇气值得同年龄的我们学习和效法。

现代人重视物质的享受,五花八门的产品堆积如山,伴随着科技的发达,当人们面临危难时总是想要依赖科技,这种心态,使得我们处理危机的能力变差,最后便渐渐失去这种本能。而主角洁西在四处碰壁的情况下也曾想打退堂鼓,但她却凭着意志力克服困难,达成任务,最后解救了村人,这一路走来好比带兵打仗,只要一不留心便会功亏一篑,使辛苦付诸东流,因此,每下一次决定,都需要万全的准备才有胜算,这时冷静清晰的头脑与正确的判断就显得重要,如此才能逢凶化吉,达成目标。

书本中也提到了很多生活层面的问题,例如:性别刻板印象、隐私、人权、生命、尊重及伦理等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与改进。在克利夫顿村的居民遭到轻视,而科学家们不顾村民的死活,在村庄中释放病原体,竟然连孩童也不放过,如此不人道令人发指。另外故事中提到,在克利夫顿村外的观光客,能透过隐藏式的摄影机,来观看这些居住在村里居民的任何一举一动,毫无隐私权可言,这也让我联想到电影《楚门的世界》,村民和楚门同样遭受到监视,连身为人的基本隐私权都被剥夺。试想有一天,你变成实验室中的白老鼠,心里一定不好过,十三岁的洁西为了拯救村子、家人和朋友,展现了过人的勇气和智慧,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她总能化险为夷,这种精神让人想为她献上最热烈的掌声,面对危难,能沉着稳重,泰然自若的解决问题的态度,才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真正原因啊!

读经典科幻小说《基地》有感范文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那么,你看完《基地》后,感悟到了什么人生真谛吗?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经典科幻小说《基地》有感范文”,供大家在学习上作为一个参考。

读经典科幻小说《基地》有感范文(篇一)

基地系列是阿西莫夫最主要的作品,他的其他一些名作如我与机器人因为也在同一个世界设定里,有时算作基地系列的一部分,让这个系列变得很庞大。第一部发表于1951年,在科幻小说里算是很古老的作品了。因为太早,所以对科技的描述现在看来已经有点偏了,不过不影响阅读感受,因为基地系列的故事核心是人和历史,唯一的科技核心是一种虚构的数学,所以作为科幻小说很难得的放在任何科幻设定里都一样好看。

引子开始在一个叫银河帝国的地方。。。这种星球大战的感觉是怎么回事。。。是一个只有人类存在的占据全银河的社会,文明发源地因为历史太久已不可考。有一位叫谢顿的学者发展出一个统计学/社会学分支叫心理史学,在人口足够大的前提下可以有一定准确率的预测出社会的未来状况。然后他和这门科学的其他学者意识到帝国不可避免的要在几十年内开始进入衰退,并对人类文明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科技会失传,人们会陷入混乱恐怖的黑暗时代,直到数万年后才会有下一个帝国达到现在的水平。于是他向统治者进言,帝国的衰退是无法挽救的,但是如果按照他的规划建立两个只有数万学者和他们家人组成的Foundation,在帝国完全衰退前编写完一部百科全书,就能保存人类文明,并把过渡的黑暗时期缩短到一个千年。两年后谢顿就老死了,故事也正式开始于50年后的其中一个基地,位于银河边缘的端点星。一千年整后,端点星成为第二帝国的首都。基地三部曲描写的就是这千年中的前五百年。 基地我最喜欢的地方,是有历史感。虚构小说能写出这种感觉的不多。历史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里迅速的前进,一章里拯救基地的英雄在下一章就已老去或者作古,而下一代的人物们会传颂他们的事迹,引用他们的名言。唯一称得上主人公贯穿故事始终的技术宅谢顿,只在引子里露了个脸就死了,之后就只是作为历史的一部分出现。这个引子还是作者后来集结成书的时候补写的。这种江山代有才人出的设计让整个系列充满沧桑感,气魄很强大。历史感除了时代的更迭速度,还有反复强调的历史的必然性。每个危机的出现都是谢顿计算过的按历史必然出现的情况(至少在误差不严重的时候),目的是逼迫基地的人们作出那唯一的可以使基地突破危机的选择或变革,使得基地可以继续精确的沿着设计好的道路前进。

另一点是社会真实感。书中描述了帝国分解后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各种组织形式,经济状况,科技水平。虽然没有很刻意的详尽描述,但是提到过的细节都真实可信。封建王国,教会,民主市政府,自称人民朋友的独裁者,商人协会,都在像样的运转着。

读经典科幻小说《基地》有感范文(篇二)

躺在菲律宾的海边,仰望着故乡所没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刚刚读完的基地三部曲,心中又充满了对群星的敬畏和无限的遐想。

诞生于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给我们所描绘的“未来”却也不得不说是别具一格的。

不同于很多主流科幻小说,基地系列的背景虽然也在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线却不在地球展开——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线索才最终引向这个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以超级钢铁行星“川坨”为核心的银河大舞台上展开。另外一点不同,则是在千千万万行星上的生物没有什么奇形怪状的所谓外星生物,而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

作为一篇被人公认为非常优异的文学作品,基地系列显然也没有只描绘令人炫目的新颖设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为表,实际上则探讨的还是人性的真谛与社会的构成。基地1—2部曲描绘了在银河系中统一的政权——银河帝国——崩溃后,保存了文明种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在心理史学(预测未来的数学学科)的指引下逐渐繁荣昌盛,突出了在一个政体中“科技”,“宗教”,“经济”等软实力的重要性,描绘了一个个传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绝对正确的未来预测却出现了偏差,一个在数学统计学上无法计算到的变数,有强大心灵控制能力的敌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终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

这部在情节上,让读者脱离了原有的“虽然形式很艰难,但这都是计划的一部分”的思维框架,让书中人物——也包括读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证明了没有什么是决对恒定的,同时又在隐隐之中传递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将科幻作品升华了一个层次。第四,第五部则主要描述了在银河帝国末期,心理史学创造出的“谢顿计划”的来龙去脉,把在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预言通过一个科幻的设定予以实现同时又引出了背后的一切——神秘的机器人,被称为人类起源的地球等等。这两章则承上启下,又抛下无数个线索,让读者去自行思索。最后两部则描绘了整个宏大的银河系史诗的起源,同时又探究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解释了为何银河系有某种单一性——我们都起源于地球。七部曲总体来说环环相扣,每两三部后又大有升华,这也有部分源于作者写作的时间有些断层,将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类及人类社会本质的高度上,也对未来各种人类社会极端的情况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绘了一幅简约却不简单的银河系史诗,的确值得一读。

不过本书在我看来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种惯性思维,或者我们所谓的“套路”,每种极端下面必然影藏着另一种极端,热情招待背后总有冷枪暗箭,单一纯朴背后必有复杂动机,虽然可能想传达出一种物极必反或者人类虚伪表象的意图,但是却导致了某些情节可以超前地揣测出结果,让本书的魅力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本书十分值得一读,可以给人以深思。

读经典科幻小说《基地》有感范文(篇三)

《基地》一书被世界的读者誉为永恒的科幻经典。它主要从基地的创建、崛起、扩张写起,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超前思想细品全书,我感叹作者对未来世界独到的见解,也对基地产生了自我想法。

我认为,基地的创建就是原于银河帝国的衰败。银河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度,之所以会灭亡,还是因为人类永远无法磨灭的愚昧与贪婪。一开始,人类带着他们的智慧与良知,登上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在那建造起了高科技的社会。可他们的后代也正是因为未来世界的先进与舒适,而变得十分贪婪、愚昧,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学习,传颂未来世界强大的科技,越来越多的高能科技也逐渐失传,导致未来世界,也就是银河帝国退化。书中的主人公哈里·谢顿,也就是因这一原因,想要编出《银河百科全书》,来保留银河帝国的先进科技,也致减缓帝国退化所造成的后果。

想通过这节书警示读者及现在的整个社会,不要步银河帝国的后尘。所以,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世界的每一人都应该时刻了解当代的科技,积极参与科技发展的工程,及学习、认识科学,这样才不会使人类流传多年的科技文化白白流失。

而且,我也希望我们现在的社会能快速的发展、创新,变得跟银河帝国一样繁荣、强盛。当然,这也要靠我们所有人对科技的追求热爱,以及对高科技未来无尽的期盼。因此,和呼吁所有人无论地何时,都要抱着一个乐观、进步的态度去展望未来,不能只停留在现在或过去,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并且,与此同时,也人付诸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参与到学习,发展的行列之中去。

读经典科幻小说《基地》有感范文(篇四)

《基地》是一本怎样的书呢?额,我也不大清楚…作者可是大大有名,叫艾萨克阿西莫夫。最有名的是他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这个很牛的)。我也说大不来。

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盛极一时的银河帝国将会衰亡,并将由此度过长大三万年的黑暗时间,为了将这个时间缩短到1000年,他组织了一群科学家,在银河系的边缘地方――端点星成立了一个叫基地的组织,为了对抗的银河衰亡而战斗着。

基地是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整本书由5个中短篇组成。看完这本书花了我两个下午,也因为时间比较仓促,可能还有很多地方没了解到。第一次只看到前2个故事,到今天花了一下午,到最后差点看不完,就看快了些。现在有内容都几乎不记得了。

试着记一下,第一个叫心理史学家,然后是银河系百科全书,接着市长,行商,行商皇族?忘了……

书里有3个牛人,第一个就是数学家谢顿,创立了心理史学,可以预测未来。成立了基地。第二个就是端点星也就是基地的第一任市长,哈定。利用宗教控制了对基地虎视眈眈的四国,而且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了周围的国家。第三个人是候洛,出身于基地外的星系,最终却当上了基地的市长,并用商业战败了最后的敌人,本部书就结束了。

书是写与196几年的,所谓的科幻是那个时候的科技,其实还是差了很多,至少还没有计算机,不过这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精彩,可预测未来的心理史学,虽说在现世不可能成立,但仍十分出彩,利用宗教传播科学,控制国家,这段是本部书看的最爽的部分,哈定这个人在书中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之后的候洛在宗教无法控制的情况下,解决了第三次“谢顿危机”。商业打败了武力。

记录一句话:最后使用武力的都是无能者。

读经典科幻小说《基地》有感范文(篇五)

人类在地球上生活了十万年之间,但这种情识一直持续到他们建立了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为止。在这种机器人的帮助下,入类最终统一了银河,建立了银河帝国。

在这个帝国建立后的12xx年,一位名叫“哈里。谢顿"的年轻数学家,预言到这个庞大的帝国将在300年内衰落。在银河帝国的质疑下,谢顿带领科学家们在银河边缘的端点上建立了“基地”。诚如谢顿所言,在一个多世纪后,银河帝国的边缘就开始叛乱发生战争,其中也包括端点星。但是,继哈里。谢顿之后,端点星后来的两位市长塞费。哈定与侯伯。马洛却带领基地人民度过了三次危机,成为基地人民心目中的英雄。而每当危机来临时,哈里。谢顿总是会在穹窟中出现,为基地人民指清一条道路,让基地平安度过难关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有哈里谢顿面对法定的审判从客不迫,有银河帝国的皇帝的昏庸愚昧,有基地人民潜入敌人内部趁机发动政变的机智,也各位端点星市长面对帝国威助时的临危不惧。

这本书不是告诉我们一个确切的道理,而是有几十种道理穿插其中,互相牵制。不得不说,作者阿西莫夫真是一位伟大的天才科幻作家,就像他笔下的哈里。谢顿一样伟大。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在你看完《基地》后,是不是感觉心里多了一丝东西?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范文【篇一】

这是一本写于六七十年前的科幻小说,尽管如此,今天读来,还是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不可思议。

故事。银河帝国注定将衰落,3万年的蛮荒时代即将到来。伟大的哈里·谢顿,通过心理史学准确的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轨迹,并建立了科学基地(据说银河系的另一端还有一个基地),以保存科学技术,从而试图将蛮荒时代缩短到1千年,而谢尔顿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第二帝国。为了加快谢顿计划的实施,谢顿在这过程中设置了一系列的危机,帮助基地更快的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这些威胁包括野蛮人的国王、地方军阀,甚至还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帝国本身。然而每一次危机都会出现必然的解决方法,最终危机一次次被解决,基地也经历了“科学-宗教-金融”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阶段。

科幻。小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体系,星球之间采用“超空间跃迁”的方式进行行星际旅行,核能作为主要的能源,在此基础上科幻了很多新的事物,核能手枪,三位全息影像,人造阳光等等。如果要说科幻的话,这些算是科幻背景和科幻元素吧。

关于社会。这本书最精彩的是对于社会形态和变革的设定,据说有罗马帝国的影子。将科学披上宗教的外衣来统治周边的蛮荒国家这一章写的很精彩。同样,随着宗教逐渐受到抵制,贸易的无孔不入和随之而来的强依赖性,再次巩固了基地的统治地位。小说虽然就此结束,但1千年的轨迹才刚刚开始,未来基地的发展更加耐人寻味,未来是通过文化,道德,还是其他什么不知道的手段来实现第二帝国人不可知。

人物描写。这本书很薄,人物描写很单薄,很少,没有那种有血有肉的感觉。小说的结构是按照不同的危机,不同的章节来设定的,同时当然也是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人物。其实人物在这里并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按照谢顿心里史学的计算,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如98.4%)是可以预见的。只是有这么一些特定的人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该做的事而已。

关于逻辑。对于社会发展的可预测这一点,也是小说最基本的一个设定,仅从逻辑上来说是不成立的。但就每一次危机的到来,和每一次社会的变革,以及文明的衰退或者发展,作者给出的架构还是能够不错的自圆其说的。

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尽管这本书已经经历了很多个十年,但仍然没有生涩的感觉。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范文【篇二】

很久没有读到如此让人兴奋的作品了,阿西莫夫不愧其大师称号。阿西莫夫爱好推理作品,因此他的科幻也成为了“科幻推理”,尤其幕后更有幕后操纵人,视线从第一基地拉到第二基地,继而是盖娅,而后是地球,最后是月球,让人大呼过瘾。

当然,阿西莫夫并不会因此显得浅薄,相反的,他在“基地”系列中表现出的气势和深沉思考,让人畅快过后更有所回味。联系最近读得几本书,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在系列中是条有趣的线索,不妨让我们梳理一下。

人类与动物不同,动物似乎只对当下、与自身横向关联的事物感兴趣。(当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人类的维度中还有时间的纵向维度,作为历史的产物并自身构成历史,人类的自觉意识让人们很早就对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浓厚的兴趣。历史哲学的书厚厚大本,集合从人类文明初始到当今时代的学人智者的思考。那阿西莫夫又在想什么呢?

“基地”系列的基础建立在哈里・谢顿的心理史学上。这是个不仅让克鲁格曼对经济学产生兴趣的大胆想法,也是粗看之下自我完备的天才理论。类比于气体的分子动力学,虽然人类个体是不可预测的,但人类社会整体,只要样本量足够大,却可以用数学表述出来,继而可以通过改变变量控制社会进程。似乎很不错,不是吗?

然而如果这么简单,故事就再也没有变化的可能和发展的必要了。阿西莫夫加入了两个变量,使得社会发展可能偏离数学计算的轨迹。一是技术变迁。在哈里・谢顿创立基地之后几百年时间里,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当初的想象,面对第二基地的精神干预,第一基地差点发展出反干预的技术,几乎就要断送整个计划。

二是个人力量。在第一基地历史上多次“谢顿危机”时挽狂澜于既倒的个人英雄行为虽然卓著,却没有脱离谢顿计划的轨迹。但变异种“骡”的出现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谢顿计划真正遇到自身的整体性危机。

“骡”的来历不明,显然是阿西莫夫的有意为之。多次“谢顿危机”后已经将读者的预期挑逗得太高了,一个拥有强大精神控制能力的变异种第一次将精神力量引入这个物质的世界。然而“骡”最终在完全摧毁“谢顿计划”前一刻被同样拥有感知和改变意识的第二基地所阻止。这样貌似能自我维持的“谢顿计划”的命运其实还是掌握在一帮拥有精神力量的精英手中。尽管第二基地人数很少,高层的觉悟也很高,但仍不免于权力争斗、猜忌和怀疑。“谢顿计划”由一位天才的发现而成形,或许最终也会因为个人的私欲而毁灭。

阿西莫夫无意就此罢手,天才的创意将钟摆晃向了另一极端,即盖娅星球。这是个个体自觉地化入集体意识的生存方式。生命体、非生命体都在集体意识占有一席之地,而人类则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这种“天人合一”、万物与我同在的方式看上去很美丽,但习惯了“自由意志”传统熏陶的人类未免心有不甘。这是通过葛兰・崔维兹之口表达出来的。

阿西莫夫写到这里或许需要做出一个选择了,为我们人类。“银河未来的命运决定于某人一念之间,这个就是葛兰・崔维兹。他必须在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之间做出银河未来由谁主导的决定:由第一基地创建的新帝国将会逞领银河进入科技昌明的世纪;由第二基地指导的新帝国将能确保人类的永久和平;而以盖娅为蓝图的盖娅星系则会是个心灵共同体,所有人类将与万物融合成一个良善的整体。”三种选择的后果未必如描绘的那么美好,但选择势必做出,关键在于一个人,而他的选择凭借的是直觉。

科技的进步发明出了反重力推动的飞船以及与人类思维鱼水交融的电脑,思维的拓展让经受训练的人能深入他人的意识并进行合意的改造,放弃个人而换来集体意识使得仿佛伊甸园重现,然而人类的命运最终悬于本能的直觉。直觉无法解释、无法表述,却能做出选择。

这有点类似罗尔斯的《正义论》里提出的“无知之幕”。何谓正义,现在我们已经无法讨论清楚了,因为每个人已经浸淫在文化中那么久、先入为主众多理念。摒弃所有的知识、道德,用“无知之幕”让笼盖人类,借以才能得出普遍的“道德观点”。

然而阿西莫夫无法决定,想必我们每个人读的时候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吧。我们或许有自己的偏好,但一旦面对的是全人类的命运,每个人都会像葛兰・崔维兹一样恼怒于这份太过程沉重的责任吧,况且我们还没有崔维兹引以为傲的“天生正确”的直觉和判断。

阿西莫夫最终把崔维兹引到了一切的幕后操纵者——机器人那里,以便与机器人系列衔接上。我们略表惊讶,但人类未来形态的选择却似乎被“王顾左右而言他”地有意忽略掉了。也许不做选择是最好的选择。

面对历史,有的人会感到无力,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但也有的人会有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雄心,我不知道应该是如何,又不知如何说,只有拈花微笑,任凭旁人猜想了。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范文【篇三】

整部小说感觉像是总分总,第一部和最后一部的风格很像,谢顿和崔维兹都是为了自身的目标,四处游历,许是细节的角度从个人的旅行入手。而中间的几部分都是落笔于基地大环境发展,社会变迁。

觉得最精彩的部分还是中间的第一基地、第二基地面对各种危机的奋斗,场面恢弘,解决之道又极富寓意。而第二基地和骡斗,掩饰自身存在这两部更是斗智斗勇,让我大呼科幻还可以写成像武侠小说,别样的观感。

看到一半的时候,很纳闷,为什么丹尼尔销声匿迹了,十分不科学。作为谢顿计划的sponsor,能这样酱油么?还好阿西莫夫安排了他的戏份,最后机器人的出场让人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是有一点让我十分好奇,崔维兹具有以直觉正确判断的天赋(姑且认为这个设定正确),那在星际旅行中他反复强调的索拉利人小孩菲龙会给他们带来麻烦。但全书结束也没有看到菲龙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值得注意的是,全书结束的几句话,;菲龙这个懂得转换能量、雌雄同体的异类,此刻正望着他,眼神深不可测。崔维兹并未低头迎向那对出神的目光。我怎么都觉得这句话是阿西莫夫埋的另一个坑。好吧,难道有下文?

关于心理史学:

如果真的能预测未来,那么谢顿说是1W年的混乱状态,但是改进以后就是1000年,那他之前的预测就不准了,有种悖论的味道在里面。当然,可以这么理解,因为1W年是没有将心理史学这小部分人的因素考虑进去。

另一个感受,任何保佑都无谓的,唯有自己自求多福。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范文【篇四】

1941年,21岁的阿西莫夫想出了一个崭新的科幻点子:撰写一部发生于未来的历史小说,描述“星河帝国”衰落的始末。然后,他在整个40年代,总共为基地系列写了八个故事,后来都归入《基地》三部曲。

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直至统一整个银河,发展成为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一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谢顿运用“心理史学”,推论出“银河帝国”会很快灭亡,之后会有长达20000年的“黑暗期”。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缩短这个“黑暗期”,谢顿在其有生之年分别在两个地方建立了两个有着各自任务的“基地”,作为以后“第二银河帝国”的种子。大约150万字的《基地》系列故事就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我从去年底开始,陆陆续续花了一个季度的时间,看完整个《基地》系列。在我看来,这部著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不可取代性:

一是其表现出来的深邃的历史眼光。

谢顿是一名数学家,却跨界以统计、分析、预测为手段,介入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并创建了一套名为“心理史学”的数学工具去分析人类的未来。

谢顿认为,人类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但是人类群体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某种数学方法分析出来的。而成功的分析必须依赖于两个必须的条件:分析的对象数量必须非常庞大,以尽量减少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被分析的对象必须不知道这个分析的计划,否则会多少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发展。

“历史从不创新,只是一再重复”。如果可以观其大略,而不计其余,人类的历史是有迹可循的,这一点,我个人是深表赞同的。

二是关于机器人的一些思考。

在阿西莫夫的世界里,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没有机器人的帮助,人类不可能冲出地球,建立起横跨十万光年的大帝国。机器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类的对立面,导致第一次星际扩张失败,地球本体毁灭。经过漫长的斗争,人类消灭所有机器人,才得以建立“银河帝国”,并使机器人成为人类历史的一个禁忌,提都不能提及。

然而,最有讽刺意味的是,一直默默守护“银河帝国”到最后时刻,并推动“心理史学”计划顺利实施,保存人类复兴希望的,确保人类缩短“黑暗期”尽快进入全新复兴的,又恰恰是一个机器人:使用年限达到20000年、功能极其完备、近乎无所不能的机·丹尼尔·奥利瓦。

《基地》试图说明:机器人技术不发展,则人类没有办法挑战浩瀚宇宙;机器人技术过于发展,则必然走上挑战人类的道路,这是1940年代的阿西莫夫就认识到的一个两难命题。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阿西莫夫在另外一个系列《我,机器人》中首度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并沿用至今,“机器人学”这个名词也因此在人类历史上首度亮相。

三是隐藏在科幻背后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

在整个《基地》系列里,阿西莫夫大约描述了30个左右的星际文明。这些文明,都各有各的特色,如果我们忽略科技的因素,就会发现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现实基础仍然是1940年代的世界各国,只是在星际文明这个大背景下,阿西莫夫从艺术的角度对文明的特质进行了浓缩、提炼和极端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地》系列中创造岀来形形色色的星际文明,犹如《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小人国、女儿国、犬封国、聂耳国一样,可以当成一本奇异游记来看。

在三十多个星际文明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盖娅和索拉利文明,它们一个极度统一,一个极度自由,基本上就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两个极端。盖娅文明的进化使得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在内的整个星球可以通过意识连结成一个整体,所有的意识都可以实现共享;每个个体既是个体,更是共体,以集体意志为意志;在离开母星体以光年为单位的距离后,个体仍然可以接受整体的意识和意志,从而实现极度的统一。

索拉利文明展现的则是极度的自由:在一个三倍于地球面积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几千索拉利人的成熟体,他们的肉体进化出一种命名为“转换叶突”的能量转换器,一个个体所转换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万的机器人用于管理领地事物;他们信奉“他人即是地狱”,就算同类也互不来往,大事以电波形式协商;极度的向往自由让他们甘于居住于地表之下,而且不谋求任何形式的扩张;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和外界的接触,他们甚至进化出雌雄同体,真正实现了绝对的自由。

在《基地》系列最后一本《基地与地球》中,阿西莫夫设计各种场景和反复讨论,似乎是试图说服读者(或者是他自己),盖娅文明的组织形式虽然和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完全背道而驰,却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场景,通过号称拥有“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天赋的崔维兹选择用盖娅或者索拉利为蓝本建立人类新秩序,结果他选择了极度统一的盖娅模式,其原因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宇宙侵略中,我们需要统一意志!

也许,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史学”以及崔维兹,来对自己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索做出一个结论。如果考虑到1940年代欧美各国最大的现实就是全人类联合起来抵抗希特勒的侵略,极度的集中因而可以理解。那么,如果阿西莫夫能一直生活到今天,他会怎么设计这个科幻寓言的结局,这倒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科幻小说基地优秀读后感范文【篇五】

《基地》的读后感 篇1

《基地》讲得是银河帝国从繁荣走向衰弱的故事。作者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深入的研究写下这一本书。书中,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特点与性格。比如哈定,他不完全相信权威,而是会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疑问,从哈定说的:“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躲,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这一段话中就可以见一斑了。

《基地》中对未来的科技以及人物的描写,使我感到惊叹。当时的整个银河系中,居然有将近二千五百万颗住人行星,而且在川陀,竟然住着一位开拓了“心理史学”的伟大的数学家——哈里·谢顿。谢顿可以推算出未来所发生的事,他推出在未来,川陀会毁灭。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上了百分率,更让人感觉到这个科幻故事的真实性。

作者阿西莫夫的对未来事情的大胆想象与细腻的描写让我感觉到这些未来的事情仿佛就近在眼前。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败,以前曾发生过的事情,在未来又“故伎重演”,这是因为在未来人类还是一如从前的贪婪,依赖。作者通过书写的方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新奇的科技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及人类的不足之处。

这本书不但故事情节新奇有趣,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写作手法也让人感到新奇。那就是作者在书中插入的《银河百科全书》,让这个故事更加完整。

《基地》里的情节,描写及写作手法,让人难以忘怀,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


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篇1

读了《安德的游戏》,我很好奇安德是靠什么来战胜孤独的。或许是对胜利的信念?或许是竞争中获得的快感?是什么支持他不放弃,并最终坚持到底?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畅销书,据说是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的最爱。但我却花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才看完。可能是因为我头一次阅读科幻小说,或许是缺乏阅读科幻小说的经验,不明白如何去欣赏,阅读的过程中,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以阅读其他书籍的方式将其看完。因此,我对书中的科幻部分很难给出一个恰当的评价,正如安德在游戏中杀光了虫族,一定程度的无知或被蒙蔽,反而能让你得意在从容中不经意间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安德生于一个天才之家,哥哥和姐姐也都是天才。实际上,他们仨在才智上差异不大,只是性格有别哥哥野心勃勃,凶狠;而姐姐善良,温柔。对于一个要领导地球战士、抗击强大的虫族进攻的统帅,过于善良恐怕会显得软弱,而过于凶狠又恐会走向歧途安德看起来是一个合格的人选,可能正是因为其在性格上中和了其哥哥与姐姐。

安德出场时才五六岁,就在结尾处全歼虫族时他也就十来岁。就是这样一个小孩,被送往太空中的战斗学校学习,学习的方式就是玩游戏这就是科幻部分吧。由于开篇就假定了安德是人类中最聪明的人之一,因此如何将安德培养成一位能够带领同伴战胜虫族的统帅,实际上就是培养他的心理,磨砺其心志。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战斗学校的负责人,首先是将安德孤立起来。一方面他要利用其性格中的狠决去击败那些向其挑衅的同伴,有时甚至将向他挑衅的同伴打死。另一方面,他性格中的善良部分,会让他在每一次残酷的行动中感到愧疚实际上,他面临的挑战,有时是你死我活的,他的残忍只是为了生存。或许也正是他有善良的一面,他能够克制自己不恃强凌弱,也能因此最终赢得同伴的拥护。

从这个角度来讲,这是一本告诉读者如何成为卓越的领导人的书。首先是智力,其次是手段,最后是胸怀,三者缺一不可。没有足够的智力,你无法掌握最高的技艺;没有狠决的手段,你无法招架别人的暗算,从背后飞来的箭簇;没有足够的胸怀,你无法控制住自己,不滥用自己的智力与权力。

通往建功立业的征途,极其枯燥。蜗居在战斗学校里,没有温情,没有灿烂的微笑,有的是疲惫,同伴的嫉妒,日夜像幽灵一样游荡的恐惧,孤独。安德的智力让他能够较为轻松地战胜他的同伴,但智力在战胜孤独上并无多大用处。在孤独时,他会想念他在地球的姐姐,这种思念或许会给他带来安慰。

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篇2

最近,我阅读了科幻大师奥森?斯科特?卡德神一般的科幻巨著《安德的游戏》。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塑造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即使合上书本,那一场场活灵活现的战斗场面也都是历历在目,动人心弦,吊人胃口。整本书读下来,剧情跌宕起伏,几乎是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他不走,你也想追着他赶紧跑。

有时候,科幻小说并不完全是胡编乱造。回想一下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科幻作品,里面的场景和科技手段不是一一在生活中实现了吗?《安德的游戏》这本书也有让人焕然一新的科学依据,比如书中所谓的电子战斗。但最令我敬畏的,还是文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安德那百折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教官的种种压力下,他一直被置于孤立的状态、处在崩溃的边缘。教官给他配备一批表现平平的新手,让他组建战队,却又将他刚刚壮大起来的飞龙战队解散。因为他的优秀,整个比赛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公平可言,他不断地被欺瞒、被围攻,但他依然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科幻小说安德的游戏读书心得篇3

寒假中,我和妈妈每到星期三就去图书馆看书。我在阅览室发现了一本叫《安德的游戏》,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印着几个字:致汤姆露比一个在战斗学院内外都坚持信念的人。

我感到很纳闷:为什么这本书是致汤姆的呢?于是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一页一页地仔细看了起来。这本书写了一个叫塞克的小男孩在教堂中被lf联合舰队选去训练,塞克的爸爸妈妈万分不愿意,但还是被带走了。在训练中,塞克因为信仰,坚决不拿武器伤人,所以他的战绩一直都是零。后来,塞克看了一段虫族伤害人类的视频,明白了很多道理,他决定帮助人类消灭虫族。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虫族消灭了。

这是一部所有男孩都爱读的大作,每个人都能在解读它的过程中获取不同的感觉和启示,有人喜欢它鲜活地人物个性;有人喜欢激烈的战斗精神但我看来,它那情节中暗藏着人们都在追求的信念自由。

凡尔纳与他的科幻小说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凡尔纳与他的科幻小说,为什么其实热爱大海的凡尔纳却走向了文学道路呢,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小凡尔纳出生在南特一个律师家庭,他祖父是律师,爷爷是律师,爸爸还是律师,总之一家子全是律师。爸爸叫皮埃尔凡尔纳,他希望小凡尔纳继承他们家族的律师事务所。但小凡尔纳却一点也不喜欢法律,他特别喜欢海,甚至发誓长大要做一个船长。弟弟保尔也和他一样热爱大海,两兄第经常在一起谈论海上的事情。小凡尔纳用他的零花钱租了一艘小船,每天都出海游玩,但是租船昂贵的费用让他无力承担,只好呆在家里学闷死人的法律,兄弟俩很快长大了,保尔当了一名水手,而凡尔纳只能在大学里学习法律。他真羡慕保尔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自己每天都要坐在教室里听课。大学生活结束了,凡尔纳却来到了巴黎,依靠爸爸寄来的生活费维持生活,但父亲发来的钱无法让他维持生活,他只好自己写作来得一点稿费。终于,他的一部作品《折断的麦秆》在剧院上映了,一出演就得到了广大民众的好评,他才得以用赚来的钱维持生活。在外国,他和奥诺丽娜相爱了,并很快就成了婚。两个人维持生活的费用特别昂贵,就在这种压力下,《气球上的星期五》诞生了,接连而来的是《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三部书抒发了他对大海的热爱,凡尔纳又认识了出版商赫泽尔,他的作品才得以推广。慢慢的,《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又展现在了读者们的眼前,而凡尔纳已经步入晚年,写作很困难,还得了糖尿病和白内障,不幸的是,一个个噩耗传来、弟弟保尔死去、赫泽尔病逝、母亲索菲去世,但凡尔纳说要发布80个作品,他把柜子里的许多手稿全寄给了小赫泽尔,然后去世了

凡尔纳的一生都平凡简朴,他不会奢华生活,或是像上流那样张扬,也许正因为这样,他才会那么出名,他写的科幻小说,几乎后来人们都一一实现了,正像凡尔纳所说的敢于希望,才能成就伟大。

经典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悟600字 【精】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的作品会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在看作品之后一定会触动内心,不知道你在观看完《基地》后,产生了什么思想呢?下面是读后感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悟600字”,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经典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悟600字【篇一】

《基地》一书被世界的读者誉为永恒的科幻经典。它主要从基地的创建、崛起、扩张写起,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超前思想细品全书,我感叹作者对未来世界独到的见解,也对基地产生了自我想法。

我认为,基地的创建就是原于银河帝国的衰败。银河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度,之所以会灭亡,还是因为人类永远无法磨灭的愚昧与贪婪。一开始,人类带着他们的智慧与良知,登上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在那建造起了高科技的社会。可他们的后代也正是因为未来世界的先进与舒适,而变得十分贪婪、愚昧,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学习,传颂未来世界强大的科技,越来越多的高能科技也逐渐失传,导致未来世界,也就是银河帝国退化。书中的主人公哈里·谢顿,也就是因这一原因,想要编出《银河百科全书》,来保留银河帝国的先进科技,也致减缓帝国退化所造成的后果。

想通过这节书警示读者及现在的整个社会,不要步银河帝国的后尘。所以,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世界的每一人都应该时刻了解当代的科技,积极参与科技发展的工程,及学习、认识科学,这样才不会使人类流传多年的科技文化白白流失。

而且,我也希望我们现在的社会能快速的发展、创新,变得跟银河帝国一样繁荣、强盛。当然,这也要靠我们所有人对科技的追求热爱,以及对高科技未来无尽的期盼。因此,和呼吁所有人无论地何时,都要抱着一个乐观、进步的态度去展望未来,不能只停留在现在或过去,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并且,与此同时,也人付诸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参与到学习,发展的行列之中去。

经典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悟600字【篇二】

心理史学家哈里·谢顿,通过严密的数学模型,计算出银河帝国将在未来遭遇毁灭。既然帝国的毁灭势不可挡,谢顿打算将毁灭后进入的蛮荒时期尽可能缩短,让新的文明在一千年之内孕育,接替成为下一个银河帝国。虽然领导人们对帝国的毁灭有所感知,因为文明实际上在近些年来没有大的发展,甚至在退步,但是考虑到社会政治因素,他们对此秘而不宣。为了不让谢顿预言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他们让谢顿带领十万科学家,迁移到银河帝国的一个边缘星球——端点星,去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美其名曰寻找拯救银河帝国的方法,并确定能找到,以此来安抚民心,实则是流放,使其远离权力中心。

三十年过去了,端子星(基地)上的科学家们矜矜业业地执行谢顿的计划,即编纂银河帝国百科全书,将科技记录下来。端子星附近的四星球却是完全不同的局面,他们不断地发生军事冲突,想要成为当地的强者,而他们的文明已经退化到失去了核能。其中的较强者——安纳克里昂星球——则对端子星上的高科技虎视眈眈。但基地上的科学家却对这种威胁视而不见,他们依仗银河帝国的保护,觉得安纳克里昂星不敢对他们如何。但是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身处帝国边缘的基地显然对于自顾不暇的银河帝国来说,已经脱离了他们的管辖范围。时任市长哈定看出基地来到了生死存亡的第一个危机点,基地需要从编纂图书的老本行中解放出来,进入下一个阶段,但这种主张遭到了星球上的科学家们的强烈反对。

基地的奠基人谢顿,修建了穹窿。他曾跟后来者有过一个约定,三十年后,他将以影像的方式出现在穹窿上,揭示他的预言,或战略部署。谢顿在危机时刻出现了,他说已经预料到这将是基地面临的第一次危机,危机的出现让基地目前只有一条路可走,这条路是显而易见的,必然按照他的预计进行下去。而当初编纂百科全书的任务,不过是掩人耳目的手段,现在基地需要正式进入一千年建造下一个银河帝国的计划中。谢顿的影像结束之后,哈里成为无可争议的当权者,即便没有谢顿的话,他也做好了武装夺取政权的准备,按照谢顿预计的那般,未来势不可挡地进行下去。

哈定利用四星球之间对于端子星的技术野心,通过星球间的游说,让四星球进入了一种互相制衡,谁也不敢擅自占有端子星的状态。端子星在这种平衡中获得了生存空间。而且他们利用科技差距,创造了科技宗教,即以一种宗教的方式,向四星球输出科技,让星球上的居民对科技宗教的神秘力量深信不疑,端子星与谢顿对他们来说,分别是天堂与上帝一般的存在。端子星对四星球的教育,建立在错误的科学基础上,即以一种混乱的方式掌握最终的结果,却始终无法参悟科技真正的原理。

又三十年后,端子星迎来了第二次危机。安纳克里昂领导者的野心一直未曾泯灭,他想要将端子星占为己有。一次安纳克里昂星收获了一支装载高科技但受损严重的银河帝国星舰,他们想让端子星来修星舰。假若基地不肯修,他们便发起战争;假若基地修了,他们便借助这艘强大的星舰向端子星发起战争。哈定已然年迈,他同意给他们修星舰。但这一行为引起了国内某些势力的不满,怀疑哈定已经倒戈向了安纳克里昂星,打算从他手里夺取政权。在内外夹击下,一场战争似乎不可避免,修星舰不过是延缓了战争开始的时间。

星舰修完后,哈定奔赴安纳克里昂星祝贺其国王成年。在安纳克里昂星,哈定被星球上的当权者软禁了,而侵略的星舰已经开赴端子星。哈定利用之前埋下的科技宗教的力量,让安纳克里昂星国内民众对当权者充满不满,认为此举是忤逆神权。而操控星舰的都是曾被派向端子星学习的传教士,他们对端子星天赋神权的意识更加强烈,星舰被控制在了宗教掌有者的手中,安纳克里昂星也被掌控在信教的民众手中,而宗教的掌有者就是端子星的当权者——哈定,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结束了。谢顿的影像在这次危机结束之后再次出现,大概就是说,地基在每次危机出现时,都会按那条唯一的路走下去,直到千年计划实现,建立新的帝国。

哈定的年纪已经等不到第三次危机了,下一任出现的基地英雄是马洛。当时,基地已经发展出了行商的行业,即向其他星球兜售技术。马洛是行商长。基地一直沿袭的是哈定的科技宗教控制的方式,控制其他星球。等到了马洛这一代,他决定摒弃宗教控制的方式,将本来以赚钱为目的的行商,转变成用经济贸易来控制其他星球。(文明的进化史?)新事物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总是容易遭受质疑的。果然,马洛的主张受到了政治对手的反对。

这时候,第三次危机也悄悄到来了。科瑞尔星球是一颗跟端子星存在众多冲突的星球,他们严格限制行商活动,甚至严禁传教士入境。但在行商的不断努力下,端子星还是将核能销售给了科瑞尔,用核能包装了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科瑞尔星球的居民们过上了更便捷的生活,端子星也在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科瑞尔跟基地的矛盾始终是存在的,他们在银河帝国的军事援助下,发动了对端子星的攻击。此时利用各种手段已经成为了基地领导人的马洛,对科瑞尔的攻击一直采取了退避的策略,目的是不想正面迎战引起银河帝国的注意。当然这种消极应战的方式引起国内的不满,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强。当然,马洛对结果早已胸有成竹。因为前几年对科瑞尔的贸易输出,早已宣告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战争期间,端子星停止了对科瑞尔的技术支持,科瑞尔星球上的居民刚开始能够为了战争忍受各种不方便。但随着战争的持续,科瑞尔国内的反对声音将越来越强,最终本国民众将会施压,今早结束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之后,马洛的领导地位已然稳固非常了。

至此,谢顿、哈定、马洛,成为了基地人民的三位英雄。

听说阿西莫夫在写基地系列时,借鉴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读这本书,似乎能瞥见世界文明的发展史,那些各国利益的角逐、社会的变革、经济的演变,读来感觉跟生活都很贴近。架构是虚空的,发生的事件又是“真实”的。诶,读完只觉得任重而道远啊。

最后是摘录。

“观看繁星闪耀的光辉,欣赏星团展现出难以置信的朦胧,好像一大群萤火虫永远禁锢在一处。”“帝国的覆亡是一件牵连甚广的大事,可没有那么容易对付。它的原因包括官僚的兴起、阶级流动的停滞、进取心的衰退、好奇心的锐减,以及其他上百种因素。”“我们见到的只是表面的强盛,仿佛帝国会延续千秋万世。然而检察长大人,腐朽的树干在被暴风吹成两截之前,看起来也仍旧保有昔日的坚稳。此时此刻,暴风已在帝国的枝干呼啸。我们利用心理史学来倾听,就能听见树枝间的叽嘎声。”

“每个人学到的都仅仅是极零碎的片断知识,无用又无益。知识的碎片起不了作用,也不可能再传递下去,它们将遗失在世代交替的过程中。”“为什么科学家都是九流的行政人员。或许只因为他们惯于处理弹性较少的自然现象,而不懂得如何应付善变的人心。”“从头到尾,你们不是依赖权威就是仰仗古人——从来没有自立自强。”“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射,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光明磊落总有好处,尤其对那些以卖弄玄虚著称的人。”

“每次遇到危机时,我们的行动自由便会受限,只剩下唯一的一条路可走。”“只要在战略性的地点,实施战略性的销售,就能在宫廷里建立起拥核的派系。”“任何宗教,出发点都是诉诸信仰和感情。

如果将xx当成武器,那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武器不会反过来伤到自己。”

经典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悟600字【篇三】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银河帝国·基地》虽然有点儿乱,但是我还是对这本书中的三个不可缺少的人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哈里·谢顿是一个非常有预见的、愿意为了事业来奉献所有的人。而且是他和一大群科学家在端点星建立起这个基地的,他用强大的科技让基地生存下去。

塞佛·哈定是这些科学家之一。他让这个基地崛起了,还用宗教来让基地更加神秘,同样,他也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侯伯·马洛也十分厉害,他不但利用自己的能力来让基地扩张,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

通过这三个人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个人的性格特点我觉得这是现代非常缺少的一些性格。

现在有许多许多的人不像塞佛·哈定一样感于击挑战权威当然,这也包括我,而要一味地认为权威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不敢有句否认。可是,权威也是人啊,谁不会有出错的时候呢?人人都有出错的时候,所以,我们应该要有敢于去挑战权威的勇气(可是不能胡说八道or不事找事)。这样,总是会尴尬的,毕竟“阳光总在风雨后”嘛。

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想法,不然,慢慢地“软饭”(指只听人家的想法而自己不去想)吃多了就会有成为一个没有自个儿主见的人了。这是最可怕的事儿了。听家长们说:如果一直不思考的话大脑就会生锈掉,到后来不能再运转了。所以,我们要多去独立思考,要像鸟儿一样,努力冲破鸟笼的拘束,飞向蓝天的怀抱。

经典科幻小说《基地》读后感悟600字【篇四】

终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利用上下班、等车、等时间在喜马拉雅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听完了,震撼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宏大的叙事,以及超前的科学思想和意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说。

一、心理史学

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史学”。这是一个什么鬼呢?这是一套统计学理论,就像是统计物理,只不过它的应用对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观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换句话说,心理史学可以抓住大量人类进行互动的宏观规律。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靠谱,但是书中却假设,他的发现者哈里。谢顿不仅为心理史学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方程,而且还利用理论构造了一个庞大的谢顿计划,即在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建立了一个基地以抵抗银河帝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并以此为原点,蓬勃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帝国。于是,所有的历史演进全部按照谢顿计划运行下去。

作为系统科学的从业者,我当然知道心理史学是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吗?现在,随着大数据的累积,人们已然可以做到为人类群体行为写出精确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辐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两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从1940年开始写《基地》小说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说的第一部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一个全新国家的。然而,在大国构建过程中,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谢顿危机,于是端点星的人类就开始聚集在谢顿穹窿聆听谢顿在上百年前录制的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顿本人死后将近好几百年了,人类还是按照谢顿计划发展,谢顿的每一个预言竟然全部正确。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两个问题:即使这是科幻小说,心理史学的预测也太准了吧,超级离谱了;二、谢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这样地预测那么久的未来?

二、骡与第二基地

就在我感到略有厌烦和困惑的时候,小说突然来了一个变奏,出现了骡这个怪物。骡是个什么东东?他是天地造化生出来的一个变种——基因突变体。这个家伙有一种超强的能力——能够读取、改写他人的心灵,从而用心灵的力量来操控整个世界。骡的出现第一次让谢顿的预言失败了(但我觉得,失败了我反而感觉更高兴呢)。

更有意思的是,骡将基地攻陷了,谢顿计划这就完全泡汤了。但是,一小批人开始另一套拯救计划,这就是第二基地。据说,在当年谢顿建立基地的时候,不是建立了一个,而是建立了两个,一个精于物理科学,另一个却精于心理科学。事实上,端点星第一基地上的人们根本就不懂心理史学,他们只是谢顿计划的执行者,而真正的心理史学在第二基地,这帮人是心灵力学的高手。

到此为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阿西莫夫将这套理论命名为心理史学,而不是什么人类行为统计学,或社会力学之类的。原来,这个心理二字埋伏着第二基地的伏笔。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量子认知科学的研究,我咋感觉未来的量子认知就是心理史学呢。

于是,第二基地的隐君子们和骡之间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而且尔虞我诈的心理战争。谁说西方人不擅长勾心斗角的?读一读第二基地与骡这段,你就会发现阿西莫夫如果从政必然也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然而,最最让我大跌眼镜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谢顿计划其实压根就不是什么预测,而是一套控制手段。第二基地的心理大师们可以像骡一样操控人们的心灵,从而通过在关键时刻影响关键人物而保证了第一基地的发展可以按照谢顿计划完满地进行下去。

原来如此,谢顿计划压根就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一套控制手段,心理史学也不是什么单纯的动力学,而是一种控制理论。这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怪不得,当第一基地的有识之士们了解到此事以后都要拼了命地和第二基地人死磕呢。

三、谢顿与机器人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谢顿那么厉害,能凭空创造心理史学和谢顿计划。阿西莫夫好像了解我内心一样,于是他在基地三部曲之后,又写了一个基地前传,专门为我们讲述科学家谢顿的故事。

原来年轻的谢顿也很挫,是一个乡巴佬数学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玩数学游戏搞出了一套谢顿方程,但他自己却并不相信这些。然而,比较悲催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们却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想借心理史学来玩后来谢顿自己玩的这套自我实现的预言。

就在谢顿百般困惑,躲避事实的过程的时候,一位特别特别厉害的朋友出现了,这就是浮名。这家伙不仅在各个地方都有一批跟随他的死党,而且还能起到心灵导师的作用,促使谢顿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终于全身心投入到了心理史学的研究过程中。

但是,我们凭脑袋想想就知道,要想预测人类社会显然需要大数据啊大数据。可是,按照阿西莫夫的论述,那时候的人虽然早已经可以在银河之间超空间越迁,却并没有大数据研究,电脑落后啊。所以,谢顿怎么可能完成这么牛的学问呢?

最后,他的朋友浮名帮助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个家伙居然是一个老妖精,是一个机器人,居然已经活了大概2万多岁了。而且他记忆超强,他的头脑中包含了大数据。于是,在老妖精的帮助下,谢顿终于突破了障碍,建立了心理史学,并成功构思出基地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小说提到了那个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而且居然还补充了一个第零定律。 所以,说了半天,人还是太挫了,真正牛的人是机器人!

四、盖亚与地球

到了90年代以后,在读者的百般呼唤下,阿西莫夫再一次续写了基地系列,于是就有了盖亚与地球的故事。我觉得这部分的描写更牛。

首先,时间回到了谢顿计划执行了500多年的时候。基地这个时候已经非常牛了。同时,隐藏的第二基地也将自己隐藏的很深,几乎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然而,就是在这个当口,一个端点星的奇人崔维兹却偏偏不信邪,他始终坚信第二基地的人仍然控制着第一基地的人。于是,在市长的安排下,他和一个老历史学家佩罗拉特踏上了银河之旅,去找寻银河人类的共同祖先之地——地球。

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奇妙地踏上了一颗异常神秘的星球盖亚。盖亚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她是一个星球,也是一个联合在一起的超级生命体。盖亚上的河流、山川、树木、人类,全部都是联通在一起的,他们共享着同样的超级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了阿米巴虫,这些小东西在平时是单细胞的,但是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他们就会聚集形成一个全新的生物个体——鼻涕虫。这就是生命系统,也是复杂系统最让人感觉振奋的想法——跨越层次的存在。

小说中展开了大量的对盖亚这种超级生物体的利弊的讨论。最搞笑的一段描述是,当盖亚的一分子——年轻女子包绮思与老佩罗拉特的时候,全盖亚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悦——完全一点点的隐私都没有。

目前,很多人开始构想未来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全球脑,但没想到的是这种想法阿西莫夫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做过详细的讨论了。

更有意思的是,崔维兹他们在寻找地球的过程中,曾经拜访过各式各样的不同世界。在我看来,这些世界都仿佛在隐喻阿西莫夫看到的人类的各种可能未来发展。其中有一个世界叫做玻利亚,非常有意思。这里面的人全部是雌雄同体,而且他们的头脑中都已经植入了芯片,于是这帮人就可以直接意念操控外物了。这恐怕已经说对了人类未来的演化方向。 最后,他们在月球找到了一切的真相。原来影响谢顿建立心理史学的老机器人丹尼尔安排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盖亚这个星球的建立。他率领着机器人们渗透到人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因为受到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制约,他们不能伤害人类,

而是善意地帮助人类发展。但最后,他们的能力仍然有限,必须要由人来作出那最后的第一推动。于是,人类将会朝向一个全银河系都要演化成一个超级盖亚的方向而努力。

个人以为最后的对话非常精彩,深刻地讨论了人和机器的`关系。而且,还有那个最后的精彩绝伦的伏笔——难道飞龙是外星系的异类吗?

五、基地与三体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说我对《基地》和《三体》这两部史诗级的科幻巨著的比较和看法。记得在我刚刚看完三体的时候,我就兴冲冲地给我们学院的一个法国外教推荐这部科幻小说,他听了听我的介绍,就说你应该看基地。看来,基地对西方人的影响超大。而且,这也说出了这两部小说的相似性。他们都是以大宇宙这个尺度为参考,都在用各种途径探索人类的未来。

相比较来看,三体的故事性成分更强一些,而基地的科学探讨的成分更强一些,但是故事性稍差。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看完整的故事,那么首推三体。如果你想看关于科学的不严谨探讨,那么读基地更合适。

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读后感范文


在暑假里,我阅读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这本书写得生动有趣,其中也不乏惊险和悲伤。下面是关于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读后感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篇一: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读后感范文

以前,我经常听到爸爸妈妈提起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他们都说这本书非常不错,于是,当爸爸给我在图书馆办理过借书证后,我就到图书馆里把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借回家开始看了。这本书讲的是在没有潜水艇时,有一些人造就了一个像鲸鱼的潜水艇,在试航时被人们成为“海怪”。一位博士、一位猎手及一个奴仆和这位大名鼎鼎的“海怪”搏斗时掉到了海里,也因此,解开了这个谜团。并跟随着这些人到了南极点,之后再一次漩涡流中,他们三人离开了那艘潜水艇……

看完以后,我觉得这本书确实不错,在这书中的各种离奇故事里,让我学到了——团结就是胜利。其中一个故事最能体现这种顽强的精神:当潜水艇离开南极点时遇到了几只乌贼噩梦一样的攻击及疯狂的追杀,大家只好拿起刀子出去迎战,当有人牵制住乌贼的触手时,大家就拿起刀子又割又砍,还有些船员去捅乌贼的身体,大家齐心协力,很快,这些乌贼都死光了,这艘潜水艇获得了空前的胜利。这个故事使我的思路更加明朗、更加透彻。当我看完整本书时,我发现这本书对我的团结理念教育性很大,让我对团结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不太喜欢合作,认为自己做会做得很好,但是现在却不了,总是和别人合作,这样一来,做事的速度、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通过读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团结的重要性,如果不团结,一意孤行的话,那么做事情时是不会做得很好的。

篇二: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读后感范文

今天,我读完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里面的内容令我震惊:一艘船竟然能在海洋底下走过两万里。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这部小说在1878年问世,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凡尔纳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著名三部曲的第二部。凡尔纳的想象并不是凭空遐想,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我们读这本书时,会有真实的感触,不会觉得虚无缥缈。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讲述了:在1866年,人们在海上发现了一个“怪物”。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接受当局的邀请,参加对怪物的追捕。在追捕的过程中,他和鱼叉手尼德·兰不幸落水,他的伙伴为了救他,也下了水。于是,他们爬到怪物的背上,才知道它不是什么怪物,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艇。他们被人拉进潜水艇,与船长尼摩和他的船员们一起过着海底生活,环游了海底两万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他们看到了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奇异景象,有海底平原、海底森林等等。又遇到了一米多高的海蜘蛛,吃人的鲨鱼,搁浅,还在南极遭遇冰山,差点窒息而死。还参观克利斯波森林、原始森林、珊瑚王国,采摘印度洋的珍宝。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并把他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我们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行为。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

篇三: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读后感范文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本集海洋知识与小说精神的著作,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导读导读吧!

书的大概是这样的:在大海中有一只神秘的独角鲸鱼,连连发生撞船事故,这让政府警觉起来,于是林肯号:一搜拥有智慧和力量的船被造出来了。无奈独角鲸实在是太厉害了,林肯号不是他的对手,翻了船,还劫走了阿隆纳克斯博士等人。上了岸,才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铜墙铁壁,刀枪不入的潜水艇。他带博士等人参观了海洋王国……

这艘潜水艇名叫诺第留斯号,它无所不能,因为他有取之不完的电源,吃之不完的美餐,还有无数价值连城的珍宝……船长尼摩更是了不起,就连阿隆纳克斯博士也对他佩服不已,只是尼克。兰对他有些偏见。

诺第留斯号带我们畅游了海底两万里,途中经过太平洋,大西洋,红海,地中海等等,经历了很多冒险:大战章鱼,海底狩猎……看到这我不得不惊叹海底世界的美丽,大自然的传奇。大自然就像一位千变万化的魔术师,把我们带入梦境的美丽。

春天小树发芽,夏天荷花开放,秋天黄叶飘落,冬天大雪飞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就像书中所说,我们需要的,大自然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了,对呀,是大自然创造了生命,大自然是我们永远读不完,读不懂的一本书,从古至今,没有一人能完全理解大自然的做法。

可现在,大自然却遭到了破坏,人们到处砍伐大树,开起了有尾气污染的汽车,就连农村也垃圾化,城市化了。大自然忍无可忍,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各种灾难接连不断,而可怜的人们还不知醒悟……

趁现在,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畅游科幻世界读《感悟童心的科幻小说》有感 (1500字)


在书的世界里,有着朗朗上口的散文诗,有着充满哲理的寓言,有着美妙动听的童话,但是让我喜欢的,却是那充满神奇的科幻小说。

很多同学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曾听过一篇世界上最短的科幻小说,那就是: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虽然只有几个短短的一句话,构成了一篇文章。但是,它充满了神奇的滋味,让人听了,这是十分惊险的事迹呀!

当我读完这本书《感悟童心的科幻小说》,觉得有些故事不但神奇,而且内容十分新颖,极易引人注意,发自感慨!像《孤独的机器人》、《冰箱里的教练们》、《时间压缩机》

这些故事尤如做梦一般,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想只有我们通过时空机,前往未来,返回过去,畅游科幻世界。

在一篇篇童心科幻小说中,让我感觉最敢兴趣、最神奇的两篇文章就是《冰箱里的教练们》和《新鲜空气店》。

《冰箱里的教练们》讲述的是世界上最出色的体育教练,自愿钻进大冰箱里,等到漫长的一百年后,看看人类的体育事业会是怎么的呢?是一代更比一代强,还是一代更比一代弱呢?所以教练们钻进了大冰箱,等待一百年后,为人类的体育事业再作贡献。到了一百年后,这些教练们从冰箱里跳出来,第一个前往的地方,就是体育馆。他们发现一百年后的体育馆却有了许多分馆,让他们惊呆了。在篮球馆里,人们正在进行国际比赛,但是这些球员身高只有一米六七,有的还不到一米五呢,真是一些矮冬瓜。可这里的裁判说,矮子的投篮分数会得更高,真是不可思议。致于拳击馆,裁判竟然说:每个运动员在拳击时,可以闹痒痒,这不算犯规。这真是在可笑了。更吸引人眼球的要数游泳馆了,这里每个人身上都安装了推进器,游泳的速度快极了!在象棋馆内,老将竟然能走出圈外,真是不可思议。所以老教练们又讨论了一下,决定再钻进冰箱里,等待下一个一百年又会是怎么样呢?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人们应该从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要勇于创新,而不是固守旧观念。要善于去批判新事物的发展,世界万物才会变化无穷。举一个非常普通的例子吧,就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现在成为世界之最。所以,我们不能老是讲述过去的故事,不能往后退,只有我们勇往直前,脚踏实地,才能创造出精彩世界。

《新鲜空气店》这篇文章,当我看到这个题目,在脑子中就浮现出许多问题:新鲜的空气怎么可以卖呢?为什么有人还愿意开新鲜空气店呢?难道是地球上的人都得病了吗?医院需要很多的氧气救治病人吗?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都不是我的猜测。原来这个城市都被可恶的烟囱,排出的二氧化碳所包围,城市里已经没有一棵绿树,这里的人们变得烦躁、不安,总是爱发脾气,这里的生活非常恼人,连火都点不着了,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万分!

忽然,在路边的十字路口出现了一家新鲜空气店。这里的主人公马马虎走进了这家空气店,哈罗老板拿出一瓶新鲜空气。马马虎闻了闻,觉得很舒服。马马虎拿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下了这瓶新鲜空气。后来,这家店被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城市里的人都知道,大家都来这家店买新鲜空气,店门口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按照现在计算的话,整个队伍需要排两年呢!所以,马马虎想,我们应该造一个新鲜空气厂,他拿出画笔,在画纸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树。奇怪的是画纸湿润了,这些树竟然活了。这个城市的人们把这些树种在大街上、种在溪流边,城市也变成原样了,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篇文章告诉我,人们应该注重环保意识,不要再任意乱排放二氧化碳、污水,让世界变得混浊不堪。大自然只有一个,如果我们破坏了它,我们就无法生存。环保不是一件小事情,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环保小事开始做起吧,不要浪费一张纸,浪费纸就等于砍树;节约一点水,就能汇聚成河流。所以只要人人前进一小步,环保就能前进一大步。

通读这本书,让我畅游在科幻世界里,故事曲折神奇、充满了真理,充满了智慧。这是感悟童心的世界,用它来贞操,带给我的启迪,要想成功,我们必须从小事做起,只能前进,不能退后。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力量。

六年级:裘益歌

科幻小说《环游地球八十天》读后感范文5篇


火车+轮船+八十天=环游地球一周?!这看似不成立等式却在一百多年前被一个名叫福格的人变成了现实,而且还是在一百多年前实现的。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环游地球八十天》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80天环游地球读后感100字(一)

本书讲述了住在伯林顿萨维尔街7号的福格先生与牌友打赌在八十天之内环游地球,并下了巨额赌注。在受到世人质疑下,福格先生和他忠心的仆人万事达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甚至是警察的追捕,终于赢得了赌局。在福格先生的行程中,作者把他路过的国家的风景和风土人情清晰的展示在读者的面前。作者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沉着冷静的英国绅士,忠心耿耿的万事达和倒霉透顶的菲克斯警官,和其他的人物形象。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咬牙坚持下去,因为失败和成功往往只差一步。

80天环游地球读后感100字(二)

这虽然是一篇科幻小说,但是,我觉得很真实,好像真的发生过一样,福克先生机智勇敢的形象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许多困难和不可思议的事,但如果你能像福克先生那样,做任何事都有毅力,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都要有始有终,再难也要把它做到底、完成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要沉着冷静地想办法攻克它,最后你就会胜利!我要学习福克先生,做任何事情时,遇到困难不害怕,不被困难所吓倒,坚强勇敢地走下去!

《八十天环游地球》是一本世界名著,所以同学们不妨去阅读一下,你从中一定可以学到很多知识。

80天环游地球读后感100字(三)

今天,我读了法国著名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

这本书写的是主人公福克先生和朋友打赌八十天环游地球一圈,朋友们不相信,因为一旦输了,福克先生就会倾家荡产。但是,福克先生充满信心、自信、执着。他相信:有希望就一定有收获。他最终赌赢就是因为他拥有这种力量。

我最敬佩福克先生他冷静、有毅力、不怕困难、坚强勇敢。他为了朋友不惜舍去自己的生命,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会有多少人有这样的精神呢?

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什么是都要有自信,自信是发动机,能给予我无与伦比的力量。有了自信就可以去冒险,可以去超越自己,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80天环游地球读后感100字(四)

我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是小说家准确的预料了未来。在19世纪人们普遍用马车代步,蒸汽火车的里程微不足道,蒸汽轮船的速度慢得像蜗牛,人们在落后地区经常用大象、骆驼等动物代步,在未开垦的不毛之地要想通过更是困难重重。可我们的小说家却在当时创作超时代作品。在今天我们看了这本书有可能觉得他环游地球的交通工具原始落后,但在当时却是科学的巅峰。八十天环游地球更是超出人们的想象。

80天环游地球读后感100字(五)

这个故事告诉我,做什么事都要敢于大胆尝试,不要觉得有困难就退缩。我曾经就这样过,我去点点梦想城的时候,去警察局当小警察,当时姐姐问谁当队长,没人敢说话,因为都不敢当。姐姐又说了一句:没人当队长,大家就在这等着。这是,大家都还是不敢,于是我鼓足勇气,自告奋勇的站了出来,虽然我当得不是很好,但是我敢于尝试,我已经很开心了。

这个故事就跟我经历的事一样,做什么都要敢于尝试。

80天环游地球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参考]科幻小说三体读后感范本汇集8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科幻小说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