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 > 地图 > 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

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2022-04-18 来源:互联网

范文热搜:终身成长读后感(5篇)。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一)

人和人的区别,在于出生环境,在于贫富差距,而更多的,在于思维方式的区别。

1、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

《终身成长》这本书大概可以为我们解释社会人的两种区别: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是与生俱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他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天才,也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他们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只要自己朝着目标正确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2、两种思维方式的教育表现

我们在表扬孩子时,经常夸:“宝贝,你好聪明啊”、“宝贝,你就是个天才。”而这种夸奖,更多的是在赞扬孩子所达到的结果,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仅限于刺激孩子下次要得到表扬,一定达到要达到这个目标。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一般会这么说:“宝贝,你这次的努力没有白费。”“宝贝,你作文水平提升了很多。”从孩子的努力过程、思考方式上去表扬孩子,则更能激励孩子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绩。

3、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这本书给出了四个步骤:接受—观察—命名—教育。把我们固定性思维展现的时候,逐渐教化成成长性思维。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它一般什么时候来临,给它取个名字,制定具体步骤,慢慢养成成长性思维。在我看来,成长型思维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毅力二字,遇到困难时我们有毅力坚持,有毅力克服困难;立的flag有毅力执行结束。

我们不怕遇到困难,而怕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懦夫;我们不怕失败,而怕一失败就一蹶不振。拥有成长性思维,拥有毅力,才能勇往无前。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二)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叫做《终身成长》。这本书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大体来说,固定型思维的人群会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天生的,后天的作用不大。而成长型思维会认为只要正确的方向,足够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能力的提升和好的成绩。

而固定型思维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认为智商是天生的,所以他只有通过做简单的事情或者自己有把握的事确保自己顺利的完成以证明自己是聪明的,而挑战会让自己有挫败感,怀疑自己是不聪明的。而成长型思维则不是这样,他们在心里告诉自己,我通过不断的挑战是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者即使这次做不好,通过不断的克服困难,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里的老人总喜欢夸小孩子好聪明啊,比你妈妈小时候要聪明很多。听到很多次这样的话,小孩子就会内心里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给他一个数学题,他觉得自己没有把握,他就开始大发脾气说,太难啦,我不要做。这就是固定思维带给我们的,我们害怕挑战,因为挑战失败会证明自己是不聪明的。所以我对小孩子这样说,一个人成功靠聪明是绝对不够的,正确的方向,不断的练习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你看这道减法题目,你这次不会,妈妈告诉你做题的方法,然后你再试着自己做,再多做两道题,你就会发现,题目会变得简单,或者说叫熟能生巧。伟大的运动员绝对不能只靠天赋,我们要看到背后的汗水和付出的努力。

成长型思维不一定会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问题在于,一是称赞的方式不对,在意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努力的过程,孩子会不自觉产生固定思维,不相信能力可以培养。二是遭遇挫折的反应,面对孩子偶尔的失败表现过于在意,孩子会沉浸在失败的感受中,忽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振作。三是是否重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为了提高分数,各种死记硬背,其实已经背离了成长型思维,不恰当学习方法,不会得到真正的能力提高,只是知识的堆砌。

下图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改变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面对问题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抱怨,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三)

《陪孩子终身成长》作者:樊登。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国外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一。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条件的爱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价值感的重要性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四】

最近有幸拜读了《终身成长》一书,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发现得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应该不仅给孩子设定个奋斗目标,还应该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

作为老师,应该掌握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书中有对夸奖做出陈述,注重对能力的夸奖:会让人容易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对有挑战性、可以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因为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才能提出质疑。注重对努力后的夸奖:有90%的人希望可以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因为困难意味着“付出更多努力”。“这个孩子是艺术家,那个是科学家”。请记住,你这样说并不会帮助他们,即使你可能是在称赞他们。记得我们的研究,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夸奖会让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降低。换一种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式去夸奖他们。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老师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赶上。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如果考得不好,他们的分数就很难提高。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像吸尘器一样,试图背下所有东西。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教师要运用自身思维模式,尽可能引导学生往成长思维模式发展。

此外,老师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采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我们没有谁是完全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或是完全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每个人都是二者的结合体,只是有些人偏向哪一方面的更多而已。我们要不断地成长,那么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起着关键的作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能够明确目标,不断地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他人学习。在遇到问题时,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并不断地在经历过的问题、困难、失败、成功等方面寻找其规律,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在接受、观察、命名与教育去建立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五)

《终身成长》让我感受最深刻一段话是:改变并不是一场外科手术。即使你发生了改变,你以前的旧信念也不会像磨损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那样,被换成一个全新的。相反,这些新信念会和你的旧信念一起存在,随着新信念变得越来越强,你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与年龄无关,其实每个人都在成长,只是成长的速度不同,我感觉在改变中的成长是最迅速的。无论何时,一个人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记得多年之前,在一次家长会上,给家长们分享了《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们也一天天的老去,我们在孩子的眼里也会变成一只蜗牛,难道我们就停滞不前了吗?我们仍需要追赶孩子们的脚步,还是需要拖着沉重的壳,一步步往前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成长,正如这本书《终身成长》,每个人都需要终身成长。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热!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5篇


读书真的是一件很辛苦又很快乐的事情。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后的想法写下来。读后感就是将读书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在写读后感时怎样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热!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5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一】

近期有幸拜读了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代表作《终身成长》。她在这本书中总结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例的分析阐述了成长型思维的优点,从体育、商业、人际关系、教育等四方面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是成功的推动力。

固定型思维:是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天赋使然,不断地给予自我满足的暗示,停滞学习,不思进取的想法。

成长型思维:是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可以靠努力实现的,只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思考,总结成功经验并付诸实践,就会有所进步的想法。

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者的区别。课堂上,点名回答问题。固定思维的人会想,课堂上这么多人,怎么偏偏会是我被叫到,一定要好好回答不能出错。而成长思维的人想的是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会给予纠正。一个看重的是回答问题的结果,另一个看重的是回答问题并纠正、肯定所带来的提高。

虽然不愿意承认,我大多数都是以固定思维去看问题。害怕被点名、害怕新的环境、害怕不熟悉的人,每天从事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不愿意尝试新的挑战。经常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总是从别人身上挑毛病,不从自身找原因,借口总是比办法多。看过这本书后感觉思想的转变是迫在眉睫了,按照书中提到的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个步骤:接受,面对自己的固定思维;观察,明确出现固定思维的原因;命名,给这个思维定式一个名字;教育,用成长型思维来反复教育、沟通。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走向更好的那个自己。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二)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叫做《终身成长》。这本书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大体来说,固定型思维的人群会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天生的,后天的作用不大。而成长型思维会认为只要正确的方向,足够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能力的提升和好的成绩。

而固定型思维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认为智商是天生的,所以他只有通过做简单的事情或者自己有把握的事确保自己顺利的完成以证明自己是聪明的,而挑战会让自己有挫败感,怀疑自己是不聪明的。而成长型思维则不是这样,他们在心里告诉自己,我通过不断的挑战是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者即使这次做不好,通过不断的克服困难,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里的老人总喜欢夸小孩子好聪明啊,比你妈妈小时候要聪明很多。听到很多次这样的话,小孩子就会内心里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给他一个数学题,他觉得自己没有把握,他就开始大发脾气说,太难啦,我不要做。这就是固定思维带给我们的,我们害怕挑战,因为挑战失败会证明自己是不聪明的。所以我对小孩子这样说,一个人成功靠聪明是绝对不够的,正确的方向,不断的练习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你看这道减法题目,你这次不会,妈妈告诉你做题的方法,然后你再试着自己做,再多做两道题,你就会发现,题目会变得简单,或者说叫熟能生巧。伟大的运动员绝对不能只靠天赋,我们要看到背后的汗水和付出的努力。

成长型思维不一定会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问题在于,一是称赞的方式不对,在意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努力的过程,孩子会不自觉产生固定思维,不相信能力可以培养。二是遭遇挫折的反应,面对孩子偶尔的失败表现过于在意,孩子会沉浸在失败的感受中,忽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振作。三是是否重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为了提高分数,各种死记硬背,其实已经背离了成长型思维,不恰当学习方法,不会得到真正的能力提高,只是知识的堆砌。

下图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改变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面对问题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抱怨,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三)

美国作家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一书介绍了固定型和成长型这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初见此观点我想这种对错分明的观点还用写一本书论述吗?但随着章节的深入,我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人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拥有这种思维会让人急于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人更关心能否提高自己,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其实我们日常的行为都是由思维决定的。优秀者同样可能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认为需要不断地成功证明自己的价值、天赋等;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是真心喜欢挑战,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比如同样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赛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倾向于责备他人或找借口。不仅仅是运动员本人,教练员、新闻媒体、粉丝中很多人都是如此。而著名的篮球教练约翰·吾登曾经说过:在开始责怪他人之前你并不算是个失败者。他的意思是:只要不否认错误就依然可以从你的错误中学习。显然,约翰·吾登拥有成长型思维。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类似的例子,比如对待刻薄严厉的教授、对待校园欺凌,不同的思维会怎样思考,如何应对等。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只有几步。卡罗尔认为人在决定性的时刻会选择让自己感觉良好并看起来完美的道路,放弃那些符合长远发展的道路。大到公司、小到个人均是如此。如果一个公司都不去关心学习、成长及推动事件发展,反而担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样的氛围中勇气和创新是无法存活的。个人如果用成长型思维就会有勇气敞开心扉去欢迎新的变化和想法,并获得真正的自信,因为真正的自信源自于思维模式:已将做好了成长的准备。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卡罗尔认为应该夸奖孩子的努力过程,而不是天赋聪明之类。因为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进行夸奖,可以培养出成长型思维模式。

看完此书,我感觉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如同进入一个新世界。而且对比书中的例子,我意识到自己对不同的事件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我读此书最获益的地方:原来我是可以做出选择的。看,我已经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写读后感了。今后我再次遇到脑子短路的时刻,也会试着不急于给自己贴标签下定义、评判自己,而是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想想如何改进提高、让事件回归正轨。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四】

最近有幸拜读了《终身成长》一书,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发现得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应该不仅给孩子设定个奋斗目标,还应该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

作为老师,应该掌握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书中有对夸奖做出陈述,注重对能力的夸奖:会让人容易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对有挑战性、可以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因为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才能提出质疑。注重对努力后的夸奖:有90%的人希望可以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因为困难意味着“付出更多努力”。“这个孩子是艺术家,那个是科学家”。请记住,你这样说并不会帮助他们,即使你可能是在称赞他们。记得我们的研究,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夸奖会让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降低。换一种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式去夸奖他们。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老师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赶上。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如果考得不好,他们的分数就很难提高。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像吸尘器一样,试图背下所有东西。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教师要运用自身思维模式,尽可能引导学生往成长思维模式发展。

此外,老师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采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我们没有谁是完全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或是完全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每个人都是二者的结合体,只是有些人偏向哪一方面的更多而已。我们要不断地成长,那么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起着关键的作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能够明确目标,不断地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他人学习。在遇到问题时,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并不断地在经历过的问题、困难、失败、成功等方面寻找其规律,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在接受、观察、命名与教育去建立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篇五】

《终身成长》让我感受最深刻一段话是:改变并不是一场外科手术。即使你发生了改变,你以前的旧信念也不会像磨损的髋关节和膝关节那样,被换成一个全新的。相反,这些新信念会和你的旧信念一起存在,随着新信念变得越来越强,你就会获得新的思考和处理方式。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与年龄无关,其实每个人都在成长,只是成长的速度不同,我感觉在改变中的成长是最迅速的。无论何时,一个人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记得多年之前,在一次家长会上,给家长们分享了《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忽然想起来了,莫非我错了?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我们也一天天的老去,我们在孩子的眼里也会变成一只蜗牛,难道我们就停滞不前了吗?我们仍需要追赶孩子们的脚步,还是需要拖着沉重的壳,一步步往前爬。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成长,正如这本书《终身成长》,每个人都需要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5篇)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阅读了卡罗尔·德韦克写的终身成长,我们会更加了解书中人物形象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新的收获,在撰写终身成长的读后感时,应当从何下笔呢?经过搜索整理,小编为你呈现“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篇1】

又到了读书分享时刻,有拖延症的我终是在最后一刻把它读完了。其实也并不是非要拖延。而是到年底了,学习生活都变得异常繁忙,越忙人也就越懒,使得很多任务都要拖到时限将至才去处理。听说拖延是一种逃避和投机的表现。也就是说,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结果若是好的,便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可结果若是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太认真地去准备,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属于情有可原。

从这一点出发,正好印证了《终身成长》里面的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而我这种通过“拖延结果”来判断自己能力的必定是固定思维了。所以拖延大概是保护自己自尊心的一种手段吧,讨厌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喜欢把一切责任推脱给别人,为了那么一点点的心理舒适。

那么这样的思维有没有方法改变呢?卡罗尔·德韦克就在《终身成长》里告诉我们——可以!作者在最后提出来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第一步:接受。也就是去拥抱我们的固定思维模式。我们需要知道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正常人类都是如此。

第二步:观察。就是要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什么时候回来?当你了解了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并明确了激发他出现的原因,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

第三步:命名。来给固定型思维人格起名字。会不会用生活中的,某个人的名字命名?或者一本书、一部电影中的人物?又或者你给了他一个你不喜欢的名字,来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第四步:教育。教育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他和你一起走过这段旅程。当你马上要迈出自己的舒适区时,请做好准备,在他出现并阻止你时,要欢迎他的到来。当你遇到挫折,这是他再次出现的好时机。不要镇压或禁止他做什么,就让他做他想做的,让他跳舞、唱歌,然后当他稍微安静下来时,告诉他你是怎么样计划从挫折中学习并继续前行的。在理想情况下,我们会越来越了解,如何去帮助那些同样在旅途中的人。

所以,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而偶然得来的成功也并不可靠。希望我们能在自己成长的路上勇于面对挫折和失败,它并不是为了打垮你而出现的,而是为了带给你成长的机会,从而汲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篇2】

人和人的区别,在于出生环境,在于贫富差距,而更多的,在于思维方式的区别。

1、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

《终身成长》这本书大概可以为我们解释社会人的两种区别: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是与生俱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他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天才,也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他们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只要自己朝着目标正确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2、两种思维方式的教育表现

我们在表扬孩子时,经常夸:“宝贝,你好聪明啊”、“宝贝,你就是个天才。”而这种夸奖,更多的是在赞扬孩子所达到的结果,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仅限于刺激孩子下次要得到表扬,一定达到要达到这个目标。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一般会这么说:“宝贝,你这次的努力没有白费。”“宝贝,你作文水平提升了很多。”从孩子的努力过程、思考方式上去表扬孩子,则更能激励孩子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绩。

3、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这本书给出了四个步骤:接受—观察—命名—教育。把我们固定性思维展现的时候,逐渐教化成成长性思维。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它一般什么时候来临,给它取个名字,制定具体步骤,慢慢养成成长性思维。在我看来,成长型思维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毅力二字,遇到困难时我们有毅力坚持,有毅力克服困难;立的flag有毅力执行结束。

我们不怕遇到困难,而怕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懦夫;我们不怕失败,而怕一失败就一蹶不振。拥有成长性思维,拥有毅力,才能勇往无前。

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篇3】

看到书名,不由得就想到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如此。读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学习带来的不同,同时也让我找到学习、前进的方向。“坚持学习,终身成长”!深深地被樊登老师的博学多才,满腹才识的宽广知识所折服。

这本书谈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并给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定义: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只相信天赋,自大或者自卑,要不停的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等特质。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培养,人与人的差别微乎其微,拥有反脆弱心态,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来肯定自己!还让我们明白: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剔除已有的固定型思维,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真正成为一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只有我们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运用相信,肯定,夸奖,鼓励,思考,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尝试,然后慢慢的去改变、影响家人、孩子和他人。

一般每个人都有的这两种模式,但大多数的人都被一种模式所占主导也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以前会时常拒绝沟通,觉得别人没有按照我的处事方式,会觉得别人是错的,我有时没有意识到,总是会抵触批评,有逆反情绪,这就是固定型思维导致的,我明白自己一定要通过努力来迈向成长型思维模式。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世界因由我们大家的学习,而变的更加美好祥和!

以前认为,只要父母积极向上,孩子肯定不会消极怠慢。殊不知是多么幼稚的想法。后来我明白了,在教育小孩子时,要思考怎样教,而不是怎么管教?应该尊重孩子的言论,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看法。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父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夸奖她的天赋,而要欣赏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评,而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人的某些东西的成长室有时间的限制和敏感期的,抓住了则事半功倍,错过了则事倍功半。就像犹太人告诉孩子,不怕丢脸,珍惜每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才得以实现最终的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篇4】

《陪孩子终身成长》作者:樊登。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国外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一。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条件的爱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价值感的重要性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终身成长读后感范文【篇5】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这句话似乎一直无我无缘。书,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对于书我很少有过怀疑。可偏偏是这本《终身成长》让我品尝了一回怀疑的滋味。

书中说到”无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无论你是哪一种人,你总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类型。”对此,我深表怀疑。我本愚钝,性格内向,一度自卑,缺乏自信,这是天生的本我,难道还可以改变吗?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不愧是杰出的心理学家,她竟然提前预测到了会有一批像我这样不易改变的读者,因此她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向读者娓娓道来,她的话语像轻柔和煦的春风不断从我耳畔吹过。终于在第78页,当我看到“有一些老师宣扬并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注重的理念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拓展。一年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后进组和优秀组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自此,我的想法被春风化雨般的卡罗尔·德韦克改变了,我对成长型思维感兴趣起来,并且开始相信她。

一、改变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比如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方法和结果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同学死记硬背,像吸尘器一样,如果学得不好,就会自己得出结论,认为这科并不适合我;而有的同学完全掌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动力,他们会寻找潜在的规律,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动力,即使他们认为课程无聊也不会让自己的动力消失。原来,前者属于固定型思维,后者属于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将人们变成不爱学习、不愿努力、怨天尤人的人;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带领你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作者坚信地告诉我们: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查尔斯·里德说过: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想成长型思维应该就属于查尔斯·里德所说的的播种一种思想吧。其实,每个人都是同时具备双重思维模式的,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个长途旅程,需要经过接受自己、观察自我、命名困难,自我教育,制定计划等过程。

当你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以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别人变得愿意帮助和支持你了,你想去改变他人的行为,结果他人的行为还真的因你而改变了。

二、运用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而且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运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有效地听说,改变也会奇迹般地发生在孩子身上。

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积极发现他的努力和进步,并表达出来。还记得我们班的小硕吗,那个疫情期间不上网课也不写作业甚至还说上学没意思的他,自从开学被大家推选为组长之后就像变了人似的。我肯定了他作为组长的积极带头作用,后来他总是第一个找我背书,而且背诵的流利度也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平时上课时也是积极举手发言。这次期中考试取得了96分的好成绩,得到我们全体师生的鼓励,成了组长和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他的笑容百般灿烂,全然不见假期中沉默的影子,我想这也许是因为,硕是个大方外向、乐于助人、喜欢表现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喜欢在班级中学习,不喜欢独自一人在家上网课。

我们班的文,是个家庭破裂的男生,也是个沉默的后进生,平时上课时总爱做小动作,常把文具拿在手里玩耍。一天早读课上,我检查孩子们背书,只见文手中拿着一卷卫生纸不停地卷,卷好的白白的卫生纸中彷佛还透出淡淡的黄色,我这才注意到原来他不舒服吐了。我赶紧走到他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是不是吃凉东西了,要不要去卫生间?要不要去医院?”他说:“老师,我不想吐了。”我让他出去把卫生纸扔在垃圾桶,回来后我看见周围的几个同学又给他卫生纸,后来他也没吐,一直安静地坐着看书,没有小动作。我当众表扬了他:“这节课,我发现文同学,虽然身体不舒服,可坚持了一节课,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也是难得的,我还发现周围同学送他卫生纸,我想文同学也会感觉到大家的关爱,他身体虽然难受,但心理一定是温暖的。”难受的文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成长型思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调整,会更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会让改变发生。

读《终身成长》有感范文(5篇)


以下“读《终身成长》有感范文”由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活到老学到老,读书也是如此,当阅读了作者笔下的作品,我们有了新的感悟。这个时候我们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读《终身成长》有感范文 篇1

只看书名,都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并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坚持学习,终身成长”!再次被樊登老师博学多才,满腹才识的宽广知识所折服。樊登老师把东方经典国学文化与西方学术知识融汇贯通在一起,使人豁然开朗。领悟到世界知识文化大道相同的真理。期间插穿了我们曾经听过的《反脆弱》《关键对话》……等书籍的`知识要点,让我们再次重温书中的经典。

书中开篇就给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定义: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只相信天赋,自大或自卑,不停的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等特质。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培养,人与人的差别微乎其微,拥有反脆弱心态,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还让我们明白: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去除固定型思维,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真正成为一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只有我们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运用相信,夸奖,鼓励,思考,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尝试,等方法和技巧,经由我们的改变去影响孩子和他人。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世界因由我们大家的学习,而变的更加美好祥和!

读《终身成长》有感范文 篇2

近期有幸拜读了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代表作《终身成长》。她在这本书中总结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例的分析阐述了成长型思维的优点,从体育、商业、人际关系、教育等四方面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是成功的推动力。

固定型思维:是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天赋使然,不断地给予自我满足的暗示,停滞学习,不思进取的想法。

成长型思维:是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可以靠努力实现的,只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思考,总结成功经验并付诸实践,就会有所进步的想法。

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者的区别。课堂上,点名回答问题。固定思维的人会想,课堂上这么多人,怎么偏偏会是我被叫到,一定要好好回答不能出错。而成长思维的人想的是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会给予纠正。一个看重的是回答问题的结果,另一个看重的是回答问题并纠正、肯定所带来的提高。

虽然不愿意承认,我大多数都是以固定思维去看问题。害怕被点名、害怕新的环境、害怕不熟悉的人,每天从事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不愿意尝试新的挑战。经常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总是从别人身上挑毛病,不从自身找原因,借口总是比办法多。看过这本书后感觉思想的转变是迫在眉睫了,按照书中提到的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个步骤:接受,面对自己的固定思维;观察,明确出现固定思维的原因;命名,给这个思维定式一个名字;教育,用成长型思维来反复教育、沟通。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走向更好的那个自己。

读《终身成长》有感范文 篇3

《终身成长》这本书是由美国人卡罗尔德韦克著写,卡罗尔德韦克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公认的杰出学者,是斯坦福大学路易斯和弗吉尼亚伊顿心理学教授,也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博士在著作中提到决定人生成败的两种思维方式:

一、固定型思维模式,使这个人在生活中对待事情要引以为戒,不要明知故犯;

二、成长型思维模式,使这个人在生活中要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对待和处理身边发生的人情事。

书中引用了大量经典故事,其中“CEO”综合征案例就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经历的事情,安于现状,永远喜欢睡在自己过去的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享受着自己往日的光辉,陶醉在自己巴掌大的梦境中,自我认为是“天下第一”。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起事来,事事不顺,与人交谈起来格格不入,拓展事项,处处碰壁。对自己故步自封自我限制,对待事情自我完美,从不进取,不改变自己陈旧的观念,充当井底之蛙,只看井底之天。

如何改变思维模式,书中讲述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建立在相信变化的基础之上。改变自己确实不容易,自己的性格、思维、处事方法、交流方式等在自己大脑和身体器官存在多年,可以说是先天性就具备的,要想进行改变确实不易。正如博士所说“改变也许艰难,但我未见谁说过不值得”,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去适应大环境,努力在大环境中获得成功。

读《终身成长》有感范文 篇4

思维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本书作者不是一棒子打死一个的态度,他认为这两张模式都存在,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一个人会同时具备这两种思维模式,不同的时间只使用其中一种而已。当然,使用了不同的模式就带来了不同的结果。结果显示,成长型思维模式状态往往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

那什么是固定型思维呢?生活中我们常说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我也想努力啊,可我不会啊!”前面一句是我常说的话,后面一句我是儿子常说的。显然我们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很难付诸行动,对他们来说,行动了也会有失败的可能,而这件事情失败就表示我这个人也很失败,努力了也可能失败,还努力干嘛呢?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差,于是就不努力,不努力你总不能说我天生能力差吧!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他们放弃努力。我给孩子规定了时间,让他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什么作业,然后我去检查的时候才发现他更本做不到。我就会很有情绪,始终认为他不主动想要变得更好,不在乎他在别人眼中的好坏,因自己有那一点点努力就停滞不前。我也总是在情绪中发泄自己的不满,跟他讲道理,让他再努力一点。“你太让我失望了。你是有努力,但这点努力还不够。我给你的时间,你都干嘛了?是我给你的时间不够还是你根本就没想要抓紧?”

被我指责了一通之后,他说:“是我的问题。”在这之后他又做了一个作业,这次是又积极又努力,很快就做完了,做完后他告诉我:“妈妈,你知道我这次为什么做的这么快吗?因为我脑子里一直有个铃铛在响,它提醒着我。所以我就很快很好,不然。”

我一直都在强调努力的不够,要主动想好,因为我曾经真的经历过这样一段想努力,但最终没能实现的事情。那是高中的高考前了,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很想提高成绩,也告诉自己要努力才行,那段时间努力听,可已经越来越多的内容听不懂了,越来越多的题目不会做了。我百爪挠心啊,想努力,可就是找不到一努力就能上去的学习方法。我内心有些放弃了,我不想努力了,因为努力了也没用,也提高不了。就这样我和努力这件事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只要我看见孩子不努力,我就受不了。看见他不努力就像看见当初放弃努力的我自己。我用发泄情绪继续保护我的那一点点自尊。

发现了吗?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为自己找到借口不去做某些事,比如不去找学习方法。不去总结自己的问题,而只想着改正错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更看中行动和方法,看中如何努力提高自己。

可笑的是,一次我把儿子留在车里,我回家取个东西,回来时他不愿意了,说我怎么去了这么久,他快闷死了,其实也不到10分钟,而且车窗是开着的。他一个劲的怪我,也让我很快有了情绪,跟他理论了半天,他说:“你只考虑自己,都不考虑我,你说什么都是对的,我说什么都不对。你觉得快就是快,是吧!那我还觉得慢呢!你觉得快那是你觉得。”理论中我丝毫没觉得自己不对,只想着“他觉得不舒服了,应该自己想办法,而不是指责别人。一味地指责别人是不对的。”

不过他的话还是让我察觉到我没有同理他的感受,也没能看到他的情绪和需要了。我立刻收拾好自己的情绪,感受他的感受,最后我送给儿子一个小铃铛,希望在我有情绪的时候,让儿子用它来提醒我,这一下他的情绪平复了许多。他松开了紧锁的眉头,脸上露出来信任的微笑。

当情绪来临时,我很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这是只要观察情绪就可以,不要让头脑跟着情绪走。这一点很难,真的很难。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不断的重复练习观察情绪而不作为。

就目前而言,我需要帮助儿子总结学习方法,总结自己的不足,在不足的地方多练习而不是责怪他不够努力。努力这个词不够具体和细节化,孩子听不懂。比如,他不懂题目的意思,那就要每天阅读,最好读完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业方面不求做快,只求做对。生活中引导孩子多思考。当然了,要想做到这些,首先父母必须是会主动这样做的人,不是为孩子而特意做的,是父母本生就是个爱思考的人,是个爱看书,爱思考,爱总结,求队而不求快的人。当然后如我们本来不是这样的人,现在开始努力练习,让自己朝这方向努力。

读《终身成长》有感范文 篇5

看到书名,不由得就想到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不论在什么时候都是如此。读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学习带来的不同,同时也让我找到学习、前进的方向。“坚持学习,终身成长”!深深地被樊登老师的博学多才,满腹才识的宽广知识所折服。

这本书谈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并给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定义: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只相信天赋,自大或者自卑,要不停的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等特质。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培养,人与人的差别微乎其微,拥有反脆弱心态,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来肯定自己!还让我们明白: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剔除已有的固定型思维,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真正成为一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只有我们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运用相信,肯定,夸奖,鼓励,思考,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尝试,然后慢慢的去改变、影响家人、孩子和他人。

一般每个人都有的这两种模式,但大多数的人都被一种模式所占主导也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以前会时常拒绝沟通,觉得别人没有按照我的处事方式,会觉得别人是错的,我有时没有意识到,总是会抵触批评,有逆反情绪,这就是固定型思维导致的,我明白自己一定要通过努力来迈向成长型思维模式。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世界因由我们大家的学习,而变的更加美好祥和!

以前认为,只要父母积极向上,孩子肯定不会消极怠慢。殊不知是多么幼稚的想法。后来我明白了,在教育小孩子时,要思考怎样教,而不是怎么管教?应该尊重孩子的言论,允许孩子提出不同的看法。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父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夸奖她的天赋,而要欣赏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评,而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人的某些东西的成长室有时间的限制和敏感期的,抓住了则事半功倍,错过了则事倍功半。就像犹太人告诉孩子,不怕丢脸,珍惜每一次当众出丑的机会,才得以实现最终的成长。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的读后感范文合集(5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阅读《追风筝的人》的过程中,我们沉浸在卡勒德·胡塞尼笔下所描述的情节中,写读后感需要我们对作品内容有深刻且充分的理解。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终身成长的读后感范文”由栏目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终身成长的读后感范文【篇1】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可这句话似乎一直无我无缘。书,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对于书我很少有过怀疑。可偏偏是这本《终身成长》让我品尝了一回怀疑的滋味。

书中说到”无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无论你是哪一种人,你总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类型。”对此,我深表怀疑。我本愚钝,性格内向,一度自卑,缺乏自信,这是天生的本我,难道还可以改变吗?

作者卡罗尔·德韦克不愧是杰出的心理学家,她竟然提前预测到了会有一批像我这样不易改变的读者,因此她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向读者娓娓道来,她的话语像轻柔和煦的春风不断从我耳畔吹过。终于在第78页,当我看到“有一些老师宣扬并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他们注重的理念是: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可以得到拓展。一年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后进组和优秀组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自此,我的想法被春风化雨般的卡罗尔·德韦克改变了,我对成长型思维感兴趣起来,并且开始相信她。

一、改变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比如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方法和结果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同学死记硬背,像吸尘器一样,如果学得不好,就会自己得出结论,认为这科并不适合我;而有的同学完全掌控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动力,他们会寻找潜在的规律,不断重新审视自己的错误,让自己保持学习的动力,即使他们认为课程无聊也不会让自己的动力消失。原来,前者属于固定型思维,后者属于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将人们变成不爱学习、不愿努力、怨天尤人的人;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带领你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且作者坚信地告诉我们: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查尔斯·里德说过: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想成长型思维应该就属于查尔斯·里德所说的的播种一种思想吧。其实,每个人都是同时具备双重思维模式的,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个长途旅程,需要经过接受自己、观察自我、命名困难,自我教育,制定计划等过程。

当你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方式的人以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别人变得愿意帮助和支持你了,你想去改变他人的行为,结果他人的行为还真的因你而改变了。

二、运用

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而且要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运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有效地听说,改变也会奇迹般地发生在孩子身上。

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积极发现他的努力和进步,并表达出来。还记得我们班的小硕吗,那个疫情期间不上网课也不写作业甚至还说上学没意思的他,自从开学被大家推选为组长之后就像变了人似的。我肯定了他作为组长的积极带头作用,后来他总是第一个找我背书,而且背诵的流利度也比之前提高了不少,平时上课时也是积极举手发言。这次期中考试取得了96分的好成绩,得到我们全体师生的鼓励,成了组长和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他的笑容百般灿烂,全然不见假期中沉默的影子,我想这也许是因为,硕是个大方外向、乐于助人、喜欢表现的孩子,这样的孩子一定喜欢在班级中学习,不喜欢独自一人在家上网课。

我们班的文,是个家庭破裂的男生,也是个沉默的后进生,平时上课时总爱做小动作,常把文具拿在手里玩耍。一天早读课上,我检查孩子们背书,只见文手中拿着一卷卫生纸不停地卷,卷好的白白的卫生纸中彷佛还透出淡淡的黄色,我这才注意到原来他不舒服吐了。我赶紧走到他跟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是不是吃凉东西了,要不要去卫生间?要不要去医院?”他说:“老师,我不想吐了。”我让他出去把卫生纸扔在垃圾桶,回来后我看见周围的几个同学又给他卫生纸,后来他也没吐,一直安静地坐着看书,没有小动作。我当众表扬了他:“这节课,我发现文同学,虽然身体不舒服,可坚持了一节课,这种精神是可贵的,也是难得的,我还发现周围同学送他卫生纸,我想文同学也会感觉到大家的关爱,他身体虽然难受,但心理一定是温暖的。”难受的文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成长型思维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调整,会更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会让改变发生。

终身成长的读后感范文【篇2】

思维分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本书作者不是一棒子打死一个的态度,他认为这两张模式都存在,它们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一个人会同时具备这两种思维模式,不同的时间只使用其中一种而已。当然,使用了不同的模式就带来了不同的结果。结果显示,成长型思维模式状态往往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

那什么是固定型思维呢?生活中我们常说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我也想努力啊,可我不会啊!”前面一句是我常说的话,后面一句我是儿子常说的。显然我们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很难付诸行动,对他们来说,行动了也会有失败的可能,而这件事情失败就表示我这个人也很失败,努力了也可能失败,还努力干嘛呢?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差,于是就不努力,不努力你总不能说我天生能力差吧!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他们放弃努力。我给孩子规定了时间,让他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什么作业,然后我去检查的时候才发现他更本做不到。我就会很有情绪,始终认为他不主动想要变得更好,不在乎他在别人眼中的好坏,因自己有那一点点努力就停滞不前。我也总是在情绪中发泄自己的不满,跟他讲道理,让他再努力一点。“你太让我失望了。你是有努力,但这点努力还不够。我给你的时间,你都干嘛了?是我给你的时间不够还是你根本就没想要抓紧?”

被我指责了一通之后,他说:“是我的问题。”在这之后他又做了一个作业,这次是又积极又努力,很快就做完了,做完后他告诉我:“妈妈,你知道我这次为什么做的这么快吗?因为我脑子里一直有个铃铛在响,它提醒着我。所以我就很快很好,不然。”

我一直都在强调努力的不够,要主动想好,因为我曾经真的经历过这样一段想努力,但最终没能实现的事情。那是高中的高考前了,我的成绩一直不理想,我很想提高成绩,也告诉自己要努力才行,那段时间努力听,可已经越来越多的内容听不懂了,越来越多的题目不会做了。我百爪挠心啊,想努力,可就是找不到一努力就能上去的学习方法。我内心有些放弃了,我不想努力了,因为努力了也没用,也提高不了。就这样我和努力这件事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只要我看见孩子不努力,我就受不了。看见他不努力就像看见当初放弃努力的我自己。我用发泄情绪继续保护我的那一点点自尊。

发现了吗?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会为自己找到借口不去做某些事,比如不去找学习方法。不去总结自己的问题,而只想着改正错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更看中行动和方法,看中如何努力提高自己。

可笑的是,一次我把儿子留在车里,我回家取个东西,回来时他不愿意了,说我怎么去了这么久,他快闷死了,其实也不到10分钟,而且车窗是开着的。他一个劲的怪我,也让我很快有了情绪,跟他理论了半天,他说:“你只考虑自己,都不考虑我,你说什么都是对的,我说什么都不对。你觉得快就是快,是吧!那我还觉得慢呢!你觉得快那是你觉得。”理论中我丝毫没觉得自己不对,只想着“他觉得不舒服了,应该自己想办法,而不是指责别人。一味地指责别人是不对的。”

不过他的话还是让我察觉到我没有同理他的感受,也没能看到他的情绪和需要了。我立刻收拾好自己的情绪,感受他的感受,最后我送给儿子一个小铃铛,希望在我有情绪的时候,让儿子用它来提醒我,这一下他的情绪平复了许多。他松开了紧锁的眉头,脸上露出来信任的微笑。

当情绪来临时,我很容易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这是只要观察情绪就可以,不要让头脑跟着情绪走。这一点很难,真的很难。不是一次两次的事,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不断的重复练习观察情绪而不作为。

就目前而言,我需要帮助儿子总结学习方法,总结自己的不足,在不足的地方多练习而不是责怪他不够努力。努力这个词不够具体和细节化,孩子听不懂。比如,他不懂题目的意思,那就要每天阅读,最好读完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业方面不求做快,只求做对。生活中引导孩子多思考。当然了,要想做到这些,首先父母必须是会主动这样做的人,不是为孩子而特意做的,是父母本生就是个爱思考的人,是个爱看书,爱思考,爱总结,求队而不求快的人。当然后如我们本来不是这样的人,现在开始努力练习,让自己朝这方向努力。

终身成长的读后感范文【篇3】

虽然书看了一半,但是恰好和自己的想法,和最近的现实来了共振,于是就有了此篇。书中,为方便区分,直接将思维分为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

NBA总决赛,刚好落幕,大家思维中的冠军队勇士被不可扭转的击败了。然而,勇士之所以败北,向来是陷入固定思维了。其实,细心点就会发现,勇士被击败不是无迹可寻,因为其对手是猛龙队——这个常规赛就有过2次战胜勇士记录的球队。

别看不起nba的鱼腩球队,甚至是外籍球队。这同样是一种思维的固定。因为nba是职业球队,每个球员都有一颗总冠军的心,或许勇士的球员都有一种总冠军非我莫属的想当然了。人们总是忽视那些已然存在的,愿意相信自己想见的。常规赛0:2的战绩,居然还不足以让勇士打起精神,总决赛第一场(109:118)就翻车了。

好在知耻而后勇,第二场就扳下一城(109:104)。也许是胜利来的太快,人们还是倾向于冠军相的,何况对手只是一个外籍球队的首次总决赛。然而回到勇士主场的第三场,还能以109:123这样的比分输球,这时就该值得认清现实了。实力的差距。主场第四场勇士以105:92输掉比赛,总比分1:3落后。

只能说,这个勇士的败北是难以避免的了。若能从固定思维跳出,来年会有一番作为。而作为猛龙来说,就始终是典型的成长性思维。不会因为对手是总冠军,就固定思维,认为不如对手,第一场的胜利就是最好的下马威。初生牛犊不怕虎。

同样是篮球场上,我想起了投篮与盖帽。固定思维的人,会认为被盖帽,则是技不如人,丢脸的事。而成长思维的人,则是这样看待的:被盖帽,则是投篮途中的必经之路。没什么丢脸的,只是代表着还有改进的空间,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就是这种秉性,保持投篮,哪怕不进;保持投篮,哪怕被盖帽,也要保持投篮,就是这种责任感,自我发展,自我激励,不断前行。

这就是成长型思维了!

终身成长的读后感范文【篇4】

工作后我的第一位领导曾对我说过,工作中努力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清工作思路,不仅是工作中,生活中亦是。在看了《终身成长》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终身成长,指的是有终身成长性思维的重要性。

文中提到人们大脑中的思维模式有固定型和成长型,固定型思维下人们容易关注结果,在事情发生时会认为一切都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下人们更注重过程的努力,认为事物在不断变化的。

很多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其实,追溯性格和态度的源头是思维模式在主导。文中提到的一个实例:一位应聘者准备报考研究院,她对自己充满信心,只报考了心仪的那一家,然而申请却被拒绝了,这位竞争者开始怀疑是这次竞争太激烈了,还是自己真的资质平庸?她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裁决——你配不上这所研究院。后来,经过几番内心斗争,她给研究院打电话说:“我不是质疑您的决定,只是想问如果下次再申请,我该怎样改进,您能否给我一些反馈和建议。”研究院负责人对她的主动性颇为赏识,几天后答复同意接受她的申请,原来当时招生办拒绝也只是审阅疲劳后的一念之差。勇于尝试,不怕被拒绝,这就是成长性思维的很好反映。

《终身成长》的最后探讨通往成长性思维模式的历程,共分为四步,一是接受存在的固定性思维,二是观察分析触发固定性思维的原因,三是给情绪命名并时刻提醒自己,四是持续学习提高成长性思维。我对其中的第三步很感兴趣,当触发到固定性思维时,你可以叫它王二麻子又出现了,马大哈来找你了,看你怎么赶走它。我也把自己的这种情绪叫做“小黄牛”,每次它出现时总是很倔强,你推它一下它才动一下,有时可能也推不动。前段时间在跟进项目的过程中,需要走采购和报销流程,自己内心常常对此有些抗拒,所以拖拖沓沓了一个月,被客户各种催促,后来实在不想看见“小黄牛”把它拉走时,才发现其实各部门都挺配合,流程也没想象中那么繁杂。

每一次改变都是从接受现在的自己开始,希望能不断认识自己,做出一些调整,不断成长,进而内化为对自己有益的部分。

终身成长的读后感范文【篇5】

《陪孩子终身成长》作者:樊登。最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因为樊登本人。他所创办的“樊登读书会”被很多人所认知。

本书引用了很多国外知名亲子教育书籍中的论点与精华。不仅提到了怎样陪伴孩子成长,而且论述了父母自身如何进阶。

我们上一辈的父母,往往更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让孩子“长大”,也就完成了父母的使命。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更替,现在这一代的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孩子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怎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如何缓解父母自身的焦虑,本书,都给出了建议:

一。培养父母与孩子之间无条件的爱

我们常说,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试问一下,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是不是也会为了让孩子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而许以条件?那么孩子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这个“奖励”,还是学习本身。

我不否定“奖励”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家长本身要认清“奖励”并不是最终的目的。真正让孩子成长的,是孩子的“内驱力”,而不仅仅是外部激励。真正认识到,学习的乐趣,求知的喜悦,才是孩子终身成长的前提条件。

二。价值感的重要性

“价值感”和“归属感”让孩子愿意变得更好。每个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角色,“子女”、“父母”、“同事”、“下级”,我们在每一个角色里,被人否定、排斥,都会让我们失落甚至自暴自弃。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我们的孩子亦是如此。

若孩子总是在比较中和讽刺下长大,他的自尊就会被触动,自信就会被打击。并且这种“无用”感也会被放大,直到伴随一生。

我们要学会如何点亮孩子心中的火焰,而不是浇灭他。当孩子拥有了价值感和自尊心时,他才会成为一个自律而又有自控力的人。

三。终身成长的心态

我们时常陷入舒适圈,而停止向前。规避困难,痛恨变化,这就是“固定思维”。而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时代,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更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思维”。

不要过分纠结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不以一次成败论英雄,将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在过程中,汲取错误所带来的收获,才能拥有成长性思维。

作为父母,更应该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他无条件的爱,让孩子认清,学习的过程和动机才是最重要的。另外,父母也要善待自己,积极的去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

“终身成长”不仅仅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终身追求的目标。从我们自己开始改变,我相信,一个成长型父母,定会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将这种“爱”一直传承下去……

范文热搜:《看见》读后感精选(5篇)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和心得体会。那么,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范文热搜:《看见》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看见》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看了很久,书中的很多情节都让人影起共鸣,特别是“双城的创伤”让我印象深刻。青春期也许就是一个不被理解的时期,还好我们大多数人都挺了过去,至少我们是幸运的。

柴静是一个文静而又尖锐的记者,这本书深度反应社会现实,她为正义发声,看都很多地方都让我热泪盈眶。非典、汶川大地震、华南虎事件、山西环境污染等等她都冲在一线报道,不顾生命安慰,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的人。刚看这本书的那段时间,工作压力很大,每天都觉得好像要撑不下去了,可是看了她才明白,自己不过是无病呻吟罢了。

每个人都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她至少做了我们想做而不敢去做的事情。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真心教导他的上级,愿意纠正她的缺点的知己,人生足矣。

可现实往往不像书里那么单纯,他反应各种官员腐败,为虎作伥。而单靠她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她后来离开了央视我想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很庆幸他又这么一群可爱又正义的同事,也感谢央视能够抓住像柴静,白岩松,崔永元这样的人才,他们的报道往往让我们更能看见这个世界真实的样子。

不管社会怎样,不能改变世界就先改变自己吧!愿我们都能有一颗对生活保有热情的心,愿我们总能热泪盈眶[爱心]

《看见》读后感【篇二】

书名《看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仔细揣摩,其实大不简单,因为这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将这本书粗读了一篇,又细读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静整本书都是在回答这几个问题。她在那么多的采访手记里,留下了许多片段式的思考,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长”了出来,而实际上它们是有一根线串在一起的。

首先说说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说早期柴静是出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话,那后期则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内心呼唤。在许多作品获奖之后,她却说:“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她评价自己是个不爱扎堆的人,似乎与新闻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当看到一个老师带着艾滋病孤儿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会杀夫入狱,她知道,这些都是她想“看见”的;后来报道“两会”的时候,她也决定告别惯例,从采访自己家的小区居民入手。可以说,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柴静后继采访的成功,有内心的驱动力,你才会穷根溯源,不辞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觉得,柴静对于这些超出她经验和认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从开始的好奇和预设答案到后期的仅仅只是去理解和呈现,这个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早期柴静的问题,其实是所有未经过生活摔打的理想主义者的通病;以理想横扫一切,以道德审视一切;拒绝对复杂性的体认,追求捷径或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不讲逻辑,不追求精确性。说到底是一种惰性,毕竟追求准确是一件耗时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静迅速成长起来了,她越来越精准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现,不要预设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带着道德优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为这只会带来冷酷),不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给自己很多“为民请命”的由头,不要为了感动自己或别人而在涕泪交加中失去真相,这一切都没必要,观众自会做是非对错的判断,要做的只是准确地呈现,按照事物发展本身的逻辑去步步为营地呈现,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够了,“你”不必成为“我”的心和“我”的脑。进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词”,“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这一切成长靠的是什么?是经验。就像她尊敬的钱刚说的: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只有在长天大地尽情摔打过,只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切身体会,你才有足够的经验以及由经验升华出来的智慧和直觉去做最准确的判断。也许这么说不够形象,还是用钱刚的话吧,他说: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来,柴静写的是一个新闻人的进阶之路,实际上,她写的是一个人回归理性、回归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状态的过程,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回归“寻常”,就像她的同事评价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说话”。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准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背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它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正是基于这种回归,她会拥抱失去妻子的孤独走在奥运村的德国奥运冠军,她也会被听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拥抱。无他,唯诚而已,一种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的真诚而已。这种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恶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恶却机缘巧合迸发出来了(这就是我曾经为“相似的你我”这个网名深深激赏的原因),所以采访就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认为,所有的章节里,《无能的力量》是核心,读明白了这一篇,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我读完这一章只有两个感受:第一,为什么我们要历经千辛万苦的思考、要遇到合适的人读到合适的书才会形成的一些观念,在一个德国人卢安克的世界里竟是如此稀松平常和理所当然。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外,他就自然而然地那样想,也那样做了,他们觉得寻常的事情,到了我们这里为何如此之难?看来,我们对于“寻常”的理解,早就错位到一种离谱的程度了;第二,任何事情都是共通的,就像新闻和教育。既不可为了印证自己想好的主题去采访,也不要想象孩子应该怎么样就拿这个去“规范”孩子的发展;新闻归根结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教育也是为了让人的心活得更生猛活泼而不是像我们现在做的那样“让心死去”。

现实有些残酷,中国的事情就像柴静引用的里尔克的诗: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能怎么办?柴静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给出了一些答案:要么像钱刚说的“让问题浮出水面,自会一步步解决”;要么像卢安克说的,不带着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着自己能改变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陈丹青说的那样从内心深处“认了”,觉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劳。柴静举出的例子很多,美国民权之母帕克斯说“我只是讨厌屈服”,中国的胡适说“要独立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而眼下她的采访对象、为一瓶矿泉水要发票的郝劲松说:我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

我觉得,柴静是个决绝的人,人性的柔韧度似乎是她可望不可即的,至少暂时是。她关心“弱势群体”和发自内心地羡慕卢安克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她渴望像卢安克一样思考和看待问题,可那是另一种社会情境和价值体系下发生滋长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像卢安克说的:德国都已经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始。她还需要继续上路,修行,我们更应该如此。

《看见》读后感【篇三】

其实并不简单是读后感,更多的是最近的一些自我感受,在读这本书时就特别想写出来。

我觉得一本好书是可以牵动人的感情乃至情绪的,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不是刻意的,是不自主的被他的文字带动着。

往回看看,不多说,一年前的我,就足以被现在的我形容为简单中带着些许的幼稚。感觉这一年,我就变的微成熟,但也夹杂着微复杂。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以前别人发表什么样的言论,我就只顾着钦佩和信服,书上写的就是对的。而现在,我会琢磨,去分析。什么是我觉得对的,什么是作者觉得对但是是我不理解的。简单说,会用脑袋思考了,而不是人云亦云了。而这个“习惯”不仅局限于对文字的分析,更是延伸到了具体的人和事。曾经我喜欢去评价他人,是好或是不好。且不说这事是对错,就说我用简单的好与不好去评价他人就是幼稚的。因为慢慢的我发现,我根本没有人家的经历,没处在人家的环境,我又凭什么去判定人家所做的事情是好是坏。我只是站在了我个人的角度,以我能看到的一面去看我所看的人,根本看不到全部的!所以任何结论都是“我以为的、我认为的”。

《看见》里有两个例子让我感受颇深。一个是看守所里的女服刑人员,大部分的杀夫入狱的。另一个就是药家鑫事件。之前的我也会觉得,他们是不可理喻的,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应当千刀万剐、处以死刑的。但我这么说,太片面了。真的是太片面了。我忘了凡是都是有因果的。其实他们是可怜的。要知道,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生活中被身边的人呵护关爱的人是不会做出这种偏激的事情的。他们的心里是扭曲的,是他们的生活造成的,是被他身边的人活生生的给扯得、拧的。他们是痛苦的。一直强忍着、直到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迸发了。就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力度是强大的,后果是不可逆转的。然后事情发生后,就会被外界媒体扩大,更加丑化他们。但是,如果去问问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也许我们的谩骂就不会这么猖狂,也许就会帮助下一个可能要做出此事的人有一个改变。如果告诉你,那些杀死丈夫的女人,被她的丈夫活活折磨了十几年乃至数十年,吊起来抽打,睡觉的时候突然被丈夫用刀架到脖子上,从不敢穿短袖因为身上都是伤痕,还扬言不只她要死,她的所有家人都要死的情况下,这个女人因为反抗过激导致丈夫死亡,大家还会像之前那样评价他吗?如果知道药家鑫从小被父亲严格管理,不管谁的错他都要受到惩罚,做任何事情都被反对,心里话无从发泄,杀人只是怕这个人如果活着会告诉他的父亲,会很难缠。大家还会觉得他那么可恨吗?

事出有因,凡事都有他的道理。

可以就事有个人见解,但我更希望我可以去理解人,包容人。尽可能的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至于个人,我希望我可以按照个人喜好去生活,“我开心就好”简直是真理。至于是又幼稚好还是成熟好,单纯好还是复杂好,可能真的没有界限。刚刚好就好吧——

《看见》读后感【篇四】

大年三十的凌晨写柴静的书的读后感,因为睡不着觉。没有深思熟虑,只是随笔记下。

“山西临汾人,一九七六年生”。同年同乡的柴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忽然一下子到处都是。周围的人好几个都在读这本书,我也想读了。忽然想到我其实还看过几集《看见》电视节目,几个月前出差时在都柏林的酒店里看过,至今对主持人全无印象。

翻阅400多页,用了2个多小时。也许是对书和作者的期望很高,读过没有惊叹的感觉。有记叙,有感慨,也许也因为是同龄人,觉得读来很伏贴很顺手。如果评分要给5星中的3到4星吧。

睡不着觉,主要因为书里写的一些人和事。新闻里到底是应该关注人还是关注事,柴静看的人,我也认为人更主要。睡不着,主要是想那几个让人纠结的人,自杀的初中生,虐猫的护士,被家暴然后杀夫的女人,药家鑫和他的父母。我不得不佩服柴静的坚强神经,和悲剧痛苦的交流,和压抑仇恨的面对,和人性中的恶的注视。

她问了很多很好的问题,从古到今很多人都问过的问题,比如道德。读她的书之前,先看过一些砍柴派对她的攻击,说她装。我以为她在书里把自己端成一个道德准则很高的人。她并没有这么做。

和她的“看见”理念相悖的是,她描述的人和事非常主观化。很多时候她似乎很小心地不要下结论作判断,但是表述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姿态和判断。所以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和对立统一,大概就是这样吧。

先前看过一些网上的读后感,很多人因为柴静受到启发,受到鼓舞,积极思考,这是柴静的成绩和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和贡献。

对于这些扭曲的挣扎的人,一旦去想去琢磨,是没有结论和尽头的。总会扯出善恶道德的相对论。人性是复杂的,社会是复杂的,如果不知道仇恨痛苦丑恶是无知天真,早晚要吃苦头,但是总是去想,似乎背离了追求幸福的初衷。我没有企图去解决社会问题,从个人的角度上,非常重要的是要能辨别善恶,能趋吉避凶,能自我悦纳,和周边的环境相对和谐。这些人为悲剧的发生大多是必然和偶然的结合。很多必然性当事人没有选择的余地。我不信前世来生,但是我相信命。人的出身,时代,地域,经济社会环境,家庭,性格,很多是无法超越的。偶然性即随即性。我喜欢电影黑衣人3,看了好几遍,里面关于随即性的情节非常精辟。太多偶然性,发生了,就变成了真实。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只有许多偶然性中的一种。期望用必然性去解释偶然性是徒劳的。柴静没有这样下结论,但是很多时候,人们还是很希望能有一个解释,一个结论,一种必然。

妈妈是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人,很有忧患意识的妈妈,从我很小的时候就讲给我很多实际发生的人间悲剧。直到今天,今日说法是妈妈的必修课,里面不乏人间悲剧。我自认为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之所以悲观,大概和从小听人间悲剧相关。乐观是生长在这些悲观之中的。因为世界上有很多凶险黑暗仇恨,所以要更努力地培养和实践阳光希望积极向上的想法和做法。因为这个乐观主义的成分,我自认为已经了解了足够多的人间悲剧后,就有意识地不去过多关注。但是社会问题需要有人关注,所以感谢有柴静这样内心坚强的人。但是有些负面的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宣传会加剧负面的人和事情的发展,所以适当回避和淡化也是必须的。其中的度,如何才是对。

度很关键,也很难把握。善恶之间是有度的,大恶必是大恶,很难想象出善从中来,大善却难免不衍生一些恶出来。人心从来都善恶并存,全心全意想要所有善,大善,博爱的人,很难看全兼顾,难免事与愿违。

夜很深了,释放了一些读后感,可以去睡了。很想问问在温暖南国的亲,说了这些,和你想和我讨论的有没有一点点沾边?

《看见》读后感(篇五)

一、《看见》读后感

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柴静,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她。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参加的一个演讲比赛,她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这五分钟的演讲给了我巨大震撼,原来演讲还可以这么性感。我当时反复看了无数遍。

然后开始关注她的节目,看见。几个月前,去了清华听了她的讲座。于是一直关注她,当听到一本叫做看见的书时。我早早的提前市场发行时就已经看完大半。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没有说教,却让我一个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不是评论,而是客观的呈现新闻事件。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我通常会看看看着就会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经在不同的人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走的太远,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陈莽说的。每看一次,就会愣愣神,想想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里面打动过我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些话能够让我悔改,而有些能够让我有意识。就像一粒分子一样,在我脑中开始量变。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本书能够让我安静下来,向内开始学会观察自己。一层一层的刨,就像结伤疤一样,把自己最丑陋,平时不敢给别人呈现,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现出来。这是一个不断自省的过程,虽然很疼痛,但是确是在帮助我不断进步。

看完《看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语言开始变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认,在青春期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就不上学了,并且以为这是一种幸福,并以不学习为荣。而后来走入社会发现知识结构明显跟同龄人有差距。于是开始看各种类型的书,但是对文字相当迟钝。柴静说过自己是对语言敏感的人,对采访对象的每一个字都能够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访者的真实内容,然后呈现给观众。看完柴静的书,我开始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再看每一个字的时候也更加的在意。

二、《看见》读书报告

看柴静的这本书是出于偶然,一个朋友推荐了《看见》这本书的视频推广会,觉得不错,就想买本书来看看。恰巧有个朋友买了,就借过来拜读一下。

书里的主线是以柴静十年采访的主要人和事为主线,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长。文章有堆砌的感觉,主线不是很清晰,有的时候她的感受会莫名其妙的插入进来,让读者有点一头雾水,不知道这句话是讲得采访的人物还是她自己的感受,还是同事什么的,有点分不清事件主人公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有人看过安顿的采访,是关于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看柴静的这本书跟安顿之前的书有点类似,吸引我的是里面的新闻人物,不是柴静这个人。

两个人物很打动我,一个是卢安克,一个是药家鑫。卢安克是个德国人,在中国的大山里待了十年还是个没有资质的教育者,跟留守儿童混在一起,为了什么呢?从我的角度来说不好说,他也许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试图在这些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能起到一些小小的影响作用吧!之后我去了卢安克的博客看了看,我个人觉得他太理想主义了。教育是个太大的话题,留守儿童更是个不小的社会问题。一个问题有社会、有家庭,孩子成长的问题却在这之间变得无人理会了,而卢安克想做点什么,也许他做的微乎其微最后淹没在茫茫的人潮中了,但至少他做了。一直有个问题在我脑海里萦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孤儿问题、有一些类似于卢安克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同时他们面对的挑战和问题也不是他们这个层面可以解决的,但是他们尽力了,努力过着每一天试图去改变或者影响着孩子的命运。他们一定放弃了很多其他的机会,例如在大城市里发展而买房、买车的机会,他们的思想境界可能比我们在大城市里混日子的人高,但是这个是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吗?是的,也许你会说:"那他们至少做了,他们过得日子比你在大城市里天天混日子要有意义的多了!"但比起盖茨对慈善事业的捐助,他可能能影响的人是更多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盖茨!世界上也只有一个盖茨!

药家鑫的故事我听过很多次,这次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太重要了。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是太遗憾了。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从小别人照顾你,到你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承担越拉越多的角色,也许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好,有的角色我们扮演得不够好,但一旦我们选择了为人父母的角色时候,就需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人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别轻易做这个决定,更别轻易放弃他(她)!

三、《看见》读书心得体会

柴静的《看见》,我喜欢,语言可以朴实到可爱的程度。

我从《看见》中感受到的是温情、温暖、人性、关怀。如果有人看着这个说这是"表演",那么我挺希望大家都具有这样的"表演"修养,好好修养一下自己,在私下里练好了,这样就可以到关键时候自然地"表演"出来。

也许是社会冷漠的程度太深,让我们中有的人真的对现实中的温暖也不那么相信了,仿佛只有电影电视剧中的温暖才是我们理性中可以相信的,可以欣赏的,生活中的真实可感的温暖,却变成了"表演"。这难道要去责怪在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温暖的人么?你表达出那么多的温暖,是想让我们这些惯于冷漠的人显得太冷酷吗?这难道也可以算作是柴静的错?

我喜欢柴静,她的《看见》,让我对现实的温暖充满信心,为打破冰冷加了一把炭火。我对柴静的认识是遥远的,可以肯定她不认识我。但是,从现在开始,我想我会关注柴静,她也许会因为名声在外多了些客观的压力,不过我相信她的内心是坚韧和勇敢的,所以她当得起任何的评论。

我祝福她。 《《看见》读后感》

终身成长读后感500字范文(5篇)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终身成长令我佩服其中所蕴含的意志,佩服那顽强不屈的精神,被它感动,被它震撼,是⼼灵的震动与呼唤,写读后感切忌面面俱到。一篇优秀的终身成长的读后感是怎么写成的?为此,栏目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终身成长读后感500字范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终身成长读后感500字范文(篇1)

《终身成长》的作者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做事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天赋和能力,因此害怕错误,觉得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智力是后天努力可以提高的,做事的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会把错误和挑战看成成长和改善的机会。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成长,另一个是人际交往;对我思维的最大改变,是学会了如何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法;不可否认,我们每个人,甚至一些成功人士,都在某一个时间段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去学习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游戏都是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天赋与能力,喜欢装作一个轻松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欢提问、不喜欢向他人求助……其实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对自己发展的限制,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也会受到局限。

比如,我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魔兽世界”狂热追求者,从大学伊始,孜孜不倦的玩了很多年,平时也会与我交流一些游戏情况,因此,我认为游戏里不同等级的资源都是恒定的,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部落的能力也是恒定的,低级别不可能打败高级别的角色;直到有一天,我先生告诉我,他带团成功的把一个八十级的boss打败,当时他们团队基本都是七十级左右,并向我展示他是如何布局下兵的、细节到每一秒、每一处,策略又是怎么讲究的,换作以前,我一定会不屑一顾,本身对游戏的兴趣就不大,但恰巧那段时间我读到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我身上就是这样运作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呢?这本书指出了很多的案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自己,必须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来就是特别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带有着一些别的光环。当你觉得自己普通时、当你觉得自己并非一个天才时,你才会更虚心地学习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平和地接受失败与成功,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能力。

第二点的启发来自人际关系中相处的思维模式的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一个人只想找完美的人来做朋友,那么他的社交圈子会变得非常有限。这也是“完美主义”这个词第一次从我的认知发现原来它含有贬义。无论是要求他人还是要求自己,“完美主义”的出现都需要反省。

我觉得并不是说明企业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胜过固定型思维模式,这绝对是一句废话结论,而是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比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盲目自大,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容易在任何环境下保持谦虚平和的心态,从而这种人,不论是员工还是领导更有助于企业的'发展,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终身成长读后感500字范文(篇2)

人和人的区别,在于出生环境,在于贫富差距,而更多的,在于思维方式的区别。

1、两种思维模式的区别

《终身成长》这本书大概可以为我们解释社会人的两种区别: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是与生俱来,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他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天才,也觉得自己的能力无法改变。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所获得,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中,他们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只要自己朝着目标正确的努力一定可以成功。

2、两种思维方式的教育表现

我们在表扬孩子时,经常夸:“宝贝,你好聪明啊”、“宝贝,你就是个天才。”而这种夸奖,更多的是在赞扬孩子所达到的结果,对孩子的促进作用仅限于刺激孩子下次要得到表扬,一定达到要达到这个目标。而具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一般会这么说:“宝贝,你这次的努力没有白费。”“宝贝,你作文水平提升了很多。”从孩子的努力过程、思考方式上去表扬孩子,则更能激励孩子不断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绩。

3、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终身成长》这本书给出了四个步骤:接受—观察—命名—教育。把我们固定性思维展现的时候,逐渐教化成成长性思维。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固定型思维,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它一般什么时候来临,给它取个名字,制定具体步骤,慢慢养成成长性思维。在我看来,成长型思维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于毅力二字,遇到困难时我们有毅力坚持,有毅力克服困难;立的flag有毅力执行结束。

我们不怕遇到困难,而怕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懦夫;我们不怕失败,而怕一失败就一蹶不振。拥有成长性思维,拥有毅力,才能勇往无前。

终身成长读后感500字范文(篇3)

只看书名,都能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有八十岁的“常青树”,也有二十岁的“朽木”。我想,这就是对终身成长的最好诠释吧。

作者把人的思维大致分为两类: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学习和经历来改变。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人,带来的最终结果也是相差很大。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方面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

书中的建议还重塑了我的家庭教育观点。以前认为:只要父母积极向上,孩子肯定不会消极怠慢。殊不知多么幼稚的想法。父母也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陈旧观念,用积极的方法引导孩子,不要夸奖她的天赋,而要欣赏她的努力;不要盲目的批评,而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你需要真正的去了解孩子的努力和成就,而不仅仅是敷衍的说一句你真棒。

改变是不易的,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受益!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方可终身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500字范文(篇4)

最近有幸拜读了《终身成长》一书,这本书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对成功的数十年研究后,发现得思维模式的力量。她在《终身成长》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

她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与成长型,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只有用正确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才能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应该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老师,不在乎孩子的兴趣和潜能,只要求孩子达成他们所期望的成就。否则,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失去了该有的价值。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教师,应该不仅给孩子设定个奋斗目标,还应该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重视孩子拥有完整的人格,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活得更好。

作为老师,应该掌握称赞的方法。称赞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的称赞方式,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是夸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比如这样夸奖:“你的进步说明你真的很努力。你反复复习,划出重点,一遍遍做测试。你的方法确实奏效了”。书中有对夸奖做出陈述,注重对能力的夸奖:会让人容易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模式,会对有挑战性、可以从中学习的新任务表示拒绝,因为不想做任何可能暴露自己缺点的事,以避免别人对自己的才能提出质疑。注重对努力后的夸奖:有90%的人希望可以挑战可以让他们学到新知识的新任务,因为困难意味着“付出更多努力”。“这个孩子是艺术家,那个是科学家”。请记住,你这样说并不会帮助他们,即使你可能是在称赞他们。记得我们的研究,对孩子的能力进行夸奖会让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降低。换一种属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方式去夸奖他们。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老师应该对挫折表现出兴趣,引导孩子面对赶上。而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如果考得不好,他们的分数就很难提高。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像吸尘器一样,试图背下所有东西。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教师要运用自身思维模式,尽可能引导学生往成长思维模式发展。

此外,老师要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教学中,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研究表明,如采老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他们会更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我们没有谁是完全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或是完全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每个人都是二者的结合体,只是有些人偏向哪一方面的更多而已。我们要不断地成长,那么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起着关键的作用。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能够明确目标,不断地优化学习方法,并乐于向他人学习。在遇到问题时,更多的关注点是在如何解决问题上,并不断地在经历过的问题、困难、失败、成功等方面寻找其规律,并从中吸取经验;从而在接受、观察、命名与教育去建立自己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而帮助学生成长。

终身成长读后感500字范文(篇5)

与其努力,不如努力改变思维方式。

你在做一件事情失败的时候,会想些什么?会给自己贴标签吗?是想:我真笨,对这样的事没有天赋,所以总是失败;还是想:我没有找到对的方法,不够努力,所以才会失败。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这就是《终身成长》里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所谈论的两种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

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但它并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你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

对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就是给自己贴标签,去责备他人或者找借口。

固定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改变的,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更关心能否提高自己。

无论是在商界、体坛、婚恋关系还是亲子教养中,这种成长型思维模式都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我们面对失败时的复原力,面对挑战时的承受力,面对我们需要为之努力的事业时付出努力的多寡。

比如:伴侣之间的关系,网上流行的毒鸡汤“如果我们的关系需要努力来维持,那这段感情本就不属于我”,多少对情侣因此而分手,多少婚姻因此而两败俱伤。

著名的婚姻专家艾伦·贝克(Aaron Beck)说过,对两性关系来说,最具毁灭性的想法之一就是:“如果我们需要努力,这说明我们的关系里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出色的两性关系研究者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说:“每段婚姻都需要努力来保持不脱轨;将伴侣聚在一起和将他们分开的两种力量之间……永远存在一种张力。”

不努力的伴侣关系结局大多是悲剧的,是不健康的。双方需要努力才能够进行正确的沟通,需要努力才能发现并解决双方不同的期望和想法。这并不是说世界上没有人“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而是更应该说“他们永远幸福快乐地为双方的关系而努力”。

比如:孩子做成功一件事,你是直接夸奖他聪明,还是夸奖他的努力过程。书中有说到用成长式思维模式去考奖孩子,将会使他们受益无穷。若是用固定型思维模式夸奖孩子有可能会使他们,不敢面对失败,不敢接受挑战,更甚者会变成一个小骗子。

特劳特在《人生定位》中提到:如果你关注自己,你只能赢一次。如果你把他人也纳入关注之中,你的胜算会大大提高。如果能进一步扩大,你会发现更多的机会、产品、创意,天时地利,公众知名度——这么多的骏马都能帮你赢得比赛。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我们自身以外的人和事,就不会为了眼前短暂的个人得失而患得患失。所以人们常说的格局大小,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模式差异。

写在最后,中岛敦《山月记》: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为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世间,疏避人群,结果是在内心不断用愤懑和羞耻饲育懦弱的自尊心。这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各人的性情。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范文热搜:终身成长读后感(5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