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 > 地图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

发布时间:2022-02-01 来源:互联网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范文)。

常言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书,我们经常会在读完一本书后写下一篇相关的作文,将我们读完书以后的想法一笔一划的记录下来,如何在读后感中全面的总结自己的心得呢?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意义颇深的人类哲学发展史,它延伸出了人们对哲学世界的向往与渴望,对人类自身问题的好奇与不解,它见证了每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无知转变为智慧,由困惑到了解自身哲学,本书为我们开启了哲学之门与致知之门。在茫茫大千世界给予人们前进的期望。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

《苏菲的世界》不仅仅是智慧的世界,亦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召唤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礼赞,这种赞叹不是虚无的,它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至高寄托,人们在这种思索方式下总能找到睿智的缩影。使人们不只满足于当下所知,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超乎前人的,他事实验证了哲学不只是夸夸其谈,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究,是人们的必备饮食、精神营养。

在宇宙的世界里,我们的星球似乎是一个想象力被束缚的存在。认为所有的事物均有其出现的理由,却并未进行仔细地思考。例如:“人是从何而来?”,“生物是如何进化而来?”。就这样,很久以后开始有人从哲学的角度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哲学有时更像一架天平,无论何物放上去,立刻显而易见,无可否认。

诚然,哲学家并不深究“万物从何而来?”这类问题,他们更多思考的是一种东西为什么存在而自然的形貌又不断改变,他们从事物的机理出发,研究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为何会有某一种事物的存在,再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上。对自然的很多疑虑做出哲学方面的思索,将人们从“人从何而来?”的圈子中释放出来,进一步研究其具体的构造。从而使人们更好的了解自我与社会。当今中国社会被实物主义占领,对于人们来讲哲学显得太过于飘渺。可是,从某种意义来讲,哲学是我们的一剂良药,它以某物的本质为药理,对下药,就好像鲁迅的笔杆子,很深刻的揭露这个世界的假象,让更多的人看清这个世界的美丑。

许多人在迷茫的生存中失去自我,宇宙的意义在他们看来是无稽之谈,每个人都是自顾自地活着,肉体的富足掩饰精神的颓败。从本书的故事来讲,不仅仅使我们提升对人生的理解,更多的是对自我的认知。此书能够提高人心灵的层次,将人们的细末神经经过放大镜无限的放大,最终数清命运的纹理。大多数人仅有在自我的生命即将结束时才了悟人生的哲学,后悔终生晚矣。我们要尽早探求生命的哲学,充分考量人生的价值,不可惶惶终日,最终无法挽回。

《苏菲的世界》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自然的秘密是说不完的。我们总是在认识自我以后开始关注整个世界,在世界中寻觅新的人生哲学,去用智慧的眼睛观察,心体会。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1000字编辑推荐

《苏菲世界》读后感1000字


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苏菲世界》读后感”,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感受写下来。这个时候我们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感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你收集了多少作品读后感范文呢?感谢您的浏览!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1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引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它是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而对于像我一样什么都不懂的读者来说,我从读这本书开始就同苏菲一起上起了哲学课。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看似很普通却让人深思的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的“哲学之旅”探索之路。

对于以前没有读过关于哲学书的我,第一次看《苏菲的世界》并没有觉得很困难的感觉,反而是很熟悉、很实在的感觉,让我更加喜欢哲学这一门课程。从前总觉得哲学类的书很无聊、很古板,不过《苏菲的世界》却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让我们哲学的初学者更加热爱哲学。书中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让人无法自拔,一看下去就想一直看。

哲学是一个很抽象的学问。它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人类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的本源事物。而在《苏菲的世界》中,讲述了整部西方哲学史,虽非学术性着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作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

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哲学是不切实际的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他们生活的世界习以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说到这让我想到作者一个用的很好的比喻:“这个世界就像是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当然这只兔子极其庞大。”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大家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并且努力地想把兔子看个完全。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就顺着兔毛慢慢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尽情享乐。当大人们的心灵逐渐习惯了世界上的一切的规则,当他们不再像孩子一样看到什么都觉得好奇,觉得所有的东西都那么不可思议而又理所当然,当他们过惯了喧嚣吵闹、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便不再去追求那与他们似乎毫不相干的哲学,便不愿离开温暖舒适的兔毛深处,不愿像哲学家一样尽力去爬上脆弱的兔毛一看究竟。就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大部分人们都不会再去思考像“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了。

人生,其实并不只是一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世界,也不应只是金钱、荣誉与成功的世界,它更应该是一个充溢着理想与奋斗、追求与梦想、好奇与探索的世界。不要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必然,为什么纸张便是白的?你又是谁?天地到底有多大?它又是怎么来的?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是怎么诞生的?从无到有,这本身便是一种不可能。一切都充塞着无穷无尽的问题。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2

很久以前,人们就对月亮有着无限的遐想。好奇心,驱使人类踏上了探索月亮的征途。《苏菲的世界》向我敞开了哲学的大门,也让我知道了好奇心的重要性。

《苏菲的世界》是一场对自己心底的直视,也是一场哲学思想的火花碰撞。14岁的少女苏菲,一封神秘信件改变了她的生活:“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她从未想过这些问题,而在那天之后,苏菲不断的接收到类似于这样的信,好奇心也驱使她打开一封又一封。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一场关于哲理的头脑风暴,苏菲逐渐也意识到了自己是个书中的虚构人物,关于哲理的思考,使她有了自己的意识。最后,这个故事以一个开放的结局告终,苏菲莫名逃出了书中世界,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

《苏菲的世界》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不会听任你变得像其他人一样,没有感觉,无动于衷,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好奇心是上天赐予人最宝贵的财富,它引领我们去发现,去探索。优秀的哲学家,对世上的种种都充满了好奇,从来不会过分习惯于这个世界。就像是太阳,月亮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很正常,而有好奇心的哲学家,只是会想到,他们为何会存在?人类历史的进步,天生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苏菲是个有好奇心的女孩子,她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令她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因为这,她才能探索出更多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获取比常人更多的知识。

培根曾说:“一看见汪洋就认定没有陆地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如果我们认为月亮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或许永远不会迈出探索宇宙的那一步。如果我们认为海洋是理所当然的,又怎么会发现深海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如果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人类文明又怎么会生生不息地繁衍出灿烂的文明,又怎么会繁衍到现在?好奇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满趣味,充满新鲜感。我们要始终以好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去热爱生活吧,那需要我们去发现,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义。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宝贵的,法布尔小时候喜欢观察,爱看那些各种各样的小昆虫,在小法布尔看来,他们是有灵性的。这种好奇心,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始终陪伴着他,从未放弃。这才造就了一个科学家,造就了《昆虫记》这本科学著作。

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好奇心,去拥抱世界,而不是让世界围着我们。我们要铭记,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终将失去意义。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3

这个暑假,老师让读三本书。前两本是统一规定的,而最后一本是我需要在给的几本书中选一本的。在此,我毫不犹豫的拿起了来自挪威的乔斯坦·贾德的作品《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读过了。这个暑假,我重新翻开了这本书,这使我不禁回忆起了故事里许多情节。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名为苏菲的14岁少女在一次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离奇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开始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迷团一样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祈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去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想象的更诡异、更离奇。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书,我也从未思考过哲学是什么。但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像苏菲一样,去思考书中的哲学问题,有的时候我还会因为去思考一个问题而躺在床上久久睡不着觉。

其实从表面来看,这是一本哲学知识的书。但实际上,它也算得上是一本历史书,甚至是一本悬疑小说。看到后面,我越来越觉得后面的这些哲学知识枯燥乏味,但一直支撑我看完的是什么呢?是故事情节。带着这份好奇,我选择读完了它。

书中介绍哲学家时,也同时介绍了许多欧洲古代的历史文明。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书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绍。而席德是谁,席德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人疑虑又将整个书变得有一点悬疑色彩。当我看到狗开口说人话,香蕉皮内写着字,苏菲的哲学老师把她叫成席德时,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这本书最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就是苏菲和她的好朋友乔安出去露营,然后偷偷潜入哲学老师的小木屋发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的那件事情。如今我想起那段情节我仍然有些紧张、激动、害怕。

在书的结尾,席德与她的父亲和苏菲与她的老师的位置关系完全颠倒了,原来苏菲对于席德的疑惑变成了席德对于苏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将他们换个角度,故事又会产生新的趣味。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4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思索什幺才是“真实的自我”。有时担心自我的人生是否只是南柯一梦,或真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呢?也许自我就像苏菲一样,像爱丽丝般去梦游仙境?或者我单单只是一个思想体,仅有精神,没有实体,并非真实存在?然而,这似乎是永远解不开的谜团。

书本一开始所提及的问题:“你是谁?”让我陷入无止尽的思索。曾单纯的以为“我”就是我的主人,然而,真是如此吗?以往,当自我陷入人生难题时,就会以玩笑来自欺,以自责来疗伤。但读完这本书后,我反而陷入“自我是谁?”,反倒期望自我就是苏菲,由作家来告诉我如何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完成更精彩完美的演出!

如果没有接触到这本书,自我或许永远会跟书里的人物所说的一样:“将这个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而体会不到这世上的惊奇与美妙。”因为我们总是太依靠“习已为常”,普通的剧情、平凡的生活、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生活无趣的思考让人生受到了限制。阅读时,我总想像自我就是那充满好奇的苏菲,把书本里的神秘哲学家当成启蒙自我人生的教师,在那奇妙世界中,日夜思考着来自哲学家抛出的各种问题。

也许,只要抱着好奇心,就能够成为一位哲学家吧?以往,人们认为哲学家只是把自我从世上万物所得到认知,经过思考的历程,提出了自我的见解。而我认为,哲学也能够是一种人生,因为里面包含着你对世界的观感,随着人生的成长与际遇,人的想法也会因而改变。人生,就应当尽可能与各式各样的人相处,跟着他一齐体验他看这个世界的态度与角度;人生,就应当了解自我是一个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了解自我是独特的,才能不被他人的看法所束缚,才能开始活出全新的自我,让自我有个精彩无憾的人生。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5

阅读《苏菲的世界》,就好像出席一场无与伦比的哲学宴会,亦是参观一座人才济济的名人殿堂。它虽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但它依然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我们不能将任何事情都当作理所当然,应该去追求真理和智慧。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笛卡尔再到萨特。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并有兴趣、有时间去探索和发现;而越当他们慢慢变得成熟稳重的时候,却将对世界的好奇和惊讶抛到了九霄云外。哲学家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并绞尽脑汁去寻求解释,但那些甘于平凡的人们却一如既往地谈论着寻常的事情。“世界是什么?”“世界为什么存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丰富多彩的世界仿佛虚无缥缈,敢于探索、想要唤醒我们的人博得的却是不屑一顾甚至是厌恶和迫害。世界上有多少人愿意思考这些问题?有多少人为了寻求真理而不顾他人的嘲笑的眼光和讥讽的话语?

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没有任何主见的人们逐渐变得迷茫和浮躁。先进的科技只能带给我们方便快捷,而唯有哲学才能教会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给我们知识和智慧。这足以让我们在这个人云亦云的社会中夺得一席之地。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6

花了一个星期将《苏菲的世界》看完了,其实这也是属于一本我在之前的日子里没有将它读完的书。在买这本书之前,我并没有去仔细了解过它,只是曾闻过其名,感觉口碑还不错,就刚好凑了个单。

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它发觉它是一本哲学启蒙书的时候,我就有点不是特别想看了。这次选择很认真的继续阅读这本书,我想是因为有在适当的要求自己吧。《苏菲的世界》并不是一本特别容易理解的书,但是它也并不属于特别难理解的那种。虽然在第一遍看完之后,我的很多思想还是停在比较表面的程度上,但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觉得这是一本很值得再多读几遍的著作。

“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这是怎么比较的呢?如果哲学家的意思是,那些明白自己并不知道太阳底下每一件事的人,比那些知道不多,却自认懂得很多的人要聪明,她还比较可以同意。苏菲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但她愈想愈明白:知道自己无知,也是一种知识。她所见过最愚蠢的人,就是那些对某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自信满满的人。

在最开始看《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觉得它是很纯粹的一本哲学启蒙书,因为从某一天苏菲开始就收到一些很奇怪的信,而给她写信的正是一位哲学老师,于是她就这样很被动的上起了这门哲学课,好在哲学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勾起了苏菲深深的学习兴趣。

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我一直都感觉自己就是苏菲,而作者就是那位哲学老师,他虽然隔我如此遥远,但是我觉得很真实地就是在上他的函授课程,这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我不知道大多数人对于哲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我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哲学,并且了解甚少,脑子里仅有的一些知识也都是在学校老师提及过的那些,显然我并没有认真听过政治课,因为我现在并记不太起来我在学校里了解到的有关哲学知识到底是有多少。

也许我们真的很少会去讨论哲学,毕竟显得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去研究世界从哪里来,我们又是谁,我们终究去向何方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但是有时候我又觉得哲学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的世界观,我们的思维感觉无不被哲学所影响,只是我们习以为常罢了。可是习以为常是不是很危险的一种态度呢?我们已经慢慢地开始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这算不算一件坏事呢?

正如苏菲的母亲一样,我们开始太过熟悉这个社会,所以对于很多事情见怪不怪,不会再想着去深究。

在《苏菲的世界》前半部分内容中,作者一直都有设置悬念,我觉得这是这本书很奇特的地方。最开始可能觉得一切还比较正常,但是慢慢地,就好像你在阅读一本小说,你知道小说的背景就是这个现实社会中的某处地方发生的事情,这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可是突然文中出现了魔鬼,你要注意,这不是做梦,也不是想象,就是在文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中出现了魔鬼,而你又十分肯定这就是一本现实题材的小说,你能懂这种感觉吗?

我并不明白,我觉得我很需要作者一个十分合理的解释,我一直都相信,小说中所有出现的内容都不会是无意的,它是会为下文做铺垫的。可是,你说,这是不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呢?

浪漫主义的反讽,你听说过吗?

直到席德出现,我才开始明白,原来我之前阅读的所有有关苏菲的故事就是一本小说,没错,我是在看《苏菲的世界》,我也知道《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小说,可是我没有想到它只是一本小说中的小说而已,也正因为此,所有的不合理都变成了合理,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情有可原。

我觉得到末尾,所有的一切又开始变得神秘化,小说中的人物可以跑出来的吗,他们可以自己反抗吗,他们能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吗,他们的生命难道不都是由作者所控制的吗?

别忘了,你只是在看一本小说而已。这本小说的神奇我觉得不在于它给读者灌输那么多人物的哲学思想,而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将哲学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

我现在依然不是很了解哲学究竟是什么,但是我已近开始觉得哲学的神奇之处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这确实是一本不应该错过的哲学启蒙书。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7

在某个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再见,苏菲斯》,这不是言情小说么?打六折!我的眼中发出了奇异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经所剩无几了。之后,我在另一个书架发现了《苏菲的世界》,莫非这和《再见,苏菲斯》有联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好,就买这本书了。

我突然发现我在自己找麻烦,这么烦的一本书,我为什么会买?但是,随着阅读,我似乎发现这本书有一个特点——麻烦是肯定,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入迷,我甚至从中午十二点一直看到午夜十二点。虽然没有汲取多少知识,这里的知识太丰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让我头昏眼花的,但是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方面还是有限的,比如书中很少谈及中国哲学(如果要谈及中国哲学史估计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而中国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至于《苏菲》一书究竟写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学史,也可以是科学的发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类小说……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读者。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以这么有特色的方法来写小说不是很可爱么?

做一回小说推销员,《苏菲》一书与爱情小说一点关系也没他有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可以是人发现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让人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许会激励人成为一个哲学家。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8

如果学院不安排,我想我是不会阅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但是,在速读了以后,却忽然之间有了太多看法。

在苏菲的世界里,书中的主角苏菲主要思考了两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他们只是存在于书中的人物,那么如果放到现实中呢?如果我在现实中问这个问题就会显得非常可笑。但是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我们来自于哪里呢?

宇宙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而我们是其中非常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我们的快乐、烦恼、忧愁就更不值得一提了,最终不过是化作一捧尘土,消失在世间万物之中。如此短暂、脆弱的人生,我们难道要在负面情绪的操控下过完一生吗?那些衣服、首饰、化妆品最终会化作一缕尘埃,消失在茫茫宇宙。一切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最后留下的只有你乐观的精神。我们的生活要想过得幸福,需要外界的和平的环境和自身的乐观的态度来热爱这个世界的。外界的环境是不可控制的,但是我们能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美丽的家园。而态度则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出发,保持乐观,每天开心,看到世界上美丽与积极的事情,而不是一味的沮丧、埋怨。

爱这个世界,就要学会珍惜和感恩,珍惜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每一个幸福的时刻。感恩这个世界给你生命,给你机会去享受,适应消极的,着重注意积极的方面。

现代社会中,人总是关注一些不好的,关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消极的以不好的方面概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忽略了人间的真善美,这样的人会渐渐的失去最简单的快乐。对路边的花朵微笑,你会收获美丽与芬芳;对着太阳微笑,你会收获温暖与光明;对手机微笑,你会收获便捷与享受;对着社会主义制度微笑,你会收获安心与稳定......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欢喜吗?

我认为,幸福来自于一个人的选择,选择积极,就会收获幸福,选择消极,就是在放弃幸福,选择走向毁灭。生存与毁灭,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面向未来。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9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如果我问这几个问题,你一定觉得好笑。但殊不知,这一本书,不正阐述这几个问题吗?苏菲是上校笔下虚拟的人物,而上校不正是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虚拟的人物吗?

这么说,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另一个更高级的人安排的,可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人安排,那么第一个人的生活又是谁的安排呢?是有人互相安排?或又是怎样?这不禁让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永无止境的思考下去。我们真的生活在别人的笔下吗?或许是,或许不是。但至少我这么认为:不管你怎么想,你的生活还是会继续下去,和往日一样,那么相信与否,就显得不那么重要。

关于本书的第二个哲学问题,就是永恒之乡。真的有吗?哪里是怎样的呢?好奇就鱼贯而出。倘若有,那么永恒之乡里又有些什么样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到永恒之乡呢?他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我想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对于这个,我持有跟上述同样的观点。相信与否,生活会一样继续下去,不会也变化,即使你也在相对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永恒之乡。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留给了我无限的思考。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1000字精选


读后感大全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苏菲世界》的读后感。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优秀的书籍能够让我们有良好的阅读体验。读后感则是将我们跳跃的思维进行详细的记录,好让我们反复品味。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1】

《苏菲的世界》采用人物对话讲故事的形式将欧洲哲学史的起源及发展历程生动形象的呈现给读者。

书中使我印象最深的第一观点是“哲学家要时时刻刻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哲学家必备的要素之一”。

书中介绍了哲学经早期的自然派,历经古典派、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至最近的生态哲学,正是历代哲学家对自然和世界的无限好奇心促进了人们对大自然及世界认识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社会及科学的发展。

很多哲学大师如苏格拉底、布鲁诺等为了哲学及他们心中的信仰而献身,正是他们这种不服权威,不固守成规才激励人们对目前的状态及心中一直奉为神圣的信仰引发思考,进行批判,从而使人们的眼界及信仰不断的更新,逐步走出愚昧无知的状态。

哲学虽然与科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分支,在目前看来哲学也远远没有科学重要,但就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哲学发挥着与科学同等重要的作用,哲学首先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的改变促进人们用科学的方式去改变生活。

第二个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不是要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采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去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墨守成规,机械式的忙忙碌碌着每一天,大脑已经处于停滞状态,对什么事情都感觉理所应当,不再关心事情的背后及真实原因。对新鲜事物也失去了最基本的好奇心。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对生活中发生的每件事情都采用哲学的思考方式,多问几个为什么,对表象事情采取更深入的批判性的哲学思维。

我们处理生活及工作中的问题会更加彻底,更加深入,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2】

好奇心入门哲学,怀疑激活好奇心。

苏菲的世界由两条主线构成:1、哲学老师艾伯特向苏菲教授哲学;2、艾伯特和苏菲发现自己是作者送给女儿15岁的生日礼物,并且向作者发起挑战,成为永恒的故事人物的。

主线一:哲学课

哲学问题的答案一直在变化,但是问题就几个:1、我是谁;2、世界从何而来;3、上帝是否存在?4、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5、如何解释物质和精神的变化;6、人有自由意志吗?7、人能决定一切吗?8、上帝是否存在?9、人类是否存在永恒的灵魂?

这些问题可以大致归为几类:

一、我是谁

二、世界从何而来

三、是否存在上帝

四、有哪些确定可知的真理

看完本书,我的一些收获:

1、是否存在上帝?

世界不存在实体的上帝,上帝存在人们的信仰之中,当问“上帝是否存在”的时候,上帝就死了,心里相信上帝,上帝就存在于你的理性概念之中。

2、我是谁?

感性上来说:我是“思考的那个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提出怀疑的人就是我。从《自私的基因》、《基因传》来看(在物质上来看),我是基因生存的容器,宇宙聚合高温大爆炸,爆炸的力向外推这些爆炸后的碎片,宇宙再不断的膨胀,地球是爆炸后的碎片,一些条件后地球上的原始汤里的基因开始发生反应,合成大的分子,然后等位或者别的方式复制自己,接着更大的分子,根绝环境进化成不同的物质。最后进化成人,我是“基因的生存容器”。

3、世界从何而来?

世界是一次爆炸。可是爆炸之前又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爆炸是否还会再来一次?爆炸的条件是什么?以何种方式再来一次?

4、有哪些确定可知的真理?

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世界要不就是从无到有,要不就是从有到无,这两个答案中一定有一个正确的;

我思故我在,我是那个提出怀疑的人。

主线二:向造物主发起挑战

主线一主要是作为哲学课,主线二主要是让我们保留一个怀疑,不要像兔子里的跳蚤一样,习惯于爬回兔子皮囊里,安稳的度日,把我们提到兔子的毛尖,在我们心里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存在的世界,也可能像艾伯特所在的世界一样,只是某个作者(造物主)笔下的故事或者程序而已。

好奇心入门哲学,怀疑激活好奇心。啊,这就是哲学。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3】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而中国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至于《苏菲》一书究竟写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学史,也可以是科学的发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类小说……“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读者。

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

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以这么有特色的方法来写小说不是很可爱么?做一回小说推销员,《苏菲》一书与爱情小说一点关系也没他有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可以是人发现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让人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许会激励人成为一个哲学家。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4】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人生41,才真正读到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朝闻道夕死可矣。

苏格拉底说: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

柏拉图一脉相承,认为至高真理存在于灵魂之中,物质世界是至高真理的影子。

巧合的是,我有来自内心的自有理论,与两位大师相似的理论。新生命降生,他身体里就有所有人类的知识和密码,只不过他自己不知道,也不会利用,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打开一扇一扇窗户或者一个一个知识抽屉,然后经过自己的实践,积累经验,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沉淀,然后再进行传承。茅塞顿开的感觉就是已有的抽屉被打开的豁然开朗。

我的理论实际上还是来自于基因理论。我认为基因就是柏拉图说的“理型的世界”其中的一部分,地球上生物的遗传密码全部都存在于基因之中,也就是所有的“原型”都在基因里,我们人类个体从孕育、出生和成长,都是按照基因这个“模子”去勾画的。

继续套用Harari的理论,我们的基因就是真实的世界,而我们人类个体就是这个虚构的故事,我们每个个体无限接近基因所描述的“理型”或者“原型”。

我的理论与柏拉图有两点不同,第一,我认为知识是通过基因传递的,柏拉图认为是灵魂承载着知识;第二,我认为基因是可以变化的,也就是“理型”或“原型”是会变化的,柏拉图认为有“理想国”,是不变的。

基于这些不同,我认为人类的知识是用基因遗传进行最主要的传递,加上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打开我们身上已有的知识抽屉,再加上新知识的不断累积进入基因,再通过基因不断的传递。人类通过繁衍生息,不光传递我们的身体特征,也在传递知识。

人类通过认知革命(时间存疑),经历几万年的学习成长,经历世世代代的基因交换和分享,每个人类个体的基因里都带有所有人的“理型”或“原型”,也带有所有人的“知识”,因为我们现存的人类是同一个物种。

联想到地球上曾经出现过不同的智人,也出现过已经消亡的很多文明,而牠们对世界宇宙的认知,是否已经变成密码而隐藏在我们身上,我们不得而知,即使有,我们可能也不一定能找到钥匙,打开这些存在于我们身体里的秘密的抽屉。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5】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这是14岁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后收到的一封神秘的信。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开始了解哲学,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哲学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这是《苏菲的世界》里的内容。《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哲学导师艾伯特向一名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的过程,介绍个哲学的发展史。改书自1991年出版以来,长期雄据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截止到95年5月,该书便以创下120万册销量的天文数字。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生哲学史,它不仅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而且还对人的发展——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栀灯。

《苏菲的世界》作者是挪威世界级作家乔期坦,贾弗。他的作品以《苏菲的世界》最为著名。

我起初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现在才发现哲学是最接近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接近的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秩序与自由等。哲学给予人们的是智慧,是使人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改变。哲学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使人产生改变,使人更超越更具智慧。哲学的发展与科学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哲学史,不如说是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发展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为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在熟悉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更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美国的《新闻周刊》曾这样评价这本书:该书是一个将学术作品通俗化的杰出范例,未曾修习过哲学概论的人可以把他作为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对于学习过此门课程但以忘却大半的人而言,本书则是温故而知新的知新的得力之作。

由此可见,《苏菲的世界》在哲学上的意义深远而悠长。哲学是做人的智慧,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而且此书将深奥的哲学描述的较为通俗,是一本很好的读物。

《苏菲的世界》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来写哲学,也通过导师艾伯特引领小女孩走入哲学殿堂来向读者介绍了哲学的发展史。书中描述的哲学导师艾伯特也是此书中的关键人物,他对小女孩的指导是成功而有智慧的,他自己就是哲学最好的代名词。

在现在这个社会,科学是被大众所承认的。其实,哲学和科学是缺一不可的。哲学没有公式来精确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觉悟的。科学给予我们的是知识,而哲学给予我们的是智慧。

《苏菲的世界》所表达的有很多,我所领悟到的不过是些许皮毛。无论如何,哲学的智慧是该每个人都去学习和探索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书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智慧无穷。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应该好好去看看这个世界,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6】

在这次名著阅读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籍,由于读书的时候不断在思考许多问题,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完成阅读,且仅仅是浅读、粗读了该书。但却给我的心灵留下震撼,不禁赞叹“苏菲的世界”真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就像一部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颇有趣味的哲学发展史,它以小说的形式将原本深奥、枯燥的哲学历史表达给人们,使各个年纪、各个层次的人都能阅读懂它,接受它。它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

《苏菲的世界》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苏菲带着许多疑惑,用着自己少女好奇的天性,步步深入各种谜团,揭开层层谜团的过程,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险旅程,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雅典到希腊到古罗马到黑暗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萨特,有思想激荡的雅典城市广场,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现在谈谈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处。

一、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她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

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普通人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的一切渐渐习以为常,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闲适的生活,不再过冒险的生活了。而哲学家就像是从不停下探险脚步的探险者,他们无惧于崎岖的路程,带着寻求“真”的本质一路前进、探索,往往他们也是人类中最先到达文明的人,最先开创文明的人。

二、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直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笛卡尔说过“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掩卷思索,我们不应该吝啬每日用于思考、反省自己的时间,应该经常抽出时间好好的去思索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也不要用种种借口理由去逃避思考哲学性的问题。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而不要让日常生活的琐事禁锢住我们对世界好奇的心,慢慢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所以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保有好奇心的人,做一个孩子般敏感的人。这样我们将会得到生活的回报,在哲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里说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什么事物,都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而与风本身冷热无关。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好坏无关。所以说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完全要看他与人类需求有何关系。

再看,著名物理学家洛仑兹在电子高速运动的实验中,他发现当电子的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拟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变换方式,称为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借鉴了洛仑兹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论,时空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根本就无所谓客观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只有人观测到的尺寸是多长。也无所谓客观的时间是多长,只有观测到的时间是多长。因此,现代科学给出的结论也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自身的运动状态改变了,那么整个时空就必然随之改变。当然,对于我们的平常生活而言,绝对时空观就足够用了。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就必须突出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哲学只把自己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那么就连自然科学也比不上了,又何以自称为哲学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耐人寻味,值得多读几次的书。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文明进化的历程,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沧桑,留下的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领悟到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用哲学的方式思考,以此体验哲学的美妙。回归理性的世界,丰满我们的灵魂的羽翼,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富有意义!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7】

在某个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再见,苏菲斯》,这不是言情小说么?打六折!我的眼中发出了奇异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经所剩无几了。之后,我在另一个书架发现了《苏菲的世界》,莫非这和《再见,苏菲斯》有联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好,就买这本书了。

我突然发现我在自己找麻烦,这么烦的一本书,我为什么会买?但是,随着阅读,我似乎发现这本书有一个特点——麻烦是肯定,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入迷,我甚至从中午十二点一直看到午夜十二点。虽然没有汲取多少知识,这里的知识太丰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让我头昏眼花的,但是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方面还是有限的,比如书中很少谈及中国哲学(如果要谈及中国哲学史估计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而中国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至于《苏菲》一书究竟写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学史,也可以是科学的发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类小说……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读者。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以这么有特色的方法来写小说不是很可爱么?

做一回小说推销员,《苏菲》一书与爱情小说一点关系也没他有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可以是人发现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让人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许会激励人成为一个哲学家。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8】

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是一本关于哲学的书,现在想想“苏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

人们总是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灵和物质相结合的同时不禁问自己,“物质世界是真实的吗”。人是有“灵”的吗,我们的感官认知乃是自天主而来吗?我不是一个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如果这一切不是源于天主那又是源于何处呢?心灵世界是我们的整个世界吗?那我们从小所学的唯物主义不就是与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泽中挣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却越陷越深。为了不被淹没,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脑袋里翻滚的岩浆似乎也平静下来。一轮明月升上了夜空,对于一个等待救赎的人来说,那圣洁的光辉就是最好的洗礼。瞬间,我转头发现“灵”与“物”只不过是两个隔街争吵的妇人,她们所站的立场和所坚持的观点不一样而已。探索理论的本源,你可以发现,从它所基于的那个方面来看,派生出来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那是因为它的基础。正如“好”与“坏”,只有在区分何为“好”何为“坏”才能判断是“好”是“坏”。

有些怀疑苏菲对她所学的东西真的都理解了吗?也许她只是作者著书的一个引线,穿连起了整个哲学史,但我更愿意她同我一样是个带有探知欲望的孩子,至少她在书中是这样的。突然想起达利所常用的抽屉,孩子眼里所向往的抽屉和她最终打开的是否一样呢?看到结果是否会很失望,只有打开抽屉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应该就有一个理想的存在。

关于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幸福,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因此他认为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不快乐的人?而根据柏拉图的说法,人体由头、胸、腹三部分构成,人的灵魂也相对的具有“理性”“意志”和“欲望”三种能力,这些能力又各自有其“美德”:理性追求智慧,意志追求勇气,欲望则必须加以遏阻,以做到“自制”。唯有人体的这三部分协调运作时,个人才会达到“和谐”或“美德”的境界。他认为在学校时,儿童首先必须学习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后再培养自己的勇气,最后运用理性来达到智慧。亚里士多德说人的“形式”是由一个“植物”灵魂,一个“动物”灵魂和一个“理性”灵魂所组成,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平衡都会扭曲生活方式,都是令人无法接受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主张都与希腊医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传说中希腊医学的始祖,诞生于大约公元前四六零年时德寇斯岛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健康来自身体和心灵的平衡,要预防疾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节制饮食起居。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快乐和谐的生活,这就是希腊人关于幸福的智慧。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9】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人生如星尘

我是在没有事先对它了解与认识的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我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大人的世界中。一个全新的世界,哲学的世界。

《苏菲世界》的读后感【篇10】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好奇和思考。

——题记

读了这本书,我的好奇心便挑起来了——14岁的女孩苏菲原本平常、有序是生活被一封离奇的信打破了。“你是谁?”这个问题出现在信中,在此之前,苏菲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她绞尽脑汁,但她找不到答案。而接着又寄来了许多信让她困惑不已,席德是谁?寄信人是谁?席德爸爸为什么让我把信给席德……然而她也无意间开始了哲学课程。一个个的谜团也相继解开。

“你是谁?”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抹不去,擦不掉。开始,我可以轻易地回答:我是姚丽霞啊!但是那个叫姚丽霞的又是谁啊?如果我取了另一个名字,我会不会变成别人呢?我一直想不出答案,苏菲也是。

书中谈到了从最早的哲学家一直到现在的哲学家,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格拉底。我记得他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他这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竟如此谦虚,令我震惊。他一生对哲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他却被陷害,最后为了良心与真理服毒而死。我佩服他的坚贞不屈,誓死捍卫良知。

为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它们的存在,而小孩儿则不一样,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充满好奇,都会产生疑问,而要成为一名哲学家,就要拥有好奇心。它让我又重新找回了好奇心。

哲学这门课程中,有着让人费解的问题,有着神秘的历史,既新奇又难懂,我希望我以后能深入了解它。

精选最新《苏菲世界》读后感1000字


读书可以让一个人的思维逻辑不断提高,在阅读完作品后,相信很多人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此时可以写篇读后感阐述下所阅读的内容以及阅读过后的一些感悟,你知道如何写出一篇有感染力的作品读后感吗?感谢查阅读后感大全为你推荐最新《苏菲世界》读后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最新《苏菲世界》读后感(篇1)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好奇和思考。

——题记

读了这本书,我的好奇心便挑起来了——14岁的女孩苏菲原本平常、有序是生活被一封离奇的信打破了。“你是谁?”这个问题出现在信中,在此之前,苏菲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她绞尽脑汁,但她找不到答案。而接着又寄来了许多信让她困惑不已,席德是谁?寄信人是谁?席德爸爸为什么让我把信给席德……然而她也无意间开始了哲学课程。一个个的谜团也相继解开。

“你是谁?”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抹不去,擦不掉。开始,我可以轻易地回答:我是姚丽霞啊!但是那个叫姚丽霞的又是谁啊?如果我取了另一个名字,我会不会变成别人呢?我一直想不出答案,苏菲也是。

书中谈到了从最早的哲学家一直到现在的哲学家,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格拉底。我记得他说过:“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他这么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竟如此谦虚,令我震惊。他一生对哲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他却被陷害,最后为了良心与真理服毒而死。我佩服他的坚贞不屈,誓死捍卫良知。

为一切事物的存在是理所当然,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它们的存在,而小孩儿则不一样,他们对任何事物都会充满好奇,都会产生疑问,而要成为一名哲学家,就要拥有好奇心。它让我又重新找回了好奇心。

哲学这门课程中,有着让人费解的问题,有着神秘的历史,既新奇又难懂,我希望我以后能深入了解它。

最新《苏菲世界》读后感(篇2)

之前应课程要求,浏览过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及黑格尔的《美学》等高大上的哲学书,坦白说,光是哲学这个词就已经够我烧脑筋了,对涉及这两个字的东西总是抱着崇敬的态度敬而远之的,刚好在《理想国》,《美学》和《判断力批判》之后坐实了我的这种敬畏感,读完之后,除了怀疑自己的智商,就没有更深刻的感受了。

可是《苏菲的世界》很不一样。

我想说,我喜欢《苏菲的世界》,尽管它也会有让我怀疑自我智商的时刻,这种时刻,尤其是和苏菲比较时,会问怎么连一个不满15岁的初中生都不如?大概是因为我喜欢小说,《苏菲的世界》就算是做为单纯的小说,我也会觉得很好看,从一开始,当故事的进行展现着苏菲的好奇心时,也成功的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和苏菲一样会好奇这个哲学导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选中苏菲而不是乔安或者其他孩子?刚开始是收到信,后来又收到转寄席德的明信片,我突然有了一种熟悉的感觉,因为我想到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我想这可能也是个发生在时空交错间的故事,曾经有过一刻的失望,好像看破别人的小把戏“也不过如此”的感觉,可是很快,跟着苏菲发现原来还真有人,这在否定我之前的推测的同时,又一次引起了我更强的好奇心,我迫切的想快点知道,这是我第一次这样热忱于一本涉及哲学的书。

说来什么条件都有好有坏,《苏菲的世界》一方面用它小说的形式和构思引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但同时也是因为他这样引人入胜的形式构思,让我更多的关注故事的发展而忽略了他的内容,这对于小说是成功的,但对一本哲学书籍来说又是失败的吧。

除此之外,这本书引人思考是毋庸置疑的,不论思考的深浅。也许我不会过多纠结世界是否存在?或者各个哲学派别对错,但我会跟着苏菲一起怀疑,一起联想自己的常识,满怀探险的惊喜而又充满知识,这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当苏菲开始意识到或者是怀疑自是被虚构出来的故事中人物时,我突然又想起了刚刚更新完的美剧《西部世界》,少校是苏菲和艾伯特的上帝之手,而在我们眼里少校和席德也不过是作者这只上帝之手的杰作罢了,那么作者又是那只上帝之手的杰作呢?我们之外难道就不会存在上帝之手吗?是的,就这样很自然的想到了自己存在问题,突然会有一种很轻的感觉。

整本书下来,我不禁又想到了《盗梦空间》,《苏菲的世界》里也存在着几层世界,苏菲和艾伯特的一层,席德和少校的一层,作者这一层的,作为读者又是一层,而那一层才是真正真实的,我们真的确定吗?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一些对比,苏菲与艾伯特师生间和席德与少校父女之间,以及艾伯特和苏菲母亲,苏菲和同龄的席德与乔安,还有一个我在想,作者选择苏菲和席德的年龄的用意,14未满15的初中少女。

想想自己差不多15岁时,初中二三年级的时候,刚好是憧憬自己长大而又总是不太喜欢成人为人处世的时候,对于比自己小的又总是容易扮成小大人的样子,就是出于这样一个极力标榜自己,将自己独立于成人和小孩子之外的时候,我不知道这和作者这样选择苏菲与席德的年龄是否有关,但在我看来是有的,这是一个有成见的年龄,但又不失孩子气,我这里所谓的孩子气是觉得这个年龄依然可爱和充满好奇心,最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极力渴望独立,所以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更像是天性,它不同于太小时的无意识或者被动的求知,也不同于完全长大后的功利性求知,那可能是最好的求知状态,我认为正是这样的年龄成就了这样的苏菲和席德。

最后,当我将它作为一本小说一口气看完之后,我想它值得我们重新打开作为一本西方哲学史再来一遍。

最新《苏菲世界》读后感(篇3)

在某个书店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再见,苏菲斯》,这不是言情小说么?打六折!我的眼中发出了奇异的光,可是摸了摸口袋,已经所剩无几了。之后,我在另一个书架发现了《苏菲的世界》,莫非这和《再见,苏菲斯》有联系么?好像很神秘的样子……好,就买这本书了。

我突然发现我在自己找麻烦,这么烦的一本书,我为什么会买?但是,随着阅读,我似乎发现这本书有一个特点——麻烦是肯定,但是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入迷,我甚至从中午十二点一直看到午夜十二点。虽然没有汲取多少知识,这里的知识太丰富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光是人名就让我头昏眼花的,但是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方面还是有限的,比如书中很少谈及中国哲学(如果要谈及中国哲学史估计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我很喜欢希腊神话,我认为希腊的神离我很近,因为他们拥有普通人所拥有的特性。而中国的神读我来说太遥远了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感觉。

《苏菲》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哲学史,我看到了人类是如何进步的,有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哲学就是关于智慧的学习,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新的名词,我一直以为哲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就是讲道理的,和科学历史等等没什么关系,自从看了《苏菲》我才知道哲学是一种包含所有学科的中和性课程,但是必须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学习。

乔斯坦贾德是一个十分称职的教师,十分幽默的教师,想象力十分丰富的人。比如书中有几幕中加入了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童话人物,像小红帽,爱丽丝之类的,很可爱的想象。还有他的授课方式——写信,对话(至于那影碟,我们看不见,只有苏菲知道这是什么感觉)与其他哲学书相比之下特别多姿多彩,我想他一定思考了很久很久了。

至于《苏菲》一书究竟写的是什么?可以有很多答案,可以是西方哲学史,也可以是科学的发展概述,也可以是神秘类小说……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读者。之后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作者在解释哲学时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喻成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居住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除此之外,作者很有才华,他用了一个很大胆的写法,如果写得不好很有可能会让人浑浊不清。他在书中的谜团是一环扣一环的先是陌生人的来信,再是一个叫席德的女孩,再是神秘小屋,就这样神神秘秘的,开始还好,疑团是可以解开的,但是越到后面,我便越是一头雾水。什么会有字的香蕉,在路上捡到钱,捡到明星片诸如此类,只在电影中可以看到的情节,让我更加怀疑这是不是一部悬疑剧。直至到《柏客来》这一节,才开始揭秘。原来苏菲是一位书中书的人物,这是不是为了提高读者兴趣而故意这样写的呢?不是,他的构思是这样的席德是真实存在的任务,而苏菲是像小红帽一样的人物,因此她可以看见小红帽,爱丽丝,亚当夏娃……苏菲是虚构的,她自己很能明白这一点,但是她依然不停地最求真理,哲学影响了苏菲的世界,而苏菲也影响了席德,两个女孩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也许作者想说明苏菲不仅仅是一个小说人物,也是一个活人们心目中的人。他赋予苏菲和艾伯特灵魂,使他们在“现实”中当一个像幽灵一样的人物。但这点与他之前所写的没有鬼神存在的哲学相反。但实际上这一点不矛盾,因为这些都是艾勃特编出来的。以这么有特色的方法来写小说不是很可爱么?

做一回小说推销员,《苏菲》一书与爱情小说一点关系也没他有可以让人大开眼界,可以是人发现世界的奇妙,也可以让人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许会激励人成为一个哲学家。

最新《苏菲世界》读后感(篇4)

刚看完《苏菲的世界》,颇有些感悟,记录在此,以供日后参考。感悟主要有三点:

(1)两条故事线索和五层世界

《苏菲的世界》有两条故事线-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席德和少校的世界。苏菲和艾伯特可以说是少校笔下的虚构人物,是少校的想象力。

然而,《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我们可以隐约看到至少有五层世界。我说“至少”的原因是我并不知道究竟最后有几层世界,有可能多于五层,原因很简单:苏菲和艾伯特是一层世界,可别忘了,苏菲在她的世界里也发现了一本叫《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这本书本身又是另外一层世界。席德和少校处于另一层世界,而我们这些读者所处的世界又是另外一层世界。这么说来,已经有四层世界了,还有一层世界我称之为不可知的世界-就是也许在我之外是上帝或者宇宙之外的某个未被发现的世界。

当然,对于第五个世界的说法也许并非所有人都同意我。不过,正如我们不能说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一样,这个问题里面目前没有对错可言。

(2)宏观哲学历史背景和重点。

《苏菲的世界》与其说是一本哲史书,还不如说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在短小精悍的篇章可以读到一个大致的哲学框架。

不过要注意了,这个框架是非常模糊的,而且也并不精准。然而我相信,精准并非作者的意图,启蒙才是。在深入了解哲学之前先把大致的线索串联起来,这对后来的学习很有帮助-因为你大概知道这条道路引导你的方向,那么接下来就是你来决定是否继续这趟旅行了!我比较喜欢这种先俯瞰整个图画然后再深入了解的路径。

所以如果你和我一样,而且对哲学不甚了解,不知是否深入学习,这本书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再次声明,书里的知识并不深奥,但是重点都在那儿了!

(3)关于“无用”的理解-人应该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

关于这一点的体悟,并非完全因为此书,不过也是在阅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再次想到的,而且非常重要,所以也一并写下来。

哲学可以说是“无用”的知识-当然了,这里的“无用”是相对的。比如我就觉得哲学是“有用”的-因为它可以启发我的心智,甚至帮我解答疑惑-当然这也许需要一段时间,可能是明天,也可能是五年或十年后。但有些人会觉得哲学“无用”,那是因为他们觉得哲学并不能立刻对他们有用。所以我说,有用和无用其实是相对的。

我这里想说的是,对世界保持好奇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会因此获益良多。这也许是作者写这本书的原因。无论如何,《苏菲的世界》的确成功重新引起了我对哲学的兴趣和对世界的审思-这种启发也许比任何实在的技能和技巧更为重要。我希望看了这本书以后,你也可以有我一样的收获。

以上便是一个粗略的读后感。以前读过的书读过就算了,不曾留下些许总结或感悟。然而,看完一本书有感而发并且记录下来,倒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况且日后这笔记也许可以帮助我重温该书。好的书还是值得被颂扬的。

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通用8篇)


此时你或许正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烦恼吧?在读了朋友推荐的作品后,我自身也对其内容有一些独特的见解,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的做当下心得感悟的记录了,经过搜索整理,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呈现“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很久以前,人们就对月亮有着无限的遐想。好奇心,驱使人类踏上了探索月亮的征途。《苏菲的世界》向我敞开了哲学的大门,也让我知道了好奇心的重要性。

《苏菲的世界》是一场对自己心底的直视,也是一场哲学思想的火花碰撞。14岁的少女苏菲,一封神秘信件改变了她的生活:“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她从未想过这些问题,而在那天之后,苏菲不断的接收到类似于这样的信,好奇心也驱使她打开一封又一封。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一场关于哲理的头脑风暴,苏菲逐渐也意识到了自己是个书中的虚构人物,关于哲理的思考,使她有了自己的意识。最后,这个故事以一个开放的结局告终,苏菲莫名逃出了书中世界,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

《苏菲的世界》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不会听任你变得像其他人一样,没有感觉,无动于衷,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好奇心是上天赐予人最宝贵的财富,它引领我们去发现,去探索。优秀的哲学家,对世上的种种都充满了好奇,从来不会过分习惯于这个世界。就像是太阳,月亮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很正常,而有好奇心的哲学家,只是会想到,他们为何会存在?人类历史的进步,天生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苏菲是个有好奇心的女孩子,她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令她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因为这,她才能探索出更多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获取比常人更多的知识。

培根曾说:“一看见汪洋就认定没有陆地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如果我们认为月亮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或许永远不会迈出探索宇宙的那一步。如果我们认为海洋是理所当然的,又怎么会发现深海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如果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人类文明又怎么会生生不息地繁衍出灿烂的文明,又怎么会繁衍到现在?好奇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满趣味,充满新鲜感。我们要始终以好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去热爱生活吧,那需要我们去发现,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义。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宝贵的,法布尔小时候喜欢观察,爱看那些各种各样的小昆虫,在小法布尔看来,他们是有灵性的。这种好奇心,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始终陪伴着他,从未放弃。这才造就了一个科学家,造就了《昆虫记》这本科学著作。

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好奇心,去拥抱世界,而不是让世界围着我们。我们要铭记,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终将失去意义。

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苏菲,她追求哲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她在艾伯特的指点下,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甚至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了初步了解。

这何尝不是在给我上哲学课啊!可是,也正是因为我对哲学的无知,使我感到书中那些句子是那么艰涩难懂,我真想“逃学”,但我又不禁被那种神秘感所吸引。一篇篇摸索着看下来,我竟越看越入迷。就这样,《苏菲的世界》成了我的枕边书。读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也进入了苏菲的世界……

“咦?这不是艾伯特的小木屋吗?”我坐着小船,来到小木屋门前。“吱——”门开了,乔斯坦.贾德先生竟从门里走了出来,“进来坐坐吧。”他对我的到来似乎丝毫不感到惊讶。“尊敬的乔斯坦.贾德先生,您好,《苏菲的世界》写得真是太精彩了。请问,您的灵感来自哪里呢?”

阳光透过窗户,折射在地面上,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乔斯坦.贾德先生往上推了推眼镜,微笑着说,“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却截然不同。我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极不寻常的信开始,苏菲每天都会充满好奇地等待着艾伯特写来的信。‘信里会说些什么?’不仅是苏菲,连读者的心也被牢牢抓住了!”

“叮铃铃~”闹钟响了。我回想着刚才的画面,轻轻抚摸着这本书,不知不觉,又睡着了……

“我在信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我想只有这样,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少女来说才更好理解哲学吧。”艾伯特先生眨了眨眼,显得更加精神,“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比喻……”他手舞足蹈,滔滔不绝,我陶醉其中,许多事物的影子从我眼前闪过,我依稀辨认出,雅典的高城,巴特农神殿,酒神剧院……

渐渐地,我的眼里幻化出一只小白兔,我痴痴地想着,我到底是细毛顶端的生物,还是深入兔子皮毛的生物呢?

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苏菲,一位花季少女,某天回到家,发现了一封写着两个哲学问题的神秘来信。于是,在一位哲学老师用一封封信的引导下,开始思索与探索:从古希腊到现代,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弗洛伊德,所有哲学大师所思考各类问题与学说。最后塑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读完之后,“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

虽然,对书中的许多哲学观点还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认这真的是一本“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的奇书。苏菲的世界也很精彩。苏菲师生的哲学课是世界灿烂哲学史的迁移,从演说、艺术,到科学和诗;从米雷克斯和雅典,耶路撒冷和亚历山大港,到伦敦和巴黎;从神话传说、希腊自然派哲学家的早期哲学,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论升华,从中世纪的黑暗,穿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重生,到马克思、达尔文,不断延续到将来的未知。多少理论的推翻与诞生,凝聚着人类对于生命与存亡的不懈探索,就在这样一本有趣的小书中生成。我想,这也就是很多人喜欢的缘由吧。

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4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理所当然,这部哲学书让人怀着对生命的崇敬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在经营生活的同时学着成为一位思想家。“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听起来简单却神秘莫测无法回答的问题你想过吗?这本书常让我读到一半便问题重重,不得不再仔细地回头。却也大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就好像在读一部侦探小说,脑海中不断映出“为什么?”。

百科全书上写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

很多人说人死后灵魂会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后是否还有生命?”

没有书籍能够回答,除了我们思考、思考、再思考。

有哲学家说人死后会透过某种形式存在,要不就不再存在,如果我认为人死后会住在一颗星星上,会活在一朵云彩中,当我们敲开每朵云,可以拜访这朵云的主人吗?这样带有好奇的思考还叫哲学吗?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有许多相同的特征,但最明显的不同是:人会思考。”

哲学的种种问题被每一种文化关心着,历史上,有不同的人对这些问题提出过不同的答案。哲学家如同魔法师,用自己的想法,好奇而产生的念头给出不唯一的答案。所以乔斯坦·贾德说:“成为一个优秀哲学家的唯一条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婴儿,刚刚落于这个世界,对于周围陌生的一切都好奇着,她们闪亮的瞳孔正向世界传递着“为什么”,可惜的是婴儿不会写,不会说,不然一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他们只需提出问题就好,都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困难得多,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力,是一种好奇心。

在我们一天天长大时,似乎对世界开始习惯,认为一切理所当然,其实不然,这是我们缺乏了婴儿时代的好奇心的一种表现,我们缺乏了提出好奇心的能力,所以哲学家比常人所多的只是孩子的视角。

当你在钢筋混凝土中来回穿梭,在城市喧嚷中来回奔波,是否要静下来,找回一份好奇心,思考哲学问题,不再认为世界的理所当然呢?

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5

在这次名著阅读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籍,由于读书的时候不断在思考许多问题,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完成阅读,且仅仅是浅读、粗读了该书。但却给我的心灵留下震撼,不禁赞叹“苏菲的世界”真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就像一部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颇有趣味的哲学发展史,它以小说的形式将原本深奥、枯燥的哲学历史表达给人们,使各个年纪、各个层次的人都能阅读懂它,接受它。它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

《苏菲的世界》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苏菲带着许多疑惑,用着自己少女好奇的天性,步步深入各种谜团,揭开层层谜团的过程,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险旅程,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雅典到希腊到古罗马到黑暗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萨特,有思想激荡的雅典城市广场,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现在谈谈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处。

一、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她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

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普通人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的一切渐渐习以为常,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闲适的生活,不再过冒险的生活了。而哲学家就像是从不停下探险脚步的探险者,他们无惧于崎岖的路程,带着寻求“真”的本质一路前进、探索,往往他们也是人类中最先到达文明的人,最先开创文明的人。

二、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直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笛卡尔说过“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掩卷思索,我们不应该吝啬每日用于思考、反省自己的时间,应该经常抽出时间好好的去思索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也不要用种种借口理由去逃避思考哲学性的问题。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而不要让日常生活的琐事禁锢住我们对世界好奇的心,慢慢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所以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保有好奇心的人,做一个孩子般敏感的人。这样我们将会得到生活的回报,在哲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里说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什么事物,都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而与风本身冷热无关。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好坏无关。所以说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完全要看他与人类需求有何关系。

再看,著名物理学家洛仑兹在电子高速运动的实验中,他发现当电子的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拟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变换方式,称为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借鉴了洛仑兹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论,时空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根本就无所谓客观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只有人观测到的尺寸是多长。也无所谓客观的时间是多长,只有观测到的时间是多长。因此,现代科学给出的结论也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自身的运动状态改变了,那么整个时空就必然随之改变。当然,对于我们的平常生活而言,绝对时空观就足够用了。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就必须突出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哲学只把自己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那么就连自然科学也比不上了,又何以自称为哲学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耐人寻味,值得多读几次的书。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文明进化的历程,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沧桑,留下的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领悟到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用哲学的方式思考,以此体验哲学的美妙。回归理性的世界,丰满我们的灵魂的羽翼,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富有意义!

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6

闲暇之余,找到了《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如果我这样想,如果我意识到自己的好奇心不够,是不是我已经前进了一步呢?因为苏格拉底曾说过“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说起苏格拉底,他也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长得很丑,但是他的性情却极为和蔼可亲,我们了解他的途径主要是透过柏拉图的著作,因此要区分苏格拉底的学说与柏拉图的哲学并不容易。而他的死又是如此富有传奇色彩,因为批评各种形式的不公不义与腐败现象,向地方势力挑战,他被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可是他没有逃走,他甚至没有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他服下了毒药。那些势力扼杀了他的生命,但他的思想却传遍了整个人类的世界,成为了哲学界一颗最耀眼的启明星。我佩服他的思想更佩服他的勇气,他的坚持不妥协鼓励着后人为保卫真理而战斗。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7

看过《苏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会这样认为:它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小说。它曾经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会使我兴趣十足,一会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这矛盾中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整本书。

14岁少女苏菲收到的陌生来信带她走进了一个她几乎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引导她的思维走进了人类更深、更本质的思考。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来我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书中的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世界就像魔术师变出的白兔,人类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处,把所有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而哲学家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断攀登白兔的毛发,目的是为了看清魔术师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最新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8

哲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一门高深玄虚的学科,可望而不可及。当我了解到大学里还有哲学这门专业时,我真的无法想象。哲学家每天都在干什么?哲学又是什么?世界为什么需要哲学?哲学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苏菲的世界》就巧妙地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这是一本充满文学意味的哲学书。以一个将要过15岁生日的女孩苏菲展开,在15岁生日之前收到了一系列奇怪的信,有个哲学老师艾伯特说是要给她上哲学课。作者巧妙地将哲学的硬知识塞进了一本小说里。书中处处设置悬念,以一种侦探悬疑的风格延续着整个故事,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直到知道真相为止。

全书有二分之一的内容在传递着硬知识,读者不得不跟着苏菲上了一遍哲学史。苏菲收到的头几封信就提出了:“你是谁?”“世界从哪来?”这样的问题。相信大部分读者和苏菲一样,被这些个问题问住了。我是谁?世界又从哪来?自打出生就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作者一上来就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由这几个问题展开,哲学老师艾伯特从苏格拉底讲到达尔文,从古代雅典讲到讲到启蒙运动……哲学的种种在我们面前平铺开来,一览无遗。

不过如果光讲哲学史那就太枯燥了。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苏菲本身就在探索着真理。相比于那些硬知识,我更关注主线故事,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理解。

前半部分作者成功渲染了一种悬疑的气氛。苏菲收到的不仅仅是哲学老师艾伯特的信,还收到一位海军军官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生日祝福。一开始仅仅是收到信,之后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身边的人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一句送给席德的生日祝福。之后苏菲与艾伯特探索了一切,发现了真相,虽然是如此光怪陆离,难以想象。苏菲在15岁生日时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海军军官。自己不过是他书中的人物,用来给将要15岁的女儿席德上哲学课的,苏菲的世界是他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的。可是苏菲接受了真相,这点让我感慨许多。苏菲本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的生活,但她却坚持与艾伯特从书中的世界里出来,背离了家庭和友人,坚定地去探索真实的世界。这就很像哲学家的做派了。比如布鲁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坚定地支持着真理。追求真理的同时必定会有牺牲。还有个比较可爱的情节,来到席德世界的苏菲,看到了书架上放着的一本《苏菲的世界》。两个世界,苏菲的和席德的,在这一刻巧妙地交融了。

不得不提一个细节,哲学老师艾伯特曾说过:“说不定席德也是在哪本书里……”看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匿笑。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叫苏菲的世界却不叫席德的世界了。苏菲勇于探索,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意识到自己不真实,也看到了上帝的不真实。艾伯特上哲学课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上帝”这个概念:“上帝乃是最高的存在……最低的是植物,其次是动物,再其次是人类,再其次是天使,最上面则是上帝……天使无法像上帝那样永远存在……”如此种种都表明了上帝是最高存在。但对于苏菲来说,席德的爸爸就是她们的上帝,席德是天使。可是苏菲最后进入了上帝所处的世界,发现上帝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差不了多少,并作出假设:上帝之外仍有上帝,世界之外仍有世界。这不免让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主人公楚门发现自己的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电视节目,于是坚持着逃出了这个虚幻美好的世界,并拒绝了上帝(即是导演)的给他安逸生活的请求,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真实世界。楚门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苏菲亦是不幸也是幸运的。这些情节的设置无疑是含蓄地表达了上帝并不是最高存在,没有什么绝对权威,上帝只是真理的一部分。

书的末尾,苏菲来到了书以外的世界,只是作为一种思想精神的意识形态的存在。苦于无法干涉席德世界的苏菲做出了大胆的举动,她解开了席德家的小船,成功引起了席德的注意,也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了她上帝所在的那个世界。我想,这或许是作者的某种假设。因为艾伯特的哲学课上曾经说过:“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或称物质……思想和扩延虽然都来自于上帝,但彼此却没有任何接触。思想不受物质的影响,物质的变化也不受思想的影响。”而这个情节的设置或许说思想可能会影响物质?恕我才疏学浅,理解可能有偏差。但这也有可能,毕竟真理会变。引用一句艾伯特老师说的:“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永远不能放弃。”我们也绝不能停止探索。

毕竟哲学离我们不是那么远,也不是那么高深。真理亦是。

苏菲世界读后感1000字集锦11篇


读后感大全内容专辑推荐:“苏菲世界读后感”,敬请浏览。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1

闲暇之余,找到了《苏菲的世界》。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如果我这样想,如果我意识到自己的好奇心不够,是不是我已经前进了一步呢?因为苏格拉底曾说过“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说起苏格拉底,他也许是整个哲学史上最神秘难解的人物。他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长得很丑,但是他的性情却极为和蔼可亲,我们了解他的途径主要是透过柏拉图的著作,因此要区分苏格拉底的学说与柏拉图的哲学并不容易。而他的死又是如此富有传奇色彩,因为批评各种形式的不公不义与腐败现象,向地方势力挑战,他被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可是他没有逃走,他甚至没有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他服下了毒药。那些势力扼杀了他的生命,但他的思想却传遍了整个人类的世界,成为了哲学界一颗最耀眼的启明星。我佩服他的思想更佩服他的勇气,他的坚持不妥协鼓励着后人为保卫真理而战斗。

看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许多哲学知识,了解了许多哲学家的生平和思想,还从中找到了一些启发,也许,我要对生活改变一下态度……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2

很久以前,人们就对月亮有着无限的遐想。好奇心,驱使人类踏上了探索月亮的征途。《苏菲的世界》向我敞开了哲学的大门,也让我知道了好奇心的重要性。

《苏菲的世界》是一场对自己心底的直视,也是一场哲学思想的火花碰撞。14岁的少女苏菲,一封神秘信件改变了她的生活:“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她从未想过这些问题,而在那天之后,苏菲不断的接收到类似于这样的信,好奇心也驱使她打开一封又一封。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一场关于哲理的头脑风暴,苏菲逐渐也意识到了自己是个书中的虚构人物,关于哲理的思考,使她有了自己的意识。最后,这个故事以一个开放的结局告终,苏菲莫名逃出了书中世界,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

《苏菲的世界》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不会听任你变得像其他人一样,没有感觉,无动于衷,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好奇心是上天赐予人最宝贵的财富,它引领我们去发现,去探索。优秀的哲学家,对世上的种种都充满了好奇,从来不会过分习惯于这个世界。就像是太阳,月亮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很正常,而有好奇心的哲学家,只是会想到,他们为何会存在?人类历史的进步,天生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去探索更多的奥秘。

苏菲是个有好奇心的女孩子,她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每一件小事都是令她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因为这,她才能探索出更多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获取比常人更多的知识。

培根曾说:“一看见汪洋就认定没有陆地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如果我们认为月亮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那么我们或许永远不会迈出探索宇宙的那一步。如果我们认为海洋是理所当然的,又怎么会发现深海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如果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人类文明又怎么会生生不息地繁衍出灿烂的文明,又怎么会繁衍到现在?好奇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满趣味,充满新鲜感。我们要始终以好奇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去热爱生活吧,那需要我们去发现,生活的“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义。小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宝贵的,法布尔小时候喜欢观察,爱看那些各种各样的小昆虫,在小法布尔看来,他们是有灵性的。这种好奇心,对未知的探索精神,始终陪伴着他,从未放弃。这才造就了一个科学家,造就了《昆虫记》这本科学著作。

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好奇心,去拥抱世界,而不是让世界围着我们。我们要铭记,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终将失去意义。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3

一本给年轻人的哲学读物,让我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以童话般的口吻娓娓道来整个哲学大厦,太温暖了。

作者写作了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书,书里面少校创造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给女儿席德以哲学上的启迪,少校书中的苏菲在她的世界发现了一本名为苏菲的世界的书,不禁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同样是写给小白的一本从苏格拉底以前的时代梳理至当代的哲学思潮的读物,但这是一本让你有所思考,对哲学逐渐产生兴趣的书。

太喜欢书中的这段话了“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品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我们都会在某个时间思索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而关于存在的问题是无法一次就回答清楚的。所谓哲学问题的定义就是每一个世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必须要一再地问自己的一些问题。借着提出这些问题,我们才知道自己活着。当人们追寻这些根本问题的答案时,他们总是会发现许多其他问题因此而有了清楚明确的解决方法。科学、研究和科技都是我们哲学思考的副产品。我们最后之所以能登陆月球难道不是因为我们对于生命的好奇吗。哲学是科学之母。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4

正本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叙述哲学的一起,运用了生动的言语来描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览时发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描写了一个英勇,聪颖的少女——苏菲。由于寻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色,所以我觉得作者描写这个人物的意图就在于此。

为了向大家解开国际历史之谜,书中触及的内容许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一起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评论的标题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大家做了解说,似乎整部国际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红许多章节,每节标题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间,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论述几个疑问。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简单消化,也更简单了解。

书中叙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叙述的有关哲学的常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本来傍边的道理许多疑问我也曾想过,但这些疑问都在脑筋中一闪而过,由于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生疏。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计在国际上的人,连国际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不免有些天真。

其间,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摆布,呈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超之处在于人说话能够不断揭穿大家思想上的缺点,令人能够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说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变成世人的笑柄,关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承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堕落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能够央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由于他注重良知与真理,到生命完毕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值得咱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领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意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国际上还有许多工作等着咱们去探究,大天然的秘密使永久也揭不完的,早年的哲学家为咱们解开了不少国际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咱们不也大概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念掀开天然与人类社会的奥妙,也为咱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5

我是谁?我为何存在?在《苏菲的世界》里,我从存放于潜意识中过往的古老信箱里翻找出许久未解决的问题:本源。

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一串串亘古至现今的哲学问题与掌故垫起了14岁的苏菲的脚步,她在怀疑论者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实现了灵魂的蜕变。鸡与蛋何者先有?人的灵魂是否不朽?诸多的思辨,诸多的反问,为我掀开了哲学的冰山一角。而令我我倍感好奇并深入追究的是——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宛若星尘。不过是个见得着的理型躯体,却能靠着还未知从何而来的灵魂驱使意识,使我们在自然法则的束缚中凭借上帝赋予的感官获取自以为的“自由”。即便上帝也只是来自我们积累经验后从虚无中用印象的碎片剪贴成的理性完美主义。倏地想起了“天人合一”的庄子。在美学与感性中以思想搏求最大限度的自由。但这在哲学家祁克果认为的生命三种形式中却是处于最低等的美感阶段?如果诉至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却也未必——万事的评价不存在绝对的吧?

透过艾伯特与苏菲讨论的超自然、达尔文系统,那些意料之外的奇异巧合也使急流在我心中撞激出朵朵白花,屏息,正赶上了!

在遨游《苏菲的世界》的几天里,也“难得有空闲”翻看了林清玄的《从容的底气》,其中“不受第二支箭”的第一个譬喻讲的是佛陀门下是爱哲学思考的弟子摩逻迦有一天跑到佛陀面前,说若佛陀不回答哲学问题他就还俗。令人感喟的是佛陀的回答:“纵使问题找到了答案,还是解决不了苦闷的人生。”“而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在这些问题上用了毕生精力,却从没有人有肯定的回答。”林清玄道。虽存疑惑但也不禁认同。

回到《苏菲的世界》,我竟适值佛陀!又再次遇到这篇毒箭的故事:被毒箭射伤的人不会对箭、毒以及箭从何而来感兴趣,只会希望有人能拔箭,医他伤。原谅我的见异思迁,这也是超自然吗?再说,可曾想到世界那端的不可知论者休谟的理论在两千五百年前就业已被这边的佛陀提出?他们皆认为研究形而上的问题无必要,皆认为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

又下雨了,断断续续,在这个仲夏习以为常。在苏菲的世界与现实的罅隙来回穿越多天,仿佛每时每刻时间的流逝都与苏菲的作息不断重重叠叠,幻想的烟雾黯然缥缈。他们的一周还不及我的短短几小时,一个世纪的哲学家的故事还不及我的一日。雨与情节藕断丝连,故事引人入胜,时而忍俊不禁,时而引得心情也随风席卷,跌宕起伏。

紧接着最精彩至极的部分出现了,那也是我曾多次遐想的画面,因而对这位来自挪威的次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的赞许敬佩之感油然而生。我看着《苏菲的世界》里的席德,书中的席德看着父亲艾勃特笔下的苏菲与导师艾伯特。艾伯特和苏菲企图逃离少校艾勃特想象力的控制,他们是艾勃特送给席德十五岁的生日里礼物——一本讲义中的主人公。可他们的一言一行不都是艾勃特反讽的手法吗?看到艾伯特说:“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就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物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这是艾伯特的人生哲学?不,这是少校艾勃特写的,更确切地说,这是作者乔斯坦·贾德想说的,是现在我所看到的.....剪不断的周而复始。

窗棂外,朝阳东升而起又西落成夕阳,朝朝暮暮,苏菲的母亲在苏菲十五岁生日时将她交给了长者艾伯特,只微微低头,落寞笑笑:“他们消失在空气中了。”这一刻仿佛滞留。苏菲和艾伯特逃到了永恒之乡,遇上了白雪公主、小飞侠、懒杰克......席德为苏菲等人报了仇,但许是“对位法”,如今苏菲看着席德却无法现身于她眼前......直到最后一页,已是深夜九点。

轻合上书,除自己外空无一人的房间在寂静黑夜的长河里亮着灯。我是谁?我真的存在吗?心脏为何会跳动?为何会使我触碰到这个世界?大愚若智,大智若愚,隐隐约约,恍恍惚惚......

我们能出现在这个世界已是人生赢家,但是,我们又是谁的故事?谁的风景?我看着你,你看着我?充满魔力的古铜镜中,一个女孩对我眨了眨眼睛。

我们也是星尘。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6

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面的小白兔,所有人都生活在安逸的毛皮底部,仅有哲学家才会踏上危险的旅程,努力地回到毛皮顶端,探索世界的奥秘。

还没开始读这本书时,“无聊,枯燥,难以理解”这些词不断地浮此刻我的眼前。在我的心里,哲学是个十分枯燥的学问,在哲学的世界里,每一天只会被无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环绕。

可是事实证明,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抛去了传统哲学的枯燥与无味,将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分化成一个个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的例子,将哲学简单化,实际化,碎片化。

从自然哲学家到理性哲学家;从希腊到罗马;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本仅仅厚达2cm的苏菲的世界竟然浓缩了西方近几千年的哲学历史,并且还吸收了来自各个时期的著名哲学家的理念。

可是在这浩如烟海的哲学家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最受益匪浅的是他,将整个世界分为理性世界合感官世界的独具一格的柏拉图。

仅有它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姜饼人和模具的关系。即使用一个模具做出的姜饼人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不一样,可是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点能让他人一眼便能认出他是姜饼人。这边是理性世界合感官世界界的区别。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存在,这便是“理型的世界”,而这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和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而感官世界则是理性世界不断演变构成的拥有具体特征的世界。

其次,他亦是哲学与人体器官联系在一齐的第一人。人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亦是如此。“理性”属于头部的本事,“意识”属于胸部的本事。“欲望”属于腹部的本事。柏拉图认为理性追求智慧,一向追求勇气,欲望必须加强阻遏。对于当时的时代而言,这真的是一个首创性的思想,真的是令我十分的钦佩,这不用的加深了我对哲学的爱与追求。

可是,最令我佩服的是柏拉图对女性的认知。他认为国家若不教育并训练其女性国民,就好像一个人只会锻炼右臂,不锻炼左臂一般。他把女性比作是一个人的左臂,这正间接地肯定了女性在社会中该有的地位,暗藏着早期的“男女平等”的意味可见,在统治的中世纪欧州,拥有这样先进的思想是多么的不易啊?

苏菲的世界,亦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他会唤醒每个人你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他会带领芸芸众生走向哲学的殿堂,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7

《苏菲的世界》一部充满哲理的书,主要讲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就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这本书使我明白了哲学的意义、人的生命和各种哲学学说:如果把宇宙比作魔术师,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刚开始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人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不再好奇了,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的生活,就不再过问世事了。哲学家就是那些努力向上爬,并把别人拉上去的人。只要你有好奇心,再加上50%的努力就能成为哲学家。

哲学的世界,有太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寻。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

尽管我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苏菲的世界》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与启示。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8

哲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一门高深玄虚的学科,可望而不可及。当我了解到大学里还有哲学这门专业时,我真的无法想象。哲学家每天都在干什么?哲学又是什么?世界为什么需要哲学?哲学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苏菲的世界》就巧妙地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这是一本充满文学意味的哲学书。以一个将要过15岁生日的女孩苏菲展开,在15岁生日之前收到了一系列奇怪的信,有个哲学老师艾伯特说是要给她上哲学课。作者巧妙地将哲学的硬知识塞进了一本小说里。书中处处设置悬念,以一种侦探悬疑的风格延续着整个故事,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直到知道真相为止。

全书有二分之一的内容在传递着硬知识,读者不得不跟着苏菲上了一遍哲学史。苏菲收到的头几封信就提出了:“你是谁?”“世界从哪来?”这样的问题。相信大部分读者和苏菲一样,被这些个问题问住了。我是谁?世界又从哪来?自打出生就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作者一上来就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由这几个问题展开,哲学老师艾伯特从苏格拉底讲到达尔文,从古代雅典讲到讲到启蒙运动……哲学的种种在我们面前平铺开来,一览无遗。

不过如果光讲哲学史那就太枯燥了。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苏菲本身就在探索着真理。相比于那些硬知识,我更关注主线故事,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理解。

前半部分作者成功渲染了一种悬疑的气氛。苏菲收到的不仅仅是哲学老师艾伯特的信,还收到一位海军军官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生日祝福。一开始仅仅是收到信,之后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身边的人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一句送给席德的生日祝福。之后苏菲与艾伯特探索了一切,发现了真相,虽然是如此光怪陆离,难以想象。苏菲在15岁生日时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海军军官。自己不过是他书中的人物,用来给将要15岁的女儿席德上哲学课的,苏菲的世界是他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的。可是苏菲接受了真相,这点让我感慨许多。苏菲本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的生活,但她却坚持与艾伯特从书中的世界里出来,背离了家庭和友人,坚定地去探索真实的世界。这就很像哲学家的做派了。比如布鲁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坚定地支持着真理。追求真理的同时必定会有牺牲。还有个比较可爱的情节,来到席德世界的苏菲,看到了书架上放着的一本《苏菲的世界》。两个世界,苏菲的和席德的,在这一刻巧妙地交融了。

不得不提一个细节,哲学老师艾伯特曾说过:“说不定席德也是在哪本书里……”看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匿笑。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叫苏菲的世界却不叫席德的世界了。苏菲勇于探索,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意识到自己不真实,也看到了上帝的不真实。艾伯特上哲学课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上帝”这个概念:“上帝乃是最高的存在……最低的是植物,其次是动物,再其次是人类,再其次是天使,最上面则是上帝……天使无法像上帝那样永远存在……”如此种种都表明了上帝是最高存在。但对于苏菲来说,席德的爸爸就是她们的上帝,席德是天使。可是苏菲最后进入了上帝所处的世界,发现上帝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差不了多少,并作出假设:上帝之外仍有上帝,世界之外仍有世界。这不免让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主人公楚门发现自己的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电视节目,于是坚持着逃出了这个虚幻美好的世界,并拒绝了上帝(即是导演)的给他安逸生活的请求,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真实世界。楚门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苏菲亦是不幸也是幸运的。这些情节的设置无疑是含蓄地表达了上帝并不是最高存在,没有什么绝对权威,上帝只是真理的一部分。

书的末尾,苏菲来到了书以外的世界,只是作为一种思想精神的意识形态的存在。苦于无法干涉席德世界的苏菲做出了大胆的举动,她解开了席德家的小船,成功引起了席德的注意,也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了她上帝所在的那个世界。我想,这或许是作者的某种假设。因为艾伯特的哲学课上曾经说过:“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或称物质……思想和扩延虽然都来自于上帝,但彼此却没有任何接触。思想不受物质的影响,物质的变化也不受思想的影响。”而这个情节的设置或许说思想可能会影响物质?恕我才疏学浅,理解可能有偏差。但这也有可能,毕竟真理会变。引用一句艾伯特老师说的:“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永远不能放弃。”我们也绝不能停止探索。

毕竟哲学离我们不是那么远,也不是那么高深。真理亦是。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9

在这次名著阅读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自己的阅读书籍,由于读书的时候不断在思考许多问题,花了不少的时间才完成阅读,且仅仅是浅读、粗读了该书。但却给我的心灵留下震撼,不禁赞叹“苏菲的世界”真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就像一部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颇有趣味的哲学发展史,它以小说的形式将原本深奥、枯燥的哲学历史表达给人们,使各个年纪、各个层次的人都能阅读懂它,接受它。它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

《苏菲的世界》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苏菲带着许多疑惑,用着自己少女好奇的天性,步步深入各种谜团,揭开层层谜团的过程,就像一次奇妙的探险旅程,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雅典到希腊到古罗马到黑暗的中世纪再到文艺复兴,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到笛卡尔再到萨特,有思想激荡的雅典城市广场,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现在谈谈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处。

一、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她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

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如果把地球比做一只用于变魔术的兔子的话,我们普通人就是居住在兔子绒毛深处的细胞。我们出生于细毛顶上,也就是孩童时期的我们对这场魔术十分好奇,而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了,对世界的一切渐渐习以为常,就去了毛皮深处,并喜欢上了皮毛深处闲适的生活,不再过冒险的生活了。而哲学家就像是从不停下探险脚步的探险者,他们无惧于崎岖的路程,带着寻求“真”的本质一路前进、探索,往往他们也是人类中最先到达文明的人,最先开创文明的人。

二、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般敏感

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很快地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极为重要的能力(这也是哲学家们想要使人们恢复的能力)。因为在我们内心的某处,有某个声音告诉我们:生命是一直很庞大的、神秘的存在。

笛卡尔说过“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掩卷思索,我们不应该吝啬每日用于思考、反省自己的时间,应该经常抽出时间好好的去思索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也不要用种种借口理由去逃避思考哲学性的问题。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而不要让日常生活的琐事禁锢住我们对世界好奇的心,慢慢成为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所以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保有好奇心的人,做一个孩子般敏感的人。这样我们将会得到生活的回报,在哲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洛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里说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什么事物,都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一个事物对你来说就是它呈现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样子,对我来说,它就是呈现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样子。一阵风吹来,你觉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觉得热,它就是热的。而与风本身冷热无关。同样地,一个人的行为是好的还是坏的,也是以人的感觉为标准。你觉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觉得坏,它就是坏的。行为本身好坏无关。所以说一件事情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完全要看他与人类需求有何关系。

再看,著名物理学家洛仑兹在电子高速运动的实验中,他发现当电子的速度可与光速相比拟的情况下,他建立了一种新的时空变换方式,称为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借鉴了洛仑兹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狭义相对论。根据相对论,时空不再是绝对的,而是与观测者和被观测者密切相关的。也就是根本就无所谓客观的长度到底是多长,只有人观测到的尺寸是多长。也无所谓客观的时间是多长,只有观测到的时间是多长。因此,现代科学给出的结论也是:人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自身的运动状态改变了,那么整个时空就必然随之改变。当然,对于我们的平常生活而言,绝对时空观就足够用了。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就必须突出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如果哲学只把自己局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那么就连自然科学也比不上了,又何以自称为哲学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耐人寻味,值得多读几次的书。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文明进化的历程,看到了社会发展的沧桑,留下的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领悟到哲学不是一般人能够学到的,但也许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以用哲学的方式思考,以此体验哲学的美妙。回归理性的世界,丰满我们的灵魂的羽翼,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富有意义!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10

假期,老师推荐了一些书,它是我选择的其中一本。一看书名,大家可能以为它是一本故事书或传记。不,它是一本哲学书。自然,它的作者是一名哲学家,哲学家写哲学书不足为奇。刚开始,我也是这个想法,翻开后,我有了不同的感受。

主人公是14岁的少女苏菲,她不断的接到一个哲学家的神秘来信,把她的思想与生活彻底扰乱。随着哲学学习的深入,苏菲开始思索,开始解开一个个谜团,最终成功解开谜团并使用哲学来生活。

这时候,我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哲学书,它更是写出意味少女的成长之书,揭示出了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注与好奇,每个人何尝不是如此呢?

作者用的这个书名不仅仅是写主人公苏菲,而是所有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个哲学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想于成长的世界。这个世界,可以把主人公换成所有人,这个世界,更可以迷上我们所有人。

这应该是为什么它的销量超过4500万,且翻译过64种语言的原因—因为它可以针对任何人,任何事,且全世界人都需要自己的世界。

苏菲世界读后感 篇11

读完《苏菲的世界》还是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喜欢,这也是我所有单个书里面花费最长时间看的一本书。《苏菲的世界》虽然是没有结局的结局,但这就是哲学,就像问问题一样,哲学家一定不会错,留给我们的是追寻内心和思辨。以前希望有个所谓结果,但如果真有了个结果那不就成了一部小说嘛,我想这应该不是乔斯坦对于这本书的定位吧!所以结局只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面即涉及到了从古至今的各哲学流派与其代表人物代表思想和发展史,又穿插了一个值得深思和回味的哲学故事,写的很有深度。我在看书时也一直在想,这些哲学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说实话看完了之后对于那些哲学家的思想我只有大约1/10的印象,不敢说吸收了。

刚好今天下午写日记时,我借用纪伯伦“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经典短文对我最近一些不好的思想做了反省,如写日记实质上是为了磨炼我的毅力,但最近思想上明显处于懒惰和放纵的状态;佛学中的修禅即为专注和静心,但我这两天通过休闲后明显感觉自己收不住心,看书中哲学部分时明显不如前几天时的专注,心浮躁了;还有就是虚荣心,人性中还是逃不开世间物质欲望的浮华和人心的贪婪虚荣。所以当我写到这些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哲学,我知道我们只要还活着那就逃不开世间各种欲望、惰性、贪婪、虚荣等等的诱惑,其实有了这些才能被称为一个人,但哲学让我学会了思考,让我们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命起源到宇宙形态,从因果关系到辩证主义再到历史唯物辩证法等等,就是让我们能够更加健全的思考“做人何为正确!”,哲学教会了我站在更高的层次和角度思考自己,我想这就是我学习哲学的目的吧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范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读后感,请关注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范文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