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读枕边书有感 > 地图 > 读枕边书有感

读枕边书有感

发布时间:2022-03-31 来源:互联网

心理健康枕边书读后感(精选范文)。

常言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书,在读完一本书后老师会给学生们布置一篇作文,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来记录自己的感悟,怎么写好一份优秀的读后感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心理健康枕边书读后感(精选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近来,我阅读了《心理健康枕边书》一书,读后受益很大,让我理解了最深的人生哲理。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生活中,要面对许多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学习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环境的压力等。是的,压力永远都不会自己消失,这就要看你怎么样对待压力,怎么样调适压力,将压力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让它既能促进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又不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本书告诉大家这样一句话:适当的压力才是美好生活的秘诀。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又如何面对压力呢?今天,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长,大学生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学习、生活、工作、精神上等许多的困惑接踵而来,不仅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受到压抑,其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也会直接受到威胁。如何保持一个健康身心、健康的心态,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压力就像呼吸一样,如影随形的伴随着,如果我们置之不理,那么压力会越来越大的。现代医学证明:压力与疾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长期的压力会造成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假如人的生活中去掉困难、挫折的话,人就会取得荣誉,他们会变得不可一世,骄傲自大,甚至不可羁绊到疯狂的地步。就像轮船载重一样,以镇其平衡。

所以,这本书里告诉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压力。加拿大教授塞勒博士说:“压力是人生的香料。”他提醒我们,不要认为压力只有不良影响,我们应该转换认识和情绪,多去开发压力的有利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工作是必须的,伴随而来的工作的压力、烦恼也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压力我们还是应该要承受的,关键是学会调整压力;你可能经历过挫折、不幸、别人的说三道四,但是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土渣、垃圾,统统的走开吧!其实,让我们仔细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得到了多少,而是因为他计较的较少。

从此书中,我得到了许多的启示:正视自己的不足,正确评价自己,我的优点,也许别人就没有,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允许自己不如别人。放下架子,虚心学习;热爱自己的学习,大胆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迎接挑战。学会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处理问题时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肯定自己和接受挑战的能力。

平时的我们,要学会自我放松,书中说的,“给自己放个假,让身体得到解放;给自己放个假,让精神得到放松;给自己放个假,让活力得到恢复;”正如专家所说的,在适当的情况下想说便说,可以找自己信得过的人,想休息便休息,做到劳逸结合;想娱乐便娱乐可以自我发泄……实在不想做事时可暂时放下,不追求十全十美追求卓越并非追求完美。俗话说得好,记住你该记住的,忘记你该忘记的。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让我们永远具有积极的良好的阳光心态。学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例如,当你遇到认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及时进行换位思考。

最后,让我们始终以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去化解一个个压力,恢复我们内心神圣的自由与平静,将压力变为动力,快乐生活、快乐学习、迎接挑战吧。(李福彬)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小编推荐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1000字模板


时间淘走了沙子,留下了珍珠般的图书,在阅读作品时,相信很多读者都沉浸在他的故事情节当中。写好作品读后感有什么技巧呢?我们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篇1)

大学生健康问题是我们大学生目前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相比生理而言,心理健康就尤为重要了,故只谈心理方面的问题。

大学生进人大学校园时由于生活环境学习习惯、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巨大改变,不少大学生会出现心理适应方面的问题,如何发现常见问题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大学生来到学校,面临的第一个巨大变化就是生活环境的转变。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看得重、养得娇,独立生活能力有些欠缺,甚至有不知道如何洗衣服而把衣服寄回家去洗、同学不叫就忘记起床等现象。另外,一些学生表现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懒觉逛街、打牌熬夜、沉迷于网络等,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消遣活动中,对美习逐渐失去兴趣时间长了,很多学生几乎淡忘了在大学里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要做。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们以后的生活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篇2)

今天学校组织了一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作为一名刚升入大学的学生,我从中明白了心理健康对我们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大学是一个大的集体,我们每天生活在其中,每天总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接触,而如果而我们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就无法与人正常的相处,无法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这将会导致我们觉得生活是孤单的,是无助的,从而产生一种迷茫的时生活状态,这对我们的大学生活是致命的,毕竟大学生活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我们也将通过大学慢慢的融入社会,而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将无法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铺垫,这就导致我们无法对每天的生活充满激情。

所以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要想拥有一个完满的大学生活,心理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去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而至于因为一点小事就闷闷不乐好长时间,也不至于因为一点挫折而自暴自弃,产生各种沮丧悲观的想法。

为了我们的心理健康,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必不可少的,这对于增强与维护我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我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我们大学生更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积极的态度去面对。

通过这次的讲座,我深刻的看到了健康的心理对我们的重要性,一个幸福的人生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坚实的后盾,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健康的心理将会帮我们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所以,以后我们必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努力的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完满。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篇3)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心得体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心得体会。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回复到正常状态,那么,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找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这是一种异常行为,包括他自己在内,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因此,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他们要求给予指导,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应树立正确的观念,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篇4)

今年大学生心理健康周终于结束了!忙碌了这么久,可以喘口气啦。健康周我拟定的活动有心理电影、心理健康知识问答、心理测试、心理剧、成长训练营。活动周之前一个月,很多准备活动就已经开始。我作为负责老师,各方面要统筹安排,费了很多心力。

现在,反思这段时间的工作,我真的有不少体会呢。

首先,各部门联络不畅。比如健康知识的搜集工作、宣传海报的绘制、心理剧的安排等。虽说有几个职能部门,但由于大家都是新骨干,以前也没有举行类似活动的经验,所以任务布置下去很久,却迟迟不见效果,究其原因,是各部门联络不畅。每个部门只负责自己份内的事情,彼此之间缺乏联络。这事在协会里是个很大的症结,浪费了很多时间。今后有必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络,定期召开部门负责人会议。

其次,协会成员没有凝聚力。很多工作都是骨干成员在干,忙的不亦乐乎,有时连饭都顾不上。特别是心理剧彩排期间,骨干成员忙里忙外。而其他协会成员则优哉优哉的,好像协会的事情跟她们没有关系,有时想找人还联络不到。事后分析原因得知,这部分成员也想干事,但是苦于没人安排他们。对这种状况,我不知道是我对他们的培训没有到位,还是他们本身的问题,但是我知道协会里也有些人他们不是骨干,但他们却积极投入,干一些原本不是他们部门干的工作。通过这次活动周,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的素质得到了展现。所以换届时我提拔了他们。干任何工作都要有责任心和热情,事情不论大小,缺了这两样很难把事情干到位。

再有,各部门负责人职责不明。任务布置给各部门,需要各负责人独立处理,仔细安排。必要时要联络其他各部的人员协助。但在活动中,发现有些负责人对于自己应当干的工作没有负起相应的责任,有些事情该负责的没有人,有些事情很多人都在插手,导致窝工。

最后,要多给骨干锻炼的机会。关于成长训练营,很多主持人经验不足,虽然给他们讲授过相应的知识,但是临场发挥不行,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为了更好的管理协会,突出朋辈与协会成员的不同待遇,我有必要对他们实施分批培训,强化朋辈的纪律性、安排更深层次的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篇5)

很高兴大学开设了这门课程。一个学期在大学心理的课题上,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如何了解自己。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这门课程最关注的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改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一定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自己。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从各方面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并且积极向上的心起了一个推动作用。上课的老师非常有经验,课形式等方面都非常好。首先,课堂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大学生活各个方面,不论是学习、恋爱、人际交往甚至就业、职业生涯规划,都有专题一一为我们解答。这些所设置的专题都是我们大学生非常感兴趣或者息息相关的内容。比如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目的就是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老师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及心理活动,什么是爱情、恋爱动机、择偶过程、感情纠葛、失恋问题,都一一有所涉及。许多我们困惑不解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性格,多个专题也都曾提到了。老师会精心挑选出一两套的心理测验给我们做,而这些心理测验都是十分专业准确的,老师会一一讲解分析,结合性格特点,生动的加上具体的典型的任务形象,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过程中,老师还十分鼓励我们交流讨论,这样不仅能取得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心理能力的训练,在交流过程中也能交到许多朋友,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可贵的是,课程的设置也给我们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心理问题,比如我就是非常严重的拖延症,做事不到关键时刻不会有意识去做。而我也在这门课中找到了解决方案,可以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同时可以任务分成比较容易的小块,化整为零,告诉自己其实每一个小部分都很容易就能完成。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把拖延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一条条克服这些原因,最后开始做事。在课堂上的学习也教我正视了自己问题,一直以来或许我不敢面对,想改正也不知道从何下手,而老师课堂上的小小指点,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心理的学习,首先,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老师展开的活动和课堂互动中,我积极的参与到了,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

其实这个学期的心理健康课令我收益匪浅,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共处,如何接受爱,报答爱,如何谈恋爱,如何去爱别人。我也懂得了怎么样尊敬父母,怎么样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怎样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人。所以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宽容,学会和家人朋友换位思考,理解体谅他人。我们做人要真诚,因为存真诚的心,说真诚的话,做真诚的事。多爱人才能多得人的体恤。这些道理是我看了其他的一些心理书本学会的,博大的深渊的心理知识让我懂得了:你发出去的是什么,你得回来也是什么。

在老师的讲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的一面,有时心灵是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的喜悦,有时会让人感觉到人性的柔情的一面,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心理课程是实现心理素质的有效形式,是知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我学习心理知识的激情,活跃大家上课的气氛,我在实实在在的课堂交流中受到教益和启迪,解决了很多以前困惑的心理问题。并且在参与课堂活动过程中,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念,把许多错误的心里想法都一一解决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充实自己。

总的来说,通过这学期的心理课,我对自己大学四年的生活,心理方面有了更好的理解。虽然本学期的心理课结束了,但心理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一生的。

上心理课的老师讲课有很多的特点,给我留下里深刻的印象。我希望学校多开展这样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解决生活的困惑,真正的确立人生的目标。

亲爱的老师,您辛苦了,感谢您!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篇6)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大学生心理健康读后感(篇7)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_月_日上午,在厂多功能厅,机关一分会组织举办了女职工健康知识讲座,,由市妇幼保健医院刘医生授课,我听了后,受益匪浅。

许多工作繁忙而渴求美丽的女性尽管能抽出时间来做美容、买衣服,甚至服用保健品,却往往会忽视自己的饮食。吃是人生很大的一部分,所以吃好对以后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什么年龄的女性都要注意自己的饮食,科学搭配营养食谱,才可以保持美丽和活力。

健康是一个家庭幸福的根本,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关键,应该说有健康不见得会拥有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健康是每一个人一生当中最大的财富,管理健康就是管理人生。不管你的事业多大,不管你现在身体有多棒,不管你自信有多满,或者是前景再辉煌,必须要重视健康、保护未来。因此,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该把健康放在首位。

健康的诠释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三个方面良好的一种状态,首先生理健康是指身体各种机能的健康,不患任何疾病,这主要是取决于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理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和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不容忽视。在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也越来越高。因为如果当人们承受的压力超过了某种负荷能力的时候,就会让人出现偏激情绪,往往会让人突然陷入一种茫然、焦急、狂躁的情绪之中,更有甚者对生命的绝望,这样带来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减轻这样的负面情绪呢?我个人觉得如果人能在适当的阶段给自己找一个出口,会逐渐排除这样的精神压力,让我们生活得更美好,走向更辉煌的道路。

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够时时保持一颗乐观平和的心,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过上健康的生活,请相信吧,当我们拥有了健康,我们将会拥有一切。

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读后感1000字汇集


常言道:“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我们平时多多少少都是读过一些书的,通常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会被要求写一篇作文,这样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累计素材和资料,读后感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读后感1000字汇集”,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读后感【篇1】

身为班主任工作量最大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抓的:

1、以习惯为抓手,提高学生自能学习的本领。俗话说: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当学生做错一件事情时,我对学生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错了这一件事情不要紧,千万不要养成了习惯。”我认为小学阶段,学习还不是第一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经常读书的习惯,按时作息的习惯,独立处理一些小事情的习惯,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习惯,主动关心集体的习惯,热爱劳动的习惯,主动参加班级活动的习惯……如果这些好习惯一旦养成,他们将受益终生,这也是我们做家长所希望的。所以,请家长们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抓好子女在家的行为习惯,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朝一夕不见效,可三年下来确实达到了“绳锯木断、滴水穿石”的效果,不仅帮助学生养成了习惯,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班内逐渐形成了良好的班风。

2、以师爱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爱也会影响学生对某学科的学习态度。“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爱学生,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努力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爱学生会促使学生产生一种不学功课对不起老师辛勤栽培的内心体验(对后进生尤其是这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了学生对学习某学科的兴趣和自觉性。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这一点,所以我处处关心帮助学生,当落后的学生稍有进步,我就会拍拍他的肩膀,说一句:“有进步,老师就喜欢和你一样的学生。”并及时在班里加以表扬,这样,不仅后进生学习有了劲头,别的同学也受到榜样的力量鼓舞,所以,我们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习气氛很浓,这也是取得好成绩的原因之一。

习惯决定一切,能力创造奇迹。一个人将来能否有所作为,除了良好的态度习惯,更主要的是看这个人的能力如何,因为“能力决定成就”。那些高分低能的人,一旦走上社会,离开父母的保护伞,是难以立足的。尤其是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知识经济时代,能力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我的理念是:

1、不以成绩论英雄。我时常跟学生探讨:“学会”与“会学”的关系,“学会了”并不等于“会学了”。学习成绩好,并不意味着思想好、能力高;学习成绩落后,并不意味着思想差、能力低。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有能力,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上立足,并且成就一番事业。

2、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为此,我启动了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题,以班值日为形式的自我锻造工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能力、学习处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表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当然,差异毕竟是存在的,现在班级还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如:有的同学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有的同学喜欢攻击别人,和同学关系相处不好,有的同学对班集体漠不关心,有的同学不愿意承担责任等等。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联系,积极配合,及时帮助学生改掉这些缺点。早改早受益。

以上一点体会,只当是我向家长们上交的一份不尽人意的答卷,我一定虚心接受家长的检阅,敬请各位多多指教,以便我以后能够向更多的家长交上一份更为满意的答卷。尊敬的家长朋友,请记住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让我们家校合作,共创孩子美好人生。

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读后感【篇2】

我阅读了有关学生心理学的一些着作,其中对我影响最深,而又有很强针对性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这本书试图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来解决或消除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让教学始终运行在良性轨道上。该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是该书立论的动因和出发点,也是从事研究的前提。

我通过两年的从教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和整理,主要有厌学、执拗、自我为中心、孤寂等几种。该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学 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原因。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是该书的核心部分,这是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首先剖析的。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做了针对性的社会 调查,认为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内部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客观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是由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造成的。外部主要 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家庭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都来自家庭,家庭的氛围和家庭经济以及家庭成员的素质、态度是其产生的直接原 因,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习的压力。此外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促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该书的第三部分有针对性 地提出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是该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作者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措 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教学,这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渠道。

从现象罗列到揭示本质, 最后展现具体措施这是本书的特色。由于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相应的作方法,因此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指导性,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以前自己对生 活和教学中的现象只停留在表面,一般只是就事论事,缺少对隐含在表面之下问题的深入分析。每天与学生相处,可对学生还是不甚了解。每天都在处理一些没完没 了的琐碎事情,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比较的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剪不断理还乱,花了大量时间,做了大量工作,但却把握不住中心。此书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 并接触了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置身于一种新的高度,得益匪浅。

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读后感【篇3】

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但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读了《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心里素质》一书,真的是思绪万千。书中就教师心理不健康提到了很多社会、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其中的一组组数据,一个个事例,触目惊心,我才发觉原来我的同行们正走在心理亚健康的边缘。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此,教师要学会维护心理健康。

如何掌控自我心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健康而自信地教书育人,才是急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

以我粗浅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维护和提高我们老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一、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因此,教师要认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正视现实,积极进取,主动窥视自身不足,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亲知识,接受新思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平,适应教育的全面改革,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满足和激励。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应具有如下良好的性格特征:善于交际、合作、乐于助人、责任心强、情绪稳定、热情、健谈、诚实可信、敢于创新、想象力丰富、聪慧、善于接受新事物、宽容、自信、勤奋和意志坚强等。在教育工作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形成狭隘、嫉妒、没有主见、没有责任心、抑郁孤僻等不良性格,注意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多观察,多实践,多磨练自己。

二、心理暗示法

教师要有意识地增长心理健康意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适时适度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以下是我从杂志上看到的几种调控情绪的方法,摘录下来便于老师们借鉴。

心理暗示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提高心理活动水平,二是降低心理活动水平。比如在教师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可以多用激励语言暗示自己:“我一定要振作起来,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情绪激动时,用缓和的语言暗示自己:“镇静下来,我能控制自己!”转移注意法每个人都有许多感兴趣的事,当自己情绪不佳时,可以有意识的将兴奋点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比如欣赏音乐、吟诵古诗、唱歌等,从而起到平静心绪的作用宣泄法当一个遇到痛苦的事情时,通常也是最需要别人理解、关心与支持的时候。此时,如果找一个值得自己依赖的朋友,仔细倾听自己的诉说,会有一种轻松感。另外,剧烈的劳动、体育活动、写信、写日记等也是有效的宣泄方法。

调控情绪的方法很多,采用哪种方法更好,不仅要根据当时的情绪状态而定,还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选择。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积极的师生情感

要提高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保证。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感情,进而也影响到他对学校的感情。同时,师生的关系状况,对教师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首先,教师应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主动地与学生沟通和交往,了解并理解他们,以亲人加朋友式的方式对待他们。其次,通过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来提高自己的威信。研究发现,学生对于业务能力强、水平高的老师一般都能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四、规律的参与体育娱乐活动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是维持和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之一。应该指出,目前不少中小学教师不重视身体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体育娱乐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提高身体素质,使人精力充沛的工作,而且还可以发泄不良情绪,消除沮丧、抑郁,和谐人际关系,找回自信等。最后,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我们教师自己更应该摆正心态。什么为国家、为孩子这些光面堂皇的话先不说,就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自身的身心愉悦。

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读后感【篇4】

我看了于丹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学习,这讲座带给我很多启发。首先,我要分析一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群体之一。他们渴求知识、积极向上、胸怀博大,时刻关注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把个人的理想和志向同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复兴融合在一起。

但是,由于社会转型和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在最近的几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大学生中精神行为检出率为16%,心理健康或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约占30%。诸多的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1、没有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集中精神进行学习,适应困难。其中有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往往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上网聊天,学习成绩不佳,进而对学习产生厌倦、对考试感到焦虑。

2、自我评价失调。许多大学生都是中学时的学习尖子,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而进入大学后,这种优势不再,这使得他们的优越感受到重创。这时一旦学习成绩稍有波动,就会降低自信心,甚至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

3、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由于存在交际困难,同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较,一些大学生更愿意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流,迷恋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世界脱离。长此下去,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4、就业心理困惑。这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没有做好就业心理准备,不能很好的认清当前的形势,对自我的定位及自我能力的评价不够确切,好高骛远,一日三变。还有部分学生在择业中不认真思考,盲目从众。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之才,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因而,我们不能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认为:

1、大学生应当好好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自己究竟想成为再怎样的人,自己想要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然后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为了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究竟要怎么做。有了这样的思考与选择,相信他们聚会为了自己而好好努力。

2、大学生应当正确审视自己的能力水平,然后坦然的接受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很差,而是你目前的水平与他人有差距而已。为了缩小这个差距,你需要付出心血与汗水,好好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与水平。等到收获那一天,相信你的笑容是甜美的。

3、大学生不应当自埋首于书本,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大学生应当拥有开阔的心胸与视野,多结交朋友,这对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非常有帮助。

4、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大学四年应当积累一定的就业知识,着有助于看清就业形势。同时大学生应当,对自我的能力进行正确的定位,切忌好高骛远。其实,刚刚出来工作的大学生一般没有什么经验,你要想想,用人单位凭什么给你很高的待遇?所以,刚开始的待遇不太好是正常的,但是,你要用实力去证明,你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应得的待遇。

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读后感【篇5】

暑假中,我读了《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这本书,本书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系统介绍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专业知识,就专业技术人员如何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和生活,积极预防心理疾病提供了一系列理论、策略和方法。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基本心理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心理问题。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向孔子所说主张的:教师要关心学生,公正无私、以身作则、勇于改过、乐观向上、情绪稳定、三思而行、态度端正、宽以待人。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消极心态时,就要学会治气、养心,对自身的缺陷进行自我矫正和修炼。

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读后感【篇6】

最近一段时日,工作上似乎少了很多干劲,冲劲儿,多了些许的懈怠,多了些许的随意。反思自己教学中的言行,决定到书中找寻答案。于是翻开了抽屉里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安安静静地读了起来。

细读全文,悉心反思,顿悟:生活像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既如此,何不笑对生活呢?何不怀着健康的心理朗朗度此生呢?利自己,益他人,桃李们也仿佛沐浴在阳光之下,何乐不为呢?那么又怎样笑对生活呢?

首先,要对工作充满热爱。

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样青睐,每每读起,总有一种别样的喜悦:“工作着是美丽的。” 只有对工作充满热爱的人,才会全神贯注于工作,才会少烦恼。换句话说,就是:工作着,心理健康着。读着这句话,希望大家也和我一样具备了一份良好的心境:工作着是美丽的。

如果总是要对现实不满,一副哭丧脸,那你何谈快乐,谈何笑对呢?试想,一条鱼儿老是不喜欢水,老觉得自己所赖以生存的水太浑,太冷,太热,太咸等等,这样的一条鱼儿还会有丝毫的快乐吗?当然不会有快乐了。它的结局,要么疯狂,要么自尽。因为即便在无人所至的世界里,那里的现实和我们此时此地所处的现实一样,也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本无所谓完美不完美,都是我们所离不开的现实。既然是离不开,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接受现实,热爱现实,笑对现实。你,做到了吗?

请坚信,今天是最好的一天。

今天,是现实中与我们最密切的时间。昨天,已经成为过去,留给了记忆;明天,还未来到,它只可以界定于幻想的领域。所以,我要对大家说:过好今天!你,做到了吗?不妨我们尝试:接受今天,为今天努力;喜欢今天,为今天喝彩;抓住今天,为今天加油。今天才是最好的一天。不妨继续想想:此刻是最好的一刻,今年是最好的一年,此生是最好的一生。

请按照这样的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坚信此地是最好的地方。此地就是每个人生活的空间环境,哪个人能离开一个具体的地方而生存呢?所以,请喜欢这个地方,热爱这个地方。你这样想了,明天就要这样去做。你会发现:明天更美好!你会感到:噢,今天的太阳起得真早。今天的太阳好圆好亮。今天的`学生真听话。今天的学生真聪明。今天的工作充实而又轻松。今天我的收获真不少……诸如此类。这一天,你定会满载收获和喜悦。

请笑对生活吧!请相信,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对生活,生活就会对你展颜!

关于心理健康的书籍读后感【篇7】

某日闲暇时,见到一本《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好奇所至,便翻阅起来,只粗略地翻了几页,便禁不住用心地细细读来,往日对儿子的一些怪异的做法便在书中理解和感悟出来,心情和思维豁然开朗。书中谈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及例举的事实,着实让我感到作为一个教师应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同时我也感到沉重起来:如今还有多少家庭对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置若罔闻或一无所知,这是作为为人父母的痛中之痛和极大的悲哀。

书中的精华所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逐步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对现今孩子生长、学习、基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新起点、新课题。对于像一株小小的幼苗的孩子来说,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它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如果营养不全面,必将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作为家长,及时发现、掌握和帮助他们纠正心理上的猊端,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空间,并帮助他们调控好自我的健康心理、发展自我能力和力,才能使他们不走弯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也是一门攻心的艺术。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把系统的教育工程划分一个个子系统,使之成为日常性的心理启迪与心灵塑造工作。宛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棵棵树木连成密林,教育孩子的长期功效是在点滴的培养中完成的。因此,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孩子在没有明显痕迹的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并使其具有艺术的魅力。

我本人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直接关系到最终结果。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实;方法不当,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但可以实现,还可能起反作用。因此,对孩子我们在严肃要求的同时,也应理解和发现他们的能力,用一颗善解人意、宽容的心态、鼓励的话语和他们成为朋友,才是最高境界。愿每一位为人父母之人都能从中体会和悟出其道理,为自己的孩子打开健康心灵之窗。

微人格与微心理读后感(精选范文)


这本书叫做《微人格与微心理》,是李棕编著。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m.dhb100.com

所谓微人格,是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而微心理,指的是人们心里活动的外在反应,这一本能反应是人们无法隐藏的。生活中,读懂微人格和微心理,就能帮助我们轻松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就能辨明人际关系、轻松驾驭人心的准确线索。这本书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并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予了深度的剖析,内容涉及社交、职场关系等多方面,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引导读者学会洞察周围的人和事,进而轻松掌握人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做人际博弈的大赢家。这本书就是一本实用的心理学教程。翻开这本书,就会发现,它是一本非常详尽的读心术指导手册,它会教你如何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以及如何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一双眼睛洞察周围的事物和周围人的想法,从而用一种正确的方式来应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到达成功的彼岸,赢得幸福的人生。

有人说,人生就如同一部戏,我们每个人都带着面具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的确,对于任何人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是认识自己,一件是认识他人。

所谓认识自己,就是不断完善自己。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各不相同的人格面具,这些人格面具随着生活情境的不同,也在随时改变。不但人与人的人格面具不同,即使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的人格面具。有些人格面具经过外界强化之后会变得更加鲜明。通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明显的且占据主导地位的人格,帮助人们完善自身,主宰生活。如果各种人格都占据上风,也就形成了人格分裂。因而,我们应该形神合一,这样才能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存在。

所谓认识他人,就是要找到与他人相处的最佳方式,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以真面目示人,而正确认识和判断一个人并不难,只要我们能学会细心观察他的表情、说话的语气和它的举止,就能够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起的“微人格和微动作心理学”。

一些微动作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秘密,如对方的服饰打扮乃至一个细小的装饰品都会透露他的性格、品味;当然,他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吃相醉态、消费方式、口头禅等等都是他们的性格和行为状态的外显........除此之外,在具体的环境下,我们最好学会实施一些心理小计策,无论是职场、社交场合还是恋爱中,掌握他人的心理动态,然后对症下药,重新认识自我,都能让我们说对的话、做对的事,然后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提升我们做人做事成功的指数。

可见,在这个社会上,只有识人,你才能在交际中左右逢源;只有识人,你才能获得真正的朋友;只有识人,你才会占领博弈的制高点,赢得与对手的对决。这样才会拥有一个圆满幸福的人生。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www.dhb100.com

心理书籍读后感1000字精选


让我们认真的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心中常常有许多感悟,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迷思,可以用文字记录成读后感怎么书写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呢?下面由读后感大全帮大家编辑的《心理书籍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1

用的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这样他们就会和同学们友好的相处。

二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那么,我们就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来设计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如:我是教学二年级的学生,那么我可以教会学生要善于和老师交流自己心理的想法,和同学们友好的相处,会与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就要时时刻刻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在和谐的校园里,拥有健康的心理快乐的成长。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2

我阅读了有关学生心理学的一些着作,其中对我影响最深,而又有很强针对性的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这本书试图通过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来解决或消除一些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促进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让教学始终运行在良性轨道上。该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是该书立论的动因和出发点,也是从事研究的前提。

我通过两年的从教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加以分析和整理,主要有厌学、执拗、自我为中心、孤寂等几种。该书的第二部分分析了学 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原因。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是该书的核心部分,这是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必须首先剖析的。作者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做了针对性的社会 调查,认为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有内部自身的因素和外部客观世界的影响两个方面。内部主要是由学生年龄的增长而随之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的成熟造成的。外部主要 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其中家庭是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温床,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都来自家庭,家庭的氛围和家庭经济以及家庭成员的素质、态度是其产生的直接原 因,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主要来自于学习的压力。此外社会的冷漠和残酷促成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该书的第三部分有针对性 地提出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是该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所在。作者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根据实际,提出相应的措 施。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校教学,这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主渠道。

从现象罗列到揭示本质, 最后展现具体措施这是本书的特色。由于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相应的作方法,因此有很强的教育性和指导性,给我的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以前自己对生 活和教学中的现象只停留在表面,一般只是就事论事,缺少对隐含在表面之下问题的深入分析。每天与学生相处,可对学生还是不甚了解。每天都在处理一些没完没 了的琐碎事情,许多事情的处理都比较的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剪不断理还乱,花了大量时间,做了大量工作,但却把握不住中心。此书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 并接触了最新的心理研究成果和发展动向,使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够置身于一种新的高度,得益匪浅。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3

某日闲暇时,见到一本《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好奇所至,便翻阅起来,只粗略地翻了几页,便禁不住用心地细细读来,往日对儿子的一些怪异的做法便在书中理解和感悟出来,心情和思维豁然开朗。书中谈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及例举的事实,着实让我感到作为一个教师应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同时我也感到沉重起来:如今还有多少家庭对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置若罔闻或一无所知,这是作为为人父母的痛中之痛和极大的悲哀。

书中的精华所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逐步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的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毋庸置疑,这些都是对现今孩子生长、学习、基础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新起点、新课题。对于像一株小小的幼苗的孩子来说,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它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如果营养不全面,必将造成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作为家长,及时发现、掌握和帮助他们纠正心理上的猊端,为他们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和空间,并帮助他们调控好自我的健康心理、发展自我能力和力,才能使他们不走弯路。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它也是一门攻心的艺术。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要把系统的教育工程划分一个个子系统,使之成为日常性的心理启迪与心灵塑造工作。宛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棵棵树木连成密林,教育孩子的长期功效是在点滴的培养中完成的。因此,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使孩子在没有明显痕迹的家庭教育中,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并使其具有艺术的魅力。

我本人认为,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直接关系到最终结果。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实;方法不当,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但可以实现,还可能起反作用。因此,对孩子我们在严肃要求的同时,也应理解和发现他们的能力,用一颗善解人意、宽容的心态、鼓励的话语和他们成为朋友,才是最高境界。愿每一位为人父母之人都能从中体会和悟出其道理,为自己的孩子打开健康心灵之窗。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4

读了《作为诱饵的疲乏感》、《哀伤与坚强》、《被肢解的生活》已经半个多月了,说来也怪,我刚刚认识到疲乏感其实是心累,是心底里对工作的排斥,身体就真的病了一场急性肠炎,折腾了五、六天。

流畅的生活被肢解了一下,不思饮食,身体疲软。干脆请了10天假(20xx年没有休过)。每日睡到日出三竿,大脑清空,格式归零,坐卧躺站,随心所欲,好个舒爽。

难道,我也像三篇文中说的,潜意识里的愿望被满足了?

几个星期下来,丈夫逐渐改变了,主动提出要外出逛街。

当潜意识里的愿望被曝光或满足,就产生了强大的改变的力量。

疲乏感都是需要耗能的,与其内耗,不如充满阳光地外耗。

不知道下周重复开始的工作是不是会变得富于活力,充满激情?至少,我揭开了疲乏感的面纱,不会再和自己搏击。

今日重新学习三篇文章,在李老师的引导下,串在一起竟然成为一句:就让一切顺其自然。

不要被功利、虚荣、面子捆绑,不要隔离哀伤,假装坚强,不要杯弓蛇影,无谓恐慌。

正如苏轼的《定风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被贬在黄州的艰难岁月,在缺衣少食的困苦生活里,开垦耕种东坡荒地,完成了从及第进士到东坡居士的坦然转变。

这首词是他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之后所感悟,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见哲理。今日读来,别有新意。现摘抄如下,作为读书心得的结尾: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5

教师主导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但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读了《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心里素质》一书,真的是思绪万千。书中就教师心理不健康提到了很多社会、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其中的一组组数据,一个个事例,触目惊心,我才发觉原来我的同行们正走在心理亚健康的边缘。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因此,教师要学会维护心理健康。

如何掌控自我心理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健康而自信地教书育人,才是急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

以我粗浅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维护和提高我们老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一、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

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因此,教师要认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正视现实,积极进取,主动窥视自身不足,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勤奋刻苦,努力学习亲知识,接受新思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平,适应教育的全面改革,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满足和激励。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应具有如下良好的性格特征:善于交际、合作、乐于助人、责任心强、情绪稳定、热情、健谈、诚实可信、敢于创新、想象力丰富、聪慧、善于接受新事物、宽容、自信、勤奋和意志坚强等。在教育工作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形成狭隘、嫉妒、没有主见、没有责任心、抑郁孤僻等不良性格,注意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多观察,多实践,多磨练自己。

二、心理暗示法

教师要有意识地增长心理健康意识,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如意和工作中的挫折,及时有效地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适时适度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以下是我从杂志上看到的几种调控情绪的方法,摘录下来便于老师们借鉴。

心理暗示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两种:一是提高心理活动水平,二是降低心理活动水平。比如在教师情绪比较低落的时候,可以多用激励语言暗示自己:“我一定要振作起来,一切都会成为过去。”情绪激动时,用缓和的语言暗示自己:“镇静下来,我能控制自己!”转移注意法每个人都有许多感兴趣的事,当自己情绪不佳时,可以有意识的将兴奋点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比如欣赏音乐、吟诵古诗、唱歌等,从而起到平静心绪的作用宣泄法当一个遇到痛苦的事情时,通常也是最需要别人理解、关心与支持的时候。此时,如果找一个值得自己依赖的朋友,仔细倾听自己的诉说,会有一种轻松感。另外,剧烈的劳动、体育活动、写信、写日记等也是有效的宣泄方法。

调控情绪的方法很多,采用哪种方法更好,不仅要根据当时的情绪状态而定,还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去选择。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获得积极的师生情感

要提高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的保证。师生关系的好坏,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到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感情,进而也影响到他对学校的感情。同时,师生的关系状况,对教师也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一方。首先,教师应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主动地与学生沟通和交往,了解并理解他们,以亲人加朋友式的方式对待他们。其次,通过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来提高自己的威信。研究发现,学生对于业务能力强、水平高的老师一般都能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

四、规律的参与体育娱乐活动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坚持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是维持和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之一。应该指出,目前不少中小学教师不重视身体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体育娱乐活动不仅可以直接提高身体素质,使人精力充沛的工作,而且还可以发泄不良情绪,消除沮丧、抑郁,和谐人际关系,找回自信等。最后,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在宏观的社会体制层面上对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外,我们教师自己更应该摆正心态。什么为国家、为孩子这些光面堂皇的话先不说,就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自身的身心愉悦。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6

暑假中,我读了《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这本书,本书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系统介绍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的专业知识,就专业技术人员如何了解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和生活,积极预防心理疾病提供了一系列理论、策略和方法。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基本心理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心理问题。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现代健康概念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向孔子所说主张的:教师要关心学生,公正无私、以身作则、勇于改过、乐观向上、情绪稳定、三思而行、态度端正、宽以待人。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消极心态时,就要学会治气、养心,对自身的缺陷进行自我矫正和修炼。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7

读完《毕淑敏的心理咨询手记》再看这本,就发现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了。在毕淑敏的书里,很多都是问题非常严重,然后咨询师灵机一动忽然找到一个突破口,然后解决问题。

而这本书里描写的那些案例,都很平常,解决起来都很困难,咨询师也没有什么把握,只能准寻一些根本性的原则,尽力而为之。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资深的咨询师,心理咨询并不是像小说一样,有那么多有趣的故事,有那么多奇迹,其实也很平淡,甚至枯燥。

很多问题咨询师也很难解决,因为很多心理问题其实也都是社会问题,不是每个人都经过心理治疗都可以康复,这里面的问题太复杂,有的要治疗,有的要吃药,有的根本就解决不了,心理医生和生理医生一样不是万能的,有很多问题心理医生也没有办法。

书里面很多地方很有启发,读的过程中我随手遇到精彩的地方,就加一个书签,后来感

觉太麻烦,就干脆把书签撕开,读完以后书里插了好多撕开的书签,这也是我第一次为一本书把书签都撕坏了。最后盘点一下,把夹书签的地方都再读一遍,然后把感觉最经常的都记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任何个体的心理问题都是家庭问题的暴露形式。

老年痴呆症心理医生治不了但是作者说,老先生患病是不幸的,但是他又幸运地有了个孝顺的女儿。而这个孝顺的女儿,其实又是他的爱心换来的。病魔是无情的,但是与人类的美好情感作战,它永远是个失败者。

弗洛伊德的一句话:“本能欲望永远随着挫折的增加而高涨,一旦情欲的满足过于容易,它便再无什么价值可言。”热恋中的男女可谓是天生的表演艺术家。双方为了取悦对方、博得好感,都竭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可爱之处,对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多加注意,献给对方的是最完美的形象。

婚姻关系可谓是人类关系中最微妙也最难处理的一种关系。两个原本陌生,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只因情投意合,便共同构筑了一个婚姻的城堡,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禁锢在了围城之内。可是,再幸福的人也需要面临现实。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8

虽然上学时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但理论知识领悟得还不深刻。暑假里重读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可教材《教育心理学》感觉受益匪浅。

让我收获最大的是第四章教学心理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节,它让我对我们每节课都要出示的教学目标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教学目标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一旦教学目标确立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三,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学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其中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它提醒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能简单回忆我们所教内容远不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

其次,从感性上让我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不是我以前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共性的总结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我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不光是理论,书中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真的感慨颇多。

还有,我在读完以后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认为教师读《教育心理学》第一,是因为我们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第二,是因为我们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

书中许多观点,都让我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那么老师的专业地位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吗?我想,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心理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让我成为一位真正的好教师。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书中最后一章教师心理中教师的职业心理健康对我帮助也很大。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烦躁、易怒、处理问题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就会损伤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作风,养成不良的心态。长期以来,由于师范教育中心理学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继续教育中也很少重视心理学的训练,学校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大多局限于所教授的学科专业知识。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致使我们许多教师缺少心理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既不能准确判断出学生心理方面的异常,也不能正确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科学地分析学生心理,解决心理问题。仅此还不够,应当在所有教师中加强心理学进修,使教师队伍的心理学修养和应用心理科学的能力有普遍提高。创造一代身心健康的学生,就是创造未来。

心理书籍读后感 篇9

最近一段时日,工作上似乎少了很多干劲,冲劲儿,多了些许的懈怠,多了些许的随意。反思自己教学中的言行,决定到书中找寻答案。于是翻开了抽屉里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安安静静地读了起来。

细读全文,悉心反思,顿悟:生活像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既如此,何不笑对生活呢?何不怀着健康的心理朗朗度此生呢?利自己,益他人,桃李们也仿佛沐浴在阳光之下,何乐不为呢?那么又怎样笑对生活呢?

首先,要对工作充满热爱。

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样青睐,每每读起,总有一种别样的喜悦:“工作着是美丽的。” 只有对工作充满热爱的人,才会全神贯注于工作,才会少烦恼。换句话说,就是:工作着,心理健康着。读着这句话,希望大家也和我一样具备了一份良好的心境:工作着是美丽的。

如果总是要对现实不满,一副哭丧脸,那你何谈快乐,谈何笑对呢?试想,一条鱼儿老是不喜欢水,老觉得自己所赖以生存的水太浑,太冷,太热,太咸等等,这样的一条鱼儿还会有丝毫的快乐吗?当然不会有快乐了。它的结局,要么疯狂,要么自尽。因为即便在无人所至的世界里,那里的现实和我们此时此地所处的现实一样,也都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本无所谓完美不完美,都是我们所离不开的现实。既然是离不开,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接受现实,热爱现实,笑对现实。你,做到了吗?

请坚信,今天是最好的一天。

今天,是现实中与我们最密切的时间。昨天,已经成为过去,留给了记忆;明天,还未来到,它只可以界定于幻想的领域。所以,我要对大家说:过好今天!你,做到了吗?不妨我们尝试:接受今天,为今天努力;喜欢今天,为今天喝彩;抓住今天,为今天加油。今天才是最好的一天。不妨继续想想:此刻是最好的一刻,今年是最好的一年,此生是最好的一生。

请按照这样的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坚信此地是最好的地方。此地就是每个人生活的空间环境,哪个人能离开一个具体的地方而生存呢?所以,请喜欢这个地方,热爱这个地方。你这样想了,明天就要这样去做。你会发现:明天更美好!你会感到:噢,今天的太阳起得真早。今天的太阳好圆好亮。今天的`学生真听话。今天的学生真聪明。今天的工作充实而又轻松。今天我的收获真不少……诸如此类。这一天,你定会满载收获和喜悦。

请笑对生活吧!请相信,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对生活,生活就会对你展颜!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


常言道:“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书,多数老师会让我们记录下读完一本书后的感想,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您是不是不太清楚读后感怎么写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1

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学龄初期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即:无意注意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具体来说就是: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该分别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习质量,发展儿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1、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2、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3、应该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

4、要积极防止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

另外,大力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发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2、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当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过了的时候就必须要运用直观性强的,有图案的有趣味语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注意必须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困难的课业或者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学生紧张的努力学习之后再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完成轻松的环节,这以后还会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过分偏向哪种注意力就会给教学效果打折扣。如果过分亲睐无意注意,一味地为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学生成就感而过分降低学习难度,那么学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发展。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有意注意,在教学模式上严谨再严谨,教学程度上难上加难,那么高强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逆反的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问题。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2

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这是本书贯穿始终的观点。惩罚对儿童来说一般是弊大于利(别人惩罚你你会改正吗?改正了会从心里接受吗?)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缘于错误的判断(这是根本,谁会认为自己会犯错呢?)惩罚之后只会加剧孩子对学校的厌恶感,学校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培养学生,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他们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总表现出一副无所谓和懒散的样子,他即使没什么好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他的懒惰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简单来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不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儿童勤快起来,即使孩子做错了事而得分较低也不要蔑视他们。否则,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心理,丧失生活的勇气,成人不要期望儿童不会犯错,过于挑剔和严厉容易使孩子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和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有些孩子遭受失败后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则会一蹶不振,对于这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的孩子应不断进行鼓舞和激励,给孩子多一点耐心和宽容。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3

阿德勒从个体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详细的剖析儿童的心理,不单分析了儿童心理问题的常见模式,而且分析了成因以及纠正的方法。

阿德勒并未单独的解读这些儿童个体,而是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综合考量,因为如果把这些个个体割裂开来,那么这样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阿德勒深知此点。

文中有很多词汇是反复出现的,比如优越感自卑关注社会意识独立等等,这些词汇构成了本书力图要向读者说明的要点。

儿童在追求优越感与克服自身自卑感的作用下塑造自己的人格,作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参与者,父母应该关注儿童的人格发展,通过与孩子建立互信关系,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源头,培养其独立的意志来使其人格发展朝着良性发展。

为什么很多儿童到了青春期容易出现叛逆?这大多源于童年性格养成出现了偏差,比如家庭中父母地位的不对等,父母奉行棍棒教育或者宠溺,与兄弟姐妹之间的恶性竞争,等等。这些问题本来是可以在萌芽阶段规避的,但通常父母本身性格和教育理念存在误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更别说改正了。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儿童要么为了维持家里的高关注度,要么为了远离家庭,会做出让老师头疼的举动,而老师通常不会去深究背后的原因。那么这个儿童很容易就成了问题儿童了。

本书同时给出了应对方式,在与儿童的交往中,要把他们当做朋友,伙伴,与其平等交流,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愿望,通过生活的细节来了解儿童的当时心态,发现问题不要横加指责,而是聆听他们遇到的困境,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互动氛围。

其实伴随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一次成长机会,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重新感受世界,感受内心的变化。只有我们自己变好了,孩子才能在我们的感染下变得更好。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4

在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书中描述的孩子的行为特征自己孩子身上会有。你会和我一样忍不住接着往下看。

阿德勒提出,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前,父母除了具备养育知识,还必须具备心理学知识。

书中提到,作为家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沉着”父母。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感知父母情绪的能力。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容易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跟婴儿建立健康的依恋模式,形成良好亲子的关系。

要做到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最简单的方法是克制好好说话,避免大喊大叫。

我在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发现,很多问题儿童的背后,有一个情绪化的爸爸或者是妈妈。

书中提到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孩子行为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比如“可怕的两岁”。孩子到了两岁后,自主意识飞快发展,你会发现,仿佛一夜间,孩子长大了。他会跟你对说干,什么都要自己来。

事实上,孩子在半岁左右开始喜欢到处乱摸,乱爬,乱抓东西。其实这时,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信的信念,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实现一些目标。阿德勒认为这时孩子已经拥有了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叫“自我效能感”。如果家长不知道这个规律,会处处限制孩子的行动,而这样的做法,就等于经常打击孩子的自信。以后孩子就会变得胆小自卑。

同样的,孩子恐惧上幼儿园、在幼儿园打人、拖延症、在路上不跟人打招呼,这些行为背后,都有我们意识不到的原因,孩子又不能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做一个精益父母。而这本书为你提供了如何跟孩子沟通的技巧。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5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书中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易懂且便于操作,适合教师和家长阅读学习。对于教育儿童有很大的帮助。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惩罚对儿童来说一般是弊大于利。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缘于错误的判断。儿童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

惩罚之后加剧孩子对学校的厌恶感。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变为前进的动力。学校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培养学生。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他们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总表现出一副无所谓和懒散的样子,他即使没什么好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他的懒惰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

简单来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不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儿童勤快起来。只有友好的启发、积极的鼓励才能增强他们的勇气,才能使他们完全康复。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放大困难,消解勇气,从而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个人寻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贬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须加强儿童之间的友好感情,教育他们即使别人因为做错了事而得分较低也不要蔑视他们。否则,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丧失生活的勇气。

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成人不要期望儿童不犯错,不要期望他们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

过于挑剔和严厉容易使孩子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和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会性的。社会情感让个体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同时这种安全感支撑着他的全部生活。只有当我们把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考虑在内时,道德观念才会出现,也才具有意义。

那些习惯于把世界分为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的成人,其思维方式仍然保留着儿童时期的特点。造成儿童在学校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体系的无效,还有儿童准备上的缺失与不充分。

有些孩子遭受失败后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则会一蹶不振,对于这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的孩子应不断进行鼓舞和激励,对他们要温和、耐心和宽容。

要让每个孩子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价值。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决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父母可以纠正学校教育的不足,教师则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师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绝不应该指责家长。直接指出他们过去的错误,这于事无补。切记不可教条式的和他们说话,即便是提建议,也不应该用命令的语气,而尽量用“可能,也许或你可以尝试一下”等建议性的口吻。完全没有必要去证明谁正确或显示出自己的优越,关键在于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

这本书令我喜欢的原因是它没有枯燥的专业术语,语言平实。而且充满着健康的气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观的情绪。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了解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心理学。这本书是经典之作。

上文就是给大家带来了关于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1000字范文,看完这些读后感之后,你们是不是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呢?喜欢的朋友可以去购买这本作品看一下吧。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6

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获益匪浅。书中反复说到优越感和渴望被关注,这个是问题的根源,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懂得儿童一些坏行为的根源在哪里。我常常在想,以前的人生活条件很差,都不用懂得一些育人方法,却可以培着那么多优秀的人来,而今生活条件好了,反而出了很多教育上的问题。然而问题就是生活条件好了,孩子就缺乏了苦难教育和挫折教育,所以不懂得珍惜和感恩。

所以现在的父母和教育者,一定要懂得孩子的心理,才能更好教育孩子。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请不要去责怪孩子。教育孩子一定要早和未雨绸缪。千万不要被一二年级时好成绩所蒙蔽,那个时候,基本所有的.孩子成绩都是好的,多关注一下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有心理活动。

最后愿每一对父母和每一位教育者都多学习一下儿童心理,以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7

本书中作者将其理论延伸到了儿童心理发展与成长的领域,仍然以人们的自卑感为前提,认为人存在自卑感,为了摆脱这种自卑,要么努力训练或寻找自己能获得优越感的区域,这让其设定了自己的目标,影响着其思想和行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影响其适应社会和环境,造成其心理疾病的原因作者认为是“社会情感”、“合作”。

阅读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的教育过多的关注与孩子的成绩、特长与成就,缺失的恰恰是作者所强调的“社会情感”和“合作”,这两点像是情商的两个重要概念,很多孩子的很多问题就是由于家长过于的溺爱,让孩子认为这些行为和动作无关紧要,等到其开始融入社会的时候,或上学或与同伴相处的时候就开始出现问题了,他们不会关心他人,不知道要考虑其他人,不知道交流和沟通,他们也不知道与他人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而用之前常用的哭、发脾气这些对付家长的伎俩已经产生不了作用。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什么都帮他们解决好了,其实不是爱,而是阻碍,阻碍了他们的自我发展。

还有的家长并不溺爱孩子,而是对其十分严肃,当出现问题的时,总是严厉的批评或惩罚,有的孩子会改正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有的孩子反而变本加厉,作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背后可能存在同一个本质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需要回顾这个孩子的早期,考虑到孩子的性格和早年经历,发现本质问题,并解释给孩子听,让他们了解自己行为的原因,然后帮助他们逐步改正,这个过程中要给孩子营造支持的环境,要改变对孩子的偏见,相信其能改变。家长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另一个则是老师,老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孩子情商培养中重要的参与者,这也需要老师们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和耐心度,他们的影响力很大。

整本书,很适合家长和老师阅读,很多观点和案例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8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阿德勒的教学理论著作,这本书可以说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

在本书中,提到了小学生一个重要的表现,那就是情感表现。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情感变化比较明显,喜怒哀乐往往表现在脸部,同时又具有不稳定性,情感容易转换。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意志力比较薄弱,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我们平时总说老天爷的脸就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充分说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转换。刚刚和别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厉害,一会不知道为什么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容易接受别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积极的影响,又容易接受消极的影响。现在,是个信息化的时代,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学生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也比较多。虽然在学校学生接受了正规的教育,但是从社会中他们可以看到和老师讲的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老师说不能乱扔垃圾,可是还是有人扔垃圾;老师教育我们在车上要学会把座位让给老人,可还是有许多人会视而不见。这时,他们心理自然会想:为什么和老师教育的不一样呢?这是因为他们还不会客观的看待这个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们眼里,老师还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据这些特点,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就要和儿童建立亲密的关系,多鼓励,少批评;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切忌要求过高过急,简单粗暴。

总而言之,《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儿童心理、成长环境的各方面,为我们揭示了各种因素如何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们如何来培养健全人格的儿童,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目。

综上所述,出国留学网为大家分享的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00字的内容整理完毕了,当然,这也是别人的读后感,大家还是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去书写嗷。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9

昨天听到一个很遗憾的消息。

因为青春期的儿子不爱学习爱游戏,管教劝导无效,几次与母亲发生肢体冲突,母亲绝望了。在老外公的主导下,要前夫作为监护人之一,共同签署断绝母子协议书。

就是说,她不要这个儿子了,从今往后,是死是活,都不管了。

我这两天正在看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他说:

如果我们赞同个体心理学的看法,即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挽救的……我们认为,总能找到帮助这个孩子的方法。即使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也能找到出路。当然,其中的关键是我们要想方设法去寻找。

他还说: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绝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不能由于自己的努力没有立刻取得效果而产生绝望的情绪;不能由于孩子垂头丧气、萎靡不振和极端地消极、被动而产生挫败感;同时也不能受到那些关于孩子有无天赋的迷信说法的诱导。从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为了培养孩子的精神意志,要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勇气和自信,要让他们意识到,任何困难都不是无法逾越的鸿沟,而是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解决的问题。

阿德勒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样让母亲绝望的孩子交到他手里,想必也能重新回到人生的正轨。事实上,他确实这么做过,他曾在维也纳的学校里建立教育咨询诊所,运用现代心理学知识跟教育系统提供服务,一直持续了大约十五年,很多孩子深受其益。

但我认为,意志和精神只是辅助手段,阿德勒真正地杀手锏,是他了解孩子,从而能理解孩子,然后,才能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再然后,才能谈教育和引导。

作为乖乖女长大的母亲,不理解儿子的所作所为,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也没有清晰认识,她跟孩子之间更多只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在此之下,教育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还不如完全不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号称是全世界教师和父母的必读书,50种语言全球发行,畅销70年。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已经在《被讨厌的勇气》里介绍过(看这里: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选择——《被讨厌的勇气》读后)。

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他的定义是:个体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着重研究整体人格,是实践的知识。不管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本身,只要拥有这样的知识,就会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

而教育问题,他认为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的过程。如果成人想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先要全面了解儿童。然而谈何容易,大多人的成年人尚且不能正确认识已经定型的自己,更何况是变化多端的孩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现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

就像人类都生活在同样的现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自己,每个人的人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上。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

谈到这一点,阿德勒说:

成人从自身的角度对儿童的评价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人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处境,理解他们的错误判断。成人不要期望儿童的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是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如果儿童不犯错误,儿童教育不仅不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

这是多么宽容的态度!

成人往往对自己的错误轻易原谅,能给自己找到诸多借口,却对孩子找出各种借口而大发雷霆。他说:“宽容对教育来说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品质,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的确如此。

这本书从人格统一性入手,逐一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儿童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如何正确引导儿童追求优越感

•儿童的自卑感和自卑情结

•怎样防止儿童产生自卑情结

•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成为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

•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在家庭中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儿童进入新环境表现出来的性格

•儿童在学校的表现

•外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青春期和性教育

•一个关于教育失误的案例分析

•对父母的教育以及教师如何跟家长沟通

阿德勒反复强调,这是一本写给教师和父母的书。涉及到具体的处理方法,都是针对这两类人。他说:“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理解孩子,不断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和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儿童教育中,对偏离正道的儿童作出恶毒的评价是最严重的错误……一定不要以为贬损或羞辱能够有效地改变孩子……”

回到人格统一性。个体心理学认为,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们他所做的事。

阿德勒做了个很好的比喻,把一个特定的表达孤立起来,他形容就像从一个完整的旋律中抽出一个音符,然后试图抛开其他音符来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

我同意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可是他说一个人通常会在4-5岁的时候就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对世界的观念通常在5岁左右就已经确定并固定下来,并在今后朝着大致相同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我持怀疑态度。

关于优越感和自卑感,他认为两者密切相关,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有几个观点:

•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

•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追求是天生的

•所有儿童都有一种追求优越感的心理

•人之所以追求优越,是因为他感到自卑

•当自卑感阻碍了追求优越,会衍变成自卑情结

•自卑情结不同于自卑感,是一种过度的自卑感

我理解这个优越感其实是一种向上的愿望,希望自己做得更好。就像所有的孩子原本都对世界充满好奇,原本都对学习有天然的兴趣。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观点来理解,那些所谓的“坏孩子”,只是在追求优越的道路上受到了阻碍,没能成功地转化为学校或者父母的要求,从而产生抗拒。读书不行,捣乱我还是行的。这条路行不通,我就换一条。

阿德勒非常强调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如果没有社会情感,人的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什么是社会情感?他的定义是:

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联系起来、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并使自己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愿望。

这就是现在大咖们反复提到的,未来社会强调的合作精神吧。

我不太明白的是,他认为,如果要确定一个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要看他会不会为了追求优越感而总想表现自己,如果是,那么可以断定,跟那些没有这种行为表现的人相比,他更缺乏社会情感。是因为如果只顾表现自己就表示没有合作意识、团体意识吗?

在这一点上,他赋予母亲很重大的责任,说母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信任扩展到他的同伴那里。

外界环境那一章,他列举了很多因素,诸如:经济因素,疾病,种族偏见,玩具,儿童读物,甚至亲戚,表兄妹,等等,非常细致地描写了可能遇到的情况。

说到青春期,他说:

只有那些一直给孩子鼓励并成为其朋友的父母和教师,才能继续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加以引导。除他们之外,任何想提供指导的人都会遭到这些孩子的拒绝。孩子会对他们充满怀疑,把他们看作外人甚至敌人。

何止充满怀疑,在我自己的青春期,对他们充满了不屑和鄙视。我其实一直很同情青春期的孩子,像文章开头那位儿子,一年到头都不见一次的亲戚,大过年的絮絮叨叨,总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过来。如果是我,也只能表示:很烦!可能是因为我一直还在青春期吧。

他对性教育的观点是:

在孩子两岁的时候就应该告诉他们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且告诉他们这种性别是无法更改的——男孩长大变成男人,女孩当大变成女人。

我们应该避免贬低女性和主张男性优越的观念,应该像孩子灌输男女平等的思想……真正的性教育不仅仅是向孩子解释性的生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正确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孩子没有必要过早地接受性生理知识方面的教育。我们完全可以等到孩子开始表现出这方面的好奇心、开始探究这方面情况的时候,再告诉他们。

父母应该避免过于频繁地亲吻和拥抱孩子来刺激他们的身体,这对孩子非常不好,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我们不应该让孩子接触那些超越起年龄理解水平的与性有关东西……我们只需在恰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真实、简单的解释,而不是去刺激孩子的身体或性意识。

在最后一章,写到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沟通,他显得很小心翼翼,提醒教师们要注意技巧,千万不要得罪了家长们。为此引用了很长一段富兰克林自传中的文字,关于谦卑。

在表达一个确定观点时尽量不去使用“肯定”“当然”“我赞同”或“毋庸置疑”等词语,而是要使用“我认为”“我是这样理解的”“我想这可能就是事情的真相”或“目前在我看来”。

事实上,在人的自然情感中最难克制的就是骄傲……甚至就算我们以为自己彻底克服了骄傲的情绪,我们也可能为自己现在的谦卑而感到骄傲。

这很值得我引以为鉴。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10

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長大獨立,甚至於成家立業,教育子女,都會面臨很多的變化。非常重要的就是人際關係的建立。一個人的成長,都不是孤立的。首先是跟家長的關係。

當然在這個階段父母的態度,方法對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是否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開啟。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首先是一個人,需要尊重,愛護,平等的關係??需要受教育,需要跟社會和人群建立良好的互動,才能更好地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更好地對社會做貢獻!但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運氣和明白所有的道理。

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學習,反思,比對,調整,再螺旋式提升,進而成長。懂得自己,了解他人,哪怕是非常親密的家人。所以,這本書不只是針對兒童,也針對兒童的家長,老師,親戚,同學,未來的伴侶和夥伴朋友。所有的現象也許沒有一個標準來評判,也沒有一個結論來終止。這裏有很多很多的例證可以學習,可以思考,或許,方法就在其中!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篇11

生活中随处可见不自信的场面,尤其是做一些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领域,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自卑,更不愿意突破自己,时时想要战胜自己的自卑感,却不得其法。

在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很多关于自信与自卑的影响,它们相互作用,为了取得优越感,孩子从小就试图战胜自卑感,可是如果取得成果不是很理想,表现出的优越感不那么令人满意,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意义,也会为自己今后的懒惰提供借口。但是现实社会中,包括成人在内,很多事情不会因为努力就能取得想要的成功,那么,就要引导孩子战胜自卑的好方法就是不断的练习,练习的结果也可能不尽人意,就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而不是一味的自卑。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尽人事听天命来安慰自己接受努力过后的不成功。

因为自卑,儿童不愿意做一些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但是生活又是千变万化的,怎么可能让一个人一直生活在自我搭建的安全堡垒之中呢?怎么来引导他们做那些自己不太愿意做,也不会一下子取得优越感或者正向反馈的事情呢?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沟通方式,当孩子不愿意做的时候,不要强迫。而是发现一些与之相关的其他相对感兴趣的事情作为引子,慢慢过度。比如,日常教孩子学习英语的时候,她会反感,立即停止,让她先听一下偶有几个单词的中文故事,她会好奇那几个词的意思,也会偶尔自己选择一些旋律优美的英文歌,这样就是过度。那么当孩子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做的相对较好的时候,怎么反馈和鼓励也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单调的说,“你真棒”,而是要提出表扬做这件事的热情、勇气及过程中的具体事迹。

反观,在成人的世界中,自卑也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多了自我掩饰的办法。拖延,就是不自信的表现,害怕做事中遇到困难,所以一日拖一日。不能勇于承担一些有挑战的工作,也是缺乏自信,自我感觉很差,总是在自己的舒适区打转。渴望提高收入,却没有提升自己能力,先怪老板太小气;渴望自己进步,却什么事情也没做,除了刷微信、微博就是刷剧,还怪领导不给自己机会;渴望做一个好妈妈,回家之后只会葛优躺,还骂孩子为什么不学习,就知道看电视。其实,有自卑感很正常,这样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有紧迫感,才有动力去思考怎么做好许多之前不能做或者没有做好的事情。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因为我们不够完美,那么就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也要平心静气的面对孩子的缺点,尽量不要让这些缺点发展成为危害性行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提升自己,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自然会效仿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则要动用心思来教孩子,不能只知道责骂与惩罚。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心理健康枕边书读后感(精选范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读枕边书有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