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群山回唱读后感范文 > 地图 > 群山回唱读后感范文

群山回唱读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2022-07-23 来源:互联网

【优选】《群山回唱》读后感五篇。

真正的读书源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爱纯粹天然。在观看了优秀的书籍之后,心中都会感触颇多。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那么,我们如何去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优选】《群山回唱》读后感五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一】

《群山回唱》故事的主线讲到一对兄妹因为贫穷和战争,铸成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围绕着他们的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如何去爱,又被伤害,又相互伤害,又彼此牺牲。小说的官方页面上介绍说: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但实际上,胡塞尼自己说:《群山回唱》始于家庭这个概念。据说这也是他迄今为止,最扣人心弦的小说之一。

胡塞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巨幅的拼图,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亲自填补到属于自己的空缺里,才会成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离在记忆里的情节,从别人的嘴里还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说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和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个闭合的环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书里引用了十三世纪诗人的诗:走出对与错的观念,在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相会,生活没有对错,你无法将它红牌拿下。和解,是在心里留一个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遭遇有何种境遇,想想故乡的风筝、山羊还有群山,他们都在为你歌唱。不管你过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圆满,生活都有它本来的样子。“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会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吧!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在小说当中被分开了,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后,命运让他们重逢。

卡勒德·胡赛尼将和兄妹俩有关的几个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了一起,散发出的是像珍珠一样并不圆满却很饱满润泽的光彩。

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中所描绘的战争悲剧不同,《群山回唱》试图阐述的是背井离乡的移民者的心理缺失。他笔下刻画的人物再不是与命运抗争的普通百姓,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着战争给深处国家之外的子民带来的另一层面的苦难。移民作家的精神迷茫与困顿往往源自双重文化的抉择,无论是在故乡还是移民国,他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宿。《群山回唱》中的主角大多是逃离故乡的阿富汗人,他们一方面努力融入异国生活,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怅然间寻求自己的定位。作为移民者的他们被传统的美国人当做认识阿富汗的窗口,但阿富汗对于他们却恰恰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无论是瓦赫达提太太的全盘否定,还是阿卜杜拉的畏缩退守,阿富汗成为每个人都不能逾越的心灵枷锁,彷徨毋庸置疑地在每一代阿富汗移民者心中烫下了烙痕。

《群山回唱》中胡塞尼的乡愁再也不是一遍遍地白描童年的回忆和复刻成长中的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延展移民者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漂泊苦楚。这是移民作家们普遍难以超越的窠臼,是流落异国所带来的切肤之痛。在早年的作品中胡塞尼一直回避着这种漂泊不安的宿命,他避之转去写童年、友谊和战争,试图借此为自己的乡愁寻找得以安身立命的沃土,寄托他那无处安放的回忆。胡塞尼之前的作品,一直试图还原阿富汗人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但那对作者来说却如同重掀旧创,每次的刺痛都可以让他哽咽让他窒息。对于移民作家的写作,哈金曾提出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即“家(祖国)意味着到达,而不是回归。” 借由《群山回唱》,作家不用沉溺于记忆,他与现实之间达成了和解,完成了真正对自我的剖析,也因此这部新作,少了前作动人心魄的人性关怀,却多了几分移民者的彷徨不安,是卡勒德·胡塞尼更成熟作品的阐述。

更值得一提的是,《群山回唱》在塑造的几位异国漂泊者中,还将视线拉回,塑造了一个官家子弟的角色。这可以被看作是胡塞尼对阿富汗暴力统治阶级的消极抗议。这个少年懵懂无知,却已经渐渐明了父亲权利下的罪恶与血腥,他恐惧不安,却终将臣服于铁血政权之下。胡塞尼将这个故事包涵在《群山回唱》中,如绵里藏针刺痛着每一个期待着阿富汗光明的读者。

“以前他会蜷缩在父亲粗大的臂弯里,幸福地睡去。如今这已变得难以置信。可他会学着再次爱上他当他转过身,走回家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将是宽慰。”

卡勒德·胡塞尼这样写道,现实最终还是抹杀了孩子眼中那最后一丝纯真,世界翻起新的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旧荒凉。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二】

胡塞尼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依旧是那么温情、动人,沉淀着岁月蹉跎后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一直最迷醉我的地方。

小说的开头以魔王进村收孩子的童话作为引子,魔王一进村,所有的村民都躲了起来,只要谁一被他看见就会被吃掉。魔王一叩房屋,该家就必须交出一个孩子供魔王收进他在山间的城堡,如果不交,魔王将灭其全家。故事里的父亲纠结了很久,最后交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暴风雨中,儿子无助地在门外哭喊着父亲的名字,父亲在门里心如刀割般地面对失去儿子的痛苦。有一天傍晚,父亲彻夜失眠,他起身来到了魔王的城堡,准备与他一决高下。魔王把他领到一个房间,透过玻璃窗,他看见了儿子正和其他孩子在草地上玩耍,过着富足安康幸福的生活。魔王说,你可以把他带走,但他将永远不能回来,只能继续做农民的的孩子,过着食不果腹的穷苦生活。父亲没有把他带走,他不相信自己能颠覆命运,给予孩子幸福的未来。

这个魔王童话是父亲萨布尔在将女儿帕丽送往喀布尔(送给舅舅的主人家作女儿)的路上讲述给孩子们(帕丽和阿卜杜拉)的故事,它就像是小说的一根针线,引向现实的那颗珠。现实中,萨布尔也因贫穷养不起孩子,无奈地将女儿送给别人抚养。而帕丽和亲哥阿卜杜拉却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

这部小说是由多条人物线索组成,小说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录下他们的童年生活,成长故事。有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也有以书信体的形式来诉说,这是小说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多种叙事手段将读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有些不知所以然,但通过故事的展开,我们会发现人物一点点地串联起来。小说的时空跨度也非常大,因为贫困和战争铸成六十年的悲欢离合,以阿富汗为中心,跨越了巴基斯坦、美国、希腊、巴黎等地,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里,学会去爱、牺牲和理解。即使是背叛,我们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命运的捉弄,生活的不易,顿悟他们的无奈之选。

小说承载着丰富的母体,有姐妹之爱,主仆之爱,也有父爱。魔王的故事就是一个考验父亲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部互动电影《暴雨:折纸杀手》,讲述多名孩子被绑架,父亲为了赎回孩子必须通过折纸杀手设计的重重考验,杀手为什么要拿孩子开刀,为什么要策划让父亲们通过考验?原来折纸杀手小时候缺少父爱,父亲的冷漠致使他的弟弟死于意外,内心积压的愤怒与不平迫使他拿其他孩子的父亲开刀,测试父亲能为孩子牺牲多少。最终我们发现,父母所有的牺牲都出于让孩子快乐地活着。

除了亲情外,也有以孩童视角为笔调,探讨成人世界的虚伪,贫富悬殊而造成的人生而不等的主题,贫民窟,富人区,就连天真的孩子也能感觉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却与自己的小伙伴生活在远远相隔的两种人生里,实际上,它展现出来的只有一口痰的距离。胡塞尔对中东风情的描述让我回想到自己在印度生活的两个月,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用不堪一击的塑料纸搭起来的帐篷,几口之家在肮脏破败的空间里生活,他们在路边用手抓着被苍蝇叮咬过的食物。小孩们穿着残缺的衣服,拿着石头往天上抛,乌鸦倏地炸黑了电线群,和烟肺一同被抛弃。贫民窟的路根本不是路,而是帮助我们认知底线纵身而下的悬崖,是看不清方向的烟雾。

最后我想说说胡塞尼,我觉得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内科医生,也是一个心术高超的心理医生。要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天真的口吻,善良的心灵,好奇的视角,审视的姿态,他也许并不是一个孩子,只是在娓娓道来的时候我们错怪了他的身份。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讲给任何人听,并且让任何人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我觉得,单从这点来看,胡塞尼做到了。

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就像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聆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三】

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

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到《群山回唱》,作者笔下的故事都是悲伤而沉重,从两个男人故事,两个女人的故事到几代人的故事,始终离不开一个爱字,它能令人翻山越岭,亦让人感动和悲伤。长年战火硝烟,流离失所,安居乐业对阿富汗人民来说是天方夜谭,这是生活在和平国度的我们所不能体会的。如果说《追风筝的人》是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救赎之爱,那么这个是沉重的爱,在新的伤口处又割下另一个伤口,或将伤口裹起或遗忘或勇敢面对,继续生活。这个是三代人故事,每个故事既独立又有联系,兄妹俩的离别和重聚是这个故事主线,哥哥一辈子记挂着妹妹,妹妹在冥冥之中似乎感应到哥哥的呼唤,他们经过人生长长的跋涉,终于靠岸了,哪怕这场相聚有遗憾,还好,最终他们还是在梦中相认了,在那个暖暖的午后,阳光铺满树叶的树荫下,他们都在。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四】

读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两本书后对这本《群山回唱》期待满满,但是感觉并没有像前两本那么好读,用了15个小时8分钟读完…

《群山回唱》应该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就像那些蜿蜒的群山,我们在山间高喊时会听到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吧。

全书围绕帕里一家三代展开,萨布尔在开篇给孩子们讲的童话故事成为了宿命的诅咒,无论是记忆、真诚还是爱,在命运的捉弄之下都贴上了悲悯的标签。

书里讲了逃离,纳比不想为双腿瘫痪的姐姐所累,逃离了村庄;妮拉不想为丈夫、父亲和风俗所累,逃离了阿富汗;伊德里斯不想为遭逢惨祸沦为孤儿的罗诗所累,逃离了承诺;马科斯不想为母亲和那一方小天地所束缚,逃离了小岛;玛达丽娜不想为面部残损的女儿所累,与人私奔,逃之夭夭。同时,书里也讲了不离不弃,如纳比之于瓦赫达提先生,如萨丽雅之于奥蒂,如帕丽之于阿卜杜拉。然而,书中最为复杂的还是如萨布尔之于帕丽及帕尔瓦娜之于马苏玛,那是让人分不清是牺牲还是背叛的选择,直拷人心。当然,也还有如纳比的忏悔,如萨丽雅的执着,如阿卜杜拉的念念不忘。但是,有些选择我们无法逃避,再难也得面对;有些责任我们无法推脱,再累也得背起;有些人我们也无法忘却,就像镌刻在灵魂深处。最后,在阿卜杜拉的病榻之前,小帕丽对姑姑说:“我常把我俩想象成两片树叶,从同一棵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而姑姑帕丽则说:“对我来说,情况正好相反,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个病人,跟医生讲不清什么地方疼,只是觉得疼。”我们都没有忘情水可饮,曾经的过往回忆,藏得再深,总会在心里纠缠,如群山回唱,经久不息。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五】

不想改论文,见书桌上一直摆着的卡勒德·胡塞尼的三本小说,遂用了一下午时间重读其中一本——《群山回唱》。

《群山回唱》故事的主线讲到一对兄妹因为贫穷和战争,铸成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围绕着他们的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如何去爱,又被伤害,又相互伤害,又彼此牺牲。小说的官方页面上介绍说: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但实际上,胡塞尼自己说:《群山回唱》始于家庭这个概念。据说这也是他迄今为止,最扣人心弦的小说之一。

胡塞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巨幅的拼图,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亲自填补到属于自己的空缺里,才会成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离在记忆里的情节,从别人的嘴里还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说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和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个闭合的环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书里引用了十三世纪诗人的诗:走出对与错的观念,在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相会,生活没有对错,你无法将它红牌拿下。和解,是在心里留一个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遭遇有何种境遇,想想故乡的风筝、山羊还有群山,他们都在为你歌唱。不管你过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圆满,生活都有它本来的样子。“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会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吧!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在小说当中被分开了,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后,命运让他们重逢。

卡勒德·胡赛尼将和兄妹俩有关的几个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了一起,散发出的是像珍珠一样并不圆满却很饱满润泽的光彩。

我们也许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当中,但只要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会填平我们的不安和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所以应该不会孤单,不再孤单。

当阿卜杜拉和帕丽时隔五十八年后的重逢,一个记忆逐渐流失,一个记忆早被剥夺,那么重逢对于他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呢?是有一种让人破涕为笑的冲动?还是有一种让人心儿倍感凄凉的落寞?有的时候,总觉得这样哭着又笑起来的力量,便是那些人生不圆满的故事之间彼此相照的共鸣吧!

还记得同样是这位作者,在《追风筝的人》当中写到:“为你,千千万万遍。”那是对自身命运的救赎,那同样是不圆满的人生,不圆满的际遇,没有妥协更没有放弃。还记得在《灿烂千阳》中主人公说:“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那是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没有妥协也没有放弃,但这一次,在《群山回唱》中作者却写到了对命运的妥协,这种妥协是基于一种太过不圆满的人生境遇,但这种妥协似乎又合情合理。因此妥协之后,展现出来的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一种让人不会时常带来怨言的生活状态。对于普通人,尤其是像兄妹俩这样的经历过命运无情捉弄的人,一切都显得来之不易。所以这种妥协,基于生活的不圆满,又往往会让人觉得其实不也是一种无声的抗争吗?

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再次的唱起那样的歌谣,一切都同时来到了,群山依旧回唱,唱到该归的人终于归来。童谣还是那样的唱法: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群山回唱》读后感


《群山回唱》读后感(一)

最近在书架角落里发现了一本旧书《群山回唱》,我对这本书也印象颇深,记得第一次拜读它还是在大学时期,自以为感触颇多,却意犹未尽,总想着有时间再细细品一次,但不知何时,这本书已经被挤到角落,现在终于再次重读。

说到这本书,不得不提到作者,胡赛尼,他的作品《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在国内外评价都颇高,《群山回唱》又达到了新的高度,正如《纽约时报》所评,《群山回唱》是胡塞尼最具信心、在感情上最扣人心弦的小说。在我看来《追风筝的人》写的是两个男人的故事,《灿烂千阳》写的是两个女人的故事,而《群山回唱》则写的是一群人的故事,这些人因为各种缘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很立体。

从情感和内容上看,这本书穿插了亲情、爱情、友情、成长、背叛、原谅。这些情感或高尚或卑微,或勇敢或胆怯,或短暂亦或是恒久,缠绕在群山间,回唱在我心头。说说最让我牵动内心的故事吧,本书开头是一个父亲给妹妹讲的故事,一位生活困苦的父亲最爱的孩子被魔王掳走,父亲崩溃了,经历了艰难找到了魔王和他的孩子,然后在他发现孩子过得很幸福,享受着他给不了的生活,这位父亲选择了离开。

讲这个故事的父亲为了生活把妹妹送到了苏莱曼家,妹妹一直都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小丫头,她的哥哥则内向敏感。时间辗转60年,当兄妹重逢,妹妹想起了哥哥,哥哥却因老年痴呆忘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妹妹。对哥哥来说,如果不能重逢,那不如忘记,这样至少不会伤心。这种遗憾和缺失,是多么的无可奈何。

每个人都是茫茫众生中的一份子,经历孤独无助在所难免,或喜或悲的结局比比皆是,从书中我感受到了坚强、勇敢的重要,更感受到亲情的伟大。正是这些力量支撑着故事中的主人公顽强的生活下去,我想这些力量也必将指引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安逸。


《群山回唱》读后感(二)

胡塞尼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依旧是那么温情、动人,沉淀着岁月蹉跎后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一直最迷醉我的地方。

小说的开头以魔王进村收孩子的童话作为引子,魔王一进村,所有的村民都躲了起来,只要谁一被他看见就会被吃掉。魔王一叩房屋,该家就必须交出一个孩子供魔王收进他在山间的城堡,如果不交,魔王将灭其全家。故事里的父亲纠结了很久,最后交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暴风雨中,儿子无助地在门外哭喊着父亲的名字2020,父亲在门里心如刀割般地面对失去儿子的痛苦。有一天傍晚,父亲彻夜失眠,他起身来到了魔王的城堡,准备与他一决高下。魔王把他领到一个房间,透过玻璃窗,他看见了儿子正和其他孩子在草地上玩耍,过着富足安康幸福的生活。魔王说,你可以把他带走,但他将永远不能回来,只能继续做农民的的孩子,过着食不果腹的穷苦生活。父亲没有把他带走,他不相信自己能颠覆命运,给予孩子幸福的未来。

这个魔王童话是父亲萨布尔在将女儿帕丽送往喀布尔(送给舅舅的主人家作女儿)的路上讲述给孩子们(帕丽和阿卜杜拉)的故事,它就像是小说的一根针线,引向现实的那颗珠。现实中,萨布尔也因贫穷养不起孩子,无奈地将女儿送给别人抚养。而帕丽和亲哥阿卜杜拉却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

这部小说是由多条人物线索组成,小说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录下他们的童年生活,成长故事。有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也有以书信体的形式来诉说,这是小说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多种叙事手段将读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有些不知所以然,但通过故事的展开,我们会发现人物一点点地串联起来。小说的时空跨度也非常大,因为贫困和战争铸成六十年的悲欢离合,以阿富汗为中心,跨越了巴基斯坦、美国、希腊、巴黎等地,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里,学会去爱、牺牲和理解。即使是背叛,我们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命运的捉弄,生活的不易,顿悟他们的无奈之选。

小说承载着丰富的母体,有姐妹之爱,主仆之爱,也有父爱。魔王的故事就是一个考验父亲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部互动电影《暴雨:折纸杀手》,讲述多名孩子被绑架,父亲为了赎回孩子必须通过折纸杀手设计的重重考验,杀手为什么要拿孩子开刀,为什么要策划让父亲们通过考验?原来折纸杀手小时候缺少父爱,父亲的冷漠致使他的弟弟死于意外,内心积压的愤怒与不平迫使他拿其他孩子的父亲开刀,测试父亲能为孩子牺牲多少。最终我们发现,父母所有的牺牲都出于让孩子快乐地活着。

除了亲情外,也有以孩童视角为笔调,探讨成人世界的虚伪,贫富悬殊而造成的人生而不等的主题,贫民窟,富人区,就连天真的孩子也能感觉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却与自己的小伙伴生活在远远相隔的两种人生里,实际上,它展现出来的只有一口痰的距离。胡塞尔对中东风情的描述让我回想到自己在印度生活的两个月,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用不堪一击的塑料纸搭起来的帐篷,几口之家在肮脏破败的空间里生活,他们在路边用手抓着被苍蝇叮咬过的食物。小孩们穿着残缺的衣服,拿着石头往天上抛,乌鸦倏地炸黑了电线群,和烟肺一同被抛弃。贫民窟的路根本不是路,而是帮助我们认知底线纵身而下的悬崖,是看不清方向的烟雾。

最后我想说说胡塞尼,我觉得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内科医生,也是一个心术高超的心理医生。要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天真的口吻,善良的心灵,好奇的视角,审视的姿态,他也许并不是一个孩子,只是在娓娓道来的时候我们错怪了他的身份。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讲给任何人听,并且让任何人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我觉得,单从这点来看,胡塞尼做到了。

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就像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聆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


《群山回唱》读后感(三)

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虽然第七、八两章显得有些突兀,但无碍于故事的精彩。

这本书里头有大时代的浩荡变迁,有小人物的悲哀沉沦,有足迹的辗转流浪,也有灵魂的纷飞飘荡。萨布尔在开篇给孩子们讲的那个故事以及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唱的那首摇篮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诅咒,从前到后,一代连着一代。书里讲了逃离,纳比不想为双腿瘫痪的姐姐所累,逃离了村庄;妮拉不想为丈夫、父亲和风俗所累,逃离了阿富汗;伊德里斯不想为遭逢惨祸沦为孤儿的罗诗所累,逃离了承诺;马科斯不想为母亲和那一方小天地所束缚,逃离了小岛;玛达丽娜不想为面部残损的女儿所累,与人私奔,逃之夭夭。同时,书里也讲了不离不弃,如纳比之于瓦赫达提先生,如萨丽雅之于奥蒂,如帕丽之于阿卜杜拉。然而,书中最为复杂的还是如萨布尔之于帕丽及帕尔瓦娜之于马苏玛,那是让人分不清是牺牲还是背叛的选择,直拷人心。当然,也还有如纳比的忏悔,如萨丽雅的执着,如阿卜杜拉的念念不忘。但是,有些选择我们无法逃避,再难也得面对;有些责任我们无法推脱,再累也得背起;有些人我们也无法忘却,就像镌刻在灵魂深处。最后,在阿卜杜拉的病榻之前,小帕丽对姑姑说:我常把我俩想象成两片树叶,从同一棵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而姑姑帕丽则说:对我来说,情况正好相反,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个病人,跟医生讲不清什么地方疼,只是觉得疼。我们都没有忘情水可饮,曾经的过往回忆,藏得再深,总会在心里纠缠,如群山回唱,经久不息。

群山回唱读后感3篇


群山回唱读后感(一)

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 ——题记

一个个分隔重洋的家庭,一种种遭受坎坷的悲欢离合,一次次无私却不为人知的选择……许许多多的不同人生都交织在卡勒德·胡赛尼的精巧新作《群山回唱》中。由六十年无数变故组成的生活,在父子兄妹间化成别样的命运。他们经历了千万回悲伤与痛苦,虽然也看到过偶然而至的一缕希望之光,但是终究难逃命运的安排。

书中有几处让我记忆犹新,一处是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爱着他的管家纳比,但迫于无奈不得不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这让我联想起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深入剖析了同性恋患者的痛苦和身不由己,其实他们本是弱势群体。当管家得知此事之后,虽然感觉很不齿,可是他仍旧没有抛弃因脑溢血而无法自理的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照顾他终老,他对他是爱情,它回馈他以友情,亲情,战火之中,彼此陪伴。

一个叫罗诗的女孩的命运,牵扯出一对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堂兄伊德里斯那里看到很多人的缩影,心地善良但又不是真正的无私,答应回美国后尽快帮罗诗联系医生治疗那个因为被叔叔砍在头部的一刀而溢出的脑积液,但是回国后只顾忙着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想去管那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女孩,就连联系院长免费治疗都是在护士阿姆拉一再的催促下去做的,无论成功与否,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释然罢了,他完全可以拿那个重新装修客厅的前去资助罗诗,可是他却去追求自己生活的舒适,我们不能否认他心底的善良,可是他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那么大的希望,然后又是无尽的失望,真的是很残忍。直到很多年以后,小姑娘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且头上看不到丝毫疤痕时,在她的新书签售会上,他才明白,这么多年,一直是她的堂弟(他一直认为他的堂弟铁木尔对妻子不忠,而且是个爱炫耀的人)在资助这个女孩走出阿富汗治疗,读书,直至成为作家。铁木尔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聪明活泼,和护士阿姆拉一同改变了那个全家都被叔叔杀害的女孩罗诗的命运。

哥哥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之间的兄妹情。六十多年来,妹妹由于年纪小,可以享受遗忘,但是哥哥就不得不承受这份伤害,阿卜杜拉把自己女儿起名叫帕丽,思念从未间断,可是战争却让重聚更加渺茫。直至在阿富汗当志愿者的大夫马科斯将纳比的信告诉妹妹帕丽之后,帕丽才把这么多年的空白串联起来。可是,此时的阿卜杜拉已经不认识她这一生都在思念的妹妹了,严重的老年痴呆已经让他不能自理,可是这份亲情依旧,因为还有他们的子女,他们子女的子女,血脉相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萨布尔在开篇给孩子们讲的那个故事以及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唱的那首摇篮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诅咒,从前到后,一代连着一代。书里讲了逃离,纳比不想为双腿瘫痪的姐姐所累,逃离了村庄;妮拉不想为丈夫、父亲和风俗所累,逃离了阿富汗;伊德里斯不想为遭逢惨祸沦为孤儿的罗诗所累,逃离了承诺;马科斯不想为母亲和那一方小天地所束缚,逃离了小岛;玛达丽娜不想为面部残损的女儿所累,与人私奔,逃之夭夭。同时,书里也讲了不离不弃,如纳比之于瓦赫达提先生,如萨丽雅之于奥蒂,如帕丽之于阿卜杜拉。然而,书中最为复杂的还是如萨布尔之于帕丽及帕尔瓦娜之于马苏玛,那是让人分不清是牺牲还是背叛的选择,直拷人心。当然,也还有如纳比的忏悔,如萨丽雅的执着,如阿卜杜拉推脱,再累也得背起;有些人我们也无法忘却,就像镌刻在灵魂深处。我们都没有忘情水可饮,曾经的过往回忆,藏得再深,总会在心里纠缠,如群山回唱,经久不息。

而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一棵树上长出的两片树叶,象两粒尖埃,被一阵风偶然吹到了不同的地方,终于因着根的纠缠,在最后时刻,又在了一起。

《群山回唱》读后感(二)

胡赛尼的"阿富汗三部曲",最早看的《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两个男人的故事;前不久看的《灿烂千阳》,道出了两个女人的故事;这个星期看的《群山回唱》,塑造了多个形象鲜明的人物,主题也变得更为宏大开阔。全书共九章,分别由九个不同的人物作为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

人性既然复杂,那就意味着它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形容。这本以童话开篇的小说,在作者不断转换视角的叙述下,一步步揭露了现实的残酷。成长、失去、无奈、背叛、冷漠、救赎,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主题词。"群山无言,却有回响。"每个人都像一座山,有着自己的爱与善良,恨与悲伤,可以自私,可以懦弱,可以同情,这些情愫在山谷形成回响,吟唱成歌。全书的主线是阿卜杜拉与帕丽兄妹离别后又重聚,在其间穿插了其他相关联人物的故事。每一章独立成篇,最令我感慨的情节有三:

一是我在第一段提到的纳比与他主人苏莱曼·瓦赫达提先生的同性之恋。最初,纳比热忱地单恋着苏莱曼的妻子妮拉,甚至可以为了完成妮拉的心愿将自己妹妹的继女帕丽卖给这对夫妻做女儿。当妮拉和纳比说:"纳比,一直都是你,是你啊,你不知道吗?";当纳比在衣柜发现苏莱曼的画册时,我被感动了。苏莱曼严肃古板,不苟言笑,对纳比也无非礼举动。他对纳比的爱,无言、无私,他没要求过回报,平时纳比能陪伴一起散步就很满足了。纳比知道后本来也可以逃离,但他并没有离开。在苏莱曼病倒后他俩相依为命的平淡日子里,互相陪伴成了日常生活中最温情的部分。

二是伊德里斯的故事。伊德里斯一直以来并不喜欢弟弟铁尔木的浮夸,他觉得好人好事就该默默去做,而不是张扬炫耀。小女孩罗诗被父亲砍伤,伊德里斯看望她,陪伴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她。回到美国之后,面对各种困难和琐事,他退缩了,他未能兑现自己向罗诗做出的承诺,最终救助了罗诗的是那个同他行事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的浮夸的弟弟铁尔木。罗诗写书,伊德里斯怀着内疚去排队,罗诗题道:"放心,书里没有你。"其实,伊德里斯的故事最接近我们普通人在做选择时可能遇到的心理状况,我们的生活中有多少个伊德里斯,给别人希望却又由于自己的懦弱和妥协令对方失望。

三是兄妹俩重聚,得了阿兹海默症的阿卜杜拉忘记了妹妹帕丽,妹妹帕丽忘记了小时候那个装满羽毛的礼物盒。分别时,帕丽年纪尚小,遭遇了遗忘;经历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重逢时,生病的阿卜杜拉遭遇了遗忘。在刚确珍时,阿卜杜拉给帕丽写了一封信:"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入水里,很快就将沉没。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他等到了他等待一生的人,却不记得她了。文章开篇的童话里,魔王要父亲交出一个自己的孩子,最终喝下魔王药水的父亲也失忆了。遗忘真的比记得幸福吗?那个心里永远空空的洞,如何才能填补?——"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

这篇读后感,不谈文笔不谈小说结构只谈故事,因为有几章我觉得是在凑字数。其实,第八章马科斯和萨丽娅的故事也很令人震撼,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群山回唱读后感(三)

我的朋友,我该如何向你表达那种缺失感呢?也许,有那么一些时刻,会帮助你理解这种感觉:当你在纵情欢笑后突然沉寂,当你在浩瀚美景前满腹酸涩,当你在人生最重要的场合里怅然若失……你隐约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某种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某个亲人,也许是你爱过的人。也许你自己并不清楚那个人究竟是谁,可是在那一瞬间,你由衷地感到,如果他(她)也在这里就好了

故事的尾声,两个帕丽喁喁私语,年轻的帕丽对姑姑说:"我常把我俩想象成两片树叶,从同一棵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对我来说,情况正好相反。"年老的帕丽扣住侄女的手说:"你说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个病人,跟医生讲不清什么地方疼,只是觉得疼。"年老的帕丽的兄长、年轻的帕丽的父亲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肘撑起身体,揉揉眼睛,看着她俩。"你们这俩丫头在鼓捣啥?"他咧开嘴笑了。

"神秘的命运/知晓每一粒尘埃的一生/让我们讲述我们的故事/有如一粒微尘"阿卜杜拉和帕丽小的时候,他们的爸爸萨布尔常常会给他们念鲁米的诗,但是他们更喜欢听爸爸讲故事,故事里有精灵和魔鬼,有贪婪的国王,也有聪明的农人。在他们看来,小小的村庄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们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粒尘埃。直到爸爸为了不让孩子再在冬天里冻死,而把帕丽卖给了喀布尔一个富裕的家庭做养女。临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给阿卜杜拉讲了一个魔王进村的故事,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末了他说:"这是最好的选择。像所有已经过去的事情一样,随后它会过去的。它过去了。"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被分开了,像微尘一般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后,命运让他们重逢。卡勒德?胡塞尼将和兄妹俩有关联的几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一起,散发出珍珠般的光彩。这是作者对小说技法更加圆融大胆的尝试,是古老的《一千零一夜》的讲故事传统和西方叙事手法的一次巧妙结合。多线索多视角的推进精确平稳,恰如一曲多声部的动人合唱,让我们再度沉迷。

从没有哪本书像《群山回唱》一样让我如此清晰地看到人的本质——我们只是一块零碎的拼图,在我们身上,总有一个缺失的部分。如果没有其他的部分,我们永远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荡荡的山谷中呐喊却没有回响。是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其他的部分,让我们确定了自己与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联系,是他们教会了我们爱、责任与牺牲,是他们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谁。

就像故事中的帕丽终于找到了离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弥补了双方人生的缺口;帕丽兄妹的继母帕尔瓦娜和自己的孪生姐妹马苏玛,尽管有过嫉妒和伤害,双方还是为彼此互相牺牲和成全;兄妹俩的舅舅纳比,夹在对主人妻子的单相思和主人对他默默的同性之爱中,明白了爱和责任的真谛……牺牲,横亘在这些不尽相同的故事里的主题都是牺牲。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须首先要做好牺牲的觉悟。这就是关于幸福的残酷真理,它需要你用爱与责任来交换。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么一个值得为之牺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故事中帕丽的养母妮拉是一个特例,一个美丽多情、才华横溢的女诗人,身心却承受着最严重的缺失。她不停地用爱情、香烟和酒精来填补自己的空缺,她甚至用帕丽来填补自己不能生育的空缺。然而她都失败了,因为她一直在索取爱,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先付出一些爱。她追逐幸福,却不断地从责任中逃离,直到逃无可逃。她始终是一块孤零零的拼图。

我们也许都曾经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但只要我们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它们会填平我们的不安与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我们不会孤单,我们不再孤单。

群山回唱读后感


【篇一:群山回唱读后感】

早就买了《追风筝的人》,然后也大略的读了读。后来因为学生们在读这本书,于是又重读了一下,和第一次读的感觉很不同,对更多细腻情感的感慨。那里面有很多关于东方人独特的感悟的描写,似乎与中国人有很多想通的地方,个体幽微细密的,群体故土家族的,种种东西,这是固执与一片土地的农耕民族共同的思想。

寒假回保定,一天带着四五个孩子去了书店买书,孩子们挑孩子们的,我挑我的。说实话,我在北京呆了这么久,在书店里买书的时候很少。新华书店的书太贵了,又不肯打折,大多我就在亚马逊和当当网上买上一通,实际上远不如在书店买的舒服。在网上买像一个批发商,在书店买像一个读者。后者似乎对书更亲近,而前者似乎粗暴了些吧。这种想法,也的确矫情。但是,我原谅自己这种矫情。总之,那次,我买了《群山回唱》。

前几天,和学校的一个外教林一起聊天,聊起胡塞尼的这两本书,很惊喜的是,他迅速的反应出是哪本并且还告诉了我书的英文书名,并且推荐我去读另外一本《灿烂千阳》好吧,这本我当时没有买。因为不喜欢这个书名翻译者也是奇怪,无论是《群山回唱》还是《灿烂千阳》,这种翻译都给人廉价的感觉。总之,我又矫情。

刚开始读《群山回唱》觉得叙事混乱,叙事主体变来变去,让人总是摸不准作者想要干什么,读的不那么顺畅。读着读着,突然之间发现了其中的内在联系,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一个有一个人的命运,彼此勾连,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仿佛是一个网,每个人都是这个网上的点,彼此牵系又互相掣肘。这种缓慢铺开的叙事方式,非常奇怪,但是却又独具特色。

我很少研究叙事,这在西方是比较流行的学问。他们把文学按照表达方式去分,其中小说就被列为叙事文学,因此,叙事本身是一种研究对象,我想,从某种程度上,西方人更加喜欢运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去讲故事吧,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小说叙事方式多变,故事写的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原因吧。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让我感慨的地方,其中合书后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句子就是,有的人的人生要写一个章节,有的人的人生要写一本书,而有的人的人生似乎只要几句话就够了。接下来想到的就是,有的人是因为社会动荡改变了一生,而有的人是因为家族变故改变了一生,而有的人的一生似乎只缘于一个偶然就改变了。

这让我感到生命的脆弱和人事的无常。

【篇二:群山回唱读后感】

不想改论文,见书桌上一直摆着的卡勒德胡塞尼的三本小说,遂用了一下午时间重读其中一本《群山回唱》。

《群山回唱》故事的主线讲到一对兄妹因为贫穷和战争,铸成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围绕着他们的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如何去爱,又被伤害,又相互伤害,又彼此牺牲。小说的官方页面上介绍说: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但实际上,胡塞尼自己说:《群山回唱》始于家庭这个概念。据说这也是他迄今为止,最扣人心弦的小说之一。

胡塞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巨幅的拼图,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亲自填补到属于自己的空缺里,才会成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离在记忆里的情节,从别人的嘴里还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说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和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个闭合的环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书里引用了十三世纪诗人的诗:走出对与错的观念,在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相会,生活没有对错,你无法将它红牌拿下。和解,是在心里留一个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遭遇有何种境遇,想想故乡的风筝、山羊还有群山,他们都在为你歌唱。不管你过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圆满,生活都有它本来的样子。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会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吧!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在小说当中被分开了,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后,命运让他们重逢。

卡勒德胡赛尼将和兄妹俩有关的几个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了一起,散发出的是像珍珠一样并不圆满却很饱满润泽的光彩。

我们也许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当中,但只要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会填平我们的不安和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所以应该不会孤单,不再孤单。

当阿卜杜拉和帕丽时隔五十八年后的重逢,一个记忆逐渐流失,一个记忆早被剥夺,那么重逢对于他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呢?是有一种让人破涕为笑的冲动?还是有一种让人心儿倍感凄凉的落寞?有的时候,总觉得这样哭着又笑起来的力量,便是那些人生不圆满的故事之间彼此相照的共鸣吧!

还记得同样是这位作者,在《追风筝的人》当中写到:为你,千千万万遍。那是对自身命运的救赎,那同样是不圆满的人生,不圆满的际遇,没有妥协更没有放弃。还记得在《灿烂千阳》中主人公说: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那是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没有妥协也没有放弃,但这一次,在《群山回唱》中作者却写到了对命运的妥协,这种妥协是基于一种太过不圆满的人生境遇,但这种妥协似乎又合情合理。因此妥协之后,展现出来的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一种让人不会时常带来怨言的生活状态。对于普通人,尤其是像兄妹俩这样的经历过命运无情捉弄的人,一切都显得来之不易。所以这种妥协,基于生活的不圆满,又往往会让人觉得其实不也是一种无声的抗争吗?

所以,在小说的结尾再次的唱起那样的歌谣,一切都同时来到了,群山依旧回唱,唱到该归的人终于归来。童谣还是那样的唱法: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

【篇三:群山回唱读后感作文】

这个世界看不见你的内在,它一点也不关心你的希望,梦想,以及忧伤,它们都被皮肤和骨骼遮蔽着。这是如此简单,如此荒谬,又如此残忍。我以书中一个外科整形大夫马科斯在从事多年整形工作之后,结合他的妹妹(由于脸被狗咬伤,从小被亲生母亲抛弃并寄养在大夫家长大,后来一直照顾陪伴大夫的母亲)亲身经历的感悟来作为我整片读后感的开头。

小说以一对阿富汗兄妹因贫困从小骨肉分离,最后又重新相聚为主线索,牵引出在分离的六十余年里一场接一场的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和灾难。

书中有几处让我记忆犹新,一处是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爱着他的管家纳比,但迫于无奈不得不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这让我联想起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深入剖析了同性恋患者的痛苦和身不由己,其实他们本事弱势群体。当管家得知此事之后,虽然感觉很不齿,可是他仍旧没有抛弃因脑溢血而无法自理的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照顾他终老,他对他是爱情,它回馈他以友情,亲情,战火之中,彼此陪伴。

一个叫罗诗的女孩的命运,牵扯出一对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堂兄伊德里斯那里看到很多人的缩影,心地善良但又不是真正的无私,答应回美国后尽快帮罗诗联系医生治疗那个因为被叔叔砍在头部的一刀而溢出的脑积液,但是回国后只顾忙着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想去管那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女孩,就连联系院长免费治疗都是在护士阿姆拉一再的催促下去做的,无论成功与否,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释然罢了,他完全可以拿那个重新装修客厅的前去资助罗诗,可是他却去追求自己生活的舒适,我们不能否认他心底的善良,可是他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那么大的希望,然后又是无尽的失望,真的是很残忍。直到很多年以后,小姑娘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且头上看不到丝毫疤痕时,在她的新书签售会上,他才明白,这么多年,一直是她的堂弟(他一直认为他的堂弟铁木尔对妻子不忠,而且是个爱炫耀的人)在资助这个女孩走出阿富汗治疗,读书,直至成为作家。铁木尔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聪明活泼,和护士阿姆拉一同改变了那个全家都被叔叔杀害的女孩罗诗的命运。

哥哥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之间的兄妹情,六十多年来,妹妹由于年纪小,可以享受遗忘,但是哥哥就不得不承受这份伤害,阿卜杜拉把自己女儿起名叫帕丽,思念从未间断,可是战争却让重聚更加渺茫。直至在阿富汗当志愿者的大夫马科斯将纳比的信告诉妹妹帕丽之后,帕丽才把这么多年的空白串联起来。可是,此时的阿卜杜拉已经不认识她这一生都在思念的妹妹了,严重的老年痴呆已经让他不能自理,可是这份亲情依旧,因为还有他们的子女,他们子女的子女,血脉相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篇四:群山回唱读后感】

读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时,我如同坐着气垫船在峡谷中漂流,时而平缓,时而剧烈,峡谷给人的感觉也是时而亲切,时而狰狞,并最终在多次挣扎后完成了征服。也许是很久没读到这么精彩的故事了,因此又找来了作者的最新力作《群山回唱》。据网络资料介绍:这是胡塞尼最具信心、在感情上最扣人心弦的小说。比《追风筝的人》更流畅、更野心,叙事上比《灿烂千阳》更精巧《纽约时报》。

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不禁怀疑《纽约时报》的评价:我怎么突然间就读不懂了呢?我甚至怀疑是不是电子书排版时出了问题,将胡塞尼另一部作品中的内容排到了这本书?为什么刚刚还是第三人称的叙事,突然间变为了第一人称?为什么文章了前面的我和后面的我竟不是同一个人?更可恨的是,因为是看的电子书,回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只能带着满腹的疑惑往下看。

直到读到了最后几章,整个故事的情节才开始清晰地呈现出来。这部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本书中的几位主人公,并在每一个章节中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之前读过的文章,多以时间为线索,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此文以人物为线索,清晰地呈现一个人在故事中的成长过程。不同主人公的生活却又包含着相连的故事情节。

我非常欣赏作者的这种创作手法,这不只是一种技巧。胡塞尼不只是想写一篇篇与阿富汗动荡生活有关的小说,而是想借一本本小说表达人在肮脏、背叛、下流、无耻、虚伪中朝着真善美出发的精神。

突然,想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有没有胡塞尼这份对人性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为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对于人性和真善美只能避而不谈。

【篇五:群山回唱读后感】

卡勒德胡塞尼这样说道:《群山回唱》这书的写作始于家庭这概念。事实上,我的写作不断涉及的最重要的主题是家庭。抛开了家庭这个线索,你几乎无法理解自己,无法理解周围的人,无法弄明白整个世界中自己的位置。

如果不了解作者这样的写作意图,《群山回唱》蛛丝网结的人物故事会让你觉得枝丫漫散,歧路重重。我们每个个人通过家庭这个基本细胞存在于世界这个大机体中。细胞与细胞之间结合,碰撞,渗透衍生出人与人之间或近或远的联系,牵绊,纠缠,生发出各种各样的爱恨情仇。

作者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背景就是阿富汗贫穷和战争不断的六十年。这样苦难的一个大背景,寻常的家庭面对着必然是更深刻的人生悲欢离合。因为家庭贫困,生活艰难,乡村农民萨布尔不得不将小女儿帕丽送给喀布尔的富人瓦赫达提,从而改变了小女儿帕丽的一生。

和萨布尔青梅竹马的马尔苏,因为妹妹的嫉妒,从树上坠落而瘫痪,负疚的妹妹帕尔瓦纳照顾不能自理的姐姐耗费了青春,最后嫁给自小心仪的萨布尔为后妻,并照看他的三个孩子。

貌和神离的瓦赫达提夫妇,虽然家境优裕,夫妻却各有各的隐秘和不为人道的痛苦。瓦赫达提意外中风,妻子携养女帕丽远走巴黎,暗恋女主人的司机纳比因为责任和良心继续守护着中风的男主人,无意中发现男主人原来一直无望的暗恋着自己。纳比开始排斥着这种在阿富汗社会难以启齿的感情,却在日复一日照顾瓦赫达提的生活中渐渐发现了生活的乐趣,目标,成就了相濡以沫的亲密伴侣。

瓦赫达提的邻居伊德里斯和表兄铁木尔因为家庭富裕,在战争前逃往美国并安家立业。战争后二人回到阿富汗结识了可怜的阿富汗女孩罗诗,伊德里斯看不惯铁木尔帮助别人时的高调,为铁木尔做好人好事广而告之的行为感到不爽,他认为做好事不留名,高风亮节,这样才值得称道。于是他立志要帮助受到亲戚伤害的罗诗到美国接受治疗。可是回到美国以后,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把他在阿富汗的经历化作了看过的一场悲情大片,激动之后,发现自己对罗诗的承诺变成了买完东西就后悔的感觉。六年后,痊愈后的罗诗在美国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传记并在题记上感谢帮助她重生的铁木尔。在签售书时,罗诗认出了伊德里斯,报以的却是陌生人之间的礼貌微笑,别担心,里面没有你!罗诗在给伊德里斯的签名书里写到,真可谓意味深长。

《群山回唱》前半部故事精彩,曲折传奇。相比之下,后半部略显散乱。在童年被命运之手扭转方向的帕丽在巴黎成长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但深埋在记忆里生命最初的根脉却无法拔去。因为缺失了生命的开头部分,帕丽和继母妮拉的关系并不融洽,直到她最后找到自己的哥哥,人生的拼图才算完整。一生都在寻找妹妹帕丽的阿卜杜拉,在和帕丽重聚时,却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失忆前,他留给妹妹一封信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入水里,很快就将沉没。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

帕丽同父异母的弟弟伊克巴尔延续着自己生来的宿命,先是躲避战争流亡到伊朗的难民营,战争后回到家乡,却发现家园早被阿富汗的军阀霸占。其儿子吴拉姆和军阀的儿子阿德尔有一段淳朴的友谊,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巨大的人生分歧出现,一个一日为雄,至死为雄。一个将在艰苦的营生中耗尽青春,腰身佝偻扶犁而立。

帮助帕丽找到亲人的希腊人马科斯,演绎出另外一段看似无关的故事。母子关系,母女关系,信任,抛弃,叛逆,理解,爱,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家庭就如同一颗大树,个人是它上面的树叶,树叶从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能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

个人觉得《追风筝的人》胜在单纯,心无旁骛,更感人至深。一套降龙十八掌,练到极致,便是天下第一。《群山回唱》人物纷繁,枝节蔓延,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尤其后半部分,总觉得欠些淬炼,有些散乱。

【篇六:群山回唱读后感】

踉跄前行中,你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丢失的那一部分自己。这是群山回唱封面上的一句话,也是我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与《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的一个故事贯穿全书不同,《群山回唱》有主线,但是也有多条支线。在阿卜杜拉与妹妹帕丽失散、相认的故事为主线,同时穿插在着多个人物的故事,让小说的主题--亲情与责任得到了升华。但是这读后感主要以亲情为讨论点。

小说男主人公阿卜杜拉的母亲因为产下他的妹妹帕丽后难产死亡,所以帕丽基本是哥哥阿卜杜拉抚养的。但是,到了帕丽三岁的时候,他们同父异母的弟弟出生了,父亲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抚养三个孩子,所以他决定把帕丽送给富有的瓦赫达提夫妇收养。从此以后,亲密无间的兄妹被强行分开,哥哥因为失去了妹妹,就如同失去了灵魂一样,他离开了家,自己独自远行,随后辗转来到了美国。

而帕丽来到了新的家庭,由于年纪尚幼,她渐渐忘记了自己哥哥,融入了这个新家庭。但是好景不长,她的新爸爸苏莱曼突然中风,而妈妈拒绝照顾这个无法自理的丈夫,带着她去了巴黎。在巴黎,帕丽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她有了自己的大家庭,并且成为了一个出色的数学教授。

而在大洋的彼岸,阿卜杜拉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女儿--帕丽。阿卜杜拉起早贪黑地经营自己的阿富汗烤肉店,以此维持家庭。有一天,帕丽收到了来自另一个帕丽电话。我姑且称另一个帕丽为老帕丽,老帕丽收到了一封邮件,无意之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她找到了小帕丽,从法国飞到美国,寻找她失散60年的哥哥。

小帕丽从小就听父亲说他妹妹的故事,她总觉得这个和她有一样名字的帕丽其实是一个和她一样大的小孩子。小帕丽每天都会写信给她想象中的帕丽,和她一起玩。在小帕丽的生命中,就是觉得老帕丽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她们永远是心灵相通的。而老帕丽也总是在生活中感得自己的生命缺少了一种东西,她无法描述,这常常让她感到迷茫。当他们看到了对方,就突然释怀了,发现自己一直缺少的东西已经被弥补上了。

当帕丽赶到阿卜杜拉的身边时,他已经中风了,变得神志不清了。帕丽只能作为一个朋友默默地陪在他身边,照顾他。但一天阿卜杜拉无意中哼起那首以前哄帕丽睡觉的摇篮曲,帕丽不由自主地接着唱下去了,原来60多年里在她脑子里不知名的曲子,竟是哥哥为他唱的摇篮曲。她激动地告诉阿卜杜拉她就是她的妹妹,但是阿卜杜拉生气地赶走她,他对她的记忆只停留在从前,而不是眼前这个白发苍苍的妹妹

故事最后在小帕丽的想象中结束,老帕丽和阿卜杜拉再次回到童年,一起追逐,在草地上共同进入梦乡整个故事的基调很温馨,胡塞尼这次没有写战争如何摧残阿富汗这个国家,而是更多地写了战乱对这些移民者的影响。因为战乱,他们与自己的祖国失去联系,亲人间久久无法相认,以致彼此的生活都感到有所缺失。而看完这本书让我对亲情有了新的理解,亲情不仅仅局限于与亲人之间相互关心与扶持,它更多的是一种联系。因为拥有血缘关系,我们无论距离多远、分开多久,亲情的力量总能把我们连在一起。它可以呼唤起我们大脑中最深处的记忆,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感到完整并且有力量前进。以前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千里迢迢,排除万难去寻找自己的亲人,特别是从未见过的亲人。但是看了这本书我明白了,缺少亲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就好像老帕丽常常在夜里觉得迷茫,她并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感到迷茫失落,但是直觉告诉她,她的生命中一直缺少了一种很重要的东西。也许并不是他们为了看看自己的亲人到底长什么样子,而是去填补我们对亲情的渴求。

曾经我看过一个记录片,一对双胞胎分别被一个美国家庭和一个挪威家庭领养,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个家庭发现了自己领养的孩子是双胞胎。他们留下了彼此的联系方式,在两个小女孩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保持联系。在两个孩子六岁那年,她们得以相见。她们看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自己,尽管她们语言不通,对对方也不熟悉,但是她们却能一起玩,而且做事非常有默契。其实我觉得她们和老、小帕丽,阿卜杜拉很像,生活在彼此不熟悉的地方,成长环境完全不同,但是冥冥中就有一种力量把他们连在一起,让可以感知对方的存在。在生命的路上,这些人都最终找到了丢失的另一部分自己,那就是亲情的联系。亲情是血液,流在身上,却也连在心上,永远无法割舍。

群山回唱 读后感(3)篇


此时,正是失眠,讽刺的是正是因为失眠才把这本书读完了,才安安静静地为这本书这点什么。

  这是我读的胡赛尼的第三本书,读这本书的原因很有趣。大四毕业那年由于读过一位叫“温暖老郑”的作家写的《时光不在至此地》后,遵从作者的推荐,我就对《灿烂千阳》感兴趣了。这本书虽不如《追风筝的人》那样出名,到我认为灿烂千阳这四个字作为书名特别好听。

  《灿烂千阳》我是去年读的,说实话,读完后并没有很大反响,大概是因为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个女人来写,而我读的时候不能感同身受。读完这本书后,我妈跟我她想读《灿烂千阳》,过了一段时间后,她把微信名改成“灿烂千阳”了。

  也许,这就是书和生活是分不开的原因吧,或许也可以解释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一个有读书欲望的人不会放着本好书不读,我相信我是继承来一部分的。

  大概最近吧,也许是一个来月之前,我妈突然问我能不能赠给她《群山回唱》,她说她想读这本书。我对这个书名是有印象的,因为好听,但我认为这本书是不可能超过《追风筝的人》的,遂为放在阅读计划中。可是,不知别人对这本书的书名有何感觉,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书名真美。如此优美的名字,不论是作者还是译者的功劳,都是读者的福利。

  切以为,一个优美的书名,就像一个拥有美妙名字的人,不管这人如何,她已经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有的时候,人真得在一些事上感谢父母的英明决定。

  感谢我妈,让我开始读了这本书。我读书不多,我愿把这本书作为我将奔三的年岁里,书名最精彩的一本书。

  这本书,不仅仅只有好看的皮囊,所以我愿再给这本书另一个评价。同样在我处事不深的年华中,《群山回唱》有着我读过的所有书中最精彩的开篇故事,这个故事很简单,简单到眼泪那样清澈;这个故事很简单,简单到不想轻易去说。

  如果作为一本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篇来吸引读者,那《群山回唱》绝对是这样的。很多小说开头写的精彩,后面的内容完全无趣,便是戏弄了读者。

  不得不说,看了如此精彩的开头,让人有读下去的冲动。

  我忘记了谁问我《白鹿原》好在哪里,我记得当时仓促间的回答是:《白鹿原》有着宏大的故事构造,就像《百年孤独》那样。几代人的故事交织在一起,展现出各种人生态度,这大概也是优秀的长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群山回唱》的时间跨度,几代人的故事,正如上面两部优秀的作品,有着宏大的故事构造,但我却认为,本书的小篇章或者小细节,写的更为精彩。就像:爱一个人,会爱到她的每一个角落。

  书中出现的对于不多的群山的描写,让我不得不多读几遍,也让我得到了几个字的结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书中有各式各样的人,有各式各样的人生。承担痛苦的父亲,爱上自己司机的同性恋主人,和女儿的男朋友XX的女诗人,面目丑陋的女儿等等,似乎我说的有些太直白,说的也太多。我想表达的只是这样的一个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不易说。

  我相信,给我大块的时间,大概不到十个小时,我一定看的更清楚,更细致,然而,我对这本书完全投入的不够,各种各样的事扑面而来,有的得费尽心思去面对,生活不易得努力,看书可以让我短暂地跳进别的圈子里。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觉得每一章的衔接很乱,完全理不清和前一章有什么关系,也不知这人怎么凭空出现了。但,这就是这本书就是宏大的表现了。

  你看过“低俗小说”吗?这是一个满嘴都是fuck的电影,但确实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一部乱序拍摄的最成功的电影。你会发现,一个简单的故事,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拍摄方法,有的反而赢在了拍摄方法上。说实话,看这部电影感觉乱乱的,直到结尾你才弄清那个最简单故事的结尾,那个简单但不易说的故事的结尾。

  书中,亦是如此。

  好久没有这么随性地写文字了,我喜欢这样随性的我。感谢胡赛尼,感谢失眠的清晨,感谢让我开始看这本书的灿烂千阳。

  我们在峰峦之巅呐喊,而群山回唱。

  每个人都有他精彩的故事,简单,但不易说。

走出对与错的观念,

有一片田野,

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

这本书,讲了哥哥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长达近六十年的分离中各自及其亲朋好友等多人的感情纠葛。围绕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相互背叛,如何为彼此牺牲。小说探索了流亡、自我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整个故事由九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主人公自己与身边的人之间的爱,背叛,伤害,牺牲,救赎善良……把人性的美丑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时隔近六十年,帕丽找到了哥哥阿卜杜拉,虽然病重的哥哥已经不记得妹妹,但是,那又怎样,亲情让活着的人们更好的活着,这就够了!

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唱》,每一部都是那么的感情充沛,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让人动容。每一部小说里的人都在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恕我寡闻,之前并不知道胡赛尼是谁?连着看完追风筝的人,群山回唱,继续恶补灿烂千阳中,才对这个叙事能力超群的作者有所了解。本文采用的是多线并进的叙事手法,很喜欢的一种方式,考验了读者细心与记忆,或者需要频频回顾,否则可能会一头雾水,到最后才知道他们回来了。以阿卜杜拉家庭开始,分枝散叶,人物一个一个的展现,独立但又关联,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视角可能描绘了同一件事抑或不同的事情,总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共性,叙述了兄妹之情,主仆之情,姐妹之情 (妒) ,父女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等等各种情感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颠沛流离的痛苦。好庞大的组织结构,好高超的叙事手法,再多的语言无法描述其中的所有,打算纸质再次身临其境!

《群山回唱》读后感精选9篇


写一篇读后感要怎么写?对于作品这本书,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想法。面对这些感悟,我们应该动笔去记录进读后感里面,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有请阅读“群山回唱读后感”相关内容。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1】

依然是作者深沉关切的阿富汗中的故事。依然动人。

魔王带走的小儿子卡伊斯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在现实中被带走的帕里怎么也填补不了心里的空白。

因相貌不佳而自卑的后妈帕尔瓦娜小时候间接导致了姐姐马苏玛的残疾,本以为姐姐恃宠而骄不顾及妹妹的感受,没想到最后甘愿放弃自己让帕尔瓦娜走向新生活。

最感人的就是第四章了。

自1947年到20xx年吧,纳比为苏来曼家工作了将近56年。1952年向妮拉提出收养帕丽;1955年,苏莱曼中风,开始了两个人互相依赖的生活;直到2000年,苏莱曼去世,纳比继承了他所有的财产;20xx年,马科斯到来。

还有就是马科斯,前期人物形象很模糊,尤其是对童年的描述。后期还是挺招人喜欢的。还有他个性分明、内心温柔的母亲奥德丽娅,能让萨丽娅敢于直视自己的脸。

美貌是个巨大而不当的礼物,来得既任意,又愚蠢。

所以我选择这个专业,就是想把优势平均分给萨丽娅这样的人,用我的手术刀,一刀一刀地去纠正这任意造就的不公,对一种我发现可耻的世界秩序做出微小的反抗,活在这样的秩序下,一次狗咬,便可夺走一个小女孩的未来,让她遭到遗弃,成为歧视的对象。”

总体而言,整本书开头铺陈的太多了吧。中间很多任务的出场并没有意义。

还有本来很期待的第七章里阿德尔和吴拉姆的后续故事,但是后面这两个人就没有了..没有了

还有帕丽的密友科莱特及其丈夫迪迪耶

伊德里斯和堂弟铁木尔

等等人物并没有很融洽地衔接进故事。而且导致我读的很累,每一章要记很多名字。(读到第八章完全混乱了,后来把前七章重新浏览了一遍)当然也可能是我理解浅薄,没有读懂emmm..

情感教育满分。家庭的爱与包容是永恒。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2】

讲述了一对兄妹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其中穿插着姐妹、主仆、养母女、母子之间的爱恨情仇。我们追随着主人公从喀布尔到巴黎,到旧金山再到希腊,最终回归到满目苍夷的祖国阿富汗。小说的结尾并不完美,年过六十的帕丽与哥哥阿卜杜拉终于重逢,曾经夜思日想的亲人近在咫尺,可惜岁月洗涤了阿卜杜拉的认知,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那首哄妹妹入睡的摇篮曲“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群山依旧回唱,唱到该归的人终于归来。又是一部催泪的作品,眼泪总是不经意的流淌下来。至此三部曲全部看完,不分伯仲,都是经典,只能说个人更偏爱哪部了,对我而言,还是最爱《灿烂千阳》。每读完一部总是由衷的要感谢译者富有艺术性的流畅翻译,让我们能欣赏到如此佳作。一直在思考胡赛尼的作品为何能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大概是小说中的人物对家庭、对祖国的忠贞和深厚的大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吧,尽管阿富汗被战争摧残的民不聊生,但在作者笔下,战乱和逃亡并非这三部书中的主调,隐忍、坚强、亲情、希望和淳朴的爱贯穿于整个战乱中,阿富汗人民深爱着这块土地,他们坚信祖国母亲一定会在群山之中张开臂膀迎接着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孩子归来。如今世界已经翻起了一个新的篇章,真心祝福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够灿烂千阳。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3】

我也算是胡赛尼的书粉了,他目前为止发表的三部作品——《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我都看完了,而且都相当喜欢。尤其这部《群山回唱》,我简直爱不释手,着魔似的刷了无数遍。我喜欢胡赛尼的文字,他总是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摹着他的祖国阿富汗的风土人情、沧桑变迁,用一出出动人的故事,向全世界的读者介绍这个神秘美丽却饱受磨难的国家,和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顽强生活的人民。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引人入胜,平实中见悲悯的文风,细腻的情感刻画,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哀伤而温暖的故事,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易感的角落。从这三部作品也能很容易看到胡赛尼写作水平的不断精进,他总是能在自己的下一部小说里给我们展示更为圆熟的文笔和更为动人的故事。在《群山回唱》中,胡赛尼仍然展现了他出色的人物情感描写能力,每一个人物和他们背后的故事都令人扼腕,又感人至深,读来百感交集,让人慨叹人世间竟有如此多的辛酸苦辣。

整本书读下来,感觉《群山回唱》从头到尾都在告诉我们:身为人,我们无可奈何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书中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活着,都穷尽一生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或者救赎。从小分离却彼此羁绊一生的阿卜杜拉和帕丽兄妹,在姐姐的阴影下痛苦而顽强地长大的帕尔瓦娜,默默相爱却无法得到幸福的纳比和苏莱曼,不顾自身工作和生活压力想收养孤女罗莎娜的伊德里斯,追求爱情又逃避责任的妮拉,志向高远却不断陷入迷茫的马科斯,在父亲的溺爱下不堪重负的小帕丽(阿卜杜拉的女儿),他们都在时代和命运的洪流中漂泊着、挣扎着,追寻着那些他们觉得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他们的结局从来没有大团圆,到故事的终了,没有鲜花掌声,没有阖家欢聚,更多的还是久脱不去的苦痛,抓不住的希望,得不到答案的谜题,不堪的谎言背后更加不堪的真相。但全书的基调并不是完全灰色绝望的,角色们在悲剧的抗争中绽放出的人性光辉,照亮了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阴云,让读者看到了也许不那么明亮,却十分显眼的希望的光点。这就是《群山回唱》,也是胡赛尼的所有作品的出彩之处。群山中的回声也许渺远不可闻,但只要你全力呼喊,念念不忘,定能听到回响。

所以《群山回唱》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小说......或者说,它本来应该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抱歉我没法这么吹。《群山回唱》的确挺好看的,可它的确也是我看过的槽点最多的胡赛尼作品。胡赛尼的文笔自然是找不到毛病的,他讲故事的水平也可圈可点,可这本书,怎么说呢,还是有些让我不吐不快的地方。该夸的我都夸了,接下来该吐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我的确喜欢《群山回唱》,可我第一次读它的体验相当糟糕。因为全书是由数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的,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和叙事视角都不一样,我每看完一段都会有陌生的人物和故事冒出来,而且几乎看不出这些人和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有一些一开始还觉得有些联系,但越往后就越跟之前的故事疏离。我当初真的是看得一头雾水,完全闹不明白这整本书想讲些什么,也亏得那些精彩的故事支撑我读了下去,不然我第一时间就把这书给扔了。其实这些小故事每个单拎出来看都很优秀,可问题就出在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松散,放在一起显得杂乱和跳跃。常常,一进入下一个故事,前面的人物和故事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接着等你好不容易适应了新的故事线,之前的一些人物又会莫名其妙地重新蹦出来,整得你如堕五里雾。其实全书并非没有主线剧情,就是阿卜杜拉和帕丽两兄妹分离和重逢的故事,这件事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可惜在书中被糟蹋得不像主线剧情了。其实这个故事单独看是不错的,如果胡赛尼能认真把整个故事写圆,也不失为一部佳作。可胡赛尼野心有点太大,很明显是想由这个故事为主轴写一个群像小说,但出来的效果非常糟糕。整本书给人的观感是这样的:帕尔瓦娜是兄妹俩的继母?好,那就写一下她的苦情往事吧。希腊医生马科斯来阿富汗做公益,偶然得知了兄妹俩的事情?好,那就写一下马科斯的童年故事吧......以此类推,周而复始。原设的主线被各种无关的人物和剧情打乱甚至淹没,使得整本书支离破碎,没有中心。说不客气点,《群山回唱》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一部完整的中篇小说,只能说是个中篇小说集。

其实本书故事的破碎并非完全没有补救的方法,比如可以在阿卜杜拉兄妹,尤其是阿卜杜拉身上多着一些笔墨,把他们二人的人生轨迹交代得更详细一些;删除部分冗余的支线(个人感觉帕尔瓦娜、伊德里斯和马科斯的个人故事线完全可以砍掉),同时尽可能让一些必要的人物更多参与到有关兄妹俩的主线故事中去,通过兄妹二人的寻亲之旅的推进以及从中延伸出来的事情来塑造配角们的形象,让他们成为主线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马科斯,个人感觉他的人设在故事中的改动空间就很大,他是到刚经历战火的阿富汗做公益的,作者完全可以多描写他在阿富汗的所见所闻,还有他得知阿卜杜拉一家的往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此后为寻亲的兄妹俩牵线搭桥的过程,这样同样能塑造他的形象,同时又可以不让他与主线故事割离。可惜世上没有如果,笔在胡赛尼手上,谁能料想他大笔一挥,就出来了那么一个七拼八凑的四不像。胡赛尼足够有才华,有才华的人又往往会有几分狂气,我是真的觉得可惜,可惜胡赛尼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把狂气稍微收敛一点。如果他能静下心来,善用自己的才能,扎扎实实地编织一个成熟完整的故事,那该多好啊。

打了几百字激情胡赛尼和《群山回唱》之后,我还是想说,我要向大家推荐《群山回唱》这部感人至深、温暖人心的作品,胡赛尼的文笔就从来没让人失望过。只要别把这本书当做一整本小说看,你就能在这温暖悲悯的文字中获得无数的感动。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4】

真的很值得一读,强烈推荐

这是胡赛尼先生继《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之后,第三部作品,本书依然是以阿富汗战争为背景,讲述着战争带给阿富汗人民的无法磨灭的伤痛以及流亡海外的阿富汗难民的现状。

感情叙述真的是五味杂陈,酸甜苦辣尽在其中不说还还增添了好多其他感情在里面,如:瓦赫达提先生与纳比,国际救援组织与战争迫害的难民。以一个普通家庭开头,兄妹俩为主线,围绕兄妹情,父子情,朋友情,夫妻情,同胞情……还有许多关于梦想,关于仁爱等等等等。时间跨度很大,真的真的很佩服他惊人的写作功底,不过和前两本书相比,感觉这本书章节太零碎,尤其中间部分,弄的我一直以为自己读的是剧本。

记得第一次了解胡赛尼先生的作品是看了电影版《追风筝的人》深受触动,找了书来读的(电影非常不错,还原度蛮高的),然后依次读了《灿烂千阳》和这本《群山回唱》,如果之前两本书是黑暗到黎明,那这本书便是黎明的延展部分,像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星星点点洒满了希望的光芒,这是一个全新的阿富汗~

过去的阿富汗种族观强烈,而且女性常常被视为男人的私有财产,社会地位底下。然而现在有了很大突破。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国家的命运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就像雨后的彩虹,相信他们对种族会有新的认识,女性在国际上正在发挥作用,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人们的伤口正在结痂、愈合,家园正在重建,失散的亲人们正再一次聚首,爱与希望正在群山间回唱……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5】

早就买了《追风筝的人》,然后也大略的读了读。后来因为学生们在读这本书,于是又重读了一下,和第一次读的感觉很不同,对更多细腻情感的感慨。那里面有很多关于东方人独特的感悟的描写,似乎与中国人有很多想通的地方,个体幽微细密的,群体故土家族的,种种东西,这是固执与一片土地的农耕民族共同的思想。

寒假回保定,一天带着四五个孩子去了书店买书,孩子们挑孩子们的,我挑我的。说实话,我在北京呆了这么久,在书店里买书的时候很少。新华书店的书太贵了,又不肯打折,大多我就在亚马逊和当当网上买上一通,实际上远不如在书店买的舒服。在网上买像一个批发商,在书店买像一个读者。后者似乎对书更亲近,而前者似乎粗暴了些吧。这种想法,也的确矫情。但是,我原谅自己这种矫情。——总之,那次,我买了《群山回唱》。

前几天,和学校的一个外教林一起聊天,聊起胡塞尼的这两本书,很惊喜的是,他迅速的反应出是哪本并且还告诉了我书的英文书名,并且推荐我去读另外一本《灿烂千阳》好吧,这本我当时没有买。因为不喜欢这个书名——翻译者也是奇怪,无论是《群山回唱》还是《灿烂千阳》,这种翻译都给人廉价的感觉。——总之,我又矫情。

刚开始读《群山回唱》觉得叙事混乱,叙事主体变来变去,让人总是摸不准作者想要干什么,读的不那么顺畅。读着读着,突然之间发现了其中的内在联系,一代又一代人的命运,一个有一个人的命运,彼此勾连,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仿佛是一个网,每个人都是这个网上的点,彼此牵系又互相掣肘。这种缓慢铺开的叙事方式,非常奇怪,但是却又独具特色。

我很少研究叙事,这在西方是比较流行的学问。他们把文学按照表达方式去分,其中小说就被列为叙事文学,因此,叙事本身是一种研究对象,我想,从某种程度上,西方人更加喜欢运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去讲故事吧,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小说叙事方式多变,故事写的精彩纷呈高潮迭起的原因吧。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让我感慨的地方,其中合书后脑海中想到的第一个句子就是,有的人的人生要写一个章节,有的人的人生要写一本书,而有的人的人生似乎只要几句话就够了。接下来想到的就是,有的人是因为社会动荡改变了一生,而有的人是因为家族变故改变了一生,而有的人的一生似乎只缘于一个偶然就改变了。

这让我感到生命的脆弱和人事的无常。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6】

QQ空间好像突然间打不开了,写不了字了。这还是第一次用博客,我还真是老土诶……

其实已经看完有一段时间了,?早就想写点什么,以免以后全忘记了,可是QQ空间一直打不开,就给自己找了个借口没写了,哦,是的,我还在用QQ空间……

之前看过《追风筝的人》,只觉得看完有一种沉重的?悲哀和隐隐约约的一丝希望,这样一本让人在合上的时候沉默良久的书我觉得就是很好的书了。这本书也是这样。

我远没有豆瓣上的大神们能写出洋洋洒洒几千字书评的能力,我挺羡慕这种能力的,所以只能在这里随便写几句了。

《群山回唱》是我今年看过的书中感觉最值得推荐的了,全书共九章,分为九个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反映了?一种社会关系中微妙复杂的感情。兄妹之间相濡以沫的感情,姐妹之间相互帮助又相互较劲的矛盾,主仆之间逐渐产生的依赖,养母女之间接近亲情又暗存芥蒂的复杂,追求自由的儿子和强势母亲的角力……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战乱中的阿富汗,但是作者并没有渲染战争的悲哀,但是从一个个的故事中可以隐约感受到饱受战乱民族的无奈。

很难用好与坏定义一个人,一个善良的人也会做出一些疯狂甚至恶毒的事情,一段关系中的人彼此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经营这段关系,用尽全力,两败俱伤。理解,其实是很难的事情,不过还是要试着去做。

人生本就很多无奈,左右为难,难以取舍,彼此相爱又彼此伤害?,或者说因为爱着所以才会受伤害。大概这就是人生。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7】

《群山回唱》故事的主线讲到一对兄妹因为贫穷和战争,铸成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围绕着他们的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如何去爱,又被伤害,又相互伤害,又彼此牺牲。小说的官方页面上介绍说: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但实际上,胡塞尼自己说:《群山回唱》始于家庭这个概念。据说这也是他迄今为止,最扣人心弦的小说之一。

胡塞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巨幅的拼图,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亲自填补到属于自己的空缺里,才会成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离在记忆里的情节,从别人的嘴里还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说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和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个闭合的环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书里引用了十三世纪诗人的诗:走出对与错的观念,在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相会,生活没有对错,你无法将它红牌拿下。和解,是在心里留一个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遭遇有何种境遇,想想故乡的风筝、山羊还有群山,他们都在为你歌唱。不管你过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圆满,生活都有它本来的样子。“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会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吧!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在小说当中被分开了,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后,命运让他们重逢。

卡勒德·胡赛尼将和兄妹俩有关的几个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了一起,散发出的是像珍珠一样并不圆满却很饱满润泽的光彩。

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中所描绘的战争悲剧不同,《群山回唱》试图阐述的是背井离乡的移民者的心理缺失。他笔下刻画的人物再不是与命运抗争的普通百姓,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着战争给深处国家之外的子民带来的另一层面的苦难。移民作家的精神迷茫与困顿往往源自双重文化的抉择,无论是在故乡还是移民国,他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宿。《群山回唱》中的主角大多是逃离故乡的阿富汗人,他们一方面努力融入异国生活,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怅然间寻求自己的定位。作为移民者的他们被传统的美国人当做认识阿富汗的窗口,但阿富汗对于他们却恰恰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无论是瓦赫达提太太的全盘否定,还是阿卜杜拉的畏缩退守,阿富汗成为每个人都不能逾越的心灵枷锁,彷徨毋庸置疑地在每一代阿富汗移民者心中烫下了烙痕。

《群山回唱》中胡塞尼的乡愁再也不是一遍遍地白描童年的回忆和复刻成长中的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延展移民者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漂泊苦楚。这是移民作家们普遍难以超越的窠臼,是流落异国所带来的切肤之痛。在早年的作品中胡塞尼一直回避着这种漂泊不安的宿命,他避之转去写童年、友谊和战争,试图借此为自己的乡愁寻找得以安身立命的沃土,寄托他那无处安放的回忆。胡塞尼之前的作品,一直试图还原阿富汗人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但那对作者来说却如同重掀旧创,每次的刺痛都可以让他哽咽让他窒息。对于移民作家的写作,哈金曾提出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即“家(祖国)意味着到达,而不是回归。” 借由《群山回唱》,作家不用沉溺于记忆,他与现实之间达成了和解,完成了真正对自我的剖析,也因此这部新作,少了前作动人心魄的人性关怀,却多了几分移民者的彷徨不安,是卡勒德·胡塞尼更成熟作品的阐述。

更值得一提的是,《群山回唱》在塑造的几位异国漂泊者中,还将视线拉回,塑造了一个官家子弟的角色。这可以被看作是胡塞尼对阿富汗暴力统治阶级的消极抗议。这个少年懵懂无知,却已经渐渐明了父亲权利下的罪恶与血腥,他恐惧不安,却终将臣服于铁血政权之下。胡塞尼将这个故事包涵在《群山回唱》中,如绵里藏针刺痛着每一个期待着阿富汗光明的读者。

“以前他会蜷缩在父亲粗大的臂弯里,幸福地睡去。如今这已变得难以置信。可他会学着再次爱上他当他转过身,走回家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将是宽慰。”

卡勒德·胡塞尼这样写道,现实最终还是抹杀了孩子眼中那最后一丝纯真,世界翻起新的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旧荒凉。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8】

读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时,我如同坐着气垫船在峡谷中漂流,时而平缓,时而剧烈,峡谷给人的感觉也是时而亲切,时而狰狞,并最终在多次挣扎后完成了征服。也许是很久没读到这么精彩的故事了,因此又找来了作者的最新力作《群山回唱》。据网络资料介绍:这是胡塞尼最具信心、在感情上最扣人心弦的小说。比《追风筝的人》更流畅、更野心,叙事上比《灿烂千阳》更精巧——《纽约时报》。

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我不禁怀疑《纽约时报》的评价:我怎么突然间就读不懂了呢?我甚至怀疑是不是电子书排版时出了问题,将胡塞尼另一部作品中的内容排到了这本书?为什么刚刚还是第三人称的叙事,突然间变为了第一人称?为什么文章了前面的“我”和后面的“我”竟不是同一个人?更可恨的是,因为是看的电子书,回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只能带着满腹的疑惑往下看。

直到读到了最后几章,整个故事的情节才开始清晰地呈现出来。这部小说以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了本书中的几位主人公,并在每一个章节中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之前读过的文章,多以时间为线索,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此文以人物为线索,清晰地呈现一个人在故事中的成长过程。不同主人公的生活却又包含着相连的故事情节。

我非常欣赏作者的这种创作手法,这不只是一种技巧。胡塞尼不只是想写一篇篇与阿富汗动荡生活有关的小说,而是想借一本本小说表达人在肮脏、背叛、下流、无耻、虚伪中朝着真善美出发的精神。

突然,想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有没有胡塞尼这份对人性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为了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对于人性和真善美只能避而不谈。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9】

群山回响,叮叮当当,或者是父母的爱,或者兄弟姐妹的爱,或者是情人的爱,又或者只是想去爱。

来这里听故事,你总会听到自己的感动。

我在这里等你,等你一起分享爱的故事。

我最近,找到一个爱人。很意外,妹妹帕丽的婚姻开始,跟我一样,是“被介绍”,然后理所当然地日久生情。我的他,很木讷,不解风情也不爱表达,还有点怕我的野蛮霸道。可是我知道他爱我,我还知道,这辈子他非我不可了。

请别问我如何能证明,我不想用考验去证明我的爱。当我知道他爱我时,我有点小骄傲。这个世界很大很大,大到我以为找不到一个我爱的人,可是我那么幸运,我找到了,他也正在爱着我。

当我发现自己也爱着他时,我只想着跟他在一起,给他做饭,陪他吃吃喝喝,为他分担烦恼,也愿意跟他有一个小家。

这些事情,除了他,跟别人做都是无趣。才发现,原来,这辈子,我也是非他不可了呢!

悄悄说,其实偶尔我也会担心,我怕不修边幅的自己会丑到他,我怕愚笨的自己在他心中不够分量,我怕碌碌无为的自己给不起他优雅有趣的未来,我更怕这幅还算皮囊经受不住岁月短暂的摧残。我还会经常矛盾着,既希望他老得比我快,然后我总不会嫌弃他,又希望他老得慢一点,一直这么年轻帅气得让我骄傲。

我承认我很幼稚。可是,爱就是这样,看似有千万个理由,又是全凭感觉,毫无理由。

群山回唱读后感范文


如果不了解作者这样的写作意图,《群山回唱》蛛丝网结的人物故事会让你觉得枝丫漫散,歧路重重。

“这个世界看不见你的内在,它一点也不关心你的希望,梦想,以及忧伤,它们都被皮肤和骨骼遮蔽着。这是如此简单,如此荒谬,又如此残忍。”我以书中一个外科整形大夫马科斯在从事多年整形工作之后,结合他的妹妹(由于脸被狗咬伤,从小被亲生母亲抛弃并寄养在大夫家长大,后来一直照顾陪伴大夫的母亲)亲身经历的感悟来作为我整片读后感的开头。

小说以一对阿富汗兄妹因贫困从小骨肉分离,最后又重新相聚为主线索,牵引出在分离的六十余年里一场接一场的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和灾难。

书中有几处让我记忆犹新,一处是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爱着他的管家纳比,但迫于无奈不得不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这让我联想起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深入剖析了同性恋患者的痛苦和身不由己,其实他们本事弱势群体。当管家得知此事之后,虽然感觉很不齿,可是他仍旧没有抛弃因脑溢血而无法自理的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照顾他终老,他对他是爱情,它回馈他以友情,亲情,战火之中,彼此陪伴。

一个叫罗诗的女孩的命运,牵扯出一对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堂兄伊德里斯那里看到很多人的缩影,心地善良但又不是真正的无私,答应回美国后尽快帮罗诗联系医生治疗那个因为被叔叔砍在头部的一刀而溢出的脑积液,但是回国后只顾忙着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想去管那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女孩,就连联系院长免费治疗都是在护士阿姆拉一再的催促下去做的,无论成功与否,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释然罢了,他完全可以拿那个重新装修客厅的前去资助罗诗,可是他却去追求自己生活的舒适,我们不能否认他心底的善良,可是他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那么大的希望,然后又是无尽的失望,真的是很残忍。直到很多年以后,小姑娘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且头上看不到丝毫疤痕时,在她的新书签售会上,他才明白,这么多年,一直是她的堂弟(他一直认为他的堂弟铁木尔对妻子不忠,而且是个爱炫耀的人)在资助这个女孩走出阿富汗治疗,读书,直至成为作家。铁木尔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聪明活泼,和护士阿姆拉一同改变了那个全家都被叔叔杀害的女孩罗诗的命运。

哥哥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之间的兄妹情,六十多年来,妹妹由于年纪小,可以享受遗忘,但是哥哥就不得不承受这份伤害,阿卜杜拉把自己女儿起名叫帕丽,思念从未间断,可是战争却让重聚更加渺茫。直至在阿富汗当志愿者的大夫马科斯将纳比的信告诉妹妹帕丽之后,帕丽才把这么多年的空白串联起来。可是,此时的阿卜杜拉已经不认识她这一生都在思念的妹妹了,严重的老年痴呆已经让他不能自理,可是这份亲情依旧,因为还有他们的子女,他们子女的子女,血脉相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群山回唱》(读后感大全)


这篇读书笔记反反复复停了多次,眼看过了交稿的期限,心里干着急,想匆匆应付了事却又不忍心对待这许多年来令自己如此喜爱的一本书(这源于一个约定)。

卡勒德·胡赛尼的三部作品我都读过,《追风筝的人》是一个关于成长、背叛和自我救赎的故事。它冲击我的是一种自省,坚守,责任和勇气。《灿烂千阳》是两个阿富汗妇女的故事,整个小说基调让人压抑的喘不过气,让人心脏刺痛,让人胃部紧缩。看完后,我是再也无力去看第二遍,如同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勇气去看《唐山大地震》一样,我的小心脏无法承担那巨大的悲惨。而这本《群山回唱》让我读了三遍,因为它真的让我的心百转千回,心潮澎湃,在每一个人物中,似乎都找得到自己,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魔力。小说的每一章都是一个人物,一个故事,看似散乱,却又蜘蛛网般交织在一起,一点微妙的联系便将每个人拉到同一个世界中。

小说以睡前一位父亲为儿女讲述的魔王童话开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却不知故事背后父亲内心的无奈、挣扎与痛苦。他就是现实中的阿尤布,明天他也将失去他的心头肉,将亲手送走他的女儿帕丽。从此,帕丽开始了另一种人生,哥哥阿卜杜拉却怀着对妹妹一生不变的想念远走他乡。五十八年岁月,年幼的帕丽早已模糊了与哥哥在沙德巴格相守的时光,而哥哥阿卜杜拉因患病也早已分不清过去和现在。可是,那首阿卜杜拉唱给帕丽的摇篮曲却始终带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将两兄妹紧紧连在一起。

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

待在纸树影子下。

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

晚风把她吹走了。

胡赛尼真是写故事的高手,叙事能力超强,帕丽和阿卜杜拉是蛛网的中心,却并不是主角。这本书里,每一章都有一个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所以小说中有很多人物,仿佛没有一个主角,却仿佛都是主角。

收养帕丽的瓦赫达提夫妇,各自都有难以启齿的痛苦。瓦赫达提先生深爱他的司机纳比(帕丽继母的哥哥),沉默的背后是生命压抑的痛苦,永远无法得到的幸福。瓦赫达提夫人不顾一切地冲向幸福,勉力追求,却两手空空,幸福在酗酒和放纵中更加遥不可及。

暗恋女主人的司机纳比因为责任和良心用一生守护了中风的瓦赫达提。

瓦赫达提的邻居伊德里斯和表兄铁木尔,一个轻易的许下承诺,却在现实中逃避了。而另一个,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挑战人性中的软弱和虚伪,以实际的爱心帮助了可怜的阿富汗女孩罗诗。六年后,痊愈的罗诗在美国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传记并在题记上感谢帮助她重生的铁木尔。在签售书时,罗诗认出了伊德里斯,报以的却是陌生人之间的礼貌微笑,“别担心,里面没有你!”。

帮助帕丽找到亲人的希腊整型医生马科斯,演绎出另外一段爱的故事。幼时被狗咬去半张脸的萨丽娅,寡居的母亲,逃离与回归,就如马科斯的荒唐,他如何疯狂的想逃离母亲和萨丽娅,却最终发现,爱是一张网,无论走多远,都有条线牵引着他回家。

群山回响,隐藏着延绵生命之旅的比喻,就象人生蜿蜒的小路,固然艰辛,却饱含希望。

在无尽的旷野,红色的勒勒车,背着一座山,佝偻着拉车的父亲,穿着拖鞋跟在车后,固执地守护着妹妹的阿卜杜拉。在山与山之间、在沙漠和荒原之上,人生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各种牵绊,纠缠,各样的爱恨情仇都在风沙的轻轻呢喃被带走。夕阳在泛着橘色的光辉中隐退,直到那广袤的黑色夜空中渐渐消失,再也不见。

《群山回唱》读后感_2300字


《群山回唱》读后感2300字

花了半个月时间,严格来讲是三个多小时,终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把这本书看完了。

早些时候听说过一本《追风筝的人》,曾翻了几页,觉得内容还不错,写的还挺好,只是那时候对这种小说还不是特别感兴趣,也就只是翻翻看而已。

偶然间,也忘了是怎么,瞧见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这本新书——说是“新书”,其实也有三四年了。不知怎的,好似是被这书名还有书的封面吸引了罢,我竟不自禁地阅读起这本书来。

当然,还有些原因,兴许是我喜欢中东这个地方、喜欢阿拉伯罢了。

小说以一篇睡前故事开始。在一个叫马伊丹•萨卜兹的小村落里,有一位名叫巴巴•阿尤布的农夫。有一天,一个魔王来到了这个村子里,带走了阿尤布最心爱的小儿子卡伊斯。于是某天,不甘心的阿尤布踏上了寻找魔王报仇的征程。在到达了魔王的城堡之后,原本想与魔王斗个你死我活的阿尤布惊讶地发现,不仅是卡伊斯,所有的被魔王带走的孩子,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乐园里。孩子们不愁吃穿,过着与阿尤布一家截然不同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看到这一切,原本想要把卡伊斯带回家的阿尤布犹豫了:如果带他回去,他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农夫的生活,是穷苦的;如果不带他回去,虽然儿子会忘记自己,可是他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啊!最终,阿尤布选择了独自离开回到家中,打消了将魔王杀死、带回卡伊斯这一念头。

从这个故事中得以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平凡在自己与旁人无异,都有着最普通也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心理上作为父亲不愿挺身而出的懦弱;可他也伟大在面对儿子的回归和他的幸福生活之间的抉择时,他思虑良久,最终做出的,我相信是大部分父亲都会做出的决定——让儿子继续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自己回到村庄里继续做一名普通的农夫。这即是父爱,平凡而又伟大,让人读着读着声泪俱下。

回到正题。

小说以不同的视角来描绘这样几个断续的、互相之间有关联的故事。1952年,在阿富汗一个贫困的村庄沙德巴格,生活着一对普通的兄妹——阿卜杜拉和帕丽。阿卜杜拉一直视帕丽为自己的珍宝。然而,在他十岁那年,迫于生计,父亲萨布尔将帕丽买给了阿卜杜拉舅舅纳比所服务的喀布尔的一个富人家庭。经历了这番难以忘怀的骨肉分离,阿卜杜拉的内心里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疮疤。但这也能看出,即使是在二十世纪,贫富之间的差距是有多么的大。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阿卜杜拉,你能任凭自己的妹妹就这样离去?父亲做出这样一番举动,实是无奈的。从中我们也得以一窥当时阿富汗贫苦百姓的生活与思想,沉浸在那种阅读的意境当中。

帕丽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鸟类的羽毛,阿卜杜拉为了取悦妹妹常常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当我看到帕丽被卖掉后的那个冬天阿卜杜拉捡到一片黄色的羽毛时,我不觉鼻头一酸。曾经的记忆是如此美好,可记忆中的人儿如今已不在身边,仅剩自己孤寂的身影,落寞地走在夕日散发出的余晖下,默默聆听群山间那空寂的回唱。

小说里的其余人物也各有各的优缺点。那个买下帕丽的富人家庭的女主人妮拉是一位诗人,喜欢写一些与性有关的东西,还小有名气。这恐怕与其无法生育有关。妮拉渴望着性,幻想着性,只是因子宫被摘除,她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只好收养别的小孩。这种无法怀上孩子从而哺育后代的痛苦,只有一个真正成熟的女性才能理解。于是她沉醉于烟酒之中,继续着她的诗篇创作。当丈夫中风后,她弃下了他,带着帕丽远走并定居巴黎,终于1974年自杀身亡。妮拉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不完美女性,她确实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时尚诗意而又脆弱堕落。她既显得普通,又不普通。

男主人瓦赫达提在中风之后,妮拉抛下他远走高飞,仅剩下厨子兼司机纳比对他的衣食住行百般照料。渐渐地,瓦赫达提爱上了纳比,而纳比虽然难以接受,可还是选择留了下来,陪伴着瓦赫达提先生安然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瓦赫达提死后将所有遗产都留给了纳比,纳比又遇见了来自希腊的整形外科医生马科斯•瓦尔瓦里斯,这才有了小说中的那封纳比写给马科斯阐述自己身世的长信。信中写到纳比曾经爱上了女主人妮拉,为了讨好妮拉,纳比特意设计了使萨布尔将帕丽卖给瓦赫达提家的事情。然而妮拉在拥有了帕丽之后却似乎把全部心意用在了“女儿”身上。纳比感到无奈与愧疚,于是在临终前写下这封信,求马科斯告知帕丽其身世之谜。

而这位医生马科斯•瓦尔瓦里斯,其做一名整形科医生的梦想是缘于童年好友萨丽娅的一次意外事故。为了实现萨丽娅的心愿,他带着一架相机和一张萨丽娅的相片周游世界,为发展中地区做医疗志愿者,见识了太多太多的泪水与绝望。小说情节是在悲情中发生的,然而正是这悲情,让我们懂得了许多。

这篇小说写了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互相背叛与彼此牺牲。贯穿全文的,也同样贯穿着这六十年岁月的,乃是永不磨灭的情啊!当我读到最后一章阿卜杜拉终与帕丽重逢时,不禁思如泉涌。战争与贫困主导着这个社会,可是没有什么能够跨越如此般浓厚的情感。美国亚马逊“最佳选书”评语说:“这本书穿越了战争、离别、生死、谎言以及爱情,向我们一再展示了人们的选择——即便是看起来最无私的选择,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部分。这是大师的杰作。”的确,卡勒德•胡赛尼确实是一位深情的大师,将一个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阿富汗家庭六十年的往事描绘得如此精彩。不得不说,《群山回唱》真是我到现在以来读过的最为生动、惆怅而又具有魅力的一部小说。尤其是最后时刻,帕丽与阿卜杜拉重逢,但阿卜杜拉的记忆已伴随着风儿消逝在过往云烟里,已经认不出帕丽了。这就是人生。我们对曾经所爱之人,却不一定企盼着一场久别重逢;我们所爱之人,却并不一定还记得爱过的我们。

“开头是痛苦的分离,而结尾则是感人的重逢。”

相信《【优选】《群山回唱》读后感五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群山回唱读后感范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