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书笔记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 地图 >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4-08 来源:互联网

《加尔文与商业》读书笔记:造物主、创新力与企业家精神。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而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如何在读书笔记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收获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加尔文与商业》读书笔记:造物主、创新力与企业家精神,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造物主、创新力与企业家精神

301,人类的独特性之一,便是被专门挑出来按照上帝的形象来创造。受造成上帝的形象,必定意味着人有能力创造事物。人既然是按上帝的形象被造,就能够使无形的东西变为有形;人类能够通过辛勤劳动,将无用的事物转变为非常有用的事物。这种能力不仅赋予人类技艺方面的尊严,而且使得人类得以利用受造物创造财富,改善生活;

302,企业家的行为是其创造力的表现。上帝显然无意让人类接受这个世界、并仅仅保持世界的原初状态。他希望人类改善他原初赋予的事物。亚当斯密这样说:人人拥有的财产就是他自己的劳动,因为劳动是所有其他财产的最初根基,所以是最圣洁,最神圣的。;

303 ,人类与其创造者一样,也具有创造能力;人类在创造事物时,整个创造过程创造出的财富常常成倍增长;

304,(创造行为往往要付出成本,因此需要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保护),最理想的情况是营造一个经济、法律、文化环境,这种环境鼓励创造,重视创造,保护创造所得的利益和回报,让市场对创造的方法是否正当和有效做出判断。为了保护商业创造者,必须建立一套适当的法律制度,而承认专利权、智力财产以及财产权的司法制度则是最重要的保护方式;

306, 人类与其创造者一样,也具有创造能力;人类在创造事物时,整个创造过程创造出的财富常常成倍增长;

307,清醒的加尔文主义者需要认识到,必须保护商业创造者及其所创造的财富免受集权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抨击,而不论这种抨击是来自国有经济、不起作用的法律制度,或来自文化倾向。

HDh765.com更多读书笔记小编推荐小编推荐

《工匠精神》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在北京出差的时候,接到青庐会的通知,让我在《工匠精神》作者曹顺妮老师在潍坊的读书会上做个分享嘉宾,并且直接把书寄到了我住的酒店。于是我利用路上的时候翻了翻,结果一口气看了大半,感触良多。书中从我国制造业目前的乱象说起,再对比德国日本两个制造业强国的文化,最后列举了一些国内优秀的制造企业是如何做的,以及对教育体系的反思。我觉得,虽然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制造业,但对于浮躁的文化行业、对于艰难发展中的动漫产业,这本书中的理念也是很值得去思考的。

国产动画之前给人的印象一直是剧情幼稚、粗制滥造,这里面大环境和从业者都有责任。大环境方面,从国家开始扶持国产动画开始,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对动漫企业的优惠政策,直接导致短短数年间动漫企业数量迅速增长并在2011年达到了顶峰的一万一千多家。然而以当时国内动漫人才的储备来看,是远远无法支撑这么多家动漫公司的。这些动漫公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资深动漫人成立的,并且以动漫为主业的,然而这种公司少之又少,在前期生存状况都不太好;

2、做动漫主要是为了拿优惠政策,然后利用政策做地产、乐园什么的,从赚来的钱当中每年拿出来点养个团队,每年出些作品交差的;

3、主要靠动漫培训赚钱养公司,用廉价的学生接外包,或者出些短片,万一项目拿到钱了,就靠学生来做,项目赚不赚钱不重要,反正制作上是赚钱了;

4、觉得政府扶持且市场潜力大,想进来抢个行业快速发展的红利,结果一进来发现都是坑一直交学费的;

5、做衍生品觉得授权费太高不划算干脆自己往上游发展做原创的;

6、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不行了转型或者收购变身成动漫公司炒概念的;

7、其他我一时没想起来或者不知道的。

当时各地出台的政策,受领导的那句不希望孙子总看奥特曼的影响很大,基本上是:央视播出,三维的每分钟补贴2000元,二维的每分钟补贴1000元;省台播出,三维的每分钟补贴1000元,二维的每分钟补贴500元。这个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十分明显:做三维,上央视。忽然冒出来这么多动漫公司,但央视只有一家,于是央视成了稀缺资源,给的播出费越来越低,但就算是不给钱,也有的是公司排着队,毕竟还有补贴。可这补贴实在不高,不足以支撑制作成本,于是动漫公司就尽量压低制作成本以降低风险。随之而来的,就是整个国产动画行业最为人所诟病的特点:为符合电视儿童节目时段播出的低龄要求而导致的幼稚病,以及因为播出费和补贴都不足以覆盖成本导致的粗制滥造。也造成了国内动漫爱好者的以看国产动画为耻的恨铁不成钢心理。

然而2015年的国产动画电影《大圣归来》打破了这一局面,让观众在惊呼良心之作的同时,纷纷到影院观看,甚至组成“自水”(爱好者为自己取的名字即自发的水军之意)在网上宣传,使《大圣归来》的院线排片出现了罕见的前低后高现象。这个案例说明,只要作品够好,观众是愿意为国产动画买单的,但大部分动漫公司却没有那个耐心去精打细磨。大家一提动画大国,首先想到的是美国日本,但实际上,中国的动画年产量早就位居世界第一了,在2011年巅峰时期甚至达到了26.12万分钟,而日本产量最高的2006年也才到13.64万分钟,这还是在有海量的优质漫画Ip作为上游的情况下。那么这26万分钟都是什么品质,可想而知,于是,有很多动画片在电视台的深夜时段播出,只为了拿补贴,没人看的动画,就更无法奢望品质了。

内容产业与实业不同,低质的,没人看的东西实现不了任何价值,只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摧毁从业者的信心,和观众的耐心。

捷径往往是最远的路,只有踏踏实实做事的企业才有未来,取巧是行不通的。

虽然以工匠精神追求作品品质,往往在开始的时候会比较难,但作为一个内容产业而言,制造容易的作品,销售起来往往就会比较困难。

还以《大圣归来》为例,田晓鹏2009年就在做关于这个题材的片花了,为了做原创田晓鹏苦到什么程度?他家里用的椅子都是从公司拿回去的,坐坏了淘汰下来的椅子……。

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一度公司只剩下两个人,即使资金一直紧张只能用外包贴补,中途还遭遇了数次投资人的撤资……,田晓鹏坚持的事情没有变:做高品质的动画电影。

如今,当《大圣归来》票房9亿多,打造了国产动漫的奇迹,让田晓鹏名利双收的时候,当年创造了26万分钟世界第一产量的中国动漫公司,已经从2011年时的一万来家,变成了三千多家,七成的动漫公司已经消失无踪。

6年做一部电影,很慢;一年出上百集动画,很快;可慢的公司还活着,快的公司有很多已经倒闭了。这世界,不总是快鱼吃慢鱼,沉下心来,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极致,也许是一条更稳妥的路。

目前国产动画票房第二的《大鱼海棠》,让粉丝等了十二年。关于这个还有个段子,有一次田晓鹏去做《大鱼海棠》的彼岸天,回来后对同事说:“终于见到还有比我们更苦逼的了……”

今年的电影票房,业界都说低于预期,完全没有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大家总结下来原因很多,但不少业者都提到一点:今年电影的质量不高,更没有去年那种几部好片同期上映互相竞争产生的聚集效应,导致对票房拉动不大。

从这个层面讲,内容生产者不要以为市场快速增长了,就可以赚快钱、躺着赚钱,消费者会用手中的钱来投票。粗制滥造,只会毁坏我们来之不易的文化市场。

谨以此文,与所有动漫业者共勉,前途光明,但道路,要靠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出来。

插播一条硬广:我们中动传媒与西班牙合作的52集动画片《毛驴小侦探》马上就要发行啦,完全绿色环保,无暴力粗口,符合欧洲分级制度,针对学龄前儿童,但成人也特别喜欢看,高端大气上档次,喜闻乐见,迪斯尼看了都说好……嗯,我快没词儿啦,总之,一定要看哟。

《智能商业》读书笔记1000字


今年的年终奖是本书——曾鸣的《智能商业》,老板是有点扣啊。还调低了工资和提成,并且卡了报销,搞的我很生气。不过生气归生气,书还是可以看一下的。
曾鸣是阿里巴巴学术委员会主席,前总参谋长,可以说是分量挺重的。书本上还有介绍说是解码阿里5000亿美元市值背后的创新商业法则。这应该是在2017年左右写的,现在阿里的市值都要过万亿了。

这本书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未来的商业发展方向和内容。未来的智能商业就是通过网络协同+数据智能组成的新型商业体,和在两年前看的关于大数据介绍的书内容不谋而合。通过网络协同来收集更多的数据,然后使用一系列的算法把这些数据有效的利用。通过在线化和网络化,尽可能多的收集数据,形成数据闭环,数据越多就能越完成的刻画一个人,这也是为什么阿里和腾讯好像什么都想要插一手的原因之一。然后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把这些数据处理保存,精准化的把这些数据用在合适的地方。但是这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数据会不会被过度使用,消费者的隐私权怎么保护,这是不可绕开的一个问题。当然这只是未来的设想,现在实现起来还有点困难。现在的数据都是孤岛式数据,即使是阿里集团内部。所以要实现数据协同,之后数据智能才能更加精准。

第二部分是商业模式的变革。商业模式从传统的B2B、B2C、C2C,然后逐渐的转变为S2B、C2B。这就是所谓的工业4.0的概念,未来的工业更多的是由需求决定生产,定制化的生产。要完全实现C2B就需要有大量的数据进行支撑,通过数据发掘需求。让消费者直接说出来的需求有时候并不是他们真正的想要的。乔布斯说过:“客户永远不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想要有大量的数据,就要实现网络化和在线化,如果没有在线化,数据的收集成本是很高的。

第三部是战略变革。战略变革强调了高效反馈闭环和生态体两个概念。战略一定要看的远,看十年,做一年,当然现在能做到看十年的都是大仙级别的存在了。现在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各大CEO、公司都强调自己离倒闭有多近,有说1个月,有说2个月、3个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要快,需要有一个能迅速反应的机制,及时的去尝试、去试错,并且迅速给予反馈。在未来的企业一定是相互协同企业,就像生态圈一样,提供低层的存在才会一直存在。让别人能生长,你才能壮大。让别人帮你扩张,你才能扩张的更快。如果一直自己玩,建起来的只有干巴巴的沙楼,并且一碰就散。

第四部分是组织变革。这里面强调创造力革命、赋能和内部协同网。未来肯定很多重复性、基础性的工作会取消,简单点来说就是会有很多人失业,社会会变成精英社会,阶级固化会越来越严重。社会需要的主要是创造式的工作,但是这必定是少部分人的工作。这里面涉及阶级固化的部分,这里就不再讨论了,大家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意义。我在知乎上看到过回到说,审美也在变成一种技能。因为是创造式的工作,那么管理的意义就很少了,那么组织的目的就变成了赋能,让员工能拥有更多的能力去实现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为了更快反应、减少重复造轮子,就像论文查重一样,就需要内部的协同网。可以迅速的复用,充分利用所有人的成果,同时减少错误的方向。

第五部分是案例。讲了阿里本身的案例和网红雪梨的案例。第六部分是对未来的展望,在互联网逐渐成为低层应用之后,怎么像用电、石油之类的把互联网高效的、创造式的用起来,从互联网+变成互联网??。

看完这本书,我看到了互联网从业者的焦虑和不安,也看到互联网从业者的雄心壮志。就像马化腾在知乎提的问题一样,怎么创造性的把自己颠覆,这是互联网从业者的目标。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本书的作者是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一

花了大约两节课的时间看完了这本舒老师推荐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过去很多天了,才开始写读后感,本来就没太多感触,现在想来也只有一下些许看法。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或是精髓全在这个题目里了,作者将各个国家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联系在一起,分析探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从一开始就强调一个国家的存在,其政治、经济的状况与发展完全依托于一个经过特殊训练与筛选的严密的系统组织;社会的运转与社会成员的生活步调,已为那些在商业上、技术上以及法律上受过严格训练的政府公务员所掌握。虽然对这段文字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但还是明白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就是西方的政治体系,这也使资本主义决定当代人生活命运的力量得以产生和发展。

作者在书里面对资本主义做了详细的解释和界定,让我认识到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是什么。并肯定了西方社会为资本主义所做出的努力和发展,我也很肯定这一点,即使是在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许多经济实体是以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存在的,不得不承认是资本主义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背景及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而反应历史背景及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新教伦理,它代表了一个国家人民的信仰和努力的方向,作者提到,以自由合理的劳动形式为特征的理性的资本主义起源问题是关键,通过各个方面论证了作者的观点,文中涉及各个领域

方方面面的知识文化,使我一步步一点点认同了作者的或是老师上课时所能传达的关于资本主义与西方文化宗教伦理等得密切联系。

最后,还是很多地方不懂的,比如说为什么基督教的许多灵魂人物都出自商界?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二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成,在这个过程中,理性化扮演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着作中,马克斯?韦伯具体分析了这一问题。

韦伯的社会变迁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理性化,在韦伯看来,人类历史的演进和社会变迁揭示社会生活的理性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行为有非理性走向理性,但是理性化的过程并非渐进或连续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西方社会的经济理性化并不是一个自行延续的过程;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也非直接地通过内在的一般理性化从资本主义早期形成发展而来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载人的态度和气质方面需要有急剧突破和飞跃,韦伯认为完成这一态度和气质领域内的突破和飞跃的主要动因是经过改革的宗教意识。具体地说,这一栋因就是欧洲宗教改革中崛起的加尔文教派和路德教派等基督教的新教教义的逻辑和心理的眼里所产生的世俗禁欲主义精神。

西方发展了资本主义,不仅数量上颇为可观,而且还发展了在其它各地从未出现过的类型、形式和方向。这就是(在形式上的)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理性的工业组织只与固定的市场相协调,而不是和政治的、或非理性的投资赢利活动相适应;所有这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特点之所以获得了重要意义,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与资本主义的劳动组织方式联系着(即使通常所谓的商业化、可转让证券的发展、投机的理性化、交换等等一类东西也是与之联系着的)。

经济生活整体上的显著特征可以说是经济理性主义。在技术和经济组织领域的这种理性主义的进程,无疑决定了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生活理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合乎理性的组织劳动,以求为人类提供物质产品,毫无疑问是他们毕生的最重要的 目的之一。

资本主义在西方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仅为西方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改写了西方甚至是世界的历史。在一部世界文化史中,即便是从经济的角度看,我们的中心问题,归根结底,也不是资本主义活动发展本身,中心的问题毋宁是:以其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为特征的这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或从文化史来说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起源及其特点的问题;这个问题与资本主义劳动方式的起源问题肯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并不是一回事。

韦伯指出:初看上去,资本主义的独特的近代西方形态一直受到各种技术可能性的发展的强烈影响,其理智性在今天从根本上依赖于最为重要的技术因素的可靠性。然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它依赖着现代科学,特别是以数学和精确的理性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些科学的和以这些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的发展又在其实际经济应用中从资本主义利益中获得重要的刺激;科学知识的技术应用曾经受到经济考虑的鼓励,这些考虑在西方曾对科学知识的技术应用甚为有利,而这一鼓励是从社会结构的特性中衍生出来的,当然,并非社会结构的所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方面中具有无庸置疑的重要性的是法律和行政机关的理性结构。那么这种法律从何而来?韦伯分析如在其它情况下一样,资本主义利益毫无疑问也曾反过来有助于为理性的法律方面,在试图做出这种说明时,我们首先考虑了经济状况,因为我们承认经济因素具有根本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与此相反的关联作用也不可不加考虑。因为,虽然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部分的依赖理性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但与此同时,采取某些类型的实际的理性行为却要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气质。

一种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这种经济是以严格的核算为基础而

理性化的,以富有远见和小心谨慎来追求所欲达的经济成功,这与农民追求勉强糊口的生存是截然相反的,与行会师傅以及冒险家式的资本主义的那种享受特权的传统主义也是截然相反的,因为这种传统主义趋向与利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的投机活动来追求经济成功。 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从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主义这一角度可以说完全是非理性的,但它却一直是,并且至今仍然是资本主义文化最有特征的因素之一)。理性主义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它包含着各式各样东西构成的一个完整世界。那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出理性思想的这一特殊具体的形式到底是谁的精神产品,韦伯指出,在构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近代文化精神的诸基本要素之中,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这一要素,正是从基督教禁欲主义中产生出来的 ,其实这也是韦伯在这部著作中所要论证的观点。 韦伯同时还指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并不仅仅是宗教改革的 某些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也并不是宗教改革的产物。其实,在宗教改革之前,资本主义商业组织的某些重要形式业已存在了,这有力的证明了以上的观点。其实韦伯只是希望弄清楚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更进一步的说,资本主义文化究竟在哪些方面可以从宗教力量中找到解释。在这本着作中韦伯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加尔文教的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韦伯认为:加尔文主义在社会组织方面的无可置疑的优越性能够与这样一种斩断个人和尘世的千丝万缕联系的倾向有关系,这种关系源于基督教胞爱在加尔文信仰所导致的个人内心孤独重压下所采取的特殊形式,教义就是如此的,整个尘世的存在只是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服务的,被选召的基督徒在尘界中唯一的任务就是尽最大可能地服从上帝的圣诚,从而增加上帝的荣耀,与此宗旨相吻合,上帝要求基督徒取得社会成就,因为上帝的意旨是要根据他的圣诫来组织社会生活。因而在尘世中基督徒的社会活动完全是为增加上帝的荣耀。为社会的尘世生活服务的职业中的劳动,也含有这一特性。在加尔文教中,这成为了他们伦理系统中的一个鲜明的特点。胞爱只能为了上帝的荣耀而存在,而不是为肉体服务的,那么这种友爱首先只能表现在完成自然所给予人们的日常工作中;渐渐地,完成这一工作开始具有了一种客观的、非人格化的特性:只是为我们社会的理性化组织的利益服务。 这便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天职观。

同时,韦伯还指出,作为基督教的主要特性的禁欲主义也是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理性化的发展。这种禁欲主义是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禁欲主义的,清教徒的禁欲主义是一种入世的禁欲主义。禁欲主义在西方的最高形式里便有一种明确的理性特征。禁欲主义使得教徒的修行生活发展成为一套合乎理性的行为的有系统的方法,目的是克服自然状态,使人摆脱非理性的冲动的影响,摆脱对外界和自然的依赖。清教徒就象所有理性的类型的禁欲主义一样,力求使人能够坚持并按照他的经常性动机行事,而不依赖感情冲动,这种禁欲主义的目的是使人可能过一种机敏、明智的生活:最迫切的任务是摧毁自发的冲动性享乐,最重要的方法是使教徒的行为有秩序。

禁欲主义如何深入个人的思想之中?如何确定自己受到恩宠呢?况且只有在证明具有与自然人生活方式明显相异的特殊行为之后,才有可能取得这种恩宠,由此产生出对于个人的推动力,激励个人有条有理的监督自己的行为,以使自己获得恩宠,并因此而把禁欲主义注入其行为之中。但是,这种禁欲主义行为意味着人的整个一生必须与上帝的意志保持理性的一致,而且这种禁欲主义再也不是一种不堪承受的负担,而是每一个确信拯救的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与自然生活不同的圣徒们的宗教生活再也不是离开尘世的修道院里度过,而是在尘世及其各种机构里度过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种在现世中(但又是为了来世的缘故)将行为理性化,正是禁欲主义新教的职业观引起的结果。

在私有财产的生产方面,禁欲主义谴责欺诈和冲动性的贪婪。被斥之为贪婪、拜金主义等等

的是为个人目的而追求财富的行为。因为财富本身就是一种诱惑,但在这里禁欲主义是那种总是在追求善却又总是在创造恶的力量,这里邪恶是指对财产的占有和占有的诱惑力。因为,禁欲主义,为了与《圣经?旧约》保持一致,为了与善行的伦理评价相近似,严厉的斥责把追求财富作为自身目的的行为;但是,如果财富是从事一项职业而获得的劳动果实,那么财富的获得便又是上帝祝福的标志了。更为重要的是:在一项世俗的职业重要殚精竭虑,持之不懈,有条不紊的劳动,这样一种宗教观念作为禁欲主义的最高手段。

当着消费的限制与这种获利活动的自由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样一种不可避免的实际效果也就显而易见了: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强加在财富消费上的种种限制使资本用于生产性投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财富。

基于上述理论,韦伯认为新教的禁欲主义思想必定成为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生活态度普遍的发展。可以想象的最有力的杠杆。

韦伯的上述论点,无疑是强调了新教伦理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其形成阶段的发展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源于新教宗教信仰的某些伦理要求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所需的经济动机模式之间的选择性亲和。应当指出,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着作中,韦伯虽然强调了思想在历史变革中所起的独立影响,但是它并不否认新教同样地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


马克斯韦伯,一个人文科学几乎无法被绕开的人物,《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著作。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一

导论中,韦伯阐述了本书的研究目的。韦伯的思考首先是从文化方面入手的。韦伯提出了疑问 :是什么因素导致的那些仅在西方文化中存在的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

韦伯先从一些普遍的文化领域举例说明,通过对科学、法学、史学政治学、音乐、建筑的对比发现一个现象,即最初西方与其他地域的文化是差不多的,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西方文化日趋战象现代化,具有理性主义的特征,而其他地域却仍维持旧有的文化,仅是经验知识的积累。之后韦伯从这些普遍领域延伸到对现代生活中最具决定命运的力量资本主义。这里韦伯对资本主义进行新的诠释,他认为资本主义并不是对财富的贪欲,反而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者至少一种理性的缓解。资本主义是靠持续的、理性的、资本主义的方式的企业活动来追求利润并且是不断再生的利润。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首先是依赖于和平的获利机会的行为,其次根据理性的要求其行为要根据资本核算来调节,并且以货币形式进行资本核算。但是这种资本主义的经济行为不仅在西方,在其他地域也是早已存在的,并且他们也都存在着某些相同点:1.事务与家庭的分离(共有财产与私有财产的分离),2.理性的簿记方式。但是由于西方之外的那些地域的非理性和投机行为使得这两个特点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而西方不仅得到大规模发展,同时还有其他地域所不具备的理性的劳动组织方式自由劳动,这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忽的规模化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类型、形式和方向,其他地区却仍处在萌芽的状态而停滞不前。西方产生的自由劳动这种资本主义的组织方式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出现了公民的概念,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也随之出现。从这里韦伯指出他研究的中心问题应该是以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为特征的这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形成或者西方资产阶级起源及其特征的问题。

这种西方特有资本主义的形式,受不同要素的强烈影响,比如:1.精确的计算拥有技术上的基础。这进一步根基于西方科学特有的数学及实验的精确理性的自然科学。2.法律与理性的结构所带来的可估量的技术性劳动手段与程序规则。

不同的理性化曾存在与所有的文化地域的各个不同的生活领域中,那么要想说明西方文化固有的理性主义的独特性,就必须考察其起源。不同于马克思从经济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层次上探讨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韦伯认为经济因素有根本的重要性,但也不应忽略与此相反得关联作用。经济理性主义的形成和发展,除了理性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也取决于人们采取某些类型的实际的理性行为时的能力与气质,即理念或精神。如果这些理性行为受到精神或理念的阻碍的妨害,理性的经济行为的发展势必会受到严重的阻滞。同时韦伯认为各种神秘的、宗教的力量以及以他们为基础的关于责任的伦理观念,在以往一直都对行为发生着至关重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理念或精神的凝聚会引导行为的方向。提出的中心问题就是宗教与经济的关系,重点是宗教观念对于经济精神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或者一种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但是韦伯认为欧洲宗教改革后的新教是推动欧洲种种改革的核心力量。因此从他们的观念出发来解释西方的特殊性,也就具体到资本主义精神与新教伦理的关系。

第一章 宗教派别和社会分层

只要资本主义在其迅猛发展的时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放手地改变人口中的社会分布并规定它的职业结构,那么那里的宗教派别的统计数字也几乎总是如此。资本主义愈加放手,这一状况愈加明显。韦伯首先通过对职业统计的例子进行描述,得到一种认识,新教徒在与经济相关的职业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并且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资本主义的发展所造成的结果与宗教派别的统计数据是一样的。当然韦伯并没有根据这种结果而将资本主义发展看作这种现象的唯一原因,韦伯认为这一事实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他的理解是可以部分地认为是由历史因素造成的。而且在过去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宗教派别的形成及其部分的特征即宗教派别并非是经济状况的原因,它在某种程度上倒似乎是经济状况的后果。资源发达环境优越的地区适宜发展经济,这里在过去就逐步进行宗教改革,转向了新教的地区,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新教徒拥有了资本,这使其在经济生存的激烈竞争中中趋于有利地位。想到这里我认为这或许可以用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来解释。宗教改革是一种社会改革,其形成的社会结构及相应的制度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而这些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的地区最适宜积累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宗教改革提供支持。但是这种观念却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宗教因素的重要性。韦伯发现宗教改革后的几百年,人们的职业选择仍然受到宗教理念的影响。

那么这里韦伯又提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都特别赞成教会中的革命?

经济的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开始怀疑传统,并且这种思想转移到了宗教领域,中世纪的传统的宗教教会享有极高的特权,这导致了教会的腐化,传统的宗教权威受到挑战。挑战传统权威的结果是形成了新的宗教教派与新的宗教精神。欧洲的宗教为社会提供了伦理约束与道德基础,起着社会控制的重要功能,在过去宗教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弱,甚至流为形式,其社会控制功能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改革后形成的宗教精神仍然承担着社会控制这一角色并且比改革前要严格的多。这就是宗教改革并非意味着解除教会对日常生活的控制,相反却只是用一种新型的控制取代先前的控制。这可以认为是宗教改革的实质,也就是说宗教改革者并不是要革除宗教,相反得他们认为社会需要宗教来控制,宗教改革者在这些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所抱怨的不是教会对生活监督过多,而是过少。那些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那些国家中正在蒸蒸日上的资产者中产阶级,不仅没有阻挡这种史无前例的宗教专制,反而为保护这种专制发展出了一种英雄主义精神。

这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这种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基于什么心态,资本主义与宗教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为解决这些问题,韦伯将新教与天主教进行了对比,韦伯认为新教徒在近代经济生活中拥有较多的所有权和管理地位,这在今天或许可以(至少部分地)理解为只是由于他们继承了较多的物质财富。然而有很多现象并不能这样解释。也就是说财产继承这一因素只是其中部分原因,其他的原因韦伯通过例举了一些社会事实进行说明,如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受教育的种类不同,天主教徒更少地选择接受教育,有些情况比如天主教徒更倾向于选择文科教育,韦伯认为可以将其看作天主教徒很少从事资本主义事业的原因。再从两大教派教徒对职业选择这一事实来看,天主教徒趋于保守,不善创新,而新教徒恰恰相反,他们会选择新的职业。韦伯对此的解释是由于环境所得的心理和精神特征(在这里是家庭共同体和父母家庭的宗教气氛所首肯的那种教育类型)决定了对职业的选择,从而也决定了一生的职业生涯。在这里也就是宗教对职业的影响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韦伯的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方法理论,即用一种社会事实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韦伯还从政治方面来探讨政治因素是不是原因之一,因为历史曾证明

屈从于一个统治集团的少数民族或少数派宗教,由于他们自愿或不自愿地被排除在政治影响之外,一般都会以一种异乎寻常的力量介入经济行为。但是与现实的情况作对比后却发现是不同的,不论是天主教徒的行为还是新教徒都与上述历史定论相反。在德国,新教的发展是很迅猛的,天主教派可以认为是少数派教会,根据历史的结论,当少数派被排除在政治的影响范围外,他们会通过在经济领域的发展获得经济上的收益来弥补其在政治上的缺憾,这种认知往往会带个他们追求另一种成就的力量。并且很多历史事实也都是如此,但是天主教徒无论是在哪种情况下都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发展。与天主教相同的是新教也没有遵循这种历史的定论,即使是多数派他们也会积极追求经济上的发展。确实无疑的是新教徒,不管是作为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不管是作为多数还是少数,都表现出一种特别善于发扬经济理性主义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在天主教徒身上,不管他们的处境是上述的前一种还是后一种,却从未表现到这样的程度。这样我们就必须在其宗教信仰的永恒的内在特征那个只能够,而不是在其暂时的外在历史处境中,来寻求对这一差异的主要解释。也就是说不能从外部的政治环境来找出原因,因为事实证明新教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上肯定有着更为深入的内在信仰或特征作为其发展的动力。这一特殊的历史事实也就是韦伯研究宗教内部特征的重要原因。

这里韦伯表述了对天主教和新教的宗教特征的歪曲理解。如果只从表面上看天主教派重视来世,禁欲苦行,不追求现世利益;新教徒重视世俗理想,追求现世利益,这也是一般人们对两教派得认识,并且这也成为了两教派冲突的原因。但是这也只是一种表面的肤浅的不全面的认识。或者说这是对有名无实的新教徒的看法。韦伯说只是想当然的说天主教专修来世,新教看重现世的物质享乐,这种以及诸如此类的含混说法解决不了本书中的任何问题。新教在过去并不是追求现世的利益,他们反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韦伯认为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韦伯观点中的较为关键的部分。通过对新教进一步的剖析,会发现新教下层会像天主教那样专修来世,天主教会下层会像新教那样追求现世利益,而上层敌视宗教。因此韦伯提出一种推出测:在以苦修来世、禁欲主义、宗教虔诚为一方,以身体力行资本主义的获取为另一方的所谓的冲突中,最终将表明,双方实际上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即资本主义与宗教精神可能结合起来。当一种异乎寻常的资本主义商业意识和一种渗透着、支配着整个生活的极其狂热的宗教虔诚天衣无缝地结合在同一批人、同一些群体上时,这种解释便无能为力了(原有的对宗教特征的歪曲理解)。韦伯也通过一些事实来对此进行说明。这里韦伯还提到背井离乡即迁移对打破传统的重要性。背井离乡会使人们产生压力,摆脱过去安逸条件下的不良习惯。

极其有必要提到的是一种更为惊人的结合:即在一些即以苦修来世又以腰缠万贯而著称于世的派系中,特别是公谊会派和门诺派中,笃信宗教的生活方式和非同寻常的经商手腕结合了起来。极度的虔诚和毫不逊色的经商手腕的结合,也充分体现在潜心拍教徒身上,这可以说是人人皆知的。虔诚的宗教信仰及对经商的热忱,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的改革,新教的出现使得艰苦劳动、积极进取的精神逐渐被挖掘,但是韦伯有提到艰苦劳动精神,积极进取精神的觉醒之往往被归功于新教,必须不要像流行的看法那样将其理解为对生活乐趣的享受,或也不应该在任何意义上与启蒙运动联系起来。新教与社会的进步没有太多的联系,如果认为旧日的宗教与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有关系的话,也只能是宗教的内在特征和品质的作用。

第二章 资本主义精神

在这一章开始,韦伯首先提出了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并说明了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的困难。首先是这个术语所试用的任何对象都只能是一种历史个体,即一种在历史实在中联结起来的诸要素的复合体,然后按照这些要素的意蕴将其统一成一个概念整体。那么它的对象就是许多要素组成的个体,而且个体所包含的要素是不容易确定的。因此韦伯认为不能用普通的属加种差来定义,鉴于它还是一个历史概念,那么就要从历史中对其进行定义,就是把历史中关于这个问题的要素都提取出来进行组合,形成最终的概念。这里要注意的是在历史中进行定义,不是在某一历史截面中而是在历史的纵向发展历程中积累有关要素,因此韦伯说这个概念的最终完善形式就不能是在这种考察的开端,而必须在考察之后。韦伯同时指出他研究的资本主义精神与上面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还是不一样的,他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仅对他的研究目的而言的,可以先对他所说的这个概念进行一个暂时的定义,以便于研究。因此韦伯为了形象地说明他的研究中所用到的概念,提供了一段文献资料即富兰克林的话。这些话所说的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当然它并不是全面的。这些话里表达了这样一种观念:个人有增加自己的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违犯其规范被认为是忘记责任而不是愚蠢的表现。这就表达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精神气质。从以上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定义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他所受到的那种历史主义的影响。

接着,韦伯又提到了另一个人物福格(十五、十六世纪),福格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人物,韦伯将两者进行了一番比较,(福格)表现的事商人的大胆和在道德上不具褒贬色彩的个人嗜好,(富兰克林)后者则是具有伦理色彩的劝世格言。福格所代表的就是早期资本主义精神,那一时期他们这些早期资本家对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十八、十九、二十世纪的时候,资本主义已经茁长成长了,以前的资本主义精神已经不适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此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精神,即富兰克林所表达的那种精神现代资本主义精神,这是韦伯重点研究的。(本文的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即近代资本主义精神)这也是那些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所缺乏的那种精神。

富兰克林所有的道德观念都带有功利主义的色彩。但并不是极端的功利主义,他所说的话里不仅仅是劝人为了纯粹利己的动机而进行的伪装,其中还有更多的东西。事实上,这种伦理所宣扬的至善尽可能得多赚钱,是和哪种严格避免任凭本能冲动享受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因而首先就是完全没有幸福主义的成分搀在其中。这种至善被如此单纯地认为是目的本身,以致从对个人的幸福或功力的角度来看,它显得是完全先验的和绝对非理性的。在经济上获利不再从属于人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手段了。这种对我们所认为的自然关系的颠倒,从一种朴素的观点来看是极其非理性的,但它却显然是资本主义的一条首要原则,也就是说要把增加资本作为首要责任,人活着的目的就是要获利赚钱,这是非理性的,也是那些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区所不具备的。这种观念还表达了一种与某些宗教观念密切相关的情绪。

在现代经济制度下能挣钱,只要挣得合法,就是长于、精于某种天职的结果和表现;这里的天职就是宗教里的那种职业,而这种美德和能力,正式富兰克林伦理观的全部内容。

事实上,这种我们今日如此熟悉,但在实际上却又远非理所当然的独特观念一个人对天职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这并不是说这种观念只是出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恰恰相反,我们会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前的某个时代找到它的由来。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依靠个人遵守那些格言才发展下去,相反,资本主义经济使参与经济的个人遵从资本主义活动准则。也就是说当今资本主义既然已经左右了经济生活,它事实上就是在通过经济界适者生存的过程教育着、选择着它所需要的经济主体。这也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准则是适用于社会整体而不是单个个人形成的。这就必须考察能够使整体服从的这种精神的起源问题。

资本主义精神无疑在资本主义秩序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宗教方面的原因使得这种精神更快的被接受。这也就促进了这些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对于其他的地区资本主义精神受到了排斥,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很缓慢。资本主义精神(就我们所用的意义上而言)为了取得统治地位,必须同各种敌对力量的世界进行搏斗。

这些国家的劳动者缺乏自觉性,这点以前是现在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这种缺乏自觉性就是没有把赚钱作为天职,没有作为天职,那就仅是一种疯狂的贪婪,这是不负责任的,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需要那种既有赚钱欲望又要有纪律、自觉性的劳动者的。因此无纪律的或者缺乏自觉性的劳动者就成了很多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阻力。

在追溯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时,韦伯也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前资本主义精神做了一番比较。两者在赚钱的欲望上是一样的。资本主义精神同前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区别并不在赚钱欲望的发展程度上。但是前资本主义摒弃伦理限制,劳动缺乏自觉性,资本的使用缺乏合理性。

所谓前资本主义的,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在一个长期企业中,合乎理性地使用资本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合乎理性地组织劳动尚未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

新资本主义精神在一种要求伦理认可的确定生活准则这样一种意义上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它一直与之斗争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我们可以称之为传统主义的那种对待新情况的态度和反应。韦伯举例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说明传统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阻碍作用。他从劳动者计件工价举例,当单位价格提高,劳动者却是降低劳动效率,不思进取。这也导致了贫困促进劳动的错误看法。低工资是会导致效率的降低的。然后又举了德国女工适应习惯以至于不想通过创新来提高报酬。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前资本主义与近代资本主义最大的不同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中,劳动必须是被当做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当做一种天职来从事。集中精神的能力以及绝对重要的忠于职守的责任感,这里与严格地计算高收入可能性的经济观,与极大地提高了效率的自制力和节俭心最经常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为对资本主义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那种以老宋为自身目的和视劳动为天职的观念提供了最有力的基础:在宗教教育的背景下最有可能战胜传统主义。这也就暗示了资本主义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并且有必要研究对资本主义的适应性与宗教因素在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日子里是怎样结合起来的。

接下来韦伯又从企业家的角度来分析传统主义对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阻碍。资本主义精神必须足够强大才避免了传统主义的蚕食。在这一过程中,把追求利润看作是一种责任的心态在资本主义企业中得到最合适的表达,同时企业又从这种精神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在与传统主义斗争的过程中这种互相鼓励战胜了传统主义。这种过程更多的体现在靠个人奋斗发财致富的暴发户身上。

韦伯通过放利者的工作以及生活转变来说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这种组织形式(放利者的生活)从各方面来说都是资本主义的,企业家的活动属于纯粹的商业性质,将资本在商业活动中反复周转的做法是必不可少的,最后,经济过程的客观方面簿记是理性的。

这场革命,通常并不是由源源不断用于工业投资的新货币引起的,而是由于这种新的精神,即资本主义精神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动力首先并不是用于资本主义活动的资本额的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问题。推动变化的人都是那种具有近代资本主义精神的人。他们都具有自我约束性,理性的计算,集中精力,固守原则。

可是这样一些伦理品质(新型的企业家应具备的品质)却与那些适应传统主义的伦理品质有着天壤之别。

今天,充满着资本主义精神的人倾向于对于教会采取一种漠不相关的态度,假使不是敌对态度的话。因此人们通常认为以上所说的那种精神与宗教观念是没有多少关系的,即使有也是否定的关系。宗教使得他们远离劳动,因此他们对宗教的虔诚产生厌倦。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供养子孙后代;那种不断工作的事业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仅靠追求财富就能获得权利和声誉的欲望的作用。但是韦伯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家。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家最求内在,具有禁欲的倾向以及谦逊的特质。但是这在前资本主义时期是不可理喻的。

韦伯认为现代的政治、法律、经济体制的发展,资本主义适应了这种制度,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经济中求生存密切相关,但是已经不再求助于宗教力量的帮助,国家体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控制要比宗教的力量强烈的多。并且国家体制与近代资本主义的联合战胜了传统主义。正如韦伯所说的只有当近代资本主义与近代国家日益强大的力量联合起来的时候,它才得以摧毁了中世纪经济生活准则中的那些陈旧腐朽的形式。

那么近代资本主义力量与宗教力量的关系也如同国家力量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事实上,教会对于追求财富、财政势力逐渐妥协,逐渐建立密切联系。社会逐渐对追求获利的行为给予认可。但是在情感上,无论是教会还是民众仍然抱持排斥反对的态度。至于这种只在伦理上得到容忍的活动怎样变成天职,韦伯从历史中做了考察。在过去货币和资本市场的角逐仅仅得到容忍而已。但到了十八世纪,商业的发展需要资本主义,同样的态度被认同甚至被当做责任加以推行。这就为资本主义企业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伦理基础和正当理由。经济理性主义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整体特征。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这种经济是以严格地核算为基础而理性化的,以富有冤家和小心谨慎来追求它所欲达的经济成功与现代资本主义对比,传统主义趋向于用各种政治机会和非理性的投机活动来追求经济成功。

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生活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新教形成了一个先于纯粹理性哲学发展的阶段,因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在不同生活部门不是并行的。韦伯指出我们可以从根本不同的基本观点并在完全不同的方向上是生活理性化。韦伯最后提出问题:理性思想的具体形式到底是谁的精神产品,关于职业以及在这职业中献身于劳动的观念从个人幸福的角度看是非理性的,但却成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特征之一。什么是这种非理性的因素来源呢?

第三章 路德的职业概念

在文章开始,韦伯提出天职的概念上帝安排的任务,并对其来源做了简要的说明。这一概念只出现在新教圣经的译文中,代表译者的精神。这是宗教改革的结果。职业概念中包含对人们生活的肯定,也富含了一种新的精神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正是这一点是日常的世俗活动具有了宗教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职业的思想。这样,职业思想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

接下来,韦伯论述了世俗活动也就是职业的地位的发展。天主教逃避世俗活动,但是新教却认为职业体现了上帝的意志,但当时也认为职业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并没有获得特别的重视,甚至还有对世俗活动的仇恨。随着新教的崛起,教义的发展,对圣经的重新理解,职业的重要性也在逐步提高,在为世俗活动进行道德辩护的过程中,路德起着重要作用。路德反对天主教中修道士不参与世俗活动,认为那是逃避责任的表现。他认为职业的合作性是一种胞爱的体现,尽管有着不正确的地方,但是认为职业是上帝应允的唯一生活方式的观念保留了下来,因此,职业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高。

在新教为职业做辩护的同时,并没有承认资本主义,也没有体现任何资本主义的精神,相反,甚至还存在着斗争,而且他们也没有没明白资本主义的真正含义。

韦伯在论述职业概念的发展过程。宗教改革仅是使职业的道德地位变得重要,并得到教会的许可,但是之后是在各个新教的发展中而发展的。其中,路德的职业概念的理解来源于圣经,因此带有明显的传统主义精神。但是路德对职业的理解随着他从事宗教事业的深入而不断加深。开始路德认为职业仅是对于肉体而言,因此它的形式并不重要,而且也不需要过分追求超出个人需要的部分,那是得不到救赎的。路德对职业的理解随着他逐步参与世俗事务而逐步提高,评价也逐步提高。路德对职业的理解总是带有传统主义的精神,认为人应安于现状,到最后这种安于现状等同于上帝的意志,传统主义的影响也使他的思想无法获得太大的突破,路德认为职业是人们不得不接受的,必须使自己适从的神所注定的事。

韦伯认为路德意义上的职业观念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的重要意义并不是直接来源于路德及其教派对世俗活动的理解,因此可以从更易于理解的教派及其思想来研究,这些教派中世俗活动和宗教原则联系更容易理解,而且对天主教的打击也更大。韦伯从政治的角度对这种结果进行解释。路德宗对宗教改革有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加尔文主义,路德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加尔文主义的伦理特性同路德宗有很大不同。宗教与世俗的关系在不同的加派中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但是不同差异的影响原因有很多,不仅包括政治历史的原因,也有宗教力量的影响。

韦伯认为任何宗教改革的基础和中心都是灵魂的救赎,而不是伦理观念的改变。我们所想要要探究的从加尔文宗及其他教派的改革中体现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仅是一种宗教改革意想不到的结果。

韦伯力图研究宗教力量在资本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及在历史因素的相互影响中的作用,以及宗教改革的是否可以从经济发展中推断出来,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特别是纯粹政治的发展过程是各种因素综合发展的过程。资本主义精神并不是宗教改革的产物,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宗教改革前就已存在,因此韦伯所想要探讨的问题是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这个问题的研究要从研究宗教信仰形式和实际伦理道德观念之间是否存在和在那些方面存在相互关联开始。并且研究宗教运动通过这些关系影响物质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总的方向。

第四章 世俗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

历史上一直有四种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1.加尔文宗,指其在西欧、主要在十七世纪的西欧有较大影响的区域所采取的那种形式;2.虔信派;3.循道派;4.从浸礼运动中分裂出来的一些宗派。在文章的开始,韦伯就指出了所要研究的四种禁欲主义新教,随后韦伯又说明了禁欲主义新教之间的关系以及禁欲主义新教与非禁欲主义宗教之间的关系。这些宗教运动相互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甚至它们与那些宗教改革的非禁欲主义的教会之间的区别也并非绝对鲜明。韦伯举了几个例子进行说明其关系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宗教发展的历史。循道派是从英国国教分裂出来的;虔信派最初来源于加尔文宗后来融入到路德宗;亲岑道夫所领导的宗教集团受到胡斯派和加尔文宗的影响;加尔文宗与浸礼派在初期尖锐对立,后来又紧密联系;加尔文宗与英国国教会关系紧密;英国国教会在某些方面与天主教会关系也是很密切的;清教徒与英国国教的之间的对立最初并不明朗是在斗争中逐渐明晰;这些教会之间正如韦伯所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这些差异与联系的原因是其教义的不同,这也是导致教会分裂鼎力的最重要的原因;但是有些现象很有趣,实际上不同的宗教却有着很多相似处,比如不同的宗教派系中,某些道德行为有着相同的形式,不同的教义却有着相近的伦理准则,各派的诡辩概法也相互影响。

韦伯这里提出了所要研究的关键及其原因,研究的关键是禁欲主义各教派的教义,原因是1.各派的教义基础虽然在激烈的抗争中消失了,但是这些教义对后世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2.由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所产生的心理约束力的影响,这些影响转而指导日常行为并制约个人行动。而这些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从它们背后的各种宗教思想的特点中衍生出来的。

然后韦伯就围绕教义分别研究了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浸礼宗诸派。

A加尔文宗:

加尔文宗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引起了重大的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但是人们在加尔文宗的核心教义上产生了分歧。究竟预定论是加尔文宗的核心信条还是仅仅是其附加条款,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因为判断历史现象的重要性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标准下其重要性也就不同。这一标准可以是以价值为尺度,也可以以信仰为尺度,还可以以对其他历史过往的影响为标准。在本文,韦伯就是从对历史过往的重大影响这一点来说明预定论在加尔文宗的地位的。韦伯也举例对此进行了说明,比如被当做含有政治危险而进行打击,被当做宗教会议的核心等等都可看出预定论的重要作用。并列举了一些信纲对这一教义进行说明。

加尔文宗加尔文宗预定论的意义在于上帝,而不是在于个人,即预定论的核心是围绕上帝的,上帝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预定论,简言之就是人类中只有一小部分被选召而获得永恒的恩宠并能够得救,其余则被罚入地狱,上帝的恩宠是确定的,不因个人的善行或恶行而改变。一切造物,只有一个生存意义,即服务于上帝的荣耀与最高权威。上帝的最高权威是不容置疑的,更不能以世俗的标准来判断和比较。人不能探究所不能明白的命运,不能抱怨自己的命运,只能从上帝的旨意中了解上帝的意愿。预定论中的上帝是一个超验的存在,他规定人的命运,并且不可改变,具有极端的非人性,使得人只能去等待他的命运降临,所有其他力量比如教士、圣事、教会、甚至上帝都无法为他提供帮助去改变什么,这一切导致了人的内心的孤独感。

而天主教会与加尔文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天主教认为人可以通过信教,行善悔恶而得到救赎,加尔文宗认为不信教一定得不到恩宠,信教也不一定能得到恩宠,因为上帝预定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路德宗与加尔文教的区别在于必须信仰上帝的恩赐是可以取消的,也可以通过悔悟后的谦卑和绝对信仰上帝的旨意及圣事而重新赢得的。

宗教的改革的过程是一个去魔化的过程,即把魔力从世界中排除出去。这里的魔力甚至包括宗教仪式、圣事等一切迷信的手段。因为不仅魔力的手段甚至其他手段都无法使失去恩宠的人获得救赎,因为上帝是具有绝对超验性的。去魔化的过程体现了只有上帝是可以信赖的,各种迷信的手段是不可信赖的。这种超验性与预定论所造成的那种内心孤独感使得各种迷信得到否定并且成为具有感官文化的敌对情绪的基础。这种孤独感也成为了具有悲观倾向的个人主义的源泉,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个人来说,信仰上帝是在孤独中进行的。

路德宗与加尔文宗的另一区别是对秘密忏悔的态度,加尔文宗对此表示十分怀疑。这种怀疑使得教徒失去了阶段性释放罪恶感的手段。

加尔文主义在社会组织方面的无可置疑的优越性竟能够与这样一种斩断个人和尘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倾向有关系,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无论看起来多么奇怪,事实上,这种关系源于基督教胞爱在加尔文式信仰所导致的个人内心孤独感重压下所采取的特殊形式。个人的存在时为了上帝的荣耀而服务,这也给世俗活动即职业确立了合法性。因为基督徒通过职业来组织社会活动,来增加上帝的荣耀。世俗中的胞爱也是为上帝的荣耀而存在。个人与伦理之间的冲突也不复存在,加尔文宗的职业含义具有功利主义的特点。

在与天主教与路德宗比较后,韦伯接着讨论预定论的相关问题。预定论涉及的问题是:我是不是上帝的选民?我如何确知自己处于恩宠状态?加尔文认为个人只要确定上帝已经选定了,然后虔诚地信仰与信赖就行。不能根据个人的外在行为推测人是否得到恩宠。因为外在的行为在不同人身上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是否存在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谁是上帝的选民的问题至关重要。确知个人恩宠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加尔文仅对恩宠而产生的期待性信仰这一证据来表示信赖。牧师的劝诫是绝对的责任,缺乏自信是信仰不坚定的后果,因而也是不完整的恩宠的结果。为了获得自信,紧张的世俗活动被当做最合适的途径。只有世俗活动能驱散宗教里的疑虑,给人带来恩宠的确定性。

那么为什么世俗的活动会达到这种境界呢?我们可以从教义以及加尔文教与路德教的不同之处来解释。路德教信仰力求达到的最高宗教经验就是与神的神秘的合一。其性质与神秘主义的主张相近,特征是消极地寻求达到在上帝那里得到安宁。路德将神秘的合一与因负罪而产生的深重的卑贱感结合起来,而这种感觉对信仰坚定的路德徒保持那种日常生活中的赎罪能力是很关键的,因此便可维持为求得恕罪所必不可少的恭谦和单纯。但是加尔文宗反对纯内向的情感性虔诚,认为上帝具有绝对超验性,肉体是无法比拟的。上帝的恩宠使他们进行信仰,信仰促使选民进行世俗活动,并通过活动来自我肯定。路德宗的信徒认为自己是圣灵的容器,其生活趋向于神秘主义和感情主义,而加尔文宗认为自己是神的意愿的工具而确信自己处于恩宠状态,其行为具有禁欲主义的特点。

在预定论下,加尔文教徒的凭什么样的成果认为自己有能力辨认真正的信仰呢?答案是凭借一种有助于增添上帝的荣耀的基督徒行为。至于这种行为是什么,只有上帝知道,是上帝的意志,或通过圣经或在有意义的世界秩序中表现,或者将自己的灵魂状况与选民的灵魂状况进行比较。也就是设想上帝的选民的灵魂状况,将自己的与设想的选民的灵魂状况进行那个比较。尽管善行不能保证成为选民,但是没有善行是绝对无法成为选民的。这种善行是一种自助的行为,而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但是这种人必须时刻面临抉择从而坚定信仰。

关于上面那中思想,路德宗与加尔文宗不同看法。路德宗指责这种思想是以行事获得拯救。

不同宗教的特殊性质导致了不同的伦理行为的独特性。天主教的伦理是关于意图的伦理,好的或坏的行为决定着他们的现世的和永恒的命运,个人有不完善的地方,可以通过圣事来弥补,并且形成了循环:罪恶忏悔赎罪解救新的罪恶。加尔文宗的教徒,他们力图使世界理性化,摒除作为达到拯救的手法的魔力,人必须一辈子行善,其他的手段是无法弥补错误的行为的,因而也没有循环,因为只有彻底改变体现在每一时刻、每一行动中的全部生活的意义,才能确保恩宠的效果;把人从自然的状态转变为恩宠的状态。圣徒的生活所追求的只有一个超越性的目标-拯救。但正因为这个缘故,圣徒的现世生活就彻底地合理化,并且完全为增加上帝的荣耀这一观念所支配。通过这里我们了解到宗教的目标时如何强有力的渗透到新教徒的生活和意识中。现世的生活安排也在宗教的影响下,呈现出有别于传统主义的风貌。传统主义正是人们顺应自然状态的结果,要克服它,必须不断地反省。基督新教的教义给了信徒莫大的动机,让他们通过反省和禁欲苦行来系统化自己的行为。

禁欲是指克服一个人的欲望,在很多宗教中都排斥世俗的功名利禄等欲望,在僧侣生活中,禁欲是理所当然的修行手段。在韦伯指出,在基督教的历史中,僧侣生活的禁欲方式很早就具有一种合理的性格。韦伯说:禁欲主义的目的是使人可能通过一种机敏、明智的生活:最迫切的任务是摧毁自发的冲动性享乐,最重要的方法是使教徒的行为有秩序。

加尔文教禁欲主义与天主教禁欲主义有很大不同:加尔文教提倡的是世俗内的禁欲,即禁欲向世俗生活的转变。而天主教主张的是世俗外的禁欲主义。最重要的是天主教虽然也要求信众遵守有系统的伦理生活,但基本上只有僧侣才能做到,越是符合禁欲主义,离日常生活就越远。天主教不但没有加强宗教对世俗生活的控制,反而阻碍世俗禁欲主义的萌芽。宗教改革的意义是:现在每一个基督徒必须终生成为僧侣。但是成为僧侣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僧侣,而是在世俗职业中追求禁欲主义。世俗禁欲主义允许以前僧侣做不能做的一些事情,但是在道德上的控制更为强烈。

在禁欲生活中,基督教《圣经》提供了可作为准则的伦理规范,韦伯描述了《新约》《旧约》对加尔文教徒可能产生引导作用。韦伯认为加尔文教拍本身倾向于一种特殊的禁欲主义,其禁欲方式趋向于对伦理行为的系统化,对恩宠状态有类似于精准主义的控制。韦伯通过宗教记账簿的例子来说明禁欲主义如何落实到日常生活。这与天主教的簿记不同,天主教的是为了忏悔的完整,新教则是通过簿记来督促自己的行为。

加尔文教和路德宗的道德标准有很大差异。路德宗的教士阶层不可救药,其只强调信仰,而且反对有禁欲主义倾向的浸礼派运动。路德宗的禁欲主义不如加尔文宗对生活的渗透程度那么强烈。关于恩宠的教义,路德宗缺乏从心里角度对有系统行为的核准,一次来促进对生活有条理的理性化。

B虔信派:

韦伯首先说明虔信派与加尔文宗的联系以及虔信派的信仰。虔信派是加尔文宗内部的运动,同样以预定论为教义,并且对加尔文宗的预定论和恩宠状态的教义进行了发展,是对禁欲主义的强化。虔信派并不是特别强调信条的重要性而是推崇虔诚的实践,认为仅仅知晓神学并不能成为得到救赎的条件。教徒追求的、看重的是摆脱尘世诱惑、完全按照上帝旨意、以从生活中的外显来确信自己的重生。

虔信派的特点,一个是形式上还归属于神学家们的教会,但是却开始对此表示怀疑,并开始把信徒集聚到秘密的宗教集会上。二是与路德宗的神秘的合一有着密切关系,并更多的强调宗教情感。这一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

但是第二特点中所说的过于强调情感,所导致的后果是:与清教严格有节制的较贵直接对立;使得加尔文教徒更多的带有情感;有可能导致对世俗活动的进取心的死亡;可能导致宿命论;把选民和世人分开的欲望,以其强烈的情感,导致一种具有半共产性质的隐修的团体生活。由于强调虔诚的实践,虔信派对于世俗的活动控制严格,为职业合理性提供宗教基础。

虔信派与路德宗的关系:路德宗内部如同加尔文宗一样发展出了虔信派,但是却偏离预定论的教义。加尔文宗的虔信派更为强调世俗的禁欲以及理性主义,但是路德宗的虔信派却没有理性的禁欲主义。

虔信派中的忏悔限期论认为恩宠会在某个时期内赐给所有的人,但是错过的话就会失去恩宠,或者说恩宠在忏悔之后才能存在。因此在私人密室中的忏悔成为了虔信派教徒的一个特点,尤其是牧师的特点。但是反对派认为忏悔只是获得恩宠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

韦伯在谈到虔信派的代表人物亲岑道夫时也对兄弟会进行了介绍。加尔文分支和摩拉维亚分支比较赞同加尔文宗的伦理观点。另一方面情感的因素也非常重要。兄弟会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在于过一种积极地基督徒生活,在于传教,以及与之相关的,在于在一种职业中从事职业劳动。此外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生活加以实用的理性化对亲岑道夫的哲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弟兄会不仅是个传教中心,也是一个商业企业,推崇世俗禁欲主义。

在路德宗虔信派与加尔文宗虔信派比较中可以看到路德宗虔信派明显弱于加尔文宗虔信派。主要是情感因素的影响。但总的来说,虔信派越来越倾向于情感方面。加尔文宗虔信派似乎更紧密地与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企业家的那种严格地守法主义和主动进取心相联系。

C循道宗:

循道宗信徒的特点是具备有条理的、系统化的行为本性,以求达至唯一的确定性。循道宗与德国虔信派的相类似的地方是将条理主要用于产生皈依的情感行为,有着强烈的情感特征。

循道宗与禁欲主义伦理观相联系密切。

循道宗的代表人物卫斯理对德行进行抨击。他认为:德行不是起因,它仅仅是借以知晓一个人处于恩宠状态的手段,而且仅当德行被审慎地用来表现上帝的荣耀之际才是如此,单单正当的行为时不够的,另外必须加上对恩宠的感觉。

循道宗面对攻击与困难,进行反抗。一方面他们强调圣经的正统权威和确保恩宠状态的不可或缺性,另一方面则在实效上强化卫斯理反加尔文主义的教派在这一运动中的力量,而按这一运动的教义,恩宠是可以失去的。

路德宗对循道宗的影响,使得循道宗基础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重生成为了恩宠的基础,神圣化成为恩宠的必然证明。圣礼的重要性教减弱。

循道宗,其信仰的情感性质并不就导致像德国虔信派那样的一种精神化的情感宗教。对这种情感的升华,就是对完善性的追求。循道宗在情感方面受到加尔文宗的强烈影响。宗教的兴奋采取了狂热的形式。循道宗的重生仅仅为预定论被抛弃后,作为禁欲行为的宗教基础的德行教义提供了一种补充。

D浸礼宗诸派:

浸礼宗诸派是除加尔文宗以外的新教禁欲主义的另一来源。但其宗教基础与加尔文宗大有不同。

浸礼宗诸派的共同的特点是信徒的教会的产生。这种教会是仅由信仰重生的信徒所组成,而且其影响力足以使其成为一个教派。浸礼宗不认同信仰得救。他们逃避尘世,严格维护圣经的至高无上,以早期的基督徒生活为自己的榜样。

浸礼宗所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坚决地弃绝一切肉体崇拜,认为这样做有损于本来仅属于上帝的崇敬。循道宗推崇与一切尘世享乐决裂,推崇使徒生活。

浸礼宗同贵格会一样,推崇圣经的权威,但并不认为圣经是独一无二的,这也导致通过教会得救的教义被废除。浸礼宗也反对通过圣事进行得救,从而完成了对尘世的宗教理性化。浸礼宗反对教会之外没有拯救,认为得救的必要条件是内心之光,这可以理解为内心的真诚信仰。

浸礼宗对于救赎的理解:发自内心的对尘世及其利益的抛弃,通过良知向上帝表白无条件的顺从,是唯一的毫无异议的重生标志,因而相应的行为方式对于救赎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上帝的恩宠并不能挣来,只有听任其良心指挥的人才有理由认定自己的重生。善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浸礼宗独特的理性特点在心理上首先基于期待圣灵降临的思想。要达到,就要追求灵魂的宁静,克服一切冲动和非理性的东西。这种宁静的思想使人们能够审慎行动,并通过个人良知称义。这种心理活动的方式是出了禁欲主义之外的另一重要方式。

浸礼宗认为良知是上帝给予个人的启示,而且浸礼宗救赎教义赋予良知的这种作用以极大的重要性,这就使得在世俗职业的行为具有一种特点,这个特点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浸礼宗内的禁欲主义的具体形式体现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则:诚实就是上策。在这里再提下加尔文教,加尔文教的禁欲主义的具体形式使得获取私有财产有了合法性。

教会对个人生活的监督变得过分专制时,使得外在统一性得到特别加强,但在某种情况下它又削弱了理性行为的主观动机。

在对禁欲主义宗教进行一番认识后,韦伯了解到问题的关键在于恩宠状态的观念。各禁欲主义教派获得的恩宠的具体方式不同,但都反对通过圣事、忏悔、个人的善行获得。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与自然生活方式对比,由此产生推动力,激励个人获得恩宠,并把禁欲主义融入生活中去。宗教改革的结果之一就是宗教生活不再是使徒生活,而是可以融入在世俗生活中,这为职业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五章 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为了理解禁欲主义新教的基本宗教观念与它为日常经济活动所设立的准则直接按的联系,有必要格外认真地堆那些很明显根源于教会实践活动的著述做一番考察。韦伯认为教会人员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韦伯准备通过对教会人员及其著作来探讨基督新教与日常经济生活的关系。韦伯首先选择的是巴克斯特。巴克斯特隶属于长老会派。他有着极其注重实践的现实主义态度,适合于搭建宗教与经济的桥梁。

巴克斯特反对异端教派,对圣徒们那种疯狂的宗教激情也不感兴趣。他力图通过教会的作用来实在地振拔人之道德生活。

韦伯首先探讨了巴克斯特对于财富的观念和态度。他反对追求现世财富,认为占有财富将导致一系列的后果,如懈怠,游手好闲,追求享乐使人放弃对正义人生的追求。追求财富毫无意义,在道德上也是可疑的。

韦伯提出虚度光阴是万恶之首,而且在原则上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清教徒认为每个人必须把每一时刻都用于有意义的事情,不能浪费时间。劳动是上帝指定的人生目的本身。任何人都应该遵守不劳者不得食的戒律。巴克斯特认为基督徒要从事刻苦而持续的劳动,不管是肉体的还是精神的,任何人都不能例外。富人也须如此,像穷人一样服从上帝的训诫。

托马斯阿奎那把社会劳动分工、职业分工解释成神安排万有的直接结果。路德主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阶级差别与职业分工为神意所直接设定,恪守上帝为他安排的位置,循归而不逾此矩,这就是人的宗教责任。清教徒也承认私人经济生活中存在神意安排,但其强调的重点不同,主张从劳动分工的成效上来认识上帝安排的目的。

贵格派认为世俗的劳动是禁欲道德的实践。上帝所要求的并非是劳动本身,而是人各事其业的理性辛劳。

清教徒认为职业的衡量尺度是道德标准,另一重要的标准是私人获利程度。若是上帝为你选择了一条道路,就可以尽力的获利,这是为了上帝的荣耀。由此获得的财富不是为了无所事事和享乐,而是履行职责,在道德上就是合法的。这种思想明显为资本主义积累财富提供辩护,并且对资产阶级奋斗确立道德上的合法性。而且上帝为劳动者选择的道路不应改变,这也为专业化的职业分工提供道德上的依据。

清教徒的职业观以及它对禁欲主义行为的赞扬必然会直接直接影响到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发展。清教禁欲主义严厉反对享乐。这威胁到了专制主义。因此受到统治者的反对。为了反抗压迫,清教徒制定了禁欲品行原则。在很多事情上,清教徒都要判断某项活动是否符合禁欲的要求或者是否是为了享乐。清教徒对文化、科学、艺术等都存在怀疑,对经院哲学尤其痛恨。但是随着教会转向温和的国教会,禁欲主义影响也不如以前,受到了政治权力的打压。

世俗的新教禁欲主义与自发的财产享受强烈的对抗着;它束缚着消费尤其是奢侈品的消费。另一方面它又有着把获取财产从传统伦理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的心理效果。它不仅使获利冲动合法化,而且把它看做上帝的直接意愿。因此,它所表达的是对合理获取财富的维护,以及对非理性获取财富的打压。为追求财富提供宗教上的依据,总之是为了资本主义获利做辩护。而且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并且是资本用于生产投资,这都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可能。正如韦伯所认为的:在清教所影响的范围内,在任何情况下清教的世界观都有利于一种理性的资产阶级经济生活的发展。它在这种经济生活的发展中是最重要的,而且首先是唯一始终一致的影响。它哺育了近代经济人。

随着宗教的发展,宗教所推崇的节俭被推广,财富得到积累,财富的积累导致对现世的追求,这使得宗教的本质在逐渐下降,这又促进了财富的积累。这个循环过程或许就是宗教下经济的发展。禁欲主义在纯粹的宗教热情过去之后产生充分的经济效果。

宗教禁欲主义的影响下,一种特殊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产生了。资本家只要其行为没有道德上的污点,就可以尽情地追求财富,并认为是一种责任。而且财富不均被认为是合理的,是不同恩宠后的结果。对于劳动者而言,尽管获得的报酬低,但是也是受到认同的,是为了信仰而劳动的,尽管是为了资本家劳动,仍是一种天职。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加尔文教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尔文教反对政治上享有特权的,商业性的,借贷性的,殖民主义的资本主义,他们提出了一种观点促进个人追求财富,即通过自身的能力和主动性去合乎理性地、合法地获利,强调这种个人主义的动机。促进了中产阶级的发展。

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近代资本主义精神中的以职业概念为基础的理性行为及时从新教禁欲主义中发展出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具有禁欲主义的性质。

禁欲主义使得物质产品对人类的生存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控制力量,并且不断增长。但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需要禁欲主义的支持也能够继续下去了。这个时候的资本主义不需要任何辩护了。

但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在历史的推动下,先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展,然后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共同推动了西方文化和经济的演进,这是毋庸置疑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二

马克斯韦伯,一个人文科学几乎无法被绕开的人物,在这个学科领域里,你必须得记得他,这个是我对这个人物的最初的印象我大学本科时一个年轻的副教授这么告诉我,确实如此,他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还与卡尔马克思和埃米尔涂尔干被后人称为现代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尽管他在当时主要被视为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但是其知名的学术贡献集中在宗教社会学和政治社会学,他的弟弟阿尔弗莱德韦伯也有些名气,是一位人文社会学家。本书是作者宗教社会学最开始的著作,也是作者在精神状态恢复稳定后最初的著作,并且也替他后来许多针对文化和宗教对经济体系的影响的研究奠定根基。这篇论文是唯一一篇他在世时便已出版成书的著作。

本书在阅读上给我很深刻的感受,我细心的对本书进行了章节标注,但是获得甚少,而且觉得自己很混乱,读书读到第四章还读不出作者的深意和逻辑,本书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问题,分为三章,分别是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资本主义精神、路德的天职观:本书的研究任务;二是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分为两章,分别是入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

在通读全书后,尤其是在困惑和迷茫期,我在想为何我不能融入作者的那个思想氛围中去,我想原因之一就是我与作者差距有些远,不仅仅是指能力的差距,而是我对于其中作者提及的很多概念和人物不了解所导致的,所以,在读书后,我做了很多工作。首先我对需要了解的概念进行了查询,对基督教各流派和主要的思想术语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对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分析,于是有了更深一层的感受。本书中作者所指的基督新教主要是一下几个流派:路德之前的抗议派、信义宗(路德宗)、浸信宗、归正宗(加尔文宗)、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卫斯理宗(徇道宗)、再洗礼派、公谊宗(贵格会)、弟兄会,长老宗,圣公宗低派,五旬节派等。下面有一张图可以看下,更清晰。有些概念需要查一下,比如说阿米念主义、加尔文主义(韦伯的母亲是加尔文宗的信徒,从小韦伯就生活在这种宗教环境中),禁欲主义、清教主义、奥古斯丁主义,其中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都是作者自己定义的概念。

本书的作者导言是马克斯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总导言,而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仅仅是作者论文集中的一篇论文,作者在导言中确立了一个问题,就是论述现代经济生活的精神与禁欲主义新教的理性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作者在导言开头通过西方科学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将我们引入理性的世界西方社会,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是拥有理性的成文宪法和遵从理性制定的法律,同时具备由训练有素的公职人员领导的依照规则和法律运转的政府所组成的政治联合体,那么它只存在于西方,尽管其他地方的国家也致力于此。而这种情况却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契合,作者还顺便在此定义了资本主义,对于这种非理性的欲求,资本主义甚至完全是一种抑制力量或者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力量。但是,资本主义旨在通过可持续、理性的、资本主义的企业运作追求利益并且永久性地再生利益。随后作者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提出西方资本主义独有的形态,那就是对(形式上的)自由劳动进行理性的资本主义组织。作者认为从纯经济学的观点出发,世界文化史的核心问题并不是资本主义活动的发展,而是这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和与之相伴的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形式是如何起源的这种来自与社会结构的驱动力来自西方社会的那些结构部分来自于西方文化独特的理性主义,那么这种理性伦理又是怎么出来的呢?作者在本书中讨论的便是宗教观念对于一种经济精神或者经济体系的精神特质问题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就是刚才说的确立的中心问题就是论述现代经济生活的精神与禁欲主义新教的理性伦理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便是导言的逻辑。

作者在文末说了两段话,对我影响颇大,几乎所有科学的发展都包含有业余爱好者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常常是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视角。然而如若将浅薄的一知半解当做第一原则的话,就会导致科学走向末路。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仅凭直觉感知的知识进行高谈阔论,那么除了可以掩饰其对于研究对象缺乏清晰的见解之外,没有其他任何意义;这也可以判定其缺乏对于人类本身的理解。作者说的,我感觉就像我似得,如一个业余爱好者般,喜欢高谈阔论,而没有目标和深刻的理解,这个想必是我在今后几年的时间内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书第一章作者的论证线索还是比较清晰的,作者通过有关职业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引出宗教信仰并不是影响经济状况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经济状况引发的结果。而后更进一步的,作者通过对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参与程度的差异,得出应该看重研究他们各自宗教信仰中固定的内在特质,而不是仅仅观察他们暂时的外在的历史政治环境,从而得出一个最重要的解释。其实第一章到这里意义已经到了,作者的目的就在于此中心,而后作者先否定一些基于表面的分析和根据某些普遍的印象(自然是通过宗教派别的思想和现实行为的比较和时期分析)最后,作者义正言辞的得出一个观点:那就是全力以赴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或者其他不管怎么称呼的精神,这些精神的觉醒都倾向归功于新教教义,而坚决不应该听随一种惯常的趋势,将其与生活享乐相联系,也不要在任何意义上将其余启蒙运动联系在一起。

在第二章中作者长篇引用了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话,指出这种独特的伦理和精神气质就是作者所认为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而那些其他资本主义或者资本主义萌芽曾经出现的地方,那些地方的资本主义都缺少这种特别的精神气质?作者从富兰克林的话中还逻辑推导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根基,人们履行天职的责任恰恰是资本主义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为典型的特质,而这来自于宗教,来自于新教,随后作者将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及其这种伦理随需要抵抗的传统主义的渊源和发展进行了讨论,作者还定义了前资本主义在这里,前资本主义是指一种状态,即长期运转的企业对于资本的理性使用,以及理性的资本主义劳动组织形式,尚未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支配力量的状态。

第三章,作者的标题是路德的天职观,本书的研究任务,这一章相当明确,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两点比较有意思,其一,相比于天主教的态度,宗教改革的影响只是使那些为了履行天职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世俗劳动得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重视和宗教认可。其二,尽管没有路德个人宗教思想的发展,宗教改革是不可想象的,而且这一改革在精神层面上长期受到路德个人品格的影响,但是如果没有加尔文主义,路德的工作就不可能拥有持久而具体的成功。其实在本章中作者在讲述天职观的历史,分析宗教改革与传统主义的区分,路德的天职观仍旧保持着传统主义的性质,他的天职观所指的是人们必须接受神的旨意,每个人都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一法令。作者来自一个工业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母亲是一位忠实的加尔文宗信徒,从小作者便深受宗教世界的影响中,宗教素养十分深厚,在此处作者其实还是比较推崇加尔文宗的。

从第四章开始,作者进入了第二部分,禁欲主义新教诸分支的实践伦理观,在本章作者分别分析了历史上存在的4种主要的禁欲主义新教形式: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从浸礼运动中派生的诸教派。作者的意图十分简单,研究各种形式的宗教信仰与实际的伦理道德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关系,以及在那些方面存在关系。从宗教信仰和宗教实践中形成的心理约束力的影响,这种影响规定了实践行为的方向,并且约束每个人的行为都要沿着这一方向进行。对于本章我有不少想法,稍后再详细讨论。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章,如果对于宗教不甚感兴趣的话,可以直接阅读本章,在本章中,作者事实上是分析新教伦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经济伦理形成的作用和经济行为的推动表现,当然是略举例的形式,比如强调固定天职在禁欲主义中的重要意义,为现代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提供了伦理依据。同样地,对盈利活动的神意解释也证明了商人活动的正当性,它对中产阶级的节制有度和自力更生给予了极高的伦理评价。作者在前面对出世的禁欲主义和入世的禁欲主义进行了比较,在此中对于入世的新教禁欲主义进行了概括:一方面,它强烈地反对任意享用财富并且对消费进行限制,尤其是奢侈品消费。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将财富的获取从传统伦理观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的心理影响。在打破禁锢获利冲动的镣铐的过程中,入世禁欲主义不仅使这种冲动合法化,更将其视作上帝的直接意志。作者在随后又提出,随着这种特别的资产阶级经济伦理的发展成熟,在社会中形成了对于现有经济行为和资本运作的合理的心理认可。基于天职观念的理性行为,正是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乃至整个现代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而这种理性行为乃是源自基督教的禁欲主义精神,这便是本文力争要论证的观点。

最近时间挤出了不少,有一些时间思考,对于作者的书有一些问题:

其一,作者写这本书的意图是什么?我觉得一个管理学家,在其时代被认为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突然转向宗教社会学和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是有另一种大时代的背景的。应当是探讨宗教对政治、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吗?他用这种论调在讲述资本主义精神,其中我觉得说的有些道理,但是很想是一种普世价值观的宣传,1850-1907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5次经济危机,亚洲,非洲,印度,等很多殖民国家都出现了民族主义的思想,从我的认识中,似乎欧洲大陆从一开始直到二战后期,普通大众的生活都是非常艰辛的,甚至于说在19世纪前的贵族和工业资产阶级的生活也是非常郁闷的。所以,宗教解脱,救赎论,预定论,三位一体的理论才大行其道,所谓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我国古代社会在什么朝代比较有宗教崇拜?魏晋南北朝,,因为朝代乱,人民生活困苦,所以需要精神寄托,作者写这些文章其实就是在赞美资本主义,赞美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在从宗教的角度为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伦理出现寻找一个依托点,从一个长期被社会接受的思想精神的角度去宣扬,比从经济的角度更具有价值,天职让人受苦,预定论使工人安于现状,资本流动,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其是合理而且公正的,这才作者所处的资本主义繁荣而经济危机频发的时期,和社会主义思想出现,工人运动兴起的时代,不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吗?然而,逻辑上不通顺,或许是我想多了,本书仅仅是只是客观得阐述两者的关系吧!

其二,我在想作者在此书中多次写的理性是指什么?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出世的禁欲主义和入世的禁欲主义,我联想到我国儒教里面也有这种入世和出世说。还有,我其实在想为何西方社会对于基督教如何全民性质的热爱,作者在他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中提到了中国的宗教时,指出了道教和儒教,但是基于我的理解,大部分人是既不信道教也不信礼教,为何我国没有像欧洲那种全民性质的宗教崇拜,但是我国民众还是有一种近乎宗教的崇拜的,这却是全民性质的!

其实读书思考比获得答案,更加重要,许多问题是经典作家用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来思考,他们的论证比一个答案更重要。这个是我最近比较有价值的收获。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范本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到您!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一

这学期的读书计划,我读了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部文明世界的著作,虽然初读有些晦涩难懂,但是深入其中让我觉得收获颇多。尤其是作者表现的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如反复强调书中所研究问叙的范围和界限;如多处强调概念的最终完善形式,不能在考察的开端而必须是在考察之后的研究原则;如撰写了篇幅等同正文的注释等)为后世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典范。马克斯韦伯,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界的巨人,被西方学术界一致奉为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开创者、宗教社会学理论的鼻祖。他的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世界名著。他致力于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即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

韦伯作为一个在近代欧洲文明中成长起来的人,其所有研究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西方文化特有的理性主义问题。 为了 考察这一问题,韦伯的社会学的核心部分之一是宗教社会学,通过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韦伯试图回答为什么在西方文明中而且仅仅在西方文明中,才出现了一种被西方人所认为的其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究竟应归结为哪些事件的合成作用?而韦伯关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首先就是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部著作开始的。在这部著作中韦伯讨论了伴随欧洲宗教改革运动而出现的新教伦理以及后者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和整个西方理性化进程的影响。

本书所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以其自由劳动的理性组织方式为特征的这种有节制的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为什么仅在西方文明中出现,作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文化现象究竟应归结于怎样的一些环境?以往人们仅把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方式,因而仅以经济发展的角度论述资本主义的产生。韦伯认为,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活动方式,更具有其内在的精神特性和精神内涵。 由此,韦伯着重论述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同新教伦理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新教伦理中所包含的多方面的精神和心理基质是资本主义企业精神不可少的内容和动力因素。

他讲的新教主要是指加尔文教,与被视为旧教的天主教相对,其新教伦理主要是讲加尔文教的伦理。加尔文教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其认为光凭信仰还不行,还要有善功,这个善功不是中世纪天主教的善功,不是购买恕罪券,或者是参加十字军东征、捐献财产给教会,而是你勤勤恳恳的劳动、发财致富,这就是善功。他认为上帝派你到世界上来,是让你创造这个世界的财富,把这个世界建设成人间天国,你把这个世界建设的越好,越说明你忠实的履行了上帝派来的职责。但是要记住,你创造财富不是为了个人的消费,不是为了个人的挥霍,而是增加人间的荣耀。这个观点影响了很多人,加尔文教在新教主流三大教派中世界影响最大的,尤其影响了美国,美国的主流精神就是加尔文教的清教精神,清教徒就是加尔文教的一支。

他们认为创造了越多的财富,而且越是俭朴的对待你所创造的财富,就越有资格认定自己是被上帝拯救的人,这一种观点恰如恩格斯所评价的,这种观点恰恰无形中客观鼓励了资产阶级的竞争。在竞争中胜利的、成功的、扩大财富、获得财富的人最有资格认为自己是被上帝所拯救的,他的意义用我们的话来说,就在于使世俗的劳动获得了神圣的意义,获得了宗教的意义。用韦伯的话来说,就是加尔文这一套观念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的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需要合理性根据,现在加尔文教提供给你,告诉你拼命的发财、拼命的创造,恰恰说明你被上帝所拯救,反过来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挥霍浪费,恰恰说明你可能是被上帝所抛弃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已经成为现代经典作品,它为人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精神的内涵和新教伦理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立论视角,引起了社会学、宗教学研究者的广泛注意,并对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启示人们在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又必然与该项事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一定的渊源。

作为一个时代的思想家,德国社会学家、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运用他独到的研究方法,使我们这些熟悉并精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在不觉中颠倒了乾坤。与马克思的切入点不同,韦伯关注的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的改变对人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具体来说是信奉新教的地区普遍性地出现了资本主义合理化的趋势,并促进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然而他并没有像马克思那样简单地下了定论:新教伦理(或宗教改革)并非是资本主义的唯一决定因素。关于这一点,既使在韦伯的反对者那里,批判的声音也显得分外无力:在加尔文宗教改革之前,合理化已经出现在基督教文明当中,阿隆认为,韦伯在这一点上也十分清楚:他不否认解释的多样性,但强调解释的完整性。另外,我们也应注意到作者片面地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等同于经济唯物论是很明显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的最终根源应从时代的经济条件中寻找,不应仅仅停留于时代的宗教这类意识形态上。正如韦伯本人也意识到的,应当而且有必要去探究新教的伦理在其发展中及其特征上又怎样受到整个社会条件,特别是经济条件的影响,缺少了这方面的探究难免会陷入对文化和历史仅作片面的唯心论的因果解释。此外,韦伯把对历史和文化的唯物论解释视作一种片面性的解释,也是我们必须予以反对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书笔记二

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老师讲到过在德国,有过两位伟大的马克思,第一个是我们熟知的《资本论》的作者、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而另一位则是当代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一、伟大的社会学家和社会哲学家马克思韦伯。卡尔马克思侧重经济基础,而马克思韦伯则强调意识形态,特别是宗教的作用。在一次偶然中,我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了马克思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我对宗教和资本主义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微妙关系感到好奇,于是便借阅了此书,进行一番阅读。

此次阅读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韦伯著名的文化比较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集》中的第一部,其后还有关于中国宗教(儒家与道家)、印度宗教以及古代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相关专著。韦伯的这一比较系列专著试图通过比较阐明: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古老民族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那么,第一部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一作用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又是如何促进资本主义制度的呢?

在韦伯收集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西方各个国家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可以发现: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这其中与宗教到底有什么关系?根据我对西方宗教文化的了解和印象,我一开始简单地认为这必然是和天主教主张专修来世而禁欲苦行,而新教徒则专注于世俗的经济生活,热衷于物质享受有关。其实不然,韦伯的研究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他告诉我们,这是宗教改革下的新教宗教品性使其然。即如孟德斯鸠在《法意》中所说的,英国人在世上所有民族中去得了三项最长足的进展,即虔诚、贸易和自由,这在韦伯的观点来看,就是贸易的优势和自由政治制度的顺应与人们对宗教的虔敬连为一体。

在这里,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不能认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仅仅是某种宗教改革的某些作用的结果,或甚至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知道是宗教改革的产物,韦伯所讨论的仅仅是宗教力量是否和在什么程度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质的形成及其在全世界的量的传播。

在本书中,韦伯讨论研究了加尔文宗,虔信派,循道宗和浸礼宗诸派等新教,我从其比较中得知:新教教派反对占有财富以及由此招致的放纵和懈怠,其看到了其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以此伦理观念为基础,我们可以看到带有资本主义精神的职业观:唯有劳作而非悠闲享乐方可增益上帝的荣耀,虚掷时光是最不可饶恕的罪孽。正是此种新教的伦理道德、职业观促使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和传播,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对比于中西两方方,在韦伯的论著中还有关于中国的儒家和道家的研究,这是我所正想要透过西方的视角了解中国儒家和道家的机会,因此,此书读完了,有时间我会拾起韦伯的关于中国宗教的论著。

政治与行政读书笔记


《政治与行政》
1.系统地分开了政治与行政

古德诺认为,所有政府体制中都存在着两种主要的或基本的政府功能,一为“政治”,即国家意志的表达或者是政策的决定,一为“行政”,即国家意志的执行或者是政策的执行。他第一次澄清了人们长期以来对于“二分”误解,认为一种政府功能不只是存在于一个机构当中,绝对的分权是不存在的

2.分肥制

19世纪出现在美国的政党分肥制是基于平民民主的理想而提出的。1829年杰克逊就任美国总统后,在官职领域推行“民主”的做法,由在总统大选中获胜的政党从自己的支持中遴选官员,其理由是:第一,民主政治表现在官吏任用上,就是民选官吏;第二,官吏职务简单明白,具有普通智慧的人均可胜任;第三,既然人人可以当官,所以官职的任期越短越好,使大家都有任官的机会,以符合民主与平等的精神。

优点:

(1)民主政治通过选举的方式表达民意,而选举的运作必须凭借政党组织。(2)若某政党在选举中获胜,即表明人民选择了该党。换言之,人民相信某党的政治纲领和所要实行的政策。(3)为了符合民意,应当由得胜的政党的党员来充当官吏,因为这有利于确定其政治责任,以及有效地完成其任务。

劣处:

然而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政党分肥制的结果令人失望。竞选中的捐款导致变相的卖官鬻爵以及间接的贪赃纳贿;选择官吏主要看政党背景,而不是真才实学;官员的高度流动性不利于行政经验的积累,导致政府效率低下;竞争过程中的政党倾轧与派别组织导致国家公务成为党务;等等

3.党魁

党魁通常特指操纵政党机器的首脑人物。党魁与政党领袖不同。政党领袖在党内有正式职务,职责和职权有正式规定,其活动公开并受到监督;而党魁在党内并无正式职务,权限也无明确规定,对其言行无法进行监督。党魁的形成和发挥作用主要依靠政党机器。美国是存在党魁最典型的国家。

党魁的地位往往是在由政党机器严密控制的地区通过互相倾轧和竞争取得的。党魁通过政党机器,在幕后控制党的地方正式组织,摆布地方议员的选举和官员职位的分配,指挥地方政府官员的活动,甚至操纵总统和众议院议长等重要职位的选举。如美国1897年在号称“洛克菲勒特派员”的共和党党魁M.韩纳的大力支持下,W.麦金利得以当选总统。党魁还拥有一批分别负责打小报告、理财、贿选、施展暴力威胁的人为之效力

英、法、意、日等国实际上也存在着党魁。党魁是资本主义政党政治奥秘和弊端的重要表现,它不断遭到社会舆论的揭露和抨击。在美国,由于选举制度和行政管理的改革,实行直接初选而不由政党提名候选人,推行文官制度,限制恩赐官职,由市政当局经营公用事业,还有社会舆论监督作用的加强,选民政治素质和文化程度的提高,已使党魁及其操纵的政党机器的作用大为减弱,但是在一些大城市和重要选区依然存在。

《浮躁与静心》读书笔记


最近读了《浮躁与静心》这本书,还没有打开书页,书名就已经感染了我,那几天,我就觉得自己是个浮躁的人,需要静心,这本书真的是买得恰到好处。终于,这本书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看完了,特写下读书笔记两则,与大家共同分享。

读书笔记(一)

读贫穷只是生活的外衣有感:我们当中肯定有人经历过童年时代艰难的岁月,至少我就是一个,吃过胡萝卜为主的米饭,穿过补丁的衣服,但是日子总算过来了。所以现在的我不是把金钱看得很重,因为我也知道,比我富裕的人比比皆是,比我贫穷的人也无处不有,我有现在的生活很满足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我相信贫穷不是什么罪过,富有也不是什么美德。如果因贫穷而卑微而抬不起头来,才真正使人所鄙夷。而富有的人,应该心中充满爱,去享受、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对于金钱的看法,我始终抱着一颗平常的心,有则多用,无则少用,不必太吝啬,也不必太奢侈。在这篇文章中,我特别鄙视主人公的班主任,就因为主人公由于贫穷穿了妈妈以前的式样老旧、滑稽的衣服,而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你们家没有人管你了?穿成这样就来上课。赶紧回教室去,不要在外面给我丢人。

我想,这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说的话吗?他的师德,他的关爱就是这样体现的吗?我很气愤,当然,这也给了我启示,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千万不能以这位班主任为榜样,孩子们的内心都是很脆弱的,我们的言行举止要时刻尊重孩子们,循循善诱、关爱呵护,这才是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吗?也许我这一生不会有什么大荣誉,但是我会时时刻刻记得我是一名教师,我会努力地去关爱孩子们、教育孩子们。

读书笔记(二)

读世事随缘有感:人生如诗,有温馨的浪漫也有严酷的现实;人生如歌,有欢愉的高歌也有沉郁的低喃。人生就像五彩绚丽的舞台,有被众星拱月的主角,也有默默无闻的配角。面对世事沉浮想要胜似闲庭信步,就得有豁达的襟怀。人要学会豁达一点,对喜怒哀乐都淡漠随性一点,学会一种快乐的心态,这样你的世界才是美好的。在本文中,主人公讲了一个小小的故事,哲理性确实很强,真所谓小事情大道理。在一座寺院里,小和尚建议老和尚在寺院力撒些草籽,让寺院变得春季盎然,老和尚说随时!过了很多天,在撒种子的时候秋风四起,种子飘走了,小和尚很着急,老和尚说:随性!又过了几天,种子被鸟吃了很多,老和尚说:随遇!几天后,种子被暴雨冲走了,老和尚说:随缘!再几天后,地上竟然冒出许多嫩绿的草芽,小和尚高兴地直奔,老和尚说:随喜!是呀,心情的快乐并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怎样看待自己所拥有的。世界上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生活中有很多糟糕事,听了不如不听,见了不如不见,要有盲者、聋者的智慧,去听无声之声,去看无色之色。所以,我觉得我需要让自己的心境变宽。在幼儿园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上难免有几个难教育的调皮鬼,有的时候真的觉得他们不可理喻、无可救药,我是束手无策,身心憔悴,但是现在的我不同了,渐渐容忍他们的调皮捣蛋,因为毕竟他们是孩子,控制能力还是很有限的,虽然持着宽容的态度,但是对他们的教育我还是坚持不懈的,我会耐心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多次找他们谈心,循循善诱,怀着一颗期待的心,相信他们会长大的。

《理智与情感》读书笔记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着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处女作。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体面的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却往往情感毫无节制,因此在恋爱中碰到挫折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映
《理智与情感》无时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它以两姐妹曲折复杂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出了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以及很多情况下,理智应更胜于情感的主张。
从书中可看出,作者认为诚挚热烈的感情固然重要与可贵,但仍需理智去控制与调节,毕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随意发展可能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论对自己还是家人都会有伤害。只有同时具备理性的头脑和思维,才能避免或把这种伤害降为最低,这无疑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理智与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独特的个性,然而就读者接触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现的,那就要数达什伍德家的两姐妹了。
埃丽诺,大女儿,一个感情丰富而又富于理智的姑娘。她办事缜密,考虑周全,谈吐智慧。不论是对他所爱慕的爱德华还是厌恶的露西,在众人面前,她都能以礼相待。而且,不论是埃丽诺好奇,喜爱或是厌恶的话题,大家共同讨论时,她总能保持一定的冷静与思考的头脑,既不显示出异常的过分的关注,也不让大家感到自己是个扫兴的角色。任何事,埃丽诺总是拿捏得那么有分寸,那么合适。
埃丽诺同她妹妹一样,拥有一颗富于情感的心,只不过她更善于控制这种情感。她对爱德华的倾心,无论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情况都从未改变过。她没有因爱德华的不善言谈,行为呆板忧郁以及众人对他的指责而遗弃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诚实,稳重,宽容的人品,为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为他不幸的第一次订婚表示同情。并且无时无刻不在为爱德华着想,为能使他的境况有所好转而努力。甚至在听说了爱德华早已订婚的消息后,埃丽诺依然钟情于他。得知这消息后即使她极力掩饰,还是不难看出这个消息对她的巨大打击。可见,她对爱德华的感情是强烈的,忠实的,实际的以及是一成不变的。这证明了埃丽诺不仅理智,同样有颗富于情感的心。并有一个清晰而理智的头脑来时刻提醒她去制约一些无谓的感情冲动。理智,善良,机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维发达的埃丽诺相比,她的妹妹玛丽安则要显得感性许多。与埃莉诺不同,玛丽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观十分相似,对待自己喜欢的人热情十分,关怀备至,对待不喜欢的连最起码的以礼相待也难以做到,总是冷潮加热讽,给予一副冷漠的面孔。这种情感或许是当时那个时代最推崇的情感观,但简借助玛丽安充分说明了这种情感观的不妥。玛丽安最后被威洛比抛弃,在他们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观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差一点丢掉性命,也给朋友和家人带来了不可摆脱的痛苦。这就是过于感性的弊端。但抛开玛丽安感情有余,理智不足的缺点,她也是个十分优秀的姑娘。
通过这对姐妹,想必作者已经把自己的观点表达的很清楚了。人要有丰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时候应受到理智的制约。简认为谨慎行事和内心冲动应保持平衡。她对金钱可以买到高雅生活的观点表示尊重,但对简来说更重要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部作品是围绕着理智与情感而展开的,实际上也是为绕着保持自我的完整与满足社会的要求这一主题而延伸的,重在说明人固然是一个情感个体,但也需要融入社会。做一个具体的社会人,既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与个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约,使其能与社会融洽,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理智与情感好比一把双刃剑,坚持理智,可能会伤了情感,照顾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处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范围内保持理智,当然最好,这是运用这把双刃剑的最好方式。但是,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面临着取舍时,你是理智多于情感呢?还是情感多于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样,表面上很有情感内心却很自私自利。所以,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驾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最后我只能说许多赏心悦目的情感的东西,在现实面前总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被严酷的现实击得粉碎,情感与理智这种差距有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亲爱的朋友:梦在心中,路在脚下。希望你能早日从情感的困惑中解脱出来!

《狮子与鲸鱼》读书笔记


自从把《伊索寓言》又读了一遍之后,其中一篇故事又让我迷住了,这篇故事的名字叫《狮子与鲸鱼》。它主要讲了这么个故事:有一天,狮子走在海滩上散步,突然看见了从波涛汹涌的海浪中探出头来喘气的鲸鱼,于是狮子就跟鲸鱼说:
嘿!鲸鱼兄弟,你发现了吗?你是海洋的主宰,海上任何生物都惧畏你。而我是陆地上的万兽之王,陆地上任何生物都害怕我。如果我们两个联合起来,那岂不是天下无敌了吗?
鲸鱼想了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就爽快的答应了。过了几天,狮子和野牛发生了战争,狮子想去叫许多盟友来帮忙,狮子突然想起自己交的新盟友鲸鱼,便去叫鲸鱼来,鲸鱼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也上不了岸。狮子见了,以为鲸鱼不想帮自己,狮子非常生气便骂鲸鱼背信弃义。鲸鱼却平静地说:
不,我亲爱的朋友,我虽然是海上的主宰,却命中注定不能去岸上呀!
狮子哑口无言。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无论一个人的本领多大,也总有些事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就像鲸鱼没法到岸上,狮子不能到海洋里一样。这时候,朋友彼此谅解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互相指责。当你怀疑你的朋友背信弃义的时候,换位思考一下,想一想他的难处,也许你就能谅解他了,毕竟世上没有面面俱到的人。我就有这样的一个同学。
那一个星期五,是他的生日,他邀请了好几个同学去他家玩,到了他家以后,他热情的招待我们,过了一会儿,他叫我们去他的房间玩玩具。由于他的卧室铺着地毯,我们都需要脱鞋进去。可是有一个同学,看得出他不想在朋友家脱鞋,就找理由说自己小时候得过一种病,不能脱鞋。别的同学就问是什么病,那个同学就说自己也说不清楚,反正就是不能脱鞋子。那个过生日的同学就烦他了,让他自己一个人坐在外面沙发上,完全冷落了那个不脱鞋的同学。我们班同学知道以后,都认为过生日的同学做的不对,有一段时间没和他一起玩。
大家看,不理解别人就会让别人难堪,还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所以,要学会换位思考,交更多的朋友。

读书笔记《《加尔文与商业》读书笔记:造物主、创新力与企业家精神》一文希望您能收藏!“读后感大全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书笔记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