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百鸟朝凤观后感3000字 > 地图 > 百鸟朝凤观后感3000字

百鸟朝凤观后感3000字

发布时间:2022-05-17 来源:互联网

热门精选:百鸟朝凤观后感汇总6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篇一】

以前曾看过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当现在老师讲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马上就想到了它。

这部电影讲述了在陕西的无双镇里,吹唢呐已被运用到丧事中——道德平庸者只有独奏,中等的吹四台,上等的吹八台,只有德高望重者才给吹“百鸟朝凤”。年幼的游天鸣拜整个无双镇中唯一会吹“百鸟朝凤”的人——焦三爷为师,并在他的众多弟子中凭借肯吃苦的劲头与高尚的人格脱颖而出,习得了“百鸟朝凤”。但随着西洋文化的冲击,适逢大事,人们都选择新颖的西洋乐队;众多师兄也纷纷选择进城打工,只剩游天鸣在一个以卖艺为生的唢呐匠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但他没有放弃,在师傅的目前吹响了“百鸟朝凤”。

看完整部影片后,导演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人物感情线索的安排令我震惊。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格魅力强大的,例如,焦师傅为了不让唢呐没落,带着病也要吹响唢呐,只为让徒弟可以接过他的担子,将唢呐传承下去。

当今的世界文化多样化,我国也不例外:外国的文化在国内落根发芽,中国本土文化得以保留。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越来越多地去关注国外文化,反而忽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各种外国节日,如感恩节、圣诞节等越来越火,无论大街小巷都人山人海;国外的科幻片、动漫受到人人追捧,而国内的电影却被叫成“烂片”……

对此,我们应做好保护与传承,不让文化遗产流失。影片中,焦师傅身患肺痨却依然吹响唢呐,吐出一口鲜血,这是对艺术的坚守,也是对文化的坚守。正如焦师傅所说:“这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我们自己的文化,决不能让它毁在自己手上!“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方能拼了命地把这活保住,传下去!”只要我们以热情与坚定地信念面对它,我们一定能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百鸟朝凤观后感【篇二】

“你拿上这根芦苇,去把河里的水吸上来,吸不上来就别回家。”男孩看了看手中的芦苇,又望了望师傅远去的背影,默默地把芦苇的一头放入水中,用劲的吸了起来。一次、两次、三次,脸已经憋红,“扑通”一声摔倒在了地上。紧接着,男孩又站了起来,手里握着芦苇杆。

从烈日高照到明月高照,已经过去了一天,男孩也吸了一天,肚子也饿的是饥肠辘辘,急忙跑回了家。在师傅追问下,男孩——天鸣吓的是一动也不敢动,当师傅得知给他的任务没有完成,更是火冒三丈,一把就拿走了师娘给天鸣的饭,把一半的饭都倒在自己的碗里……

此后,天鸣每天都早早地跑到河边用芦苇杆吸水,就这样不停地练习。与往常一样,第三天他依然在练习着吸水。突然!他似乎吸上来了水,嘴里憋着一大口,他吐了出来,是水!是水!是水!“我吸上水了,我吸上水了!”只见天鸣手舞足蹈的,以最快的速度跑向家……

那一瞬间,我的心里也为他松了一口气,心想的:他终于可以不用被师傅骂了。从这之中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哪个本领,在练成的背后是没有付出艰辛和努力的,看了这部电影,更是诠释出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虽然过程很困难,但他们知道这是必须经历的,他们毫无怨言,一直在默默的努力。一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学习吸水,终于有所成就。师傅也教他们吹起了唢呐,这更是对她们进步的最大肯定啊!

这是我感触最深的镜头之一,因为它告诉了我,当面对任何未知的阻碍时,都应该知难而上,不退缩,坚持不懈,一步步的推倒它!虽然过程十分困难,但当尝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时,内心绝对比吃了蜜还要甜的多得多。

成功,即达到自己的梦想这并不容易,但固然是要付出努力才可以得到的,所以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目标,不管过程多么的艰难,都要努力去克服,加油吧!

百鸟朝凤观后感(篇三)

少年游田明是焦散叶的弟子。但是,他愿意吃苦,愿意勤奋练习。大师更看重的是对唢呐的热爱和高尚的人格。于是,游田明成了唯一一个学会了“百鸟齐鸣凤”的接班人。但后来受西方乐器的影响,恰好是一件大事,村民选择了更震撼的西方乐队,而不是唢呐班。你田明不想唢呐没落,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在影片的最后,云田明成功地申请到了遗产,成为了唢呐的继承者。

这部电影让我震惊和感动,它绝不仅限于画面宽广和人物内心。

细腻、背景音乐的穿透力,而是在于他的思想主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四面八方的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世界甚至改变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欢乐圣诞节到情人节,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火,而传统的中国节日却渐行渐远。尤其是商家更是津津乐道,特别是圣诞节,无论大街小巷,热闹程度,有增无减;中国传统节日日渐清淡,端午重阳元宵,越来越不被重视,在电影院,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成了众多观众的选择,国产片却常被冠以“烂片”的称号……

对此,我们要做的是保护与继承。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内容,但不可以改变文化的精髓。影片中,年迈且患有肺痨的焦三爷为演奏百鸟朝凤,一口鲜血喷出,这是对艺术的坚守,更是对文化的献身!正如焦三爷所言:“这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一种品质。回看当今,各种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片、节目譬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不断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学习……“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只要我们拥有继承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相信传统的种子定会在天朝大地上永远生根发芽!

影片到最后,在师傅焦三爷坟前,游天明满怀悲痛地奏响了惊天动地的“百鸟朝凤”云雾中,师傅坐在太师椅上,微笑地看着徒弟,面容骄傲地听完了整曲,罢了,起身,头也不回地消失在远方……那一刻,我意识到,传承的精神已在我心中永恒。

百鸟朝凤观后感(篇四)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随父母去观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令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民间唢呐的传承。

无双镇民间艺人焦三爷是位吹唢呐的高手,方圆几百里只有他会吹百鸟朝凤,——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的唢呐曲。但焦三爷老了,他需要一位出色的年轻人将唢呐传承下去,而淳朴踏实的徒弟游天鸣在历经辛苦,努力学艺之后,继承了师傅衣钵。可好景不长,在西洋乐器的猛攻下,唢呐逐渐被取代,让人心中十分酸楚。游天鸣在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艰难生活中仍然坚守着唢呐,强悍得令人心碎,又脆弱得让人心疼,也让我和影院的很多人唏嘘和哽咽、憋屈。

在时代的变迁下,传统艺术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更多的人选择了西洋音乐。世道变了,人心不古,时代的年轮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可似焦三爷这样的匠人渐渐走远,这样朴素有傲骨的传承文明之人,如今又有多少?唢呐,也许现在已无人愿为它奉献了,那些死死守住这份艺术的人,也只能随波逐流,或跟随他们心中的传统和傲骨,被新的潮流,渐渐冲远。

电影的最后,焦三爷临终前对游天鸣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我死后吹四台就足够了。但是,最后,在焦三爷坟前吹唢呐的竟只有游天鸣一人了,百鸟朝凤凄婉的声音伴着呜咽的风声,飘飘渺渺,悲伤与凄凉,在唢呐的笛眼中潮起潮落。

百鸟朝凤,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让我理解一个老匠人的执拗,焦三爷将唢呐看得和命一样重的精神传承,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根,永远都不能丢!

百鸟朝凤观后感【篇五】

80年代是我的年代,那里有我纯真的童年,有我澄澈的眼睛。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曾在那个年代畅想未来的新世纪,最具有典型代表的画面就是我们在清晨打开计算机和别人视频,然后我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许多事情。

现在是新世纪的第16年,我们比我们曾经的想象走的更远,我们仅仅需要用一个便携的手机就可以交换很多信息。

吴天明导演是1939年生,百鸟朝凤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因为上映的问题竟颇费周折。可见时代对他的遗弃有多么决绝。

映入眼帘的屏幕画面是80年代的田园牧歌式的风光,河岸的苇草,鲜明的鸟啼,静谧的农家院落,淳朴的人们,那是我所熟悉的当年,温暖而令人怀念。

作为该片的主线,唢呐,在新时代中终于没落、消亡,是它的必然命运。而焦三爷这位坚强的关中汉子以他执着的坚守希望它传承不灭,也希望唢呐所代表的旧时代的价值观永留人间。

中国的传统乐器主要构造多为竹、木、棕、丝等物,来自简单加工的动植物,所以中国人称乐器为丝竹,是人类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的产物,唢呐亦不例外。西洋乐器的材质是冶炼精良的金属与化学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的差别造就音色与音域的霄壤之差。

人类的历史上只发生过一件事,就是工业革命,从此,人类的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几何倍的增长,新的科技不断的刷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淘汰旧的生产方式,100年前的中国人就开始感到了这种压力,直到今日依然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从一百多年前新的织布机取代旧的织布机,从叶圣陶写的多收了三五斗中看到洋米洋面以更高效的生产挤兑传统作业的中国农民。

科技进步提高的不只是生产力,更改变人类的思想,平等、自由、透明、开放、等等,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焦三爷坚忍、倔强、理想、充满英雄主义梦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专制、傲慢、狭隘,垄断,忽视他人感受,对于传授技艺这件事,中国人自古就小气的出奇,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封建专制了几千年,专制思想已渗入社会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行专制。

一方面看是他坚守道义的崇高,另一面看则是专制绝对的垄断,殊不知音乐就是音乐,从来不应该肩负那么沉重的负担,殊不知商业社会的今天,各种音乐学习班,是师父求着学生交钱来学的,礼崩乐坏,礼崩乐坏才能各得其所,才是自由之始。

片尾焦三爷最后的泣血演出,作为70后,我能看懂他的悲壮与坚持,理解他那一代人的不甘离去的无奈,但作为70后,我也看的出他负隅顽抗的挣扎,看得出他螳臂当车的可笑。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片尾当焦三爷泣血吹奏到最后,唢呐声突然被隐去,背景是低沉而悲怆的大提琴,在那一刻,很多观众被感动了,连导演自己也清楚,大提琴才能打动观众,唢呐不行。

我们是人类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人,我们有幸目睹了人类社会快速前进的目不暇接的精彩,我们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催的一代人,我们承受了人类生活最急剧变革的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时光把一切看在眼里,什么也不说,径直向前走去,该消亡就消亡吧,唢呐只是唢呐,音乐只是音乐,这里不该有鲜血,这里不需要任何人悲壮,擦干眼泪,让焦三爷再吹奏一遍,微笑着离开。

礼崩乐坏吧,给后人以自由。

百鸟朝凤观后感【篇六】

“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焦家班班主焦三爷在电影《百鸟朝凤》中一句发自肺腑的感慨。

唢呐,也是焦三爷奋斗了一辈子的事业,或者在他心里,这不是事业,这是一份手艺,一份传承。整部影片中,焦三爷提到很多次他的师父,师爷,师爷的师爷。我认为,这正是他表现出来的对唢呐的挚爱,对这份手艺的骄自豪、骄傲。

他们称呼演奏唢呐的人为唢呐匠人,匠人,就是将一件事做了一辈子的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游天鸣跟着焦三爷学吹唢呐。天鸣的天分不高,也没有通过焦三爷安排的考核,最开始焦三爷甚至不愿意收他为徒。但是在天鸣的父亲因为脚滑摔倒导致头部摔破时,天鸣边心疼的掉泪边给父亲擦拭受伤的头部时,焦三爷收下了天鸣,同意天鸣跟着自己学习唢呐技艺。在最开始的两个月,天鸣天天拿着芦苇杆在河边吸河水。学习唢呐的过程是辛苦且枯燥的,在唢呐这份技艺里,最高的成就就是吹奏“百鸟朝凤”,天鸣想学,天分更高的师弟蓝玉也想学,终于在传承日,焦三爷允诺天鸣,将教导天鸣吹奏“百鸟朝凤”。并将焦家班改名为游家班传承给天鸣。

影片的后半部分,由于外来洋文化的入侵,老百姓家的红白喜事更倾向于请乐队演奏,不愿意再请“土老帽”的唢呐,游天鸣的游家班没有经济来源,师兄弟们纷纷出走,远离农村,前往城市打工,只为养家糊口。只有游天鸣自己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游家班。

此时,焦三爷在万分心痛的情况下,亲自出山,这场演奏中,焦三爷拖着肺癌晚期的身体吹奏“百鸟朝凤”,当焦三爷的鲜血通过唢呐的喇叭低落时,我想,那时的游天鸣更加坚定了要将唢呐事业坚定不移走下去的决心。

即使在西安的墙角下,看到吹着唢呐的老人在乞讨时,他也没有动摇过将唢呐事业坚持下去的心。在那个不太愿意接受唢呐这种土乐器的年代,在洋文化不断入侵的年代,坚持着连身边人都不再支持的事业,游天鸣心里是苦涩的,但是又是坚定的,因为这是他挚爱的乐器,这是他热爱的事业,这也是他对离世的师父的承诺。

匠人精神,就是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匠人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对专业的专注精神。

匠人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焦三爷,是一个匠人;

游天鸣,也是一个匠人;

他们将自己热爱的事业,挚爱的乐器深刻的刻入骨头缝,融入自己的血液里。

就如影片中焦三爷所说,唢呐,要吹到骨头里!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百鸟朝凤》观后感


唢呐声中,百鸟寂静了

——《百鸟朝凤》观后感

作者:郑雪桃

这是我在电影院看完的电影。

我是在初中老师的朋友圈知道的这部电影,然后就问舍友没有有想一起看的,她们不感兴趣,我思虑再三,最终决定哪怕一个人去电影院,也要去看这部电影。

《百鸟朝凤》是一部感情电影,由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吴天明导演,陶泽如、郑伟、李岷城主演。影片讲述的是李岷城与陶泽如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此片是吴天明绝唱之作,聚焦新老两代唢呐艺人,张艺谋、徐克、贾樟柯、黄建新等导演为其站台。关于这部片的其他我并不想多说什么,我只是想说说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感受。

天鸣的父亲想要当唢呐匠却没有成功,所以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天鸣的身上,要说的话,很像是子承父亲的理想,也可以说是望子成龙。这是父母对孩子最深的希望,也是孩子甜蜜的负担。天鸣以为焦师傅看不起他而逃回家时,意外听到了父亲在朋友面前吹嘘他的本事。其实,父母总是会在我们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了不得,但在外头,总会下意识地把自家孩子往好的说,哪怕是夸大其词,与他们而言那也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所以他们并不觉得那是夸张了。而为了不给父亲丢脸,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天鸣默默地回去了。其实,影片中这一段父母对孩子的希望的情感渲染的并不够充分,只是很清浅的一笔,但有切身体会的人就会懂得那背后所包含的来自父母厚重的爱,以及作为孩子所需要承担的甜蜜的负担。

导演拍摄少年天鸣吹唢呐的画面,然后把镜头在唢呐上停了数秒之后再切回去时,吹唢呐的天鸣已长成了青年。这一组镜头很平凡很普通,没有丝毫的过度渲染,但是却说明了在这段成长的岁月里,天鸣一直与唢呐为伴,唢呐融进了他的生命,同时他也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

成年后的天鸣已经有实力自立门户了。只是在他带领的游家班接的第一趟活儿,是他朋友的喜事,没有行接师礼,同时演奏也被随意地掐断。天鸣当时并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把红包分给了其他的师兄。而他在与焦师傅说起这件事时,焦师傅顿了片刻,摇摇头说:"没规矩了,没规矩了。"这重复了两次的几个字,让我感到心酸。我们那么多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呢?教科书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要紧跟时代潮流,要现代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到底有多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时代的洪流下被冲刷的面目全非,在那残忍的洪流下到底还有多少还在这世间呼吸着?每次看到新闻,或是网络上在说着渐渐消逝的传统文化,我都会感到一丝悲伤,迷茫,也不理解。我们所知道的还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很多我们还来不及知晓就已经被掩埋,可能其中有一些是封建落后,但也有很多是千年来,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我们还来不及看一眼,它们就因为时代前进的步伐而被淘汰掉了。

焦师傅喝醉酒之后,满脸酡红吹唢呐的画面让我久久难以回过神来。导演在这里给的是焦师傅的面部特写,镜头很随意地跟着焦师傅的摇摆而晃动,让人更能体会到唢呐带来的韵律和激昂。

焦师傅是一名伟大的唢呐匠,他从他的师傅手中接过唢呐,然后传承给他的弟子。他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传承不能断,哪怕世人不再尊重唢呐匠,哪怕西洋乐越来越时髦,传承就应该传承下去。焦师傅演奏百鸟朝凤那一段,我仿佛真得听到了杜鹃在泣血,其实泣血的是焦师傅,他因这挤压唢呐匠生存的世界而泣血,他因传承在他还尚在人世时就受到阻碍而泣血,他因世人对唢呐匠越来越不尊重而泣血……

是啊,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曾经无数人追捧,曾经无数人尊崇的文化为什么就这样跌落尘埃了呢?

在影片临近结尾时,有一个正局长说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上了天鸣。那时我以为,唢呐匠有救了,谁知道他说:"希望你们能演奏一遍,我们把它录下来。"只是录下来,只是录下来不够啊。一种文化,只是用机器录下来是根本不够的。我一个朋友说:"在日本,他们懂得包装宣传之外,凡能称为匠人的,是个受人人尊敬的地位,政府会用经济奖励扶持,大部分的人民文化素质高,审美能跟得上欣赏,有人群懂得欣赏就不容易垮台,匠人就该是名利双收的,因为他们传承文化上这个角色(并不是人人能当)是有这个价值的。这就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区别,匠人得不到扶持,大部分人也不懂欣赏,不从内心感受到它的美,乱包装一气,宣传了也就是个即逝的小火花。"每次看到一些传统工艺消亡就真的很遗憾。中国啊,虽说传承千年,但到了现在却像是要断层了一般。那个什么局长说要保护非文化遗产结果只是要录下来而已,这样的保护完全不够啊。焦师傅明白厉害的人才虽然难遇,但是最难的是愿意传承下来,所以天鸣的责任心才被赏识,虽然结尾没有交代唢呐的命运如何,但天鸣还是会吹下去的。蓝玉有悟性,但如他所说他性子野,交给他传承只会断了。所以很多时候一些略微平庸却能当上负责人也是这个原因吧,一腔热血并不能代表全部,更重要的是坚定而真诚的心。

在影片的结尾,焦师傅去世了,为他演奏的只有天鸣一个人。在山头上,在苍穹之下,天鸣对着师傅的坟墓,独奏唢呐。他的视线渐渐模糊,却看见师傅就那样安静地坐在他的身前听着他的演奏,如往常一般无二。只是,过了一会儿,师傅默默地站了起来,一声不吭地渐行渐远,渐行渐远,唢呐声也渐渐远去。最后的一幕是:无声中,焦师傅远走的背影。

这是影片的结尾,而我真的不希望这是唢呐的结局,不希望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结局。

百鸟朝凤观后感


百鸟朝凤观后感

传承 绝望——《百鸟朝凤》观感

《百鸟朝凤》是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这个导演,用最直接的方式简单介绍一下,陈凯歌在哀悼词中说:吴天明导演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除本人拍摄过多部优秀作品外,还带领一代人创造辉煌,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个率真正直的好人。张艺谋在电影宣传中说:没有吴天明导演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为第五代导演的成长贡献巨大。李安力荐《百鸟朝凤》:希望大家能够来支持这部电影,真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一部作品。吴导演,我觉得你可以安息,我们都非常感激你。

几乎整个电影圈都在为这部电影背书,但真正觉得刻不容缓的去看是在方励的下跪事件之后,我不想让一代大师的遗作如此悲壮,哪怕只能贡献一份力量。去了,不负所望。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纵使我这个外行人也看得出电影的精致,从故事节奏到情绪铺垫,从场景设置到背景音乐都无可挑剔。故事简单概括来说是以黄河边一方土地关于唢呐的兴衰,映射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消亡。

唢呐是唢呐匠的立身之本,唢呐离嘴不离手,但终究敌不过盛极必衰。电影对于情绪的引导太过高明。

徒弟与师父聊起唢呐已不复从前光景,本有些伤感,师父却以二十年珍藏的醇酒为媒吹奏了一段极其欢快的曲子,以一句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作结,随后倒地大睡,留白的十几秒悲凉之感更胜,心里说不出的酸涩。

唢呐文化颓势已定,与管弦乐队对垒,无一观众支持,双方肢体冲突,老师父拖着病躯掀翻桌子,留白,只弯腰捡起被践踏的面目全非的唢呐。这个部分最讽刺的是老人八十大寿请来了短裙豹纹女和电音吉他架子鼓浅唱,坐在电影院不禁轻笑,想到了法国香奈儿旗舰店疯抢几十万买包包,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把无知当有趣?

电影高潮,垂死挣扎。唢呐最高礼遇百鸟朝凤给最有德行的人送行,唢呐班底支离破碎,老师父无奈年迈上阵,唢呐和血而吹,难以维持,交给徒弟,以鼓附和。深深地记得那一幕,老师父嘴角带着血,手边鼓点不变,看着年轻的徒弟吹百鸟朝凤,眼里欣慰的笑意。那一刻除了忧伤还有悲壮,败局已定,却苦苦支撑,在无边的黑暗中抓住一支稻草以为可以救命。

峰回路转,文化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原班底演奏,我心中也不由燃起一丝希望,想要找回原有班底,至少这份坚持能被好好安置。可知二师兄手指被电锯所伤,彻底告别唢呐;三师兄尘肺病重,无力支撑。能责怪谁呢?是家有重病老母的二师兄?还是要养家糊口的三师兄?就因为怪无可怪,格外沉重。

最后老师父坟头一曲百鸟朝凤,两代人南北分走,主人公脸上的那一滴泪到底是在哀悼死亡还是明天的自己?一个人的坚持到底是渺渺希望还是奄奄一息?所有的留白归自己。

就是这样,没让我流泪,却被绝望浸透每一个细胞,不经思索,久不散去。

唢呐是吹给自己的——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贾徐

前言:这篇是电影《百鸟朝凤》的观后感。看韩寒的微博推荐了这部《百鸟朝凤》,上映前导演吴天明离世,制片人方励又为了这部电影直播下跪,于是我带着一份好奇走进了电影院。文章严重剧透,但不会影响观影体验(甚至我认为读完文章再看更好)。你可以选择读完文章再看电影,也可以选择看完电影再读文章。

《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但看过电影中令我感触颇深,几次落泪的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是我看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应该怎样”的信念的时候他的人生状态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电影,你不要想着这是一部拍中国唢呐匠的电影。你可以把唢呐换成小提琴,换成油画笔,甚至换成寿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东西,不要去从唢呐中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就仅仅是看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是一种什么状态。

电影中两个场景触动我最深,恰好体现了这种匠人和个人的精神。

第一个场景,是游天鸣和小师弟蓝玉在草房里睡着了不慎失火。天鸣从火中抢出了师弟的唢呐,但火势太大,天鸣来不及拿自己的唢呐。焦师傅闻声赶来,看到天鸣手中空无一物,蓝玉手里的唢呐完好无损,愤怒难忍给了天鸣一个耳光,厉声说道:“告诉你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呢!”天鸣老实不敢说话,蓝玉见状向师傅解释到,自己的唢呐是天鸣从火力抢回来的。焦师傅听完便消了气。

这里面的道理是:手艺人要把自己的事儿当成事儿。重要的不是唢呐在不在,而是是否把唢呐当回事,唢呐匠不把唢呐当回事儿,就是不把自己当回事儿。回到真实生活中看看,不成事儿的人,都是不把自己做的事当回事儿,又埋怨别人不把自己当回事儿。举个最显而易见的例子:服务员。很多服务员自己就瞧不起自己做的工作,觉得服务员低人一等,于是对待工作也不较真,对待客人也不热情。于是恶性循环,客人看到服务员这么“牛逼”,也开始较上劲来。举个截然不同的例子:在日本便利店,如果找零有硬币,服务员给顾客钱的时候会把一只手放在顾客手的下面,防止万一硬币掉落顾客不方便。你说,我是尊重一个把硬币扔在桌子上的服务员,还是尊重把手放在顾客手下的服务员?

第二个场景,是游天鸣第一次赚钱后到师傅家。师徒俩酒过三巡,焦三起了兴致,拿起唢呐开始即兴吹奏。情绪所至,唢呐吹得也动人。酒醉后的焦三在睡着前说了一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的,是吹给自己的。”

如果非让我在整部电影中选一句“金句”,我一定选焦三说的这句。虽然有点俗气,但这句话代表了人而为人的最高追求。这也是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把这部电影当成倡导民族文化的电影,因为民族是狭隘的,人性才是广阔的。这句话重要的原因有两点:1、你喜欢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要获得别人的认同。2、你不喜欢或认为没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对别人没价值。这是焦三在醉酒时说出的话,却是最清醒的一句话。醒来后的焦三,开始为唢呐的没落苦闷。吹给自己的唢呐,成了酒后空谈,这才是唢呐没落的真正原因。如果这唢呐是吹给自己的,那便不该沦为“礼制”的工具,不该以他人认可、尊重为评价标准。唢呐的没落,在于焦三只有在醉酒时才为自己吹奏唢呐,其他的时候要么是为了红白喜事,要么是为了传艺。而那些真正传世的音乐,无一不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情绪,却激荡了万千感同身受的人们。

电影最终以焦三的病逝结束。在焦三行将就木时,他跟游天鸣说:“我死了,给我吹四台就行。”游天鸣说:“我给您吹百鸟朝凤。”焦三说:“使不得,使不得。”为什么使不得?因为心中有敬畏。这敬畏,源于悬在头顶心间的“百鸟朝凤”。这份敬畏让我感叹,若人人心中皆有一份敬畏,至少不至于公德沦丧至今;当也让我感伤,因为这份敬畏,焦三原封不动的传承唢呐匠的规矩,却没能从这份敬畏中走出崭新的灵魂,没能让悦耳的唢呐吹奏出新世界的心声,彻底禁声于一片嘈杂。

推荐这部电影。是希望我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唢呐,并记着,唢呐是吹给自己的。

pS:我知道我更新的慢的有点不要脸了,更新慢的原因除了工作繁忙之外,还因为最近开始健身,被教练明令禁止熬夜,所以能写字的时间就更少。感谢你们的耐心,你有多耐心,就有多识货。

百鸟朝凤观后感作文


百鸟朝凤观后感作文:灵魂的悲怆

五年三班 叶宇涵

《百鸟朝凤》是一部讲述百年传承的唢呐帮从兴到衰的过程。电影用生动的故事以及性格鲜明的人物,调动观众的思路与情绪:严厉但有情怀的焦师傅,勤奋好学并坚持不懈的游天鸣,天赋凛然的蓝玉,善良好心的焦师娘……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已经渐渐忘却了中国百年的传统文化。面对这一切,焦师傅不止一次说:"别让唢呐在这里绝种",我认为这句话就像是"别让中国文化在这里绝种"一样是不言而喻的。

游天鸣成年后,和妹妹、蓝玉一起走在西安的大街上这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烈日当头,街上的人纷纷打起伞来。这时,蓝玉说:"天鸣,你就别干这行了,赶紧在这里找个工作吧。"游天鸣却说:"不用了,我曾跟师父发誓过。"正走着,看到一名唢呐艺人吹着唢呐,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身前放着一个碗——这名唢呐艺人在乞讨。这时,有两个正在逛街的女人不屑地掏出钱扔在那名艺人的碗里,然后艺人连忙起身久久作揖——然而那两个人连看都没看他。那一刻,游天鸣漆黑的眸子里窜出了一丝愤怒的火苗。我从游天鸣的眸子里看出了悔恨、悲伤以及惊讶——为什么中国的唢呐艺术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沦落到当街乞讨的地步?游天鸣一直把"唢呐是给自己吹的,不是给别人吹的"当成吹唢呐的初心。那一刻,要不是碍于旁人,他一定会冲上去质问他:"难道唢呐是用来乞讨的吗?难道中国的文化只是用来在别人面前乞怜的吗?"

我知道,西洋的东西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却不能被它蒙蔽双眼,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抛到脑后。我们应该自省一下,很多时候,很多人,很多想法,都是一种可怕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把眼前的新鲜事物放在第一位,而忘记了是什么在身后铺垫着他们如今的生活。他们总是有一个愚蠢的想法:保护非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所干的事情,我们普通人就过好每一天就行了。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是非曲直,其实并不重要了,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尽力建设传统文化与时代共存的中国吧!

《百鸟朝凤》观后感系列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百鸟朝凤》观后感”。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观赏作品时从与自己产生共鸣的情节中带来了新的启迪,写观后感时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观后感结合自身的真情实感可以增强我们对电影本身的记忆。你是否正为写观后感而发愁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百鸟朝凤》观后感”,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

《百鸟朝凤》是吴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不知道大家都认识这个导演吗?先用最直接的方式简单介绍一下。陈凯歌在追悼会上说,吴导演的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他除了拍摄了许多优秀作品,还带领一代人创造辉煌,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张艺谋在电影宣传中说,没有吴导演的,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他为第五代导演的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安推荐《百鸟朝凤》 :希望大家支持这部电影,真的是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吴主任,我想你可以安息了。我们都非常感谢你。

几乎整个电影圈都在支持这部电影,但在李放下跪事件之后,看这部电影真的很迫切。我不希望一代宗师的遗产如此悲壮,哪怕只能贡献一份力量。去吧,不辜负期望。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即使是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到电影的精致,从故事节奏到情绪铺垫,从场景设定到背景音乐,都无懈可击。一言以蔽之,故事以唢呐在黄河沿岸土地上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

唢呐是唢呐匠的基础。唢呐从来不离口,盛则衰。电影在引导情绪方面太聪明了。

徒弟和师傅聊天说唢呐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本有点伤心。但大师却以这二十年收藏的酒为媒介,奏出了一曲极其欢快的曲子,并以一句唢呐不是给别人的,是给自己的作为结束语。然后他就倒在地上睡着了,剩下的十秒钟悲伤的感觉更强烈了,心里说不出的酸楚。

唢呐文化正在衰落,它在没有任何观众支持的情况下与管弦乐队对抗。双方有肢体冲突。老师和爸爸拖着病体掀翻了桌子,留下一片空白,只弯腰捡起被踩烂的、认不出来的唢呐。这部分最讽刺的是,老人请了一个短裙豹纹女和一个电吉他鼓唱歌。坐在电影院,他忍不住笑了。他想到了法国香奈儿旗舰店抢购几十万个包包。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把无知当乐趣?

电影高潮,垂死挣扎。唢呐最大的礼貌就是送走最善良的人。唢呐队一盘散沙,老师和爸爸都很无奈,老了。唢呐带血吹,难以维持。交给弟子,回荡着鼓声。深深记得那一幕,老师父亲的嘴角沾满了鲜血,手边的鼓点依旧不变。他看着年轻的学徒把鸟吹到凤凰身上,眼里露出宽慰的微笑。那一刻,除了悲伤和悲壮,失败是固定的,但我努力挣扎,在无边的黑暗中抓了一根稻草,以为自己可以保命。

当文化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原队上场时,我忍不住希望能找到原队。至少这种坚持是可以很好安置的。可见两兄弟的手指被电锯伤了,彻底告别了唢呐;三位师兄患了严重的尘肺病,无力供养。你能怪谁?母亲病重的家庭?还是三个要养家糊口的师兄?只是因为奇怪,所以很重。

最后老师父亲的坟前唱了一首歌,两代人南北走向。主人公脸上的那滴泪是哀悼死亡还是明天的自己?一个人的坚持是遥远的希望还是垂死挣扎?所有的空白都是给自己的。

就是这样,它没有让我哭,但是它用绝望浸透了每一个细胞,它没有想就散了很久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2

影片中打动人心的地方其实不仅仅是唢呐作为一种传统技艺消失的宿命感,和两代人的坚守和落寞之情,其实更是一种平静单纯的生活方式,和从前的师徒关系。(虽然作为女权主义者,我也可以在此放下对权力的诉求,而简单地被带入到情境当中)。

没有那么多欲望和嘈杂声响的年代里,人们才能够听得见清晨的鸟鸣声和溪水的潺潺声,也才能听得进一支小小唢呐表达的喜怒哀乐。

那时的师徒关系,虽然从我们当今的视角看来,难免会去抵触其家长制的一面,但那朝夕相处培养起的如父子般的情谊却让人唏嘘。师傅的教诲是如此来之不易,孩子们接过唢呐那渴望和欣喜的眼神更让人动容。

一整天憋着一股气,只为完成师傅布置的一个任务,就这么心无旁骛,跟随着自然的节奏一日一日地学下去,在我们如今是多么难以想象啊。然而努力是有结果的,天鸣的勤奋和执着让他成为了师傅的唯一接班人,终于学到了老辈人津津乐道的那曲《百鸟朝凤》。

急速变化的世界在影片的后半段慢慢地渗进来,先是一些让人不安的预兆,唢呐匠们的薪水越来越少,人们不也再行接师礼了,接着是刚成立不久的游家班已接不到活儿了,西洋乐队的热闹新鲜和扭动腰肢的女郎显然更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师兄们也纷纷进城务工,焦师傅所珍视的那个世界和价值观正在分崩离析,新世界中,认真的天鸣对唢呐坚持和努力不再会有任何善意的回报。连从前拼了命想让儿子学唢呐的父亲也开始瞧不起这份职业。

影片的后段,文化局局长要录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目,因病榻上师父的坚持,天鸣开始寻找离乡的师兄们共同演出,却发现在城里打工的短短时间里,两位师兄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们再拿起那些乐器了。而西安街头的那个乞丐,吹奏的是什么呢?是天鸣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百鸟朝凤》么?这曲子如今可以被一枚硬币的施舍随时打断。

剧终,《百鸟朝凤》的曲声在焦师傅的坟前响起,但再也没有它曾经的威望和排场,就只天鸣一个人孤单地吹奏,吹给自己听,给彼岸世界的师父听……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3

一个叫方励的人,为着百鸟朝凤多排片,居然给全国院线下跪,震惊全国,也震惊了我!我为他对中国电影文艺片的这份虔诚而深深感动。当日我买到夜场的票,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百鸟朝凤,发表一则微信。

这些年,一些有良知、有追求、有责任感的电影人迷盲了,中国电影市场以400亿票房位居世界第二,可是除了商业片大行其道疯狂敛财外,浩浩荡荡的现代化电影院线,再优秀的文艺片也难得一席之地,常常处于被冷落,被排挤,被虐待的尴尬境地。百鸟朝凤就遭遇了尴尬!

吴天明导演最后的遗作百鸟朝凤就是,过去一周院线排片不到1%,而且都被挤出黄金时段,眼看档期快结束,票房几百万,距离投资人收回本钱还差600万。无奈之下,制片人方励惊人一跪,求院线多排几场。这一跪惊动了很多人,触动了很多人,也包括我这个关注中国电影的普通观众,我们有良知,有强烈的意识支持中国优秀电影!

在同一档期,一部【美国队长3】在院线居高得宠,七天就卷走中国人8个亿的真金白银,可是百鸟朝凤纵然好评如潮,却没有基本的排期,更不要奢望票房了。我们就那么崇尚美国大片吗?我们就那么舍不得花钱看自己的电影吗?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坐视中国优秀文艺片被排挤和冷落?不可以!

昨晚(5月13日)我买票去看了23点的夜场,深夜一点才回家。33元的影票,我觉得这电影票钱给的太少了,不足以体现这部片子的价值,如果不是网购,就是原价让我买票,哪怕是100元,我不会觉得冤!

百鸟朝凤非常好的一部电影,讲的这样一个故事,800里秦川,两代人为传承唢呐民间艺术,顽强地坚持付出代价,让我们看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濒危,抢救之急,传承之难,令人心痛。这样的好电影不仅是正能量,而且于民族文化发展,有深刻意义,大家都该去看,而且非常好看!作为观众,我们应该有基本的审美,也应该有基本的良知,要支持真正优秀的中国文艺片!

我看的夜场电影,也许与方励的那一跪有关,他唤醒了我们的责任意识。这场电影人很多,接近半场人,整个过程人们都肃然起敬,鸦雀无声,终场很多观众缓缓起立,慢步离场,眼睛里含有泪水!我想不要只怪院线,他们是商人,难免只看票房!中国电影发展,俺们观众有责,我将自觉当好中国文艺片的坚定支持者,一直会坐在观众席上!吴天明走了,张艺谋、贾樟柯们加油!我们是你们的铁粉,不会变心也不会掉队!今天听新闻,方励一跪,得到响应,今天全国院线排片达到2.4%,建议大家有时间都去看看,就当是给吴导献了一束花!值得!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4

“凤凰已逝,但百鸟皆鸣”,返璞归真的感人故事,凝重厚实的影视风格,色彩浓郁的传统民俗特色,悲天悯人的哀婉乐曲,让这部《百鸟朝凤》——大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呈现了经典。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八百里秦川上的无双镇,老一辈的唢呐师父焦三传艺给徒弟游天鸣,希望他将这门民间手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但在现代化大潮的裹挟下时代风尚发生转向,唢呐班子无以为继、四散衰败。 时常100分钟的电影,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内心一次次震撼。师父焦三爷说“唢呐是个匠活”,吹唢呐人自称唢呐匠,而不是唢呐艺人,正是匠人精神的骨与魂。

传统行当有它的伦理和规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德行高于技艺。表面看起来严肃古板,一身傲气,实则是一位热血、善良、重情重义的唢呐师父焦三,在挑选唢呐徒弟的过程中,尽显其苛刻,一开始天鸣差点因为天赋不够被拒之门外,学徒过程中吹奏的悟性也不如师弟蓝玉,最后却从师父手里接过整个唢呐班,就是因为品行纯良。天鸣问师父你为什么会收下我,师父说:“是因为你父亲摔倒时,你眼里流下的一滴泪。”我想也是因为他的善良和热情,因为他的勤奋和执着,用芦苇秆吸水练功,哪怕是风吹雨打,并不间歇;因为他的不那么精明,因为他在大火中帮师弟抢出了师弟的唢呐而牺牲了自己那把碰都不让别人碰的唢呐。毕竟唢呐班的接班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天赋秉异技艺高超的演奏者,更需要一个坚韧隐忍赤胆忠心的传承人。匠人精神大概正是这样一种心无旁骛的风骨,一种一生悬命的魂髓。

我们一边心疼传统文化的消失殆尽,一边又鄙夷固执老派的匠人精神,一生只专注一件事不要说常常养不活自己,就连最起码的基本尊重也得不到。管乐没有错,靡靡之音没有错,甚至管乐取代唢呐也没有错,潮流就是这样汹涌,时代就是这样更迭,但我们是否可以给传统文化和匠人精神一点时间和空间,不要让祖宗留下的好东西都断了根绝了后。大浪淘沙,形式可能消失,但精神终将不朽。

我感动,为这部《百鸟朝凤》,我期待,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我虔诚的期望,自己甚至更多人都能记住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用平凡的、普通的行动,用最真实的心灵写照,去捍卫我们的心灵。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5

师兄们告诉焦三爷,天鸣病得厉害。焦三爷略加思索,说:“游家班班主病了,今日就由我代劳吧。”说完,他背朝人们,剧烈地咳嗽几下。片刻,他转回身,捧起唢呐,坚定而又大声地说:“《百鸟朝凤》,敬送亡人。”

唢呐声响起,抑扬顿挫,真好似百鸟朝见凤凰。天鸣的鸟叫也是惟妙惟肖。渐渐地,天鸣愣住了,他看见一股殷红的鲜血在锈迹斑驳的唢呐管上流着,是那么刺眼!一股,两股,天鸣毅然拿走师父的唢呐,三爷再也没忍住,“哇”的一声,一口鲜血吐在地上。但他顾不得擦去嘴角的血迹,大吼一声:“拿鼓来!天鸣,你继续吹!”说着,便“咚咚咚”地敲了起来。那一刻,他的眼神是那么坚决!那么无畏!

我的眼泪从眼角悄然滑落。这个坚毅的身影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头。

焦三爷是在用生命吹唢呐呀!他不顾自己老弱的身子骨,毅然决然地吹响《百鸟朝凤》,这不仅是对德高望重的死者的敬重,更是对唢呐艺术刻骨铭心的热爱啊!他把唢呐吹到了骨头缝里!我的视线又一次模糊了。

为什么焦师傅能用生命吹唢呐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是传承的力量!他用自己的鲜血告诉乡亲们,不要忘记唢呐;告诉天鸣,不要气馁,牢牢守护唢呐的技艺,八百里秦川不能没有唢呐!

现在,只要一打开收音机、电视机,就听到或摇滚或悠扬的西洋乐曲,它们就像细菌一样无处不在,肆意侵占着民族乐器的世界。许多民俗艺术正在远离我们,濒临失传。

庆幸的是,又有人开始重视民族乐器,唢呐艺术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些曾经拼了性命保全民俗技艺的民间艺人们,多少也能得到一些安慰了吧?

《百鸟朝凤》告诉我们,民族文化才是我们的根,我们要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瑰宝重新绽放光芒!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6

少年游田明是焦散叶的弟子。但是,他愿意吃苦,愿意勤奋练习。大师更看重的是对唢呐的热爱和高尚的人格。于是,游田明成了唯一一个学会了“百鸟齐鸣凤”的接班人。但后来受西方乐器的影响,恰好是一件大事,村民选择了更震撼的西方乐队,而不是唢呐班。你田明不想唢呐没落,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在影片的最后,云田明成功地申请到了遗产,成为了唢呐的继承者。

这部电影让我震惊和感动,它绝不仅限于画面宽广和人物内心。

细腻、背景音乐的穿透力,而是在于他的思想主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四面八方的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世界甚至改变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欢乐圣诞节到情人节,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火,而传统的中国节日却渐行渐远。尤其是商家更是津津乐道,特别是圣诞节,无论大街小巷,热闹程度,有增无减;中国传统节日日渐清淡,端午重阳元宵,越来越不被重视,在电影院,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成了众多观众的选择,国产片却常被冠以“烂片”的称号……

对此,我们要做的是保护与继承。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内容,但不可以改变文化的精髓。影片中,年迈且患有肺痨的焦三爷为演奏百鸟朝凤,一口鲜血喷出,这是对艺术的坚守,更是对文化的献身!正如焦三爷所言:“这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一种品质。回看当今,各种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片、节目譬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不断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学习……“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只要我们拥有继承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相信传统的种子定会在天朝大地上永远生根发芽!

影片到最后,在师傅焦三爷坟前,游天明满怀悲痛地奏响了惊天动地的“百鸟朝凤”云雾中,师傅坐在太师椅上,微笑地看着徒弟,面容骄傲地听完了整曲,罢了,起身,头也不回地消失在远方……那一刻,我意识到,传承的精神已在我心中永恒。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7

12月1日下午,和加勒股份的同事一同观看了电影《百鸟朝凤》,电影是我国著名导演吴天明的遗作,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前,在黄土高坡上的村庄里,关于两代唢呐人传承交替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游天鸣,13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一个叫焦三爷的老头那里去学习吹唢呐,主人公的父亲从小就有一个吹唢呐的梦想,可是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学习唢呐,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经过焦三爷的测试,主人公成功拜入焦家班,历经苦难,最终学会百鸟朝凤,接着从师父手中接过班底成立游家班。

在电影中,焦三爷收了两个小徒弟:游天鸣和蓝玉,游天鸣资质愚钝但是勤奋踏实,而蓝玉聪明伶俐却没有恒心,最后焦三爷把唢呐班交给了天鸣,焦家班变成了游家班。因为三爷说了,“这把唢呐,从我师爷的师爷的师爷手上传下来,现在我要传给一个不仅唢呐吹的好,更是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在三爷的.眼里,只有能坚持衣钵的人来掌舵,唢呐的香火才能更好的延续下去,游天鸣也没有辜负焦三爷的期望,在最困难的日子里,即使是找不到老婆,也坚持着扛着班子的大旗。

从片中我体会到影片对待传统文化艺术的坚持,而坚持,是匠人的得以成就匠人的本钱。

任何一门手艺,都需要坚持,“认真能把事情做对,用心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管面对什么工作,都需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去做。“要想浮起来,必须先得沉下去。”只有脚踏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常怀一颗匠人之心,才能成为一名新时期各工种的好匠人。

而正直青春的我们,更加需要学习这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精髓在于专注和创新,而追求精细、精良、精湛,更是工匠的风骨,也是我们要守住的精神财富。因此,公司就是要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来吸引大家、凝聚大家,让公司成为大家的庇护所,成为员工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8

在三亚大菠萝影城,我们俩陪女儿看了一场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片花里张艺谋对吴导本人的艺术造诣和为人以及影片大加赞赏,我们也是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观影的。大师不愧为大师,无论从选材到拍摄还是主演陶泽如的精彩演绎,都无不彰显出一代宗师的独特匠心和高超水准,自然就心甘情愿心悦诚服的在心里为大师的作品点赞!

电影主题思想是要表达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人淡漠冷落的一个残酷现实,借唢呐王焦三与游天鸣等徒弟们为唢呐吹奏艺术的传承发展,展现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徒情谊,他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了祖宗留下的东西不流失,他们用青春乃至生命维护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当焦三用生命和鲜血吹揍《百鸟朝凤》时,我为老艺人的精神流泪,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后继乏人流泪!婚礼现场西洋乐器大战唢呐其实也是西洋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入侵和挑战,如何守住中国传统文化这块阵地并发扬广大,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影片开头父亲带儿子去拜师的场景滑稽又悲戚,天鸣父子那个虔诚,那个低三下四,焦三爷谱摆的那叫一个拽!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焦三爷是何等的风光;可以看到乡下人想出人头地、混个饭碗时的急切心情;可以看到唢呐受到洋玩意冲击乡下艺人不吃香时那种窘迫和无奈;可以看到师娘对师傅朴素的爱,特别是当唢呐吹起时师娘崇拜而又深情的目光令我感动,为之动容。

焦三爷卖了耕牛不为自己看病,只为心中的唢呐能永远传承;游天鸣放弃挣大钱的机会,穷的娶不起媳妇,也依然坚守阵地不放弃;这不正是我们远古至今文化与文明代代相传的根源所在吗!正是有了他们的执着与坚持,正是有了他们毕生精力的奉献乃至生命的付出,才有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与灿烂的生生不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为祖国古老文明与灿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尽自己应尽义务,老祖宗的东西绝不能也不允许在我们手里丢掉!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9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实与认真!

严冬渐近,今日的加勒却没有丝毫寒冷,天气有着丝丝暖意,刚刚迈进十二月份,为了让公司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在加餐厅观看了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一首大哀的曲子,有着它应有的意义和重量,除非是德高望重和品行出众的人才受的起。焦三爷,百年唢呐的传人,整个无双镇唯一一位会吹奏百鸟朝凤的艺人,一生都在为唢呐的发扬与传承而努力。在为唢呐挑选传人的时候,面对天资聪颖的蓝玉和资质平平的游天鸣,焦三爷有自己独特的眼光,作为艺人,技术自然要超群,更重要的是德行和一份不服输的毅力,游天鸣,尽管父亲当众殴打他,他心里却没有丝毫怨恨,当父亲摔倒时,依然留下了心疼的眼泪,这也是焦三爷为什么把他作为唯一传人的原因。游天鸣不服输,有一份常人不具备的毅力,为了完成师傅交代的任务,就算下大雨也要在河边用芦苇杆吸河里的水。

焦三爷的心里装着唢呐,唢呐就是他最高的信仰,作为焦家班的班主,徒弟成群,却依然自己下地干活,这样的一个粗人,对待唢呐却细致到极致,唢呐放置有序,一尘不染,不辞劳苦的亲自带徒弟到树林中听鸟叫,并依靠自己的技巧和鸟做出互动,实在是粗中有细,他在传授给徒弟唢呐的时候,交代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唢呐离口不离手”。工匠精神在焦三爷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来到加勒,在大厅书架上看了一本书,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实与认真。加勒,母线行业的领导者,有着独特的责任与分量,在加勒这么长时间,从公司领导到车间技工,隐约看到了焦三爷的影子,普普却不平凡,严谨的制造过程以及细致的质量检查,一步一步推动着加勒走向国际,更为重要的是,加勒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不造假,不作恶”,一步步引导加勒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加勒,工作之时,处处充满细节,钣金组可以在仅有的条件下把材料加工到0。01毫米;包排组细致认真,仔细加工每一个零件;装配组团结有序,组装过程中,每一个工序都很严谨。每个人都在为加勒做着自己的贡献。还记得销售部吴总说的一句话:我们销售部不会让加勒每一个人的努力白费。朴实无华的话,表示大家都以加勒为家,公司只会越来越好。

与电影中唢呐所不同的是,创新设计为加勒的发展添加了活力,公司没有在现有的基础上就停滞不前,满足于现在,相反的是公司每一到两年就会出一代新产品,就好像一位正在丛林中探索的年轻人得到了一把趁手的刀一样,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努力前进。

仅希望加勒的每一个人都能以焦三爷为榜样,以工匠精神为指路明灯,做好本职工作,大家一起为加勒的未来而努力。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增加了加勒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交流,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相处融洽!加油!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0

新闻中看到《百鸟朝凤》的制片人方励下跪磕头,求各大院线为这部电影增加排片,这则新闻被多方转载。被方先生的行为深深打动,觉得太可怜了,于是买了张票,在周日带着琪姐毅然走进了电影院。孩子在家两星期了,一直在吃中药调理脾胃,每天吃药都像杀猪一样,外加调皮捣蛋,姥姥姥爷的忍耐到达了极限,勒令我看电影必须带走,也不管我看的是不是动画片。连我都不确定能看进去的文艺片,一个三岁半的孩子能呆到影片放映结束实属不易,虽然爆米花可乐供着,这里给琪姐点个赞。

依然迟到半个小时,我去的是爱琴海里的红星国际电影院,摸黑进去,还要拽着孩子随便找了个座位,四下一看,发现整个放映厅不到十个人。事实证明这部文艺片真的不是我的菜,片是好片,大咖都说好。影片画面优美,感观不特别宏大,情节紧凑,演员表演质朴而不做作。在当今的浮躁社会氛围下,能拍出如此纯粹澄澈的电影,证明导演真的是一个内心宁静有底蕴的人。怪只怪自己没那个文化底蕴,太low了,欣赏不了高雅的东西。

这里我大概分析出几个原因,首先,唢呐艺术起源于西北地区,与我这个东北大妞的成长背景离得比较远,不熟悉所以不懂欣赏,只能看个热闹。再则,影片里没有我喜欢的明星,我只认识陶泽如,谈不上喜欢,剩下的没一个脸熟的。大师级的导演吴天明我更是没听过,原谅我的无知吧!现今的社会处在快速发展的浮躁时期,大众多数只看脸,男不帅女不靓,再没风头正劲的演员,就吸引不了眼球。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外貌协会的俗人,也喜欢漂亮的事物,如果导演当初能稍微照顾下我们这些俗人,可能会吸引多些观众。最关键的,在剧里我没感受到能引起我共鸣的东西,不同于鸡汤电影《垫底辣妹》的回忆无穷,我也有些困惑。为什么就不能吸引我呢?内容我看懂了,表达了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对手艺渐渐失传的无奈,当游天鸣最后在师傅坟前吹起了“百鸟朝凤”,也揭示了悲剧的结局,就是唢呐艺术的日渐消退,后继无人。

这种结局也与国家不够重视传统文化有关系,当文化局的局长想录一段唢呐演奏的时候,游天鸣连人都凑不齐了,大家迫于生活压力都改行了,有的人工伤有了残疾,有的人得了尘肺病,这辈子都不能再演奏唢呐了,这种结局让人感觉特别无力!

在说说传统艺术,他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离开了特定环境,可能就没人再去欣赏了。拿京剧举例,我的爷爷奶奶等长辈很喜欢,到我父母这一代人,多数就不感冒了,等到我这一代更是欣赏不了,就不要再提我的孩子了。没人看了,早晚会被淘汰,好在国家比较重视,好多孩子也在学习,但是想再现辉煌则比较难了。之前一直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是继承传递,很少提到发展,至今没听过京剧有什么新的曲目,当然京剧创作难度肯定比较大。没有推陈出新,不能与时俱进,国家服持力度再不大,好多传统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再说回这部大师的绝唱之作,自己欣赏不了的东西不见得不好,还是建议大家走进影院看看这部电影,看惯了大片烂片也该换换口味了!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1

一部片子的质量,不是只看票房,它更取决于观看者的'质量。没看之前,媒体的所谓炒作,票房低的《百鸟朝凤》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可以说众说纷纭。站在个人喜好角度,谁都可以发言;倘若站在民族的高度,人文的角度,其价值又有多少人能够估量得了?"感动,回味无穷"是观后最大的感受。影片中那些朴实的话,让我收获很多。

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

打开百宝箱,师傅对徒弟游天鸣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随即,拿起一根唢呐兴致勃勃地演奏了一段,忽地栽个跟头倒地酣睡,嘴角露出甜甜的笑。有人说,师傅是为找到了传承人开心开怀;也有人说,师傅是在言传身教,真正的秘诀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不管何种理解,最重要的是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种声音,与外在无关。纯粹到,没有一丁点杂质,是忠于选择,对生命认真负责。师傅焦三爷,传授的不仅是唢呐这么技艺,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做人做事的态度。正如,师傅选中天分并不高的天鸣是因为,"你看见你父亲摔倒,扶他起来的那滴泪"。

厚德才能载物,人无所成时该问问自己修炼了多少德行。我们永远成为不了别人,要成为最好的。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精选


随着时间流逝,总有那么一些作品让我们记忆深刻。优秀的电影更能激发人的思考,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些触动你的点记录下来。一篇优秀的观后感应该言辞恳切,论点鲜明。您也在考虑认真撰写作品的观后感吧!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1)

作家三毛说:“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有梦想可追,是幸福的,因为心会跟着梦想一直在路上,即使是苦难,也是沿途最亮丽的风景。

妈妈常会陪着我看电影,她说:“你总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然后便慢慢地跟着影片里的人物一起长大。”从小,梦想就是个遥远的名字,就像太空与星际间的距离一样。昨晚,在泪花与抽搐声中,我第一次感觉到梦想原来可以这么真实,这么有力度。房间里妈妈眼含热泪地看着电影《百鸟朝凤》,连中途的广告也不缺席,唯恐错过了那些逐梦的细节。故事很简单,但逐梦的细节却感人肺腑。

故事围绕唢呐展开,吴天明为了父亲未完成的梦想,历经千辛万苦去拜师学艺,并凭着德行和刻苦,接过了焦三爷的衣钵。焦三爷的祖祖辈辈都是吹唢呐的高手,是一群能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为了将吹唢呐的梦想延续下去,焦三爷呕心沥血。当游家班的人纷纷去省城打工时,他怒火中烧,帮天明四处寻回弟子;在村长葬礼上,他带病为天明撑场子,并在吹《百鸟朝凤》时,吐血倒地,起身后,又劲头十足地为天明擂鼓伴奏;查出肺癌后,他忍痛卖了自家的牛,让天明去置办新的唢呐等乐器;临死时,申遗的县领导来访。焦三爷用一生在坚持并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所幸的是,唢呐的梦想还在,逐梦的脚步从未停歇,天明在焦三爷的墓前深情地吹着《百鸟朝凤》,唢呐声声,响彻街坊巷陌,它在很多人的心里活着。

妈妈看后,感慨了许久。她说,江西的两位舅公公也是吹唢呐的,不过他们纯属于喜爱,为了这梦想,他们在家里不断地练习,练到一定火候了,就有人请他们去吹喜宴和白事。后来这种传统的技艺大家不稀罕了,舅公公就外出打工了。然而,唢呐的梦想总会时不时地冒出来……现在,两位舅公公又开始玩起唢呐来了,妈妈说,家乡搞新农村建设,组织了一支乡村乐队,让舅公公的唢呐在各乡镇间巡回演出……此时,我仿佛听见了梦想拨节的声响。

梦想是蝴蝶的翅膀,有了它才有了翩翩起舞的舞姿。心怀梦想,就算细若微尘,也会有让人惊艳的崛起。朋友,如果你的梦想在蓝天,那就向上飞;如果你的梦想在远方,那就往前走。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2)

时代在变,不少的传统已经被遗留在过去,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想回味的时候都无从着手,《百鸟朝凤》不是个例,它是时代飞速发展的一个必然而又残忍的结果,我们可以去欣赏传统,但大部分的年轻人又是不愿意去继承传统的,在这个竞争激烈,利欲熏心的当下传统的东西并不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生活保障,没有物质基础,何谈文化传承。

年轻一辈的我们无法理解老人们眉飞色舞的讲述着的他们的年代,他们的信仰,以及他们的革命情怀,因为这些东西我们都只是听说,未曾见过,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去体会着他们的体会,为什么?就像写信这种事情,以前邮差就是无线光缆,而现在通信业这么发达,有人还会写信吗?也许吧!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对于一封家书的期许是远远大于一条短信的。传统的东西被更好的现代科技取代,两者比较我觉得你不能单用好坏去评价,这样对于旧的东西是不公平的,写信的人现在有吗?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大家都不愿意去写了,就像百鸟朝凤里面的那个唢呐一样,现在吹的人有吗!??有,肯定有!只是愿意听跟愿意吹的人少了。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就像现代科技跟传统一样,一样是你不能用好坏二字去评价一部影片,或者说她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群老人为即将失去的民俗文化的呐喊,他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更没有超能特效,甚至没有你能喊得出名字的演员,红白喜事连绵山丘的画面,说不上华美!说白了这无非就是讲述在八百里秦川上,一个吹唢呐的倔老头培养他徒弟继承他衣钵的故事,如果你能看懂,如果你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如果你也曾失去过心爱的东西或亲人,那么你一定能够理解焦三爷的倔强,你也能理解天鸣最后那无力的坚持。

我并不了解唢呐,那么高规格的百鸟朝凤就算吹了我也听不出它的玄妙,但我知道,从排场看德行,在那个纯粹的年代,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你有什么往的德行就配听什么样的曲儿,多余的不会。可现在,地位决定排场,有些珍贵的东西都可以忽略不计。

文字的苍白无法表达对日渐消逝的文明的一种惋惜,80年代出生的我们,看不到70年代的风景,也听不到60年代飘扬的歌声。可能,我们的当下就是最好的。但当我们追根溯源的时候,有些东西,我们就只能从历史书上、博物馆里看到了,就比如唢呐。很久很久很久以后,我们说给我们后一辈人听的时候,可能会给两张唢呐的照片,一段吹唢呐的视频或者遗留下来的一段录音。然后说:你看,这是很多年前盛行在黄河堤畔的一种民乐器叫唢呐。好听吗?可是现在已经没人会吹了,这段录音就将就着听吧!

言尽于此多说无益,影片结尾就像唢呐文化一样戛然而止。你会觉得突然,会觉得导演有点草草了事。也因为按一般套路来他应该会在结尾的时候来个华丽变身才对。唢呐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世界得以传承,然后轰轰烈烈的来一首百鸟朝凤气宇轩昂,斗志勃发。然而并没有!结局就是天明一个人在教三爷坟前独自吹响一曲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受用的百鸟朝凤。那么遗世独立,或许那就意味着唢呐的未来。那坟里埋的的不只是焦三爷,还有遗失掉的传统。

我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父母走在前面,你走在后面。突然一下摔了很痛,于是你放肆哭,撕心裂肺的,在地上打滚撒泼耍赖皮。一定要前面的爸爸妈妈回头扶起来。但爸妈就是淡淡的站在前面不往回走,并向你招手:宝宝乖自己站起来最后你的倔强执拗终究敌不过爸妈的坚持。哭累了你还得自己爬起来拉起爸妈的手,因为小小的你知道,终是拗不过强大的父母。传统的民俗就是跌倒的你,那些新时代的文明就是你爸妈。前面的那些情绪的爆发和宣泄,不过是妥协前最后的挣扎。

当你舍不得,又放不下一样东西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自己会死不瞑目?反正我会,我觉得,就算死了我都可能会哭醒。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3)

当时曾经大热,可惜未曾追逐。今天偶然一看,略微有些失望。

感觉挖掘不深。

整个电影要表达什么呢?唢呐作为一门手艺,曾经很受重视。吹唢呐的师傅就讲究传承,选人就很严格,练功不得马虎。一旦学成,可以一招鲜吃遍天,经济上可以养家糊口,社会上也有地位(迎接唢呐班子要行接师礼)。

但是,随着对外开放,洋乐器的竞争,社会需求逐渐减少,唢呐班子收入微薄,已经不足糊口,这门手艺就日渐衰落,从事者也日渐凋零。

整个电影,主要讲的就是这些。

再看它所弘扬的精神。

其一是作为百鸟朝凤这支曲子,轻易不吹,只有那些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受。逝者如果为人不善,给多少钱也不吹。唢呐一艺虽小,也可寓褒寓贬,有一个社会评价的功能,发挥着扬善抑恶的功效。

其二,是那个时代的师徒关系。徒弟要尊师,要勤勉,要知恩图报。师傅教了你手艺,挣了钱要感谢师傅。就像游天鸣和蓝玉一样,要赶紧帮师父割麦。而师傅对于徒弟,除了精挑细选,严格要求,还有爱护、体恤。电影中师父师母在雷雨天给送伞送衣服,接徒弟,都是这层意思。

似乎仅此而已。

它是否还缺些什么呢?比如对于人性的挖掘,或者是借助于镜头的表达,总感觉意思还有些浅。在缺少娱乐的过往,唢呐已足以承担点缀场面的重任,时过境迁,从内容到技巧都故步自封,它除了衰落还能怎样?

当然,这样的电影容易过审,因为它单纯。说到底,电影艺术也是一种言论,还是一种寓褒寓贬。

近期有被骂交警贴罚单而被拘留的,也有因为辱骂灾区人民被判徒刑的,还有因为妄议“四大发明”受到严惩的。言论环境如此,真让人不寒而栗。

末了想说:骂人不对,言者无罪。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4)

《百鸟朝凤》是一部讲述百年传承的唢呐帮从兴到衰的过程。电影用生动的故事以及性格鲜明的人物,调动观众的思路与情绪:严厉但有情怀的焦师傅,勤奋好学并坚持不懈的游天鸣,天赋凛然的蓝玉,善良好心的焦师娘……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已经渐渐忘却了中国百年的传统文化。面对这一切,焦师傅不止一次说:"别让唢呐在这里绝种",我认为这句话就像是"别让中国文化在这里绝种"一样是不言而喻的。

游天鸣成年后,和妹妹、蓝玉一起走在西安的大街上这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烈日当头,街上的人纷纷打起伞来。这时,蓝玉说:"天鸣,你就别干这行了,赶紧在这里找个工作吧。"游天鸣却说:"不用了,我曾跟师父发誓过。"正走着,看到一名唢呐艺人吹着唢呐,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身前放着一个碗——这名唢呐艺人在乞讨。这时,有两个正在逛街的女人不屑地掏出钱扔在那名艺人的碗里,然后艺人连忙起身久久作揖——然而那两个人连看都没看他。那一刻,游天鸣漆黑的眸子里窜出了一丝愤怒的火苗。我从游天鸣的眸子里看出了悔恨、悲伤以及惊讶——为什么中国的唢呐艺术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沦落到当街乞讨的地步?游天鸣一直把"唢呐是给自己吹的,不是给别人吹的"当成吹唢呐的初心。那一刻,要不是碍于旁人,他一定会冲上去质问他:"难道唢呐是用来乞讨的吗?难道中国的文化只是用来在别人面前乞怜的吗?"

我知道,西洋的东西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却不能被它蒙蔽双眼,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抛到脑后。我们应该自省一下,很多时候,很多人,很多想法,都是一种可怕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把眼前的新鲜事物放在第一位,而忘记了是什么在身后铺垫着他们如今的生活。他们总是有一个愚蠢的想法:保护非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所干的事情,我们普通人就过好每一天就行了。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是非曲直,其实并不重要了,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尽力建设传统文化与时代共存的中国吧!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5)

五一假期干的唯一一件有意思的事大概就是有幸提前在单向街看了已经去世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单向街还特意邀请了电影的主创人员,尤其是电影的执行导演参加放映结束后的交流活动。

稍微对中国电影有点了解的影迷都知道吴天明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不仅培养出第五代导演,比如陈凯歌、张艺谋、顾长卫等大部分导演,而且作为导演和演员参与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电影。

电影放映前循环播放了这几位导演对吴天明导演的评价的短片,其中分量最重的是《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他在访谈中毫不吝啬地直接表示吴天明导演是一位电影艺术的巨人,他个人与吴天明导演在信念上有许多相同之处,而且个人非常喜欢《百鸟朝凤》这部电影。

电影《百鸟朝凤》是导演吴天明的最后一部作品,于20xx年2月完成最后的剪辑版本,导演仅在一个月之后便离世了。电影观影结束之后,有朋友说起,这部电影作为导演的遗作似乎冥冥之中自有一种天意,电影中唢呐艺术家悲壮的坚守似乎正是导演对电影的坚守。

导演吴天明在一次访谈中曾直言不讳地说过:他们不屑于拍我那样的电影,就像我不屑于拍他们的电影一样。面对着中国电影行业的种种,吴天明导演一直坚守着他自己的原则,接二连三地拍出农村三部曲《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以及《变脸》等优秀作品,并在国际上获得许多大奖。

吴天明导演曾因为《没有航标的河流》中裸游露出屁股的镜头和电影《生活的颤音》中的接吻镜头而被要求删除镜头,甚至电影成为禁片。

导演更广为人知的电影《变脸》讲述的江湖艺人变脸艺术家的故事,而电影《百鸟朝凤》讲述的民间唢呐艺术家的故事。电影中的民间唢呐艺术家一直以匠人的身份自称为唢呐匠,他们一直把唢呐作为一种手艺传承下去。在他们的理念中,在黄河两岸的这片黄土地上就不能没有唢呐的声音。

这两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有相通之处,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惦念以及这些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所遭受的磨难的一曲挽歌。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传统文化和艺术正在被慢慢遗忘,越来越多的手艺失去了传承,成为历史。

电影中的无双镇是一个黄河边上的镇子,唢呐作为当地最重要的一种乐器,唢呐匠一直以来便广受崇敬。在当地,唢呐匠以班的形式接活演出。无论红白喜事,家家户户都要请唢呐匠帮忙演奏。事前要先到唢呐匠家中请来唢呐匠,到家门之时还得行接师礼。处处都表现得尊重无比。

红事喜庆,自不必多说;但白事肃静,规矩颇多。唢呐匠出活分为四台、八台,指的是出场人数和乐器种类以及曲目的不同。一个讲究的唢呐匠并不以给的酬金多少来出活,而是以死去的人在当地留下的口碑来定。

在白事中,有最高级别的一首曲子称为《百鸟朝凤》。唢呐一响,百鸟来朝,并不轻易演奏。生前即使为当地大户家财万贯,却排挤过同村之人,虽千金重筹、磕头跪拜也不可演奏;而德高望重造福百姓者,一文不取也可演奏,甚至身体不佳吹出血来也必须坚持演奏,作为对死者最后的敬意。

《百鸟朝凤》这首曲子在演奏时不仅仅是死者生前品行最高的评价,也是一个唢呐匠的荣耀。因为这首曲子,一代弟子只传一人。这个人不仅在唢呐技术和觉悟上要高于常人,更要在品行道德上受人尊敬。学成之人自然成为下一代的唢呐班班主,肩负着传承唢呐的责任。同时,演奏这首曲子用的唢呐有且只有一只,这只金唢呐代代相传有上百年的历史,只用作吹奏这首《百鸟朝凤》。

电影中当代唢呐班班主焦三爷一生收徒无数,也培养出许多能接红白活的弟子,但一直迟迟没能找到能够传承《百鸟朝凤》的弟子。天鸣和蓝玉作为最小的两个弟子先后拜师学艺。蓝玉天赋异禀气力充足,唢呐技术上也稍胜一筹;天鸣气力不够,却宅心仁厚忠孝两全,最终成为了《百鸟朝凤》的传承者。

随着时代的变迁,焦三爷日渐老去,学成出师的天鸣带着众位师兄弟成立了自己的唢呐班,开始接活演出。虽然电影中没有明确表述时间,但从电影中的城镇景象和交通工具,大致可猜测已经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或者2000年初。

改革开放为这个黄河边的小镇也带来了新的风气,人们对传统礼节越来越不重视了,一切以钱作为准则。唢呐匠进门,再也无人行接师礼;演奏过程中直接表示不用太认真;演奏结束之后直接甩一个大红包。而更细节的是,接到红包的唢呐匠们并没有觉得之前的种种是不尊敬,反而沾沾自喜。

随着洋乐队的到来,天鸣的唢呐班所能接到的活赚到的钱越来越少,众师兄弟们纷纷开始退出唢呐班,打算进城务工。原来以儿子成为唢呐匠为傲的天鸣父母都开始要求天鸣放弃唢呐了。

在一次出活之前,天鸣凑不齐人手,最后只得师父焦三爷出马才能把这些准备离开的师兄弟重新聚起来。这过程中有一段,焦三爷和三师兄对峙的戏,三师兄瘫痪的母亲坐在黑暗的屋内床头,焦三爷愤怒地把三师兄打包好的衣物乱扔,而三师兄只是默默不作声。

师徒之间各有各有无奈之处。师父三爷看不起这欺师灭祖的弟子却又深知弟子家中的凄惨;弟子羞愧不敢当却又不得不另谋出路。对峙许久之后,三师兄终究还是没继续吹唢呐,而进城务工去了。

洋乐队的冲击,百姓对传统艺术观念的改变以及每个唢呐匠人的生活经济压力,让唢呐班最后以解散告终,只剩下天鸣一个人和焦三爷一起坚守着唢呐匠最后的尊严。焦三爷酒醉之后无奈地说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之后,焦三爷被查出肺癌晚期,最终离世。三爷去世前还卖了家中唯一一头的黄牛,给天鸣置办了新的唢呐家伙,要求他重振唢呐班。电影的最后,天鸣独自一人站在三爷的坟前,给他吹奏最后一首《百鸟朝凤》,虚化的画面中是正襟危坐的三爷,听完这最后一曲之后,满意地露出笑容,大步地朝黄泉走去。

电影就此结束,电影的内容简单直接而动人,有两个细节需要再说一下。

其中一个电影中有当地文化局的局长找到焦三爷家中希望能给唢呐演出录音,作为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可想而知,这是近几年来政府大力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虽然不知最终成果如何,但或多或少有些保护作用。或许自此之后,唢呐艺术不再深入民心成为民间艺术,反而束之高阁成为高雅艺术了。

第二个细节在唢呐班与洋乐队冲突时便想到为何双方一定要你死我活。似乎在传统艺术家的眼中,外来的都是乱了规矩的,都是些不好的,必须驱逐。据同看的朋友说,这部电影中最后天鸣在焦三爷坟前吹奏唢呐时的背景音乐是唢呐和西洋管乐的结合。虽然电影中没有明确表达这个含义,但在音乐中做到了东西结合,传统艺术和外来艺术的融合。

最后安利一下,这部电影将在6号上映,恰好与《美国队长3》同日上映,不难预测这部电影在排片上将会遭到挤压,甚至成为影院一日游的电影。不过这两部电影不可比较,作为漫威粉的我也会去看美队,但也同样会去支持这部大师绝响。希望真正爱电影的影迷们能在吃爆米花看漫威大片的同时,也支持一下这部电影。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6)

这是一条弯曲的河流,河面宽广。河边长着高高的芦苇,风一吹,芦苇跳舞一样摆了起来,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河岸上站着一个少年,他上穿蓝白条纹的圆领短袖,下着深蓝色长裤,两腿微微叉开,双手拿着一根一人长的苇杆。苇杆一头含在少年的嘴里,一头浅浅的斜斜的探入水面。少年蹙着眉,双眼死死地盯着水面,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开始吸起水来。他圆鼓鼓的脸颊渐渐瘪了下去,凹成了两个小坑,水面也随着苇杆的抖动,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

突然,少年停了下来,扔下苇杆,双手合十,小心翼翼地往手里吐出了一口水。看着那口水,他高兴地大喊:“我吸上来了!我吸上来了!!”他一下子跑回了师傅家,大声对师傅说:“师傅,我吸上来了!”结果,师傅却又给了他一根两倍长的苇杆。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总是做一会儿作业就想玩,干一会儿家务就叫累,上一个兴趣班,一开始兴致勃勃,等觉得有难度了就想放弃。吸水这么枯燥的事,如果我是他,我一定吸了一分钟就不干了,而他为了这一口水却实实足足吸了十天。想到这里,我觉得他真的很能坚持,他一定会成功!

后来,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骄阳,他都日夜不停地练习吸水。虽然他不是天赋最好的学生,但他的坚持和实干得到了师傅的肯定,他最后成为了《百鸟朝凤》唯一的传人。

电影看完了,少年吸水的画面却一直印在我脑海,时时提醒我:要坚持才会成功!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7)

“如果你能够在这个周末给我们排一场黄金场,老方立马给你磕头,给你下跪,你信不信?……为了吴天明导演的心愿,为了观众,我愿意跪求你们。”5月12日晚8点,近期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志愿者、著名制片人方励在微博开启直播,下跪磕头恳求院线经理在接下来的周末为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增加排片。已有白发的人跪在视频前,一时令看者心中五味杂陈。

《百鸟朝凤》是一部感情电影,由吴天明导演,陶泽如、郑伟、李岷城主演。影片讲述了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陶泽如饰)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其实心怀热血。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这几日关于《百鸟朝凤》的话题讨论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制片人方励的下跪求拍片,再是所谓的“道德绑架”问题,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啊!在各种舆论的渲染下《百鸟朝凤》的票房单日突破700万,成为了文艺片小众市场里的“黑马”。对于小众市场的文艺片而言,很多时候并不是影片质量不高、情怀不够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商业片挤去了犄角旮旯,只能是“自古多情空余恨”了。不得不说此次制片人方励的动情与决绝让电影市场为之一振,且不说他的营销手段如何,也不说他是不是道德绑架,只说他为了让吴天明导演的遗世之作为大家所知做出的牺牲和努力就值得所有电影人敬佩。

单单是别具一格的营销手段不至于让所有的观影人失去理智冲进电影院观看。《百鸟朝凤》的票房其实也说明了它所具有的价值。看过《百鸟朝凤》的大部分观众都还是从电影中有所感触的。就像观众说的:“传承是一种坚守的信念,需要付出毅力与决心。《百鸟朝凤》整个故事情节都带着情感,到最后渲染着一种沉重的惋惜。”一部好的电影总会让人有所收获。

《百鸟朝凤》一部关于唢呐和传承的电影,这部电影里贮满温厚而朴实的真情之美,饱含浓郁又醇烈的乡土情怀,承载欣慰与悲怆的现实刺痛。片子的内容并不复杂,也没有使用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摄影技巧和构图。充满质感和柔情的角度,平凡的生活画面,老一辈纯粹的语言文化及妙趣的肢体表达都很好的融入到了剧情。

影片前三分之二部分都是在讲天鸣刻苦学艺的磨难,以及他与蓝玉之间的竞争。师傅对待二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资质平平的天鸣受尽冷落,终日用芦苇秆来吸取河水来练功;天赋极高的蓝玉倍受抬爱,时常跟随师兄弟外出观摩表演。但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天鸣勤加苦练的持之以恒最终让其胜出,被焦三钦定为《百鸟朝凤》的传人。

“八方该地泽,威凤忽来宾。向日朱光动,迎风翠羽新。”百鸟朝凤,有凤仪来。影片中唢呐吹出的《百鸟朝凤》恸天坼地,时而婉转幽怨,时而是清澈激越,就像是唢呐的时代一般。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有两个场景,一个是师父焦三爷救场时用尽全力吹响《百鸟朝凤》,那顺着唢呐碗口流出的殷虹血滴真可谓是“一声声是一点血”啊,足以叫观众心碎不已。还有就是影片的结尾,“智者无言宿儒泪,余音绕梁青松心”,瓦解分散的唢呐班再也无法重组,天鸣孤独一人流泪在恩师焦三的坟前吹响《百鸟朝凤》,那唢呐声绕坟悲鸣,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也许《百鸟朝凤》没有《美国队长》那样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奢华大气的场面,更没有《复仇者联盟》那样叹为观止的特效。但有“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朴素的人性写实以及对传统艺术、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因此,吴天明导演的遗世之作还是值得我们去观看,去思考的。不要仅仅是“昆山玉碎唢呐鸣,凤去尽留是悲歌”的空遗恨!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8)

在游天鸣小时候,父亲就拉他去焦三爷那里学唢呐,想让天鸣完成他未圆的梦想——当一名唢呐匠,并学会“百鸟朝凤”。

焦三爷看他天分不好,不肯收他。后来天鸣父亲摔倒,天鸣的那滴眼泪感动了焦三爷,勉强收下了天鸣。之后,天鸣每天刻苦训练,十分勤奋。但让他苦恼的是,为什么还不学吹唢呐?

过了些时日,一个孩子也来学吹唢呐,他叫蓝玉。天鸣与蓝玉很快成了好友,他俩天天一起训练,后来又一起吹唢呐,俨然一对亲兄弟。

时光飞逝,他们已经学了几年唢呐,焦三爷在传声仪式上郑重地将天鸣选为了自己的“接班人”,并准备教他“百鸟朝凤”——那是一首无比尊贵的曲子,唢呐匠在每代徒弟中只能教一个人,天资最好,德行最好的一个人。学会它,是唢呐匠的最高目标!天鸣非常兴奋,这意味着他可以实现父亲的梦想了。

天鸣一直在焦三爷那里学到了二十五岁,正式成立了“游家班”。但一些事令天鸣与师傅十分苦恼:人们对他们越来越不尊重,出活的机会越来越少,人们给的钱只是原来的三分之一……令他最为担心的是,师傅得了肺癌,只能活一两个月了!天鸣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悲痛万分,天天照顾着他师傅,但仍然没有留住焦三爷……面对着亲朋好友的劝阻,面对着中国民族乐器逐渐衰落的趋势,他还是执着而坚定地拿着唢呐,决心要把唢呐传承下去……

看完这部影片,我对影片最后天鸣的坚持十分赞赏。他明知吹唢呐赚的钱越来越少,他也明白现在大家在红白喜事上都请“洋乐队”,但他仍然坚持吹唢呐。当别人劝他找个工作时,他只是平静地答道“我给师傅发过誓了。”这句话不仅包含着天鸣对唢呐的热爱,更是表达了他对师傅的敬重!天鸣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深学习!

天鸣与蓝玉睡的稻草着火后,天鸣先把蓝玉的唢呐抢了出来,而自己的唢呐却因离火太近而遗落在火中,后来还挨了师傅一巴掌。你们也许会不以为然:不就一支唢呐嘛,能有多贵,何必扇巴掌?天鸣先抢出蓝玉的唢呐也可能只是偶然呀!

但,你们想想,一支唢呐在唢呐匠心中中的价值有多高?焦三爷在天鸣小时候就说过:记住,唢呐离口不离手!这句话就是要表达唢呐十分重要,要认真地保护。这点从影片中游家班打架,焦三爷望着地上摔碎的唢呐时的神情就能看出来了。而天鸣的举动属于偶然吗?不是。因为当时的物品对人越重要,人们的思维相对越清晰。可以确定,天鸣当时选择蓝玉的唢呐是经过短时间思考的,而不是偶然的。那就说明,天鸣在危急时刻,有着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在对他那么重要的唢呐面前,他却仍然可以做到舍己为人,让我十分敬佩!

天鸣在刚开始训练时苦练吸水。日复一日地面对着阳光的暴晒,他仍然坚持蹲在河边,嘴中含着一根芦苇杆,脸因用力而通红……看着他这么勤奋,我不禁略带羞愧地想着我自己:上个月买了一只埙。拿回来吹了吹,觉得难学,就搁在角落里攒灰了,也不肯用功……现在转念一想:人家学吹唢呐都得吸几个月的河水呢!无论是哪种乐器都得努力,哪有一学就会的道理呢?于是,我决定以后多学学天鸣那种刻苦的精神,认真钻研埙吧!

唢呐为什么衰落了?这是因为引进了外国的乐器,从而轻视了民族乐器。这有错吗?引进外国乐器当然没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进步,但是不能因此而抛弃了传统文化。我们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元素,这才是均衡发展,这才是真正的进步!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9)

影片的导演吴天明,今天的年轻影迷知道得不多,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风云人物。作为导演的吴天明,拍出过《人生》、《老井》、《变脸》等荣获国内外大奖的名作,在上个世纪—十年代可谓领一时之风骚。而吴导更为人所称颂的,是他成人之美的伯乐风范。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期间,他亲手扶持了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拍出各自的成名作。可以说,没有他也就不会有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说到开拓风气、扶持新人,吴天明是他那一代电影人中的翘楚。正因为如此,他于3月逝世的消息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影坛。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的遗作,其实在20xx年就已经完成,并夺得了当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然而由于农村艺人的题材实在与商业流行太过格格不入,难以找到发行者,拖延至今年才得以公映。缺乏艺术院线的发行渠道是今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弊病,这造成《百鸟朝凤》这样的艺术电影无法定位合适的观众群,也使有心的观众难得接触到这类佳作。

影片讲述了传统唢呐艺术在新时代的遭遇。表面上,剧情的主角是年轻艺人游天鸣,他的学艺和成长贯穿了整个故事,而实际上,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才是电影的真正主角。通过徒弟的视角,老艺人对传统音乐的热忱,以及面对新时代的焦虑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实力派演员陶泽如饰演的焦三爷可谓形神兼备,将一个农村艺人朴实外表下的脉脉温情和铮铮铁骨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真正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也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民间艺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民乐的精神和灵魂。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吴天明这代导演的心结。可以说,关于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贯穿了第四代导演和受他们影响的第五代导演的全部创作。在他们崛起的八十年代,中国刚刚走出动乱的阴影,反思的浪潮主导着整个社会。“什么才是中国的?”和“中国该往何处去?”这样的问题远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吴天明的《老井》、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长长的名单里,洋溢着的都是导演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乡土大地、传统艺术、祖先传承等都是他们热衷于表现的意象,主导了中国影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

因此《百鸟朝凤》所展现的,绝不只是一群艺人的人生故事,更是吴天明导演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思考。“金木水火土”五个村庄簇拥着的“无双镇”,象征了传统中国的空间格局。唢呐乐班与西洋乐队的交锋,象征了传统中国与西洋文明、市场大潮的冲突和对峙。《百鸟朝凤》背后象征的传统道德的衰落则指涉了几十年来的礼崩乐坏和人心不古。甚至男主角“天鸣”(原著如此)也与导演的名字谐音,夫子自道之意跃然银幕之上。可以说,吴天明导演的收官之作延续了他从《老井》到《变脸》一以贯之的人生思考,依旧在用影像讲述着他心目中的那个“中国”。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影片折射出了这种思考的局限。主角练习吸水时,两个路人的对话泄露出关于“传统艺术”的真相——在所谓的“传统社会”里,乐户本是贱民。在科举、通婚方面饱受社会歧视的这一阶层,与娼妓、乞儿、皂吏等同流。在焦三爷口中从道光年间就风光无限的这个行当,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想像。一面受着东家“接师礼”的叩拜,一面坐在太师椅上吹奏《百鸟朝凤》的待遇,很可能只在—结束之后的短短十几年里才有。再往前,“破四旧”的魔爪无所不在,往后,市场化的大众娱乐潮流席卷城乡,唢呐匠都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精英文化的破碎,大众娱乐的匮乏,才能孕育出天鸣的父亲那样将唢呐匠当做高贵职业的农民,也才能营造出扶老携幼争听唢呐的草根氛围。

由此可见,吴天明真正怀念的或许并非“传统”,而是那个刚刚走出浩劫,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那是个还没有被商业力量所吞噬,一切尚有可能的年代。老唢呐匠和唢呐的命运,恰与吴导和这部遗作的命运相映成趣,一样令人唏嘘。

影片自然也有一些局限,例如在配乐方面,西洋乐器吹奏的画面和声音时有脱节。在表现压轴曲牌《百鸟朝凤》的时刻,响起的却是中西合璧的电影配乐,这都不免令人失望。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在焦三爷逝世的199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还没有进入官方的文化工程。民间艺术的转机,还得再等十年才能到来。

当然,这些缺点瑕不掩瑜,都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佳作。不夸张地说,撇开“土气”的外形,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桥段设置、人物塑造都完胜90%以上的院线电影,包括好莱坞产品,文化内涵就更不用说了。在致敬青春、拜金时髦的城市题材电影霸占了主流影坛的今日,去看看上一代导演对于电影的独特理解,看看他们眼中“原生态”的另类中国,或许才是这几天最时尚、最非主流的选择。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10)

上个周末,陪孩子去看《美国队长》,座无虚席,我们只买到了第二排偏角的位子,仰脖子看,不到五分钟就睡了,一直睡到影片结束。期间,我挣扎着醒来几次,不到一分钟就又睡去,在震天动地的打斗声中,这是我睡得最好的片子。出场时瞥见电梯拐角一张海报“大师绝唱——百鸟朝凤”,吴天明导演的遗世之作。心里开始惦记这片子。

看到《大唐玄奘》已经快下线,担心《百鸟朝凤》也会同样命运,看过玄奘第二天不歇气地看了《百鸟朝凤》。观感如是:

情怀,是不争的事实。看片前我曾和朋友讨论什么是“情怀”,不为名利只为理想去做一件事情,这就是情怀。能去拍摄《百鸟朝凤》这样的电影,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情怀。此片的题材、它想告诉人们的东西,在当今这个环境非常难得。传统文化的失落不仅是文人关心的,大众更应该有所知觉,最好的东西并不是流行的东西,而一部电影是连接大众最好的桥梁。作者想说的不仅是这些,音乐失落的背后有传统道德规范的失落,人们在不同阶段对唢呐艺人的尊重与轻视对比鲜明,令人痛心。

坚守,是它的主题。当焦三爷选择唢呐传承人的时候,估计大多观众猜错了,人们一般会认为主角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地当上传承人,一定得历经磨难方才修成正果。这时候大家还沉浸在对唢呐的崇拜氛围中,想不到未来变故,更想不到此片并非一个传艺故事那么简单。焦三爷如先知一般,放弃了技艺更好的蓝玉,选了木讷踏实的天鸣,传了看家曲目百鸟朝凤。能够把传统技艺坚守到最后的必然是天鸣这样的人。

德行,是另一个主题。死者能不能受用百鸟朝凤,标准不是钱而是雇主的德行,就这一点,唢呐匠在旧时代拿住了尊严。选传承人也要德艺双馨,以德为重。

情怀,坚守,德行,这三条正是现今最稀缺的东西,就凭这,电影是立住了,值得一看,更何况吴天明第五代导演教父的名头,陶泽如那荡气回肠的演技,根本不用发行人在微信里给人下跪!求求大家进电影院看吧,我都不知道这是在为传统文化流泪还是在打文化的脸?!

以上三条是不争的事实。此外,从电影作品的角度看,唢呐艺术的魅力渲染稍嫌不够,特别是百鸟朝凤这个曲子,之前做了那么多烘托,当师傅教两孩子在树林里分辨各种鸟叫声的时候,我是多么期待这些鸟叫到最后可以众星捧月般地出现在百鸟朝凤压轴曲里。影片最后,百鸟朝凤曲出现了两次,一次由焦三爷领衔在村长葬礼上演奏,一次是游天呜在师傅坟前吹奏,两次演奏均没有达到预期的强烈效果。这里可以参考的是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的斗琴桥段,即便是我这种不懂音乐的也被震惊得瞠目结舌。做为一部音乐主题片,音乐气氛让人颇感遗憾,此片如果作曲或音乐监制换成赵季平,做故乡的音乐一定会增色很多。三十年前吴天明导演、赵季平作曲的《人生》忽然萦绕耳际,那熟悉的旋律,是乡土的、忧愁的、动人的,成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焦三爷是成功的,而作为新旧传承核心人物的游天鸣,性格塑造不甚完整,他所面临的迷惘不够深刻,他对艺术的爱也有点莫棱两可,先是为了圆他爸的梦,后来又是谨尊师命,似乎他的坚守只是对焦三爷的承诺,跟自己的内心没啥关系,或者他的内心始终没向观众坦露。缺乏一个契机让人物实现成长并达到完整。从头到尾,主人公游天鸣是一个沉闷的角色,影史上有内涵的沉闷角色很多,比如《简爱》的罗彻斯特,沉闷却充满内涵与激情。而天鸣的沉闷中只有沉闷,没内容,没激情。此处可以参考去年的获奖影片《爆裂鼓手》,里面的年轻人也非常本色,成长的力度却很大,你感到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使他成为了他自己。头号人物没立起来,我认为不能怪演员,要怪也只能怪故事,年轻演员的形象其实很本色、很到位。从故事结构来说,他承载的甚至是第一主角的重担,结果因为这个人物有些弱,使人们误以为焦三爷是第一主角。在主题表达上,社会性有余,人性层面的开掘失之不足,县文化馆领导找他们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段有点突兀,和整个影片的悲剧基调不符,以至于我老怀疑是为了拿龙标过审故意加上的。

最后,对民族音乐的前途探讨不够过瘾,并非不满他的悲观——吹索呐的变成要饭的在西安城墙上表演。悲剧自古以来就是真正的正剧,伟大的`作品都在批判现实,都是悲剧。但是,此片对民乐前途的表达有点简单和草率。相比导演之前拍摄的《人生》《变脸》《老井》,这部电影并没有突破自已。然而吴老以70多岁的高龄导演了这部情怀之做,令人佩服,值得尊敬,对当今浮燥的电影市场来说,是一部表率之作。吴老,一路走好!

我在上周三观影的时候,坐者寮寮,今天是周日,一周的口碑效应开始显现。在给爸妈订票的时候,我惊喜地发现,院线对这部片子的排片已经增加到从早到晚每小时一场的密度,尽管是在小厅放映,但面对《美国队长》这一强劲的挡期对手,它的表现已经获得院线的青睐。

我将这部值得一看的电影推荐给爸妈,他们又邀请了一对夫妇朋友一同观看,四位老人怀着兴奋的期待走进影院。此刻,我正坐在影院里的影吧一边写影评一边等待他们出场,回家的路上听听他们的想法吧。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11)

近期的影院里,有一部叫《百鸟朝凤》的电影在静悄悄地上映着。在《美国队长3》为首的商业电影大潮中,也许没几天就会销声匿迹,但我要说,这可能是今年最值得去电影院观赏的影片之一。

影片的导演吴天明,今天的年轻影迷知道得不多,却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忽略的风云人物。作为导演的吴天明,拍出过《人生》、《老井》、《变脸》等荣获国内外大奖的名作,在上个世纪_十年代可谓领一时之风骚。而吴导更为人所称颂的,是他成人之美的伯乐风范。担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期间,他亲手扶持了田壮壮、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拍出各自的成名作。可以说,没有他也就不会有第五代导演的崛起。说到开拓风气、扶持新人,吴天明是他那一代电影人中的翘楚。正因为如此,他于3月逝世的消息几乎震动了整个中国影坛。

《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的遗作,其实在xx年就已经完成,并夺得了当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然而由于农村艺人的题材实在与商业流行太过格格不入,难以找到发行者,拖延至今年才得以公映。缺乏艺术院线的发行渠道是今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大弊病,这造成《百鸟朝凤》这样的艺术电影无法定位合适的观众群,也使有心的观众难得接触到这类佳作。

影片讲述了传统唢呐艺术在新时代的遭遇。表面上,剧情的主角是年轻艺人游天鸣,他的学艺和成长贯穿了整个故事,而实际上,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才是电影的真正主角。通过徒弟的视角,老艺人对传统音乐的热忱,以及面对新时代的焦虑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实力派演员陶泽如饰演的焦三爷可谓形神兼备,将一个农村艺人朴实外表下的脉脉温情和铮铮铁骨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是一个真正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艺匠,也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民间艺人,延续了中国传统民乐的精神和灵魂。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吴天明这代导演的心结。可以说,关于国家和民族精神的思考贯穿了第四代导演和受他们影响的第五代导演的全部创作。在他们崛起的八十年代,中国刚刚走出动乱的阴影,反思的浪潮主导着整个社会。“什么才是中国的?”和“中国该往何处去?”这样的问题远不仅仅是形而上的思辨,更是关系到每个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吴天明的《老井》、陈凯歌的《黄土地》、张艺谋的《红高粱》……长长的名单里,洋溢着的都是导演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乡土大地、传统艺术、祖先传承等都是他们热衷于表现的意象,主导了中国影坛十余年的创作历程。

因此《百鸟朝凤》所展现的,绝不只是一群艺人的人生故事,更是吴天明导演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思考。“金木水火土”五个村庄簇拥着的“无双镇”,象征了传统中国的空间格局。唢呐乐班与西洋乐队的交锋,象征了传统中国与西洋文明、市场大潮的冲突和对峙。《百鸟朝凤》背后象征的传统道德的衰落则指涉了几十年来的礼崩乐坏和人心不古。甚至男主角“天鸣”(原著如此)也与导演的名字谐音,夫子自道之意跃然银幕之上。可以说,吴天明导演的收官之作延续了他从《老井》到《变脸》一以贯之的人生思考,依旧在用影像讲述着他心目中的那个“中国”。

然而也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影片折射出了这种思考的局限。主角练习吸水时,两个路人的对话泄露出关于“传统艺术”的真相——在所谓的“传统社会”里,乐户本是贱民。在科举、通婚方面饱受社会歧视的这一阶层,与娼妓、乞儿、皂吏等同流。在焦三爷口中从道光年间就风光无限的这个行当,其实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想像。一面受着东家“接师礼”的叩拜,一面坐在太师椅上吹奏《百鸟朝凤》的待遇,很可能只在_结束之后的短短十几年里才有。再往前,“破四旧”的魔爪无所不在,往后,市场化的大众娱乐潮流席卷城乡,唢呐匠都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在这段时间里,由于精英文化的破碎,大众娱乐的匮乏,才能孕育出天鸣的父亲那样将唢呐匠当做高贵职业的农民,也才能营造出扶老携幼争听唢呐的草根氛围。

由此可见,吴天明真正怀念的或许并非“传统”,而是那个刚刚走出浩劫,百废待兴的八十年代。那是个还没有被商业力量所吞噬,一切尚有可能的年代。老唢呐匠和唢呐的命运,恰与吴导和这部遗作的命运相映成趣,一样令人唏嘘。

影片自然也有一些局限,例如在配乐方面,西洋乐器吹奏的画面和声音时有脱节。在表现压轴曲牌《百鸟朝凤》的时刻,响起的却是中西合璧的电影配乐,这都不免令人失望。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问题,例如在焦三爷逝世的199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还没有进入官方的文化工程。民间艺术的转机,还得再等十年才能到来。

当然,这些缺点瑕不掩瑜,都不妨碍这部电影成为一部佳作。不夸张地说,撇开“土气”的外形,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桥段设置、人物塑造都完胜90%以上的院线电影,包括好莱坞产品,文化内涵就更不用说了。在致敬青春、拜金时髦的城市题材电影霸占了主流影坛的今日,去看看上一代导演对于电影的独特理解,看看他们眼中“原生态”的另类中国,或许才是这几天最时尚、最非主流的选择。

百鸟朝凤电影观后感(篇12)

吴天明导演的这部电影两年前就上映了,我昨天才在网上观看。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演员一个都不熟悉,没有一线大牌,却让我感到十分顺畅自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做作,感受不到表演的痕迹,相当真实感人同时也有艺术升华,就连少年时期的游天鸣和他的师弟蓝玉,两个孩子都演得那么好。可见真正的好作品,不一定非要请什么著名影星,不一定花费巨额的投资,尽管可能票房不那么好,但是只要肯于精心打磨雕琢,它必定是埋藏在浮华乱石堆中的一块宝玉。正如电影主人公所坚守的唢呐艺术一样,有一天很可能会被人们遗忘,但是那种热爱、专注、极致并为之付诸一生的精神,永远能直击人们的灵魂深处。

学艺先学做人

早年的陕北黄土高原上,老百姓红白大事都要请唢呐乐队演奏,唢呐班很受人们的敬重。游天鸣的父亲为了圆自己的梦,把儿子送到无双镇最出名的焦三爷家里学艺。可是这支看起来简单的唢呐,却没那么容易学。终日枯燥的肺活量练习,师弟蓝玉被师父的夸奖,小天鸣内心遭受了巨大的挫败感,他偷偷溜回家来,可是偷听到父亲对他的自豪和愿望,又让天鸣转身坚持下来。经过用心的勤学苦练,终于他学会了吹奏各种鸟的叫声,并成为了师父的接班人,焦家班也改称了游家班。

天鸣一直不明白师父为什么把班主的位子交给了自己,而不是天资和技艺更高于自己的师弟蓝玉。后来天鸣在演出之余回去看望师父师母,师父高兴喝了几杯酒,告诉他:“当初你爸送你来学艺,我知道你天分差了些,但是你知道我为什么同意收了你么?”天鸣回答道:“您是怕我爸把我打死?”师父说:“不是,我是看到你爸跌倒后你慌忙去搀扶,你眼里流出的一滴泪。”

学艺先学做人,这是焦师父一直传授给弟子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个行当里,一般根据家属出钱的多少确定演出规模,四个人组成的小型演出叫“四台”,八个人组成的叫“八台”,最高级别的一首曲子叫《百鸟朝凤》,焦师父一直坚持这首曲子只能吹奏给德高望重的逝者,哪怕给钱再多,只要生前人品有问题,焦师父也会断然拒绝。一位老村长过世了,家里穷,请不起八台,焦师父知道他曾经带领群众打过鬼子,一直为村里大事小情做贡献,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敬重,亲自带队给老村长演奏了这首曲子。

师父送给天鸣和蓝玉一人一支祖传的唢呐,并叮嘱他们一定要”唢呐离口不离手”。一次演出后睡觉时孩子踢倒了油灯点着了柴禾,蓝玉拉起天鸣就跑,天鸣惦记着唢呐,蓝玉说别管了逃命要紧,可是天鸣还是奋不顾身从火堆里抢出一支唢呐来。天鸣接班后,蓝玉十分嫉妒,愤然离开师父转行了。多年以后,见到天鸣,道出了心声:“师父多亏把唢呐班交给了你,他是看中了你的人品,不然我这没长性的人,遇到你这些困难早坚持不下去了。”

专注极致,一生只够做好一件事

在别人眼里,他可能不过是个“唢呐匠”,但是焦三爷把这件事作为毕生的艺术与事业。为了让天鸣练习肺活量,他从粗到细、从短到长削了好几根芦苇管让徒弟吸河水,吸不上来不准回家吃饭。小天鸣每天从早吸到晚,练会了短的练长的,长的比他的个子还要高。师父告诉他,师父小时候也是这么被他的师父锤炼出来的。

焦师父有一箱珍藏的传家宝,是从清朝师祖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长短不一、用途多样的各式唢呐。看到徒弟们学有长进后,从中拿出两件分别交给他俩,并叮嘱一定要保管好保养好,“每次我吹完都用你师母缝制的布袋把它们包好,唢呐离口不离手”。师父每天带着两个徒弟练习吹奏,从气息到指法,细致到每一根手指尖滑过唢呐孔的速度与角度。影片到这里摄像师给了焦师父指法的特写镜头,劳动人民粗糙的手指,在唢呐孔之间流畅地划过一道道优美的曲线,配合气息吹奏出了一曲曲美妙的音符,刹那间让我对这种深深扎根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草根艺术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为了学习百鸟朝凤,他们到芦苇荡里练习听各种鸟的叫声,蓝玉只能听出一两种,天鸣可以听出七八种,焦师傅则能分辨和模仿出十多种鸟叫。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天鸣终于学会使用不同的唢呐吹出各种鸟的叫声,师父也最终决定教他学习唢呐班这个行当被认为最顶级的曲子《百鸟朝凤》,天鸣和他的父亲都如愿以偿。

这种追求极致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焦师父吹唢呐上,也体现在他的生活里。天鸣回去看望师父师母,给师父带了石头村最好的烟叶,师父告诉他如何识别石头村里山坡上和山脚下种出的烟叶的区别。师父对徒弟不忘师恩打心眼里高兴,拿出了多年前他从师兄老家酒窖里打回来的“一滴水都没有”的原浆,将封藏了多年的陈酿与爱徒分享。贫穷,从来都不应该是降低精神品味的借口,只要你对生活充满热爱,有一颗追求极致的艺术之心,无论在何种境遇,都会有高品质的人生。

哪怕任何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成了艺术。反之,任何一门艺术,必须经过千锤百炼的极致雕琢,才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为了做到极致,可能需要用一生去打磨,去努力,去锤炼。曹雪芹一辈子只写了一本书,86版的《红楼梦》电视剧一个月才拍一集,86版的《西游记》前后拍摄历时17年,而主角每集片酬只有几十元。之所以被公认为经典之作,源于剧组不惜工本耗时耗力的拍摄,源于每一个演员对原著角色的透彻理解与精准拿捏,源于每一个人对极致艺术追求的匠心。而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一辈子将要换多少个工作、做多少事情!可是,夜深人静时仔细想一想,有哪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了呢?我们所追求的经历丰富,不过是积攒了很多蜻蜓点水般的肤浅。

相信《热门精选:百鸟朝凤观后感汇总6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百鸟朝凤观后感3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