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驴得水观看心得 > 地图 > 驴得水观看心得

驴得水观看心得

发布时间:2022-06-11 来源:互联网

范文热搜:驴得水观后感范文五篇。

在观看一部作品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观看完的作品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优秀作品中永远不会缺少细节,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观后感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范文热搜:驴得水观后感范文五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驴得水观后感(篇一)

近日开心麻花新作《羞羞的铁拳》如日中天,自己却因多种原因无法前往观看,翻看视频介绍时,无意间发现,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竟是《驴得水》。去年确有耳闻,然而并没有多大的声响,今日在家,满怀欣喜的观看电影《驴得水》,欲一饱眼福。

本以为是无厘头的喜剧,观看过程中几次三番的想要关闭,但还是坚持下来,等待着剧情最后的反转。

或许是自己对教师行业具有一定的情怀,当看到影片前段支教教师的种种行为,心中一直不是滋味,初定:这是对教师的侮辱,是对乡村教师的不尊重。当看到一半时,多次移动鼠标至播放器关闭处,却心有不忍,总希望该影片可以在最后有次爆发、转折,强制要求自己坚持了下来。怀着这种心情看完后,心中满是失落。

影毕,放下情绪,认真思考,对于影片中的人物、事件,有以下些许感受,预记录供自己以后参详,或以后再来认识现在自己理解能力的不足。

所有老师的做法,都是在保护个人利益,而不顾忌真正应该需要去坚持的事情,然而他们却不自知。当观众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任意一个人物中时,或许会觉得他们所做的,都是可以被理解甚至是可以被支持的。在自己担心自己的成就毁于一旦时,在自己被所爱之人随意无视时,在自己的 生命安全被人威胁时等等,或许我们也会那么做,或者说是自己以前也那样做过。

当自己掉入受害者牢笼后,感觉全世界都是欠自己的,自己做什么都是情有可原的,应该被允许。然后自己就在受害者牢笼中一直转圈,一直伤害他人,自己也一直无法解脱。而解救自己的方式却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然后放下。毕竟负重前行那么累,哪还有心情去观看沿途的风景,心中也就只剩下了烦闷。

影片中的佳佳,一直是一个单纯的存在。她没有去想什么名利、人情,用最简单的思想去看事情,所以能够做出很明确的判断,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是需要改正。

整部影片中,我本认为可以反转剧情的角色是铜匠,最后却以这种形式来结尾,虽然没有按照我的预期来发展,但这样的结尾要更加真实。他渴望获得知识,渴望有思想,渴望得到成长,就像刚毕业时的自己,或许这些渴望都是对的,也可以叫做有上进心,但这渴望若过于激烈,就会变为一种贪婪,将所有的美好向丑陋的方向去发展。

放下自己对教师行业特有的情怀,单看影片还是不错的,值得去看,值得去思考。

驴得水观后感(篇二)

我觉得《驴得水》是一部特别好的电影,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它里面很多东西值得深思和讨论,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想聊点什么的,是电影里边展现出来的一个问题——不忘初心;保全,坚持自我,有多难。

这部电影里面出现的大多数人,随着故事的发展,都变成和一开始大相径庭的人。先说第一个人物,周铁男。影片前部分,周铁男是一个正面人物,正直,嫉恶如仇、勇敢、脾气火爆但不畏强权,怼起领导来可一点也不口下留情;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他是一边小心呵护一边努力制造惊喜。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他被生活狠狠蹂躏了一翻,最后,变成一个自私,胆小懦弱、百般讨好领导,最后还眼睁睁把自己喜欢的女孩送上“刑场”的人。

裴魁山,一开始虽然就是一个抠门的人,但是还不至于讨人厌,遇到喜欢的女生也会勇敢表白,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眼光。可被生活蹂躏一翻之后,他变成一个贪婪,及其恶毒、拿着刀子毫不犹豫往曾经喜欢的女人身上捅的人。

还有铜匠,他原本也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可最后,被生活打击之后,也变得一个可怕恶毒的人。

我并不想去批判他们这些转变,我一点都不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不管别人如何伤害你,不管你受到什么打击,你都必须做一个好人,不能伤害别人,不能变坏。”不,我一点都不想这么说。我只想说,一个人要做到“勇敢去爱,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不忘初心,坚持自我。”真的非常,非常难。我只想说:我们真的很容易就在一些苦难中,在处处是磨难的现实社会中,把真正的自己给丢掉了。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就算是小孩子,也有走路摔倒的时候。成人的世界,更是没有容易二字。我们可能会遇到像《驴得水》里边那样的致命打击,我们更加非常有可能遇到比里面演绎还要致命的打击,而经历过这些打击之后,我们很多人,就都会像里面的人物一样,变成自己曾经最看不起,最恶心的人。

不信?那么正面回答这几个问题:被朋友背叛伤害之后,你还能像最开始遇到他那样,微笑面对他,而不带着满心的怨恨吗?被喜欢的人拒绝之后,下一次,你还能勇敢地对自己喜欢的女生表白,不让这一次失败的经历影响自己吗?被诈骗过,你还能像一开始那样信任陌生人吗?你能像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一样,哪怕被囚禁过集中营,还能跨越那炼狱般的痛苦,写出著名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吗?

勇敢去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坚持自己,不忘初心;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好听但是没用的鸡汤,可是你却不知道,其实这里边蕴含着真挚的道理和诚恳的劝诫。

我也不清楚知道这个道理,能不能让自己比以前更加能够坚持自己,但是我想,通过这部电影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不要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总没有什么坏处吧。

驴得水观后感(篇三)

电影《驴得水》是由开心麻花出品,于20xx年上映的一部喜剧电影,它改编自开心麻花同名话剧,讲述了民国时期,在一处偏远地区,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由于资金短缺,将一头驴谎报为老师冒领薪水从而引发的故事。该片一经上映,在国内大受好评,豆瓣上的评分也停留在了8、3分,是当年国产电影中的最高分。

整部电影用一个喜剧的外壳包裹了一个悲剧的实质性内核,对于当时的体制和人性都进行了较为彻底地讽刺,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不免产生一定感伤的情绪。由于是一部由话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驴得水》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话剧的影子,整部电影对于诸多电影元素的使用出现了一种机械性的特征,没有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来展开电影叙述,这也导致了在观影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在看话剧的感觉。不可否认,话剧改编电影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的创作形式,但在拍摄的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两者之间的转换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导演需要加以考虑的重点。

1、场景画面的设置

话剧在电影未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数千年,长期的发展使得话剧形成了一种舞台性的核心特征。而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出现也逐渐打破了原有的情况,这种可以用光影的手段记录下一个又一个镜头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也逐渐拥有了自身生活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完成一部优秀的话剧改编电影,就必须要在舞台性和生活化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整部电影更为充实。

在《驴得水》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近景和中景的镜头来讲述故事,只有少量的远景镜头和空镜头,被用来进行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这使得整部电影并未产生一定由镜头形成的蒙太奇效果。电影从几个老师之间的对话展开,大量台词上的包袱使得镜头的重要性被削弱,画面的叙事性作用被降到了次位。与此同时,画面中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元素,如写满字的黑板,透进阳光的窗户以及一望无垠的草原,想要达到一种电影生活化的状态,但实际上,这种场景的设置只是凸显出话剧架空环境的特征,并没有展现出电影的真实性。在这种基础上,整部电影的画面就略显平淡,没有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

2、叙事结构的转变

对于一部话剧而言,必须要遵循着戏剧的三一律的结构形式,通过严谨的结构和情节来组织整个故事,整条故事线以单一的线性叙述为主,需要对于矛盾进行集中统一的展现。而与此不同的是,电影则在叙事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处于时空上的自由,电影可以不再遵循原有的线性叙述模式,可以根据导演的构思,设置多条故事线来加以叙述。除此之外,电影也不在需要更多集中的冲突来展现故事核心思想,而是可以通过镜头的衔接转换,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冲突,从而表达出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驴得水》整体的叙事结构仍然保留了原有话剧的模式,然而这种出于维持话剧原有结构的方式,使得整部电影少了许多电影该有的叙事风格,观众跟随着剧情的发展,对于大量令人措手不及的人物性格态度转变,感到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剧中裴魁山、周铁男等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下突然变换起自己在之前牢固树立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人物有一定的破碎感。不仅如此,设置这样的`叙事结构,如特派员的两次来访,透过台词上的对白,使得都让整部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意味,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得这部作品在进行话剧到电影的转变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3、台词的转换

话剧的台词多以对话性为主,更多的是描述不同任务之间的对话,以此来带动整部剧剧情的延续,而电影的台词则更为多元,通过不同类型的台词,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能够被塑造得更加立体,更加充实。

话剧版的《驴得水》在台词上使用大量的喜剧包袱,充斥着大量的笑点,这主要是出于话剧形式的考量,需要通过台词来带动观众。而到了电影版的《驴得水》中,这种风格的台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大量具有浓厚舞台腔的台词被应用到了电影当中,高密度的台词布置也使得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感觉。诸如人之所以有些人成为了好人圣人,而有些人成为了小人粗人,就是因为有的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有些人没有这个机会这样的句子,就是在电影中被使用了的,充满了舞台风格的台词。

对于话剧改编电影,实际上就是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创作者需要在过程中对于原有的话剧形式进行一定的设计,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要突破话剧在舞台、叙事、台词这些方面的限制,要通过大量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的内心,由此推动故事的发展。对于整体的故事,不能强调原有的舞台化,而是更多地将其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故事生活性质的特征。只有这样,整部电影才能够不受原作话剧的束缚,真正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驴得水观后感(篇四)

电影《驴得水》讲几个心怀梦想的老师,为了改变当时(1942年)中国农村落后愚昧的现状,来到一个缺水的高原山村办学校。水源很远,不是人力可为,他们养了一头驴拉水,可教育部不同意出养驴的钱,于是孙校长把这头驴虚报成了一名叫吕得水的老师,用这位老师的工资养驴。这个初衷是好的,可一贯奉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孙校长没有想到,为了这一个小小的谎言,他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教育部派特派员来视察,视察的重点是吕得水老师。情急之下,他们让一个铜匠冒充吕得水老师,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瞒过了不懂装懂英文的特派员,有惊无险。

可故事并未因此结束。资助他们三民小学的美国人罗斯先生要跟特派员来实地考察,不见吕得水老师不罢休,这下事大了。因为罗斯先生给吕得水老师的月薪是10万,教育部克扣了7万,发到学校的只有3万,在利息驱动下,特派员逼迫老师们继续演戏,谎称吕得水老师出差途中驴车掉入悬崖而死。在生死面前,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铜匠恶毒报复张一曼,裴魁山用最难听的话辱骂张一曼,孙校长被逼剪掉张一曼在男人们看来最漂亮的头发,张一曼被自己的样子吓疯,周铁男在子弹擦脸而过后成为了特派员鞍前马后出主意的人,孙佳为了救父亲不得不跟铜匠结婚

这一切的源头,便是那个以那头驴冒充老师的谎言,尽管撒谎的出发点是为了办学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但为了圆一个谎,不得不撒更多的谎,最后成了弥天大谎,不可收拾。

三国时刘备教导他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看来万分正确。

生活中,孩子为了免遭父母打骂改考试成绩,保姆为了家中急需偷主家钱财,官员为了子女留学贪污受贿这一切,起初看起来都有被逼的成分,然而一步走错步步错,要回头很难,正如鸦片的力量不可抗拒,正如手机的诱惑不可抵挡,所以,当我们认识到某件事不可为时,哪怕事情极小,甚至当时看来零风险,也千万不可做,要知道这是陷阱,一旦掉进去,不少胳膊断腿便很难走出来。

勿以恶小而为之,谨记!

驴得水观后感(篇五)

驴得水,一部已经下线的电影,最近鬼神差使的让我碰见了它,在优酷视频中看完了。

早前就听说这是开心麻花的又一力作,所以我以为它是喜剧。但在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我以为的都是我以为的……

这是一出妥妥的悲剧,一曼的离开、铁男与佳佳的爱情在影片结尾带出了观众的眼泪。仿佛自己就是那放荡不羁的一曼受到了侮辱,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清纯的佳佳却不得不离开。弹幕的网友说一曼的结局是她自己作,活该被强奸,但我不这么认为,这有这本质的区别,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就好比自杀和他杀,他杀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自杀却不会。而且最初一曼和铜匠发生关系是为了留住铜匠照相,是在为大家解决问题。在现在这个社会,尤其是某些单位,不就是多做多错受批评,不做不错享安逸,多么讽刺……

裴魁山的爱而不得,最后借铜匠之嘴辱骂一曼;铁男在经历过垂死挣扎后被现实打败;校长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从头到尾的撒谎;特派员那实实在在利益至上的嘴脸;而佳佳的天真烂漫虽然可贵但却一直是剧情转折的推手,最后也不得不像现实低下了头;一曼----影片争议最大的一个人,但我觉得她是牺牲最大的一个人,为了铜匠好,也为了帮学校,而出口伤他,却不想后来被他报复,羞辱,满腹的委屈,却被他人视作活该,多么绝望,直至精神错乱。

说说馿得水,勤勤恳恳一直在拉水,服务主人公们,却落得被杀吃肉的下场,多么像现在社会的小人物们,辛苦了一辈子,却有可能以得病、车祸的方式终结生命,或者被自己上司狠坑一把,再也在本行业混不下去。

“馿得水”,一个勤学有天赋的人,他在两个月内由一个单纯的铜匠变成了满心报复、追逐利益的“馿得水”。而铜匠的老婆自始至终不改初心,一心一意的爱着她的铜匠。

如果说一开始校长是因为理想而撒谎,那么后来的种种也离不了美国人给的细菌温床。虽然有点倒打一耙,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这样的。

这部影片放大了人性的丑恶,以极端的事件激发了人性的黑暗,但其实生活中更多的是特派员这样的人,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阻止了士兵对一曼的强奸,给予别人同情与帮助的同时,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关于电影驴得水观后感范文


对一个电影的感觉总是因人而异,也因为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所生长的环境,所经历的事情会有各自不同的看法,看完《驴得水》以后,确实让我感到有所深思。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精选范文一】

说一说整部影片看下来我对影片中几个角色的看法吧:

张一曼,这是我觉得整部影片最出彩的角色,悲情,可怜。影片的一开始展现了一个率性,勤劳的张一曼,她爱笑,与裴远山有着某种关系,负责三民小学一群老小的起居饮食。在山坡上唱起情歌时体现出她是一个烂漫的人,敢于拒绝裴魁山的表白说明她追求自由,想过得自在,不为外人外物所束缚,可惜的是,世事纷扰,她终究成为一个悲剧。与铜匠之间的情愫源自于她对男人的渴求,但也有意外,意外就是铜匠不可避免地爱上了她,为她唱起了情歌,让她剪下一撮头发相赠,然后接下来就是不断的悲剧了。铜匠老婆找上门,特派员的二次上门,三民小学面临着危机,第一个站出来牺牲的是她,当着铜匠老婆承认了与铜匠有过关系对铜匠说出了“牲口”二字,让铜匠老婆得偿所愿,但也点燃了铜匠心中仇恨的怒火。

铜匠由爱生恨,复仇起来也格外伤人,在特派员的教唆下又是由爱生恨裴魁山骂了张一曼,骂得很狠,骂出那个时代的人对张一曼的歧视,让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异类,不该存在的异类,也许这她已经习惯了,可是接下来的减掉头发的惩罚成为压倒她理性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想在这里头发代表着尊严,试想当一个人的尊严被肆意剥夺的时候,内心是有多么的悲哀与无助,她照镜子的时候完全不敢相信那是她自己,一声歇斯底里的吼叫过后她开始拼命地逃,逃到桌子底下,逃开这个世界的目光。后来再次出现的时候张一曼已经疯了,她在田野里开心地采着花,无忧无虑,然后被裴魁山赶走,张校长让她回自己屋里做衣服,无论如何都别出来,所以当后来校长被绑时喊救她也没有出来。后来她衣服做好了,出来了,菜着花,看见了婚礼,她笑了,坐下来看婚礼,可是婚礼出乱子了,人乱了,混乱中她拼命地护着花,花还是散了,被践踏于混乱人群的脚下,人走了,花已经残了,她得到一把枪,最后她用这把枪自杀了。我想这里的花比喻着她追求的生活,无拘无束,率性自然,但是她拼命护住的东西在那个时代的洪流中被看得一文不值,被践踏着,欺辱着。我又觉得张一曼没有疯,只是她在逃避自己,或者说是在为了迎合世人而做出改变,结果变得不像人,她可能不断地在问自己,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可能是三民小学的理想?可能是在三民小学有过的快乐的美好的无束缚的生活?结果没有想明白,或者是想明白了,为三民小学的理想做出了最后的贡献然后奋然离世。言而总之,张一曼是一个悲剧。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观后感

刚刚观看了翔宇剧社的《驴得水》,哭了笑了,放弃回宿舍洗衣服的时间跑到办公室开电脑打字,就是为了脑中闪现的想法能够及时得到记录。

在路上听到两人讨论,说没想到这个剧这么负能量,铁匠一黑到底,没有起伏,有些失望。但我却觉得这部戏的编剧着实反应了现实。既然是荒诞的故事,就要荒诞到底,也现实到底,没有鲁迅似的批判精神,只为了迎合”正能量”的社会要求而写成happyending,最后只能是让人心中缺了一些回味。喜剧一般给人的印象很短暂,因为那种理想中的事情分分秒秒都发生在我们的脑海中,所以么有任何新鲜感觉。反而悲剧能够震颤人心,因为人们从内心深处拒绝这种情况的发生,避之唯恐不及,却要看到它血淋淋的出现在眼前,那种触动禁忌的感觉更能长久的保持。

先说说孙佳佳,她应该是该剧中唯一自始至终保持着理智的人。她的单纯与理智的保持,是建立在父亲与其他教师的保护之下的。她虽然身处在艰苦的环境中,但父兄的照顾与关爱,以及年纪小的理由,让她能够生活的无知无罪,因此她能够在其他人迷失的时候保持着清醒的理智进行劝阻,并且最终得以远离是非。但她能够躲多久?没了亲人的关爱,她将更加直接的暴露于现实社会的阴影之下,那种单纯善良的心性能够躲过四处潜伏于暗处的恶之爪牙么?

女教师一曼是戏中为二的女性。我想她曾经也单纯善良过。如孙校长教导铁匠时诵读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大都市生活容不得底层小人物的天真无邪,为了生存她成为了交际花日夜笙歌,又因为生存她选择了“连草都不长”的山村躲避闲言碎语。她也有自己的追求,当孙校长提出捐出自己的5000元钱用来建校舍时,是她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的。大家将最初骗得的3000元经费挪作私用时,她的花销用在了衣服上。试问哪个女人不爱粉黛华服?在这个充满了男人气息的乡村小学,她也只能靠这种魅力来稳固自己的地位。说她玩弄男人没有感情?若真如此她不会因为铁匠的离去而恋恋不舍,也不会在收回钢笔后对着远去的背影说“铁匠,对不起”,更不会在被侮辱后成为了一个疯子。其实我觉得一曼只是装疯,因为她已经无法正常的面对这群人。唯一正常的佳佳在听到“今晚的驴肉”后用深恶痛绝的眼光看她,曾经交付感情的铁匠道貌岸然的回来羞辱她,相伴最久的同事因为各种或冠冕堂皇或自私自利的想法背弃她。她不像佳佳有父亲的支撑,也失去了有过床笫之欢的男人的抚慰,除了痴狂疯癫,她已经找不到方式来挽回可怜的自尊。有时候死亡是最好的结局,如同《致青春》里的阮阮,悲伤失望什么的,从此无须在意。同时我要对一曼的扮演者致敬,舞台剧需要付出与奉献,她将一曼的心路与行动一丝不苟的表现,将角色塑造的十分丰满。观剧者有些不能接受其中的情节,我要说,不出演舞台剧,你不会知道什么叫做“放得开”,什么叫做“牺牲”。真正会品味剧情的人,不是用笑场和嘘声来表达对演员的蔑视,二是从动作和表情中,体会一曼这个角色的在放荡中的挣扎和渴望。

再说魁山,他从开始对一曼的追求、发出具有独占欲的宣言,到心死如灰后性格粗暴,买貂裘费公款,不肯放弃到手的钱款,为升职而对特派员为首是瞻,一系列的活动充分体现出了一个投机钻营的小人物的成长历程。他是剧里面从一开始就展现出消极悲观的人物,是汉奸的典型。但这样的人物不是凭空产生的,他和特派员是同样的人。虽然一个貌似深处高位,一个好像扎根农村。他们都抱有自己的目的。魁山能够跟随孙校长来到农村,说明他还是有一番理想抱负或者说善心。然而生活条件的艰苦、社会环境的残酷逐渐消磨了他的心性。他还能坚持初衷的原因,可能就是一曼的陪伴。能够说出“结婚”这个词,说明他真的动了情,也下定了决心。所以遭到背叛让他崩溃,枷锁除去后释放出的恶劣因子充斥了他的灵魂,于是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坏、损、阴、恶。他狗血淋头地对着一曼破口大骂,粗话脏话假话实话毫不遮掩,正说明他仍然放不下曾经的情和恋。所谓爱的深所以痛的真,是十分有道理的。

至于特派员,正如我先前所说,他和魁山没有本质的不同。现在的他,身份在这个小山村中的校园里显赫非常,但在教育厅中不过是个一抓一大把的跑腿小弟,不然也不会被派遣到山野中公干。他也会投机,背负巨大的任务却只选取了一个地点作为目的地,只因为这里符合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的要求:穷乡僻壤,基础教育。随手找个人滥竽充数应付交差就好,回头就有大把的钞票领取;或许连钞票都没有,只有顶头上司的口头嘉奖而已。作为底层小人物,能够生存就是最大的福利了,当然能够找到机会耀武扬威、发泄郁积的怨气更好。只是他没有想到故事还有后续,美国教育家罗斯来了,这让曾留洋英国、热爱莎士比亚文学的高材生也头痛不已。骗骗骗,编编编,这些都是他生存的必备技能,脸不红心不跳的就能把这出戏继续演下去。只是参与者太不给力,导致困难重重。被驴踢、遇诈尸,最后连钱的皮毛都没有看到,还被调查,只能说“这个气氛很让人气愤”了。说起来被调查只是走个形式罢了,这样的小角色在大人物眼中如同蝼蚁,不仅搞砸了挣钱的途径,还丢人现眼到国外了,一脚踢开,毋庸置疑,反正一个特派员倒下去,千千万万个特派员站起来。社会的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想洗白千千万万无穷尽的特派员们,任重道远又势在必行。

不得不说的人是铁男。他曾经的意气风华嫉恶如仇是年轻气盛的青少年的代表。他鄙视魁山的消极,守护佳佳的纯洁,支持校长的梦想,是个彻头彻尾的“知识分子脾气”,最终却败在一枚子弹上,顺应形势认了干爹找了靠山。说他不坚定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也抱怨,却始终抵抗着侵袭;他和佳佳在一起,就像两个校园中普普通通的情侣,内敛着相爱,为着未来而努力。只是生死抉择的时候,作为一个并没有经受过大风大浪考验的年轻人,乞求“活着”,并不过分。他还有长久的岁月需要度过,美好的生活还没体验,要么死去,什么都不带走,要么活着,借用靠山的力量让自己强大。肉体凡胎抵不过枪炮的攻击,在特派员已经毫不犹豫开枪,并且有再次毙掉他的趋势时,什么嫉恶如仇什么年轻气盛,都抵不过对生的渴望。

时间有限,先分享这点儿体会。有时间再继续。感谢翔宇剧社和剧组成员的精心编排与努力付出,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挖掘人性的饕餮盛宴。向你们致敬!

阅读推荐:《驴得水》观后感范文集锦


我们将观赏一部影片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观后感。观看完的作品以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好的作品能直击人心,给我们带来震撼的感受,欣赏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观后感。那么该要如何写好作品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阅读推荐:《驴得水》观后感范文集锦”,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驴得水》观后感【篇一】

驴得水,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国产电影,的确值得说两句。

整个电影能够投射出复杂多样的层面,却又不失焦点,一线贯穿,实属不易。

在我看来,贯穿的主线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折衷。

每一个角色,都在现实的残酷和精神的理想中,挣扎取舍。

校长孙恒海:理想,教育普及,人人平等;现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烛火之光,微薄之力,需要团队,哪怕是残兵败将。

女教师张一曼:理想,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束缚;现实,有人的地方,就有评判,更重要的是,人首先要生存,在不容于世俗的价值观支配下,生存空间更窄更难。

周铁男:理想,追求爱情,不畏权贵;现实,爱情在现实面前,在大局面前的脆弱,更重要的是,不畏权贵,其实是不知权力之可畏,少不更事。

裴奎山:理想,虚荣,金钱,爱情,不畏道德,坚持自己的利益;现实,这个人的理想大概是最贴近小人物现实的,理想即现实。

特派员:理想,升官发财;现实,太多不靠谱的家伙需要搞定,大事大局祸福难料。

铜匠:理想,从无知到被启蒙,求胜欲强,能够利用本能的谈判才能往上爬;现实,没有起步的台阶,只是别人利用的垫脚石。

孙佳:理想,爱情,公平,正义,属于难得的童真;现实,人人都是现实中的人,条件成熟时,天真童真,都需要牺牲。

此剧,可以忘掉对腐败吃空饷的讽刺,剥掉这层讽喻的外衣之后,其实是对整个社会各类人群的一个多样缩影的碰撞。每个人,都周旋于自我生存,实现理想,发生冲突,折衷取舍中。

对女教师张一曼的处理,其实我感觉,是映射一个社会隐喻:谁都可以生存,唯独价值观太过另类,又明目张胆的表露无遗,不是疯掉,就是自杀,生存空间,真的太窄了,是唯一为社会所不容的一种现象。

再大来看,美国人,其实代表了道德,代表了公义,代表了终极目标。然而,实现的基础,其实是一个个自我利益的驱动,一层层的欺上,欺瞒的范围不断扩大,只能导致理想在现实中破产。美国人太想实现自我目标了,想看乡村教育家,想看到好人有好报,要主持他的婚礼,但最后看到的只是一场荒诞的闹剧。不可思议的中国是老外发出的双关语,在我看来,真的是赞赏和讽刺兼而有之。是的,社会就是这样一群人,闹哄哄乱糟糟组成,有的事儿成了,特派员就升官发财,有的事儿漏了,特派员就成了阶下囚,这就是理想和现实,这就是终极的真实。而中国,就是在飞速的实现这些乱糟糟闹哄哄的事儿,所以真的不可思议。

电影的中文名,其实可以理解为多关语,驴得水,是老师,是事件,更是整个事情最最真实的本质,就是用驴来拉水,每个人最真实的社会现实,就是,穿衣吃饭活下去,不要学赵一曼去死,到此为止。

《驴得水》观后感【篇二】

驴得水,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国产电影,的确值得说两句。

整个电影能够投射出复杂多样的层面,却又不失焦点,一线贯穿,实属不易。

在我看来,贯穿的主线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折衷。

每一个角色,都在现实的残酷和精神的理想中,挣扎取舍。

校长孙恒海:理想,教育普及,人人平等;现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烛火之光,微薄之力,需要团队,哪怕是残兵败将。

女教师张一曼:理想,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束缚;现实,有人的地方,就有评判,更重要的是,人首先要生存,在不容于世俗的价值观支配下,生存空间更窄更难。

周铁男:理想,追求爱情,不畏权贵;现实,爱情在现实面前,在大局面前的脆弱,更重要的是,不畏权贵,其实是不知权力之可畏,少不更事。

裴奎山:理想,虚荣,金钱,爱情,不畏道德,坚持自己的利益;现实,这个人的理想大概是最贴近小人物现实的,理想即现实。

特派员:理想,升官发财;现实,太多不靠谱的家伙需要搞定,大事大局祸福难料。

铜匠:理想,从无知到被启蒙,求胜欲强,能够利用本能的谈判才能往上爬;现实,没有起步的台阶,只是别人利用的垫脚石。

孙佳:理想,爱情,公平,正义,属于难得的童真;现实,人人都是现实中的人,条件成熟时,天真童真,都需要牺牲。

此剧,可以忘掉对腐败吃空饷的讽刺,剥掉这层讽喻的外衣之后,其实是对整个社会各类人群的一个多样缩影的碰撞。每个人,都周旋于自我生存,实现理想,发生冲突,折衷取舍中。

对女教师张一曼的处理,其实我感觉,是映射一个社会隐喻:谁都可以生存,唯独价值观太过另类,又明目张胆的表露无遗,不是疯掉,就是自杀,生存空间,真的太窄了,是唯一为社会所不容的一种现象。

再大来看,美国人,其实代表了道德,代表了公义,代表了终极目标。然而,实现的基础,其实是一个个自我利益的驱动,一层层的欺上,欺瞒的范围不断扩大,只能导致理想在现实中破产。美国人太想实现自我目标了,想看乡村教育家,想看到好人有好报,要主持他的婚礼,但最后看到的只是一场荒诞的闹剧。“不可思议的中国”是老外发出的双关语,在我看来,真的是赞赏和讽刺兼而有之。是的,社会就是这样一群人,闹哄哄乱糟糟组成,有的事儿成了,特派员就升官发财,有的事儿漏了,特派员就成了阶下囚,这就是理想和现实,这就是终极的真实。而中国,就是在飞速的实现这些乱糟糟闹哄哄的事儿,所以真的不可思议。

电影的中文名,其实可以理解为多关语,驴得水,是老师,是事件,更是整个事情最最真实的本质,就是用驴来拉水,每个人最真实的社会现实,就是,穿衣吃饭活下去,不要学赵一曼去死,到此为止。

《驴得水》观后感【篇三】

电影《驴得水》是由开心麻花出品,于20xx年上映的一部喜剧电影,它改编自开心麻花同名话剧,讲述了民国时期,在一处偏远地区,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由于资金短缺,将一头驴谎报为老师冒领薪水从而引发的故事。该片一经上映,在国内大受好评,豆瓣上的评分也停留在了8、3分,是当年国产电影中的最高分。

整部电影用一个喜剧的外壳包裹了一个悲剧的实质性内核,对于当时的体制和人性都进行了较为彻底地讽刺,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不免产生一定感伤的情绪。由于是一部由话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驴得水》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话剧的影子,整部电影对于诸多电影元素的使用出现了一种机械性的特征,没有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来展开电影叙述,这也导致了在观影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在看话剧的感觉。不可否认,话剧改编电影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的创作形式,但在拍摄的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两者之间的转换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导演需要加以考虑的重点。

1、场景画面的设置

话剧在电影未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数千年,长期的发展使得话剧形成了一种舞台性的核心特征。而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出现也逐渐打破了原有的情况,这种可以用光影的手段记录下一个又一个镜头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也逐渐拥有了自身生活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完成一部优秀的话剧改编电影,就必须要在舞台性和生活化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整部电影更为充实。

在《驴得水》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近景和中景的镜头来讲述故事,只有少量的远景镜头和空镜头,被用来进行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这使得整部电影并未产生一定由镜头形成的蒙太奇效果。电影从几个老师之间的对话展开,大量台词上的包袱使得镜头的重要性被削弱,画面的叙事性作用被降到了次位。与此同时,画面中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元素,如写满字的黑板,透进阳光的窗户以及一望无垠的草原,想要达到一种电影生活化的状态,但实际上,这种场景的设置只是凸显出话剧架空环境的特征,并没有展现出电影的真实性。在这种基础上,整部电影的画面就略显平淡,没有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

2、叙事结构的转变

对于一部话剧而言,必须要遵循着戏剧的三一律的结构形式,通过严谨的结构和情节来组织整个故事,整条故事线以单一的线性叙述为主,需要对于矛盾进行集中统一的展现。而与此不同的是,电影则在叙事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处于时空上的自由,电影可以不再遵循原有的线性叙述模式,可以根据导演的构思,设置多条故事线来加以叙述。除此之外,电影也不在需要更多集中的冲突来展现故事核心思想,而是可以通过镜头的衔接转换,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冲突,从而表达出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驴得水》整体的叙事结构仍然保留了原有话剧的模式,然而这种出于维持话剧原有结构的方式,使得整部电影少了许多电影该有的叙事风格,观众跟随着剧情的发展,对于大量令人措手不及的人物性格态度转变,感到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剧中裴魁山、周铁男等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下突然变换起自己在之前牢固树立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人物有一定的破碎感。不仅如此,设置这样的`叙事结构,如特派员的两次来访,透过台词上的对白,使得都让整部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意味,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得这部作品在进行话剧到电影的转变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3、台词的转换

话剧的台词多以对话性为主,更多的是描述不同任务之间的对话,以此来带动整部剧剧情的延续,而电影的台词则更为多元,通过不同类型的台词,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能够被塑造得更加立体,更加充实。

话剧版的《驴得水》在台词上使用大量的喜剧包袱,充斥着大量的笑点,这主要是出于话剧形式的考量,需要通过台词来带动观众。而到了电影版的《驴得水》中,这种风格的台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大量具有浓厚舞台腔的台词被应用到了电影当中,高密度的台词布置也使得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感觉。诸如人之所以有些人成为了好人圣人,而有些人成为了小人粗人,就是因为有的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有些人没有这个机会这样的句子,就是在电影中被使用了的,充满了舞台风格的台词。

对于话剧改编电影,实际上就是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创作者需要在过程中对于原有的话剧形式进行一定的设计,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要突破话剧在舞台、叙事、台词这些方面的限制,要通过大量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的内心,由此推动故事的发展。对于整体的故事,不能强调原有的舞台化,而是更多地将其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故事生活性质的特征。只有这样,整部电影才能够不受原作话剧的束缚,真正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驴得水》观后感【篇四】

电影《驴得水》讲几个心怀梦想的老师,为了改变当时(1942年)中国农村落后愚昧的现状,来到一个缺水的高原山村办学校。水源很远,不是人力可为,他们养了一头驴拉水,可教育部不同意出养驴的钱,于是孙校长把这头驴虚报成了一名叫吕得水的老师,用这位老师的工资养驴。这个初衷是好的,可一贯奉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孙校长没有想到,为了这一个小小的谎言,他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教育部派特派员来视察,视察的重点是吕得水老师。情急之下,他们让一个铜匠冒充吕得水老师,上演莎士比亚的戏剧瞒过了不懂装懂英文的特派员,有惊无险。

可故事并未因此结束。资助他们三民小学的美国人罗斯先生要跟特派员来实地考察,不见吕得水老师不罢休,这下事大了。因为罗斯先生给吕得水老师的月薪是10万,教育部克扣了7万,发到学校的只有3万,在利息驱动下,特派员逼迫老师们继续演戏,谎称吕得水老师出差途中驴车掉入悬崖而死。在生死面前,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铜匠恶毒报复张一曼,裴魁山用最难听的话辱骂张一曼,孙校长被逼剪掉张一曼在男人们看来最漂亮的头发,张一曼被自己的样子吓疯,周铁男在子弹擦脸而过后成为了特派员鞍前马后出主意的人,孙佳为了救父亲不得不跟铜匠结婚

这一切的源头,便是那个以那头驴冒充老师的谎言,尽管撒谎的出发点是为了办学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但为了圆一个谎,不得不撒更多的谎,最后成了弥天大谎,不可收拾。

三国时刘备教导他的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看来万分正确。

生活中,孩子为了免遭父母打骂改考试成绩,保姆为了家中急需偷主家钱财,官员为了子女留学贪污受贿这一切,起初看起来都有被逼的成分,然而一步走错步步错,要回头很难,正如鸦片的力量不可抗拒,正如手机的诱惑不可抵挡,所以,当我们认识到某件事不可为时,哪怕事情极小,甚至当时看来零风险,也千万不可做,要知道这是陷阱,一旦掉进去,不少胳膊断腿便很难走出来。

勿以恶小而为之,谨记!

《驴得水》观后感【篇五】

驴得水,一部已经下线的电影,最近鬼神差使的让我碰见了它,在优酷视频中看完了。

早前就听说这是开心麻花的又一力作,所以我以为它是喜剧。但在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我以为的都是我以为的……

这是一出妥妥的悲剧,一曼的离开、铁男与佳佳的爱情在影片结尾带出了观众的眼泪。仿佛自己就是那放荡不羁的一曼受到了侮辱,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清纯的佳佳却不得不离开。弹幕的网友说一曼的结局是她自己作,活该被强奸,但我不这么认为,这有这本质的区别,一个主动一个被动,就好比自杀和他杀,他杀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自杀却不会。而且最初一曼和铜匠发生关系是为了留住铜匠照相,是在为大家解决问题。在现在这个社会,尤其是某些单位,不就是多做多错受批评,不做不错享安逸,多么讽刺……

裴魁山的爱而不得,最后借铜匠之嘴辱骂一曼;铁男在经历过垂死挣扎后被现实打败;校长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从头到尾的撒谎;特派员那实实在在利益至上的嘴脸;而佳佳的天真烂漫虽然可贵但却一直是剧情转折的推手,最后也不得不像现实低下了头;一曼----影片争议最大的一个人,但我觉得她是牺牲最大的一个人,为了铜匠好,也为了帮学校,而出口伤他,却不想后来被他报复,羞辱,满腹的委屈,却被他人视作活该,多么绝望,直至精神错乱。

说说馿得水,勤勤恳恳一直在拉水,服务主人公们,却落得被杀吃肉的下场,多么像现在社会的小人物们,辛苦了一辈子,却有可能以得病、车祸的方式终结生命,或者被自己上司狠坑一把,再也在本行业混不下去。

“馿得水”,一个勤学有天赋的人,他在两个月内由一个单纯的铜匠变成了满心报复、追逐利益的“馿得水”。而铜匠的老婆自始至终不改初心,一心一意的爱着她的铜匠。

如果说一开始校长是因为理想而撒谎,那么后来的种种也离不了美国人给的细菌温床。虽然有点倒打一耙,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是这样的。

这部影片放大了人性的丑恶,以极端的事件激发了人性的黑暗,但其实生活中更多的是特派员这样的人,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阻止了士兵对一曼的强奸,给予别人同情与帮助的同时,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驴得水》观后感【篇六】

今天看了《驴得水》,想写些东西。《驴得水》真的能如鱼得水吗?毛驴的死,一曼的死,看到最后铜匠的变化,真的让人心寒,当然也值得深思。

其实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那个穿貂皮的伪君子,(原谅我把名字忘了吧)为什么他会活到最后,只是因为不喜欢,或者是一个不算抛弃的抛弃,性情大变,竟然如此对待一曼姐,或许别人看来一曼的人设是肤浅是堕落,可是他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呢?

再说说那个帅气男,是中国人的一种常态,我愤青,但是在我有生命的前提下,如果威胁到生命,我可以投降,在生命面前,爱情、亲情、同事之情,变得微不足道,这种常态,很正常。现如今,在金钱、利益下,我们的.爱情呢,亲情呢,何尝不是一种附属品,我们大部分都应该属于帅气男类型,珍爱生命。

一曼,一曼姐,在山丘上,你一身旗袍,坐在石凳上,俘获了多少人的心。你美丽、自然,可是,你为你的放荡付出了代价。

一开始是多么美好,而美好的时光又是那么短暂,学校还在,你们永远消失了......

《驴得水》观后感【篇七】

今天的一个无意间我看到有关《驴得水》的介绍,第一感觉只是名字很有意思,于是就好奇的看了看,才知道也许这会是一部不错的喜剧。没错,我去看了。只是结果却不是我想的那样。

影院很快就满场了,坐的密密麻麻的人群,大家都是很欢快的气氛,坐等电影开始。嘴上不知觉的就笑了出来,你一定会纳闷,电影还没开始,我笑什么?说出来也是很有意思,因为我一想到这是个喜剧我就很开心,心里暗自祈祷一会不要让我笑道肚子痛!这部剧没有明星、没有名导,有的只是一定不错的口碑。

剧中讲述几名老师在民国时期的某一个乡村开所学校,进行知识教育。他们的初心是为了让这个乡村的孩子们可以感受知识。因为村子十分缺水,弄来了一头驴,所有人都不愿意自己花费来养这头驴,于是,学校把驴假定成了一名老师吕得水,以一个老师的名义来向教育局领空饷。教育局特派员来检查就想尽各种办法来掩盖吕得水这个事实,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一个谎,需要很多谎言来掩盖,这是事实,当然事情只会越来越早。学校因为一次次的欺骗换来的越来越丰厚的补助,人性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甚至牵连的人会越来越多。电影的前奏很幽默,场子里所有人前奏也都很开心,只是中途的时候大家渐渐的沉重,渐渐的沉默,直到电影末尾,都满载着沉重的气息。也许大部分人都在期待这件事情可以得到令人大快人心的一幕,每个人的手里好像都捏了一把冷汗,只是到了最后都没有散尽。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实际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这部电影给我自身感触很深,它很现实,现实的很残酷,很冷漠。剧中人把理想、理念、信念错当成信仰,但那些究竟不是真正的信仰。往往越是美好而正当的愿望和目的,越是容易让世俗的道德底线变得浮动模糊,而人一旦习惯于丧失原则就必然迷失堕落。信仰不可能拯救每一个人,但起码能给向善之人一个可靠不变的指引和底线。同时,没有信仰也就无法真正面对死亡,无法面对死亡的人只能着眼于眼前利益,不可能有更高的情怀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死亡终究是可怕的,当死亡从身边路过,你是否也会害怕,又是否会向死亡低头。面对自己的信仰,你是选择信仰还是死亡?你知道子弹从脸上飞过去是什么感觉吗?我以前不比你横吗,有用吗?我告诉你,当你被人拿枪指着头的时候,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人了。剧中说:我觉得中国最缺乏教育的或许不是农民。细细阅读,似乎是这个道理,教育是人性的一种,人性又怎么能用身份来判定。

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明白这个社会它是有多么的现实,只是在这个现实的社会,我们都习惯性的选择了去逃避,去幻想,幻想自己的信仰可以改变一切,甚至可以去拯救一切,可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的到真正令自己满意的结果,只是变相的接受了另一个结果。或许,面对现实最好的办法不是逃避,不是远离,不是欺骗自己,而是解决,我们是不是可以多用一点心,去找到那个可以真正解决的方法。毕竟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一切只会越来越糟!

《驴得水》观后感3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今天看了《驴得水》,想写些东西。《驴得水》真的能如鱼得水吗?毛驴的死,一曼的死,看到最后铜匠的变化,真的让人心寒,当然也值得深思。
其实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那个穿貂皮的伪君子,(原谅我把名字忘了吧)为什么他会活到最后,只是因为不喜欢,或者是一个不算抛弃的抛弃,性情大变,竟然如此对待一曼姐,或许别人看来一曼的人设是肤浅是堕落,可是他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呢?
再说说那个帅气男,是中国人的一种常态,我愤青,但是在我有生命的前提下,如果威胁到生命,我可以投降,在生命面前,爱情、亲情、同事之情,变得微不足道,这种常态,很正常。现如今,在金钱、利益下,我们的爱情呢,亲情呢,何尝不是一种附属品,我们大部分都应该属于帅气男类型,珍爱生命。
一曼,一曼姐,在山丘上,你一身旗袍,坐在石凳上,俘获了多少人的心。你美丽、自然,可是,你为你的放荡付出了代价。
一开始是多么美好,而美好的时光又是那么短暂,学校还在,你们永远消失了。。。。。。

《驴得水》观后感12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电影《驴得水》是由开心麻花出品,于2016年上映的一部喜剧电影,它改编自开心麻花同名话剧,讲述了民国时期,在一处偏远地区,一群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由于资金短缺,将一头驴谎报为老师冒领薪水从而引发的故事。该片一经上映,在国内大受好评,豆瓣上的评分也停留在了8.3分,是当年国产电影中的最高分。
整部电影用一个喜剧的外壳包裹了一个悲剧的实质性内核,对于当时的体制和人性都进行了较为彻底地讽刺,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不免产生一定感伤的情绪。由于是一部由话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驴得水》在很多方面都有着话剧的影子,整部电影对于诸多电影元素的使用出现了一种机械性的特征,没有通过生动的镜头语言来展开电影叙述,这也导致了在观影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在看话剧的感觉。不可否认,话剧改编电影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的创作形式,但在拍摄的过程中如何完成好两者之间的转换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导演需要加以考虑的重点。
1.场景画面的设置
话剧在电影未诞生之前便已存在数千年,长期的发展使得话剧形成了一种舞台性的核心特征。而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影的出现也逐渐打破了原有的情况,这种可以用光影的手段记录下一个又一个镜头的艺术形式,受到了更多人的追捧。在这个过程中,电影也逐渐拥有了自身生活化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完成一部优秀的话剧改编电影,就必须要在舞台性和生活化两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使整部电影更为充实。
在《驴得水》中,导演使用了大量的近景和中景的镜头来讲述故事,只有少量的远景镜头和空镜头,被用来进行不同场景之间的切换,这使得整部电影并未产生一定由镜头形成的蒙太奇效果。电影从几个老师之间的对话展开,大量台词上的包袱使得镜头的重要性被削弱,画面的叙事性作用被降到了次位。与此同时,画面中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元素,如写满字的黑板,透进阳光的窗户以及一望无垠的草原,想要达到一种电影生活化的状态,但实际上,这种场景的设置只是凸显出话剧架空环境的特征,并没有展现出电影的真实性。在这种基础上,整部电影的画面就略显平淡,没有更多让人眼前一亮的画面。
2.叙事结构的转变
对于一部话剧而言,必须要遵循着戏剧的三一律的结构形式,通过严谨的结构和情节来组织整个故事,整条故事线以单一的线性叙述为主,需要对于矛盾进行集中统一的展现。而与此不同的是,电影则在叙事方面有更多的选择,处于时空上的自由,电影可以不再遵循原有的线性叙述模式,可以根据导演的构思,设置多条故事线来加以叙述。除此之外,电影也不在需要更多集中的冲突来展现故事核心思想,而是可以通过镜头的衔接转换,挖掘事物内在的矛盾冲突,从而表达出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驴得水》整体的叙事结构仍然保留了原有话剧的模式,然而这种出于维持话剧原有结构的方式,使得整部电影少了许多电影该有的叙事风格,观众跟随着剧情的发展,对于大量令人措手不及的人物性格态度转变,感到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剧中裴魁山、周铁男等角色在不同的场景下突然变换起自己在之前牢固树立的人物形象,使得整个电影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人物有一定的破碎感。不仅如此,设置这样的叙事结构,如特派员的两次来访,透过台词上的对白,使得都让整部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意味,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得这部作品在进行话剧到电影的转变时出现了一定的偏差。
3.台词的转换
话剧的台词多以对话性为主,更多的是描述不同任务之间的对话,以此来带动整部剧剧情的延续,而电影的台词则更为多元,通过不同类型的台词,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能够被塑造得更加立体,更加充实。
话剧版的《驴得水》在台词上使用大量的喜剧包袱,充斥着大量的笑点,这主要是出于话剧形式的考量,需要通过台词来带动观众。而到了电影版的《驴得水》中,这种风格的台词形式被保留了下来,大量具有浓厚舞台腔的台词被应用到了电影当中,高密度的台词布置也使得电影有了更多话剧的感觉。诸如人之所以有些人成为了好人圣人,而有些人成为了小人粗人,就是因为有的人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有些人没有这个机会这样的句子,就是在电影中被使用了的,充满了舞台风格的台词。
对于话剧改编电影,实际上就是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创作者需要在过程中对于原有的话剧形式进行一定的设计,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要突破话剧在舞台、叙事、台词这些方面的限制,要通过大量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的内心,由此推动故事的发展。对于整体的故事,不能强调原有的舞台化,而是更多地将其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展现出故事生活性质的特征。只有这样,整部电影才能够不受原作话剧的束缚,真正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驴得水》观后感9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前天晚上,22:30跑去影院看了场电影---《驴得水》,目前备受评议的一场国产电影。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驴得水》是继《夏洛特烦恼》之后,开心麻花团队的另一部力作,同是由话剧改编之后搬上大荧幕。因之前夏洛这部电影的喜剧印象深刻,让人误以为这也应该是一部喜剧,然而却是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前半场,确实有笑点,可是笑着笑着就再也笑不出来了。后半场的气氛着实让人压抑,情绪无法释放,我是个泪点低的人,却硬是没有哭出来。
剧情内容是民国时期,几位老师致力于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现状而献身于偏远大山区,因为经费拮据,便捏造出了一位驴(吕)得水老师吃空饷而由此发生的故事。突然有一天得到电报称教育部特派员来视察,情急之下,他们将来修钟的铜匠临时顶替,没想到蒙混过关,还分了一笔钱。到此为止,还是一部荒诞喜剧。然而剧情峰回路转,随着第二次教育资助方美国人来访,谎言渐渐败露,为了圆谎,不得不编织更大的谎言。校长、几位老师、特派员、铜匠在维护自身利益面前,也逐一展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后半场的几位人物角色的急速反转,让人始料未及。裴魁山的一次被拒绝,铜匠的一次被羞辱,周铁男的一次被枪崩之后,就完全换了一副皮囊,人性丑陋的一面尽显,赤裸裸的现实让人不忍直视。也许是角色转换过猛,一开始并不好接受和适应。
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各异,校长是无私富有理想的,一心为了教育事业,却性格软弱,容易妥协。强权与利益之下,无底线,无原则,实则是自私的;裴魁山务实、精明,凡事先自保,一开始钟情于一曼,然而一曼一心向往自由,被拒之后又遭一曼睡服于铜匠,由爱生恨,得不到的便毁掉,中间没有一丝拖泥带水;周铁男正直,愤青,所谓的刺头,充满反叛精神,好几次想要戳破谎言,却被校长堵住嘴。怎奈枪后余生,身上的刺全全卸掉,俯首臣服,面对一曼险被大兵强奸,却视而不见;铜匠一开始朴实无知,熟不知通过校长的有教无类知识洗礼,在一曼为了所谓大局着想而违心羞辱铜匠为牲口之后,他扔掉了一曼留下的那一缕头发,从压抑已久的奴性里破壳而出,转身变成了趋炎附势的市侩嘴脸,并将自己所受的羞辱也转变为恨,狠狠报复了一曼,直到满意为止。在看这几个镜头时,心被揪成了一团。校长的女儿孙佳是纯真的,富有理想主义的,然而面对父亲生命安危时,也不得不屈服于世俗,违心的嫁给铜匠,所幸被铜匠的泼妇老婆给搅黄了。这里面印象最深的应属张一曼了。她是自由的,浪漫的,前卫的,也是唯一没有被黑化的角色,然而她却是最悲剧的,或许现实里不可能存在这样的人,只能自我了结。在看到她后面的几个镜头时,心是疼的。之前都想要保护她的人,到最后却没有一个人来,还都伤害了她。镜头的最后,她手捧的美丽鲜花被人肆意践踏却无能为力,随着最后一声枪响,连同自由,最终远离了这复杂的人性世界,这一刻,她应该是解脱的。
人性都有劣根,不是非黑即白,很复杂,所以不要轻易考验人性。人,也不只是单纯的好人和坏人之分,而是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坏事的人。结局里,校长、周铁男和裴魁山三人继续在一起,为了所谓的理想而高喊团结奋斗,真实的一曼缺席了,一同缺席的还有真相。可是真相似乎并不重要,生活依然在继续,过去的似乎就这样过去了。片尾孙佳的一句:如果过去的就这样过去了,只会更糟。然而她还是选择了离开这里,投奔到新的世界去了。
话剧改编的电影与往常看的电影还是有区别的,感觉像是话剧形式的加长版,少了镜头的美感,话语比较多,一句接一句。但我觉得形式不重要,只要是能引发思考的作品,就是好作品。而不是笑过哭过就完了,第二天醒来什么都不记得了。

《驴得水》观后感150字


《驴得水》观后感
越来越深秋

喜剧的开头,悲剧的结束。最让人难过的是女主张一蔓,虽然习惯睡服别人的习惯是不好,但是也至于变疯自杀,如果换做是男人呢,会有这样的结局嘛?一定不会的。如果是男人这样,会被男人女人同时指着骂吗?也一定不会的。还有其他可恨的人,裴魁山,铜匠,铜匠老婆,都是可怜人,但不一定非要变成可恨的人。本来还能让人同情,可最后只有让人恨了。电影想表达想讽刺的东西很多,我大概也就能get到一大半吧,一定没有get。喜欢开心的部分,喜欢大家开心的在一起,佳佳和得水作伴,可后来,越来越不可收拾也越来越让人难过了。结局,只有砰的一声,不愿接受。

《驴得水》观后感2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中国现今社会缩影,太具有现实粉刺意义。为实现心中最初的梦想,我们的付出或不择手段的付出或改变人性实现理想,是否值得。影片中的每个角色,大到孙校长、张一曼,小到铜匠媳妇儿、特派员副手,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代表了一类人,也许他或者她正在折射着你的影子。
可能我们的梦想没有伟大到要去改变中国,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此刻,有关曾经的梦想,你还在坚持吗?你为曾经梦想做了多少努力和改变?如今提到曾经的梦想你还能侃侃而谈吗?
不必也无需回答这一连串儿的问题,因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曾经的梦想,我们还能坚持多久?
我的答案是一辈子,也许改变或者实现就在明天。

驴得水观后感3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这部电影主要说一群品行不端却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教师,从大城市来到偏远乡村开办了一所小学校。学校待遇惨淡,但老师们都自得其乐,每天嘻嘻哈哈打成一片。然而教育部特派员要来突击检查的消息打破了安宁,因为学校有一位驴得水老师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就在所有人都担心丑事即将败露的时候,一个神奇天气的出现拯救了大家,然而谁料到真正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在这部电影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它用喜剧的方式谈悲剧,用讽刺的手法讲人性。这部电影的剧本值得五星,作为一部荒诞喜剧片,本片的笑料绝对是够的。虽然有一些看起来比较污的段子,但是贱而不淫,丝毫不让人觉得低级。相反,整部影片倒给人一种干干净净的清爽感,几段感情戏都拍的让人心动。总结来说,片子讲的是教育圈的蛮荒故事,市井官僚的党同伐异。知识分子都爱去延安,彰显自己的文化品性。背景嫁接民国,更能暗自反讽,只是还是将现实剥落,批评得明显透彻。悲叹的是被压迫的是女性,欣慰的是觉醒的也是女性。最后,不再开口的张一曼,让这个有些轻狂、癫狂和痴狂的悲剧故事,有了温度和忧伤。这部电影还是一部难能可贵的好片子。任素汐姐姐的歌手也是好棒啊!!!!

驴得水观后感6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偶然之间听到了任素汐的歌声,之后深深浅浅的在我这个假中文人的耳畔徘徊着,我要,你为我梳妆,我要,对镜贴花黄,都怪这月色,迷人的疯狂~进而我去观看了,女主角并不美丽,人物角色并不是大腕儿的电影《驴得水》。
全剧大概有110分钟,民国42年,在一个雨神庙改造成的小学中,有5个老师,或许,我从头到尾都只是知道孙校长是校长,周铁男是体育老师,而陈一曼,裴魁山,孙佳三人我却不知道他们是教什么内容的。
小学门前有一幅标语,进去彬彬有礼,出去步步生风,该小学自始至终都只有6个学生,从未出场过的学生。故事从教育部要派特派员来听吕得水老师讲课开始,但这个只是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人物,这是一个校长和老师们筹划出来的,用一个莫须有的职位来坑一笔收入用于三民小学的教育支出。
由于特派员要来视察,孙校长病急乱投医的想到把一个前来修理铃铛的铜匠打扮为吕得水老师,一曼负责教他几句简单的英文来应付特派员。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曼发现那个自称在英国留学的特派员根本就不懂英语,然后她让铜匠唱他的方言歌曲,糊弄特派员,以假制假的荒诞,最让我震惊的是特派员要给驴得水拍照,而驴得水抗拒镜头,最终一曼成功睡服他,。但也成功了,最终成功让教育部拨款3万成为驴得水专项资金。
但是这个看似是喜剧的悲剧中的转折在于铜匠的老婆找上门来了。为了不让特派员发现这些闹剧,陈一曼对铜匠说我只把你当成一个牲口而已,然后铜匠对她怀恨在心。在之后,周铁男告诉的特派员驴得水的假的,不存在的,但特派员仍旧要铜匠扮演下去,铜匠答应只要可以狠狠地报复陈一曼,他可以陪他们演戏。就这样,一曼的头发被剪了,随之疯了,周铁男被警长的子弹震慑住了,也成了特派员的走狗。
结局是孙佳举报了特派员,特派员受了处置,他们几个老师被批评,孙佳去了延安,日子又像从前一样了,而疯掉了的一曼自杀了,就这样结局了。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裴魁山的那句话,你们别拿你们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这句话是当下很多黑心厂家的内心写照吧,有时候会听到很多老一辈的人在讨论什么什么东西质量不如以前的了,那些黑心厂家不也是枉顾了道德标准去谋取了最大的利益。
铜匠对孙校长说他记住校长对他所说的有教无类的话语,然而当铜匠想逃离他以前的生活圈,一切又是那么无力,就像他无法逃离她的妻子的手掌心,但他好歹也试过,
还有那些被称为知识分子的老师们,出于好意,怀揣梦想想来农村搞教育建设,为人师表的人结果还撒了谎,在强权面前,也选择了屈服,人性之懦弱矣。
看了这个标签是喜剧的电影,我却笑不出来,反而有些许沉重,久久不能平静。

《驴得水》观后感800字


《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是由同名话剧改编的喜剧电影,以讲个笑话,你可别哭的口号和荒诞讽刺的情节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大获全胜,影片对于各个人物的刻画和社会现实的讽刺一针见血,不同于一般喜剧只是观影过程中的开怀大笑,《驴得水》更让观众能在大笑中感受到社会现实的黑暗,感受到每个人物的喜怒哀乐。《驴得水》凭什么做到这样?我们可以分别在内容和拍摄手法上做一个分析。
从内容上看,《驴得水》讲述的是民国时期一所偏远的学校中,校长和几位老师虚报一头驴为老师冒领薪水以便解决学校各项支出,之后为了圆这个谎话而发生的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中人物不多,主要人物有校长、特派员、铜匠、张一曼、铁男、裴魁山、校长女儿佳佳、美国慈善家罗斯先生、铜匠老婆等。校长是一个一心为实现自己农村教育事业梦想而可以舍弃一切、不顾一切的人,为了掩饰吕得水老师的谎言和维持这个学校,设计铜匠变老师的闹剧、舍弃了张一曼、甚至舍弃了女儿佳佳,他是个固执倔强、一意孤行、听不进他人意见的梦想家;特派员是腐败的国民政府的一个缩影,克扣美国慈善家罗斯先生的善款,他恃强凌弱、仗势欺人而目不识丁;铜匠是个可怜又可恨的人,影片中甚至未曾出现他的姓名,仅仅以铜匠替代,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底层人物,愚昧而麻木。他原本本着善良的心意帮校长假扮吕得水老师,又在张一曼的睡服下维持着这个谎言,在老婆的闹事和张一曼的绝情下对张一曼产生了极大的恨意,他决心报复开始了真正悲剧的开始;张一曼是个潇洒多情的女子,她与裴魁山有着恋人之实而又拒绝恋人之名,为了维持校长的谎言睡服了铜匠,为了学校又绝情的奚落了铜匠,最后却被校长剪了头发而神志不清,成了影片最大的悲剧;铁男是个热血青年而又攀附权贵,初期他是校长的坚定支持者,对其唯命是从,之后被特派员的枪吓成了一个胆小鬼,转而依附特派员。他像一颗墙头草,看似满腔热血刚正不阿,实则擅长依附权贵,打压弱小;裴魁山是一个有思想但是懦弱而自私的人,被张一曼伤透心之后转而和铜匠一起报复,他在几个老师中学识最渊博,但也最自私,他是当时社会许多文人的代表;校长女儿佳佳,是一个善良而幼稚的人,她悉心照顾着那头驴,她对于社会有很多的幻想却没有认清现实,她是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在一幕又一幕闹剧下伤透了心决定离开;美国慈善家罗斯先生,对于中国社会没有足够的认识,是个不够聪明的慈善家;铜匠老婆,一个泼辣的妇女。
从拍摄手法上看,影片依旧保留着话剧的特点,整部影片场景仅限在一个小小的学校,对话带有话剧特色,其中穿插一些小黄段子。片中有大量的远景和全景镜头,中间穿插一些特写镜头和对话。值得关注的是,影片内容分好几块,第一块是特派员第一次视察前,第二块是特派员第一次视察结束后三民小学规划未来,第三块是美国慈善家视察前,第四块是婚礼前后,每两块内容过渡的期间影片都会安排一个夜晚来推动情节的进入。第一次过渡是众人教铜匠如何冒充吕得水老师,之后成功瞒过了特派员的视察;第二次过渡是众人商量如何使用驴得水老师工资以及张一曼睡服铜匠:第三次过渡是特派员和学校众人吃驴肉,特派员威胁众人好好配合以骗过罗斯先生。每一次过渡都为前一部分内容做了小小的总结,并为下一部分内容埋下了伏笔。这与话剧的特点也不无相关,好比一幕又一幕的场景,每一幕结束会有一些过渡的内容。最后在影片的结尾,回忆了三民小学之前的点点滴滴,又以画外音(字幕)的方式交代了众人物的结局。
总而言之,《驴得水》是一部带有很浓重舞台剧特色的影片,以喜剧的形式讲悲剧,辛辣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部质量上乘的电影。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范文热搜:驴得水观后感范文五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驴得水观看心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